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179181B - 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79181B
CN112179181B CN202011384539.3A CN202011384539A CN112179181B CN 112179181 B CN112179181 B CN 112179181B CN 202011384539 A CN202011384539 A CN 202011384539A CN 112179181 B CN112179181 B CN 11217918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piral
heat exchanger
mandrel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8453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79181A (zh
Inventor
高峰
刘在祥
陈艳凤
蔡园丰
王兵
牛争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Xingye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Xingye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to CN20201138453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79181B/zh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Xingye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Xingye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791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91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791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79181B/zh
Priority to US18/039,546 priority patent/US20240093944A1/en
Priority to JP2023533316A priority patent/JP7669489B2/ja
Priority to EP21899987.8A priority patent/EP4257905A4/en
Priority to KR1020237021998A priority patent/KR20230116866A/ko
Priority to PCT/CN2021/134267 priority patent/WO2022116956A1/zh
Priority to CA3200800A priority patent/CA3200800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formed by spirally-wound plates or lamina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6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different sections of heat-exchange elements, e.g. of radi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螺旋式换热器包括:其轴线左右延伸的芯轴,以及呈螺旋状卷绕于芯轴外围且其内带有螺旋水道的走水卷带;任一相邻两个圈层的走水卷带隔开一定距离,从而形成左右贯通的走气流道,走水卷带上设有沿着该走水卷带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通过螺旋水道相互连通的第一进出水接口和第二进出水接口;换热装置包括至少两个螺旋式换热器,以任一相邻两个螺旋式换热器的第三进出水接口或第四进出水接口相互对接。该换热器能够多级串接,从而提升换热强度,获得均匀的出流温度有着较高的换热强度以及输出均匀的出流温度的特性。

Description

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指将热流体的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换热器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着重要应用,由于追求更大的换热面积,传统的换热器一般占地面积较大,因此有着对安装空间要求较高、维护不方便等缺点。因此在保证有充足换热面积的前提下,如何减小换热器的体积是行业内急需解决的问题。
专利号为CN201520085162.X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新型螺旋板式反应换热器,包括第一薄板、第二薄板、中间隔板和外筒体,其中第一薄板和第二薄板间隔缠绕组成双螺旋形筒体,中间隔板分别与第一薄板和第二薄板靠近螺旋中心处的端部连接,并将双螺旋筒体隔成互不干扰的两个空间,其中一个空间为运行热流体的热流体通道(热介质进入室),另一个空间为运行冷流体的冷流体通道(冷介质进入室),热流体通道和冷流体通道间隔分布,热流体通道和冷流体通道靠近螺旋中心处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热流体进口和冷流体出口,热流体通道和冷流体通道在最外围的位置分别设置有热流体出口和冷流体进口,当进行换热时,第一薄板和第二薄板的表面积均为冷热流体的换热面积,保证了换热面积的充足,同时双螺旋形筒体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小换热器的体积。但是,该专利文件中的螺旋板式反应换热器存在以下缺点:
1、流动阻力较大。热流体和冷流体分别在热流体流道和冷流体流道内沿螺旋卷曲方向长距离运动,运动过程中,流体的运动方向时刻在发生变化,薄板与换热流体之间会产生较大的相互作用力,因而使得流体在流道内的流动阻力较大,不适于对气态流体换热。
