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44949B - 多向调弯的介入器械 - Google Patents
多向调弯的介入器械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44949B CN112244949B CN202010947246.5A CN202010947246A CN112244949B CN 112244949 B CN112244949 B CN 112244949B CN 202010947246 A CN202010947246 A CN 202010947246A CN 112244949 B CN112244949 B CN 11224494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andle
- traction wire
- wire
- sheath
- ben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17—Details of tips or shafts, e.g. grooves, expandable, bendable; Multiple coaxial sliding cannulas, e.g. for dilating
- A61B17/3421—Cannula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78—Endoscopic needles, e.g. for infus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17/3417—Details of tips or shafts, e.g. grooves, expandable, bendable; Multiple coaxial sliding cannulas, e.g. for dilating
- A61B2017/3454—Details of tip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 A61B17/34—Trocars; Puncturing needles
- A61B2017/347—Locking means, e.g. for locking instrument in cannula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ath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向调弯的介入器械,包括鞘管以及连接于鞘管近端的手柄,鞘管内设有牵引丝,手柄内具有第一调弯室与第二调弯室,牵引丝包括第一牵引丝、第二牵引丝以及第三牵引丝;在第一调弯室内转动安装有驱动盘,第一牵引丝与第二牵引丝的近端与驱动盘相连,驱动盘旋转时带动第一牵引丝与第二牵引丝同步反向运动,手柄还包括锁止或释放驱动盘的锁定机构;在第二调弯室内滑动安装有联动件,第三牵引丝的近端与联动件相连,且随联动件的滑动牵引鞘管调弯,该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鞘管通过第一牵引丝、第二牵引丝以及第三牵引丝进行调弯,各牵引丝对鞘管的调弯方向不同,以使鞘管的远端弯曲范围更广,并在第一牵引丝与第二牵引丝调节到预定位置时通过锁定机构进行锁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向调弯的介入器械。
背景技术
介入器械,是一种医疗器械,用于伸入体内对组织器官进行治疗的作用,通常作为心脏穿刺、药物或生物材料的注射和体液抽吸的常用器械。
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心脏处于跳动的状态,这个给医生实现对心脏穿刺以及穿刺后的输注化合物带来了难题。由于心脏处于跳动状态,心脏起伏导致穿刺针在穿刺的时候容易打滑,进而会偏离目标靶点,如何使穿刺针、内窥镜等操作器械对心脏的操作更稳定成为难题。
尽管现有技术中披露了有关的解决方案,例如远端采用吸附装置等等,但定位控制的精细度和操作要求上仍有改进需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多向调弯的介入器械,通过多个维度的控制,进一步提高调弯效果。
一种多向调弯的介入器械,包括鞘管以及连接于鞘管近端的手柄,所述鞘管内设有牵引丝,所述手柄内具有第一调弯室与第二调弯室,所述牵引丝包括第一牵引丝、第二牵引丝以及第三牵引丝;
在所述第一调弯室内转动安装有驱动盘,所述第一牵引丝与第二牵引丝的近端与所述驱动盘相连,所述驱动盘旋转时带动所述第一牵引丝与所述第二牵引丝同步反向运动,所述手柄还包括锁止或释放所述驱动盘的锁定机构;
在所述第二调弯室内滑动安装有联动件,所述第三牵引丝的近端与所述联动件相连,且随联动件的滑动牵引鞘管调弯。
鞘管的远端通过第一牵引丝、第二牵引丝以及第三牵引丝进行调弯,各牵引丝对鞘管的调弯方向不同,以使鞘管的远端弯曲范围更广,并在第一牵引丝与第二牵引丝调节到预定位置时通过锁定机构进行锁定;同时,各牵引丝可以分别对鞘管的远端进行调弯,术者可以更加灵活的调节鞘管的调弯方向。
以下还提供了若干可选方式,但并不作为对上述总体方案的额外限定,仅仅是进一步的增补或优选,在没有技术或逻辑矛盾的前提下,各可选方式可单独针对上述总体方案进行组合,还可以是多个可选方式之间进行组合。
可选的,所述第一牵引丝和第二牵引丝沿鞘管径向相对布置,所述第三牵引丝在鞘管周向上处在所述第一牵引丝和第二牵引丝之间。
各牵引丝控制一个方向的调弯,三个牵引丝实现径向三个方向的调弯。三者的特定位置关系也且可配合吸附头的结构以及使用特点,就位过程中或切换治疗位置时,可更加精细的控制吸附头改变位置,在常规双向摆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吸附头的俯仰姿态加以控制。
第一牵引丝和第二牵引丝存在相互联动关系,该联动关系为当第一牵引丝向近端滑动时,第二牵引丝则向远端滑动,避免第一牵引丝和第二牵引丝在调弯时发生反向拉伸,不仅增加调弯阻力还存在安全隐患。
可选的,所述鞘管的远端安装有吸附头,所述吸附头中,由远端至近端的延伸方向作为吸附头轴向,在吸附头径向的一侧开设有吸附口;
所述吸附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三牵引丝相对于鞘管的周向位置一致。
介入路径方向与穿刺的刺入方向有一定夹角,介入器械远端整体弯曲时曲率半径较大,操作空间有限,而穿刺针较细,弯曲时曲率半径较小,因此优选采用穿刺针转弯以适应刺入方向,吸附头开设在径向一侧,便于穿刺针转弯后直接伸出吸附头实施穿刺。当然介入器械远端整体也可以辅助调弯,以适应介入路径或精细控制需找靶点。
吸附头依靠第三牵引丝完成向吸附口一侧调弯的动作,方便吸附头吸附在组织器官。
可选的,所述鞘管内且邻近自身远端部位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通过自身形变和/或局部切削形成多个定位槽,各定位槽沿固定环周向间隔分布,各牵引丝的远端置入并固定在相应的定位槽内。
牵引丝通过固定环与鞘管的固定方式相比于焊接方式,牵引丝的固定更加牢固,同时还可以避免在鞘管内壁产生焊点。
可选的,所述第一调弯室相对于所述第二调弯室靠近所述手柄的远端;
所述驱动盘上开设有相互连通或隔离配置的两线槽,所述第一牵引丝与第二牵引丝分别经由对应的线槽绕置在所述驱动盘。
牵引丝置于线槽内,可以避免驱动盘转动的过程时,牵引丝与驱动盘脱离。
可选的,所述两线槽分布在驱动盘外周,或分布在驱动盘轴向盘面上。
可选的,所述两线槽分布在驱动盘轴向盘面上,所述第三牵引丝在所述驱动盘背向两线槽的一侧穿过所述第一调弯室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调弯室。
驱动盘转动的过程中,避免线槽的槽壁扯动第三牵引丝,影响鞘管远端调弯。
可选的,所述手柄具有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扣合以围成所述第一调弯室;
所述手柄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调弯室相连通的操作槽;
所述驱动盘的周缘具有驱动柄,所述驱动柄由所述操作槽延伸出所述第一调弯室。
术者通过握持驱动柄位于第一调弯室外的部分,然后通过驱动柄拨动驱动盘转动,以便于术者操控驱动盘旋转。
可选的,所述手柄包括支撑体以及转动安装于支撑体外周的旋转把手,在所述支撑体与所述旋转把手之间围成第二调弯室,所述联动件与所述支撑体滑动配合,所述联动件的外周带有外螺纹,所述旋转把手的内壁带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
旋转把手与联动件的螺纹连接方式,可以将旋转把手的转动转换为联动件在支撑体上滑动,以使联动件的运动更加稳定。同时还能够使联动件实现自锁的现象,避免鞘管的复位力带动联动件运动。
可选的,所述支撑体开设有沿鞘管轴向延伸的引导槽,所述联动件滑动安装于所述引导槽内。
引导槽能够限定联动件的运动路径,以使联动件的沿固定的方向运动。
可选的,所述驱动盘的旋转轴线与所述旋转把手的轴线垂直或斜交。
术者在调节驱动盘以及旋转把手时,术者的一只手在握持住手柄时,并对旋转把手进行操作,另一只手能够单独对驱动盘进行操作,以便于术者对驱动盘以及旋转把手的操作。
可选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
与手柄螺纹配合的旋钮,所述旋钮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手柄外部,所述旋钮在转动过程中,所述旋钮远离或抵压所述驱动盘,所述驱动盘在受压状态下锁止。
在鞘管的远端部位弯曲到预定位置时,通过旋钮抵接将驱动盘锁止,以避免外部作用力误触碰到驱动盘,造成驱动盘转动,会影响鞘管的远端调弯角度。
可选的,所述锁定机构包括:
沿驱动盘周向开设于所述驱动盘的多个锁定槽;
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一调弯室内的定位件,所述驱动盘转动过程中,所述定位件与位置相应的锁定槽相卡合。
