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36302B - 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436302B CN112436302B CN202010409575.4A CN202010409575A CN112436302B CN 112436302 B CN112436302 B CN 112436302B CN 202010409575 A CN202010409575 A CN 202010409575A CN 112436302 B CN112436302 B CN 11243630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roove
- assembly
- plate
- upper wiring
- fixed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408—Modular block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16—Fastening of connecting parts to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connecting parts from base or cas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22—Bases, e.g. strip, block, panel
- H01R9/24—Terminal blocks
- H01R9/26—Clip-on terminal blocks for side-by-side rail- or strip-mounting
- H01R9/2608—Fastening means for mounting on support rail or strip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包括外壳主体,其由面板、左右侧板、底板、上下两个接线组件拼合组成,左右侧板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相邻的且通过连接条拼接的上接线组件,上、下接线组件为对称结构;底板包括底部组件,其上设有第一侧边连接部、第一内面连接部、第一侧边连接槽和第一内面连接槽,底部组件的上、下部侧边均设有第一侧边连接部和第一侧边连接槽,第一内面连接部和第一内面连接槽均位于底部组件内表面,第一侧边连接槽位于第一侧边连接部左侧,第一内面连接槽位于第一内面连接部左侧,两者一一对应。本发明实现了壳体内容积的灵活扩展,可对应更多规格尺寸的电路板和电路元器件,节约了资源。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
背景技术
工业或电力系统使用的电器,如继电器、保护装置等电气设备,一般采用塑料等绝缘材料制成的电气保护外壳将电子元件和电路板封装在其内部,实现对电子电路的保护。
传统的电气保护外壳一旦制造成型,其结构即定型无法更改。此类保护外壳对于封装的电子电路而言是配套化设计制造,并一一对应。在制造时,一般只能等电子电路设计制造完成后或者尺寸确定后,才能配合制造生产,或者在生产了保护外壳后,再进行电子电路部件的设计制造,使得两者的制造和使用互相受到制约。在使用中,当电路功能发生变化,需要扩大电路部分时,原有壳体就废弃,需要重新开模,造成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的电气保护壳体结构,可以无限扩展,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包括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由位于前侧的面板、位于左侧的左侧板、位于右侧的右侧板、位于背面的底板、位于上方的上接线组件和位于下方的下接线组件拼合组成,所述外壳主体内腔设有电路板,其中,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之间沿着左右方向设有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上接线组件,至少两个左右相邻的所述上接线组件通过一连接条相互拼接,所述下接线组件与所述上接线组件为对称结构,且一一对应;
所述底板包括底部组件,所述底部组件上设有第一侧边连接部、第一内面连接部、第一侧边连接槽和第一内面连接槽,所述底部组件的上部侧边和下部侧边均设有一所述第一侧边连接部和一所述第一侧边连接槽,第一内面连接部和第一内面连接槽均位于所述底部组件的内表面,第一侧边连接槽位于第一侧边连接部的左侧,第一内面连接槽位于第一内面连接部的左侧,且两者为一一对应结构,第一侧边连接部和第一内面连接部向右伸出,所述右侧板上设有与第一侧边连接部配合的第二侧边连接槽和与第一内面连接部配合的第二内面连接槽,所述左侧板上设有与第一侧边连接槽配合的第二侧边连接部和与第一内面连接槽配合的第二内面连接部。
本发明实现了电气保护壳体结构的模块化,通过上接线组件和底部组件实现了面板左右方向的扩展和底部底板的对应扩展,从而使壳体结构可做灵活的容积变化,以便应对多种实际生产要求。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条的两端各设有一倒钩;
所述连接条上设有一向后方伸出的定位插板,对应所述定位插板在其中一所述上接线组件的内表面设有一定位槽;
所述下接线组件与所述上接线组件为对称结构,且一一对应。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条上左右对称的设有两个所述定位插板,对应的在左右相邻的两个所述上接线组件的内表面均设有一与所述定位插板配合的定位槽;
