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314008A - 用于提高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唤醒信号传输可靠性的网络节点和用户节点及相应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提高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唤醒信号传输可靠性的网络节点和用户节点及相应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14008A
CN112314008A CN201880094878.2A CN201880094878A CN112314008A CN 112314008 A CN112314008 A CN 112314008A CN 201880094878 A CN201880094878 A CN 201880094878A CN 112314008 A CN112314008 A CN 1123140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ke
signal
instances
user node
sequ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487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14008B (zh
Inventor
索希尔·罗斯塔米
奥利安德尔·普契科
卡莉·海斯卡
彼得里·克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14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40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140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400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2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wanted signal
    • H04W52/023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wanted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power saving comm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2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where the received signal is a wanted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69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 H04B1/713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using frequency hopping
    • H04B1/7143Arrangements for generation of hop patter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6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the resource being in the space domain, e.g. bea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提高唤醒信号传输可靠性和改进用户节点功耗的用户节点和网络节点,以及用于操作用户节点和网络节点的相应方法。根据本公开,生成并通过突发传输将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从网络节点发送到用户节点,以使得用户节点在存在待从网络节点接收的有效载荷数据时被唤醒。

Description

用于提高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唤醒信号传输可靠性的网络节点 和用户节点及相应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用于改进用户节点功耗的网络节点和用户节点,以及用于操作用户节点和网络节点的相应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要求用户节点连接到无线通信网络的不同通信服务数量日益增加,由使用通信服务所引起的用户节点功耗也在增加。因此,用户节点生厂商始终非常重视寻求能够降低功耗的解决方案。
此类解决方案的其中之一是在长期演进(long-term evolution,LTE)中使用的连接状态下的非连续接收(connected-mode discontinuous reception,c-DRX)机制,根据该机制,通过周期性地按照所谓DRX周期开启用户节点的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实现用户节点的节能,该DRX周期由服务于用户节点的网络节点预先配置。在每个DRX周期中,用户节点完全唤醒并使得BBU处理用户节点与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信道,以便接收和/或发送与一个或多个通信服务相关的必要数据。然而,在使用c-DRX机制时可能会发生的一种情况是,用户节点按照c-DRX机制的要求在DRX周期开始时开启了BBU,但没有数据待接收和/或待发送。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节点会非必要地无故消耗电池电量。
为了减少此类情况发生,尤其是针对对端到端时延提出了更严格要求的5G新空口(New Radio)标准,引入了唤醒信号传输的概念。在唤醒信号传输的概念中,在每个即将到来的DRX周期之前,网络节点周期性地向用户节点发送唤醒信号(wake-up signal,WUS),用唤醒信号来指示在即将到来的DRX周期中是否存在待接收和/或待发送的数据。因此,用户节点只需要消耗电池电量来接收和解码WUS,并且用户节点可以基于解码后的WUS决定是否要开启BBU。因此,通过使用唤醒信号传输显著降低了无故的功耗。
然而,像这样使用唤醒信号传输仍然存在问题,即WUS误检测和误报警。在前一种情况下,WUS被用户节点错误解码,例如,被解码为指示用户节点开启BBU,然而由网络节点发出的WUS实际上意思相反。在后一种情况下,解码后的WUS被用户节点错误识别,例如,识别为开启信号而非休眠信号。
因此,仍然需要一种新的解决方案,使得功耗更显著地降低,并且减轻甚至消除上面列出的缺点。
发明内容
提供本发明内容是为了用简化形式介绍一些概念,这些概念将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一步描述。本发明内容既不是旨在标识要求保护主题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是旨在用来限制要求保护主题的范围。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方案,用于提高唤醒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从而减少用户节点的功耗。
通过所附权利要求中的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实现了上述目的。在从属权利要求、说明书、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中,很明显可以得出进一步的实施例和示例。
根据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网络节点。该网络节点用于为用户节点生成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网络节点之后用于通过使用突发传输将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发送到用户节点。这提高了唤醒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从而使得用户节点的功耗降低。
在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突发传输包括短时间间隔内的至少两次传输,并且其中,该至少两次传输中的每次传输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中的不同的唤醒信号实例。通过使用在短时间间隔内包括至少两次传输的突发传输,可以缓解或消除用户节点处的误检测问题和误报警问题。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中的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包括在时间上间隔基本相等的重复唤醒信号实例。这提高了唤醒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从而使得用户节点的功耗降低。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网络节点用于通过使用跳频图案发送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该跳频图案从一组可用的频率信道中为每个唤醒信号实例定义频率信道。这使得对于例如来自不同网络节点的射频干扰的抵抗力提高。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网络节点用于生成探测数据包,并且在发送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唤醒信号实例之后,向用户节点发送探测数据包。当接收到来自用户节点的针对探测数据包的应答时,网络节点用于向用户节点发送有效载荷数据。这降低了可能发生在例如由于任何原因用户节点未被唤醒的情况下的数据丢失。此外,也可以改善数据传输容量和/或时延。