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36566B - 接合件、接合构造以及接合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合件、接合构造以及接合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36566B CN112236566B CN201980038114.6A CN201980038114A CN112236566B CN 112236566 B CN112236566 B CN 112236566B CN 201980038114 A CN201980038114 A CN 201980038114A CN 112236566 B CN112236566 B CN 11223656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joint
- joining
- main body
- bottom plate
- plate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18—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 E04B1/26—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the supporting parts consisting of wood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3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 E04B1/58—Connections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l of bar-shaped build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组合柱构件和横架构件的轴架施工方法中,与使用了以往的接合件的接合构造相比,能够以较高的强度接合被接合部件间的接合件、接合构造以及接合方法。接合件(2)具备:中空构造的主体(21),其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具有底板部(211)以及从底板部(211)立起形成的四个面的侧板部(212a~d),在底板部(211)的相对方向上形成有由侧板部(212a~d)围成的开口部(215),并且在底板部(211)以及上述侧板部(212a~d)的外表面具有能够供接合部件(3)接合的接合部;和支承体(23),其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能够收容在主体(21)的内部,在收容状态下在暴露于外部的外表面具有能够供接合部件(3)接合的接合部,能够与底板部(211)或侧板部(212a~d)、或者与底板部(211)和侧板部两者抵接而固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接合件、接合构造以及接合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在组合柱构件和横架构件的轴架施工方法中,与使用了以往的接合件的接合构造相比,能够以较高的强度将被接合部件间接合的接合件、接合构造以及接合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在木结构建筑中,为了接合柱构件与梁、桁等横架部件,使用有金属板等各种接合件。作为这样的接合件,例如,提出有下述非专利文献1所示的所谓的扁头螺栓。
图20所示的扁头螺栓9是能够经由螺栓91相互拉近的接合件,是将六角螺钉93穿入设置于主体92的孔,将六角螺钉93螺合插入至柱构件94或横架部件95,由此固定由柱构件94与横架部件95的组合构成的轴架(接合构造)使得其不脱落的部件。
非专利文献1:维基百科扁头螺栓网络<URL:https://ja.wikipedia.org/wiki/%E7%BE%BD%E5%AD%90%E6%9D%BF%E3%83%9C%E3%83%AB%E3%83%88>
然而,近年,在日本频发比较大的地震,在上述的扁头螺栓9这样的简易的接合件中,观察到在较强的横向摇动时接合件破损、或螺栓91、六角螺钉93与四周的软组织一起剥落之类的事例。
另一方面,在2016年(平成28年)度的日本国内独立式住宅的按施工方法划分的占有率中,“木结构轴架施工方法等”的比例为70.9%,并且“2×4施工方法”的比例为11.0%。即,两种施工方法总的木结构住宅的比例到达81.9%,只要没有特殊的情况,预想今后仍会建造较多的木结构住宅。
在指出今后仍存在地震活动活跃化风险的现况下,在包含木结构的轴架施工方法中,期望紧急开发使耐震性提高的新的接合件、接合构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组合柱构件和横架构件的轴架施工方法中,与使用以往的接合件的接合构造相比,能够以较高的强度将被接合部件间接合的接合件、接合构造以及接合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接合件具备:中空构造的主体,其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具有底板部以及从底板部立起形成的所需数量的侧板部,在底板部的相对方向上形成有由侧板部围成的开口部,并且在底板部以及侧板部的外表面具有能够供接合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和支承体,其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能够收容在主体的内部,在收容状态下在暴露于外部的外表面具有能够供接合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并且能够与底板部或侧板部、或者与上述底板部和侧板部两者抵接而固定。
这里,对于本发明的接合件而言,主体具有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的底板部和侧板部,由此成为中空构造的箱型(具有开口部的有底箱型),能够不易发生由压缩力、剪切力、拉伸力等(以下,称为“外力”)引起的变形。另外,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接合部,例如经由螺栓和螺母这样的紧固件(以下,在例示时简称为“紧固件”)等,能够将接合部件与底板部或侧板部的外表面接合。
作为“规定的刚性材料”,例如可列举不锈钢等金属材料,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合成树脂、碳纤维以及陶瓷等材料,也可以是将上述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对于“侧板部”而言,根据接合的接合部件的数量、接合方向,能够适当地设定数量、形状,例如可列举由三个面、四个面、或四个以上的多个面构成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圆筒形、椭圆筒形等形状。另外,“底板部”例如根据侧板部的形状,由三角形、四边形或四边以上的多边形、圆筒形、椭圆筒形等形状构成。
作为“接合部件”,可列举配置于接合件的上方或下方的柱构件、或相对于柱构件配置于交叉方向的梁、桁等横架构件,并且,也能够将面板构件等与接合件的一部分接合。另外,作为接合部件,例如可列举圆木、方木等木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由金属材料、合成树脂材料、竹材料、石质材料等原材料形成的部件,或将上述材料组合而成的复合材料。
而且,本发明的接合件由于具备支承体,所以在向主体的收容状态下暴露于外部的外表面成为向开口部(底板的相对方向)的盖板,由此在形成有主体的开口部的位置也能够设置接合部。经由该接合部(例如上述的连接件等),能够将接合部件与外表面的接合部接合,而能够成为在支承体收容在主体的内部的收容状态下,能够将接合部件与接合件的所有的外表面(底板部的外表面、侧板部的外表面以及支承体中的外表面)接合的构造。
并且,支承体能够与底板部或侧板部、或与底板部和侧板部两者抵接而固定。作为该固定的形态,也可以为例如通过设置于盖板部的背面且能够插入至主体内的支承部,而抵接并支承于底板部或侧板部、或底板部和侧板部两者的形态,也可以为支承体周缘装嵌并支承于形成于主体的开口部口缘的切口部的构造、或上述构造的组合等。
组合了主体和支承体的立体构造的本发明的接合件与以往的板状的接合件等相比较,主体和支承体成为一体而使强度提高。因此,例如,对于接合件而言,在配设于柱构件与横架构件等2个以上的接合部件之间的状态下,即使施加了由地震等引起的外力,也不容易变形或破损,能够继续以较高的强度将接合部件间接合。
并且,本发明的接合件是在内部具有中空区域的构造,因此与实心构造的接合件相比较,重量减轻。因此,本发明的接合件在接合件配设于上端的柱构件中,能够减轻所产生的长期应力以及短期应力。
特别是关于短期应力,一般来说,建筑物的上部的重量越重短期应力的影响越大,具体而言,虽然地震时的摇动(短期应力)较大,存在容易发生破损的趋势,但本发明的接合件具有充分的刚性并且实现了轻型化,因此在所配设的柱构件中,能够减轻因地震等外力产生的向水平方向等各种方向的应力。
并且,对于本发明的接合件而言,主体和支承体能够分离,因此在施工时,在使接合部件与主体接合后,能够安装使接合部件接合的支承体,能够分工序地进行作业,因此作业性良好。
另外,在支承体具有盖板部、以及设置于盖板部的背面的能够插入至主体内的支承部,当支承部为在向主体内的收容状态下由主体的内表面抵接并支承的形状的情况下,被插入的支承部抵接并支承于主体的内表面,由此能够使接合件的变形抑制力提高。此外,“主体的内表面”也可以为构成主体的底板部或侧板部中的任一个内表面,也可以为上述底板部和侧板部双方的内表面。
例如,在盖板的外表面以朝向上方的方式配设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从接合部件施加的铅锤载荷引起的盖板的变形。在此基础上,在该配设形态中,支承部也成为对水平载荷的加强构件,能够抑制主体特别是侧板的变形。即,支承部能够使接合件整体的变形抑制力提高。
另外,在接合部由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连接件插通孔构成的情况下,能够将连接件插通于连接件插通孔,借助该连接件,能够将接合部件和接合件接合。此外,“连接件插通孔”可以是在内表面没有加工的孔,也可以为螺刻有内螺纹的孔等。
