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063333B - 低密度高导热型微胶囊、导热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低密度高导热型微胶囊、导热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63333B
CN112063333B CN202010803969.8A CN202010803969A CN112063333B CN 112063333 B CN112063333 B CN 112063333B CN 202010803969 A CN202010803969 A CN 202010803969A CN 112063333 B CN112063333 B CN 1120633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microcapsule
weight ratio
oil
condu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0396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63333A (zh
Inventor
刘钢
王翠花
赵勇刚
章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Huitian New Material Co ltd
Shagnhai Huitian New Chemical Materials Co ltd
Huitian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Huitian New Material Co ltd
Shagnhai Huitian New Chemical Materials Co ltd
Huitian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Huitian New Material Co ltd, Shagnhai Huitian New Chemical Materials Co ltd, Huitian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Huitian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80396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0633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0633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633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633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633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1/00Features of adhesiv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 C09J9/00, e.g. additives
    • C09J11/02Non-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 C09J11/06Non-macromolecular additives organ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JCHEMICAL OR PHYSICAL PROCESSES, e.g. CATALYSIS OR COLLOID CHEMISTRY; THEIR RELEVANT APPARATUS
    • B01J13/00Colloid chemistry, e.g. the production of colloidal materials or their solu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Making microcapsules or microballoons
    • B01J13/02Making microcapsules or microballoons
    • B01J13/06Making microcapsules or microballoons by phase separation
    • B01J13/14Polymerisation; cross-linking
    • B01J13/16Interfacial polymeris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JADHESIVES; NON-MECHANICAL ASPECTS OF ADHESIVE PROCESSES IN GENERAL; ADHESIVE 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USE OF MATERIALS AS ADHESIVES
    • C09J183/00Adhesive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forming in the main chain of the macromolecule a linkage containing silicon, with or without sulfur, nitrogen, oxygen, or carbon only; Adhesives based o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9J183/04Polysiloxan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5/00Heat-transfer, heat-exchange or heat-storage materials, e.g. refrigerants;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eat or cold by chemical reactions other than by combustion
