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1681A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331681A CN112331681A CN202011339983.3A CN202011339983A CN112331681A CN 112331681 A CN112331681 A CN 112331681A CN 202011339983 A CN202011339983 A CN 202011339983A CN 112331681 A CN112331681 A CN 11233168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display panel
- organic
- region
- transis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5
- 239000011368 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6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7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7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4642 Polyimid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044 organic lay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29910010272 inorganic materi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1147 inorgan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5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5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4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2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1
- -1 hydrogen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53 dr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093 suppor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Zinc monoxide Chemical compound [Zn]=O XLOMVQKBTHCTT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628 ero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21420 polycrystalline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5591 polysilic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80 sprea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892 sprea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Gallium Chemical compound [Ga]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82 device technolo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3 gal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PRLSGONYQIRFK-UHFFFAOYSA-N hydron Chemical compound [H+] GPRLSGONYQIRF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949 im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8 in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APFVFJFRJDLVQX-UHFFFAOYSA-N ind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In] APFVFJFRJDLVQX-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84 smart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3 transition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3624 transition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87 zinc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421—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having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layer
- H10D86/423—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having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crystalline structure of the active layer comprising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not belonging to the Group IV, e.g. InGaZnO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441—Interconnections, e.g. scanning lin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451—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sitions or shapes of the interlayer dielectric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4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 H10D86/6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characterised by multiple TFTs wherein the TFTs are in active matric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像衬底基板、第一晶体管和平坦化层,第一晶体管包括第一有源层、第一栅极、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平坦化层位于第一源极上方;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与平坦化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和第一有机区,第一有机区内的绝缘层为有机材料且第一有机区位于显示区。通过在第一平坦化层所在膜层与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且在显示区增设第一有机区,设置第一有机区内的绝缘层为有机材料,一方面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可弯折能力,避免或者减少弯折应力产生;另一方面第一有机区内的有机材料可以隔断无机材料中的裂纹,防止或者减缓裂纹扩散,保证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显示效果良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平板显示器件技术发展已日趋成熟,而柔性显示面板凭借其轻薄、可弯折、耐冲击的特性即将成为显示领域的主流。其中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因具有响应速度快、视角宽、亮度高、低功耗以及自发光器件,具有抗弯折特性等优异性能,近年来,成为柔性显示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现有柔性显示面板中,由于电子元件众多,显示面板的弯折能力有限,如何进一步提升柔性显示面板的可弯折特性,成为研究热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通过在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与平坦化层所在膜层之间增设第一有机区,且第一有机区位于显示区,设置第一有机区内的绝缘层有有机材料,提升显示面板的可弯折能力。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包括第一有源层、第一栅极、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所述第一源极及所述第一漏极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栅极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与所述第一源极及所述第一漏极之间;
平坦化层,所述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一源极及所述第一漏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其中,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与所述平坦化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和第一有机区,所述第一有机区内的所述绝缘层为有机材料;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第一有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一晶体管包括第一有源层、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同时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第一源极远离第一有源层一侧的平坦化层,通过在第一平坦化层所在膜层与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且在显示区增设第一有机区,设置第一有机区内的绝缘层为有机材料。由于有机材料的杨氏模量较小,可弯折性能良好,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一方面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可弯折能力,避免或者减少弯折应力产生;另一方面如果无机材料中产生裂纹,第一有机区内的有机材料可以隔断无机材料中的裂纹,防止或者减缓裂纹扩散,实现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显示效果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版图示意图;
图30是图29所示的显示面板沿F-F’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29所示的显示面板沿G-G’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包括衬底基板11;第一晶体管12,第一晶体管12包括第一有源层121、第一栅极122、第一源极123和第一漏极124,第一源极123及第一漏极124位于第一有源层121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第一栅极123位于第一有源层121与第一源极123及第一漏极124之间;平坦化层13,平坦化层13位于第一源极123及第一漏极124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其中,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1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平坦化层13之间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和第一有机区14,第一有机区14内的绝缘层为有机材料;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NAA,第一有机区14位于显示区AA。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第一晶体管12具体可以包括第一有源层121、第一栅极122、第一源极123和第一漏极124,第一栅极123位于第一有源层121与第一源极123及第一漏极124之间,即第一晶体管12可以包括顶栅结构。进一步的,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平坦化层13,在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平坦化层13所在膜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和第一有机区14,第一有机区14内的绝缘层为有机材料,由于有机材料的杨氏模量小于无机材料的杨氏模量,可弯折性能良好,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一方面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可弯折能力,避免或者减少弯折应力产生;另一方面如果无机材料中产生裂纹,由于有机材料与无机材料材料之间存在交界面,裂纹可能在交界面位置截止;或者,即使裂纹进一步延伸至有机材料中,由于有机材料的杨氏模量小于无机材料的杨氏模量,有机材料质软,韧性良好,裂纹在有机材料中不容易继续传播,因此第一有机区内的有机材料可以隔断无机材料中的裂纹,防止或者减缓裂纹扩散,实现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显示效果良好。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有机区内的有机材料可以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1中所示的X方向)隔断无机材料中的裂纹,防止或者减缓裂纹扩散;也可以在与X方向相交的其他方向上隔断无机材料中的裂纹,防止或者减缓裂纹扩散,例如在平行衬底基板的方西上,只要第一有机区位于裂纹的延伸路径上,第一有机区均可以防止或者减缓裂纹扩散。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有机区14设置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平坦化层13所在膜层之间,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1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有源层121可以部分重叠,可以完全重叠,也可以完全不重叠,即第一有机区14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投影与第一有源层121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部分交叠,或者完全交叠,或者完全不交叠,图1仅以第一有机区14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投影与第一有源层121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完全交叠为例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只需通过设置第一有机区14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可弯折能力,同时隔断无机材料中的裂纹即可。
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可以包括显示区AA和非显示区NAA,非显示区NAA至少位于显示区AA一侧,图1中以非显示区NAA位于显示区AA一侧为例进行说明,其中,第一有机区14位于显示区AA内,保证第一有机区14可以提升显示区AA内的可弯折能力,同时隔断无机材料中的裂纹进一步在显示区AA内扩散。可选的,显示区AA内可以包括多个子像素(图中未示出),每个子像素可以包括发光单元以及驱动发光单元发光的像素电路(图中未示出),像素电路可以包括多个晶体管(图中未示出),第一晶体管12可以为像素电路中的其中一个晶体管。或者,第一晶体管12也可以为其他结构中的元件,例如第一晶体管12可以为栅极驱动电路(图中未示出)中的其中一个晶体管,或者第一晶体管12可以为短路棒(图中未示出)中的其中一个晶体管,或者,第一晶体管12可以为多路输出选择电路中的其中一个晶体管,本发明实施例对第一晶体管12的具体存在形式不进行限定。