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探测数据包包括伪包(dummy packet)或有效载荷数据的预定义数据部分。在探测数据包中使用有效载荷数据可以提高数据传输容量。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网络节点还用于使用不同的波束发送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中的每个唤醒信号实例。这可以改善在用户节点处对唤醒信号实例的检测概率。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网络节点还用于同时使用一个以上的波束发送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中的每个唤醒信号实例。这可以改善在用户节点处对唤醒信号实例的检测概率。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网络节点还用于检测用户节点处于睡眠状态,确定用户节点的移动性程度,并基于睡眠状态和用户节点的移动性程度改变唤醒信号实例序列中的唤醒信号实例的数量和用于发送唤醒信号实例的波束数量。尤其是当用户节点在睡眠状态期间移动时,这可以改善在用户节点处对唤醒信号实例的检测概率。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网络节点还用于基于睡眠状态和用户节点的移动性程度增加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的重复次数。尤其是当用户节点在睡眠状态期间移动时,这可以改善在用户节点处对唤醒信号实例的检测概率。
在第一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网络节点还用于向用户节点发送以下至少一个参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中的唤醒信号实例数量;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中的两个唤醒信号实例之间的时间段;用于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中的唤醒信号实例的总带宽;用于跳频图案的频率信道总数量;以及,跳频图案;以及,唤醒信号实例数量恒定的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的最大数量。这允许基于每个用户节点配置唤醒信号传输,从而在使用唤醒信号传输方面提供更大灵活性。
根据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用户节点。该用户节点用于接收作为突发传输来自网络节点的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并且对该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进行解码。这提高了唤醒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从而使得用户节点的功耗降低。
在第二方面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突发传输包括短时间间隔内的至少两次传输,并且其中,该至少两次传输中的每次传输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中的不同的唤醒信号实例。通过使用在短时间间隔内包括至少两次传输的突发传输,可以缓解或消除用户节点处的误检测问题和误报警问题。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中的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包括在时间上间隔基本相等的重复唤醒信号实例。这提高了唤醒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从而使得用户节点的功耗降低。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用户节点用于从网络节点接收用于发送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的跳频图案。该跳频图案从一组可用的频率信道中为每一个唤醒信号实例定义频率信道。用户节点之后用于根据跳频图案在频率信道之间切换,以接收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这使得对于例如来自不同网络节点的射频干扰的抵抗力提高。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用户节点用于应用第一唤醒检测模式;以及当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中的至少一个唤醒信号实例被解码为存在时,根据第一唤醒检测模式对下行控制信道进行解码。这可以改善检测概率,并且适合于对时延敏感的业务和应用。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用户节点用于应用第二唤醒检测模式;以及当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中被解码为存在的唤醒信号实例数量大于预定数量时,根据第二唤醒检测模式对下行控制信道进行解码。这可以改善检测概率并减少误报警。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用户节点用于应用第三唤醒检测模式;以及当唤醒信号实例序列中的所有唤醒信号实例都被解码为存在时,根据第三唤醒检测模式对下行控制信道进行解码。这可以减少误报警,并且适合功耗比时间延迟更重要的应用。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用户节点还用于从网络节点接收指示,该指示指示了是应用第一唤醒检测模式、第二唤醒检测模式、还是第三唤醒检测模式。这实现了一种用户节点可以依赖网络节点决定选择哪种唤醒检测模式的解决方案。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用户节点还用于激活被调整为预定数量个唤醒周期的定时器。唤醒周期是两个相邻唤醒信号实例序列的首个唤醒信号实例之间的时间间隔。当在定时器期间的所有唤醒周期中所有唤醒信号实例被解码为不存在时,用户节点用于开始解码下行控制信道。这提供了一种用户节点能够估计信道并且将最近的信道估计报告给网络节点的解决方案。这也可以防止先前的信道估计失效的情况。
在第二方面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用户节点还用于从网络节点接收以下至少一个参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中的唤醒信号实例数量;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中的两个唤醒信号实例之间的时间段;用于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中的唤醒信号实例的总带宽;用于跳频图案的频率信道数量;以及,唤醒信号实例数量恒定的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的最大数量。这允许基于每个用户节点配置唤醒信号传输,从而在使用唤醒信号传输方面提供更大灵活性。
根据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操作网络节点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生成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以及,通过使用突发传输发送该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这提高了唤醒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从而使得用户节点的功耗降低。
根据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操作用户节点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作为突发传输来自网络节点的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以及,解码该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这提高了唤醒信号传输可靠性,从而使得用户节点的功耗降低。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在阅读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并查阅附图时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更详细地描述示例,其中:
图1示出了LTE标准中使用的c-DRX机制的典型操作。
图2示出了常规唤醒信号。
图3示出了根据常规唤醒信号的WUS误检测的一个示例。
图4示出了常规唤醒信号特有的误报警的一个示例。
图5示出了根据一实施例的网络节点的示例性框图。
图6示出了由图5所示的网络节点执行的唤醒信号传输的示例。
图7示出了在执行图6所示的唤醒信号传输时使用跳频图案的示例。
图8示出了唤醒信号传输对于若干唤醒信号实例以及若干用于发送唤醒信号实例的波束的依赖性。
图9示出了根据一实施例的用户节点的示例性框图。
图10示出了在图9所示的用户节点中使用的唤醒接收器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1和图12示出了图9所示的用户节点处于第一唤醒检测模式时的功耗和信号流图。
图13示出了描述图9所示的用户节点处于第二唤醒检测模式时的信号流图。
图14示出了描述图9所示的用户节点处于第三唤醒检测模式时的信号流图。
图15A-图15B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唤醒信号传输与常规唤醒信号传输的比较。
图16示出了执行根据本发明的唤醒信号传输时使用唤醒定时器的示例。
图17示出了将根据本发明的唤醒信号传输用于周期性和非周期性业务的示例。
图18示出了描述向图9所示的用户节点分配唤醒信号参数的过程的信号流图。
图19示出了根据一实施例的网络节点操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20示出了根据一实施例的用户节点操作方法的流程图。
