[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581756A - 一种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81756A
CN112581756A CN202011276318.4A CN202011276318A CN112581756A CN 112581756 A CN112581756 A CN 112581756A CN 202011276318 A CN202011276318 A CN 202011276318A CN 112581756 A CN112581756 A CN 1125817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vehicle
vehicle
risk assessment
force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763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81756B (zh
Inventor
耿可可
胡敬宇
殷国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127631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8175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581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17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817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817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GTRAFFIC CONTROL SYSTEMS
    • G08G1/00Traffic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s
    • G08G1/01Detecting movement of traffic to be counted or controlled
    • G08G1/0104Measuring and analyzing of parameters relative to traffic conditions
    • G08G1/0125Traffic data process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5Risk analysis of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activitie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GTRAFFIC CONTROL SYSTEMS
    • G08G1/00Traffic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s
    • G08G1/01Detecting movement of traffic to be counted or controlled
    • G08G1/015Detecting movement of traffic to be counted or controlled with provision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two or more types of vehicles, e.g. between motor-cars and cycles
    • GPHYSICS
    • G08SIGNALLING
    • G08GTRAFFIC CONTROL SYSTEMS
    • G08G1/00Traffic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s
    • G08G1/16Anti-collision systems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conomics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Market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涉及无人驾驶行车风险评估领域。具体包括:输入包含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道路交通环境三类模型的综合交通场景;将所述综合交通场景中的任意一个个体的单独行为结果表征为不同作用力的组合,综合成统一表达式,所述个体为机动车或非机动车;根据所述统一表达式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别抽象成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和非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基于所述的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非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和其他干扰项之间交互的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所述综合交通场景风险评估。上述综合风险评估方法可以简单高效地评估不同类个体在混合交通场景中的碰撞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驾驶行车风险评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
技术背景
社会力模型是对人群行为的模拟及以此为基础的其他模拟的重要理论基础,已经在如人群疏散和交通模拟流等众多领域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能够模拟一些常见的人群自组织现象,也是研究交通流理论的重要方法。如果对社会力模型进行改进,同样可以应用于无人驾驶的道路风险评估,从而揭示交通各要素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规律,预测行车风险的动态变化趋势。
发明内容
针对本领域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目的在于实现包含机动车、非机动车、道路交通环境的混合交通场景的碰撞风险评估,简单高效地模拟不同个体在交通场景中的交通行为,可以为无人驾驶测试提供有效、可靠的测试数据。
为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包括步骤:
(1)输入包含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道路交通环境三类模型的混合交通场景;
(2)将上述混合交通场景中的任意个体的单独行为结果表征为不同作用力的组合,所述个体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综合成的统一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11
式中: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12
表示个体i的自驱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13
表示个体i当前的速度,Mi表示个体i的等效质量,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14
表示个体i在t时刻的期望速率,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15
表示个体i在t时刻的期望速率的速度方向,τi表示个体i的松弛时间,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16
表示个体i受到来自其他个体j的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17
表示个体与道路交通环境间的排斥力,ξ表示合力的随机波动项;
(3)根据所述统一表达式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别抽象成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和非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
(4)计算不同类个体之间交互的碰撞风险;
(5)基于所述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非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和其他干扰项之间交互的碰撞风险评估模型,对所述混合交通场景进行行车风险评估。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所述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包括机动车自驱力、预定范围内其他机动车的排斥力和预定范围内道路交通环境的排斥力;由于机动车自驱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1
在行驶过程中受干扰因素的影响,为此将机动车a期望速度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2
修正为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3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4
式中: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5
