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05838B - 具有主阻尼器和辅助阻尼器的扭力阻尼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具有主阻尼器和辅助阻尼器的扭力阻尼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05838B CN112105838B CN201980031536.0A CN201980031536A CN112105838B CN 112105838 B CN112105838 B CN 112105838B CN 201980031536 A CN201980031536 A CN 201980031536A CN 112105838 B CN112105838 B CN 11210583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pring
- rotary element
- angular displacement
- damping device
- rotar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7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513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849 deactiv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37 period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16F15/12353—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 F16F15/1236—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resulting in a stag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e.g. with multiple intermediate plates
- F16F15/12366—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resulting in a stag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e.g. with multiple intermediate plates acting on multiple sets of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 Spring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车辆传动链的扭力阻尼装置,包括:用于传递扭矩的第一旋转元件(7);用于传递扭矩的第二旋转元件(9a、9b);至少一个阻尼模块(M1、M2),其包括布置在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主阻尼器,每个主阻尼器包括一组弹簧,所述一组弹簧包括借助于定相构件(15)串联布置的第一弹簧(13‑1)和第二弹簧(13‑2),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分别设置在第一旋转元件和定相元件之间以及定相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在变形时允许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绕旋转轴线(X)的相对旋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动装置中的扭矩传递领域,并且涉及一种用于车辆传动链的扭力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通常具有这样的扭力阻尼装置,该扭力阻尼装置可以集成在传动链的各个部件中,例如双质量飞轮或离合器盘。扭矩限制器还可以与扭力阻尼装置相关联,以过滤发动机的非周期性(acyclism)和其他扭力振动。该过滤通常由一个或多个扭力阻尼模块执行,该一个或多个扭力阻尼模块是组合的扭力阻尼器,它们在扭力中下工作,并在传递扭矩期间允许第一旋转扭矩传递元件相对于第二旋转扭矩传递元件的相对旋转。弹簧可以允许相对旋转,并且可以通过设置有由弹簧垫圈轴向加载的摩擦垫圈的摩擦装置来实现阻尼,从而通过摩擦耗散弹簧中累积的一些能量。
在设计这种扭力阻尼装置时,要特别注意弹簧的选择、尺寸和布置,以获得适合特定应用的特性曲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提出一种具有可调节特性曲线的装置来改进现有技术的扭力阻尼装置。
特别地,本发明的目的是使阻尼装置的角刚度超过预定的角位移阈值。特别地,本发明的目的是使阻尼装置的角刚度超过预定的角位移阈值。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传动链的扭力阻尼装置,其包括:
-用于传递扭矩的第一旋转元件;
-用于传递扭矩的第二旋转元件;
-至少一个阻尼模块,其包括布置在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主阻尼器,每个主阻尼器包括一组弹簧,所述一组弹簧包括借助于定相构件串联布置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分别设置在第一旋转元件和定相构件之间以及定相构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在变形时允许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绕旋转轴线的相对旋转。
每个阻尼模块包括由定相构件承载的附加弹簧,该扭力阻尼装置被构造成使得,在第一旋转元件相对于第二旋转元件自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所采用的相对休止角位置(在该相对休止角位置不施加速度或扭矩)起的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
-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角位移小于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第一角位移阈值时,附加弹簧与第一旋转元件相距一距离,使得没有附加扭矩可以通过附加弹簧在定相构件和第一旋转元件之间传递,并且
-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一角位移阈值时,附加弹簧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第一旋转元件,使得附加扭矩可以通过附加弹簧在定相构件和第一旋转元件之间传递。
在此以及在本文的其余部分中,使用表述“直接和间接”或“直接地或间接地”是因为可以在第一旋转元件或第二旋转元件或定相构件与弹簧之间使用诸如座之类的接口元件。
表述“相对旋转方向”用于定义第一旋转元件相对于第二旋转元件的相对旋转。
阻尼装置还可包括以下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
-每个附加弹簧均为螺旋弹簧,包括:
-第一支承面,被布置为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所述定相构件,和
-第二支承面,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在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一角位移阈值时,第二支承面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第一旋转元件的第一致动表面。
-扭力阻尼装置被布置成使得当第一旋转元件与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自相对休止角位置起的、在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一旋转元件与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第二角位移阈值时,每个第二弹簧停止被压缩。因此,每个第二弹簧的停用使得可以将阻尼装置的刚度增加到超过第二预定角位移阈值。
-根据一个实施例,扭力阻尼装置包括由所述定相构件承载的第一止挡件,并且第一止挡件布置成当所述第一旋转元件与所述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自相对休止角位置起的、在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第二角位移阈值时,与由第二旋转元件承载的第二止挡件相互作用。因此,使第一止挡件与第二止挡件接触使得可以通过在定相构件的第一止挡件和第二旋转元件的第二止挡件之间直接传递扭矩来停止第二弹簧的压缩,从而增加阻尼装置的刚度。
-作为变型,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第二角位移阈值时,每个第二弹簧构造成被压缩到其最大值,并且其匝是邻接的。
-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自所述相对休止角位置起的、在第一旋转元件相对于第二旋转元件的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达到第一旋转元件与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第三角位移阈值时,扭力阻尼装置具有最大角位移的角位置。换句话说,当传递的扭矩大于产生等于第三阈值的角位移的扭矩时,不再存在扭矩的阻尼。
-第三阈值可以通过止挡件获得和/或可以对应于弹簧的最大压缩。
因此,在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获得的阻尼阶段中,并且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相对于所述相对休止角位置的角位移大于零且小于第一阈值A1时,每个附加弹簧都不会受到应力,并且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获得阻尼:
-如果需要,通过每组弹簧中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获得阻尼,