而且,通过在构成本发明的连接件的外表面的各板形成有连接件插通孔,从而能够供紧固件等连接件插通,借助该连接件,能够将接合部件与各板的外表面接合。此外,接合部件的接合也可以对底板部等各板的全部进行,也可以对从底板部等各板的外表面选择的外表面进行。
例如,作为本发明的接合件的使用形态,可列举在底板部的外表面上接合从建筑物的基础部竖起的柱构件,在侧板部的外表面接合横架构件,且向支承体的外表面接合在上方配置的其他柱构件的形态。另一方面,作为其他使用形态,如在底板部的外表面和支承体的外表面接合有各个柱构件的形态、在底板部的外表面接合有柱构件且在侧板部的外表面接合有横架构件的形态、或在具有多个侧板部的情况下,在至少2个侧板部的外表面的每一个接合有横架构件的形态那样,能够根据用途来选择对接合部件进行接合的部分。
即,本发明的接合件使通用性提高,能够以一个形态应对各种用途、施工方法,便利性良好。
另外,在主体形成有能够供固定上述支承体的固定件插通的固定件插通孔的情况下,能够将固定件插通于固定件插通孔,能够用该固定件抑制安装于主体的支承体的脱离。
支承体不从主体脱离,由此即使例如施加了由地震等引起的外力,使用了本发明的接合件的接合构造也能够抑制破损。另外,例如即使在主体的开口部朝向侧方或下方的形态下使用,也能够使支承体不脱落。即,对于本发明的接合件而言,通用性进一步提高,能够以一个形态应对各种用途、施工方法,便利性良好。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接合构造具备:接合件,其具有中空构造的主体以及支承体,上述中空构造的主体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包含从底板部以及从底板部立起形成的所需数量的侧板部,在底板部的相对方向上形成有由侧板部包围的开口部,并且在从底板部以及侧板部选择的外表面包含能够供接合部件接合的接合部,上述支承体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能够收容在主体的内部,在收容状态下在暴露于外部的外表面包含能够供接合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并且能够与底板部或侧板部、或与上述底板部和侧板部两者抵接而固定;和多个接合部件,其经由从主体的接合部或支承体的接合部选择的2个以上的接合部而接合。
这里,在本发明的接合构造中,接合件的主体具有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的底板部和侧板部,因此能够成为中空构造的箱型,不易发生由外力引起的变形。另外,主体经由接合部能够将接合部件与底板部或侧板部的外表面接合。
而且,在本发明的接合构造中,接合件具有支承体,由此在向主体的收容状态下暴露于外部的外表面成为向开口部(底板的相对方向)的盖板,由此,在形成有主体的开口部的位置也能够设置接合部。经由该接合部(例如上述的连接件等),能够将结合部件与支承体外表面的接合部接合,在支承体收容于主体的内部的收容状态下,能够成为将接合部件与接合件的所有的外表面(底板部的外表面、侧板部的外表面以及支承体的外表面)接合的构造。
并且,支承体能够与底板部或侧板部、或与底板部和侧板部两者抵接而固定。此外,对于该固定的形态,按照上述那样,可列举通过能够插入至主体内的支承部而抵接并支承的形态等。
组合了主体和支承体的立体构造的接合件与以往的板状的接合件等相比较,主体和支承体成为一体而使强度提高。因此,例如对于结合件而言,在配设于柱构件和横架构件等2个以上的接合部件之间的状态下,即使施加了由地震等引起的外力,也不容易变形或破损,能够继续以较高的强度将接合部件间接合。
并且,本发明的接合构造是接合件在内部具有中空区域的构造,因此与实心构造的接合件相比较,重量减轻。因此,本发明的接合构造在接合件配置于上端的柱构件中,能够减轻所产生的长期应力以及短期应力。即,接合件具有充分的刚性并且实现了轻型化,因此在所配设的柱构件中,能够减轻因地震等外力产生的向水平方向等各种方向的应力。
并且,在本发明的接合构造中,接合件的主体和支承体能够分离,因此在施工时,在使接合部件与主体接合后,能够安装使接合部件接合的支承体,能够分工序地进行作业,作业性良好。
而且,在本发明的接合构造中,多个接合部件与从接合件的底板部的外表面、侧板部的外表面、或支承体的外表面选择的2个以上的外表面接合,因此能够构成建筑物中的柱梁等框架。
作为“接合部”,例如可列举在接合件与接合部件之间,在任一方设置有在轴部形成有外螺纹的螺纹部件、且在另一方设置有能够供螺纹部件旋装的螺孔的形态,但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应用各种公知的连接件。此外,对于上述的用语“规定的刚性材料”、“侧板部”、“底板部”以及“接合部件”,与之前进行的接合件中的说明意思相同,而省略说明。
另外,在接合件被接合部件掩蔽的情况下,接合构造的外观良好、且能够使耐火性能提高。
例如,在本发明的接合构造中,在接合件为金属制且接合部件为木材,并且在暴露于室内空间的形态的情况下,接合件被接合部件掩蔽,由此本发明的接合构造成为仅由木材组装而成的外观,能够在设置空间内提供木材所营造出的稳定、愈合、或优美的外观。
然而,在接合构造由金属制的接合件和木材的接合部件构成,接合件暴露于外表面的形态的情况下,在火灾时,若即使室内在高温气氛下接合部件也不直接碰触火焰,则接合部件从表面缓缓地碳化而不立即崩塌,但接合件在短时间成为高温。成为高温的接合件使所抵接的接合部件的接合面以及其附近碳化,碳化后的接合件附近的接合面不能支承接合构造整体的载荷。其结果,比由接合部件的燃烧引起的整体损坏早地,发生接合件附近的损坏,存在导致建筑物的崩塌的趋势。
然而,根据本发明的接合构造,接合件被接合部件掩蔽,因此即使在火灾时,也会抑制接合件成为高温,能够抑制接合件附近部分比由接合部件的燃烧引起的损坏早地损坏。
所谓“接合件被接合部件掩蔽”是指,通过接合部件使接合件不显现在外观的设计,例如可以将接合件的尺寸设定为小于接合部件的接合面,也可以将对接合部件彼此进行接合的面切口成适当形状,使切口部的边缘面密接,使得在接合部不形成与接合件相连的开口,利用该切口等隐藏接合件。
另外,在接合部件为木制的柱构件或横架构件的情况下,能够对建筑物应用基于本发明的接合构造的木结构轴架施工方法。而且,例如在本发明的接合构造为暴露于室内空间的形态的情况下,能够在设置空间内提供由木材所营造出的稳定、愈合、或优美的外观。
另外,在接合部为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连接件插通孔,借助插通于连接件插通孔的连接件,将接合部件和接合件接合的构造的情况下,通过插入至连接件插通孔的连接件,能够将接合部件与底板部等外表面接合。此外,对于上述的用语“连接件插通孔”、“连接件”,与之前进行的接合件的说明意思相同,而省略说明。另外,接合部件的接合也可以对底板部等的全部进行,也可以对从底板部等外表面选择的2个以上的外表面进行。
例如,作为本发明的接合构造的形态,可列举在底板部的外表面接合从建筑物的基础部竖起的柱构件,在侧板部的外表面接合横架构件、且向支承体的外表面接合在上方配置的其他柱构件的形态。另一方面,作为其他使用形态,如在底板部和支承体的外表面接合有各个柱构件的形态、在底板部的外表面接合有柱构件且在侧板部的外表面接合有横架构件的形态、或在具有多个侧板部的情况下,在至少2个侧板部的外表面的每一个接合有横架构件的形态那样,能够根据用途来选择对接合部件进行接合的部分。
即,本发明的接合构造为能够根据用途、施工方法来选择性地对接合部件进行接合的构造,使通用性提高,便利性良好。
另外,在连接件是在轴部形成有外螺纹的螺纹部件,接合部件在与接合件的接合面形成有供螺纹部件旋装的螺孔,并且在该螺孔的口缘以从接合面突出的形态设置有由与主体或支承体的外表面相同程度以上的强度的刚性材料形成的规定宽度的周缘部的情况下,通过所设置的周缘部,从而提高接合面的初始刚度,并且在向与连接部件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产生了应力时,能够抑制接合部件的接合面的变形。
例如,作为将木材用作接合部件的情况的课题,木材一般不耐压缩,在与具有规定的刚性的接合件接合的接合面(木材横切面等、且比较软)产生了剪切力(向与连接件的轴向交叉的方向的应力)的情况下,存在接合件因压缩应力使接合部件的接合面变形的情况,难以提高初始刚度。
然而,根据设置有上述结构的周缘部的本发明的接合构造,周缘部与接合件的外表面抵接,由此即使在对接合部件施加了剪切力时,硬质的接合件的外表面也不会咬入软质的木材横切面,由周缘部承受应力,因此该部位的刚性提高,能够抑制接合面的变形。
在此基础上,在本发明的接合构造的接合部由螺纹部件和螺孔构成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的周缘部实现的刚性提高以及接合面的变形抑制,可得到更高的拉拔强度。
作为“在轴部形成有外螺纹的螺纹部件”例如可列举螺栓、螺钉等,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全螺纹螺栓等。
作为“从接合面突出的形态”,例如可列举从接合部件的接合面(木材横切面等)突出0.5mm的形态,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突出0.1mm~5mm左右的形态。此外,若小于0.1mm,则不易实现接合面的变形抑制效果,因此而不优选。另外,若超过5mm,则与接合件的外表面过于分离,存在周缘部附近发生应力集中的担忧,因此而不优选。
所谓“由与主体或支承体相同程度以上的强度的刚性材料形成”是指,例如可列举周缘部的构成材料使用与主体或支承体相同的构成材料,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比主体或支承体硬质的构成材料作为周缘部的构成材料。此外,作为周缘部的构成材料,并不排除采用比主体或支承体稍软质的(刚度较低的)构成材料,但若鉴于上述的接合面的变形抑制效果,则不优选。
另外,在接合部件具有:连接轴,其在与接合件的接合面,向与接合部件相反的方向突出;和凸缘状的周缘部,其在连接轴的接合面上的基端的四周,由与主体或支承体的外表面相同程度以上的强度的刚性材料形成,并且以从接合面突出的形态、或与接合面大致齐平的形态设置的情况下,通过所设置的周缘部,从而提高接合面的初始刚度,并且在向与连接部件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产生了应力时,能够抑制接合部件的接合面的变形。在此基础上,在本发明的接合构造的接合部由形成有外螺纹的连接轴和螺母构成的情况下,通过上述的周缘部实现的刚性提高以及接合面的变形抑制,可得到更高的拉拔强度。
