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55243B - 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 Google Patents
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455243B CN112455243B CN201910855384.8A CN201910855384A CN112455243B CN 112455243 B CN112455243 B CN 112455243B CN 201910855384 A CN201910855384 A CN 201910855384A CN 112455243 B CN112455243 B CN 11245524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rk arm
- axle box
- vehicle body
- running system
- yok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0/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 B60L50/5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 B60L50/6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ied within the vehicle using propulsion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or fuel cells using power supplied by batteri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5/00—Gangways for coupled vehicles, e.g. of concertina ty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 B60G3/18—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with two or more pivoted arms, e.g. parallelogra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5/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ogies; Connections between bogies and vehicle underframes;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adjusting or allowing self-adjustment of wheel axles or bogies when rounding curves
- B61F5/26—Mounting or securing axle-boxes in vehicle or bogie underframes
- B61F5/30—Axle-boxes mounted for movement under spring control in vehicle or bogie under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5/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ogies; Connections between bogies and vehicle underframes;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adjusting or allowing self-adjustment of wheel axles or bogies when rounding curves
- B61F5/26—Mounting or securing axle-boxes in vehicle or bogie underframes
- B61F5/30—Axle-boxes mounted for movement under spring control in vehicle or bogie underframes
- B61F5/307—Axle-boxes mounted for movement under spring control in vehicle or bogie underframes incorporating fluid spr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5/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ogies; Connections between bogies and vehicle underframes; Arrangements or devices for adjusting or allowing self-adjustment of wheel axles or bogies when rounding curves
- B61F5/26—Mounting or securing axle-boxes in vehicle or bogie underframes
- B61F5/30—Axle-boxes mounted for movement under spring control in vehicle or bogie underframes
- B61F5/36—Arrangements for equalising or adjusting the load on wheels or springs, e.g. yok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其中,走行系统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中两节车厢之间的车体连接框架相连;所述走行系统包括两组走行组件,两组走行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车体连接框架的横向两侧;所述横向方向为与车辆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该走行组件包括:轴箱;上叉臂,连接在所述轴箱的顶部与车体连接框架之间;下叉臂,连接在所述轴箱的底部与车体连接框架之间;车轮,与所述轴箱转动连接。本申请提供的无轨电车走行系统能够降低车厢的地板高度,有利于降低车厢的重心。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轨电车走行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背景技术