-如果第一止挡件和第二止挡件已经支承,或者每组的第二弹簧被压缩到最大(匝是邻接的),则只通过每组的第一弹簧获得阻尼。
然后,在随后在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在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时获得的阻尼阶段中,所述第二支承面和所述第一旋转元件的第一致动表面支承抵靠彼此,使得所述附加弹簧平行于所述第一弹簧被压缩。
实际上有三种可能的选择:
-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基本相等,并且阻尼曲线总体上具有两个斜率,第一斜率对应于串联的第一和第二弹簧的压缩,第二斜率对应于并联的每个第一弹簧和每个附加弹簧的压缩。第二斜率则明显大于第一斜率,因为该第二斜率同时对应于通过第一和第二止挡件实现的每个第二弹簧的停用,以及对应于与每个第一弹簧并联的每个附加弹簧的压缩。
-或者,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不同,则阻尼曲线总体上具有三个斜率,第一斜率对应于串联的每个第一弹簧和每个第二弹簧的压缩,第三斜率对应于并联的每个第一弹簧和每个附加弹簧的压缩。第二斜率则对应于:
-仅当第二阈值小于第一阈值时,对应于每个第一弹簧的压缩;或者
-当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时,对应于每个第二弹簧的压缩,每个第二弹簧与由并联布置的第一弹簧和附加弹簧形成的组件串联。
因此在具有“相对较低”的刚度的第一斜率和具有“相对较高”的刚度的第三斜率之间获得过渡斜率。
-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旋转元件形成扭力阻尼装置的扭矩输入元件(E),第二旋转元件形成扭力阻尼装置的扭矩输出元件。阻尼装置的这样的元件称为输入元件:来自发动机的扭矩通过该元件进入扭力阻尼装置。阻尼装置的这样的元件被称为输出元件:扭矩通过该元件从扭力阻尼装置离开并到达变速箱。
-可替代地,第一旋转元件形成扭矩输出元件(S),而第二旋转元件形成扭力阻尼装置的扭矩输入元件。
-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中的一个由轴向地保持每组弹簧中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两个引导垫圈形成;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中的另一个由在两个引导垫圈之间轴向设置的腹板形成。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二旋转元件由轴向地保持每组弹簧中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两个引导垫圈形成,并且第一旋转元件由轴向地布置在两个引导垫圈之间的腹板形成。作为变型,第一旋转元件可以由轴向地保持每组弹簧中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两个引导垫圈形成,并且第二旋转元件可以由轴向地布置在两个引导垫圈之间的腹板形成。
-每个阻尼模块具有由定相构件承载的至少一对传动板,每对传动板包括彼此轴向间隔开的第一传动板和第二传动板;每个传动板包括与第一弹簧的第一端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第一推力区和与第二弹簧的第一端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第二推力区,每对板的所述第一推力区彼此轴向间隔开,并且每对板的所述第二推力区域彼此轴向间隔开。因此,扭矩在第一弹簧的和第二弹簧的第一端的面的侧面区域上直接或间接地在定相构件与每组弹簧之间传递。因此,板的推力区轴向地布置在第一弹簧的和第二弹簧的端部的面的几何中心的两侧。因此,可以通过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的间隔来限定推力多边形,并且可以提高通过定相构件进行的扭矩传递的稳定性。
-术语“板”在此不限于平坦元件,而是特别是由金属制成的元件,其足够薄以能够变形,尤其是冲压的。
每对传动板中的第一传动板和第二传动板分别形成在彼此轴向间隔开的第一定相垫圈和第二定相垫圈上。
阻尼模块的附加弹簧至少部分地周向地布置在该阻尼模块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之间。
第一弹簧具有第一中心轴线,第二弹簧具有第二中心轴线,第一中心轴线和第二中心轴线的交点位于由附加弹簧占据的空间中。
存在垂直于旋转轴的平面,该平面穿过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附加弹簧。
该定相构件包括至少一个径向延伸的环形部分,其径向地布置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内侧。
每个定相垫圈包括径向延伸的环形部分,其径向地布置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内侧。
通过将该环形部分径向地布置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内侧(而不是外侧),该环形部分的变形较小。另外,惯性较小,这使得可以避免具有有害的低频的谐振频率。
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围绕旋转轴线基本上布置在相同的半径上。换句话说,它们在同一圆形路径上串联布置。
第一弹簧的刚度在第二弹簧的刚度的50%至150%的范围内。
第一弹簧占据的体积在第二弹簧所占体积的50%至150%的范围内。
-两个定相垫圈彼此轴向间隔开地固定到彼此。特别地,两个定相垫圈通过间隔件彼此固定,每个间隔件的第一端压接在定相垫圈中的一个上,第二端压接在定相垫圈中的另一个上。
-两个定相垫圈布置在腹板的两侧。
-第二旋转元件具有两个引导垫圈,其轴向地布置在定相构件的两侧。
-每个阻尼模块包括传动头,该传动头由定相构件承载并且周向布置在阻尼模块的弹簧组中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之间,每个传动头包括容纳部,在容纳部内容纳阻尼模块的附加弹簧,从而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角位移在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大于或等于第一角位移阈值时,在定相构件和第一旋转元件之间传递附加扭矩。
-对于每个阻尼模块,传动头由一对传动板形成,第一传动板和第二传动板均包括孔,第一传动板中的孔和第二传动板中的孔轴向布置为彼此面对,以便容纳对应阻尼模块的附加弹簧。
-每个传动头还包括用于轴向地保持相关联的附加弹簧的两个轴向保持元件,用于附加弹簧的两个轴向保持元件轴向地布置在附加弹簧的两侧。
-用于保持附加弹簧的每个轴向保持元件由沿具有径向分量的方向弯曲的保持突片形成,该保持突片形成在所述传动头的第一传动板和第二传动板之一中。
-每个传动头因此包括两个轴向保持元件,其轴向地布置在与传动头相关联的附加弹簧的两侧上。因此,定相构件还确保每个附加弹簧的轴向引导。
-每个轴向保持突片从具有所述保持突片的第一或第二传动板中的孔的边缘带有径向分量地突出。特别地,保持突片从孔的下部径向边缘突出。换句话说,保持突片的轮廓在保持突片弯曲之前限定了孔的轮廓的一部分。
-每个传动板包括第一径向保持元件和第二径向保持元件,该第一径向保持元件被布置成相对于离心力径向地保持与所述传动板相关的第一弹簧,该第二径向保持元件被布置成相对于离心力径向地保持与所述传动板相关的第二弹簧。
-每个传动板的第一径向保持元件和第二径向保持元件在相关联的附加弹簧的周向延伸部中沿周向布置在相关联的附加弹簧的任一侧上。
-第一径向保持元件是在第一弹簧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延伸的第一指状部。
-第二径向保持元件是在第二弹簧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延伸的第二指状部。
-在每个板上,第一指状部从第一推力区的外径向端突出并沿周向延伸。
-在每个板上,第二指状部从第二推力区的外径向端突出并沿周向延伸。
-如果需要,每个附加弹簧都在其容纳部中预加应力。
-每个附加弹簧沿周向布置在相关的阻尼模块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之间。
-每个阻尼模块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体积被内接在环中,并且相关联的附加弹簧的至少一部分也位于该环中。因此,可以提供一种径向紧凑的阻尼装置。
-阻尼模块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分别沿着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延伸,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基本上内切在垂直于旋转轴线X的植入平面中,并且与该阻尼模块相关联的附加弹簧沿着第三轴线延伸,该第三轴线也基本上内接在该植入平面中。因此,可以提供一种轴向紧凑的阻尼装置。
-每个附加弹簧在垂直于轴线X的平面中具有面向与所述附加弹簧相关联的模块的第一弹簧的第一内拐角部和面向与所述附加弹簧相关联的模块的第二弹簧的第二内拐角部,第一内拐角部和第二内拐角部在该平面中沿周向布置在与定相构件相互作用的该第一弹簧的第一端的面和该第二弹簧的第一端的面之间。
-每个定相垫圈具有环形部分,并且每个板通过径向臂连接到定相垫圈的环形部分。
-每个板的第一推力区由所述板的第一壁形成,并且每个板的第二推力区由所述板的第二壁形成。
-同一板的第一壁的倾斜度和第二壁的倾斜度使得在穿过第一壁和第二壁的垂直于轴线X的平面中,第一壁和所述平面的相交线与第二壁和所述平面的相交线在相关联的附加弹簧和旋转轴线X之间相交。
-例如,附加弹簧的角刚度是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中的刚性较大弹簧的角刚度的至少两倍。例如,第一弹簧的角刚度可以是10Nm/°,正负50%,DR2的角刚度可以是15Nm/°正负50%,附加弹簧的角刚度可以为30Nm/°,正负50%。
-对于每组弹簧,第一旋转元件包括能够容纳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主开口。
-对于每个阻尼模块,第一旋转元件包括能够允许附加弹簧相对于第一旋转元件的周向运动的腔,第一致动表面40形成该腔的周向端中的一个。
-与相同的阻尼模块相关的主开口和腔形成在第一旋转元件的相同窗口中。
