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04311A - 吸排气装置及空气调节机 - Google Patents
吸排气装置及空气调节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04311A CN112204311A CN201980036955.3A CN201980036955A CN112204311A CN 112204311 A CN112204311 A CN 112204311A CN 201980036955 A CN201980036955 A CN 201980036955A CN 112204311 A CN112204311 A CN 1122043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take
- exhaust
- air
- exhaust port
- su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exhaustion of inside air from the roo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能够实现小型化。吸排气装置(21)可以切换到吸气状态和排气状态。在该吸气状态下,中压侧的吸排气口(36d)和低压侧的吸气口(36b)能够通气,并且吸排气口(36d)及吸气口(36b)和高压侧的排气口(36a)不能够通气;在该排气状态下,吸排气口(36d)和排气口(36a)能够通气,并且吸排气口(36d)及排气口(36a)和吸气口(36b)不能够通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换气功能的吸排气装置、以及具备该吸排气装置的空气调节机。
背景技术
以往,具备外部空气和室内空气的换气功能的空气调节机被众所周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气调节机在室内机的内部具备作为吸排气装置的换气装置。换气装置具有离心风扇,通过离心风扇的旋转,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经由排气管道排出到室外。
另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空气调节机在室内机的内部具备作为吸排气装置的送风装置。送风装置具有离心风扇,通过离心风扇的旋转,将室内空气排出室外,并且将室外空气引入室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专利第46705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报“专利第439231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的结构中,吸排气装置中需要设置使专用的离心风扇以及离心风扇旋转的风扇马达。另外,风扇马达需要较大的功率而成为大型装置。因此,存在吸排气装置变得大型化,在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内部需要较大的吸排气装置的设置空间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能够小型化、能够缩小设置空间的吸排气装置以及具备该吸排气装置的空气调节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吸排气装置安装在具有送风风扇、通过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产生相对的高压区域、低压区域以及中压区域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且具备具有内部空间的箱体部,在所述箱体部具备状态切换部件,所述状态切换部件具有被配置成与所述高压区域能够通气的排气口、被配置成与所述低压区域能够通气的吸气口以及被配置成与所述中压区域能够通气的吸排气口,所述状态切换部件可以切换为通常状态、吸气状态以及排气状态,在所述排气口、所述吸气口以及所述吸气口中,在所述通常状态下,所述排气口、所述吸气口以及所述吸排气口相互之间不可通过所述内部空间通气,在所述吸气状态下,只有所述吸排气口及所述吸气口可通过所述内部空间相互通气,在所述排气状态下,只有所述吸排气口及所述排气口可通过所述内部空间相互通气。
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能够使吸排气装置小型化,能够减小吸排气装置的设置空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2是上述室内机的图1中的A-A线的截面图。
图3是上述室内机的图1中的B-B线的截面图。
图4是上述室内机的图1中的C-C线的截面图。
图5的(a)是上述室内机所具备的吸排气装置的俯视图;图5的(b)是上述吸排气装置的侧视图。
图6的(a)是图5的(a)、(b)所示的吸排气装置的立体图;图6的(b)是图6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的(a)是从与图6的(a)相反的方向观察图5的(a)、(b)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1时的立体图;图7的(b)是图7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1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从前方观察上述室内机的室内机主体部的设置有吸排气装置的部分时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上述室内机的室内机主体部的设置有吸排气装置的部分时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后方观察上述室内机的室内机主体部的设置有吸排气装置的部分时的立体图。
