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11619B - 一种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11619B CN112211619B CN202011303966.4A CN202011303966A CN112211619B CN 112211619 B CN112211619 B CN 112211619B CN 202011303966 A CN202011303966 A CN 202011303966A CN 112211619 B CN112211619 B CN 11221161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pen hole
- drilling fluid
- long open
- test
- sett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7/00—Survey of boreholes or wells
- E21B47/10—Locating fluid leaks, intrusions or movement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21/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flushing boreholes, e.g. by use of exhaust air from mo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ophysics (AREA)
- Examining Or Testing Airtightness (AREA)
- Consolidation Of Soil By Introduction Of Solidifying Substances Into Soi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裸眼井段的总长度L;S2、将带有坐封装置的钻杆先后多次下放入裸眼井段,并通过xi=ai+n×(bi‑ai)计算坐封装置第i次下放深度,S3、第i次下放后,判断钻井液是否正常循环,若是,则令ai+1=xi,bi+1=bi,若否,则令bi+1=xi,ai+1=ai;S4、比较bi+1和ai+1的差值是否小于或等于精度值ε,若否,则重复步骤S2和S3,进行第i+1次测试,若是,则结束测试;S5、判定漏层位于结束测试时所对应的ai+1与bi+1之间。本发明能够快速逼近漏层位置,减少测试误差,且现场易操作,有利于一线人员掌握。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过程中的钻井液漏失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来讲,涉及一种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实井漏位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井漏”是指在油气钻井工程中钻井液漏入地层的一种井下复杂情况。井漏对油气勘探、开发和钻井作业造成的危害极大,不但会损失大量的钻井液量,影响地质工作的正常进行,还可能会造成井塌、卡钻、井喷等其他井下复杂。若在储层发生井漏,还会造成储层的严重伤害。
随着勘探开发不断往深部地层迈进,钻开的井眼长度也越来越长(即长裸眼)。因此,在这种长裸眼井段发生漏失时,往往不能准确快速的找到井漏位置。现有的堵漏方式大都采用“盲堵”或“全井眼”堵漏,即以现场工程师经验来判断漏层位置,或者对整个井眼实施堵漏。但这种方式堵漏针对性不高,堵漏成功率较低,且堵漏风险也较高。
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能够快速且准确的查找井漏位置,从而确保现场能够针对性的开展井漏施工的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中的至少一项。例如,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长裸眼井段(例如,井段长度大于800m的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确定裸眼井段的总长度L;S2、将带有坐封装置的钻杆先后多次下放入裸眼井段,并通过式1计算坐封装置的第i次下放的深度,所述式1为xi=ai+n×(bi-ai),其中,i表示带有坐封装置的钻杆的第几次下放,xi为坐封装置的第i次下放的深度,n为在大于0并小于1的范围内选择的分割系数,ai为第i次下放所针对的待判断井段的起始位置,bi为第i次下放所针对的待判断井段的终点位置,且L=b1-a1;S3、第i次下放后,进行循环钻井液的操作,若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令ai+1=xi,且bi+1=bi,若钻井液不能正常循环,则令bi+1=xi,且ai+1=ai;S4、将bi+1和ai+1的差值与精度值ε进行比较,若所述差值大于精度值ε,则通过步骤S2确定第i+1次下放的深度xi+1,并再次进行步骤S3;若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精度值ε,则结束测试;S5、判定漏层位于结束测试时所对应的ai+1与bi+1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分割系数n可为0.5。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分割系数n可为0.618。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a1可为所述长裸眼井段的井口位置,b1可为所述长裸眼井段的总长度。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精度值ε可定义为50~100m。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坐封装置可包括封隔器,所述封隔器能够坐封井眼稳定且井径规则的长裸眼井段。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封隔器的大小可与所述长裸眼井段的井径尺寸大小相等。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坐封装置可包括水泥塞,所述水泥塞能够坐封井眼不稳定且井径不规则的长裸眼井段。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水泥塞的强度可不低于其上部循环钻井液时产生的压力大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包括以下内容中的至少一项:
(1)能够快速逼近漏层位置,减少测试寻找漏层的误差;
(2)能够有效节约成本,提高堵漏成功率;
(3)测试方法易于现场操作,有利于现场一线人员掌握。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示例性实施例及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一种长裸眼井段(例如,井段长度大于800m的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操作流程图。
如图1所示,一种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裸眼井段的总长度L。
根据现场井段情况,定义第一次(即i=1)下放坐封装置时对应的a1为0,b1为L,定义分割系数n和精度值ε的取值。
S2、将带有坐封装置的钻杆先后多次下放入裸眼井段,并通过式1计算坐封装置的第i次下放的深度,所述式1为:
xi=ai+n×(bi-ai)
