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29250A - 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429250A CN112429250A CN202011342100.4A CN202011342100A CN112429250A CN 112429250 A CN112429250 A CN 112429250A CN 202011342100 A CN202011342100 A CN 202011342100A CN 112429250 A CN112429250 A CN 11242925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otor
- wing
- rotating shaft
- aircraft
- assembl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35/00—Transmitting power from power plants to propellers or rotors; Arrangements of transmiss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1/00—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 B63H1/0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 B63H1/12—Propulsive elements directly acting on water of rotary type with rotation axis substantially in propulsive direction
- B63H1/14—Prope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04—Helicopters
- B64C27/08—Helicopters with two or more ro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C—AEROPLANES; HELICOPTERS
- B64C27/00—Rotorcraft; Rotors peculiar thereto
- B64C27/32—Ro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D—EQUIPMENT FOR FITTING IN OR TO AIRCRAFT; FLIGHT SUITS; PARACHUT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OR PROPULSION TRANSMISSIONS IN AIRCRAFT
- B64D2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ower plants in aircraft; Aircr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position of power plants
- B64D27/02—Aircr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position of power plants
- B64D27/24—Aircraft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r position of power plants using steam or spring forc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50/00—Aeronautics or air transport
- Y02T50/40—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包括连接臂,其一端部与飞行器本体固定;转轴与连接臂另一端转动连接,且通过动力机构驱动转轴绕其轴线旋转;转轴与转动副组件配合传递动力,转动副组件末端连接有旋翼组件,且使旋翼组件绕飞行器主旋翼展向方向转动;旋翼组件包括旋翼,旋翼包括基础翼和固定于基础翼后部的翼尖,翼尖与基础翼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不同;其中飞行器本体上采用两组副旋翼装置,保证两组旋翼组件旋向相反,且两组旋翼组件分别由远离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向靠近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旋转。增加了飞行器的升力,降低了飞行器的重量、简化了飞行器的结构布置,飞行器的布局更合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驱动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
背景技术
旋翼飞机一般采用一具或多具发动机的动力装置产生前进的推力或拉力,由机身的旋翼产生升力,但是为了获取足够大的升力,动力装置需要足够的动力,旋翼需要设计的更大,由此使飞行器的布局更加困难、复杂,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解决上述问题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将其固定于飞行器本体上,增加飞行器的升力,简化了结构,使飞行器布局更加合理化。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包括:
连接臂,连接臂一端部与飞行器本体固定;