图11的(a)是表示通常模式的上述吸排气装置的主视图,图11的(b)是图11的(a)中的D-D线的截面图。
图12的(a)是表示吸气模式的上述吸排气装置的主视图,图12的(b)是图12的(a)中的E-E线的截面图。
图13的(a)是表示排气模式的上述吸排气装置的主视图,图13的(b)是图13的(a)中的F-F线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15是上述室内机的吸气模式的状态下的图1中的C-C线的截面图。
图16是上述室内机的排气模式的状态下的图1中的C-C线的截面图。
图17的(a)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吸排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17的(b)是图17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8的(a)是本发明的又一其他实施方式的吸排气装置的立体图;图18的(b)是图18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9的(a)是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吸排气装置的通常模式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9的(b)是图19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的主视图;图19的(c)是上述吸排气装置的图19的(b)中的K-K线的截面图;图19的(d)是图19的(b)所示的吸排气装置的侧视图。
图20的(a)是图19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的吸气模式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0的(b)是图20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的主视图;图20的(c)是上述吸排气装置的图20的(b)中的J-J线的截面图;图20的(d)是图20的(b)所示的吸排气装置的侧视图。
图21的(a)是图19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的排气模式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1的(b)是图21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的主视图;图21的(c)是上述吸排气装置的图21的(b)中的J-J线的截面图;图21的(d)是图21的(b)所示的吸排气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室内机1的构成)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1的主视图。图2是上述室内机1的图1中的A-A线的截面图。图3是上述室内机1的图1中的B-B线的截面图。图4是上述室内机1的图1中的C-C线的截面图。
如图1至图4所示,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以下简称为室内机)1在室内机主体部2的前面具备导风面板3。室内机主体部2在下部具有吸入口11,在内部具有送风风扇12和热交换器13,在前部具有吹出口14。
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风扇12为西洛克风扇,并且设置在风扇盖部件15的内部。在热交换器13的下面设置有排水盘16,在吸入口11的内部(上侧)设置有过滤器17。
在室内机1中,如果送风风扇12旋转,则从吸入口11吸入空气,该空气经过过滤器17被送风风扇12吹送到热交换器13。此外,被吹送到热交换器13的空气通过热交换器13,并从吹出口14被吹出。
因此,如果送风风扇12旋转时,则如图3所示,送风风扇12的周围在室内机主体部2内成为压力相对低的低压区域18,送风风扇12和热交换器13之间的区域在室内机主体部2内成为压力相对高的高压区域19。
如图2和图4所示,送风风扇12在室内机主体部2的左右位置合计设置有两个,这些送风风扇12由设置在这两个送风风扇12之间的一个风扇马达20驱动。风扇马达20是在左右具有驱动轴的两轴马达,这些驱动轴与左右的送风风扇12的轴连接。
(吸排气装置21的构成)
图5的(a)是室内机1所具备的吸排气装置21的俯视图,图5的(b)是上述吸排气装置21的侧视图。图6的(a)是图5的(a)、(b)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1的立体图,图6的(b)是图6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1的分解立体图。图7的(a)是从与图6的(a)相反的方向观察图5的(a)、(b)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1时的立体图,图7的(b)是图7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1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从前方观察室内机主体部2的设置有吸排气装置21的部分时的立体图。图9是从上方观察室内机主体部2的设置有吸排气装置21的部分时的立体图。图10是从后方观察室内机主体部2的设置有吸排气装置21的部分时的立体图。图11的(a)是表示通常模式的吸排气装置21的主视图,图11的(b)是图11的(a)中的D-D线的截面图。图12的(a)是表示吸气模式的吸排气装置21的主视图,图12的(b)是图12的(a)中的E-E线的截面图。图13的(a)是表示排气模式的吸排气装置21的主视图,图13的(b)是图13的(a)中的F-F线的截面图。