进一步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的衬底基板11可以为柔性衬底基板或者刚性衬底基板,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当衬底基板11为柔性衬底时,衬底基板11可以包括聚酰亚胺衬底,保证柔性衬底耐高温性能良好,绝缘性能良好;并且衬底基板11可以包括一层聚酰亚胺衬底或者包括两层聚酰亚胺衬底,本发明实施例对此同样不进行限定。当衬底基板11包括一层聚酰亚胺衬底时,衬底基板11膜层结构简单,制备工艺简单,且有利于实现衬底基板11以及整个显示面板轻薄化设计需求。进一步的,由于聚酰亚胺衬底一般制备在刚性衬底上,在衬底基板11上制备完成像素电路以及发光元件之后,一般采用激光剥离技术剥离去除刚性衬底,在激光剥离去除刚性衬底时可能会损伤聚酰亚胺衬底。因此,当衬底基板11包括一层聚酰亚胺衬底时,例如包括第一聚酰亚胺衬底和第二聚酰亚胺衬底,第一聚酰亚胺衬底和第二聚酰亚胺衬底之间设置缓冲层,第一聚酰亚胺衬底制备在刚性衬底上,像素电路以及发光元件制备在第二聚酰亚胺衬底上,即使通过激光剥离去除刚性衬底时可能损伤第一聚酰亚胺衬底,但是仍可以保证第二聚酰亚胺衬底的完整性,保证整个显示面板的完整性。图1仅以衬底基板11为柔性衬底,且包括分别为聚酰亚胺的第一柔性衬底111和第二柔性衬底113以及位于第一柔性衬底111和第二柔性衬底113之间的绝缘层112。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一晶体管包括第一有源层、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同时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第一源极远离第一有源层一侧的平坦化层,通过在第一平坦化层所在膜层与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且在显示区增设第一有机区,设置第一有机区内的绝缘层为有机材料。由于有机材料的杨氏模量较小,可弯折性能良好,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一方面可以提升显示面板的可弯折能力,避免或者减少弯折应力产生;另一方面如果无机材料中产生裂纹,裂纹可以截止在无机材料与有机材料的交界面,或者即使裂纹延伸至有机材料中,只要第一有机区位于裂纹的延伸路径上,第一有机区内的有机材料可以隔断无机材料中的裂纹,防止或者减缓裂纹扩散,保证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显示效果良好。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衬底基板11之间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15和第一有机区14,第一有机区14内的绝缘层为有机材料。
示例性的,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衬底基板11之间的部分,由于第一有机区14内的绝缘层为有机材料,因此,通过在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衬底基板11之间设置第一有机区14,提升显示面板的可弯折能力,同时隔断无机材料中的裂纹在显示区AA扩散。需要说明的是,当衬底基板11包括柔性衬底基板时,第一有机区14中的有机材料区别于柔性衬底基板,与柔性衬底基板是不同的结构。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上,第一有机区14贯穿与第一有源层121接触的绝缘层,且第一有机区14与平坦化层13相接。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第一有机区14贯穿与第一有源层121接触的绝缘层,且第一有机区14与平坦化层13相接,即第一有机区1贯穿平坦化层13与第一有源层121之间的所有绝缘层,如此可以充分提升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能,充分保证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能;同时由于第一有机区1贯穿平坦化层13与第一有源层121之间的所有绝缘层,如此第一有机区14可以阻止产生在平坦化层13与第一有源层121之间任一层中的裂纹继续在显示区AA扩散,保证显示面板稳定性良好。进一步的,设置第一有机区14与平坦化层13相接,平坦化层13与第一有机区14同时制备,保证显示面板结构简单,制备工艺简单。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继续参考图1所示,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平坦化层13之间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无机区16,位于第一无机区16内的绝缘层为无机材料。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由于无机材料的致密性良好,无机材料的水氧阻隔性能良好,因此通过在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平坦化层13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一无机区16,同时在第一无机区16中设置无机材料,通过无机材料对一些水氧敏感的膜层进行水氧隔离防护,以使水氧敏感的膜层免受水氧侵袭,保证水氧敏感的膜层性能稳定,进一步保证显示面板性能稳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图1所示,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无机区16位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第一有机区14之间,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示例性的,通过设置第一无机区16位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第一有机区14之间,通过第一无机区16对第一有源层121进行水氧防护,保证第一有源层121免受水氧侵袭,保证第一有源层121性能稳定,进一步保证显示面板性能稳定。
进一步的,继续参考图1所示,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有机区14的长度为H1,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厚度之和为H2,其中,H2≥1/2×H1。
示例性的,由于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可以对第一有源层121进行水氧防护,为了保证水氧防护效果良好,可以合理设置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的厚度,例如设置在垂直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有机区14的长度H1与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厚度之和H2满足H2≥1/2×H1,如此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厚度不会太薄,水氧防护效果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有机区14的长度H1与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厚度之和H2满足H2≥1/2×H1,这里仅以1/2为例进行说明,例如第一有机区14的长度H1与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厚度之和H2可以满足H2=2/3×H1,或者H2=3/4×H1,本发明实施例对具体数值不进行限定,只需保证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厚度不能太薄,保证水氧防护效果良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无机区16位于第一栅极122所在膜层与第一有机区14之间,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栅极122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示例性的,通过设置第一无机区16位于第一栅极122所在膜层与第一有机区14之间,通过第一无机区16对第一栅极122进行水氧防护,保证第一栅极122免受水氧侵袭,保证第一栅极122性能稳定,进一步保证显示面板性能稳定。
进一步的,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有机区14的长度为H1,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栅极122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厚度之和为H3,其中,H3≥1/2×H1。
示例性的,由于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栅极122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可以对第一栅极122进行水氧防护,为了保证水氧防护效果良好,可以合理设置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栅极122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的厚度,例如设置在垂直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有机区14的长度H1与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栅极122与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厚度之和H3满足H3≥1/2×H1,如此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栅极122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厚度不会太薄,水氧防护效果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有机区14的长度H1与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栅极122与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厚度之和H3满足H3≥1/2×H1,这里仅以1/2为例进行说明,例如第一有机区14的长度H1与第一栅极122与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厚度之和H3可以满足H3=2/3×H1,或者H3=3/4×H1,本发明实施例对具体数值不进行限定,只需保证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栅极122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厚度不能太薄,保证水氧防护效果良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无机区16位于第一有机区14与平坦化层13之间,第一有机区14与平坦化层13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示例性的,由于平坦化层13一般采用有机材料制备,而第一有机区14内同样为有机材料,为了避免因过多有机材料堆叠造成支撑能力下降,可以将第一无机区16设置于第一有机区14与平坦化层13之间,同时设置第一无机区16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如此既可以保证显示面板可弯折性能良好,还可以保证显示面板支撑效果良好,综合保证显示面板稳定性良好。进一步的,设置第一无机区16位于第一有机区14与平坦化层13之间,还可以阻断平坦化层13与第一有机区14之间的水氧传输通道,将水氧阻隔在平坦化层13中,避免水氧进一步向第一晶体管12中扩散,保证第一晶体管12免受水氧侵蚀,保证第一晶体管12以及整个显示面板性能稳定。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有机区14与平坦化层13相接,第一有机区14内的有机材料包括与平坦化层13相同的材料。
示例性的,由于平坦化层13一般采用有机材料制备,而第一有机区14内同样为有机材料,为了保证平坦化层13以及第一有机区14内的有机材料制备工艺简单,可以设置第一有机区14与平坦化层13相接同时设置第一有机区14内的有机材料包括与平坦化层13相同的材料,如此平坦化层13以及第一有机区14内的有机材料可以在同一工艺中制备,保证显示面板制备工艺简单。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第一电容17,第一电容17包括第一极板171和第二极板172,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极板171和第二极板172位于平坦化层13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且第一极板171位于第二极板172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其中,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极板171与平坦化层13之间,且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极板171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示例性的,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第一电容17,第一电容17可以为像素电路中的存储电容,也可以为其他结构中的元件,例如第一电容17可以为栅极驱动电路(图中未示出)中的其中一个电容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对第一电容17的具体存在形式不进行限定。第一电容17包括第一极板171和第二极板172,第一极板171和第二极板172均位于第一有源层121与平坦化层13之间,同时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极板171与平坦化层13之间,且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极板171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如此在提升显示面板可弯折能力的同时,通过至少一层无机层还能够起到阻隔水氧的作用,避免水氧侵蚀第一电容17,保证第一电容17性能稳定,进一步保证显示面板整体性能稳定。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晶体管12以外的区域,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之间无交叠。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晶体管12以外的区域,即第一有机区14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晶体管12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不交叠,如此一方面通过增设第一有机区14可以增强显示面板10的可弯折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保证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区域免受第一有机区14可能带来的水氧问题的腐蚀,提升第一晶体管12的稳定性,保证第一晶体管12正常工作,进而保证显示面板正常工作。进一步的,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晶体管12以外的区域,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之间无交叠,还可以确保第一有机区14的设置位置灵活,设置方式多样,满足不同的设计需求。
进一步的,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晶体管12以外的区域,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存在多种不同的设置方式,例如第一有机区14可以围绕第一晶体挂12设置(图中未示出),或者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晶体管12与其他晶体管之间(图中未示出),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只需保证第一有机区14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晶体管12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不交叠,在保证可弯折性能良好的情况下不会对第一晶体管12造成水氧腐蚀即可。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9和图10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的至少部分区域相交叠。
