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271935A -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 Google Patents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71935A
CN112271935A CN202011196342.7A CN202011196342A CN112271935A CN 112271935 A CN112271935 A CN 112271935A CN 202011196342 A CN202011196342 A CN 202011196342A CN 112271935 A CN112271935 A CN 11227193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cover body
adapter
power adapter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963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符勇
赵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9634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27193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2719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7193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115660 priority patent/WO2022088932A1/zh
Priority to EP21884664.0A priority patent/EP4213311A4/en
Priority to US18/191,673 priority patent/US20230231336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2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possibility of revers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及包括电源适配器的电子设备组件。电源适配器包括适配器本体、插脚、以及盖体。所述适配器本体具有第一端面;所述插脚外露于所述适配器本体的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盖体活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所述盖体具有第二端面。当盖体为闭合状态时,所述插脚被遮盖,且所述第二端面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当所述盖体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插接面。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可保护所述插脚不易受到损坏,且所述电源适配器的厚度较小。

Description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进步,手机等电子设备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电源适配器通常被用来为手机等电子设备充电。
现有的电源适配器通常包括适配器本体以及外露于所述适配器本体的插脚。然而,由于现有的适配器的插脚整体外露,从而导致易于受到损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
适配器本体,所述适配器本体具有第一端面;
插脚,所述插脚外露于所述适配器本体的所述第一端面;以及
盖体,所述盖体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且可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滑动,所述盖体具有第二端面;当盖体为闭合状态时,所述插脚被遮盖,且所述第二端面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当所述盖体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插接面。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源适配器,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适配器本体、插脚、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所述适配器本体具有显露所述插脚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所述第一盖体具有第一子端面,所述第二盖体具有第二子端面,当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收容腔,当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插脚被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且所述第一子端面与所述第二子端面均背离所述第一端面;当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均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分别层叠于所述适配器本体相对的两侧以露出所述插脚,且所述第一端面、第一子端面、及第二子端面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插接面。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组件,所述电子设备组件包括电子设备及如前面所述的电源适配器,所述电源适配器用于为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本申请提供的电源适配器中,所述盖体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且和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活动,当所述盖体为闭合状态时,因此,可保护所述插脚不被损坏且可避免其他物体被插脚损坏。当需要使用所述电源适配器时,所述盖体打开露出所述插脚。进一步地,所述盖体的第二端面与所述适配器本体的第一端面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插接面,换而言之,所述适配器本体的第一端面仅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部分插接面,所述适配器本体的厚度可做得较薄,进而有利于所述电源适配器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应用环境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中的盖体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的盖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中的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处于闭合状态时各个部件的尺寸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的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处于打开状态时各个部件的尺寸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的电源适配器沿I-I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图7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图9为图3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处于半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另外角度的示意图。
图11为电源适配器完全打开时的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的电源适配器处于半打开状态时沿III-III线的截面图。
图13为图2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沿IV-IV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4为对图13中的电源适配器中的第一盖体施加推力的示意图。
图15为图2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沿II-II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图15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处于半打开状态的剖面图。
图17为图15所示的电源适配器处于打开状态的剖面图。
图18为电源适配器处于半打开状态时另一角度的剖面图。
图19为图15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各个连接点的示意图。
图20为图16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各个连接点的示意图。
图21为图17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各个连接点的示意图。
图22为图2所示的电源适配器在半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图2所示的电源适配器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24为图2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组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源适配器10(Power adapter)。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的应用环境示意图。所谓电源适配器10是为电子设备30提供供电电能的转换设备。通常,所述电源适配器10可将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比如,电源适配器10插接插座50上,接收插座50输出的交流电压,并将接收到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直流电压用于给手机、电脑等用电的电子设备30充电。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适配器10将接收到的交流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所述直流电压直接供电子设备30中的电子元器件使用。可以理解地,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应用环境示意图仅仅帮助理解电源适配器10的应用,不应当理解为本申请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0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2、图3及图4,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中的盖体处于闭合状态时的示意图;图3为图2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的盖体处于打开状态时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所述电源适配器10包括适配器本体100、插脚200以及盖体300。所述适配器本体100具有第一端面161。所述插脚200外露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所述第一端面161。所述盖体300活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所述盖体300具有第二端面340。当盖体300为闭合状态时,所述插脚200被遮盖,且所述第二端面340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100;当所述盖体300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端面161与所述第二端面340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11。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所谓适配器本体100,是指实现所述电源适配器10电压转换功能的部分。所述适配器本体100通常包括用于电压转换的电路板,此外,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还可包括收容所述电路板的壳体等部件。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所包括的具体结构稍后结合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爆炸图做详细介绍。
所述插脚200的材质为金属,所述插脚200插接到插座50中,用于接收所述插座50提供的交流电压。所述插脚200的个数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两个,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插脚200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插脚200相对且间隔设置。所述插脚200的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长条形。所述插脚200背离所述插座50本体的端部为弧形,以便于所述插脚200插入所述插座50中。当所述插脚200插入所述插座50中,以接收第一电压,所述电路板120与所述插脚200电连接,以接收所述插脚200传输过来的第一电压,所述电路板用于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为第二电压。