如图2和图4所示,室内机1在室内机主体部2中具备吸排气装置21。吸排气装置21设置在室内机主体部2的左右方向的一个端部。如图5的(a)、(b)~图7的(a)、(b)所示,吸排气装置21具备切换马达31、箱体主部32、箱体副部33、旋转切换部件34(参照图6的(b)、图7的(b))以及吸排气管35。
切换马达31例如由步进马达构成,其使旋转切换部件34旋转。切换马达31固定在箱体副部33上。箱体主部32和箱体副部33能够嵌合,嵌合形成吸排气装置21的吸排气箱体(箱体部)36。箱体主部32的侧面具有吸排气口36d,该吸排气口36d上连接有吸排气管35。
吸排气箱体36具有排气口36a和吸气口36b(参见图6的(b)、图7的(b))。排气口36a是室内空气向吸排气箱体36的内部的流入口,即室内空气(室内机1的内部空气)向室外的流出口。吸气口36b是从吸排气箱体36的内部的室外空气的流出口,即室外空气向室内(室内机1的内部)的流入口。
旋转切换部件34配置在吸排气箱体36的内部,由切换马达31驱动而旋转。如图6的(b)和图7的(b)所示,旋转切换部件34具有根据旋转切换部件34的旋转来开闭排气口36a和吸气口36b的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34a、以及开闭吸排气口36d的吸排气口开闭部34b。此外,旋转切换部件34具有隔开部34c(参照图7的(b)、图11的(b))。
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34a在将旋转切换部件34的外周假设为圆柱形的情况下,具有相当于1/4周的圆柱形部分的形状。吸排气口开闭部34b在旋转切换部件34的箱体主部32侧的端部与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34a相邻地位置,具有中心角为90°的扇形平板状。隔开部34c被设置为穿过旋转切换部件34的中心,且是在旋转切换部件34的轴方向上延伸的平板状的板部。隔开部34c将旋转切换部件34的内部,分隔为存在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34a及吸排气口开闭部34b的区域和不存在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34a及吸排气口开闭部34b的区域。
由此,旋转切换部件34通过旋转,可以采取通常模式位置(通常状态)、吸气模式位置(吸气状态)以及排气模式位置(排气状态)。
通常模式位置是通过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34a堵住排气口36a,通过吸排气口开闭部34b堵住吸排气口36d,并且使吸气口36b处于开放状态的位置(参照图11的(b))。
吸气模式位置是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34a从通常模式位置旋转90°,使吸排气口36d和吸气口36b可以通气,并且切断排气口36a和吸排气口36d以及吸气口36b的通气的位置(参照图12的(b))。
排气模式位置是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34a从吸气模式位置向同方向旋转90°,使排气口36a和吸排气口36d可以通气,并且通过隔开部34c,切断排气口36a及吸排气口36d和吸气口36b的通气的位置(参照图13的(b))。
(空气调节机的控制装置)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框图。如图14所示,空气调节机的控制装置例如具备由微型计算机构成的控制部41及存储部42。控制部41上连接有接收部43,接收部43接收来自用户操作的遥控器(以下简称为遥控)44的指令。在遥控器44中,能够针对具备室内机1的空气调节机设定空调模式。另外,在遥控器44中,对于室内机1,作为吸排气模式,可以设定通常模式、吸气模式以及排气模式。另外,空调模式是进行冷气或暖气等的模式。
控制部41根据来自遥控器44的指令,控制空调部45、风扇马达20以及切换马达31的动作。
空调部45是执行冷冻循环的部分,具有用于执行冷冻循环的蒸发器、冷凝机和压缩机等的结构。空调部45跨越室内机1和室外机46而构成。
存储部42存储将吸排气装置21的旋转切换部件34配置在通常模式位置、吸气模式位置以及排气模式位置时的针对切换马达31的控制内容。另外,存储部42通过控制部41的控制,存储运转停止前的运转模式或温度设定、由遥控器44设定的运转模式或设定温度。
(吸排气装置21及室内机1的动作)
在上述的结构中,以下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机的动作。图15是室内机1的吸气模式的状态的图1中的C-C线的截面图。图16是室内机1的排气模式的状态的图1中的C-C线的截面图。
在空气调节机为空调模式的情况下,通过送风风扇12旋转,如图4所示,送风风扇12的周围成为低压区域18,送风风扇12与热交换器13之间成为高压区域19。这一点如以上参考图3所述。另外,吸排气装置21的吸排气管35的周围是中压区域(大气压区域)37。
(通常模式)
室内机1(吸排气装置21)的吸排气模式在空气调节机为空调模式的情况下,成为通常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如图11的(a)、(b)所示,在吸排气装置21中,旋转切换部件34被切换马达31驱动并旋转至通常模式位置。切换马达31的旋转由控制部41控制的。这一点在吸气模式和排气模式的情况下也是相同的。
在通常模式位置中,吸排气装置21通过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34a堵住吸气口36b,通过吸排气口开闭部34b堵住吸排气口36d,并且使吸气口36b处于打开的状态。由此,在室内机1中,如图4所示,不进行由吸排气装置21进行的室外空气的吸气以及室内空气的排气。