转轴,转轴与连接臂另一端转动连接,且通过动力机构驱动转轴绕其轴线旋转;
以及转动副组件,转轴与转动副组件配合传递动力,转动副组件末端连接有旋翼组件,且使旋翼组件绕飞行器主旋翼展向方向转动;
旋翼组件包括旋翼,旋翼包括基础翼和固定于基础翼后部的翼尖,翼尖与基础翼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不同;
其中飞行器本体上采用两组副旋翼装置,保证两组旋翼组件旋向相反,且两组旋翼组件分别由远离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向靠近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旋转。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将其固定于飞行器本体上,通过旋翼组件旋转,配合飞行器本体的旋翼,增加了飞行器的升力,从而可减少发动机数量、降低了飞行器的重量、相对简化了飞行器的结构布置,旋翼无需设计的更大,再获得相同升力的情况下,飞行器的布局更合理。由于旋翼上具有基础翼和翼尖,翼尖在基础翼运动中,能够相对产生推力,增加了基础翼的升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飞行器整体的升力,该装置适用于直升机及滑翔飞行器,甚至能够作为船舶的推进器使用。
优选地,基础翼通过旋翼转盘连接于转动副组件末端,翼尖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为0°-10°,且翼尖为非对称翼型;由此限定了翼尖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及翼型,在其他设计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此方产生案升力大,增加了动力的转换效率。
优选地,动力机构包括动力装置、驱动齿轮;动力装置固定于连接臂另一端,其输出端上具有输出齿轮,驱动齿轮与转轴固定,其与输出齿轮啮合传动。
优选地,转动副组件为两组相对转轴并列布置的同步轮同步带机构,每一组同步轮同步带机构均包括带轮一、同步带、带轮二;带轮一套接固定于转轴上,带轮二套接固定于旋翼转盘上,同步带连接于带轮一和带轮二之间传递动力;其中带轮一和带轮二传动比为1。采用此方案,动力机构通过驱动齿轮带动转轴旋转,转轴带动每一组带轮一转动,通过同步带将动力传至带轮二,带轮二固定于旋翼转盘上,使旋翼转盘带动旋翼组件自传,且绕转轴轴向方向(即主旋翼展向方向)公转,由于带轮一和带轮二传动比为1,使旋翼以公转轴旋转时,在全角度范围内,相对转轴轴向上相对翼型姿态不改变,由此产生升力。
优选地,带轮一、带轮二上均具有齿形结构,同步带为齿形带,增加了动力传递的稳定性。
优选地,转动副组件为两组相对转轴并列布置的链轮链条机构,每一组链轮链条机构均包括链轮一、链条、链轮二;链轮一套接固定于转轴上,链轮二套接固定于旋翼转盘上,链条连接于链轮一和链轮二之间传递动力;其中,链轮一和链轮二的传动比为1。采用此方案,动力机构通过驱动齿轮带动转轴旋转,转轴带动每一组链轮一转动,通过链条将动力传至链轮二,链轮二固定于旋翼转盘上,使旋翼转盘带动旋翼组件自传,且绕转轴轴向方向(即主旋翼展向方向)公转,由于链轮一和链轮二传动比为1,使旋翼以公转轴旋转时,在全角度范围内,相对转轴轴向上相对翼型姿态不改变,由此产生升力。
优选地,转轴另一端上设置有第一伞形齿,转动副组件为相对第一伞形齿两侧布置两组伞齿转轴机构,每一组伞齿转轴机构均包括:第二伞形齿、连接轴、第三伞形齿及第四伞形齿;第二伞形齿与第二伞形齿啮合传动,连接轴两端分别连接第二伞形齿和第三伞形齿传递动力,第四伞形齿固定于旋翼转盘上,且与第三伞形齿啮合传动;其中,第一伞形齿、第二伞形齿、第三伞形齿和第四伞形齿的传动比均为1。采用此方案,动力机构通过驱动齿轮带动转轴旋转,转轴带动第一伞形齿,第一伞形齿与第二伞形齿啮合传递动力,进而带动连接轴、第三伞形齿、第四伞形齿转动,由于旋翼转盘与第四伞形齿固定,进而带动旋翼组件绕其自转轴旋转,同时旋翼组件绕转轴轴向方向(即主旋翼展向方向)公转,由于第一伞形齿、第二伞形齿、第三伞形齿和第四伞形齿的传动比均为1,使旋翼以公转轴旋转时,在全角度范围内,相对转轴轴向上相对翼型姿态不改变,由此产生升力。
优选地,连接臂为两组杆件,每一组杆件的第一端与飞行器本体固定,另一端上设置有轴承座,转轴对应插入轴承座中;驱动机构固定于任一组杆件上。
优选地,驱动机构为旋转电机或小型油动发动机。从布置上优选选择旋转电机,通过支架固定在杆件上。
优选地,翼尖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为0°,能将其作为船舶推进器,增加船舶动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的一种实施例(同步轮同步带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的另一种实施例(链轮链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的另一些实施例(伞形齿转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附图为本发明提供的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驱动副组件驱动旋翼公转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将其固定于飞行器本体上,增加飞行器的升力,简化了结构,使飞行器布局更加合理化。
参见附图1和2,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包括:
连接臂100,连接臂100一端部与飞行器本体固定;
转轴200,转轴200与连接臂100另一端转动连接,且通过动力机构驱动转轴绕其轴线旋转;