所述盖体300在闭合状态时,所述插脚200被遮盖,包括但不仅限于如下几种情况:所述插脚200被所述盖体300遮盖;或者,所述插脚200被所述适配器本体100遮盖;或者,所述插脚200被所述适配器本体100及所述盖体300共同遮盖。所述插脚200被所述盖体300遮盖的情况举例如下,所述盖体300具有收容腔,当所述盖体300闭合时,所述插脚200被收容在所述收容腔内,以将所述插脚200遮盖。所述插脚200被所述适配器本体100遮盖的情况举例如下,所述适配器本体100具有收容腔,所述盖体300闭合时,所述插脚200被收容回所述收容腔内,此种情况下,所述插脚200被所述适配器本体100遮盖。所述插脚200被所述适配器本体100及所述盖体300共同遮盖的情况举例如下,所述适配器本体100及所述盖体300共同形成收容腔,当所述盖体300闭合时,所述插脚200被收容在所述适配器本体100及所述盖体300共同形成的收容腔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盖体300活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方式是所述盖体300可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为例进行说明,具体地可参见所述盖体300包括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且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分别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且均可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盖体300连接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方式也可以是其他方式,比如,所述盖体多次翻转再调整盖体的位置等。只要满足所述第二端面340与所述第一端面161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11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的示意图中,以所述插脚200固定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且显露于所述第一插接面11为例进行示意。以所述盖体300的数目为两个为例进行示意,即,所述盖体300包括第一盖体310及第二盖体320。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中,所述盖体300的数目为一个。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盖体300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端面161与所述第二端面340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11,且所述第一端面161与所述第二端面340平齐。
所谓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11,是指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所述插脚200插入所述插座50时,与插座50配合的面,且所述插接面11满足电源适配器10的安全规定的要求。在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200插入所述插座50时,仅仅与所述插座50配合但是不满足电源适配器10的安全规定的面不能够称为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11。具体地,对于电源适配器10而言,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200插入插座50时,为了避免插座50的电能通过插脚200泄露出来而对用户造成伤害,所述插脚200的边缘距离插接面11的边缘需要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也称为安全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当所述盖体300为打开状态时,所述插脚200邻近所述盖体的300边缘至所述盖体300背离所述插脚200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预设距离。举例而言,对于适用于中国的电源适配器10而言,所述预设距离为6.5mm。对于适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比如欧洲)的电源适配器10而言,所述预设距离为其他数值,比如为5.1mm,或者7.9mm。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如图4),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相对打开时,所述插脚200的最左边距离所述第一盖体310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表面(即,所述第一盖体310的最左边的表面)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同样地,所述插脚200的最右边距离所述第二盖体320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表面(即,所述第二盖体320的最右边的表面)大于或等于所述预设距离。
具体地,当所述盖体300包括第一盖体310和第二盖体320时,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为打开状态时:所述插脚邻近所述第一盖体310的边缘至所述第一盖体310背离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6.5mm,且所述插脚邻近所述第二盖体320的边缘至所述第二盖体320背离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6.5mm,以满足适用于中国的电源适配器10的安全规定的要求。
对于适用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比如欧洲)的电源适配器10而言,所述插脚邻近所述第一盖体310的边缘至所述第一盖体310背离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1mm,且所述插脚邻近所述第二盖体320的边缘至所述第二盖体320背离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1mm。或者,所述插脚邻近所述第一盖体310的边缘至所述第一盖体310背离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9mm,且所述插脚邻近所述第二盖体320的边缘至所述第二盖体320背离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9mm。
相关技术(并非现有技术)中,电源适配器10中适配器本体100设置插脚200的端面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11,换而言之,相关技术的电源适配器10中的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11仅仅由适配器本体100设置插脚200的端面形成,因此,相关技术中,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通常较厚。举例而言,为了满足电源适配器10的安全规定的要求,将电源适配器10本体的厚度(即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11的宽度)设置为预设厚度(比如,22mm),下面对本申请的适配器本体100及相关技术中的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进行分析。由于相关技术中,适配器本体100的插接面11仅仅由适配器本体100设置插脚200的端面形成,因此,相关技术中的电源适配器10的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较厚。而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中由于所述盖体300的第二端面340和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设置所述插脚200的第一端面161共同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11,即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及所述盖体300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预设厚度。换而言之,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中适配器本体100设置插脚200的第一端面161仅作为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部分插接面11,即,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中适配器本体100设置插脚200的第一端面161的尺寸(即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本身不能满足安规的要求,而需要借助所述盖体300才可以满足安规的要求。由此可见,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中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必然小于相关技术中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由此可见,本申请的电源适配器10中的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比相关技术中的电源适配器10的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薄。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0中,所述盖体300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且和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当所述盖体300为闭合状态时,因此,可保护所述插脚200不被损坏且可避免其他物体被插脚200损坏。当需要使用所述电源适配器10时,所述盖体300打开露出所述插脚200。进一步地,所述盖体300的第二端面340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第一端面161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11,换而言之,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第一端面161仅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部分插接面11,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可做得较薄,进而有利于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小型化。此外,相较于所述盖体300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翻转等其他运动方式而言,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0中所述盖体300可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盖体300由闭合状态切换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盖体300与所述插脚200之间的垂直距离保持不变或者变化不大,因此,用户操作所述盖体300的手指距离所述插脚200之间的垂直距离保持不变或者变化不大,即便所述电源适配器10与所述插座50连接时,用户手指距离插脚200的距离仍然可以满足安规的要求,不容易触电。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是指所述适配器本体100在厚度方向的最大尺寸。
所述盖体300包括第一盖体310及第二盖体320。所述第一盖体310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且可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所述第一盖体310具有第一子端面311。所述第二盖体320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且可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所述第二盖体320具有第二子端面321,其中,所述第二端面340包括所述第一子端面311及所述第二子端面321。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为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子端面311与所述第二子端面321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100;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子端面311、所述第二子端面321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161相背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子端面311、所述第二子端面321与所述第一端面161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插接面11。
当所述第一盖体310为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子端面311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所谓所述第一子端面311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也即所述第一子端面311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第一端面161。当所述第一盖体310由闭合状态逐渐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而打开时,所述第一子端面311逐渐靠近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所述第一端面161,直至所述第一盖体310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完全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子端面311与所述第一端面161平齐或者基本平齐。相应地,当所述第一盖体310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子端面311与所述第一端面161平齐或者基本平齐,当所述第一盖体310由打开状态逐渐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而闭合时,所述第一子端面311逐渐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第一端面161,直至所述第一盖体310相较于所述是适配器本体100完全处于闭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一子端面311距离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第一端面161之间的距离最远,且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达到最长。