在鞘管的远端部位弯曲到预定位置时,定位件与相应的锁定槽进行卡合,以将驱动盘锁止,以避免外部作用力误触碰到驱动盘,造成驱动盘转动,会影响鞘管的远端调弯角度。
可选的,与所述定位件相抵以驱使所述定位件与相应的锁定槽保持卡合的弹性驱动件。
定位件在弹性驱动件的作用下与相应的锁定槽进行卡合,以将驱动盘锁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介入器械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介入器械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手柄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省略旋转把手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安装环安装于鞘管内的示意图;
图5a为本申请衬管、固定环和鞘管的布置示意图;
图5b为安装环安装于鞘管内的示意图;
图6为安装环安装于鞘管内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中鞘管远端的运动示意图;
图9为图1中鞘管远端的运动示意图;
图10为图3中驱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3中驱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驱动盘与牵引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4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2中省略手柄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C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4中的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一中手柄结构的分解图;
图18为实施例一图17中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一图17中的驱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一图17中的旋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二中手柄结构的分解图;
图22为实施二图21中驱动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二中定位件的装配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的穿刺针穿刺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的穿刺针退针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申请的吸附头的立体图;
图27为本申请的吸附头的另一立体图;
图28为本申请的吸附头的使用状态下结构立体图;
图29为本申请的吸附头的工作腔的径向剖视图;
图29a为图29的D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0为本申请的吸附头的后视图;
图31为本申请的吸附头的轴向剖视图;
图32为本申请的吸附头的穿刺过程的示意图;
图33为图32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0、介入器械;101、内窥镜;102、清洗管;105、锁定机构;
10、手柄;11、支撑体;111、引导槽;112、通孔;113、导向板;114、支撑肩;115、限位肩;12、旋转把手;13、第二调弯室;14、联动件;142、穿线孔;15、牵引丝;151、第一牵引丝;152、第二牵引丝;153、第三牵引丝;16、安装环;161、转动槽;18、第一壳体;181、第二壳体;182、第一调弯室;183、操作槽;184、止转槽;185、观察窗;
20、鞘管;21、第一单元段;22、第二单元段;23、第三单元段;24、固定环;241、定位槽;25、隔离套管;26、衬管;
30、吸附头;31、工作腔;32、真空管;321、吸附通道;33、操作通道;34、内窥镜通道;35、清洗通道;36、引导部;361、导向槽;362、弯曲槽;37、第一连通口;371、第二连通口;372、第三连通口;373、第四连通口;38、吸附口;39、密封唇;391、外翻边;392、平贴面;393、内缘;
40、穿刺针;41、导向管;42、针头;43、内针管;44、外针管;
50、驱动盘;51、驱动柄;52、线槽;521、弧形段;522、转折段;523、入线口;53、定位区;54、安装件;55、锁定槽;56、转轴;57、凹槽;
60、第一锁定机构;61、旋钮;611、罩壳;612、作用部;613、凸条;62、弹性垫;621、止转部;63、隔离件;631、端板;64、连接套;641、驱动槽;
70、第二锁定机构;71、定位件;72、弹性驱动件;73、安装柱;731、防脱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时,它可以直接与另一个组件连接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应用于介入器械100的手柄10,介入器械100用作医疗穿刺或者药物、生物材料注射或者体液的抽吸,介入器械100包括鞘管20、手柄10,鞘管20具有相对的远端(靠近患者的一端)和近端(靠近术者的一端)。
本申请中的介入器械100用于对心脏(图未视)进行穿刺,在心脏的心室壁注入自凝固性、生物相容性的水凝胶等非收缩性物质(图未示)。
介入器械100将鞘管20的远端送入人体内部并移动至组织器官附近,通过手柄10控制鞘管20远端的部件工作(例如吸附头30、穿刺针40和内窥镜),完成寻找目标靶点、吸附和穿刺注射等一系列治疗操作。
发明人发现,在对鞘管20远端进行调弯时,旋钮通过内外螺纹的配合驱动两滑块滑动,两滑块的滑动带动牵引丝拉动关节,以对内窥镜进行调弯,内窥镜在一个平面内运动,造成内窥镜的调弯角度受限。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一种多向调弯的介入器械100,包括鞘管20以及连接于鞘管20近端的手柄10,鞘管20内设有牵引丝15,手柄10连接于鞘管20近端,牵引丝15的远端与鞘管20的远端部位(临近鞘管20的远端)固定连接。
如图3及图4所示,手柄10内具有第一调弯室182与第二调弯室13,在第一调弯室182内转动安装有驱动盘50,在第二调弯室13内滑动安装有联动件14;
牵引丝15包括第一牵引丝151、第二牵引丝152以及第三牵引丝153,第一牵引丝151与第二牵引丝152的近端与驱动盘50相连,第三牵引丝153的近端与联动件14相连,且随联动件14的滑动牵引鞘管20调弯。
驱动盘50旋转时带动第一牵引丝151与第二牵引丝152同步反向运动,避免第一牵引丝151与第二牵引丝152在对鞘管20调弯时发生反向拉伸,造成鞘管20调弯阻力以及存在安全隐患,为鞘管20的调弯提供了更多的调弯角度。
本申请中,鞘管20的远端通过第一牵引丝151、第二牵引丝152以及第三牵引丝153进行调弯,各牵引丝15对鞘管20的调弯方向不同,以使鞘管20的远端弯曲范围更广;同时,各牵引丝15可以分别对鞘管20的远端进行调弯,术者可以更加灵活的调节鞘管20的调弯方向。
鞘管20的远端弯折的同时带动吸附头30朝固定的方向弯曲,以使吸附头30避开组织器官,减少对组织器官的损伤。
术者释放手柄10后,第一牵引丝151、第二牵引丝152以及第三牵引丝153释放对鞘管20的限制,鞘管20会自动复位,或依靠设置于鞘管20的内定型件复位。
手柄10还包括锁止或释放驱动盘50的锁定机构105,术者通过操控驱动盘50,驱动盘50转动时带动牵引丝15,牵引丝15驱动鞘管20的远端部位弯曲,在鞘管20的远端部位弯曲到预定位置时,通过锁定机构105抵接将驱动盘50锁止,以避免外部作用力误触驱动盘50,造成驱动盘50转动,会影响鞘管20的远端调弯角度。
手柄10上的驱动盘50转动时带动第一牵引丝151与第二牵引丝152时,第一牵引丝151与第二牵引丝152驱动鞘管20的远端部位弯曲,在鞘管20的远端部位弯曲到预定位置时,通过锁定机构105将驱动盘50锁止,以避免外部作用力误触碰到驱动盘50,造成驱动盘50转动,会影响鞘管20的远端调弯角度。
驱动盘50通过一转轴转动安装于第一调弯室182内,该转轴的轴线与鞘管20的轴线垂直或斜交设置。优选地,驱动盘50的转动轴线与鞘管20的轴线垂直设置。
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鞘管20内还穿设有穿刺针40,穿刺针40能够在鞘管20内滑动,穿刺针40的远端能够随着鞘管20的弯曲而弯曲。穿刺针40具有向背设置的穿刺端(靠近患者的一端)与连接端(靠近术者的一端),穿刺针40的连接端置于手柄10内,穿刺针40的穿刺端伸出鞘管20,用以穿刺用,穿刺针40的穿刺段刺至预定的靶点,并进行注射或抽吸,为后续治疗提供基础。
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介入器械100还包括位于鞘管20远端的吸附头30,介入器械100将吸附头30和鞘管20送入人体内部并移动至组织器官附近,通过手柄10控制吸附头30的移动及吸附头30的内部装置工作(例如穿刺针40和内窥镜),完成寻找目标靶点、吸附和穿刺注射等一系列治疗操作。介入器械100的外部还可以设置有辅助设备(例如抽吸装置和清洗装置),辅助设备(图中未示出)通过管路或通道连接至吸附头30内,并协助内部装置工作。