在下文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至少功能上等同的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参考附图,这些附图形成本公开的一部分,并且在其中通过说明的方式示出了本发明的特定方面、实施例、和示例。可以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其他方面以及进行结构或逻辑上的改变。由于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不应视为限制性意义。此外,本发明可以以许多其他形式实现,不应解释为将其限制为以下描述中公开的任何特定结构或功能。
根据具体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不论实施例是独立实施还是与本发明的任何其他实施例共同实施,本发明的范围涵盖本文公开的本发明的任何实施例。例如,本文公开的用户节点和网络节点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使用本文提供的任意数量的实施例来实施。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任何实施例都可以使用所附权利要求中提出的一个或多个元素实现。
“示例性”一词在本文中作为“用作示例或说明”的含义使用。除非另有说明,否则在本文中描述为“示例性”的任何实施例或方面都不应解释为优选的或者相比于其他实施方式或方面具有优点。
本文使用的术语“网络节点”可以涉及基站,从2G通信技术角度而言,该基站被称为基站收发信机(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从3G通信技术角度而言是节点B(NodeB),从4G通信技术角度而言是演进的节点B(evolved NodeB,eNodeB),从5G通信技术角度而言是gNB。可以将基站实现为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 set,BSS)或者扩展服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ESS),基本服务集表示彼此通信的所有基站的集合,扩展服务集表示连接的BSS的集合。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用户节点”可以指用户设备、移动站、用户站、移动单元、用户单元、无线单元、远程单元、移动设备、无线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远程设备、移动用户站、接入终端、移动终端、无线终端、远程终端、或手机。一些用户节点的实际示例包括蜂窝手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卫星无线电接收机、多媒体设备、视频设备、数字音频播放器(例如,MP3播放器)、照相机、游戏机、或任何其他功能类似的设备。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也称为基带处理器,涉及用于对网络节点和用户节点之间的通信信道执行基带处理的电子设备(electronicdevice,ED)或电子设备池。一些BBU的实际示例包括调制解调器、前端处理器、通信控制器、或任何其他功能类似的设备。通常,BBU负责数字信号处理并可以例如执行以下功能:数字中频(intermediate frequency,IF)到基带的转换/数字基带到IF的转换、调制/解调、星座映射/解映射、加扰/解扰、和/或编码/解码。
本文使用的术语“唤醒”及其派生词可以涉及用户节点从以低或较低功耗为特征的睡眠状态转变到以高或较高功耗为特征的活动状态。特别地,这样的转变将使得负责网络节点和用户节点之间的通信信道的基带处理的BBU开启。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唤醒信号”(wake-up signal,WUS)可以涉及具有在其中编码的指令的无线信号,该指令用于使用户节点唤醒或继续处于睡眠状态。用户节点(即,其中包括的BBU)被指示唤醒后,开始处理通信信道。WUS可以由网络节点生成和传输,之后由用户节点接收。
图1示出了在LTE标准中使用的c-DRX机制的典型操作。从图1中可以看出,通过开启BBU并因此使用户节点转变到活动状态(示意性地显示为周期性的阴影唤醒区域100:每个DRX周期102一次)实现用户节点的节电。网络节点配置DRX周期102和其他普通DRX参数并将其传达给用户节点。在唤醒区域100中,通过使用BBU,用户节点首先解码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以获得控制数据,之后通过使用该控制数据解码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以接收由网络节点分配给用户节点的有效载荷数据。
应当注意的是,控制数据包括例如元数据、报头、反馈(例如对于有效载荷的应答(acknowledgement,ACK)和否定应答(negative acknowledgment,NACK)消息)、开销信息、或用于实现有效载荷传递的其他类型数据。有效载荷数据可以涉及将提供给用户节点的实际数据。
然而,当不存在待由用户节点接收的有效载荷数据时,可能会出现问题,这对应于图1中的空(或无阴影)唤醒区域104。c-DRX机制不允许以任何方式通知用户节点有效载荷数据缺失。因此,即使没有要接收的有效载荷数据,用户节点也将在每个DRX周期102内保持唤醒,从而增加了功耗。
为了避免这种电量浪费(即,出现空唤醒区域104),提出了唤醒信号传输,这在图2中示意性地示出。唤醒信号传输背后的思想在于,通过使用由网络节点周期性地向用户节点发送的唤醒信号(wake-up signal,WUS),使用户节点了解即将发送到用户节点的有效载荷数据的存在或缺失。特别地,每个WUS可以是携带二进制1或0的二进制信号,该二进制1或0分别对应于有效载荷数据的存在或缺失,或者反之亦然。在图2中,对应于有效载荷数据存在的WUS用200表示,而对应于有效载荷数据缺失的WUS用202表示。无论其内容如何,每个WUS都是由网络节点在每个唤醒周期204内发送的。偏移量206可以表示WUS 200之后到用户节点解码PDCCH之前的子帧数量。因此,与c-DRX机制相比,用户节点可以被“部分”地(即,在不开启BBU的情况下)和更早地唤醒、接收和解码WUS、以及在WUS 200的情况下决定开启BBU或在WUS 202的情况下决定进一步睡眠。诸如上述的唤醒信号传输的参数可以由网络节点配置并发送到用户节点。
然而,根据图2所示原理实现的唤醒信号传输可能导致其他问题,例如WUS误检测和误报警。
图3示出了WUS误检测的一个示例。特别地,旨在说明用户节点接收到了WUS但是对其解码错误,即,在二进制WUS信号的情况下,将WUS解码为携带“0”而非“1”。这使得用户节点保持BBU关闭(对应于图3中的无阴影区域300),从而导致来自于网络节点的有效载荷数据丢失。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节点重新发送相同的WUS,并且预期用户节点此次正确解码WUS,因此决定开启BBU(对应于图中的阴影区域302)。尽管用户节点最终接收到了丢失的有效载荷数据,但是由于WUS的误检测,将出现时间延迟304,该时间延迟304等于(在本示例中)一个DRX周期。
至于误报警,图4示出了误报警的一个示例。这里旨在说明用户节点正确解码了WUS,但是错误地识别了解码后的WUS,即识别为WUS 200而非WUS 202。这导致用户节点开启BBU(对应于图4中的阴影区域400),因此导致无故的高功耗。
下面讨论的解决方案考虑到了上述缺点,并且旨在提高唤醒信号传输的可靠性,从而减少了用户节点的功耗。
图5示出了根据一实施例的网络节点500的示例性框图。网络节点500用于为用户节点生成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并且使用突发传输发送该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如图5所示,网络节点500可以包括收发器502和处理单元504。处理单元504可以用于生成WUS实例序列600,并且收发器502可以用于通过使用突发传输将WUS实例序列600发送给用户节点。这里应当注意的是,术语“WUS实例”可以表示同一WUS的重复副本,这些副本在每个唤醒周期204内被连续地发送至用户节点。此外,突发传输可以包括在短时间间隔内的多次(例如,至少两次)传输,并且与另一次传输的序列的唤醒实例相比,该至少两次传输中的每次传输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中的不同唤醒信号实例。
图6示出了由网络节点500执行的唤醒信号传输的一个示例。虽然可能图6中示出的WUS实例序列600包括WUS 200或WUS 202的五个WUS实例,但如之后将讨论的,在不同情况下,WUS实例序列600中可以存在更多或更少的WUS实例。无论如何,WUS实例的总数目至少为两个。其原因可以是,由于用户节点具有至少两次“尝试”以正确解码和识别WUS,因此两个或更多的WUS实例会降低上述的WUS误检测和误报警的出现概率。
参见图6,首先通过网络节点500的收发器502将WUS实例为WUS 200的序列600发送到用户节点。五个WUS实例可以在时间上间隔大致相等。这意味着相邻的两个WUS实例之间存在内部时间间隔602。偏移206可以表示最后一个WUS 200之后到用户节点解码PDCCH之前的子帧数量。因此,用户节点的WUS接收器逐一接收并解码5个WUS实例,从而提高了正确识别WUS(即,识别为WUS 200)的几率。之后,WUS接收器令BBU开启并开始解码下行控制信道。
图6中还示出了WUS实例为WUS 202的另一序列602,如前所述,对应于网络节点500中有效载荷数据的缺失。在这种情况下,用户节点的WUS接收器识别出没有待接收的有效载荷数据,并不向BBU提供开启指令,用户节点保持睡眠状态。