示例性的,如图9和图10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至少部分交叠,即第一有机区14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晶体管12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如此不仅可以通过增设第一有机区14可以增强显示面板10的可弯折能力,进一步可以从第一晶体管12内部的至少部分绝缘层设置为有机材料,进一步提升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的可弯折特性,保证显示面板可弯折特性良好。
进一步的,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的至少部分区域相交叠,可以是如图9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的部分区域相交叠;也可以是如图10所示,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的全部区域相交叠,即第一有机区14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覆盖第一晶体管12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如此在图中所示的Y方向上,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存在连续的有机材料,进一步提升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的可弯折特性,保证显示面板可弯折特性良好。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继续参考图1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源极123与第一漏极124之间的区域。
示例性的,如图1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源极123与第一漏极124之间的区域,如此在保证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可弯折性能良好的同时,第一有机区14不会影响第一源极123和第一漏极124,保证第一源极123与第一漏极124性能稳定,保证第一晶体管12性能稳定,进而保证整个显示面板性能稳定。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上,第一有机区14延伸至衬底基板11,衬底基板11的材料为聚酰亚胺,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衬底基板11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有机层。
示例性的,如图11所示,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位于衬底基板11所在膜层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的缓冲层18,这里的缓冲层18可以为上述图2中的绝缘层15,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上,第一有机区14延伸至衬底基板11可以理解为至少部分缓冲层18作为第一有机区14的一部分,至少部分缓冲层18为有机层,如此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能,保证显示面板可弯折性能良好。
进一步的,衬底基板11可以为柔性衬底基板,衬底基板11可以包括聚酰亚胺衬底,并且衬底基板11可以包括一层聚酰亚胺衬底或者包括两层聚酰亚胺衬底,本发明实施例对此同样不进行限定。图11仅以衬底基板11为柔性衬底,且包括分别为聚酰亚胺的第一柔性衬底111和第二柔性衬底113以及位于第一柔性衬底111和第二柔性衬底113之间的绝缘层112,绝缘层112可以为第一柔性衬底111和第二柔性衬底113之间的缓冲层。并且第一有机区14中的有机材料区别于柔性衬底基板,与柔性衬底基板是不同的结构,在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衬底基板11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有机层,充分提升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能,保证显示面板可弯折性能良好。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衬底基板11与平坦化层13之间还包括第二有机区19,第二有机区19内的绝缘层为有机材料;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机区19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示例性的,如图1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第二有机区19,第二有机区19位于衬底基板11所在膜层与平坦化层13之间,且第二有机区19中的绝缘层为有机材料,在第一有机区14的基础上,通过增设第二有机区19,通过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机区19配合,进一步提升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进一步的,继续参考图12所示,由于第一有机区14内设置有机材料,第二有机区19内设置有机材料,为了避免因过多有机材料堆叠造成支撑能力下降,因此在垂直衬底基板11的方向,可以在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机区19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如此既可以保证显示面板可弯折性能良好,还可以保证显示面板支撑效果良好,综合保证显示面板稳定性良好。进一步的,由于在垂直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机区19之间设置有至少一层无机层,通过该无机层可以阻断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机区19之间的水氧传输通道,避免水氧进一步在显示面板中传输,保证显示面板的水氧阻隔效果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在垂直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上,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机区19可以交叠,也可以不交叠,在下述实施例中进行具体说明。还需要说明的是,衬底基板11可以为柔性衬底基板,例如聚酰亚胺衬底,第二有机区19与柔性衬底基板是不同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图12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机区19之间至少部分交叠。
如图12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机区19之间至少部分交叠,可以理解为第一有机区14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二有机区19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如此可以从垂直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上提升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能,保证显示面板在垂直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上弯折性能良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机区19之间无交叠,且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机区19中,至少一者与第一晶体管12的至少部分区域相交叠。
示例性的,如图13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机区19之间无交叠,可以理解为第一有机区14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二有机区19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无交叠,如此可以从平行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提升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能,保证显示面板在平行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弯折性能良好。
进一步的,继续参考图13所示,至少一者与第一晶体管12的至少部分区域相交叠,图13以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的至少部分区域相交叠为例进行说明,如此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的可弯折能力,提升显示面板的整体可弯折性能。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第一有机区14可以与显示面板中的其他结构同层设置,贯穿相同的膜层,在同一工艺中制备。下面对第一有机区14如何设置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的,显示面板可以包括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二导电结构,第一导电结构与第二导电结构之间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第二导电结构位于第一导电结构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一导电结构通过过孔与第二导电结构连接;其中,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第一有机区与过孔贯穿相同膜层。
示例性的,显示面板中包括异层设置的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二导电结构,第一导电结构与第二导电结构通过过孔电连接,设置过孔与第一有机区在同一掩模工艺中实现,贯穿相同的膜层,保证第一有机区与过孔制备工艺简单,节省制备工艺。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接下来对第一有机区与过孔具体如何设置进行示例性说明。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第一源极123通过第一过孔20与第一有源层121连接,第一导电结构21通过第二过孔22与第二导电结构23连接;其中,第二过孔22的深度小于第一过孔20的深度。
如图14所示,第一源极123通过第一过孔20与第一有源层121电连接,第一过孔20可以为深度较大的过孔,打孔工艺难度大,这里设置连接第一导电结构21与第二导电结构22的第二过孔22的深度小于第一过孔20的深度,可以避免第二过孔22深度较大,保证第二过孔22制备工艺简单。进一步的,由于第一导电结构21通过第二过孔22与第二导电结构23连接,这里的第二过孔22即上述所述的实现第一导电结构21与第二过孔22连接的过孔,由于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过孔22贯穿相同的膜层,进一步可以避免第一有机区14的深度较大,在保证第二过孔22以及第一有机区14制备工艺简单,避免深打孔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因第一有机区14较深造成显示面板的支撑能力下降的问题,保证显示面板制备工艺简单以及性能稳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图14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第一电容17,第一电容17包括第一极板171和第二极板172,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极板171和第二极板172位于平坦化层13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且第一极板171位于第二极板172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第一导电结构21为第一极板连接线24,第二导电结构23为第一极板171;第一极板连接线24用于为第一极板171提供电压信号。
示例性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一电容17,第一电容17例如可以为像素电路中的存储电容,对应的,第一晶体管12例如可以为像素电路中的开关晶体管,开关晶体管的输出端(源极或者漏极)与存储电容的其中一个极板电连接,向存储电容写入电压信号。对应在图14中,第一极板连接线24分别与第一晶体管12的第一源极123或者第一漏极124以及第一极板171电连接,实现第一晶体管12与第一电容17的电连接关系,通过第一晶体管12为第一极板171提供电压信号。进一步的,第一极板连接线24与第一源极123以及第一漏极124同层设置,第一极板连接线24作为上述的第一导电结构21,第一极板171作为上述的第二导电结构23,第一极板连接线24与第一极板171通过第二过孔22电连接,同时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过孔22贯穿相同的膜层,保证第一有机区14的制备工艺与显示面板中的制备工艺相匹配,保证第一有机区14制备工艺简单。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5所示,第一晶体管12还可以包括过渡源极125和过渡漏极126,过渡源极125位于第一源极123与第一有源层121之间,过渡漏极126位于第一漏极124与第一有源层121之间;第一源极123通过过孔与过渡源极125连接,过渡源极125通过过孔与第一有源层121连接,第一漏极124通过过孔与过渡漏极126连接,过渡漏极126通过过孔与第一有源层121连接;其中,第一源极123为第一导电结构,过渡源极125为第二导电结构;或者,第一漏极124为第一导电结构,过渡漏极126为第二导电结构。
示例性的,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由于第一源极123以及第一漏极124直接与第一有源层121通过过孔电连接时,可能会造成过孔深度较大,过孔制备工艺复杂。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一源极123与第一有源层121之间增设过渡源极125,在第一漏极124与第一有源层121之间增设过渡漏极126,第一源极123通过过孔与过渡源极125连接,过渡源极125通过过孔与第一有源层121连接,实现第一源极123与第一有源层121之间的电连接,第一漏极124通过过孔与过渡漏极126连接,过渡漏极126通过过孔与第一有源层121连接,实现第一漏极124与第一有源层121之间的电连接,如此通过两个浅孔代替现有结构中的深孔,简化过孔制备工艺,同时避免因深打孔可能造成的连接不良。进一步的,第一源极123作为上述的第一导电结构21,过渡源极125作为上述的第二导电结构23,或者,第一漏极124作为上述的第一导电结构21,过渡漏极126作为上述的第二导电结构23,第一源极123与过渡源极125的连接过孔或者第一漏极124与过渡漏极126的连接过孔与第一有机区14贯穿相同的膜层,保证第一有机区14的制备工艺与显示面板中的制备工艺相匹配,保证第一有机区14制备工艺简单。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6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第一信号线25,第一信号线25包括异层设置且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信号线251和第二子信号线252,第一子信号线251与第二子信号线252通过过孔连接,其中,第一子信号线251为第一导电结构21,第二子信号线252为第二导电结构23。
示例性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第一信号线25,第一信号线25例如可以为数据信号线或者第一电源信号线,通过第一信号线25为显示面板的像素电路提供数据信号或者第一电源信号。由于显示面板中元器件众多,为了合理布设各个元器件,第一信号线25可以灵活布线。具体的,可以设置第一信号线25包括异层设置的第一子信号线251和第二子信号线252,第一子信号线251和第二子信号线252通过过孔连接,此时第一子信号线251可以为上述的第一导电结构21,第二子信号线252可以为上述的第二导电结构23,第一子信号线251和第二子信号线252的连接过孔与第一有机区14贯穿相同的膜层,保证第一有机区14的制备工艺与显示面板中的制备工艺相匹配,保证第一有机区14制备工艺简单。
需要说明的是,图16仅以第一子信号线251与第一源极123同层设置,第二子信号线252与第一栅极122同层设置为例进行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举例来说,当显示面板包括电容结构时,电容结构包括异层设置的两个极板,第一子信号线251可以与第一源极123同层设置,第二子信号线252可以与电容结构的其中一个极板同层设置。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7所示,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第二晶体管26,第二晶体管26包括第二有源层261、第二栅极262、第二源极263和第二漏极264;其中,第二有源层261位于第一有源层121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第二栅极262位于第一有源层121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第一有源层121包括硅,第二有源层261包括氧化物半导体。