(吸气模式)
室内机1在空调模式停止的情况下,能够将吸排气模式设定为吸气模式。但是,送风风扇12旋转。在吸气模式的情况下,如图12的(a)、(b)所示,在吸排气装置21中,旋转切换部件34被切换马达31驱动而旋转至吸气模式位置。
在吸气模式位置中,旋转切换部件34允许吸排气口36d和吸气口36b的通气,并且切断排气口36a和吸排气口36d及吸气口36b的通气。由此,在室内机1中,如图15所示,中压区域37的空气、即外部空气从吸排气管35及吸排气口36d进入吸排气箱体36的内部,从吸气口36b流出到送风风扇12周围的低压区域18。该空气由送风风扇12从吹出口14吹向室内。这样,在吸气模式下,外部空气经由吸排气装置21被引入室内机1的内部,被供给室内。
(排气模式)
室内机1在空调模式停止的情况下,能够将吸排气模式设定为排气模式。但是,送风风扇12旋转。在排气模式的情况下,如图13的(a)、(b)所示,在吸排气装置21中,旋转切换部件34被切换马达31驱动而旋转至排气模式位置。
在排气模式位置中,旋转切换部件34允许排气口36a和吸排气口36d的通气,并且通过隔开部34c切断排气口36a及吸排气口36d和吸气口36b的通气。由此,在室内机1中,如图16所示,高压区域19的空气、即从吸入口11被引入室内机1的内部的室内空气从排气口36a进入吸排气箱体36的内部,从吸排气口36d和吸排气管35向中压区域37流出。这样,在排气模式下,室内的空气经由吸排气装置21被排出到室外。
(吸排气装置21及室内机1的优点)
吸排气装置21是利用由送风风扇12的旋转而产生的压力差来进行吸排气的结构,不需要吸排气用的专用风扇。由此,吸排气装置21能够减小室内机1中的设置空间。另外,吸排气装置21可以使用低扭矩的小型步进马达,以作为根据吸排气模式使旋转切换部件34旋转至预定位置的切换马达31。因此,由此也能够缩小设置空间。另外,由于吸排气装置21不需要专用的风扇,并且可以使用廉价的步进马达作为切换马达31,因此可以实现低成本的配置。根据以上所述,具备吸排气装置21的室内机1能够实现小型且低成本的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排气装置21作为在空气调节机停止空调功能的状态下进行吸气或排气的结构,进行了说明。然而,如果送风风扇12旋转,则吸排气装置21可以进行吸气或排气。因此,吸排气装置21也可以是在空气调节机使送风风扇12旋转而进行空调功能的状态下进行吸气或排气的结构。这一点在以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吸排气装置22的结构)
图17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排气装置22的立体图,图17的(b)是图17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2的分解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取代所述吸排气装置21,具备图17的(a)、(b)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2。所述吸排气装置21将切换马达31的驱动力直接传递给旋转切换部件34,从而使旋转切换部件34旋转。与此相对,吸排气装置22经由相互啮合的第一齿轮51及第二齿轮52,将切换马达31的驱动力传递至旋转切换部件34,从而使旋转切换部件34旋转。因此,在吸排气装置22中,切换马达31的驱动轴嵌合于第一齿轮51的轴孔,旋转切换部件34的中心轴34d嵌合于第二齿轮52的轴孔。
箱体副部33在上部具有向上延伸的延伸部33a,该延伸部33a覆盖第一齿轮51的齿面。切换马达31固定在延伸部33a上。另外,箱体副部33的轴方向的宽度相比吸排气装置21的箱体副部33变大,使得能够在箱体副部33的内部收容第一齿轮51及第二齿轮52。吸排气装置22的其他结构与吸排气装置21相同。
另外,具备吸排气装置22及吸排气装置22的室内机1的动作、以及具备吸排气装置22及吸排气装置22的室内机1的优点与吸排气装置21的情况相同。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吸排气装置23的结构)
图18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排气装置23的立体图,图18的(b)是图18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3的分解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取代所述吸排气装置21,具备图18的(a)、(b)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3。所述吸排气装置21将切换马达31的驱动力直接传递给旋转切换部件34,从而使旋转切换部件34旋转。与此相对,吸排气装置23将切换马达31的驱动力经由第一齿轮51、第二齿轮52以及第一齿轮51和第二齿轮52之间的第三齿轮53传递给旋转切换部件34,使旋转切换部件34旋转。因此,在吸排气装置23中,切换马达31的驱动轴与第一齿轮51的轴孔嵌合,旋转切换部件34的中心轴34d与第二齿轮52的轴孔嵌合,第三齿轮53与第一齿轮51及第二齿轮52咬合。
箱体副部33在上部具有向上延伸的延伸部33a,该延伸部33a覆盖从第一齿轮51到第三齿轮53的齿面。切换马达31与吸排气装置22不同,配置在箱体主部32侧。吸排气装置23的其他结构与吸排气装置21相同。
另外,具备吸排气装置23和吸排气装置23的室内机1的动作、以及具备吸排气装置23和吸排气装置23的室内机1的优点与吸排气装置21的情况相同。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于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部件具有相同功能的部件,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不重复其说明。
