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89281B - 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389281B CN112389281B CN202011287067.XA CN202011287067A CN112389281B CN 112389281 B CN112389281 B CN 112389281B CN 202011287067 A CN202011287067 A CN 202011287067A CN 112389281 B CN112389281 B CN 11238928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nchor
- central
- hanging column
- hanging
- lower anch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M—POWER SUPPLY LINES, AND DEVICES ALONG RAIL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 B60M1/00—Power supply lines for contact with collector on vehicle
- B60M1/12—Trolley lin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M1/28—Manufacturing or repairing trolley l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Affording Protection Of Roads Or Walls For Sound Insul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及方法,属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刚性接触网施工的技术领域,安装结构中悬挂点B和悬挂点C位于人防门两侧,悬挂点A和悬挂点B之间设置有第一下锚吊柱,悬挂点C和悬挂点D之间设置有第二下锚吊柱,第一下锚吊柱上的终锚底座上设置有调整螺栓,调整螺栓依次经过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第一中心锚结绳、双耳楔形线夹、第一中心锚结线夹与汇流排连接;第二下锚吊柱的终锚底座上设置有弹簧补偿器,弹簧补偿器依次经过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第二中心锚结绳、双耳楔形线夹、第二中心锚结线夹与汇流排连接。本发明解决了中心锚结妨碍人防门开合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刚性接触网施工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及方法。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兼顾设防要求,作为地下疏散干道,保障人民安全交通、转移和物资运输,也用作紧急掩蔽空间,人防门作为标准的防护设备,其作用是物理隔断,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绝危险源,争取救援时间,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常见人防门设在车站与隧道区间的连接处。随着设计时速的提升,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锚段比普通地铁刚性接触网锚段长度更长,中心锚结安装在一个接触网锚段的中间位置,中心锚结安装完成后,此处汇流排固定牢靠,当温度变化时,该锚段内汇流排的热胀冷缩便发生在中心锚结两侧范围内。
为保证城市轨道交通人防门能够正常开合,通常将人防门位置的刚性接触网采用可拆卸汇流排或短锚段的安装形式进行过渡,如果采用可拆卸汇流排的安装形式进行过渡,该锚段长度与隧道区间的锚段长度基本相同,遇突发情况关闭人防门时,需要截断可拆卸汇流排两端的接触线,再将可拆卸汇流排拆除,如果采用短锚段的安装形式进行过渡,则该短锚段的中心锚结刚好处于人防门位置,中心锚结会对人防门的开合带来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改善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采用短锚段的安装形式进行过渡时,中心锚结处于人防门位置,限制人防门开合的技术问题,提供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及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包括沿着主行车方向依次设置的悬挂点A、悬挂点B、悬挂点C和悬挂点D,悬挂点A、悬挂点B、悬挂点C和悬挂点D上设置有汇流排,悬挂点B和悬挂点C位于人防门两侧,悬挂点A和悬挂点B之间设置有第一下锚吊柱,悬挂点C和悬挂点D之间设置有第二下锚吊柱,第一下锚吊柱和悬挂点B之间的汇流排上设置有第一中心锚结线夹,第二下锚吊柱和悬挂点C之间的汇流排上设置有第二中心锚结线夹;
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上通过连接螺杆安装有终锚底座;
第一下锚吊柱上的终锚底座上设置有调整螺栓,调整螺栓依次经过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第一中心锚结绳、双耳楔形线夹与第一中心锚结线夹连接;
第二下锚吊柱的终锚底座上设置有弹簧补偿器,弹簧补偿器依次经过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第二中心锚结绳、双耳楔形线夹与第二中心锚结线夹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的安装方法,采用上述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下锚吊柱长度计算
