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91733B - 用户设备侧和网络侧的电子设备以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设备侧和网络侧的电子设备以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491733B CN112491733B CN202011239130.2A CN202011239130A CN112491733B CN 112491733 B CN112491733 B CN 112491733B CN 202011239130 A CN202011239130 A CN 202011239130A CN 112491733 B CN112491733 B CN 11249173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ata
- user equipment
- uplink transmission
- electronic device
- network 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47—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nditions of the access network or the infrastructur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4—Traffic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attributes, e.g. priority or Qo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4—Traffic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attributes, e.g. priority or QoS
- H04L47/2408—Traffic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attributes, e.g. priority or QoS for supporting different services, e.g. a differentiated services [DiffServ] type of servic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8—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relation to timing consider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8—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relation to timing considerations
- H04L47/283—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in relation to timing considerations in response to processing delays, e.g. caused by jitter or round trip time [RT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9—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hreshold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36—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determining packet size, e.g. maximum transfer unit [MTU]
- H04L47/365—Dynamic adaptation of the packet siz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41—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acting on aggregated flows or lin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15—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user or device properties, e.g. MTC-capable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2—Processing of mobility data, e.g. registration information at HLR [Home Location Register] or VLR [Visitor Location Register]; Transfer of mobility data, e.g. between HLR, VLR or external networks
- H04W8/04—Registration at HLR or HSS [Home Subscriber Ser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26—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explicit feedback to the source, e.g. choke packe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和网络侧的电子设备、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方法以及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侧的方法。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包括:电路,被配置为:确定用户设备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链路质量,在链路质量高于阈值的条件下,直接与网络侧设备进行通信,在链路质量低于阈值的条件下,决定与另一用户设备以设备到设备的传输方式进行通信,以便另一用户设备将该用户设备的数据转发到网络侧设备。其中,如果确定采用设备到设备的传输方式,则向另一用户设备发送搜索信号并监听该另一用户的反馈,搜索信号包括对要传输的数据的特性的指示,以及对数据的特性指示包含对数据的传输可靠性要求的指示。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410239512.3,申请日为2014年5月30日,发明名称为“电子设备、中心节点和网络侧设备、传输方法和配置方法”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中心节点设备和网络侧设备、用于用户设备侧的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用于中心节点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用于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配置配置方法。
背景技术
在目前的无线通信领域中,可支持大量的用户/终端的例如物联网、M2M(机器对机器通信)业务是研究热点。物联网或者M2M业务相比传统的蜂窝通信,其具有用户数量较大(通常增加如十倍,百倍)、数据量较小、终端分布在室内等特点。然而,在传统的网络传输方式下,大量的终端可能带来网络拥塞的后果,而较小的数据包又会带来信令开销过大的问题,从而造成整个网络传输效率极大降低。因此需要一种至少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之一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中心节点设备和网络侧设备、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和传输方式配置方法。
发明内容
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公开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公开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公开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意图确定本公开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意图限定本公开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公开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中心节点设备和网络侧设备、用于用户设备侧的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用于中心节点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用于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配置配置方法,以至少克服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包括:传输方式确定装置,用于基于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要传输至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中心节点设备,用于对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传输,所述中心节点设备包括:接收装置,用于从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指示请求通过所述中心节点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搜索信号以及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以及传输装置,用于将各个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并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网络侧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网络配置装置,用于基于从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于指示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要传输至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并利用所确定的传输方式对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进行配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侧的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包括:根据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要传输至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确定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以及根据所述传输方式,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从所述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传输至所述网络侧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中心节点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从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指示请求通过所述中心节点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搜索信号以及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以及将各个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并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网络侧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配置方法,包括:基于从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于指示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要传输至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以及利用所确定的传输方式对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进行配置。
