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55860B - 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955860B CN111955860B CN202010656907.9A CN202010656907A CN111955860B CN 111955860 B CN111955860 B CN 111955860B CN 202010656907 A CN202010656907 A CN 202010656907A CN 111955860 B CN111955860 B CN 11195586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ssembly
- insert
- guide groove
- connection
- main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4—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of fastening to a wrist-watch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 Measuring Pulse,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Or Blood Flow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主体、腕带和固定连接主体和腕带的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导槽和位于导槽内的卡位槽,第一连接组件的插入组件上设置有对应卡位槽的卡位块。将插入组件插入导槽且沿着滑动方向在导槽内滑动,滑动至导槽的第二端时,卡位块可与卡位槽卡位配合且第一连接组件可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中,实现主体与腕带的连接。插入组件沿着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在导槽内滑动,滑动至导槽的第一端时,插入组件可脱离导槽,实现主体和腕带的拆卸。这样,通过采用插入滑动且卡位配合的方式,使得主体和腕带的拆装操作方便,能够快速地实现主体和腕带的拆装,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穿戴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可穿戴设备的普及,可穿戴设备可应用于多种场景以达到不同体验。以最普及的智能手表为例,其功能可延伸至商务、娱乐、健康监测等场景。在不同场景下,单一的表带很难满足差异化环境的需求,例如,游泳和运动时不适宜佩戴皮质表带,运动场景下不适宜佩戴钢质表带和皮表带。因此,为了适应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实现例如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的表带的拆卸功能的需求日益增强。
目前的一些可实现表带的拆卸功能的可穿戴设备中,通过可拆卸的连接机构实现表带和主体之间的连接,但是,这些连接机构的结构都比较复杂,操作不便,且拆装速度慢,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包括主体、腕带和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的第二连接组件和第一连接组件中的一个设置于可穿戴设备的主体,另一个设置于可穿戴设备的腕带,通过将第一连接组件插入第二连接组件且沿着与插入方向垂直的滑动方向在第二连接组件中滑动,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就可实现主体和腕带的快速装配,以及,将第一连接组件沿着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一连接组件可脱离第二连接组件,实现了主体和腕带的快速拆卸,从而,实现主体和腕带的快速拆装,提高了用户体验。此外,该连接机构的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尺寸小,可实现可穿戴设备的小尺寸化设计。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包括主体、腕带和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用于连接所述主体和腕带,所述连接机构包括:
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腕带,或,所述第一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腕带,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设置于所述主体;
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包括插入组件,所述插入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插入件,至少一个所述插入件包括第一插入件,所述第一插入件上设置有卡位块;
所述第二连接组件包括固定壳和卡位槽,所述固定壳上设置有供所述插入组件插入且滑动的导槽,所述插入组件的插入方向与滑动方向垂直,所述卡位槽位于所述导槽内且与所述卡位块配合,所述卡位槽的靠近所述导槽的第一端的端部设置有供所述卡位块滑入的第一开口,在所述插入组件由所述第一端滑动至所述导槽的第二端时,所述卡位块可与所述卡位槽卡位配合,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可锁止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中,在所述插入组件由所述第二端滑动至所述第一端时,所述插入组件可脱离所述导槽。
可以理解,卡位槽位于导槽内,可以是在导槽内形成或设置的卡位槽,以形成位于导槽内的卡位槽;也可以是通过其他部件(例如,按压件或弹片)形成的位于导槽内的卡位槽,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
还可以理解,插入组件滑动至第一端,表示的是至少一个插入件中最靠近第一端的插入件与第一端接触或相距很近。插入组件滑动至第二端,表示的是至少一个插入件中最靠近第二端的插入件与第二端接触或相距很近。
本申请实施例的插入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插入件,在插入组件包括多个插入件时,多个插入件沿滑动方向间隔设置。至少一个插入件包括第一插入件,在插入组件包括一个插入件时,该插入件为第一插入件,第一插入件上设置有卡位块;在插入组件包括多个插入件时,该多个插入件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插入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机构用于连接主体和腕带,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导槽和卡位槽,第一连接组件的插入组件可插入导槽且沿着与插入方向垂直的滑动方向在导槽内滑动,插入组件中的第一插入件上设置有对应卡位槽的卡位块。当需要连接主体和腕带时,将插入组件插入导槽且沿着滑动方向由导槽的第一端滑向第二端,在插入组件滑动至第二端时,卡位块可与卡位槽卡位配合且第一连接组件可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中,实现主体与腕带的连接。当需要拆卸主体和腕带时,插入组件从导槽的第二端滑向第一端,在卡位块滑出卡位槽且插入组件滑动至第一端时,沿着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将安装有第一连接组件的主体或腕带移出,第一连接组件脱离导槽,实现主体和腕带的拆卸。一方面,该连接结构通过采用插入滑动且卡位配合的方式,使得主体和腕带的拆装操作方便,能够快速地实现主体和腕带的拆装,提高用户体验,而且,可以很好地控制主体和腕带在滑动方向的间隙;另一方面,当连接主体和腕带时,卡位块和卡位槽之间卡位配合会发出声响,这样,也会提供用户主体与腕带已经连接好,进一步提高人机交互体验;再一方面,该连接机构的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尺寸小,可实现可穿戴设备的小尺寸化设计。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插入件包括头部,所述头部包括相连的连接部和所述卡位块,所述卡位块沿第一方向相对所述连接部外凸,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滑动方向和所述插入方向。
可以理解,卡位块沿第一方向相对连接部外凸,可以是卡位块的部分或全部区域相对连接部外凸。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还包括设置有所述卡位槽的按压件,所述按压件的底端穿过所述固定壳的底端且可延伸至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的主体或腕带的外部,所述按压件可在所述固定壳内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其中,
在对所述按压件的底端施加压力时,所述按压件可朝所述按压件的顶端移动,且所述卡位块可滑入或滑出所述卡位槽,在撤销所述压力时,所述按压件可朝所述按压件的底端移动,且所述卡位块可与所述卡位槽卡位配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第一连接组件的插入组件上设置有卡位块,第二连接组件的固定壳内设置有供插入组件插入且沿着与插入方向垂直的滑动方向滑动的导槽,固定壳内还设置有沿垂直于插入方向和滑动方向的第一方向移动的按压件,在按压件上设置有和卡位块配合的卡位槽。当需要连接主体和腕带时,对按压件的底端施加压力,按压件朝按压件的顶端移动,插入组件在导槽滑动的过程中,卡位块可顺利滑入卡位槽中,且插入组件滑动至导槽的第二端,当撤销压力时,按压件可朝按压件的底端移动,卡位槽与卡位块的卡位配合,实现主体和腕带的连接。当需要拆卸主体和腕带时,同样地,对按压件的底端施加压力,按压件朝按压件的顶端移动,插入组件在导槽滑动的过程中,卡位块可顺利滑出卡位槽,且插入组件滑动至导槽的第一端,实现主体和腕带的拆卸。可以看出,在连接主体和腕带时,只需要给按压件的底端施加压力,将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的主体或腕带沿着滑动方向滑动就可将卡位块滑入卡位槽,再松开按压件(即撤销压力后),卡位块与卡位槽之间卡位配合,以实现主体和腕带的连接,同理,在拆卸主体和腕带时,只需要给按压件的底端施加压力,将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的主体或腕带沿着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就可将卡位块滑出卡位槽,以实现主体和腕带的拆卸。这种连接结构的操作简单,能够实现主体和腕带的快速装配和拆卸,而且,按压件的设置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佩戴体验。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壳的底端设置有供所述按压件的底端穿过的第二开口,所述按压件的底端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尺寸,在所述按压件朝所述按压件的顶端移动时,所述按压件的底端可与所述固定壳的底端抵接,以限制所述按压件的移动量。
可以理解,按压件的底端可以相对于第二开口的任一方向外凸,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做任何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按压件的底端相对第二开口的各个方向外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通过使得按压件的底端的尺寸大于固定壳的底端中第二开口的尺寸,可以在按压件朝按压件的顶端移动时,通过按压件的底端与固定壳的底端之间的配合,可以很好地限制按压件的移动量,以便于卡位块可更为顺利地滑入卡位槽;此外,通过第二连接组件本身固有的固定壳和按压件进行限位,结构简单紧凑。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弹性件,所述按压件的顶端通过所述弹性件与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的主体或腕带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按压件的顶端通过弹性件与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的主体或腕带连接,所述固定壳的底端设置有供所述按压件的底端穿过的第二开口,其中,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按压件配合的位置处形成有限位结构,以阻止所述按压件脱离所述弹性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在固定壳的第二开口与按压件配合的位置处形成限位机构,在按压件未与第一连接组件装配且处于自由状态时,可以防止按压件脱离弹性件,以保证按压件通过弹性件与主体或腕带之间的弹性连接,使得按压件可沿第一方向移动。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固定壳的底端设置有供所述按压件的底端穿过的第二开口,其中,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按压件配合的位置处形成有限位结构,以阻止所述按压件脱离所述弹性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固定壳的第二开口内形成限位块,以及,按压件上设置有限位槽,通过利用固定壳和按压件本身来设计限位结构,结构简单紧凑,且便于实现。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开口的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的一侧形成有所述限位块。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在第二开口的靠近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的一侧形成所述限位块,可便于从固定壳的后端安装按压件,以和固定壳形成为第二连接组件。