这里作为“大致齐平”,除了周缘部的前端面安装为比接合面高0.1mm~5mm左右的形态之外,也以包含与接合面完全齐平的情况的意思而使用。
在本发明中,在将预先设置于接合面的连接轴的前端部穿入形成于接合件侧的连接件插通孔后,仅通过将螺母等连接件安装于连接轴,就能完成接合作业。因此,例如,在连接轴以及与该连接轴对应的接合件的连接件插通孔为多个的情况下,能够使各连接轴向各连接件插通孔一次插通,因此能够简易且迅速地进行作业,进一步提高作业性。
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接合方法相对于具有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的底板部和侧板部,在底板部的相对方向上形成有由侧板部围成的开口部的中空构造的主体、以及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能够安装于主体,并且包含在向主体的安装状态下配置于底板部的相对方向的盖板部的构造的支承体的接合件,经由接合部,向从底板部的外表面、侧板部的外表面、或盖板部的外表面选择的2个以上的外表面接合多个接合部件而进行。
这里,本发明的接合方法由于接合件的主体具有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的底板部和侧板部,所以成为中空构造的箱型,能够不易产生由外力引起的变形。另外,主体经由接合部,能够将接合部件与底板部或侧板部的外表面接合。
而且,在本发明的接合方法中,由于接合件具有支承体,所以在向主体的安装状态下暴露于外部的外表面成为向开口部(底板的相对方向)的盖板,由此在形成有主体的开口部的位置也能够设置有接合部。经由该接合部(例如上述的连接件等),能够将接合部件与支承体外表面的接合部接合,而能够成为在支承体安装于主体的状态下,能够将接合部件与接合件的所有的外表面(底板部的外表面、侧板部的外表面以及支承体中的外表面)接合的构造。
并且,支承体能够安装于主体,该安装的形态按照上述那样,可列举通过能够插入至主体内的支承部而抵接并支承的形态等。
组合了主体和支承体的立体构造的接合件与以往的板状的接合件等相比较,主体和支承体成为一体而使强度提高。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接合方法,例如,对于接合件而言,在配设于柱构件与横架构件等2个以上的接合部件之间的状态下,即使施加了由地震等引起的外力,也不容易变形或破损,能够继续以较高的强度将接合部件间接合。
并且,本发明的接合构造是接合件在内部具有中空区域的构造,因此与实心构造的接合件相比较,重量减轻。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接合方法,在接合件配设于上端的柱构件中,能够减轻所产生的长期应力以及短期应力。即,接合件具有充分的刚性并且实现了轻型化,因此在配设的柱构件中,能够减轻因地震等外力产生的向水平方向等各种方向的应力。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接合方法,接合件的主体与支承体能够分离,因此在施工时,在接合部件与主体接合后,能够安装使接合部件接合的支承体,能够分工序地进行作业,因此作业性良好。
而且,根据本发明的接合方法,多个接合部件与从接合件的底板部的外表面、侧板部的外表面或支承体(盖板部)的外表面选择的2个以上的外表面接合,由此能够构成建筑物中的柱梁等框架。
此外,对于上述的用语“规定的刚性材料”、“侧板部”、“底板部”、“接合部件”以及“接合部”,以与之前进行的接合件以及接合构造中的说明相同的意思使用,并省略说明。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组合柱构件和横架构件的轴架施工方法中,与使用了以往的接合件的接合构造相比,能够以较高的强度将被接合部件间接合的接合件、接合构造以及接合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接合件的一个实施方式,(a)是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b)是分解立体说明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接合件的主体,(a)是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主体,(a)是俯视图,(b)是图的2(b)中的A-A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主体,(a)是图2的(b)中的B-B剖视图,(b)是图2的(b)中的C-C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接合件的支承体,(a)是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b)是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所示的接合件中的主体和支承体的固定构造,并且表示接合件和接合部件的安装形态的主视说明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接合构造的立体图,(a)是6个面全部接合有接合部件的形态,(b)是在3个侧面和上下表面合计5个面接合有接合部件的形态,(c)是2个侧面和下表面合计3个面接合有接合部件的形态。
图8是图7的(a)所示的接合构造,(a)是从上方观察的分解立体说明图,(b)是从下方观察的分解立体说明图。
图9是从接合面侧观察图7的(a)所示的接合部件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图9所示的接合部件的构造的剖视说明图。
图11是图6所示的盖板部与接合部件的接合部位的局部放大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图9所示的接合部件的接合面侧的加工顺序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接合部件的接合面的形成顺序的流程图。
图14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a)是接合件的侧板部的配置为俯视三角形的形态(变形例1),(b)是接合件的侧板部的配置为俯视五边形的形态(变形例2)。
图15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是接合件的侧板部的配置为俯视圆形的形态(变形例3)。
图16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是接合部件的接合面的其他形态(变形例4)。
图17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接合部件的其他形态(变形例5),是从接合面侧观察该接合部件的立体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将图17所示的接合部件应用于图6所示的盖板部的接合部位的局部放大说明图。
图19是本发明所涉及的接合部件的其他形态(变形例6),是表示将该接合部件应用于图6所示的盖板部的接合部位的局部放大说明图。
图20是表示非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技术,(a)是扁头螺栓的立体图,(b)是扁头螺栓的使用状态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1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更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以下的说明按照〔接合构造〕、〔接合件〕、〔接合部件〕、〔接合方法〕、〔接合部件的接合面的加工方法〕以及〔变形例〕的顺序进行。另外,各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在减轻繁杂且容易理解的必要的范围内标记,对于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的多个同等物,有时仅对其一部分标注附图标记。
〔接合构造〕
如图6至图8所示,接合构造1由接合件2和接合部件3构成。以下对接合件2和接合部件3进行详述。
〔接合件〕
参照图1的(a)。接合件2是立方体、且是角部被倒角的形状,具备主体21和支承体23。接合件2是不锈钢制,但也可以按照上述那样为其他刚性材料,在该情况下,“刚性材料”优选为具有难变形性,并且具有耐气候性的材料。
参照图1至图4、以及图6,对主体21进行说明。对于主体21而言,由底板部211和从底板部211的周缘立设的4个面的侧板部212a、212b、212c、212d(以下,在统一说明时称为“212a~d”)构成,而且,是底板部211的相对方向开口的(以下将该部分称为“开口部215”)中空构造。
此外,底板部211以及侧板部212a~d除了被倒角的角部,外表面构成为平坦。
在沿着侧板部212a~d的开口部215的区域形成有上部倒角部分216a、216b、216c、216d(以下,在统一说明时称为“216a~d”)。更详细而言,分别为,在侧板部212a形成有上部倒角部分216a,在侧板部212b形成有上部倒角部分216b,在侧板部212c形成有上部倒角部分216c,在侧板部212d形成有上部倒角部分216d。
在沿着侧板部212a~d的底板部211的边部形成有下部倒角部分217a、217b、217c、217d(以下,在统一说明时称为“217a~d”)。更详细而言,分别为,在侧板部212a形成有下部倒角部分217a,在侧板部212b形成有下部倒角部分217b,在侧板部212c形成有下部倒角部分217c,在侧板部212d形成有下部倒角部分217d。
在上部倒角部分216a~d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和下部倒角部分217a~d的宽度方向大致中央分别形成有一个(合计8个)能够安装后述固定件5的固定件用螺孔218(相当于上述的“固定件插通孔”)(参照图2)。此外,固定件5是固定支承体23使得其不从主体21脱离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定位螺钉(参照图6),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将支承体23固定为不能脱离,也可以为各种紧固螺钉等部件。
