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956773A - 一种艾灸条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艾灸条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56773A
CN111956773A CN202010869029.9A CN202010869029A CN111956773A CN 111956773 A CN111956773 A CN 111956773A CN 202010869029 A CN202010869029 A CN 202010869029A CN 111956773 A CN111956773 A CN 1119567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xibustion
moxa
stick
sticks
wo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6902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086902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56773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567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567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88Liliopsida (monocotyledons)
    • A61K36/906Zingiberaceae (Ginger family)
    • A61K36/9068Zingiber, e.g. garden ging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HPHYSICAL THERAPY APPARATUS, e.g. 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REFLEX POINTS IN THE BODY; ARTIFICIAL RESPIRATION; MASSAGE; BATHING DEVICES FOR SPECIAL THERAPEUTIC OR HYGIENIC PURPOSES OR SPECIFIC PARTS OF THE BODY
    • A61H39/00Devices for locating or stimulating specific reflex points of the body for physical therapy, e.g. acupuncture
    • A61H39/06Devices for heating or cooling such points within cell-life limi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1Pteridophyta or Filicophyta (ferns)
    • A61K36/12Filicopsida or Pteridopsida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6Aristolochiaceae (Birthwort family), e.g. heartleaf
    • A61K36/268Asarum (wild ging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8Asteraceae or Compositae (Aster or Sunflower family), e.g. chamomile, feverfew, yarrow or echinacea
    • A61K36/282Artemisia, e.g. wormwood or sagebru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8Asteraceae or Compositae (Aster or Sunflower family), e.g. chamomile, feverfew, yarrow or echinacea
    • A61K36/284Atractylod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8Asteraceae or Compositae (Aster or Sunflower family), e.g. chamomile, feverfew, yarrow or echinacea
    • A61K36/286Carthamus (distaff thistl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32Burseraceae (Frankincense family)
    • A61K36/324Boswellia, e.g. frankincens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32Burseraceae (Frankincense family)
    • A61K36/328Commiphora, e.g. mecca myrrh or balm of Gile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47Euphorbiaceae (Spurge family), e.g. Ricinus (castorbea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48Fabaceae or Leguminosae (Pea or Legume family); Caesalpiniaceae; Mimosaceae; Papilionaceae
    • A61K36/488Pueraria (kudzu)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1Ranunculaceae (Buttercup family), e.g. larkspur, hepatica, hydrastis, columbine or goldenseal
    • A61K36/714Aconitum (monkshoo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75Rutaceae (Rue family)
    • A61K36/758Zanthoxylum, e.g. pricklyas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7/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active ingredients used, e.g. carriers or inert additives; Targeting or modifying agents chemically bound to the active ingredient
    • A61K47/46Ingredient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or reaction products thereof, e.g. skin, bone, milk, cotton fibre, eggshell, oxgall or plant extrac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9/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9/0002Galenical forms characterised by the drug release technique; Application systems commanded by energy
