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12910B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512910B CN112512910B CN201980050064.3A CN201980050064A CN112512910B CN 112512910 B CN112512910 B CN 112512910B CN 201980050064 A CN201980050064 A CN 201980050064A CN 112512910 B CN112512910 B CN 11251291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se
- disposed
- purge
- fuel
- control val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8—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fuel vapours drawn from engine fuel reservoir
- F02M25/0836—Arrangement of valves controlling the admission of fuel vapour to an engine, e.g. valve being disposed between fuel tank or absorption canister and intake manifol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5/00—Fuel tank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Arrangements thereof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37/00—Arrangements of fuel supply lines, taps, or the like, on motor cycles or engine-assisted cy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9/0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 B62J9/10—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 B62J9/14—Contain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e.g. panniers or saddle bags integrated with the cycle under the sadd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7/00—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 B62M7/02—Motorcycles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f motor or engine with engine between front and rear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Dc Digital Transmission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紧凑地配置使罐所吸附的蒸发燃料返回到发动机的结构。在发动机(13)的上方配置有收纳箱(27)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中,净化控制阀(127)被配置在收纳箱(27)的前方且支承在座椅支承撑架(24),净化控制阀(127)被配置在座椅下罩(35)的后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在鞍乘型车辆中,已知有使吸附于罐的蒸发燃料返回到发动机的结构,已知有配置对净化软管的路径进行开闭的净化控制阀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在中央沟道型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中,在配置于发动机的车辆前方的燃料箱的前方配置净化控制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90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以往的结构中,由于是将罐配置在燃料箱的上方,将净化控制阀配置在燃料箱的前方的结构,因此净化控制阀、罐、发动机分别配置在分离的位置,净化软管的管长变长。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紧凑地配置使吸附在罐的蒸发燃料返回到发动机的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该说明书中包括2018年7月31日提交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8-144412的全部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在发动机13的上方配置有收纳箱27,其特征在于,净化控制阀127被配置在所述收纳箱27的前方且支承于座椅支承撑架24,所述净化控制阀127被配置在座椅下罩35的后方。
在上述发明中,所述小型摩托车型车辆是在所述发动机13的前方配置有燃料箱38、在所述燃料箱38的上方设置有平型底板11的底板下燃料箱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所述净化控制阀127被配置在比罐110靠上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时,所述净化控制阀127配置在不与所述收纳箱27重叠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在俯视观察时,所述收纳箱27被配置在所述净化控制阀127的上方。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罐110配置在车宽方向的车辆中心的一侧,净化软管123、128沿着所述座椅支承撑架24从一侧布置到另一侧。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设置有从所述收纳箱27的前部向下方突出的下方突出部162,所述净化控制阀127被配置在所述下方突出部162的前方。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在俯视观察时,在所述收纳箱27的前部的车辆后方设置有凹陷的凹部164。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相对于进气路径130,在车宽方向上的节气门线缆140、141的相反侧,具有连接净化软管123、128与进气管133的连接部133A。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相对于进气路径130,在车宽方向上的燃料软管101的相反侧,设置有净化软管128的挠曲部128A。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在所述发动机13的前方配置燃料箱38,罐110的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并且使软管122、123、124、125在所述罐1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伸出,所述罐110配置于在侧视观察时与所述燃料箱38重叠的位置,所述罐110配置在比所述燃料箱38的最上端38A3靠下方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罐充气接头110C设置在充气软管122的最下方。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是在发动机的上方配置有收纳箱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净化控制阀配置在所述收纳箱的前方且支承于座椅支承撑架,所述净化控制阀被配置在座椅下罩的后方。根据该结构,通过将净化控制阀支承在收纳箱前方的座椅支承撑架上,能够紧凑地配置净化控制阀。另外,由于能够在发动机的附近配置净化控制阀,因此,能够缩短净化软管的管长。
