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333978B - 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散热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散热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3978B
CN112333978B CN202011120075.5A CN202011120075A CN112333978B CN 112333978 B CN112333978 B CN 112333978B CN 202011120075 A CN202011120075 A CN 202011120075A CN 112333978 B CN112333978 B CN 1123339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oelectric film
heat
thermoelectric
curren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200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3978A (zh
Inventor
陈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2007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33978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339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39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39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39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3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the heat generating element to a dissipating bod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 charging set comprising a non-electric prime mover rotating at constant spe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发热器件、第一热电薄膜和第二热电薄膜;其中,第一热电薄膜设置于发热器件和第二热电薄膜之间,且第一热电薄膜的制冷端覆盖发热器件,第二热电薄膜覆盖第一热电薄膜的发热端;第一热电薄膜,用于在供电电流通过制冷端时,吸收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并将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发热端;第二热电薄膜,用于吸收发热端的热量,并将吸收的热量输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和散热控制方法。

Description

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散热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散热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电子设备的电量消耗速度也在逐步增加,导致用户对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要求越来越高。针对目前具有快速充电功能的电子设备,较高充电电流损耗的功率会转换成热量,造成电子设备的发热严重。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组件、电子设备及散热控制方法。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提供一种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发热器件、第一热电薄膜和第二热电薄膜;
所述第一热电薄膜设置于所述发热器件和所述第二热电薄膜之间,且所述第一热电薄膜的制冷端覆盖所述发热器件,所述第二热电薄膜覆盖所述第一热电薄膜的发热端;
所述第一热电薄膜,用于在供电电流通过所述制冷端时,吸收所述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并将所述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发热端;
所述第二热电薄膜,用于吸收所述发热端的热量,并将吸收的热量输出。
提供一种散热控制方法,该方法能够应用于上述散热组件中,所述方法包括:
向第一热电薄膜提供供电电流,以使所述供电电流通过所述第一热电薄膜的制冷端时,吸收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并将所述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发热端;
通过第二热电薄膜吸收所述发热端的热量,并将吸收的热量输出。
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上述散热组件;其中,
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散热组件的一侧,且所述壳体覆盖所述散热组件中第二热电薄膜;