A、将汇流排顶端平面调整至与钢轨平面平行,对接触线的高度进行调整;
B、布置第一下锚吊柱,避开无法打孔的位置,保证第一下锚吊柱至悬挂点A的中心距离以及第一下锚吊柱至悬挂点B的中心距离符合施工要求;
C、布置第二下锚吊柱,避开无法打孔的位置,保证第二下锚吊柱至悬挂点C的中心距离以及第二下锚吊柱至悬挂点D的中心距离符合施工要求;
D、测量确定接触线底端平面至汇流排顶端平面的垂直距离,汇流排顶端平面至钢轨平面的垂直距离计算方法如下:
h=△h1+△h2
其中,h为汇流排顶端平面至钢轨平面的垂直距离,△h1为钢轨平面至接触线底端平面的垂直距离,△h2为接触线底端平面至汇流排平面的垂直距离;
E、测量确定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各自位置的净空高度,结合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底端平面至汇流排顶端平面的距离,分别计算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的长度,第一下锚吊柱的长度计算方法如下:
H1=h1-h-△h
其中,H1为第一下锚吊柱的长度,h1为第一下锚吊柱的净空高度,h为汇流排顶端平面至钢轨平面的垂直距离,△h为第一下锚吊柱底端与汇流排顶端平面的垂直距离,△h为绝缘距离,是一个定值;
第二下锚吊柱的长度计算方法如下:
H2=h2-h-△h
其中,H2为第二下锚吊柱的长度,h2为第二下锚吊柱的净空高度,h为汇流排顶端平面至钢轨平面的垂直距离,△h为第二下锚吊柱底端与汇流排顶端平面的垂直距离;
步骤二、中心锚结绳长度计算
A、测量确定终锚底座、调整螺栓、弹簧补偿器、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的尺寸;
B、根据施工现场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的实际安装位置,结合中心锚结线夹在汇流排上的安装位置、中心锚结线夹端部至悬挂点B和悬挂点C的中心距离、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与汇流排的夹角、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在终锚底座的底端外露长度,计算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的直线长度,第一中心锚结绳的长度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L1为第一中心锚结绳的长度,X1为第一下锚吊柱与第一中心锚结线夹的水平距离,△h为第一下锚吊柱底端与汇流排顶端平面的垂直距离,△L1为第一下锚吊柱安装完终锚底座后的底端外露长度,△L2为终锚底座、调整螺栓、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各零部件的连接总长度,△h与△L1均为定值;
第二中心锚结绳的长度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L2为第二中心锚结绳的长度,X2为第二下锚吊柱与第二中心锚结线夹的水平距离,△h为第二下锚吊柱底端与汇流排顶端平面的垂直距离,△L1为第二下锚吊柱安装完终锚底座后的底端外露长度,△L3为终锚底座、弹簧补偿器、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各零部件的连接总长度;
C、将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的直线长度与其在双耳楔形线夹位置的回头长度相加,计算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的总长度;
步骤三、中心锚结附件安装及调整
A、将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安装到位,调整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与钢轨平面垂直;
B、将终锚底座安装到位,顺着主行车方向,在第一下锚吊柱侧的终锚底座上安装调整螺栓,并依次通过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第一中心锚结绳、双耳楔形线夹、第一中心锚结线夹与汇流排进行连接;
C、将终锚底座安装到位,结合主行车方向,在第二下锚吊柱侧的终锚底座上安装弹簧补偿器,并依次通过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第二中心锚结绳、双耳楔形线夹、第二中心锚结线夹与汇流排进行连接;
D、调整人防门两侧的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并均匀拉紧,将弹簧补偿器位于挂板侧的U型拉杆调整移动至当前温度对应的刻度,保证弹簧补偿器处于工作状态,将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与两端的双耳楔形线夹卡紧,最终使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的张力相等;
E、安装及调整中心锚结。
步骤三中,将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安装到位,使用水平尺调整至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与钢轨平面垂直。
第一下锚吊柱和悬挂点B的中心距离不小于3000mm,第二下锚吊柱和悬挂点C的中心距离不小于3000mm。
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底端平面与汇流排顶端平面之间的距离为550mm。
