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35260B - 主控单元的控制方法、位置信息的上报方法和追踪器 - Google Patents
主控单元的控制方法、位置信息的上报方法和追踪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35260B CN112135260B CN202010872132.9A CN202010872132A CN112135260B CN 112135260 B CN112135260 B CN 112135260B CN 202010872132 A CN202010872132 A CN 202010872132A CN 112135260 B CN112135260 B CN 11213526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ment
- control unit
- main control
- state
- track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9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2—Services making use of location information
- H04W4/029—Location-based management or tracking services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20/00—Information sensed or collected by the things
- G16Y20/10—Information sensed or collected by the things relating to the environment, e.g. temperature; relating to location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20/00—Information sensed or collected by the things
- G16Y20/40—Information sensed or collected by the things relating to personal data, e.g. biometric data, records or preferences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40/00—IoT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f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G16Y40/50—Safety; Security of things, users, data or systems
-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Y—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 G16Y40/00—IoT characterised by the purpose of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G16Y40/60—Positioning; Navig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transmission
- H04W52/283—Power depending on the position of the mobil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主控单元的控制方法、位置信息的上报方法和追踪器,通过设置微控制器和运动检测模块,减少主控单元被唤醒的次数以及唤醒后主控单元执行高功耗操作的次数,在追踪器建立Wi‑Fi连接后,利用Wi‑Fi模块代替了高能耗的蜂窝网络模块和GPS模块,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追踪器的续航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定位追踪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主控单元的控制方法、位置信息的上报方法和追踪器。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发展,如何防止儿童和宠物走失或被社会不法分子拐卖,一直是大家讨论关心的话题。现在市面上提供了一些追踪器,利用GPS定位、蜂窝网络和电子围栏功能查询追踪设备的追踪信息,一旦持有设备的儿童或宠物离开电子围栏范围,用户的终端设备就会收到警报。
然而这些追踪设备的续航能力都不尽人意,追踪器的电池一直处于高放电状态。而追踪器的续航能力,无疑是被追踪者的一大安全保障。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主控单元的控制方法、位置信息的上报方法和追踪器,解决相关技术中追踪器能耗较高和续航能力较差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主控单元的控制方法,包括:
微控制器在第一时刻检测追踪器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其中,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一时刻处于休眠状态;
若为是,所述微控制器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一时长阈值;
若为是,所述微控制器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二时长阈值;其中,所述第二时长阈值大于第一时长阈值;
若为是,所述微控制器在第二时刻向所述主控单元发送第一唤醒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唤醒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主控单元在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以及获取所述第一时刻之前最近上报的位置信息,并上报所述位置信息;所述第二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位置信息的上报方法,包括:
在主控单元处于休眠状态时,接收来自微控制器的第一唤醒指示信息;
响应于所述第一唤醒指示信息,所述主控单元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在第二时刻上报位置信息;其中,所述位置信息是第一时刻之前通过GPS模块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所述第二时长阈值为追踪器保持静止状态的时长。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主控单元的控制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在第一时刻检测追踪器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其中,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一时刻处于休眠状态;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若为是,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一时长阈值;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若为是,所述第二判断模块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二时长阈值;其中,所述第二时长阈值大于第一时长阈值;