以及转动副组件,转轴200另一端与转动副组件配合传递动力,转动副组件末端连接有旋翼组件400,且使旋翼组件400绕飞行器主旋翼展向方向转动;
旋翼组件400包括旋翼401,旋翼401包括基础翼4011和固定于基础翼4011后部的翼尖4012,翼尖4012与基础翼4011安装角度不同。基础翼4011通过旋翼转盘连接于转动副组件末端,翼尖4012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为0°-10°,且翼尖4012为非对称翼型。由此限定了翼尖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及翼型,在其他设计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此方产生案升力大,增加了动力的转换效率。
其中飞行器本体上采用两组副旋翼装置,保证两组旋翼组件旋向相反,且两组旋翼组件分别由远离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向靠近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旋转。
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将其固定于飞行器本体上,通过旋翼组件旋转,配合飞行器本体的旋翼,增加了飞行器的升力,从而可减少发动机数量、降低了飞行器的重量、相对简化了飞行器的结构布置,旋翼无需设计的更大,再获得相同升力的情况下,飞行器的布局更合理。由于旋翼上具有基础翼和翼尖,翼尖在基础翼运动中,能够相对产生推力,增加了基础翼的升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飞行器整体的升力,该装置适用于直升机及滑翔飞行器,甚至能够作为船舶的推进器使用。
具体而言: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2和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包括:
连接臂100,连接臂100一端部与飞行器本体固定;
转轴200,转轴200与连接臂100另一端转动连接,且通过动力机构驱动转轴绕其轴线旋转;
以及转动副组件,转轴200另一端与转动副组件配合传递动力,转动副组件末端连接有旋翼组件400,且使旋翼组件400绕飞行器主旋翼展向方向转动;
旋翼组件400包括旋翼401,旋翼401包括基础翼4011和固定于基础翼4011后部的翼尖4012,翼尖4012与基础翼4011安装角度不同。基础翼4011通过旋翼转盘连接于转动副组件末端,翼尖4012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为0°-10°,且翼尖4012为非对称翼型。由此限定了翼尖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及翼型,在其他设计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此方产生案升力大,增加了动力的转换效率。其中飞行器本体上采用两组副旋翼装置,保证两组旋翼组件旋向相反,且两组旋翼组件分别由远离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向靠近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旋转。
动力机构包括动力装置、驱动齿轮;动力装置固定于连接臂另一端,其输出端上具有输出齿轮,驱动齿轮与转轴固定,其与输出齿轮啮合传动。
其中,转动副组件为两组相对转轴200并列布置的同步轮同步带机构300,每一组同步轮同步带机构300均包括带轮一301、同步带302、带轮二303;带轮一301套接固定于转轴200上,带轮二303套接固定于旋翼转盘上,同步带302连接于带轮一301和带轮二303之间传递动力;其中带轮一301和带轮二303传动比为1。
采用此方案,动力装置可以为电机,电机固定于连接臂上,带动转轴旋转,转轴带动每一组带轮一转动,通过同步带将动力传至带轮二,带轮二固定于旋翼转盘上,使旋翼转盘带动旋翼组件自传,且绕转轴轴向方向(即主旋翼展向方向)公转,由于带轮一和带轮二传动比为1,使旋翼以公转轴旋转时,在全角度范围内,相对转轴轴向上相对翼型姿态不改变,由此产生升力。
由此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将其固定于飞行器本体上,通过旋翼组件旋转,配合飞行器本体的旋翼,增加了飞行器的升力,从而可减少发动机数量、降低了飞行器的重量、相对简化了飞行器的结构布置,旋翼无需设计的更大,再获得相同升力的情况下,飞行器的布局更合理。由于旋翼上具有基础翼和翼尖,翼尖在基础翼运动中,能够相对产生推力,增加了基础翼的升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飞行器整体的升力,该装置适用于直升机及滑翔飞行器。
实施例2
参见附图1-2和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包括:
连接臂100,连接臂100一端部与飞行器本体固定;
转轴200,转轴200与连接臂100另一端转动连接,且通过动力机构驱动转轴绕其轴线旋转;
以及转动副组件,转轴200另一端与转动副组件配合传递动力,转动副组件末端连接有旋翼组件400,且使旋翼组件400绕飞行器主旋翼展向方向转动;
旋翼组件400包括旋翼401,旋翼401包括基础翼4011和固定于基础翼4011后部的翼尖4012,翼尖4012与基础翼4011安装角度不同。基础翼4011通过旋翼转盘连接于转动副组件末端,翼尖4012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为0°-10°,且翼尖4012为非对称翼型。由此限定了翼尖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及翼型,在其他设计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此方产生案升力大,增加了动力的转换效率。其中飞行器本体上采用两组副旋翼装置,保证两组旋翼组件旋向相反,且两组旋翼组件分别由远离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向靠近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旋转。