2、维护频率高。虽然热流体的流道呈螺旋卷曲形状,但其实质仍然为一个空间,也即热流体在单一流道内输送,冷流体流道和冷流体输送同理。以热流体流道举例,单一流道存在的问题在于,若热流体流道某一位置出现堵塞,会影响热流体在整个热流体流道内的输送,严重的会直接造成热流体不能输送,使换热器无法正常工作,也即热流体流道只要有一处位置发生堵塞,工作人员便需对换热器进行维护,维护频率高。
3、这种换热器为多层螺旋缠绕结构,为了进行充分的换热、获取较高的换热效率,该结构通常会缠绕多层,使得径向尺寸过大,当换热器进行安装时,需要提供较大的径向空间用于安装换热器,这在一些径向空间有限的场合无法实现换热器的隐蔽式安装。
4、如上所述,为了进行充分的换热、获取较高的换热效率,该结构通常会缠绕多层,以增大内部流体运动行程,又由于螺旋流道,内阻较大,因此发生堵塞时,堵塞物极难清理出来。
本申请由此而来。
发明内容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能够多级串接螺旋式换热器,同时还提出了一种由多个这种螺旋式换热器串接而成的换热装置,以提升换热强度,并获得均匀的出流温度。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螺旋式换热器,包括:
其轴线左右延伸的芯轴,以及
呈螺旋状卷绕于所述芯轴外围至少2圈、且其内带有螺旋液道的走液卷带;
任一相邻两个圈层的走液卷带隔开一定距离,从而形成左右贯通的螺旋形的走气流道,所述走液卷带上设有沿着该走液卷带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通过所述螺旋液道相互连通的第一进出液接口和第二进出液接口,所述第一进出液接口设于所述走液卷带的螺旋方向的内侧端、且平行于所述芯轴的轴线向左伸出,所述第二进出液接口平行于所述芯轴的轴线向右伸出。
本申请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包括以下优选方案:
所述第二进出液接口设于所述走液卷带的螺旋方向的外侧端。
所述螺旋式换热器还包括呈螺旋状卷绕于所述走液卷带外围至少2圈的第二走液卷带,任一相邻两个圈层的第二走液卷带隔开一定距离,从而形成左右贯通的螺旋形的第二走气流道,所述第二走液卷带在其螺旋方向的长度两端分别设有平行于所述芯轴的轴线向左伸出的第三进出液接口和平行于所述芯轴的轴线向右伸出的第四进出液接口。
所述走液卷带与所述第二走液卷带的长度相等。
所述走液卷带内设置有一根左右延伸的液道分隔条,所述液道分隔条将所述螺旋液道分隔成相互隔离的两条液流分道,所述第一进出液接口和所述第二进出液接口分别设于内侧液流分道的长度两端,外侧液流分道的长度两端分别设有平行于所述芯轴的轴线向左伸出的第三进出液接口和平行于所述芯轴的轴线向右伸出的第四进出液接口。
所述走液卷带内设置有左右延伸、且沿着该走液卷带的螺旋方向间隔排布的至少两根液道分隔条,所述液道分隔条将所述螺旋液道分隔成沿着所述走液卷带的螺旋方向依次排布、且相互隔离的至少三条液流分道,所述第一进出液接口和所述第二进出液接口分别设于最内侧液流分道的长度两端,其余各条液流分道的长度两端分别设置有平行于所述芯轴的轴线向左伸出的第三进出液接口和平行于所述芯轴的轴线向右伸出的第四进出液接口。
所述第三进出液接口设于液流分道的螺旋方向的内侧端、且平行于所述芯轴的轴线向左伸出,所述第四进出液接口设于液流分道的螺旋方向的外侧端、且平行于所述芯轴的轴线向右伸出。
各根所述液流分道的长度相等。
各根液道分隔条沿着所述芯轴的径向方向直线分布。
每一个圈层的走液卷带内均设置有一根所述液道分隔条。
所述第一进出液接口以及各个第三进出液接口沿着所述芯轴的径向方向直线分布,所述第二进出液接口以及各个第四进出液接口沿着所述芯轴的径向方向直线分布。
每条液流分道内均设置有沿着所述走液卷带的螺旋方向线性延伸的导流条。
所述导流条设有至少两根,各根导流条相互平行且自左而右等距排布。
所述走液卷带包括平行布置的两条导热薄带以及密封设置于所述两条导热薄带的侧边之间的封液条,所述螺旋液道形成于所述封液条和所述两条导热薄带之间。
至少其中一条导热薄带上一体设置有位于所述螺旋液道内、且支撑于所述两条导热薄带之间的多个间隔分布的冲压凸起。
所述第一进出液接口和所述第二进出液接口处的一条导热薄带具有沿着所述芯轴的径向方向向外凸出的弧形折弯部。
至少其中一条导热薄带上一体设置有位于所述走气流道内、且支撑于相邻两个圈层的走液卷带之间的多个间隔分布的冲压凸起。
所述的导热薄带是铝箔。
所述走气流道中设有夹在相邻两个圈层的走液卷带之间的风道支撑件。
所述风道支撑件是平行于所述芯轴的多根通风管,各根通风管沿着所述走气流道的螺旋方向紧密排布。
所述风道支撑件为瓦楞板,所述瓦楞板包括沿着所述走气流道的螺旋方向依次交替布置的多条楞峰和多条楞谷,每条楞峰和每条楞谷的长度均平行于所述芯轴的轴线延伸设置。
所述走液卷带呈非圆螺旋状卷绕于所述芯轴外围。
所述走液卷带呈椭圆形螺旋状卷绕于所述芯轴外围。
各个螺旋式换热器的芯轴同轴线布置,并且任一相邻两个螺旋式换热器的第一进出液接口或第二进出液接口相互对接。
任一相邻两个螺旋式换热器的第三进出液接口或第四进出液接口相互对接。
所述芯轴是带有轴向通孔的空心管,所述轴向通孔中穿设两端带外螺纹的拉杆,所述拉杆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将各个所述螺旋式换热器轴向夹紧的锁紧螺母。
每个所述螺旋式换热器分别包括同轴布置于所述走液卷带外围的筒形外壳,任一相邻两个换热器的筒形外壳密封抵接。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1、单个换热器的进液接口和出液接口设于换热器的轴向两侧、且均沿轴向伸出,使得进出液接口始终位于换热器径向范围内,不会增加换热器在其径向上需要的安装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多个换热器沿轴向串接。当多个这种结构的换热器沿轴向串接而组合成更大的换热装置后,换热的气体沿着换热装置轴向流动,各个单体换热器中的液体沿着轴向排布方向依次反向螺旋流动,进而使得该装置同时具有均匀的排液温度和排气温度,特别适于那些对排液温度或排气温度的均匀性具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场合。
2、多个这种结构的换热器可沿轴向无限串接扩展,从而能够尽可能多地“榨取”换热用液的热或冷,进而使得从换热装置排出的空气温度无限接近换热用液的入流温度,且扩展获得的换热装置不会占用环境中的径向空间。
3、由多个单体换热器组合而成的换热装置的换热效率由单体换热器的总数量决定,因此对每个单体换热器自身的换热效率降低,故而单体换热器在生产时其卷带缠绕圈数可以适当减小,这样由于单一径向尺寸较小,多个换热器沿轴向串联的形式形成管状的换热装置可以隐蔽安装在墙体的边角处,无需提供专门的安装空间进行安装。