发送模块,用于若为是,所述发送模块在第二时刻向所述主控单元发送第一唤醒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唤醒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主控单元在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以及获取所述第一时刻之前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并上报所述位置信息;所述第二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位置信息的上报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在主控单元处于休眠状态时,接收来自微控制器的第一唤醒指示信息;
上报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唤醒指示信息,所述主控单元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在第二时刻上报位置信息;其中,所述位置信息是第一时刻之前通过GPS模块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所述第二时长阈值为追踪器保持静止状态的时长。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追踪器,包括:微控制器和主控单元;
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在第一时刻检测追踪器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其中,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一时刻处于休眠状态;若为是,所述微控制器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一时长阈值;若为是,所述微控制器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二时长阈值;其中,所述第二时长阈值大于第一时长阈值;若为是,所述微控制器在第二时刻向所述主控单元发送第一唤醒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唤醒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主控单元在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以及获取所述第一时刻之前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并上报所述位置信息;所述第二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
所述主控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微控制器的第一唤醒指示信息;响应于所述第一唤醒指示信息,所述主控单元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在第二时刻上报位置信息;其中,所述位置信息是第一时刻之前通过GPS模块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所述第二时长阈值为追踪器保持静止状态的时长。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主控单元的控制方法和位置信息的上报方法,在设备处于较长时间的静止状态时,通过减少主控单元被唤醒的次数以及主控单元唤醒GPS模块来查询追踪器的位置信息的次数,有效降低追踪器的能耗,提高追踪器电池的续航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追踪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追踪器工作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追踪器工作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Wi-Fi连接后追踪器工作的流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位置信息的上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控单元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追踪器的结构示意图,该追踪器包括主控单元10、微控制器20、Wi-Fi模块11、GPS模块12、蜂窝网络模块13、运动检测单元21。其中,主控单元10分别与Wi-Fi模块11、GPS模块12、蜂窝网络模块13通信连接,微控制器20与运动检测单元21通信连接,微控制器20与主控单元10通信连接,Wi-Fi模块11和蜂窝网络模块13可与外部服务器或Wi-Fi热点进行通信。尽管在图1中分开表示了各单元,然而这仅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将各单元按需求集成于一个单元中。蜂窝网络模块13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能够连接到2G/3G/4G/5G移动通信网络的蜂窝网络通信基带芯片。
本申请实施例中,该追踪器还包括变压电路、音频控制单元和扬声器等部件(图1未画出),可与诸如手机、电脑、智能手环等终端建立通信连接。当终端需要追踪器发出声音时,可通过向音频控制单元发送指令信号,音频控制单元接收该指令信号后控制扬声器发出声音,以此达到警报或者提示用户的目的。
微控制器20是一块低功耗和性能较弱的芯片,例如MCS-51系列单片机。微控制器20用于通过运动检测单元21来判断某一时刻该追踪器是否处于静止状态。
运动检测单元21可以由角运动检测装置(又称陀螺仪)或者加速度检测装置构成。以角运动检测装置举例,陀螺仪是用壳体绕正交于自转轴的一个或两个轴高速回转的检测装置,该高速回转的壳体具有动量矩敏感的特性。陀螺仪的原理是,一个旋转物体的旋转轴所指的方向在不受外力影响时,是不会改变的,进而言之,当设置有陀螺仪的设备进入运动状态时,会对陀螺仪产生一个惯性力矩,该力矩势必会改变陀螺仪的转子轴产生改变。为控制本申请实施例中运动检测单元21的检测敏感度,我们定义当陀螺仪每秒检测的频率为X次,当检测到N次转子轴发生方向改变或转子轴的变化角度为α°,微控制器20判定该追踪器处于运动状态,其中N次和α°为经过试验后人为设定的合理数值,且X次必须足够大,即陀螺仪的检测时间间隔足够短,例如每秒50次。
主控单元10是一块功耗较高和性能较好的执行芯片,用于通过GPS模块12获取该追踪器当前位置信息,以及储存一定数量的位置信息;通过蜂窝网络模块13与外部的服务器建立通讯连接,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例如:终端打开电子围栏功能后,主控单元10获取该追踪器的当前位置处于电子围栏范围外时,主控单元10及时通过蜂窝网络模块13向终端发送警报信息通知用户,又或者主控单元以固定时间频率上报该追踪器的位置信息;通过Wi-Fi模块11实现与外部的服务器进行通讯连接和获取该追踪器的位置信息,当追踪器建立Wi-Fi连接后,低功耗的Wi-Fi模块11代替高功耗的蜂窝网络模块13和GPS模块,实现其两者功能的同时耗电更低。