示例性的,如图1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第二晶体管26,第二晶体管26与第一晶体管12可以为不同类型的晶体管。具体的,第二晶体管26包括第二有源层261,第二有源层261可以包括氧化物半导体,例如铟镓锌氧化物(Indium GalliumZinc Oxide,IGZO);第一有源层121可以包括硅,例如多晶硅或者低温多晶硅(LTPS),第二晶体管26与第一晶体管12可以一并作为像素电路或者作为像素电路的一部分,或者第二晶体管26与第一晶体管12一并作为像素驱动电路的一部分,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具体的,第二晶体管26还可以包括第二栅极262、第二源极263和第二漏极264,第二源极263和第二漏极264位于第二栅极262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第二源极263和第二漏极264通过过孔分别与第二有源层261电连接。进一步的,其中第二有源层262位于第一有源层121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如此在对第一有源层121进行高温制程时可以保证第二有源层261免受损伤。进一步的,第二栅极262位于第一有源层121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第二晶体管26可以为顶栅结构和/或底栅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进一步的,当显示面板10同时包括第一晶体管12和第二晶体管26时,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和/或第二晶体管26交叠,如此可以增强第一晶体管12和/或第二晶体管26所在区域的可弯折性,防止或者减缓裂纹在第一晶体管12和/或第二晶体管26所在区域扩散,实现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显示效果良好。或者,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均不交叠,避免第一有机区14中的水汽或者氧气进入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保证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性能稳定,进一步保证显示面板10性能稳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图17所示,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二有源层261所在膜层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源层261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示例性的,如图17所示,由于第二有源层261包括氧化物半导体,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对氢离子、水汽和氧气比较敏感,氢离子、水汽和氧气可以影响第二有源层261的特性,因此当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二有源层261所在膜层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可以在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源层261所在膜层之间设置至少一层无机层,通过至少一层无机层阻隔经第一有机区14进入的氢离子、水汽和氧气,在保证通过第一有机区14增加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的同时保证第二有源层261免受氢离子、水汽和氧气的侵蚀,保证第二有源层261性能稳定,进而保证第二晶体管26以及整个显示面板功能稳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图17所示,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第二栅极连接线27,第一导电结构21为第二栅极连接线27,第二导电结构23为第二栅极262;第二栅极连接线27用于为第二栅极262提供栅极信号。
示例性的,第一晶体管12与第二晶体管26可以一并作为像素电路或者作为像素电路的一部分,例如第一晶体管12为开关晶体管,第二晶体管26为驱动晶体管,开关晶体管的输出端(源极或者漏极)与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向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写入栅极信号。对应在图18中,第二栅极连接线27分别与第一晶体管12的第一源极123或者第一漏极124以及第二晶体管26的第二栅极262电连接,实现第一晶体管12与第二晶体管26的电连接关系,通过第一晶体管12为第二栅极262提供栅极信号。进一步的,第二栅极连接线27与第一源极123以及第一漏极124同层设置,第二栅极连接线27作为上述的第一导电结构21,第二栅极262作为上述的第二导电结构23,第二栅极连接线27与第二栅极262实现电连接的过孔与第一有机区14贯穿相同的膜层,在保证通过第一有机区14增加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的同时保证第一有机区14的制备工艺与显示面板中的制备工艺相匹配,保证第一有机区14制备工艺简单。
进一步的,第二栅极连接线27与第二栅极262实现电连接的过孔与第一有机区14贯穿相同的膜层,此时第一有机区14可以与第一晶体管12和/或第二晶体管26交叠,或者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均不交叠。当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和/或第二晶体管26交叠时可以增强第一晶体管12和/或第二晶体管26所在区域的可弯折性,防止或者减缓裂纹在第一晶体管12和/或第二晶体管26所在区域扩散,实现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显示效果良好;当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均不交叠时,可以避免第一有机区14中的水汽或者氧气进入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保证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性能稳定,进一步保证显示面板10性能稳定。图17仅以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交叠为例进行说明。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1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8所示,第一导电结构21为第二源极263或者第二漏极264;第二导电结构23为第二有源层261。
示例性的,由于第二源极263以及第二漏极264需要通过过孔与第二有源层261电连接,因此第二源极263或者第二漏极264可以作为上述的第一导电结构21,第二有源层261可以作为上述的第二导电结构23,第二源极263和第二有源层261的连接过孔,或者,第二漏极264和第二有源层261的连接过孔与第一有机区14贯穿相同的膜层,在保证通过第一有机区14增加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的同时保证第一有机区14的制备工艺与显示面板中的制备工艺相匹配,保证第一有机区14制备工艺简单。
进一步的,第二源极263和第二有源层261的连接过孔,或者,第二漏极264和第二有源层261的连接过孔与第一有机区14贯穿相同的膜层,此时第一有机区14可以与第一晶体管12交叠或者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均不交叠。当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交叠时可以增强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的可弯折性,防止或者减缓裂纹在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扩散,实现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显示效果良好;当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均不交叠时,可以避免第一有机区14中的水汽或者氧气进入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保证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性能稳定,进一步保证显示面板10性能稳定。进一步的,由于第二晶体管26的第二有源层261对氢离子、水汽和氧气比较敏感,当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晶体管26不交叠时,还可以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源层261直接基础,避免氢离子、水汽和氧气对第二有源层261造成干扰,保证第二晶体管26以及整个显示面板的性能稳定。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1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9所示,显示面板10还包括第一电容17,第一电容17包括第一极板171和第二极板172,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极板171和第二极板172位于平坦化层13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且第一极板171位于第二极板172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第一导电结构21为第一极板连接线24,第二导电结构23为第一极板连接结构173,第一极板连接结构173与第一极板171电连接(图中未示出);第一极板连接线24用于为第一极板171提供电压信号。
示例性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还可以包括第一电容17,第一电容17例如可以为像素电路中的存储电容,对应的,第一晶体管12例如可以为像素电路中的开关晶体管,开关晶体管的输出端(源极或者漏极)与存储电容的其中一个极板电连接,向存储电容写入电压信号。对应在图19中,第一极板连接线24分别与第一晶体管12的第一源极123或者第一漏极124以及第一极板连接结构173电连接,第一极板连接结构173与第一极板171电连接(图中未示出),实现第一晶体管12与第一电容17的电连接关系,通过第一晶体管12为第一极板171提供电压信号。进一步的,第一极板连接线24与第一源极123以及第一漏极124同层设置,第一极板连接线24作为上述的第一导电结构21,第一极板连接结构173作为上述的第二导电结构23,第一极板连接线24与第一极板连接结构173之间的连接过孔与第一有机区14贯穿相同的膜层,在保证通过第一有机区14增加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的同时保证第一有机区14的制备工艺与显示面板中的制备工艺相匹配,保证第一有机区14制备工艺简单。
进一步的,第一极板连接线24与第一极板连接结构173之间的连接过孔与第一有机区14贯穿相同的膜层,此时第一有机区14可以与第一晶体管12交叠或者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均不交叠。当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交叠是可以增强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的可弯折性,防止或者减缓裂纹在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扩散,实现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显示效果良好;当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均不交叠时,可以避免第一有机区14中的水汽或者氧气进入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保证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性能稳定,进一步保证显示面板10性能稳定。进一步的,由于第二晶体管26的第二有源层261对氢离子、水汽和氧气比较敏感,当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晶体管26不交叠时,还可以避免第一有机区14贯穿第二有源层261,避免氢离子、水汽和氧气对第二有源层261造成干扰,保证第二晶体管26以及整个显示面板的性能稳定。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20和图2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中,第二晶体管26还可以包括第三栅极265,第二栅极262位于第二有源层261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第三栅极265位于第二有源层261朝向衬底基板11的一侧;其中,第一导电结构21为第二栅极连接线27,第二导电结构23为第二栅极262,第二栅极连接线27用于为第二栅极262提供栅极信号(如图20所示);或者,第一导电结构21为第三栅极连接线28,第二导电结构23为第三栅极265,第三栅极连接线28用于为第三栅极265提供栅极信号。
示例性的,第二晶体管26为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第二晶体管26一般为双栅晶体管,由于第二晶体管26体积较大,为了降低第二晶体管26的体积,可以设置第二晶体管26为顶栅+底栅结构的双栅晶体管,如图20和图21所示,第二晶体管26还可以包括第三栅极265,第二栅极262位于第二有源层261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作为第二晶体管26的顶栅,第三栅极265位于第二有源层261朝向衬底基板11的一侧,作为第二晶体管26的底栅,实现第二晶体管26的双栅结构设计。如上所述,第一晶体管21作为开关晶体管,第二晶体管26作为驱动晶体管,开关晶体管的输出端(源极或者漏极)与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向驱动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写入栅极信号,结合第二晶体管26的双栅结构设计,可以设置第一晶体管21的输出端与第二晶体管26的第二栅极262电连接,或者设置第一晶体管21的输出端与第二晶体管26的第三栅极265电连接。具体的,如图20所示,第二栅极连接线27与第一源极123以及第一漏极124同层设置,第二栅极连接线27作为上述的第一导电结构21,第二栅极262作为上述的第二导电结构23,第二栅极连接线27与第二栅极262实现电连接的过孔与第一有机区14贯穿相同的膜层,在保证通过第一有机区14增加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的同时保证第一有机区14的制备工艺与显示面板中的制备工艺相匹配,保证第一有机区14制备工艺简单。或者,如图21所示,第三栅极连接线28与第一源极123以及第一漏极124同层设置,第三栅极连接线28作为上述的第一导电结构21,第三栅极265作为上述的第二导电结构23,第三栅极连接线28与第三栅极265实现电连接的过孔与第一有机区14贯穿相同的膜层,在保证通过第一有机区14增加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的同时保证第一有机区14的制备工艺与显示面板中的制备工艺相匹配,保证第一有机区14制备工艺简单。
进一步的,第二栅极连接线27与第二栅极262实现电连接的过孔与第一有机区14贯穿相同的膜层,此时第一有机区14可以与第一晶体管12和/或第二晶体管26交叠,或者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均不交叠。当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和/或第二晶体管26交叠时可以增强第一晶体管12和/或第二晶体管26所在区域的可弯折性,防止或者减缓裂纹在第一晶体管12和/或第二晶体管26所在区域扩散,实现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显示效果良好;当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均不交叠时,可以避免第一有机区14中的水汽或者氧气进入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保证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性能稳定,进一步保证显示面板10性能稳定。图20仅以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交叠为例进行说明。进一步的,第三栅极连接线28与第三栅极265实现电连接的过孔与第一有机区14贯穿相同的膜层,此时第一有机区14可以与第一晶体管12交叠,或者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均不交叠。当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交叠时可以增强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的可弯折性,防止或者减缓裂纹在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扩散,实现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显示效果良好;当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均不交叠时,可以避免第一有机区14中的水汽或者氧气进入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保证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性能稳定,进一步保证显示面板10性能稳定。图21仅以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交叠为例进行说明。进一步的,由于第二晶体管26的第二有源层261对氢离子、水汽和氧气比较敏感,当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晶体管26不交叠时,还可以避免第一有机区14贯穿第二有源层261,避免氢离子、水汽和氧气对第二有源层261造成干扰,保证第二晶体管26以及整个显示面板的性能稳定。