4、单个换热器上卷带的缠绕圈数较少,意味着卷带内螺旋流体运动行程较短,相较于背景技术,发生堵塞时,沿螺旋方向清理堵塞物的难度较低。即便换热装置中某个单体换热器发生堵塞时,可以将堵塞的单体换热器拆卸下来,换上备用的可正常使用的换热器继续工作,从而不影响换热装置的正常使用。
5、将螺旋液道分隔成独立的多条液流分道,使得每条液流分道通过在螺旋方向上的长度减小来缩短每条液流分道的换热时间,使得每条液流分道在螺旋向上的温差变小,走气流道内的空气换热更均匀,进而该使得走气流道输出端位置处输出的空气温度分布更均匀。
6、换热器中的气体流道为左右贯通的螺旋形流道,其中设置成螺旋形流道是为了提供充足的换热面积,但其运动路径为从走液卷带左端面到走液卷带右端面,运动方向平行于螺旋线流道的平面,气体流阻小,走气流道清理难度较低。
7、本申请中气体流道的横截面面积≈走液卷带长度×气体流道厚度,现有技术中流体的横截面面积≈卷带宽度×流道厚度,螺旋换热器卷带长度>>卷带宽度,因此本申请中气体流道运动截面面积相较于现有技术有极大提升,当流道堵塞相同的面积,截面面积越大意味着影响越小,维护频率越低。
8、芯轴既能够支撑外围的走液卷带,又可以在其内设置轴向通孔以穿设两头螺接螺母的拉杆,以利用拉杆将多个单体换热器轴向拉紧固定,提升了换热装置的装配便利性和结构整体性。
9、气体尤其是空气的体积比热容远小于水等液体,而该换热器中走气流道的流通截面积远大于螺旋液道的流通截面积,工作时该换热器中气体的体积流量远大于水,从而使得水与气体能够充分换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用于展示左端面;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用于展示右端面;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换热器去掉外壳后的左端面示意图;
图4是图3中X1处的放大图,用于展示走液卷带左端面处的结构;
图5是图3中X1处的放大图,用于展示走液卷横截面处的剖视图;
图6是图3的简化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换热器的轴向剖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导热薄带完全展开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换热装置的轴向剖视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换热器去掉外壳后的左端面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换热器去掉外壳后的右端面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三中换热器去掉外壳后的左端面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三中换热器去掉外壳后的右端面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四种换热器去掉外壳后的左端面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五中换热器去掉外壳后的左端面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六中换热器去掉外壳后的左端面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六中换热器去掉外壳后的右端面示意图。
其中:
1-芯轴,2-走液卷带,3-走气流道,4-第一进出液接口,5-第二进出液接口,6-第三进出液接口,7-第四进出液接口,8-通风管,9-瓦楞板,10-筒形外壳,11-第二走液卷带,12-第二走气流道,13-拉杆,14-螺母;
101-轴向通孔,201-螺旋液道,201a-液流分道,202-导热薄带,202a-冲压凸起,202b-弧形折弯部,203-封液条,204-液道分隔条,205-导流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 “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
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的描述中,术语“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现在,参照附图描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例这种螺旋式换热器主要由芯轴1和走液卷带2构成,其中走液卷带2呈螺旋状卷绕于芯轴1外围,而且走液卷带2的卷绕圈数为十圈,从而在走液卷带2内形成了具有十个螺旋圈层的螺旋液道201。为了能够更方便地描述该螺旋式换热器的具体结构,现将芯轴1长度方向定义为左右方向,也即芯轴1的轴线左右延伸(自左向右延伸)。
在本实施例中,任一相邻两个圈层的走液卷带2隔开一定距离,从而形成左右贯通的螺旋形的走气流道3。为了防止相邻圈层的走液卷带2相互贴靠,进而导致走气流道3堵塞,本实施例在走气流道3中设置了夹在相邻两个圈层的走液卷带2之间的风道支撑件。
上述的风道支撑件是平行于芯轴1的多根通风管8,而且各根通风管8沿着走气流道3的螺旋方向紧密排布。为防止通风管8活动,最好将通风管8与走液卷带2粘接固定。通风管8优选导热性能优异且易于制作的铝管。
如图7所示,走液卷带2在其螺旋方向(也即长度方向)的内侧端设有平行于芯轴1的轴线向左伸出的第一进出液接口4,走液卷带2在其螺旋方向的外侧端设有平行于芯轴1的轴线向右伸出的第二进出液接口5,第一进出液接口4和第二进出液接口5通过卷带内的螺旋液道201相互连通。实际应用时,送入其中一个进出液接口的液体会沿着走液卷带2的螺旋方向(也是螺旋液道的螺旋方向)流至另一个进出液接口。与此同时,需要升温或降温的气体从该换热器的轴向一侧进入走气流道3自左向右或者自右向左流动,之后从该换热器轴向另一侧流出。并且走气流道3中流动的气体与走液卷带2内流动的液体因存在温差而发生热交换,获得所需温度的气体或液体。
不过,这种换热器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如果走液卷带2内侧端的第一进出液接口4为进液口,第二进出液接口5为出液口,送入走液卷带的液体是低于通风管内空气温度的低温液体。因液体在走液卷带2中自内而外流动,而且在流动过程中持续吸收通风管内气体热量,所以走液卷带2中液流温度自内而外依次递增。气体从该换热器轴向一侧进入走气流道3后,不同位置的气体接触的走液卷带温度不同——外围气体接触的走液卷带温度高于内侧气体接触的走液卷带温度,这就导致,从换热器轴向另一侧排出的气体温度不均匀,不能适用于那些对目标气体的温度均匀性具有较高要求的应用场合。
