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06476B - 送风机以及换气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以及换气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406476B CN112406476B CN202010825170.9A CN202010825170A CN112406476B CN 112406476 B CN112406476 B CN 112406476B CN 202010825170 A CN202010825170 A CN 202010825170A CN 112406476 B CN112406476 B CN 11240647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fine particles
- fan
- dust filter
- coarse du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4—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071—Electrically conditioning the air, e.g. by ionizing
- B60H3/0078—Electrically conditioning the air, e.g. by ionizing comprising electric purifying mea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3/00—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 B60H3/06—Filte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4—Airborne particle content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Ventilation (AREA)
- Electrostatic Separation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送风机包括:风扇,将空气吸入到风路,从所述风路送出所述空气;粗尘过滤器,捕集已被吸入到所述风路的空气中的微粒子;微粒子侦测部,侦测空气中的微粒子;以及控制部,所述微粒子侦测部侦测到既定粒径以下的微粒子的情况,以降低通过所述粗尘过滤器的空气的风速的方式控制所述风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送风机以及换气系统。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7-53582号公报,公开了在将外部空气取入到室内的情况,在空气通过的风路设置风扇、过滤器、产生离子的离子产生部,捕集空气中的粉尘,将已净化的空气送出的送风机。
在送风机中,为了捕集空气中的粉尘而使用例如高性能的 HEPA过滤器。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送风机中,虽然能够使用高性能的过滤器藉此效率良好地捕集粉尘,但由于过滤器的价格高,装置本身的成本变高。
因此,本发明的一方案是,鉴于上述点,实现能够一边减低装置本身的成本一边提升空气中的粉尘等的微粒子的捕集的送风机。
(1)本发明的一方案的送风机包括:风扇,将空气吸入到风路,从所述风路送出所述空气;粗尘过滤器,捕集已被吸入到所述风路的空气中的微粒子;微粒子侦测部,侦测空气中的微粒子;以及控制部,所述微粒子侦测部侦测到既定粒径以下的微粒子的情况,以降低通过所述粗尘过滤器的空气的风速的方式控制所述风扇。
(2)本发明的一方案的送风机是,所述微粒子是PM2.5。
(3)本发明的一方案的送风机还包括:离子产生部,在所述风路产生离子;其中所述离子产生部设置在所述粗尘过滤器的上风处。
(4)本发明的一方案的送风机是,粗尘过滤器是带电的过滤器。
(5)本发明的一方案的换气系统包括:上述(1)~(4)记载的所述送风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适用于设置在室内的电调理装置的情况的侧视剖面图。
图2(a)是表示离子产生部的立体图。(b)是表示离子产生部的俯视图。
图3(a)是表示送风机的控制部的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图。(b)是表示送风机的控制部的处理的其他流程的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2的送风机适用于车辆的情况的侧视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送风机的侧视剖面图。