在上述发明中,可以是,所述小型摩托车型车辆是在所述发动机的前方配置有燃料箱、在所述燃料箱的上方设置有平型底板的底板下燃料箱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所述净化控制阀配置在比罐靠上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时,所述净化控制阀配置于不与所述收纳箱重叠的位置。根据该结构,由于净化控制阀配置于比罐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净化控制阀开阀时也能够抑制燃料过多地流入到发动机。另外,通过将净化控制阀配置于在侧视观察时不与收纳箱重叠的位置,能够抑制收纳箱的容量减少。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在俯视观察时,所述收纳箱配置在所述净化控制阀的上方。根据该结构,即使在座椅开闭时,也能够使得净化控制阀不会被看到。另外,通过收纳箱能够保护净化控制阀。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将所述罐配置在车宽方向的车辆中心的一侧,将净化软管沿所述座椅支承撑架从一侧布置到另一侧。根据该结构,能够提高净化软管的布线性。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设置有从所述收纳箱的前部向下方突出的下方突出部,所述净化控制阀配置在所述下方突出部的前方。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增大了收纳箱的容量的状态下配置净化控制阀。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在俯视观察时,在所述收纳箱的前部的车辆后方设置有凹陷的凹部。因此,能够在接近净化控制阀的位置,不与收纳箱干涉地容易地配置进气管。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相对于进气路径,在车宽方向上的节气门线缆的相反侧,具有连接净化软管和进气管的连接部。根据该结构,能够不与节气门线缆干涉地将净化软管与发动机的进气通路连接。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相对于进气路径,在车宽方向上的燃料软管的相反侧设置有净化软管的挠曲部。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燃料软管的挠曲部与净化软管的挠曲部发生干涉。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在所述发动机的前方配置燃料箱,使罐的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并且使软管在所述罐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伸出,所述罐配置于在侧视观察时与所述燃料箱重叠的位置,所述罐配置在比所述燃料箱的最上端靠下方的位置。根据该结构,能够将罐紧凑地配置在燃料箱的附近,能够缩短与罐连接的软管,并且能够提高与罐连接的软管的布线性(线路布置性)。
另外,在上述发明中,也可以是,罐充气接头设置在充气软管的最下方。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成为充气软管的谷部配管,即具有向下凸出的部分的配管的状态,另外,由于不需要新设置用于排放燃料的排放软管,因此还能够削减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
图2是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剖视图。
图3是图1的踏板的局部的放大图。
图4是从图3中省略了下侧罩的图。
图5是燃料箱的右侧视图。
图6是燃料箱的左侧视图。
图7是燃料箱的俯视图。
图8是沿图4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单元摆动式发动机的前侧上部的俯视图。
图10是进气路径与收纳箱的上下关系的说明图。
图11是收纳箱的底部的位置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说明中,关于前后左右及上下这样的方向的记载,如果没有特别记载,则与相对于车体的方向相同。另外,各图所示的标号FR表示车体前方,标号UP表示车体上方,标号LH表示车体左方,标号RH表示车体右方。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的右侧视图。另外,在图1中,对于左右设置一对的部件仅图示了右侧的部件。
自动二轮车1是小型摩托车型的鞍乘型车辆,其具有供落座于座椅10的乘员放脚的低底板的踏板(平型底板)11。自动二轮车1在车体框架(车体)12的前方具有前轮2,作为驱动轮的后轮3被轴支承在配置于车辆后部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内燃机、发动机)13上。
自动二轮车1具有轴支承在车体框架12的前端部的前叉14,前轮2轴支承在前叉14的下端部。由乘员操纵的把手15安装在前叉14的上端。
自动二轮车1具有覆盖车体框架12等车体的车体罩16。
车体框架12具有:前立管17,其设置在车体框架12的前端;下框架18,其从前立管17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的底框架19、19,其从下框架18的下端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以及左右一对的座椅框架20、20,其从底框架19、19的后端前低后高地延伸。
底框架19、19及座椅框架20、20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管状。
各座椅框架20具有从各底框架19的后端前低后高地延伸的立起部21、和从立起部21的上端延伸到车体框架12的后端的后方延伸部22。后方延伸部22以比立起部21平缓的倾斜前低后高地延伸。
车体框架12具有:在车宽方向上连接底框架19、19的后端部的横梁23;在车宽方向上连接立起部21、21的上部的上部横梁(座椅支承撑架)24;以及从立起部21、21向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支承框架25、25。
另外,车体框架12具有左右一对的、从座椅框架20、20的立起部21、21向后方突出的发动机托架26、26。
在发动机托架26、26上,经由连杆机构48而能够摆动地支承有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
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是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主体40和支承后轮3的臂部41一体化的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
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后端部与座椅框架20、20的后部之间架设有后悬架29。
后轮3被轴支承于臂部41的后端部的后轮车轴3a。
发动机主体40的排气管77的前部77a被从发动机主体40的前部向下方引出,从车宽方向的另一侧(左侧)通过一侧(右侧)并向后方延伸而延伸到后轮3的侧方。
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经由连杆机构48摆动时,发动机主体40、排气管77等一体地摆动。
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上方,在左右的座椅框架20、20之间设置有能够收纳头盔等物品的收纳箱27。座椅10支承在收纳箱27的上表面,覆盖收纳箱27的上表面的开口。
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前方配置有燃料箱38。燃料箱38在横梁23的前方配置在左右的底框架19、19之间。
车体罩16具有:上罩30,其覆盖把手15的周边部;前罩31,其从前方及侧方覆盖前立管17及下框架18;以及护腿罩32,其从后方与前罩31配合而覆盖前立管17及下框架18。
另外,车体罩16具有:底罩33,其从下方覆盖底框架19、19;底侧罩33A、33A,其从侧方覆盖底框架19、19;踏板11,其从上方覆盖底框架19、19;左右一对的侧罩34、34,其在座椅10的下方从侧方覆盖座椅框架20、20及收纳箱27;以及中央底罩(座椅下罩)35,其在座椅10的下方从前方覆盖收纳箱27和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
另外,自动二轮车1具有从上方覆盖前轮2的前挡泥板36。