其中,i表示带有坐封装置的钻杆的第几次下放,xi为坐封装置的第i次下放的深度,n为在大于0并小于1的范围内选择的分割系数,ai为第i次下放所针对的待判断井段的起始位置,bi为第i次下放所针对的待判断井段的终点位置,且L=b1-a1。
这里,分割系数n是自定义系数,用于将待测试井段分割成两部分,从而能够快速逼近漏层位置。分割系数n的取值可以在大于0并小于1的范围内选择,例如,分割系数n可以为0.5(即二分法),或者,分割系数n可以为0.618(即黄金分割法或最优分割法)。另外,第一次下放所述坐封装置时,待判断井段的起始位置a1可为长裸眼井段的井口位置(即0),待判断井段的终点位置b1可为长裸眼井段的总长度(即L)。
S3、第i次下放后,进行循环钻井液的操作,判断钻井液是否能够正常循环;若是,则进入步骤S31;若否,则进入步骤S32。
S31、若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令ai+1=xi,且bi+1=bi。
S32、若钻井液不能正常循环,则令bi+1=xi,且ai+1=ai。
S4、将bi+1和ai+1的差值与精度值ε进行比较,若所述差值大于精度值ε,则通过步骤S2确定第i+1次下放的深度xi+1,并再次进行步骤S3;若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精度值ε,则结束测试。
这里,精度值ε的取值可根据现场井眼深度和井段复杂情况进行定义,精度值ε可定义为50~100m。精度值ε的功能是保证测试方法的准确度,减小测试误差,精度值ε越小,测试误差越小。例如,精度值ε可以定义为100m,或者,50m。
S5、判定漏层位于结束测试时所对应的ai+1与bi+1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坐封装置的功能是只允许钻井液从坐封装置以上循环,不允许钻井液从坐封装置以下循环。坐封装置可以为封隔器,封隔器能够用于坐封井眼稳定且井径规则的长裸眼井段。封隔器需要满足的使用条件为封隔器的大小可与所述长裸眼井段的井径尺寸大小相等,坐封井段井眼稳定,井眼较规则,封隔器能坐封严密。坐封装置也可以为水泥塞,水泥塞能够用于坐封封隔器无法坐封(即井眼不稳定且井径不规则)的长裸眼井段。水泥塞需要满足的使用条件为水泥塞的强度可不低于其上部循环钻井液时产生的压力大小。
将带有坐封装置的钻杆下放入裸眼井段进行循环后,当坐封装置下放的深度位于漏层以上,则可以正常循环,当坐封装置位于漏层以下时,则失去循环。所述失去循环的判断依据是钻井液返出量减小,即钻井液从漏层流出,井口不返出钻井液,或者,钻井液一部分从漏层流出,井口返出的钻井液减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下面结合具体示例对其进行进一步说明。
示例1
在本示例中,一种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裸眼井段的总长度L。
根据现场井段情况,定义第一次(即i=1)下放坐封装置时对应的a1为0,b1为L,分割系数n定义为0.5,精度值ε定义为50m。所述坐封装置为封隔器。
(2)将带有坐封装置的钻杆先后多次下放入裸眼井段,并通过式1计算坐封装置的第i次下放的深度,所述式1为:
xi=ai+0.5×(bi-ai)
其中,i表示带有坐封装置的钻杆的第几次下放,xi为坐封装置的第i次下放的深度,ai为第i次下放所针对的待判断井段的起始位置,bi为第i次下放所针对的待判断井段的终点位置,且L=b1-a1。
(3)第i次下放后,进行循环钻井液的操作,若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令ai+1=xi,且bi+1=bi,若钻井液不能正常循环,则令bi+1=xi,且ai+1=ai。
(4)将bi+1和ai+1的差值与50m进行比较,若所述差值大于50m,则通过步骤(2)确定第i+1次下放的深度xi+1,并再次进行步骤(3);若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50m,则结束测试。
(5)判定漏层位于结束测试时所对应的ai+1与bi+1之间。
例如,第一次测试时,待测试的井段的位置在[0,L]的区间长度内,即定义a1=0,b1=L。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第一次封隔器的下放深度x1为0+0.5×(L-0),即0.5L,循环钻井液,判断钻井液是否能够正常循环。此时,将出现以下两种测试结果:
①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下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2=0.5L,b2=L;然后将b2、a2之间的差值(即L-0.5L=0.5L)和50m对比,若0.5L大于5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5L小于5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5L,L]的区间长度内。
②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不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上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2=0,b2=0.5L。最后将b2、a2之间的差值(即0.5L-0=0.5L)和50m对比,若0.5L大于5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5L小于5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0.5L]的区间长度内。
第二次测试时,若待测试的井段的位置在[0.5L,L]的区间长度内,即定义a2=0.5L,b2=L。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第二次封隔器的下放深度x2为0.5L+0.5×(L-0.5L),即0.75L,循环钻井液,判断钻井液是否能够正常循环。此时,将出现以下两种测试结果:
①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下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3=0.75L,b3=L,然后将b3、a3之间的差值(即L-0.75L=0.25L)和50m对比,若0.25L大于5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25L小于5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75L,L]的区间长度内。
②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不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上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3=0.5L,b3=0.75L,然后将b3、a3之间的差值(即0.75L-0.5L=0.25L)和50m对比,若0.25L大于5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25L小于5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5L,0.75L]的区间长度内。
若待测试的井段的位置在[0,0.5L]的区间长度内,即定义a2=0,b=0.5L。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第二次封隔器的下放深度x2为0+0.5×(0.5L-0),即0.25L,循环钻井液,判断钻井液是否能够正常循环。此时,将出现以下两种测试结果:
③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下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3=0.25L,b3=0.5L,然后将b3、a3之间的差值(即0.5L-0.25L=0.25L)和50m对比,若0.25L大于5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25L小于5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25L,0.5L]的区间长度内。
④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不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上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3=0,b3=0.25L,然后将b3、a3之间的差值(即0.25L-0=0.25L)和50m对比,若0.25L大于5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25L小于5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0.25L]的区间长度内。
第三次测试时,若待测试的井段的位置在[0.75L,L]的区间长度内,即定义a3=0.75L,b3=L。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第三次封隔器的下放深度x3为0.75L+0.5×(L-0.75L),即0.875L,循环钻井液,判断钻井液是否能够正常循环。此时,将出现以下两种测试结果:
①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下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875L,b4=L;然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L-0.875L=0.125L)和50m对比,若0.125L大于5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125L小于5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875L,L]的区间长度内。
②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不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上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75L,b4=0.875L;然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0.875L-0.75L=0.125L)和50m对比,若0.125L大于5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125L小于5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75L,0.875L]的区间长度内。
若待测试的井段的位置在[0.5L,0.75L]的区间长度内,即定义a3=0.5L,b3=0.75L。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第三次封隔器的下放深度x3为0.5×(0.5L+0.75L),即0.625L,循环钻井液,判断钻井液是否能够正常循环。此时,将出现以下两种测试结果:
③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下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625L,b4=0.75L;然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0.75L-0.625L=0.125L)和50m对比,若0.125L大于5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125L小于5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625L,0.75L]的区间长度内。
④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不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上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5L,b4=0.625L;然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0.625L-0.5L=0.125L)和50m对比,若0.125L大于5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125L小于5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5L,0.625L]的区间长度内。
若待测试的井段的位置在[0.25L,0.5L]的区间长度内,即定义a3=0.25L,b3=0.5L。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第三次封隔器的下放深度x3为0.5×(0.25L+0.5L),即0.375L,循环钻井液,判断钻井液是否能够正常循环。此时,将出现以下两种测试结果:
⑤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下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375L,b4=0.5L;然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0.5L-0.375L=0.125L)和50m对比,若0.125L大于5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125L小于5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375L,0.5L]的区间长度内。
⑥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不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上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25L,b4=0.375L;然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0.375L-0.25L=0.125L)和50m对比,若0.125L大于5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125L小于5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25L,0.375L]的区间长度内。
若待测试的井段的位置在[0L,0.25L]的区间长度内,即定义a3=0,b3=0.25L。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第三次封隔器的下放深度x3为0.5×(0+0.25L),即0.125L,循环钻井液,判断钻井液是否能够正常循环。此时,将出现以下两种测试结果:
⑦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下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125L,b4=0.25L;然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0.25L-0.125L=0.125L)和50m对比,若0.125L大于5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125L小于5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125L,0.25L]的区间长度内。
⑧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不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上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b4=0.125L;然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0.125L-0=0.125L)和50m对比,若0.125L大于5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125L小于5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0.125L]的区间长度内。
如此循环类推,就能够逐渐逼近漏层位置,当第i次测试时,所对应的待测试的井段的长度区间[ai+1,bi+1]的差值小于50m时,可视为找到漏层的准确位置,即测试结束。
经现场实践操作,使用二分法(即分割系数n为0.5)连续三次测试井段漏层位置后,误差可达12.5%,连续四次测试井段漏层位置后,误差可达6%。
示例2
在本示例中,一种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裸眼井段的总长度L。
根据现场井段情况,定义第一次(即i=1)下放坐封装置时对应的a1为0,b1为L,分割系数n定义为0.618,精度值ε定义为100m。所述坐封装置为封隔器。
(2)将带有坐封装置的钻杆先后多次下放入裸眼井段,并通过式1计算坐封装置的第i次下放的深度,所述式1为:
xi=ai+0.618×(bi-ai)
其中,i表示带有坐封装置的钻杆的第几次下放,xi为坐封装置的第i次下放的深度,ai为第i次下放所针对的待判断井段的起始位置,bi为第i次下放所针对的待判断井段的终点位置,且L=b1-a1。
(3)第i次下放后,进行循环钻井液的操作,若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令ai+1=xi,且bi+1=bi,若钻井液不能正常循环,则令bi+1=xi,且ai+1=ai。
(4)将bi+1和ai+1的差值与100m进行比较,若所述差值大于100m,则通过步骤(2)确定第i+1次下放的深度xi+1,并再次进行步骤(3);若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100m,则结束测试。
(5)判定漏层位于结束测试时所对应的ai+1与bi+1之间。
例如,第一次测试时,待测试的井段的位置在[0,L]的区间长度内,即定义a1=0,b1=L。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第一次封隔器的下放深度x1为0+0.618×(L-0),即0.618L,循环钻井液,判断钻井液是否能够正常循环。此时,将出现以下两种测试结果:
①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下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2=0.618L,b2=L;然后将b2、a2之间的差值(即L-0.618L=0.382L)和100m对比,若0.382L大于10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382L小于10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618L,L]的区间长度内。
②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不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上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2=0,b2=0.618L。最后将b2、a2之间的差值(即0.618L-0=0.618L)和100m对比,若0.618L大于10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618L小于10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0.618L]的区间长度内。
第二次测试时,若待测试的井段的位置在[0.618L,L]的区间长度内,即定义a2=0.618L,b2=L。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第二次封隔器的下放深度x2为0.618L+0.618×(L-0.618L),即0.854076L,循环钻井液,判断钻井液是否能够正常循环。此时,将出现以下两种测试结果:
①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下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3=0.854076L,b3=L;然后将b3、a3之间的差值(即L-0.854076L=0.145924L)和100m对比,若0.145924L大于10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145924L小于10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854076L,L]的区间长度内。
②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不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上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3=0.618L,b3=0.854076L。最后将b3、a3之间的差值(即0.854076L-0.618L=0.236076L)和100m对比,若0.236076L大于10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236076L小于10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618L,0.854076L]的区间长度内。
若待测试的井段的位置在[0,0.618L]的区间长度内,即定义a2=0,b2=0.618L。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第二次封隔器的下放深度为0+0.618×(0.618L-0),即0.381924L,循环钻井液,判断钻井液是否能够正常循环。此时,将出现以下两种测试结果:
③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下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3=0.381924L,b3=0.618L;然后将b3、a3之间的差值(即0.618L-0.381924L=0.236076L)和100m对比,若0.236076L大于10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236076L小于10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381924L,0.618L]的区间长度内。