图6是表示用以获得以过滤器捕集的粉尘的捕集率的实验装置的图。
图7(a)是表示风速0.7m/s的微粒子的粒径尺寸与离子产生部的 ON或OFF时的捕集率的表。(b)是表示风速0.35m/s的微粒子的粒径尺寸与离子产生部的ON或OFF时的捕集率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是使用图1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适用于设置在室内的电调理装置的情况的侧剖面图。
如图1所示,电调理装置C是设置在进行调理的室内R1,包括将锅等加热的电磁调理器D、将藉由加热产生的热、空气从室内R1向室外R2排气的换气部V、将室外的空气送气到室内的送风机1。
电磁调理器D是将电磁感应部D1、D1在平板的板设置多个。电磁感应部D1是若被通电则能够藉由感应加热将金属性的锅等加热。
换气部V设置在电磁调理器D的上方的天花板R与壁部 W之间。换气部V包括设置将室内R1的热、空气向室外R2排气的通道V2的大致箱状的换气本体V1、设置在换气本体V1的通道V2的进行送气的换气风扇V3。
换气本体V1形成有向下的罩(hood)V4,以覆盖电磁调理器D。通道V2是将一端部与在罩V4开口的吸气用开口部V2-1 连通,将另一端部与在壁部W开口的排气用开口部V2-2连通。
换气风扇V3是以例如多翼式风扇(Sirocco fan)构成。另外,换气风扇V3也可以是以叶片、旋转驱动叶片的电动马达构成。
送风机1是用以将室外R2等的空气净化而取入到室内R1 的机构。送风机1包括在内部设置将从室外R2吸入的空气送气到室内R1的风路3的本体2、在风路3吸入空气,从风路3送出空气的风扇4、捕集空气中的微粒子的粗尘过滤器5、侦测空气中的微粒子的微粒子侦测部6、控制风扇4的控制部8。
本体2形成为大致箱状,本体2的上部设置有天花板R,本体2的侧部设置在室内R1的壁部W。风路3是将一端部与在本体2侧部开口的第一开口部11连通,将另一端部与在壁部W 开口的第二开口部12连通。又,在本体2的下部,设置有上述换气本体V1。
风扇4是以例如多翼式风扇构成,设置在本体2内的风路 3的第二开口部12侧。风扇4是若旋转则将室外R2的空气从第二开口部12吸入到风路,从第一开口部11向室外R1送气。又,风扇4能够藉由控制部8的控制将风速设为可变。另外,风扇4 也可以是以叶片、旋转驱动叶片的驱动部构成。
粗尘过滤器5是捕集被风扇4送气的室外R2的空气中的微粒子,例如,以平的形状或折皱形状的无纺布构成。具体而言,粗尘过滤器5是捕集粒径比5μm大的微粒子的过滤器。又,粗尘过滤器5是以重量法的捕集效率85%以下,粉尘保持容量 500g/m2~2000g/m2,压力损失3mmH2O~20H2O(JIS B9908:1976 换气用空气过滤器单元的形式3)。粗尘过滤器5设置在风路3的空气的吹出侧的第一开口部11。例如,无纺布也可以重叠多枚而使用。在后述的实验例,重叠两枚无纺布而作为粗尘过滤器5使用。
此外,粗尘过滤器5也可以是以带电的过滤器构成。粗尘过滤器5能够藉由以后述的离子产生部7产生的离子而带电。如此以将粗尘过滤器5设为带电的过滤器构成,藉此能够提升微粒子的捕集而净化空气。另外,粗尘过滤器5也可以是以例如以多孔的过滤材构成无纺布而预先带正电等的过滤器。
微粒子侦测部6设置在送风机1的风路3的中途部。具体而言,在设置在风路3内的离子产生部7与风扇4之间设置有微粒子侦测部6。微粒子侦测部6是侦测室外的空气中的既定粒径以下的微粒子,例如微小粒子状物质PM2.5(particulate matter 2.5)。将微粒子侦测部6的侦测结果发送到控制部8。另外,微粒子侦测部6也可以侦测微小粒子状物质PM2.5的浓度。或微粒子侦测部6也可以侦测微小粒子状物质PM10(particulate matter 10)、其他微粒子的浓度。或,微粒子侦测部6也可以是,不直接侦测微粒子的粒径或浓度,接收来自外部设备的微粒子的粒径数据或浓度数据,藉此间接地侦测存在于送风机1的周围(尤其,吸入口附近)的微粒子的粒径或浓度。例如,微粒子侦测部6也可以是设置在送风机1的风路内,也可以是取得气象厅提供的微小粒子状物质PM2.5的浓度数据等,发送到控制部8,或,也可以是取得设置在与送风机1相同空间的微粒子侦测传感器的侦测结果数据,发送到控制部8。上述既定粒径以下的微粒子较佳为粒径为大致2.5μm以下的PM2.5。此外,更佳为既定粒径为1.0μm 以下。
控制部8能够接收微粒子侦测部侦测的信号,控制风扇4 的转速而调整向室内R1送气的空气的量。具体而言控制部8是微粒子侦测部6侦测到既定粒径以下的微粒子的情况,以降低通过粗尘过滤器5的空气的风速的方式控制风扇4。又,控制部8 能够控制后述的离子产生部7(参照图2)。