使自动二轮车1以直立状态驻车的中央支架28安装在发动机主体40的后部的下表面部。中央支架28通过以中央支架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而成为收纳状态或驻车状态。
图2是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剖视图。
设置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前部的发动机主体40具有:曲轴箱43,其收容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曲轴42;以及气缸部44,其从曲轴箱43向前方延伸。
气缸部44从曲轴箱43侧起依次具有:气缸45、气缸盖46、盖罩47。
发动机主体40是气缸部44的气缸轴线44a大致水平地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水平发动机。详细地说,气缸部44在车辆侧视观察时稍稍前高后低地朝车辆前方大致水平地延伸。
曲轴箱43具有与曲轴42垂直的支承壁51及支承壁52,曲轴42经由轴承而支承于支承壁51及支承壁52。在支承壁51和支承壁52之间形成有曲轴室53。
在气缸45内往复运动的活塞54经由连杆55而在曲轴室53中与曲轴42连结。
曲轴箱43在曲轴室53中的左右的一侧(右侧)侧方具有发电机室56。
在向发电机室56内延伸的曲轴42的一端设置有通过曲轴42的旋转而发电的发电机58。发电机58与曲轴42一体旋转。在发电机58的外侧面设置有送风风扇59。送风风扇59的周围被风扇罩57覆盖。
在送风风扇59的外侧方设置有供发动机主体40的冷却水通过的散热器60。散热器60固定在发电机室56的外侧面部。散热器60通过具有通气口61a的散热器罩61而被从车宽方向外侧覆盖。
在气缸盖46的壁内设置有供冷却水通过的水套40a。在气缸45的壁内设置有供冷却水通过的水套40b。水套40a和水套40b连通。
在气缸盖46设置有驱动未图示的进气门和排气门的气门传动装置63。气门传动装置63具有配置成与曲轴42平行的凸轮轴64以及由凸轮轴64驱动的未图示的进气门和排气门。盖罩47覆盖气门传动装置63。
凸轮轴64经由连接凸轮轴64和曲轴42的凸轮链65而被曲轴42驱动。
气缸部44具有供凸轮链65通过的凸轮链室66。凸轮链室66跨曲轴箱43、气缸45和气缸盖46而设置,凸轮链室66沿气缸部44的轴向延伸。凸轮链室66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曲轴室53和发电机室56之间,并设置在气缸部44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侧壁部67R、67L中的一侧(右侧)的侧壁部67R。侧壁部67L、67R包含气缸盖46的侧壁部(侧面)。
火花塞68在另一侧(左侧)的侧壁部67L侧设置于气缸盖46。
曲轴箱43一体地具有从与发电机室56侧相反一侧的侧面部向后方延伸的传动箱部70。传动箱部70从曲轴室53的侧方的部分延伸到后轮3的左侧方。
传动箱部70形成为车宽方向的外侧面开放的箱状,该开放部通过传动箱罩71而关闭。
通过将传动箱罩71固定于传动箱部70,而构成上述的臂部41。
另外,在曲轴箱43的车宽方向的一侧(右侧)的后部固定有向后方延伸的副臂72。
后轮车轴3a的两端部由臂部41的后端部和副臂72的后端部支承,后轮3配置在臂部41和副臂72之间。
在中空的臂部41内设置有带式无级变速器73、离心式的离合机构74、以及由多个齿轮构成的减速机构75。
曲轴42的驱动力经由带式无级变速器73、离合机构74和减速机构75而被传递到后轮3。
自动二轮车1作为通过冷却水来冷却发动机主体40的冷却结构而具有:输送冷却水的水泵单元81、散热器60、供从发动机主体40侧流向散热器60的冷却水通过的输送侧软管(散热器软管)82(参照图5)、供从散热器60返回到发动机主体40侧的冷却水通过的返回侧软管83(参照图5)、以及切换冷却水的流路的热致动单元(未图示)。
水泵单元81设置在气缸部44的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侧壁部67R、67L中的一侧(右侧)的侧壁部67R。另外,散热器60也在左右方向(车宽方向)上设置在曲轴箱43的一侧(右侧)的侧方。
水泵单元81具有作为转子的叶轮87和收纳叶轮87的壳体88。
叶轮87具有:轴部87a,其与凸轮轴64的端部连接;以及叶片部87b,其设置在轴部87a的外周。轴部87a配置成与凸轮轴64同轴,与凸轮轴64一体地旋转。叶片部87b设置在气缸盖46的侧壁部67R的外侧。即,叶轮87经由凸轮轴64而被曲轴42驱动。
图3是图1的踏板11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从图3省略了底侧罩33A的图。
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前方配置有燃料箱38。燃料箱38在横梁23的前方配置在左右底框架19、19之间。燃料箱38的上下左右由踏板11、底侧罩33A、33A及底罩33覆盖。本实施方式的自动二轮车1是燃料箱38配置在踏板11的下方的、所谓的地板下燃料箱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小型摩托车型的鞍乘型车辆)。
图5是燃料箱38的右侧视图,图6是其左侧视图。
燃料箱38具有半容器状的上半体38A和下半体38B。在上半体38A和下半体38B分别形成有凸缘状的开放端38A1、38B1。开放端38A1、38B1彼此接合而构成燃料箱38。由开放端38A1、38B1彼此的接合部分构成分割面38C。分割面38C随着靠向后方而向后下方倾斜。燃料箱38的上表面38A2越靠后方越向后下方倾斜。在燃料箱38的前部形成了最上端38A3。这里,如图4所示,覆盖燃料箱38的上方的踏板11越靠后方越向后上方倾斜。在燃料箱38的后部,在燃料箱38与踏板11之间产生空间39。
在燃料箱38的前部设置有具有供油口93的供油部90。
供油部90具有与燃料箱38的内部连通的橡胶管91。橡胶管91向前上方延伸。橡胶管91的上端部与接管嘴92连接。在接管嘴92的上部形成有供油口93。供油口93通过燃料帽94而被封闭。在接管嘴92的上部设置有喇叭状的引导部95,所述引导部95能够将供油枪(未图示)引导至供油口93。引导部95包围供油口93。
通过橡胶管91、接管嘴92、供油口93、燃料帽94以及引导部95构成供油部90。
供油部90支承于供油部保持器96。如图6所示,供油部保持器96经由撑架97固定于燃料箱38的上半体38A。
如图3、图4所示,供油部90由护腿罩32覆盖。在护腿罩32上,对应于供油口93的位置而具有开口32a。开口32a通过未图示的盖而被能够开闭地封闭。通过打开该盖,能够接触供油口93,能够向燃料箱38供油。
图7是燃料箱38的俯视图。图8是沿图4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在图7、图8中,适当省略了踏板11等的图示。
在俯视观察时,燃料箱38的后部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气缸部44重叠。在气缸部44的前方处,在燃料箱38的后部配置有燃料泵100。如图8所示,燃料泵100安装于上半体38A的安装孔38A4。安装孔38A4形成在上半体38A的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部。
在燃料泵100的右部连接有燃料软管101。燃料软管101从燃料泵100的右侧向后方布置。燃料软管101与设置在右侧的立起部21上的环状的卡合部21A卡合,进一步在上方经由夹具104A固定在立起部21的撑架部104。固定在撑架部104上的燃料软管101布置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侧,与气缸部44连接。燃料泵100经由燃料软管101将燃料箱38内的燃料供给到气缸部44。燃料泵100配置在靠近发动机主体40的气缸部44的后部,因此,能够缩短燃料软管101的管长。
在燃料泵100的左侧连接有电控制用的线缆108。
罐110配置在燃料泵100的右侧。罐110配置于在上半体38A的后部形成的凹部38A5中。上半体38A的上表面38A2向下方凹陷至分割面38C的高度左右而形成凹部38A5。
罐110形成为圆筒状。吸附蒸发燃料的吸附部件收纳在罐110的内部。作为吸附部件,例如能够使用活性炭。如图5所示,关于罐110,成为长度方向的轴向110A沿车辆前后方向配置。罐110经由圆筒状的保持器111而固定于上半体38A。
踏板11与燃料箱38之间形成越靠后方越宽的上述空间39(参照图4)。燃料泵100和罐110配置在燃料箱38的后部,容易配置燃料泵100和罐110。另外,如图5所示,罐110的后端110B位于比燃料箱38的后端38D靠后方的位置,能够利用比燃料箱38靠后方的空间来配置罐110。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是所谓的上连杆,在上部设置连杆机构48。这里,在所谓的下连杆中,在发动机主体40的下部设置连杆机构。因此,在底板下的燃料箱38和发动机主体40之间配置连杆而难以产生空间。与之相对地,在作为上连杆的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在燃料箱38的后方所产生的空间而高效地配置罐110。