微控制器20和主控单元10之间有通信连接,表现为主控单元10可以接受微控制器20的各类指令,并执行对应操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控单元10、GPS模块12和蜂窝网络模块13这类高耗电的芯片单元通常处于休眠状态,当主控单元10被唤醒后会根据微控制器20的指示信息唤醒GPS模块12和/或蜂窝网络模块13并执行对应操作,其他各类单元功耗很低。例如:在典型的移动设备上,如运行安卓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GPS模块12消耗的电流约为50~100毫安,利用陀螺仪的运动检测模块21消耗的电流在1毫安以下,检测到追踪器进入运动状态后向微控制器20发送运动信号而消耗的电量也不会超过5毫安,可见,与长时间打开GPS模块12相比,在非必要时使GPS模块12等高消耗模块进入休眠状态、启动运动检测模块21,可有效降低追踪器的整体能耗。为使被追踪者(宠物、老人、小孩等)携带该追踪器方便,可采用诸如纽扣电池或7号电池等小型电池来作为供电单元。
如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追踪器工作的流程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
S201:微控制器20在第一时刻检测到追踪器处于静止状态,且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二时间阈值。
具体的,微控制器20利用运动检测单元21检测追踪器是否为静止状态,工作原理可以是:微控制单元20以通过运动检测单元21进行检测判断,当运动检测单元21检测到追踪器的加速度大于某个值,或者运动检测单元21的陀螺仪转子轴偏移量大于某个值时,微控制器20判断追踪器处于运动状态。运动检测单元21可以由陀螺仪或者加速度检测器构成,具体可见上文对图1中运动检测单元21的举例。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时间阈值和第二时间阈值分别为用户通过终端设置的短时时间阈值和长时时间阈值,一般前者为3~5分钟,后者为30分钟或60分钟。在一般情况下,追踪器需要以一个较短时间频率查询此时追踪器所在的位置信息,以便当查询到被追踪者处于用户设置的电子围栏范围外时,及时向用户发出警报;同时,追踪器需要以一个较长时间频率上报此时追踪器所在的位置信息,以便即使追踪器处于电子围栏范围内时,用户也能定时知道此刻被追踪者的位置。
例如:第一时刻T1为11:00,第二时刻T2为12:00,第二时间阈值为60分钟;在11:00时,微控制器20检测到追踪器处于静止状态,且直到12:00时,运动检测单元21一直没有检测到追踪器处于运动状态的参数条件,证明追踪器一直处于静止状态,且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超过第二时间阈值。
S202:微控制器20在第二时刻向主控单元10发送第一唤醒指示信息。
具体的,当微控制器20检测到追踪器静止超过了第二时间阈值的时长时,在第二时刻,微控制器20向主控单元10的指令寄存器发送内容为第一唤醒指示信息的指令,指令寄存器根据该指令生产操作码和指令地址;操作码部分被送到主控单元10的译码电路中进行分析,指出该指令应执行的第一唤醒的操作,指令地址部分送到地址加法器生成有效地址后送到存储器中,作为取数或存数的地址。
S203:主控单元10响应于第一唤醒指示信息,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
具体的,为使追踪器有足够的续航能力,类似主控单元10、GPS模块12和蜂窝网络模块13这种高耗电的芯片单元一般处于休眠状态,休眠状态即STR状态(Suspend to RAM,意思为“挂起到内存”)。在STR状态下,主控单元把进入到STR状态前的工作状态数据都存放在主存储器中(例如:第一时刻之前获取的位置信息、电子围栏范围等),电源只为主存储器、指令寄存器等最必要的模块供电,以确保数据不丢失和及时响应,一旦接收到主控单元10的第一唤醒指示信息时,主控单元10被唤醒,即切换为可以执行更多操作的唤醒状态。
S204:主控单元10获取第一时刻之前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并上报该位置信息。
具体的,在第二时刻,根据第一唤醒指示信息,主控单元10不唤醒GPS模块12,直接调取主存储器中存储的最近一次获取的位置信息,该位置信息可以是第一时刻之前利用GPS模块查询的位置信息;主控单元10继而唤醒蜂窝网络模块13,利用蜂窝网络模块13与用户终端建立数据网络连接,上报该位置信息。
例如:第一时刻T1为11:00,第二时刻T2为12:00,第二时间阈值为60分钟;在11:00之前,追踪器一直处于运动状态,主控单元10被唤醒后,再唤醒GPS模块12来查询追踪器的位置信息,累计查询过20次,10:55分时主控单元10最后一次查询追踪器的位置,主控单元10的主存储器内存储了包括此位置信息在内的前10次位置信息;11:00时,微控制器20检测到追踪器进入静止状态,且一直到12:00追踪器都处于静止状态,则微控制器20在12:00向主控单元10发送第二唤醒指示信息;主控单元10响应于第二唤醒指示信息,切换为唤醒模式,不唤醒GPS模块12,直接在主存储器调取存储的10:55分的位置信息,并唤醒蜂窝网络模块13将此位置信息上报。
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减少了当追踪器处于较长时间的静止状态时,主控单元10执行唤醒GPS模块12等高功耗操作的次数,进而降低了追踪器的整体功耗。
如图3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追踪器工作的流程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
S301:在第一时刻检测追踪器是否处于静止状态,若为否,执行步骤S302;若为是,执行步骤S304。
具体的,在第一时刻,微控制器20通过运动检测单元21检测追踪器的运动状态,具体工作原理可参考上文图2中的步骤S201。
S302:在第三时刻微控制器20向主控单元10发送第二唤醒指示信息;
当追踪器处于持续运动状态,意味着被追踪者的位置发生了改变,需要实时追踪被追踪者所在的位置。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微控制器20在第三时刻向主控单元发送第二唤醒指示信息,第三时刻与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第一时长阈值,即用户设定的短时时间阈值。基于以上原理,当追踪器处于持续运动状态时,微控制20会以第一时间频率不断向主控单元10发送第二唤醒指示信息,直到追踪器再次处于静止状态,第一时间频率的时长即为第一时间阈值时长。
例如:第一时刻T1为11:00,第三时刻T3为11:05,第一时间阈值为5分钟;在11:00时,微控制器20检测到追踪器进入运动状态,且保持数小时的持续运动,那么在第三时刻11:05时,微控制器20会发送第二唤醒指示信息至主控单元10,且在11:10时、11:15、11:20时等时刻,微控制器20都会发送第二唤醒指示信息至主控单元10。
S303:主控单元10响应于第二唤醒指示信息,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
在第三时刻,主控单元10的指令寄存器接收到微控制器20的第二唤醒指示信息,指令寄存器输出唤醒指令的操作码,主控单元10从较为省电的休眠的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
S304:主控单元10获取追踪器的位置信息。
主控单元10接收到第二唤醒指示信息后,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通过GPS模块12获取追踪器的位置信息。通过GPS模块12获取位置信息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的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
例如:第一时刻T1为11:00,第三时刻T3为11:05,第一时间阈值为5分钟;在11:00时,微控制器20检测到追踪器进入运动状态,且保持数小时的持续运动,那么在第三时刻11:05时,微控制器20会发送第二唤醒指示信息至主控单元10,且在11:10时、11:15、11:20时等时刻,微控制器20都会发送第二唤醒指示信息至主控单元10;主控单元10在11:05、11:10、11:15等时刻被唤醒,利用GPS模块12查询追踪器的位置信息;主控单元10可以判断此位置信息是否超过用户设置的电子围栏的范围,若没有,主控单元10可以不用上报该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追踪器正常工作时,主控单元10和GPS模块12可以不用一直处于唤醒状态,减少追踪器的电池消耗。