固定件用螺孔218是在孔壁螺刻有内螺纹的孔,从侧板部212a~d的外表面贯通到内表面为止,穿设在与后述的肋214a等重叠的位置(特别是参照图2的(a)、图3的(a))。另外,固定件用螺孔218的每一个在与上部倒角部分216a~d或下部倒角部分217a~d正交的方向上穿设,上部倒角部分216a~d的所设置的孔的方向朝向主体21的中心向下倾斜,下部倒角部分217a~d的所设置的孔的方向朝向主体21的中心向上倾斜(特别是参照图4的(a))。
此外,固定件用螺孔218除了用于接合件2与接合部件3的接合外,例如在接合构造1中,在处于对角位置的其他接合件2之间,根据需要,也能够安装如垂直支柱那样的加强构件等连接部分,能够用于接合构造1的加强等。
在侧板部212a与侧板部212b接合的角部、侧板部212b与侧板部212c接合的角部、侧板部212c与侧板部212d接合的角部以及侧板部212d与侧板部212a接合的角部分别形成有纵向的倒角部分(省略附图标记)。
在各纵向的倒角部分的高度方向大致中央穿设有预备孔219,该预备孔219在主体21的内外方向上贯通,并且在孔壁螺刻有内螺纹。此外,预备孔219并不是直接用于接合件2与接合部件3的接合的孔,但例如为在接合构造1中在处于对角位置的其他接合件2之间,根据需要,能够安装如水平支柱那样的加强构件等连接部分的孔,能够用于接合构造1的加强等。另外,通过将长条的定位螺钉等螺合插入直到其前端与支承部232碰触,从而也能够从倾斜方向支承后述的支承体23的支承部232。
在底板部211以及侧板部212a~d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连接件插通孔213。连接件插通孔213在底板部211等中,靠近各角方向各形成一个(合计4处)。而且,各连接件插通孔213是内表面没有加工的孔,形成为比后述连接螺栓的轴部直径稍大的孔径,使其与插通的轴部之间不产生晃动。
在主体21的内部空间,在从侧板部212a~d的每一个的内表面起沿着底板部211上表面的一部分形成有肋214a、214b、214c、214d(以下,在统一说明时称为“214a~d”等)。即,形成于主体21的内部空间的肋在每个侧板部形成1条(合计4条)。
更详细而言,肋214a是遍及侧板部214a的内表面的高度方向(从开口部215到底板部211上表面)地形成的大致L字状。另外,在肋214a中,面向主体21的内部空间中央侧的端面是沿铅锤方向垂下,并从中途向底板部211的中央方向朝向下倾斜的形状。此外,对于肋214b~d而言,为同样的结构,因此省略逐个的说明。
参照图1、图4以及图6,对支承体23进行说明。支承体23具有盖板部231、和设置于盖板部231的内表面且能够插入至主体21的内部空间(中空区域)的大小的支承部232。
盖板部231外表面平坦,形成为能够关闭主体21的开口部215(即,底板部211的相对方向)的大小、且比底板部211以及侧板部212a~d稍厚的厚度(底板部等的厚度的1.5~1.6倍左右)。
盖板部231在俯视时为大致正方形,在各边的大致中央部分形成有向盖板部的中心方向凹陷的形状的第一切口部233,各第一切口部233构成为能够与形成于主体21的开口部215的肋214a~d的上端卡合。
在盖板部231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连接件插通孔234。连接件插通孔234在盖板部231中从中央向各个角方向附近各形成有1个(合计4处)。另外,连接件插通孔234配设为使支承部232不与各孔的轴心方向重叠。
各连接件插通孔213是在内表面没有加工的孔,形成为比后述的连接螺栓的轴部直径稍大的孔径,使其与插通的轴部之间不产生晃动。
支承部232是相邻的片部在轴心部分正交的大致十字柱形状。对于支承部232而言,前端面235设置为与底板部211的上表面抵接的长度,并且各侧端面(侧端面236)设置为与肋214a~d的端面抵接的宽度。
支承部232在各片部中具有向轴向倾斜地形成的第二切口部237和第三切口部238。
第二切口部237形成在其与盖板部231的固定部位附近。以向支承部232的中心轴向切口的形状,第二切口部的最深的角部分形成为大致直角。
第三切口部238形成于支承部232的轴向前端部,从侧端面236向前端面235方向倾斜。即,第三切口部在主体21内插入有支承部232的状态下,设置为抵接并支承于位于肋214a~d的下方的倾斜的端面(换言之,主体21的内表面)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上述的“连接件”,使用具有在长边方向上刻有外螺纹的轴部41,并具有六角螺钉头的连接螺栓4。
〔接合部件〕
接合部件3由作为实木的抛光圆木的柱构件31a、31b(以下,在统一说明时称为“31a~b”)和横架构件32a、32b、32c、32d(以下,在统一说明时称为“32a~d”)构成,并与接合件2组合,由此能够将木结构轴架施工方法应用于建筑物。接合部件3的两个端面(即木材横切面)构成接合面35,成为与接合件2的接合部位。以下对接合面35进行详述。
另外,柱构件31a~b和横架构件32a~d是实木的抛光圆木,为了防止由干燥引起的破裂,形成有距木材横切面规定的深度以及长度的背纹33。
此外,在图6、图7的(a)以及图8中,是在接合件2的所有的面接合有接合部件3的形态,但按照上述那样,接合部件3能够与施工者等所希望并选自接合件2的底板部211的外表面、侧板部212a~d的外表面或盖板部231的外表面中的2~5个外表面接合。
由此,能够以所希望的接合构造构成柱梁等,作为构成例,例如如图7的(b)所示,可列举在接合件2的3个侧面和上下表面合计5个面接合有接合部件3的形态,或如图7的(c)所示,在接合件2的2个侧面和下表面3个面接合有接合部件3的形态。
更详细而言,在图7的(b)中,分别为,横架构件32a与侧板部212a接合,横架构件32b与侧板部212b接合,横架构件32c与侧板部212c接合,柱构件31a与盖板部231接合,柱构件31b与底板部211接合。另外,在图的7的(c)中分别为,横架构件32b与侧板部212b接合,横架构件32c与侧板部212c接合,柱构件31b与底板部211接合。
柱构件31a~b和横架构件32a~d形成有从木材横切面附近的周面朝向成为接合面的木材横切面,以规定角度切割而成的切割面34。在本实施方式中,切割面34以接合面成为正方形的方式从四个方向形成合计4个面。此外,各切割面34在宽度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沿倾斜方向遍及切割面34的总长的1条切口槽341(参照图9)。
通过形成切割面34,从而在将柱构件31a~b或横架构件32a~d与接合件2接合时,柱构件31a~b以及横架构件32a~d的相邻的切割面34大致相对、且前端侧紧贴,由此能够如组接施工方法那样看不到接合面附近(即,通过接合部件3掩蔽接合件2)。
对于切口槽341而言,事先或在与接合件2接合后形成,是能够利用通过柱构件31a~b或横架构件32a~d的接合而隐蔽的接合件2的固定件用螺孔218以及预备孔219的孔口(即,能够螺合插入固定件5)能够利用的位置、深度、且形成为以不损害柱构件31a等美观的方式尽量窄的宽度(比固定件5稍宽)(特别参照图6、图8以及图9)。
此外,为了使接合件2不会因接合部件3而显现在外观上,接合部件3优选为其木材切面的直径为接合件2的纵横尺寸的1.2~2倍左右。此外,若小于1.2倍,则结合件2难以被接合部件3掩蔽,因此而不优选。另外,这是因为若超过2倍,则相对于接合部件3的整个接合面,接合件2与接合部件3的接合面的面积比的差变大,不能完全与剪切力等外力对抗,存在接合强度降低的担忧。
参照图6、图8以及图9,对接合面35进行说明。此外,在图9中,示出有横架构件32a的接合面35,但构成于柱构件31a~b和横架构件32a~d的两端面的接合面为大致通用的结构,因此省略逐一的说明。横架构件32a为自然物,因此粗细等多少存在大小差异,但后述的供连接螺栓4螺合插入的连接件用螺孔36等的配置相同。
接合面35在正面观察时为大致正方形,在各边的大致中央显现切口槽341的端部。另外,在图9中,从接合面35的上边到接合面35中央,在铅锤方向上显现有背纹33的端部。
在接合面35形成有沿着横架构件32a的轴向的连接件用螺孔36。连接件用螺孔36在接合面35中,靠近各角方向各形成有1个(合计4处)。而且,各连接件用螺孔36的配置为,与形成于接合件2的侧板部212a的各连接件插通孔213重叠地连通(特别参照图6、图9)。
连接件用螺孔36由嵌合插入至穿设于接合面35的固定孔351的长螺母361构成。而且,长螺母361以其基端从接合面35突出约0.5mm的形态安装,突出的长螺母361的端面构成上述的“规定宽度的周缘部”(以后,将显现于接合面35的长螺母361的端面称为“周缘部362”)。此外,长螺母361为不锈钢制,是与构成主体的不锈钢相同程度的强度的刚性材料。
并且,连接件用螺孔36在与周缘部362相反的一侧连接设置有在周面上螺刻有外螺纹的长轴部363。长轴部363插入至固定孔351的深处为止、且通过粘合剂P固定长轴部363的外表面与固定孔351的内表面之间。固定孔351具有凹陷部352,该凹陷部352使至少供长轴部363插通的区域的内表面以不切断木纤维的程度的按压力凹陷成螺旋状而形成。
〔接合方法〕
参照图6至图8,对接合构造1的作用以及接合方法进行说明。
(1)使接合部件3(具体而言,使柱构件31a与底板部211抵接,使侧板部212a~d与横架构件32a~d抵接)的接合面35相对于接合件2的主体21的底板部211和4个面的侧板部212a~d抵接。
(2)通过由连接螺栓4以及连接件用螺孔36构成的连接构造部将接合件2与接合部件3接合。具体而言,向主体21内放入连接螺栓4,使轴部41插通于连接件插通孔213并使轴部41伸出到主体21外。
(3)而且,将伸出到主体21外的轴部41旋装到接合部件3的接合面35的连接件用螺孔36,紧固连接螺栓4,直到主体21的底板部211等的外表面与接合部件3的接合面35抵接为止。此时,接合面35的周缘部362与底板部211等的外表面碰触而停止。
(4)这样,将主体2的底板部211以及侧板部212a~d的所有的外表面、与接合部件3的柱构件31a以及横架构件32a~d接合。
(5)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将接合部件3(具体而言柱构件31b)与支承体23的盖板部231的外表面接合。而且,接合了接合部件3的支承体23使支承部232从主体21的开口部215插入至主体21的内部空间的深处为止。
(6)插入后的支承部232在主体21内抵接并支承前端面235以及侧端面236。更详细而言,在主体21内,支承部232的前端面235与底板部211上表面抵接,并且支承部232的侧端面236以及第三切口部238与主体21内的肋214a~d的端面抵接。
