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1110A - 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系统以及结构 - Google Patents
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系统以及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81110A CN112181110A CN202010949163.XA CN202010949163A CN112181110A CN 112181110 A CN112181110 A CN 112181110A CN 202010949163 A CN202010949163 A CN 202010949163A CN 112181110 A CN112181110 A CN 1121811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dissipation
- human body
- instruction
- signal
- sig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20—Cooling means
- G06F1/203—Cooling mean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e.g. for laptop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1/00—Error detection; Error correction; Monitoring
- G06F11/30—Monitoring
- G06F11/32—Monitoring with visual or acoustical indication of the functioning of the machine
- G06F11/324—Display of status information
- G06F11/325—Display of status information by lamps or LED'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系统以及结构,所述方法包括:感测发热元件的温度;根据第一散热指令开启吹风元件;根据第二散热指令降低发热元件的功率,提高吹风元件的功率;感测第一人体信号以及第一散热指令,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感测第一人体信号以及第二散热指令,控制第一散热片转动盖合第一散热口且提高吹风元件功率。所述系统包括:温度感测模块、人体感应模块、判断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结构:包括第一散热口、转动于第一散热口的第一散热片、驱动第一散热片转动的第一电机;第二散热口、转动于第二散热口的第二散热片、驱动第二散热片转动的第二电机。本申请具有减少散热口的热气直接吹向人体的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控制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系统以及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宽带无线网络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使用网络已经不局限于室内以及固定位置,为了适配人们的办公需求,笔记本应运而生,笔记本电脑因其便携,且对于环境的高适配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在使用笔记本电脑时,可将笔记本电脑放置于可承托其的物体上,比如办公桌,比如人腿上,解决了传统台式电脑不易移动且对于放置环境要求较高的问题。
笔记本电脑所需的电子元件均集成安装于机壳内,电子元件中会包含有发热元件,比如CPU等,为了解决笔记本散热问题,一般会在机壳的底部以及侧部开设有散热口且在机壳内安装朝向散热口吹风的风扇等散热元件,并在散热口安装散热板。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当笔记本电脑放置于使散热口靠近人体的位置时,由散热口吹出的热气容易吹向人体,导致人体感受到热的感受。
发明内容
为了减少笔记本电脑的散热口的热气直接吹向人体,本申请提供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系统以及结构。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感测发热元件的温度,若发热元件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发送第一散热指令,根据第一散热指令控制吹风元件开启进行散热;若感测到发热元件的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发送第二散热指令,根据第二散热指令控制降低发热元件的功率,且提高吹风元件的功率;感测第一人体信号,第一人体信号由靠近机壳底部一侧感测获取,若感测到第一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一散热指令,根据第一人体信号与第一散热指令生成第一调节指令,根据第一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若感测到第一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二散热指令,根据第一人体信号与第二散热指令生成第二调节指令,根据第二调节指令控制第一散热片转动盖合第一散热口,且控制提高吹风元件的功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发热元件的温度生成第一散热指令、第二散热指令,获取第一人体信号,根据第一散热指令、第二散热指令以及第一人体信号自动调节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策略,从而实现根据工况自动控制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策略,减少笔记本电脑散热口的热气喷向人体的效果。
优选的,还包括,感测第二人体信号,第二人体信号由靠近机壳侧部感测获取,若感测到第二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一散热指令,则生成第一调节指令,根据第一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若感测到第二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二散热指令,则生成第三调节指令,根据第三调节指令控制机壳侧部第二散热片向外侧朝斜上方倾斜,导引第二散热口的热气朝斜上方喷出,且根据第三调节指令控制提高吹风元件功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人体信号获取于笔记本电脑的侧部,从而实现适配使用人员的不同坐姿,调节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策略,具有良好的适配性。