基于此,我们可以将多个上述结构的螺旋式换热器按照图9和图10所示的方式组合使用,从而形成一种能够均温出风的换热装置。在图9和图10中,各个上述结构的螺旋式换热器的芯轴1同轴线布置,并且任一相邻两个螺旋式换热器的对应一个进出液接口相互连接。为方便描述,在此将图10中的四个螺旋式换热器自左往右依次称为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第三换热器和第四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右端的第二进出液接口5与第二螺旋式换热器左端的第二进出液接口5对接,第二换热器右端的第一进出液接口4与第三螺旋式换热器左端的第一进出液接口4对接,第三换热器右端的第二进出液接口5与第四螺旋式换热器左端的第二进出液接口5对接。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晓,如果用于降温的低温液体在螺旋式换热器中自内而外流动,那么外侧端液温高于内侧端液温。显然,如果低温液体在螺旋式换热器中自外而内流动,那么内侧端液温高于外侧端液温。在图10中,第一换热器中换热用液自内而外流动,第一换热器外侧液温高于内侧液温,第一换热器中内侧空气比外围空气的放热强度大。第二换热器中换热用液自外内而内流动,第二换热器外侧液温低于内侧液温,第二换热器中内侧空气比外围空气的放热强度小。第三换热器中换热用液自内而外流动,第三换热器外侧液温高于内侧液温,第三换热器中内侧空气比外围空气的放热强度大。第四换热器中换热用液自外内而内流动,第四换热器外侧液温低于内侧液温,第四换热器中内侧空气比外围空气的放热强度小。所以当空气在图10中自右而左依次流过第四、第三、第二和第一换热器,能够获得温度相对均匀的目标空气,非常适用于空调系统。
不难理解,如果上述四个换热器的尺寸和结构完全一致,则四者可以非常方便地按照图9和图10所示的方式组装在一起,并且在组装完成后,各个换热器刚好平齐工整排布。
再参照图10所示,为了能够更加方便地将这四个换热器紧密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各个换热器的芯轴1采用带轴向通孔101的空心管结构,并于轴向通孔101中穿设两端带外螺纹的拉杆13,拉杆13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一锁紧螺母14,从而借助拉杆13和两个锁紧螺母14将各个螺旋式换热器轴向夹紧固定。
图9和图10中,每个换热器分别包括同轴布置于走液卷带2外围的筒形外壳10。为了尽可能减小相邻两个换热器间的轴向空隙,以减少气体泄露,本实施例将任一相邻两个换热器的筒形外壳10密封抵接。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走液卷带2包括平行布置的两条导热薄带202以及密封设置于两条导热薄带的侧边之间的封液条203,上述螺旋液道201形成于前述封液条和两条导热薄带之间。
不难理解,上述封液条203不仅能够密封液道,以防止液流外漏,还能够支撑走液卷带2的两条导热薄带202,以保证两条导热薄带202隔开一定距离形成液流通道。然而,封液条203对两导热薄带202的支撑强度和支撑面积有限,如果走液卷带2的轴向宽度较大,则容易出现相两导热薄带202相互贴近、流道堵塞的问题。基于此,本实施例在其中一条导热薄带202上一体设置了位于螺旋液道201内、且支撑于两条导热薄带202之间的许多间隔分布的冲压凸起202a。利用密布的冲压凸起202a进一步支撑两导热薄带202,从而保证螺旋液道结构稳定,不易坍塌堵塞。
为了增大第一进出液接口4和第二进出液接口5的通液面积,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对第一进出液接口4和第二进出液接口5处的一条导热薄带202做折弯处理,而使其具有沿着芯轴1的径向方向向外凸出的弧形折弯部202b。
如图7所示,上述导热薄带202采用厚度不足一毫米的铝箔。走液卷带2内各螺旋液道201的厚度(或称深度)、相邻圈层走液卷带2间的距离仅有几毫米的尺寸,薄的导热薄带和薄的流体流道提升了冷热流体的换热面积和换热效率。
并且,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在螺旋液道201内设置了两条根沿着走液卷带2的螺旋方向线性延伸的导流条205,这两根导流条205相互平行,从而使得进入螺旋液道201的液体被分成三路同向流动,提升了螺旋液道201中的液流均匀度。而且,导流条205还能够支撑走液卷带2的两条导热薄带202,使两条导热薄带202隔开一定距离形成结构稳定的液流通道。
上述导流条205、液道分隔条204、封液条203优选胶条。
实施例二:
图11和图12示出了本实施例这种螺旋式换热器的第二个具体实施中,该换热器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似,区别在于:
走液卷带2内设置有一根左右延伸(也即平行于芯轴轴线延伸)的液道分隔条204。这根液道分隔条204将螺旋液道201分隔成相互隔离的两条液流分道201a,其中一条液流分道201a位于另一条液流分道201a的外侧。第二进出液接口5不再设于整条走液卷带2的长度外侧端,而是设于内侧液流分道201a的长度外侧端,即第一进出液接口4和第二进出液接口5分别设于内侧液流分道201a的长度两端,二者通过内侧液流分道201a相互连通。外侧液流分道的长度内侧端设有平行于芯轴1的轴线向左伸出的第三进出液接口6,外侧液流分道的长度内侧端设有平行于芯轴1的轴线向右伸出的第四进出液接口7,第三进出液接口6和第四进出液接口7通过外侧液流分道201a相互连通。
考虑到在实际应用时,轴向通入该换热器走气流道3各入口位置的气体通常具有一致的入流温度,送入上述两条液流分道201a的液体通常具有一致的入流温度,两路液流的出流温度主要取决于液路的长度。故而,本实施例将两条液流分道201a的长度设为相等,以使得这两路液流的出流温度接近,进而使得与这两路液流发生热交换的“两路”气体的出流温度也接近。
实际应用时,送入第一进出液接口4的液体会沿着内侧液流分道201a的螺旋方向(也即长度方向)流至第二进出液接口5。送入第三进出液接口6的液体会沿着外侧液流分道201a的螺旋方向(也即长度方向)流至第四进出液接口7。从使得该换热器内可一共通入两路换热用液,进而提升该换热器的走液量及换热能力,克服了实施一单液路换热器存在的流阻大、流量小等缺陷。