为修正后的期望速度,Hsafety为安全系数,Lsafety为安全反映距离,dab为机动车a与机动车b之间的距离,ra为机动车a的半径。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干扰因素包括道路环境的限速、视野和车况,为此引入实际速度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6
与修正后的期望速度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7
的关系表达式: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8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9
式中:所述实际速度受限于个体的最大速度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10
其中最大速度为当前道路环境的限速值,当限速值大于或等于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11
时,个体前进速度为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12
当限速值小于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13
时,个体的前进速度为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14
所述的机动车的自驱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15
修正为: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16
式中:Tc为机动车的反应时间。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预定范围内其他机动车的排斥力包括相邻车道内机动车b1对机动车a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17
和当前车道机动车b2对机动车a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18
所述相邻车道内机动车b1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219
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1
式中:Uc表示相邻车道内其他机动车排斥力的大小比例系数,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2
表示机动车a和b1的半径和,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3
表示机动车a和b1之间的距离,Rc表示其他机动车排斥力对距离的敏感系数,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4
表示从机动车a中心指向机动车b1中心的单位向量;
所述当前车道机动车b2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5
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6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7
式中:amax表示机动车a的最大加速度,bc表示机动车b2的减速度,va表示机动车a的当前车速,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8
表示机动车a和b2的速度差,s*表示机动车反应后的车距,s0表示机动车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9
表示机动车a和b2之间的距离,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10
表示机动车a运动方向的单位向量;若机动车变道,则增加一个变道时所受的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11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12
式中:Ul c表示变道时其他机动车排斥力的大小比例系数,Rl c表示变道时其他机动车排斥力对距离的敏感系数,dal表示机动车a与目标车道之间的距离,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13
表示机动车a指向目标车道的单位向量。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预定范围内道路交通环境的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14
的大小与道路条件有关,道路条件越差,发生碰撞的可能性越大;所述道路条件包括路面附着系数μi、道路曲率ρi、道路坡度τi和道路能见度δi,定义当前个体所在预定位置处的道路条件影响因子为Ri,所述Ri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15
式中:γ1、γ2、γ3、γ4均为待定常数,且γ1、γ2小于0,γ3、γ4大于0,μ*为标准路面附着系数,δ*为标准道路能见度,ρ*为标准道路曲率,τ*为标准道路坡度;
所述改进后的道路交通环境的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316
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1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2
式中:U′c表示道路交通环境排斥力的大小比例系数,das表示机动车a与车道边界之间的距离,R′c表示道路交通环境排斥力对距离的敏感系数,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3
是从车道边界上与机动车最近位置指向机动车a中心的单位向量。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非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4
包括当前车避免与其他非机动车碰撞而产生的直接相互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5
和非机动车为实现避让、超越的效果而产生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6
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7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8
式中:Ub表示非机动车排斥力的作用强度;Bm表示非机动车排斥力的作用距离;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9
表示非机动车m指向非机动车n的单位向量;B表示非机动车m与非机动车n之间的距离,且有: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10
式中:dmn表示非机动车m与非机动车n之间中心点连线的距离;xn、yn分别表示障碍物的短轴长度、长轴长度;θmn表示非机动车m与非机动车n之间中心线的夹角。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非机动车遇到阻碍时,通过改变方向超越障碍物,因此引入实现避让、超越效果的力,设置该力的大小与相互排斥力成比例,方向与相互排斥力方向垂直,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11
式中:βm表示非机动车的期望速度系数,超越时非机动车的最高速度大于期望速度,因此βm大于1;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12
表示超越向量,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13
式中:w表示目标点处超越及被超越非机动车中心点横向距离;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14
表示由非机动车m指向非机动车n的超越侧w距离处的单位向量。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15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416
与视角有关,因此引入方向依赖权重ωmn,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1
式中:λb为常数,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2
表示非机动车m与非机动车n相对位置向量与非机动车m的前进方向之间的夹角;
改进后的非机动车碰撞风险评估模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3
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4
优选的,步骤(4)中,所述不同类个体之间交互的碰撞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包括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交互的碰撞风险评估模型。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交互的综合碰撞风险评估模型中,若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不存在物理隔离,则通过修改单一个体模型来建立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交通行车风险评估模型;
所述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交通行车风险评估模型修改过程如下:
对于机动车来说,若视域范围内存在侧向的非机动车,机动车则将受到侧向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5
式中: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6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7
为常数系数,r表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距离,若车道前方存在非机动车,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8
表示非机动车指向机动车的方向向量;
则机动车受到减速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9
sa=s1+vaΔt
其中,sa为机动车反应后的与非机动车之间的车距,s1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va为机动车的车速,Δt为反应时间,d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距离,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10
为当前个体速度方向的单位向量;
对非机动车来说,若视域范围内存在侧向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则将受到侧向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11
其中,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12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13
为常数系数,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14
为机动车的车速大小,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15
为机动车指向非机动车的方向向量,若非机动车的前方存在机动车,则非机动车受到减速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516
sn=s1+vnΔt
其中,sn为非机动车反应后的与机动车之间的车距,b′c表示非机动车的减速度,vn为非机动车的车速;
当非机动车进入机动车车道时,非机动车需返回非机动车车道:则非机动车受到的驱使力表示为: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61
式中: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62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63
为常数系数,r3表示非机动车和后方机动车之间的侧向距离,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64
表示从非机动车中心指向非机动车车道上与非机动车最近位置的单位向量;
所述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交通行车风险评估模型中,机动车a在时刻t受到的社会力为: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65
非机动车n在时刻t受到的社会力为: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66
有益效果
与已有的行车风险评估模型不同,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可以高效、可靠地评估不同个体在交通场景中的动态行为及碰撞风险,其主要优点具体表现在:
(1)通过社会力模型统一了复杂的交通场景中机动车、非机动车等不同交通方式的模型表示,将交通流问题转变成力的问题;
(2)碰撞风险评估模型涵盖了加速/减速、车道保持、变道等标准行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模型框架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机动车受道路边界作用力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非机动车受力参考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包括步骤如下:
(1)输入包含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道路交通环境三类模型的混合交通场景,如图2所示;所述道路交通环境包括高速公路、城市干道等结构化较好的道路,这类道路具有道路标志线清晰、道路背景环境单一、道路几何特征明显等特点;
(2)将所述混合交通场景中的任意个体的单独行为结果表征为不同作用力的组合,综合成统一表达式,所述个体为机动车或非机动车;
(3)根据所述统一表达式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别抽象成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和非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
(4)计算不同类个体之间交互的碰撞风险;
(5)基于所述的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非机动车行测风险评估模型和其他干扰项之间交互的碰撞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所述混合交通场景风险评估。
步骤(2)中,所述统一表达式为: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1
式中: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2
表示个体i的自驱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3
表示个体i当前的速度,Mi表示个体i的等效质量,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4
表示个体i在t时刻的期望速率,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5
表示个体i在t时刻的期望速率的速度方向,τi表示个体i的松弛时间,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6
表示个体i受到来自其他个体j的排斥力。其中,个体间的排斥力包括心理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7
和物理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8
同理个体与道路交通环境间的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9
也包括心理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10
和物理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11
ξ为合力的随机波动项,来源于个体偶然或故意偏离正常运动规则的行为,是随机和非系统的,代表不确定的个体行为;
所述当前个体受到邻近的同类个体的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12
根据不同类别的不同的行为特点分为机动车之间的排斥力以及非机动车之间的排斥力两种不同的形式。
步骤(3)中,所述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包括机动车自驱力、特定范围内其他机动车的排斥力以及和述的机动车自驱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13
受特定范围内环境允许速度、视野、车况等多个因素影响,为此修正期望速度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14
为修正后期望速度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15
所述修正后期望速度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16
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17
其中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18
为修正后期望速度,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719
为期望速度,Hsafety为安全系数,Lsafety安全反映距离,dab为机动车a和机动车b之间的距离,ra为机动车a的半径。
如图3所示,所述来自道路边界或标志线的排斥力具体为在行驶道路上,机动车c会受到左右道路边界的排斥力Fr和Fl(当机动车在道路中心线上,排斥力Fr和Fl会相互抵消);当机动车越靠近某一边界,其受到该边界的排斥力越大。
所述的特定范围内其他机动车的排斥力包括相邻车道内机动车b1对机动车a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1
和当前车道机动车b2对机动车a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2
所述相邻车道内机动车b1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3
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4
其中,Uc是该排斥力的大小比例系数,rab是机动车a和机动车b1的半径和,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5
是机动车a和机动车b1之间的距离,Rc是该排斥力对距离的敏感系数,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6