另外,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用于实现上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用于中心节点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以及用于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配置配置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此外,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了相应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用于实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用于中心节点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用于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配置配置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代码。
上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中心节点设备和网络侧设备、数据传输方法、和传输方式配置配置方法至少能够实现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节省网络资源、降低信令开销、降低功率损耗。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最佳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公开的这些以及其他优点将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本公开可以通过参考下文中结合附图所给出的描述而得到更好的理解,其中在所有附图中使用了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相同或者相似的部件。所述附图连同下面的详细说明一起包含在本说明书中并且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而且用来进一步举例说明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和解释本公开的原理和优点。其中: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中心节点设备的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一种示例格式。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中心节点设备的另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中心节点设备的又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的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的另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的又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中心节点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配置方法的流程图。
图13是示出了可用来实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中心节点设备以及网络侧设备的一种可能的硬件配置的结构简图。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附图中的元件仅仅是为了简单和清楚起见而示出的,而且不一定是按配比绘制的。例如,附图中某些元件的尺寸可能相对于其他元件放大了,以便有助于提高对本公开实施例的理解。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进行描述。为了清楚和简明起见,在说明书中并未描述实际实施方式的所有特征。然而,应该了解,在开发任何这种实际实施例的过程中必须做出很多特定于实施方式的决定,以便实现开发人员的具体目标,例如,符合与系统及业务相关的那些限制条件,并且这些限制条件可能会随着实施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此外,还应该了解,虽然开发工作有可能是非常复杂和费时的,但对得益于本公开内容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种开发工作仅仅是例行的任务。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公开,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公开的方案密切相关的装置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公开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本发明人发现,M2M或者物联网业务相比传统的蜂窝通信具有发送数据量小、数据对于时延容忍度高、数据发送间隔相对规律等特点,因此可以考虑利用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例如电表、手机等的终端设备)的D2D(设备到设备)功能、即用户设备侧之间不通过基站而直接进行数据通信,通过将数据统一发送给中心节点设备,由中心节点设备将从多个用户设备侧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聚合之后,统一发送给网络侧设备,可以实现例如节省网络资源、降低信令开销、降低功率损耗的目的。
下面分别描述根据本公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中心节点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如图1所示,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1包括:传输方式确定装置10,用于基于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要传输至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
根据本公开,中心节点设备可以是运营商部署的小型设备或者也可以是网络侧设备通过无线信令配置的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例如,网络侧设备可以根据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路径损耗值和上行传输信号的到达角判断电子设备的大概位置,然后按照区域,在每个划定的区域内配置一个中心节点设备。由于在特定区域中选择中心节点设备的方式是本领域公知的,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传输方式确定装置10还被配置为在确定不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的情况下,确定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通过蜂窝网直接传输给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
根据本公开,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包括以下至少其中之一:该业务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该业务的典型数据包大小、该业务的数据包典型产生间隔、该业务对数据包的传输可靠性要求。
例如,当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高、该业务的典型数据包较小、该业务的数据包典型产生间隔较短、或者该业务对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要求较低时,传输方式确定装置10可以采用由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将上行数据先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由中心节点设备将从多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到的数据聚合后再向网络侧设备传输的传输方式。
根据本公开,可以通过设定传输时延容忍度阈值、数据包尺寸阈值、间隔阈值,并将各个业务的上述参数与相应阈值进行比较来判断该业务的业务类型。根据本公开,也可以根据该业务对数据包的传输可靠性要求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例如,对于某些重要的上行信令,测量结果等等,为了保证此类信令的传输的可靠性,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可以通过如下两种传输方式分别进行传输以达到更大的传输分集增益:将该上行传输数据以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以及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通过蜂窝网直接传输给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
根据本公开,可以根据某个用于用户侧设备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效率或者小区全部用于用户侧设备的电子设备的平均上行传输效率,计算需要通过聚合传输的数据包尺寸阈值,从而配置某个或某些用于用户侧设备的电子设备在典型数据包小于该数据包尺寸阈值时,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
此外,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主要体现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以及QCI(QoS类别标识)中,因此可以根据本发明的应用场景以及QCI给出相应的传输时延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传输方式确定装置10在满足以下情况至少其中之一时,确定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a)所述业务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大于第一阈值(即,容忍度阈值)且所述业务的数据包小于第二阈值(即,数据包尺寸阈值);(b)所述业务的数据包小于第二阈值并且所述数据包典型产生间隔固定且小于第三阈值(即间隔阈值)。
当例如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低、该业务的典型数据包较大、该业务的数据包典型产生间隔较长、或者该业务对数据包传输的可靠性要求较高时,传输方式确定装置10可以确定不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而采用传统的传输方式、即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通过蜂窝网直接传输给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对上行传输数据进行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除了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之外,传输方式确定装置10还可以基于网络条件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通常,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到网络侧设备的路径损耗可以反映网络条件。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基于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到所述网络侧设备的路径损耗来获得网络条件。根据本公开,所述传输方式确定装置10在所述路径损耗大于第四阈值时,确定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也可以基于本公开的应用场景而设置第四阈值的大小。
虽然上述实施例描述的是基于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或者基于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和网络条件两者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例如当业务类型的数据包大小小于第二阈值并且表示网络条件的路径损耗大于第四阈值时,传输方式确定装置10确定采用经由中心节点设备向网络设备传输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传输方式确定装置10也可以仅基于网络条件确定是否采用将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另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如图2所示,除了与图1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1类似地包括传输方式确定装置10之外,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2还包括:传输装置20,用于在传输方式确定装置10确定采用将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的情况下,传输用于在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搜索所述中心节点设备的搜索信号。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搜索信号为设备到设备D2D传输中定义的搜索信号(discovery signal)。根据本公开,传输装置20可以在传输搜索信号时,将其上行传输数据的QCI值以及已经过去的等待时间包括在搜索信号中。并且,传输装置20还可以对所述搜索信号的反馈信号进行监听,并且根据所述反馈信号中指定的时隙对所述上行传输数据进行传输。