动力机构包括动力装置、驱动齿轮;动力装置固定于连接臂另一端,其输出端上具有输出齿轮,驱动齿轮与转轴固定,其与输出齿轮啮合传动。
其中,转动副组件为两组相对转轴200并列布置的同步轮同步带机构300,每一组同步轮同步带机构300均包括带轮一301、同步带302、带轮二303;带轮一301套接固定于转轴200上,带轮二303套接固定于旋翼转盘上,同步带302连接于带轮一301和带轮二303之间传递动力;其中带轮一301和带轮二303传动比为1。
带轮一301、带轮二303上均具有齿形结构,同步带302为齿形带,增加了动力传递的稳定性。
实施例3
参见附图1、3和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包括:
连接臂100,连接臂100一端部与飞行器本体固定;
转轴200,转轴200与连接臂100另一端转动连接,且通过动力机构驱动转轴绕其轴线旋转;
以及转动副组件,转轴200另一端与转动副组件配合传递动力,转动副组件末端连接有旋翼组件400,且使旋翼组件400绕飞行器主旋翼展向方向转动;
旋翼组件400包括旋翼401,旋翼401包括基础翼4011和固定于基础翼4011后部的翼尖4012,翼尖4012与基础翼4011安装角度不同。基础翼4011通过旋翼转盘连接于转动副组件末端,翼尖4012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为0°-10°,且翼尖4012为非对称翼型。由此限定了翼尖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及翼型,在其他设计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此方产生案升力大,增加了动力的转换效率。其中飞行器本体上采用两组副旋翼装置,保证两组旋翼组件旋向相反,且两组旋翼组件分别由远离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向靠近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旋转。
动力机构包括动力装置、驱动齿轮;动力装置固定于连接臂另一端,其输出端上具有输出齿轮,驱动齿轮与转轴固定,其与输出齿轮啮合传动。
其中,转动副组件为两组相对转轴200并列布置的链轮链条机构500,每一组链轮链条机构500均包括链轮一501、链条502、链轮二503;链轮一501套接固定于转轴200上,链轮二503套接固定于旋翼转盘上,链条502连接于链轮一501和链轮二503之间传递动力;其中,链轮一501和链轮二503的传动比为1。采用此方案,动力装置可以为电机或小型发动机,电机固定于连接臂上,带动转轴旋转,转轴带动每一组链轮一转动,通过链条将动力传至链轮二,链轮二固定于旋翼转盘上,使旋翼转盘带动旋翼组件自传,且绕转轴轴向方向(即主旋翼展向方向)公转,由于链轮一和链轮二传动比为1,使旋翼以公转轴旋转时,在全角度范围内,相对转轴轴向上相对翼型姿态不改变,由此产生升力。
实施例4
参见附图1、4和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包括:
连接臂100,连接臂100一端部与飞行器本体固定;
转轴200,转轴200与连接臂100另一端转动连接,且通过动力机构驱动转轴绕其轴线旋转;
以及转动副组件,转轴200另一端与转动副组件配合传递动力,转动副组件末端连接有旋翼组件400,且使旋翼组件400绕飞行器主旋翼展向方向转动;
旋翼组件400包括旋翼401,旋翼401包括基础翼4011和固定于基础翼4011后部的翼尖4012,翼尖4012与基础翼4011安装角度不同。基础翼4011通过旋翼转盘连接于转动副组件末端,翼尖4012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为0°-10°,且翼尖4012为非对称翼型。由此限定了翼尖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及翼型,在其他设计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此方产生案升力大,增加了动力的转换效率。其中飞行器本体上采用两组副旋翼装置,保证两组旋翼组件旋向相反,且两组旋翼组件分别由远离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向靠近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旋转。
动力机构包括动力装置、驱动齿轮;动力装置固定于连接臂另一端,其输出端上具有输出齿轮,驱动齿轮与转轴固定,其与输出齿轮啮合传动。
转轴200上设置有第一伞形齿201,转动副组件为相对第一伞形齿201两侧布置两组伞齿转轴机构600,每一组伞齿转轴机构600均包括:第二伞形齿601、连接轴602、第三伞形齿603及第四伞形齿604;第二伞形齿601与第一伞形齿201啮合传动,连接轴602两端分别连接第二伞形齿601和第三伞形齿603传递动力,第四伞形齿604固定于旋翼转盘上,且与第三伞形齿啮合传动;其中,第一伞形齿201、第二伞形齿601、第三伞形齿603和第四伞形齿604的传动比均为1。采用此方案,动力装置可以为电机或小型发动机,输出端带动驱动齿轮转动,驱动齿轮带动转轴上的第一伞形齿轮转动,由此带动第二伞形齿转动,进而带动第二伞形齿、连接轴、第三伞形齿、第四伞形齿转动,由于旋翼转盘与第四伞形齿固定,进而带动旋翼组件绕其自转轴旋转,同时旋翼组件绕转轴轴向方向(即主旋翼展向方向)公转,由于第一伞形齿、第二伞形齿、第三伞形齿和第四伞形齿的传动比均为1,使旋翼以公转轴旋转时,在全角度范围内,相对转轴轴向上相对翼型姿态不改变,由此产生升力。