    • A61K9/0004Osmotic delivery systems; Sustained release driven by osmosis, thermal energy or ga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9/00Drugs for skeletal disord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29/00Non-central analgesic, antipyretic or antiinflammatory agents, e.g. antirheumatic agents;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7/00Drugs for immunological or allergic disorders
    • A61P37/02Immunomodulators
    • A61P37/04Immunostimula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7/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blood or the extracellular flui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Immunology (AREA)
  •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REA)
  •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Medicine (AREA)
  • Pain & Pain Management (AREA)
  • Diabetes (AREA)
  • Hematology (AREA)
  • Rheumat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Finger-Pressure Mass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艾灸条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艾灸条按质量份数计,精选艾叶制成品质不同的艾绒,将所需的中药材粉碎,按照比例和艾绒进行混合(艾绒与中药材的比例以及中药材成分根据规格及适应症状不同而略有差异),经过艾灸条成型机加工,制成艾灸条。所述艾灸条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原材料分别打入粉碎机,粉碎成末;分别称重,配量标准后混合于搅拌机;加入适量高岭土,搅拌均匀;艾灸条成型机出条时直接封上塑料薄膜;最后包装贴标签,完成制作。本发明既达到了让艾灸治疗更加快速精准、方便快捷的功效,又能让传统的去痛、祛风湿,除顽疾的功效实现最大化。

Description

一种艾灸条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艾灸条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帅,气为血之母”。人的气血差了,不足了,就会生病。血液循环不好,人的经脉、五脏六腑等都失去营养,长期下去各个器官气血不足了,什么病都找到你了。所以任何人都要补气血,不要认为我好象没什么症状,就不管,这是不对的,到时候有症状了,就晚了。
灸法自古就有“天下第一扶阳”的美称,自古就有“针之不及,药不到,灸之”的说法。对于艾灸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下边我简单的介绍以下:
一是艾炷灸。古代的艾炷灸法多为直接灸,直接灸又叫着肤灸、明灸,是将艾炷直接放置穴位皮肤上来施灸的一种方法。直接灸因施灸目的和对皮肤刺激程度的不同,又分为无瘢痕灸、发泡灸和瘢痕灸三种。
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是利用其他物品将艾炷与皮肤隔开施灸的一种方法。间接灸法可避免灸伤皮肤而致化脓,且火力温和,患者易于接受,临床上更为常用。间接灸法种类繁多,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各科疾病。间接灸法包括: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灸等。
二是艾灸条灸。艾灸条灸又称艾卷灸,是将艾灸条点燃后在施灸部位(穴位)进行熏灸的方法。艾灸条灸分为悬灸和实按灸。悬灸又可以分为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三种。
三是温针灸。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在针刺得气之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穿置一段长约2厘米的艾卷针灸,或在针尾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
四是温灸器灸。温灸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施灸的器具,临床常用的有温灸盒和温灸筒。施灸时,将艾绒点燃后,放入温灸筒或者温灸盒的铁网上,然后将温灸筒或者温灸盒放在施灸部位15~20分钟即可。本法适用于灸治腹部、腰部的一般常见病。
艾灸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温经散寒,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依赖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在经脉中流动,完全靠“气”的推送,因此气行血才能畅。可是,很多原因都可能影响气血的运行,例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说明寒热对气血运行有影响。气寒血涩,血液运行缓慢容易凝结而生病,对此就可采用艾灸的方法,温经散寒,保持血液运行正常。《灵枢·刺节真邪》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火调就是艾灸。因此,艾灸法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十分有效。
2、行气通络,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人体各部分都分布着经络,经络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是联接内外,调节肌体正常运行的关键。因为“六淫”的侵袭,人体局部容易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或一系列功能障碍。艾灸相应的穴位,就可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功能的作用,起到增强人体抗病的作用。
3、扶阳固脱,挽救垂危。阳气是人体健康的根本,人的寿命也跟阳气是否健旺有关。阳病则阴盛,阴盛则为寒、为厥,甚至元气虚陷,脉微欲脱,这时就可用艾灸法救治。宋代的《针灸资生经》里说:“凡溺死,一宿尚可救,解死人衣,灸脐中即活。”《伤寒论》指出,“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下利,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无脉者,灸之”,可见出现呕吐、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危重病患,用大艾炷灸关元、神阙等穴可扶阳固脱,回阳救逆,挽救垂危。艾叶有纯阳的性质,再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往往可起到最好的作用。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泻、痢疾等急症都可用艾灸法治疗。
4、升阳举陷,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阳气虚弱不固可致上虚下实,气虚下陷,出现脱肛、阴挺、崩漏、久泄久痢、滑胎等症,《灵枢·经脉》说“陷下则灸之”,因此气虚下陷,脏器下垂等症可用艾灸疗法。脾胃学说创始人李东垣认为“陷下者,皮毛不任风寒”“天地间无他,惟阴阳二者而已,阳在外在上,阴在内在下,今言下陷者,阳气陷入阴气之中,是阴反居其上而复其阳,脉证俱见在外者,则灸之”。因此,艾灸不仅可以益气温阳,升阳举陷,安胎固经,还可治疗卫阳不固、腠理疏松等症,如脱肛、阴挺、久泄等病。