第一中心锚结线夹端部与悬挂点B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00mm,第二中心锚结线夹端部与悬挂点C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00mm。
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与汇流排的角度不大于15°。
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在终锚底座的底端外露100mm。
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在双耳楔形线夹的回头长度为600mm。
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在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施工中采用该上述安装结构及方法,中心锚结线夹分别安装于人防门两端悬挂点的外侧,中心锚结之间留有一个跨距的汇流排,中心锚结下锚吊柱和中心锚结绳不在人防门开合范围内,解决了中心锚结妨碍人防门开合的问题;
2、本发明结合地铁客车的主行车方向,在第一下锚吊柱上的终锚底座上设置调整螺栓,在第二下锚吊柱的终锚底座上设置弹簧补偿器,用于补偿刚性接触网短锚段人防门两端悬挂点间汇流排的热胀冷缩,解决了中心锚结将汇流排固定牢靠导致汇流排热胀冷缩受限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中调整螺栓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中弹簧补偿器侧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名称为:
1-悬挂点A;2-悬挂点B;3-悬挂点C;4-悬挂点D;5-汇流排;6-第一下锚吊柱;7-第二下锚吊柱;8-第一中心锚结线夹;9-第二中心锚结线夹;10-连接螺杆;11-终锚底座;12-调整螺栓;13-挂板;14-复合绝缘子;15-双耳楔形线夹;16-第一中心锚结绳;17-弹簧补偿器;18-第二中心锚结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包括沿着主行车方向(图1至3中箭头方向)依次设置的悬挂点A1、悬挂点B2、悬挂点C3和悬挂点D4,悬挂点A1、悬挂点B2、悬挂点C3和悬挂点D4上设置有汇流排5,悬挂点B2和悬挂点C3位于人防门两侧,悬挂点A1和悬挂点B2之间设置有第一下锚吊柱6,悬挂点C3和悬挂点D4之间设置有第二下锚吊柱7,第一下锚吊柱6和悬挂点B2之间的汇流排5上设置有第一中心锚结线夹8,第二下锚吊柱7和悬挂点C3之间的汇流排5上设置有第二中心锚结线夹9;
第一下锚吊柱6和第二下锚吊柱7上通过连接螺杆10安装有终锚底座11;
第一下锚吊柱6上的终锚底座11上设置有调整螺栓12,调整螺栓12依次经过挂板13、复合绝缘子14、双耳楔形线夹15、第一中心锚结绳16、双耳楔形线夹15与第一中心锚结线夹8连接;
第二下锚吊柱7的终锚底座11上设置有弹簧补偿器17,弹簧补偿器17依次经过挂板13、复合绝缘子14、双耳楔形线夹15、第二中心锚结绳18、双耳楔形线夹15与第二中心锚结线夹9连接。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下锚吊柱长度计算
A、将汇流排5顶端平面调整至与钢轨平面平行,将接触线高度调整至5300mm;
B、对第一下锚吊柱6进行合理化布置,保证第一下锚吊柱6至悬挂点A1的中心距离为1000mm,如果此处遇隧道伸缩缝、隧道连接缝、盾构区间管片接缝等部位而无法进行打孔作业,需要对第一下锚吊柱6的位置进行适当调整,但要保证第一下锚吊柱6至悬挂点B2的中心距离不小于3000mm;
C、对第二下锚吊柱7进行合理化布置,保证第二下锚吊柱7至悬挂点D4的中心距离为1000mm,如果此处遇隧道伸缩缝、隧道连接缝、盾构区间管片接缝等部位而无法进行打孔作业,需要对第二下锚吊柱7的位置进行适当调整,但要保证第二下锚吊柱7至悬挂点C3的中心距离不小于3000mm;
D、测量确定接触线底端平面至汇流排5顶端平面的垂直距离,由此可计算汇流排5顶端平面至钢轨平面的垂直距离,即可计算出汇流排5顶端平面的高度,汇流排顶端平面至钢轨平面的垂直距离计算方法如下:
h=△h1+△h2
其中,h为汇流排顶端平面至钢轨平面的垂直距离,△h1为钢轨平面至接触线底端平面的垂直距离,△h2为接触线底端平面至汇流排平面的垂直距离;
E、测量确定第一下锚吊柱6和第二下锚吊柱7各自位置的净空高度,将第一下锚吊柱6和第二下锚吊柱7底端平面距离汇流排5顶端平面设置为550mm,由此可分别计算出第一下锚吊柱6和第二下锚吊柱7的长度,第一下锚吊柱6的长度计算方法如下:
H1=h1-h-△h
其中,H1为第一下锚吊柱的长度,h1为第一下锚吊柱的净空高度,h为汇流排顶端平面至钢轨平面的垂直距离,△h为第一下锚吊柱底端与汇流排顶端平面的垂直距离,△h为绝缘距离,是一个定值;
第二下锚吊柱7的长度计算方法如下:
H2=h2-h-△h
其中,H2为第二下锚吊柱的长度,h2为第二下锚吊柱的净空高度,h为汇流排顶端平面至钢轨平面的垂直距离,△h为第二下锚吊柱底端与汇流排顶端平面的垂直距离;
F、计算完毕,根据第一下锚吊柱6和第二下锚吊柱7的长度计算结果及时做好记录,并标记具体的锚段编号等;
步骤二、中心锚结绳长度计算
A、测量确定终锚底座11、调整螺栓12、弹簧补偿器17、挂板13、复合绝缘子14、双耳楔形线夹15等零部件的尺寸;
B、根据施工现场第一下锚吊柱6和第二下锚吊柱7的实际安装位置,结合中心锚结线夹在汇流排5上的安装位置,其中中心锚结线夹端部距离悬挂点B2和悬挂点C3的中心分别为200mm,第一中心锚结绳16和第二中心锚结绳18与汇流排5的角度不大于15°,第一下锚吊柱6和第二下锚吊柱7在终锚底座11的底端外露100mm,由此可分别计算出第一中心锚结绳16和第二中心锚结绳18的直线长度;第一中心锚结绳16的长度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L1为第一中心锚结绳的长度,X1为第一下锚吊柱与第一中心锚结线夹的水平距离,△h为第一下锚吊柱底端与汇流排顶端平面的垂直距离,△L1为第一下锚吊柱安装完终锚底座后的底端外露长度,△L2为终锚底座、调整螺栓、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各零部件的连接总长度,△h与△L1均为定值;
