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92110A - 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92110A CN111892110A CN202010812558.5A CN202010812558A CN111892110A CN 111892110 A CN111892110 A CN 111892110A CN 202010812558 A CN202010812558 A CN 202010812558A CN 111892110 A CN111892110 A CN 1118921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olution
- seawater desalination
- absorber
- generator
- stea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 C02F1/0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 C02F1/0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 C02F1/043—Detai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 C02F1/0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 C02F1/06—Flash evapor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 C02F1/0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 C02F1/1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using solar energy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 C02F1/0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 C02F1/1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heating by distillation or evaporation using waste heat from other process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4—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 C02F1/447—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dialysis, osmosis or reverse osmosis by membrane distill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103/00—Nature of the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to be treated
- C02F2103/08—Seawater, e.g. for desalin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1/00—General aspects of water treatment
- C02F2301/08—Multistage treatments, e.g. repetition of the same process step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303/00—Specific treatment goals
- C02F2303/10—Energy recovery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24—Water desalina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24—Water desalination
- Y02A20/131—Reverse-osmosi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24—Water desalination
- Y02A20/138—Water desalination using renewable energy
- Y02A20/142—Solar thermal; Photovoltaic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20—Controlling water pollution; Waste water treatment
- Y02A20/208—Off-grid powered water treatment
- Y02A20/212—Solar-powered wastewater sewage treatment, e.g. spray evaporation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Heat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其包括溶液循环子系统和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所述溶液循环子系统在蓄能和释能过程中均输出热能给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以保证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连续进行海水淡化工作。本发明可利用间歇性工业低位余热和利用太阳能产生的间歇性低位热源来使得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连续进行海水淡化工作,具有能耗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的优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海水淡化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
背景技术
海水淡化技术能从储量巨大的海水中提取淡水,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解决淡水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目前全球淡化水总产量已超过9000万吨/日,且在持续增长。但是,高淡化成本严重制约了淡化产业规模的增长速度,使得这种淡水的开源增量技术远远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海水淡化的成本主要包括投资成本、能耗成本、维护成本、人工成本等,其中投资和能耗成本分别占总成本的55%和30%以上。由于投资成本的降低空间有限,因此降低能耗成本是降低海水淡化成本的必由之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其能耗成本低、经济效能好。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其包括溶液循环子系统和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所述溶液循环子系统包括发生器、吸收器、用于容纳浓度较高的浓储能溶液的浓溶液箱以及用于容纳浓度较低的稀储能溶液的稀溶液箱;所述发生器包括发生器本体以及发生器盘管,发生器本体内腔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相通的发生器蒸汽空间和发生器溶液空间;发生器盘管设置于发生器溶液空间内,发生器盘管的入口用于输入外部驱动热源;所述发生器溶液空间通过第一进液管与稀溶液箱相连,第一进液管设有第一进液泵和第一进液阀门,所述发生器溶液空间还通过第一出液管与浓溶液箱相连,第一出液管设有第一出液阀门;所述吸收器包括吸收器本体以及吸收器盘管,吸收器本体内腔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相通的吸收器蒸汽空间和吸收器溶液空间,吸收器盘管设置于吸收器本体内腔中部;所述吸收器蒸汽空间通过第二进液管与浓溶液箱相连,第二进液管设有第二进液泵和第二进液阀门,所述吸收器溶液空间通过第二出液管与稀溶液箱相连,第二出液管设有第二出液阀门;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的蒸汽入口分别通过第一蒸汽输入管和第二蒸汽输入管连接发生器蒸汽空间和吸收器盘管的出口;所述第一蒸汽输入管和第二蒸汽输入管分别设有第一蒸汽输入阀门和第二蒸汽输入阀门;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的冷凝水出口通过出水管连接吸收器盘管的进口,出水管上设有出水泵和出水阀门;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的蒸汽出口通过蒸汽输出管连吸收器蒸汽空间,蒸汽输出管设有蒸汽输出阀门。