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上均设有便于支撑并固定所述电路板的承接结构,所述承接结构为凸起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的板状结构;
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上均设有便于卡接所述电路板的卡接件,任一所述卡接件均凸起于所述左侧板或者所述右侧板上,且位于其末端设有倒钩结构。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上接线组件和所述下接线组件的外表面均设有向外凸起的卡接板,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有所述上接线组件和所述下接线组件卡接的卡槽,卡接板卡入卡槽后实现上接线组件与底板、下接线组件与底板的卡接;
所述底板上设有垂直于所述底板内表面的耳板,位于所述底板上部侧边的所述耳板的下表面设有便于卡入所述上接线组件的卡槽,位于所述底板下部侧边的所述耳板的上表面设有便于卡入所述下接线组件的卡槽;
任一所述上接线组件的内表面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凹陷,左右相邻的所述上接线组件拼合后,相邻的凹陷拼合形成一凹槽,对应所述凹槽,在所述连接条上设有一凸块,所述连接条连接两个左右相邻的所述上接线组件时,所述凸块卡入所述凹槽内;
左右相邻的下接线组件的内表面的左右两侧也设有便于在两者拼合时形成另一凹槽的凹陷结构。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与所述面板之间沿着前后方向设有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上接线组件,至少两个前后相邻的所述上接线组件相互拼接,任一所述上接线组件的外表面设有卡接板,任一所述上接线组件的内表面设有卡槽,卡槽与卡接板为一一对应结构,且所述底板上也设有与所述卡接板对应的另一卡槽结构,位于最前方的所述上接线组件通过其外表面的卡接板卡入其邻接的位于后方的所述上接线组件的内表面的卡槽内,最后方的所述上接线组件通过其外表面的卡接板卡入所述底板上的卡槽。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上接线组件包括上面板组件和固定端子组件,所述上面板组件位于所述固定端子组件的上侧,所述上面板组件包括上端面板、活动端子座、活动端子和螺栓,所述固定端子组件包括固定端子和固定端子座;
所述固定端子设置于所述固定端子座内,其前端嵌入所述固定端子座内、后端向后穿出所述固定端子座的后端面,所述固定端子座上设有第一电气连接孔,所述固定端子上设有一向上凸起的凸起端;
所述活动端子的前端通过螺栓设置于所述活动端子座的前侧、后端位于设置于所述活动端子座上的第二电气连接孔内,所述固定端子的凸起端穿过所述第一电气连接孔后位于所述第二电气连接孔内的所述活动端子的后端的后侧,所述螺栓在所述活动端子座上旋入旋出带动所述活动端子做前后方向的往复运动,所述上端面板上还设有螺栓孔和第三电气连接孔;
所述固定端子座上设有向上凸起的凸台。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端子上设有固定端子孔,且位于固定端子左侧面和/或右侧面设有锯齿状结构;
所述固定端子的凸起端的外表面设有凹槽结构。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端子的下部设有一折弯,折弯处与所述凸起端呈相互平行,且所述折弯的长度小于所述凸起端的凸起长度。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底板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底部组件,且相邻的所述底部组件通过位于左侧的所述底部组件上的第一侧边连接部和第一内面连接部与位于右侧的所述底部组件上的第一侧边连接槽和第一内面连接槽相互插接;
位于最左侧的所述底部组件通过其第一侧边连接槽和第一内面连接槽与所述左侧板的第二侧边连接部和第二内面连接部插接;
位于最右侧的所述底部组件通过其第一侧边连接部和第一内面连接部与所述右侧板的第二侧边连接槽和第二内面连接槽插接。
在其中一些可能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底部组件的外表面设有便于安装导轨连接卡扣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包括安装槽左部和安装槽右部,所述安装槽左部位于所述底部组件的外表面的左侧,所述安装槽右部位于所述底部组件的外表面的右侧,两者之间的空隙放置导轨安装卡扣;
所述安装槽左部设有向右的开槽,所述安装槽右部设有向左的开槽,两者两两相对。