如图1,鞘管20大致为圆筒状。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鞘管20还可以呈其它形状,如椭圆型。鞘管20为了在不同部位获得相应的刚度,可采用多段式组合而成,而就每段而言,既可以采用单层结构也可以采用多层复合结构。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鞘管20由远端至近端依次包括第一单元段21、第二单元段22和第三单元段23。其中第一单元段21与吸附头30连接,其材质硬度在三单元段中最软,例如采用Pebax 3533,鞘管20通过第一单元段21进行弯曲,同时第一单元段21的弯曲半径可调,即使鞘管20的穿刺路径可调,从而使鞘管20的操作形更强,鞘管20绕开血管、骨骼、神经组织能力更强,且降低刺破器官的风险并更加精确地穿刺至靶点。
第三单元段23的材质硬度在三单元段中最硬,可以通过增加壁厚或选用硬度更高的材质来提高硬度,例如采用Pebax7233,起到大范围的快速移动,提供足够的轴向推送力,方便操作。
第二单元段22的材质硬度介于第一单元段21和第三单元段23之间,例如采用Pebax4033,起到过渡连接的作用。
为了保证鞘管20的延展性和强度,优选的实施例中,鞘管20为三层设计,由外向内依次为聚氨酯材质、编织网结构和PTFE材质。
鞘管20内穿设有多根管路,一端延伸至吸附头30内,另一端经过手柄10内,并继续延伸至手柄10外,连接相应的装置(例如抽吸装置、清洗装置和穿刺针40等)。当然也可以是鞘管20开设有多个通道来替代管路的连接功能。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牵引丝151和第二牵引丝152沿鞘管20径向相对布置,第三牵引丝153在鞘管20周向上处在第一牵引丝151和第二牵引丝152之间。
第一牵引丝151和第二牵引丝152存在相互联动关系,该联动关系为当第一牵引丝151向近端滑动时,第二牵引丝152则向远端滑动,避免第一牵引丝151和第二牵引丝152在调弯时发生反向拉伸,不仅增加调弯阻力还存在安全隐患。
各牵引丝15控制一个方向的调弯,三个牵引丝15实现径向三个方向的调弯。三者的特定位置关系也且可配合吸附头30的结构以及使用特点,就位过程中或切换治疗位置时,可更加精细的控制吸附头30改变位置,在常规双向摆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吸附头30的俯仰姿态加以控制。
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三牵引丝153的调弯方向与第一牵引丝151和第二牵引丝152的调弯方向呈垂直设置,以使鞘管20远端的弯曲范围更广。同时,第三牵引丝153与第一牵引丝151或第二牵引丝152之间能够分别对鞘管20进行调弯,术者可以更加灵活地调节鞘管20调弯方向。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鞘管20的远端安装有吸附头30,吸附头30中,由远端至近端的延伸方向作为吸附头轴向,在吸附头径向的一侧开设有吸附口38。
一般情况下,介入路径方向与穿刺的刺入方向有一定夹角,介入器械100远端整体弯曲时曲率半径较大,操作空间有限,而穿刺针40较细,弯曲时曲率半径较小,因此优选采用穿刺针40转弯以适应刺入方向,吸附头30开设在径向一侧,便于穿刺针40转弯后直接伸出吸附头30实施穿刺。当然介入器械100远端整体也可以辅助调弯,以适应介入路径或精细控制需找靶点。
吸附口38的朝向与第三牵引丝153相对于鞘管20的周向位置一致。
吸附头30依靠第三牵引丝153完成向吸附口38一侧调弯的动作,方便吸附头30吸附在组织器官。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5、图6及图7所示,牵引丝15与鞘管20的远端连接采用:鞘管20内且邻近自身远端部位设有固定环24,固定环24通过自身形变和/或局部切削形成定位槽241,牵引丝15的远端置入并固定在定位槽241内。牵引丝15通过固定环24与鞘管20的固定方式相比于焊接方式,牵引丝15的固定更加牢固,同时还可以避免在鞘管20内壁产生焊点。
由于各牵引丝15周向间隔分布,因此拉动其中一根时即可改变鞘管20远端的朝向,在寻找靶点和其他操作时可控方向较多,能迅速改变鞘管20远端朝向以符合预期姿态,不仅如此,由于牵引丝15数量较多,对其与鞘管20的连接强度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本实施例中采用固定环24的方式一次性连接所有牵引丝15的远端,固定环24再通过热熔方式与鞘管20连接可保证强度、消除安全隐患,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多根牵引丝15同时操作的协调与同步。
固定环24为圆环状,其外周面与鞘管20内壁相适应,通过热缩工艺将鞘管20收缩夹紧固定环24,并且鞘管20的内壁融化粘接在固定环24上,方便组装。
定位槽241的数量与牵引丝15的数量相同,即至少为两道,定位槽241为沿固定环24轴向延伸到底,方便牵引丝15的穿设并卡嵌于定位槽241内,起到初步安装牵引丝15的定位作用。定位槽241和牵引丝15通过点焊相互连接固定。定位槽241可以通过机械加工获得,或者与固定环24一体冲压而成。
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牵引丝15与鞘管20的远端(第一单元段21)连接采用:牵引丝15焊接于鞘管20的内壁,焊接的方式可以降低牵引丝15与鞘管20的装配难度。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固定环24沿周向间隔分布多处径向外凸或内凹的形变部,形变部在固定环24的外侧形成定位槽241。
形变部通过固定环24自身形变外凸或内凹而成,贴靠牵引丝15的部分外缘面,用于牵引丝15安装定位,方便安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固定环24沿周向间隔分布多处径向外凸或内凹的形变部,形变部在固定环24的内侧或外侧形成定位槽241。
形变部通过固定环24自身形变外凸或内凹而成,一体加工而成,部件数量少,自身无需装配,即可以节省原材料的使用又可提高效率。形变部外凸时,则形变部在固定环24的内侧为定位槽241,若形变部内凹,则形变部在固定环24的外侧为定位槽241。形变部与固定环24的其他部位圆滑过渡,一方面提高固定环24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圆滑过渡能够防止划伤牵引丝15或其他邻近部件。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定位槽241的截面为U形,且深度与牵引丝15直径相应。
定位槽241的截面形状与牵引丝15的部分外缘相适应,且带有一开口,方便牵引丝15从固定环24的径向直接卡嵌安装。优选的实施例中,定位槽241为内凹设置,定位槽241的开槽深度使得牵引丝15安装后,固定环24表面无凸点,由于定位槽241深度与牵引丝15直径相同,使得鞘管20热缩固定后,外表面光滑。
如图6及图5a所示,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牵引丝15的外部套设有隔离套管25,隔离套管25相对于鞘管20固定设置,牵引丝15相对于隔离套管25滑动配合。
隔离套管25为空心圆管,其外周面与鞘管20通过胶粘或热熔方式固定,隔离套管25熔点大于鞘管20,在鞘管20进行热熔操作时,隔离套管25仍保持自身形状容许牵引丝15的相对滑动。牵引丝15能够沿隔离套管25的内孔滑动,避免牵引丝15周向错位,另外还可以防止牵引丝15绷紧后割伤鞘管20。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隔离套管25与鞘管20的内壁贴合固定,或鞘管20的内壁热熔合有衬管26,隔离套管25固定在鞘管20与衬管26的夹层内。
衬管26为空心圆管,内孔作为通道,穿设其他部件,衬管26外周用于支撑隔离套管25,再依靠热缩固定的鞘管20,使得隔离套管25被夹持固定,可提高连接强度防止不必要的错位。衬管26将内部其他部件与隔离套管25分离开,保护隔离套管25,进一步保护牵引丝15。通过适应的工装,可预先将隔离套管25通过胶粘固定在衬管26外周方便与鞘管20进一步热熔固定。
如图5b所示,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固定环24的外周与鞘管20的内壁贴合固定,或鞘管20的内壁热熔合有衬管26,固定环24固定在鞘管20与衬管26的夹层内。
通过工装预先穿设过衬管26,再在衬管26外壁套设固定环24,两者之间间隙配合,且在该间隙涂胶固定,再在最外层套设鞘管20,通过热缩工艺收缩鞘管20将三者结合为一体,可视为固定环24被衬管26与鞘管20夹持固定,无论牵引丝15处在固定环24外侧还是内侧,尽可将定位槽241的开口封闭并将牵引丝15遮蔽在定位槽241内部,夹持固定的方式可提高强度,防止牵拉时局部应力较大而撕裂。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3、图4所示,第一调弯室182相对于第二调弯室13靠近手柄10的远端;
驱动盘50上开设有相互连通或隔离配置的两线槽52,第一牵引丝151与第二牵引丝152分别经由对应的线槽52绕置在驱动盘50,牵引丝15置于线槽52内,可以避免驱动盘50转动的过程时,牵引丝15与驱动盘50脱离。
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两线槽52分布在驱动盘50外周,或分布在驱动盘50轴向盘面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线槽52开设在驱动盘50的盘面。驱动盘50的盘面可以理解为驱动盘50的轴向两端的其中一端面。线槽52开设在驱动盘50的盘面上时,线槽52的延伸路径可以为直线或曲线(例如弧形)。线槽52沿延伸路径具有首端与末端,牵引丝15的近端由线槽52的首端穿入,并延伸至线槽52的末端。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3、图4所示,两线槽52分布在驱动盘50轴向盘面上,第三牵引丝153在驱动盘50背向两线槽52的一侧穿过第一调弯室182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调弯室13,第二调弯室13与第一调弯室182之间通过连通孔(图未视)相连通,第三牵引丝153穿过第一调弯室182后,由连通孔延伸至第二调弯室13,并与位于第二调弯室13内的联动件相连接。