所述浓溶液箱设置于发生器下方,浓溶液箱上部通过第一均压管与发生器蒸汽空间相连;所述第一均压管设有第一均压阀门。
所述稀溶液箱设置于吸收器下方,稀溶液箱上部通过第二均压管与吸收器蒸汽空间相连;所述第二均压管设有第二均压阀门。
所述发生器溶液空间通过第三出液管与吸收器蒸汽空间相连;第三出液管设有第三出液泵和第三出液阀门。
所述发生器溶液空间通过第三进液管与吸收器溶液空间相连,第三进液管设有第三进液泵和第三进液阀门。
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为单级闪蒸海水淡化系统或多级闪蒸海水淡化系统或单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或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或单级膜蒸馏海水淡化系统或多级膜蒸馏海水淡化系统。
所述储能溶液采用以水为溶剂、以非挥发性物质为溶质的溶液。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可设置有四种工作模式,其中在第一种工作模式下,有外部驱动热源输入发生器,溶液循环子系统储能,且发生器输出第一加热蒸汽给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在第二种工作模式下,有外部驱动热源输入发生器,溶液循环子系统储能,且发生器输出第一加热蒸汽给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吸收器输出第二加热蒸汽给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在第三种工作模式下,有外部驱动热源输入发生器,溶液循环子系统释能,且发生器输出第一加热蒸汽给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吸收器输出第二加热蒸汽给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在第四种工作模式下,无外部驱动热源输入发生器,溶液循环子系统释能,吸收器输出第二加热蒸汽给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
由上可知,本发明的溶液循环子系统可在外部驱动热源间歇输入的情况下,连续给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提供工作热源,即在溶液循环子系统接入外部间歇性低位热源(如100℃以上的热水或烟气、0.1MPa以上的蒸汽)的情况下,本发明能保证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连续进行海水淡化;因此本发明可有效利用间歇性工业低位余热和利用太阳能产生的间歇性低位热源来连续进行海水淡化,从而降低能耗成本,经济效益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溶液循环子系统A,
发生器1,发生器本体11,发生器蒸汽空间111,发生器溶液空间112,发生器盘管12,
吸收器2,吸收器本体21,吸收器蒸汽空间211,吸收器溶液空间212,吸收器盘管22,
浓溶液箱3,第一均压管31,第一均压阀门311,
稀溶液箱4,第二均压管41,第二均压阀门411,
第一进液管51,第一进液泵511,第一进液阀门512,
第二进液管52,第二进液泵521,第二进液阀门522,
第三进液管53,第三进液泵531,第三进液阀门532,
第一出液管61,第一出液阀门611,
第二出液管62,第二出液阀门621,
第三出液管63,第三出液泵631,第三出液阀门632,
第一蒸汽输入管71,第一蒸汽输入阀门711,
第二蒸汽输入管72,第二蒸汽输入阀门721,
蒸汽输出管73,蒸汽输出阀门731,
出水管8,出水泵81,出水阀门82,
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蒸汽入口B1,冷凝水出口B2,蒸汽出口B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其包括溶液循环子系统A和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其中溶液循环子系统A用于溶液的蓄能、释能,并为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提供连续性热源,以给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提供其工作所需的工作热源。
配合图1所示,所述溶液循环子系统A包括发生器1、吸收器2、浓溶液箱3以及稀溶液箱4;其中所述发生器1用于利用外部驱动热源来将浓度较稀的稀储能溶液浓缩再生为浓度较高的浓储能溶液,同时为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提供第一加热蒸汽,第一加热蒸汽用作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工作热源;所述吸收器2则是利用浓储能溶液来吸收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产生的部分二次蒸汽,以将浓储能溶液转化为稀储能溶液;吸收器2同时还利用浓储能溶液吸收二次蒸汽过程中释放的热量来生产第二加热蒸汽,第二加热蒸汽也用作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工作热源;所述储能溶液可采用以水为溶剂、以非挥发性物质为溶质的溶液,典型的溶质如溴化锂、氯化锂、氯化钙、氯化锌等及其二组分或三组分混合物。本发明的溶液循环子系统A非常适合与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相结合,原因在于:第一,无论是溶液循环子系统A的蓄能过程还是释能过程,都伴随着潜热的释放,从而使得溶液循环子系统A能在间歇性的外部驱动热源下的驱动下,为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提供连续性热源;第二,溶液循环子系统A的蓄能和释能过程提供的热量都与系统能量的回收利用相关,从而可提高能量利用率,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的能耗成本;第三,溶液循环子系统A所采用的储能溶液可选用以水为溶剂的溶液,则溶液循环子系统A的蓄能和释能过程以及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海水淡化过程中均包含同样的工质——水,这利于将溶液循环子系统A和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有机耦合起来,构成高效集成系统。