如图7中示出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节点500的收发器502用于通过使用跳频图案发送WUS实例序列600,该跳频模图案从一组可用频率信道中为每个WUS实例定义了一个频率信道。特别地,收发器502将所有WUS实例序列600分配到三个频率信道f1、f2、和f3中。更具体地,将第一个和第五个WUS实例分配到频率信道f1中,将第三个WUS实例分配到频率信道f2中,以及将第二个和第四个WUS实例分配到频率信道f3中。因此,可以将跳频图案表示为{f1,f3,f2,f3,f1}。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图7中所示的跳频图案仅是示例性的,不应被解释为没有其他选择。像这样或以不同方式实现的跳频图案可以预先传达给用户节点,从而用户节点(即,WUS接收器)能够通过根据跳频图案在频率信道之间切换,以接收WUS实例序列600。还应当注意的是,不同的用户节点可以使用相同的跳频图案。通过使用跳频图案,可以减少来自不同网络节点对频带特定部分的不必要干扰的影响。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节点500用于生成探测数据包并向用户节点发送探测数据包。当从用户节点接收到对探测数据包的应答时,网络节点500还用于向用户节点发送有效载荷数据。通过使用探测数据包,可以减少由WUS误检测引起的有效载荷数据错失或丢失的概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探测数据包可以包括有效载荷数据的预定义数据部分或伪包(即,不包括有效载荷数据)。在探测数据包包括有效载荷数据的预定义数据部分的情况下,网络节点500发送的有效载荷数据可以包括有效载荷数据的剩余部分。
应当注意的是,预定义数据部分可以具有根据检测的预测概率定义的大小,预测概率可以基于来自于用户节点的ACK/NACK消息与网络节点500发送的WUS实例总数之比的统计数字来估计。预测概率越低,预定义数据部分的大小越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波束成形与WUS实例序列600的传输一起使用。网络节点可以用于使用不同的波束发送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内的每个唤醒信号实例。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节点可以用于同时使用一个以上的波束发送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内的每个唤醒信号实例。网络节点还可以用于检测用户节点处于睡眠状态,确定用户节点的移动性程度,并基于睡眠状态和用户节点的移动性程度,改变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中的唤醒信号实例数量以及用来发送唤醒信号实例的波束数量。网络节点还可以用于基于睡眠状态和用户节点的移动性程度,增加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的重复次数。
多波束WUS实例传输(即,同时使用多个波束或使用不同的波束发送每个WUS实例的过程)可以提高波束成形的WUS实例的鲁棒性。此外,可以基于用户节点的移动性配置唤醒实例的数量(“b_size”),并且当用户节点移动时可以将唤醒实例的数量(“b_size”)配置为增加。则用户节点由于波束错位而无法接收WUS实例的可能性将会降低。
图8示出了在来自网络节点500的传输中使用多个波束的示例。可以将b_size和用于发送WUS实例序列600的波束800的数量配置为取决于睡眠时间802和用户节点移动性。例如,对于高移动性用户节点(其移动性难以估计),可以将b_size、WUS实例序列600的重复次数804、以及波束800的数量配置为比低移动性用户节点随时间更快地增加。对于静止的用户节点,可以使用一个波束。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用于波束成形的WUS实例序列600的自适应b_size的确定定义为:
b_size=ceil(min(cur_sleep_time/b_inc_int+(init_b_size-1),b_size_max)),
其中cur_sleep_time是睡眠时间的持续时长,burst_inc_int是b_size的增加间隔,以及b_size_max是b_size的最大值。init_b_size的值对应于睡眠开始时的初始b_size。函数ceil()返回大于或等于给定数字的最小整数。
图9示出了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用户节点900的示例性框图。用户节点900用于接收作为突发传输来自网络节点500的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并且对该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进行解码。
用户节点900可以包括前端模块(front-end module,FEM)902、接收器904、WUS接收器906、BBU908、和天线910。接收器904可以用于通过诸如PDSCH的下行数据信道接收有效载荷数据。通过诸如PDCCH的下行控制信道或使用无线通信网络特别分配的时频资源的专用唤醒信道,WUS接收器906可以用于接收和解码WUS实例序列600。当基于来自WUS接收器906的开启指令而被开启时,BBU 908用于处理下行控制信道以获得控制数据,之后将控制数据传达给接收器904用于解码下行数据信道以获得有效载荷数据。
WUS接收器906可以实施为用户节点900的一部分,或者实施为与用户节点900可移除地耦合的单独设备。在后一种情况下,WUS接收器906可以实施为独立次级调制解调器。在前一种情况下,WUS接收器906可以与前端模块902、接收器904、以及BBU 908一起在一个或多个常规射频集成电路(radio frequency integrated circuit,RFIC)中实施。
在一个实施例中,突发传输可以包括短时间间隔内的多次(例如,至少两次)传输。短时间间隔可以和一个子帧一样小,并且例如在LTE中,可以等于大约1毫秒。显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时间间隔可以与此不同。与另一传输的唤醒实例序列相比,至少两次传输中的每次传输包括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中的不同唤醒信号实例。此外,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可以包括在时间上大致等间隔的重复的唤醒信号实例。
图10示出了用于用户节点900的WUS接收器906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如图所示,WUS接收器906包括滤波器1002、波模式相关单元1004、码序列生成单元1006、和比较器1008。在简要描述包括在像这样实施的WUS接收器906中的每个构造元件的功能之前,我们首先假设网络节点500在预先分配用于唤醒信号传输的子载波上执行WUS实例序列600的突发传输。给定这一假设,滤波器1002用于在与唤醒信号传输对应的子载波上接收来自网络节点500的突发传输,并且对接收到的突发传输进行滤波操作,从而产生滤波后的信号。之后,波模式相关单元1004用于在用户节点900的码序列(由码序列生成单元1006本地生成)与来自滤波器1002的滤波后的信号之间进行频域相关,从而产生相关量。接下来,比较器1008用于比较来自于波模式相关单元1004的相关量和预定阈值(自适应的或固定的)。如果相关量大于阈值,则表示WUS实例序列600包括WUS 200的WUS实例;否则,就确定WUS实例序列600包括WUS 202的WUS实例。在前一种情况下,WUS接收器906将指示BBU 908开启并开始处理下行数据信道。在后一种情况下,用户节点900继续保持在睡眠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节点900用于从网络节点500接收用于发送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的跳频图案,该跳频图案从一组可用的频率信道中为每个唤醒信号实例定义频率信道;并根据跳频图案在频率信道之间切换,以接收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跳频图案已经结合图7进行了更详细的讨论,因此,这里不再重复讨论。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节点900可以用于激活或者应用三种唤醒检测模式之一。此外,用户节点900可以自行决定使用三种唤醒检测模式中的哪一种,或者网络节点500可以向用户节点900提供相应的指示。现在将参照图11-图14对三种唤醒检测模式中的每一种进行描述。
通过图11和图12阐释第一唤醒检测模式。特别地,图11示出了对于WUS 200的WUS实例序列600包括三个WUS实例1100A-1100C的情况下用户节点900的功耗。因此,存在三个时隙1102A-1102C,每个时隙对应于WUS实例1100A-1100C的其中之一,在这些时隙中,探测数据包1216可以由网络节点500发送并由用户节点900接收。在这种情况下,预计用户节点900的WUS接收器906正确地解码和识别第二个WUS实例1102B,为此激活BBU 908和接收器904以接收由网络节点500的收发器502发送的探测数据包1216。应当注意的是,在WUS实例序列600之后,收发器502可以尽快重复发送探测数据包1216(但是要求传输最后一个WUS实例和传输探测数据包1216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偏移量206),直到用户节点900的接收器904成功接收探测数据包1216。在图11中,探测数据包表示为1104并且通过下行数据信道由网络节点500发送至用户节点900,而针对该探测数据包的ACK/NACK消息表示为1106,并且通过诸如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的上行控制信道由用户节点900发送至网络节点500。
图12示出了在图11所示情况下第一唤醒检测模式的信号流图1200。首先,网络节点500接收要发送给用户节点900的有效载荷数据,并将该有效载荷数据存储1202在缓冲器中或网络节点500的任何其他存储器中。同时,用户节点900应处于睡眠状态。接下来,网络节点500生成WUS 200(因为存在有效载荷数据)的WUS实例序列600,并将第一个WUS实例(表示为WUS1 1204)发送给用户节点900。用户节点900(即,WUS接收器906)接收并解码该WUS11204。如果WUS1 1204被正确解码为二进制的1,即条件框1206的结果为“是”,则用户节点900决定在接收到WUS实例序列600的最后一个WUS实例后,做出1208从睡眠状态到活动状态的转换。一旦完成WUS实例序列600的传输,网络节点500生成并在时隙1102A内向用户节点900发送探测数据包1216(表示为probe1)。如果用户节点900成功接收到probe1 1216,则在时隙1102A内向网络节点500发送针对probe1 1216的ACK消息1218。网络节点500基于ACK消息确定用户节点900接收到了probe1 1216(参见条件框1220的结果为“是”),并将全部或剩余的有效载荷数据(表示为包1 1222)发送给用户节点900。如果由于任何原因,网络节点500没有接收到ACK消息1218(参见条件框1220的结果为“否”),则网络节点500可以向用户节点900重新发送1224probe1,直到接收到来自于用户节点900的ACK消息为止。之后,网络节点500将包1发送到用户节点900。