另外,虽然改变风扇的转速,降低空气的风速,但也可以在风路的入口或出口的至少一方设置开闭挡板(未图示)。例如,也可以调整相关的开闭挡板的开闭量,藉此在侦测到既定粒径以下的微粒子的情况,打开低开闭挡板,降低风速。设置相关的开闭挡板,藉此能够维持将风扇的转速设为一定而控制风速。此外,也可以将风扇的转速控制与开闭挡板的开闭控制协同动作,控制风速。作为相关的开闭挡板的构造,能够适当适用滑动式构造、轴旋动式构造等。
此外,在本体2内的风路3的中途部,设置产生离子的离子产生部7。离子产生部7接近粗尘过滤器5的上风处侧而设置。离子产生部7是,例如,产生负离子、正离子而放出到风路3。
图2(a)是表示离子产生部7的立体图。图2(b)是表示离子产生部7的俯视图。
离子产生部7包含例如大致细长箱形状的箱体20、从箱体 20上部的各开口部20a、20b突出,使放电产生的放电电极的正电极21与负电极22、与各放电电极对向,设置在各开口部20a、 20b的周缘的各感应电极23、24。
又,在箱体20的上部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分别设置有用以防止向正电极21以及负电极22的接触的门型框架25、25。离子产生部7的放电电极(正电极21、负电极22)以及感应电极23、 24被连接到控制部8而被放电控制。
正电极21以及负电极22是,例如,形成为将多个线状的导电体捆束的大致刷形状,将下部固定在箱体20内。另外,正电极21以及负电极22也可以是,例如,大致针形状的构成。
包括刷状的电极的离子产生部7由于产生正负离子的区域的面积增大,与针状的电极比较,能够增大施加相同的电压时的离子产生量。
在离子产生部7中,若在一方的放电电极的正电极21施加正的高压脉冲,在另一方的负电极22施加负的高压脉冲,则在同放电电极的正电极21与负电极22的前端中,产生电晕放电 (corona discharge),产生正离子与负离子。
另外,正离子是在氢离子(H+)的周围多个水分子成簇的簇离子,表示成H+(H2O)m(m为0以上的任意的整数)。负离子是在氧离子(O2 -)的周围多个水分子成簇的簇离子,表示成O2 -(H2O)n(n 为0以上的任意的整数)。
又,若将正离子以及负离子放出到空气中内,两离子围绕浮游在空气中的霉菌、病毒的周围,在其表面上互相地引起化学反应。藉由在此时生成的放电生成物的氢氧化自由基(·OH)的作用,浮游霉菌等被去除。
离子产生部7是藉由放电在空气中生成例如电子、离子、自由基、臭氧等的放电生成物。
离子产生部7是将负离子以及正离子的两方放出到风路3。另外,离子产生部7虽然设为产生两种类的离子的构成,但也可以是产生正负任一方的离子的构成。离子产生部7也可以主要仅将与粗尘过滤器5为极性相反的离子放出到风路3。也可以在使粗尘过滤器5例如带正电的情况藉由离子产生部7主要仅将负离子放出到风路3。
接着,针对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控制部的处理的流程的例子进行说明。图3(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控制部的处理的流程的例子的图。
若风扇4(例如参照图1)被驱动,则室外R2的空气以既定的风量从第二开口部12被取入到风路3,将风路3内通气,从第一开口部11送出到室内R1内。又,与风扇4的驱动一起离子产生部7以及微粒子侦测部6也被驱动。离子产生部7是在风路 3内产生离子,例如负离子、正离子被放出到风路3。由此,风路3内的负离子以及正离子将被包含在风路3内的室外R2的空气的微粒子的PM2.5设为带负电以及/或带正电。又,负离子或正离子被送气到下风处的粗尘过滤器5,将粗尘过滤器5设为带负电以及/或带正电。
如图3(a)所示,风路3内的微粒子侦测部6侦测被包含在室外R2的空气中的既定粒径以下的微粒子即例如PM2.5,将侦测信号发送到控制部8。控制部8判定是否取得微粒子侦测部6 的侦测信号(S101)。
接着,控制部8在取得了侦测信号的情况(S101是)前进到 S102。另外,在控制部8未取得侦测信号的情况(S101否),结束流程的处理。
控制部8进行降低以风扇4产生的风速的控制(S102)。与缓慢的送气一起被运送的微粒子的PM2.5在风路3内被送气到下风处侧,粒径0.3μm以上1.0μm以下的微粒子被集尘到粗尘过滤器5。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例如,如后述的实施例所示,可不使用粒子集尘率高的高性能的过滤器,例如捕集粒径0.3μm以上1.0μm以下的微粒子的HEPA过滤器等,藉由粗尘过滤器5效率良好地捕集被包含在流过风路3内的空气的微粒子的尘埃、花粉等。又,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能够抑制装置本身的成本的增加。
而且,离子产生部7由于设置在粗尘过滤器5的上风处,藉由离子产生部7带正电或带负电的微粒子的PM2.5能够在风路3内被送气到下风处侧,在藉由离子产生部7带负电或带正电的粗尘过滤器5效率良好地集尘。