优选的,若同时感测到第一人体信号以及第二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一散热指令,生成第一调节指令,根据第一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若同时感测到第一人体信号以及第二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二散热指令,则生成第四调节指令,根据第四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发热元件的功率,且控制第一散热片盖合散热口、控制第二散热片转动且向外侧朝斜上方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若人体的坐姿使人体同时朝向第一散热口、第二散热口,即可根据人体坐姿调整散热策略,减少热气喷向人体。
优选的,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第二人体信号的人体体征,若人体体征为表征人体位于机壳侧部外侧的第一人体体征,且此时接收为第二散热指令,则生成第三调节指令;人体体征为表征人体位于机壳侧部且部分位于键盘位置的第二人体体征,且此时接收为第二散热指令,则生成体征信号,根据体征信号控制第二散热片转动覆盖第二散热口,且生成第一警示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识别第二人体信号位于机壳侧壁不同的人体体征,根据人体体征设置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策略,从而具有更高的适配性。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系统,包括:温度感测模块,用于感测发热元件的温度;比较模块,用于根据发热元件的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的比较生成第一散热指令,根据发热元件的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生成第二散热指令;人体感应模块,用于感应人体是否靠近机壳底部,若是,生成第一人体信号;用于感应人体是否靠近机壳侧部,若是,生成第二人体信号;判断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散热指令、第二散热指令、第一人体信号、第二人体信号,若获取到第一散热指令与第一人体信号,生成第一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二散热指令与第一人体信号,生成第二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一散热指令与第二人体信号,生成第一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二散热指令以及第二人体信号,生成第三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一人体信号、第二人体信号、第一散热指令,生成第一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一人体信号、第二人体信号、第二散热指令,生成第四调节指令;控制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散热指令,根据第一散热指令控制吹风元件启动;获取第二散热指令,根据第二散热指令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获取第一调节指令,根据第一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获取第二调节指令,根据第二调节指令控制第一散热片水平盖合第一散热口,且控制提高吹风元件的散热功率;若获取第三调节指令,控制第二散热片向外侧朝斜上方倾斜;获取第四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发热元件的功率,控制第一散热片盖合第一散热口,控制第二散热片向外侧朝斜上方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温度感测模块获取发热元件周测温度,比较模块对发热元件的温度进行比较,人体感应模块感应人体相对于机壳的位置,判断模块根据获取的信息判断对应的散热策略匹配的指令,控制模块根据指令执行散热策略,从而实现根据工况自动调节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策略的效果,减少散热口的热气吹向人体。
优选的,还包括:人体体征提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人体信号,获取对应第二人体信号的人体体征,根据人体体征生成表征人体位于机壳侧部的第一人体体征、表征人体位于机壳侧部且部分位于键盘位置的第二人体体征;判断模块,获取第一人体体征、第二人体体征,若获取到第一人体体征与第二散热指令,生成第三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二人体体征与第二散热指令,则生成体征信号;控制模块,获取体征信号,控制第二散热片转动覆盖第二散热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人体特征提取模块便于获取人体位于机壳侧部时的人体体征,从而便于适配使用人员的不同操作姿势来调节散热策略。
优选的,还包括:警报模块;警报模块,用于获取体征信号,根据体征信号生成第一警示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警报模块生成警报信息以提醒使用人员此时笔记本电脑的散热处于异常情况,便于使用人员及时处理。