在罐110的前后连接有内部连通的充气软管122、第一净化软管123、新气导入软管124以及排放软管125。各软管122~125沿前后方向延伸。
罐110在侧视观察时与燃料箱38重叠。另外,罐110配置于比燃料箱38的最上端38A3靠下方的位置。这里,由于各软管122~125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因此能够将罐110紧凑地配置在燃料箱38的附近,能够缩短充气软管122的管长。另外,能够提高充气软管122的布线性。
另外,罐110在上下方向配置于通过燃料箱38的最上端38A3的假想线38A6与燃料箱38的分割面38C之间。由于燃料箱38的分割面38C随着朝向后方而向后下方倾斜,因此容易将罐110配置在燃料箱38的附近。
另外,在图7所示的俯视观察时,罐110位于比车体框架12的底框架19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另外,在图4所示的侧视观察时,罐110与车体框架12的底框架19重叠。因此,罐110被底框架19保护。
如图7、图8所示,在燃料泵100的上方配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板109。横板109架设在左右的底框架19、19上。踏板11支承于横板109。
如图7所示,在上半体38A的前部右侧安装有将气液混合燃料分为气体和液体的气液分离器120。气液分离器120仅使气体排放到外部。气液分离器120与使空气从燃料箱38的内部排出的燃料箱通气软管121连接。
燃料箱通气软管121沿着供油部90的后方从右方朝左方呈弧状布置。如图6所示,燃料箱通气软管121在供油部90的左侧向上方延伸。燃料箱通气软管121的上端121A与接管嘴92连接,并与接管嘴92的内部连通。燃料箱通气软管121支承在供油部保持器96所具有的弯曲棒状的支承部96A上。
在供油口93中插入供油枪(未图示)而对燃料箱38供给燃料时,燃料箱38内的气体通过燃料箱通气软管121被引导至接管嘴92而向外部排出。
在燃料箱通气软管121的上端部设置有分支部121B。分支部121B与经由燃料箱通气软管121吸入蒸发燃料的充气软管122连接。充气软管122在供油部90的后部以从左方绕到右方的方式布置,并向下方延伸。如图5所示,充气软管122在供油部90的右方朝向燃料箱38的右端布置。充气软管122支承在供油部保持器96所具有的弯曲棒状的支承部96B、96C。
在图4、图5、图7中,布置在燃料箱38的右端部的充气软管122沿燃料箱38的分割面38C从前部向后方进行布置,与后方的罐110的充气接头(罐充气接头)110C连接。充气软管122沿着倾斜形成的燃料箱38的分割面38C布置,因此,布线性得以提高。这里,充气接头(罐110和充气软管122的连接部)110C设置成位于充气软管122的最下方。因此,与充气接头110C连接的充气软管122以越靠近罐110越靠向下方的方式倾斜。根据该结构,能够防止成为充气软管122的谷部配管、即充气软管122具有向下凸出的部分的配管的状态,能够消除燃料等积存在充气软管122内的部分。另外,由于不需要新设置用于排放燃料的排放软管,因此也能够削减成本。
从罐110的前表面左部延伸的第一净化软管123向前方延伸后,向右方呈U字状弯曲而向后方布置。向后方布置的第一净化软管123在发动机主体40的气缸部44的右侧向前上方布置,与收纳箱27的前方的净化控制阀127连接。如图8所示,净化控制阀127与第二净化软管128连接。第二净化软管128与气缸部44连接。
如图8所示,从罐110的后表面上部延伸的新气导入软管124沿着立起部21向上方延伸。新气导入软管124的上端124A是开口的。新的空气经由新气导入软管124吸入到罐110。
从罐110的后表面下部延伸的排放软管125向后方延伸后,向下方呈U字状弯曲而向前延伸。排放软管125的下端125A是开口的,能够将在罐110的内部进行了液化的过剩的燃料排出。
通过发动机主体40的进气负压,蒸发燃料通过燃料箱通气软管121、充气软管122,蒸发燃料被取入到罐110。另外,经由第一净化软管123、第二净化软管128,罐110所吸附的蒸发燃料被供给到发动机主体40的气缸部44。
图9是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前侧上部的俯视图。
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通过连杆机构48而支承在车体框架12。
在图4、图5中,连杆机构48具有:左右一对的车体侧摆动轴48A、48A,其与座椅框架20、20的发动机托架26、26连结;发动机侧摆动轴48B,其与曲轴箱43的上部连结;以及连杆部件50,其将车体侧摆动轴48A、48A与发动机侧摆动轴48B连接。换言之,在位于比气缸部44的气缸轴线44a靠上方处的曲轴箱43的上部设置发动机侧摆动轴48B,经由连杆部件50,发动机侧摆动轴48B和车体侧摆动轴48A、48A连结,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车体框架12。
在图9中,连杆部件50的大致形状为倒π字状。即,连杆部件50具有随着朝向车宽方向内侧而向下方弯曲的右侧和左侧的弯曲部50A、50B、和支承在弯曲部50A、50B的下端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管部50C。弯曲部50A、50B的上端部能够转动地支承在发动机托架26、26。另外,发动机主体40的曲轴箱43的前端上部能够转动地支承在管部50C。连杆机构48的连杆部件50以车体侧摆动轴48A、48A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转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以发动机侧摆动轴48B为中心在上下方向上转动。可以说,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通过连杆部件50而以两点(车体侧摆动轴48A、48A以及发动机侧摆动轴48B)为中心转动、摆动。
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上方,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配置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进气路径130。相对于进气路径130,在右侧(车宽方向一侧)布置有燃料软管101、电控制等的主线束152、副线束148。进一步地,相对于进气路径130,在左侧(车宽方向另一侧)布置有第二净化软管128、节气门线缆140、141、曲轴箱通气软管159等。即,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上部,在俯视观察时,在燃料箱38的比燃料泵100靠后侧的位置,在连杆机构48的前方集中布置燃料软管101、第二排放软管128、副线束148等软管状部件。
进气路径130具有连接管131。连接管131从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向右前方延伸,在到达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时向前方弯曲。连接管131的前端与节气门体132连接。在节气门体132的前侧连接有进气管(吸入管)133。进气管133与气缸盖46的进气口46I(参照图10)连接。通过连接管131、节气门体132、进气管133构成发动机主体40的进气路径130。
图10是进气路径130和收纳箱27的上下关系的说明图。
节气门体132在发动机主体40与收纳箱27之间配置在由连杆部件50的弯曲部50A、50B和管部50C围成的空间内。节气门体132在侧视观察时在前后方向上与连杆部件50重叠。
节气门体132具有节气门体主体132B,所述节气门体主体132B具有进气通路132A。阀轴132C以横贯进气通路132A的方式能够转动地支承于节气门体主体132B。用于开闭进气通路132A的蝶形的节气门阀132D被固定到阀轴132C。另外,如图9所示,在阀轴132C上,在节气门体主体132B的外侧,固定有作为带轮的节气门鼓(throttle drum)132E。
节气门鼓132E配置在节气门体主体132B的左侧。打开侧的节气门线缆140及关闭侧的节气门线缆141与节气门鼓132E连接。打开侧的节气门线缆140在被牵拉的情况下,使得节气门鼓132E向使节气门阀132D打开进气通路132A的方向转动。另外,在关闭侧的节气门线缆141被牵拉的情况下,使得节气门鼓132E向使节气门阀132D关闭进气通路132A的方向转动。各节气门线缆140、141贯插在各支承筒142、143中。各支承筒142、143固定于线缆支承撑架144。