随着各大城市汽车保有量的逐年增长,交通拥堵的现象越来越多严重,于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成为人们提倡的首选出行方式。公共交通工具包括:地铁、轻轨、公共汽车、无轨电车等,其中,无轨电车以其环保无排放、载客量大、基础设施建造较容易、建造成本较低等优点,已经在许多城市投入应用。
无轨电车主要包括:车厢和走行系统,走行系统用于实现走行和转向的功能。走行系统通常设置在车厢的下方,由于传统的走行系统结构复杂且高度较高,抬高了车厢地板的高度,使得车厢的重心较高,稳定性较差。而且,无轨电车包括至少两节车厢,而无轨电车在城市道路中行驶的过程中,弯道较多,且转弯半径较小,因此各车厢之间的牵引和缓冲结构决定了无轨电车在转弯过程中的性能,目前常见的无轨电车在转弯过程中均存在稳定性较差、振动较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缺陷之一,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无轨电车走行系统,所述走行系统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中两节车厢之间的车体连接框架相连;所述走行系统包括两组走行组件,两组走行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车体连接框架的横向两侧;所述横向方向为与车辆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
所述走行组件包括:
轴箱;
上叉臂,连接在所述轴箱的顶部与车体连接框架之间;
下叉臂,连接在所述轴箱的底部与车体连接框架之间;
车轮,与所述轴箱转动连接。
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一种无轨电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走行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两个走行组件对称设置在车体连接框架的横向两侧,而不是设置在车厢的下方,则位于车体连接框架两端的车厢下方无需再设置走行组件,进而能够降低车厢地板的高度,达到降低车厢重心的效果,提高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尤其是在转弯过程中的稳定性。每个走行组件中包含轴箱及与轴箱转动连接的车轮,轴箱通过上叉臂与下叉臂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上叉臂与下叉臂分别在上下两个位置处连接轴箱与车体连接框架,并在二者之间传递作用力,使得轴箱的上下部分受力均衡。并且,采用独立的上叉臂和下叉臂连接轴箱和车体连接框架,还能够提高车厢在转弯过程中的灵活性,能够适应转弯半径较小的路线。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无轨电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走行系统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的立体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走行系统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的侧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走行系统中上叉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展示的上叉臂中上叉臂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展示的上叉臂中橡胶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走行系统中下叉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走行系统中轴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轴箱与上叉臂、下叉臂装配的爆炸视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走行系统中制动装置的爆炸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与制动盘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与车轮相连的爆炸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与车轮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轴箱、制动盘相连的爆炸视图;
图15为图8所示的轴箱与空气弹簧、垂向减振器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1-车厢;12-车体连接框架;13-走行系统;
2-轴箱;21-空气弹簧安装部;211-空气弹簧安装孔;22-垂向减震器安装部;221-垂向减振器安装孔;23-上叉臂安装座;231-上叉臂安装孔;24-下叉臂安装座;241-下叉臂安装孔;25-制动安装座;251-制动安装孔;26-电机穿孔;27-电机安装孔;28-电机线穿孔;29-抗侧滚装置安装孔;210-竖板;211-围板;212-筋板;
3-牵引电机;31-电机主体;32-电机外壳;33-电机连接轴;34-连轴件;35-连接端子;
4-车轮;
51-上叉臂;51a-上叉臂主体;511-上叉臂主杆;512-上叉臂支杆;513-上叉臂连接部;514-上叉臂连接孔;52-下叉臂;521-下叉臂主杆;522-下叉臂连接部;53-橡胶节点;531-缓冲部;532-连接部;533-连接孔;
61-空气弹簧;62-垂向减振器;
7-制动装置;71-制动安装件;72-制动夹钳;73-制动盘;74-制动风缸;
81-抗侧滚扭杆;82-抗侧滚连接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走行系统,能够应用于无轨电车。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无轨电车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轨电车,包括至少两节车厢11,相邻的两节车厢11通过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本实施例提供的无轨电车还包括:走行系统13,与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用于对车体连接框架12进行支撑。
本实施例中,将无轨电车的行进方向称为纵向方向,与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称为横向方向,将竖直方向称为垂向方向。
本实施例中,采用走行系统13与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能够对车体连接框架12进行支撑。走行系统13包括两组走行组件,对称设置在车体连接框架12的横向两侧。