所述壳体,用于吸收传所述第二热电薄膜的热量,并将吸收的热量输出至外部环境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包括:发热器件、第一热电薄膜和第二热电薄膜;所述第一热电薄膜设置于所述发热器件和所述第二热电薄膜之间,且所述第一热电薄膜的制冷端覆盖所述发热器件,所述第二热电薄膜覆盖所述第一热电薄膜的发热端;所述第一热电薄膜,用于在供电电流通过所述制冷端时,吸收所述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并将所述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发热端;所述第二热电薄膜,用于吸收所述发热端的热量,并将所述吸收的热量输出;这样,通过对第一热电薄膜供电来使得制冷端迅速吸收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降低发热器件的温度,同时通过第二热电薄膜将热量传导至外部环境中。如此,降低电子设备发热器件的温升,提高发热器件的过流能力,保证发热器件不因温升过高导致烧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一;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二;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三;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四;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五;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组成示意图六;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电子设备结构组成示意图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电子设备结构组成示意图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电子设备结构组成示意图三;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电子设备结构组成示意图四;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的电子设备结构组成示意图五;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示例性散热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实施例。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目前,用户对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有着较高的要求,电池充电速度的指标通常为充电功率,而功率=电压×电流,所以增加充电速度的方式通常包括增加电压或电流两种方式。例如,超级快充手机支持的最大充电功率为120W,主要的技术方案就是通过串联多个电池,提高充电电压的方式提高手机充电功率,或者在充电电压恒定的情况下提高充电电流来提高手机充电功率。
由于电池的额定电压是固定的,且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电子设备的充电电压不宜超过人体的安全电压,因此,通过提高充电电压来实现快速充电受到了限制,而在提高充电电流来实现快速充电是不受限制的。
然而,随着充电电流的增加带来的线路损耗也会不断增加,并且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高的充电电流,其损耗的功率会转换成热量,热量越来越大会让电子设备变成一个烫手的铁疙瘩。考虑到电子设备的便携性,电子设备不能以提高充电电流的方式来提高充电功率,从而用户无法体验到更快速度充电的效果。
为了解决相关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组件,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包括:发热器件11、第一热电薄膜12和第二热电薄膜13。
这里,发热器件11可以包括散热组件中的部分功率器件,或者全部的功率器件,例如,发热器件11可以是电源管理器、电池充放电模块、电池组件等,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不对发热器件11进行任何限定。
实际应用中,热电薄膜是由热电材料构成,热电材料又称为温差电材料,具有交叉耦合的热电输送性质,是一类具有热效应和电效应相互转换作用的新型功能材料,利用热电薄膜这种性质,可以将热能与电能进行直接相互转化。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热电薄膜12能够利用帕尔贴效应来进行制冷。也就是说,在外部电流作用于第一热电薄膜12时,第一热电薄膜12中的电荷能够发生移动,电荷的移动能够在第一热电薄膜12的一端产生制冷效果,吸收热量,并在第一热电薄膜12的另一端产生散热效果,释放热量。
值得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热电薄膜13与第一热电薄膜12的功能不同,第二热电薄膜13可以不与供电电源连接,利用第二热电薄膜本身的温差特性进行热量传导与扩散,也就是说,第二热电薄膜并不进行主动制冷。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热电薄膜12包括制冷端121和发热端122,第二热电薄膜1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2。
其中,第一热电薄膜12设置于发热器件11和第二热电薄膜13之间,且第一热电薄膜12的制冷端121覆盖发热器件11,第二热电薄膜13覆盖第一热电薄膜12的发热端122,具体地,第二热电薄膜13的第一端131覆盖第一热电薄膜12的发热端。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热电薄膜12,用于在供电电源提供的供电电流通过制冷端121时,吸收发热器件11产生的热量,并将发热器件11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发热端122;
第二热电薄膜13,用于吸收发热端122的热量,并将吸收的热量输出。
也就是说,第一热电薄膜12可以与供电电源连接,供电电源向第一热电薄膜12提供供电电流。这样,在供电电流通过第一热电薄膜12的制冷端121时,可以使制冷端121内部的热量迅速往发热端122流动,这样,制冷端121可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热量,以降低与制冷端121邻接发热器件11的温度,保证发热器件11能够正常工作。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二热电薄膜13的第二端132可以与外部环境相邻。
第一热电薄膜12在帕尔贴效应的作用下,将制冷端121的热量传导至发热端。另外,第二热电薄膜13的第一端131覆盖发热端122,且第二端132与外部环境相邻,因此,第二热电薄膜13的第一端131与第二端132之间具有较大的温度差。第二热电薄膜13可以利用第一端131与第二端132之间温度差,将第一端131的热量传导至第二端132,并通过第二端132将热量输出至外部环境中。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双层热电薄膜进行散热,具体地,通过第一热电薄膜12的制冷端121将发热器件11包裹起来,然后利用第二热电薄膜13的第一端132紧贴于第一热电薄膜12的发热端122;这样,通过对第一热电薄膜12供电来使得制冷端121迅速吸收发热器件11产生的热量,降低发热器件11的温度,同时通过第二热电薄膜13将热量传导至外部环境中。如此,降低电子设备发热器件11的温升,提高发热器件11的过流能力,保证发热器件11不因温升过高导致烧毁。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二热电薄膜13的第一端131覆盖发热端122,且第二端132与外部环境相邻,因此,第二热电薄膜13的第一端131吸收发热端122的热量后,能够与第二端132之间产生较大的温度差。第二热点薄膜13,还用于基于第一端和第二端产生的温度差,对第一端吸收的热量进行热电转换,得到热电流。