④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不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上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3=0,b3=0.381924L。最后将b3、a3之间的差值(即0.381924L-0=0.381924L)和100m对比,若0.381924L大于10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381924L小于10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0.381924L]的区间长度内。
第三次测试时,若待测试的井段的位置在[0.854076L,L]的区间长度内,即定义a3=0.854076L,b3=L。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第三次封隔器的下放深度x3为0.854076L+0.618×(L-0.854076L),即0.944257032L,循环钻井液,判断钻井液是否能够正常循环。此时,将出现以下两种测试结果:
①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下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944257032L,b4=L;然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L-0.944257032L=0.055742968L)和100m对比,若0.055742968L大于10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055742968L小于10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944257032L,L]的区间长度内。
②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不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上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854076L,b4=0.944257032L。最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0.944257032L-0.854076L=0.090181032L)和100m对比,若0.090181032L大于10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090181032L小于10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854076L,0.944257032L]的区间长度内。
若待测试的井段的位置在[0.618L,0.854076L]的区间长度内,即定义a3=0.618L,b3=0.854076L。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第三次封隔器的下放深度x3为0.618L+0.618×(0.854076L-0.618L),即0.763894968L,循环钻井液,判断钻井液是否能够正常循环。此时,将出现以下两种测试结果:
③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下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763894968L,b4=0.854076L;然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0.854076L-0.763894968L=0.090181032L)和100m对比,若0.090181032L大于10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090181032L小于10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763894968L,0.854076L]的区间长度内。
④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不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上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618L,b4=0.763894968L。最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0.763894968L-0.618L=0.145894968L)和100m对比,若0.145894968L大于10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145894968L小于10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618L,0.763894968L]的区间长度内。
若待测试的井段的位置在[0.381924L,0.618L]的区间长度内,即定义a3=0.381924L,b3=0.618L。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第三次封隔器的下放深度x3为0.381924L+0.618×(0.618L-0.381924L),即0.527818968L,循环钻井液,判断钻井液是否能够正常循环。此时,将出现以下两种测试结果:
⑤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下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527818968L,b4=0.618L;然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0.618L-0.527818968L=0.090181032L)和100m对比,若0.090181032L大于10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090181032L小于10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527818968L,0.618L]的区间长度内。
⑥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不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上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381924L,b4=0.527818968L。最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0.527818968L-0.381924L=0.145894968L)和100m对比,若0.145894968L大于10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145894968L小于10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381924L,0.527818968L]的区间长度内。
若待测试的井段的位置在[0,0.381924L]的区间长度内,即定义a3=0,b3=0.381924L。然后根据式(1)计算出第三次封隔器的下放深度x3为0+0.618×(0.381924L-0),即0.236029032L,循环钻井液,判断钻井液是否能够正常循环。此时,将出现以下两种测试结果:
⑦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下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236029032L,b4=0.381924L;然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0.381924L-0.236029032L=0.145894968L)和100m对比,若0.145894968L大于10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145894968L小于10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236029032L,0.381924L]的区间长度内。
⑧若循环钻井液后发现钻井液不能够正常循环,则认为下一次应向上寻找漏层的位置,即定义a4=0,b4=0.236029032L。最后将b4、a4之间的差值(即0.236029032L-0=0.236029032L)和100m对比,若0.236029032L大于100m,则进行下一次测试,若0.236029032L小于100m,则认为漏层的位置在[0,0.236029032L]的区间长度内。
如此循环类推,就能够逐渐逼近漏层位置,当第i次测试时,所对应的待测试的井段的长度区间[ai+1,bi+1]的差值小于100m时,可视为找到漏层的准确位置,即测试结束。
经现场实践操作,使用最优分割法(即分割系数n为0.618)连续三次测试井段漏层位置后,误差可达9%,连续四次测试井段漏层位置后,误差可达3%。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包括以下内容中的至少一项:
(1)能够快速逼近漏层位置,减少测试寻找漏层的误差;
(2)能够有效节约成本,提高堵漏成功率;
(3)测试方法易于现场操作,有利于现场一线人员掌握。
尽管上面已经结合示例性实施例及附图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
Claims (7)
1.一种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确定裸眼井段的总长度L;
S2、将带有坐封装置的钻杆先后多次下放入裸眼井段,并通过式1计算坐封装置的第i次下放的深度,所述式1为:
xi=ai+n×(bi-ai)
其中,i表示带有坐封装置的钻杆的第几次下放,xi为坐封装置的第i次下放的深度,n为在大于0并小于1的范围内选择的分割系数,ai为第i次下放所针对的待判断井段的起始位置,bi为第i次下放所针对的待判断井段的终点位置,且L=b1-a1,a1为所述长裸眼井段的井口位置,b1为所述长裸眼井段的总长度;
S3、第i次下放后,进行循环钻井液的操作,若钻井液能够正常循环,则令ai+1=xi,且bi+1=bi,若钻井液不能正常循环,则令bi+1=xi,且ai+1=ai;
S4、将bi+1和ai+1的差值与精度值ε进行比较,若所述差值大于精度值ε,则通过步骤S2确定第i+1次下放的深度xi+1,并再次进行步骤S3;若所述差值小于或等于精度值ε,则结束测试,所述精度值ε定义为50~100m;
S5、判定漏层位于结束测试时所对应的ai+1与bi+1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系数n为0.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割系数n为0.61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封装置包括封隔器,所述封隔器能够坐封井眼稳定且井径规则的长裸眼井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封隔器的大小与所述长裸眼井段的井径尺寸大小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实井漏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封装置包括水泥塞,所述水泥塞能够坐封井眼不稳定且井径不规则的长裸眼井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塞的强度不低于其上部循环钻井液时产生的压力大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303966.4A CN112211619B (zh) | 2020-11-19 | 2020-11-19 | 一种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303966.4A CN112211619B (zh) | 2020-11-19 | 2020-11-19 | 一种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11619A CN112211619A (zh) | 2021-01-12 |
CN112211619B true CN112211619B (zh) | 2024-06-28 |
Family
ID=740679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303966.4A Active CN112211619B (zh) | 2020-11-19 | 2020-11-19 | 一种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211619B (zh)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24950A (en) * | 1985-10-16 | 1990-05-15 | K. Nakatsuka | Method of drilling a well by utilizing AE/MA measurement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0247C (zh) * | 1997-05-07 | 2001-01-03 | 石油大学(北京) | 井漏位置测量方法及其装置 |
RU21618U1 (ru) * | 2001-06-15 | 2002-01-27 | ООО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технических систем "Пилот" | Кабельная телеметрическая система для управления бурением скважин по заданной траектории |
GB2433952B (en) * | 2004-05-21 | 2009-09-30 | Halliburton Energy Serv Inc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formation property data |
CN101070756B (zh) * | 2006-11-29 | 2010-09-08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石油钻井漏层位置检测方法与装置 |
CN101109280B (zh) * | 2007-08-17 | 2011-05-18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采工艺技术研究院 | 井下漏层位置测试装置 |
CN201180538Y (zh) * | 2008-04-11 | 2009-01-14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钻采工艺技术研究院 | 井下漏层位置测试装置 |
CN101915059B (zh) * | 2010-06-25 | 2011-12-07 |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 等井径钻完井工艺方法 |