(7)并且,若将支承部232插入至主体21内的深处为止,则开口部215口缘的肋214a~d的各上端与盖板部231周缘的各第一切口部233嵌合。
(8)在安装主体21和支承体23后,将固定件5螺合插入至主体21的固定件用螺孔218的每一个,并紧固到深处为止。由此,各固定件5的前端部与支承部232的第二切口部237或第三切口部238抵接,支承体23以不从主体21脱落的方式被固定。在此基础上,通过以固定件5按压,从而在主体21与支承部232之间不会产生晃动。
〔接合部件的接合面的加工方法〕
接合部件的接合面的加工方法具备“固定孔的形成工序S1”以及“接合部的形成工序S2”。而且,在固定孔的形成工序S1中包含“收容部形成工序”,因此以下记载为“固定孔的形成工序S1/收容部形成工序”。以下,主要参照图10~图13对各工序进行详述。
(固定孔的形成工序S1/收容部形成工序)
固定孔的形成工序S1/收容部形成工序由用于形成固定孔351的基础孔部形成步骤S1-1和凹陷部形成步骤S1-2构成(参照图13)。
<基础孔部形成步骤S1-1>
在基础孔部形成步骤S1-1中,在接合部件3的接合面35以与木材的纤维方向D1大致相同的方向形成规定深度的基础孔部353。而且,基础孔部353在靠近接合面35的部分形成有扩大了孔径的收容部354(参照图12的(a)、图13)。
基础孔部353以及收容部354通过具备钻头刀61的锤钻6穿设。钻头刀61由在长轴方向上具有插通孔(省略图示)的筒状的大直径钻头刀612和小直径钻锥611组合而成。而且,钻头刀61构成为,使小直径钻锥611插通于大直径钻头刀612的插通孔,使大直径钻头刀612固定于小直径钻锥611的基端侧(锤钻6侧)。
此外,能够从如下使用方法中选择任一个:大直径钻头刀612和小直径钻锥611能够装卸,且最初仅由小直径钻锥611形成基础孔部353,接着,安装大直径钻头刀612形成收容部354的使用方法;或在将大直径钻头刀612和小直径钻锥611一体固定的状态下,同时形成基础孔部353和收容部354的使用方法。
<凹陷部形成步骤S1-2>
在图13所示的凹陷部形成步骤S1-2中,使固定孔形成件7边正转边推入至基础孔部353,并使固定孔形成件7反转而拔出,由此形成使基础孔部353的内表面凹陷成螺旋状的凹陷部352。凹陷部352的形成通过安装有固定孔形成件7的锤钻6进行(参照图12的(b))。在拔出固定孔形成件7后,利用金属制的辊刷(省略图示)等清扫固定孔351内,并且通过气枪(省略图示)等向固定孔351内吹入压缩空气,去除木屑。
如图12的(b)所示,上述的固定孔形成件7具备轴部71、和以规定间距形成于轴部71的周面的螺旋状的突条部72。而且,对于突条部72而言,截面形状为山型,并且前端以非尖锐形状在稜线方向上圆滑地形成。此外,作为“非尖锐形状”,使前端平坦地进行倒角,但例如也可以为使前端倒圆的形状。
通过固定孔形成件7的使用,与没有基础孔部地将方头螺钉螺合插入至木材的情况不同,能够以不切断接合部件3的纤维的程度的按压力,形成具有在基础孔部353的内表面凹陷成螺旋状的凹陷部352的固定孔351。而且,突条部72的前端的形成为非尖锐且圆滑的形状,因此向上述的木组织的咬入时,突条部72的前端沿着木纤维滑动,不易发生木纤维的切断。
对于固定孔形成件7而言,轴部71的长度为380mm,突条部72的间距为11mm,山侧为直径22mm,谷侧为直径16mm,但并不限定于该尺寸,能够根据接合部件、接合件的大小而适当地变更。此外,突条部72的间距优选为10mm~12mm的范围内。
另外,对于轴部而言,山侧(突条部)的直径与谷侧的直径的比优选为12:9~10:7的范围内,更优选为11:8。该理由在于,若山侧的直径与谷侧的直径的差变大,则突条部相对于基础孔部内表面的咬入程度变大,而切断木纤维,因此而不优选,另一方面,若差较小则锚定效果降低,因此而不优选。
根据上述的固定孔的形成工序S1/收容部形成工序,能够将固定孔351形成于接合面35,在此基础上,固定孔351的基础孔部353以沿着木材的纤维方向D1的方式形成,由此能够在加工后得到最高的拉伸强度。
并且,对于固定孔351而言,基础孔部353、和在与木纤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形成的凹陷部352连通,进入到凹陷部352的粘合剂固化,由此产生后述的锚定效果。
在此基础上,凹陷部352以上述的按压力形成,由此在固定孔351周缘的木组织不产生龟裂、或不易产生龟裂。并且,木组织被压缩而变密,使凹陷部352的强度提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具备上述的钻头刀61的锤钻6,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使用阶梯钻头刀等其他公知机械构件,同时进行基础孔部和收容部的形成步骤等,只要能够形成基础孔部353以及收容部354,也可以采用其他机械构件的使用或步骤。另外,将固定孔形成件2推入的机械构件也同样。
(接合部的形成工序S2)
接合部的形成工序S2由粘合剂注入步骤S2-1、长轴部插入步骤S2-2以及粘合剂固化步骤S2-3构成(参照图13)。此外,在图13中,以粘合剂注入步骤S2-1,长轴部插入步骤S2-2的流程进行了记载,但也可以先进行各步骤中的任一个,也可以更换各步骤的顺序。
<粘合剂注入步骤S2-1>
图13示出的粘合剂注入步骤S2-1是向固定孔10注入规定量的粘合剂P来进行的,由此完成用于将后述的长轴部363固定于固定孔351的预前准备。粘合剂P的注入优选为使用具有到达固定孔351的孔深处的长度的喷嘴81的填缝枪8等进行,注入到固定孔351的孔深处(参照图12的(c))。
粘合剂P使用以环氧树脂作为主剂与固化剂混合而成的粘合剂(具有浸透木材并使浸透部固化的效果),但也可以使用其他公知的粘合剂。而且,对于“规定量”而言,在为固定孔351的大小的情况下,注入的粘合剂P的量优选为100cc左右。根据发明人的见解,若为上述量,则充分地遍及所插入的长轴部363与固定孔351的缝隙,且不会从固定孔351的口大量地漏出。
<长轴部插入步骤S2-2>
图13所示的长轴部插入步骤S2-2将长轴部363插入至固定孔351而进行,由此完成用于将长螺母361和长轴部363固定于接合部件3的预前准备。此外,当然长轴部363比固定孔351直径小,通过长轴部363的插入,从而在长轴部363与固定孔351内表面之间产生供粘合剂P填充的缝隙(参照图10、图11)。
连接件用螺孔36由长螺母361构成,在长螺母361的前端部旋装地连接设置有长轴部363。在长螺母361的前端部侧旋装有螺母(省略附图标记),通过双螺母法进行紧固使得各螺母不松动。
连接设置的长螺母361和长轴部363按以下顺序插装。另外,根据基于下述顺序进行的作业,利用由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使粘合剂P遍布地填充于长轴部363的螺纹凹凸部分、凹陷部352。
(1)将长螺母361安装于冲击扳手等,使其高速旋转,并且以30~60秒左右缓慢地推入,在长螺母361的基端从接合面35伸出10mm左右的位置停止一次,
(2)使用高度调整板(省略图示),将长螺母361推入,直到长螺母361的基端成为从接合面35突出0.5mm的位置为止。
此时,突出的长螺母361的端面构成周缘部362。此外,高度调整板以0.5mm的厚度(即,与所希望的突出高度相同的厚度),设计所需数量的孔,各孔形成为与长螺母361相比直径稍大的直径。
<粘合剂固化步骤S2-3>
图13所示的粘合剂固化步骤S2-3通过填充到固定孔351的内表面、与长轴部363以及长螺母361的外表面之间的粘合剂P经过规定时间后固化(养护)而进行。
由此,在固定孔10固定有长轴部363以及长螺母361,特别是进入到螺旋状的凹陷部352而固化的粘合剂P能够对固定孔351周缘的木组织发挥锚定效果。在此基础上,在形成于长轴部363的周面的螺纹凹凸与固化的粘合剂P之间发挥锚定效果,进一步提高拉拔强度(参照图10、图11)。而且,通过插嵌的长螺母361,能够在接合面35设置连接件用螺孔36,并且在连接件用螺孔36的四周设置周缘部362。
这样,根据接合部的形成工序S2,通过各步骤,能够形成具有连接件用螺孔3的接合面35。
按照上述那样,一般来说,木材的木材横切面抗压缩力较弱,存在接合金属件因产生的压缩应力使木材横切面变形的情况,难以提高初始刚度。然而,接合部件3具有比接合面35稍高且突出的上述的周缘部362,由此在接合件2与接合部件2的接合部位中,与接合件2的各外表面抵接的部分并不是接合面35,而是周缘部362。
由此,图11所示那样的在向与木材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D2施加了外力(剪切力)时,硬质的接合件2的外表面没有咬入软质的木材横切面W1,以接合件2的表面承受应力,因此该部位的刚性提高,接合面35的变形被抑制,能够得到更高的拉拔强度。
在上述的长轴部363中,是遍及周面的长边方向地形成有外螺纹的形态,但也可以为从长轴部起呈放射状设置多个突起的形态、或在长轴部设置有多个凹陷的各种形态等,只要在长轴部的周面形成有凹凸即可,另外不排除在长轴部的表面的周面没有凹凸的圆滑的形状。另外,上述的长螺母361通过双螺母法被紧固使得其不松动,但例如只要是在螺孔中附加防松动用的树脂的长螺母、将基端侧进一步扩径成凸缘状的螺母等,使长轴部363与长螺母361的连结不脱落即可。
由于具有以上的结构,接合构造1起到以下优异的效果。即,接合构造1由于构成接合件2的主体21的底板部和侧板部具有刚性,并且是在内部具有中空区域的有底箱状,所以能够抑制经由接合部件3传递的外力所引起的变形。并且,通过将支承体23安装于主体21,从而成为在整个面上配置有板体的立体构造的接合件2,若与以往的板状的接合件等相比较,则底板部211、侧板部212a~d以及盖板部231成为一体,刚性提高。
在此基础上,支承体23具有能够插入至主体21内的支承部232,插入状态的支承部232是抵接并支承于主体23内的肋214a~d的构造,因此抵接后的肋214a~d和支承部232在主体21内成为十字状的支柱构造物,能够从与板面交叉的方向支撑侧板部212a~d,并且能够支撑底板部211与盖板部231之间。
另外,在以支承体23的外表面朝向上方的方式配设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由从接合部件3施加的铅锤载荷引起的支承体23的变形。在此基础上,在该配设形态中,支承部232也成为对水平载荷的加强构件,能够抑制主体23特别是侧板部212a~d的变形。即,支承部232能够使接合件2整体的变形抑制力提高。
其结果,对于接合构造1而言,在柱构件31a~b与横架构件32a~d中2个以上的接合部件3之间配设有接合件2的状态下,即使施加了由地震等引起的外力,接合件2也不容易变形或破损,能够以较高的强度将接合部件3之间接合。