实际应用中,当第二热电薄膜13的不同部位温度不一样时,第二热电薄膜13中的电子就会顺着温差从一端跑到另一端,由此产生热电流。
具体地,第二热电薄膜13的第一端131与第一热电薄膜12的发热端122邻接,第一端131能够吸收发热端122散发的热量,因此第一端131附近的温度较高;而第二热电薄膜13的第二端132与外部环境相邻,因此第二端132附近的温度较低。基于此,第二热电薄膜13的第一端131和第二端132之间能够形成温度差,从而第二发热端132和第二制冷端131之间能够产生热电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2所示,散热组件还可以包括能量收集模块21;其中,
能量收集模块21与第二热电薄膜13电连接;
能量收集模块21,用于获取热电流,并基于热电流向目标电子组件22提供电能。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热电流还可以作为电源为电子设备中的目标电子组件供电。这里,目标电子组件22可以包括电池组件、第一热电薄膜12等,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不做限定。
这里,通过能量收集模块21来获取第二热电薄膜13产生的热电流。具体地,能量收集模块21可以与目标电子组件22电连接,能量收集模块21将获取到的热电流传输至目标电子组件22,以向目标电子组件22提供电能。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一热电薄膜供电来使得制冷端121迅速吸收发热器件11产生的热量,对发热器件11进行散热。同时利用第二热电薄膜13进行热电转换,并通过能量收集电路21把热能收集起来给目标电子组件进行供电,提高散热组件的充电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目标电子组件22为电池组件。
基于此,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中,如图3所示,还可以包括:电池充放电模块31;
电池充放电模块31与能量收集模块21电连接;
其中,能量收集模块21,用于在获取热电流后,将热电流传输至电池充放电模块31,以使电池充放电模块基于热电流为电池组件充电。
可以理解的是,电池充放电模块是指电池组件的电池充放电电路,能够对电池组件的充放电过程进行管理和保护。
具体地,电池充放电模块31与能量收集模块21以及电池组件电连接,这样,电池充放电模块31能够直接将能量收集模块21获取的热电流产生的电能存储在电池组件中。这样,通过能量收集模块21把第二热电薄膜转换得到的电能收集起来给电池组件供电,可以提高电池组件32的充电效率。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4所示,电池充放电模块31还可以与第一热电薄膜12连接;
电池充放电模块31用于将电池组件提供的电能传输至向第一热电薄膜12,以向第一热电薄膜提供供电电流。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电池充放电模块31可以与第一热电薄膜连接,当电池充放电模块31可以连通电池组件与第一热电薄膜,将电池组件可以通过电池充放电模块31,向第一热电薄膜12供电,使得第一热电薄膜12的第一制冷端121吸收热量。
基于前述实施例,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散热组件还可以包括升压模块51;其中,
升压模块51与能量收集模块21电连接,升压模块51用于对热电流对应的电压进行升压处理,得到升压后热电流;
升压模块51还可以与电池充放电模块电连接,升压模块51还用于将升压后热电流传输至电池充放电模块31,以使电池充放电模块31基于升压后热电流为电池组件充电。
实际应用中,第二热电薄膜13通过热电转换,得到的热电流的电压通常小于电池组件实际的充电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升压模块51,来对收集到的热电流对应的电压进行升压处理,使得升压后热电流满足实际的充电需求,如此,提高电池组件的充电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6所示,散热组件还可以包括微处理器61、温度传感器62和负载开关63;其中,
微处理器61的输入端与温度传感器62电连接;
微处理器61的输出端与负载开关63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所述负载开关电流输入端与电池组件连接;所述负载开关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热电薄膜连接;
温度传感器62设置于发热器件11的预设范围内;温度传感器62用于采集发热器件11的温度,并将发热器件11的温度传输给微处理器61;
微处理器61,用于基于发热器件11的温度,控制负载开关63的工作状态,以调整电池组件提供给第一热电薄膜12的供电电流的电流值,以使供电电流的电流值与发热器件11的温度匹配。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62设置于发热器件11的预设范围内,这里的预设范围可以是很小的一段距离;也就是说,温度传感器62可以与在发热器件11邻近,以准确采集发热器件11的实时温度。
这里,微处理器61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62来实时监测散热组件内部发热器件11的温度,也就是说,微处理器61可以周期性的读取温度传感器62采集到的温度值,根据温度值调整第一热电薄膜12的供电电流。
具体地,当采集到的温度值变大时,可以增加第一热电薄膜12的供电电流,以使第一热电薄膜12的制冷端121的制冷效果更强,以迅速降低发热器件11的温度。当采集到的温度值变小时,可以降低第一热电薄膜12的供电电流,以使第一热电薄膜12的制冷端121的制冷效果与当前发热器件11产生的热量匹配,从而节约能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散热组件还可以包括负载开关,该负载开关连接于第一热电薄膜11和其对应的供电电路63之间;微处理器61能够通过控制负载开关的工作状态,来调整供电电源为第一热电薄膜11提供的电流的电流值。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热电薄膜主动散热技术降低散热组件中发热器件的温度,进而,可以提高充电电流来达到提高充电功率的效果,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使用户能够体验到更高功率和更快速度的快充效果。