各支承筒142、143随着向前方前进而向下方弯曲。节气门线缆140、141从各支承筒142、143的下端向下方延伸出来。各节气门线缆140、141在左侧的座椅框架20与气缸部44之间朝向下前方布置,并沿左侧的底框架19向前方进行布置。各节气门线缆140、141被布置到操纵系统中,与设置于把手15的操作件连接。
在节气门体132的节气门体主体132B上安装节气门传感器145。节气门传感器145通过检测阀轴132C(参照图10)的旋转角度来检测节气门阀132D(参照图10)的开度。节气门传感器145经由传感器线缆146与未图示的电子控制装置(ECU:Electorinic controllUnit)连接。
传感器线缆146从节气门传感器145向后方延伸时,呈U字状弯曲而向前方延伸。向前方延伸的传感器线缆146与其他线缆147、155等汇集,从而构成副线束148。
副线束148在气缸部44的右侧呈U字状弯曲而向后方布置。向后方布置的副线束148沿右侧的座椅框架20延伸,与未图示的电子控制装置连接。副线束148与喷射器102、节气门传感器145等设置在进气路径130中的部件连接。
副线束148凭借夹具149A而支承在固定于气缸部44的撑架149上。另外,副线束148通过夹具150、151支承在右侧的座椅框架20。
在副线束148中,通过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侧的撑架149和车体框架12侧的夹具150之间的弯曲部分而构成挠曲部148A。
在车体框架12的右侧布置有主线束152。主线束152从未图示的电子控制装置或电池沿右侧的座椅框架20向前下方延伸,并沿右侧的底框架19向前方延伸。主线束152与设置在操纵系统中的未图示的前照灯或仪表类等连接。
在进气管133设置有喷射燃料的喷射器102。喷射器102构成为轴状,并设置成从左上方插入到进气管133。喷射器102的喷射燃料的下端部配置在进气管133内,喷射器102的端部102A与燃料软管101连接。燃料软管101在从喷射器102向右后方延伸而越过进气路径130的上方时,向前下方呈U字状弯曲。
燃料软管101凭借夹具103A支承在固定于进气管133的右侧的撑架部103上。另外,燃料软管101凭借夹具104A固定在设置于左侧的立起部21的撑架部104(参照图8)上。在燃料软管101中,通过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侧的撑架部103和车体框架12侧的撑架部104之间的弯曲部分构成挠曲部101A。
本实施方式的燃料软管101的一端侧布置为在副线束148的下方通过,另一端侧布置为在副线束148的上方通过。即,副线束148的挠曲部148A和燃料软管101的挠曲部101A以相互绕入的方式交叉。
由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因此,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和车体框架12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因此,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和车体框架12而被支承的燃料软管(软管状部件)101或副线束(软管状部件)148等软管状部件受到支承位置变化的影响。燃料软管101、副线束148设置有挠曲部101A、148A,因此,挠曲部101A、148A的弯曲形状发生变化,从而能够吸收摆动时的位置变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弯曲的挠曲部101A、148A以一方绕入另一方的方式交叉。因此,能够在一方挠曲部101A、148A的死区,即一方软管状部件101、148的弯曲形状的内周侧的空间配置另一方软管状部件148、101的挠曲部148A、101A。即使在将燃料软管101的挠曲部101A和副线束148的挠曲部148A集中配置在连杆部件50的前方和燃料泵100的后方的情况下,通过使燃料软管101的挠曲部101A和副线束148的挠曲部148A交叉,能够紧凑地设置在车辆上。
特别是,燃料软管101、副线束148都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燃料软管101布置成向后方延伸后迂回到气缸盖46的右方(侧方)。副线束148向后方延伸。因此,燃料软管101、副线束148的布线性良好。
另外,相对于进气路径130,燃料软管101和副线束148的挠曲部101A、148A在车宽方向上位于节气门鼓132E和节气门线缆140、141的相反侧。在气缸部44的周围的空间能够高效地布置燃料软管101、副线束148、节气门线缆140、141。
进气管133与金属制的净化管153连接。净化管153相对于进气管133配置在喷射器102的相反侧,即进气管133的右侧。净化管153从进气管133的连接部133A向右方延伸,并在前方呈U字状弯曲。净化管153与第二净化软管128连接。第二净化软管128在前方呈U字状弯曲。第二净化软管128支承在上部横梁24的支承部24C1上。
因此,净化管153和进气管133相连接的连接部133A相对于进气路径130位于上述节气门线缆140、141的相反侧即右侧。能够将第二净化软管128、净化管153不与节气门线缆140、141干涉地连接于发动机主体40的进气路径130。
第二净化软管128跨车体框架12侧的侧撑架部24C和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侧的净化管153。在第二净化软管128中,通过侧撑架部24C与净化管153之间的呈U字状弯曲的部分而构成挠曲部128A。通过挠曲部128A能够吸收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摆动时的位置变化。
这里,第二净化软管128的挠曲部128A配置在连杆部件50的前方且燃料泵100的后方。另外,在车宽方向上,相对于进气路径130,在燃料软管101的相反侧即左侧,具有第二净化软管128的挠曲部128A。能够避免燃料软管101的挠曲部101A与第二净化软管128的挠曲部128A产生干涉。
在净化管153的上部配置有进气压传感器154。进气压传感器154检测进气管133内的压力。进气压传感器154的检测信号经由副线束148被传送到电子控制装置。
发动机主体40的盖罩47上连接有曲轴箱通气软管159。曲轴箱通气软管159与气缸部44的内部连通且与未图示的后方的滤清器壳体连接。与盖罩47连接的曲轴箱通气软管159沿盖罩47向右方布置,在气缸盖46的右方(侧部)向后上方延伸后,在气缸盖46的上方向左方布置。曲轴箱通气软管159经由夹具158固定在气缸盖46上。在曲轴箱通气软管159中,通过盖罩47的固定部位与夹具158之间的屈曲的部分构成屈曲部159A。
曲轴箱通气软管159在气缸盖46的左方通过第二净化软管128的挠曲部128A与节气门线缆140、141之间,而布置在比节气门线缆140、141靠左方的位置。并且,曲轴箱通气软管159向后方延伸,与未图示的空气滤清器连接。
通过燃烧而在发动机主体40中产生的窜漏气体经由曲轴箱通气软管159流入到空气滤清器(未图示)。当窜漏气体流入空气滤清器(未示出)时,通过连接管131、节气门体132和进气管133返回到气缸盖46并燃烧。
由于曲轴箱通气软管159在接近气缸部44的一侧具有屈曲部159A,因此液体燃料难以从发动机主体40向后方流动,能够防止液体燃料流入到空气滤清器。
图11是收纳箱27的底部160的位置的说明图。
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上方配置有收纳箱27。收纳箱27是上方开放的容器。收纳箱27具有:抛物线状的底部160,其在俯视观察时前方凸出;以及立壁状的周壁161,其设置在底部160的周围。
收纳箱27支承在车体框架12上。收纳箱27的前部固定于上部横梁24。如图8、图9所示,上部横梁24是车宽方向中央部向前方凸出地弯曲的管状的框架部件,对车体框架12的立起部21、21的上部之间进行连接。上部横梁24在俯视观察时位于燃料泵100的后方。上部横梁24在车宽方向上具有一对侧撑架部24A、24C。收纳箱27的凹部163的前部163A通过紧固部件165、166而固定于侧撑架部24A、24C。
在图10、图11中,在收纳箱27的底部160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下方突出部162。下方突出部162在俯视观察时沿着周壁161形成为环状。收纳箱27的板厚大致固定,与下方突出部162对应地形成有环状的凹部163。在收纳箱27中例如能够收纳全脸型的头盔200。全脸型的头盔200能够将下颚部201安置在凹部163的前部163A中地收纳在收纳箱27中。
通过由下方突出部162包围的部分,形成相对地向上方凹陷的悬空底部(凹部)164。在悬空底部164的范围,在俯视观察时与设置于进气路径130的部件重叠。具体而言,与燃料供给装置的部件、即喷射器102、进气压传感器154、节气门体132等重叠。喷射器102等能够进入到悬空底部164下侧的空间。