是从机动车a中心指向机动车b1中心的单位向量;
所述当前车道上的机动车b2的作用力与机动车c、机动车b2之间的车距以及速度差异有关,借助IDM中的制动减速语义去近似机动车c受到机动车b2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7
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8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9
其中,amax表示机动车a的最大加速度,bc表示机动车b2的减速度,va表示机动车a的当前车速,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10
表示机动车a和b2的速度差,s*表示机动车反应后的车距,s0表示机动车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11
表示机动车a和b2之间的距离,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12
表示机动车a运动方向的单位向量。
若考虑变道,则增加一个变道时所受的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13
所述变道时所受的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14
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15
其中,Ul c是该排斥力的大小比例系数,Rl c是该排斥力对距离的敏感系数,dal表示机动车a与目标车道之间的距离,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816
表示机动车a指向目标车道的单位向量。
所述的特定范围内道路交通环境的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91
的大小与道路条件有关,道路条件越差,发生碰撞的可能性越大;所述的道路条件包括路面附着系数、道路曲率、道路坡度、道路能见度等;定义当前个体所在特定位置处道路条件影响因子为Ri
所述的当前个体所在特定位置处道路条件影响因子Ri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92
其中,δi为道路能见度,μi为路面附着系数,ρi为道路曲率,τi为道路坡度,γ1,γ2,γ3,γ4均为待定常数,且γ1,γ2<0,γ3,γ4>0,μ*为标准路面附着系数,δ*为标准道路能见度,ρ*为标准道路曲率,τ*为标准道路坡度。
所述的特定范围内改进后的道路交通环境的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93
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94
所述的道路交通环境的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95
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96
其中,U′c是该排斥力的大小比例系数,das是机动车a与车道边界之间的距离,R′c是该排斥力对距离的敏感系数,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97
是从车道边界上与机动车最近位置指向机动车a中心的单位向量;
如图4所示,步骤(3)中,所述的非机动车碰撞风险评估模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98
主要由避免与其他非机动车碰撞而产生的直接相互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99
和非机动车为实现避让、超越的效果而产生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910
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0911
所述非机动车所受为避免与其他非机动车碰撞而产生的直接相互排斥力是为了满足安全空间需求而产生的,安全空间需求即感知域,是非机动车为避免与其他个体碰撞的意识反应,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01
其中,Ub为非机动车排斥力的作用强度;Bm表示非机动车排斥力的作用距离;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02
表示非机动车m指向非机动车n的单位向量;B表示非机动车m与非机动车n之间的距离,且有: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03
其中,dmn表示非机动车m与非机动车n之间中心点连线的距离;xn、yn分别表示障碍物的短轴长度、长轴长度;θmn表示非机动车m与非机动车n之间中心线的夹角。
所述的非机动车遇到阻碍时更倾向于改变方向超越障碍物,为了体现这种特性,引入实现避让、超越效果的力,设置力的大小与相互排斥力成比例,方向与排斥力方向垂直,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04
其中,βm表示非机动车的期望速度系数,超越时非机动车的最高速度大于期望速度,因此βm大于1;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05
表示超越向量,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06
其中,w为目标点处超越及被超越车辆中心点横向距离;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07
为由非机动车m指向非机动车n超越条件较好一侧(净空较大同时密度较小的那一侧)w距离处的单位向量,左侧大则指向左侧,反之右侧。
所述的避免与其他非机动车碰撞而产生的直接相互排斥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08
和非机动车为实现避让、超越的效果而产生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09
与视角有关,位于非机动车侧后方的个体该车的影响远小于前方个体的影响,引入方向依赖权重ωmn,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010
其中,λb是常数,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011
表示非机动车m与非机动车n相对位置向量与非机动车m的前进方向之间的夹角。
所述改进后的非机动车碰撞风险评估模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012
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11
本发明的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应用于针对无人驾驶汽车的数据测试,场景主要适用于高速公路、城市干道等结构化较好的道路,具有道路标志线清晰、道路背景环境单一、道路几何特征明显等特点,因此主要考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的交互。
步骤(4)中,所述不同的类个体之间交互的碰撞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包括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交互的行车风险评估模型。
所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交互的综合碰撞风险评估模型中,若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不存在物理隔离,则通过修改单一个体模型来建立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交通行车风险评估模型;
所述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交通行车风险评估模型修改过程如下:
对于机动车来说,若视域范围内存在侧向的非机动车,机动车则将受到侧向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12
式中: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13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14
为常数系数,r表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距离,若车道前方存在非机动车,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15
表示非机动车指向机动车的方向向量;
则机动车受到减速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16
sa=s1+vaΔt
其中,sa为机动车反应后的与非机动车之间的车距,s1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va为机动车的车速,Δt为反应时间,d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距离,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17
为当前个体速度方向的单位向量;
对非机动车来说,若视域范围内存在侧向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则将受到侧向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18
其中,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19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110
为常数系数,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111