两组走行系统组件的结构相同,以其中一组为例对其具体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走行系统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的立体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走行系统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的侧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走行系统组件包括:轴箱2、上叉臂51、下叉臂52和车轮4。其中,车轮4与轴箱2转动连接,以使车轮4可以相对于轴箱2转动。具体的,车轮4可以通过轴承与轴箱2直接相连,或者,车轮4还可以通过其他部件与轴箱2相连,已实现车轮4能够相对于轴箱2转动的效果即可。
轴箱2通过上叉臂51和下叉臂52与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具体的,上叉臂51的一端连接在轴箱2的顶部,另一端与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下叉臂52的一端连接在轴箱2的底部,另一端与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
上叉臂51和下叉臂52起到了连接轴箱2和车体连接框架12的作用,还能够在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传递作用力,使得轴箱2的上下部分受力均衡。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采用两个走行组件对称设置在车体连接框架的横向两侧,而不是设置在车厢的下方,则位于车体连接框架两端的车厢下方无需再设置走行组件,进而能够降低车厢地板的高度,达到降低车厢重心的效果,提高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尤其是在转弯过程中的稳定性。每个走行组件中包含轴箱及与轴箱转动连接的车轮,轴箱通过上叉臂与下叉臂与车体连接框架相连,上叉臂与下叉臂分别在上下两个位置处连接轴箱与车体连接框架,并在二者之间传递作用力,使得轴箱的上下部分受力均衡。并且,采用独立的上叉臂和下叉臂连接轴箱和车体连接框架,还能够提高车厢在转弯过程中的灵活性,能够适应转弯半径较小的路线。
车体连接框架12的主体结构沿横向方向设置,主体结构围设的区域形成纵向通道。在横向方向上,车体连接框架12呈上宽下窄的形状,两组走行组件分别设置在车体连接框架12下部的横向两侧,以使轴箱、上叉臂和下叉臂均位于车体连接框架21上部的下方,节约安装空间,避免超出车厢的宽度。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对走行系统组件进行优化。
为了不遮挡走行系统,图2中仅展示了车体连接框架12的一半。实际上,车体连接框架12为对称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通过上叉臂51和下叉臂52相连。上叉臂51和下叉臂52一方面用于连接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另一方面能够在二者之间传递作用力,而且,还能够对二者之间的作用力进行缓冲。
对于上叉臂5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走行系统中上叉臂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展示的上叉臂中上叉臂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展示的上叉臂中橡胶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4至图6所示,上叉臂51包括:上叉臂主体51a和橡胶节点53。其中,上叉臂主体51a的两端各设有上叉臂连接部513。橡胶节点53设置在上叉臂连接部513上,橡胶节点53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12或轴箱2相连。
具体的,上叉臂主体51a包括:上叉臂主杆511和上叉臂支杆512,其中,上叉臂主杆511沿纵向方向延伸。上叉臂支杆512的数量为两个,分别连接在上叉臂主杆511的两端。上叉臂支杆512沿横向方向延伸,其中部与上叉臂主杆511相连,相当于两个上叉臂支杆512与上叉臂主杆511连接成近似“工”字形结构。
进一步的,将上叉臂主杆511设置为弯曲杆状,其中部朝向车体连接框架12的方向拱起,能够提高其强度。
在每个上叉臂支杆512的两端各设有上叉臂连接部513,上叉臂连接部513设置有中心线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上叉臂连接孔514,橡胶节点53设置在上叉臂连接孔514内,橡胶节点53的两端伸出上叉臂连接孔514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12或轴箱2相连。如图6所示的结构,橡胶节点53包括:缓冲部531和位于缓冲部531两端的连接部532。其中,连接部532采用金属制成,连接部532的中部与橡胶通过硫化工艺形成缓冲部531,缓冲部531设置在上叉臂连接孔514内。连接部532伸出上叉臂连接孔514,其上设置有连接孔533,用于通过螺栓与轴箱2或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
上述上叉臂支杆512沿横向方向延伸,其一端通过橡胶节点53与轴箱2相连,另一端通过橡胶节点53与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
上述橡胶节点53既具有一定的刚度,具备与轴箱2或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的能力,还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以对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前的作用力进行缓冲。
对于下叉臂5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连接方式: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走行系统中下叉臂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和图7所示,下叉臂52的数量为两个,并排设置且对称连接在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下叉臂52具体包括:下叉臂主杆521和橡胶节点53。其中,下叉臂主杆521沿横向方向延伸,其两端分别设有下叉臂连接部522。橡胶节点53设置在下叉臂连接部522上,用于与轴箱2或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