基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参见图7所示,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散热组件71和壳体72;其中,
散热组件71包括发热器件711、第一热电薄膜712和第二热电薄膜713;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第一热电薄膜712设置于发热器件711和第二热电薄膜713之间,且第一热电薄膜713的制冷端覆盖发热器件711,第二热电薄膜713覆盖第一热电薄膜712的发热端;
壳体72设置于散热组件71的一侧,且壳体72覆盖散热组件71中的第二热电薄膜。
第一热电薄膜712,用于在供电电源提供的供电电流通过制冷端时,吸收发热器件711产生的热量,并将发热器件711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发热端;
第二热电薄膜713,用于吸收发热端的热量,并将吸收的热量传导至壳体72;
壳体72,用于吸收第二热电薄膜713的热量,并将热量传输至外部环境中。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热电薄膜的主动散热技术降低散热组件中发热器件的温度,进而,可以提高充电电流来达到提高电子设备充电功率的效果,这样,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可以进一步提高,使用户能够体验到更高功率和更快速度的快充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中散热组件实现的功能可以参照前述散热组件的相关描述进行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不做赘述。
下面,结合示例性应用场景对上述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电子设备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8所示的电子设备沿着A到B方向的侧视图。
一并参考图8和图9所示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发热器件81,第一热电薄膜82,第二热电薄膜83,壳体84。其中,发热器件81上覆盖有第一导热层85,第一热电薄膜82的制冷端821覆盖第一导热层85;第一热电薄膜82的发热端822上覆盖有第二导热层86,第二热电薄膜83的第一端831覆盖第二导热层86。
这里,第一导热层85和第二导热层86可以由绝缘导热锡膏构成,也可以由绝缘导热硅胶构成,本申请实施例这里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一热电薄膜82和第二热电薄膜83都可以是由铜板将P型半导体材料和N型半导体材料连接起来构成。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电池充放电模块87、电池组件88、能量收集模块89、升压模块810、以及电路板系统811。
具体地,能量收集模块89与升压电路810电连接,升压模块810与电池充放电模块87和电路板系统811电连接,电池充放电模块87与电路板系统811以及电池组件88电连接。
其中,电池充放电模块87可以包括:供电正极V1+和供电负极V1-。具体地,图10中所示的电池充放电模块87可以通过供电正极V1+和供电负极V1-与图8中所示的第一热电薄膜82电连接。具体地,供电正极V1+与第一热电薄膜82中的N型半导体连接,供电负极V1-与第一热电薄膜82中的P型半导体连接。
电池充放电模块87与电池组件88电连接,这样,电池充放电模块87与外部电源连接对电池组件88充电的同时,可以通过供电正极V1+和供电负极V1-,向第一热电薄膜82提供供电电流。具体地,供电电流从第一热电薄膜82中的N型半导体材料流向P型半导体材料,这样,N型半导体材料和P型半导体材料与铜板的节点处形成制冷端821,将吸收发热器件81周围的热量。而第一热电薄膜82中,供电正极V1+和供电负极V1-连接的端形成发热端822。热流从发热器件81传导至第一热电薄膜82的发热端822。
另外,如图10所示,电子设备中的能量收集模块89包括能量收集输出电压正极V2+和能量收集输出电压的负极V2-。其中,图10所示的能量收集模块89可以通过V2+和V2-与图8所示的第二热电薄膜83电连接。其中,V2+与第二热电薄膜83中的P型半导体连接,V2-与第二热电薄膜83中的N型半导体连接。
在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中,当热流传导至第一热电薄膜82的发热端822时,可以使得第二热电薄膜83的两端产生温度差。这样,第二热电薄膜83第一端831内部受热的电子,能够随着温度梯度从高温区往(即第一端831)向低温区(即第二端832)移动,热流从第一热电薄膜82传导至电子设备的壳体84。与此同时,第二热电薄膜83中的电子在移动的过程中还能够产生热电流。
进一步,热电流可以通过V2+和V2-流至能量收集模块89中,热电流经升压模块810升压后达到电池充放电模块87,电池充放电模块87可以将热电流转换成电能存储在电池组件88中。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1所示,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温度传感器91、微处理器92和负载开关93。
具体地,温度传感器91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的内部发热器件81的旁边。温度传感器91可以采集发热器件81的实时温度。另外,温度传感器91与微处理器92连接,微处理器92可以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或者时间周期读取温度传感器91测量的温度。
另外,负载开关93的控制输入端与微处理器91的输出端连接;负载开关93的电流输入端与电池充放电模块87连接;负载开关93的电流输出端与第一热电薄膜连接。
这里,微处理器92能够控制负载开关93的工作状态,以通过电池充放电模块87来调整电池组件88为第一热电薄膜82提供的供电电流的电流值。
这样,当温度传感器91采集到的温度值变大时,微处理器92可以控制负载开关93来增加第一热电薄膜82的供电电流,以使第一热电薄膜82的制冷端821的制冷效果更强,以迅速降低发热器件81的温度。当温度传感器91采集到的温度值变小时,可以控制负载开关93降低第一热电薄膜82的供电电流,以使第一热电薄膜82的制冷端821的制冷效果与当前发热器件81产生的热量匹配,从而节约系统的能耗。
由此可见,在上述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中,可以通过对第一热电薄膜82供电来使得制冷端821迅速吸收发热器件81的温度,到达非常好的散热效果。同时利用第二热电薄膜83进行热电转换,并通过能量收集电路89把热能转换后的电能收集起来给系统供电以及电池组件充电。如此,降低电子设备的散热组件中发热器件的温升,从而提供发热器件的过流能力,保证发热器件不因为温升过高烧而损坏。