同样地,当所述第二盖体320为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二子端面321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所谓所述第二子端面321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也即所述第二子端面321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第一端面161。当所述第二盖体320由闭合状态逐渐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而打开时,所述第二子端面321逐渐靠近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所述第一端面161,直至所述第二盖体320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完全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子端面321与所述第一端面161平齐或者基本平齐。相应地,当所述第二盖体320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子端面321与所述第一端面161平齐或者基本平齐,当所述第二盖体320由打开状态逐渐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而闭合时,所述第二子端面321逐渐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第一端面161,直至所述第二盖体320相较于所述是适配器本体100完全处于闭合状态,此时,所述第二子端面321距离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第一端面161之间的距离最远,且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达到最长。
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分别层叠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相背的两侧。相应地,所述第一子端面311、所述第二子端面321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161相背的两侧。换而言之,所述第一端面161夹设于所述第一子端面311及所述第二子端面321之间。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子端面311、所述第二子端面321及所述第一端面161平齐,以方便所述插脚200插入所述插座50内。
当所述第一盖体310与所述第二盖体320均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最短;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为闭合状态时,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长度最长。
请参阅图5及图6,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源适配器中的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处于闭合状态时各个部件的尺寸的示意图;图6为图5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的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处于打开状态时各个部件的尺寸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D1的范围为:6.3mm≤D1≤14mm;所述第一盖体310的厚度D2的范围为:4.825mm≤D2≤7mm,所述第二盖体320的厚度D3的范围为:4.825mm≤D3≤7mm。
由于安全规定的要求,对于适用于中国的电源适配器100而言,所述插脚200的宽度通常为6.3mm。因此,所述D1≥6.3mm。为了所述电源适配器10较为轻薄,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D1≤14mm。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D1的范围为:9.65mm≤D1≤14mm;所述第一盖体310的厚度D2的范围为:4.825mm≤D2≤7mm;所述第二盖体320的厚度D3的范围为:4.825mm≤D3≤7mm。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盖体310的厚度D2和所述第二盖体320的厚度D3相等,且所述第一盖体310的厚度D2与所述第二盖体320的厚度D3之和等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D1。
上述尺寸的选择不是任意选择的,而是结合电源适配器10中安全规定的要求设计出来的。具体地,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打开状态时,由于安全规定的要求,因此,要求插脚200的邻近所述第一盖体310的侧面距离所述第一盖体310的最外面的距离必须大于或等于6.5mm,以防止电源适配器10通过插脚200插入到插座50上时漏电伤害到用户。同样地,由于安全规定的要求,要求插脚200邻近所述第二盖体320的侧面距离所述第二盖体320的最外面的距离必须大于或等于6.5mm。那么,而同样由于安全规定的要求,所述插脚200的宽度为6.3mm,因此,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D1、所述第一盖体310的厚度D2、所述第二盖体320的厚度D3的最小值为,D1+D2+D3=6.3mm+6.5mm+6.5mm=19.3mm。那么,当所述第一盖体310的厚度D2与所述第二盖体320的厚度D3之和等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D1时,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D1的最小值等于19.3mm/2=9.65mm。当所述第一盖体310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二盖体320的厚度时,D2=D3=9.65mm/2=4.825mm。即,所述第一盖体310的厚度的最小值为4.825mm,所述第二盖体320的厚度的最小值为4.825mm。由于传统的电源适配器10的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通常大于14mm,因此,为了本案的电源适配器10中的适配器本体100较薄,因此,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上限可选取为14mm。当所述第一盖体310与所述第二盖体320的厚度相等时,且所述第一盖体310的厚度加上所述第二盖体320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时,所述第一盖体310的厚度的上限为7mm,所述第二盖体320的厚度的上限为7mm。
下面对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方式进行详细介绍。请参阅图7,图7为图2中的电源适配器沿I-I线的剖面示意图。所述电源适配器10还包括第一滑动组件400及第二滑动组件500。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体310,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以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可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盖体320,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以使得所述第二盖体320可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的结构与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的结构相同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的结构与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的结构也可以不同,只要能够实现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能够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可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能够使得所述第二盖体320可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即可。
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包括第一连接件410。所述第一连接件410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转动部411、第一连接部412、及第二转动部413。所述第一转动部411与所述第一盖体31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转动部411与所述第一盖体310转动连接的方式详细介绍如下。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转动部411上设置有安装孔(盲孔或通孔),相应地,所述第一盖体310上设置有安装孔(盲孔或通孔),连接转动件(比如,销轴)穿设于所述第一转动部411上的安装孔以及所述第一盖体310上的安装孔内,以使得所述第一转动部411与所述第一盖体3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部411与第一盖体310转动连接的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方式,比如,第一转动部411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第一盖体310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一转动部411与所述第一盖体310转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一转动部411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盖体310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一转动部411与所述第一盖体310转动连接。
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的方式详细介绍如下。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上设置有安装孔,相应地,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设置有安装孔,连接转动件(比如,销轴)穿设于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上的安装孔以及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的安装孔内,以使得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相应地,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的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方式,比如,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还具有第一表面162及第二表面163。所述第一表面162及所述第二表面163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161,且所述第一表面162与所述第二表面163相背设置。所述第一表面162邻近所述第一盖体310设置,所述第二表面163邻近所述第二盖体320设置。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420。所述第二连接件420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三转动部421、第二连接部422、及第四转动部423,所述第三转动部421与所述第一盖体310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以及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均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62。
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表面162及所述第二表面163均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部分外观面。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表面162被所述第一盖体310遮挡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表面163被所述第二盖体320遮挡至少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转动部421与所述第一盖体310转动连接的方式和所述第一转动部411与所述第一盖体310转动连接的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转动部421上设置有安装孔,相应地,所述第一盖体310上设置有安装孔,连接转动件穿设于所述第三转动部421上的安装孔以及所述第一盖体310的安装孔内,以使得所述第三转动部421与所述第一盖体310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部421与第一盖体310转动连接的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方式,比如,第三转动部421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第一盖体310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三转动部421与所述第一盖体310转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三转动部421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一盖体310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三转动部421与所述第一盖体310转动连接。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转动部421与所述第一盖体310转动连接的方式和所述第一转动部411与所述第一盖体310转动连接的方式不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的方式和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的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上设置有安装孔,相应地,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设置有安装孔,连接转动件(比如,销轴)穿设于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上的安装孔以及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的安装孔内,以使得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相应地,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的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方式,比如,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或者,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的方式和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的方式不相同。