S305:微控制器20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一时间阈值,若为否,执行步骤S302,若为是,执行步骤S306。
在大多数情况下,追踪器的持续运动时间可能不正好为第一时间阈值的时长的正整数倍,当追踪器的自第一时刻起的静止时长不超过第一时间阈值的时长时,依然执行步骤S302~S304,即在第三时刻微控制器20向主控单元10发送第二唤醒指示信息,主控单元10响应于第二唤醒指示信息,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后获取追踪器的位置信息。
为方便理解步骤S305中若为否的情况,举例来说:第一时间阈值为5分钟;追踪器自11:00开始运动,11:13分停下运动;微控制器20会在11:05时和11:10时向主控单元10发送第二唤醒指示信息,主控单元10被唤醒后利用GPS模块查询位置信息;以11:10时作为第一时刻T1,则距离T1时刻第一时间阈值的第三时刻T3为11:15时,追踪器于11:13时进入静止状态,则微控制器20检测到追踪器处于静止状态的时长不超过第一时间阈值;在第三时刻T3(11:15时),微控制器20会向主控单元10发送第二唤醒指示信息,主控单元10响应于第二唤醒指示信息后查询追踪器的位置信息。
S306:微控制器20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二时间阈值,若为否,执行步骤S307;若为是,执行步骤S310。
当追踪器的静止时长超过第一时间阈值时,微控制器20继续判断追踪器的静止时长是否大于第二时间阈值,该第一时间阈值和第二时间阈值分别为用户设置的短时时间阈值和长时时间阈值。
S307:在第四时刻微控制器20向主控单元10发送第三唤醒指示信息。
第四时刻T4与第一时刻T1之间的时长为第二时间阈值的时长,即用户设置的长时时间。当追踪器的静止时长没有超过第二时间阈值的时长时,意味着追踪器可能处于持续运动状态或间断运动状态,追踪器发生了位置的变化,即使此时追踪器可能处于电子围栏的范围内,用户也可以需要知道一定时间后追踪器所处的位置,该一定时间即为第二时间阈值的时长。
举例来说:第一时刻T1为11:00时,第一时间阈值为5分钟,第二时间阈值为30分钟,追踪器于11:00时进入运动状态,11:05时停止运动状态而保持静止状态,11:20时追踪器再次进入运动状态;则微控制器20于第三时刻T3为11:05时向主控单元10发送第二唤醒指示信息,主控单元10响应于第二唤醒指示信息后利用GPS模块12查询追踪器的位置信息;微控制器20判断11:05时至11:20时追踪器的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不足第二时间阈值,则于第四时刻T4为11:30时,微控制器20向主控单元10发送第三唤醒指示信息。
S308:主控单元10响应于第三唤醒指示信息,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
具体的,在第四时刻,主控单元10的指令寄存器接收到微控制器20的第三唤醒指示信息,指令寄存器输出唤醒指令的操作码,主控单元10从较为省电的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
S309:主控单元10获取追踪器的位置信息并上报;
具体的,在第四时刻,主控单元10唤醒GPS模块12,获取此时追踪器的位置信息;再唤醒蜂窝网络模块13,通过蜂窝网络模块13上报该位置信息,具体工作原理可参见上述步骤S304。
S310:在第二时刻微控制器20向主控单元10发送第一唤醒指示信息。
当微控制器20检测到追踪器的静止状态时长超过了第二时间阈值,即设备处于较长时间的静止状态时,在第二时刻,微控制器20向主控单元10发送第一唤醒指示信息,具体工作原理可参见上述图2中的步骤202。第二时刻T2与第一时刻T1之间为第二时长阈值。
S311:主控单元10响应于第一唤醒指示信息,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
主控单元10的指令寄存器接收到第一唤醒指示信息,指示主控单元10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具体工作原理可参见上述图2中的步骤203。
S312:主控单元10上报第一时刻之前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
主控单元10不唤醒GPS模块12,而是直接调取主存储器中第一时刻T1之前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唤醒蜂窝网络模块13后上报给用户终端,具体工作原理可参见上述图2中的步骤204。
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基于以上步骤S301~S312,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合理减少主控单元10被唤醒和主控单元10唤醒GPS模块12的次数,最大程度地节省功耗,且保证了追踪器能实现正常工作流程,保障用户被追踪者的定位需求。
如图4所示,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建立Wi-Fi连接后追踪器工作的流程示意图。
S401:追踪器建立Wi-Fi连接。
追踪器的Wi-Fi模块11发送无线电波,与无线路由器进行“无线相容性认证”,认证通过后,追踪器即可在该无线路由器的电波覆盖的有效范围内通过Wi-Fi连接实现一些操作,例如联网。当追踪器利用Wi-Fi模块11建立Wi-Fi连接时,Wi-Fi模块可以通过向主控单元10发送唤醒信息使主控单元10切换为唤醒模式。
S402:主控单元10判断该Wi-Fi是否为指定Wi-Fi热点;若为是,执行步骤S403,若为否,执行步骤S404。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主控单元10判断该Wi-Fi是否为指定Wi-Fi热点的原理可以是:定义在一段时间内追踪器与某一Wi-Fi热点建立了Y次连接,且Y次中有M次连接时长到达一定时长,则主控单元10判定此Wi-Fi热点为指定Wi-Fi热点,将此Wi-Fi热点的域值信息进行存储;其中,该一段时间可以为两周,Y的数值大于M的数值且都为合理的正整数。例如:主控单元检测到两周内,该追踪器与某小区某单元的Wi-Fi热点连接了20次,且其中有10次连接的时长都超过了半小时,主控单元10判定此Wi-Fi热点为指定Wi-Fi热点,将其域值信息存储在主储存器内。
主控单元10判断该Wi-Fi热点是否为指定Wi-Fi热点的原理还可以是:允许用户通过终端进行手动添加Wi-Fi热点的操作,终端判定添加的Wi-Fi热点为指定Wi-Fi热点,并将此Wi-Fi热点的域值信息通过蜂窝网络模块13发送给追踪器的主控单元10,主控单元10再将此Wi-Fi热点的域值信息进行存储。例如:用户在终端上将自己家里的Wi-Fi热点信息添加到指定Wi-Fi热点列表中,终端将该Wi-Fi热点的域值信息发送给追踪器的主控单元10。
S403:主控单元10由通常工作模式切换为飞行模式。
当追踪器的Wi-Fi模块11连接上指定Wi-Fi热点后,主控单元10进入飞行模式。在飞行模式下,主控单元10关闭了蜂窝网络模块13和GPS模块12等模块,蜂窝网络模块13不再与外界服务器进行通讯交流,处于飞行模式下的追踪器能耗大幅降低。
在追踪器进入飞行模式后,运动检测模块21检测到追踪器进入运动状态时,依然会执行步骤S301~S312的操作,不同的是,主控单元10通过Wi-Fi模块实现获取追踪器的位置信息以及上报位置信息。
主控单元10通过Wi-Fi模块11获取追踪器的位置信息,其原理可以是:当追踪器数次与指定Wi-Fi热点建立连接的过程中,追踪器可能某次以运动状态进入该Wi-Fi热点覆盖范围,或在该Wi-Fi热点的电波覆盖的范围内处于小幅度运动状态,此时主控单元10通过GPS模块12获取追踪器的位置信息;主控单元10将此位置信息与此Wi-Fi热点的域值信息作为配套信息,进行储存;在追踪器与次指定Wi-Fi热点进行连接后,主控单元10接收到第一唤醒指示信息时,调取储存的此Wi-Fi热点配套的位置信息,并通过Wi-Fi模块11进行上报。