优选的,还包括:计时模块;计时模块,用于获取第四调节指令以及第二人体体征,由获取第四调节指令或第二人体体征后开始计时,间隔预设时间后生成急停信号;控制模块,获取急停信号,控制笔记本电源关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笔记本电脑散热处于异常状况且经过预设时间后,控制模块接收即听信号,控制笔记本电脑关闭,防止笔记本电脑内部电路元件损坏。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控制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控制结构,包括机壳、设于机壳底部的第一散热口、设于机壳侧部的第二散热口,所述机壳通过第一转动轴转动设有配合覆盖第一散热口的若干第一散热片,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的长度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且相邻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一散热片的宽度,相邻所述第一散热片之间连接有等于第一散热片宽度的第一连接杆,所述机壳通过第二转动轴转动设有配合覆盖第二散热口的若干第二散热片,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的长度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且相邻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二散热片的宽度,相邻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连接有等于第二散热片宽度的第二连接杆,所述机壳设有控制第一转动轴转动的第电机,所述机壳设有控制第二转动轴转动的第二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第一电机启动,即可调节第一散热片相对于第一散热口的位置,从而调节第一散热口的出气大小,控制第二电机启动,即可调节第二散热片相对于第二散热口的位置,从而调节第二散热口的出气大小,具有可适配笔记本电脑不同的散热策略的效果。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种方法的计算机程。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根据发热元件的温度生成第一散热指令、第二散热指令,获取第一人体信号,根据第一散热指令、第二散热指令以及第一人体信号自动调节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策略,从而实现根据工况自动控制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策略,减少笔记本电脑散热口的热气喷向人体的效果;
第二人体信号获取于笔记本电脑的侧部,从而实现适配使用人员的不同坐姿,调节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策略,具有良好的适配性;
温度感测模块获取发热元件周测温度,比较模块对发热元件的温度进行比较,人体感应模块感应人体相对于机壳的位置,判断模块根据获取的信息判断对应的散热策略匹配的指令,控制模块根据指令执行散热策略,从而实现根据工况自动调节笔记本电脑的散热策略的效果,减少散热口的热气吹向人体;
当笔记本电脑散热处于异常状况且经过预设时间后,控制模块接收即听信号,控制笔记本电脑关闭,防止笔记本电脑内部电路元件损坏;
控制第一电机启动,即可调节第一散热片相对于第一散热口的位置,从而调节第一散热口的出气大小,控制第二电机启动,即可调节第二散热片相对于第二散热口的位置,从而调节第二散热口的出气大小,具有可适配笔记本电脑不同的散热策略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控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控制结构的剖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之一;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之二;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之三;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控制系统的程序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1、机壳;11、键盘;2、第一散热口;21、第一散热片;22、第一电机;23、第一连接杆;3、第二散热口;31、第二散热片;32、第二电机;33、第二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控制结构。参照图1和图2,包括用于安装电子元件以及键盘11的机壳1,键盘11安装于机壳1的一侧侧面,机壳1位于远离键盘11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散热口2,机壳1位于键盘11的两侧侧部开设有第二散热口3,在机壳1内侧安装有吹风元件,在本实施例中,吹风元件为风扇,也可为其他可使控制气流流动的元件,吹风元件朝向第一散热口2、第二散热口3吹风,且在本实施例中,安装于机壳1内的电子元件中的发热元件位于吹风元件将气流由第一散热口2或第二散热口3吹出的路径上。
参照图2,具体的,第一散热口2在本实施例中为矩形,但也可以为圆形、异形等,第一散热口2转动设有若干第一转动轴,第一转动轴的转动轴线互相平行且位于同一面上,且第一转动轴等间隔设置,在第一转动轴的侧壁上固定有第一散热片2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散热片21的长度方向沿第一转动轴的转动轴线方向设置,第一散热片21的宽度等于相邻两块第一散热片21之间的间距,第一散热片21位于第一转动轴靠近机壳1内侧的位置,在相邻两片第一散热片21之间设有第一连接杆23,第一连接杆23的轴线与第一转动轴的转动轴线垂直设置,位于同样的第一散热片21上第一连接杆23对称设置于靠近第一转动轴的两端的位置,且第一连接杆23的长度等于相邻两片第一散热片21之间的间距,第一连接杆23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片第一散热片21铰接,使相邻两片第一散热片21与第一连接杆23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当一片第一散热片21转动时,通过第一连接杆23带动相邻的第一散热片21转动,从而控制第一散热片21覆盖第一散热口2的面积,在机壳1内侧设有与其中一根第一转动轴连接的第一电机22,第一电机22的输出轴驱动第一转动轴转动,从而带动第一散热片21转动。
第二散热口3在本实施例中为矩形,且对称设于机壳1位于显示屏的两侧侧部,第二散热口3转动设有若干第二转动轴,第二转动轴的转动轴线互相平行且位于同一面上,且第二转动轴等间隔设置,在第二转动轴的侧壁上固定有第二散热片31,本实施例中,第二散热片31的长度方向沿第二转动轴的转动轴线方向设置,第二散热片31的宽度等于相邻两块第二散热片31之间的间距,第二散热片31位于第二转动轴靠近机壳1内侧的位置,在相邻两片第二散热片31之间设有第二连接杆33,第二连接杆33的轴线与第二转动轴的转动轴线垂直设置,位于同样的第二散热片31上第二连接杆33对称设置于第二转动轴的两端,且第二连接杆33的长度等于相邻两片第二散热片31之间的间距,第二连接杆33的两端分别与相邻两片第二散热片31铰接,使相邻两片第二散热片31与第二连接杆33形成平行四边形结构,当一片第二散热片31转动时,通过第二连接杆33带动相邻的第二散热片31转动,从而控制第二散热片31覆盖第二散热口3的面积,在机壳1内侧设有与其中一根第二转动轴连接的第二电机32,第二电机32的输出轴驱动第二转动轴转动,从而带动第二散热片31转动。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适配于上述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控制方法,参照图2和图3,包括以下步骤。