-第一旋转元件具有布置成与第一弹簧的、与第一弹簧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相互作用的第一支承表面和布置成与第二弹簧的、与第二弹簧的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相互作用的第二支承表面。
-第二旋转元件的引导垫圈由金属片材形成,并且对于每个弹簧组,第二旋转元件的每个引导垫圈均具有冲压部分,该冲压部分布置成部分地容纳并轴向引导该组弹簧中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
-对于每组弹簧,每个引导垫圈具有布置成与第一弹簧的第二端相互作用的第三支承表面和布置成与第二弹簧的第二端相互作用的第四支承表面。
-第一止挡件位于定相件的外围上。
-定相构件的第一传动板和/或第二传动板具有形成第一止挡件b1的凸耳。凸耳轴向延伸,以径向覆盖第二旋转元件的径向外边缘。
-凸耳设置在附加弹簧的径向上方。
-朝凸耳弯曲的唇缘将凸耳连接到每个板中的孔的径向外边缘。该唇缘在孔的径向外侧使板变硬。
-第二止挡件位于第二旋转元件的外围上。
-第二止挡件由从引导垫圈中的至少一个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齿形成。
-每个传动头都具有第一止挡件。
-扭力阻尼装置包括由第一旋转元件承载的第三止挡件,且该第三止挡件布置成,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自所述相对休止角位置起的、在第一旋转元件相对于第二旋转元件的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达到第一旋转元件与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第三角位移阈值时,与由第二旋转元件承载的第四止挡件相互作用。
-第三止挡件位于第一旋转元件的外围上。
-第三止挡件由形成在腹板的外径向外围上的钩形成,该钩具有基本沿轴向延伸的端部区域,该端部区域能够在引导垫圈9a、9b之一的外径向边缘的径向外侧周向移动。
-第三止挡件沿周向布置在第一旋转元件中的两个主开口之间。
-第四止挡件位于第二旋转元件的外围上。
-第四止挡件由从至少一个引导垫圈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二齿形成。
-阻尼装置具有两个阻尼模块。
-扭力阻尼装置构造成使得,在第一旋转元件相对于第二旋转元件从由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采用的相对休止角位置(在该相对休止角位置不施加速度或扭矩)起、与第一相对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
-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角位移小于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第四角位移阈值时,每个附加弹簧与第一旋转元件相距一距离,并且
-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四角位移阈值时,每个附加弹簧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第一旋转元件,从而每个附加弹簧可以在定相构件和第一旋转元件之间传递附加扭矩。
-相比之下,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角位移小于第四角位移阈值时,没有附加弹簧在定相构件和第一旋转元件之间传递附加扭矩。
-每个附加弹簧的第二支承面被布置成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定相构件,并且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在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四角位移阈值时,第一支承面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第一旋转元件的第二致动表面上。
-每个附加弹簧的第二支承面布置成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与所述附加弹簧相关联的第一传动板中和第二传动板中的孔的第二周向边缘,第二周向边缘与第一周向边缘相反。
-扭力阻尼装置被布置成使得当第一旋转元件与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自相对休止角位置起的、在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一旋转元件与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第五角位移阈值时,每个第二弹簧停止被压缩。因此,第二弹簧的停用使得可以在该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将阻尼装置的刚度增加到超过第五预定角位移阈值。
-第五止挡件由定相构件承载,并且布置成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在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达到第五位移阈值时,与由第二旋转元件承载的第六止挡件相互作用。因此,使第五止挡件与第六止挡件接触使得可以通过在定相构件的第五止挡件和第二旋转元件的第六止挡件之间直接传递扭矩来停止第二弹簧的压缩,从而增加阻尼装置的刚度。
-第五止挡件也形成在形成第一止挡件的凸耳上。
-第一止挡件和第五止挡件形成在凸耳的两个周向相对的边缘上。
-在第二齿上形成第六止挡件,第二齿也形成第四止挡件。
-第四止挡件和第六止挡件形成在第二齿的两个周向相对的边缘上。
-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自所述相对休止角位置起的、在第一旋转元件相对于第二旋转元件的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达到第一旋转元件与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第六角位移阈值时,扭力阻尼装置具有最大角位移的角位置。换句话说,对于大于产生等于第六阈值的角位移的扭矩的扭矩,不存在扭矩的进一步阻尼。
-第六阈值可以通过止挡件获得和/或可以对应于弹簧的最大压缩。
-附加弹紧密地安装或夹在第一和第二传动板中的孔的第一周向边缘与它们的第二周向边缘之间。每个附加弹簧可以在其容纳部中预加应力。
-扭力阻尼装置包括由第一旋转元件承载的第七止挡件,且该第七止挡件布置成,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自所述相对休止角位置起的、在第一旋转元件相对于第二旋转元件的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达到第一旋转元件与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第六角位移阈值时,与由第二旋转元件承载的第八止挡件相互作用。
-第七止挡件形成在也形成第三止挡件的钩上。
-第七止挡件和第三止挡件形成在钩的两个周向相对的边缘上。
-第八止挡件形成在第一齿上,第一齿也形成第二止挡件。
-每个附加弹簧的第二支承面布置成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与所述附加弹簧相关联的第一传动板中的和第二传动板中的孔的第二周向边缘。
-第一支承座一方面介于第一旋转元件和每个阻尼模块的第一弹簧之间,另一方面介于第二旋转元件和每个阻尼模块的第一弹簧之间。
-第二支承座一方面介于第一旋转元件和每个阻尼模块的第二弹簧之间,另一方面介于第二旋转元件和每个阻尼模块的第二弹簧之间。
-第一支承表面具有第一凹口,该第一凹口布置成容纳从第一座突出的枢轴。
-第二支承表面具有第二凹口,该第二凹口布置成容纳从第二座突出的枢轴。
-第三支承表面具有第三凹口,该第三凹口布置成容纳从第一座突出的枢轴。
-第四支承表面具有第四凹口,该第四凹口布置成容纳从第二座突出的枢轴。
-第三支承座介于每个阻尼模块的定相构件和第一弹簧之间。
-第四支承座介于每个阻尼模块的定相构件和第二弹簧之间。
-第三座具有与第一弹簧的第一端相互作用的前支承面。
-第四座具有与第二弹簧的第一端相互作用的前支承面。
-根据一个实施例,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自所述相对休止角位置起的、沿第一相对旋转方向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一旋转元件与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第二角位移阈值时,第二支承座和第四支承座布置为彼此接触。换句话说,第一止挡件形成在第四支承座上,第二止挡件形成在第二支承座上。
-每个支承座都具有盖,该盖被设置为相对于离心力径向保持其支承抵靠的弹簧。
-第一止挡件形成在第四支承座的盖的端部,第二止挡件形成在第二支承座的盖的端部。
-根据一个实施例,每个传动头的两个轴向保持元件由眼罩部形成;与对应的传动模块相关联的第一和第二传动板均包括眼罩部。
-在每个板上形成两个切口,这两个切口沿周向在板的用于形成眼罩部的部分的两侧。
-如果需要的话,眼罩部的周向边缘中的至少一个形成阻尼装置的第一止挡件。因此,眼罩部被设置为,当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自所述相对休止角位置起沿第一旋转元件相对于第二旋转元件的第一相对旋转方向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一旋转元件与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第二角位移阈值时,眼罩部支承抵靠第二旋转元件的形成第二止挡件的齿。
-眼罩部的另一周向边缘形成阻尼装置的第五止挡件。
-定相构件包括用于轴向引导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周向引导器件。
-例如,每个传动板包括布置在第一弹簧的第一端内侧的第一定心构件和布置在第二弹簧的第一端内侧的第二定心构件。
-因此,可以轴向引导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
-每个定心构件是在板的金属片材中形成并弯曲成C形的舌部。
-形成第一传动板的第一定心构件的舌部和形成第二传动板的第一定心件的舌部被设置为彼此轴向面对,以形成用于使第一弹簧定心的定心管。
-形成第一传动板的第二定心构件的舌部和形成第二传动板的第二定心构件的舌部被设置为彼此轴向面对,以形成用于使第二弹簧定心的定心管。