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以及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均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62,可节约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空间尺寸,使得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较薄。
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包括第一连接件410及第二连接件420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包括第一连接件410而不包括第二连接件420。当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包括第一连接件410还包括第二连接件420时,所述第一盖体310能够较为稳定地连接至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进而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运动时较为平稳,不易产生晃动,且不容易发生偏斜摆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转动连接件为销轴为例进行示意。以所述第一连接件410的第一转动部411通过转动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第一盖体310,所述第一连接件410的第二转动部413通过转动连接件固定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且以所述第二连接件420的第三转动部421通过转动连接件固定于所述第一盖体310,所述第二连接件420的第四转动部423通过转动连接件固定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为例进行示意。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所述第一连接件410、所述第二连接件420及所述第一盖体310组成了一个四杆机构。其中,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作为所述四杆机构的机架,所述第一连接件410及所述第二连接件420作为所述四杆机构的连架杆,所述第一盖体310作为所述四杆结构的连杆组件。
请一并参阅图8至图10,图8为图7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9为图3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处于半打开状态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另外角度的示意图。所述第一转动部411与所述第一盖体310转动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P1,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P2,所述第三转动部421与所述第一盖体310转动的连接点为第三连接点P3,当所述第一盖体310为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三连接点P3相较于所述第一连接点P1背离所述第一端面161设置,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为第四连接点P4,所述第四连接点P4相较于所述第二连接点P2邻近所述第一端面161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点P1与所述第三连接点P3的连线L1平行于所述第二连接点P2与所述第四连接点P4的连线L2。
上述电源适配器10中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点P1与所述第三连接点P3的连线L1平行于所述第二连接点P2与所述第四连接点P4的连线L2,可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在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运动时较为平稳,不易产生晃动,且不容易发生偏斜摆动。
所谓半打开状态,是指处于打开状态以及闭合状态之间的状态。具体地,所述第一盖体310处于半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310处于介于闭合状态以及半打开状态之间的状态;所述第二盖体320处于半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二盖体320处于介于闭合状态以及半打开状态之间的状态。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半打开状态时,可认为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半打开状态。相应地,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打开状态时,可认为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打开状态;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闭合状态。
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半打开状态时,所述插脚200显露出部分或全部,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半打开状态时,所述插脚200全部显露出来。由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半打开状态的示意图可见,所述第二连接件420相较于所述第一连接件410邻近所述第一端面161,且所述第二连接件420将所述第一连接件410部分遮挡。由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打开状态的示意图可见,所述第一连接件410完全被所述第二连接件420遮挡。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件410被所述第二连接件420遮挡部分。举例而言,当所述第一连接件410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410的厚度时,且所述第一端面161的开口宽度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410的厚度时,当所述电源适配器10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件410被所述第二连接件420遮挡部分。
综上所述,所述第三连接点P3相较于所述第一连接点P1背离所述第一端面161设置,以及所述第四连接点P4相较于所述第二连接点P2邻近所述第一端面161设置,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件410被所述第二连接件420遮挡部分或全部。因此,所述第三连接点P3相较于所述第一连接点P1背离所述第一端面161设置,以及所述第四连接点P4相较于所述第二连接点P2邻近所述第一端面161设置可使得所述第一端面161上形成的开口的宽度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20的厚度适配即可,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端面161上形成的开口的宽度较小,使得灰尘等不容易通过所述开口进入到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内部。所谓所述第一端面161上形成的开口的宽度和所述第二连接件420的厚度适配,是指所述第一端面161上形成开口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连接件420的厚度或者大于所述连接件的厚度预设尺寸。所述预设尺寸的取值通常较小,比如,为0.02mm。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点P1与所述第二连接点P2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三连接点P3与所述第四连接点P4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连接点P1与所述第二连接点P2之间的距离为第一距离,所述第三连接点P3与所述第四连接点P4之间的距离为第二距离,其中,所述第一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距离。所述第一距离等于所述第二距离有利于第一盖体310打开时,第一子端面311与所述第二端面340平齐,且第一盖体310贴合适配器本体100。
请一并参阅图7及图11,图11为电源适配器完全打开时的剖面示意图。所述第三转动部421、所述第二连接部422、及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依次弯折相连,以形成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410的避让空间425。所述避让空间425用于避免所述第一连接件410及所述第二连接件420在转动时干涉,且当所第一盖体310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412抵接所述第四转动部423;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转动部411抵接所述第三转动部421。
所述避让空间425可避免所述第一连接件410及所述第二连接件420转动时干涉,换而言之,由于所述避让空间425的存在,可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能够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进而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在闭合状态和打开状态切换。此外,当所述第一连接部412抵接所述第四转动部423时,述第一盖体310不能够再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继续闭合,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处于闭合状态。当所述第一转动部411抵接所述第三转动部421时,所述第一盖体310不能够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继续打开,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处于打开状态。由此可见,上述第一连接件410及所述第二连接件420的结构设计,一方面,可避免所述第一盖体310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时第一连接件410及第二连接件420干涉,从而保证了所述第一盖体310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时的顺畅性;另一方面,可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能够处于打开状态及闭合状态。
请继续参阅图10及图11,所述第一端面161具开口,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四转动部423背离所述第一连接件410的表面显露于所述开口,且所述第四转动部423背离所述第一连接件410的表面不凸出于所述第一端面161。
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四转动部423背离所述第一连接件410的表面显露于所述开口,且所述第四转动部423背离所述第一连接件410的表面不凸出于所述第一端面161包括:所述第四转动部423背离所述第一连接件410的表面低于所述第一端面161,或者,所述第四转动部423背离所述第一连接件410的表面与所述第一端面161平齐。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四转动部423背离所述第一连接件410的表面不凸出于所述第一端面161,可使得避免所述第四转动部423通过所述开口显露出来的部分不影响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使用造成影响。具体地,不影响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插脚200插入插座50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转动部423背离所述第一连接部412的表面为弧面,当所述第一盖体310打开时,所述弧面显露于所述第一端面161的开口,可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显露出所述开口的外形较为美观。
此外,所述第四转动部423背离所述第一连接部412的表面可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前端圆弧面平齐。
请继续参阅图10,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间隔设置,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插脚200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之间。
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的数目为两个,可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运动时运动时较为平稳,不易产生晃动。此外,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插脚200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之间,换而言之,其中一个第一滑动组件400设置于两个所述插脚200的一侧,另外一个第一滑动组件400设置于两个所述插脚200的另一侧,更加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运动时较为平稳,不易产生晃动。此外,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的上述位置,可使得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设置起来较为方便。