[实施方式2]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是使用图4~图5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将本实施方式2的送风机适用于车辆的情况的侧视剖面图。图 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2的送风机的侧视剖面图。为了方便说明,针对在实施方式2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各构成相同的功能,赋予相同的符号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4所示,车辆101被区划成引擎室104、设备室105 以及车室106。引擎室104与设备室105被间隔壁隔开,并且设备室105与车室106被仪表板108等隔开。
引擎室104在既定的空间收容引擎(未图示)以及散热器 (Radiator)(未图示),设为以引擎盖(bonnet)103覆盖上面的构成。车室106是收容乘客的空间。在车室106内设置多个座位S,..., S。
又,车辆101包括用以将空气送气到车室106内的送风机 31。如图5所示,送风机31包括配置在设备室105(参照图4)的本体32、配置在设置在本体32内的风路33的风扇34、粗尘过滤器5、微粒子侦测部6、离子产生部7,还包含控制部38。
本体32的风路33包含为了将空气送气到车内而开口的第一开口部41、为了吸入车外R4(例如参照图4)以及车内R3(例如参照图4)的空气而开口的第二开口部42以及第三开口部43。第二开口部42与车辆101的外部连通而将车外R4的空气吸入到风路33内。第三开口部43与车室106的外部连通而将车室106 内的空气吸入到风路33内。第一开口部41与车室106连通将调和空气吹出到车室内。
在风路33内,从第二开口部42或第三开口部43朝向第一开口部41(在空气流通方向从上游侧朝向下游侧),依序地配置切换挡板30、微粒子侦测部6、离子产生部7、粗尘过滤器5、风扇34、蒸发器35、加热器芯36。
切换挡板30是择一地开放用以吸入车外R4的空气的第二开口部42以及用以吸入车内R3的空气的第三开口部43,进行车外R4的空气以及车内R3的空气的吸入的切换。
微粒子侦测部6设置在送风机31的风路33。具体而言,在设置在风路33内的离子产生部7与切换挡板30之间设置有微粒子侦测部6。微粒子侦测部6是藉由光散射方式侦测室外的空气中的例如微小粒子状物质PM2.5(particulate matter 2.5)的浓度。将微粒子侦测部6的侦测结果发送到控制部38。控制部38是根据微粒子侦测部6的侦测结果控制风扇34的风量。
此外,在本体2内的风路33的中途部,设置产生离子的离子产生部7。具体而言,离子产生部7是在风路33内的微粒子侦测部6与粗尘过滤器5之间,以接近粗尘过滤器5的方式设置。离子产生部7是,在冷气运转、暖气运转以及送风运转的时候例如,产生负离子以及正离子而放出到风路33。如此离子产生部7产生负离子以及正离子的两方而放出到风路33内,藉此能够在微粒子带负电的一方,将粗尘过滤器5设为带正电。又,能够进行车室106内的除菌、病毒的不活化以及臭味去除。
另外,离子产生部7也可以主要将与粗尘过滤器5为极性相反的离子放出到风路33。离子产生部7也可以是,主要在仅将负离子放出到风路33的一方,使粗尘过滤器5例如预先带正电。
粗尘过滤器5是净化被风扇34送气的车内R3、车外R4的空气,是与实施方式1同样的构成。粗尘过滤器5设置在风路33 内的离子产生部7与风扇34之间。
风扇34是以例如多翼式风扇构成,设置在风路33内的粗尘过滤器5与蒸发器35之间。藉由风扇34的驱动车外R4的空气或车内R3的空气从第二开口部42或第三开口部43被取入到风路33内,在风路33内产生朝向第一开口部41的气流。
蒸发器35配置在风扇34的下游侧,将多个叶片(未图示) 接合到流过冷媒的冷媒管(未图示)而形成。又,蒸发器35连接到运转制冷循环的压缩机(不图示),若动力从引擎经由V形带(未图示)传递到压缩机则冷媒流过冷媒管。由此,冷媒一边在蒸发器 35蒸发一边藉由吸热将流过叶片间的空气冷却而进行冷气运转。
加热器芯36是将多个叶片接合到与引擎的冷却水流过的散热器与并联地配置的波纹管(未图示)而形成。使被引擎升温的冷却水流过波纹管,藉此将流过叶片间的空气加热而进行暖气运转。又,切断从引擎向压缩机的动力传递,并且对于加热器芯36 的波纹管切断冷却水的流通,藉此进行送风运转。
在仪表板108上设置有包含多个操作开关(未图示)以及多个显示器(未图示)的显示部(未图示)。用户操作操作开关,藉此能够切换冷气运转、暖气运转以及送风运转。又,各显示器点亮而通知冷气运转、暖气运转或送风运转。