-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中的一个可旋转地联接至摩擦盘,并且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中的另一个可旋转地联接至能够旋转变速箱输入轴的毂。
-第一旋转元件可旋转地联接至摩擦盘,并且第二旋转元件可旋转地联接至能够旋转变速箱输入轴的毂。
-阻尼装置还包括摩擦装置F,该摩擦装置旨在耗散弹簧的能量并避免振荡现象。优选地,摩擦装置布置成仅在反向传动方向上摩擦。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传动系统,其包括扭矩限制器,该扭矩限制器包括摩擦盘和根据前述特征阻尼装置,该摩擦盘与阻尼装置的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中的一个一体旋转地安装。
-附加弹簧径向布置在摩擦盘内侧。
根据另一个解决方案:
-第三支承座被安装成在定相构件上枢转。
-第四支承座被安装成在定相构件上枢转。
-第三座和第四座安装成可绕同一枢轴销枢转。因此,第三座和第四座的倾斜可以根据由阻尼装置传递的扭矩和根据离心力而改变。因此,座的枢转使得可以限制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处的摩擦。
-第三支承座和/或第四支承座180被安装成围绕用于连接两个定相垫圈的间隔件枢转,间隔件116形成座的枢轴销;
-第三座和第四座每个具有轴向重叠的穿孔连接突片,因此它们的孔口也重叠,枢轴销既插入第三座的连接突片中的孔口中,又插入第四座的连接突片中的孔口中。
-第三座具有与附加弹簧相互作用的背侧支承面。该支承面形成在第三座的凹口中。
-第三座沿周向介于第一弹簧和附加弹簧之间。
-第四座具有与附加弹簧相互作用的背侧支承面。该支承面形成在第四座的凹口中。
-第四座沿周向介于第二弹簧和附加弹簧之间。
-附加弹簧夹在第三座(经由其第一支承面)和第四座(经由其第二支承面)之间。因此,当附加弹簧被压缩时,垫上的弹簧的支承点在角度上彼此靠近。因此,可以获得额外的刚度增加。
-第三座具有布置在第一传动板中的凹部中的第一柱销,该凹部的端部能够限制第一柱销的运动,从而限制第三座的枢转。
-第三座具有布置在第二传动板的凹部中的第二柱销,该凹部的端部能够限制第二柱销的运动,从而限制第三座的枢转。
-第四座具有布置在第一传动板中的凹部中的第一柱销,该凹部的端部能够限制第一柱销的运动,从而限制第四座的枢转。
-第三座具有布置在第二传动板的凹部中的第二柱销,该凹部的端部能够限制第二柱销的运动,从而限制第四座的枢转。
附图说明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和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操作原理的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透视图,其中未示出第二旋转元件的引导垫圈;
图6和7是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对应于第一实施例的三个变型实施例的三个特征阻尼曲线的曲线图;
图9和10是第二实施例的详细透视图,其具有两个不同的角位移级;
图11和图12是示出另一解决方案的定相构件的透视图;
图13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定相构件的透视图;
图14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了两个框图,它们说明了用于车辆传动链的扭力阻尼装置,其包括:
-用于传递扭矩的第一旋转元件7;
-用于传递扭矩的第二旋转元件9;
-阻尼模块,包括布置在第一旋转元件7和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主阻尼器A,每个主阻尼器A包括一组弹簧,该组弹簧包括借助于定相构件15串联布置的第一弹簧13-1和第二弹簧13-2,第一弹簧13-1和第二弹簧13-2分别设置在第一旋转元件7和定相构件15之间以及定相构件15和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第一弹簧13-1和第二弹簧13-2在变形时允许第一旋转元件7和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绕旋转轴线X的相对旋转。
每个阻尼模块包括由定相构件15承载的附加弹簧25,该扭力阻尼装置被构造成使得,在第一旋转元件7相对于第二旋转元件9自第一旋转元件7和第二旋转元件9所采用的相对休止角位置(在该相对休止角位置不施加速度或扭矩)起的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
-当第一旋转元件7和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角位移小于第一旋转元件7和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第一角位移阈值A1时,附加弹簧25与第一旋转元件7相距一距离,使得没有附加扭矩可以通过附加弹簧25在定相构件15和第一旋转元件之间传递,并且
-当第一旋转元件7和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一角位移阈值A1时,附加弹簧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第一旋转元件7,使得附加扭矩可以通过附加弹簧25在定相构件15和第一旋转元件7之间传递。
扭力阻尼装置被布置成使得当第一旋转元件7与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自相对休止角位置起在第一旋转元件7相对于第二旋转元件9的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一旋转元件7与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第二角位移阈值A2时,每个第二弹簧13-2停止被压缩。
为此,示意性地示出的扭力阻尼装置包括由定相构件15承载的第一止挡件b1,并且第一止挡件b1布置成当第一旋转元件7与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自相对休止角位置起在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一旋转元件7和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第二角位移阈值A2时,与由第二旋转元件9承载的第二止挡件b2相互作用。
当第一旋转元件7和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自所述相对休止角位置起在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达到第一旋转元件7与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第三角位移阈值A3时,扭力阻尼装置还具有最大角位移的角位置。换句话说,当传递的扭矩大于产生等于第三阈值A3的角位移的扭矩时,不再存在扭矩的阻尼。
为此,示意性地示出的扭力阻尼装置包括由第一旋转元件7承载的第三止挡件b3,并且第三止挡件b3布置成当第一旋转元件7与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自相对休止角位置起在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达到第一旋转元件7和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第三角位移阈值A3时,与由第二旋转元件9承载的第四止挡件b4相互作用。
在图1中,阻尼装置的扭矩输入元件是第一旋转元件7,并且阻尼装置的扭矩输出元件是第二旋转元件9。
在图2中,阻尼装置的扭矩输入元件是第二旋转元件9,并且阻尼装置的扭矩输出元件是第一旋转元件7。
从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当第一旋转元件7和定相构件15之间的角位移达到阈值A1'时,达到第一角位移阈值A1,且当定相构件15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的角位移达到阈值A2'时,达到第二角位移阈值A2时。
在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外部”和“内部”与取向“轴向”和“径向”一起使用,以根据说明书中给出的定义表示阻尼装置的元件。旋转轴线X确定“轴向”方向。“径向”方向垂直于轴线X。“周向”取向与旋转轴线X正交且与径向方向正交。术语“外部”和“内部”用于相对于旋转轴线X定义一个部件相对于另一部件的相对位置,靠近所述轴线的部件因此被描述为内部部件,相反,径向位于外围处的为外部部件。此外,相对于旋转轴线X定义表示的角度和角扇区。
图3至图7示出了如图1中示意性示出的扭力阻尼装置的第一实施例。
该扭力阻尼装置联接至扭矩限制器的摩擦盘2,该扭矩限制器在正常操作中旨在通过绕轴线X旋转来传递扭矩并将该扭矩限制为一定值。摩擦盘2具有支撑盘,在该支撑盘的两侧上借助于第一组铆钉4附接有两个摩擦衬片3。
摩擦盘2通过第二组铆钉6固定到第一旋转扭矩传递元件,在该情况下,第一旋转扭矩传递元件由称为“腹板”7的盘构成。
在传动系统中,如图6和7所示,与阻尼装置联接的摩擦盘2构成扭矩限制器的一部分,摩擦盘的衬片3通过压盘86被按压抵靠支承盘88,压盘86通过诸如贝氏(Belleville)垫圈87的弹簧被弹性地加载,支承盘88被安装为刚性地固定到飞轮。
毂5通过第三组铆钉8固定到第二旋转扭矩传递元件,该第二旋转扭矩传递元件在这种情况下由一对被称为“引导垫圈”9a、9b的盘组成。第一引导垫圈9a抵靠毂5的一侧固定,而第二引导垫圈9b抵靠毂5的相反侧固定。两个引导垫圈9a和9b轴向地保持每组弹簧中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并且腹板7轴向地布置在两个引导垫圈9a和9b之间。
毂5具有能够与变速器轴的外花键相互作用的内花键。
两个扭力阻尼模块M1和M2介于腹板7和引导垫圈9a、9b之间,这样,一方面腹板7和另一方面引导垫圈9a、9b可以通过压缩两个阻尼模块M1和M2而相对于彼此旋转。
在操作中,飞轮旋转摩擦盘2,并因此旋转刚性地固定至其的腹板7。腹板7压缩阻尼模块,阻尼模块将扭矩传递到引导垫圈9a、9b,并因此传递到刚性地固定至其的毂5。通过在腹板7和引导垫圈9a,9b之间传递扭矩,阻尼模块过滤掉了非周期性和其他不希望的扭转运动。
在每个阻尼模块中,附加弹簧25是螺旋弹簧,包括:
-第一支承面25a,布置为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定相构件25,和