请继续参阅图10,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间隔设置,当所述第二盖体320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插脚200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之间,且位于所述插脚200同一侧的第一滑动组件400与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中的第二滑动组件500背离所述插脚200。
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的数目为两个,可使得所述第二盖体320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运动时较为平稳,不易产生晃动。此外,当所述第二盖体320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插脚200位于两个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之间,换而言之,其中一个第二滑动组件500设置于两个所述插脚200的一侧,另外二个第一滑动组件400设置于两个所述插脚200的另一侧,更加使得所述第二盖体320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运动时较为平稳,不易产生晃动。此外,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的上述位置,可使得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设置起来较为方便。
请一并参阅图10及图12,图12为图10中的电源适配器处于半打开状态时沿III-III线的截面图。所述第二盖体320具有第三表面323及第四表面324。所述第三表面323与所述第四表面324分别与所述第二子端面321相连,所述第三表面323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部分外观面,所述第四表面324与所述第三表面323相背设置,所述第四表面324上具有限位部3241,所述限位部3241用于防止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晃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部3241为凹槽。请继续参阅图1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表面324上还具有第一收纳部3242及第二收纳部3243。当所述第一盖体310与所述第二盖体320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收纳部3242用于收纳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连接件410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件420,且所述第二收纳部3243用于收纳所述插脚200。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四表面324具有限位部3241、第一收纳部3242以及第二收纳部3243为例进行示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第一盖体310与所述第二盖体320均闭合时,所述第一盖体310面对所述第二盖体320的表面设置有所述限位部3241、所述第一收纳部3242及第二收纳部3243。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部3241、所述第一收纳部3242及所述第二收纳部3243中的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310上,另外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盖体320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收纳部3243的一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一盖体310上,另外一部分形成于所述第二盖体320上。
换而言之,所述第二收纳部3243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收纳部3243又称为收容腔体,用于在所述第一盖体310相对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插脚200被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收纳部3242为凹槽,所述第二收纳部3243也为凹槽。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13,图13为图2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沿IV-IV线的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适配器10还包括:第一磁性件600及第二磁性件700。为了方便示意,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省略了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及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所述第一磁性件600承载于所述第一盖体310。所述第二磁性件700承载于所述第二盖体320。当所述第一盖体310与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件600与所述第二磁性件700之间的磁性力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与所述第二盖体320固定于所述第一端面161的同一侧;当所述第一盖体310与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件600与所述第二磁性件700之间的磁性力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与第二盖体320分别固定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
具体地,所述第一磁性件600包括第一磁极及第二磁极,所述第二磁性件700也包括第一磁极及第二磁极。其中,所述第一磁极为N极,所述第二磁极为S极;或者,所述第一磁极为S极,所述第二磁极为N极。当所述第一盖体310与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件600的第一磁极面对所述第二磁性件700的第二磁极,因此,所述第一磁性件600与所述第二磁性件700之间产生磁性吸力,所述从而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与所述第二盖体320固定在一起而不容易分开。
所述第一磁性件60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永磁体或者电磁体,相应地,所述第二磁性件70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永磁体或电磁铁。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磁性件600为磁铁,所述第二磁性件700也为磁铁。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磁性件600承载于所述第一盖体310包括所述第一磁性件600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310形成的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二磁性件700承载于所述第二盖体320包括所述第二磁性件700设置于所述第二盖体320形成的收容空间内。
请继续参阅图14,图14为对图13中的电源适配器中的第一盖体施加推力的示意图。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闭合状态时,对所述第一盖体310施加推力F时而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滑动时,比如,用户用手指朝向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方向推动所述第一盖体310时,由于所述第一磁性件600和所述第二磁性件700之间的磁性力,所述第一盖体310的滑动也会带着所述第二盖体320滑动,直至所述第一盖体310处于打开状态不再运动,所述第二盖体320处于打开状态不再运动。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件600与所述第二磁性件700之间的磁性力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与所述第二盖体320分别固定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相背的两侧。
相应地,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打开状态时,对所述第一盖体310施加推力而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滑动时,比如,用户用手指朝向所述插脚200的方向推动所述第一盖体310,由于所述第一磁性件600和所述第二磁性件700之间的磁性力,所述第一盖体310的滑动也会带动所述第二盖体320盖体300滑动,直至所述第一盖体310处于打开状态不再运动,所述第二盖体320也处于打开状态不再运动。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件600与所述第二磁性件700之间的磁性力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固定在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第一端面161的同一侧。
对所述第一盖体310施推力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滑动时,由于第一磁性件600与所述第二磁性件700之间的磁性力,所述第一盖体310滑动会带动所述第二盖体320滑动。可以理解地,当对所述第二盖体320施加推力使得所述第二盖体320滑动时,由于所述第一磁性件600与所述第二磁性件700之间的磁性力,所述第二盖体320滑动会带动所述第一盖体310滑动。综上所述,由于所述第一磁性件600及所述第二磁性件700的作用,只需对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中的任意一个盖体300施加推力即可达到第一盖体310与所述第二盖体320之间的同步运动。
同样地,请一并参阅图15至图17,图15为图2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沿II-II线的剖面示意图;图16为图15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处于半打开状态的剖面图;图17为图15所示的电源适配器处于打开状态的剖面图。为了方便示意出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在图15及图17省略了第一滑动组件400。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包括第三连接件510。所述第三连接件51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盖体320,所述第三连接件51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所述第四连接件520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盖体320,所述第四连接件520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适配器本体10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与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三连接件510与所述第一连接件410的结构相同,所述第四连接件52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420的结构相同。
具体地,所述第三连接件51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五转动部511、第三连接部512、及第六转动部513。所述第五转动部51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连接件5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七转动部521、第四连接部522、及第八转动部523。所述第七转动部52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
所述第五转动部51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的方式详细介绍如下。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五转动部511上设置有安装孔(盲孔或通孔),相应地,所述第二盖体320上设置有安装孔(盲孔或通孔),连接转动件(比如,销轴)穿设于所述第五转动部511上的安装孔以及所述第二盖体320上的安装孔内,以使得所述第五转动部51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所述第五转动部511与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的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方式,比如,第五转动部511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第二盖体320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五转动部51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五转动部511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二盖体320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五转动部51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