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通过增加上接线组件、下接线组件实现了壳体内容积的扩展,在扩展时,底板也通过底部组件实现了对应的扩展,只需要针对上下两类接线组件拼合后的整体尺寸预先制造不同规格的面板,即可按实际需求扩充产品的整体尺寸,从而扩大内腔容积,对应更多规格尺寸的电路板和电路元器件,避免了由于内部电路扩展,重新设计壳体和重新开模,带来的开发周期长,投入大的浪费做法,节约了资源,为企业节省了产品成本投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从底板到面板为观察方向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的相邻的上接线组件的拼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的相邻的下接线组件的拼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两层连接结构的插接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底部组件的上表面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底部组件的下表面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右侧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左侧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中的连接条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具有四个底部组件拼接的底板的下表面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上接线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的一种应用场景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的固定端子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2中的固定端子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当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或“具有”及其任何变形,其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组成部件或单元的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组成部件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部件组成或者组成单元。
参照图1、图2,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包括外壳主体,外壳主体由位于前侧的面板10、位于左侧的左侧板20、位于右侧的右侧板30、位于背面的底板40、位于上方的上接线组件50和位于下方的下接线组件60拼合组成,外壳主体内腔设有电路板,面板10上设有旋钮孔位101和指示灯孔位102,分别用于露出调节旋钮和设置指示灯的引导杆。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左侧板20与右侧板30之间沿着左右方向设有至少两个相邻的上接线组件50,相邻的上接线组件50通过连接条70相互拼接,如图3、图4、图5,连接条70将左侧的上接线组件501和右侧的上接线组件502拼接在一起,图5中为观察清楚,隐去了上接线组件502,露出了本应埋入上接线组件502中的连接条70的部分结构,且可以看到,当上接线组件为多层结构时,同一层的相邻的上接线组件通过一个连接条70相互连接。下接线组件与上接线组件为对称结构,相邻的下接线组件也通过与连接条70对应的另一组连接条相互连接。
如图2、图6、图7所示,底板40包括底部组件,底部组件上设有第一侧边连接部401、第一内面连接部402、第一侧边连接槽411和第一内面连接槽412,底部组件的上部侧边和下部侧边均设有一第一侧边连接部401和一第一侧边连接槽411。第一内面连接部402和第一内面连接槽412均位于底部组件的内表面。
如图6所示结构中,按图示方向,第一侧边连接槽411位于第一侧边连接部401的左侧,第一内面连接槽412位于第一内面连接部402的左侧,且两者为一一对应结构;第一侧边连接部401和第一内面连接部402向右伸出。
如图1、图6、图8所示,右侧板30上设有与第一侧边连接部401配合的第二侧边连接槽311和与第一内面连接部402配合的第二内面连接槽312,如图1、图6、图9所示,左侧板20上设有与第一侧边连接槽411配合的第二侧边连接部201和与第一内面连接槽412配合的第二内面连接部202。通过连接槽和与连接槽对应的连接部的插接,实现结构之间的连接,从而使底部组件连接左右两个侧板中的位于底部的水平结构后组成底板。
在其中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6、图7、图8、图9所示,第一侧边连接部401上设有倒钩结构408、第二侧边连接部201上设有倒钩结构209。第一内面连接部402的下表面和第二内面连接部202的下表面均设有凹槽,右侧板30上位于第二内面连接槽312的左侧设有与第一内面连接部402的下表面的凹槽配合的倒钩结构309,底部组件上位于第一内面连接部402的左侧设有与第二内面连接部202配合的倒钩结构409。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内面连接槽312与第一内面连接部402的配合作用为在第一内面连接部402与倒钩结构309连接时,便于第一内面连接部402的尖端定位到第二内面连接槽312中。同理,第一内面连接槽412与第二内面连接部202的配合作用,也便于第二内面连接部202在与倒钩结构409连接时,使第二内面连接部202定位到第一内面连接槽412的槽形结构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10所示,连接条70的两端各设有一倒钩71,连接条70上还设有一向后方伸出的定位插板72,对应定位插板72在其中一上接线组件的内表面设有便于定位插板72插入的定位槽;下接线组件60与上接线组件50为对称结构,图4中示出了两个相邻的下接线组件6001和6002的连接结构,两者由另一连接件70相互连接。因此,下接线组件的结构也满足使连接条70连接。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连接条70上左右对称的设有两个定位插板72,对应的在左右相邻的两个上接线组件的内表面均设有一与定位插板72配合的定位槽。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左侧板20和右侧板30上均设有便于支撑并固定电路板的承接结构213和313,承接结构为凸起于左侧板20和右侧板30的面向壳体内腔的内面上的板状结构,便于电路板的安装和支撑,图8和图9中示出了供上下两层电路板支撑的承接结构;