具体的,下叉臂主杆521呈弯曲形状,例如呈弯曲弧度较小的“S”形,能够提高其强度。下叉臂主杆521的两端分别设有下叉臂连接部522,下叉臂连接部522上设置有中心线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下叉臂连接孔,橡胶节点53可设置在该下叉臂连接孔内,橡胶节点53的两端伸出下叉臂连接孔用于与轴箱2或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
橡胶节点53的实现方式可以参照图6所示的结构,与下叉臂连接部522相连的方式也可以参照上述上叉臂连接部513相连的方式。
上述上叉臂51和下叉臂52分别在轴箱2的上方和下方起到连接轴箱2和车体连接框架12的作用,还能够在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传递牵引力和制动力。进一步的,通过上叉臂51和下叉臂52中设置的橡胶节点53还能够对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的作用力进行缓冲,避免二者之间的刚性力过大而导致结构损伤变形。
上述上叉臂51和下叉臂52的实现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方案,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例如:上叉臂51也可以采用与下叉臂52相同的方式,即:采用两个独立的与下叉臂52结构相同的上叉臂,分别连接在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
除了本实施例提供方案之外,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还可以采用其他结构的上叉臂51和下叉臂52进行连接。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走行组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尤其是对轴箱2的结构进行优化。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走行系统中轴箱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所示的轴箱与上叉臂、下叉臂装配的爆炸视图。如图8和图9所示,轴箱2的顶部设有上叉臂安装座23用于与上叉臂51相连。上叉臂安装座23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轴箱2的两侧。上叉臂安装座23为开口向上的“U”形结构,其中间用于容纳上叉臂51中的上叉臂连接部513。“U”形结构的上叉臂安装座23的两端设有上叉臂安装孔231,通过螺栓与设置在上叉臂连接部513上的橡胶节点53相连。
轴箱2的底部设有下叉臂安装座24用于与下叉臂52相连。下叉臂安装座24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轴箱2的两侧。下叉臂安装座24为开口向下的“U”形结构,其中间用于容纳下叉臂52中的下叉臂连接部522。“U”形结构的下叉臂安装座24的两端设有下叉臂安装孔241,通过螺栓与设置在下叉臂连接部522上的橡胶节点53相连。
轴箱2具体可以为一个沿垂向方向延伸的板状结构,其上可以设置一些凸出于板状结构表面的加强筋等结构,用于提高轴箱2的强度。上述上叉臂安装座23和下叉臂安装座24分别设置在轴箱2的顶部和底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走行系统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走行系统还可以包括牵引电机,牵引电机设置在轴箱2上,用于驱动车轮4转动。
牵引电机可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实现方式,例如:牵引电机的转动输出轴与车轮的轮毂相连,以驱动车轮转动。
对于牵引电机,本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实现方式:牵引电机采用定子内置、转子外置的结构,车轮4套设在牵引电机的外侧,与转子相连且与转子同步转动。牵引电机充当车轮4中轮毂的作用,一方面对车轮4提供刚性支撑,另一方面直接驱动车轮4转动,既能够保证牵引功能的正常实现,又能节省安装空间,有利于缩小走行系统的体积,简化其他部件的设计装配难度。
当牵引电机正向转动时,牵引电机向车轮传递转矩,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促使车轮在转动的同时向前移动,并依次通过牵引电机、轴箱2向车体连接框架12传递牵引力。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还采用制动装置7设置在轴箱上,用于在制动状态下抑制车轮转动,达到制动的效果。
对于上述制动装置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具体的实现方式: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走行系统中制动装置的爆炸视图。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制动装置7包括:制动盘73和制动夹钳72。其中,制动盘73与牵引电机中的转子相连并与转子同步转动。制动夹钳72设置在轴箱2上,用于在制动状态下夹紧制动盘73进行制动。
为了对牵引电机与制动盘73的连接方式进行说明,首先说明一下牵引电机的具体结构。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与制动盘相连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牵引电机3包括:电机主体31、定子、转子和电机外壳32,其中,定子设置在电机主体31上,转子环绕设置在定子的外圈,可相对于电机主体31转动。电机外壳32套设在转子的外侧,与转子相连以与转子一同相对于电机主体31转动。电机主体31与轴箱2固定连接。图11中仅能看到电机主体31和电机外壳32。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与车轮相连的爆炸视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与车轮相连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走行系统中牵引电机、轴箱、制动盘相连的爆炸视图。如图12和图13所示,车轮4套设在电机外壳32的外侧,车轮4中的轮毂与电机外壳32相连,此处的轮毂可以理解为车轮4中轮胎的内圈结构,其为刚性结构。
牵引电机3位于轴箱2的外侧,其中,电机外壳32朝向轴箱2的一端连接有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电机连接轴33。如图14所示,该电机连接轴33穿过轴箱2上设置的电机穿孔26后与位于轴箱2内侧的制动盘73相连。具体的,采用连轴件34位于制动盘73的内侧,连轴件34的一部分能够穿过制动盘73的中心孔与电机连接轴33相连,连轴件34还与制动盘73通过螺栓连接在一起,实现电机连接轴33、连轴件34和制动盘73连接在一起并同步转动。