    • C09K5/08Materials not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 C09K5/10Liquid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Of Micro-Capsules (AREA)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低密度高导热型微胶囊、导热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微胶囊芯材选用导热性优异、热稳定性良好的亲水性离子液体,壳材为聚氨酯聚合物,采用界面聚合法合成,胶囊的粒径分布通过控制化学反应条件获得。该微胶囊同时具有低密度、高导热、优异稳定性能,能够克服传统无机导热填料的低密度与高导热之间的矛盾,可广泛应用于对轻量化要求苛刻的车载电子产品的导热灌封填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导热灌封填料、航空航天等导热填料领域。

Description

低密度高导热型微胶囊、导热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热填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低密度高导热型微胶囊、导热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由于具有零排放、噪声低、能源效率高、多样化、结构简单、维修方便等优点,有望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新趋势。特别是,国内电动汽车经过十几年研究的历程,已初步从研究开发阶段迈入产业化阶段。汽车的自重每减少 10%,燃油的消耗可降低 6%~8%。在产业化阶段中,如何减轻汽车自身的重量以有效地降低汽车排放、实现汽车燃烧效率的提高是重要的研究课题。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也就成为整个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重点。其中,动力电池的导热灌封是新能源汽车应用中的关键难点。高导热有机硅材料则是动力电池热管理方案中最主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常规3 W/(m·K)导热有机硅材料的密度会超过3g/mL以上,比动力电池包中其它结构件的密度都大,再加上所需量较大,目前还不便于实现动力电池包的轻量化。
另外,随着车载电子工业、航空航天用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在电子产品领域,电子元器件、大型集成电路板、LED等高科技技术更趋于密集化和小型化,所带来的后果就是元器件的发热更集中。因而对轻质化、高导热这两个相矛盾的产品性能要求越来越为苛刻。市场上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对新型导热胶的需求逐年增加。为了提高导热系数,传统导热胶普遍采用的方式是通过添加高密度无机导热填料来实现,国内还没有一种专门针对导热胶产品中的低密度导热填料的研究与开发。
因此,开发研究低密度高导热胶填料是一项具有开创性、前瞻性的探索工作。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低密度高导热微胶囊、导热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相同添加量的情况下,该低密度高导热微胶囊的密度远低于常规无机填料,导热性更好。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低密度高导热微胶囊,所述低密度高导热微胶囊的芯材包含亲水性非卤化盐离子液体,壳材为聚氨酯聚合物。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亲水性非卤化盐离子液体选自烷基季磷非卤化盐、烷基取代咪唑非卤化盐、烷基取代吡啶非卤化盐中的至少一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低密度高导热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备含亲水性非卤化盐离子液体和亲水性二元醇单体的水相溶液,向所述水相溶液加入有机溶剂和乳化剂,制备获得W/O 型乳液;制备含催化剂和油溶性异氰酸酯单体的油相溶液,在搅拌条件下,将所述油相溶液滴加入所述W/O 型乳液中进行界面聚合反应,离心,得沉淀物;将所述沉淀物经减压抽滤,干燥,即得所述低密度高导热微胶囊。
优选地,所述水相溶液、所述有机溶剂和所述乳化剂的重量比为(65~85):(9~11):(3~6)。
优选地,所述W/O 型乳液与所述油相溶液的重量比为(95~99):(1~5)。
优选地,所述催化剂和所述油溶性异氰酸酯单体的重量比为(0.01~0.05):(1~5)。