5、拔毒泄热,调节机体功能。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艾灸主要治疗寒证,不少医家都提出热证禁灸,但也有一些医家赞同热证用艾灸,如《黄帝内经》里提到用艾灸治疗痈疽,唐代《千金要方》里指出艾灸法有宣泄脏腑实热的作用,如“小肠热满,灸阴都,随年壮”“消渴,口干不可忍者,灸小肠俞百壮,横三间寸灸之”等。《医学入门》阐明热证用灸的机制是“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因此,艾灸法只要使用得当,既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有双向调节的作用。
6、防病保健,防病于未然。中医学一直非常重视预防疾病,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等思想,艾灸在治疗疾病之外,就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是传统的防病保健方法之一。民间俗话说“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三里灸不绝,一切灾病息”,意思是艾灸足三里穴可起到健身的作用。唐代《千金要方》里说“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温疟毒气不能着人”,可见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里则有灸足三里预防中风的记载。艾灸可温阳补虚,常灸足三里、中脘,可使胃气盛壮,胃为水谷之海,荣卫之所出,五脏六腑,皆受其气,胃气常盛,则气血充盈,人体就健康;命门是人体真火的所在,为人之根本,常灸可保阳气充足;关元、气海为藏精蓄血的所在,艾灸可使精血充足,从而提升人体的免疫力,达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虽然,中医艾灸对于调理身体机能、改善人体循环方面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因为缺乏明确的技术标准和严格的操作流程,其成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不确定性,下边,我简要的分析以下各种灸治方法所存在的不足:
(1)悬灸:悬灸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操作不便。除此之外,悬灸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有烟。第二个问题是温度控制。艾灸必须热足气至,要通过调节距离控制温度,确保病人不被烫伤条件下的最高温度,以达到最佳效果。
(2)熏灸:熏灸的缺点是四肢穴无法灸,需要使用其他灸具配四肢穴位,另外大面积灸会导致出汗过多可能对身体不好。这个灸后是一定要洗澡的,比较耽误时间。
(3)温灸法:一是热度不好控制,有时太热,有时温度不够,很难一直保持在最佳温度。二是灸后穴位味道很大,很难闻,很难洗,但这个也代表药气的作用很强。三是按照马氏温灸法的记载,大部分案例(特别是慢性病)都是坚持灸了几个月甚至一两年才痊愈的,这个时间是比较长的,不能每天坚持足量灸效果可能还会打折扣。
(4)瘢痕灸:第一,对于一些复杂的病症,慢性病,已非一脏一腑之病,要整体调理,涉及到很多穴位,这样灸下来全身都是瘢痕,令人难以接受。特别是当人体正气虚弱时更是惨不忍睹,就跟胎记一样。瘢痕深浅会和体内病理代谢物残存的多少有关,多灸几次颜色会浅很多,但对于女性可能仍然难以接受。第二,瘢痕灸巩固效果也需要连续灸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第三,瘢痕灸是非常疼的,拿一坨艾绒直接在身上烧,疼痛指数可以自己想想,所以很多人对此难以忍受。
通过上述分析,传统灸法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及缺陷为:以面带点,以片带面,并不能直接精准作用于穴位而至气血运化传导加速,从而灸的效果不尽相同、差异很大。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传统艾灸大多不能直接作用于病灶,其原因在于艾灸条制作过程中难以解决的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中药原料与艾绒的结合形式,既要确保中药原料和艾绒有机完美的结合,又要尽量按减少或者杜绝化工原料的使用,这其中的黏合剂是一个难题;二是无法解决中药与艾绒燃烧的同步问题,由于中药原药大多是各种树皮树根草根等研磨成的粉末,相比艾绒来说,燃烧性较差,且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掉渣现象,一旦产生掉渣就无法正常灸治,而且会对人体及周围环境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提高艾灸治疗的核心就是如何让艾绒与中药原料完美结合,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性,同时提高艾灸治疗的疗效。
灸的最高境界是通升运化,也就是通血脉、升气机、运湿寒,化五谷精微。根据清代著名学者黄元御老先生在《四圣心源》一书中提出“一气周流”的理论,个人认为气随血行,血液的温度决定气运行的状态,血液的正常循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散、以及肝气的疏泄条达。而用艾灸直接在穴位经脉进行灸治是最好补气方法。
直接灸由于灸感比较明显,基本是在短期内积累的一定数量之后就会达到灸透的效果,就可以停灸了。相比于悬灸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由于能够迅速灸透,则治病效率也大大提高,短期内治疗重症、急症效果显著。所以,我一直在尝试打破传统艾灸条配方和制作工艺,尽量解决存在的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把温热的灸直接精准作用于穴位筋脉,使其成为渗透热力的最佳渠道。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结合传统中医药物药理学基础,我提出了个人专利申请。
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一是利用高岭土所具有的可塑性(湿土能塑成各种形状而不致破碎,并能长期保持不变)的特质,在艾灸条中加入高岭土,解决了药物和艾绒之间结合的难题。二是苍术和白术的配合使用,提高了艾灸的功效。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作用。苍术健脾,燥湿,解郁,辟秽,散寒解表。苍术和白术两药都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这两种药物一起入伍,一种为散一种为补,胃脾相结合,则中焦得健,脾胃会纳运如常。两者合用功效反而会增大很多。三是解决了艾灸条和中药药物结合的问题,在艾灸治疗的过程中,直接将点燃后的艾灸条包住火头按灸与人体穴位,大大地提高了艾灸的疗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艾灸条制备及其操作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艾灸条(100g),所述艾灸条按照重量份由中药材及艾绒组成,其中艾绒与中药材的比例分为6:4或7:3。
进一步,所述中药材包括:干姜、苍术、白术、葛根、透骨草、伸筋草、川椒、红花、川乌、草乌、细辛、乳香、没药。
进一步,所述艾灸条按照重量份由艾绒60份和药材粉末40份组成。具体为干姜14g,苍术2g,白术2g,葛根2g,透骨草2g,伸筋草2g,川椒2g,红花2g,川乌2g,草乌2g,细辛2g,乳香2g,没药2g,辅料2g。
进一步,所述艾灸条按照重量份由艾绒70份和药材粉末30份组成。具体为干姜16g,苍术1g,白术1g,葛根1g,透骨草1g,伸筋草1g,川椒1g,红花1g,川乌1g,草乌1g,细辛1g,乳香1g,没药1g,辅料2g。
进一步,所述艾绒的艾叶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所述艾灸条的制备方法,所述艾灸条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原材料分别加入粉碎机,粉碎成末;
步骤二,分别称重,配量标准后混合于搅拌机;加入适量高岭土,搅拌均匀;
步骤三,艾灸条成型机出条时直接封上塑料薄膜;最后包装贴标签,完成制作。