基于上述散热组件的硬件实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散热控制方法,该散热控制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散热组件中,如图12所示,所述散热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1201、向第一热电薄膜提供供电电流,以使所述供电电流通过所述第一热电薄膜的制冷端时,吸收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并将所述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发热端;
步骤1202、通过第二热电薄膜吸收所述发热端的热量,并将吸收到的热量输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热电薄膜对吸收的热量进行热电转换,得到热电流;
通过能量收集模块获取所述第二热电薄膜产生的热电流;
基于所述热电流,并通过电池充放电模块,向目标电子组件充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步骤1201向第一热电薄膜提供供电电流,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实现:
步骤1201a、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发热器件的温度;
步骤1201b、基于所述发热器件的温度,确定所述供电电流的电流值,并基于所述电流值为所述第一热电薄膜提供供电电流。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终端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设备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外,所显示或讨论的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设备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的、机械的或其它形式的。
上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全部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单元分别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也可以至少两个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硬件加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或者,本申请上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也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移动存储设备、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之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发热器件、第一热电薄膜和第二热电薄膜;
所述第一热电薄膜设置于所述发热器件和所述第二热电薄膜之间,且所述第一热电薄膜的制冷端覆盖所述发热器件,所述第二热电薄膜覆盖所述第一热电薄膜的发热端;
所述第一热电薄膜,用于在供电电流通过所述制冷端时,吸收所述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并将所述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所述发热端;
所述第二热电薄膜,用于吸收所述发热端的热量,并将吸收的热量输出;
所述第二热电薄膜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热电薄膜的第一端覆盖所述第一热电薄膜的发热端,用于吸收所述发热端的热量;
所述第二热电薄膜,还用于基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产生的温度差,对所述第一端吸收的热量进行热电转换,得到热电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能量收集模块;
所述能量收集模块与所述第二热电薄膜电连接;
所述能量收集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热电流,并基于所述热电流向目标电子组件提供电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电子组件包括电池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电池充放电模块;
所述电池充放电模块与所述能量收集模块电连接;
所述能量收集模块,用于在获取所述热电流后,将所述热电流传输至所述电池充放电模块,以使所述电池充放电基于所述热电流为电池组件充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充放电模块还与所述第一热电薄膜连接;
所述电池充放电模块,用于将所述电池组件提供的电能传输至所述第一热电薄膜,以向所述第一热电薄膜提供所述供电电流。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升压模块;
所述升压模块与所述能量收集模块电连接,用于对所述热电流对应的电压进行升压处理,得到升压后热电流;
所述升压模块与电池充放电模块连接,所述升压模块还用于将所述升压后热电流传输至所述电池充放电模块,以使所述电池充放电模块基于所述升压后热电流为电池组件充电。
7.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微处理器和负载开关;
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入端与所述温度传感器电连接;
所述微处理器的输出端与负载开关的控制输入端连接;所述负载开关电流输入端与电池组件连接;所述负载开关的电流输出端与所述第一热电薄膜连接;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于所述发热器件的预设范围内;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所述发热器件的温度,并将所述发热器件的温度传输给所述微处理器;
所述微处理器,用于基于所述发热器件的温度,控制所述负载开关的工作状态,以调整所述电池组件提供给所述第一热电薄膜的供电电流的电流值,以使所述供电电流的电流值与所述发热器件的温度匹配。