(吸排气装置24的结构)
图19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排气装置24的通常模式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9的(b)是图19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4的主视图,图19的(c)是上述吸排气装置24的图19的(b)中的K-K线的截面图,图19的(d)是图19的(b)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4的侧视图。图20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排气装置24的吸气模式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0的(b)是图20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4的主视图,图20的(c)是上述吸排气装置24的图20的(b)中的J-J线的截面图,图20的(d)是图20的(b)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4的侧视图。图21的(a)是本实施方式的吸排气装置24的排气模式的状态的俯视图,图21的(b)是图21的(a)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4的主视图,图21的(c)是上述吸排气装置24的图21的(b)中的J-J线的截面图,图21的(d)是图21的(b)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4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室内机1取代所述吸排气装置21,具备图19所示的吸排气装置24。吸排气装置24包括外筒部(箱体部)61和内筒部(箱体部)62。内筒部62嵌合于外筒部61的内侧,外筒部61和内筒部62可以相对地向轴方向滑动。外筒部61的轴方向的一个端部成为堵塞部61a,同样地,内筒部62的与外筒部61的堵塞部61a位于相同侧的端部成为堵塞部62a。
在外筒部61的周壁部(筒状部分的壁部)上,如图19的(c)所示,在轴方向的堵塞部61a侧的位置形成外筒吸气口61b,在与轴方向的堵塞部61a相反的一侧的位置形成外筒排气口61c。外筒吸气口61b和外筒排气口61c在侧面的外周方向上例如相距180°。
另一方面,如图19的(c)所示,在内筒部62的侧面(外周面)上,在轴方向的堵塞部62a侧的位置形成内筒吸气口62b及内筒排气口62c。内筒吸气口62b在内筒部62向外筒部61的内侧滑动时,与外筒部61的外筒吸气口61b连通(可以通气)。另外,当内筒部62向外筒部61的外侧滑动时,内筒排气口62c与外筒部61的外筒排气口61c连通(可以通气)。另外,内筒部62的开放侧的端部成为吸排气口62d。
如果表示吸排气装置24的各部与所述吸排气装置21的各部的对应关系,则外筒吸气口61b对应于吸气口36b,外筒排气口61c对应于排气口36a,吸排气口62d对应于吸排气口36d。另外,内筒部62对应于切换部件34。因此,例如在图4所示的室内机1中,吸排气装置24配置为外筒吸气口61b位于低压区域18,并且外筒排气口61c位于高压区域19。另外,吸排气口62d上连接有吸排气管35,其吸排气管35的端部被配置为位于中压区域37。
外筒部61和内筒部62的相对滑动可以通过作为驱动部的螺线管、或者马达、齿条齿轮以及小齿轮来进行。因此,图14所示的切换马达31可以理解为吸排气装置24的驱动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筒部61和内筒部62呈圆柱形,但是只要是筒状即可,不限于圆柱形。
(吸排气装置24及室内机1的优点)
吸排气装置24具备外筒部61和内筒部62,是使外筒部61和内筒部62相对地滑动而切换吸排气模式的非常简单的结构。由此,与吸排气装置21相同,吸排气装置24能够减小设置空间,并且可以是低成本配置。因此,具备吸排气装置24的室内机1能够实现小型且低成本的配置。
〔总结〕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涉及的吸排气装置安装在具有送风风扇、通过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产生相对的高压区域、低压区域以及中压区域的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中,且具备具有内部空间的箱体部,在所述箱体部具备状态切换部件,所述状态切换部件具有被配置成与所述高压区域能够通气的排气口、被配置成与所述低压区域能够通气的吸气口以及被配置成与所述中压区域能够通气的吸排气口,所述状态切换部件可以切换为通常状态、吸气状态以及排气状态,在所述排气口、所述吸气口以及所述吸气口中,在所述通常状态下,所述排气口、所述吸气口以及所述吸排气口相互之间不可通过所述内部空间通气,在所述吸气状态下,只有所述吸排气口及所述吸气口可通过所述内部空间相互通气,在所述排气状态下,只有所述吸排气口及所述排气口可通过所述内部空间相互通气。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涉及的吸排气装置在上述第一方面中也可以构成为:具备驱动部和控制部,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状态切换部件,所述控制部控制所述驱动部,以使所述状态切换部件切换为所述通常状态、所述吸气状态或者所述排气状态。