驱动盘50转动的过程中,避免线槽52的槽壁扯动第三牵引丝153,影响鞘管20远端调弯。
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线槽52包括弧形段521以及转折段522,弧形段521绕驱动盘50的中心延伸,转折段522与弧形段521对接且朝驱动盘50的中部延伸。
牵引丝15经弧形段521进入后,延伸至转折段522并进行固定。驱动盘50在转动的过程中,弧形段521随驱动盘50改变位置,以带动牵引丝15运动。弧形段521使牵引丝15的运行更加稳定,不会发生牵引丝15在速度上的突变,可能会造成鞘管20远端调弯的精度降低。
两线槽52的转折段522的延伸方向呈平行或斜交设置,且两转折段522相互靠近。同时,由于转折段522向驱动盘50的中部延伸,缩短了线槽52在长度方向上占用驱动盘50盘面上的空间,以使驱动盘50的结构更加紧凑。
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弧形段521的径向位置处在驱动盘50的中部,或邻近驱动盘50的边缘,两线槽52的弧形段521位于驱动盘50的径向两相对侧,第一牵引丝151和第二牵引丝152存在相互联动关系,该联动关系为当第一牵引丝151向近端运动时,第二牵引丝152则向远端运动,避免第一牵引丝151和第二牵引丝152在调弯时发生反向拉伸,不仅增加调弯阻力还存在安全隐患。
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10及图11所示,弧形段521对应的圆心角为60~120度;
弧形段521带有入线口523,且在非调弯状态下入线口523朝向远端侧。
两弧形段521在背向入线口523的一端相互连通,驱动盘50处于初始状态(鞘管20处于非调弯状态下),两线槽52的入线口523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该间距能够避免驱动盘50转动的一定角度后,第一牵引丝151与第二牵引丝152同向运动,会造成第一牵引丝151与第二牵引丝152在调弯时发生反向拉伸。
优选地,弧形段521对应的圆心角为80~100度。
最优选地,弧形段521对应的圆心角为90度。
牵引丝15与驱动盘50的连接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转折段522的末端为定位区53,牵引丝15的近端端头通过安装件54固定于定位区53。
首先将牵引丝15与安装件54进行连接(例如牵引丝15采用栓接的方式固定在安装件54),然后通过安装件54卡合在定位区53,以快速的将牵引丝15固定在驱动盘50上,可以降低牵引丝15与驱动盘50的安装难度。
其中,定位区53为槽结构,定位区53与线槽52的末端相连通,安装件54卡合定位于该定位区53内。定位区53可以与线槽52一同加工,以降低驱动盘50的加工工艺。
其中,安装件54大致呈块状。定位区53的外轮廓与安装件54的外轮廓大致呈一致设置(优选地为安装件54与定位区53之间过赢配合),避免安装件54受到牵引丝15的作用力时,造成安装件54从定位区53内脱离。
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牵引丝15也可以通过焊接、胶粘等方式与驱动盘50固定,在此不再进行阐述。
优选地,定位区53位于驱动盘50的盘面上。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手柄10能够对各部件提供支撑,同时还能够为操作人员提供握持的空间。为了便于在手柄10上形成第一调弯室182,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手柄10具有第一壳体18以及第二壳体181,第一壳体18与第二壳体181相互扣合以围成第一调弯室182,鞘管20固定于第一壳体18与第二壳体181之间。
为了降低第一壳体18与第二壳体181的装配难度,第一壳体18与第二壳体181之间可采用螺钉或卡接的方式进行固定。
为了便于操控驱动盘50,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手柄10开设有与第一调弯室182相连通的操作槽183;驱动盘50的周缘具有驱动柄51,驱动柄51由操作槽183延伸出第一调弯室182。术者通过握持驱动柄51位于第一调弯室182外的部分,然后通过驱动柄51拨动驱动盘50转动,以便于术者操控驱动盘50旋转。
驱动柄51大致为一杆状,驱动柄51与驱动盘50之间采用分体或一体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柄51的数量为两个,操作槽183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驱动柄51位于驱动盘50的相对两侧,且分别穿过相应的操作槽183。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驱动柄51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3个及3个以上。
操作槽183沿手柄10的远端向近端延伸,以使驱动柄51带动驱动盘50转动时,驱动柄51能够在操作槽183内运动。为了降低操作槽183的加工难度,操作槽183位于第一壳体18与第二壳体181的连接处。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4及图13至图16所示,手柄10包括支撑体11以及转动安装于支撑体11外周的旋转把手12,在支撑体11与旋转把手12之间围成第二调弯室13,联动件14与支撑体11滑动配合,联动件14的外周带有外螺纹,旋转把手12的内壁带有与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
旋转把手12与联动件14的螺纹连接方式,可以将旋转把手12的转动转换为联动件14在支撑体11上滑动,以使联动件14的运动更加稳定。同时还能够使联动件14实现自锁的现象,避免鞘管20的复位力带动联动件14运动。
本申请中,术者通过转动旋转把手12,旋转把手12带动联动件14在支撑体11上滑动,以带动牵引丝15牵引鞘管20的远端弯曲,最后带动吸附头30朝固定的方向弯曲,以使吸附头30避开组织器官,减少对组织器官的损伤。
其中一实施例中,支撑体11开设有沿鞘管20轴向延伸的引导槽111,联动件14滑动安装于引导槽111内,引导槽111能够限定联动件14的运动路径,以使联动件14的沿固定的方向运动。
联动件14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引导槽111内,并能够沿引导槽111滑动,联动件14伸出引导槽111外的部分设置有外螺纹(该外螺纹与旋转把手12的内螺纹相配合)。为了使联动件14的滑动更稳定,联动件14与引导槽111的沿鞘管20的轴向两侧的侧壁均贴合,可以避免联动件14在引导槽111内发生沿鞘管20的径向的晃动,以降低鞘管20的弯曲精度。
支撑体11可由金属或医用塑料材料支撑,支撑体11为筒体,并具有一轴线,该轴线与鞘管20的轴线一致,支撑体11开设有沿自身轴线贯穿的通孔112,该通孔112供各管(例如穿刺针40等)穿过。支撑体11的外侧壁具有两相对设置的导向板113,两导向板113之间形成该引导槽111.两导向板113之间呈平行或夹角设置。
其中一实施例中,吸附口38的朝向与引导槽111相对于支撑体11的周向位置一致,牵引丝15穿入到鞘管20内时,牵引丝15始终与鞘管20的内壁相贴合,以使牵引丝15避让鞘管20内的各管。
牵引丝15与联动件14两者在连接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联动件14开设有沿鞘管20轴向贯穿的穿线孔142,牵引丝15粘接于穿线孔142内。牵引丝15的远端置于或穿出穿线孔142,位于穿线孔142内的牵引丝15部分通过胶粘在穿线孔142的内壁上,以简化牵引丝15与联动件14之间的结构,降低牵引丝15与联动件14之间的装配难度。
穿线孔142位于联动件14置于引导槽111内的部分,穿线孔142的截面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并没有严格的限定,例如圆形或椭圆形等。
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牵引丝15与联动件14两者的连接方式采用:牵引丝15近端穿过穿线孔142并打结,该结受限于穿线孔142,牵引丝15受到鞘管20上的作用力时,牵引丝15上的结不能够穿过穿线孔142,通过牵引丝15自身的结构,即可固定在在联动件14上,以使牵引丝15与联动件14的装配难度进一步降低。
或者,牵引丝15近端穿过穿线孔142并连接有防脱件(图未视),防脱件受限于穿线孔142。防脱件的形状没有严格的限制,只要牵引丝15受到鞘管20的作用力拉动防脱件时,防脱件不能穿过穿线孔142,牵引丝15穿过穿线孔142后栓接在防脱件上,防脱件的设置能够增加牵引丝15与联动件14之间的连接强度。
为了限制防脱件与联动件14的相对运动,参考一实施例中,联动件14的近端(靠近术者的一端)设置有凹槽(图未视),该凹槽位于穿线孔142处,防脱件的形状与凹槽的形状大致呈一致设置,以使防脱件嵌装于凹槽内。为了便于牵引丝15与防脱件的连接,牵引丝15栓接在防脱件上。
旋转把手12与手柄10的连接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旋转把手12为筒状,手柄10开设有两个位于旋转把手12两端的转动槽161,旋转把手12的轴向两端分别伸入相应的转动槽161并转动安装于手柄10,以避免在手柄10额外设置支撑旋转把手12的支撑架等部件,以简化手柄10的结构。
旋转把手12的轴线与鞘管20的轴线一致。旋转把手12的外侧壁高于、低于或齐平手柄10的外侧壁,为了便于术者操作旋转把手12,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把手12的外侧壁高于手柄10的外侧壁。
旋转把手12与手柄10的连接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手柄10具有两个位于旋转把手12两端的安装环16,支撑体11安装于手柄10内,并与各安装环16之间形成两转动槽161,进一步的简化旋转把手12与手柄10两者之间的装配结构。