-第二支承面25b,当腹板7和引导垫圈9a、9b之间的在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一角位移阈值A1时,第二支承面25b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腹板7的第一致动表面40。
每个阻尼模块具有由定相构件15承载的一对传动板17a和17b,每对传动板包括彼此轴向间隔开的第一传动板17a和第二传动板17b。
每个传动板包括与第一弹簧13-1的第一端13-11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第一推力区P1和与第二弹簧13-2的第一端13-21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第二推力区P2,每对板的所述第一推力区彼此轴向间隔开,并且每对板的所述第二推力区彼此轴向间隔开。因此,扭矩在第一弹簧13-1的和第二弹簧13-2的第一端的面的侧面区域上直接或间接地在定相构件与每组弹簧之间传递。因此,板的推力区轴向地布置在第一弹簧13-1的和第二弹簧13-2的第一端的面的几何中心的两侧。因此,可以根据第一板和第二板之间的间隔来改变并且特别是增大弹簧的推力多边形,并且以此方式,提高了通过定相构件传递扭矩的稳定性。
每对传动板中的第一传动板17a和第二传动板17b分别形成在彼此轴向间隔开的第一定相垫圈15a和第二定相垫圈15b上。两个定相垫圈15a和15b通过间隔件16彼此固定,每个间隔件16的第一端压接在定相垫圈中的一个上,第二端压接在定相垫圈中的另一个上。
两个定相垫圈15a和15b布置在腹板7的两侧,而两个引导垫圈9a和9b轴向布置在两个定相垫圈15a和15b的两侧。
每个阻尼模块M1、M2包括传动头17,该传动头直接或间接地介于阻尼模块的弹簧组中的第一弹簧13-1和第二弹簧13-2之间。每个传动头17包括容纳部L,在容纳部L中容纳有阻尼模块的附加弹簧25。
每对传动板17a,17b形成定相构件15的传动头17,每对传动板中的第一传动板17a和第二传动板17b均包括孔47a、47b,第一传动板17a中的孔47a和第二传动板17b中的孔47b被设置为彼此轴向面对,以便容纳对应的阻尼模块M1、M2的附加弹簧25。
每个附加弹簧25的第一支承面25a布置成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第一传动板17a中的孔47的第一周向边缘47a1和第二传动板17b中的孔47b的第一周向边缘47b1。
每个传动头17还包括两个轴向保持元件18a、18b,它们轴向布置在与传动头相关联的附加弹簧25的任一侧上,用于轴向地保持附加弹簧25。
用于保持附加弹簧的每个轴向保持元件18a、18b由沿具有径向分量的方向弯曲的保持突片18a、18b形成,保持突片18a、18b形成在所述传动头的第一传动板17a和第二传动板17b之一中。因此,定相构件15还确保每个附加弹簧25的轴向引导。
每个轴向保持突片18a、18b从具有所述保持突片18a、18b的第一传动板17a或第二传动板17b中的孔47a、47b的下径向边缘带有径向分量地突出。换句话说,保持突片18a、18b的轮廓在保持突片18a、18b弯曲之前限定了孔47a、47b的轮廓的一部分。
每个传动板17a、17b包括第一径向保持元件19a、19b和第二径向保持元件20a、20b,第一径向保持元件19a、19b布置为相对于离心力径向保持相关的第一弹簧13-1,第二径向保持元件20a、20b布置为相对于离心力径向保持相关的第二弹簧13-2。
特别地,每个传动板的第一径向保持元件19a、19b和第二径向保持元件20a、20b在相关联的附加弹簧25的周向延伸部中沿周向布置在相关联的附加弹簧25的任一侧上。
第一径向保持元件19a、19b由在第一弹簧13-1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延伸的第一指状部形成。第二径向保持元件20a、20b由在第二弹簧13-2的径向外侧沿周向延伸的第二指状部形成。
在每个板17a、17b上,第一指状部19a、19b从第一推力区P1的外径向端突出并沿周向延伸。在每个板上,第二指状部20a、20b从第二推力区P2的外径向端在周向上沿与第一指状部相反的方向突出并延伸。
根据一个实施例,每个附加弹簧25沿周向布置在相关的阻尼模块的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之间。每个阻尼模块M1、M2的第一弹簧13-1和第二弹簧13-2的体积被内接在环中,并且相关联的附加弹簧25的至少一部分也位于该环中。因此,可以提供一种径向紧凑的阻尼装置。
阻尼模块M1的第一弹簧13-1和第二弹簧13-2分别沿着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延伸,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基本上内切在垂直于旋转轴线X的植入平面中,并且该阻尼模块M1的附加弹簧25沿着第三轴线延伸,该第三轴线也基本上内接在该植入平面中。因此,可以提供一种轴向紧凑的阻尼装置。第二阻尼模块M2的弹簧的轴线基本上内接在相同的植入平面中。
每个附加弹簧25在垂直于轴线X的平面中具有面向与所述附加弹簧相关联的模块的第一弹簧的第一内拐角部253和面向与所述附加弹簧相关联的阻尼模块的第二弹簧的第二内拐角部252,第一内拐角部和第二内拐角部在该平面中沿周向布置在与定相构件15相互作用的第一弹簧13-a的第一端13-11和第二弹簧13-2的第一端13-21之间。
如图3和5所示,每个定相垫圈15a、15b具有环形部分,并且每个板17a、17b通过径向臂连接至定相垫圈15a、15b的环形部分。
每个板的第一推力区由所述板的第一壁P1形成,并且每个板的第二推力区由所述板的第二壁P2形成。这些壁对应于第一传递板17a和第二传递板17b的边沿部分。同一板的第一壁P1的倾斜度和第二壁P2的倾斜度使得在穿过第一壁P1和第二壁P2的垂直于轴线X的平面中,第一壁P1和所述平面的相交线与第二壁P2和所述平面的相交线在相关联的附加弹簧25和旋转轴线X之间相交。
对于每组弹簧,腹板7包括能够容纳第一弹簧13-1和第二弹簧13-2两者的主开口71。另外,对于每个阻尼模块M1、M2,腹板7包括能够允许附加弹簧25相对于腹板7周向运动的腔72。第一致动表面40形成该腔72的周向端之一。与相同的阻尼模块M1、M2相关的主开口71和腔72在该情况中形成在腹板7的相同窗口中。
腹板7具有布置成与第一弹簧13-1的、与第一弹簧13-1的第一端13-11相对的第二端13-12相互作用的第一支承表面74和布置成与第二弹簧13-2的、与第二弹簧13-2的第一端13-21相对的第二端13-22相互作用的第二支承表面73。
引导垫圈9a、9b由金属片材形成,并且对于每个弹簧组,每个引导垫圈9a、9b均具有冲压部分91a、91b,该冲压部分91a、91b布置成部分地容纳并轴向引导该组弹簧中的第一弹簧13-1和第二弹簧13-2。
对于每组弹簧,每个引导垫圈9a、9b具有布置成与第一弹簧13-1的第二端13-12相互作用的第三支承表面94和布置成与第二弹簧13-2的第二端13-22相互作用的第四支承表面93。
对于每组弹簧,每个引导垫圈9a、9b具有:
-第一槽,其布置在冲压部分与第三支承表面94之间,以允许第一弹簧13-1的第二端13-12的一部分穿过,
-第二槽,其布置在冲压部分和第四支承表面93之间,以允许第二弹簧13-2的第二端13-22的一部分穿过。
从图5中可以看出,第一弹簧13-1和第二弹簧13-2绕旋转轴线基本设置在相同的半径上。换句话说,它们在同一圆形路径上串联布置。
阻尼模块的附加弹簧25至少部分地周向地布置在该阻尼模块的第一弹簧13-1和第二弹簧13-2之间。第一弹簧13-1具有第一中心轴线,第二弹簧13-2具有第二中心轴线,第一中心轴线和第二中心轴线的交点位于由附加弹簧25占据的空间中。
此外,存在垂直于旋转轴的平面,该平面穿过第一弹簧13-1,第二弹簧13-2和附加弹簧25。
还可以看出,定相构件包括两个径向延伸的环形部分,其径向地布置在第一弹簧13-1和第二弹簧13-2的内侧。每个定相垫圈包括径向延伸的环形部分,其径向地布置在第一弹簧13-1和第二弹簧13-2的内侧。
在该第一实施例中,第一角位移阈值A1约为40度,并且基本上等于第二角位移阈值A2。每个阻尼模块的附加弹簧25的角刚度大于第一弹簧13-1的角刚度并且大于第二弹簧13-2的角刚度。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第一弹簧13-1的刚度约为10Nm/°,每个第二弹簧13-2的刚度约为15Nm/°,并且每个附加弹簧的刚度约为30Nm/°。
阻尼曲线示例如图8所示。这些曲线示出了在位移达到第三角位移阈值之前的变型实施例。在这些变型中,在第一旋转元件和第二旋转元件之间没有止挡件。曲线1示出了一种变型,其中第一阈值A1等于第二阈值A2。曲线2和3显示了其他两个变型的阻尼。
曲线2:第二阈值A2大于第一阈值A1,
曲线3:第二阈值A2小于第一阈值A1。
因此,在曲线2和3中,可以看到,通过调节止挡件的角度阈值,可以获得过渡阻尼斜率。
在图3至7所示的第一实施例中,在每个传动头上的定相构件15的外围上形成第一止挡件b1。定相构件15的第一传动板17a和第二传动板17b每个具有形成第一止挡件b1的凸耳41。凸耳41轴向延伸,以便每个径向覆盖引导垫圈9a、9b的径向外边缘。每个凸耳41设置在附加弹簧25的径向上方。
在每个传动板17a、17b上,朝向凸耳41弯曲的唇缘159将凸耳41连接到传动板17a、17b中的孔47a、47b的径向外边缘。该唇缘159在孔的径向外侧使板变硬。
在两个引导垫圈9a、9b的外围上形成第二止挡件b2。第二止挡件b2由从引导垫圈9a、9b径向向外延伸的第一齿42形成。
扭力阻尼装置包括由腹板7承载的第三止挡件b3,并且第三止挡件b3布置成当腹板7与第二引导垫圈9b之间的自相对休止角位置起在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达到腹板7和第二引导垫圈9b之间的第三角位移阈值A3时,与由第二引导垫圈9b承载的第四止挡件b4相互作用。第三止挡件b3制造于腹板7的外围上。第三止挡件b3由两个钩43形成,每个钩43具有基本沿轴向延伸的端部区,该端部区能够在第二引导垫圈9b的外径向边缘的径向外侧周向移动。
第三止挡件b3沿周向制成在腹板7中的两个主开口71之间。
第四止挡件b4制成在第二引导垫圈9b的外围上。第四止挡件b4由从第二引导垫圈9b径向向外延伸的两个第二齿44形成。
上述的操作原理在被称为正向的传动方向上和被称为反向的传动方向上同等有效,正向的传动方向即从发动机到车辆变速箱或从阻尼装置的扭矩输入元件到扭矩输出元件的扭矩路径,反向的传动方向即从变速箱到车辆发动机或从阻尼装置的扭矩输出元件到扭矩输入元件的扭矩路径。
因此,扭力阻尼装置被构造成使得,在腹板7相对于引导垫圈9a、9b的与第一相对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自被腹板7和第二旋转元件9采用的、不施加速度或扭矩的相对休止角位置起,当腹板7与引导垫圈9a、9b之间的角位移小于腹板7与引导垫圈9a、9b之间的第四角位移阈值A4时,每个附加弹簧25与腹板7相距一距离。因此,当腹板7与引导垫圈9a、9b之间的角位移小于第四角位移阈值A4时,没有附加弹簧25在定相构件15与腹板7之间传递扭矩。