另外,左侧板20和右侧板30上均设有便于卡接上接线组件或下接线组件的卡接件,左侧板20上设有卡接件215,右侧板30上设有卡接件315,任一卡接件均包括导引板和位于导引板上方的卡接板,且卡接板上位于伸出端设有倒钩结构。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上接线组件和下接线组件的外表面均设有向外凸起的卡接板,如图3所示,上接线组件502上设有卡接板55。用于多个上接线组件相互插接,或者多个下接线组件相互插接。另外,可在底板上设置向卡接板方向凸出的耳板,通过耳板将上接线组件或者下接线组件支撑住,从而配合其他拼接结构使电气保护壳体成型。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任一上接线组件的内表面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凹陷53,左右相邻的上接线组件拼合后,相邻的凹陷拼合形成一凹槽54,对应凹槽54,如图10所示,在连接条70上设有凸块73,连接条70连接两个左右相邻的上接线组件时,凸块73卡入凹槽54内。由于下接线组件与上接线组件的上下对称性,因此,左右相邻的下接线组件的内表面的左右两侧也设有便于在两者拼合时形成另一凹槽的凹陷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图5所示,底板40与面板10之间沿着前后方向设有至少两个相邻的上接线组件,至少两个前后相邻的上接线组件相互拼接且呈上下叠堆结构,上方的上接线组件连接底板40,下方的上接线组件连接面板10。任一上接线组件的外表面设有卡接板55、内表面设有卡槽52,卡槽52与卡接板55为一一对应结构。底板40上设有朝向卡接板55凸起的耳板,用于支撑下接线组件,上方的上接线组件即通过该另一卡槽结构连接底板。如图1、图3所示,位于前侧的上接线组件502通过其外表面的卡接板55卡入其邻接的位于后方的上接线组件512的内表面的卡槽52内,上接线组件512通过其外表面的卡接板55卡入底板40上向其方向凸出的耳板内,受耳板支撑。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任一上接线组件或者下接线组件的外表面设有至少两个卡接板55。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任一上接线组件或者下接线组件的内表面均呈一台阶结构,包括高位置面和低位置面。如图4所示为下接线组件的内表面结构,其上的台阶结构包括高位置面601和低位置面602,内表面上的卡槽63位于低位置面602;定位槽62位于低位置面602上。定位槽62用于插接电路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包括至少两个底部组件,且相邻的底部组件通过位于左侧的底部组件上的第一侧边连接部和第一内面连接部与位于右侧的底部组件上的第一侧边连接槽和第一内面连接槽相互插接。比如,如图11所示,左侧的底部组件4001通过自身的第一侧边连接部和第一内面连接部与右侧的底部组件4002上的第一侧边连接槽和第一内面连接槽相互插接。另外,位于最左侧的底部组件4001通过其第一侧边连接槽和第一内面连接槽与左侧板20的第二侧边连接部和第二内面连接部插接;位于最右侧的底部组件4003通过其第一侧边连接部和第一内面连接部与右侧板30的第二侧边连接槽插接。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底部组件的前侧边和后侧边均设有一垂直于底部组件的内表面的耳板,位于底部组件的前侧边和后侧边上的第一侧边连接部和第一侧边连接槽均设置于对应侧的耳板上。比如,如图6所示结构中,第一侧边连接部401和第一侧边连接槽411均设置于耳板419上,底部组件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耳板419。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底部组件上的第一内面连接部设有至少两个,右侧板上的第二内面连接槽一侧的倒钩结构与第一内面连接部为一一对应结构。如图6、图7所示,底部组件上设有两个第一内面连接部402。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底部组件上的第一内面连接槽设有至少两个,左侧板上的第二内面连接部与第一内面连接槽为一一对应结构。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底部组件上的第一内面连接部与和其对应的第一内面连接槽为一体化结构,通过在第一内面连接部的伸出端的反向一侧开槽形成第一内面连接槽,且开槽结构连通第一内面连接部的左右两侧。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左侧板20上设有一垂直于左侧板的内表面的左托板219,右侧板30上设有一垂直于右侧板的内表面的右托板319,在电气保护壳体成型时,面板10的左端架设于左托板219上、右端架设于右托板319上。