支撑体11位于旋转把手12内时,支撑体11的两端分别延伸出旋转把手12,以使支撑体11的部分结构能够延伸至安装环16处,支撑体11的两端设置有与安装环16相对的支撑肩114,该支撑肩114与安装环16形成转动槽161。
在支撑体11与手柄10的安装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支撑体11的外侧壁设置有限位肩115,手柄10的内侧壁开设有与限位肩115相配合的限位槽(图未标),限位肩115不仅使支撑体11在手柄10内的安装位置进行定位,还能够将支撑体11预安装在手柄10内。
安装环16与手柄10之间呈一体或分体设置。为了便于安装环16与手柄10的装配,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环16与手柄10之间呈分体设置。
其中,连通孔的一端与通孔112相连通,另一端与引导槽111相连通。
或者,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安装环16与限位肩115之间的安装间隙形成连通孔。
为了术者便于操作手柄10,参考一实施例中,驱动盘50的旋转轴线与旋转把手12的轴线垂直或斜交,术者在调节驱动盘50以及旋转把手12时,术者的一只手在握持住手柄10时,并对旋转把手12进行操作,另一只手能够单独对驱动盘50进行操作,以便于术者对驱动盘50以及旋转把手12的操作。
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24至图33中,吸附头30的远端侧设有工作腔31,吸附头30开设有与工作腔31连通用于与被吸附物相作用的吸附口38,吸附头30的近端侧开设有与工作腔31连通的吸附通道321和操作通道33,吸附通道321和操作通道33均经由鞘管20延伸至手柄10。
本实施例中吸附通道321和操作通道33两者通过工作腔31在吸附头30内部连通,由吸附通道321产生的真空吸附力直接传递至操作通道33,在进行穿刺时可保持穿刺点周边的组织位置,避免相对于吸附头30偏移或脱落,确保穿刺位置的准确。
若真空吸附部位相对于穿刺点处在两个相互隔离的区域,则难以保证吸附效果,穿刺点周边组织的形变会影响穿刺深度的预判,无法起到应有的治疗效果,甚至导致手术失败。
工作腔31是供吸附头30内部装置的操作空间,设置在吸附头30的远端,可为其他部件的设置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
吸附通道321可沿轴向方向设置,也可以弯曲设置,吸附通道321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或椭圆形。为了便于在吸附头30上加工吸附通道321,吸附头30上设置有真空管32,真空管32的内部通道为吸附通道321,真空管32一端伸入工作腔31,另一端穿设过鞘管20,连接至抽吸装置,通过抽吸装置将工作腔31内的介质抽吸并排出吸附头30外。
操作通道33为安装穿刺针40的通道。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参照图26,工作腔31的布置方式为一体腔或包括在吸附头30的内部相互连通的多个子腔,吸附通道321和操作通道33分别与对应的子腔连通,吸附口38至少连通操作通道33所在的子腔。
多个子腔内部相通,使得工作腔31内的所有子腔均可通过与吸附通道321连通,通过抽吸装置在工作腔31内产生负压,依靠内外压强差形成吸附力吸附于被吸附物,避免因穿刺针40的顶动导致吸附头30脱离被吸附物。优选地,工作腔31还可以为一体腔,即有足够的空间配置辅助部件,也可以避免因连通部位狭窄导致的堵塞问题。
为了更好地完成弯曲穿刺这一操作,参考一实施例中,如图24和图25所示,本申请的吸附头30所用到的穿刺针40包括导向管41、针头42、内针管43和外针管44,其中导向管41为一中空的金属管,外针管44连接在导向管41的近端,或外针管44与导向管41采用一体结构。
内针管43滑动安装在外针管44内部且内针管43远端端部连接针头42,当然针头42也可以与内针管43为一体结构。当移动内针管43时,促使针头42沿导向管41的形状而变化,方便弯曲穿刺。
由于人体内操作空间有限,为了减少对组织器官的损伤,穿刺针40需进行弯曲穿刺以减少对组织器官的损伤。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操作通道33与工作腔31的连通部位为第一连通口37,第一连通口37处在工作腔31中远离吸附口38的一侧。
第一连通口37为穿刺针40的进入工作腔31的通道口,穿刺针40在进入工作腔31后需要向吸附口38做弯曲和倾斜的动作,为了保证较佳的穿刺角度,则必须留有足够的弯曲和倾斜空间,为此,第一连通口37的位置尽量远离吸附口38一侧。
优选的实施例中,吸附口38的一侧定义为吸附头30的底部,则第一连通口37设置在吸附头30的顶部。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31所示,工作腔31内壁的远端侧为引导部36,引导部36由第一连通口37逐渐向吸附口38的远端侧弯曲过渡。
引导部36为一开口槽,开口朝向吸附口38一侧,引导部36分为前段和后段,前段为沿操作通道33延伸的导向槽361,后段紧接导向槽361逐渐往吸附口38圆滑过渡弯曲的弯曲槽362。穿刺针40中的导向管41大致与引导部36贴合,例如为圆弧或椭圆弧形状。
导向管41的出口端距离吸附口38可留有一定距离,即针头42伸出导向管41后,仍处在工作腔31内,未穿刺入被吸附物,方便观察确认穿刺点。
在复杂的手术过程中,对组织器官进行穿刺操作时,穿刺针40的刺入方向与目标靶点的所在切面(即吸附口38所在平面)形成一夹角,为了保护组织器官,尽量减少穿刺深度,即夹角尽可能接近90°。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导向管41为1/4的圆弧或椭圆弧,即夹角为90°,使得穿刺针40垂直被吸附物表面穿刺。减少对针头42的损伤,且针头42刺入心肌组织的长度最短,对组织器官的损害最小。
由于穿刺针40的体积限制,针头42在导向管41内滑动弯曲过程中,与导向管41的内壁存在摩擦阻力,若夹角过大,不利于推拉针头42,影响穿刺操作。如图33所示,优选的实施例中,夹角为45°~60°,减小摩擦阻力,方便操作人员操作。
当工作腔31的布置方式为多个子腔时,在其中一实施例中,位置相邻的两子腔之间带有隔板,并通过开设于隔板上的通孔相互连通,或位置相邻的两子腔之间通过管路相互连通。
隔板垂直吸附口38设置,且分隔出的多个子腔连接不同通道,例如操作腔连接操作通道,吸附腔连接吸附通道。避免各腔室之间的干扰。每个腔室通过管路或开孔相互连通,使得吸附腔抽吸呈真空后,能够使其他腔室同样达到真空状态,则所有吸附口38均产生吸附力。较现有的吸附头,避免了穿刺操作时,由于穿刺针40的顶动致使吸附头30脱离被吸附物,影响手术操作。
由于被吸附物的表面极易受损,吸附操作时,被吸附物凸起并伸入吸附口38内,为了避免伤害被吸附物表面,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吸附口38的边缘处在同一平面或处在中部朝吸附口内部凹陷的弧面。
吸附口38的截面形状靠近吸附口38内侧的位置为弧面,使得被吸附物凸起伸入吸附口38内后贴靠弧面,避免被划伤。
如图29和图29a所示,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吸附口38的外周凸设有用于与被吸附物相抵的密封唇39,密封唇39为环形且带有外翻边391。
密封唇39可以和吸附口38一体成型,也可以作为单独零件进行装配组装,其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等其他无尖角的形状,避免划伤被吸附物。密封唇39主要用于当吸附口38贴靠被吸附物表面时,更好地隔绝外界气体和液体进入工作腔31,防止外界空气进入后导致吸附头30脱离被吸附物。
环形结构所指的是存在一条首尾相接的环绕吸附口38外周一圈的路径,并沿该环形结构向外侧延伸有外翻边391,外翻边391提高了与被吸附物的接触面积,更有效地阻隔外界气体和液体。
外翻边391在延伸过程中可以始终保持同一厚度,也可以是不同厚度。如图29a所示,优选的实施例中,厚度由内而外逐渐变薄,且变薄的趋势较快,在末端形成一厚度较薄平贴面392,提高平贴面392形变能力,提高与被吸附物的贴合性。平贴面392与工作腔31的内壁通过光滑弧面的内缘393过渡连接,防止划伤被吸附物。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吸附口38的开口部位为一连通区域或分隔为多个单元区。
当隔板深度未延伸至吸附口38所在平面或工作腔31为一体腔时,吸附口38的开口部位为一连通区域,吸附口38的所有位置均能产生吸附力用于吸附被吸附物,避免穿刺顶动导致吸附头30脱落,影响手术操作。
当隔板深度延伸至吸附口38同一平面时,吸附口38被分隔为多个单元区。由于工作腔31产生真空时,被吸附物会部分凸起伸入吸附口38内,导致穿刺深度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隔板分区设置,减小了操作腔的吸附口38面积,进而减小被吸附物的凸起,使得穿刺操作更准确。并且每个腔室相互连通,每个单元区的吸附口38均能够产生吸附力,避免穿刺顶动导致吸附头30脱落,影响手术操作。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多个单元区的构成方式为规则分布的网格结构,或无规的多孔结构。
吸附口38所在平面设置有网格结构的平板或多孔结构的柔性布,多孔结构的孔洞留有穿刺空间,方便穿刺针40的穿刺。且进一步将吸附口38进行分隔,使得被吸附物凸起伸入吸附口38的高度减小,保护被吸附物,同时,穿刺深度的控制更加准确。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吸附口38沿自身长度方向(轴向方向)向近端延伸一段距离,吸附口38开设在吸附头30的径向的一侧。