第二中心锚结绳18的长度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L2为第二中心锚结绳的长度,X2为第二下锚吊柱与第二中心锚结线夹的水平距离,△h为第二下锚吊柱底端与汇流排顶端平面的垂直距离,△L1为第二下锚吊柱安装完终锚底座后的底端外露长度,△L3为终锚底座、弹簧补偿器、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各零部件的连接总长度;
C、将第一中心锚结绳16和第二中心锚结绳18的直线长度与其在双耳楔形线夹15位置的回头长度相加,其中第一中心锚结绳16和第二中心锚结绳18在双耳楔形线夹15的回头长度设置为600mm,而第一中心锚结绳16和第二中心锚结绳18两端分别与双耳楔形线夹15进行连接,所以每根第一中心锚结绳16和第二中心锚结绳18需要在直线长度的基础上增加1200mm即可分别计算出第一中心锚结绳16和第二中心锚结绳18的总长度;
D、计算完毕,根据第一中心锚结绳16和第二中心锚结绳18的长度计算结果及时做好记录,并标记具体的锚段编号等;
步骤三、中心锚结附件安装及调整
A、沿第一下锚吊柱6和第二下锚吊柱7的底端向上测量100mm,使用记号笔做好红色标记线,将第一下锚吊柱6和第二下锚吊柱7安装到位,使用水平尺调整至第一下锚吊柱6和第二下锚吊柱7与钢轨平面垂直;
B、通过连接螺杆10将终锚底座11的底端沿第一下锚吊柱6的红色标记线进行安装,顺着主行车方向,在第一下锚吊柱6侧的终锚底座11上安装调整螺栓12,并依次通过挂板13、复合绝缘子14、双耳楔形线夹15、第一中心锚结绳16、双耳楔形线夹15、第一中心锚结线夹8与汇流排5进行连接,其中第一中心锚结绳16与两端的双耳楔形线夹15卡住但不卡紧;
C、通过连接螺杆10将终锚底座11的底端沿第二下锚吊柱7的红色标记线进行安装,结合主行车方向,在第二下锚吊柱7侧的终锚底座11上安装弹簧补偿器17,并依次通过挂板13、复合绝缘子14、双耳楔形线夹15、第二中心锚结绳18、双耳楔形线夹15、第二中心锚结线夹9与汇流排5进行连接,其中第二中心锚结绳18与两端的双耳楔形线夹15卡住但不卡紧;
D、调整中心锚结(即人防门)两侧的第一中心锚结绳16和第二中心锚结绳18并均匀拉紧,标准温度为当地年平均温度,当弹簧补偿器17在调整过程中现场温度高于标准温度时,拉伸量等于标准温度下的拉伸量减去线胀系数与温度差及跨距三者的积,当弹簧补偿器17在调整过程中现场温度低于标准温度时,拉伸量等于标准温度下的拉伸量加上线胀系数与温度差及跨距的积,将弹簧补偿器17位于挂板13侧的U型拉杆调整移动至当前温度对应的刻度,保证弹簧补偿器17处于工作状态,防止U型拉杆行程过大或未受力,将第一中心锚结绳16和第二中心锚结绳18与两端的双耳楔形线夹15卡紧,最终使第一中心锚结绳16与第二中心锚结绳18的张力相等;
E、中心锚结安装及调整完毕后及时做好记录,并标记具体的锚段编号、悬挂点编号等。
工程实例:本实施例用于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一期工程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短锚段中心锚结的安装,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一期工程为全国首条线路设计时速为160km的地铁,设计标准较普通地铁更高,其中人防门处的短锚段必须进行合理化布置,保证短锚段内的汇流排伸缩自由,避免出现汇流排与中心锚结卡滞的现象。
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一期工程供电系统及综合监控系统设备安装项目在人防门位置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安装结构和安装方法进行过渡,遇突发事件时可将短锚段内的汇流排迅速拆除,简单快捷,正常情况下短锚段中心锚结的中心锚结绳需要从人防门的一端穿至另一端,为了避免中心锚结下锚吊柱及中心锚结绳等妨碍人防门的开合,特将中心锚结下锚吊柱分别安装于人防门两端悬挂点的外侧,并结合主行车方向,在第二下锚吊柱7的终锚底座上设置弹簧补偿器17,调整其初始拉力至两侧的中心锚结绳均匀拉紧,人防门两端悬挂点间汇流排的伸缩量由弹簧补偿器17自动补偿。
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一期工程供电系统及综合监控系统设备安装项目顺利通过刚性接触网竣工验收,工程开通后客车在高速运行下的状态良好,人防门位置短锚段范围内未出现任何接触网故障,验证了本发明的实用性、安全性和准确性,本发明的推广可为国内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提供技术支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安装结构包括沿着主行车方向依次设置的悬挂点A、悬挂点B、悬挂点C和悬挂点D,悬挂点A、悬挂点B、悬挂点C和悬挂点D上设置有汇流排,悬挂点B和悬挂点C位于人防门两侧,悬挂点A和悬挂点B之间设置有第一下锚吊柱,悬挂点C和悬挂点D之间设置有第二下锚吊柱,第一下锚吊柱和悬挂点B之间的汇流排上设置有第一中心锚结线夹,第二下锚吊柱和悬挂点C之间的汇流排上设置有第二中心锚结线夹;
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上通过连接螺杆安装有终锚底座;
第一下锚吊柱上的终锚底座上设置有调整螺栓,调整螺栓依次经过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第一中心锚结绳、双耳楔形线夹与第一中心锚结线夹连接;