CN102402184B (zh) * | 2011-10-28 | 2013-09-11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井筒压力模型预测系统控制方法 |
CN104121014B (zh) * | 2014-06-16 | 2017-05-31 | 西南石油大学 | 基于神经网络融合技术的钻井井漏类型诊断方法 |
GB2549200B (en) * | 2014-10-10 | 2021-05-19 |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 Well ranging apparatus, methods and systems |
US10119392B2 (en) * | 2014-11-26 | 2018-11-06 |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 Determining depth of loss zones in subterranean formations |
CN106640050A (zh) * | 2015-10-30 | 2017-05-10 |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钻井液漏失位置测量装置 |
RU2612061C1 (ru) * | 2016-05-05 | 2017-03-02 | Публичное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Татнефть" им. В.Д.Шашина | Способ разработки сланцевых карбонатных нефтяных залежей |
CN106761699A (zh) * | 2017-03-13 | 2017-05-31 | 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一种用于控压钻井的井漏实时检测系统 |
CN206830170U (zh) * | 2017-03-13 | 2018-01-02 | 中国石油集团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一种用于控压钻井的井漏实时检测系统 |
US10921471B2 (en) * | 2018-03-29 | 2021-02-16 | Exxonmobil Upstream Research Company | Enhanced surveillance of subsurface operation integrity using microseismic data |
CN109162707A (zh) * | 2018-08-29 | 2019-01-08 | 中石化石油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一种钻井过程中漏层位置判断方法 |
CN110454151A (zh) * | 2019-07-24 | 2019-11-15 |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 | 随钻钻井液漏失进入地层情况的主动式检测方法 |
CN110656932B (zh) * | 2019-10-24 | 2020-04-24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漏失位置估算方法 |
CN110826250A (zh) * | 2019-11-19 | 2020-02-21 | 成都北方石油勘探开发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水平井的钻井液伤害计算方法 |
CN111734399A (zh) * | 2020-04-01 | 2020-10-02 | 四川维泰科创石油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钻井过程中智能堵漏方法及系统 |
CN111894560B (zh) * | 2020-08-14 | 2023-11-14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钻井过程中随钻测漏堵漏方法 |
-
2020
- 2020-11-19 CN CN202011303966.4A patent/CN11221161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24950A (en) * | 1985-10-16 | 1990-05-15 | K. Nakatsuka | Method of drilling a well by utilizing AE/MA measurement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11619A (zh) | 2021-0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522928B (zh) | 一种酸化压裂后停泵测井口压降不稳定试井方法 | |
CN106437692B (zh) | 基于钻杆内管水位的深岩溶渗漏通道探测结构及方法 | |
CN106014387A (zh) | 一种井底压力实时预测与控制方法 | |
CN101338668B (zh) | 测定钻井液溢漏的方法及系统 | |
CN106401557B (zh) | 一种联合测试煤层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确定钻孔有效抽采半径的方法 | |
CN214576799U (zh) | 一种适用于复杂地层条件的井身结构 | |
CN110847897B (zh) | 一种利用放射性指示剂主动检测井漏的方法 | |
CN112211619B (zh) | 一种长裸眼井段快速确定井漏位置的方法 | |
CN112446560A (zh) | 一种页岩气水平井井眼清洁综合监测与评价系统 | |
CN212272167U (zh) | 一种随钻井漏预测及漏点测量短节 | |
CN104251135B (zh) | 大斜度井空间归位方法 | |
CN205445599U (zh) | 一种高含水水平井注示踪剂找水双封单卡工艺管柱 | |
CN107964940A (zh) | 一种地下连续墙成槽的施工方法 | |
CN106339549A (zh) | 一种油气上窜速度的测算方法 | |
CN107339096A (zh) | 一种水平井快速找水方法 | |
CN111648763A (zh) | 一种随钻井漏预测及漏点测量短节 | |
CN114109370B (zh) | 断溶体油藏油井产液位置判断方法、装置、系统、存储介质 | |
CN113530525A (zh) | 一种井眼清洁状况分析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
CN112627753B (zh) | 一种在失返地层维持泥浆循环的方法 | |
CN118709602B (zh) | 钻井循环压耗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0485992B (zh) | 一种钻完井用油气上窜速度计算方法 | |
US11248999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slip velocity of drill cuttings obtained from subsurface formations | |
CN114856488B (zh) | 一种油田裂缝溶洞型超深井漏失回填水泥塞的施工方法 | |
Lu et al. | Identification of leak zone pre-drilling based on fuzzy control | |
CN116070394A (zh) | 一种动态注水泥压力计算方法、计算系统和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