一般情况下,介入路径方向与穿刺的刺入方向有一定夹角,介入器械100远端整体弯曲时曲率半径较大,操作空间有限,而穿刺针40较细,弯曲时曲率半径较小,因此优选采用穿刺针40转弯以适应刺入方向,吸附头30开设在径向一侧,便于穿刺针40转弯后直接伸出吸附头30实施穿刺。当然介入器械100远端整体也可以辅助调弯,以适应介入路径或精细控制需找靶点。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相对于吸附头轴向,引导部36弯曲过渡的转角为75~100度。
转角角度为引导部36的弯曲起点至终点的连线与操作通道33的轴线之间的夹角,转角过小,容易导致导向管41松动,外针管44固定不牢,外针管44在穿刺过程中容易随内针管43同步运动,影响穿刺操作。转角过大,则导致针头42的滑动阻力过大,操作人员会有滑动顿挫感,影响穿刺流畅性。因此转角设计为75~100度,保证穿刺针40的穿刺角度为45~60度,且导向管41能够被牢牢固定在引导部36内。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如图29所示,工作腔31为一体腔,吸附通道321与工作腔31的连通部位为第二连通口371,第一连通口37和第二连通口371均处在工作腔31的内壁的近端侧。
第二连通口371靠近吸附口38的设计,使得真空管32伸入工作腔31内时,尽可能接近吸附口38处。在手术过程中,从底部开始抽吸工作腔31内的介质,从较低位抽吸介质,尽可能保持工作腔31的洁净。
如图27和图28所示,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吸附头30的近端侧还设有分别与工作腔31连通的内窥镜通道34以及清洗通道35。
内窥镜通道34安装有观察工作腔31内情况的内窥镜101,内窥镜通道34分为前段和后段,后段沿吸附头30的轴向延伸布置,前段较后段向吸附口38一侧倾斜或弯曲并连通工作腔31,内窥镜101沿内窥镜通道34安装后,其镜头能够对准吸附口38,方便寻找目标靶点和观察工作腔31内情况。
清洗通道35用于输送清洗工作腔31和内窥镜101的清洗液,保持工作腔31和内窥镜101的洁净。手术过程中,血液或其他杂质污染内窥镜101的镜头而无法观察工作腔31内的情况,为了有效保持内窥镜101的镜头洁净,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内窥镜通道34与工作腔31连通的部位为第四连通口373,清洗通道35与工作腔31连通的部位为第三连通口372,第三连通口372沿第四连通口373的外周靠近顶部的一处或多处布置,需要时,清洗管102缓慢输送清洗液,清洗液自上而下清洗内窥镜101。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连通口372可任意布置,当内窥镜101的镜头受到污染,清洗液通过清洗通道35灌满工作腔31,清洗镜头和工作腔31。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三连通口372对准内窥镜101的镜头处,直接输出清洗液对镜头进行清洗。
上述清洗完成后,再通过抽吸装置经由吸附通道321抽吸走,保持内窥镜101和工作腔31的洁净。
针对内窥镜通道34和清洗通道35的空间位置布置,吸附头30的径向垂直吸附口38的方向上分为底部、中部和顶部三部分,吸附通道321位于底部,操作通道33位于顶部,则内窥镜通道34设置于中部,使得内窥镜101能够观察到穿刺针40的操作和吸附口38所覆盖的视野。
如图27和图32所示,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吸附通道321、操作通道33、内窥镜通道34以及清洗通道35中,各通道相互独立或至少两者并拢连通,各通道的构成方式分别为:在吸附头30上开孔形成通道,开孔远端连通于工作腔31,近端开放以对接外部管路,或在开孔内还穿设有管路,管路远端连通于工作腔31,近端延伸出吸附头30。
吸附通道321、操作通道33、内窥镜通道34以及清洗通道35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近端的连接方式,可以选择各个通道相互独立或者至少两者并拢连通,提供多种通道布置方案。
吸附通道321和清洗通道35流经的气体或液体,可以通过穿设管路或在其近端通道口处连接鞘管20来完成输送。
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当吸附通道321和清洗通道35穿设有管路时,各个通道之间可以相互并拢连通,自由组合,但各个通道的截面形状保证对所安装的设备或管路至少存在三个起到固定导向的作用的固定点。例如清洗通道35穿设清洗管102时,清洗通道35与内窥镜通道34并联布置且相互连通,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吸附通道321和清洗通道35直接流经气体或液体,则必须独立设置,避免流经的介质混入其他管道,影响手术操作。例如清洗通道35无清洗管102,直接流经清洗液时,需独立设置管路。
实施例一:
如图17至图20所示,锁定机构105包括第一锁定机构60,第一锁定机构60包括:
与手柄10螺纹配合的旋钮61,旋钮61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手柄10外部,旋钮61在转动过程中,旋钮61远离或抵压驱动盘50,驱动盘50在受压状态下锁止。
在鞘管20的远端部位弯曲到预定位置时,通过旋钮61抵接将驱动盘50锁止,以避免外部作用力误触碰到驱动盘50,造成驱动盘50转动,会影响鞘管20的远端调弯角度。
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锁定机构60还包括抵压在旋钮61与驱动盘50之间的弹性垫62,旋钮61在旋转的过程中,通过抵压弹性垫62以使驱动盘50处在受压状态下,弹性垫62可以避免旋钮61直接抵压驱动盘50,同时增大旋钮61以及驱动盘50之间的摩擦力,以使旋钮61锁紧更加牢固。
弹性垫62可采用橡胶或硅胶制成,旋钮61抵压弹性垫62时,弹性垫62会受力发生形变。弹性垫62的形状大致呈圆形设置,并能够覆盖驱动盘50的盘面(驱动盘50的轴向的一端)。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弹性垫62的形状也可以为椭圆形、矩形、环形等,弹性垫62的形状没有严格的限定,只要弹性垫62能够增大旋钮61与驱动盘50之间的摩擦力即可。
其中一实施例中,弹性垫62的周缘设置有止转部621,手柄10开设有与止转部621配合的止转槽184,止转槽184与止转部621的相互配合,可以防止旋钮61作用在弹性垫62上的旋转力,以避免弹性垫62随旋钮61旋转。
其中,止转槽184开设于第二壳体181的内壁。为了便于观察弹性垫62的状态(是否处于被旋钮61抵压状态),参考一实施例中,手柄10开设有与止转槽184相连通的观察窗185,通过观察窗185查看弹性垫62的位置,以推断弹性垫62的状态。
在实施方式中,止转部621的数量为两个,止转槽18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止转部621相对布置于弹性垫62的两相对侧,并分别与对应的止转槽184相配合。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止转部621的数量也可以为1个、3个及3个以上。
为了进一步避免弹性垫62随旋钮61转动,参考一实施例中,驱动盘50与弹性垫62相接触的面上开设有多个凹槽57,弹性垫62受到旋钮61的抵压后,弹性垫62发生形变,弹性垫62形变的一部分会进入到凹槽57内,以增大弹性垫62与旋钮61之间的摩擦力。
旋钮61处于初始状态时(即鞘管20未调弯时),各凹槽57的延伸方向与鞘管20的延伸方向大致呈一致设置,且各凹槽57的延伸方向呈平行设置。
其中一实施例中,第一锁定机构60还包括隔离件63,隔离件63设置于弹性垫62与旋钮61之间,旋钮61通过驱动隔离件63抵压弹性垫62,隔离件63能够将旋钮61的抵压力传递至弹性垫62。旋钮61在旋转的过程中,隔离件63消耗掉一部分的旋转力(例如依靠隔离件63自身的重力、隔离件63与手柄10之间的摩擦力等方式),此时旋钮61的旋转力只有小部分传递至弹性垫62,以能够进一步的减小弹性垫62受到旋钮61的旋转力。
隔离件63大致呈柱状,隔离件63具有轴向的两端,其中一端与旋钮61相抵接,另一端与弹性垫62相抵接。为了增大隔离件63与弹性垫62之间的接触面,隔离件63朝向弹性垫62的一端具有端板631,端板631背向隔离件63的端面与弹性垫62相接触,且端板631朝弹性垫62的端面轮廓与弹性垫62的外轮廓大致呈一致设置。其中,隔离件63与旋钮61接触的端面面积小于端板631端面面积,可以降低旋钮61作用在隔离件63上的旋转力,以进一步的减小弹性垫62受到旋钮61的旋转力。
旋钮61与手柄10的配合方式上,参考一实施例中,手柄10的侧壁开设有与第一调弯室182相连通的驱动槽641,驱动槽641的内壁带有内螺纹,旋钮61带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驱动盘50装配在第一调弯室182内,可以与第一壳体18或第二壳体181进行固定,然后第二将弹性垫62与隔离件63依次通过驱动槽641安装在手柄10上,最后将旋钮61旋入到驱动槽641。在上一部件固定后才装配下一步件,避免弹性垫62、隔离件63以及旋钮61随驱动盘50一同装配时,需要各部件相互配合才能够装配,以降低驱动弹性垫62、隔离件63以及旋钮61的装配难度。
为了满足旋钮61一定的运动量,驱动槽641需要一定延伸长度,此时会对第一调弯室182的室壁的厚度有一定的要求,以此增加手柄10的尺寸增大、以及手柄10材料的浪费,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参考一实施例中,手柄10设置连接套64,连接套64内为与第一调弯室182相连通的驱动槽641,驱动槽641的内壁带有内螺纹,旋钮61带有与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连接套64整体处在手柄10内部或至少一部分凸设在手柄10外部,连接套64能够满足驱动槽641的延伸长度的要求,以避免增加手柄10的厚度尺寸增大、以及增加手柄10材料。