进一步,所述艾灸条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1)艾绒制作:首先在艾草叶盛花未开时,选取新鮮肥厚的艾叶进行釆收,然后将艾叶放置到阴凉处阴干,将干燥的陈艾放入到捣碎机内,通辻捣碎机对艾叶进行捣碎;使艾叶成为棉絮状,加工成为艾绒,在艾绒制作时将捣碎后的艾绒通过过滤网来对灰尘过滤,再将艾绒中的粗梗和杂质进行筛选过滤;
(2)药材粉末加工:将需要的药材进行收集,将收集的药才通过磨粉机进行粉末粉,在将取同样质量份的药材放入到混机内,通过混合机进行混合,以此制成药材粉末进行备用;
(3)重量称取:通过称重器称取艾绒和药材;
(4)混合:将药材粉末和艾绒投入到混合搅拌机内,通过混合搅拌机进行混合;
(5)艾灸条压合,再将混合后的混合物放入到艾灸条加工机内,通过艾灸条加工机加工为艾灸条,将加工好的艾灸条放置到烘干机内,通过烘干机对艾灸条进行烘干;
(6)艾灸条包裏:将烘干后的艾灸条用塑料薄膜进行包裹,以此完成对艾灸条加工。
结合上述的所有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具备的优点及积极效果为:本发明提供的艾灸条是本人在精心研究传统艾灸条制作工艺和艾灸治疗操作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医药物药理的研究,结合多年艾灸治疗经历,反复研发制作,对比疗效的基础上,对传统艾灸条制作工艺和操作方法进行改良后所研发创制的,按照本配方工艺所制作的艾灸条较好的解决了传统艾灸条制作过程中所存在的艾灸条和中医药物的结合不佳、中医药物和艾灸条燃烧不同步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所以,使用本艾灸条的时候,包裹住点着后的艾灸条火头后,可以直接按灸在筋脉穴位上,直接配合经脉与穴位,让其通过皮肤渗透,传导肌肉热量,让筋骨气血顺应筋脉,遇热量而开始运化。这相对于传统的悬灸的治疗方式而言,因为可以直接作用于具体的筋脉穴位,所以针对性更强,疗效更加明显。
同时,因为本艾灸条具有使用简单、操作安全简便的的特点,所以相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只要懂得人体筋脉穴位,就可以直接灸治。即使不懂得人体脉络穴位的,也可以通过灸治阿是穴达到缓解症状的疗效。而且,本艾灸条在生产过程中,无论是生产配方还是生产工艺,都以绿色环保为终极目的,所以采用本艾灸条进行灸治,属于纯生物治疗,大大减少了国民对于化学药品的依赖,对于抗生素的依赖(毕竟,“是药三分毒”化学制剂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于病人身体所产生的毒副作用也是很厉害的),有利于提升民众的人体免疫力,从而有利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
传统艾绒的制作过程费时费力,功效低下,本发明采用大型粉粹机或自行设计的粉碎机进行批量生产的时候,可以机械粉碎去渣加工而成,根据艾绒的精细程度及艾叶制绒产率不同,生产出不同规格的艾绒制品。将生产3:1、12:1、20:1三种规格的艾绒(每一种比例代表一种规格,如3:1就是3斤艾叶经过生产加工制成1斤艾绒),而根据艾绒等级的不同,所生产的艾灸条也就有了普通、中级和精品和极品几个系列。
将在现有手工制作的基础上,分析对比目前国内艾绒生产设备的基础上(韩顺意、陈永贵和李蔷等),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日本学者田隆三曾对艾绒的原材料、制作方法、制作工具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对现有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进行改良,进一步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产量,提升艾绒的品质,进入量产阶段,实现机械化生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艾灸条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艾灸条及其制备方法,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提供的艾灸条按照重量份由中药材及艾绒组成;精选艾叶制成品质不同的艾绒,将所需的中药材粉碎,按照比例和艾绒进行混合(艾绒与中药材的比例以及中药材成分根据规格及适应症状不同而略有差异),经过艾灸条成型机加工,制成艾灸条。其中艾绒与中药材的比例分为6:4或7:3。
中药材包括:干姜、苍术、白术、葛根、透骨草、伸筋草、川椒、红花、川乌、草乌、细辛、乳香、没药。
艾灸条按照重量份由艾绒60份和药材粉末40份组成。具体为干姜14g,苍术2g,白术2g,葛根2g,透骨草2g,伸筋草2g,川椒2g,红花2g,川乌2g,草乌2g,细辛2g,乳香2g,没药2g,辅料2g。
艾灸条按照重量份由艾绒70份和药材粉末30份组成。具体为干姜16g,苍术1g,白术1g,葛根1g,透骨草1g,伸筋草1g,川椒1g,红花1g,川乌1g,草乌1g,细辛1g,乳香1g,没药1g,辅料2g。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艾灸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将原材料分别打入粉碎机,粉碎成末。
S102,分别称重,配量标准后混合于搅拌机;加入适量高岭土,搅拌均匀。
S103,艾灸条成型机出条时直接封上塑料薄膜;最后包装贴标签,完成制作。
本发明的艾叶是制作艾灸条的关键,要求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五月五的最好),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必须自然晾晒,杜绝烘干机),此称为陈年熟艾。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的艾灸条,该艾灸条按重量份包括以下組分:艾绒60份和药材粉末40份组成,药材粉末包括有干姜、苍术、白术、葛根、透骨草、伸筋草、川椒、红花、川乌、草乌、细辛、乳香、没药等,除干姜外,所有药材份量相同。
本发明提供的艾灸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艾绒制作:首先在艾草叶盛花未开时,选取新鮮肥厚的艾叶进行釆收,然后将艾叶放置到阴凉处阴干,然后将干燥的陈艾放入到捣碎机内,通辻捣碎机对艾叶进行捣碎。使艾叶成为棉絮状,以此加工成为艾绒,在艾绒制作时将捣碎后的艾绒通过过滤网来对灰尘过滤,再将艾绒中的粗梗和杂质进行筛选过滤;
(2)药材粉末加工:将需要的药材进行收集,将收集的药才通过磨粉机进行粉末粉,在将取同样质量份的药材放入到混机内,通过混合机来进行混合,以此制成药材粉末进行备用;
(3)重量称取:将加工好的艾绒通过称重器来称取60份、药材粉末40份;
(4)混合:将药材粉末40份和艾绒60份投入到混合搅拌机内,通过混合搅拌机进行混合;
(5)艾灸条压合,再将混合后的混合物放入到艾灸条加工机内,通过艾灸条加工机加工为艾灸条,然后将加工好的艾灸条放置到烘干机内,通过烘干机对艾灸条进行烘干;
(6)艾灸条包裏:将烘干后的艾灸条用塑料薄膜进行包裹,以此完成对艾灸条加工。
实施例2:
本发明提供的艾灸条按重量份包括以下組分:艾绒70份和药材粉末30份组成,药材粉末包括有干姜、苍术、白术、葛根、透骨草、伸筋草、川椒、红花、川乌、草乌、细辛、乳香、没药等,除干姜外,所有药材份量相同。
本发明提供的艾灸条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艾绒制作:首先在艾草叶盛花未开时,选取新鮮肥厚的艾叶进行釆收,然后将艾叶放置到阴凉处阴干,然后将干燥的陈艾放入到捣碎机内,通辻捣碎机对艾叶进行捣碎。使艾叶成为棉絮状,以此加工成为艾绒,在艾绒制作时将捣碎后的艾绒通过过滤网来对灰尘过滤,再将艾绒中的粗梗和杂质进行筛选过滤。
(2)药材粉末加工:将需要的药材进行收集,将收集的药才通过磨粉机进行粉末粉,在将取同样质量份的药材放入到混机内,通过混合机来进行混合,以此制成药材粉末进行备用:
(3)重量称取:将加工好的艾绒通过称重器来称取60份、药材粉末40份;
(4)混合:将药材粉末40份和艾绒60份投入到混合搅拌机内,通过混合搅拌机进行混合;
(5)艾灸条压合,再将混合后的混合物放入到艾灸条加工机内,通过艾灸条加工机加工为艾灸条,然后将加工好的艾灸条放置到烘干机内,通过烘干机对艾灸条进行烘干;
(6)艾灸条包裏:将烘干后的艾灸条用塑料薄膜进行包裹,以此完成对艾灸条加工。
同时,艾绒品质不同所制成的艾灸条在价格、疗效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结合药理学分析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