上述实施例对以几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具体说明了第一有机区12与显示面板中的其他结构同层设置,贯穿相同的膜层,在同一工艺中制备的方案,上述实施方式仅作为一种示例性说明,而非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其他第一有机区12与显示面板中的其他结构贯穿相同的膜层也包括在本发明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2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2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晶体管12与第二晶体管26以外的区域,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之间无交叠,且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晶体管26之间无交叠。
示例性的,如图22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晶体管12与第二晶体管26以外的区域,即第一有机区14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晶体管12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以及第二晶体管26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均不交叠,保证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以及第二晶体管26所在区域均为完整的区域,在保证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以及第二晶体管26性能稳定的前提下通过增设第一有机区14提升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继续参考图17-图21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的至少部分区域交叠,且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晶体管16之间无交叠。
示例性的,如图17-图21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的至少部分区域交叠,且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晶体管16之间无交叠,即第一有机区14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晶体管12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与第二晶体管26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不交叠。由于第二晶体管26中的氧化物半导体有源层对氢离子、水汽和氧气的敏感程度高于第一晶体管12中的硅有源层,因此设置第一有机区14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晶体管12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可以保证第一晶体管12设置区域的可弯折性能良好,设置第一有机区14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二晶体管26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不交叠,保证第二晶体管26中的第二有源层261免受氢离子、水汽和氧气的侵蚀,保证第二有源层261性能稳定,进而保证第二晶体管26以及整个显示面板功能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的至少部分区域交叠,可以是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的部分区域交叠,也可以是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的全部区域交叠,图17-图21仅以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源极123和第一漏极124限定的区域之间,与第一晶体管12的部分区域交叠为例进行说明而非限定,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2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3和图24所示,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第二有源层261所在膜层之间,且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之间至少部分交叠,且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晶体管26之间至少部分交叠。
示例性的,如图23和图24所示,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第二有源层261所在膜层之间,在实际制备工艺中,可以在制备得到第一有机区14之后再制备第二有源层261,由于第二有源层261对于氢离子、水汽和氧气的敏感度高,氢离子、水汽和氧气会影响第二有源层261的性能,因此设置第二有源层261位于第一有机区14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在制备完成第一有机区14之后再制备第二有源层261,保证第二有源层261免受第一有机区14的影响,提升第二有源层261以及第二晶体管26的性能稳定性。进一步的,设置第一有机区14位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第二有源层261所在膜层之间,可以保证第一有机区14与平坦化层13之间不相接,因此,第一有机区14与平坦化层13之间的水氧传输通道被阻隔,从而避免第一有机区14带来水氧侵蚀的问题。进一步的,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晶体管12之间至少部分交叠,且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晶体管26之间至少部分交叠,即第一有机区14在衬底基板11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在衬底基板11上的垂直投影均至少部分交叠,保证可以提升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以及第二晶体管26所在区域的可弯折性能,提升显示面板的整体可弯折性能。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考图23和图24所示,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源层261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示例性的,如图23和图24所示,由于第二有源层261包括氧化物半导体,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对离子、水汽和氧气比较敏感,氢离子、水汽和氧气可以影响第二有源层261的特性,因此设置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源层261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33,通过至少一层无机层33阻隔经第一有机区14进入的氢离子、水汽和氧气,保证第二有源层261免受氢离子、水汽和氧气的侵蚀,保证第二有源层261性能稳定,进而保证第二晶体管26以及整个显示面板功能稳定。
进一步的,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源层261之间的至少一层无机层可以包括氧化硅层,氧化硅层的氢离子阻隔效果优良,通过设置第一有机区14与第二有源层261之间的至少包括氧化硅层,可以充分阻隔经第一有机区14进入的氢离子,保证第二有源层261免受氢离子的侵蚀,保证第二有源层261性能稳定,进而保证第二晶体管26以及整个显示面板功能稳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相接,如图23所示;或者,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有源层121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如图24所示。
示例性的,如图23所示,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相接,如此第一有源层121可以直接做有机层,进一步提升第一晶体管12以及整个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如图24所示,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有源层121之间设置至少一层无机层,通过至少一层无机层对第一有源层121进行水氧隔离,保证第一有源层121免受水氧侵蚀,提升第一有源层121的性能稳定性,进而提升第一晶体管12以及整个显示面板的性能稳定性。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2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5所示,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第二有源层261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和第三有机区29,第三有机区29内的绝缘层为有机材料;其中,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三有机区29与第二晶体管26至少部分交叠,且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三有机区29与第二有源层261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示例性的,如图25所示,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第二有源层261所在膜层之间还设置有第三有机区29,第三有机区29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二晶体管26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且第三有机区29内填充有机材料,如此通过第三有机区29提升第二晶体管26所在区域的可弯折性能。进一步的,第三有机区29与第二有源层261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可以通过至少一层无机层对第二有源层261进行氢离子以及水氧隔离,保证第二有源层261免受氢离子、水汽和氧气侵蚀,提升第二有源层261的性能稳定性,进而提升第二晶体管26以及整个显示面板的性能稳定性。
进一步的,第三有机区29设置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与第二有源层261所在膜层之间,如此第三有机区29与平坦化层13不相接,因此,第一有机区14与平坦化层13之间的水氧传输通道被阻隔,从而避免第三有机区29带来水氧侵蚀的问题。
进一步的,继续参考图25所示,第一有机区14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一晶体管12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通过第一有机区14提升第一晶体管12所在区域的可弯折性。
进一步的,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三有机区29在图中所示的Y方向上不相接,其中Y方向可以为第一晶体管12指向第二晶体管26的方向,即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三有机区29独立设置,一方面可以避免因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三有机区29连续相接形成大面积有机材料设置区,降低显示面板的支撑效果;另一方面第一有机区14对应第一晶体管12设置,第一有机区14仅需要满足第一晶体管12相关膜层设计,第三有机区29对应第二晶体管26设置,第三有机区29仅需要满足第二晶体管26相关膜层设计,保证第一有机区14以及第三有机区29设置独立性高,设置方式灵活;避免因第一晶体管12和第二晶体管26设置一个公共有机区时,公共有机区需要兼顾满足第一晶体管12以及第二晶体管26的膜层设计,公共有机区的设置方式限制多,设置方式单一。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2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6所示,衬底基板11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还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和第四有机区30,第四有机区30内的绝缘层为有机材料,衬底基板11的材料为聚酰亚胺;其中,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四有机区30与第二晶体管26至少部分交叠。
示例性的,如图26所示,衬底基板11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还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和第四有机区30,第四有机区30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与第二晶体管26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且第四有机区30内填充有机材料,如此通过第四有机区30提升第二晶体管26所在区域的可弯折性能。进一步的,衬底基板11可以为柔性衬底,且可以包括一层聚酰亚胺柔性衬底或者两层聚酰亚胺柔性衬底,图26以衬底基板11包括分别为聚酰亚胺的第一柔性衬底111和第二柔性衬底113以及位于第一柔性衬底111和第二柔性衬底113之间的绝缘层112为例进行说明。并且第四有机区30中的有机材料区别于柔性衬底基板,与柔性衬底基板是不同的结构。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2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7所示,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NAA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至少一层无机层包括第一凹槽31,第一凹槽31内填充有机材料;其中,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凹槽31贯穿相同膜层。
示例性的,如图27所示,显示面板10的非显示区NAA内设置有第一凹槽31,第一凹槽31可以贯穿至少一层无机层,且第一凹槽31内至少部分填充有有机材料,由于有机材料的杨氏模量较小,可弯折性能良好,因此通过在无机层中形成第一凹槽31,且在第一凹槽31中至少部分填充有机材料,如此一方面可以提升非显示区NAA的可弯折性能,另一方面如果无机材料中产生裂纹,第一凹槽31内的有机材料可以隔断无机材料中的裂纹,防止或者减缓裂纹向显示区AA扩散。
进一步的,继续参考图27所示,在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凹槽31贯穿相同膜层,如此第一有机区14与第一凹槽31在同一掩模工艺中实现,保证第一有机区与过孔制备工艺简单,节省制备工艺。
进一步的,非显示区NAA可以包括弯折区(图中未示出),第一凹槽31可以设置在弯折区内,如此进一步提升弯折区的可弯折性能。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2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8所示,显示面板10包括第一金属层32,第一金属层32位于平坦化层13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其中,以垂直于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金属层32与第一有机区14至少部分交叠。