然而,如果WUS1 1204被错误地解码为二进制的0,即条件框1206的结果为“否”,对应于图11中的情况,则在完成WUS实例序列600的传输之后,用户节点900不会依旧决定向活动状态转换。在这种情况下,预计网络节点500发送的第二个WUS实例(表示为WUS21210)由用户节点900接收并正确解码(参见条件框1212的结果为“是”)。因此,在接收到WUS实例序列600的最后一个WUS实例之后,用户节点900决定做出1214从睡眠状态到活动状态的转换。其余操作与上述对WUS1 1204的操作所描述的类似。特别地,网络节点500生成探测数据包1224(表示为probe2)并将其发送给用户节点900,但这次是在时隙1102B内发送。在这里,“probe2”中的“2”仅表示探测包与WUS2 1210对应,而probe2 1224可以与probe1相同。如果用户节点900成功接收到probe2,则用户节点900在时隙1102B内向网络节点500发送针对probe2 1224的ACK消息1226。网络节点500基于ACK消息1226确定用户节点900接收到probe2 1224(参见条件框1228的结果为“是”),并且将包1发送1130给用户节点900。如果由于任何原因,网络节点500没有接收到ACK消息1226(参见条件框1228的结果为“N=”),则网络节点500可以向用户节点900重新发送probe2,直到接收到来自于用户节点900的ACK消息为止。之后,网络节点500将包1发送1230到用户节点900。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在第一唤醒检测模式中使用的条件框数量,取决于WUS实例序列600中WUS实例的总数量。因此,条件框的数量可以多于或少于图12中所示的数量。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还显而易见的是,可以用任何其他方式对每个WUS实例进行编码,并且上述用于指示是否存在有效载荷数据的二进制1和0仅出于说明性目的给出。
一般地,第一唤醒检测模式可以总结如下。当用户节点900正确解码了WUS实例序列600中的至少一个WUS实例时,在完成WUS实例序列600的传输之后的网络节点500生成并向用户节点900发送探测数据包1216时,用户节点900处于活动状态。一旦网络节点500接收到针对探测数据包1216的ACK消息,就将有效载荷数据从网络节点500发送到用户节点900。
第一唤醒检测模式可以改善误检测但降低了误报警。举例来说,总体的误检测率P_omd等于P_smdb-size,其中P_smd是特定信号结构的误检测率,b_size是WUS实例序列600中WUS实例的总数,而总体的误报警P_ofa等于1-(1-P_sfa)b_size,其中P_sfa是特定信号结构的误报警率。例如,如果P_smd和P_sfa分别等于0.01和0.1,并假定b_size等于5,则P_omd和P_ofa分别等于10-10和0.40951。可以看出,第一唤醒检测模式改善了检测率且增加了误报警,因此更适合于对时延敏感的业务和应用。
图13示出了对于第二唤醒检测模式的信号流图1300。在此示例中,计数器的初始数值为0。首先,网络节点500接收要发送给用户节点900的有效载荷数据,并将该有效载荷数据存储1302在缓冲器中或网络节点500的任何其他存储器中。同时,用户节点900应处于睡眠状态。接下来,网络节点500生成WUS 200(因为存在有效载荷数据)的WUS实例序列600,并将WUS1 1304发送给用户节点900。用户节点900(即,WUS接收器906)接收并解码该WUS11304。如果WUS1 1304被正确解码为二进制的1,即条件框1306的结果为“是”,则用户节点900触发1308此处额外提供的计数器,并将计数器的数值设置为1。如果WUS1 1304被错误解码为二进制的0,即条件框1306的结果为“否”,则不会触发计数器,或者换句话说,计数器的数值等于0。之后,网络节点500将WUS2 1310发送给用户节点900。如果WUS2 1310被正确解码,即条件框1312的结果为“是”,则用户节点900使1314计数器的数值加1(即,计数器的数值现在等于2);否则,在条件框1312的结果为“否”的情况下,计数器的数值保持不变(即,是1还是0取决于条件框1306的结果)。对于WUS实例序列600的每一个后续WUS实例执行这些操作,这些操作实质上是在于决定是增加计数器的数值还是使其保持不变。当最后一个WUS实例(表示为WUSN,其中N等于WUS实例序列600中的WUS实例的总数量(b_size))被发送1316到用户节点900,并经过由框1318和框1320定义的操作时,用户节点900确定计数器的结果数值是否大于预定数字,此时用户节点900处于睡眠状态。如果计数器的数值超过预定数字X(参见条件框1322的结果为“是”),则用户节点900做出1324从睡眠状态到活动状态的转换,且网络节点500生成并向用户节点900发送探测数据包1326。用户节点900向网络节点500发送响应于探测数据包1326的ACK 1328消息。网络节点500基于ACK消息确定用户节点900接收到探测数据包1326(参见条件框1330的结果为“是”),并且将包1发送1332给用户节点900。如果没有针对探测数据包1326的ACK消息,则网络节点500可以向用户节点900重新发送探测数据包,直到接收到来自于用户节点900的ACK消息为止。
如果计数器的数值没有超过预定数字X(参见条件框1322的结果为“否”),则用户节点900保持睡眠状态。
同样,在第二唤醒检测模式下,条件框的数量取决于WUS实例序列600中的WUS实例的总数量,并且可以多于或者小于图13中所示的数量。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可以用任何其他方式对每个WUS实例进行编码,并且上述用于指示是否存在有效载荷数据的二进制1和0仅出于示例性目的给出。
此外,在一个示例中,在第二唤醒检测模式中使用的预定数字X是一个大于奇数b_size的一半的数字。举例来说,假设b_size等于5,则预定数字应该大于3以引起第二唤醒检测模式的激活。如果b_size等于6,则预定数字也应大于3,以引起第二唤醒检测模式的激活。
一般地,第二唤醒检测模式可以总结如下。当解码为二进制1的WUS实例的数量大于预定数字时,在完成WUS实例序列600的传输之后的网络节点500生成并向用户节点900发送探测数据包时,用户节点900处于活动状态。一旦网络节点500接收到针对探测数据包的ACK消息,就将有效载荷数据从网络节点500发送到用户节点900。
第二唤醒检测模式可以同时减少误检测和误报警。第二唤醒检测模式的总体误检测和误报警可以写成如下:
Figure BDA0002849241010000111
Figure BDA0002849241010000112
其中X是b_size/2的向下取整函数。例如,如果P_smd和P_sfa分别等于0.01和0.1,并假定b_size等于5,则P_omd和P_ofa分别等于0.0000098和0.00856。可以看出,第二唤醒检测方案改善了检测概率并提供了较低的误报警。
图14示出了第三唤醒检测模式的信号流图1400。在此示例中,标志位的初始值为0。首先,网络节点500接收要发送给用户节点900的有效载荷数据,并将该有效载荷数据存储1402在缓冲器中或网络节点500的任何其他存储器中。同时,用户节点900应处于睡眠状态。接下来,网络节点500生成WUS 200(因为存在有效载荷数据)的WUS实例序列600,并且将WUS1 1404发送给用户节点900。用户节点900(即,WUS接收器906)接收并解码该WUS1 1404。如果WUS1 1404被错误解码为二进制的0,即条件框1406的结果为“否”,则用户节点900将标志位设置1408为1。如果WUS1 1404被正确解码为二进制的1,即条件框1406的结果为“是”,则保持该标志位被设置为0。之后,网络节点500将WUS2 1410发送给用户节点900。如果WUS21410被正确解码,即条件框1412的结果为“是”,则保持1414该标志位被设置为0;否则,在条件框1412的结果为“否”的情况下,仍然将该标志位设置为1。对于WUS实例序列600的每一个后续WUS实例执行这些操作,这些操作实质上是在于决定是将标志位设置为1还是0。当WUSN1416被发送到用户节点900,并经过由条件框1418和框1420定义的操作时,确定将标志位设置为1还是0,此时用户节点900处于睡眠状态。如果标志位为0(参见条件框1422的结果为“是”),则用户节点900做出1424从睡眠状态到活动状态的转换,且网络节点500生成并向用户节点900发送探测数据包1426。用户节点900向网络节点500发送响应于探测数据包1426的ACK消息1428。网络节点500基于ACK消息1428确定用户节点900接收到探测数据包1426(参见条件框1430的结果为“是”),并且将包1 1432发送给用户节点900。如果没有针对探测数据包1426的ACK消息,则网络节点500可以向用户节点900重新发送探测数据包,直到接收到来自于用户节点900的ACK消息为止。
然而,如果标志位被设置为1(参见条件框1422的结果为“否”),则用户节点900保持睡眠状态。
同样,在第三唤醒检测模式下,条件框的数量取决于WUS实例序列600中WUS实例的总数量,并且可以多于或者小于图14中所示的数量。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可以用任何其他方式对每个WUS实例进行编码,并且上述用于指示是否存在有效载荷数据的二进制1和0仅出于示例性目的给出。
一般地,第三唤醒检测模式可以总结如下。当WUS实例序列600中的所有WUS实例被正确解码为二进制的1时,在完成WUS实例序列600的传输之后的网络节点500生成并向用户节点900发送探测数据包时,用户节点900处于活跃状态。一旦网络节点500接收到针对探测数据包的ACK消息,就将有效载荷数据从网络节点500发送到用户节点900。
第三唤醒检测模式可以减少误报警,但同时可能增加误检测。总体的误检测率P_omd等于1-(1-P_smd)b_size,并且总体的误报警P_ofa等于P_sfab_size。例如,如果P_smd和P_sfa分别等于0.01和0.1,并假定b_size等于5,则P_omd和P_ofa分别等于0.049和10-5。可以看出,第三唤醒检测模式增加了误检测的概率并降低了误报警,因此更适合于功耗比时延更重要的应用。
下表1给出了三种唤醒检测模式下总体误报警率和误检测率的一些数值结果。旨在用误报警率和误检测率分别为0.1和0.01表示特定信号结构的特征。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当b-size增大时,第二唤醒检测模式使两种错误率均降低。