8.一种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中,所述方法包括:
向第一热电薄膜提供供电电流,以使所述供电电流通过所述第一热电薄膜的制冷端时,吸收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并将所述发热器件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发热端;
通过第二热电薄膜吸收所述发热端的热量,并将吸收的热量输出;
所述第二热电薄膜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热电薄膜的第一端覆盖所述第一热电薄膜的发热端,用于吸收所述发热端的热量;
所述第二热电薄膜基于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产生的温度差,对所述第一端吸收的热量进行热电转换,得到热电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所述第二热电薄膜对吸收的热量进行热电转换,得到热电流;
通过能量收集模块获取所述热电流;
基于所述热电流,并通过电池充放电电路,向目标电子组件充电。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向第一热电薄膜提供供电电流,包括:
通过温度传感器采集发热器件的温度;
基于所述发热器件的温度,确定所述供电电流的电流值,并基于所述电流值为所述第一热电薄膜提供供电电流。
1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和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其中,
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散热组件的一侧,且所述壳体覆盖所述散热组件中第二热电薄膜;
所述壳体,用于吸收所述第二热电薄膜的热量,并将吸收的热量输出至外部环境中。
CN202011120075.5A 2020-10-19 2020-10-19 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散热控制方法 Active CN1123339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20075.5A CN112333978B (zh) 2020-10-19 2020-10-19 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散热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20075.5A CN112333978B (zh) 2020-10-19 2020-10-19 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散热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3978A CN112333978A (zh) 2021-02-05
CN112333978B true CN112333978B (zh) 2023-06-06

Family

ID=74314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20075.5A Active CN112333978B (zh) 2020-10-19 2020-10-19 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散热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33978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03469A (ja) * 1997-04-23 1998-11-13 Sharp Corp 薄膜熱電変換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半導体デバイス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ト基板
CN1274953A (zh) * 2000-06-16 2000-11-29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一种新结构薄膜热电堆
JP2004071969A (ja) * 2002-08-08 2004-03-04 Okano Electric Wire Co Ltd 熱電冷却装置
JP2008192968A (ja) * 2007-02-07 2008-08-21 Nec Corp 放熱装置、通信機器および機器の放熱方法
WO2009084172A1 (ja) * 2007-12-27 2009-07-09 Daikin Industries, Ltd. 熱電素子
EP3021369A1 (en) * 2014-11-14 2016-05-18 J Touch Corporation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or
CN107464795A (zh) * 2017-06-30 2017-12-12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热电转换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087989A (zh) * 2018-07-24 2018-12-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多功能热电薄膜发电与光强传感器件的制备方法
CN109104138A (zh) * 2018-06-22 2018-12-28 东华大学 一种柔性薄膜状光热电转换器件
CN210838998U (zh) * 2019-11-22 2020-06-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器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66941A (en) * 1997-12-10 1999-10-19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hermoelectric cooling with dynamic switching to isolate heat transport mechanisms
CN1352467A (zh) * 2001-10-24 2002-06-05 王彬 分体式热电偶制冷和发电技术
CN202546687U (zh) * 2012-05-09 2012-11-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Led灯条散热装置、背光模组及显示器件