显然,本实施例的换热器同样具有单个使用时存在的出气温度不均匀的问题。对此,我们仍然可以采用实施例一图9至图10所示的方式,将多个这种结构的螺旋式换热器组合在一起使用——相邻两个的螺旋式换热器的第一进出液接口4或第二进出液接口5相互对接,并且相邻两个的螺旋式换热器的第三进出液接口6或第四进出液接口7也相互对接。
实施例三:
图13和图14示出了本实施例这种螺旋式换热器的第三个具体实施中,该换热器的结构与实施例二相似,区别在于:
走液卷带2内设置的液道分隔条204不止一根,而是许多根。每根液道分隔条204的长度左右延伸,且这些液道分隔条204沿着走液卷带2的螺旋方向间隔排布。这些液道分隔条204将螺旋液道201分隔成沿着走液卷带2的螺旋方向依次排布、且相互隔离的多条液流分道201a。第一进出液接口4和第二进出液接口5分别设于最内侧液流分道201a的长度两端,二者通过最内侧液流分道201a相互连通。其余各条液流分道的长度内侧端设有平行于芯轴1的轴线向左伸出的第三进出液接口6,长度外侧端设有平行于芯轴1的轴线向左右伸出的第四进出液接口7,“其余各条液流分道”中的每一条均将其长度两端的第三进出液接口6和第四进出液接口7相互连通。
实际应用时,送入第一进出液接口4的液会沿着最内侧液流分道201a的长度方向流至第二进出液接口5。送入各个第三进出液接口6的液会沿着对应液流分道201a的长度方向流至对应的第四进出液接口7。如此,可同时向该换热器通入多路换热用液,进而进一步提升该换热器的走液量及换热能力。
显然本实施例的换热器也具有单个使用时存在的出气温度不均匀的问题。对此,我们仍然可以采用实施例一图9和图10所示的方式,将多个这种结构的螺旋式换热器组合在一起使用——相邻两个的螺旋式换热器的第一进出液接口4或第二进出液接口5相互对接,并且相邻两个的螺旋式换热器对应的第三进出液接口6或第四进出液接口7也相互对接。
本实施例中换热器的进出液接口数量较多,如果采用实施例二的思路将各条液流分道201a的长度设为相等,那么这些进出液接口将会在圈带上大面积散落分布,这不仅增加了换热器的制作难度,还增加了多个换热器的串接难度。所以,本实施例并没有机械地采用实施例二的等长流道设计,而是将各根液道分隔条204沿着芯轴1的径向方向直线分布,从而使得各条液流分道201a的端部处于芯轴1的同一径向方向上,以此为基础,本实施例中第一进出液接口4以及各个第三进出液接口6沿着芯轴1的径向方向直线分布,第二进出液接口5以及各个第四进出液接口7也沿着芯轴1的径向方向直线分布,从而降低换热器的制作和串接难度。
显然,我们也可以在每条液流分道201a内都设置导流条205,以提升了各条液流分道201a中的液流均匀度。
实施例四:
图15示出了本实施例这种螺旋式换热器的第四个具体实施中,该换热器的结构与实施例一相似,区别在于:
走气流道3中的风道支撑件不再是规则排布的众多通风管,而是夹在相邻两个圈层的走液卷带2之间的瓦楞板9。波浪形的瓦楞板9包括沿着走气流道3的螺旋方向依次交替分布的多条楞峰和多条楞谷,每条楞峰和每条楞谷的长度均平行于芯轴1的轴线延伸设置。
我们知道,瓦楞板9在楞峰和楞谷的排布方向上很容易弯折,而在楞峰或楞谷的长度延伸方向上具有很强的抗弯性能。本实施例巧妙地利用瓦楞板9的前述结构特性,将其楞峰和楞谷沿着走气流道3的螺旋方向依次交替排布,不仅使得瓦楞板9能够顺着螺旋方向弯折排布,方便了该换热器的加工制作,又提升了该换热器主体部分的抗弯强度。
上述瓦楞板9应采用导热性能优良的材料,比如厚度不足一毫米或者仅有几毫米的铝质或钢质瓦楞板。
实施例五:
图16示出了本实施例这种螺旋式换热器的第五个具体实施中,该换热器的结构与实施例一和实施例四相似,区别在于:
本实施例中,走气流道3中的风道支撑件既不是规则排布的众多通风管,也不是特定角度放置的瓦楞板9,而是直接一体形成于其中一条导热薄带202上的众多冲压凸起202a,这些冲压凸起202a相互隔开地排布在走气流道3内,且支撑于相邻两个圈层的走液卷带2之间,以保证走气流道3畅通稳定。
在上述五个实施例中,走液卷带2呈圆形螺旋状卷绕于芯轴1外围,即走液卷带2是圆形螺旋形状,这种形状的换热器更易加工制造。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走液卷带2是非圆螺旋形状,即走液卷带2也可以呈非圆螺旋状卷绕于芯轴1外围。一般来说,前述非圆螺旋优选为椭圆形螺旋,这种形状的换热器,外形扁平,更加美观,而且可以布置在扁平空间中,充分利用扁平空间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实施例六:
图17和图18示出了本实施例这种螺旋式换热器的第六个具体实施中,该换热器是对实施例一换热器做的进一步改进,其结构及效果与实施例二相近:
本实施例的螺旋式换热器除了具有实施例一中的结构之外,还配置了一条呈螺旋状卷绕于走液卷带2外围将近4圈的第二走液卷带11——共两条走液卷带。任一相邻两个圈层的第二走液卷带11隔开一定距离,从而在第二走液卷带11的圈层之间形成了左右贯通的螺旋形的第二走气流道12。第二走液卷带11在其螺旋方向的长度两端分别设有平行于芯轴1的轴线向左伸出的第三进出液接口6和平行于芯轴1的轴线向右伸出的第四进出液接口7。其中第三进出液接口6设于第二走液卷带11的内侧端,第四进出液接口7设于第二走液卷带11的外侧端。
实际应用时,送入第一进出液接口5的液体沿着走液卷带2的螺旋方向(也即长度方向)流至第二进出液接口5。送入第三进出液接口6的液会沿着第二走液卷带11的螺旋方向(也即长度方向)流至第四进出液接口7。从使得该换热器内可一共通入两路换热用液,进而提升该换热器的走液量及换热能力,克服了实施一单液路换热器存在的流阻大、流量小等缺陷。
显然,本实施例的换热器同样具有单个使用时存在的出气温度不均匀的问题。对此,我们仍然可以采用实施例一图9和图10所示的方式,将多个这种结构的螺旋式换热器组合在一起使用——相邻两个的螺旋式换热器的第一进出液接口4或第二进出液接口5相互对接,并且相邻两个的螺旋式换热器的第三进出液接口6或第四进出液接口7也相互对接。
考虑到在实际应用时,轴向通入该换热器走气流道3和第二走气流道12各入口位置的气体通常具有一致的入流温度,送入上述两条走液卷带的液体通常具有一致的入流温度,两路液流的出流温度主要取决于液路的长度。故而,本实施例将走液卷带2与第二走液卷带11的长度设为相等,以使得这两路液流的出流温度接近,进而使得与这两路液流发生热交换的“两路”气体的出流温度也接近。

Claims (27)

1.一种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其轴线左右延伸的芯轴(1),以及
呈螺旋状卷绕于所述芯轴(1)外围至少2圈、且其内带有螺旋液道(201)的走液卷带(2);