表1随b-size改变的三种唤醒检测模式的性能
Figure BDA0002849241010000121
图15A-图15B示出了基于使用探测数据包的唤醒信号传输相对于传统唤醒信号传输的优点。特别地,图15A示出了应用或激活第一唤醒检测模式时的用户节点900的功耗。在这种情况下,WUS实例序列600包括两个WUS实例1500A和1500B,用时隙1502A和1502B其中之一表征每个WUS实例。更具体地,将时隙1502A分配给WUS实例1500A,并且将时隙1502B分配给WUS实例1500B。如果WUS实例1500A和1500B其中之一被正确解码,则在相应的时隙中可以发送和接收探测数据包1216。在接收到针对探测数据包1216的ACK消息时,将有效载荷数据1504从网络节点500发送到用户节点900。
图15B示出了在传统唤醒信号传输情况下的用户节点900的功耗。特别地,当发送第一个WUS 15086时,网络节点500没有预先使用探测数据包,开始在时隙1508A内向用户节点900发送有效载荷数据。例如,如果由于任何原因,用户节点900没有接收到有效载荷数据,则有效载荷数据错失或丢失1510。然后,网络节点500在第二个WUS 1506B之后在时隙1508B内重新发送有效载荷数据,并且预计这次接收到有效载荷数据1504。可以看出,在传统唤醒信号传输中可能发生接收有效载荷数据1504的时延。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节点900用于激活被调整为预定数量个唤醒周期的定时器,唤醒周期是两个相邻唤醒信号实例序列600的首个唤醒信号实例之间的时间间隔,并且用户节点900用于当在定时器期间的所有唤醒周期中将唤醒信号实例都解码为缺失时,开始解码下行控制信道。
在图16所示的一个实施例中,用户节点900设置有唤醒定时器(未示出),该唤醒定时器用于对其中两个或后续更多WUS实例序列600中的所有WUS实例被解码为二进制的0(即,不正确)的唤醒周期204计数。当存在两个或更多这样的唤醒周期204(从图15中的第二个唤醒周期开始)时,可以将用户节点900配置为唤醒(即,开启)BBU 908并开始处理下行数据信道(参见图16中的最后一个唤醒周期)。这样的唤醒的背后思想是,为用户节点900提供了估计下行控制/数据信道并将最近的信道估计报告给网络节点500的机会。这样可以防止先前的信道估计失效的情况。可以基于用户节点900的平均速度或信道状况配置唤醒定时器。另外,可以以使用户节点900的功耗最小化的方式配置唤醒定时器,而不会由于缺少最近的信道估计而影响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这种方法对于在小区边缘附近移动的用户节点非常重要,在该位置的用户节点可能会随时变更小区。
还应当注意的是,c-DRX机制需要针对每种业务类型进行重新配置,并且在其参数未优化时可能会降低QoS或增加功耗。例如,作为主要DRX参数的DRX周期102,对于语音是20ms,而对于视频是120ms。c-DRX机制非常适合处理周期性业务,但是无法高效处理非周期性业务,例如在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或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应用中的业务。然而,根据本发明的唤醒信号传输消除了对更广泛业务的重新配置唤醒参数的需求。唤醒信号传输可以很好地处理非周期性业务。在图17中,第一个和第二个(从上面数)随时间变化的用户节点900功耗分别示出了具有一个DRX周期和四个DRX周期长度的c-DRX机制的情况。对于每一种情况,网络节点500和用户节点900需要交换相应的配置。然而,对于根据本公开的唤醒信号传输(其示出于第三个(底部)随时间变化的功耗中),可以等同地应用于以上两种情况,从而降低功耗(因为无需执行任何重新配置)和时延。
图18示出了说明将WUS参数分配给用户节点900的过程1800的信号流图。通常,在过程1800中涉及三个参与者,即:核心网络1802(是通信网络的一个示例)、网络节点500、和用户节点900。所有参与者通过承载1804(例如下行控制信道)彼此通信。首先,核心网络1802向网络节点500传达1806、1808QoS要求、QoS参数、和设备能力。之后,网络节点500通过估计用于提供可接受的QoS所需的灵敏度和资源执行1810准入控制。一旦完成准入控制,网络节点500将WUS参数发送1812给用户节点900,以基于该WUS参数配置用户节点900的唤醒接收器906。
在一个实施例中,网络节点500用于向用户节点900发送包括以下至少一个的WUS参数:WUS实例序列600中的WUS实例的数量(b_size);WUS实例序列600中的两个连续WUS实例之间的内部时间段602;用于WUS实例序列600中的WUS实例的总带宽;用于跳频图案的频率信道的总数;以及跳频图案;以及b_size为常数的WUS实例序列600的最大数量。
图19示出了根据一方面的网络节点操作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为用户节点900生成1900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以及,通过使用突发传输,发送1902该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图19所示的方法可以由参考图5更详细讨论的网络节点500实施。此外,网络节点5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器存储至少一个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由处理单元或处理器执行时使网络节点500执行上述方法的指令。
图20示出了根据一方面的用户节点操作方法的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从网络节点500接收2000作为突发传输发送的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以及,解码2002该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图20所示的方法可以由参考图9更详细讨论的用户节点900实施。此外,用户节点9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存储器存储至少一个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包括由处理单元或处理器执行时使网络节点900执行上述方法的指令。
本文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组件(例如软件组件)执行。根据一个示例,用户节点900和/或网络节点500可以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由被执行时执行所描述的操作和功能的示例和实施例的程序代码配置。替代地或另外地,本文描述的功能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部件执行。例如但非限制性地,可使用的示例性类型的硬件逻辑部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程序专用集成电路(program-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程序专用标准产品(program-specific standard product,ASSP)、片上系统系统(system-on-a-chip,SOC)、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omplex 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CPLD)、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
用户节点900和/或网络节点500的功能可以通过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程序指令实施。程序指令在被执行时使计算机、处理器等执行编码和/或解码方法的步骤。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是任何介质,包括在其上存储程序的非暂时性存储介质,例如蓝光光盘、DVD、CD、USB(闪存)驱动器、硬盘、可通过网络获得的服务器存储、ROM、PROM、EPROM、EEPROM、或存储了电子可读控制信号的闪存,电子可读控制信号与可编程计算机系统协作(或者能够协作)从而执行至少一个本发明方法的实施例。本发明的实施例包括或者是一种具有程序代码的计算机程序,当在计算机上运行时,程序代码用于执行本文描述的任何方法。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包括或者是一种具有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介质,当处理器运行程序代码时,使得计算机系统执行本文描述的任何方法。
尽管已经用语言描述了主题的具体结构特征和/或行为,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中定义的主题不一定限于上述具体特征或行为。相反,上述具体特征和行为是作为权利要求的实施例公开的,并且其他等效的特征和行为应落入权利要求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优点和益处可以涉及一个示例,也可以涉及多个示例。该示例不限于解决任何或所有所述问题的示例,或具有任何或所有所述优点和益处的示例。还应理解的是,提及“一个”事物时指的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该事物。
本文描述的方法的步骤可以按照任何适当的顺序执行,或者在适当情况下同时执行。另外,在不背离本文描述主题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从任何方法中删除单个的框。上述示例的任何方面可以与所描述的任何其他示例的方面结合以形成更多示例,而不丧失所追求的效果。
本文使用的术语“包括”表示包括标识的方法、框、或元素,但这些框或元素不包括排他性列表,并且方法或装置可以包含另外的框或元素。