而且,对于接合构造1而言,接合件2能够分离成主体21和支承体23,因此在施工时,在主体21与接合部件3的接合作业之后,能够将使接合部件3接合的支承体23安装于主体21,能够分工序地进行作业,因此作业性良好。
并且,接合件2是在内部具有中空区域的构造,因此与实心构造的接合件2相比较重量减轻。因此,接合构造1能够减轻在接合件2配设于中间或者上端的柱构件31a等中产生的长期应力以及短期应力。即,接合件2具有充分的刚性并且实现了轻型化,因此在所配设的柱构件31a等中,能够减轻由地震等外力产生的向水平方向等各种方向的应力。
另外,对于接合构造1而言,将多个接合部件3与从接合件2的底板部211的外表面、侧板部212a~d的外表面或盖板部231的外表面选择的2个以上的外表面接合,由此能够构成建筑物中的柱梁等框架。
另外,接合构造1是连接构造部由连接螺栓4、形成于底板部211、侧板部212a~d的连接件插通孔213、以及形成于盖板部231的连接件插通孔234构成的简单的构造,因此生产性良好,另外即使在设置时作业性也良好。而且,由于是能够根据用途、施工方法,对接合部件3的安装位置选择性地进行接合的构造,因此通用性高,便利性良好。
而且,对于接合构造1而言,通过形成于主体21的固定件用螺孔218和旋装于固定件用螺孔218的固定件5,抑制安装于主体21的支承体23的脱离,而且也能够抑制主体21与支承部232之间产生的晃动。由于具有这样的固定构造,所以能够期待在施加了由地震等引起的外力时的破损抑制效果,在此基础上,由于能够不选择主体23的开口部215的朝向地进行使用,所以能够以一个形态应对各种用途、施工方法,并且通用性高,便利性良好。
并且,在接合构造1中,接合部件3是实心的抛光圆木,能够将基于接合构造1的木结构轴架施工方法应用于建筑物。而且,在接合构造1中,接合件2被实木的抛光圆木的接合部件3掩蔽,因此即使为接合构造1暴露于室内空间的形态,接合件2也不会显现在外观上,成为仅由圆木组成的外观,在设置空间内,能够提供木材所营造的稳定、愈合效果、或优美的外观。
并且,对于接合构造1而言,接合件2被作为实木的抛光圆木的接合部件3掩蔽,由此即使在火灾时,也能够抑制接合件2成为高温,能够抑制比由接合部件3的燃烧导致的损坏更早地损坏接合件2的附近部分,即与以往的基于接合金属件的木结构轴架施工方法相比较,耐火性能提高。
在此基础上,对于接合构造1而言,通过在接合部件3的接合面35设置周缘部362,从而在剪切力等向与连接部件3的轴向交叉的方向产生了应力时,周缘部362与接合件2的外表面抵接并承受应力,接合面35的初始刚度提高,并且能够抑制接合面35的变形。
〔变形例〕
参照图14~图19,对接合构造1的构成部件的变形例1~6进行说明。此外,在变形例1~3中表示的接合件2a~2c除侧板部的结构外,与上述的接合件2大致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另外,对于在变形例4~6中表示的接合面35a~35c,也省略与接合面35重复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
(变形例1)
图14的(a)所示的接合件2a是上述的接合件2的变形例,侧板部(省略附图标记)由3个面构成,底板部(省略附图标记)以及盖板部(省略附图标记)为大致正三角形的形态。接合件2a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接合柱构件31a、31b,并且在侧方能够接合横架构件32a、32b、32c。
(变形例2)
图14的(b)所示的接合件2b是上述的接合件2的变形例,侧板部(省略附图标记)由5个面构成,底板部(省略附图标记)以及盖板部(省略附图标记)为大致正五边形的形态。接合件2b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接合柱构件31a、31b,并且能够在侧方接合横架构件32a、32b、32c、32d、32e。
接合件2a和接合件2b都能够作为木结构轴架施工方法而构成建筑物中的柱梁等框架,但在接合构造暴露于室内空间的形态的情况下,例如将使用接合件2a或接合件2b的接合构造配置在室内中央等容易看到的部位,由此与通常的柱梁等风格不同、且能够提供优美的外观。
(变形例3)
图15所示的接合件2c是上述的接合件2的变形例,由圆筒形的侧板部(省略附图标记)构成,底板部(省略附图标记)以及盖板部(省略附图标记)为大致圆形的形态。接合件2c在上下方向上能够接合柱构件31a、31b,并且在侧方能够接合横架构件32a、32b、32c、32d。此外,对于接合件2c而言,侧板部为圆筒形,因此能够比较自由地设定形成于侧板部的连接件插通孔213的配置、间隔、数量,设计的自由度较高。
(变形例4)
图16所示的接合面35a是上述的接合面35的变形例。在接合面35a设置有多个沿着横架构件32a的轴向的连接轴37。对于连接轴37而言,遍及周面的长边方向地螺刻有外螺纹,在接合面35a中,从中央向各角方向附近各形成有一个(合计4处)。而且,各连接轴37的配置能够与形成于接合件2的侧板部212a的各连接件插通孔213重叠地插通。
对于连接轴37而言,由插入至穿设于接合面35a的固定孔351a,并通过粘合剂P固定周面与固定孔351a的内表面之间的全螺纹螺栓构成。此外,在固定孔351a的内表面形成有上述的凹陷部352。
此外,在图16中,接合面35a的接合对象为侧板部212a,但侧板部212a只不过是作为接合对象的例示,上述的侧板部212b~212d、底板部211、盖板部231也同样地成为接合面35a的接合对象。另外,对于接合件2以外的其他连接件而言,当然也可以成为接合对象。
根据接合面35a,连接轴37仅是全螺纹螺栓,因此能够低价地构成简易的构造的接合面。另外,在使用具有接合面35a的接合部件3的接合构造1中,能够设为如下这样简易的构造;只要在设置于接合件2的连接件插通孔213、234中穿过接合轴37,从接合件2的内表面侧安装并紧固螺母42,就能够接合。
(变形例5)
参照图17以及图18。在图17以及图18中,示出有作为接合部件的木制的横架构件的接合面的变形例(具有接合面35b的横架构件32f)所使用的接合构造,在以下作为变形例5进行说明。此外,省略与上述的横架构件重复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对不同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进行详述。
在该变形例5的说明中,所谓“基部”以及“基端”是指在插装时成为插入横架构件32f的进深方向部分(在图17中是指右上方向,在图18中是指附图标记D1的箭头的方向)。而且,所谓“前端部”以及“前端”是指在插装时在接合面35b的附近成为与接合对象(在图18中,侧板部212a)的接合方向的部分(在图17为左下方向,在图18为与附图标记D1的箭头的相反方向)。
此外,图18中的侧板部212a与变形例4的情况同样地只不过是作为接合面35b的接合对象的例示,对于接合件2或其他连接件而言,当然也可以成为接合对象。
在接合面35b中,沿着横架构件32f的轴向,设置有多个作为与接合件2的连接件的连接轴37a。而且,在接合面35b中,连接轴37a从中央靠近各角方向各形成有一个(合计4处)。并且,各连接轴37a配置为能够与形成于接合件2的侧板部212a的各连接件插通孔213重叠地插通。
在横架构件32f,与横架构件32a等同样地形成有收容部354a、和形成有凹陷部(省略附图标记)的基础孔部353。连接轴37a插嵌于基础孔部353和收容部354a,并通过粘合剂固定插嵌的部分的连接轴37a的外周面与基础孔部353以及收容部354a的内周面之间。
各收容部354a在成为其前端侧的口缘部分形成有锪孔355(参照图18)。锪孔355是从接合面35b朝向各收容部354a向下倾斜的形状,后述的凸缘部375设置为能够以与接合面35b大致齐平的形态安装的深度。
这里词语“大致齐平”以如下意思使用:如图18的放大部所示,除了以凸缘部375的前端面稍高于接合面35b(在本变形例中,从接合面35b突出0.5mm)的方式安装的形态之外,也包含与接合面35b完全齐平的情况。
此外,锪孔355也可以设置为能够以凸缘部375从接合面35b突出规定高度的形态安装的深度。这里所谓“规定高度”是指从接合面35b突出0.1mm~1mm左右的高度。
连接轴37a由遍及周面的长边方向地螺刻有外螺纹的全螺纹螺栓构成,并具有长轴部371和大轴径部372。此外,对于长轴部371而言,其构造以及作用效果与长轴部363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大轴径部372是将具有凸缘部375的凸缘螺母373和螺母374组合而成。凸缘螺母373和螺母374一起向长轴部371的前端部方向被旋装。
凸缘螺母373安装于长轴部371的长边方向前端部,并以凸缘部375朝向长轴部371的前端部方向的方式被旋装。螺母374被旋转在与凸缘部375相反方向的位置(即,在长轴部371的长边方向上,成为比凸缘螺母373靠基端方向的位置)。凸缘螺母373和螺母374通过双螺母法而紧固,以不从长轴部371的前端附近的规定位置移动的方式被安装。
而且,大轴径部372以使长轴部371的前端部以从大轴径部372的前端侧(凸缘部375侧)突出规定长度的方式被安装。
接下来,对变形例5中的接合面35b的加工方法进行说明。此外,针对与上述的〔接合部件的接合面的加工方法〕大致通用的其他步骤,由于同样包含上述作用效果,所以省略说明。
<基础孔部形成步骤S1-1>
在横架构件32f的接合面35b以与横架构件32f的纤维方向D1大致相同的方向形成规定深度的基础孔部353。基础孔部353在靠近接合面35b的部分形成扩大了基础孔部353的孔径而成的收容部354a。在收容部354a的接合面35b侧的口缘形成有锪孔355(阶梯加工)。
此外,基础孔部353以及收容部354a与图12同样地,通过锤钻而穿设。锪孔355也可以由组合了能够形成锪孔的钻头刀(省略图示)的钻头刀等专用沉孔器具形成,也可以在穿设后的收容部354a的口缘通过手工作业等形成。
<长轴部插入步骤S2-2>
将连接轴37a的长轴部371插入至基础孔部353。由此,完成用于将连接轴37a固定于横架构件32f的预前准备。而且,对于连接轴37a而言,若将其基端插入至基础孔部353的孔的里端附近,则大轴径部372的凸缘部375的前端面与接合面35b大致齐平。
在本步骤中,若将连接轴37a插嵌于基础孔部353,则凸缘部375的背面(与前端面相反的一侧)与形成有接合面35b的锪孔355的表面抵接而停止。此时,锪孔355形成为供凸缘部375收纳的深度,因此不使用上述那样的高度调整板,就能够将凸缘部375的前端面与接合面35b设置为大致齐平。即,由于不需要为了使用高度调整板而停止作业,所以作业性进一步提高。
这样,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在横架构件32f的木材横切面形成有设置有连接轴37a的接合面35b。