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按压件的顶端设置有柱状件,所述弹性件套装在所述柱状件上,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按压件的顶端抵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的主体或腕带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组件的主体或腕带的用于贴合皮肤的一侧设置有开孔,所述按压件的底端穿过所述开孔延伸至所述主体或腕带的外部。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导槽内的弹片,所述弹片形成有所述卡位槽和中空区域,所述中空区域与所述卡位槽连通,所述中空区域可供所述插入组件的部分插入且滑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第二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导槽,第二连接组件的插入组件可插入导槽且可沿着与插入方向垂直的滑动方向在导槽内滑动,插入组件上设置有卡位块,导槽内设置有弹片,弹片内设置有用于和卡位块配合的卡位槽。当需要连接主体和腕带时,将插入组件插入导槽且沿着滑动方向由导槽的第一端滑向第二端,卡位块在滑入卡位槽的过程中,弹片可变形以使得卡位块可顺利滑入卡位槽中,以实现主体和腕带的连接。当需要拆卸主体和腕带时,插入组件沿着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向导槽的第一端,在卡位块滑出卡位槽的过程中,弹片可变形以使得卡位块可顺利滑出卡位槽中,以实现主体和腕带的拆卸。这样,可以看出,弹片的变形可使得卡位块顺利滑出或滑入卡位槽中,避免了卡位块滑入或滑出卡位槽的过程中易发生卡死或产生较大摩擦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卡位槽的第一开口的尺寸小于所述卡位块的尺寸。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弹片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的一端形成为所述卡位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卡位槽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的端部是开放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将卡位槽的远离第一端的端部设计作为开放端,便于弹片的变形以改变卡位槽的尺寸,便于卡位块顺利滑入或滑出卡位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弹片包括呈U型结构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上设置有所述中空区域,所述第一部分的外表面与所述导槽的槽壁贴合。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卡位块沿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外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卡位块沿第一方向朝连接部的两侧外凸,可增加卡位块与卡位槽卡位配合的面积,提高卡位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插入件包括相连的伸长部和头部,所述头部相对所述伸长部沿第一方向外凸,形成具有T字型截面的插入件,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和所述滑动方向,
所述导槽内设置有对应所述插入件的挡墙块,所述挡墙块上形成有供所述伸长部(滑动的第三开口,在所述插入组件滑动至所述第二端时,所述伸长部插入所述第三开口且所述头部可抵接在所述挡墙块上,以阻止所述插入组件沿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所述导槽,在所述插入组件滑动至所述第一端时,所述插入件与所述挡墙块可错位配合,以使得所述插入组件可脱离所述导槽;以及,
所述第一插入件的伸长部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的端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外凸,形成所述卡位块,所述卡位块与所述第一插入件的头部相邻设置,对应所述第一插入件的挡墙块的第三开口的部分区域沿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导槽的端部延伸,形成所述卡位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第二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导槽,第二连接组件的插入组件可插入导槽且可沿着与插入方向垂直的滑动方向在导槽内滑动,插入组件上的插入件包括伸长部和头部,头部沿第一方向相对伸长部外凸,并且,第一插入件的伸长部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外凸形成卡位块,对应地,第二连接组件上包括对应插入件的挡墙块,挡墙块形成有第三开口,以及,对应第一插入件的挡墙块的第三开口上设置有卡位槽。当需要连接主体和腕带时,将插入组件插入导槽且沿着滑动方向由导槽的第一端滑向第二端,滑动至第二端时,伸长部和卡位块可滑入第三开口,伸长部可抵接在对应的挡墙块上,以阻止插入件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导槽,卡位块滑入卡位槽与卡位槽卡位配合,这样,可以将第一连接组件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中,实现主体和腕带的连接。当需要拆卸主体和腕带时,插入组件沿着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向导槽的第一端,卡位块滑出卡位槽,滑至第一端时,插入件与挡墙块错位配合,插入件可脱离导槽,实现主体和腕带的拆卸。一方面,不仅可以实现主体和腕带的快速拆装以及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插入件与挡墙块的配合可阻止插入件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导槽,可更好地将第一连接组件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中,实现主体和腕带更好的装配;再一方面,该连接机构的结构简单,零部件很少,整体结构设计紧凑,尺寸小,很容易实现可穿戴设备的小尺寸化设计,并且,成本较低。此外,相比于具有按压件和弹片的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的部件更少,操作更为简单。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插入件包括相连的伸长部和头部,所述头部相对所述伸长部沿第一方向外凸,形成具有T字型截面的插入件,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和所述滑动方向;以及,
所述导槽内设置有对应所述插入件的挡墙块,所述挡墙块上形成有供所述伸长部滑动的第三开口,在所述插入组件滑动至所述第二端时,所述伸长部插入所述第三开口且所述头部可抵接在所述挡墙块上,以阻止所述插入组件沿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所述导槽,在所述插入组件滑动至所述第一端时,所述插入件与所述挡墙块可错位配合,以使得所述插入组件可脱离所述导槽。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插入件的头部相对伸长部外凸,以及,导槽内设置有对应插入件的挡墙块,通过该插入件与对应的挡墙块之间的配合,可防止插入件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导槽,提高第二连接组件与第一连接组件的连接强度,以提高主体和腕带的连接强度;并且,头部和伸长部形成具有T字型截面的插入件,可增加插入件与挡墙块的接触面积,起到更好的限位作用。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插入组件包括多个插入件,所述导槽内设置有多个所述挡墙块,相邻两个所述挡墙块之间的间距可使得所述插入组件滑动至所述第一端时多个所述插入件能够脱离所述导槽。
可以理解,邻近第一端的挡墙块的靠近第一端的端部与第一端之间的间距也可使得插入件插入或脱离导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插入件包括第二插入件,所述第二插入件包括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位于所述伸长部的靠近所述第一端的端部且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所述伸长部外凸,以通过所述延伸部与对应的挡墙块之间的配合限制所述插入组件继续朝所述第二端滑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在插入组件上的第二插入件上设置延伸部,通过延伸部与第二插入件对应的挡墙块之间的配合可限制插入组件继续朝导槽的第二端滑动,以保证第一连接组件可稳定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中,提高第二连接组件与第一连接组件的连接强度,以提高主体和腕带的连接强度。
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插入组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插入件,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
在插入组件包括一个插入件的实施例中,该插入件可以既是第二插入件也是第一插入件。
在插入组件包括多个插入件的实施例中,多个插入件中的部分或全部插入件可以是第二插入件。结合卡位件包括第一插入件的实施例,第一插入件与第二插入件可以是同一个插入件,也可以是不同的插入件,本申请实施例也不做任何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插入组件包括三个所述插入件,三个所述插入件包括两个所述第二插入件,两个所述第二插入件第是三个所述插入件中位于两端位置的插入件。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延伸部沿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伸长部的两侧外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延伸部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的两侧外凸,延伸部与伸长部形成具有T字型截面的结构增加了与挡墙块之间的接触面积,可起到更好的限位作用。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插入组件包括多个所述插入件,所述导槽内设置有对应的多个所述挡墙块,多个所述挡墙块中除最靠近所述第二端的挡墙块以外的至少一个挡墙块包括封闭端,所述封闭端是所述挡墙块在所述滑动方向上的远离所述第一端的端部,所述伸长部与对应的挡墙块的封闭端之间的配合可限制所述插入组件继续朝所述第二端滑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挡墙块的远离导槽的第一端的端部被设置为封闭端,通过伸长部与对应的挡墙块的封闭端之间的配合可限制插入组件继续朝第二端滑动,以保证第一连接组件可稳定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中,提高第二连接组件与第一连接组件的连接强度,以提高主体和腕带的连接强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主体和所述腕带中的一个设置有凸出部,另一个设置与所述凸出部相配合的凹陷部,所述第一连接组件和所述第二连接组件中的一个设置在所述凸出部上,另一个设置在所述凹陷部内。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在主体和腕带中的一个设置凸出部,另一个设置凹陷部,当主体和腕带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时,凸出部就会处于凹陷部内,可使得连接处的外形是平整的,无间隙的,进而保障可穿戴设备的外形美观。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主体上设置有第一挡板,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板的外侧;或,