1、苍术:南(北)苍术的根茎味辛、苦,性温,归脾胃经,善燥湿健脾,明目,祛风湿,足膝肿痛,能胜四时不正之气。
《本草新编》:苍术,气辛,味浓,性散能发汗。入足阳明、太阴经。亦能消湿,去胸中冷气,辟山岚瘴气,解瘟疫尸鬼之气,尤善止心疼。但散多于补,不可与白术并论。《神农经》曰:必欲长生,当服山精。此言白术,非指苍术也。苍术可辟邪,而不可用之以补正。各本草诸书混言之,误矣。然而苍术善用之,效验如响,如人心气疼,乃湿挟寒邪,上犯膻中也,苍术不能入膻中,然善走大肠而祛湿,实其专功也。故与川乌同用,引湿邪下行,使寒气不敢上犯膻中,而心痛立定。若不用苍术而用白术,则白术引入心中,反大害矣。
2、干姜:姜的干燥根茎味辛性热,归脾胃辛肺经,善温中祛寒,温中回阳,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走而不留生姜);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无姜不热之句。
《本草纲目》:“元素曰,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3、葛根:有解表退热、生津止渴、止泻的功能,并能改善高血压糖尿病病人的项强、头晕、头痛等症状。有效成分为黄豆甙元、黄甙及葛根素等。
《本草新编》:葛根,味甘,气平,体轻上行,浮而微降,阳中阴也,无毒。入胃足阴明,疗伤寒,发表肌热。又入脾,解燥,生津止渴。解酒毒卒中,却温疟往来寒热,散疮疹止疼,提气,除热蒸。
4、透骨草:主要功效是发汗解表,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去风祛湿,活血通经,适合熏洗或外敷用。
(1)《本草纲目》:治筋骨一切风湿疼痛挛缩,寒湿脚气。(2)《灵秘丹药笺》:疗热毒。(3)《山东中草药手册》:祛风湿,活血,止痛。
5、伸筋草:性味温、辛,微苦,入肝脾、肾经,具有祛风散寒、除湿消肿、舒筋活血的功效。常用于风寒湿痹,筋脉拘挛疼痛,常和海青风藤、川断等补肾,祛风除湿的药物配合使用。另外,伸筋草可用来治疗跌打损伤,扭伤肿痛。
(1)《本草拾遗》:“主人久患风痹,脚膝疼冷,皮肤不仁,气力衰弱。”(2)《植物名实图考》:治筋骨,通关节。(3)《生草药性备要》:“消肿,除风湿。浸酒饮,舒筋活络。其根治气结疼痛,损伤,金疮内伤,去痰止咳。”
6、艾叶:炒用于止血,生用于散寒止痛,艾绒用以烧灸,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
《本草新编》:艾叶,味苦,气温,阴中之阳,无毒。世人俱以蕲艾为佳。然野艾佳于蕲艾。盖蕲艾乃九牛草也,似艾而非艾,唯香过于艾,而功用殊不若野艾。入脾、肾、肺三经。祛寒气而逐湿痹,安疼痛而暖关元。胎漏可止,胎动可安,月经可调,子宫可孕,且炙经穴,可愈百病,无如世人舍近而求远,舍贱求贵,为可叹耳。
7、白术根:燥湿利水,健脾益气,可配黄芪,用于自汗或汗液异常。
《本草新编》:白术,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入心、脾、胃、肾、三焦之经。除湿消食,益气强阴,尤利腰脐之气。(〔批〕白术利腰脐之气,原是利肾中之湿也。肾不湿则腰不疼,湿去而腰脐自利矣。)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与黄芪同功,实君药而非偏裨。往往可用一味以成功,世人未知也,吾今泄天地之奇。如人腰疼也,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一剂而疼减半,再剂而痛如失矣。夫腰疼乃肾经之症,人未有不信。肾虚者用熟地、山茱以补水未效也,用杜仲、破故纸以补火未效也,何以用白术一味而反能取效。不知白术最利腰脐。腰疼乃水湿之气浸入于肾宫,故用补剂,转足以助其邪气之盛,不若独用白术一味,无拘无束,直利腰脐之为得。夫二者之气,原通于命门,脐之气通,而腰之气亦利,腰脐之气既利,而肾中之湿气何能久留,自然湿去而痛忽失也。通之而酒湿作泻,经年累月而不愈者,亦止消用此一味,一连数服,未有不效者。而且湿去而泻止,泻止而脾健,脾健而胃亦健,精神奋发,颜色光彩,受益正无穷也。是白术之功,何亚于人参乎。不特此也,如人患疟病,用白术二两、半夏一两,米饭为丸,一日服尽即愈。夫疟病,至难愈之病也。用柴胡、青皮散邪不效,用鳖甲、首乌逐邪不效,用草果、常山伐邪不效,何以用白术二两为君,半夏一两为臣,即以奏功,不知白术健脾开胃之神药,而其妙尤能去湿,半夏去痰,无痰不成疟,而无湿亦不成痰。利湿则痰已清其源,消痰则疟已失其党,况脾胃健旺,无非阳气之升腾,疟鬼又于何地存身哉。此效之所以甚捷也。由此观之,则白术非君药而何。推之二陈汤,必多加白术所以消痰也;四君子汤,必多加白术所以补气也;五苓散,必多加白术所以利水也;理中汤,必多加白术所以祛寒也;香薷饮,必多加白术所以消暑也。至于产前必多加白术以安胎,产后必多加白术以救脱,消食非多用白术何以速化,降气非多用白术何以遽定,中风非多用白术安能夺命于须臾,痞块非多用白术安能救困于败坏哉。人知白术为君药而留心于多用也,必能奏功如神矣。或问白术利腰脐而去湿,若不在腰脐者,似非可利,胡为凡有湿病皆不能外耶?此未明乎腰脐之义也。人之初生,先生命门。命门者,肾中之主,先天之火气也。有命门而后生五脏六腑,而脐乃成,是脐又后天之母气也。命门在腰而对乎脐,腰脐为一身之主宰。腰脐利而人健,腰脐不利而人病矣。凡有水湿,必侵腰脐,但有轻重之分耳。治水湿者,一利腰脐而水即入于膀胱,从小便而化出,所以得水必须利腰脐,而利腰脐必须用白术也。况白术之利腰脐者,利腰脐之气,非利腰脐之水也。腰脐之气利,则气即通于膀胱,而凡感水湿之邪,俱不能留,尽从膀胱外泄,是白术不利之利,正胜于利也。(〔批〕利气非泻气之谓,正利其气通膀胱也。膀胱非气不行,气闭则塞,气通则开。白术利气以利水,所以必用之也。)
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
一是腰肌劳损类。可直接用本艾灸条温推膀胱经。
劳损的腰部原因是:寒凉湿滞阻痹,导致太阳经脉运行不畅,身体肌肉就像没有太阳晒的涝地,水大土湿,不长庄稼,只能拨云见太阳吹风祛湿、干土、除草、施肥,然后长庄稼。
推拨膀胱经两侧经筋,让整体膀胱经筋全部以柔、温、顺的状态,除去堵滞的结节,即舒肝、健脾、除草、施肥,再加上用温热的艾灸条舒肝健脾。推拨宗筋(耻骨下沿筋经)即腰肌起始点,一次热推拨即能有效缓解腰肌劳损的不适症状。
本发明有效解决了传统治疗过程中,药物无法直接到达病灶的难题,通过灸治直接作用于病灶,达到有效缓解病人的疼痛,并最终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作用。
相对于常规灸法,因为受艾灸条制作工艺和灸治操作手法的限制,无法直接接触到患者病灶,所以无法通过单一的灸治完成腰脊劳损的治疗,而本发明提供的艾灸条因为可以直接接触病灶,所以通过多次治疗可以达到预想目的。
肩周炎,我用按摩多年的经验阿是穴时一定要揉拨。出现肩周炎这个症状的主要原因是脾湿。因为脾主四肢,肺主至节,通调水道,那么肩的正常运动离不开肌肉的正常工作和水液的正常运行。如果湿重,就相当于脾被湿困,挡住水液运化的道路,那么按揉拨是拨走困扰的湿,如果用温热的艾灸条来揉拨按,它既能快速除湿,温筋条达,又能减轻局部疼痛,再加上梁丘、丰隆、髀关等穴位的配合,疗效非常显著。
平常手按这几个胃经上的穴位虽然也有效果,可是本艾灸条用热力渗透力强、去湿效率高、通经络最快,直接让本来沉睡的穴位一下子有激情,绽放它的强大功效。平常我用手按3次基本有效,如果用本艾灸条就一次有效!大大提高效率减少时间。
平常手法推按中脘、下脘、滑肉门、中极三穴,极泉、臂臑、云门、中府,手法只有点穴,渗透力。用常规灸法只能灸治阿是穴局部,或者局部大面积施灸。而用本艾灸条的热力拨点按每个穴位,比如中脘穴、按住艾灸条包裹住火头在穴位上,轻轻地上揉下拨,瞬间就有热流注入腹中,上贯两肩乃至后脑勺的感觉,这是用常规按法和灸法无法达到的。因为肩周炎是肌肉、筋膜以及骨骼之间的黏连而成的,而肩甲周围是心包经的必经之路,黏连导致血液无法正常的循环,所以手和胳膊经常会产生酸麻疼痛的症状,久而久之形成了“冻结肩”(又称“五十肩”)。西医治疗大多只能是缓解症状,治标不治本,令病人痛苦不堪。极泉穴用手法点拨时只有麻窜感,而用本艾灸条的热力上按下拨时,简直像有电流一样跳窜于肩颈手背,这感觉不光是舒服,而且大大提高了穴位的效率。
王同,32岁,自诉患肩周炎一年余,做过各种检查和多地方按摩上药,都效果不佳。最后,我用本艾灸条热灸推拨了他的极泉穴、少府穴来温行血液,中脘、滑肉门、中极穴、梁丘穴、髀关穴、丰隆穴,温灸后更加强了脾胃运化湿寒的功效。最后,热灸推膏盲穴(久病必推穴位)一次做半小时余,他抬胳膊说不疼了,像这种效果只有本艾灸条的温热推按才能达到。
二是脂肪粒之类。