感测发热元件的温度,若发热元件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发送第一散热指令,根据第一散热指令控制吹风元件开启进行散热。
具体的,机壳1内发热较为严重的发热元件周测设置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检测发热元件周测温度,从而获取发热元件的温度状态,第一预设温度为发热元件出现高于其正常工作温度的最低温度,具体设置根据实际笔记本电脑中安装的发热元件的参数、数量、位置等设置,此时自启动吹风元件,对发热元件进行散热。
若感测到发热元件的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发送第二散热指令,根据第二散热指令控制降低发热元件的功率,且提高吹风元件的功率。
具体的,第二预设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且第二预设温度为发热元件的最高工作温度,实际设置根据发热元件的参数、数量以及位于机壳1内的位置决定。
感测第一人体信号,第一人体信号由靠近机壳1底部一侧感测获取,若感测到第一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一散热指令,根据第一人体信号与第一散热指令生成第一调节指令,根据第一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
具体的,第一人体信号可由设于机壳1底部的第一红外传感器检测,第一人体信号为当机壳1底部靠近人体时由第一红外传感器检测产生,当人体靠近机壳1底部时,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从而降低热风吹出致使人体感受到较为猛烈的热气的情况出现的概率。
若感测到第一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二散热指令,根据第一人体信号与第二散热指令生成第二调节指令,根据第二调节指令控制第一散热片21转动盖合第一散热口2,且控制提高吹风元件的功率。
具体的,第一散热片21盖合第一散热口2,可以减少热气由第一散热口2流出而导致人体感受到热度,提高吹风元件的功率,加快发热元件散热。
参照图4,感测第二人体信号,第二人体信号由靠近机壳1侧部感测获取,若感测到第二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一散热指令,则生成第一调节指令,根据第一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
具体的,第二人体信号有设置于机壳1侧部的第二红外传感器获取,第二人体信号即代表人体靠近第二散热口3,此时接收第一散热指令,减少吹风元件的功率,从而减少热气冲击于人体的速率。
若感测到第二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二散热指令,则生成第三调节指令,根据第三调节指令控制机壳1侧部第二散热片31向外侧朝斜上方倾斜,导引第二散热口3的热气朝斜上方喷出,且根据第三调节指令控制提高吹风元件功率。
若同时感测到第一人体信号以及第二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一散热指令,生成第一调节指令,根据第一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
若同时感测到第一人体信号以及第二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二散热指令,则生成第四调节指令,根据第四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发热元件的功率,且控制第一散热片21盖合散热口、控制第二散热片31转动向外侧朝斜上方倾斜。
具体的,第二散热片31转动向外侧朝斜上方倾斜,使第二散热口3吹出的热气朝向上方,减少即可吹出的热气吹向位于机壳1侧部的人体的效果,且在本实施例中,第四调节指令的优先级高于第三调节指令,第三调节指令的优先级高于第二调节指令,第二调节指令的优先级高于第一调节指令,第一调节指令的优先级高于第一散热指令以及第二散热指令,第一散热指令与第二散热指令位于同一优先级。
进一步的,参照图5,获取第二人体信号的人体体征,若人体体征为表征人体位于机壳1侧部外侧的第一人体体征,且此时接收为第二散热指令,则生成第三调节指令。
人体体征为表征人体位于机壳1侧部且部分位于键盘11位置的第二人体体征,且此时接收为第二散热指令,则生成体征信号,根据体征信号控制第二散热片31转动覆盖第二散热口3,且生成第一警示信号。
具体的,在机壳1侧部设有红外发射端朝向竖直向上的第三红外传感器,当第二红外传感器检测到人体,第三红外传感器没有检测到人体时,生成第一人体体征;当第二红外传感器检测到人体,且第三红外传感器也检测到人体时,生成第二人体体征,且体征信号的优先级与第四调节指令位于同一级。
本实施例还公开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系统,适配于上述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以及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控制结构,参照图6,包括以下模块。
温度感测模块,用于感测发热元件的温度。
具体的,机壳1内电子元件设有存储器以及调用存储器内的程序以执行某项功能的处理器,本实施例的系统为预设且存储于存储器内的设定程序,温度感测模块获取设于机壳1内侧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
比较模块,用于根据发热元件的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的比较生成第一散热指令,根据发热元件的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生成第二散热指令。
具体的,当发热元件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时,生成第一散热指令;当发热元件的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时,生成第二散热指令。
人体感应模块,用于感应人体是否靠近机壳1底部,若是,生成第一人体信号;用于感应人体是否靠近机壳1侧部,若是,生成第二人体信号。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人体感应模块获取第一红外传感器的传感信号,生成第一人体信号;人体感应模块获取第二红外传感器的传感信号,生成第二人体信号。