所述腕带上设置有第二挡板所述第二连接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挡板的外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通过在与第二连接组件连接的主体上设置第一挡板,在导槽的后端是开口端的结构中,可以使得第一连接组件在第二连接组件中活动过程中将第一连接组件限位于第一挡板的外侧,或,通过在与第二连接组件连接的腕带上设置第二挡板,在导槽的后端是开口端的结构中,可以使得第一连接组件在第二连接组件中活动过程中将第一连接组件限位于第二挡板的外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插入组件包括多个插入件,所述第一插入件是多个所述插入件中除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两端的插入件以外的一个插入件。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插入组件包括三个所述插入件。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体、腕带和连接机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和图4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5和图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机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刚插入第二连接组件的状态或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处于可拆卸状态的可穿戴设备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9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处于装配状态下可穿戴设备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10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壳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按压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2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处于装配状态下可穿戴设备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13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刚插入第二连接组件的状态或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处于可拆卸状态的可穿戴设备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1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处于装配状态下可穿戴设备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15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体和按压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6是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体和按压件处于装配状态下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7和图18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体、腕带和连接机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9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0和图21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2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机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3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刚插入第二连接组件的状态或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处于可拆卸状态的可穿戴设备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2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处于装配状态下可穿戴设备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25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处于装配状态下可穿戴设备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26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处于装配状态下可穿戴设备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27和图28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体、腕带和连接机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9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0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连接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1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机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2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刚插入第二连接组件的状态或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处于可拆卸状态的连接机构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33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处于装配状态下连接机构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34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组件与第二连接组件处于装配状态下可穿戴设备的示意性剖面图。
图35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腕带和第二连接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6是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主体和第二连接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附图标记:
主体1,主体1上的开孔11,主体1上的第一挡板12,腕带2,腕带2上的第二挡板 22。
第一连接组件3,插入组件30,插入件31,第一插入件31a,第二插入件31b,伸长部311,头部312,延伸部313,安装板32,卡位块301,连接部302。
第二连接组件4,卡位槽401,卡位槽401的第一开口4011,固定壳41,紧固孔410,导槽411,固定壳41的底端412,固定壳41的顶端413,顶端413的第四开口414,底端 412的第二开口415,限位块416,挡墙块417,挡墙块417上的第三开口4171,挡墙块 417上的封闭端4172,按压件42,按压件42的底端421,按压件42的顶端422,顶端422 的柱状件4221,限位槽423,弹片43,弹片43的中空区域431,弹片43的第一部分432,弹片43的第二部分433。
弹性件5,紧固件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以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以下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包括主体和腕带,连接机构用于连接主体和腕带,通过腕带将该可穿戴设备佩戴于人体。示例性地,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手表(机械手表、石英手表或智能手表)、手环或指环等。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可穿戴设备的拆装速度慢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该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机构用于连接可穿戴设备的主体和腕带,包括第二连接组件和第一连接组件,通过将第一连接组件插入第二连接组件且沿着与插入方向垂直的滑动方向在第二连接组件中滑动,滑动至第一预设位置时就可实现主体和腕带的快速装配,以及,将第一连接组件沿着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滑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一连接组件可脱离第二连接组件,实现主体和腕带的快速拆卸,从而,实现主体和腕带的快速拆装,提高了用户体验。此外,该连接机构的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尺寸小,可实现可穿戴设备的小尺寸化设计。
为了便于描述,示例性地,以手表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做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可使用三类连接机构,该三类连接机构的主要区别在于卡位配合的设计存在差异。图1至图16描述了安装有第一类连接结构的可穿戴设备,图17至图26描述了安装有第二类连接机构的可穿戴设备,图27至图34描述了安装有第三类连接机构的可穿戴设备。以下,结合上述每类连接机构,分别对安装有每类连接机构的可穿戴设备做详细说明。
参考图1和图2,可穿戴设备包括主体1和腕带2,主体1和腕带2通过连接机构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更换腕带2。示例性地,当可穿戴设备是手表时,主体1可以是表体,腕带2可以是表带。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组件3和第二连接组件4,第一连接组件3和第二连接组件4中的一个设置于主体1,另一个设置于腕带2。也就是说,如图1和2所示,第一连接组件3设置于腕带2,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于主体1,或者,如图27和图 28所示,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于腕带2,第一连接组件3设置于主体1。
在安装时,第一连接组件3可沿着插入方向插入第二连接组件4,并且,沿着与插入方向垂直的滑动方向在第二连接组件4上滑动,滑动到第一预设位置时,第一连接组件3 可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4中,实现主体1和腕带2的固定连接。将第一连接组件3反向滑动到第二预设位置,将第一连接组件3沿着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第一连接组件3 可脱离第二连接组件4,实现主体1和腕带2的拆卸。
参考图3和图4,第一连接组件3包括安装板32和设置在安装板32上的插入组件30,安装板32安装在主体1或腕带2上,插入组件30可插入第二连接组件4且在第二连接组件4中滑动。插入组件30包括至少一个插入件31,插入件31包括连接的伸长部311和头部312,头部312由插入件31的远离安装板32的端部形成。
在插入组件30包括多个插入件31时,多个插入件31沿滑动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插入件31之间的间距是任意的,该间距表示相邻两个插入件31在滑动方向上的最短距离。该间距可以根据插入件31的数量确定,可以理解,插入件31的数量越多,相邻两个插入件31之间的间距越小,插入件31的数量越少,相邻两个插入件31之间的间距越大。示例性地,该间距可以在第一范围内,该第一范围可以是0.5毫米~10毫米,例如,该间距可以是1毫米,2毫米,3毫米等。此外,在插入组件30包括三个或三个以上插入件 31时,相邻两个插入件31之间的间距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实施例也不做任何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插入件31包括第一插入件31a,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入件31a的头部312包括相连的卡位块301和连接部302,卡位块301沿第一方向相对连接部302外凸,换句话说,卡位块301沿第一方向朝连接部302的至少一侧外凸,形成凸起的卡位块301。其中,第一方向垂直于插入组件30(或,第一连接组件3,或,至少一个插入件31)的滑动方向和插入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3和图4,卡位块301沿第一方向朝连接部302的一侧外凸。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卡位块301可以沿第一方向朝连接部302的两侧都外凸(如图19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
可以理解,在插入组件30包括一个插入件31时,该插入件31为第一插入件31a,第一插入件31a上设置有卡位块301,在插入组件30包括多个插入件31时,该多个插入件 3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插入件31a,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示例性地,图3和图4示出了三个插入件31,三个插入件31中位于中间位置的插入件31是第一插入件31a,当然,三个插入件31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插入件31都可以是第一插入件31a,本申请不做任何限定。
参考图5和图6,第二连接组件4包括固定壳41,固定壳41安装在主体1或腕带2 上,示例性地,固定壳41的两端设置有紧固件可穿过的紧固孔410,以通过紧固件将固定壳41安装在主体1或腕带2上。固定壳41上设置有供插入组件30(至少一个插入件 31)插入且滑动的导槽411,导槽411在滑动方向的尺寸大于插入组件30在滑动方向的尺寸,以使得插入组件30可在导槽411内滑动。导槽411形成为环形结构,导槽411的开口方向平行于第一连接组件3的插入方向,插入组件30沿着滑动方向可在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和第二端411b之间滑动,第一端411a与第二端411b沿滑动方向相对设置,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和第二端411b对第一连接组件3的滑动起到了限位作用。第二连接组件4还包括与卡位块301配合的卡位槽401,卡位槽401位于导槽411内,卡位槽 401的靠近第一端411a的端部设置有供卡位块301滑入的第一开口4011。