具体地,在根据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和/或网络条件确定该上行传输数据适合采用将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的情况下时,传输装置20发送D2D搜索信号以在所述用于用户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搜索中心节点设备。在用于用户侧设备的传输装置20发送了D2D搜索信号之后,还监听可能的反馈信息,如果收到反馈信息,则根据反馈信号中指定的时隙对上行传输数据进行传输。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搜索信号可以包括用于指示以下至少其中之一的信息: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时延要求、典型数据包大小以及典型数据包间隔。
在传输装置20监听到由中心节点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之后,传输装置利用D2D传输模式将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该中心节点设备,以便由中心节点设备将多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聚合后传输至网络侧设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用户侧设备的电子设备在有上行传输数据要进行上行传输时,可以通过业务类型和/或网络条件判断是否适合归集传输(即通过中心节点设备将来自多个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聚合后传输至网络侧),从而使适合归集传输的上行数据进行归集传输,以实现节约网络资源、降低信令开销、降低功率消耗至少其中之一。
此外,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包括:传输方式确定装置,用于基于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要传输至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和/或网络条件,确定是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还是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通过蜂窝网直接传输给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与参考图1和2描述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1相比,其能够根据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和/或网络条件更适合于上述两种传输方式的哪一种来选择通过中心节点设备聚合多个上行传输数据后发送给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还是直接发送给网络侧设备设备的传输方式。
中心节点设备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中心节点设备的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根据本公开的中心节点设备用于对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传输。
如图3所示,中心节点设备3包括:接收装置30,用于从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指示请求通过所述中心节点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搜索信号以及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以及传输装置40,用于将各个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并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网络侧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可以是如图1和2所示的电子设备1、2。在例如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1或2确定采用将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而在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搜索中心节点设备的搜索信号情况下,中心节点设备3的接收装置30可以接收来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1或2的搜索信号。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心节点设备3的接收装置30可以接收来自多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传输的搜索信号。
根据本公开,接收装置30还被配置为接收指示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可以将指示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包括在搜索信号以在传输搜索信号时一并传输指示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从而接收装置30在从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中接收到搜索信号时,即可以获得该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
业务类型可以包括以下至少其中之一: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时延要求、典型数据包大小、典型数据包间隔、数据包的传输可靠性要求。
在接收到来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搜索信号之后,中心节点设备3可以通过传输装置40向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传输反馈信号,以使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根据反馈信号中给出的传输时隙和分配资源向中心节点设备3传输搜索信号。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反馈信号是LTE D2D定义的搜索信号。
反馈信号的格式和内容可以但不限于:
{搜索信号标识-1
资源分配信息(可以包括频率资源,持续的时间长度等);
时隙资源,比如相对于反馈信号的时间的偏移量
搜索信号标识-2
……}
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与中心节点设备之间的通信可以通过设备至设备(D2D)传输实现。具体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中心节点设备3的接收装置30从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接收通过LTE D2D传输实现,并且传输装置40向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传输通过LTE D2D传输实现。
在接收装置30接收到来自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之后,传输装置40将各个上行传输数据聚合后传输至网络侧设备,以实现上行传输数据从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终端设备到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根据本公开,在聚合来自各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之后的,传输装置40可以采用普通的LTE上行传输方式将聚合或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网络侧设备。
根据本公开,传输装置40还被配置为对接收装置30从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到的上行传输数据添加用户标识,并对添加了用户标识的所述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例如,传输装置40可以对每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添加用户标识,然后将来自不同的用于用户侧设备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从而,网络侧设备在接收到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之后,根据用户标识识别传输各个上行传输数据的用于用户侧设备的电子设备。
以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分组包括来自3个不同的用于用户侧的电子设备X、Y、Z的上行传输数据为例,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分组的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UE ID1 | UE ID2 | UE ID3 | Data-1 | Data-2 | Data-3 |
其中,UE ID1、UE ID2、UE ID3分别表示来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X、Y、Z的用户标识,Data-1、Data-2、Data-3分别表示来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X、Y、Z的上行传输数据。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一种示例格式,即LTE-FDDTS36.321协议中定义的MAC PDU(MAC(媒体访问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格式。如图4所示,MAC PDU是在长度上以字节对齐的比特串,其包括一个MAC头、1个以上的MAC控制单元、一个以上的MAC服务数据单元(MAC SDU)以及可能的填充。
本公开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例如表1中的Data-1、Data-2、Data-3)例如可以是如图4所示的MAC PDU格式。例如,用于传输上行传输数据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可以对MAC PDU中的MAC控制单元和MAC SDU进行多路复用,并将其发送至中心节点设备。在此情况下,中心节点设备在如表1所示的聚合后的数据分组中将来自各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MAC PDU进一步多路复用。
根据本公开,传输装置40可以在数据链路层中的MAC层实现对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的聚合操作,并且聚合操作可以对于MAC层之上的其他层透明。
图5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中心节点设备的另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如图5所示,除了与图3的中心节点设备3类似地包括接收装置30和传输装置40之外,中心节点设备5还包括:确定装置50,用于针对每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根据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确定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向所述中心节点设备传输数据的传输时隙和传输资源。
传输装置40还配置为响应于接收到的所述搜索信号,向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传输反馈信号,所述反馈信号中包括所述确定装置针对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确定的传输时隙和传输资源。
更具体地,确定装置50根据其从每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到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为各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确定不同的传输时隙和传输资源,并且响应于各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搜索信号,通过将所确定的传输时隙和传输资源包括在针对的搜索信号的反馈信号中,传输装置40将所确定的传输时隙和传输资源与反馈信号一起传输至各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