判断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散热指令、第二散热指令、第一人体信号、第二人体信号,若获取到第一散热指令与第一人体信号,生成第一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二散热指令与第一人体信号,生成第二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一散热指令与第二人体信号,生成第一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二散热指令以及第二人体信号,生成第三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一人体信号、第二人体信号、第一散热指令,生成第一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一人体信号、第二人体信号、第二散热指令,生成第四调节指令。
控制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散热指令,根据第一散热指令控制吹风元件启动;获取第二散热指令,根据第二散热指令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获取第一调节指令,根据第一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获取第二调节指令,根据第二调节指令控制第一散热片21水平盖合第一散热口2,且控制提高吹风元件的散热功率;若获取第三调节指令,控制第二散热片31向外侧朝斜上方倾斜;获取第四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发热元件的功率,控制第一散热片21盖合第一散热口2,控制第三散热板向外侧朝斜上方倾斜。
进一步的,还包括人体体征提取模块。
人体体征提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人体信号,获取对应第二人体信号的人体体征,根据人体体征生成表征人体位于机壳1侧部的第一人体体征、表征人体位于机壳1侧部且部分位于键盘11位置的第二人体体征。
具体的,人体体征提取模块获取第二红外传感器以及第三红外传感器的传感信号,形成人体体征,第一人体体征为仅获取到第二红外传感器的传感信号产生,第二人体体征为同时获取第二红外传感器以及第三红外传感器的传感信号产生。
判断模块,获取第一人体体征、第二人体体征,若获取到第一人体体征与第二散热指令,生成第三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二人体体征与第二散热指令,则生成体征信号。
控制模块,获取体征信号,控制第二散热片31转动覆盖第二散热口3。
进一步的,还包括警报模块。
警报模块,用于获取体征信号,根据体征信号生成第一警示信号。
具体的,在机壳1设置键盘11的侧面安装有与机壳1内电子元件电路连接的LED灯,当警报模块获取到体征信号时,控制LED等闪烁,从而提醒使用人员将人体由机壳1两侧移开。
进一步的,还包括计时模块。
计时模块,用于获取第四调节指令以及第二人体体征,由获取第四调节指令或第二人体体征后开始计时,间隔预设时间后生成急停信号。
具体的,预设时间为根据笔记本电脑内安装的发热元件的数量以及类型设定,在本实施例中,为5min。
控制模块,获取急停信号,控制笔记本电源关闭。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上述全部方法的计算机程。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感测发热元件的温度,若发热元件的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发送第一散热指令,根据第一散热指令控制吹风元件开启进行散热;
若感测到发热元件的温度大于第二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大于第一预设温度,发送第二散热指令,根据第二散热指令控制降低发热元件的功率,且提高吹风元件的功率;
感测第一人体信号,第一人体信号由靠近机壳(1)底部一侧感测获取,若感测到第一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一散热指令,根据第一人体信号与第一散热指令生成第一调节指令,根据第一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
若感测到第一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二散热指令,根据第一人体信号与第二散热指令生成第二调节指令,根据第二调节指令控制第一散热片(21)转动盖合第一散热口(2),且控制提高吹风元件的功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感测第二人体信号,第二人体信号由靠近机壳(1)侧部感测获取,若感测到第二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一散热指令,则生成第一调节指令,根据第一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
若感测到第二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二散热指令,则生成第三调节指令,根据第三调节指令控制机壳(1)侧部第二散热片(31)向外侧朝斜上方倾斜,导引第二散热口(3)的热气朝斜上方喷出,且根据第三调节指令控制提高吹风元件的功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同时感测到第一人体信号以及第二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一散热指令,生成第一调节指令,根据第一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
若同时感测到第一人体信号以及第二人体信号,且此时接收为第二散热指令,则生成第四调节指令,根据第四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发热元件的功率,且控制第一散热片(21)盖合散热口、控制第二散热片(31)转动且向外侧朝斜上方倾斜。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第二人体信号的人体体征,若人体体征为表征人体位于机壳(1)侧部外侧的第一人体体征,且此时接收为第二散热指令,则生成第三调节指令;
人体体征为表征人体位于机壳(1)侧部且部分位于键盘(11)位置的第二人体体征,且此时接收为第二散热指令,则生成体征信号,根据体征信号控制第二散热片(31)转动覆盖第二散热口(3),且生成第一警示信号。
5.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温度感测模块,用于感测发热元件的温度;
比较模块,用于根据发热元件的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的比较生成第一散热指令,根据发热元件的温度与第二预设温度的比较生成第二散热指令;
人体感应模块,用于感应人体是否靠近机壳(1)底部,若是,生成第一人体信号;用于感应人体是否靠近机壳(1)侧部,若是,生成第二人体信号;