需要说明的是,卡位槽401位于导槽411内,可以是在导槽411内形成或设置的卡位槽401(如后续的图27-31所示的结构),以形成位于导槽411内的卡位槽401;也可以是通过其他部件形成的位于导槽411内的卡位槽401(如图1至23所示的结构),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
可以理解,第二连接组件4中的卡位槽401的数量与卡位块301相同。例如,图3和图4示出了一个卡位块301,图5的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有对应的一个卡位槽401。
装配过程中,参考图8,插入组件30插入导槽411中,插入组件30从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朝第二端411b滑动,参考图7和图9,插入组件30滑动至第二端411b时,卡位块301滑入卡位槽401且可与卡位槽401卡位配合,以限制第二连接组件3在滑动方向上继续滑动,且第一连接组件3可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4上。由于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 的限制,进一步保证了第一连接组件3的滑动可止步于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
拆卸过程中,插入组件30从第二端411b朝第一端411a滑动,卡位块301滑出卡位槽401,滑动至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时(如图8所示的状态),插入组件30可脱离导槽411,以脱离第二连接组件4。
可以理解,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可以是上文所述的第一预设位置,即,插入组件30滑动至该第一预设位置时,第一连接组件3与第二连接组件4实现固定连接,以实现主体1和腕带2的固定连接;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可以是上文所述的第二预设位置,即,插入组件30滑动至该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一连接组件3可脱离第二连接组件4,实现主体1和腕带2的拆卸。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插入组件30滑动至第一端411a,表示的是至少一个插入件31中最靠近第一端411a的插入件31与第一端411a接触或相距很近,例如,在图8中,最靠近第一端411a的插入件31是三个插入件31中从左往右数的第一个插入件31,第一个插入件31与第一端411a接触或相距很近。同理,插入组件30滑动至第二端411b,表示的是至少一个插入件31中最靠近第二端411b的插入件31与第二端411b 接触或相距很近,例如,在图9中,最靠近第二端411b的插入件31是三个插入件31中从左往右数的第三个插入件31,第三个插入件31与第二端411b接触或相距很近。可以理解,这里的接触表示的是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的接触,可以存在由于安装误差等原因造成的很小的间隙。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的连接机构用于连接主体和腕带,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组件和第二连接组件,第二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导槽和卡位槽,第一连接组件的插入组件可插入导槽且沿着与插入方向垂直的滑动方向在导槽内滑动,插入组件中的第一插入件上设置有对应卡位槽的卡位块。当需要连接主体和腕带时,将插入组件插入导槽且沿着滑动方向由导槽的第一端滑向第二端,在插入组件滑动至第二端时,卡位块可与卡位槽卡位配合且第一连接组件可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中,实现主体与腕带的连接。当需要拆卸主体和腕带时,插入组件从导槽的第二端滑向第一端,在卡位块滑出卡位槽且插入组件滑动至第一端时,沿着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将安装有第一连接组件的主体或腕带移出,第一连接组件脱离导槽,实现主体和腕带的拆卸。一方面,该连接结构通过采用插入滑动且卡位配合的方式,使得主体和腕带的拆装操作方便,能够快速地实现主体和腕带的拆装,提高用户体验,而且,可以很好地控制主体和腕带在滑动方向的间隙;另一方面,当连接主体和腕带时,卡位块和卡位槽之间卡位配合会发出声响,这样,也会提供用户主体与腕带已经连接好,进一步提高人机交互体验;再一方面,该连接机构的结构简单,零部件少,尺寸小,可实现可穿戴设备的小尺寸化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6,第二连接组件4包括按压件42,按压件42设置在固定壳41上,按压件42沿第一方向贯穿导槽411,且按压件42的底端421穿过固定壳 41的底端412延伸至固定壳41的外部,且延伸至主体1或腕带2的外部,以便于用户对按压件42施加压力。按压件42可在固定壳41内沿第一方向移动,在对按压件42的底端 421施加压力时,按压件42可朝按压件42的顶端422移动,且卡位块301可滑入或滑出卡位槽401,在撤销压力时,按压件42可朝按压件42的底端421移动,且卡位块301可与卡位槽401卡位配合。
装配过程中,在对按压件42的底端421施加压力时,按压件42朝按压件42的顶端422移动,移动到合适位置,卡位槽401的位置与卡位块301所在的位置对应,插入组件 30在滑动过程中,卡位块301可顺利滑入卡位槽401中,此时,插入组件30也从导槽411 的第一端411a滑动至第二端411b,在撤销压力时,按压件42朝按压件42的底端421移动,移动到合适位置,卡位块301可与卡位槽401卡位配合(如图7所示),以将第一连接组件3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4中。
拆卸过程中,当对按压件42的底端421施加压力时,按压件42朝按压件42的顶端422移动,移动到合适位置,卡位槽401的位置与卡位块301所在的位置对应,卡位块301 可顺利滑出卡位槽401,一直滑动到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可将插入组件30沿着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出,实现第一连接组件3与第二连接组件4的拆卸,以实现主体1和腕带2的拆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第一连接组件的插入组件上设置有卡位块,第二连接组件的固定壳内设置有供插入组件插入且沿着与插入方向垂直的滑动方向滑动的导槽,固定壳内还设置有沿垂直于插入方向和滑动方向的第一方向移动的按压件,在按压件上设置有和卡位块配合的卡位槽。当需要连接主体和腕带时,对按压件的底端施加压力,按压件朝按压件的顶端移动,插入组件在导槽滑动的过程中,卡位块可顺利滑入卡位槽中,且插入组件滑动至导槽的第二端,当撤销压力时,按压件可朝按压件的底端移动,卡位槽与卡位块的卡位配合,实现主体和腕带的连接。当需要拆卸主体和腕带时,同样地,对按压件的底端施加压力,按压件朝按压件的顶端移动,插入组件在导槽滑动的过程中,卡位块可顺利滑出卡位槽,且插入组件滑动至导槽的第一端,实现主体和腕带的拆卸。可以看出,在连接主体和腕带时,只需要给按压件的底端施加压力,将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的主体或腕带沿着滑动方向滑动就可将卡位块滑入卡位槽,再松开按压件(即撤销压力后),卡位块与卡位槽之间卡位配合,以实现主体和腕带的连接,同理,在拆卸主体和腕带时,只需要给按压件的底端施加压力,将设置有第一连接组件的主体或腕带沿着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动就可将卡位块滑出卡位槽,以实现主体和腕带的拆卸。这种连接结构的操作简单,能够实现主体和腕带的快速装配和拆卸,而且,按压件的设置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佩戴体验。
为了实现按压件42在第一方向的移动,按压件42的顶端422可与其他部件弹性连接。这样,当对按压件42的底端421施加压力时,按压件42可朝按压件42的顶端422移动,按压件42会受到与压力相反的弹性力,并且,卡位块301可顺利滑入卡位槽401中,在撤销压力时,按压件42在弹性力的作用下可朝按压件42的底端421移动,移动到位时,卡位块301可与卡位槽401卡位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6和图9,按压件42的顶端422可与主体1或腕带2 弹性连接,示例性地,按压件42的顶端422通过弹性件5与主体1或腕带2实现弹性连接。在该实施例中,参考图6,固定壳41的顶端422设置有与导槽411连通的第四开口 414,按压件42的顶端422与第四开口414匹配且与弹性件5连接,以通过弹性件5与主体1或腕带2连接。示例性地,按压件42的顶端422设置有柱状件4221,弹性件5套装在柱状件4221上,弹性件5的一端抵接在顶端422上。弹性件5的另一端与主体1或腕带2连接,例如,弹性件5的另一端也抵接在主体1或腕带2上,或者,弹性件5的另一端固定在主体1或腕带2上。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按压件42的顶端422也可以和固定壳41弹性连接。示例性地,导槽411的槽壁上可以设置有凹槽,按压件42的顶端422与凹槽弹性连接,以实现和固定壳41的弹性连接。示例性地,按压件42的顶端422通过弹性件与槽壁连接,以实现弹性连接。不过,在该实施例中,需要将固定壳41沿第一方向的尺寸做的较大,以满足按压件42在固定壳41内移动的移动量。
在按压件42朝按压件42的顶端移动过程中,为了防止由于按压件42的移动量过多导致卡位块301不能顺利滑入卡位槽401带来的不良体验,本申请实施例可以通过按压件42与固定壳41之间的限位配合来避免上述问题。
继续参考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壳41的底端412设置有按压件42穿过的第二开口415,按压件42的底端421的尺寸大于第二开口415的尺寸。这样,在按压件42的底端421被施加压力时,按压件42朝按压件42的顶端422移动,由于按压件42的底端 421的尺寸小于第二开口415的尺寸,按压件42移动一定位移时,按压件42的底端421 可与固定壳41的底端412中位于第二开口415周边的区域抵接,以限制按压件42的移动量。在按压件42处于自然状态(未被外界施加压力的状态)时,按压件42的底端421与固定壳41的底端412之间具有间距,以为按压件42的移动提供足够的移动量。
因此,通过使得按压件42的底端421的尺寸大于固定壳41的底端412中第二开口415的尺寸,可以在按压件42朝按压件42的顶端422移动时,通过按压件42的底端421 与固定壳41的底端412之间的配合,可以很好地限制按压件42的移动量,以便于卡位块 301可更为顺利地滑入卡位槽401;此外,通过第二连接组件4本身固有的固定壳41和按压件42进行限位,结构简单紧凑。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控制按压件42的移动量,也可以不需要按压件42与固定壳41之间的限位配合,上述结构仅为示意性说明。示例性地,在按压件42的顶端 422与部件(固定壳41的顶端413,或,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4的主体1或腕带2)弹性连接的实施例中,可以合理设置弹性件5的极限变形量,通过弹性件5的极限变形量控制按压件42的移动量。例如,按压件用户在对按压件42施加压力时,直到按压件42本身不再继续移动时,弹性件5的变形量达到极限值,可以认为按压件42已经移动至预设的位置,在该位置处,卡位块301可顺利插入卡位槽401中。
在第二连接组件4与第一连接组件3之间未装配好的情况下,按压件42处于自由状态,为了防止按压件42脱离弹性件5,本申请实施例还设置了限位结构,以防止按压件 42脱离弹性件5,保证按压件42与弹性件5之间的接触,以保证按压件42与弹性件5之间的弹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8、图10和图11,固定壳41的底端412的第二开口 415与按压件42配合的位置处形成有限位结构。
示例性地,参考图10和图11,第二开口415内形成有朝第二开口415的内侧凸起的限位块416。对应地,按压件42上设置有与限位块416配合的限位槽423,限位块416和限位槽423形成限位结构。参考图8,在第二连接组件4与第一连接组件3未装配好之前,由于限位块416与限位槽423之间的配合,可以将按压件42限制在预设位置以防止按压件42脱离弹性件5。
这样,在固定壳41的第二开口415内形成限位块416,以及,在按压件42上设置限位槽423,通过利用固定壳41和按压件42本身来设计限位结构,结构简单紧凑,且便于实现。
示例性地,继续参考图9和图10,第二开口415的前端形成有限位块416,便于从固定壳41的后端安装按压件42,以和固定壳41形成为第二连接组件4。可以理解,第二开口415的前端远离固定壳41的后侧,固定壳41的后端是第一连接组件3插入导槽411过程中远离第一连接组件3的一端。
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防止按压件42脱离弹性件5,也可以不需要上述限位结构,上述结构仅为示意性说明。示例性地,弹性件5的一端可固定在按压件42 的顶端422,例如,弹性件5的一端与按压件42的顶端422焊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在固定壳41具有第四开口414和第二开口415的实施例中,第四开口414的后端和第二开口415的后端都是开放端,以便于从固定壳41的后端安装按压件42,即,将按压件42从固定壳41的后端插入固定壳41,尤其对于第二开口415具有限位块以及按压件42的底端421相对第二开口415外凸的结构,更是便于从固定壳41的后端安装按压件42。在该实施例中,安装过程中,可以先将按压件42的顶端422通过弹性件5连接在主体1或腕带2上,然后,从固定壳41的后端开始安装,将按压件42从固定壳41的后端插入,实现第二连接组件4的安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导槽411内可以设置挡墙结构,挡墙结构可与插入组件30配合,以防止插入件31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导槽411,提高第二连接组件3与第一连接组件4的连接强度,以提高主体1和腕带2的连接强度。