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2、图7所示,底部组件的外表面设有便于安装导轨连接卡扣80的安装槽,安装槽包括安装槽左部42和安装槽右部41,安装槽左部42位于底部组件的外表面的左侧,安装槽右部41位于底部组件的外表面的右侧,两者之间的空隙放置导轨连接卡扣80;安装槽左部42设有向右的开槽,安装槽右部41设有向左的开槽,两者两两相对,通过开槽可使结构壁厚均匀。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12所示,上接线组件50包括上面板组件和固定端子组件,上面板组件位于固定端子组件的上侧。上面板组件包括上端面板5001、活动端子座5002、活动端子5003和螺栓5004,固定端子组件包括固定端子5011和固定端子座5012;固定端子5011设置于固定端子座5012内,其一端嵌入固定端子座5012一侧、另一端穿出固定端子座5012另一侧,固定端子座5012上设有第一电气连接孔5301。
如图13所示,线缆90穿入上端面板5001上的第三电气连接孔5303后其端部位于活动端子座5002的第二电气连接孔5302中,然后被活动端子5003和固定端子5011夹持。
如图14固定端子5011上设有一向上凸起的凸起端5011-1。
活动端子5003的前端通过螺栓5004设置于活动端子座5002的前侧、后端位于设置于活动端子座5002上的第二电气连接孔5302内,固定端子5011的凸起端5011-1穿过第一电气连接孔5301后位于第二电气连接孔5302内的活动端子5003的后端的后侧,螺栓5004在活动端子座5002上旋入旋出带动活动端子5003做前后方向的往复运动,上端面板5001上还设有螺栓孔5400和第三电气连接孔5303;固定端子座5012上设有向上凸起的凸台5012-1,用于在装配后限制活动端子座5002的位置。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4、图15所示,固定端子5011上设有固定端子孔5011-2,且位于固定端子左侧面和/或右侧面设有锯齿状结构5011-3;固定端子5011的凸起端5011-1的外表面设有凹槽结构5011-4;固定端子5011的下端5011-6为尖端,便于与PCB板上的孔位连接后焊接。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5固定端子5011的下部设有一折弯5011-5,折弯5011-5与凸起端5011-1呈相互平行,且折弯5011-5的长度小于凸起端5011-1的凸起长度。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固定端子嵌入固定端子座内,两者为一体化注塑成型结构。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如图14、图15所示,固定端子上的固定端子孔5011-2为通孔结构。
在其中一些优选实施例中,固定端子的凸起端的外表面的凹槽结构可更改为凸起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下接线组件与上接线组件为对称结构,其具有相同的结构设置。因此上述实施例中对于上接线组件的结构描述适用于下接线组件。
本发明实现了电气保护壳体结构的模块化,通过上接线组件和底部组件实现了面板左右方向的扩展和底部底板的对应扩展,从而使壳体结构可做灵活的容积变化,以便应对多种实际生产要求。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包括外壳主体,所述外壳主体由位于前侧的面板、位于左侧的左侧板、位于右侧的右侧板、位于背面的底板、位于上方的上接线组件和位于下方的下接线组件拼合组成,所述外壳主体内腔设有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侧板与所述右侧板之间沿着左右方向设有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上接线组件,至少两个左右相邻的所述上接线组件通过一连接条相互拼接,所述下接线组件与所述上接线组件为对称结构,且一一对应;
所述底板包括底部组件,所述底部组件上设有第一侧边连接部、第一内面连接部、第一侧边连接槽和第一内面连接槽,所述底部组件的上部侧边和下部侧边均设有一所述第一侧边连接部和一所述第一侧边连接槽,第一内面连接部和第一内面连接槽均位于所述底部组件的内表面,第一侧边连接槽位于第一侧边连接部的左侧,第一内面连接槽位于第一内面连接部的左侧,且两者为一一对应结构,第一侧边连接部和第一内面连接部向右伸出,所述右侧板上设有与第一侧边连接部配合的第二侧边连接槽和与第一内面连接部配合的第二内面连接槽,所述左侧板上设有与第一侧边连接槽配合的第二侧边连接部和与第一内面连接槽配合的第二内面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条的两端各设有一倒钩;
所述连接条上设有一向后方伸出的定位插板,对应所述定位插板在其中一所述上接线组件的内表面设有一定位槽;
所述下接线组件与所述上接线组件为对称结构,且一一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条上左右对称的设有两个所述定位插板,对应的在左右相邻的两个所述上接线组件的内表面均设有一与所述定位插板配合的定位槽;
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上均设有便于支撑并固定所述电路板的承接结构,所述承接结构为凸起于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的板状结构;