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涉及的吸排气装置在上述第二方面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状态切换部件具备旋转切换部件,所述旋转切换部件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箱体部的内部,且根据旋转位置形成所述通常状态、所述吸气状态或者所述排气状态,所述驱动部使所述旋转切换部件旋转。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所涉及的吸排气装置在上述第三方面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箱体部在与所述旋转切换部件的外周部相对的位置具有所述排气口及所述吸气口,在与所述旋转切换部件的轴方向交叉的侧面相对的位置具有所述吸排气口,所述旋转切换部件在外周部上具有分别开闭所述排气口和所述吸气口的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在与周方向的所述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相邻的位置的所述侧面上具有开闭所述吸排气口的吸排气口开闭部,并且具有隔开部,所述隔开部将所述旋转切换部件的内部在轴方向上分隔为存在所述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及所述吸排气口开闭部的区域、和不存在所述吸排气口开闭部及所述吸排气口开闭部的区域。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涉及的吸排气装置在上述第二方面中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状态切换部件的具有外筒部和内筒部,所述外筒部的一个端部作为堵塞部,所述内筒部嵌合于所述外筒部的内侧,相对于所述外筒部可以向轴方向进行相对的滑动动作,且与所述外筒部的堵塞部位于同一侧的端部作为堵塞部,所述外筒部在筒状的周壁部的向轴方向相互错开的位置上具有外筒吸气口和外筒排气口,所述内筒部在筒状的周壁部上具有内筒吸气口及内筒排气口,轴方向的开放侧的端部成为所述吸排气口,所述外筒部和所述内筒部构成所述外筒部,由于所述滑动动作,在所述通常状态下,所述外筒吸气口及外筒排气口被所述内筒部的外周面堵塞,在所述吸气状态下,所述外筒吸气口和所述内筒吸气口能够通气,并且外筒排气口被所述内筒部的外周面堵塞,在所述排气状态下,所述外筒排气口与所述内筒排气口能够通气,并且所述外筒吸气口被所述内筒部的外周面堵塞,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外筒部和所述内筒部的至少一方,从而进行所述滑动动作。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在室内机中具备上述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意一个方面的吸排气装置。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还包括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的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并适当地组合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而得到。此外,可以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来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附图标记说明
1 室内机
2 室内机主体部
3 导风面板
11 吸入口
12 送风风扇
13 热交换器
14 吹出口
17 过滤器
18 低压区域
19 高压区域
20 风扇马达
21~24 吸排气装置
31 切换马达
32 箱体主部
33 箱体副部
34 旋转切换部件
34a 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
34b 吸排气口开闭部
34c 隔开部
34d 中心轴
35 吸排气管道
36 吸排气箱体(箱体部)
36a 排气口
36b 吸气口
36d 吸排气口
37 中压区域
41 控制部
61 外筒部(箱体部)
61a 堵塞部
61b 外筒吸气口
61c 外筒排气口
62 内筒部(箱体部)
62a 堵塞部
62b 内筒吸气口
62c 内筒排气口
62d 吸排气口
Claims (6)
1.一种吸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安装于空气调节机的室内机,所述空气调节机具有送风风扇,通过所述送风风扇的旋转产生相对的高压区域、低压区域和中压区域,
所述吸排气装置具备具有内部空间的箱体部,在所述箱体部具备状态切换部件,所述状态切换部件具有被配置成与所述高压区域能够通气的排气口、被配置成与所述低压区域能够通气的吸气口以及被配置成与所述中压区域能够通气的吸排气口,
所述状态切换部件能够切换到通常状态、吸气状态以及排气状态,
在所述排气口、所述吸气口以及所述吸排气口中,在所述通常状态下,所述排气口、所述吸气口以及所述吸排气口相互不能够通过所述内部空间通气,在所述吸气状态下,只有所述吸排气口及所述吸气口能够通过所述内部空间相互通气,在所述排气状态下,只有所述吸排气口及所述排气口能够通过所述内部空间相互通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驱动部,其驱动所述状态切换部件;
控制部,其控制所述驱动部,使得所述状态切换部件切换到所述通常状态、所述吸气状态或所述排气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切换部件具备旋转切换部件,所述旋转切换部件能够旋转地设置在所述箱体部的内部,且根据旋转位置形成所述通常状态、所述吸气状态或所述排气状态,