参考图3和图4,插入件31的头部312沿第一方向相对伸长部311外凸,换句话说,头部312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至少一侧外凸,形成外凸的头部312。例如,如图3 和图4所示,头部312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两侧外凸,形成具有T字型截面的插入件31,该截面是垂直于滑动方向的截面。这样,具有T字型结构的截面的插入件31的头部312与挡墙结构的接触面积增大,可更好地起到限位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头部312沿第一方向相对伸长部311外凸,可以是头部312的部分或全部相对伸长部311外凸。例如,在图3和图4中,具有卡位块301的第一插入件31a,由于卡位块301的设计,使得头部312的部分相对伸长部311外凸。再例如,在图3和图 4中,位于第一插入件31a两侧的插入件31,基本可以视为头部312的全部相对伸长部311 外凸。
参考图5和图6,固定壳41的部分区域朝所述导槽411的内侧延伸,形成设置在导槽411内的挡墙结构,该挡墙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挡墙块417,至少一个挡墙块417与至少一个插入件31一一对应,挡墙块417上形成有供插入件31的伸长部311滑动的第三开口 4171,插入件31可与对应的挡墙块417配合,以限制插入件31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从导槽411内脱离。
参考图12,在插入组件30由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滑动到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时,伸长部311插入第三开口4171且头部312可抵接在挡墙块417上,以阻止插入件31 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导槽411,并且,卡位块301可与卡位槽401配合,共同将第一连接组件3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4中。
参考图13,在插入组件30由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滑动至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时,插入件31与挡墙块4171可错位配合,以使得插入件31可脱离导槽411。
在插入组件30包括一个插入件31时,对应地,导槽411内设置有一个挡墙块417,挡墙块417的靠近第一端411a的端部与第一端411a之间的间距可使得插入件31插入或脱离导槽411。在该实施例中,插入件31沿滑动方向的尺寸可以设计的较大,以满足装配的强度需求。
在插入组件30包括多个插入件31时,对应地,导槽411内设置有对应的多个挡墙块417,相邻两个挡墙块417之间的间距,以及,邻近第一端411a的挡墙块417的靠近第一端411a的端部与第一端411a之间的间距,都可以使得插入组件30位于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时插入件31能够插入或脱离导槽411。
例如,参考图13,插入组件30包括三个插入件31,导槽411内设置有三个挡墙块417,在插入组件30位于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时,三个挡墙块417的设置可以使得三个插入件31能够插入或脱离导槽411。
如前所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插入组件30包括第一插入件31a,当第一插入件31a的头部312沿第一方向相对伸长部311外凸时,第一插入件31a可形成如图3和图4所示的结构。
在第一连接组件3向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滑动的过程中,当第一连接组件3的插入组件30滑动至第二端411b时,为了更好地限制第一连接组件3滑动的位移,以保证第一连接组件3与第二连接组件4之间的稳定连接,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插入件31做进一步设计,通过插入件31与挡墙块417的配合,以达到上述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3和图4,至少一个插入件31包括第二插入件31b,第二插入件31b包括延伸部313,延伸部313位于伸长部311的端部且沿第一方向相对伸长部311外凸,伸长部311的端部是靠近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的端部。这样,通过延伸部313与第二插入件31b对应的挡墙块417之间的配合可限制插入组件30继续朝导槽411 的第二端411b滑动,以保证第一连接组件3可稳定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4中,提高第二连接组件3与第一连接组件4的连接强度,以提高主体1和腕带2的连接强度。
参考图14,在插入组件30滑动至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时,第二插入件31b的延伸部313可抵接在对应的挡墙块417的端部,这样,可限制插入组件30继续朝第二端411b 滑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延伸部313沿第一方向相对伸长部311外凸,可以是延伸部313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至少一侧外凸,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4中的第二个插入件,延伸部313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 的一侧外凸。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4中的从左往右数的第一个插入件31和第三个插入件31,延伸部313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两侧外凸,伸长部311与延伸部313形成具有 T字型截面的结构,该截面是垂直于插入方向的截面。这样,延伸部313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两侧外凸,形成的具有T字型截面的结构与挡墙结构的接触面积增大,可更好地起到限位作用。
可以理解,插入组件3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插入件31b,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
在插入组件30包括一个插入件31的实施例中,该插入件31即为第二插入件31b。结合插入组件30包括第一插入件31a的实施例,第一插入件31a与第二插入件31b是同一个插入件31,该插入件31的结构如图3和图4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插入件31所示。
在插入组件30包括多个插入件31的实施例中,多个插入件31中的部分或全部插入件31可以是第二插入件31b,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结合插入组件30包括第一插入件31a的实施例,第一插入件31a与第二插入件31b可以是同一个插入件,也可以是不同的插入件,本申请实施例也不做任何限定。示例性地,继续参考图3和4,插入组件包括三个插入件31,三个插入件31都是第二插入件31b,位于中间位置的插入件31既是第二插入件31b,也是第一插入件31a。
在第二连接组件4包括按压件42的实施例中,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4的主体1或腕带2的用于贴合皮肤的一侧设置有开孔,按压件42的底端421可穿过开孔延伸至主体1 或腕带2的外部,便于用户对按压件42施加压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5和图16,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于主体1,主体1的用于贴合皮肤的一侧设置有开孔11,按压件42的底端421穿过开孔11延伸至主体1的外部。
以上,结合图1至图16,对安装有第一类连接机构的可穿戴设备做了详细说明,以下,结合图17至图26,对安装有第二类连接机构的可穿戴设备做说明。
参考图17和图18,可穿戴设备包括主体1和腕带2,主体1和腕带2通过连接机构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更换腕带。示例性地,当可穿戴设备是手表时,主体1可以是表体,腕带2可以是表带。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组件3和第二连接组件4,第一连接组件3和第二连接组件4中的一个设置于主体1,另一个设置于腕带2。也就是说,如图17和18 所示,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于主体1,第一连接组件3设置于腕带2,或者,如图27和图 28所示,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于腕带2,第一连接组件3设置于主体1。
参考图19,第一连接组件3包括安装板32和设置在安装板32上的插入组件30,安装板32安装在主体1或腕带2上,插入组件30可插入第二连接组件4且在第二连接组件 4中滑动。插入组件30包括至少一个插入件31,插入件31包括连接的伸长部311和头部 312,头部312由插入件31的远离安装板32的端部形成。
在插入组件30包括多个插入件31时,多个插入件31沿滑动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插入件31之间的间距是任意的,具体描述可参考上文的相关描述,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插入件31包括第一插入件31a,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插入件31a的头部312包括相连的卡位块301和连接部302,卡位块301沿第一方向相对连接部302外凸,换句话说,卡位块301沿第一方向朝连接部302的至少一侧外凸,形成凸起的卡位块301,第一方向垂直于插入组件30的滑动方向和插入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9,卡位块301沿第一方向朝连接部302的两侧外凸。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卡位块301可以沿第一方向朝连接部302的一侧外凸(如图3和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
可以理解,在插入组件30包括一个插入件31时,该插入件31为第一插入件31a,第一插入件31a上设置有卡位块301,在插入组件30包括多个插入件31时,该多个插入件 3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一插入件31a,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示例性地,图19 示出了三个插入件31,三个插入件31中位于中间位置的插入件31是第一插入件31a,当然,三个插入件31中的任意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插入件31都可以是第一插入件31a,本申请不做任何限定。
参考图20和图21,第二连接组件4包括固定壳41,固定壳41安装在主体1或腕带 2上,示例性地,固定壳41的两端设置有紧固件6穿过的紧固孔410,以通过紧固件6将固定壳安装在主体1或腕带2上。固定壳41上设置有供插入组件30(至少一个插入件31) 插入且滑动的导槽411,导槽411在滑动方向的尺寸大于至少一个插入件31在滑动方向的尺寸,以使得插入组件30可在导槽411内滑动。导槽411形成为环形结构,导槽411 的开口方向垂直于第一连接组件3的插入方向,插入组件30可在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 和第二端411b之间滑动,第一端411a与第二端411b沿滑动方向相对设置,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和第二端411b对第一连接组件3的滑动起到了限位作用。导槽411内包括与卡位块301配合的卡位槽401,卡位槽401的靠近第一端411a的端部设置有供卡位块301 滑入的第一开口4011。
可以理解,第二连接组件4中的卡位槽401的数量与卡位块301相同。例如,图22 示出了一个卡位块301,图20的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有对应的一个卡位槽401。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20和图21,第二连接组件4包括具有弹性的弹片43,弹片43固定在导槽411内,具体地,弹片43固定在导槽411的远离第一连接组件3的后端的槽壁上,例如,弹片43可焊接在导槽411的远离第一连接组件3的后端的槽壁上。弹片43自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开始朝着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延伸设置,在导槽411 内形成相连通的卡位槽401和中空区域431,卡位槽401与中空区域431连接处形成第一开口4011,卡位槽401的第一开口4011在第一方向的尺寸小于卡位块301在第一方向的尺寸,可实现卡位槽401与卡位块301的卡位配合,同时,由于弹片43易变形,可以很容易地将尺寸较大的卡位块301从卡位槽401的第一开口4011滑入卡位槽401内。