相对于收纳箱27支承于车体框架12,喷射器102、进气压传感器154、节气门体132被支承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因此,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摆动时,车体框架12侧的收纳箱27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侧的喷射器102等的距离接近或分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射器102等能够进入到悬空底部164的下方,避免了收纳箱27与喷射器102等的接触。
如图10所示,收纳箱27的前壁161A从下方突出部162的前部向上方延伸。前壁161A以随着靠向上方而处于前方的方式倾斜。在前壁161A的上部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左右一对的轴支承部161B、161B。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铰链轴167支承于轴支承部161B、161B。座椅10的底板10A的前端部支承于铰链轴167。座椅10被支承为能够以铰链轴167为中心转动。座椅10被支承为能够在通常位置和开放位置之间转动,所述通常位置是封闭收纳箱27的上表面的开口而能够供乘员乘坐的位置,所述开放位置是开放收纳箱27的开口而能够进入收纳箱27内的位置。
在下方突出部162的前方配置有净化控制阀127。净化控制阀127在铰链轴167的下方被下方突出部162的前壁161A和中央底罩35包围。净化控制阀127固定于中央撑架部24B,所述中央撑架部24B设置在上部横梁24的车宽方向中央部。由此,净化控制阀127能够利用收纳箱27与中央底罩35之间的空间而紧凑地配置。特别是,净化控制阀127配置在下方突出部162的前方,能够有效利用下方突出部162的前方的空间进行配置。
净化控制阀127在侧视观察时配置在不与收纳箱27重叠的位置,因此,抑制了收纳箱27的容量的减少。另外,在俯视观察时,净化控制阀127与收纳箱27的下方重叠,能够利用收纳箱27来保护净化控制阀127。另外,由于铰链轴167处于收纳箱27的前端,因此即使在座椅10开闭时,也难以从上方目视确认净化控制阀127。
净化控制阀127是能够电控制的电磁阀。如图8、图9所示,净化控制阀127的上部与电控制用的线缆129连接。线缆129经由夹具129A支承于右侧的侧撑架部24A。线缆129沿着上部横梁24布置在右方,线缆129与副线束148一起通过夹具150、151固定在座椅框架20上。线缆129与未图示的电子控制装置连接。通过电子控制装置的控制,净化控制阀127被开闭而控制输送到进气管133的蒸发燃料的供给。净化控制阀127固定在上部横梁24,位于比罐110靠上方的位置。因此,罐110中的液化燃料易于保留在第一净化软管123中,能够抑制净化控制阀127打开时液化燃料过度流入到发动机主体40。
在上部横梁24中,在右侧的侧撑架部24A形成有环状的支承部24A1。第一净化软管123支承在支承部24A1。从罐110向上方布置的第一净化软管123沿着上部横梁24布置到净化控制阀127。
另外,在左侧的侧撑架部24C形成有环状的支承部24C1。第二净化软管128支承在支承部24C1上。第二净化软管128从净化控制阀127沿着上部横梁24的左部进行布置。
从右侧的罐110延伸的第一净化软管123和第二净化软管128沿着上部横梁24从右侧(一侧)向左侧(另一侧)进行布置。能够提高第一净化软管123、第二净化软管128的布线性。另外,由于在发动机主体40的附近配置净化控制阀127,因此能够缩短连接净化控制阀127和发动机主体40的气缸部44之间的第二净化软管128、净化管153的管长。
通过第一净化软管123、净化控制阀127、第二净化软管128和净化管153构成罐110和进气管133之间的净化路径170。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本实施方式,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上方配置有收纳箱27的小型摩托车型的自动二轮车1中,净化控制阀127被配置在收纳箱27的前方且支承于上部横梁24,净化控制阀127被配置在中央底罩35的后方。因此,通过将净化控制阀127支承在收纳箱27的前方的上部横梁24上,从而能够紧凑地配置净化控制阀127。另外,由于能够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附近配置净化控制阀127,因此能够缩短第二净化软管128的管长。
本实施方式中,是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前方配置燃料箱38、在燃料箱38的上方设置踏板11的底板下燃料箱的小型摩托车型的自动二轮车1,净化控制阀127配置在比罐110靠上方的位置,在侧视观察时,净化控制阀127配置在不与收纳箱27重叠的位置。因此,由于净化控制阀127配置在比罐110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净化控制阀127开阀时,也能够抑制液化燃料过多地流入到发动机主体40。另外,通过将净化控制阀127配置于在侧视观察时不与收纳箱27重叠的位置,从而能够抑制收纳箱27的容量减少。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收纳箱27配置在净化控制阀127的上方。因此,即使在座椅10的开闭时也能够使得净化控制阀127不被看到。另外,通过收纳箱27能够保护净化控制阀12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罐110配置在车宽方向的车辆中心的右侧(一侧),沿着上部横梁24从右侧到左侧(另一侧)布置第一净化软管123和第二净化软管128。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净化软管123、第二净化软管128的布线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从收纳箱27的前部向下方突出的下方突出部162,净化控制阀127配置在下方突出部162的前方。因此,能够在增大了收纳箱27的容量的状态下配置净化控制阀12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俯视观察时,在收纳箱27的前部的车辆后方设置有向上方凹陷的悬空底部164。因此,通过悬空底部164,能够不与收纳箱27干涉地容易地配置进气管133和设置于进气管133的喷射器10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进气路径130,在车宽方向上的节气门线缆140、141的相反侧,具有连接从第二净化软管128延伸的净化管153和进气管133的连接部133A。因此,能够不与节气门线缆140、141干涉地将第二净化软管128连接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进气路径13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进气路径130,在车宽方向的燃料软管101的相反侧设置有第二净化软管128的挠曲部128A。因此,能够抑制燃料软管101的挠曲部101A与第二净化软管128的挠曲部128A发生干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的前方配置有燃料箱38,使罐110的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并且使软管122、123、124、125在罐1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将罐110配置于在侧视观察时与燃料箱38重叠的位置,在比燃料箱38的最上端38A3靠下方的位置配置罐110。因此,能够将罐110紧凑地配置在燃料箱38的附近,能够缩短与罐110连接的软管122~125,并且能够提高与罐110连接的软管122~125的布线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罐110的充气接头110C设置在充气软管122的最下方。因此,能够防止充气软管122的谷部配管,另外,不需要新设置用于排放燃料的排放软管,因此,还能够削减成本。
上述的实施方式仅示出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任意地变形和应用。
在燃料软管101、副线束148、第二净化软管128中,对于各挠曲部101A、148A、128A,说明了车体框架12侧的支承的部分104、150、24C1与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侧的支承的部分103、149、153之间的弯曲的部分对应的结构。但是,如果燃料软管101、副线束148、第二净化软管128的一端固定在车体框架12侧,另一端固定在单元摆动式发动机13侧,则也可以通过燃料软管101、副线束148、第二净化软管128的任意的弯曲的部分构成挠曲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鞍乘型车辆以自动二轮车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具有两个前轮或后轮的三轮的鞍乘型车辆或具有四轮以上的车轮的鞍乘型车辆。