尽管已经参考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及其优点,但是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背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变、修饰、替代、组合、和变形。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仅被视为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说明,并且预期涵盖落入本发明范围内的任何和所有修饰、改变、组合、或等同。

Claims (15)

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网络节点(500),所述网络节点(500)用于:
为用户节点(900)生成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以及
通过使用突发传输发送所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网络节点(500),其中,所述突发传输包括短时间间隔内的至少两次传输,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两次传输中的每次传输包括所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中的不同的唤醒信号实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网络节点(500),其中,所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中的所述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包括在时间上间隔基本相等的重复唤醒信号实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节点(500),其中,所述网络节点(500)还用于通过使用跳频图案发送所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所述跳频图案从一组可用的频率信道中为所述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中的每个唤醒信号实例定义频率信道。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节点(500),还用于:
生成探测数据包(1216);
在发送所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中的最后一个唤醒信号实例之后,向所述用户节点(900)发送所述探测数据包(1216);以及
在接收到针对所述探测数据包(1216)的应答(1218)时,向所述用户节点(900)发送有效载荷数据(1506)。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节点(500),还用于:
使用不同的波束发送所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内的每个唤醒信号实例。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网络节点(500),还用于:
同时使用一个以上的波束发送所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内的每个唤醒信号实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网络节点(500),还用于:
检测到所述用户节点(900)处于睡眠状态;
确定所述用户节点(900)的移动性程度;以及
基于所述睡眠状态和所述用户节点(900)的所述移动性程度,改变唤醒信号实例的所述序列(600)中的唤醒信号实例的数量以及用于发送所述唤醒信号实例的波束数量。
9.一种用户节点(900),用于:
接收作为突发传输来自网络节点(500)的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以及
解码所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节点(900),其中,所述突发传输包括短时间间隔内的至少两次传输,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两次传输中的每次传输包括所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中的不同的唤醒信号实例。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用户节点(900),其中,所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包括在时间上间隔基本相等的重复唤醒信号实例(804)。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节点(900),还用于:
从所述网络节点(500)接收用于发送所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的跳频图案,所述跳频图案从一组可用的频率信道中为每个唤醒信号实例定义频率信道;以及
根据所述跳频图案在所述频率信道之间切换,以接收所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
13.根据权利要求9-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用户节点(900),还用于:
激活被调整为预定数量个唤醒周期的定时器,唤醒周期是两个相邻的唤醒信号实例序列(600)的首个唤醒信号实例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
当在定时器期间的所有唤醒周期中所有唤醒信号实例被解码为不存在时,开始解码下行控制信道。
14.一种操作网络节点(500)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为用户节点(900)生成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以及
将所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作为突发传输发送。
15.一种操作用户节点(900)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接收作为突发传输来自网络节点(500)的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以及
解码所述具有至少两个唤醒信号实例的序列(600)。
CN201880094878.2A 2018-07-06 2018-07-06 用于提高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唤醒信号传输可靠性的网络节点和用户节点及相应方法 Active CN11231400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18/068372 WO2020007485A1 (en) 2018-07-06 2018-07-06 A network node and a user node for improving reliability of wake-up signal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and corresponding methods theref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4008A true CN112314008A (zh) 2021-02-02
CN112314008B CN112314008B (zh) 2022-07-29

Family

ID=62909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4878.2A Active CN112314008B (zh) 2018-07-06 2018-07-06 用于提高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唤醒信号传输可靠性的网络节点和用户节点及相应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127335A1 (zh)
EP (1) EP3804415B1 (zh)
CN (1) CN112314008B (zh)
BR (1) BR112020026993A2 (zh)
WO (1) WO202000748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68769A1 (zh) * 2023-02-16 2024-08-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唤醒信号的传输方法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10741B2 (en) * 2017-08-18 2022-04-19 Sony Group Corporation Wake-up signal related monitoring of wireless data communication
CN110958668B (zh) * 2018-09-27 2021-11-05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状态转换方法、网络设备及终端
WO2020119913A1 (en) * 2018-12-13 2020-06-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Wakeup receiver and wakeup signal transmission
EP3895479B1 (en) 2018-12-13 2025-03-12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Wakeup receiver using frequency shift keying and shifted-frequency retransmission and method
WO2021042360A1 (en) * 2019-09-06 2021-03-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Wakeup signal based beam management
CN116235559A (zh) * 2020-07-23 2023-06-06 苹果公司 传输用于寻呼操作的唤醒信号