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的方式详细介绍如下。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上设置有安装孔,相应地,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设置有安装孔,连接转动件(比如,销轴)穿设于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上的安装孔以及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的安装孔内,以使得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相应地,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的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方式,比如,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或者,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还具有第一表面162及第二表面163。所述第一表面162及所述第二表面163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161,且所述第一表面162与所述第二表面163相背设置。所述第一表面162邻近所述第一盖体310设置,所述第二表面163邻近所述第二盖体320设置。所所述第七转动部52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以及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均背离所述第二表面163。
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表面162及所述第二表面163均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部分外观面。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表面162被所述第一盖体310遮挡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表面163被所述第二盖体320遮挡至少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七转动部52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的方式和所述第五转动部51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的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七转动部521上设置有安装孔,相应地,所述第二盖体320上设置有安装孔,连接转动件穿设于所述第七转动部521上的安装孔以及所述第二盖体320的安装孔内,以使得所述第七转动部52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所述第七转动部521与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的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方式,比如,第七转动部521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第二盖体320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七转动部52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七转动部521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第二盖体320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七转动部52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七转动部52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的方式和所述第五转动部51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转动连接的方式不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的方式和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的方式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上设置有安装孔,相应地,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设置有安装孔,连接转动件(比如,销轴)穿设于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上的安装孔以及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的安装孔内,以使得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相应地,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的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方式,比如,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或者,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上设置有安装孔,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设置有转动件,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孔内,并且所述转动件可在所述安装孔内转动,以使得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的方式和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转动连接的方式不相同。
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以及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均背离所述第二表面163,可节约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厚度空间尺寸,使得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厚度较薄。
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包括第三连接件510及第四连接件520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包括第三连接件510而不包括第四连接件520。当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包括第三连接件510还包括第四连接件520时,所述第二盖体320能够较为稳定地连接至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上,进而使得所述第二盖体320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运动时较为平稳,不易产生晃动。
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以及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均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62;以及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以及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均背离所述第二表面163,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及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交错排布(请参阅图17及图18),从而有利于节约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空间,使得所述电源适配器10小型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三连接件510的第五转动部511通过销轴固定于所述第二盖体320,所述第三连接件510的第六转动部513通过销轴固定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且以所述第四连接件520的第七转动部521通过销轴固定于所述第二盖体320,所述第八转动部523通过销轴固定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为例进行示意。在本实施方中,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所述第三连接件510、所述第四连接件520及所述第二盖组成了另外一个四杆机构。其中,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作为所述四杆机构的机架,所述第三连接件510及所述第四连接件520作为所述四杆机构的连架杆,所述第二盖体320作为所述四杆结构的连杆组件。
请参阅图19至图21,图19为图15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各个连接点的示意图;图20为图16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各个连接点的示意图;图21为图17所示的电源适配器中各个连接点的示意图。连接所述第五转动部51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的转动连接件的中心为第五连接点P5,连接所述六转动部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转动连接件的中心为第六连接点P6,连接所述第七转动部521与所述第二盖体320的转动连接件的中心为第七连接点P7,连接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转动连接件的中心为第八连接点P8。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点P5与所述第七连接点P7的连线来平行于所述第六连接点P6与所述第八连接点P8的连线L4,以使得当所述第二盖体320相较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时,所述第二盖体320、所述第三连接件510、所述第四连接件520及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组成的连杆组件始终是平动的。所述第二盖体320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运动时较为平稳,不易产生晃动,且不容易发生偏斜摆动。
此外,由于第一磁性件600及所述第二磁性件700之间的作用,当所述第一盖体310运动时带动所述第二盖体320运动,或者当所述第二盖体320运动时带动所述第一盖体310运动。由于所述第一盖体310、所述第一连接件410、所述第二连接件420及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组成的连杆组件(第一连杆组件)在运动时始终是平动的,且所述第二盖体320、所述第三连接件510、所述第四连接件520及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组成的连杆组件(第二连杆组件)在运动时始终是平动的,因此,当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及所述第二连杆组件运动时,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及所述第二连杆组件始终平行运动。
此外,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以及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均背离所述第一表面162;以及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以及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连接点均背离所述第二表面163,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及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交错排布,从而有利于节约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空间,使得所述电源适配器10小型化。
具体地,所述适配器本体100作为所述第一连杆组件及所述第二连杆组件的机架,即,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部41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转动连接件的中心与连接所述第四转动部4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转动连接件的中心的连线作为一个机架,且机架处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下部,所述机架称为第一机架。当所述第一盖体310滑动时,第一盖体310围绕所述第一机架运动。
同样地,连接所述第六转动部513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转动连接件的中线与连接所述第八转动部523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转动连接件的中心的连线作为一个机架,且所述机架处于所述适配器本体100的上部,所述机架称为第二机架。当所述第二盖体320滑动时,所述第二盖体320围绕所述第二机架运动。
由此可见,所述第一滑动件与所述第二滑动件交叉排布,从而形成了位于上面的第一机架控制位于下面的第二盖体320,位于下面的第二机架控制位于上面的第一盖体310这样的“上控制下,下控制上”的交叉排布结构。
请参阅图22,图22为图2所示的电源适配器在半打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第一盖体310还包括背离所述第一子端面311的第一配合面312,所述第二盖体320还包括背离所述第二子端面321的第二配合面322,相应地,所述适配器本体100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一表面162及所述第二表面163之间的侧壁112。所述侧壁112包括侧表面1121,所述侧表面1121连接所述第一表面162及所述第二表面163。所述侧壁112包括弯折相连的第一连接面1122以及第二连接面1123。所述第一连接面1122及所述第二连接面1123分别连接所述侧表面1121,且所述第一连接面1122及所述第二连接面1123朝向所述插脚200。当所述第一盖体310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配合面312面对所述第一连接面1122;当所述第二盖体320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二配合面322面对所述第二连接面1123。
所述第一连接面1122与所述第二连接面1123的连接处为弧面。所述第一连接面1122及所述第二连接面1123均为斜面,相应地,所述第一配合面312及所述第二配合面322均为斜面,以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100滑动时,避免所述适配器本体100阻挡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即,使得所述第一连接面1122为所述第一配合面312避位,所述第二连接面1123为所述第二配合面322避位,使得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滑动得更为顺畅。