标号说明
11:踏板(平型底板);
13:单元摆动式发动机(发动机);
27:收纳箱;
24:上部横梁(座椅支承撑架);
35:中央底罩(座椅下罩);
38:燃料箱;
38A3:最上端;
101:燃料软管;
110:罐;
110C:充气接头(罐充气接头);
122:充气软管(软管);
123:第一净化软管(软管);
128:第二净化软管(软管);
124:新气导入软管(软管);
125:排放软管(软管);
127:净化控制阀;
128A:挠曲部;
133:进气管(intake pipe,进气管);
133A:连接部;
140、141:节气门线缆;
162:下方突出部;
164:悬空底部(凹部)。
Claims (8)
1.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是在发动机的前方配置有燃料箱(38)、在所述燃料箱(38)的上方设置有平型底板的底板下燃料箱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的上方配置有收纳箱(27),
设置有从所述收纳箱(27)的前部向下方突出的下方突出部(162),
净化控制阀(127)被配置在所述下方突出部(162)的前方且支承于座椅支承撑架,所述净化控制阀(127)被配置在座椅下罩的后方,
在所述下方突出部(162)的后方设置有向上方凹陷且喷射器(102)能够进入的凹部(164),
所述净化控制阀(127)被配置在比罐(110)靠上方的位置,
净化软管从所述净化控制阀(127)朝向所述罐(110)向下方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观察时,所述净化控制阀(127)配置在不与所述收纳箱(27)重叠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收纳箱(27)被配置在所述净化控制阀(127)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罐(110)被配置在车宽方向的车辆中心的一侧,净化软管沿着所述座椅支承撑架从一侧布置到另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进气路径(130),在车宽方向上的节气门线缆(140、141)的相反侧,具有连接净化软管与进气管(133)的连接部(133A)。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进气路径(130),在车宽方向上的燃料软管(101)的相反侧,设置有净化软管的挠曲部(128A)。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发动机的前方配置燃料箱(38),
使罐(110)的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配置,并且使软管在所述罐(11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伸出,
所述罐(110)配置于在侧视观察时与所述燃料箱(38)重叠的位置,所述罐(110)配置在比所述燃料箱(38)的最上端(38A3)靠下方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罐充气接头设置在充气软管(122)的最下方。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44412 | 2018-07-31 | ||
JP2018144412 | 2018-07-31 | ||
PCT/JP2019/018957 WO2020026556A1 (ja) | 2018-07-31 | 2019-05-13 | スクーター型車両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12910A CN112512910A (zh) | 2021-03-16 |
CN112512910B true CN112512910B (zh) | 2022-09-06 |
Family
ID=69231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50064.3A Active CN112512910B (zh) | 2018-07-31 | 2019-05-13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831698B1 (zh) |
JP (1) | JP7012165B2 (zh) |
CN (1) | CN112512910B (zh) |
BR (1) | BR112021000107A2 (zh) |
PH (1) | PH12020552237A1 (zh) |
WO (1) | WO202002655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844792B (zh) * | 2021-08-05 | 2024-06-11 | 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車體擋泥板結構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14239A (zh) * | 2001-10-23 | 2003-04-3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燃料装置及泵·喷射器 |
CN1432504A (zh) * | 2002-01-17 | 2003-07-3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行李箱结构 |
CN1660646A (zh) * | 2004-02-27 | 2005-08-3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燃油泵安装构造 |
CN101846016A (zh) * | 2009-03-26 | 2010-09-2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两轮车中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
CN201737097U (zh) * | 2010-07-07 | 2011-02-09 | 常州光阳摩托车有限公司 | 摩托车油箱与活性碳罐的连接结构 |
JP2011213227A (ja) * | 2010-03-31 | 2011-10-27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CN102381403A (zh) * | 2010-09-03 | 2012-03-2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的燃料装置 |
CN103010353A (zh) * | 2011-09-26 | 2013-04-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踏板型摩托车 |
JP2013100053A (ja) * | 2011-11-09 | 2013-05-23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フィルタ配置構造 |
CN105121265A (zh) * | 2013-03-29 | 2015-12-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摩托车的滤罐安装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86961B2 (ja) * | 1991-05-29 | 1997-03-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蒸発ガス制御装置 |
JP2847440B2 (ja) * | 1991-06-07 | 1999-01-2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燃料ポンプ設置構造 |
JP4152733B2 (ja) * | 2001-12-13 | 2008-09-17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用燃料系構造 |
JP3978335B2 (ja) * | 2001-12-20 | 2007-09-19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の新気取入構造 |