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上均设有便于卡接所述电路板的卡接件,任一所述卡接件均凸起于所述左侧板或者所述右侧板上,且位于其末端设有倒钩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线组件和所述下接线组件的外表面均设有向外凸起的卡接板,所述底板上设有与所有所述上接线组件和所述下接线组件卡接的卡槽,卡接板卡入卡槽后实现上接线组件与底板、下接线组件与底板的卡接;
所述底板上设有垂直于所述底板内表面的耳板,位于所述底板上部侧边的所述耳板的下表面设有便于卡入所述上接线组件的卡槽,位于所述底板下部侧边的所述耳板的上表面设有便于卡入所述下接线组件的卡槽;
任一所述上接线组件的内表面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凹陷,左右相邻的所述上接线组件拼合后,相邻的凹陷拼合形成一凹槽,对应所述凹槽,在所述连接条上设有一凸块,所述连接条连接两个左右相邻的所述上接线组件时,所述凸块卡入所述凹槽内;
左右相邻的下接线组件的内表面的左右两侧也设有便于在两者拼合时形成另一凹槽的凹陷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与所述面板之间沿着前后方向设有至少两个相邻的所述上接线组件,至少两个前后相邻的所述上接线组件相互拼接,任一所述上接线组件的外表面设有卡接板,任一所述上接线组件的内表面设有卡槽,卡槽与卡接板为一一对应结构,且所述底板上也设有与所述卡接板对应的另一卡槽结构,位于最前方的所述上接线组件通过其外表面的卡接板卡入其邻接的位于后方的所述上接线组件的内表面的卡槽内,最后方的所述上接线组件通过其外表面的卡接板卡入所述底板上的卡槽。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线组件包括上面板组件和固定端子组件,所述上面板组件位于所述固定端子组件的上侧,所述上面板组件包括上端面板、活动端子座、活动端子和螺栓,所述固定端子组件包括固定端子和固定端子座;
所述固定端子设置于所述固定端子座内,其前端嵌入所述固定端子座内、后端向后穿出所述固定端子座的后端面,所述固定端子座上设有第一电气连接孔,所述固定端子上设有一向上凸起的凸起端;
所述活动端子的前端通过螺栓设置于所述活动端子座的前侧、后端位于设置于所述活动端子座上的第二电气连接孔内,所述固定端子的凸起端穿过所述第一电气连接孔后位于所述第二电气连接孔内的所述活动端子的后端的后侧,所述螺栓在所述活动端子座上旋入旋出带动所述活动端子做前后方向的往复运动,所述上端面板上还设有螺栓孔和第三电气连接孔;
所述固定端子座上设有向上凸起的凸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子上设有固定端子孔,且位于固定端子左侧面和/或右侧面设有锯齿状结构;
所述固定端子的凸起端的外表面设有凹槽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子的下部设有一折弯,折弯处与所述凸起端呈相互平行,且所述折弯的长度小于所述凸起端的凸起长度。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底部组件,且相邻的所述底部组件通过位于左侧的所述底部组件上的第一侧边连接部和第一内面连接部与位于右侧的所述底部组件上的第一侧边连接槽和第一内面连接槽相互插接;
位于最左侧的所述底部组件通过其第一侧边连接槽和第一内面连接槽与所述左侧板的第二侧边连接部和第二内面连接部插接;
位于最右侧的所述底部组件通过其第一侧边连接部和第一内面连接部与所述右侧板的第二侧边连接槽和第二内面连接槽插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组件的外表面设有便于安装导轨连接卡扣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包括安装槽左部和安装槽右部,所述安装槽左部位于所述底部组件的外表面的左侧,所述安装槽右部位于所述底部组件的外表面的右侧,两者之间的空隙放置导轨安装卡扣;
所述安装槽左部设有向右的开槽,所述安装槽右部设有向左的开槽,两者两两相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09575.4A CN112436302B (zh) | 2020-05-14 | 2020-05-14 | 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09575.4A CN112436302B (zh) | 2020-05-14 | 2020-05-14 | 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36302A CN112436302A (zh) | 2021-03-02 |
CN112436302B true CN112436302B (zh) | 2022-04-22 |
Family
ID=74690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09575.4A Active CN112436302B (zh) | 2020-05-14 | 2020-05-14 | 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436302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63547A2 (de) * | 1990-06-27 | 1992-01-02 | Friedrich Lütze Elektro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 Gehäuse zur Aufnahme von mit elektronischen Bauteilen bestückbaren Steckkarten |