CN103259460A (zh) * 2013-05-10 2013-08-21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带发电系统的移动终端
CN104717871A (zh) * 2013-12-13 2015-06-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终端散热系统及方法
US9837595B2 (en) * 2015-05-20 2017-12-05 Mediatek Inc. Semiconductor package assembly with thermal recycling function
TWI663903B (zh) * 2015-12-30 2019-06-21 微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熱電致冷模組與包含熱電致冷模組的散熱裝置
CN108513237B (zh) * 2018-05-10 2023-07-18 惠州迪芬尼声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热电转换装置的扬声器系统
CN109168302B (zh) * 2018-10-23 2024-04-09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
US11480350B2 (en) * 2019-01-31 2022-10-25 Imam Abdulrahman Bin Faisal University Enhanced performanc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303469A (ja) * 1997-04-23 1998-11-13 Sharp Corp 薄膜熱電変換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半導体デバイス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プリント基板
CN1274953A (zh) * 2000-06-16 2000-11-29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一种新结构薄膜热电堆
JP2004071969A (ja) * 2002-08-08 2004-03-04 Okano Electric Wire Co Ltd 熱電冷却装置
JP2008192968A (ja) * 2007-02-07 2008-08-21 Nec Corp 放熱装置、通信機器および機器の放熱方法
WO2009084172A1 (ja) * 2007-12-27 2009-07-09 Daikin Industries, Ltd. 熱電素子
EP3021369A1 (en) * 2014-11-14 2016-05-18 J Touch Corporation Thermoelectric power generator
CN107464795A (zh) * 2017-06-30 2017-12-12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热电转换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104138A (zh) * 2018-06-22 2018-12-28 东华大学 一种柔性薄膜状光热电转换器件
CN109087989A (zh) * 2018-07-24 2018-12-2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多功能热电薄膜发电与光强传感器件的制备方法
CN210838998U (zh) * 2019-11-22 2020-06-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无线充电器及电子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赵亮 ; 张丰华 ; 杨明明 ; 吴波 ; .热电制冷器散热性能实验研究.机械研究与应用.2016,(第03期),129-13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3978A (zh) 2021-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680125B (zh) 无线温度传感器
WO2019185036A1 (zh) Vr一体机及其运行方法
KR101682814B1 (ko) 멀티 히팅 소오스를 이용하는 휴대용 전자기기의 자가발전 충전장치 및 그에 따른 자가발전 전력 공급방법
WO2022177318A2 (ko) 리튬이온 배터리 모듈
WO2022111052A1 (zh) 电子设备
CN204633448U (zh) 充电电池
US20170155267A1 (en) Charging/Discharging Apparatus Using Thermoelectric Conversion Effect
CN212323769U (zh) 无线充电座
CN112333978B (zh) 散热组件及电子设备、散热控制方法
CN203455028U (zh) 无源无线测温测流系统
JP2015207552A (ja) 過充電放電装置付き二次集合電池
US7576513B1 (en) Battery charger configuration reducing thermal conduction
CN101652918A (zh) 包括低压电源的装置
CN218450993U (zh) 一种能量回收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7606907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217641541U (zh) 一种电池模组
CN107302120A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
CN114142564A (zh) 一种可反充无人机电池的充电箱及控制方法
JP3142173U (ja) 熱電気変換機能を有するコンピューター
CN201682722U (zh) 一种数据卡
KR101587713B1 (ko) 과충전 방지 장치를 가지는 2차 배터리
US20140293849A1 (en) Powering a network device with converted electrical power
CN105101757A (zh) 一种智能终端散热方法及系统
Alaoui et al. Hybrid BTM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
CN219478277U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