根据本公开,确定装置50还配置为根据接收装置30接收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和/或网络配置来确定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时刻,以使传输装置40在所述传输时刻,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网络侧设备。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确定装置50可以根据聚合后的多组上行传输数据中、剩余有效时间最小的上行传输数据的剩余有效时间,来确定传输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时刻。作为一个示例,确定装置50可以根据各个上行传输数据对应的业务类型信息中包含的传输时延的容忍度以及该上行传输数据在中心节点设备侧已驻留的时间确定剩余有效时间。例如,中心节点设备4接收到了四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A、B、C、D的上行传输数据,这四组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时延容忍度分别为7秒、11秒、5秒和11秒,相应的这四组上行传输数据已在中心节点设备驻留了2秒、3秒、2秒和1秒,则剩余有效时间分别为5秒、8秒、3秒和10秒,则中心节点设备4的传输装置40需要在3秒之内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进行传输,以确保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A、B、C、D的上行传输数据都在其有效时间段内传输至网络侧设备。
在聚合来自各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过程中,传输装置40可以根据其接收到的上行传输数据的时延容忍度,将剩余有效时间接近(例如剩余有效时间之差在预定时间阈值之内)的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
以上描述了确定装置50根据中心节点设备4从各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到的业务类型的信息(例如,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时延容忍度)确定中心节点设备4的传输装置40在某一传输时刻向网络侧设备传输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根据本公开,确定装置也可以根据网络配置、例如当前的数据负载和信令开销比例,来确定传输时刻。在此情况下,例如可以将当前的数据负载和信令开销比例小于预定的信令开销比例阈值的时刻确定为中心节点设备向网络侧设备传输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时刻。
信令开销比例阈值可以根据网络中当前的负载情况,小区内驻留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数量等等来确定。例如,小区当前负载程度较高,无线资源利用率达到80%以上,则可以将信令开销比例阈值确定为如10%;如果小区当前负载较低,无线资源利用率仅为20%,则可以将信令开销比例阈值设定为较大值(例如80%),以解除信令开销的限制。
在通过确定装置50确定了传输时刻之后,由传输装置40在所确定的传输时刻,向网络侧设备传输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
图6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中心节点设备的又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如图6所示,除了与图5的中心节点设备5类似地包括接收装置30、传输装置40、确定装置50之外,中心节点设备6还包括:触发装置60,用于在所确定的传输时刻之前的预定时间点触发向网络侧设备的调度请求的发送,其中,所述传输装置还被配置为基于网络侧设备关于所述调度请求的响应,在通过所述响应指示的传输资源上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网络侧设备。
在传输装置40聚合了来自例如四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A、B、C、D的上行传输数据之后,触发装置60可以根据剩余有效时间最小的上行传输数据(即电子设备D的上行传输数据)的剩余有效时间,触发向网络侧设备的调度请求的发送,例如在最小剩余时间3秒之前的例如100毫秒的预定时间点,触发调度请求的发送,并且传输装置40基于网络侧设备关于该调度请求的响应,在通过该响应指示的传输资源上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网络侧设备。
根据本公开,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中心节点设备可以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机、计算机、车辆等产品,也可以是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机、计算机、车辆等产品中的处理电路,例如芯片。此外,电子设备或者中心节点设备中所包括的各个装置的功能可以由对应的不同的电路实现也可以由一整块集成的电路所实现。
网络侧设备
以上描述了用于用户侧的电子设备基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要传输至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例如,确定是否采用上述传输方式的操作还可以由网络侧设备基于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要传输至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来进行并且基于确定结果对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进行配置。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的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如图7所示,网络设备7包括:网络配置装置70,用于基于从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于指示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要传输至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并利用所确定的传输方式对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进行配置。
网络配置装置70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的操作与参照图1和2描述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传输方式确定装置10的操作类似,在此省略其详细描述。
在确定为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的情况下,利用所确定的传输方式对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进行配置,以使其按照该传输方式对上行传输数据进行传输。
类似于图1和2描述的传输方式确定装置10,在确定不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的情况下,网络配置装置70将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传输方式配置为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通过蜂窝网直接传输给所述网络侧设备,即利用传统的蜂窝通信的方式传输上行传输数据。
根据本公开,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包括以下至少其中之一:该业务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该业务的典型数据包大小、该业务的数据包典型产生间隔、该业务对数据包的传输可靠性要求。
更具体地,网络配置装置70可以在满足以下情况至少其中之一时,确定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并利用确定的传输方式配置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a)所述业务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大于第一阈值(即,容忍度阈值)且所述业务的数据包小于第二阈值(即,数据包尺寸阈值);(b)所述业务的数据包小于第二阈值并且所述数据包典型产生间隔固定且小于第三阈值(即间隔阈值)。各个阈值的设定与参照图1、2描述的传输方式确定装置时的设定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与图1、2描述的传输方式确定装置10类似,网络配置装置还基于配置为基于网络条件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其中,所述网络条件基于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到所述网络侧设备的路径损耗来获得,所述网络配置装置在所述路径损耗大于第四阈值时,确定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的另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除了与图7的网络侧设备7类似地包括网络配置装置70之外,图7所示的网络侧设备8还包括:接收装置80,用于从中心节点设备接收上行传输数据,并根据接收到的上行传输数据的数据包头的类型,判断上行传输数据是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或者传统的上行传输数据。
例如,如果接收装置80接收到的上行传输数据的包头中包括多个用户ID,则可以确定接收到的上行传输数据是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如果接收装置80接收到的接收到的上行传输数据的包头中仅包括一个用户ID,则可以确定接收到的上行传输数据是中心节点设备作为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向网络侧设备传输的传统的上行传输数据。
图9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的另一种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如图9所示,除了与图8的网络侧设备8类似地包括网络配置装置70、接收装置80之外,网络侧设备9还包括:处理装置90,用于在所述接收装置判断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为传统的上行传输数据时,直接将各个用户的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递给的应用层,并且在所述接收装置判断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为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时,根据数据包头中的用户标识将各个用户的所述上行传输数据分别传递给应用层。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方法。下面结合图10来描述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的一种示例性处理。
如图10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数据传输方法的处理流程1000开始于S1010,然后执行S1020的处理。
在S1020中,根据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要传输至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和/或网络条件,确定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
更具体地,可以根据例如该业务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该业务的典型数据包大小、该业务的数据包典型产生间隔、该业务对数据包的传输可靠性要求,确定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是否适合通过中心节点设备聚合之后统一传输至网络侧设备,如果适合则确定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否则,则确定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通过蜂窝网直接传输给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
根据本公开,在S1020,在满足以下情况至少其中之一时,确定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a)所述业务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业务的数据包小于第二阈值;(b)所述业务的数据包大小小于第二阈值并且所述数据包典型产生间隔固定且小于第三阈值。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在S1020,还可以基于网络条件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其中,所述网络条件基于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到所述网络侧设备的路径损耗来获得。例如,在S1020,在路径损耗大于第四阈值时,确定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
S1020也可以参考例如结合图1-2描述的传输方式确定装置的操作,在此省略其详细描述。然后执行S1030。
在S1030,根据在S1020确定的传输方式,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从所述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传输至所述网络侧设备。然后执行S1040。