判断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散热指令、第二散热指令、第一人体信号、第二人体信号,若获取到第一散热指令与第一人体信号,生成第一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二散热指令与第一人体信号,生成第二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一散热指令与第二人体信号,生成第一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二散热指令以及第二人体信号,生成第三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一人体信号、第二人体信号、第一散热指令,生成第一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一人体信号、第二人体信号、第二散热指令,生成第四调节指令;
控制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散热指令,根据第一散热指令控制吹风元件启动;获取第二散热指令,根据第二散热指令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获取第一调节指令,根据第一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吹风元件的功率;获取第二调节指令,根据第二调节指令控制第一散热片(21)水平盖合第一散热口(2),且控制提高吹风元件的散热功率;若获取第三调节指令,控制第二散热片(31)向外侧朝斜上方倾斜;获取第四调节指令,控制降低发热元件的功率,控制第一散热片(21)盖合第一散热口(2),控制第二散热片(31)向外侧朝斜上方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人体体征提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二人体信号,获取对应第二人体信号的人体体征,根据人体体征生成表征人体位于机壳(1)侧部的第一人体体征、表征人体位于机壳(1)侧部且部分位于键盘(11)位置的第二人体体征;
判断模块,获取第一人体体征、第二人体体征,若获取到第一人体体征与第二散热指令,生成第三调节指令;若获取到第二人体体征与第二散热指令,则生成体征信号;
控制模块,获取体征信号,控制第二散热片(31)转动覆盖第二散热口(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警报模块;
警报模块,用于获取体征信号,根据体征信号生成第一警示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计时模块;
计时模块,用于获取第四调节指令以及第二人体体征,由获取第四调节指令或第二人体体征后开始计时,间隔预设时间后生成急停信号;
控制模块,获取急停信号,控制笔记本电源关闭。
9.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的散热控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壳(1)、设于机壳(1)底部的第一散热口(2)、设于机壳(1)侧部的第二散热口(3),所述机壳(1)通过第一转动轴转动设有配合覆盖第一散热口(2)的若干第一散热片(21),所述第一散热片(21)之间的长度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且相邻所述第一散热片(21)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一散热片(21)的宽度,相邻所述第一散热片(21)之间连接有等于第一散热片(21)宽度的第一连接杆(23),所述机壳(1)通过第二转动轴转动设有配合覆盖第二散热口(3)的若干第二散热片(31),所述第二散热片(31)之间的长度方向平行且间隔设置,且相邻所述第二散热片(31)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二散热片(31)的宽度,相邻所述第二散热片(31)之间连接有等于第二散热片(31)宽度的第二连接杆(33),所述机壳(1)设有控制第一转动轴转动的第电机(22),所述机壳(1)设有控制第二转动轴转动的第二电机(32)。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存储有能够被处理器加载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种方法的计算机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949163.XA CN112181110B (zh) | 2020-09-10 | 2020-09-10 | 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系统以及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949163.XA CN112181110B (zh) | 2020-09-10 | 2020-09-10 | 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系统以及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81110A true CN112181110A (zh) | 2021-01-05 |
CN112181110B CN112181110B (zh) | 2021-07-13 |
Family
ID=739205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949163.XA Active CN112181110B (zh) | 2020-09-10 | 2020-09-10 | 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系统以及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181110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58171A (zh) * | 2004-10-10 | 2006-04-12 |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微调散热风扇的转速的方法 |
CN1987720A (zh) * | 2005-12-22 | 2007-06-27 |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 具有人体感应及启闭显示器控制装置之笔记本电脑及其方法 |
CN103002708A (zh) * | 2011-09-14 | 2013-03-27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结构 |