为理解主控单元10通过Wi-Fi模块11获取追踪器的位置信息的原理,举例说明:用户家的Wi-Fi热点是指定Wi-Fi热点,第一时间阈值为5分钟,第二时间阈值为30分钟;在第一天的11:00时刻,追踪器以运动状态与用户家的Wi-Fi热点进行连接,追踪器进入飞行模式,且11:05时追踪器没有离开该Wi-Fi热点的电波覆盖范围;11:05时,微控制器20向主控单元10发送第三唤醒指示信息,主控单元10被唤醒后唤醒GPS模块13,查询该追踪器的位置信息,以及主控单元10将此位置信息和此Wi-Fi热点信息进行配对保存;第二天的5:00时,追踪器以运动状态再次连接上用户家里的Wi-Fi热点,追踪器进入飞行模式,且5:30时追踪器没有离开该Wi-Fi热点的电波覆盖范围;则5:30时,微控制器20向主控单元10发送第二唤醒指示信息,主控单元10被唤醒后不唤醒GPS模块,直接调取与此Wi-Fi热点信息配对保存的位置信息,并将此位置信息上报。
主控单元10通过Wi-Fi模块11上报追踪器的位置信息,其原理可以是:Wi-Fi采用无线电波进行双向传输,将追踪器以无线连接方式与外界服务器进行通讯连接,主控单元10搭载Wi-Fi通道可以实现将位置信息的上报。
S404:主控单元10保持当前通常工作模式。
当追踪器连接的Wi-Fi并非指定Wi-Fi热时,主控单元10保持当前通常工作模式,即追踪器使用蜂窝网络模块12与外界服务器进行通讯。
本申请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基于以上原理,本申请实施例利用Wi-Fi模块11来取代高功耗的GPS模块13和蜂窝网络模块12,且当追踪器里连接上指定Wi-Fi热点时进入飞行模式,使得追踪器的功耗进一步降低。
如图5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主控单元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主控单元的控制装置可以实现图2~图4所示的主控单元的控制方法,包括:检测模块51、第一判断模块52、第二判断模块53和发送模块54。
检测模块51用于在第一时刻检测追踪器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其中,主控单元10在所述第一时刻处于休眠状态;
第一判断模块52用于若为是,第一判断模块52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一时长阈值;
第二判断模块53用于若为是,第二判断模块53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二时长阈值;
发送模块54用于若为是,发送模块54在第二时刻向主控单元发送第一唤醒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唤醒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主控单元在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以及获取第一时刻之前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并上报位置信息;第二时刻和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
在一个或多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该主控单元的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二发送模块。
当追踪器在第一时刻处于运动状态时,第二发送模块在第三时刻向主控单元发送第二唤醒指示信息;其中,第二唤醒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主控单元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以及获取此时追踪器的位置信息;第三时刻和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第一时长阈值。
在一个或多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该主控单元的控制装置还包括:
第一判断模块52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不大于第一时长阈值时,第二发送模块在第三时刻向所述主控单元发送第二唤醒指示消息。
在一个或多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该主控单元的控制装置还包括:
第二判断模块53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不大于第二时长阈值时,第三发送模块在第四时刻向主控单元发送第三唤醒指示信息;其中,第三唤醒指示信息用于指示主控单元在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以及获取追踪器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上报当前位置信息;第四时刻和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第二时长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和图2~图4的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带来的技术效果也相同,具体过程可参照图2~图4的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控制装置可以为实现相关功能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 array,FPGA),专用集成芯片,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or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还可以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device,PLD)或其他集成芯片。
如图6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位置信息的上报装置,该位置信息的上报装置可以实现图2~图4所示位置信息的上报方法,包括:第一接收模块61和上报模块62。
第一接收模块61,用于在主控单元处于休眠状态时,接收来自微控制器的第一唤醒指示信息;
上报模块62,用于响应于第一唤醒指示信息,主控单元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在第二时刻上报位置信息;其中,位置信息是第一时刻之前通过GPS模块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第一时刻和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长为第二时长阈值,第二时长阈值为追踪器保持静止状态的时长。
在一个或多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该位置信息的上报装置还包括:第二接收模块和第一响应模块。
第二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微控制器的第二唤醒指示信息;
第一响应模块,用于响应于第二唤醒指示信息,主控单元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在第三时刻获取追踪器的位置信息;其中,第三时刻和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第一时长阈值,第一时长阈值为追踪器保持静止状态的时长。