观察窗185位于连接套64与手柄10的连接处。连接套64的轴线大致与驱动盘50的轴线重合或平行设置。连接套64与手柄10为分体固定或一体结构,为了加强连接套64与手柄10的连接强度,连接套64与手柄10采用一体设置。
其中一实施例中,旋钮61包括作用部612以及罩壳611,作用部612的外侧部设置有外螺纹,作用部612与驱动槽641螺纹连接,作用部612的一端能够抵压驱动盘50,另一端暴漏在手柄10外部;罩壳611连接于作用部612暴漏在手柄10外部,并用以遮挡作用部612与驱动槽641的连接处。
旋钮61能够在驱动槽641内旋入旋出的同时,还能够防止灰尘进入到驱动槽641内。
作用部612大致为杆状,罩壳611由作用部612的端部径向延伸后,并向手柄10的方向延伸,且罩壳611与手柄10之间呈间隙配合,该间隙余量适应作用部612在驱动槽641内的运动行程。
为了便于术者操作旋钮61,旋钮61的外侧壁设置有多个凸条613,凸条613能够增大术者手部与旋钮61之间的摩擦力。
实施例二:
如图21至图23所示,实施例二是基于实施例一的替换方案。
锁定机构105包括:
沿驱动盘50周向开设于驱动盘50的多个锁定槽55;
活动安装在第一调弯室182内的定位件71,驱动盘50转动过程中,定位件71与位置相应的锁定槽55相卡合。
在鞘管20的远端部位弯曲到预定位置时,定位件71与相应的锁定槽55进行卡合,以将驱动盘50锁止,以避免外部作用力误触碰到驱动盘50,造成驱动盘50转动,会影响鞘管20的远端调弯角度。
其中一实施例中,与定位件71相抵以驱使定位件71与相应的锁定槽55保持卡合的弹性驱动件72。
定位件71在弹性驱动件72的作用下与相应的锁定槽55进行卡合,以将驱动盘50锁止。
其中一实施例中,各锁定槽55绕驱动盘50轴线间隔分布,且相邻两锁定槽55相对于驱动盘50中心的圆心角为5度~20度,驱动盘50转动的过程中,定位件71依次经过绕驱动盘50轴线间隔分布的各锁定槽55,相邻两锁定槽55之间的距离越小,鞘管20远端的能够弯曲的精度越高。
优选地,相邻两锁定槽55相对于驱动盘50中心的圆心角为8度~20度。
最优选地,相邻两锁定槽55相对于驱动盘50中心的圆心角为15度。
相邻两锁定槽55相对于驱动盘50中心的圆心角的角度,可以根据锁定槽55到驱动盘50中心的距离确定。驱动盘50的直径限制锁定槽55到驱动盘50中心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盘50的直径为20mm~60mm。
优选地,驱动盘50的直径为30mm~50mm。
最优选地,驱动盘50的直径为40mm。
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驱动盘50的直径,以及相邻两锁定槽55相对于驱动盘50中心的圆心角,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调整,在此不再进行阐述。
其中一实施例中,定位件71与锁定槽55两者的接触部位中,至少一者为弧面结构,术者在转动驱动盘50时,能够便于定位件71与锁定槽55相分离,避免发生定位件71与锁定槽55相互卡死的现象。
其中一实施例中,定位件71上与锁定槽55相配合部位呈球冠形,其中,球冠的外表面为弧面结构,以便于定位件71与锁定槽55相分离。
为了便于定位件71的加工,优选地,定位件71为球形。
其中一实施例中,定位件71成对分布,同对的两个定位件71位于驱动盘50径向的两相对侧,以使定位件71施加在驱动盘50上的作用力平衡。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件71为三对,各定位件71绕驱动盘50轴线间隔分布,驱动盘50在锁定的过程中,各定位件71与相应的锁定槽55相卡合。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定位件71为一对、两对或三对以上。
弹性驱动件72与手柄10的装配关系上,参考一实施例中,第一调弯室182的内壁设置有安装柱73,弹性驱动件72与安装柱73的配合方式为:弹性驱动件72套设于安装柱73的外周,安装柱73能够限定弹性驱动件72的运动路径,并同时能够对弹性驱动件72起到支撑的作用,避免定位件71受到驱动盘50的旋转力时,造成弹性驱动件72发生扭转。
当然,在其它实施方法中,安装柱73为空心结构,弹性驱动件72的一端伸入到安装柱73内。
为了防止定位件71脱离空腔,可能会造成定位件71卡在安装柱73与驱动盘50之间,参考一实施例中,定位件71活动安装于孔腔内,且定位件71的至少一部分暴漏在孔腔的外部,孔腔内缘设有与定位件71配合的防脱台阶731。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驱动件72为压簧。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体现在同一附图中时,可视为该附图也同时披露了所涉及的各个实施例的组合例。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多向调弯的介入器械,包括鞘管以及连接于鞘管近端的手柄,所述鞘管内设有牵引丝,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内具有第一调弯室与第二调弯室,所述第一调弯室相对于所述第二调弯室靠近所述手柄的远端,所述牵引丝包括第一牵引丝、第二牵引丝以及第三牵引丝;
在所述第一调弯室内转动安装有驱动盘,所述第一牵引丝与第二牵引丝的近端与所述驱动盘相连,所述驱动盘旋转时带动所述第一牵引丝与所述第二牵引丝同步反向运动,所述手柄还包括锁止或释放所述驱动盘的锁定机构;
在所述第二调弯室内滑动安装有联动件,所述第三牵引丝的近端与所述联动件相连,且随联动件的滑动牵引鞘管调弯;
所述鞘管的远端安装有吸附头,所述吸附头中,由远端至近端的延伸方向作为吸附头轴向,在吸附头径向的一侧开设有吸附口,所述吸附口的朝向与所述第三牵引丝相对于鞘管的周向位置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牵引丝和第二牵引丝沿鞘管径向相对布置,所述第三牵引丝在鞘管周向上处在所述第一牵引丝和第二牵引丝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鞘管内且邻近自身远端部位设有固定各牵引丝远端的固定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介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环通过自身形变和/或局部切削形成多个定位槽,各定位槽沿固定环周向间隔分布,各牵引丝的远端置入并固定在相应的定位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盘上开设有相互连通或隔离配置的两线槽,所述第一牵引丝与第二牵引丝分别经由对应的线槽绕置在所述驱动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线槽分布在驱动盘外周,或分布在驱动盘轴向盘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介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线槽分布在驱动盘轴向盘面上,所述第三牵引丝在所述驱动盘背向两线槽的一侧穿过所述第一调弯室并延伸至所述第二调弯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具有第一壳体以及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相互扣合以围成所述第一调弯室;
所述手柄开设有与所述第一调弯室相连通的操作槽;
所述驱动盘的周缘具有驱动柄,所述驱动柄由所述操作槽延伸出所述第一调弯室。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支撑体以及转动安装于支撑体外周的旋转把手,在所述支撑体与所述旋转把手之间围成第二调弯室,所述联动件与所述支撑体滑动配合,所述联动件的外周带有外螺纹,所述旋转把手的内壁带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配合的内螺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介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开设有沿鞘管轴向延伸的引导槽,所述联动件滑动安装于所述引导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介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盘的旋转轴线与所述旋转把手的轴线垂直或斜交。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包括:
与手柄螺纹配合的旋钮,所述旋钮的至少一部分暴露在手柄外部,所述旋钮在转动过程中,所述旋钮远离或抵压所述驱动盘,所述驱动盘在受压状态下锁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包括:
沿驱动盘周向开设于所述驱动盘的多个锁定槽;
活动安装在所述第一调弯室内的定位件,所述驱动盘转动过程中,所述定位件与位置相应的锁定槽相卡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介入器械,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机构还包括:与所述定位件相抵以驱使所述定位件与相应的锁定槽保持卡合的弹性驱动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947246.5A CN112244949B (zh) | 2020-09-10 | 2020-09-10 | 多向调弯的介入器械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947246.5A CN112244949B (zh) | 2020-09-10 | 2020-09-10 | 多向调弯的介入器械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44949A CN112244949A (zh) | 2021-01-22 |