所述驱动部使所述旋转切换部件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部在与所述旋转切换部件的外周部相对的位置具有所述排气口及所述吸气口,在与所述旋转切换部件的轴方向交叉的侧面相对的位置具有所述吸排气口,
所述旋转切换部件在外周部具有分别开闭所述排气口和所述吸气口的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在与周向的所述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相邻的位置的所述侧面上具有开闭所述吸排气口的吸排气口开闭部,并且具有隔开部,所述隔开部在轴方向上将旋转切换部件的内部分隔为存在所述排气口·吸气口开闭部及所述吸排气口开闭部的区域和不存在所述吸排气口开闭部及所述吸排气口开闭部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吸排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状态切换部件的具有外筒部和内筒部,所述外筒部的一个端部作为堵塞部,所述内筒部嵌合于所述外筒部的内侧,相对于所述外筒部可以向轴方向进行相对的滑动动作,且与所述外筒部的堵塞部位于同一侧的端部作为堵塞部,
所述外筒部在筒状的周壁部的向轴方向相互错开的位置上具有外筒吸气口和外筒排气口,
所述内筒部在筒状的周壁部上具有内筒吸气口及内筒排气口,轴方向的开放侧的端部成为所述吸排气口,
所述外筒部和所述内筒部构成所述外筒部,由于所述滑动动作,在所述通常状态下,所述外筒吸气口及外筒排气口被所述内筒部的外周面堵塞,在所述吸气状态下,所述外筒吸气口和所述内筒吸气口能够通气,并且外筒排气口被所述内筒部的外周面堵塞,在所述排气状态下,所述外筒排气口与所述内筒排气口能够通气,并且所述外筒吸气口被所述内筒部的外周面堵塞,
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外筒部和所述内筒部的至少一方,从而进行所述滑动动作。
6.一种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在室内机中具备权利要求1至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吸排气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09722 | 2018-06-07 | ||
JP2018-109722 | 2018-06-07 | ||
PCT/JP2019/006643 WO2019234996A1 (ja) | 2018-06-07 | 2019-02-21 | 吸排気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04311A true CN112204311A (zh) | 2021-01-08 |
Family
ID=687693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36955.3A Pending CN112204311A (zh) | 2018-06-07 | 2019-02-21 | 吸排气装置及空气调节机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WO2019234996A1 (zh) |
CN (1) | CN112204311A (zh) |
WO (1) | WO201923499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85901A (zh) * | 2020-05-19 | 2021-11-23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进气装置和空调器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76944A (ja) * | 2001-12-07 | 2003-06-27 | Daikin Ind Ltd | 換気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JP2005164206A (ja) * | 2003-12-05 | 2005-06-23 | Hitachi Ltd | 空調用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CN103906929A (zh) * | 2011-08-05 | 2014-07-02 | 瑞思迈发动机及马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鼓风机 |
CN105508279A (zh) * | 2016-01-14 | 2016-04-20 |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多种风速功能的冷凝风机 |
CN106403039A (zh) * | 2016-10-31 | 2017-02-15 | 成都易态科技有限公司 | 室内空气调节装置 |
CN107438528A (zh) * | 2015-04-14 | 2017-12-05 |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车用空调系统 |
CN107747806A (zh) * | 2017-10-27 | 2018-03-02 | 国安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CN207350695U (zh) * | 2017-06-29 | 2018-05-11 | 嘉善玏奇电器贸易有限公司 | 一种内外循环混合新风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166616A (ja) * | 1986-12-27 | 1988-07-09 | Nippon Denso Co Ltd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JP2656698B2 (ja) * | 1992-09-30 | 1997-09-24 | 東京瓦斯株式会社 | フィッティングを用いた三方弁装置 |