请参阅图22,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的表面上还设置有操作部318,所述操作部318方便用户操作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部318为凸起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部318可以为在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的表面上形成的多个凹槽,或者粗糙结构。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操作部318设置于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中的一个。
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盖体310及所述第二盖体320的表面上没有设置操作不318,当用户需要使用所述电源适配器10时,只需要对所述第一盖体310的第一子端面311以及所述第二盖体320的第二子端面321中的任意一个施加推力即可。
请参阅图23,图23为本申请图2所示的电源适配器另一角度的示意图。所述电源适配器10还包括放电接口800。所述放电接口800与所述电路板120(参阅图24)电连接,用于将所述电路板120转换得到的第二电压输出。所述放电接口80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USB)接口。当所述放电接口800为USB接口时,所述USB接口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USB 2.0接口,或者USB 3.0接口等。
下面结合前面所介绍的电源适配器10以及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爆炸图对本申请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电源适配器10的组装方法进行介绍。请参阅图24,图24为图2中所示的电源适配器的爆炸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的数目为两个,且所述第二滑动组件500的数目为两个,且各个转动连接件为销轴为例进行示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适配器本体100包括壳体110、电路板120、承载座130、第一端盖140、及第二端盖150。所述壳体110包括容纳空间111,所述容纳空间111用于收容所述电路板120。所述承载座130用于承载所述插脚200,且所述承载座130设置于所述容纳空间111的开口处。所述第一端盖140及所述第二端盖150分别设置于所述承载座130相对的两侧,且与所述壳体110配合以对所述承载座130进行封装。所述第一端盖140背离所述壳体110的表面为前面介绍的所述第一连接面1122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面1123。相应地,所述第二端盖150背离所述壳体110的表面为前面介绍的所述第一连接面1122以及所述第二连接面1123。可以理解地,前面介绍的所述适配器本体110包括两个相对的所述侧壁112,其中一个所述侧壁112包括所述第一端盖140以及所述第一端盖140连接的所述壳体110的部分;其中另一个所述侧壁包括所述第二端盖150以及所述第二端盖150连接的所述壳体110的部分。
所述第一盖体310包括第一盖体部316及第一封盖部317。所述第一盖体部316的表面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部分外观面。所述第一盖体部316用于收容所述第一磁性件600,所述第一封盖部317与所述第一盖体部316配合以将所述第一磁性件600封装。所述第二盖体320包括第二盖体部326及所述第二封盖部327。所述第二盖体部326的表面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10的部分外观面。所述第二盖体部326用于收容所述第二磁性件700,所述第二封盖部327于所述第二盖体部326配合以将所述第二磁性件700封装。当所述第一盖体310与所述第二盖体320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封盖部317面对所述第二封盖部327,所述第一盖体部316相对于所述第一封盖部317背离所述第二盖体320,所述第二盖体部326相对于所述第二封盖部327背离所述第二盖体320。
第一磁性件600、第一封盖部317也装配于第一盖体部316上。第二磁性件700、第二封盖部327也装配于第二盖体320上。
其中一第一滑动组件400的第一连接件410通过转动连接件(销轴)装配于第一盖体310上,所述一第一滑动组件400的第二连接件420通过转动连接件(销轴)装配于所述第一盖体310上。
另一第一滑动组件400的第一连接件410通过转动连接件(销轴)装配于所述第一盖体310上,所述另一第一滑动组件400的第二连接件420通过转动连接件(销轴)装配于第一盖体310上。
所述一第一滑动组件400的第一连接件410(连架杆6.01)还通过转动连接件(销轴)装配于承载座130上,所述一第一滑动组件400的第二连接件420(连架杆)还通过转动连接件(销轴)装配于承载座130上。
所述另一第一滑动组件400的第一连接件410还通过转动连接件(销轴)装配于所述承载座130上,所述另一滑动组件的第二连接件420还通过转动连接件(销轴)装配于承载座130上。
其中一第二滑动组件500的第三连接件510通过转动连接件(销轴)装配于第二盖体320上,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的第四连接件520通过转动连接件(销轴)装配于第二盖体320上。
另一第二滑动组件500的第三连接件510通过转动连接件(销轴)装配于第二盖体320上,所述另一第二滑动组件500的第四连接件520通过转动连接件装配于第二盖体320上。
所述一第二滑动组件500的第三连接件510通过转动连接件(销轴)装配于承载座130上,所述第一滑动组件400的第四连接件520通过转动连接件(销轴)装配于承载座130上。
另一第二滑动组件500的第三连接件510通过转动连接件装配于承载座130上,所述另一第二滑动组件500的第四连接件520通过转动连接件(销轴)装配于承载座130上。
第一端盖140装配于承载座130上,第二端盖150装配于承载座130上,承载座130和电路板120装配于壳体110上。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组件。请参阅图25,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组件的示意图。所述电子设备组件1包括电子设备30及电源适配器10。所述电源适配器10用于为所述电子设备30充电。所述电子设备30可以为手机、电脑等需要充电的设备。所述电子设备30具有电池,所述电源适配器10用于接收第一电压并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为第二电压,所述第二电压用于给所述电池充电。所述电源适配器10请参阅前面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4)

1.一种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
适配器本体,所述适配器本体具有第一端面;
插脚,所述插脚外露于所述适配器本体的所述第一端面;以及
盖体,所述盖体活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所述盖体具有第二端面;当盖体为闭合状态时,所述插脚被遮盖,且所述第二端面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当所述盖体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插接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
第一盖体,所述第一盖体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且可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滑动,所述第一盖体具有第一子端面;及
第二盖体,所述第二盖体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且可相对于所述适配器本体滑动,所述第二盖体具有第二子端面,其中,所述第二端面包括所述第一子端面及所述第二子端面,当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为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子端面与所述第二子端面背离所述适配器本体;当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均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子端面、所述第二子端面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端面相背的两侧,且所述第一子端面、所述第二子端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插接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还包括:
第一滑动组件,所述第一滑动组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一滑动组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以使得所述第一盖体可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滑动;以及
第二滑动组件,所述第二滑动组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盖体,所述第二滑动组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以使得所述第二盖体可相对所述适配器本体滑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包括:
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转动部、第一连接部、及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一盖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适配器本体转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器本体还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且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相背设置,所述第一表面邻近所述第一盖体设置,所述第二表面邻近所述第二盖体设置;所述第一滑动组件还包括:
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三转动部、第二连接部、及第四转动部,所述第三转动部与所述第一盖体转动连接,所述第四转动部与所述适配器本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适配器本体的连接点、以及所述第四转动部与所述适配器本体的连接点均背离所述第一表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二转动部与所述适配器本体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三转动部与所述第一盖体转动的连接点为第三连接点,当所述第一盖体为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三连接点相较于所述第一连接点背离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所述第四转动部与所述适配器本体的连接点为第四连接点,所述第四连接点相较于所述第二连接点邻近所述第一端面设置;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三连接点的连线平行于所述第二连接点与所述第四连接点的连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第二连接点之间的距离等于所述第三连接点与所述第四连接点之间的距离。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转动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第四转动部依次弯折相连,以形成朝向所述第一连接件的避让空间,所述避让空间用于避免所述第一连接件及所述第二连接件在转动时干涉,且当所第一盖体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连接部抵接所述第四转动部;当所述第一盖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转动部抵接所述第三转动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面具开口,当所述第一盖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四转动部背离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表面显露于所述开口,且所述第四转动部背离所述第一连接件的表面不凸出于所述第一端面。
1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动组件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滑动组件间隔设置,当所述第一盖体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插脚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滑动组件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动组件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滑动组件间隔设置,当所述第二盖体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插脚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滑动组件之间,且位于所述插脚同一侧的第一滑动组件与所述第二滑动组件中的第二滑动组件背离所述插脚。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体具有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四表面分别与所述第二子端面相连,所述第三表面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部分外观面,所述第四表面与所述第三表面相背设置,所述第四表面上具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防止所述第二滑动组件晃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表面上还具有第一收纳部及第二收纳部,当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收纳部用于收纳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连接件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连接件,且所述第二收纳部用于收纳所述插脚。