在一个或多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该位置信息的上报装置还包括:第三接收模块和第二响应模块。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在主控单元处于休眠状态时,接收来自微控制器的第三唤醒指示信息;
第二响应模块,用于响应于第三唤醒指示信息,主控单元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在第四时刻获取追踪器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上报当前位置信息;第四时刻和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第二时长阈值。
在一个或多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该位置信息的上报装置还包括:连接判断模块。
连接判断模块,用于在所述追踪器建立Wi-Fi连接时,连接判断模块判断追踪器连接的Wi-Fi热点是否为指定Wi-Fi热点;
若为是,所述主控单元由通常工作模式切换为飞行模式;
若为否,保持当前通常工作模式。
在一个或多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该位置信息的上报装置还包括获取模块。
获取模块,用于在所述追踪器建立Wi-Fi连接时,在第三时刻通过Wi-Fi模块获取追踪器的位置信息。
在一个或多个可能的实施例中,该位置信息的上报装置还包括:第二上报模块。
第二上报模块用于在追踪器建立Wi-Fi连接时,在第四时刻通过Wi-Fi模块获取追踪器的当前位置信息,并通过Wi-Fi模块上报当前位置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和图2~图4的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带来的技术效果也相同,具体过程可参照图2~图4的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所述上报装置可以为实现相关功能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gate array,FPGA),专用集成芯片,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中央处理器(centralprocessor unit,CPU),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数字信号处理电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还可以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device,PLD)或其他集成芯片。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本申请通过设置微控制器和运动检测模块,减少主控单元被唤醒的次数以及唤醒后主控单元执行高功耗操作的次数,利用Wi-Fi模块代替了高能耗的蜂窝网络模块和GPS模块,极大程度地提高了追踪器的续航能力。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主控单元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微控制器在第一时刻检测追踪器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其中,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一时刻处于休眠状态;
若为是,所述微控制器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一时长阈值;
若为是,所述微控制器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二时长阈值;其中,所述第二时长阈值大于第一时长阈值;
若所述微控制器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二时长阈值时,所述微控制器在第二时刻向所述主控单元发送第一唤醒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唤醒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主控单元在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以及获取所述第一时刻之前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并上报所述位置信息;所述第二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
若所述微控制器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一时长阈值但不大于第二时长阈值时,所述微控制器在第四时刻向所述主控单元发送第三唤醒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三唤醒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主控单元在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以及获取所述追踪器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上报所述当前位置信息;所述第四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追踪器在所述第一时刻处于运动状态时,所述微控制器在第三时刻向所述主控单元发送第二唤醒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二唤醒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主控单元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以及获取此时所述追踪器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三时刻和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一时长阈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微控制器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不大于第一时长阈值时,所述微控制器在第三时刻向所述主控单元发送第二唤醒指示消息。
4.一种位置信息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主控单元处于休眠状态时,接收来自微控制器的第一唤醒指示信息;
响应于所述第一唤醒指示信息,所述主控单元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在第二时刻上报位置信息;其中,所述位置信息是第一时刻之前通过GPS模块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所述第二时长阈值为追踪器保持静止状态的时长;
在所述主控单元处于休眠状态时,接收来自所述微控制器的第三唤醒指示信息;
响应于所述第三唤醒指示信息,所述主控单元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在第四时刻获取所述追踪器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上报所述当前位置信息;所述第四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来自所述微控制器的第二唤醒指示信息;