艾灸治疗肿瘤的理论依据:温灸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我国古典医籍《黄帝内经·灵枢经》上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是说灸法有独到之处。明代李梃在《医学入门》中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灸法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
按照中医的理解,脂肪粒本来属于脾失健运,也是水液代谢通道闭塞的体现,或者说脂肪粒类东西形成的原因是气血不化。《内经》讲阳足化气,阴盛成形,阴盛即阳不足;二阳有病则发心脾,脂肪粒生于肉内,即肉中痰饮水湿无法气化形成结节。
治疗:脾失健运而至,脾喜温、燥,所以干姜、苍术、葛根健脾理气,推动气化,让局部肌肉灸热运化,帮助脾气健运。拨云出太阳,晒干它的多余水湿,艾灸条通过它的温热、通达的功效,以助各经脉中的井荥输经合五俞穴产生强有力的效率,从而改善机体微循环,达到调理亚健康的目的。
艾灸治疗肿瘤的方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艾灸治疗肿瘤法亦是遗产中的一部分。它所用的艾灸条,就是采用数十种天然中草药制成。不同的病例,需要采用药物成分不同的艾灸条,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不同病期的患者,采用不同的灸位方法,进行治疗。(1)初诊对初诊患者,先了解其肿瘤部位,确定发现时间和肿瘤发展速度、肿瘤大小、有无转移等。最好有相关医院的诊断证明。(2)根据每个人肿瘤的类型,制定用药和艾灸穴位的治疗方案。(3)随着艾灸次数的增多,注意观察肿瘤的变化。(4)肿瘤缩小至消失后,继续作两次艾灸的巩固治疗。(5)艾灸的时间次数,应根据各个病人的治疗效果及肿瘤消失的情况来确定,不作统一规定。
在具体灸治的过程中,要抓住胃经和大肠经。常规手法的调治,以足三里、解溪穴、陷谷穴、厉兑穴、丰隆穴、商阳穴、二间穴、曲池穴、合谷穴为主,点按穴位,会有效果,但是没有温度的点按渗透力不强,效果不够精准,活血化瘀舒经的效果相对来说能弱一些。常规的灸法更无法一个一个地取穴位进行灸治,往往以片带面、以面代点。所以,在施治过程中,我一般主张通过直接灸治,而本艾灸条的研发就很好的解决了传统救治过程中的局限性,效果非常好。
三是腰肌劳损和椎间盘突出的施治。
有很多人认为腰肌劳损多与寒湿劳损、肾虚等有关,风寒湿之邪客于经络,弯腰负重时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艾灸可以通经活络可以治疗腰肌劳损的,艾灸取穴主穴:阿是穴。
所以,他们的灸治方法多为是按照以下几个方面:
1、艾灸取穴主穴:阿是穴:也就是局部疼痛的部位。
2、肾俞: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命门旁开1.5寸)主要的作用是:补充阳气,强健肾脏,加强腰部去除多余水分
3、志室: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下,旁开3寸。主要作用散除体内肾脏的火气,降低体外温度。
4、委中:位于腘窝横纹正中。主要作用是主治急性腰扭伤,腰背疼痛,下肢痿痹,转筋等。
5、大肠俞: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卧位,腰阳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主要作用是理气降逆,调和肠胃。
6、配穴:湿重者加阴陵泉、三阴交,肾虚加命门、关元、太溪。
常规推拿以耻骨上下沿肌肉筋经的梳理、骶髂关节平衡调节为主,手法以推、拨、按、揉为主。但是,经筋遇热会柔、软,在柔软的情况下,推拨牵拉的腰肌会很快归位,从而解除病人的不适症状。
四是艾灸治疗脾胃疾病,如胃胀或痛、胃酸、胃下垂等,95%以上有效。
脾有着运化食物中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的作用,而胃部则是我们身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一旦脾胃功能不好,身体就会出现营养不良,气血不和的情况,从而导致脸色差、身体差、皮肤差。
(1)艾灸胃俞——和胃健脾
胃俞取穴:找到第12胸椎,在它的骨性标志下,旁开1.5寸处,即为该穴。
功效主治: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主治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肠炎,失眠等症。
(2)艾灸中脘——和胃止痛
中脘取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从肚脐向上量4寸即为该穴。
功效主治:通调腑气,和胃止痛,主治反胃,呕吐,胃炎,胃溃疡,腹胀等症。
(3)艾灸三阴交——健脾利湿
三阴交取穴:正坐屈膝成直角,找到足内踝尖,向上取3寸作为X轴,与胫骨内侧后缘作为Y轴,两轴线相交处即为该穴。
功效主治:健脾利湿,滋阴补肾,疏肝理气,调和气血,通经活络。艾灸足三里——健脾益胃。
(4)足三里取穴:在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缘一横指处取穴。
功效主治:健脾益胃,促进消化吸收,强壮身体,改善免疫功能,对肠胃,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急慢性胃炎,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水肿等症。
(5)艾灸神阙穴——健运脾胃
神阙穴取穴:在肚脐正中央取穴。
功效主治:健运脾胃,益气补肾,主治腹痛,泄泻,脱肛,水肿,虚弱等症。
爱喘的人多是由于肾阳亏虚,不能纳气,所以容易出现喘息气短,呼多吸少的症状。要想改善动则气喘的状况,可以通过灸法、食疗等方法助力,以提升运动能力。
可以用艾灸条来灸大椎、定喘、足三里、肺俞、脾俞、肾俞等穴位。这些穴位或是定喘顺气的要穴,或为补脾益肺健肾的强壮穴,以艾灸之可振奋阳气,改善虚劳气喘的症状。
程某,男,消瘦,进食后胃胀,尤其是酒后,胀痛的更厉害。我们采用艾灸条的推拨灸治法,一天一次,施灸丰隆穴、梁丘穴、髀关穴、曲池穴、小海穴、通里穴、阳池穴、间使穴、曲骨穴、中极穴,其中髀关穴、梁丘穴上下推拨,中极穴、曲骨穴左右推拨,这样灸拨的效果超过所有的灸法、手法和针法所产生的效果。调理一月余,食后胀痛感消失,即使偶尔饮酒也没有不适的感觉了,除此之外,程某的体重也增加了三公斤。以后改为调理灸,隔两天一次,连续两个疗程。
五、驱走宫寒痛经
宫是女人身体里最怕冷的地方。特别是那些平日就怕冷,手脚容易发凉的女人,一受寒冷刺激,易因寒冷邪气侵袭而出现宫寒。另一方面,有些女孩特别爱吃冷饮;或者贪图凉快,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或者是为了漂亮,常穿露脐装或在冬天也着装单薄等,使身体受寒,寒邪易伤阳气,影响气血运行,进而出现痛经,并导致不孕不育。
常规的调治方法就是点燃艾灸条,采用悬灸的方法进行施治,热量只能到达浅表,对于气血的调动并不明显。而我在调治过程中,主要运用本艾灸条左右推拨中极穴、曲骨穴、八髎穴,中极穴和曲骨穴平衡阴阳,八髎穴则主要是驱骨盆内的寒邪。接下来,中脘穴、足三里、公孙穴、隐白穴、京骨穴、极泉穴,依次进行,热灸推拨,效果非常可观。
艾灸的作用机理
灸法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中医外治法,其疗效已经被历朝历代无数医家临床实践所证实。随着艾灸疗法临床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其治病机理的探究也在进一步深入。国际上对艾灸机理尚无定论,国内研究人员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以经络系统为基础,结合现代实验研究,认为灸法作用机理与下面五个方面有关。
1、局部刺激作用
艾灸对人体局部的温热刺激,能增强局部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皮肤组织的代谢能力也会得到加强,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同时能得到很好的消散。局部温热刺激还可以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达到镇静、止痛的作用,而且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温热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将艾绒本身的药效、艾灸条中其他添加药材以及间隔物的药效充分发挥出来。另一方面,艾灸还具有近红外辐射作用。艾灸的近红外辐射为机体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而且艾灸所发出的近红外光所提供的能量可以被人体所调控。在灸疗过程中,近红外线辐射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使能量通过经络传导至远端直至病所,还能通过刺激穴位激起人体自身的机体免疫力,使人体自身正常的生理机能得到恢复。