接合面35b中,通过在大轴径部142b设置有凸缘部145,从而与上述的接合面35中的长螺母361的端面(周缘部362)相比直径大、端面也较宽,而取得较宽的与侧板部212a的接触面积,由此能够进一步分散对该部分施加外力时的应力。
并且,连接轴37a在向横架构件32f的插装状态下,大轴径部372b的前端面(即,凸缘部375的前端面)比接合面35b稍高,侧板部212a的表面与凸缘部375的前端面直接抵接。
由此,即使施加向与横架构件32f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D2的外力,也成为由侧板部212a的表面和凸缘部375的前端面承受所产生的压缩应力的形式,抑制由侧板部212a直接咬入引起的接合面35b的变形。其结果,本变形例中的接合构造部分得到整体上的难变形性(刚度的提高),连接轴37a的拉拔强度进一步提高。
然而,在上述的〔接合方法〕中,需要如下作业:
(1)在接合件2的主体21内放入连接螺栓4,使连接螺栓4的轴部41插通于连接件插通孔213,使轴部41伸出到主体21外,
(2)然后,将伸出到主体21外的轴部41旋装于接合部件3的接合面35的连接件用螺孔36,紧固连接螺栓4,直到主体21的底板部211等外表面与接合部件3的接合面35抵接为止。
另一方面,在本变形例中,经由连接轴37a将横架构件32f与侧板部212a接合。详细而言,在将预先设置于接合面35b的多个连接轴37a的前端部穿入形成于被连接件侧(侧板部212a)的连接件插通孔213后,仅通过紧固从连接轴37a前端旋装的螺母42来完成接合作业(参照图18)。
即,根据使用接合面35b的接合方法,能够使多个连接轴37a的前端部一次插通于被连接件侧,因此能简易且迅速地进行作业,进一步提高作业性。
并且,在制造例示的横架构件等接合部件的工厂中,在通过预切割加工制作接合部件时,也可以一并对安装有连接轴37a的接合面35b进行施工。在该情况下,在将接合部件搬入建筑现场后,能够立刻开始柱梁组装,因此进一步提高作业性。
(变形例6)
参照图19。在图19中,示出有使用了作为接合部件的木制的横架构件的接合面的变形例(具有接合面35c的横架构件32g)的接合构造,在以下中作为变形例6进行说明。此外,在变形例6中,与变形例5同样地使用连接轴37a。因此,关于上述的连接轴37a以及横架构件,省略重复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的说明,对不同的结构以及作用效果进行详述。
接合面35c为不具有锪孔355的构造。
接下来,对变形例6中的接合面35c的加工方法进行说明。此外,针对与上述的〔接合部件的接合面的加工方法〕以及变形例5大致通用的其他步骤,由于同样包含上述作用效果,所以省略说明。
<基础孔部形成步骤S1-1>
在横架构件32g的接合面35c形成基础孔部353和扩大了基础孔部353的孔径而成的收容部354b。此外,在本变形例中,与变形例5不同,在收容部354b的口缘不形成锪孔。
<长轴部插入步骤S2-2>
将连接轴37a的长轴部371插入至基础孔部353。由此,完成用于将连接轴37a固定于横架构件32g的预前准备。而且,对于连接轴37a而言,若将其基端插入至基础孔部353的孔的里端附近为止,则大轴径部372的凸缘部375的前端面与接合面35c的表面抵接,凸缘部375的前端面比接合面35c稍高(从接合面35c突出约4.5mm左右)。
在本步骤中,若将连接轴37a插嵌于基础孔部353,则凸缘部375的背面(与前端面相反的一侧)与接合面35c的表面抵接而停止。即,不需要为了使用高度调整板而停止作业、不需要形成锪孔,因此作业性良好。
这样,根据本变形例,能够在横架构件32g的木材横切面形成设置有连接轴37a的接合面35c。
与上述的接合面35b同样地,对于接合面35c而言,也通过设置凸缘部145,从而能够扩大与侧板部212a的接触面积,能够进一步分散对该部分施加了外力时的应力。
并且,连接轴37a在向横架构件32g的插装状态下,凸缘部375的前端面比接合面35c稍高,侧板部212a的表面与凸缘部375的前端面直接抵接。由此,即使向与横架构件32g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D2施加外力,也成为由侧板部212a的表面和凸缘部375的前端面承受所产生的压缩应力的形式,抑制由侧板部212a直接咬入引起的接合面35c的变形。其结果,本变形例中的接合构造部分得到整体上的难变形性(刚性的提高),连接轴37a的拉拔强度进一步提高。
参照图19。本变形例中的接合方法与变形例5同样经由连接轴37a将横架构件32g与侧板部212a接合而进行。详细而言,在将预先设置于接合面35c的多个连接轴37a的前端部穿入形成于被连接件侧(侧板部212a)的连接件插通孔213后,仅通过紧固从连接轴37a前端旋装的螺母42来完成接合作业(参照图19)。
即,根据使用了接合面35c的接合方法,能够使多个连接轴37a的前端部一次插通于被连接件侧,因此能够简易且迅速地进行作业,作业性进一步提高。另外,与变形例5同样,在进行接合部件的预切割加工的工厂中,若对安装有连接轴37a的接合面35c也进行施工,则将接合部件搬入至建筑现场后,能够立即开始柱梁组装,进一步提高作业性。
此外,在变形例5以及变形例6中,对凸缘部375没有特别图示其前端面,但也可以形成有锯齿(形成于凸缘部的前端面的凹凸形状)。
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使用的用语和表述只不过是说明上的,并不构成任何限定,不排除与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记载的特征以及其一部分等价的用语、表现。另外,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当然也可以有各种变形形态。
附图标记说明
1...接合构造;2...接合件;21...主体;211...底板部;212a、212b、212c、212d...侧板部;213...连接件插通孔;214a、214b、214c、214d...肋;215...开口部;216a、216b、216c、216d...上部倒角部分;217a、217b、217c、217d...下部倒角部分;218...固定件用螺孔;219...预备孔;23...支承体;231...盖板部;232...支承部;233...第一切口部;234...连接件插通孔;235...前端面;236...侧端面;237...第二切口部;238...第三切口部;3...接合部件;31a、31b...柱构件;32a、32b、32c、32d、32e、32f、32g...横架构件;33...背纹;34...切割面;341...切口槽;35、35a、35b、35c...接合面;351、351a...固定孔;352...凹陷部;353...基础孔部;354、354a、354b...收容部;355...锪孔;36...连接件用螺孔;361...长螺母;362...周缘部;363...长轴部;37、37a...连接轴;371...长轴部;372...大轴径部;373...凸缘螺母;374...螺母;375...凸缘部;4...连接螺栓;41...轴部;42...螺母;5...固定件;6...锤钻;61...钻头刀;611...小直径钻锥;612...大直径钻头刀;7...固定孔形成件;71...轴部;72...突条部;8...填缝枪;81...喷嘴;D1...木材的纤维方向;D2...与木材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P...粘合剂;S1...固定孔的形成工序;S1-1...基础孔部形成步骤;S1-2...凹陷部形成步骤;S2...接合部的形成工序;S2-1...粘合剂注入步骤;S2-2...长轴部插入步骤;S2-3...粘合剂固化步骤;9...扁头螺栓;91...螺栓;92...主体;93...六角螺钉;94...柱构件;95...横架部件。
Claims (9)
1.一种接合件,其中,具备:
有底箱型且中空构造的主体,其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具有底板部以及从该底板部一体地立起设置的所需数量的侧板部,在所述底板部的相对方向上形成有由所述侧板部围成的开口部,并且在所述底板部以及所述侧板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能够供接合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在所述侧板部形成有从其外表面向中心方向向下倾斜,并以能够供固定件插通的方式贯通的固定件插通孔;和
支承体,其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具有盖板部以及支承部,所述盖板部能够关闭所述主体的开口部并且在外表面设置有能够供接合部件接合的接合部,所述支承部设置于该盖板部的成为所述外表面的背面的部分而能够收容在所述主体内,并且是在向该主体内收容的收容状态下与该主体的内表面抵接而被支承的形状、且形成有能够供经由所述固定件插通孔插入的固定件的前端部抵接的倾斜面,
所述接合件为在该支承部收容在所述主体内的收容状态下,插入于所述固定件插通孔的固定件的前端部与所述倾斜面抵接,由此能够抑制所述支承体从该主体脱离的构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合件,其中,
所述接合部由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连接件插通孔构成。
3.一种接合构造,其中,具备:
接合件,其具有有底箱型且中空构造的主体以及支承体,所述有底箱型且中空构造的主体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包含底板部以及从该底板部一体地立起设置的所需数量的侧板部,在所述底板部的相对方向上形成有由所述侧板部围成的开口部,并且在所述底板部以及所述侧板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能够供接合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在所述侧板部形成有从其外表面向中心方向向下倾斜,并以能够供固定件插通的方式贯通的固定件插通孔,所述支承体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具有盖板部以及支承部,所述盖板部能够关闭所述主体的开口部并且在外表面设置有能够供接合部件接合的接合部,所述支承部设置于该盖板部的成为所述外表面的背面的部分而能够收容在所述主体内,并且是在向该主体内收容的收容状态下与该主体的内表面抵接而被支承的形状、且形成有能够供经由所述固定件插通孔插入的固定件的前端部抵接的倾斜面,所述接合件为在该支承部收容在所述主体内的收容状态下,插入于所述固定件插通孔的固定件的前端部与所述倾斜面抵接,由此能够抑制所述支承体从该主体脱离的构造;和