轴箱2上设置有用于与牵引电机3相连的电机安装孔27。电机安装孔27的数量为多个,布设在电机穿孔26的外围。设置在电机主体31内侧端部的连接端子35各自穿过对应的电机安装孔27后通过螺栓与轴箱2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制动夹钳的安装方式:
采用如图10和14所示的制动安装件71,与轴箱2相连,且与轴箱2之间形成可容纳制动盘73的空间。制动夹钳72安装在制动安装件71上,制动夹钳71中延伸至制动盘73的两侧,在制动状态下夹紧制动盘73。具体的,制动安装件71为与横向方向垂直的长条形板状结构,其两端分别与凸出设置在轴箱2两侧的制动安装座25相连。制动盘73位于轴箱2、制动安装座25和制动安装件71围成的空间内。
本实施例中,采用制动风缸74为制动夹钳72提供驱动力,制动风缸74固定在制动安装件71上,位于轴箱2的内侧。
如图8和图14所示,轴箱2的中部设有电机连接轴33穿过的电机穿孔26。电机穿孔26的外围设置有一圈多个电机安装孔27,供设置在牵引电机3端部的连接端子35穿过并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在位于上方的电机安装孔27的上方设置有电机线穿孔28,供电机接线端子穿过并与电缆相连。
电机穿孔26的中心也是牵引电机3和制动盘73的中心,在电机穿孔26的外围设置有一圈围板,围成一个用于容纳制动盘73的空间。具体的,轴箱2包括:沿垂向方向延伸的竖板210以及凸出于竖板210内侧表面的围板211,围板211呈半圆环状,与竖板210垂直。竖板210与围板211围成用于容纳制动盘73的空间。在竖板210和围板211之间连接有多个筋板212,能够提高轴箱2的强度。采用竖板210与围板211的结构,将制动盘73围设在其中,一方面能够对制动盘73进行保护,避免杂物附着在制动盘上而影响制动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轴箱2的强度。
在竖板210的内侧表面设置有用于与制动安装件71相连的制动安装座25,制动安装座25的数量为两个,分布在竖板210的两侧。上述竖板210、围板211和制动安装座25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制动安装座25沿垂直于竖板210的方向延伸,其端部设有制动安装孔251,用于通过螺栓与制动安装件71相连。
上述制动夹钳72、制动风缸74均可采用本领域常用的结构,其连接方式可直接采用上述方式,也可以在上述方式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的修改。
除了上述方式之外,制动装置7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改变制动源:采用液压制动的方式进行制动;改变制动装置的安装方式:调整制动安装件的结构或与轴箱的连接方式等。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对走行组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
如图2和图3所示,走行组件还包括:悬挂装置,连接在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该悬挂装置一方面用于在轴箱2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起到连接和定位的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对二者之间的力进行缓冲。
上述悬挂装置具体可以包括:空气弹簧61,设置在轴箱2的顶端。具体的,空气弹簧61的底端与轴箱2的顶端相连,空气弹簧61的顶端与车体连接框架12相连。空气弹簧61可采用本领域常用的结构,根据不同结构的空气弹簧61,轴箱2的结构可进行适应性调整,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结构。根据车厢的载荷调整空气弹簧61的缓冲能量,使其适应车体的载荷,对车体进行合理缓冲,减小车厢的振动幅度。
进一步的,悬挂装置还可以包括:垂向减振器62,连接在轴箱2的顶端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具体的,垂向减振器62的底端与轴箱2通过螺栓相连,顶端与车体连接框架12之间通过螺栓相连。垂向减振器62沿垂向方向延伸,用于对车体连接框架12与轴箱2之间的垂向力进行缓冲,达到减小车厢振动幅度的效果。
图15为图8所示的轴箱与空气弹簧、垂向减振器装配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和图15所示,轴箱2的顶部设有用于与空气弹簧61相连的空气弹簧安装部21,空气弹簧安装部21的顶部为水平安装面,其上开设有中心线沿垂向方向延伸的空气弹簧安装孔211,用于通过螺栓与空气弹簧61的底部相连。
轴箱2的顶部还设有用于与垂向减振器62相连的垂向减振器安装部22,垂向减振器安装部22设有中心线沿纵向方向延伸的垂向减振器安装孔221,通过螺栓与垂向减振器62的底端相连。
上述垂向减振器62可采用本领域常用的结构,轴箱2的结构可根据所选垂向减振器62的具体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式。
实施例六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还采用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抗侧滚装置,分别与车体连接框架12和位于车体连接框架12两侧的轴箱2相连,以避免两侧走行组件的高度差距较大而导致车厢侧翻。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抗侧滚装置的实现方式:如图2所示,该抗侧滚装置包括:抗侧滚扭杆81和抗侧滚连接臂82。抗侧滚扭杆81沿横向方向延伸,其两端分别延伸至两侧的轴箱2附近。抗侧滚连接臂82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连接在抗侧滚扭杆81的两端。
具体的,抗侧滚扭杆81的中部呈平直的杆状,两端弯折并朝向轴箱2的方向延伸。抗侧滚连接臂82沿垂向方向延伸,其底端与抗侧滚扭杆81的端部通过螺栓连接,顶端与轴箱2通过螺栓连接。
抗侧滚连接臂82可以采用直杆状,也可以采用在垂向方向有一定伸缩量的钢弹簧结构,以对轴箱2与抗侧滚扭杆81之间的垂向力进行缓冲。
另外,轴箱2的上部设有中心线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抗侧滚装置安装孔29,位于上叉臂安装座23的下方。采用螺栓穿过抗侧滚装置安装孔29与抗侧滚连接臂82的顶端相连。
上述抗侧滚装置的实现方式仅为一种举例,除了上述方式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来实现,本实施例不做详细说明。