优选地,所述亲水性非卤化盐离子液体、所述亲水性单体与水的重量比为(5~10):(2~5):(1~5)。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亲水性二元醇单体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戊二醇中的至少一种。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乳化剂为非离子型乳化剂,优选自span80。有机溶剂优选自甲苯。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异氰酸酯单体选自TDI、MDI、XDI、NDI、HTDI、HMDI、HDI、IPDI中的至少一种。
优选地,所述界面聚合反应温度为45℃~60℃,滴加时间60~80min,聚合反应时间2~4h。
本发明低密度高导热微胶囊作为导热填料在制备高导热性材料产品中的应用。导热性材料产品例如可以为动力电池用灌封材料、导热胶等。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导热胶,包含上述所述的低密度高导热微胶囊。
优选地,所述导热胶主要由如下重量份的各原料制备而成:乙烯基硅油15~20份、含氢硅油1~5份、丁炔醇0.05~0.1份、铂金催化剂0.3~0.8份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低密度高导热微胶囊70~80份。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与常规无机填料相比,本发明微胶囊的芯材包含亲水性非卤化盐离子液体,壳材为聚氨酯聚合物,整体上可作为具有高导热性、低密度及稳定性的填料,便于开发轻量化且具有高导热性能的产品。
与传统无机导热填料的低密度与高导热之间相矛盾的情况相比,本发明微胶囊通过利用亲水性非卤化盐离子液体、亲水性二元醇单体、乳化剂、油溶性异氰酸酯单体经乳化界面聚合反应制备而成,亲水性非卤化盐离子液体导热性优异且热稳定性良好,壳体材料反应为聚氨酯聚合物,胶囊的粒径分布通过控制化学反应条件获得,整体上具备更低的密度和更高的导热系数,能够有效克服低密度与高导热之间的矛盾,可广泛应用于对轻量化要求苛刻的车载电子产品的导热灌封填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导热灌封填料、航空航天等导热填料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2制备的微胶囊的电镜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原料来源:
亲水性非卤化盐离子液体,长春应化研究所。
乙烯基硅油,理化参数:0.01mmol/g,安比亚特种有机硅有限公司500cv。
含氢硅油,理化参数:1.95 mmol/g,安比亚特种有机硅有限公司XL-17。
甲基丁丁炔醇,广东中蓝硅氟新材料有限公司8081。
铂金催化剂,理化参数:3000ppm,东莞贝特利有机硅有限公司。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长春应化研究所)、乙二醇和去离子水按照重量比5:2:1混合均匀,得到含芯材亲水性离子液体和亲水性二元醇单体的水相溶液。
(2)将水相溶液、甲苯和非离子型乳化剂span80按照重量比80:10:5混合,高速剪切分散10min,得到稳定的W/O型乳液。
(3)按照重量比0.01:4.99,将辛酸亚锡催化剂溶解于油溶性异氰酸酯单体IPDI中,得到油溶性单体溶液。再将油溶性单体溶液和甲苯按照重量比1:1混合,均匀分散,得油相溶液。
(4)将 W/O 型乳液缓慢加热升温至50℃,然后按照乳液和油相溶液按照重量比97:3,将油相溶液缓慢滴加入W/O 型乳液中,在 60min内滴完,保持搅拌,进行界面聚合反应3h;维持反应,降温至20℃,出料,得反应产物。
(5)将反应产物以 3000r/min 离心分离3min,得沉淀物。再将沉淀物用去离子水冲洗3遍,再经减压抽滤,再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干燥除去水分,得到目标微胶囊。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长春应化研究所)、1,3-丙二醇和去离子水按照重量比为10:4:3混合均匀,得到含芯材亲水性离子液体和亲水性二元醇单体的水相溶液。
(2)将水相溶液、甲苯和非离子型乳化剂span80按照重量比75:10:5混合,高速剪切分散10min,得到稳定的 W/O 型乳液。
(3)按照重量比0.05:4.95,将辛酸亚锡催化剂溶解于油溶性异氰酸酯单体IPDI中,得到油溶性单体溶液。再将油溶性单体溶液和甲苯按照重量比1:1混合,均匀分散,得油相溶液。
(4)将 W/O 型乳液缓慢加热升温至50℃,然后按照乳液和油相溶液按照重量比97:3,将油相溶液缓慢滴加入W/O 型乳液中,在 60min内滴完,保持搅拌,进行界面聚合反应3h ;维持反应,降温至 20℃,出料,得反应产物。
(5)将反应产物以 3000r/min 离心分离3min,得沉淀物。再将沉淀物用去离子水冲洗3遍,再经减压抽滤,再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干燥除去水分,得到目标微胶囊。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长春应化研究所)、1,4-丁二醇和去离子水按照重量比为8:3:4混合均匀,得到含芯材亲水性离子液体和亲水性二元醇单体的水相溶液。
(2)将水相溶液、甲苯和非离子型乳化剂span80按照重量比84:10:6混合,高速剪切分散10min,得到稳定的 W/O 型乳液。
(3)按照重量比0.01:4.99,将辛酸亚锡催化剂溶解于油溶性异氰酸酯单体IPDI中,得到油溶性单体溶液。再将油溶性单体溶液和甲苯按照重量比1:1混合,均匀分散,得油相溶液。
(4)将 W/O 型乳液缓慢加热升温至50℃,然后按照乳液和油相溶液按照重量比97:3,将油相溶液缓慢滴加入W/O 型乳液中,在60min内滴完,保持搅拌,进行界面聚合反应3h ;维持反应,降温至 20℃,出料,得反应产物。