JP5054371B2 (ja) * | 2006-12-20 | 2012-10-24 | 川澄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採血器具 |
-
2019
- 2019-02-21 CN CN201980036955.3A patent/CN112204311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2-21 WO PCT/JP2019/006643 patent/WO201923499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2-21 JP JP2020523513A patent/JPWO2019234996A1/ja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76944A (ja) * | 2001-12-07 | 2003-06-27 | Daikin Ind Ltd | 換気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JP2005164206A (ja) * | 2003-12-05 | 2005-06-23 | Hitachi Ltd | 空調用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
CN103906929A (zh) * | 2011-08-05 | 2014-07-02 | 瑞思迈发动机及马达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鼓风机 |
CN107438528A (zh) * | 2015-04-14 | 2017-12-05 | 翰昂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车用空调系统 |
CN105508279A (zh) * | 2016-01-14 | 2016-04-20 | 合肥天鹅制冷科技有限公司 | 具有多种风速功能的冷凝风机 |
CN106403039A (zh) * | 2016-10-31 | 2017-02-15 | 成都易态科技有限公司 | 室内空气调节装置 |
CN207350695U (zh) * | 2017-06-29 | 2018-05-11 | 嘉善玏奇电器贸易有限公司 | 一种内外循环混合新风机 |
CN107747806A (zh) * | 2017-10-27 | 2018-03-02 | 国安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9234996A1 (ja) | 2021-06-17 |
WO2019234996A1 (ja) | 2019-12-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0665999B1 (ko) | 환기겸용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 |
CN109804202B (zh) | 空调 | |
KR101887066B1 (ko) | 실내기 및 그것을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장치 | |
KR101956646B1 (ko) |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 |
CN112204311A (zh) | 吸排气装置及空气调节机 | |
KR20050111210A (ko) | 환기 겸용 공기조화기 | |
JP2009236481A5 (zh) | ||
JP2007278639A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KR100672602B1 (ko) | 공기조화장치의 실내 열교환유닛 | |
KR20140125751A (ko) | 압력 부하의 변동없는 급기의 방향 조절이 이루어지는 공조 시스템 | |
KR20190117060A (ko) | 시로코팬 | |
JP2008018875A (ja) | 車両用空調ユニット | |
CN110410869B (zh) |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KR20180037514A (ko) | 공기조화기 | |
KR20040061689A (ko) | 천정 카세트형 공기조화기의 송풍조절장치 | |
JP2000146283A (ja) | 空気調和機 | |
KR20160074715A (ko) | 차량용 공조장치 | |
KR20060069700A (ko) | 환기 기능을 갖는 이동형 에어컨 | |
KR100723943B1 (ko) | 스탠드형 에어컨의 공기청정기 구조 | |
KR20020051449A (ko) | 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의 블로어 유니트 | |
KR100698910B1 (ko) | 덕트형 공기조화기 | |
KR20250042462A (ko) | 공기처리기 및 공기처리기가 설치된 구조물 | |
KR20100077949A (ko) | 공기조화기용 실내기 | |
KR20190113152A (ko) | 사류팬 및 팬어셈블리 | |
KR100789710B1 (ko) | 천정형 에어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8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