第二下锚吊柱的终锚底座上设置有弹簧补偿器,弹簧补偿器依次经过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第二中心锚结绳、双耳楔形线夹与第二中心锚结线夹连接;
安装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步骤一、下锚吊柱长度计算
A、将汇流排顶端平面调整至与钢轨平面平行,对接触线的高度进行调整;
B、布置第一下锚吊柱,避开无法打孔的位置,保证第一下锚吊柱至悬挂点A的中心距离以及第一下锚吊柱至悬挂点B的中心距离符合施工要求;
C、布置第二下锚吊柱,避开无法打孔的位置,保证第二下锚吊柱至悬挂点C的中心距离以及第二下锚吊柱至悬挂点D的中心距离符合施工要求;
D、测量确定接触线底端平面至汇流排顶端平面的垂直距离,汇流排顶端平面至钢轨平面的垂直距离计算方法如下:
h=△h1+△h2
其中,h为汇流排顶端平面至钢轨平面的垂直距离,△h1为钢轨平面至接触线底端平面的垂直距离,△h2为接触线底端平面至汇流排平面的垂直距离;
E、测量确定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各自位置的净空高度,结合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底端平面至汇流排顶端平面的距离,分别计算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的长度,第一下锚吊柱的长度计算方法如下:
H1=h1-h-△h
其中,H1为第一下锚吊柱的长度,h1为第一下锚吊柱的净空高度,h为汇流排顶端平面至钢轨平面的垂直距离,△h为第一下锚吊柱底端与汇流排顶端平面的垂直距离,△h为绝缘距离,是一个定值;
第二下锚吊柱的长度计算方法如下:
H2=h2-h-△h
其中,H2为第二下锚吊柱的长度,h2为第二下锚吊柱的净空高度,h为汇流排顶端平面至钢轨平面的垂直距离,△h为第二下锚吊柱底端与汇流排顶端平面的垂直距离;
步骤二、中心锚结绳长度计算
A、测量确定终锚底座、调整螺栓、弹簧补偿器、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的尺寸;
B、根据施工现场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的实际安装位置,结合中心锚结线夹在汇流排上的安装位置、中心锚结线夹端部至悬挂点B和悬挂点C的中心距离、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与汇流排的夹角、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在终锚底座的底端外露长度,计算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的直线长度,第一中心锚结绳的长度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L1为第一中心锚结绳的长度,X1为第一下锚吊柱与第一中心锚结线夹的水平距离,△h为第一下锚吊柱底端与汇流排顶端平面的垂直距离,△L1为第一下锚吊柱安装完终锚底座后的底端外露长度,△L2为终锚底座、调整螺栓、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各零部件的连接总长度,△h与△L1均为定值;
第二中心锚结绳的长度计算方法如下:
其中,L2为第二中心锚结绳的长度,X2为第二下锚吊柱与第二中心锚结线夹的水平距离,△h为第二下锚吊柱底端与汇流排顶端平面的垂直距离,△L1为第二下锚吊柱安装完终锚底座后的底端外露长度,△L3为终锚底座、弹簧补偿器、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各零部件的连接总长度;
C、将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的直线长度与其在双耳楔形线夹位置的回头长度相加,计算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的总长度;
步骤三、中心锚结附件安装及调整
A、将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安装到位,调整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与钢轨平面垂直;
B、将终锚底座安装到位,顺着主行车方向,在第一下锚吊柱侧的终锚底座上安装调整螺栓,并依次通过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第一中心锚结绳、双耳楔形线夹、第一中心锚结线夹与汇流排进行连接;
C、将终锚底座安装到位,结合主行车方向,在第二下锚吊柱侧的终锚底座上安装弹簧补偿器,并依次通过挂板、复合绝缘子、双耳楔形线夹、第二中心锚结绳、双耳楔形线夹、第二中心锚结线夹与汇流排进行连接;
D、调整人防门两侧的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并均匀拉紧,将弹簧补偿器位于挂板侧的U型拉杆调整移动至当前温度对应的刻度,保证弹簧补偿器处于工作状态,将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与两端的双耳楔形线夹卡紧,最终使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的张力相等;