任一相邻两个圈层的走液卷带(2)隔开一定距离,从而形成左右贯通的螺旋形的走气流道(3),所述走液卷带(2)上设有沿着该走液卷带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且通过所述螺旋液道(201)相互连通的第一进出液接口(4)和第二进出液接口(5),所述第一进出液接口(4)设于所述走液卷带(2)的螺旋方向的内侧端、且平行于所述芯轴(1)的轴线向左伸出,所述第二进出液接口(5)平行于所述芯轴(1)的轴线向右伸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出液接口(5)设于所述走液卷带(2)的螺旋方向的外侧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式换热器还包括呈螺旋状卷绕于所述走液卷带(2)外围至少2圈的第二走液卷带(11),任一相邻两个圈层的第二走液卷带(11)隔开一定距离,从而形成左右贯通的螺旋形的第二走气流道(12),所述第二走液卷带(11)在其螺旋方向的长度两端分别设有平行于所述芯轴(1)的轴线向左伸出的第三进出液接口(6)和平行于所述芯轴(1)的轴线向右伸出的第四进出液接口(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走液卷带(2)与所述第二走液卷带(11)的长度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走液卷带(2)内设置有一根左右延伸的液道分隔条(204),所述液道分隔条(204)将所述螺旋液道(201)分隔成相互隔离的两条液流分道(201a),所述第一进出液接口(4)和所述第二进出液接口(5)分别设于内侧液流分道(201a)的长度两端,外侧液流分道的长度两端分别设有平行于所述芯轴(1)的轴线向左伸出的第三进出液接口(6)和平行于所述芯轴(1)的轴线向右伸出的第四进出液接口(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走液卷带(2)内设置有左右延伸、且沿着该走液卷带(2)的螺旋方向间隔排布的至少两根液道分隔条(204),所述液道分隔条(204)将所述螺旋液道(201)分隔成沿着所述走液卷带(2)的螺旋方向依次排布、且相互隔离的至少三条液流分道(201a),所述第一进出液接口(4)和所述第二进出液接口(5)分别设于最内侧液流分道(201a)的长度两端,其余各条液流分道的长度两端分别设置有平行于所述芯轴(1)的轴线向左伸出的第三进出液接口(6)和平行于所述芯轴(1)的轴线向右伸出的第四进出液接口(7)。
7.根据权利要求3至6任一项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进出液接口(6)设于液流分道的螺旋方向的内侧端,所述第四进出液接口(7)设于液流分道的螺旋方向的外侧端。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任一项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各根所述液流分道(201a)的长度相等。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各根液道分隔条(204)沿着所述芯轴(1)的径向方向直线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一个圈层的走液卷带(2)内均设置有一根所述液道分隔条(204)。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出液接口(4)以及各个第三进出液接口(6)沿着所述芯轴(1)的径向方向直线分布,所述第二进出液接口(5)以及各个第四进出液接口(7)沿着所述芯轴(1)的径向方向直线分布。
12.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每条液流分道(201a)内均设置有沿着所述走液卷带(2)的螺旋方向线性延伸的导流条(205)。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条(205)设有至少两根,各根导流条(205)相互平行且自左而右等距排布。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走液卷带(2)包括平行布置的两条导热薄带(202)以及密封设置于所述两条导热薄带的侧边之间的封液条(203),所述螺旋液道(201)形成于所述封液条和所述两条导热薄带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其中一条导热薄带(202)上一体设置有位于所述螺旋液道(201)内、且支撑于所述两条导热薄带(202)之间的多个间隔分布的冲压凸起(202a)。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出液接口(4)和所述第二进出液接口(5)处的一条导热薄带(202)具有沿着所述芯轴(1)的径向方向向外凸出的弧形折弯部(202b)。
17.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其中一条导热薄带(202)上一体设置有位于所述走气流道(3)内、且支撑于相邻两个圈层的走液卷带(2)之间的多个间隔分布的冲压凸起(202a)。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热薄带(202)是铝箔。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走气流道(3)中设有夹在相邻两个圈层的走液卷带(2)之间的风道支撑件。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支撑件是平行于所述芯轴(1)的多根通风管(8),各根通风管(8)沿着所述走气流道(3)的螺旋方向紧密排布。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支撑件为瓦楞板(9),所述瓦楞板(9)包括沿着所述走气流道(3)的螺旋方向依次交替布置的多条楞峰和多条楞谷,每条楞峰和每条楞谷的长度均平行于所述芯轴(1)的轴线延伸设置。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走液卷带(2)呈非圆螺旋状卷绕于所述芯轴(1)外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走液卷带(2)呈椭圆形螺旋状卷绕于所述芯轴(1)外围。