(5)将反应产物以 3000r/min 离心分离3min,得沉淀物。再将沉淀物用去离子水冲洗3遍,再经减压抽滤,再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干燥除去水分,得到目标微胶囊。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乙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长春应化研究所)、1,4-丁二醇和去离子水按照重量比为5:2:1混合均匀,得到含芯材亲水性离子液体和亲水性二元醇单体的水相溶液。
(2)将水相溶液、甲苯和非离子型乳化剂span80按照重量比80:10:5混合,高速剪切分散10min,得到稳定的 W/O 型乳液。
(3)按照重量比0.01:4.99,将辛酸亚锡催化剂溶解于油溶性异氰酸酯单体IPDI中,得到油溶性单体溶液。再将油溶性单体溶液和甲苯按照重量比1:1混合,均匀分散,得油相溶液。
(4)将 W/O 型乳液缓慢加热升温至 50℃,然后按照乳液和油相溶液按照重量比97:3,将油相溶液缓慢滴加入W/O 型乳液中,在 60min内滴完,保持搅拌,进行界面聚合反应3h ;维持反应,降温至 20℃,出料,得反应产物。
(5)将反应产物以 3000r/min 离心分离3min,得沉淀物。再将沉淀物用去离子水冲洗3遍,再经减压抽滤,再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干燥除去水分,得到目标微胶囊。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磺酸盐(长春应化研究所)、1,4-丁二醇和去离子水按照重量比为5:2:1混合均匀,得到含芯材亲水性离子液体和亲水性二元醇单体的水相溶液。
(2)将水相溶液、甲苯和非离子型乳化剂span80按照重量比80:10:5混合,高速剪切分散10min,得到稳定的 W/O 型乳液。
(3)按照重量比0.01:4.99,将辛酸亚锡催化剂溶解于油溶性异氰酸酯单体IPDI中,得到油溶性单体溶液。再将油溶性单体溶液和甲苯按照重量比1:1混合,均匀分散于,得油相溶液。
(4)将 W/O 型乳液缓慢加热升温至 50℃,然后按照乳液和油相溶液按照重量比97:3,将油相溶液缓慢滴加入W/O 型乳液中,在 60min内滴完,保持搅拌,进行界面聚合反应3h ;维持反应,降温至 20℃,出料,得反应产物。
(5)将反应产物以 3000r/min 离心分离3min,得沉淀物。再将沉淀物用去离子水冲洗3遍,再经减压抽滤,再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干燥除去水分,得到目标微胶囊。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乙基-3甲基咪唑六氟锑酸盐(长春应化研究所)、1,4-丁二醇和去离子水按照重量比为5:2:1混合均匀,得到含芯材亲水性离子液体和亲水性二元醇单体的水相溶液。
(2)将水相溶液、甲苯和非离子型乳化剂span80按照重量比80:10:5混合,高速剪切分散10min,得到稳定的 W/O 型乳液。
(3)按照重量比0.01:4.99,将辛酸亚锡催化剂溶解于油溶性异氰酸酯单体IPDI中,得到油溶性单体溶液。再将油溶性单体溶液和甲苯按照重量比1:1混合,均匀分散,得油相溶液。
(4)将 W/O 型乳液缓慢加热升温至 50℃,然后按照乳液和油相溶液按照重量比97:3,将油相溶液缓慢滴加入W/O 型乳液中,在 60min内滴完,保持搅拌,进行界面聚合反应3h ;维持反应,降温至 20℃,出料,得反应产物。
(5)将反应产物以 3000r/min 离心分离3min,得沉淀物。再将沉淀物用去离子水冲洗3遍,再经减压抽滤,再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干燥除去水分,得到目标微胶囊。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丁基-3-甲基磷四氟硼酸盐(长春应化研究所)、乙二醇和去离子水按照重量比为5:2:1混合均匀,得到含芯材亲水性离子液体和亲水性二元醇单体的水相溶液。
(2)将水相溶液、甲苯和非离子型乳化剂tween60按照重量比80:10:5混合,高速剪切分散10min,得到稳定的 W/O 型乳液。
(3)按照重量比0.01:4.99,将辛酸亚锡催化剂溶解于油溶性异氰酸酯单体MDI中,得到油溶性单体溶液。再将50g油溶性单体溶液和二甲苯按照重量比1:1混合,均匀分散,得油相溶液。
(4)将 W/O 型乳液缓慢加热升温至 50℃,然后按照乳液和油相溶液按照重量比97:3,将油相溶液缓慢滴加入W/O 型乳液中,在 60min内滴完,保持搅拌,进行界面聚合反应3h ;维持反应,降温至 20℃,出料,得反应产物。
(5)将反应产物以 3000r/min 离心分离3min,得沉淀物。再将沉淀物用去离子水冲洗3遍,再经减压抽滤,再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干燥除去水分,得到目标微胶囊。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丁基吡啶四氟硼酸盐(长春应化研究所)、乙二醇和去离子水按照重量比为5:2:1混合均匀,得到含芯材亲水性离子液体和亲水性二元醇单体的水相溶液。
(2)将水相溶液、甲苯和非离子型乳化剂tween60按照重量比80:10:5混合,高速剪切分散10min,得到稳定的W/O 型乳液。
(3)按照重量比0.01:4.99,将辛酸亚锡催化剂溶解于油溶性异氰酸酯单体MDI中,得到油溶性单体溶液。再将油溶性单体溶液和二甲苯按照重量比1:1混合,均匀分散,得油相溶液。
(4)将 W/O 型乳液缓慢加热升温至50℃,然后按照乳液和油相溶液按照重量比97:3,将油相溶液缓慢滴加入W/O型乳液中,在 60min内滴完,保持搅拌,进行界面聚合反应3h ;维持反应,降温至20℃,出料,得反应产物。
(5)将反应产物以 3000r/min 离心分离3min,得沉淀物。再将沉淀物用去离子水冲洗3遍,再经减压抽滤,再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干燥除去水分,得到目标微胶囊。