上述内容所提供的轴箱2为一体成型结构,其形状及各部分的布局不限定于上述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轴箱所采用的上述结构为各个部件提供了连接接口,以使各部件集成在轴箱上。而且轴箱采用竖板与围板的结构,将制动盘围设在其中,一方面能够对制动盘进行保护,避免杂物附着在制动盘上而影响制动效果;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轴箱的强度。
上述任一实施方式所提供的走行系统能够作为一个单独的产品进行生产、销售等活动,该走行系统能够直接应用于各种结构的车体连接框架,或者也可以对车体连接框架的结构进行适应性调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4)
1.一种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走行系统用于与设置在车辆中两节车厢之间的车体连接框架相连;所述走行系统包括两组走行组件,两组走行组件对称设置在所述车体连接框架的横向两侧;所述横向方向为与车辆行进方向垂直的方向;
所述走行组件包括:
轴箱;
上叉臂,连接在所述轴箱的顶部与车体连接框架之间;
下叉臂,连接在所述轴箱的底部与车体连接框架之间;
车轮,与所述轴箱转动连接;
所述轴箱的上部设有用于与上叉臂相连的上叉臂安装座;所述上叉臂安装座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轴箱的两侧;所述上叉臂安装座为开口向上的“U”形结构,其两端具有用于与上叉臂相连的上叉臂安装孔;
所述上叉臂包括:
上叉臂主体,所述上叉臂主体的两端各设有上叉臂连接部;
可设置在所述上叉臂连接部上的橡胶节点,所述橡胶节点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轴箱的上叉臂安装座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臂主体包括:
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上叉臂主杆;
沿横向方向延伸的上叉臂支杆,所述上叉臂支杆的中部与上叉臂主杆的端部相连;上叉臂主杆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上叉臂支杆;所述上叉臂支杆的两端分别设有所述上叉臂连接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走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臂连接部设有中心线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上叉臂连接孔;
所述橡胶节点设置于所述上叉臂连接孔内;所述橡胶节点的两端伸出所述上叉臂连接孔,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轴箱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走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叉臂主杆为弯曲杆状,其中部朝向车体连接框架的方向拱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叉臂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连接在所述轴箱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走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叉臂包括:
下叉臂主杆,沿横向方向延伸;所述下叉臂主杆的两端分别设有下叉臂连接部;
可设置在所述下叉臂连接部上的橡胶节点,所述橡胶节点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轴箱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走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叉臂连接部设有中心线沿纵向方向延伸的下叉臂连接孔;
所述橡胶节点设置于所述下叉臂连接孔内;所述橡胶节点的两端伸出所述下叉臂连接孔,用于与车体连接框架或轴箱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3或7所述的走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节点包括:缓冲部和位于缓冲部两端的连接部;所述缓冲部容纳于上叉臂连接孔或下叉臂连接孔内,所述连接部伸出所述上叉臂连接孔或下叉臂连接孔以与轴箱或车体连接框架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走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采用金属制成,连接部的中部与橡胶通过硫化工艺形成所述缓冲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行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制动装置,设置在轴箱上,用于在制动状态下抑制所述车轮转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走行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牵引电机,连接在所述轴箱上;所述牵引电机还与所述车轮相连,用于驱动所述车轮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5、6或7所述的走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轴箱的下部设有用于与下叉臂相连的下叉臂安装座;所述下叉臂安装座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轴箱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走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叉臂安装座为开口向下的“U”形结构,其两端具有用于与下叉臂相连的下叉臂安装孔。
14.一种无轨电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走行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855384.8A CN112455243B (zh) | 2019-09-09 | 2019-09-09 | 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
PCT/CN2019/117584 WO2021047018A1 (zh) | 2019-09-09 | 2019-11-12 | 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855384.8A CN112455243B (zh) | 2019-09-09 | 2019-09-09 | 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55243A CN112455243A (zh) | 2021-03-09 |