为机动车的车速大小,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112
为机动车指向非机动车的方向向量,若非机动车的前方存在机动车,则非机动车受到减速的作用力: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113
sn=s1+vnΔt
其中,sn为非机动车反应后的与机动车之间的车距,b′c表示非机动车的减速度,vn为非机动车的车速;
由于不存在物理隔离,非机动车所受到的与机动车道相邻的边界的作用力要远小于另一侧的边界作用力,在实际生活中,当进入机动车道的非机动车对机动车的运动造成严重干扰时,机动车会通过鸣笛操作来提醒前方的非机动车,因此在建模中加入驱使非机动车返回非机动车道的力来模拟这一现象: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21
其中,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22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23
为常数系数,r3表示非机动车和后方机动车之间的侧向距离,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24
表示从非机动车中心指向非机动车车道上与非机动车最近位置的单位向量。
所述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交通行车风险评估模型中,机动车a在时刻t受到的社会力为: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25
非机动车n在时刻t受到的社会力为:
Figure BDA0002779162460000126
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的上述描述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1)输入包含机动车、非机动车以及道路交通环境三类模型的混合交通场景;
(2)将上述混合交通场景中的任意个体的单独行为结果表征为不同作用力的组合,所述个体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综合成的统一表达式为: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11
式中: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12
表示个体i的自驱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13
表示个体i当前的速度,Mi表示个体i的等效质量,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14
表示个体i在t时刻的期望速率,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15
表示个体i在t时刻的期望速率的速度方向,τi表示个体i的松弛时间,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16
表示个体i受到来自其他个体j的排斥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17
表示个体与道路交通环境间的排斥力,ξ表示合力的随机波动项;
(3)根据所述统一表达式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别抽象成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和非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
(4)计算不同类个体之间交互的碰撞风险;
(5)基于所述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非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和其他干扰项之间交互的碰撞风险评估模型,对所述混合交通场景进行行车风险评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所述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包括机动车自驱力、预定范围内其他机动车的排斥力和预定范围内道路交通环境的排斥力;由于机动车自驱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18
在行驶过程中受干扰因素的影响,为此将机动车a期望速度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19
修正为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110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111
式中: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112
为修正后的期望速度,Hsafety为安全系数,Lsafety为安全反映距离,dab为机动车a与机动车b之间的距离,ra为机动车a的半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扰因素包括道路环境的限速、视野和车况,为此引入实际速度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113
与修正后的期望速度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114
的关系表达式: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115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1
式中:所述实际速度受限于个体的最大速度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2
其中最大速度为当前道路环境的限速值,当限速值大于或等于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3
时,个体前进速度为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4
当限速值小于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5
时,个体的前进速度为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6
所述的机动车的自驱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7
修正为: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8
式中:Tc为机动车的反应时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范围内其他机动车的排斥力包括相邻车道内机动车b1对机动车a的作用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9
和当前车道机动车b2对机动车a的作用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10
所述相邻车道内机动车b1的作用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11
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12
式中:Uc表示相邻车道内其他机动车排斥力的大小比例系数,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13
表示机动车a和b1的半径和,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14
表示机动车a和b1之间的距离,Rc表示其他机动车排斥力对距离的敏感系数,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15
表示从机动车a中心指向机动车b1中心的单位向量;
所述当前车道机动车b2的作用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16
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17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18
式中:amax表示机动车a的最大加速度,bc表示机动车b2的减速度,va表示机动车a的当前车速,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19
表示机动车a和b2的速度差,s*表示机动车反应后的车距,s0表示机动车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20
表示机动车a和b2之间的距离,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21
表示机动车a运动方向的单位向量;
若机动车变道,则增加一个变道时所受的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222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31
式中:Ul c表示变道时其他机动车排斥力的大小比例系数,Rl c表示变道时其他机动车排斥力对距离的敏感系数,dal表示机动车a与目标车道之间的距离,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32
表示机动车a指向目标车道的单位向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范围内道路交通环境的排斥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33