对比例1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氯化1-丁基吡啶(长春应化研究所)、乙二醇和去离子水按照重量比为5:2:1混合均匀,得到含芯材亲水性离子液体和亲水性二元醇单体的水相溶液。
(2)将水相溶液、甲苯和非离子型乳化剂span80按照重量比80:10:5混合,高速剪切分散10min,得到稳定的 W/O 型乳液。
(3)按照重量比0.01:4.99,将辛酸亚锡催化剂溶解于油溶性异氰酸酯单体IPDI中,得到油溶性单体溶液。再将油溶性单体溶液和甲苯按照重量比1:1混合,均匀分散,得油相溶液。
(4)将 W/O 型乳液缓慢加热升温至 50℃,然后将13.19g油相溶液缓慢滴加入步骤(2)制备的W/O 型乳液中,在 60min内滴完,保持搅拌,进行界面聚合反应3h ;维持反应,降温至 20℃,出料,得反应产物。
(5)将反应产物以 3000r/min 离心分离3min,得沉淀物。再将沉淀物用去离子水冲洗3遍,再经减压抽滤,再置于真空干燥箱内干燥除去水分,得到目标微胶囊。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热胶,其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乙烯基硅油15份、含氢硅油(5份、甲基丁炔醇0.05份、铂金催化剂)0.3份以及实施例1合成的导热微胶囊80份。
本实施例导热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实施例1的导热微胶囊置于动混机中真空搅拌30min。
S2,向步骤S1中加入丁炔醇和铂金催化剂,混胶温度控制在-10℃,真空搅拌20min,得导热凝胶。
S3,将导热凝胶封装完毕,并在低温下保存。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热胶,其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乙烯基硅油15份、含氢硅油5份、丁炔醇0.05份、铂金催化剂0.3份以及实施例3合成的导热微胶囊80份。
本实施例导热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实施例3的导热微胶囊置于动混机中真空搅拌30min。
S2,向步骤S1中加入丁炔醇和铂金催化剂,混胶温度控制在-10℃,真空搅拌20min,得导热凝胶。
S 3,将导热凝胶封装完毕,并在低温下保存。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热胶,其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乙烯基硅油18份、含氢硅油2份、丁炔醇0.05份、铂金催化剂0.3份以及实施例5合成的导热微胶囊80份。
本实施例导热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实施例5的导热微胶囊置于动混机中,真空搅拌30min。
S2,向步骤S1中加入丁炔醇和铂金催化剂,混胶温度控制在-10℃,真空搅拌20min,得导热凝胶。
S 3,将导热凝胶封装完毕,并在低温下保存。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热胶,其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乙烯基硅油15份、含氢硅油5份、丁炔醇0.05份、铂金催化剂0.3份以及实施例7合成的导热微胶囊80份。
本实施例导热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实施例7的导热微胶囊置于动混机中真空搅拌30min。
S2,向步骤S1中加入丁炔醇和铂金催化剂,混胶温度控制在-10℃,真空搅拌20min,得导热凝胶。
S 3,将导热凝胶封装完毕,并在低温下保存。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热胶,其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乙烯基硅油15份、含氢硅油5份、丁炔醇0.05份、铂金催化剂0.3份以及实施例8合成的导热微胶囊80份。
本实施例导热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实施例8的导热微胶囊置于动混机中真空搅拌30min。
S2,向步骤S1中加入丁炔醇和铂金催化剂,混胶温度控制在-10℃,真空搅拌20min,得导热凝胶。
S 3,将导热凝胶封装完毕,并在低温下保存。
对比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热胶,其由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乙烯基硅油15份、含氢硅油5份、丁炔醇0.05份、铂金催化剂0.3份以及氧化锌80份。
本实施例导热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将乙烯基硅油、含氢硅油、氧化锌置于动混机中,真空搅拌30min。
S2,向步骤S1中加入丁炔醇和铂金催化剂,混胶温度控制在-10℃,真空搅拌20min,得导热凝胶。
S 3,将导热凝胶封装完毕,并在低温下保存。
性能测试
(1)采用激光粒度仪分别对实施例1至8以及对比例1的微胶囊进行粒径测试,结果见下表1:
表1 微胶囊的粒径测试结果统计表
试验例 平均粒径(μm) 储存稳定性
实施例1 18 OK
实施例2 35 OK
实施例3 28 OK
实施例4 19 OK
实施例5 18 OK
实施例6 19 OK
实施例7 54 OK
实施例8 61 OK
对比例1 无法合成 /
由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1至6制备的微胶囊的平均粒径均在50μm以下。另外,通过实施例1至3可以看出,不同亲水性单体二元醇对微胶囊的粒径有一定影响。通过实施例4至6可以看出,不同亲水性离子液体几乎不影响合成微胶囊的粒径。
(2)分别对实施例9至13以及对比例3的胶进行性能测试,统计结果如下表2:
表2性能测试结果统计表
试验例 密度(g/ml) 导热系数W/(m.K)
实施例9 1.61 4.82
实施例10 1.63 4.79
实施例11 1.60 4.83
实施例12 1.68 4.80
实施例13 1.73 4.82
对比例3 4.20 4.10
由表2可以看出,在同等填料用量情况下,与常规无机填料相比,实施例9至13制备导热胶的导热系数更大,且密度更低。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导热胶,其特征在于,主要由如下重量份的各原料制备而成:乙烯基硅油15~20份、含氢硅油1~5份、丁炔醇0.05~0.1份、铂金催化剂0.3~0.8份以及低密度高导热微胶囊70~80份;
所述低密度高导热微胶囊的芯材包含亲水性离子液体,所述亲水性离子液体选自1-乙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三氟磺酸盐、1-乙基-3-甲基咪唑六氟锑酸盐、1-丁基吡啶四氟硼酸盐中至少一种,壳材为聚氨酯聚合物,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制备含亲水性离子液体和亲水性二元醇单体的水相溶液,向所述水相溶液加入有机溶剂和乳化剂,制备获得W/O 型乳液;
制备含催化剂和油溶性异氰酸酯单体的油相溶液,在搅拌条件下,将所述油相溶液滴加入所述W/O 型乳液中进行界面聚合反应,离心,得沉淀物;
将所述沉淀物经减压抽滤,干燥,即得所述低密度高导热微胶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胶,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相溶液、所述有机溶剂和所述乳化剂的重量比为(65~85):(9~11):(3~6);和/或
所述W/O 型乳液与所述油相溶液的重量比为(95~99):(1~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热胶,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和所述油溶性异氰酸酯单体的重量比为(0.01~0.05):(1~5)。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导热胶,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性离子液体、所述亲水性单体与水的重量比为(5~10):(2~5):(1~5)。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导热胶,其特征在于,所述亲水性二元醇单体选自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戊二醇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导热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界面聚合反应温度为45℃~60℃,滴加时间60~80min,聚合反应时间2~4h。
CN202010803969.8A 2020-08-11 2020-08-11 低密度高导热型微胶囊、导热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20633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3969.8A CN112063333B (zh) 2020-08-11 2020-08-11 低密度高导热型微胶囊、导热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03969.8A CN112063333B (zh) 2020-08-11 2020-08-11 低密度高导热型微胶囊、导热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63333A CN112063333A (zh) 2020-12-11
CN112063333B true CN112063333B (zh) 2022-10-11

Family

ID=73661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03969.8A Active CN112063333B (zh) 2020-08-11 2020-08-11 低密度高导热型微胶囊、导热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063333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69007A (ja) * 2008-05-12 2009-11-19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イオン液体内包カプセル
CN104893825A (zh) * 2015-06-11 2015-09-09 东华大学 一种以聚脲为囊壁的香精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7779173A (zh) * 2017-10-12 2018-03-09 北京宇田相变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储热性能的微胶囊及其组合物成型体
CN110330941A (zh) * 2019-07-12 2019-10-15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自润滑微胶囊/双马来酰亚胺摩擦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48460A (zh) * 2019-09-16 2019-12-1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包覆离子液体微胶囊制备方法