响应于所述第二唤醒指示信息,所述主控单元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在第三时刻获取所述追踪器的位置信息;其中,所述第三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一时长阈值,所述第一时长阈值为所述追踪器保持静止状态的时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所述追踪器建立Wi-Fi连接时,所述主控单元判断所述追踪器连接的Wi-Fi热点是否为指定Wi-Fi热点;
若为是,所述主控单元由通常工作模式切换为飞行模式;
若为否,保持当前通常工作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第三时刻获取所述追踪器的位置信息,包括:
在所述追踪器建立Wi-Fi连接时,在第三时刻通过所述Wi-Fi模块获取所述追踪器的位置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第四时刻获取此时所述追踪器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上报所述当前位置信息,包括:
在所述追踪器建立Wi-Fi连接时,在第四时刻通过所述Wi-Fi模块获取所述追踪器的当前位置信息,并通过所述Wi-Fi模块上报所述当前位置信息。
9.一种主控单元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检测模块,用于在第一时刻检测追踪器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其中,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一时刻处于休眠状态;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若为是,所述第一判断模块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一时长阈值;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若为是,所述第二判断模块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二时长阈值;其中,所述第二时长阈值大于第一时长阈值;
发送模块,用于若所述微控制器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二时长阈值时,所述发送模块在第二时刻向所述主控单元发送第一唤醒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唤醒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主控单元在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以及获取所述第一时刻之前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并上报所述位置信息;所述第二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
还用于若所述微控制器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一时长阈值但不大于第二时长阈值时,所述发送模块在第四时刻向所述主控单元发送第三唤醒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三唤醒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主控单元在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以及获取所述追踪器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上报所述当前位置信息;所述第四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
10.一种位置信息的上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接收模块,用于在主控单元处于休眠状态时,接收来自微控制器的第一唤醒指示信息;
上报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一唤醒指示信息,所述主控单元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在第二时刻上报位置信息;其中,所述位置信息是第一时刻之前通过GPS模块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所述第二时长阈值为追踪器保持静止状态的时长;
第三接收模块,用于在所述主控单元处于休眠状态时,接收来自所述微控制器的第三唤醒指示信息;
所述上报模块,还用于响应于所述第三唤醒指示信息,所述主控单元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在第四时刻获取所述追踪器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上报所述当前位置信息;所述第四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
11.一种追踪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微控制器和主控单元;
所述微控制器,用于在第一时刻检测追踪器是否处于静止状态;其中,所述主控单元在所述第一时刻处于休眠状态;若为是,所述微控制器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一时长阈值;若为是,所述微控制器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第二时长阈值;其中,所述第二时长阈值大于第一时长阈值;若所述微控制器继续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二时长阈值时,所述微控制器在第二时刻向所述主控单元发送第一唤醒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唤醒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主控单元在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以及获取所述第一时刻之前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并上报所述位置信息;所述第二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若所述微控制器判断静止状态的持续时长大于第一时长阈值但不大于第二时长阈值时,所述微控制器在第四时刻向所述主控单元发送第三唤醒指示信息;其中,所述第三唤醒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所述主控单元在由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以及获取所述追踪器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上报所述当前位置信息;所述第四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