上述各实施例中,连接臂为两组杆件,每一组杆件的第一端与飞行器本体固定,另一端上设置有轴承座,转轴对应插入轴承座中;驱动机构固定于任一组杆件上。
上述各实施例中,驱动机构为旋转电机或小型油动发动机。从布置上优选选择旋转电机,通过支架固定在杆件上。
此外,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翼尖4012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为0°,能将其作为船舶推进器。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臂(100),所述连接臂(100)一端部与飞行器本体固定;
转轴(200),所述转轴(200)与所述连接臂(100)另一端转动连接,且通过动力机构驱动所述转轴(200)绕其轴线旋转;
以及转动副组件,所述转轴(200)与所述转动副组件配合传递动力,所述转动副组件末端连接有旋翼组件(400),且使所述旋翼组件(400)绕飞行器主旋翼展向方向转动;
所述旋翼组件(400)包括旋翼(401),所述旋翼(401)包括基础翼(4011)和固定于所述基础翼(4011)后部的翼尖(4012),所述翼尖(4012)与所述基础翼(4011)相对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不同;
其中飞行器本体上采用两组副旋翼装置,保证两组旋翼组件旋向相反,且两组旋翼组件分别由远离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向靠近所述飞行器本体方向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翼(4011)通过旋翼转盘连接于转动副组件末端,所述翼尖(4012)相对所述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为0°-10°,且所述翼尖(4012)为非对称翼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动力装置、驱动齿轮;所述动力装置固定于所述连接臂(100)另一端,其输出端上具有输出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转轴(200)固定,其与所述输出齿轮啮合传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副组件为两组相对所述转轴(200)并列布置的同步轮同步带机构(300),每一组同步轮同步带机构(300)均包括带轮一(301)、同步带(302)、带轮二(303);所述带轮一(301)套接固定于所述转轴(200)上,所述带轮二(303)套接固定于所述旋翼转盘上,所述同步带(302)连接于所述带轮一(301)和所述带轮二(303)之间传递动力;其中所述带轮一(301)和所述带轮二(303)传动比为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带轮一(301)、所述带轮二(303)上均具有齿形结构,所述同步带(302)为齿形带。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副组件为两组相对所述转轴(200)并列布置的链轮链条机构(500),每一组链轮链条机构(500)均包括链轮一(501)、链条(502)、链轮二(503);所述链轮一(501)套接固定于所述转轴(200)上,所述链轮二(503)套接固定于所述旋翼转盘上,所述链条(502)连接于所述链轮一(501)和所述链轮二(503)之间传递动力;其中,所述链轮一(501)和所述链轮二(503)的传动比为1。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200)上设置有第一伞形齿(201),所述转动副组件为相对所述第一伞形齿(201)两侧布置两组伞齿转轴机构(600),每一组所述伞齿转轴机构(600)均包括:第二伞形齿(601)、连接轴(602)、第三伞形齿(603)及第四伞形齿(604);所述第二伞形齿(601)与所述第二伞形齿(201)啮合传动,所述连接轴(602)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伞形齿(601)和所述第三伞形齿(603)传递动力,所述第四伞形齿(604)固定于所述旋翼转盘上,且与所述第三伞形齿(601)啮合传动;其中,所述第一伞形齿(201)、所述第二伞形齿(601)、所述第三伞形齿(603)和所述第四伞形齿(604)的传动比均为1。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100)为两组杆件,每一组杆件的第一端与所述飞行器本体固定,另一端上设置有轴承座,所述转轴(200)对应插入所述轴承座中;所述驱动机构固定于任一组所述杆件上。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为旋转电机或小型油动发动机。
10.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翼尖(4012)相对所述旋翼转盘的安装角度为0°,能将其作为船舶推进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342100.4A CN112429250A (zh) | 2020-11-26 | 2020-11-26 | 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342100.4A CN112429250A (zh) | 2020-11-26 | 2020-11-26 | 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29250A true CN112429250A (zh) | 2021-03-02 |