CN110681324A (zh) * 2019-10-18 2020-01-14 东北石油大学 一种氧化石墨烯杂化多壁自润滑微纳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69007A (ja) * 2008-05-12 2009-11-19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イオン液体内包カプセル
CN104893825A (zh) * 2015-06-11 2015-09-09 东华大学 一种以聚脲为囊壁的香精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07779173A (zh) * 2017-10-12 2018-03-09 北京宇田相变储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提高储热性能的微胶囊及其组合物成型体
CN110330941A (zh) * 2019-07-12 2019-10-15 陕西科技大学 一种自润滑微胶囊/双马来酰亚胺摩擦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48460A (zh) * 2019-09-16 2019-12-10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包覆离子液体微胶囊制备方法
CN110681324A (zh) * 2019-10-18 2020-01-14 东北石油大学 一种氧化石墨烯杂化多壁自润滑微纳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63333A (zh) 2020-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15286B (zh) 一种基于相变微胶囊的导热灌封硅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1604743A (zh) 锂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8084957B (zh) 一种导热储热多功能灌封硅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9705804B (zh) 一种高焓值相变硅胶垫片及其制备方法
CN107815287B (zh) 一种含有阻燃剂的基于相变微胶囊的导热灌封硅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00469B (zh) 一种基于化学交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柔性固态膜、柔性固态电解质膜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70018B (zh) 磺化聚醚醚酮/mil101负载磷钨酸杂化膜及制备和应用
CN112473579A (zh) 一种具有热胀空腔的金属相变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
CN117457258B (zh) 一种导电银浆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5548301A (zh) 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
CN112063333B (zh) 低密度高导热型微胶囊、导热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4752217A (zh) 兼具阻燃和柔性的相变储热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13355045B (zh) 具有储能功能的胶粘剂及其应用
Kosacki et al. The effect of various graphite additives on positive active mass utilization of the lead-acid battery
CN115044185A (zh) 一种用于电池热管理的碳基气凝胶负载改性聚乙二醇的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7887025B (zh) 一种应用于异质结电池的导电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98762B (zh) 一种铂催化剂组合物、铂催化剂、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9103292B (zh) 一种光伏组件系统
CN116948400A (zh) 一种阻燃柔性复合相变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19694808B (zh) 一种3d绣球花状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产品及应用
CN112103503A (zh) 一种铝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4335688B (zh) 一种提高锂电池低温工作性能的方法
CN111463434B (zh) 高比能量锌镍电池正极
CN118085793A (zh) 一种动力电池低密度高性能导热结构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48139B (zh) 一种金属支撑型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支撑体的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