处理流程1000结束于S1040。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中心节点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下面结合图11来描述用于中心节点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的一种示例性处理。
如图11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中心节点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处理流程1100开始于S1110,然后执行S1120的处理。
在S1120中,从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指示请求通过所述中心节点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搜索信号以及所述上行传输数据。
更具体地,在S1120中,还从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指示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还可以将指示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包括在搜索信号中,从而在中心节点设备接收到搜索信号时获取指示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业务类型可以包括以下至少其中之一: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时延要求、典型数据包大小、典型数据包间隔、数据包的传输可靠性要求。
根据本公开,可以针对每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根据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确定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向所述中心节点设备传输数据的传输时隙和传输资源。然后,响应于接收到的搜索信号,向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传输包括针对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确定的传输时隙和传输资源的反馈信号,以使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中的每一个以该传输时隙和传输资源向中心节点设备传输上行传输数据。
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反馈信号可以是LTE D2D定义的搜索信号。并且,中心节点设备从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接收可以通过LTE D2D传输实现,中心节点设备对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传输也可以通过LTE D2D传输实现。
根据S1120也可以参考例如结合图3-6描述的接收装置的操作,在此省略其详细描述。然后执行S1130。
在S1130,将各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并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网络侧设备。然后执行S1140。
处理流程1100结束于S1140。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可以在根据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和/或网络配置来确定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时刻,并在该传输时刻,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网络侧设备。更具体地,可以根据所述中心节点设备接收到的上行传输数据的有效期或者当前的数据负载和信令开销比例确定用于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时刻。
根据本公开,还可以在将聚合的上行传输数据从中心节点设备传输至网络侧设备之前,对从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到的所述上行传输数据添加用户标识,并对添加了用户标识的所述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
根据本公开,对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的聚合操作可以在MAC层实现,并且对于高层透明。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配置方法。下面结合图12来描述用于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配置方法的一种示例性处理。
如图1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网络侧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的处理流程1200开始于S1210,然后执行S1220的处理。
在步骤S1220,基于从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于指示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要传输至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S1220也可以参考例如结合图7-9描述的网络配置装置的操作,在此省略其详细描述。然后执行S1230。
在步骤S1230,利用所确定的传输方式对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进行配置,以使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按照网络侧设备配置的传输方式对上行传输数据进行传输。然后执行S1240。
处理流程1200结束于S1240。
与现有技术相比,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中心节点设备和网络侧设备、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和传输方式配置方法可以实现以下至少其中之一:可以有效降低大量的M2M终端对于蜂窝网络的信令开销;可以有效降低引入大量M2M终端的无线网络发生拥塞的概率,从而保证更高优先级业务的接入;对于信道条件不好的终端,可以有效的降低传输功率从而达到节省电能的目的。
应用场景示例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中心节点设备和网络侧设备、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和传输方式配置方法尤其适用于例如具有专门用途的低成本M2M终端设备以及部署于信道环境较差地点的终端设备(例如地下室的智能电表)对于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
上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中心节点设备和网络侧设备中的各个组成单元、子单元等可以通过软件、固件、硬件或其任意组合的方式进行配置。在通过软件或固件实现的情况下,可从存储介质或网络向具有专用硬件结构的机器安装构成该软件或固件的程序,该机器在安装有各种程序时,能够执行上述各组成单元、子单元的各种功能。
图13是示出了可用来实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是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中心节点设备和网络侧设备和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和传输方式配置方法的一种可能的信息处理设备的硬件配置的结构简图。
在图13中,中央处理单元(CPU)1301根据只读存储器(ROM)1302中存储的程序或从存储部分1308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303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在RAM 1303中,还根据需要存储当CPU 1301执行各种处理等等时所需的数据。CPU 1301、ROM 1302和RAM 1303经由总线1304彼此连接。输入/输出接口1305也连接到总线1304。
下述部件也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1305:输入部分1306(包括键盘、鼠标等等)、输出部分1307(包括显示器,例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和扬声器等)、存储部分1308(包括硬盘等)、通信部分1309(包括网络接口卡例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通信部分1309经由网络例如因特网执行通信处理。根据需要,驱动器1310也可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1305。可拆卸介质1311例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可以根据需要被安装在驱动器1310上,使得从中读出的计算机程序可根据需要被安装到存储部分1308中。
在通过软件实现上述系列处理的情况下,可以从网络例如因特网或从存储介质例如可拆卸介质1311安装构成软件的程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种存储介质不局限于图13所示的其中存储有程序、与设备相分离地分发以向用户提供程序的可拆卸介质1311。可拆卸介质1311的例子包含磁盘(包含软盘)、光盘(包含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和数字通用盘(DVD))、磁光盘(包含迷你盘(MD)(注册商标))和半导体存储器。或者,存储介质可以是ROM 1302、存储部分1308中包含的硬盘等等,其中存有程序,并且与包含它们的设备一起被分发给用户。
此外,本公开还提出了一种存储有机器可读取的指令代码的程序产品。上述指令代码由机器读取并执行时,可执行上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和传输方式配置方法。相应地,用于承载这种程序产品的例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的各种存储介质也包括在本公开的公开中。
在上面对本公开具体实施例的描述中,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此外,本公开的各实施例的方法不限于按照说明书中描述的或者附图中示出的时间顺序来执行,也可以按照其他的时间顺序、并行地或独立地执行。因此,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方法的执行顺序不对本公开的技术范围构成限制。
此外,显然,根据本公开的上述方法的各个操作过程也可以以存储在各种机器可读的存储介质中的计算机可执行程序的方式实现。
而且,本公开的目的也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实现:将存储有上述可执行程序代码的存储介质直接或者间接地提供给系统或设备,并且该系统或设备中的计算机或者中央处理单元(CPU)读出并执行上述程序代码。
此时,只要该系统或者设备具有执行程序的功能,则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局限于程序,并且该程序也可以是任意的形式,例如,目标程序、解释器执行的程序或者提供给操作系统的脚本程序等。
上述这些机器可读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存储器和存储单元,半导体设备,磁盘单元例如光、磁和磁光盘,以及其它适于存储信息的介质等。
另外,本公开还可以配置如下:
技术方案1、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包括:
传输方式确定装置,用于基于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要传输至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
技术方案2、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传输方式确定装置被配置为在确定不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的情况下,确定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通过蜂窝网直接传输给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
技术方案3、如技术方案2所述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业务类型包括以下至少其中之一:该业务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该业务的典型数据包大小、该业务的数据包典型产生间隔、该业务对数据包的传输可靠性要求。
技术方案4、如技术方案3所述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传输方式确定装置在满足以下情况至少其中之一时,确定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
(a)所述业务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业务的数据包小于第二阈值;
(b)所述业务的数据包大小小于第二阈值并且所述数据包典型产生间隔固定且小于第三阈值。