接着,针对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的控制部的处理的流程的例子进行说明。送风机的控制部的处理的流程是一边参照上述的图3一边进行说明。启动车辆101的引擎而藉由操作开关的操作例如送风运转被选择,藉由切换挡板30第二开口部42被打开并且第三开口部43被闭上。
若风扇34(例如参照图5)被驱动,则车外R4的空气以既定的风量从第二开口部42被取入到风路33,将风路33内通气,从第一开口部41送出到车室106内。又,与风扇4的驱动一起离子产生部7以及微粒子侦测部6也被驱动。离子产生部7是在风路33内产生离子,例如主要负离子被放出到风路33。由此,在风路33内主要负离子被放出,被包含在风路33内的车外R4 的空气的微粒子的PM2.5带负电。又,正离子被送气到下风处的粗尘过滤器5,将粗尘过滤器5设为带正电。
如图3(a)所示,风路33内的微粒子侦测部6侦测被包含在车外R2的空气中的既定粒径以下的微粒子即例如PM2.5,将侦测信号发送到控制部38。控制部38判定是否取得微粒子侦测部 6的侦测信号(S101)。
接着,控制部38在取得了侦测信号的情况(S101是)前进到S102。另外,在控制部8未取得侦测信号的情况(S101否),结束流程的处理。
控制部38进行降低以风扇4产生的风速的控制(S10)。与缓慢的送气一起被运送的微粒子的PM2.5在风路33内被送气到下风处侧,粒径0.3μm以上1.0μm以下的微粒子被集尘到粗尘过滤器5。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31,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另外,虽然改变风扇的转速,降低空气的风速,但也可以在风路的第一开口部、第二开口部或第三开口部的至少一处设置用以调整风量的开闭挡板(未图示)。例如,也可以调整相关的开闭挡板的开闭量,藉此微粒子比既定值高的情况,与低的情况相比而打开开闭挡板,降低风速。设置相关的开闭挡板,藉此能够维持将风扇的转速设为一定而控制风速。此外,也可以将风扇的转速控制与开闭挡板的开闭控制协同动作,控制风速。作为相关的开闭挡板的构造,能够适当适用滑动式构造、轴旋动式构造等。
另外,微粒子侦测部6虽然设置在风路33内,但也可以设置在车内106的仪表板108。
另外,在冷气运转的情况,压缩机在循环流路内使冷媒循环,冷媒流入到蒸发器35。通过了蒸发器35的空气被冷却而冷气从第一开口部41被送出到车室106内。另外,在进行暖气运转或送风运转的时候,藉由切换挡板30闭上吸入外部空气的第二开口部42并且打开第三开口部43而进行内气循环,若微粒子侦测部6侦测被包含在车室106内的空气的微粒子的PM2.5,则能够降低风扇34的风量而在粗尘过滤器效率良好地集尘。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微粒子侦测部6虽然是侦测既定粒径以下的微粒子,但也可以是侦测微粒子量(浓度),进而,微粒子侦测部6也可以侦测粒径以及微粒子量的两方。具体而言,微粒子侦测部侦测微粒子的量(浓度),将此侦测信号向控制部发送。接着,如图3(b)所示,控制部若取得侦测信号(S201),则判定侦测到的微粒子PM2.5是否为既定值(例如20μg/m3)以上(S202)。在空气中的微粒子的PM2.5为既定值以上的情况(S202是)前进到S203。另外,在空气中的微粒子的PM2.5未满既定值的情况 (S202否),结束流程的处理。控制部8进行降低以风扇4产生的风速的控制(S203)。与缓慢的送气一起被运送的微粒子的PM2.5能够在风路3内被送气到下风处侧,粒径0.3μm以上1.0μm 以下的微粒子被集尘到粗尘过滤器5。
此外,也可以是包括上述的各实施方式的送风的换气系统。本公开的换气系统是包括:风扇,至少将空气吸入到风路,从风路送出所述空气;粗尘过滤器,捕集已被吸入到风路的空气中的微粒子;微粒子侦测部,侦测空气中的微粒子;以及控制部,微粒子侦测部侦测到既定粒径以下的微粒子的情况,以降低通过粗尘过滤器的空气的风速的方式控制所述风扇的送风机可净化从外部取入的空气并供给到,例如,设置在建筑物的天花板里的空间,建筑物内的各房间。在以往的换气系统的粗尘过滤器的构成中,无法捕捉微粒子的PM2.5等,向室内取入。而且,虽然在换气系统本身为进行二十四小时换气的情况为了始终过滤外部空气中的微粒子,有使用高价的HEPA过滤器的必要,但若HEPA 过滤器的使用频率高则很快被弄脏而捕捉微粒子的性能降低,也由于同过滤器的替换频率变高,为非常地不经济。根据相关的换气系统,不使用高价的HEPA过滤器,也由于以便宜的过滤器能够有效地补足微粒子,系统本身的价格也能够设为便宜,能够也抑制伴随过滤器替换的保养维护费用。换气系统可适用于厨房通道、车辆用通道、建筑物等的住宅的换气通道、浴室通道等。
[实验例]
图6是表示用以根据风扇的风量的变化获得以过滤器捕集的粉尘的捕集率的实验装置。图7(a)是表示风速0.7m/s的微粒子的粒径尺寸与离子产生部(PCI)的ON或OFF时的捕集率以及捕集率的差的表。图7(b)是表示风速0.35m/s的微粒子的粒径尺寸与离子产生部(PCI)的ON或OFF时的捕集率以及捕集率的差的表。