2、经络调节作用
经络学说是灸疗的基础理论,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最终会通过人体经络系统对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起到调节作用,使人的整体机能保持良好运转。
首先,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所谓外敏性,是指在灸疗时选择腧穴比选择一般体表点作为艾灸部位效果更好。如果施灸点偏离了穴位,就不能出现感传现象,治疗保健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其次,经络腧穴对药物的作用还具有放大性。经络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向内联络着人体的五脏六腑,向外联系着皮肤体表。在穴位上施灸的时候,通过经络系统会影响其他层次的生理功能,形成多层次的循环感应,各层次之间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导致了生理的放大效应。在临床上,一些相同的疾病,若是服药需要好几帖中药才能见效,而选用相应的穴位施灸往往是一次奏效。
最后,经络腧穴还具有储存药性的作用。比如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的时候,我们往往采用冬病夏治的办法,即在夏日三伏天每天灸疗一次,每次数小时。若是以一般分析来看,这种方法时间比较短、用药量也非常小,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但它却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是因为腧穴具有储药性—药物的理化作用能长时间留存在腧穴或者缓慢释放到全身,从而发挥出整体调节和保健疗疾的作用。
3、免疫功能调节作用
人体免疫力就是人体对病原体或毒素所具备的抵抗力,也就是西医所说的白细胞制造抗体增强免疫机能以吞噬外来细菌,从而产生防卫功能的作用。艾灸恰好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能,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都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来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如果太低则可以使其升高,太高则又可以让其降低。在运用艾灸治疗已患疾病者的过程中,这种调节的作用会表现得很明显。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致病细菌,人和动物身体上都很容易携带,它们会在健康人的鼻子、喉咙和手等部位生长,如果有伤口,伤口处也容易大量滋生。如果金黄色葡萄球菌数量增多,可能产生毒素危害人体的健康,艾灸则可增加白细胞的数量及平均迁徙速度,增强白细胞进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能力。灸疗还可通过增强外周循环促进免疫细胞的再循环及向淋巴组织内移动,对局部免疫应答的诱导具有增强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人体的衰老过程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有研究显示,中老年人经隔药饼灸疗后,衰老积分明显下降,各种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细胞的免疫功能也得到了增强。这是因为艾灸能纠正异常免疫状态,延缓垂体一胸腺轴的老化,从而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4、药理作用
灸疗用药也比较丰富,除了单用艾绒的清艾灸条,还有添加了各种药物的药艾灸条。艾灸条所用的药物中,艾是必不可少的,离开了艾,艾灸就不存在了。
灸疗中使用的药物大多数为辛香之品,含有的挥发油成分和辛辣素能够对表皮细胞产生刺激,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便于吸收药物,从而使药物的药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同时皮肤腺体在表皮的开口因辛辣、温热刺激而扩大,一些大分子和脂溶性的药物可通过腺体开口而进入体内,有利于这些药物药效的发挥。
5、综合作用
灸疗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的是一种综合作用,是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的整体治疗效果。灸疗的治疗方式是综合的。任何类型的灸疗都包括选择合适的穴位、合适的药物以及用艾火的温热对局部进行刺激,这一系列的做法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不是单一孤立的简单步骤,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项都会失去原有的治疗效果。治疗的作用也是综合的。艾火的温热及药物的药理作用集中在穴位上,并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从而调动经络调节作用,增强免疫功能,这些都是相辅相成、整体为用的。治疗作用与人体的反应性也是综合的。运用艾灸这一治疗手段作用于人体,必须通过人体反应性这一内因起作用。据研究发现,相同的灸疗方法对患相同疾病的患者,出现的感传不一样,疗效也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人体的反应性有差异。治疗作用与人体反应性综合,才能得出灸疗的确切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艾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艾灸条按照重量份由中药材及艾绒组成;其中艾绒与中药材的比例分为6:4或7: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材包括干姜、苍术、白术、葛根、透骨草、伸筋草、川椒、红花、川乌、草乌、细辛、乳香、没药,且所有药材份量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艾灸条按照重量份由艾绒60份和药材粉末40份组成;干姜14g,苍术2g,白术2g,葛根2g,透骨草2g,伸筋草2g,川椒2g,红花2g,川乌2g,草乌2g,细辛2g,乳香2g,没药2g,辅料2g。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艾灸条按照重量份由艾绒70份和药材粉末30份组成;干姜16g,苍术1g,白术1g,葛根1g,透骨草1g,伸筋草1g,川椒1g,红花1g,川乌1g,草乌1g,细辛1g,乳香1g,没药1g,辅料2g。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艾灸条,其特征在于,所述艾绒的艾叶选用野生向阳处5月份长成的艾叶,风干后在室内放置1年后使用,取陈年熟艾去掉杂质粗梗,碾轧碎后过筛,去掉尖屑,取白纤丝再行碾轧成绒。
6.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艾灸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艾灸条的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一,将原材料分别加入粉碎机,粉碎成末;
步骤二,分别称重,配量标准后混合于搅拌机;加入适量高岭土,搅拌均匀;
步骤三,艾灸条成型机出条时直接封上塑料薄膜;最后包装贴标签,完成制作。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艾灸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艾灸条的制备方法还包括:
(1)艾绒制作:首先在艾草叶盛花未开时,选取新鮮肥厚的艾叶进行釆收,然后将艾叶放置到阴凉处阴干,将干燥的陈艾放入到捣碎机内,通辻捣碎机对艾叶进行捣碎;使艾叶成为棉絮状,加工成为艾绒,在艾绒制作时将捣碎后的艾绒通过过滤网来对灰尘过滤,再将艾绒中的粗梗和杂质进行筛选过滤;
(2)药材粉末加工:将需要的药材进行收集,将收集的药才通过磨粉机进行粉末粉,在将取同样质量份的药材放入到混机内,通过混合机进行混合,以此制成药材粉末进行备用;
(3)重量称取:通过称重器称取艾绒和药材;
(4)混合:将药材粉末和艾绒投入到混合搅拌机内,通过混合搅拌机进行混合;
(5)艾灸条压合,再将混合后的混合物放入到艾灸条加工机内,通过艾灸条加工机加工为艾灸条,将加工好的艾灸条放置到烘干机内,通过烘干机对艾灸条进行烘干;
(6)艾灸条包裏:将烘干后的艾灸条用塑料薄膜进行包裹,以此完成对艾灸条加工。
CN202010869029.9A 2020-08-26 2020-08-26 一种艾灸条及其制备方法 Pending CN1119567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69029.9A CN111956773A (zh) 2020-08-26 2020-08-26 一种艾灸条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869029.9A CN111956773A (zh) 2020-08-26 2020-08-26 一种艾灸条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56773A true CN111956773A (zh) 2020-11-20

Family

ID=733910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69029.9A Pending CN111956773A (zh) 2020-08-26 2020-08-26 一种艾灸条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5677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0378A (zh) * 2021-06-21 2021-08-10 荆州市中医医院(荆州市沙市中医医院) 一种风湿用中药艾灸产品及其制备方法与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5327A (zh) * 2007-06-12 2007-12-12 王敏 一种中药透皮液
CN104288282A (zh) * 2014-11-06 2015-01-21 顾维乐 一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43897A (zh) * 2018-08-07 2018-11-06 华夏博力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配制人体阴阳平衡艾绒的方法
CN108815481A (zh) * 2018-07-25 2018-11-16 河南省菩提中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艾灸条
CN108969740A (zh) * 2018-08-30 2018-12-11 刘春兰 一种雷火药灸条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50033A (zh) * 2018-12-12 2019-04-02 卢小林 治疗颈肩腰腿痛与风湿骨痛的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5327A (zh) * 2007-06-12 2007-12-12 王敏 一种中药透皮液
CN104288282A (zh) * 2014-11-06 2015-01-21 顾维乐 一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815481A (zh) * 2018-07-25 2018-11-16 河南省菩提中医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一种艾灸条
CN108743897A (zh) * 2018-08-07 2018-11-06 华夏博力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配制人体阴阳平衡艾绒的方法
CN108969740A (zh) * 2018-08-30 2018-12-11 刘春兰 一种雷火药灸条及其制备方法
CN109550033A (zh) * 2018-12-12 2019-04-02 卢小林 治疗颈肩腰腿痛与风湿骨痛的药膏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30378A (zh) * 2021-06-21 2021-08-10 荆州市中医医院(荆州市沙市中医医院) 一种风湿用中药艾灸产品及其制备方法与其使用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04166B (zh) 一种治疗小儿皮炎湿疹的中药组合物
CN102091258B (zh) 一种祛除疤痕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19989B (zh) 一种治疗腰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肩周炎、关节炎、颈椎病的中药胶囊
CN101810685B (zh) 一种治疗膝关节炎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68567B (zh) 一种黑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38250B (zh) 一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05670A (zh) 一种祛风除湿止痛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1301459B (zh) 药枕
CN102579708B (zh) 一种壮阳补肾健肝肺的中药
CN111956773A (zh) 一种艾灸条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77819A (zh) 一种用于颈椎病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2784328A (zh) 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4880A (zh) 槐木强身保健枕
CN105999117A (zh) 用于经络发疱拔罐排毒的中药膏贴的制备及其使用方法
CN105998826A (zh) 一种胡蜂王药酒及其制作方法
CN104491254A (zh) 治疗骨伤的黑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CN104173775A (zh) 颈源性头痛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2600388B (zh) 一种治疗牲畜胎动不安的中草药组合物
CN101757469B (zh) 一种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653600A (zh) 一种治疗眼病的药物组方及其制作和使用方法
CN106109613A (zh) 一种治疗颈椎病的药酒及其制备方法
CN106214831A (zh) 一种治疗白癜风的内服中药丸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09228A (zh) 一种乳腺保养灸疗套装及其使用方法
CN105412643A (zh) 一种治疗小儿水气凌心型哮喘的喷雾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4958576B (zh) 一种治疗肾精不足、血虚风胜型斑秃的中药制剂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20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