技术方案5、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传输方式确定装置还基于网络条件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其中,所述网络条件基于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到所述网络侧设备的路径损耗来获得,
其中,所述传输方式确定装置在所述路径损耗大于第四阈值时,确定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
技术方案6、如技术方案1以及3-5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还包括:传输装置,用于在所述传输方式确定装置确定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的情况下,传输用于在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预定范围内搜索所述中心节点设备的搜索信号。
技术方案7、如技术方案6所述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搜索信号为设备到设备D2D传输中定义的搜索信号。
技术方案8、如技术方案6或7所述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搜索信号包括用于指示以下至少其中之一的信息: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时延要求、典型数据包大小以及典型数据包间隔。
技术方案9、如技术方案6-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传输装置还配置为对所述搜索信号的反馈信号进行监听,并且根据所述反馈信号中指定的时隙对所述上行传输数据进行传输。
技术方案10、如技术方案9所述的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传输装置利用设备到设备传输模式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中心节点设备。
技术方案11、一种中心节点设备,用于对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传输,所述中心节点设备包括:
接收装置,用于从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指示请求通过所述中心节点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搜索信号以及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以及
传输装置,用于将各个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并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网络侧设备。
技术方案12、如技术方案11所述的中心节点设备,其中,所述接收装置还被配置为接收指示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
技术方案13、如技术方案12所述的中心节点设备,其中,所述搜索信号中包括指示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所述业务类型包括以下至少其中之一: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时延要求、典型数据包大小、典型数据包间隔、数据包的传输可靠性要求。
技术方案14、如技术方案12或13所述的中心节点设备,其中,所述中心节点设备还包括:确定装置,用于针对每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根据所述接收装置接收到的、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确定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向所述中心节点设备传输数据的传输时隙和传输资源。
技术方案15、如技术方案14所述的中心节点设备,其中,所述传输装置还配置为响应于接收到的所述搜索信号,向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传输反馈信号,所述反馈信号中包括所述确定装置针对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确定的传输时隙和传输资源。
技术方案16、如技术方案15所述的中心节点设备,其中,所述反馈信号是LTE D2D定义的搜索信号。
技术方案17、如技术方案15或16所述的中心节点设备,其中,所述接收装置从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接收通过LTE D2D传输实现,并且所述传输装置对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传输通过LTE D2D传输实现。
技术方案18、如技术方案12-17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心节点设备,其中,所述确定装置还配置为根据所述接收装置接收的、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和/或网络配置来确定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时刻,
所述传输装置还被配置为在所述传输时刻,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所述网络侧设备。
技术方案19、如技术方案18所述的中心节点设备,还包括:
触发装置,用于在所确定的传输时刻之前的预定时间点触发向网络侧设备的调度请求的发送,
其中,所述传输装置还被配置为基于网络侧设备关于所述调度请求的响应,在通过所述响应指示的传输资源上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网络侧设备。
技术方案20、如技术方案18或19所述的中心节点设备,其中所述确定装置被配置为根据所述中心节点设备接收到的上行传输数据的有效期或者当前的数据负载和信令开销比例确定所述传输时刻。
技术方案21、如技术方案11-20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心节点设备,其中所述传输装置被配置为对所述接收装置从所述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到的所述上行传输数据添加用户标识,并对添加了用户标识的所述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
技术方案22、如技术方案11-21中任一项所述的中心节点设备,其中所述传输装置对所述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的聚合操作在MAC层实现,并且对于高层透明。
技术方案23、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
网络配置装置,用于基于从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于指示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要传输至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并利用所确定的传输方式对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进行配置。
技术方案24、如技术方案23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中,所述网络配置装置被配置为在确定不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的情况下,将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传输方式配置为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通过蜂窝网直接传输给所述网络侧设备。
技术方案25、如技术方案24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中,所述业务类型包括以下至少其中之一:该业务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该业务的典型数据包大小、该业务的数据包产生间隔、该业务的数据包的可靠性要求。
技术方案26、如技术方案25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中,所述网络配置装置在满足以下情况至少其中之一时,利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配置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
(a)所述业务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大于第一阈值且所述业务的数据包小于第二阈值;
(b)所述业务的数据包小于第二阈值并且所述数据包产生间隔固定且小于第三阈值。
技术方案27、如技术方案24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中,所述网络配置装置还基于配置为基于网络条件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其中,所述网络条件基于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到所述网络侧设备的路径损耗来获得,
所述网络配置装置在所述路径损耗大于第四阈值时,确定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
技术方案28、如技术方案23-27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中,所述网络侧设备包括:接收装置,用于接收上行传输数据,并根据接收到的上行传输数据的数据包头的类型,判断所述上行传输数据是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或者传统的上行传输数据。
技术方案29、如技术方案28所述的网络侧设备,其中,所述网络侧设备还包括:处理装置,用于在所述接收装置判断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为传统的上行传输数据时,直接将各个用户的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递给的应用层,并且在所述接收装置判断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为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时,根据数据包头中的用户标识将各个用户的所述上行传输数据分别传递给应用层。
技术方案30、一种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侧的上行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根据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要传输至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确定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以及
根据所述传输方式,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从所述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传输至所述网络侧设备。
技术方案31、一种用于中心节点设备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
从至少一个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指示请求通过所述中心节点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搜索信号以及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以及
将各个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进行聚合,并将聚合后的上行传输数据传输至网络侧设备。
技术方案32、一种用于网络侧设备的传输方式配置方法,包括:
基于从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接收到的、用于指示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要传输至所述网络侧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确定是否采用将所述上行传输数据传输给中心节点设备以向网络侧设备传输所述上行传输数据的传输方式;以及
利用所确定的传输方式对所述用于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进行配置。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公开中,诸如左和右、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尽管上面已经通过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公开进行了披露,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设计对本公开的各种修改、改进或者等同物。这些修改、改进或者等同物也应当被认为包括在本公开所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26)
1.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电子设备,包括:
电路,被配置为:
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链路的路径损耗,
在所述路径损耗小于或等于阈值的条件下,直接与所述网络侧设备进行通信,
在所述路径损耗大于所述阈值的条件下,决定与另一用户设备以设备到设备的传输方式进行通信,以便所述另一用户设备将该用户设备的数据转发到所述网络侧设备,
其中,如果确定采用所述设备到设备的传输方式,则向所述另一用户设备发送搜索信号并监听该另一用户的反馈,
所述搜索信号包括对要传输的数据的特性的指示,以及
对所述数据的特性指示包含对所述数据的传输可靠性要求的指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的QCI。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的典型产生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的典型大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搜索信号包括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用户设备侧电子设备被实现为用户终端。
8.一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侧的电子设备,包括:
电路,被配置为:
确定第一用户设备,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用以经由设备到设备的传输方式,通过在附近的第二用户设备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链路的路径损耗大于阈值的条件下将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转发至所述网络侧设备,来服务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提供传输资源以传输数据,以及
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
其中,如果确定采用所述设备到设备的传输方式,则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涉及搜索信号的搜索处理,
所述搜索信号包括对要传输的数据的特性的指示,以及
对所述数据的特性指示包含对所述数据的传输可靠性要求的指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的QCI。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的典型产生间隔。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的典型大小。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搜索信号包括指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电子设备被实现为基站。
15.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设备侧的方法,包括:
确定用户设备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链路的路径损耗,
在所述路径损耗小于或等于阈值的条件下,确定采用直接与所述网络侧设备进行通信的方式将所述用户设备的数据发送至所述网络侧设备,
在所述的路径损耗大于所述阈值的条件下,确定采用与另一用户设备以设备到设备的传输方式进行通信的方式,以便经由所述另一用户设备将该用户设备的数据转发到所述网络侧设备,
其中,如果确定采用所述设备到设备的传输方式,则向所述另一用户设备发送搜索信号并监听该另一用户的反馈,
所述搜索信号包括对要传输的数据的特性的指示,以及
对所述数据的特性指示包含对所述数据的传输可靠性要求的指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的QCI。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的典型产生间隔。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的典型大小。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搜索信号包括指示所述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
2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网络侧的方法,包括:
确定第一用户设备,所述第一用户设备用以经由设备到设备的传输方式,通过在附近的第二用户设备与网络侧设备之间的链路的路径损耗大于阈值的条件下将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转发至所述网络侧设备,来服务于所述第二用户设备,
为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提供传输资源以传输数据,以及
从所述第一用户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数据;
其中,如果确定采用所述设备到设备的传输方式,则在所述第一用户设备和所述第二用户设备之间进行涉及搜索信号的搜索处理,
所述搜索信号包括对要传输的数据的特性的指示,以及
对所述数据的特性指示包含对所述数据的传输可靠性要求的指示。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的QCI。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对于传输时延的容忍度。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的典型产生间隔。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特性还包括所述数据的典型大小。
26.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搜索信号包括指示所述第二用户设备的上行传输数据的业务类型的信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39130.2A CN112491733B (zh) | 2014-05-30 | 2014-05-30 | 用户设备侧和网络侧的电子设备以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39130.2A CN112491733B (zh) | 2014-05-30 | 2014-05-30 | 用户设备侧和网络侧的电子设备以及方法 |
CN201410239512.3A CN105337893B (zh) | 2014-05-30 | 2014-05-30 | 电子设备、中心节点和网络侧设备、传输方法和配置方法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39512.3A Division CN105337893B (zh) | 2014-05-30 | 2014-05-30 | 电子设备、中心节点和网络侧设备、传输方法和配置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91733A CN112491733A (zh) | 2021-03-12 |
CN112491733B true CN112491733B (zh) | 2024-08-02 |
Family
ID=54703462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240375.7A Pending CN112491734A (zh) | 2014-05-30 | 2014-05-30 | 电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
CN202011239130.2A Active CN112491733B (zh) | 2014-05-30 | 2014-05-30 | 用户设备侧和网络侧的电子设备以及方法 |
CN201410239512.3A Active CN105337893B (zh) | 2014-05-30 | 2014-05-30 | 电子设备、中心节点和网络侧设备、传输方法和配置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240375.7A Pending CN112491734A (zh) | 2014-05-30 | 2014-05-30 | 电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39512.3A Active CN105337893B (zh) | 2014-05-30 | 2014-05-30 | 电子设备、中心节点和网络侧设备、传输方法和配置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4) | US10075378B2 (zh) |
CN (3) | CN112491734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314272B1 (ko) * | 2015-04-30 | 2021-10-2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서비스 공유 장치 및 방법 |
US10021595B2 (en) * | 2015-12-09 | 2018-07-10 | Intel IP Corporation | Aggregation procedures for a media access control layer |
CN108476535B (zh) * | 2015-12-28 | 2021-10-08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无线终端、无线站、方法及其介质 |
CN108702612B (zh) * | 2016-03-22 | 2021-06-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D2d通信方法及设备 |
CN107371118B (zh) * | 2016-05-11 | 2020-09-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08184214A (zh) * | 2016-12-08 | 2018-06-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确定数据发送方式的方法及装置 |
CN108990125B (zh) * | 2017-06-01 | 2020-12-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WO2019148402A1 (zh) * | 2018-01-31 | 2019-08-0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通信系统中控制用户设备进行复制传输的方法及其设备 |
EP3790228B1 (en) * | 2018-05-21 | 2023-04-0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network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WO2020061799A1 (zh) * | 2018-09-26 | 2020-04-0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1194051A (zh) * | 2018-11-14 | 2020-05-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路径的配置方法及装置 |
CN111405672B (zh) * | 2019-01-02 | 2023-03-28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业务传输方法及装置、设备、存储介质 |
US11736359B2 (en) | 2020-11-20 | 2023-08-22 | Ge Aviation Systems Ll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generating a time-sensitive network configuration |
CN115866802A (zh) * | 2021-10-22 | 2023-03-28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6367279A (zh) * | 2021-12-28 | 2023-06-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81099A (zh) * | 2011-08-08 | 2011-12-14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Tdd无线帧中传输数据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
CN103428642A (zh) * | 2013-07-16 | 2013-12-04 | 北京邮电大学 | 基于中继的簇内d2d多播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050360B2 (en) * | 2002-06-12 | 2011-11-01 | Intellectual Ventures I Llc | Direct link relay in a wireless network |
TWI462530B (zh) * | 2006-05-01 | 2014-11-21 | Koninkl Philips Electronics Nv | 在分散式無線通信網路發現至少具有一最小組可用資源的一經請求即直接連接的距離向量路由之方法 |
CN101179836B (zh) * | 2006-11-08 | 2010-05-12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系统增强上行物理信道的解码方法 |