如图6所示,在实验装置,在中央设置粗尘过滤器,在侧部设置有使气流产生的风扇。在粗尘过滤器的上风处侧,配置离子产生部(以下,称为PCI)。在风扇附近将被放出的微粒子设为粉尘A,将通过粗尘过滤器的微粒子设为粉尘B。
捕集率的式能够如以下表示。
捕集率(%)=(粉尘A的个数浓度-粉尘B的个数浓度)/ (粉尘A的个数浓度)×100%
粗尘过滤器是重叠两枚无纺布(厚度:t=10mm×2枚)而使用。如图7(a)所示,在风速0.7m/s中,以微粒子的粒径0.3μm PCI(OFF)的情况的捕集率为23.21%。另一方面,如图7(b)所示,在风速0.35m/s中,以微粒子的粒径0.3μm PCI(OFF)的情况的捕集率为36.64%。如此将风扇的风速从0.7m/s降低到0.35m/s藉此捕集率变高的效果变得明确,在其他粒径中也能够确认同样的效果。
接着,如图7(a)所示,在风速0.7m/s中,以微粒子的粒径0.3μm PCI(ON)的情况的捕集率为29.55%。另一方面,在风速 0.35m/s中,以微粒子的粒径0.3μm PCI(ON)的情况的捕集率为 58.09%。如此,将PCI设为ON,将风扇的风速从0.7m/s降低到 0.35m/s,藉此捕集率进一步变高的效果变得明确,在其他粒径中也能够确认同样的效果。
在实验例中,即便是难以被粗尘过滤器5捕集的粒径的微粒子,也能够确认将风速降低藉此捕集率变高的效果。此外,在将PCI设为ON的情况能够确认捕集率变得更高的效果。
另外,离子产生部也可以包含作为放电电极的多个正电极以及负电极。又,也可以包含多个感应电极。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例子,主要,针对被安装在电调理装置、车辆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上述的送风机也可以被安装在,例如,除湿机、加湿机、空气清净机、空调、除臭机、冰箱、扫除机、调理家电等的电子设备等。
本发明并非限定为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可于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针对将分别公开于不同实施方式的技术手段适当地进行组合而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Claims (5)
1.一种送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扇,将空气吸入到风路,从所述风路送出所述空气;
粗尘过滤器,捕集已被吸入到所述风路的所述空气中的微粒子;
微粒子侦测部,其在所述风路内配置于所述粗尘过滤器的上游侧,并侦测被吸入所述风路的空气中的微粒子;以及
控制部,所述微粒子侦测部侦测到既定粒径以下的微粒子的情况,以降低通过所述粗尘过滤器的所述空气的风速的方式控制所述风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粒子是PM2.5。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离子产生部,在所述风路产生离子;其中
所述离子产生部设置在所述粗尘过滤器的上风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粗尘过滤器是带电的过滤器。
5.一种换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49661A JP7273657B2 (ja) | 2019-08-19 | 2019-08-19 | 送風機 |
JP2019-149661 | 2019-08-1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06476A CN112406476A (zh) | 2021-02-26 |
CN112406476B true CN112406476B (zh) | 2024-04-16 |
Family
ID=746763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25170.9A Active CN112406476B (zh) | 2019-08-19 | 2020-08-17 | 送风机以及换气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73657B2 (zh) |
CN (1) | CN112406476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39315A (zh) * | 2009-04-23 | 2009-09-23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气调节器室内机及其运行模式 |