的大小与道路条件有关,道路条件越差,发生碰撞的可能性越大;所述道路条件包括路面附着系数μi、道路曲率ρi、道路坡度τi和道路能见度δi,定义个体i所在预定位置处的道路条件影响因子为Ri,所述Ri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34
式中:γ1、γ2、γ3、γ4均为待定常数,且γ1、γ2小于0,γ3、γ4大于0,μ*为标准路面附着系数,δ*为标准道路能见度,ρ*为标准道路曲率,τ*为标准道路坡度;
所述改进后的道路交通环境的排斥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35
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36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37
式中:U′c表示道路交通环境排斥力的大小比例系数,das表示机动车a与车道边界之间的距离,R′c表示道路交通环境排斥力对距离的敏感系数,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38
为从车道边界上与机动车最近位置指向机动车a中心的单位向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非机动车行车风险评估模型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39
包括当前车避免与其他非机动车碰撞而产生的直接相互排斥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310
和非机动车为实现避让、超越的效果而产生的作用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311
表达式如下: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312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313
式中:Ub表示非机动车排斥力的作用强度;Bm表示非机动车排斥力的作用距离;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314
表示非机动车m指向非机动车n的单位向量;B表示非机动车m与非机动车n之间的距离,且有: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315
式中:dmn表示非机动车m与非机动车n之间中心点连线的距离;xn、yn分别表示障碍物的短轴长度、长轴长度;θmn表示非机动车m与非机动车n之间中心线的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机动车遇到阻碍时,通过改变方向超越障碍物,因此引入实现避让、超越效果的力,设置该力的大小与相互排斥力成比例,方向与相互排斥力方向垂直,表达式如下: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41
式中:βm表示非机动车的期望速度系数,超越时非机动车的最高速度大于期望速度,因此βm大于1;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42
表示超越向量,表达式如下: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43
式中:w表示目标点处超越及被超越非机动车中心点横向距离;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44
表示由非机动车m指向非机动车n的超越侧w距离处的单位向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45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46
与视角有关,因此引入方向依赖权重ωmn,表达式如下: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47
式中:λb为常数,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48
表示非机动车m与非机动车n相对位置向量与非机动车m的前进方向之间的夹角;
改进后的非机动车碰撞风险评估模型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49
的表达式如下: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41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4)中,所述不同类个体之间交互的碰撞风险评估模型主要包括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交互的碰撞风险评估模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交互的综合碰撞风险评估模型中,若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不存在物理隔离,则通过修改单一个体模型来建立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交通行车风险评估模型;所述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交通行车风险评估模型修改过程如下:
对于机动车来说,若视域范围内存在侧向的非机动车,机动车则将受到侧向的作用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1
式中: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2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3
为常数系数,r表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距离,若车道前方存在非机动车,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4
表示非机动车指向机动车的方向向量;
则机动车受到减速的作用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5
sa=s1+vaΔt
其中,sa为机动车反应后的与非机动车之间的车距,s1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最小安全距离,va为机动车的车速,Δt为反应时间,d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距离,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6
为当前个体速度方向的单位向量;
对非机动车来说,若视域范围内存在侧向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则将受到侧向的作用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7
其中,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8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9
为常数系数,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10
为机动车的车速大小,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11
为机动车指向非机动车的方向向量,若非机动车的前方存在机动车,则非机动车受到减速的作用力: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12
sn=s1+vnΔt
其中,sn为非机动车反应后的与机动车之间的车距,b′c表示非机动车的减速度,vn为非机动车的车速;
当非机动车进入机动车车道时,非机动车需返回非机动车车道:则非机动车受到的驱使力表示为: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13
式中: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14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15
为常数系数,r3表示非机动车和后方机动车之间的侧向距离,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16
表示从非机动车中心指向非机动车车道上与非机动车最近位置的单位向量;
所述机动车-非机动车混合交通行车风险评估模型中,机动车a在时刻t受到的社会力为: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17
非机动车n在时刻t受到的社会力为:
Figure FDA00027791624500000518
CN202011276318.4A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 Active CN1125817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76318.4A CN112581756B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76318.4A CN112581756B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81756A true CN112581756A (zh) 2021-03-30
CN112581756B CN112581756B (zh) 2021-12-24

Family

ID=751226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76318.4A Active CN112581756B (zh) 2020-11-16 2020-11-16 一种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81756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20699A (zh) * 2021-11-26 2022-01-11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车辆风险预警方法、路侧控制单元及风险预警控制系统