当腹板7和引导垫圈9a、9b之间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四角位移阈值A4时,每个附加弹簧25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腹板7,使得附加扭矩可以通过每个附加弹簧25在定相构件15和腹板7之间传递。
扭力阻尼装置被布置成使得当腹板7与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自相对休止角位置起在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腹板7与引导垫圈9a、9b之间的第五角位移阈值A5时,每个第二弹簧13-2停止被压缩。因此,第二弹簧13-2的停用使得可以在该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将阻尼装置的刚度增加到超过第五预定角位移阈值A5。
当沿第二相对旋转方向的角位移达到第五位移阈值A5时,由定相构件15承载的第五止挡件b5布置成与由引导垫圈9a、9b承载的第六止挡件b6相互作用。
第五止挡件b5也形成在形成第一止挡件b1的凸耳41上。第一止挡件b1和第五止挡件b5形成在凸耳41的两个周向相对的边缘上。
在第二齿44上形成第六止挡件b6,第二齿44也形成第四止挡件b4。第四止挡件b4和第六止挡件b6形成在第二齿44的两个周向相对的边缘上。
因此,使第五止挡件b5与第六止挡件b6接触使得可以通过在定相构件15的第五止挡件b5和引导垫圈9a、9b的第六止挡件b6之间直接传递扭矩来停止第二弹簧13-2的压缩,从而增加阻尼装置的刚度。
当腹板7和引导垫圈9a、9b之间的自所述相对休止角位置起在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达到腹板7与引导垫圈9a、9b之间的第六角位移阈值A6时,扭力阻尼装置具有最大角位移的角位置。换句话说,对于大于产生等于第六阈值A6的角位移的扭矩的扭矩,不存在扭矩的进一步阻尼。
第六阈值A6可以通过止挡件获得和/或可以对应于弹簧的最大压缩。
扭力阻尼装置包括由腹板7承载的第七止挡件b7,并且第七止挡件b7布置成当腹板7与第二引导垫圈9b之间的自相对休止角位置起在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达到腹板7和引导垫圈9a、9b之间的第六角位移阈值A6时,与由第二引导垫圈9b承载的第八止挡件b8相互作用。
第七止挡件b7形成在也形成第三止挡件b3的钩43上。第七止挡件b7和第三止挡件b3形成在钩43的两个周向相对的边缘上。
第八止挡件b8形成在第一齿42上,第一齿42也形成第二止挡件b2。
每个附加弹簧25的第二支承面25b布置成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与所述附加弹簧25相关联的第一传动板17a中的和第二传动板17b中的孔47a和47b的第一周向边缘47a2、47b2。
当腹板7和引导垫圈9a、9b之间的在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四角位移阈值A4时,第二支承面25b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腹板7的第二致动表面48。
每个附加弹簧25的第一支承面25a还布置成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与所述附加弹簧25相关联的第一传动板17a中和第二传动板17b中的孔47a和47b的第二周向边缘47a1、47b1,第二周向边缘47a1、47b1与第一周向边缘47a2、47b2相反。
如果需要,附加弹簧25紧密地安装或夹在第一和第二传动17a和17b中的孔的第一周向边缘47a2、47b2与它们的第二周向边缘47a1、47b1之间。每个附加弹簧25可以在其容纳部L中预加应力。
阻尼装置1还包括摩擦装置F,该摩擦装置旨在耗散弹簧的能量并避免振荡现象。在这种情况中,摩擦装置F布置成仅在反向传动方向上摩擦。关于该摩擦装置的特性,可以参考申请号为1758778的法国专利申请。也可以想到另一种常规的摩擦装置。
在每个阻尼模块M1、M2中,第一支承座77一方面介腹板7和第一弹簧13-1之间,另一方面介于引导垫圈9a、9b和每个阻尼模块的第一弹簧13-1之间。同样,第二支承座78一方面介于腹板7和第二弹簧13-2之间,另一方面介于引导垫圈9a、9b和第二弹簧13-2之间。
腹板7的第一支承表面74具有第一凹口76,该第一凹口76布置成容纳从第一座77突出的枢轴。同样,辐板7的第二支承表面73具有第二凹口75,该第二凹口75布置成容纳从第二座78突出的枢轴。第三支承表面94具有第三凹口96,该第三凹口96布置成容纳从第一座77突出的枢轴。第四支承表面93也具有第四凹口95,该第四凹口95布置成容纳从第二座78突出的枢轴。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第二实施例中,第三支承座79介于定相构件15与第一弹簧13-1之间,第四支承座80介于定相构件15与每个阻尼模块的第二弹簧13-2之间。
当腹板7与引导垫圈9a和9b之间的在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腹板7与引导垫圈9a和9b之间的第二角位移阈值A2时,第二支承座78和第四支承座80布置为彼此接触。换句话说,第一止挡件b1形成在第四支承座80上,第二止挡件b2形成在第二支承座78上。
每个支承座78、80都具有盖,该盖被设置为相对于离心力径向保持其支承抵靠的弹簧。第一止挡件b1形成在第四支承座80的盖的一端处,第二止挡件b2形成在第二支承座78的盖的一端处。
图13和14示出了第三实施例。
每个传动头17的两个轴向保持元件由眼罩部118a和118b形成。与一组弹簧相关联的第一传动板17a和第二传动板17b各自包括眼罩部118a、118b。为了便于制成眼罩部,在每个板上形成两个切口,这两个切口沿周向在板的用于形成眼罩部的部分的两侧。
每个眼罩部118a、118b的周向边缘之一形成阻尼装置的第一止挡件b1,而眼罩部的另一周向边缘形成阻尼装置的第五止挡件b5。
因此,当腹板7和引导垫圈之间的在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二角位移阈值A2时,每个眼罩部118a、118b设置为支承抵靠形成引导垫圈9b的第二止挡件b2的第一齿142。
相反,当腹板7和引导垫圈之间的在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第五角位移阈值A5时,每个眼罩部118a、118b设置为支承抵靠形成引导垫圈9b的第六止挡件b6的第二齿144。
对于每个阻尼模块,引导垫圈9a和9b包括凹部E4,该凹部E4在其第一齿142和第二齿144之间延伸,以允许眼罩部118a和118b运动。
每个传动板17a、17b还包括布置在第一弹簧13-1的第一端13-11的内侧的第一定心构件65a、65b和布置在第二弹簧13-2的第一端13-21的内侧的第二定心构件66a、66b。
每个定心构件65a、65b、66a、66b是在板的金属片材中形成并弯曲成C形的舌部。
形成第一传动板17a的第一定心构件65a的舌部和形成第二传动板17b的第一定心件65b的舌部每个被设置为彼此轴向面对,以形成用于使第一弹簧定心的定心管67。同样,形成第一传动板17a的第二定心构件66a的舌部和形成第二传动板17b的第二定心构件66b的舌部被设置为彼此轴向面对,以形成用于使第二弹簧13-2定心的定心管68。
另一解决方案在图11和12中示出。在这种情况下,第三支承座179和第四支承座180被安装成围绕相同的枢轴销116在定心构件115上枢转。
因此,第三座179和第四座180的倾斜可以根据由阻尼装置传递的扭矩和根据离心力而改变。第三支承座179和/或第四支承座180被安装成围绕用于连接两个定相垫圈15a和15b的间隔件116枢转,间隔件116形成座的枢轴销。
第三座179和第四座180每个具有轴向重叠的穿孔连接突片192,因此它们的孔口也重叠,枢轴销116既插入第三座179的连接突片192中的孔口中,又插入第四座180的连接突片192中的孔口中。
第三座179和第四座180分别具有与附加弹簧25相互作用的背侧支承面。这些支承面形成在第三座179和第四座180中的凹口193和195中。第三座179周向介于第一弹簧13-1与附加弹簧25之间,第四座180周向介于第二弹簧13-2与附加弹簧25之间。
换言之,附加弹簧25夹在第三座179(经由其第一支承面25a)和第四座180(经由其第二支承面25b)之间。因此,借助于座的枢转,可以获得刚度的额外增加。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弹簧、第二弹簧和附加弹簧串联布置,并且附加弹簧的压缩延迟。
第三座179具有布置在第一传动板117a中的凹部197中的第一柱销81,该凹部197的端部能够限制第一柱销的运动81,从而限制第三座179的枢转。第三座具有布置在第二传动板117b的凹部中的第二柱销82,该凹部的端部能够限制第二柱销82的运动,从而限制第三座的枢转。
第四座也具有布置在第一传动板117a中的凹部198中的第一柱销81,该凹部的端部能够限制第一柱销81的运动,从而限制第四座180的枢转。第四座180也具有布置在第二传动板117b的凹部中的第二柱销82,该凹部的端部能够限制第二柱销的运动,从而限制第四座180的枢转。
Claims (15)
1.一种用于车辆传动链的扭力阻尼装置,包括:
用于传递扭矩的第一旋转元件(7);
用于传递扭矩的第二旋转元件(9);
至少一个阻尼模块(M1、M2),包括布置在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主阻尼器(A),每个主阻尼器包括一组弹簧,该组弹簧包括借助于定相构件(15)串联布置的第一弹簧(13-1)和第二弹簧(13-2),所述第一弹簧(13-1)和所述第二弹簧(13-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定相构件(15)之间以及所述定相构件(15)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所述第一弹簧(13-1)和所述第二弹簧(13-2)在变形时允许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绕旋转轴线(X)的相对旋转;
其特征在于,每个阻尼模块(M1、M2)包括由所述定相构件(15)承载的附加弹簧(25),所述扭力阻尼装置被构造成使得,在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自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所采用的、不施加速度或扭矩的相对休止角位置起的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