CN103032361A (zh) * | 2012-12-27 | 2013-04-10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除尘风机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204404386U (zh) * | 2013-12-25 | 2015-06-17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气净化器 |
CN105452031A (zh) * | 2013-11-27 | 2016-03-30 | 夏普株式会社 | 车辆用空气清洁装置 |
CN105627436A (zh) * | 2016-01-16 | 2016-06-01 | 杭州龙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再生的空气颗粒净化装置 |
CN205337590U (zh) * | 2016-01-15 | 2016-06-29 | 胡紫微 | 净化烟灰缸 |
CN205760375U (zh) * | 2016-05-20 | 2016-12-07 | 天津市裕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经典除尘空气净化箱 |
CN207429977U (zh) * | 2017-11-08 | 2018-06-01 | 郑艳楠 | 一种电气自动化除尘装置 |
CN208205319U (zh) * | 2018-05-23 | 2018-12-07 | 李仲好 | 一种新风净化器 |
KR102005425B1 (ko) * | 2018-12-03 | 2019-07-30 | 주식회사 드웰링 | 에어커튼을 이용하여 미세먼지 유입을 차단하는 버스 쉘터의 제어방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41620Y2 (ja) * | 1989-01-25 | 1994-11-02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清浄機 |
JP2008142624A (ja) * | 2006-12-11 | 2008-06-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清浄機 |
JP6380026B2 (ja) * | 2014-11-11 | 2018-08-2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換気装置及び換気システム |
JP2016205659A (ja) * | 2015-04-17 | 2016-12-08 |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 空気清浄装置 |
-
2019
- 2019-08-19 JP JP2019149661A patent/JP7273657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8-17 CN CN202010825170.9A patent/CN11240647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39315A (zh) * | 2009-04-23 | 2009-09-23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气调节器室内机及其运行模式 |
CN103032361A (zh) * | 2012-12-27 | 2013-04-10 | 中冶长天国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除尘风机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5452031A (zh) * | 2013-11-27 | 2016-03-30 | 夏普株式会社 | 车辆用空气清洁装置 |
CN204404386U (zh) * | 2013-12-25 | 2015-06-17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气净化器 |
CN205337590U (zh) * | 2016-01-15 | 2016-06-29 | 胡紫微 | 净化烟灰缸 |
CN105627436A (zh) * | 2016-01-16 | 2016-06-01 | 杭州龙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再生的空气颗粒净化装置 |