CN114035569A (zh) * 2021-11-09 2022-02-11 中国民航大学 一种航站楼载人机器人路径拓展通行方法
CN119832767A (zh) * 2025-03-14 2025-04-15 吉林大学 基于电动自行车多模态行为预测其与车辆碰撞风险的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06946A1 (en) * 2008-04-08 2009-12-10 Norman I Badler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imul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agents in a high-density autonomous crowd
CN108389430A (zh) * 2018-01-12 2018-08-10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视频检测的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碰撞预测方法
CN109992886A (zh) * 2019-04-01 2019-07-09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社会力的混合交通仿真方法
CN110414831A (zh) * 2019-07-24 2019-11-05 清华大学 基于驾驶人认知视角的人车路耦合风险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11033510A (zh) * 2017-09-26 2020-04-17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运行驾驶员辅助系统的方法和装置以及驾驶员辅助系统和机动车
CN111767648A (zh) * 2020-06-19 2020-10-13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简化的社会力计算模型的混合交通仿真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06946A1 (en) * 2008-04-08 2009-12-10 Norman I Badler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imula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agents in a high-density autonomous crowd
CN111033510A (zh) * 2017-09-26 2020-04-17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运行驾驶员辅助系统的方法和装置以及驾驶员辅助系统和机动车
CN108389430A (zh) * 2018-01-12 2018-08-10 南京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视频检测的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碰撞预测方法
CN109992886A (zh) * 2019-04-01 2019-07-09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社会力的混合交通仿真方法
CN110414831A (zh) * 2019-07-24 2019-11-05 清华大学 基于驾驶人认知视角的人车路耦合风险评估方法及装置
CN111767648A (zh) * 2020-06-19 2020-10-13 浙江大学 一种基于简化的社会力计算模型的混合交通仿真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ELBING D等: "Social force model for pedestrian dynamics", 《PHYSICAL REVIEW E》 *
何赞: "基于社会力模型的信号交叉口人车混合冲突行为仿真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 *
叶倩倩: "基于社会力的人车混合交通模拟",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 *
庞明宝等: "道路交织路段交通流优化控制仿真研究", 《计算机仿真》 *
李成利等: "混合交通流中公交车对其他车辆的影响", 《内蒙古公路与运输》 *
李珊珊: "平交路口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及其相互干扰微观行为模型研究",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 *
王占中等: "信号交叉口自行车和行人混合交通流社会力模型", 《吉林大学学报》 *
陈大飞: "基于社会力的城市道路混合交通流建模与分析",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35569A (zh) * 2021-11-09 2022-02-11 中国民航大学 一种航站楼载人机器人路径拓展通行方法
CN113920699A (zh) * 2021-11-26 2022-01-11 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车辆风险预警方法、路侧控制单元及风险预警控制系统
CN119832767A (zh) * 2025-03-14 2025-04-15 吉林大学 基于电动自行车多模态行为预测其与车辆碰撞风险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81756B (zh) 2021-1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581756B (zh) 一种基于混合交通的行车风险评估方法
CN112633474B (zh) 一种重型营运车辆的后向防撞驾驶决策方法
Li et al. Dynamic driving risk potential field model under the 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s environ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car-following modeling
JP7671078B2 (ja) 人-車-道路の各要素を総合的に考慮した運転リスクの統一的定量化方法
CN107315411A (zh) 一种基于车车协同下无人驾驶车辆的换道轨迹规划方法
CN114626285A (zh) 轨迹评估方法、系统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12644498B (zh) 一种基于行车安全场的智能车安全决策方法
CN113946943A (zh) 人-车-路微观交通系统建模及风险辨识方法及装置
CN114117829A (zh) 极限工况下人-车-路闭环系统动力学建模方法及系统
CN109992886A (zh) 一种基于社会力的混合交通仿真方法
Li et al. Analyze bicycle-car mixed flow by social force model for collision risk evaluation
CN114379540A (zh) 考虑前方障碍物影响的大型营运车辆防侧翻驾驶决策方法
Olstam et al. A framework for simulation of surrounding vehicles in driving simulators
Zheng et al. Intelligent decision-making method for vehicles in emergency conditions based on artificial potential fields and finite state machines
Ma et al. Legal decision-making for highway automated driving
Wei et al. Modeling Car‐Following Behaviour of Turning Movements at Intersections with Consideration of Turning Radius
CN114407902B (zh) 一种基于道路水层深度估计的驾驶决策的系统
WO2023282181A1 (ja) リーン車両走行データ処理装置
CN114492043A (zh) 考虑感知受限特性的个性化驾驶员跟车建模方法
JP2004258889A (ja) 交通流シミュレーションシステ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16534055A (zh) 一种基于驾驶员个性化的拟人变道轨迹优化方法
Ma et al. Driver risk perception model under critical cut-in scenarios
Zhang et al. Lane change decision algorithm based on deep Q network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Olstam Simulation of vehicles in a driving simulator using microscopic traffic simulation
Yoshioka et al. Traffic Control on Main Line of Highway Using Cooperative Adaptive Cruise Control (CACC) for the Purpose of Merge Assistance-Influence of Traffic Flow Management on Stability and Response of Plato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