当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角位移小于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第一角位移阈值(A1)时,所述附加弹簧(25)与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相距一距离,使得没有附加扭矩能够通过所述附加弹簧(25)在所述定相构件(15)和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之间传递,和
当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角位移阈值(A1)时,所述附加弹簧(25)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使得附加扭矩能够通过所述附加弹簧(25)在所述定相构件(15)和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之间传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阻尼装置,其中,每个附加弹簧(25)均为螺旋弹簧,包括:
第一支承面(25a),布置为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所述定相构件(15),和
第二支承面(25b),当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在所述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角位移阈值(A1)时,所述第二支承面能够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的第一致动表面(40)。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扭力阻尼装置,其中,所述扭力阻尼装置被布置成使得当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与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自所述相对休止角位置起在所述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与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第二角位移阈值(A2)时,每个第二弹簧(13-2)停止被压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力阻尼装置,其中,所述扭力阻尼装置包括由所述定相构件(15)承载的第一止挡件(b1),并且所述第一止挡件(b1)布置成,当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与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自所述相对休止角位置起在所述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第二角位移阈值(A2)时,与由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承载的第二止挡件(b2)相互作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力阻尼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中的一个由轴向地保持每组弹簧中的所述第一弹簧(13-1)和所述第二弹簧(13-2)的两个引导垫圈(9a、9b)形成;且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中的另一个由在所述两个引导垫圈(9a、9b)之间轴向设置的腹板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力阻尼装置,其中,所述阻尼模块(M1、M2)的附加弹簧(25)至少部分地周向地布置在该阻尼模块的所述第一弹簧(13-1)和所述第二弹簧(13-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力阻尼装置,其中,所述定相构件包括径向延伸的环形部分,该环形部分径向地布置在所述第一弹簧(13-1)和所述第二弹簧(13-2)的内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力阻尼装置,其中,每个阻尼模块(M1、M2)具有由所述定相构件承载的至少一对传动板(17a、17b),每对传动板包括彼此轴向间隔开的第一传动板(17a)和第二传动板(17b);所述第一传动板(17a)和所述第二传动板(17b)每个包括与所述第一弹簧(13-1)的第一端(13-11)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第一推力区(P1)和与所述第二弹簧(13-2)的第一端(13-21)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第二推力区(P2),每对板的所述第一推力区彼此轴向间隔开,并且每对板的所述第二推力区彼此轴向间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扭力阻尼装置,其中,每对传动板中的所述第一传动板(17a)和所述第二传动板(17b)分别形成在彼此轴向间隔开的第一定相垫圈(15a)和第二定相垫圈(15b)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力阻尼装置,其中,每个阻尼模块(M1、M2)包括传动头(17),所述传动头由所述定相构件(15)承载并且周向布置在所述阻尼模块的弹簧组中的所述第一弹簧(13-1)和所述第二弹簧(13-2)之间,每个传动头(17)包括容纳部(L),在所述容纳部内容纳所述阻尼模块的附加弹簧(25),以便在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在所述第一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角位移阈值(A1)时,在所述定相构件(15)和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之间传递附加扭矩。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扭力阻尼装置,每个阻尼模块(M1、M2)具有由所述定相构件承载的至少一对传动板(17a、17b),每对传动板包括彼此轴向间隔开的第一传动板(17a)和第二传动板(17b);所述第一传动板(17a)和所述第二传动板(17b)每个包括与所述第一弹簧(13-1)的第一端(13-11)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第一推力区(P1)和与所述第二弹簧(13-2)的第一端(13-21)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第二推力区(P2),每对板的所述第一推力区彼此轴向间隔开,并且每对板的所述第二推力区彼此轴向间隔开,且其中,对于每个阻尼模块(M1、M2),所述传动头(17)由一对传动板(17a、17b)形成,第一传动板(17a)和第二传动板(17b)均包括孔(47a、47b),所述第一传动板(17a)中的孔(47a)和所述第二传动板(17b)中的孔(47b)布置为轴向彼此面对,以便容纳对应阻尼模块的附加弹簧(25)。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扭力阻尼装置,其中,每个传动头(17)还包括用于轴向地保持相关联的附加弹簧(25)的两个轴向保持元件(18a、18b),用于附加弹簧(25)的两个轴向保持元件(18a、18b)轴向地布置在所述附加弹簧(25)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力阻尼装置,其中,所述扭力阻尼装置构造成使得,在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从由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采用的、不施加速度或扭矩的相对休止角位置起的与所述第一相对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
当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角位移小于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第四角位移阈值(A4)时,每个附加弹簧(25)与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相距一距离,和
当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四角位移阈值(A4)时,每个附加弹簧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使得附加扭矩能够通过每个附加弹簧(25)在所述定相构件(15)和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之间传递。
1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力阻尼装置,其中,每个阻尼模块(M1、M2)具有由所述定相构件承载的至少一对传动板(17a、17b),每对传动板包括彼此轴向间隔开的第一传动板(17a)和第二传动板(17b);所述第一传动板(17a)和所述第二传动板(17b)每个包括与所述第一弹簧(13-1)的第一端(13-11)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第一推力区(P1)和与所述第二弹簧(13-2)的第一端(13-21)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的第二推力区(P2),每对板的所述第一推力区彼此轴向间隔开,并且每对板的所述第二推力区彼此轴向间隔开;
其中,所述扭力阻尼装置构造成使得,在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从由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采用的、不施加速度或扭矩的相对休止角位置起的与所述第一相对旋转方向相反的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
当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角位移小于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第四角位移阈值(A4)时,每个附加弹簧(25)与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相距一距离,和