US12096396B2 (en) 2020-07-23 2024-09-17 Apple Inc. Determining a location of a wake-up signal for paging reception
EP4020823A1 (en) * 2020-12-22 2022-06-29 INTEL Corporation A distributed radiohead system
US20230370973A1 (en) * 2022-05-16 2023-11-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Adaptive selection of a sleep procedur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14969A1 (en) * 2007-05-03 2010-08-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Base Station, A Mobile Terminal And A Method For WiMAX System
CN102369696A (zh) * 2009-03-05 2012-03-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入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CN108702708A (zh) * 2018-05-31 2018-10-2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令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18383A1 (en) * 2009-04-10 2010-10-14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Signaling for multi-dimension 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US9191891B2 (en) * 2012-11-02 2015-1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ow power wake-up signal implementation and operations for WLAN
US9939512B1 (en) * 2014-06-11 2018-04-10 Centrak,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fast transition detection in asynchronous RTLS
US9749955B2 (en) * 2015-07-20 2017-08-29 Intel Corporation Connectivity management for mobile wireless low-power wake-up radios
KR20170037305A (ko) * 2015-09-25 2017-04-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제어 방법
DE102017131287B8 (de) * 2016-12-22 2020-03-26 Mediatek Inc. Mehrbenutzer(MU)-Wecksignal-Übertragung mittels FDMA-Schema in WLAN
CN110140310B (zh) * 2017-01-03 2021-10-01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唤醒休眠无线设备
US10841970B2 (en) * 2017-08-11 2020-1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Beam management for beam-swept wakeup signal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14969A1 (en) * 2007-05-03 2010-08-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Base Station, A Mobile Terminal And A Method For WiMAX System
CN102369696A (zh) * 2009-03-05 2012-03-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接入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CN108702708A (zh) * 2018-05-31 2018-10-2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令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UAWEI等: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2 R1-1801430》", 2 March 2018 *
QUALCOMM INCORPORATED: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90bis R1-1718142》", 13 October 2017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168769A1 (zh) * 2023-02-16 2024-08-2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唤醒信号的传输方法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27335A1 (en) 2021-04-29
EP3804415A1 (en) 2021-04-14
BR112020026993A2 (pt) 2021-04-06
CN112314008B (zh) 2022-07-29
EP3804415B1 (en) 2022-09-21
WO2020007485A1 (en) 2020-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14008B (zh) 用于提高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唤醒信号传输可靠性的网络节点和用户节点及相应方法
US11297676B2 (en) Beam recovery in connected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US20220201516A1 (en) Contro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US8068427B2 (en) Dynamic channel quality report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24586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lving blinded-node problems in wireless networks
EP2422571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monitoring of timeslots during data transmission
WO2020144350A1 (en) User equipment receiver for wake up signal reception
WO2019101858A1 (en) Backward compatible paging indication channel for ec-gsm-iot
US20230354190A1 (en) Paging indication information grouping techniques
EP2422568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monitoring of timeslots during data transmission
AU201024067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monitoring of timeslots during data transmission
EP2422570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monitoring of timeslots during data transmission
EP2422569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monitoring of timeslots during data transmission
EP3866553A1 (en) Communications devices and methods
EP2422567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monitoring of timeslots during data transmission
US20130064163A1 (en) Method for minimizing collisions of messages responsive to multi- or broadcast messages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WO2023201662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thereof
EP2422566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justing monitoring of timeslots during data transmiss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