CN112455243B true CN112455243B (zh) | 2022-07-26 |
Family
ID=748075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855384.8A Active CN112455243B (zh) | 2019-09-09 | 2019-09-09 | 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455243B (zh) |
WO (1) | WO2021047018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751603B1 (fr) * | 1996-07-26 | 1998-10-09 | Lohr Ind | Liaison composite articulee entre deux voitures successives d'un vehicule de transport en commun separees par un module intermediaire porte par un essieu |
FR2798889B1 (fr) * | 1999-09-29 | 2001-11-16 | Lohr Ind | Protection pour le passage d'intercirculation entre deux voitures consecutives d'un meme vehicule terrestre articule |
JP4656999B2 (ja) * | 2005-04-22 | 2011-03-2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電動輪 |
CN101638052B (zh) * | 2009-08-21 | 2012-01-04 | 山东大学 | 独立驱动、转向、悬挂和制动的一体化车轮总成 |
CN206030979U (zh) * | 2016-08-31 | 2017-03-22 | 厦门威迪思汽车设计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商用车轮边驱动独立悬架装置 |
CN108128145B (zh) * | 2017-12-21 | 2020-10-20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具有多散热单元和减振机构的轮毂电机驱动系统 |
CN108583728B (zh) * | 2018-06-22 | 2024-01-30 | 芜湖正众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无人平台车及其工作方法 |
CN108725683A (zh) * | 2018-06-29 | 2018-11-02 | 浙江超级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电动轮毂 |
CN109703308B (zh) * | 2019-02-22 | 2023-10-24 | 浙江盘毂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及其双叉臂式后悬架 |
CN110077433B (zh) * | 2019-04-30 | 2020-11-06 | 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 | 无轨电车 |
-
2019
- 2019-09-09 CN CN201910855384.8A patent/CN112455243B/zh active Active
- 2019-11-12 WO PCT/CN2019/117584 patent/WO202104701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047018A1 (zh) | 2021-03-18 |
CN112455243A (zh) | 2021-03-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482483C (zh) | 框架一体化的后悬架系统 | |
CN110001326B (zh) | 电机悬置的电动轮 | |
CN210971081U (zh) | 轨道车辆的非动力转向架系统及轨道车辆 | |
JP2004099017A (ja) | 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フレームを利用した前輪懸架装置 | |
CN111348067A (zh) |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 |
WO2014074031A1 (en) | Independent rear suspension with lifting device | |
CN112455242B (zh) | 应用于无轨电车的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 |
CN111994113B (zh) | 转向架及轨道车辆 | |
US7549659B2 (en) | Multiple trailing arm suspension | |
CN112455243B (zh) | 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 |
CN112455244B (zh) | 无轨电车动力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 |
CN210707407U (zh) | 应用于无轨电车的上叉臂、下叉臂、叉臂组件及无轨电车 | |
CN112455489B (zh) | 应用于无轨电车的轴箱 | |
CN214356037U (zh) | 一种用于轨道车辆内轴箱转向架 | |
CN112298248B (zh) | 用于轨道车辆的转向架、轨道车辆和轨道交通系统 | |
WO2021072856A1 (zh) | 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 |
CN211969149U (zh) | 车辆及其驱动机构 | |
CN112659833A (zh) | 无轨电车走行系统及无轨电车 | |
CN115648879A (zh) | 一种新型数字轨道胶轮电车用拖车转向架 | |
CN210416093U (zh) | 一整体式管梁车桥装置 | |
CN209833762U (zh) | 商用车的转向总成 | |
CN206664599U (zh) | 拖车转向架构架及轨道车辆 | |
CN200984953Y (zh) | 半独立悬架 | |
CN219989224U (zh) | 一种a型车辆转向架及a型车辆 | |
CN214240810U (zh) | 车辆转向架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