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还包括:
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承载于所述第一盖体;以及
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承载于所述第二盖体,当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磁性力使得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固定于所述第一端面的同一侧;当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均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磁性力使得所述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分别固定于所述适配器本体。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盖体为打开状态时,所述插脚邻近所述盖体的边缘至所述盖体背离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6.5mm,或者大于或等于5.1mm,或者大于或等于7.9mm。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的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当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均为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分别设置于所述适配器本体相背的两侧,所述适配器本体的厚度D1的范围为:6.3mm≤D1≤14mm;所述第一盖体的厚度D2的范围为:4.825mm≤D2≤7mm,所述第二盖体的厚度D3的范围为:4.825mm≤D3≤7mm。
17.一种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包括适配器本体、插脚、第一盖体、及第二盖体,所述适配器本体具有显露所述插脚的第一端面,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分别滑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所述第一盖体具有第一子端面,所述第二盖体具有第二子端面,当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中的至少一个具有收容腔,当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插脚被收容于所述收容腔内,且所述第一子端面与所述第二子端面均背离所述第一端面;当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均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分别层叠于所述适配器本体相对的两侧以露出所述插脚,且所述第一端面、第一子端面、及第二子端面共同形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插接面。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器本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面;所述第二盖体相较于所述第一盖体邻近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盖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三表面及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及所述第四表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二子端面,当所述第二盖体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三表面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部分外观面;当所述第二盖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三表面相较于所述第四表面背离所述第二表面。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具有相背设置的第五表面及第六表面,所述第五表面及所述第六表面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子端面,当所述第一盖体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五表面构成所述电源适配器的部分外观面;当所述第一盖体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五表面相较于所述第六表面背离所述第一表面。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还包括第一滑动组件及第二滑动组件,所述第一滑动组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体,所述第一滑动组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适配器本体,且所述第一滑动组件连接所述适配器本体的连接点邻近所述第二表面设置;所述第二滑动组件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二盖体,所述第二滑动组件的另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适配器本体,所述滑动组件连接所述适配器本体的连接点邻近所述第一表面设置。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适配器还包括:
第一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承载于所述第一盖体;以及
第二磁性件,所述第二磁性件承载于所述第二盖体,当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均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磁性力使得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固定于所述第一端面的同一侧;当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均处于打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所述第二磁性件之间的磁性力使得所述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分别固定于所述适配器本体。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盖体及所述第二盖体均为打开状态时:所述插脚邻近所述第一盖体的边缘至所述第一盖体背离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6.5mm,且所述插脚邻近所述第二盖体的边缘至所述第二盖体背离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6.5mm;或者,所述插脚邻近所述第一盖体的边缘至所述第一盖体背离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1mm,且所述插脚邻近所述第二盖体的边缘至所述第二盖体背离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1mm;或者,所述插脚邻近所述第一盖体的边缘至所述第一盖体背离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9mm,且所述插脚邻近所述第二盖体的边缘至所述第二盖体背离所述插脚的边缘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7.9mm。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源适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适配器本体的厚度D1的范围为:6.3mm≤D1≤14mm;所述第一盖体的厚度D2的范围为:4.825mm≤D2≤7mm,所述第二盖体的厚度D3的范围为:4.825mm≤D3≤7mm。
24.一种电子设备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组件包括电子设备及如权利要求1-23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源适配器,所述电源适配器用于为所述电子设备充电。
CN202011196342.7A 2020-10-30 2020-10-30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Pending CN11227193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6342.7A CN112271935A (zh) 2020-10-30 2020-10-30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PCT/CN2021/115660 WO2022088932A1 (zh) 2020-10-30 2021-08-31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EP21884664.0A EP4213311A4 (en) 2020-10-30 2021-08-31 POWER ADAPTER AND ELECTRONIC DEVICE ASSEMBLY
US18/191,673 US20230231336A1 (en) 2020-10-30 2023-03-28 Power Adapter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96342.7A CN112271935A (zh) 2020-10-30 2020-10-30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71935A true CN112271935A (zh) 2021-01-26

Family

ID=743453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96342.7A Pending CN112271935A (zh) 2020-10-30 2020-10-30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271935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43343A (zh) * 2021-12-17 2022-03-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适配器
WO2022088932A1 (zh) * 2020-10-30 2022-05-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WO2022088902A1 (zh) * 2020-10-30 2022-05-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063364U (zh) * 2019-10-30 2020-07-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器
CN213185915U (zh) * 2020-10-30 2021-05-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1063364U (zh) * 2019-10-30 2020-07-2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器
CN213185915U (zh) * 2020-10-30 2021-05-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8932A1 (zh) * 2020-10-30 2022-05-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WO2022088902A1 (zh) * 2020-10-30 2022-05-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源适配器
CN114243343A (zh) * 2021-12-17 2022-03-2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适配器
CN114243343B (zh) * 2021-12-17 2024-01-05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适配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3185915U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TWI223912B (en) Shuttered connector
CN112271935A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TW417325B (en) Battery connection apparatus
CN112886311B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US20230071133A1 (en) Power Adapter
CN213990478U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EP1235312A1 (en) Power conversion adapter
JPH113691A (ja) 電子機器
TW201532350A (zh) 電氣插頭裝置及其連動機構
WO2022088932A1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107517555B (zh) 壳体及移动终端
CN113904392B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214429271U (zh) 驱动缓冲组件、充电设备及充电系统
CN114188753B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KR20030080351A (ko) 이동통신 단말기의 배터리 충전장치
CN215120533U (zh) 电源适配器
CN113794071B (zh) 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组件
CN216750596U (zh) 带有旋转插头的充电器
CN217589519U (zh) 电源适配器
CN114465064B (zh) 电源适配器
CN115347407A (zh) 电源适配器
CN113410700B (zh) 电源适配器
CN221531847U (zh) 壳体组件及储能设备
CN217589520U (zh) 电源适配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