弹片43大体呈环形结构,包括相连的第一部分432和第二部分433。第一部分432呈U型结构,第一部分432上设置有中空区域431,中空区域431可供插入组件30的部分插入且滑动,例如,参考图21,插入组件30包括三个插入件31,在装配和拆卸过程中,靠近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的两个插入件31可插入中空区域431且可在中空区域431内滑动。第一部分432的外表面与导槽411的槽壁贴合,例如,第一部分432的外表面可焊接在导槽411的槽壁上。第二部分433上设置有卡位槽401,可不与导槽411的槽壁接触,以提供第二部分433变形过程的变形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21,弹片43的远离所述第一端411a的一端形成为卡位槽401,弹片43的形成卡位槽401的一端即为弹片43的第二部分433。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位槽401的远离第一端411a的端部是开放端。这样,便于弹片43的变形以改变卡位槽401的第一开口4011的尺寸,便于卡位块301滑入或滑出卡位槽401。
装配过程中,参考图23,将插入组件30插入导槽411中,插入组件30从导槽411 的第一端411a朝第二端411b滑动。由于导槽411内弹片43的设计,插入组件30的一部分(例如,从左往右数的前两个插入件31)也同时插入弹片43中,且可在弹片43内滑动。插入组件30在导槽411内滑动的过程中,由于弹片43易变形,尺寸较大的卡位块 301滑入卡位槽401的过程中,弹片43通过变形以增大卡位槽401的第一开口4011的尺寸,以使得卡位块301可顺利滑入卡位槽401中,随后,卡位槽401可恢复原形。参考图 22和图24,插入组件30滑动至第二端411b时,卡位块301滑入卡位槽401且可与卡位槽401卡位配合,以限制第二连接组件3在滑动方向上继续滑动,将第一连接组件3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4上。由于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的限制,进一步保证了第一连接组件 3的滑动止步于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
拆卸过程中,插入组件30从第二端411b朝第一端411a滑动,由于弹片43易变形,尺寸较大的卡位块301滑出卡位槽401的过程中,弹片43通过变形以增大卡位槽401的第一开口4011的尺寸,以使得卡位块301可顺利滑出卡位槽401,一直滑动到导槽411 的第一端411a,将插入组件30沿着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出,实现第一连接组件3与第二连接组件4的拆卸,以实现主体1和腕带2的拆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第二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导槽,第二连接组件的插入组件可插入导槽且可沿着与插入方向垂直的滑动方向在导槽内滑动,插入组件上设置有卡位块,导槽内设置有弹片,弹片内设置有用于和卡位块配合的卡位槽。当需要连接主体和腕带时,将插入组件插入导槽且沿着滑动方向由导槽的第一端滑向第二端,卡位块在滑入卡位槽的过程中,弹片可变形以使得卡位块可顺利滑入卡位槽中,以实现主体和腕带的连接。当需要拆卸主体和腕带时,插入组件沿着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向导槽的第一端,在卡位块滑出卡位槽的过程中,弹片可变形以使得卡位块可顺利滑出卡位槽中,以实现主体和腕带的拆卸。这样,可以看出,弹片的变形可使得卡位块顺利滑出或滑入卡位槽中,避免了卡位块滑入或滑出卡位槽的过程中易发生卡死或产生较大摩擦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
同第一类连接机构类似,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导槽411内可以设置挡墙结构,挡墙结构可与插入组件30配合,以防止插入件31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导槽411,提高第二连接组件3与第一连接组件4的连接强度,以提高主体1和腕带2的连接强度。
参考图19,插入件31的头部312沿第一方向相对伸长部311外凸,换句话说,头部312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至少一侧外凸,形成外凸的头部312。例如,如图19所示,头部312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两侧外凸,形成具有T字型截面的插入件31,该截面是垂直于滑动方向的截面。这样,具有T字型结构的截面的插入件31的头部312与挡墙结构的接触面积增大,可更好地起到限位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头部312沿第一方向相对伸长部311外凸,可以是头部312的部分或全部相对伸长部311外凸。例如,在图19中,具有卡位块301的第一插入件31a,由于卡位块301的设计,使得头部312的部分(例如,卡位块301)相对伸长部311外凸。再例如,在图19中,位于第一插入件31a两侧的插入件31,基本可以视为头部312的全部相对伸长部311外凸。
参考图20和图21,固定壳41的部分区域朝所述导槽411的内侧延伸,形成设置在导槽411内的挡墙结构,该挡墙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挡墙块417,至少一个挡墙块417与至少一个插入件31一一对应,挡墙块417上形成有供插入件31的伸长部311滑动的第三开口4171,插入件31可与对应的挡墙块417配合,以限制插入件31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从导槽411内脱离。
参考图24和图25,在插入组件30由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滑动到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时,伸长部311插入第三开口4171且头部312可抵接在挡墙块417上,以阻止插入件31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导槽411,并且,卡位块301可与卡位槽401配合,共同将第一连接组件3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4中。
在插入组件30由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滑动至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时,插入件31与挡墙块417可错位配合,以使得插入件31可脱离导槽411。
关于挡墙块417与插入件31的错位配合的关系的描述可参考上文的相关描述,不再赘述。
在第一连接组件3向导槽411的第二端411a滑动的过程中,当第一连接组件3的插入组件30滑动至第二端411a时,为了更好地限制第一连接组件的滑动,以保证第一连接组件3与第二连接组件4之间的连接,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插入件31做相关设计,通过插入件31与挡墙块417的配合,以达到上述目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9,至少一个插入件31包括第二插入件31b,第二插入件31b包括延伸部313,延伸部313位于伸长部311的端部且沿第一方向相对伸长部311 外凸,伸长部311的端部是靠近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的端部,这样,通过延伸部313 与第二插入件31b对应的挡墙块417之间的配合可限制插入组件30继续朝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滑动,以保证第一连接组件3稳定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4中,提高第二连接组件3与第一连接组件4的连接强度,以提高主体1和腕带2的连接强度。
参考图26,在插入组件30滑动至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时,第二插入件31b的延伸部313可抵接在对应的挡墙块417的端部,这样,可限制插入组件30继续朝第二端411b 滑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延伸部313沿第一方向相对伸长部311外凸,可以是延伸部313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至少一侧外凸,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6中的从左往右数的第一个插入件31和第三个插入件31,延伸部313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两侧外凸,伸长部311与延伸部313形成具有T字型截面的结构,该截面是垂直于插入方向的截面。这样,延伸部313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两侧外凸,形成的具有T字型截面的结构与挡墙结构的接触面积增大,可更好地起到限位作用。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延伸部313也可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一侧外凸。
可以理解,插入组件3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插入件31b,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此外,关于插入组件30中第二插入件31b与第一插入件31a的关系可参考上文的相关描述,不再赘述。
以上,结合图17至26,对安装有第二类连接机构的可穿戴设备做了详细说明,以下,结合图27至图34,对安装有第三类连接机构的可穿戴设备做说明。
参考图27和图28,可穿戴设备包括主体1和腕带2,主体1和腕带2通过连接机构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更换腕带。连接机构包括第一连接组件3和第二连接组件4,第一连接组件3和第二连接组件4中的一个设置于主体1,另一个设置于腕带2。也就是说,如图27和图28所示,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于腕带2,第一连接组件3设置于主体1,或者,如图1和2所示,第一连接组件3设置于腕带2,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于主体1。
参考图29,第一连接组件3包括安装板32和安装在安装板32上的插入组件30,安装板32安装在主体1或腕带2上,插入组件30可插入第二连接组件4且在第二连接组件 4中滑动。插入组件30包括至少一个插入件31,在插入组件30包括多个插入件31时,多个插入件31沿滑动方向间隔设置,相邻两个插入件31之间的间距是任意的,具体描述可参考上文的相关描述,不再赘述。插入件31包括连接的伸长部311和头部312,头部 312由插入件31的远离安装板32的端部形成。插入件31的头部312沿第一方向相对伸长部311外凸,换句话说,头部312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至少一侧外凸,形成外凸的头部312,以和第二连接组件4中的挡墙结构配合,以阻止插入件31沿着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导槽411。例如,如图29所示,头部312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两侧外凸,形成具有T字型截面的插入件31,该截面是垂直于滑动方向的截面。
参考图30,第二连接组件4包括固定壳41,固定壳41的部分区域朝所述导槽411的内侧延伸,形成设置在导槽411内的挡墙结构,挡墙结构可与插入件31配合,以阻止插入件31沿着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导槽411。挡墙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挡墙块417,至少一个挡墙块417与至少一个插入件31一一对应,挡墙块417上形成有供插入件31的伸长部311滑动的第三开口4171,插入件31可与对应的挡墙块417配合,以限制插入件31 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从导槽411内脱离。
参考图33和图34,在插入组件30由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滑动到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时,伸长部311插入第三开口4171且头部312可抵接在挡墙块417上,以阻止插入件31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导槽411。参考图32,在插入组件30由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滑动至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时,插入件31与挡墙块4171可错位配合,以使得插入件31可脱离导槽411。
关于挡墙块417与插入件31的错位配合的关系的描述可参考上文的相关描述,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插入组件30中的至少一个插入件31包括第一插入件31a。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29,第一插入件31a的伸长部311的远离第一端411a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外凸形成卡位块301,卡位块301与第一插入件31a的头部312相邻设置。对应地,继续参考图30,对应第一插入件31a的挡墙块417的第三开口4171的部分区域沿第一方向朝导槽411的端部延伸,形成与卡位块301匹配的卡位槽401。