E、安装及调整中心锚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将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安装到位,使用水平尺调整至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与钢轨平面垂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下锚吊柱和悬挂点B的中心距离不小于3000mm,第二下锚吊柱和悬挂点C的中心距离不小于300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底端平面与汇流排顶端平面之间的距离为550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中心锚结线夹端部与悬挂点B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00mm,第二中心锚结线夹端部与悬挂点C中心之间的距离为20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与汇流排的角度不大于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下锚吊柱和第二下锚吊柱在终锚底座的底端外露100m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的安装方法,第一中心锚结绳和第二中心锚结绳在双耳楔形线夹的回头长度为600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87067.XA CN112389281B (zh) | 2020-11-17 | 2020-11-17 | 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287067.XA CN112389281B (zh) | 2020-11-17 | 2020-11-17 | 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及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89281A CN112389281A (zh) | 2021-02-23 |
CN112389281B true CN112389281B (zh) | 2022-03-08 |
Family
ID=74606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287067.XA Active CN112389281B (zh) | 2020-11-17 | 2020-11-17 | 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38928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01010B (zh) * | 2021-06-16 | 2022-11-08 | 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分段式移动式接触网装置 |
CN114655081A (zh) * | 2022-03-28 | 2022-06-24 | 中铁十二局集团电气化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时速160km架空刚性接触网关节式电分相施工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211122A2 (de) * | 2000-12-01 | 2002-06-05 | Franz Plasser Bahnbaumaschinen-Industriegesellschaft m.b.H. | 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Verlegen eines Fahrdrahtes |
CN102810381A (zh) * | 2011-06-01 | 2012-12-05 |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心电抗器 |
CN103344312A (zh) * | 2013-06-29 | 2013-10-09 | 济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轨道衡机械防爬装置 |
CN104260643A (zh) * | 2014-09-30 | 2015-01-07 | 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防风型整体钢腕臂安装方法 |
CN107745656A (zh) * | 2017-08-29 | 2018-03-02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门式钢架厂房接触网悬吊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
CN110303949A (zh) * | 2019-06-27 | 2019-10-08 |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时速160km快速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刚柔过渡施工方法 |
CN211663101U (zh) * | 2020-01-19 | 2020-10-13 | 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接触线下锚装置固定结构 |
-
2020
- 2020-11-17 CN CN202011287067.XA patent/CN11238928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211122A2 (de) * | 2000-12-01 | 2002-06-05 | Franz Plasser Bahnbaumaschinen-Industriegesellschaft m.b.H. | 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Verlegen eines Fahrdrahtes |
CN102810381A (zh) * | 2011-06-01 | 2012-12-05 |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心电抗器 |