所述主控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微控制器的第一唤醒指示信息;响应于所述第一唤醒指示信息,所述主控单元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在第二时刻上报位置信息;其中,所述位置信息是第一时刻之前通过GPS模块最近获取的位置信息,所述第一时刻和所述第二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所述第二时长阈值为追踪器保持静止状态的时长;还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微控制器的第三唤醒指示信息;响应于所述第三唤醒指示信息,所述主控单元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唤醒状态,在第四时刻获取所述追踪器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上报所述当前位置信息;所述第四时刻和所述第一时刻之间的时长为所述第二时长阈值。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72132.9A CN112135260B (zh) | 2020-08-26 | 2020-08-26 | 主控单元的控制方法、位置信息的上报方法和追踪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72132.9A CN112135260B (zh) | 2020-08-26 | 2020-08-26 | 主控单元的控制方法、位置信息的上报方法和追踪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35260A CN112135260A (zh) | 2020-12-25 |
CN112135260B true CN112135260B (zh) | 2023-03-10 |
Family
ID=73847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72132.9A Active CN112135260B (zh) | 2020-08-26 | 2020-08-26 | 主控单元的控制方法、位置信息的上报方法和追踪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13526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442747A (zh) * | 2021-06-04 | 2022-12-06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定位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293518A (ja) * | 1990-04-11 | 1991-12-25 | Clarion Co Ltd | 車載用ナビゲーション装置 |
CN104754141B (zh) * | 2013-12-30 | 2018-03-23 |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 智能可穿戴设备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4698478A (zh) * | 2015-02-10 | 2015-06-10 | 柳州市金旭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自运行定位终端 |
CN108064024B (zh) * | 2017-12-13 | 2020-01-14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基于定位模块的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移动终端 |
CN109391903B (zh) * | 2018-10-08 | 2021-07-30 | 西安兆格电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nb-iot技术的电动车跟踪器及跟踪定位方法 |
CN109581437B (zh) * | 2018-12-07 | 2020-11-10 |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定位方法、装置 |
CN110881211A (zh) * | 2019-10-18 | 2020-03-13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省电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
-
2020
- 2020-08-26 CN CN202010872132.9A patent/CN11213526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35260A (zh) | 2020-1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380446B (zh) | 通过受限制电源操作的无线跟踪装置中的功率管理 | |
KR100647142B1 (ko) | 절전형 이동성 인지 시스템 및 방법 | |
RU2488241C2 (ru) | Управление мощностью, использующее, по меньшей мере, одно из специализированного процессора и восприятия движения | |
US8660739B2 (en) | Monitoring the status of a vehicle | |
US20050219120A1 (en) | Power saving mobility aware system and method | |
US20050261037A1 (en) | Conservation of battery power in mobile devices having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 |
US20110207509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intelligent battery management | |
CN109803224B (zh) | 低功耗定位方法及系统、定位终端、服务平台以及控制终端 | |
CN107613465A (zh) | 物资定位系统 | |
CN103974391A (zh) | 一种设备唤醒方法及装置 | |
US9609600B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enhanced power management | |
AU2012201610B1 (en) | Pet tracking | |
CN110958676B (zh) | 一种低功耗休眠设备唤醒方法及系统 | |
CN107678015A (zh) | 一种便携定位设备及其定位方法 | |
CN112637938A (zh) | 一种设备唤醒的方法、数据传输的方法以及相关装置 | |
CN112135260B (zh) | 主控单元的控制方法、位置信息的上报方法和追踪器 | |
CN113473578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 |
CN102496042A (zh) | 一种电子标签设备 | |
CN110572869A (zh) | 一种基于ble和霍尔开关的设备唤醒方法及装置 | |
CN206559650U (zh) | 渔船进出港的无线管理终端 | |
CN116390020A (zh) | 资产定位跟踪装置和跟踪系统、跟踪方法 | |
US20220209560A1 (en) | Low-cost task specific device scheduling system | |
CN1991683B (zh) | 一种笔记本电脑 | |
WO2018192207A1 (zh) | 卫星信号搜索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 |
CN109218968B (zh) | 一种员工定位方法及其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