Family
ID=746986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342100.4A Withdrawn CN112429250A (zh) | 2020-11-26 | 2020-11-26 | 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429250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098550U (zh) * | 2011-05-12 | 2012-01-04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无级调幅扑翼驱动机构 |
CN104443353A (zh) * | 2014-12-15 | 2015-03-25 | 佛山市神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变翼飞机 |
CN104494824A (zh) * | 2014-12-15 | 2015-04-08 | 佛山市神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发旋转平拍类扑翼机 |
CN106275423A (zh) * | 2016-08-23 | 2017-01-04 | 成都翼高九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无人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结构 |
KR20170099430A (ko) * | 2016-02-23 | 2017-09-01 | 건국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래크-피니언 메커니즘 기반의 곤충 모방형 날갯짓 비행체 |
-
2020
- 2020-11-26 CN CN202011342100.4A patent/CN112429250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098550U (zh) * | 2011-05-12 | 2012-01-04 | 西北工业大学 | 一种无级调幅扑翼驱动机构 |
CN104443353A (zh) * | 2014-12-15 | 2015-03-25 | 佛山市神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变翼飞机 |
CN104494824A (zh) * | 2014-12-15 | 2015-04-08 | 佛山市神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发旋转平拍类扑翼机 |
KR20170099430A (ko) * | 2016-02-23 | 2017-09-01 | 건국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래크-피니언 메커니즘 기반의 곤충 모방형 날갯짓 비행체 |
CN106275423A (zh) * | 2016-08-23 | 2017-01-04 | 成都翼高九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无人机旋翼空气动力学结构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81885B (zh) | 多旋翼飞行器 | |
CN111332462B (zh) | 一种便携式小型筒式共轴反桨三叶片旋翼式无人机 | |
CN107140198B (zh) | 双共轴倾转旋翼无人机短舱结构 | |
CN110979660A (zh) | 一种三舵机直驱共轴旋翼系统及控制策略 | |
WO2019154067A1 (zh) | 一种主动主旋翼垂直起降飞行器 | |
CN110155315A (zh) | 一种油电混合动力驱动的无人垂直起降飞行器及其飞行控制方法 | |
WO2019154064A1 (zh) | 一种油电混合动力主动旋翼垂直起降飞行器 | |
CN210240458U (zh) | 一种共轴式行星齿轮减速器 | |
JP5023330B2 (ja) | 回転翼機構、該回転翼機構を用いた発電装置、並びに移動装置 | |
CN107662703B (zh) | 电动双共轴同侧反转倾转旋翼飞行器 | |
CN211417616U (zh) | 一种无人机的双桨对转动力系统 | |
CN112429250A (zh) | 一种绕主旋翼展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 | |
CN210503182U (zh) | 扑翼结构及扑翼机 | |
CN214356669U (zh) | 一种绕主旋翼弦向旋转的副旋翼装置 | |
CN112441227A (zh) | 一种类扑旋翼飞行器 | |
CN111874226A (zh) | 一种倾转旋翼飞行器 | |
CN208007286U (zh) | 一种油电混合动力主动旋翼垂直起降飞行器 | |
CN107215458B (zh) | 电动双共轴倾转旋翼飞行器 | |
CN217022879U (zh) | 一种电动共轴无人机旋翼系统 | |
CN114394232B (zh) | 一种扑翼-扑旋翼多飞行模态仿生飞行器 | |
CN206485568U (zh) | 一种多旋翼无人飞行器 | |
CN213168576U (zh) | 行星齿轮桨扇组合发动机装置 | |
CN212829052U (zh) | 一种旋翼驱动结构及其飞行器 | |
CN211642625U (zh) | 一种飞行器螺旋桨装置 | |
CN216443804U (zh) | 飞行器的驱动系统及飞行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