CN205760375U (zh) * | 2016-05-20 | 2016-12-07 | 天津市裕控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经典除尘空气净化箱 |
CN207429977U (zh) * | 2017-11-08 | 2018-06-01 | 郑艳楠 | 一种电气自动化除尘装置 |
CN208205319U (zh) * | 2018-05-23 | 2018-12-07 | 李仲好 | 一种新风净化器 |
KR102005425B1 (ko) * | 2018-12-03 | 2019-07-30 | 주식회사 드웰링 | 에어커튼을 이용하여 미세먼지 유입을 차단하는 버스 쉘터의 제어방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张殿印 等.《除尘技术手册》.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第1版),第105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273657B2 (ja) | 2023-05-15 |
CN112406476A (zh) | 2021-02-26 |
JP2021032423A (ja) | 2021-03-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182805B2 (en) | Corona-discharge air mover and purifier for packaged terminal and room air conditioners | |
KR101880631B1 (ko) | 실내 공기질의 관리가 가능한 열회수 환기장치 및 이의 제어방법 | |
JP4399469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6173459B2 (ja) | 放電を用いた除菌装置 | |
CN203848404U (zh) | 除尘加湿空调器 | |
WO2006060451A2 (en) | Fanless building ventilator | |
JP2008190819A (ja) | 空気調和機 | |
US20210080147A1 (en) | Air conditioner | |
WO2013065205A1 (ja) | 微生物・ウイルスの捕捉・不活化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 |
CN102133419A (zh) | 空气净化灭菌取暖消毒机 | |
JP2001248865A (ja) | 換気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 |
CN213272895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JP6423596B2 (ja) |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送風機 | |
CN112406476B (zh) | 送风机以及换气系统 | |
KR20100005319A (ko) | 열전소자를 적용한 공기 청정기능이 구비된 공기조화기 | |
CN100360859C (zh) | 天花板埋设型或天花板下吊型空调装置及空气清洁单元 | |
JP6120981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14440384B (zh) | 空气处理系统 | |
WO2006060440A2 (en) | Fanless indoor air quality treatment | |
JP2002243243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211781474U (zh) | 一种新风装置及空调器 | |
JP2002228180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2022024254A (ja) | 空気浄化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JP5472494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KR20040063255A (ko) | 에어컨용 실내기 구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