多个接合部件,其经由从所述主体的接合部或所述支承体的接合部选择的2个以上的接合部而接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合构造,其中,
所述接合件被所述接合部件掩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合构造,其中,
所述接合部件为木制的柱构件或横架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合构造,其中,
所述接合部件为木制的柱构件或横架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合构造,其中,
所述接合部是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连接件插通孔,借助插通于该连接件插通孔的连接件,将所述接合部件与所述接合件接合的构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合构造,其中,
所述连接件是在轴部形成有外螺纹的螺纹部件,
所述接合部件在与所述接合件接合的接合面形成有供所述螺纹部件旋装的螺孔,并且在该螺孔的口缘以从所述接合面突出的形态设置有由与所述主体或所述支承体的外表面相同程度以上的强度的刚性材料形成的规定宽度的周缘部。
9.一种接合方法,其中,
使用如下接合件,该接合件具有有底箱型且中空构造的主体以及支承体,所述有底箱型且中空构造的主体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包含底板部以及从该底板部一体地立设的所需数量的侧板部,在所述底板部的相对方向上形成有由所述侧板部围成的开口部并且在所述底板部以及所述侧板部的外表面设置有能够供接合部件接合的接合部,在所述侧板部形成有从其外表面向中心方向向下倾斜,并以能够供固定件插通的方式贯通的固定件插通孔,所述支承体由规定的刚性材料形成,具有盖板部以及支承部,所述盖板部能够关闭所述主体的开口部,并且在外表面设置有能够供接合部件接合的接合部,所述支承部设置于该盖板部的成为所述外表面的背面的部分而能够收容在所述主体内,并且是在向该主体内收容的收容状态下与该主体的内表面抵接而被支承的形状、且形成有能够供经由所述固定件插通孔插入的固定件的前端部抵接的倾斜面,所述接合件为在该支承部收容在所述主体内的收容状态下,插入于所述固定件插通孔的固定件的前端部与所述倾斜面抵接,由此能够抑制所述支承体从该主体脱离的构造,
经由从所述接合件的各接合部中选择的2个以上的接合部,向该接合部的外表面接合多个接合部件而进行该接合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56583A JP6762621B2 (ja) | 2018-08-23 | 2018-08-23 | 接合具、接合構造、および接合方法 |
JP2018-156583 | 2018-08-23 | ||
JP2019-097518 | 2019-05-24 | ||
JP2019097518A JP2019206177A (ja) | 2018-05-29 | 2019-05-24 | 木材の接合方法、木材の接合構造体、および固定孔形成具 |
PCT/JP2019/032839 WO2020040252A1 (ja) | 2018-08-23 | 2019-08-22 | 接合具、接合構造、および接合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36566A CN112236566A (zh) | 2021-01-15 |
CN112236566B true CN112236566B (zh) | 2021-08-13 |
Family
ID=695919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38114.6A Active CN112236566B (zh) | 2018-08-23 | 2019-08-22 | 接合件、接合构造以及接合方法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62621B2 (zh) |
CN (1) | CN112236566B (zh) |
WO (1) | WO2020040252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64177B2 (ja) * | 2004-11-25 | 2009-11-11 | 新日本製鐵株式会社 | 部材相互の接合金具および上下階縦枠材接合構造並びに接合方法 |
JP5620148B2 (ja) * | 2010-05-25 | 2014-11-05 | 義邦 大倉 | 連結具 |
JP5957257B2 (ja) * | 2012-03-27 | 2016-07-27 | 住友林業株式会社 | 木部材接合構造 |
CN203769062U (zh) * | 2014-03-18 | 2014-08-13 | 北京光景照明设计有限公司 | 结构框架及其梁柱框架搭接位置的连接结构 |
CN104499577B (zh) * | 2014-12-24 | 2016-08-24 | 南京工业大学 | 一种可变角度的空间自由曲面木网壳装配式节点 |
JP6321599B2 (ja) * | 2015-09-30 | 2018-05-09 | 義憲 大倉 | 連結構造 |
-
2018
- 2018-08-23 JP JP2018156583A patent/JP6762621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8-22 CN CN201980038114.6A patent/CN112236566B/zh active Active
- 2019-08-22 WO PCT/JP2019/032839 patent/WO202004025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36566A (zh) | 2021-01-15 |
JP6762621B2 (ja) | 2020-09-30 |
WO2020040252A1 (ja) | 2020-02-27 |
JP2020029733A (ja) | 2020-02-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A2952129A1 (en) | Concealed structural post fastening device and method | |
JP2013011134A (ja) | 梁勝ち接合部における柱梁接合構造 | |
JP2008255627A (ja) | 木質部材の接合金具アセンブリ | |
JP3041271B2 (ja) | 木造接合工法 | |
MX2014012931A (es) | Medio de union para el acoplamiento de dos elementos de costruccion. | |
WO2010001532A1 (ja) | 締結金物 | |
CN112236566B (zh) | 接合件、接合构造以及接合方法 | |
JP2007054344A (ja) | フレーム部材と接合具とそれらを用いた構造体 | |
JP7397546B1 (ja) | ラグスクリューボルト | |
JP4949180B2 (ja) | 締結具 | |
JPH07150638A (ja) | 木造建築物における柱と横架材との連結構造 | |
JP2004244941A (ja) | 接合具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構造部材の仕口接合構造並びに構造部材の接合方法 | |
JP3103077B2 (ja) | 接合具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柱、梁、桁等の接合装置並びに柱、梁、桁等の接合方法 | |
JP2010196355A (ja) | 木造住宅用部材 | |
JP2001355287A (ja) | 木造建造物の構造部材の接合構造及びその接合方法 | |
JP3822717B2 (ja) | 柱頭柱脚梁接合金物及び該金物を用いた柱頭柱脚梁接合構造並びに該構造を有する建物ユニット | |
JP2003129568A (ja) | 木造建物の火打ち構造および方杖構造ならびに内法構造 | |
JP2010106598A (ja) | 木質材用補強具 | |
US20240011515A1 (en) | Resilient fastening arrangement, vibration damping assembly and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 vibration damping assembly | |
JP6116196B2 (ja) | 挿入定着部材の取付け用治具 | |
JP7561543B2 (ja) | 耐力壁構造およびその利用 | |
JP2006183426A (ja) | 軸組構造体における接合構造及び軸組構造体 | |
JP5004605B2 (ja) | ボルト受け金物及び木製骨組部材の接合部構造 | |
JP2002303000A (ja) | 接合具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建築構造物の接合方法 | |
WO2018026341A1 (ru) | Соединитель для соединения деталей строительных конструкций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811 Address after: Fukuoka Prefecture Patentee after: Kaisi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Address before: Fukuoka Prefecture Patentee before: Green life Co.,Ltd.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