需要说明的是,在该实施例中,卡位块301位于伸长部311的远离第一端411a的端部,意味着需要将外凸的卡位块301滑入第三开口4171以滑入卡位槽401中,因此,卡位块301相对于伸长部311外凸的尺寸需要设计合理,外凸的尺寸既不能太大以避免无法滑入第三开口,外凸的尺寸也不能太小以避免卡位配合的效果不好。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插入件31a的伸长部311的远离第一端411a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外凸,换句话说,卡位块301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至少一侧外凸,形成凸起的卡位块301。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29,卡位块301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两侧外凸。对应地,继续参考图30,对应第一插入件31a的挡墙块417的第三开口4171的部分区域沿第一方向朝导槽411的两个端部延伸,形成卡位槽401。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卡位块301可以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一侧外凸,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对应地,对应第一插入件31a的挡墙块417的第三开口4171的部分区域也可以沿第一方向朝导槽411的一个端部延伸,本申请实施例也不做任何限定。
装配过程中,参考图32,将插入组件30插入导槽411中,插入组件30中的插入件 31与对应的挡墙块417错位配合,插入组件30从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朝第二端411b 滑动。参考图31和图33,插入组件30在滑动过程中,卡位块301滑入第三开口4171且滑入卡位槽401中,卡位块301与卡位槽401卡位配合,此时,插入组件30滑动至导槽 411的第二端411b,第一连接组件3可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4中,参考图34,同时,在该状态下,插入件31的伸长部311插入第三开口4171且头部312可抵接在对应的挡墙块 417上,以阻止插入件31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导槽411,可以将第一连接组件3 更好地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4中。
拆卸过程中,插入组件30从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朝第一端411a滑动,卡位块301滑出401,滑动至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时,插入件31与对应的挡墙块417错位配合,插入件31可脱离导槽411,以脱离第二连接组件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可穿戴设备,第二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导槽,第二连接组件的插入组件可插入导槽且可沿着与插入方向垂直的滑动方向在导槽内滑动,插入组件上的插入件包括伸长部和头部,头部沿第一方向相对伸长部外凸,并且,第一插入件的伸长部的端部沿第一方向外凸形成卡位块,对应地,第二连接组件上包括对应插入件的挡墙块,挡墙块形成有第三开口,以及,对应第一插入件的挡墙块的第三开口上设置有卡位槽。当需要连接主体和腕带时,将插入组件插入导槽且沿着滑动方向由导槽的第一端滑向第二端,滑动至第二端时,伸长部和卡位块可滑入第三开口,伸长部可抵接在对应的挡墙块上,以阻止插入件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导槽,卡位块滑入卡位槽与卡位槽卡位配合,这样,可以将第一连接组件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中,实现主体和腕带的连接。当需要拆卸主体和腕带时,插入组件沿着与滑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滑向导槽的第一端,卡位块滑出卡位槽,滑至第一端时,插入件与挡墙块错位配合,插入件可脱离导槽,实现主体和腕带的拆卸。一方面,不仅可以实现主体和腕带的快速拆装以及提高用户体验,另一方面,插入件与挡墙块的配合可阻止插入件沿与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导槽,可更好地将第一连接组件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中,实现主体和腕带更好的装配;再一方面,该连接机构的结构简单,零部件很少,整体结构设计紧凑,尺寸小,很容易实现可穿戴设备的小尺寸化设计,并且,成本较低。此外,相比于具有按压件和弹片的连接机构,该连接机构的部件更少,操作更为简单。
在第一连接组件3向导槽411的第二端411a滑动的过程中,当第一连接组件3的插入组件30滑动至第二端411a时,为了更好地限制第一连接组件的滑动,以保证第一连接组件3与第二连接组件4之间的连接,本申请实施例通过对插入件31做相关设计,通过插入件31与挡墙块417的配合,以达到上述目的,或者,本申请实施例也可通过挡墙块 417做相关设计,以达到上述目的,插入件31的设计和挡墙块417的设计可以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限位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对插入件31做相关设计,以达到限位目的。继续参考图29,至少一个插入件31包括第二插入件31b,第二插入件31b包括延伸部313,延伸部313位于伸长部311的端部且沿第一方向相对伸长部311外凸,伸长部311的端部是靠近导槽 411的第一端411a的端部。这样,通过延伸部313与第二插入件31b对应的挡墙块417 之间的配合可限制插入组件30继续朝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滑动,以保证第一连接组件 3稳定锁止于第二连接组件4中,提高第二连接组件3与第一连接组件4的连接强度,以提高主体1和腕带2的连接强度。
继续参考图33,在插入组件30滑动至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时,第二插入件31b 的延伸部313可抵接在对应的挡墙块417的端部,这样,可限制插入组件30继续朝第二端411b滑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延伸部313沿第一方向相对伸长部311外凸,可以是延伸部313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至少一侧外凸,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29中的每个插入件31,延伸部313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 的两侧外凸,伸长部311与延伸部313形成具有T字型截面的结构,该截面是垂直于插入方向的截面。这样,延伸部313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两侧外凸,形成的具有T字型截面的结构与挡墙结构的接触面积增大,可更好地起到限位作用。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延伸部313也可沿第一方向朝伸长部311的一侧外凸。
可以理解,插入组件3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二插入件31b,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此外,关于插入组件30中第二插入件31b与第一插入件31a的关系可参考上文的相关描述,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对挡墙块417做相关设计,以达到限位目的。在插入组件30包括多个插入件31的实施例中,参考图30,导槽411内设置有对应的多个挡墙块417,多个挡墙块417中除最靠近第二端411b的挡墙块417以外的至少一个挡墙块417包括封闭端4172,封闭端4172是滑动方向上的远离第一端411a的端部,伸长部311与对应的挡墙块417的封闭端4172之间的配合可限制插入组件30继续朝第二端411b滑动。可以理解,多个挡墙块417中具有封闭端4172的挡墙块417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本申请实施例不做任何限定。示例性地,图30中示意了三个挡墙块417,最靠近第一端411a的一个挡墙块417包括封闭端4172。参考图33,在插入组件30滑动至导槽411的第二端 411b时,伸长部311的一端可抵接在对应的挡墙块417的封闭端4172上,以限制插入组件30继续朝第二端411b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挡墙块417包括封闭端4172的结构不仅可以适用于图27至图34对应的连接机构的挡墙块417中,也可以适用于图1至图16以及图17至图26对应的连接机构的挡墙块417中,本申请不做任何限定。
为了避免连接机构外露影响可穿戴产品的外形美观度,示例性地,主体1和腕带2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有凸出部,另一个设置与凸出部相配合的凹陷部,也就是说,主体1上设置有凸出部,腕带2上设置有凹陷部,或者,腕带2设置有凸出部,主体1上设置有凹陷部。第一连接组件3和第二连接组件4中的其中一个设置在凸出部上,另一个设置在凹陷部内,也就是说,第一连接组件3设置在凸出部上,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在凹陷部内,或者,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在凸出部上,第一连接组件3设置在凹陷部内。这样,当主体1 和腕带2通过连接机构连接时,凸出部就会处于凹陷部内,可使得连接处的外形是平整的,无间隙的,进而保障外形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考图1,主体1的端部形成有凹陷部10,第二连接组件4通过紧固件6安装于凹陷部10上,腕带2的端部形成有凸出部20,第一连接组件3安装于凸出部20上,腕带2可沿着插入方向将第一连接组件3插入主体1的第二连接组件4内,沿着滑动方向在导槽411内滑动,滑动到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时,实现腕带2和主体 1的连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图中未示出),主体1的端部形成有凹陷部,第一连接组件4安装于凹陷部上,腕带2的端部形成有凸出部,第二连接组件3安装于凸出部,主体1可沿着插入方向将第一连接组件3插入腕带2的第二连接组件4内,沿着滑动方向在导槽411 内滑动,滑动到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时,实现腕带2和主体1的连接。
在导槽411的后端是开口端的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1和腕带2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有挡板,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在挡板的外侧,以使得第一连接组件3在第二连接组件4活动过程中将第一连接组件3限位于挡板的外侧。
参考图35(可对应图28),在腕带2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4的实施例中,腕带2 上设置有第二挡板22,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在第二挡板22的外侧。
参考图36(可对应图1),在主体1上设置有第二连接组件4的实施例中,主体1上设置有第一挡板12,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在第一挡板12的外侧。
应理解,上述各个附图中所示的部件的结构以及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仅为示意性说明,任何可替换的与每个部件所起的作用相同的部件的结构都在本申请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下文会对每个部件的相关结构做详细说明。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连接”、以及“接触”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各种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示例性地,针对“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转动连接、柔性连接、移动连接、一体成型、电连接等各种连接方式;可以是直接相连,或,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或,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
示例性地,针对“固定连接”,可以是一个元件可以直接或间接固定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固定连接可以包括机械连接、焊接以及粘接等方式,其中,机械连接可以包括铆接、螺栓连接、螺纹连接、键销连接、卡扣连接、锁扣连接、插接等方式,粘接可以包括粘合剂粘接以及溶剂粘接等方式。
在上述各种连接方式中,固定连接可以称为一种静连接方式,“转动连接”、“柔性连接”以及“移动连接”等可以称为一种动连接方式。
示例性地,对于“接触”的解释,可以是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两个元件之间的接触,可以理解为在安装误差允许范围内的接触,可以存在由于安装误差原因造成的很小的间隙。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平行”或“垂直”,可以理解为“近似平行”或“近似垂直”。
还应理解,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元件的至少部分”是指元件的部分或全部。“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7)
1.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1)、腕带(2)和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用于连接所述主体(1)和所述腕带(2),所述连接机构包括:
第一连接组件(3)和第二连接组件(4),所述第一连接组件(3)设置于所述主体(1),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于所述腕带(2),或,所述第一连接组件(3)设置于所述腕带(2),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于所述主体(1);
所述第一连接组件(3)包括插入组件(30),所述插入组件(30)包括至少一个插入件(31),至少一个所述插入件(31)包括第一插入件(31a),所述第一插入件(31a)上设置有卡位块(301);
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包括固定壳(41)和卡位槽(401),所述固定壳(41)上设置有供所述插入组件(30)插入且滑动的导槽(411),所述插入组件(30)的插入方向与滑动方向垂直,所述卡位槽(401)位于所述导槽(411)内且与所述卡位块(301)配合,所述卡位槽(401)的靠近所述导槽(411)的第一端(411a)的端部设置有供所述卡位块(301)滑入的第一开口(4011),在所述插入组件(30)由所述第一端(411a)滑动至所述导槽(411)的第二端(411b)时,所述卡位块(301)可与所述卡位槽(401)卡位配合,所述第一连接组件(3)可锁止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中,在所述插入组件(30)由所述第二端(411b)滑动至所述第一端(411a)时,所述插入组件(30)可脱离所述导槽(411);
所述第一插入件(31a)包括头部(312),所述头部(312)包括相连的连接部(302)和所述卡位块(301),所述卡位块(301)沿第一方向相对所述连接部(302)外凸,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滑动方向和所述插入方向;
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还包括设置有所述卡位槽(401)的按压件(42),所述按压件(42)的底端(421)穿过所述固定壳(41)的底端(412),且可延伸至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的主体(1)或腕带(2)的外部,所述按压件(42)可在所述固定壳(41)内沿所述第一方向移动,其中,
在对所述按压件(42)的底端(421)施加压力时,所述按压件(42)可朝所述按压件(42)的顶端(422)移动,且所述卡位块(301)可滑入或滑出所述卡位槽(401),在撤销所述压力时,所述按压件(42)可朝所述按压件(42)的底端(421)移动,且所述卡位块(301)可与所述卡位槽(401)卡位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壳(41)的底端(412)设置有供所述按压件(42)的底端(421)穿过的第二开口(415),所述按压件(42)的底端(421)的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开口(415)的尺寸,在所述按压件(42)朝所述按压件(42)的顶端(422)移动时,所述按压件(42)的底端(421)可与所述固定壳(41)的底端(412)抵接,以限制所述按压件(42)的移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还包括弹性件(5),所述按压件(42)的顶端(422)通过所述弹性件(5)与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的主体(1)或腕带(2)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壳(41)的底端(412)设置有供所述按压件(42)的底端(421)穿过的第二开口(415),其中,所述第二开口(415)与所述按压件(42)配合的位置处形成有限位结构,以阻止所述按压件(42)脱离所述弹性件(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415)内形成有朝所述第二开口(415)的内侧凸起的限位块(416),所述按压件(42)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块(416)配合的限位槽(423),所述限位槽(423)和所述限位块(416)形成为所述限位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415)的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组件(3)的一侧形成有所述限位块(416)。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件(42)的顶端(422)设置有柱状件(4221),所述弹性件(5)套装在所述柱状件(4221)上,所述弹性件(5)的一端与所述按压件(42)的顶端(422)抵接,所述弹性件(5)的另一端与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的主体(1)或腕带(2)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的主体(1)或腕带(2)的用于贴合皮肤的一侧设置有开孔(11),所述按压件(42)的底端(421)穿过所述开孔(11)延伸至所述主体(1)或腕带(2)的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块(301)沿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连接部(302)的两侧外凸。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件(31)包括相连的伸长部(311)和头部(312),所述头部(312)相对所述伸长部(311)沿第一方向外凸,形成具有T字型截面的插入件(31),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于所述插入方向和所述滑动方向;以及,
所述导槽(411)内设置有对应所述插入件(31)的挡墙块(417),所述挡墙块(417)上形成有供所述伸长部(311)滑动的第三开口(4171),在所述插入组件(30)滑动至所述第二端(411b)时,所述伸长部(311)插入所述第三开口(4171)且所述头部(312)可抵接在所述挡墙块(417)上,以阻止所述插入组件(30)沿与所述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所述导槽(411),在所述插入组件(30)滑动至所述第一端(411a)时,所述插入件(31)与所述挡墙块(417)可错位配合,以使得所述插入组件(30)可脱离所述导槽(41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组件(30)包括多个所述插入件(31),所述导槽(411)内设置有对应的多个所述挡墙块(417),相邻两个所述挡墙块(417)之间的间距可使得所述插入组件(30)位于所述第一端(411a)时所述插入组件(30)能够插入或脱离所述导槽(411)。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插入件(31)包括第二插入件(31b),所述第二插入件(31b)包括延伸部(313),所述延伸部(313)位于所述伸长部(311)的靠近所述第一端(411a)的端部,且所述延伸部(313)沿所述第一方向相对所述伸长部(311)外凸,所述延伸部(313)与对应的挡墙块(417)之间的配合可限制所述插入组件(30)继续朝所述第二端(411b)滑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313)沿所述第一方向朝所述伸长部(311)的两侧外凸。
14.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组件(30)包括多个所述插入件(31),所述导槽(411)内设置有对应的多个所述挡墙块(417),多个所述挡墙块(417)中除最靠近所述第二端(411b)的挡墙块(417)以外的至少一个挡墙块(417)包括封闭端(4172),所述封闭端(4172)是所述挡墙块(417)在所述滑动方向上的远离所述第一端(411a)的端部,所述伸长部(311)与对应的挡墙块(417)的封闭端(4172)之间的配合可限制所述插入组件(30)继续朝所述第二端(411b)滑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1)上设置有第一挡板(12),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在所述第一挡板(12)的外侧;或,
所述腕带(2)上设置有第二挡板(22),所述第二连接组件(4)设置在所述第二挡板(22)的外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组件(30)包括多个插入件(31),所述第一插入件(31a)是多个所述插入件(31)中除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组件(3)两端的插入件(31)以外的一个插入件(31)。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组件(30)包括三个所述插入件(31)。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14644 | 2020-05-15 | ||
CN2020104146440 | 2020-05-1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955860A CN111955860A (zh) | 2020-11-20 |
CN111955860B true CN111955860B (zh) | 2022-11-18 |
Family
ID=73362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656907.9A Active CN111955860B (zh) | 2020-05-15 | 2020-07-09 | 可穿戴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95586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55241B (zh) * | 2021-07-05 | 2024-05-28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按键模组及电子设备 |
CN113317602A (zh) * | 2021-07-13 | 2021-08-31 | 薛晓昕 | 自由组合的首饰结构 |
CN113425049B (zh) * | 2021-07-29 | 2023-02-24 |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表带快拆结构及可穿戴设备 |
CN114766792A (zh) * | 2022-05-07 | 2022-07-22 | 西安易朴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快拆结构及穿戴设备 |
CN114869029B (zh) * | 2022-06-29 | 2025-01-14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腕戴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4812429U (zh) * | 2015-07-30 | 2015-12-02 |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 手表及其连接结构 |
CN206651459U (zh) * | 2017-03-24 | 2017-11-21 | 武汉商学院 | 松紧可调的智能穿戴设备 |
CN110558686B (zh) * | 2019-07-29 | 2021-05-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连接结构及穿戴产品 |
-
2020
- 2020-07-09 CN CN202010656907.9A patent/CN111955860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955860A (zh) | 2020-11-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955860B (zh) | 可穿戴设备 | |
EP3753440B1 (en) | Wearable device | |
CN113907496B (zh) | 可穿戴设备 | |
TWI566125B (zh) | 穿戴式電子裝置 | |
CN113229578A (zh) | 一种可拆卸的连接件及可穿戴设备 | |
WO2017080011A1 (zh) | 一种手表 | |
EP3751358A1 (en) | Wearable device, strap and engaging mechanism | |
WO2021004358A1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211833162U (zh) | 腕戴设备 | |
CN217743370U (zh) | 一种可穿戴设备 | |
CN210726885U (zh) | 腕带连接组件及腕戴设备 | |
WO2022222740A1 (zh) | 穿戴式电子装置 | |
CN215603606U (zh) | 快拆机构和可穿戴设备 | |
CN212368501U (zh) | 一种可快速更换表带的穿戴设备 | |
CN111965966B (zh) | 一种穿戴设备 | |
CN220024325U (zh) | 表带机构、可拆卸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 |
CN218889388U (zh) | 一种侧按键表带长度调节机构及穿戴设备 | |
CN220369603U (zh) | 一种表带组装结构 | |
CN114081252B (zh) | 可穿戴设备 | |
WO2024046037A1 (zh) | 一种穿戴设备 | |
CN114145549B (zh) | 可穿戴设备 | |
CN113827004B (zh) | 腕戴设备 | |
CN214483527U (zh) | 连接结构和腕戴设备 | |
CN112155292B (zh) | 穿戴设备的连接组件和穿戴设备 | |
CN117055322A (zh) | 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分体结构及智能手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