24.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至23任一项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各个螺旋式换热器的芯轴(1)同轴线布置,并且任一相邻两个螺旋式换热器的第一进出液接口(4)或第二进出液接口(5)相互对接。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螺旋式换热器是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螺旋式换热器时,任一相邻两个螺旋式换热器的第三进出液接口(6)或第四进出液接口(7)相互对接。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1)是带有轴向通孔(101)的空心管,所述轴向通孔(101)中穿设两端带外螺纹的拉杆(13),所述拉杆(13)的两端分别螺纹连接将各个所述螺旋式换热器轴向夹紧的锁紧螺母(14)。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螺旋式换热器分别包括同轴布置于所述走液卷带(2)外围的筒形外壳(10),任一相邻两个换热器的筒形外壳(10)密封抵接。
CN202011384539.3A 2020-12-02 2020-12-02 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Active CN11217918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84539.3A CN112179181B (zh) 2020-12-02 2020-12-02 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US18/039,546 US20240093944A1 (en) 2020-12-02 2021-11-30 Spiral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 device
CA3200800A CA3200800A1 (en) 2020-12-02 2021-11-30 Spiral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 device
PCT/CN2021/134267 WO2022116956A1 (zh) 2020-12-02 2021-11-30 螺旋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JP2023533316A JP7669489B2 (ja) 2020-12-02 2021-11-30 スパイラル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装置
EP21899987.8A EP4257905A4 (en) 2020-12-02 2021-11-30 SPIRAL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 DEVICE
KR1020237021998A KR20230116866A (ko) 2020-12-02 2021-11-30 나선형 열교환기 및 열교환 장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84539.3A CN112179181B (zh) 2020-12-02 2020-12-02 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79181A CN112179181A (zh) 2021-01-05
CN112179181B true CN112179181B (zh) 2021-03-02

Family

ID=739183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84539.3A Active CN112179181B (zh) 2020-12-02 2020-12-02 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7918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57905A4 (en) * 2020-12-02 2025-02-26 Shanghai Xingye Materials Technology Co., Ltd SPIRAL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 DEVICE
CN112696538A (zh) * 2021-01-14 2021-04-23 上海兴邺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管及其制法
CN118912980B (zh) * 2024-10-10 2024-12-27 山东豪迈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列管换热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1405Y (zh) * 1994-06-18 1995-03-08 李振金 一种螺旋板换热器
CN104995473A (zh) * 2012-12-05 2015-10-21 波利视觉股份有限公司 盘旋或螺旋逆流热交换器
CN206450125U (zh) * 2016-12-20 2017-08-29 江苏斯文逊环境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换热器支撑环及其应用的螺旋板换热器
CN208936831U (zh) * 2018-09-25 2019-06-04 石家庄吉瑞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层叠式螺旋板换热装置
CN110736370A (zh) * 2018-07-18 2020-01-31 兰州兰洛炼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
CN210321350U (zh) * 2019-07-25 2020-04-14 无锡中凡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板式换热器
CN210321349U (zh) * 2019-07-25 2020-04-14 无锡中凡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便于更换介质的螺旋板换热器