示例性的,如图28所示,显示面板10还可以包括第一金属层32,第一金属层32位于平坦化层13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第一金属层32例如可以作为发光元件中的阳极与晶体管输出端(源极或者漏极)之间的过渡金属,发光元件的阳极与第一金属层32电连接,第一金属层32与晶体管的输出端电连接,避免阳极与晶体管输出端之间因深打孔造成的接触不良;第一金属层32又例如可以传输第一电压信号,与位于其他膜层中的第一电压信号走线并联,降低第一电压信号的传输阻抗;第一金属层32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走线,例如当像素电路同时包括P型晶体管和N型晶体管时,第一金属层32可以作为其中一种类型晶体管的扫描线走线层等等,本发明实施例不再一一举例说明。由于第一金属层32位于平坦化层13远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且第一金属层32一般为大面积覆盖走线,如此第一金属层32可以作为平坦化层13的水氧阻隔层,阻隔外界的水氧进入平坦化层。进一步的,设置第一金属层32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投影投影与第一有机区14在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上的垂直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由于第一金属层32可以阻隔水氧进入平坦化层13,因此可以阻隔水氧进入与第一金属层32投影存在交叠的第一有机区14中,防止第一有机区14中存在较多的水氧进入,整体上提升显示面板的水氧阻隔能力。
上述实施例均从显示面板的立体结构角度描述了显示面板中晶体管以及有机区的相对关系,下面从显示面板的具体版图结构交底描述显示面板中有机区的具体设置方式。
图2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版图示意图,图29示例性地示出了显示面板中的像素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具体的,图29示例性的示出了三层金属,分别为M1层、MC层和M2层,其中M1层可以为第一栅极所在膜层,MC层可以为电容结构的其中一个极板所在膜层,M2层可以为第一源极以及第一漏极所在膜层,本发明实施例仅以平坦化层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包括三层金属层为例金属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平坦化层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还可以包括其他金属层,例如第二晶体管的底栅所在膜层,或者还可以包括其他金属层,这里不再一一举例。
需要说明的是,图29中的六边形结构34为不同膜层之间的连接过孔,例如M2层与第一有源层121之间的连接过孔。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参考图29所示,平坦化层(图中未示出)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金属层,以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图中未示出)与至少一层金属层中的任意一层金属层之间均无交叠。
如图29中的A区域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图中未示出)与至少一层金属层中的任意一层金属层之间均无交叠,如此可以避免任意一层金属层免受第一有机区中可能携带的水氧侵蚀,保证金属层的性能稳定,金属层中传输的信号正常传输,不会发生短路或者断路,保证显示面板可以正常工作。进一步的,第一有机区与至少一层金属层中的任意一层金属层之间均无交叠的情形可参考图8所示。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继续参考图29所示,平坦化层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金属层,以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与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与至少一层金属层中的一层金属层之间相交叠。
如图29中的B区域所示,以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与至少一层金属层中的一层金属层之间相交叠,图29以第一有机区与MC金属层之间相交叠为例进行说明,如此可以提升该金属层所在区域的可弯折性能,进而提升整个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能。进一步的,第一有机区与至少一层金属层中的一层金属层之间相交叠的情形可参考图1所示。
进一步的,当第一有机区与至少一层金属层中的一层金属层之间相交叠时,第一有机区与金属层之间可以设置无机层,通过无机层阻隔第一有机区中的水氧进入金属层,保证金属层性能稳定,金属层中传输的信号正常传输,显示面板正常工作。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继续参考图29所示,平坦化层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两层金属层,其中,第一有机区位于两层金属层之间,或者,第一有机区位于两层金属层背离衬底基板的一者的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或者,第一有机区位于两层金属层朝向衬底基板的一者朝向衬底基板的一侧。
如图29中的C区域所示,平坦化层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两层金属层,图中的C区域包括三层金属,分别为M1层金属、MC层金属和M2层金属。以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一有机区位于两层金属层之间,例如第一有机区可以位于M1层金属与MC层金属之间,或者第一有机区可以位于MC层金属与M2层金属之间,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或者,由于M1层金属、MC层金属和M2层金属三层金属中,M2层金属层为三层金属层中背离衬底基板的一者,因此,第一有机区可以位于M2层金属层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或者,由于M1层金属、MC层金属和M2层金属三层金属中,M1层金属层为三层金属层中靠近衬底基板的一者,因此,第一有机区可以位于M1层金属层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综上所示,当平坦化层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两层金属层时,第一有机区可以包括多种不同的设置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定,无论哪种设置方式,均可以提升金属层所在区域的可弯折性能,进而提升整个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能。进一步的,第一有机区可以位于两层金属层背离衬底基板的一者的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或者,第一有机区可以位于两层金属层朝向衬底基板的一者朝向衬底基板的一侧,即两层金属层之间不设置第一有机区,避免相邻两层金属层之间的串扰较大。进一步的,第一有机区与至少两层金属交叠的情形可参考图4、图5、图6、图9和图10所示,上述图中均以第一有机区位于两层金属层之间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的,当第一有机区与至少两层金属层之间相交叠时,第一有机区与金属层之间可以设置无机层,通过无机层阻隔第一有机区中的水氧进入金属层,保证金属层性能稳定,金属层中传输的信号正常传输,显示面板正常工作。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30是图29所示的显示面板沿F-F’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参考图29和图30所示,平坦化层13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包括第二金属层,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一金属区35,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一金属区与第一有源层121不交叠;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五有机区36,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第五有机区36与第一金属区35至少部分交叠;第五有机区36位于第二金属层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和/或,第五有机区36位于第二金属层朝向衬底基板的一侧。
如图29和图30中的D区域所示,图中以第二金属层为M1层金属层为例进行说明,如图中的D区域所示,第二金属层包括与第一有源层121不交叠的第一金属区36,即图中的D区域,此时以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五有机区36可以与第一金属区35至少部分交叠,且第五有机区36可以位于第二金属层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和/或,第五有机区36位于第二金属层朝向衬底基板11的一侧,如此可以提升第一金属区35所在区域的可弯折性能,进而提升整个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图30仅以第五有机区36位于第二金属层(M1层)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为例进行说明。并且在图29和图30中第一晶体可以为双栅晶体管,例如在垂直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上,第一有源层121与M1金属层存在两个交叠区域,第一有源层121与M1金属层交叠区域即为第一晶体管的栅极122,采用双栅设计的第一晶体管12可以降低漏流。还需要说明的是,图中未示出第一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
进一步的,第五有机区36与第一有机区14在垂直衬底基板的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或者不重叠;或者,第五有机区36与第一有机区14在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平行上的方向上可以不相接。本发明实施例对第五有机区36与第一有机区14的相对位置关系不进行限定,图30仅以第五有机区36与第一有机区14在垂直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不重叠,且在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平行上的方向上可以不相接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的,继续参考图30所示,当第五有机区36与第一金属区35交叠时,第一金属区35所在的第二金属层M1与第五有机区36之间可以设置无机层,通过无机层阻隔第五有机区36中的水汽和氧气进入第一金属区35所在的第二金属层M1,保证第一金属区35所在的第二金属层M1性能稳定,金属层中传输的信号正常传输,显示面板正常工作。
作为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图31是图29所示的显示面板沿G-G’的剖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参考图29和图31所示,平坦化层13与第一有源层121所在膜层之间包括第三金属层和第四金属层,第四金属层位于第三金属层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第三金属层和第四金属层均包括第二金属区37,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如图中所示的X方向)上,第二金属区37与第一有源层121不交叠;显示面板还包括第六有机区38,在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上,第六有机区38与第二金属区37至少部分交叠;第六有机区38位于第四金属层背离衬底基板11的一侧,或者,第六有机区38位于第三金属层朝向衬底基板的一侧,或者,第六有机区38位于第三金属层与第四金属层之间。
如图29和图31中的E区域所示,图中以第三金属层为MC层金属层,第四金属层为M2层金属层为例进行说明。第三金属层和第四金属层均包括与第一有源层121不交叠的第二金属区37,即图中的E区域,此时以垂直于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第六有机区38可以与第二金属区37至少部分交叠,且第六有机区可以位于第四金属层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或者,第六有机区位于第三金属层朝向衬底基板的一侧,或者,第六有机区位于第三金属层与第四金属层之间。如此可以提升第二金属区所在区域的可弯折性能,进而提升整个显示面板的可弯折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图31仅以第六有机区38位于第三金属层(MC层)第四金属层(M2层)背之间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的,第六有机区38与第一有机区14在垂直衬底基板11的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或者不重叠;或者,第六有机区38与第一有机区14在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平行上的方向上可以不相接。本发明实施例对第六有机区38与第一有机区14的相对位置关系不进行限定,图31仅以第六有机区38与第一有机区14在垂直衬底基板的方向上不重叠,且在与衬底基板11所在平面平行上的方向上可以不相接为例进行说明。
进一步的,继续参考图31所示,当第六有机区38与第二金属区37交叠时,第二金属区所在的第三金属层(MC)以及第四金属层(M2)与第六有机区38之间可以设置无机层,通过无机层阻隔第六有机区38中的水汽和氧气进入第二金属区37所在的第三金属层和/或第四金属层,保证第二金属区所在的金属层性能稳定,金属层中传输的信号正常传输,显示面板正常工作。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方式提供的任一种显示面板。示例性的,参照图32,该显示装置100包括显示面板10。因此,该显示装置也具有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所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之处可参照上文对显示面板的解释说明进行理解,下文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100可以为图32所示的手机,也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工控设备、医用显示屏、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43)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第一晶体管,所述第一晶体管包括第一有源层、第一栅极、第一源极和第一漏极,所述第一源极及所述第一漏极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栅极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与所述第一源极及所述第一漏极之间;
平坦化层,所述平坦化层位于所述第一源极及所述第一漏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其中,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与所述平坦化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和第一有机区,所述第一有机区内的所述绝缘层为有机材料;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非显示区,所述第一有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有机区贯穿与所述第一有源层接触的所述绝缘层,且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平坦化层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与所述平坦化层之间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一无机区,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区内的所述绝缘层为无机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无机区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与所述第一有机区之间,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有机区的长度为H1,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厚度之和为H2,其中,