DE29720511U1 (de) * | 1997-11-19 | 1998-01-08 |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32760 Detmold | Einbaugehäuse für Leiterplatten und Elektronikbausteine |
CN1248385A (zh) * | 1997-04-14 | 2000-03-22 | 西门子公司 | 有两个结构相同的壳套的电设备 |
CN1661743A (zh) * | 2004-01-22 | 2005-08-31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开关的端子装置 |
CN200959700Y (zh) * | 2006-04-22 | 2007-10-10 |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 电子模块壳体 |
CN104488370A (zh) * | 2012-07-27 | 2015-04-01 | 西门子公司 | 连接系统 |
-
2020
- 2020-05-14 CN CN202010409575.4A patent/CN11243630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63547A2 (de) * | 1990-06-27 | 1992-01-02 | Friedrich Lütze Elektro Gesellschaft Mit Beschränkter Haftung | Gehäuse zur Aufnahme von mit elektronischen Bauteilen bestückbaren Steckkarten |
CN1248385A (zh) * | 1997-04-14 | 2000-03-22 | 西门子公司 | 有两个结构相同的壳套的电设备 |
DE29720511U1 (de) * | 1997-11-19 | 1998-01-08 | Weidmüller Interface GmbH & Co., 32760 Detmold | Einbaugehäuse für Leiterplatten und Elektronikbausteine |
CN1661743A (zh) * | 2004-01-22 | 2005-08-31 | 富士电机机器制御株式会社 | 开关的端子装置 |
CN200959700Y (zh) * | 2006-04-22 | 2007-10-10 | 菲尼克斯电气公司 | 电子模块壳体 |
CN104488370A (zh) * | 2012-07-27 | 2015-04-01 | 西门子公司 | 连接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36302A (zh) | 2021-03-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677521B2 (en) |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for a vehicle | |
US842675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juxtaposed connectors | |
KR20060071408A (ko) | 제어 장치 유닛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102576845A (zh) | 配线部件 | |
KR102203830B1 (ko) | 바닥 접속형 트레이를 갖는 배터리 팩 및 이것의 제조 방법 | |
JP2005006472A (ja) | 端子材、該端子材を用いた回路接続構造および電気接続箱 | |
US20130237067A1 (en) | Data bus structure for terminal blocks and terminal blocks using the same | |
CN101738941A (zh) | 用于自动化设备的输入/输出模块 | |
US9036356B2 (en) | Printed circuit board laminate | |
CN104956621A (zh) | 网络设备 | |
CN103151628B (zh) | 连接端子 | |
US5460541A (en) | Jack socket assembly | |
CN112436302B (zh) | 一种模块化电气保护壳体结构 | |
CN220421327U (zh) | 一种拼接式线槽结构及线槽组件 | |
CN209045459U (zh) | 一种断路器本体与漏电脱扣器模块化拼接结构 | |
CN215221047U (zh) | 端子台 | |
CN211792474U (zh) | 一种底部扩展的电气保护壳体结构 | |
CN211792567U (zh) | 一种前后面板可扩展的电气保护壳体结构 | |
CN201887174U (zh) | 接触导通装置和包括接触导通装置的接触导通布置系统 | |
US20080009183A1 (en) | High density module connector | |
CN101895073B (zh) | 电源分配装置 | |
US20030203672A1 (en) | Retainer bracket for connectors | |
CN219936950U (zh) | 一种电气拼接式结构模块 | |
CN220963891U (zh) | 连接器母座及电连接器 | |
CN222720680U (zh) | 一种拼接式接线端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