CN211717232U (zh) * 2019-08-19 2020-10-2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螺旋板换热器
CN211953813U (zh) * 2019-12-09 2020-11-17 托普工业(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板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91405Y (zh) * 1994-06-18 1995-03-08 李振金 一种螺旋板换热器
CN104995473A (zh) * 2012-12-05 2015-10-21 波利视觉股份有限公司 盘旋或螺旋逆流热交换器
CN206450125U (zh) * 2016-12-20 2017-08-29 江苏斯文逊环境设备技术有限公司 换热器支撑环及其应用的螺旋板换热器
CN110736370A (zh) * 2018-07-18 2020-01-31 兰州兰洛炼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
CN208936831U (zh) * 2018-09-25 2019-06-04 石家庄吉瑞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层叠式螺旋板换热装置
CN210321350U (zh) * 2019-07-25 2020-04-14 无锡中凡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板式换热器
CN210321349U (zh) * 2019-07-25 2020-04-14 无锡中凡工业装备有限公司 便于更换介质的螺旋板换热器
CN211717232U (zh) * 2019-08-19 2020-10-20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螺旋板换热器
CN211953813U (zh) * 2019-12-09 2020-11-17 托普工业(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螺旋板换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79181A (zh) 2021-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79181B (zh) 螺旋式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CN214199793U (zh) 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EP1723375B1 (en) Method for heating fresh water
CN107664444B (zh) 侧流程板壳式换热板以及多流程可拆卸板壳式换热器
CN112378279B (zh) 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WO2022116956A1 (zh) 螺旋换热器和换热装置
WO2016095872A1 (zh) 一种弧形板式换热器
CN102322752A (zh) 一种换热器
JPH05196377A (ja) 熱交換器
CZ303626B6 (cs) Protiproudý válcový rekuperacní výmeník s vícechodými sroubovite stocenými teplosmennými plochami, urcený zejména pro vetrací zarízení
WO2014133394A1 (en) Multi port extrusion (mpe) design
MX2008008179A (es)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de tubo enrollado en espiral en capas y metodo de fabricacion.
CN112378280A (zh) 螺旋型换热器
FR2832496B1 (fr) Echangeur de chaleur du type helicoidal
CN214199792U (zh) 螺旋型换热器
CN110567298A (zh) 一种嵌套式螺旋折流板及换热器
JP7704858B2 (ja) コイル型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15063907U (zh) 绕管式换热器及制冷系统
CN215109181U (zh) 一种表面式回热器
CN112378275A (zh) 一种基于外胀式螺纹管的套管式换热器
CN112212724A (zh) 一种带旋流折流板的换热器
CN223077482U (zh) 一种盘管复合列管式换热器
CN219736050U (zh) 换热器
CN215063893U (zh) 绕管式换热器及制冷系统
CN212658122U (zh) 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Spiral heat exchangers and heat exchange devices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16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2

Pledgee: Zhejiang Tailong Commercial Bank Co.,Ltd. Shanghai Zhabei sub branch

Pledgor: Shanghai Xingye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310000262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2

Pledgee: Zhejiang Tailong Commercial Bank Co.,Ltd. Shanghai Zhabei sub branch

Pledgor: Shanghai Xingye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310000262

PC01 Cancellation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