JP4362484B2 (ja) | 2006-02-13 | 2009-11-11 | 東京製綱株式会社 | 高強度繊維複合材ケーブル |
CN102167112B (zh) * | 2010-02-25 | 2013-06-26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二轮车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
JP5811091B2 (ja) * | 2010-07-20 | 2015-11-11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JP5715839B2 (ja) | 2011-01-31 | 2015-05-1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 |
JP5889685B2 (ja) * | 2012-03-22 | 2016-03-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ー配置構造 |
JP5907844B2 (ja) * | 2012-09-24 | 2016-04-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型車両 |
JP2016008014A (ja) * | 2014-06-26 | 2016-01-18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の燃料蒸発ガス回収装置 |
JP6069279B2 (ja) * | 2014-09-25 | 2017-02-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鞍乗り型車両のキャニスタ配置構造 |
JP2018144412A (ja) | 2017-03-08 | 2018-09-20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シート |
-
2019
- 2019-05-13 JP JP2020534067A patent/JP7012165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5-13 BR BR112021000107-7A patent/BR112021000107A2/pt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9-05-13 CN CN201980050064.3A patent/CN112512910B/zh active Active
- 2019-05-13 EP EP19844197.4A patent/EP3831698B1/en active Active
- 2019-05-13 WO PCT/JP2019/018957 patent/WO2020026556A1/ja unknown
-
2020
- 2020-12-21 PH PH12020552237A patent/PH12020552237A1/en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14239A (zh) * | 2001-10-23 | 2003-04-30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燃料装置及泵·喷射器 |
CN1432504A (zh) * | 2002-01-17 | 2003-07-3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行李箱结构 |
CN1660646A (zh) * | 2004-02-27 | 2005-08-31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摩托车的燃油泵安装构造 |
CN101846016A (zh) * | 2009-03-26 | 2010-09-2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机动两轮车中的蒸发燃料处理装置 |
JP2011213227A (ja) * | 2010-03-31 | 2011-10-27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 |
CN201737097U (zh) * | 2010-07-07 | 2011-02-09 | 常州光阳摩托车有限公司 | 摩托车油箱与活性碳罐的连接结构 |
CN102381403A (zh) * | 2010-09-03 | 2012-03-21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鞍乘型车辆的燃料装置 |
CN103010353A (zh) * | 2011-09-26 | 2013-04-03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踏板型摩托车 |
JP2013100053A (ja) * | 2011-11-09 | 2013-05-23 | Hond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の燃料フィルタ配置構造 |
CN105121265A (zh) * | 2013-03-29 | 2015-12-02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用于摩托车的滤罐安装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831698A1 (en) | 2021-06-09 |
EP3831698A4 (en) | 2021-08-25 |
CN112512910A (zh) | 2021-03-16 |
WO2020026556A1 (ja) | 2020-02-06 |
BR112021000107A2 (pt) | 2021-03-30 |
JP7012165B2 (ja) | 2022-01-27 |
PH12020552237A1 (en) | 2021-06-28 |
JPWO2020026556A1 (ja) | 2021-07-01 |
EP3831698B1 (en) | 2022-10-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79337B (zh) | 跨骑型车辆 | |
TWI417215B (zh) | 機車 | |
JP5303679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蒸発燃料制御装置 | |
WO2011083514A1 (ja) | 鞍乗り型車両の蒸発燃料制御装置 | |
KR101302811B1 (ko) | 내연 기관으로의 증발 연료의 안내 장치 | |
JP5507359B2 (ja) | 自動二輪車の蒸発燃料処理装置 | |
CN110552824B (zh) | 鞍乘型车辆的进气结构 | |
CN112512910B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 |
CN112512909B (zh) | 小型摩托车型车辆 | |
CN103010354A (zh) | 骑乘型车辆的碳罐配置构造 | |
JP6684870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10126950B (zh) | 鞍乘型车辆 | |
WO2012011468A1 (ja) |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 |
JP7049468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2023087912A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10131023B (zh) | 鞍乘型车辆 | |
JP7232170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4276040B2 (ja) |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還元構造 | |
JP6366193B2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JP2023150798A (ja) | 鞍乗り型車両 | |
CN116457565A (zh) | 空气滤清器组件 | |
CN115349051A (zh) | 空气滤清器组件 | |
CN101274649A (zh) | 小型车辆的燃料供给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