US20130235520A1 (en) * | 2012-03-09 | 2013-09-12 | Cheng Yu Huang | Notebook computer cooling pad capable of temperature detection and fan-speed adjustment |
CN103558876A (zh) * | 2013-10-15 | 2014-02-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散热控制方法、散热控制系统及网络设备 |
CN203561937U (zh) * | 2013-09-27 | 2014-04-23 | 陈文鹏 | 笔记本电脑散热底座 |
CN104943661A (zh) * | 2014-03-24 | 2015-09-30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用于防止在车窗上冷凝的方法 |
CN205015825U (zh) * | 2015-08-12 | 2016-02-03 | 吴江佳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调节式的多功能笔记本电脑散热架 |
CN206339923U (zh) * | 2016-12-26 | 2017-07-18 | 西京学院 |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器 |
CN109743867A (zh) * | 2018-12-29 | 2019-05-10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2020
- 2020-09-10 CN CN202010949163.XA patent/CN11218111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58171A (zh) * | 2004-10-10 | 2006-04-12 | 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微调散热风扇的转速的方法 |
CN1987720A (zh) * | 2005-12-22 | 2007-06-27 | 佛山市顺德区顺达电脑厂有限公司 | 具有人体感应及启闭显示器控制装置之笔记本电脑及其方法 |
CN103002708A (zh) * | 2011-09-14 | 2013-03-27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应用于电子装置的散热结构 |
US20130235520A1 (en) * | 2012-03-09 | 2013-09-12 | Cheng Yu Huang | Notebook computer cooling pad capable of temperature detection and fan-speed adjustment |
CN203561937U (zh) * | 2013-09-27 | 2014-04-23 | 陈文鹏 | 笔记本电脑散热底座 |
CN103558876A (zh) * | 2013-10-15 | 2014-02-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散热控制方法、散热控制系统及网络设备 |
CN104943661A (zh) * | 2014-03-24 | 2015-09-30 | 福特环球技术公司 | 用于防止在车窗上冷凝的方法 |
CN205015825U (zh) * | 2015-08-12 | 2016-02-03 | 吴江佳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调节式的多功能笔记本电脑散热架 |
CN206339923U (zh) * | 2016-12-26 | 2017-07-18 | 西京学院 | 一种笔记本电脑散热器 |
CN109743867A (zh) * | 2018-12-29 | 2019-05-10 |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的散热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81110B (zh) | 2021-07-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691197B2 (en) | Portable computer with enhance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 |
US6909604B2 (en) | Cooling device capable of reducing thickness of electronic apparatus | |
US6822856B2 (en) | Portabl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 |
JP4085649B2 (ja) | 電子装置の結露防止構造及び結露防止方法 | |
CN107463233A (zh) | 一种电子设备的散热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08628362A (zh) | 一种电控柜及其散热方法、散热装置 | |
CN112181110B (zh) | 基于工况识别的笔记本电脑散热控制方法、系统以及结构 | |
CN208069456U (zh) | 一种非车载充电机 | |
JP2005190316A (ja) | 電子機器 | |
CN110319043A (zh) | 散热系统及服务器 | |
CN204679940U (zh) | 一种制冷型笔记本电脑散热垫 | |
CN100410841C (zh) | 一种计算机系统散热装置 | |
JP2010072726A (ja) | 電子機器における強制通気のためのファンの制御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 |
CN214846607U (zh) | 一种计算机处理器用温控系统 | |
CN211015292U (zh) | 散热性良好的触控一体机 | |
CN207460700U (zh) | 一种医疗用自动散热控制器 | |
JP2747235B2 (ja) | 電子部品冷却装置 | |
CN219911260U (zh) | 一种新型散热风扇 | |
CN212781157U (zh) | 一种带有2G\4G\NB-IoT兼容通讯模块的智慧用电探测器 | |
CN206582547U (zh) | 一种智能感应对流散热式led控制模组 | |
CN220379252U (zh) | 一种有助于散热的笔记本电脑底座 | |
CN222621473U (zh) | 一种带温控散热风扇的散热底座 | |
CN221469678U (zh) | 一种散热效果好的空气炸锅 | |
CN214545106U (zh) | 一种高效空调机房智能控制系统 | |
CN222636604U (zh) | 一种用于电子计算机的备用电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