CN103344312A (zh) * | 2013-06-29 | 2013-10-09 | 济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轨道衡机械防爬装置 |
CN104260643A (zh) * | 2014-09-30 | 2015-01-07 | 中国铁建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防风型整体钢腕臂安装方法 |
CN107745656A (zh) * | 2017-08-29 | 2018-03-02 |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 门式钢架厂房接触网悬吊装置及其施工方法 |
CN110303949A (zh) * | 2019-06-27 | 2019-10-08 | 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时速160km快速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刚柔过渡施工方法 |
CN211663101U (zh) * | 2020-01-19 | 2020-10-13 | 中铁一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接触线下锚装置固定结构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地铁架空刚性接触网平面设计软件的优化》;田升平;《地铁架空刚性接触网平面设计软件的优化》;20160331;第134-138页 * |
《接触网中心锚结偏移的分析与治理》;要磊;《中国有些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70915;第10-11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89281A (zh) | 2021-02-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389281B (zh) | 时速160km刚性接触网人防门处中心锚结安装结构及方法 | |
CN110303949B (zh) | 一种时速160km快速轨道交通架空刚性接触网刚柔过渡施工方法 | |
CN108973782A (zh) | 城轨交通刚柔结合悬挂接触网 | |
CN111439168A (zh) | 柔性接触网分段绝缘器安装施工方法 | |
CN102991376A (zh) | 一种既有双线路同时拨接接触网的施工方法 | |
CN111907378A (zh) | 一种客货共线承力索、接触线同步更换施工工艺 | |
WO2015075748A2 (en) | Next generation traction advanced cantilever support (tracs) systems for single and multiple cantilever configurations for conventional tramway and tunnel ohe (focs and rocs) | |
CN111469717A (zh) | 42#道岔处接触网无交叉布置施工方法 | |
CN109094577B (zh) | 一种索道支架装置 | |
RU182002U1 (ru) | Кронштейн подвески контактного рельса | |
Lu et al. | Design ice and wind on overhead transmission lines in British Columbia | |
Xu et al. | Electrical Design of Transmission Line Crossing Scheme | |
Liu et al. | High-Speed Railway Power Supply System | |
CN113602156B (zh) | 42#道岔处接触网无交叉线岔改关节式电分段布置施工方法 | |
CN114954141B (zh) | 一种高架桥工况的大跨距刚性接触网悬挂系统 | |
Pande et al. | Light Weight Rigid OCS in Elevated Section of Delhi MRTS | |
Coombs | Pole and Tower Lines for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 |
LU500172B1 (en) | A construction method of catenary temporary positioning at the adverse landform | |
CN215705810U (zh) | 一种绝缘悬挂结构及绝缘接触网悬挂系统 | |
RU2781850C1 (ru) | Способ строительства линии метрополитена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обделки поперечного сечения большого диаметра | |
CN213212969U (zh) | 一种地铁车辆车下高压线槽减重固定架 | |
Havard | Dynamic loads on transmission line structures during galloping–field data and elastic analysis | |
CN112046343B (zh) | 一种用于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钢轨回流装置及检测系统 | |
CN105904998A (zh) | 八跨锚段关节电分相改造的施工方法 | |
KR950025198A (ko) | 자기부상열차의 트랙 설치방법 및 그에 의한 트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