CN101207843A (zh) * | 2006-12-18 | 2008-06-25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增强上行物理信道的解码方法 |
CN101127960B (zh) * | 2007-09-20 | 2011-05-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业务指南的差异性更新的系统及方法 |
CN101431382B (zh) * | 2007-11-07 | 2013-01-1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用户终端获取并更新电子业务指南的方法 |
CN102017714B (zh) * | 2008-01-22 | 2013-12-04 | 黑莓有限公司 | 用于带有中继的无线系统的路径选择 |
CN101340492B (zh) * | 2008-08-12 | 2011-11-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查询方法和装置 |
CN101657041B (zh) * | 2009-09-09 | 2012-10-1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多模式接入基站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
CN101765218B (zh) * | 2009-12-23 | 2012-10-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相关设备和系统 |
WO2011136589A2 (ko) * | 2010-04-28 | 2011-11-03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mtc 데이터의 혼잡 제어 방법 |
US8504052B2 (en) * | 2010-05-06 | 2013-08-06 | Nokia Corporation | Measurements and fast power adjustments in D2D communications |
JP2012004987A (ja) * | 2010-06-18 | 2012-01-05 | Sony Corp | 中継装置、中継方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基地局、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
CN102571548B (zh) * | 2010-12-21 | 2015-05-20 |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光传输网络的网络节点 |
US10638464B2 (en) * | 2011-04-01 | 2020-04-28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control channels in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9363782B2 (en) * | 2011-06-22 | 2016-06-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device positioning in multicarrier configurations |
US9497798B2 (en) * | 2012-10-01 | 2016-11-15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Radio node, a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s for managing a transmission |
PL2921007T3 (pl) * | 2012-11-13 | 2020-08-2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Sposób i urządzenie do uruchamiania specjalnego trybu pracy dla terminali pracujących w bardzo długim zakresie |
US20140194115A1 (en) * | 2013-01-08 | 2014-07-10 | Electronics &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 Method for discovery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and apparatus for the same |
CN104053213B (zh) * | 2013-03-11 | 2018-04-17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集成中继 |
US9628406B2 (en) * | 2013-03-13 | 2017-04-18 | Cisco Technology, Inc. | Intra switch transport protocol |
GB2512399A (en) * | 2013-03-28 | 2014-10-01 | Nec Corp | Direct communication between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s |
JP6259514B2 (ja) * | 2013-06-21 | 2018-01-10 | コンヴィーダ ワイヤレス, エルエルシー | データ伝送のためのクロス層およびクロスアプリケーション肯定応答 |
US9713072B2 (en) * | 2013-07-29 | 2017-07-18 | Htc Corporation | Method of relay discovery and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
US10212676B2 (en) * | 2013-09-27 | 2019-02-19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ynchronisation reference signal for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WO2015161464A1 (zh) * | 2014-04-23 | 2015-10-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随机接入方法、随机接入装置及用户设备 |
WO2015178648A1 (ko) * | 2014-05-18 | 2015-11-26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장치 대 장치 단말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
EP3146763B1 (en) * | 2014-05-23 | 2019-02-06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A user equipment, a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enabling radio admission control (rac) of device-to-device (d2d) services |
-
2014
- 2014-05-30 CN CN202011240375.7A patent/CN112491734A/zh active Pending
- 2014-05-30 CN CN202011239130.2A patent/CN112491733B/zh active Active
- 2014-05-30 CN CN201410239512.3A patent/CN105337893B/zh active Active
-
2015
- 2015-05-21 US US14/718,523 patent/US10075378B2/en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8-14 US US16/103,169 patent/US10701747B2/en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6-04 US US16/892,324 patent/US11291060B2/en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3-10 US US17/691,131 patent/US1175126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281099A (zh) * | 2011-08-08 | 2011-12-14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Tdd无线帧中传输数据的方法、系统和设备 |
CN103428642A (zh) * | 2013-07-16 | 2013-12-04 | 北京邮电大学 | 基于中继的簇内d2d多播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075378B2 (en) | 2018-09-11 |
US11291060B2 (en) | 2022-03-29 |
CN105337893A (zh) | 2016-02-17 |
CN105337893B (zh) | 2020-12-01 |
US20150351110A1 (en) | 2015-12-03 |
US20180359187A1 (en) | 2018-12-13 |
CN112491734A (zh) | 2021-03-12 |
US11751262B2 (en) | 2023-09-05 |
US10701747B2 (en) | 2020-06-30 |
CN112491733A (zh) | 2021-03-12 |
US20200296785A1 (en) | 2020-09-17 |
US20220201780A1 (en) | 2022-06-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491733B (zh) | 用户设备侧和网络侧的电子设备以及方法 | |
CN109257781B (zh) | 换手方法与装置 | |
JP6721616B2 (ja) | ワイヤレス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いてマルチユーザアップリンク媒体アクセス制御プロトコルを実装するためにバッファステータス報告を要求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
JP6038348B2 (ja) | デバイス間通信のためのリソース割当方法、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
CN110139376B (zh) | 载波集合的确定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装置 | |
WO2017133612A1 (zh) | 信道检测装置和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 |
TWI757390B (zh) | 波束選擇方法、裝置及系統 | |
WO2017133617A1 (zh) |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装置和方法、频谱管理装置 | |
WO2018157756A1 (zh) | 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 |
JP2021122140A (ja) | 下りリンク制御情報送信方法、下りリンク制御情報受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 |
WO2019062149A1 (zh) | 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的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 |
US11259362B2 (en) | Method for repeatedly transmitting data and device | |
WO2020221296A1 (zh) |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 |
WO2022127555A1 (zh) | 多用户无线数据传输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 |
US10873430B2 (en) | Signal sen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WO2020135444A1 (zh) | Dci检测方法和装置 | |
WO2020199034A1 (zh) | 用于中继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1133792B (zh) | 基站设备和数据分组发送方法 | |
WO2020238901A1 (zh) | 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 |
CN116347657A (zh) | 基于目标唤醒时间的通信方法、装置及系统 | |
US11882429B2 (en) | Uplink resource determin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 |
WO2021062717A1 (zh) | 一种缓冲区状态报告传输方法及装置 | |
JP2021129298A (ja) | 物理的上りリンク制御チャネルの衝突を扱うための装置および方法 | |
US12004144B2 (en) | Multi-band single mac communication system | |
WO2024067315A1 (zh) | 通信方法和相关产品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