当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四角位移阈值(A4)时,每个附加弹簧直接或间接地支承抵靠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使得附加扭矩能够通过每个附加弹簧(25)在所述定相构件(15)和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之间传递;
其中,所述扭力阻尼装置被布置成使得当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与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自所述相对休止角位置起在所述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与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第五角位移阈值(A5)时,所述第二弹簧(13-2)停止被压缩,第五止挡件(b5)由所述定相构件(15)承载,并且布置成当所述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之间的在所述第二相对旋转方向上的角位移达到第五位移阈值(A5)时,与由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承载的第六止挡件(b6)相互作用,所述定相构件(15)的所述第一传动板(17a)和/或所述第二传动板(17b)具有形成所述第一止挡件(b1)的凸耳(41),并且在该凸耳(41)上还形成所述第五止挡件(b5)。
15.一种传动系统,其包括扭矩限制器,所述扭矩限制器包括摩擦盘和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阻尼装置,所述摩擦盘与所述阻尼装置的第一旋转元件(7)和所述第二旋转元件(9)中的一个一体旋转地安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R1852841A FR3079574B1 (fr) | 2018-03-30 | 2018-03-30 |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de torsion a amortisseur principal et amortisseur additionnel |
FR1852841 | 2018-03-30 | ||
PCT/EP2019/057929 WO2019185836A1 (fr) | 2018-03-30 | 2019-03-28 |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de torsion a amortisseur principal et amortisseur additionnel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05838A CN112105838A (zh) | 2020-12-18 |
CN112105838B true CN112105838B (zh) | 2022-11-01 |
Family
ID=630800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31536.0A Active CN112105838B (zh) | 2018-03-30 | 2019-03-28 | 具有主阻尼器和辅助阻尼器的扭力阻尼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13887B2 (zh) |
CN (1) | CN112105838B (zh) |
DE (1) | DE112019001688T5 (zh) |
FR (1) | FR3079574B1 (zh) |
WO (1) | WO201918583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525493B2 (en) * | 2019-12-19 | 2022-12-13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with centered flanges |
GB2590953A (en) * | 2020-01-09 | 2021-07-14 | Rolls Royce Plc | Torsional mode damping controller |
DE102022111143A1 (de) | 2022-05-05 | 2023-11-09 |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9505750D0 (en) * | 1995-03-21 | 1995-05-10 | Automotive Products Plc | A twin mass flywheel friction damping device |
US6029793A (en) * | 1997-12-12 | 2000-02-29 | Exedy Corporation | Damper disk assembly |
AU2012321075B2 (en) * | 2012-05-14 | 2014-10-23 | Clutch Industries Pty Ltd | Friction clutch assembly |
JP6605280B2 (ja) * | 2015-09-30 | 2019-11-13 |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 ダンパ装置 |
FR3051237B1 (fr) * | 2016-05-12 | 2018-12-07 | Valeo Embrayages |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
FR3071571B1 (fr) * | 2017-09-22 | 2020-01-03 | Valeo Embrayages |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de torsion a amortisseur principal et amortisseur additionnel |
FR3071572B1 (fr) * | 2017-09-22 | 2019-10-18 | Valeo Embrayages |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de torsion a dispositif de frottement activable |
-
2018
- 2018-03-30 FR FR1852841A patent/FR3079574B1/fr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3-28 CN CN201980031536.0A patent/CN112105838B/zh active Active
- 2019-03-28 DE DE112019001688.1T patent/DE112019001688T5/de active Pending
- 2019-03-28 WO PCT/EP2019/057929 patent/WO2019185836A1/fr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3-28 JP JP2020552902A patent/JP7213887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05838A (zh) | 2020-12-18 |
JP7213887B2 (ja) | 2023-01-27 |
JP2021519405A (ja) | 2021-08-10 |
DE112019001688T5 (de) | 2020-12-17 |
WO2019185836A1 (fr) | 2019-10-03 |
FR3079574B1 (fr) | 2020-09-04 |
FR3079574A1 (fr) | 2019-10-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080103B1 (ko) | 댐퍼 기구 | |
CN112105838B (zh) | 具有主阻尼器和辅助阻尼器的扭力阻尼装置 | |
JP3727160B2 (ja) |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 |
CN111386409B (zh) | 带有主阻尼器和附加阻尼器的扭转振动阻尼器 | |
US6029793A (en) | Damper disk assembly | |
JP3558462B2 (ja) | フライホイール組立体 | |
CN111263866B (zh) | 具有可激活摩擦装置的扭转阻尼装置 | |
JP2003278792A (ja) | 捩じれ緩衝ディスク | |
JP2000205338A (ja) | ダンパ―ディスク組立体 | |
WO2016129183A1 (ja) |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 |
JP7429130B2 (ja) | スプリングシート及びダンパ装置 | |
JP2000352441A (ja) | ダンパー機構及び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 |
CN110382906B (zh) | 具有摩擦垫圈的离合器盘 | |
JP7418702B2 (ja) | ダンパ装置 | |
EP3636955B1 (en) | Damper device | |
JP7198103B2 (ja) | ダンパ装置 | |
JP7449762B2 (ja) | ダンパ装置 | |
JP3986266B2 (ja) | クラッチディスク組立体 | |
JP3593435B2 (ja) |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のロックアップダンパー | |
JP7427472B2 (ja) | スプリングシート及びダンパ装置 | |
JP7376334B2 (ja) | ダンパ装置 | |
JP7422617B2 (ja) | トルクリミッタ付きダンパ装置 | |
KR102290314B1 (ko) | 토크 컨버터 | |
JP7148419B2 (ja) | ダンパ装置 | |
JP3365590B2 (ja) |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