H2≥1/2×H1。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无机区位于所述第一栅极所在膜层与所述第一有机区之间,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一栅极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有机区的长度为H1,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一栅极所在膜层之间的无机层厚度之和为H3,其中,
H3≥1/2×H1。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无机区位于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平坦化层之间,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平坦化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平坦化层相接,所述第一有机区内的有机材料包括与所述平坦化层相同的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包括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位于所述平坦化层与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且所述第一极板位于所述第二极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其中,
所述第一有机区位于所述第一极板与所述平坦化层之间,且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一极板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以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所述第一有机区位于所述第一晶体管以外的区域,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一晶体管之间无交叠。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以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至少部分区域相交叠。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以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所述第一有机区位于所述第一源极与所述第一漏极之间的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有机区延伸至所述衬底基板,所述衬底基板的材料为聚酰亚胺,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与所述衬底基板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有机层。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衬底基板与所述平坦化层之间还包括第二有机区,所述第二有机区内的所述绝缘层为有机材料;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二有机区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以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二有机区之间至少部分交叠。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以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二有机区之间无交叠,且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二有机区中,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至少部分区域相交叠。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导电结构和第二导电结构,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之间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所述第二导电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导电结构通过过孔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连接;其中,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过孔贯穿相同膜层。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源极通过第一过孔与所述第一有源层连接,所述第一导电结构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连接;其中,
所述第二过孔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过孔的深度。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晶体管还包括过渡源极和过渡漏极,所述过渡源极位于所述第一源极与所述第一有源层之间,所述过渡漏极位于所述第一漏极与所述第一有源层之间;
所述第一源极通过过孔与所述过渡源极连接,所述过渡源极通过过孔与所述第一有源层连接,所述第一漏极通过过孔与所述过渡漏极连接,所述过渡漏极通过过孔与所述第一有源层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源极为所述第一导电结构,所述过渡源极为所述第二导电结构;或者,
所述第一漏极为所述第一导电结构,所述过渡漏极为所述第二导电结构。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电容,所述第一电容包括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极板和所述第二极板位于所述平坦化层与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且所述第一极板位于所述第二极板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为第一极板连接线,所述第二导电结构为所述第一极板;
所述第一极板连接线用于为所述第一极板提供电压信号。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包括异层设置且相互电连接的第一子信号线和第二子信号线,所述第一子信号线与所述第二子信号线通过过孔连接,其中,
所述第一子信号线为所述第一导电结构,所述第二子信号线为所述第二导电结构。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线为所述显示面板的像素电路提供数据信号;或者,
所述第一信号线为所述显示面板的像素电路提供第一电源信号。
24.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二晶体管,所述第二晶体管包括第二有源层、第二栅极、第二源极和第二漏极;其中,
所述第二有源层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第二栅极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所述第一有源层包括硅,所述第二有源层包括氧化物半导体。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有机区位于所述第二有源层所在膜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二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为所述第二源极或者第二漏极;
所述第二导电结构为所述第二有源层。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为第二栅极连接线,所述第二导电结构为所述第二栅极;
所述第二栅极连接线用于为所述第二栅极提供栅极信号。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晶体管还包括第三栅极,所述第二栅极位于所述第二有源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三栅极位于所述第二有源层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其中,
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为第二栅极连接线,所述第二导电结构为所述第二栅极,所述第二栅极连接线用于为所述第二栅极提供栅极信号;或者,
所述第一导电结构为第三栅极连接线,所述第二导电结构为所述第三栅极,所述第三栅极连接线用于为所述第三栅极提供栅极信号。
2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以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所述第一有机区位于所述第一晶体管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以外的区域,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一晶体管之间无交叠,且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之间无交叠。
30.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以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一晶体管的至少部分区域交叠,且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之间无交叠。
31.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有机区位于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与所述第二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且以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一晶体管之间至少部分交叠,且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二晶体管之间至少部分交叠。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二有源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相接,或者,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一有源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34.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与所述第二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和第三有机区,所述第三有机区内的所述绝缘层为有机材料;其中,
以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所述第三有机区与所述第二晶体管至少部分交叠,且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三有机区与所述第二有源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
3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底基板与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还包括至少一层绝缘层和第四有机区,所述第四有机区内的所述绝缘层为有机材料,所述衬底基板的材料为聚酰亚胺;其中,
以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所述第四有机区与所述第二晶体管至少部分交叠。
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包括至少一层无机层,所述至少一层无机层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内填充有机材料;其中,
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第一凹槽贯穿相同膜层。
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位于所述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其中,
以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所述第一有机区至少部分交叠。
3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坦化层与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金属层,以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为投影方向,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至少一层金属层中的任意一层金属层之间均无交叠。
3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坦化层与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一层金属层,以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与投影方向,所述第一有机区与所述至少一层金属层中的一层金属层之间相交叠。
4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坦化层与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包括至少两层金属层,其中,
所述第一有机区位于所述两层金属层之间,或者,
所述第一有机区位于所述两层金属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者的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或者,
所述第一有机区位于所述两层金属层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者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4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坦化层与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包括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一金属区,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金属区与所述第一有源层不交叠;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五有机区,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五有机区与所述第一金属区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第五有机区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五有机区位于所述第二金属层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坦化层与所述第一有源层所在膜层之间包括第三金属层和第四金属层,所述第四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三金属层和所述第四金属层均包括第二金属区,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二金属区与所述第一有源层不交叠;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六有机区,在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六有机区与所述第二金属区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第六有机区位于所述第四金属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或者,
所述第六有机区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朝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或者,
所述第六有机区位于所述第三金属层与所述第四金属层之间。