CN112244949B true CN112244949B (zh) | 2022-04-12 |
Family
ID=74232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947246.5A Active CN112244949B (zh) | 2020-09-10 | 2020-09-10 | 多向调弯的介入器械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244949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777396B (zh) * | 2021-01-29 | 2022-09-11 | 施長碧 | 新型內視鏡 |
CN112957156B (zh) * | 2021-04-12 | 2025-02-11 | 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支架输送器用可调弯管及支架输送器 |
CN115382075B (zh) * | 2021-05-25 | 2024-09-03 | 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锁丝装置及可调弯鞘管 |
CN113476144B (zh) * | 2021-08-23 | 2022-08-05 | 上海生知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自由度的便携微创手术机械臂 |
WO2023125400A1 (zh) * | 2021-12-31 | 2023-07-06 | 深圳市健心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可调弯鞘管 |
CN115554482B (zh) * | 2022-05-11 | 2025-02-25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一种药物或者食物中毒的导管引流组件 |
CN115414079B (zh) * | 2022-11-07 | 2023-03-24 | 苏州美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切换调节结构及可调弯鞘管 |
CN115670348A (zh) * | 2022-11-08 | 2023-02-03 | 南微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内窥镜调整的锁紧装置、内窥镜以及锁紧装置 |
CN219847761U (zh) * | 2023-04-13 | 2023-10-20 | 深圳心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四自由度的介入手柄组件 |
CN118806496B (zh) * | 2024-09-13 | 2024-11-19 | 北京华脉泰科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调弯鞘管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931805U (zh) * | 2015-07-02 | 2016-01-06 | 周建明 | 穿刺针微创置入导管套件 |
CN108882980A (zh) * | 2016-03-24 | 2018-11-23 | 爱德华兹生命科学公司 | 用于假体心脏瓣膜的递送系统 |
CN109044502A (zh) * | 2018-09-04 | 2018-12-21 | 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对接定位装置 |
CN109984823A (zh) * | 2018-01-03 | 2019-07-09 | 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调弯鞘管以及采用该调弯鞘管的输送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766164A (en) * | 1996-07-03 | 1998-06-16 | Eclipse Surgical Technologies, Inc. | Contiguous, branched trans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 (TMR) channel, method and device |
US8197504B2 (en) * | 2008-05-01 | 2012-06-12 | Ethicon Endo-Surgery, Inc. | Safe tissue puncture device |
WO2010048208A1 (en) * | 2008-10-20 | 2010-04-29 | Spine View, Inc. | Retractor cannula system for accessing and visualizing spine and related methods |
CA2764494A1 (en) * | 2011-01-21 | 2012-07-21 | Kardium Inc. | Enhanced medical device for use in bodily cavities, for example an atrium |
US9655679B2 (en) * | 2012-05-01 | 2017-05-23 | University Of Maryland | Actuated steerable probe and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
-
2020
- 2020-09-10 CN CN202010947246.5A patent/CN11224494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931805U (zh) * | 2015-07-02 | 2016-01-06 | 周建明 | 穿刺针微创置入导管套件 |
CN108882980A (zh) * | 2016-03-24 | 2018-11-23 | 爱德华兹生命科学公司 | 用于假体心脏瓣膜的递送系统 |
CN109984823A (zh) * | 2018-01-03 | 2019-07-09 | 杭州启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调弯鞘管以及采用该调弯鞘管的输送系统 |
CN109044502A (zh) * | 2018-09-04 | 2018-12-21 | 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对接定位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44949A (zh) | 2021-01-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244949B (zh) | 多向调弯的介入器械 | |
CN112244950B (zh) | 介入器械 | |
CN214181407U (zh) | 可控制鞘管调弯的手柄及介入器械 | |
CN110115602B (zh) | 一种辅助内窥镜治疗的可调控管道装置及其双接口装置 | |
JP2020168512A (ja) | 紐形要素、特にカテーテルを患者の身体へ挿入するためのシースアセンブリ | |
EP2976019B1 (en) | Biopsy device | |
US11850369B2 (en) | Mapping variable loop catheter handle | |
CN102551840B (zh) | 用于使线穿过旋转联接件的引线卷轴 | |
EP2097123B1 (en) | Vented phlebotomy needle with flashback chamber | |
JP4610862B2 (ja) | 安全装置付き針アセンブリに使用される針ホルダ | |
CN214181408U (zh) | 可调弯的介入器械 | |
US20220387757A1 (en) | Sheath | |
CN112244948B (zh) | 介入器械 | |
CN214181411U (zh) | 多向调弯的介入器械 | |
JP4405746B2 (ja) | 安全装置付き針アセンブリに使用される針ホルダ | |
CN214181409U (zh) | 控制鞘管定向调弯的手柄及介入器械 | |
US20220395262A1 (en) | Bone marrow acces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locating same | |
CN214158238U (zh) | 双向调弯的手柄及介入器械 | |
CN214181412U (zh) | 介入器械 | |
CN214158239U (zh) | 介入器械的吸附头以及介入器械 | |
US20220016349A1 (en) | Cannulas having wall strengthening features,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 |
WO2014049783A1 (ja) | 医療器具、および医療システム | |
US20240325696A1 (en) | Axial actuation mechanism for catheters | |
WO2020059388A1 (ja) | カテーテル組立体 | |
CN214181410U (zh) | 定向调弯的介入器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