43.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2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339983.3A CN112331681A (zh) | 2020-11-25 | 2020-11-25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US17/243,425 US11699710B2 (en) | 2020-11-25 | 2021-04-28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US18/201,695 US12166047B2 (en) | 2020-11-25 | 2023-05-24 |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339983.3A CN112331681A (zh) | 2020-11-25 | 2020-11-25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331681A true CN112331681A (zh) | 2021-02-05 |
Family
ID=743096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339983.3A Pending CN112331681A (zh) | 2020-11-25 | 2020-11-25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1699710B2 (zh) |
CN (1) | CN112331681A (zh) |
Cited B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78492A (zh) * | 2021-04-02 | 2021-07-27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3871445A (zh) * | 2021-09-27 | 2021-12-31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CN113964143A (zh) * | 2021-11-22 | 2022-01-21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WO2022217608A1 (zh) * | 2021-04-16 | 2022-10-2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驱动背板、其制作方法及发光基板 |
WO2023133936A1 (zh) * | 2022-01-14 | 2023-07-20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EP4207295A4 (en) * | 2021-04-28 | 2023-12-27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Displ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
WO2024020970A1 (zh) * | 2022-07-28 | 2024-02-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WO2024040706A1 (zh) * | 2022-08-25 | 2024-02-29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240068021A (ko) * | 2022-11-08 | 2024-05-1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26350A (zh) * | 2015-01-28 | 2016-08-03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06972030A (zh) * | 2017-03-30 | 2017-07-2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柔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
US20170256569A1 (en) * | 2016-03-07 | 2017-09-07 | Japan Display Inc.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CN109671740A (zh) * | 2017-10-13 | 2019-04-23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US20190148474A1 (en) * | 2017-11-10 | 2019-05-16 | Wuhan China Star Opt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Bendable display panel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
US20190181198A1 (en) * | 2017-12-08 | 2019-06-13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CN109887935A (zh) * | 2019-03-04 | 2019-06-14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0112142A (zh) * | 2019-04-29 | 2019-08-09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
CN110429116A (zh) * | 2019-07-24 | 2019-11-08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阵列基板的制造方法 |
CN110504275A (zh) * | 2018-05-17 | 2019-11-2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US20200185423A1 (en) * | 2018-12-04 | 2020-06-11 |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CN111276519A (zh) * | 2020-02-10 | 2020-06-12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 |
CN111768706A (zh) * | 2020-06-24 | 2020-10-13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
CN214226912U (zh) * | 2020-11-25 | 2021-09-17 |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288420B1 (en) * | 1999-06-04 | 2007-10-30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n electro-optical device |
US9876064B2 (en) * | 2013-08-30 | 2018-01-23 | Lg Display Co., Ltd. | Flexibl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
US10249652B2 (en) * | 2017-06-16 | 2019-04-02 |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flexible TFT substrate |
CN107424957B (zh) | 2017-06-16 | 2020-01-31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柔性tft基板的制作方法 |
-
2020
- 2020-11-25 CN CN202011339983.3A patent/CN112331681A/zh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04-28 US US17/243,425 patent/US11699710B2/en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5-24 US US18/201,695 patent/US1216604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26350A (zh) * | 2015-01-28 | 2016-08-03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US20170256569A1 (en) * | 2016-03-07 | 2017-09-07 | Japan Display Inc.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CN106972030A (zh) * | 2017-03-30 | 2017-07-2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柔性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
US20190287433A1 (en) * | 2017-03-30 | 2019-09-19 |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 Flexible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flexible display panel |
CN109671740A (zh) * | 2017-10-13 | 2019-04-23 |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US20190148474A1 (en) * | 2017-11-10 | 2019-05-16 | Wuhan China Star Opt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Bendable display panel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
US20190181198A1 (en) * | 2017-12-08 | 2019-06-13 | Samsung Display Co., Ltd. |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
CN110504275A (zh) * | 2018-05-17 | 2019-11-26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US20200185423A1 (en) * | 2018-12-04 | 2020-06-11 |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 Arr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
CN109887935A (zh) * | 2019-03-04 | 2019-06-14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0112142A (zh) * | 2019-04-29 | 2019-08-09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
CN110429116A (zh) * | 2019-07-24 | 2019-11-08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阵列基板的制造方法 |
CN111276519A (zh) * | 2020-02-10 | 2020-06-12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 |
CN111768706A (zh) * | 2020-06-24 | 2020-10-13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其制备方法及显示装置 |
CN214226912U (zh) * | 2020-11-25 | 2021-09-17 |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78492A (zh) * | 2021-04-02 | 2021-07-27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WO2022217608A1 (zh) * | 2021-04-16 | 2022-10-2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驱动背板、其制作方法及发光基板 |
EP4207295A4 (en) * | 2021-04-28 | 2023-12-27 |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 Display substrat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apparatus |
CN113871445A (zh) * | 2021-09-27 | 2021-12-31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CN113871445B (zh) * | 2021-09-27 | 2022-09-30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CN113964143A (zh) * | 2021-11-22 | 2022-01-21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WO2023133936A1 (zh) * | 2022-01-14 | 2023-07-20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 |
WO2024020970A1 (zh) * | 2022-07-28 | 2024-02-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WO2024040706A1 (zh) * | 2022-08-25 | 2024-02-29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2166047B2 (en) | 2024-12-10 |
US20230299094A1 (en) | 2023-09-21 |
US11699710B2 (en) | 2023-07-11 |
US20210249449A1 (en) | 2021-08-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331681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07393906A (zh) |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 |
CN113767475B (zh) | 柔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 | |
WO2020063128A1 (zh)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JP2023531333A (ja) | 表示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表示装置 | |
CN102569341A (zh) |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 | |
CN113169216B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WO2021078175A1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
US20240040862A1 (en) | Display panel and a display device | |
WO2023040360A1 (zh) | 显示面板 | |
WO2021226879A1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0797352A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CN114597242A (zh) | 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
CN115715106A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
WO2024001430A1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WO2020233698A1 (zh) |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 |
WO2021207930A9 (zh)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2289812B (zh) |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214226912U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KR20220073316A (ko) | 표시장치 | |
WO2023082806A1 (zh) |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
CN112420749B (zh) | 显示面板 | |
CN116741785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3363304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TW202329451A (zh) | 發光顯示裝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