配合图1所示,具体的,所述发生器1包括发生器本体11以及发生器盘管12,发生器本体11内腔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相通的发生器蒸汽空间111和发生器溶液空间112,发生器溶液空间用于容纳储能溶液;发生器盘管12设置于发生器溶液空间内,发生器盘管12的入口用于输入外部驱动热源,外部驱动热源可以是来源于工业余热的蒸汽、热水或烟气等,也可以来源于利用太阳能加热的蒸汽、热水等;所述发生器溶液空间112通过第一进液管51与稀溶液箱4相连,第一进液管51设有第一进液泵511,第一进液泵511用于将稀溶液箱4内的稀储能溶液泵入发生器溶液空间112中,第一进液管51设有第一进液阀门512来控制第一进液管51的通断;所述发生器溶液空间112还通过第一出液管61与浓溶液箱3相连,以使得发生器1内产生的浓储能溶液能输入浓溶液箱3中存储,第一出液管61设有第一出液阀门611来控制第一出液管61的通断。其中配合图1所示,所述浓溶液箱3设置于发生器1下方,浓溶液箱3上部通过第一均压管31与发生器蒸汽空间111相连,以使得浓溶液箱3上部和发生器蒸汽空间111具有相同的压力,从而使发生器1内产生的浓储能溶液能顺利流入浓溶液箱3中;所述第一均压管31上设有第一均压阀门311,通过第一均压阀门311来控制第一均压管31的通断。
配合图1所示,所述吸收器2包括吸收器本体21以及吸收器盘管22,吸收器本体21内腔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相通的吸收器蒸汽空间211和吸收器溶液空间212,吸收器盘管22设置于吸收器本体21内腔中部;所述吸收器蒸汽空间211通过第二进液管52与浓溶液箱3相连,第二进液管52设有第二进液泵521,第二进液泵521用于将浓溶液箱3内的浓储能溶液泵入吸收器蒸汽空间211中,第二进液管52设有第二进液阀门522来控制第二进液管52的通断,吸收器溶液空间212通过第二出液管62与稀溶液箱4相连,以使得吸收器2内产生的稀储能溶液能输入稀溶液箱4中存储,第二出液管62设有第二出液阀门621来控制第二出液管62的通断。配合图1所示,其中所述稀溶液箱4设置于吸收器2下方,且稀溶液箱4上部通过第二均压管41与吸收器蒸汽空间211相连,以使得稀溶液箱4上部和吸收器蒸汽空间211具有相同的压力,从而使吸收器2内产生的稀储能溶液能顺利流入稀溶液箱4中;所述第二均压管41上设有第二均压阀门411,通过第二均压阀门411来控制第二均压管41的通断。
配合图1所示,所述发生器1的发生器溶液空间112可通过第三出液管63与吸收器2的吸收器蒸汽空间211相连,第三出液管63设有第三出液泵631,第三出液泵631用于将发生器1内产生的浓储能溶液泵入吸收器蒸汽空间211中,第三出液管63设有第三出液阀门632来控制第三出液管63的通断;而所述发生器1的发生器溶液空间112还可通过第三进液管53与吸收器2的吸收器溶液空间212相连,第三进液管53设有第三进液泵531,第三进液泵531用于将吸收器2内产生的稀储能溶液泵入发生器溶液空间212中,第三进液管53设有第三进液阀门532来控制第三进液管53的通断。
配合图1所示,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蒸汽入口B1通过第一蒸汽输入管71连接发生器蒸汽空间111,以使得发生器1中产生的第一加热蒸汽能输入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中来作为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工作热源,第一蒸汽输入管71设有第一蒸汽输入阀门711来控制第一蒸汽输入管71的通断;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蒸汽出口B3通过蒸汽输出管73连接吸收器蒸汽空间211,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蒸汽出口B3用于输出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在进行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部分二次蒸汽,蒸汽输出管73设有蒸汽输出阀门731来控制蒸汽输出管73的通断,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在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部分二次蒸汽输入吸收器蒸汽空间211中后会被进入吸收器蒸汽空间211的浓储能溶液吸收,浓储能溶液吸收二次蒸汽的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会加热吸收器盘管22;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冷凝水出口B2通过出水管8连接吸收器盘管22的进口,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冷凝水出口B2用于输出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在进行海水淡化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水,出水管8上设有出水泵81,出水泵81用于将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产生的冷凝水泵入吸收器盘管22,泵入吸收器盘管22的冷凝水在吸收器盘管22中可汽化形成第二加热蒸汽,出水管8设有出水阀门82来控制出水管8的通断;而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蒸汽入口B1通过第二蒸汽输入管72连接吸收器盘管22的出口,以使吸收器2产生的第二加热蒸汽能输入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中作为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工作热源,第二蒸汽输入管72设有第二蒸汽输入阀门721来控制第二蒸汽输入管72的通断。其中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可根据需要选择单级闪蒸海水淡化系统、多级闪蒸海水淡化系统、单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单级膜蒸馏海水淡化系统和多级膜蒸馏海水淡化系统的其中之一。配图1所示,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可以采用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的工作原理和流程不在这里赘述;其中该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的第一效蒸发器B01的加热蒸汽盘管的入口即为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蒸汽入口B1;而第一效蒸发器B01的加热蒸汽盘管的出口即为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的冷凝水出口B2;该低温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最后一效蒸发器B02的上部蒸汽空间则设有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蒸汽出口B3。
本发明的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可设置如下四种工作模式:
第一种工作模式:第一均压阀门311、第一进液阀门512、第一出液阀门611以及第一蒸汽输入阀门711开启;第二均压阀门411、第二进液阀门522、第三进液阀门532、第二出液阀门621、第三出液阀门632、第二蒸汽输入阀门721、蒸汽输出阀门731以及出水阀门82关闭;外部驱动热源输入发生器盘管12中,第一进液泵511工作而将稀溶液箱4中存储的稀储能溶液泵入发生器1的发生器溶液空间112中,第二进液泵521、第三进液泵531和第三出液泵631不工作;此时在发生器盘管12内的外部驱动热源的作用下,发生器溶液空间112中的稀储能溶液升温并部分汽化,从而产生浓储能溶液和第一加热蒸汽,其中发生器1内产生的浓储能溶液全部输入浓溶液箱3中存储,发生器1内产生的第一加热蒸汽则通过第一蒸汽输入管71进入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中,以驱动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进行海水淡化过程。本发明在第一种工作模式下,溶液循环子系统A处于蓄能状态,且同时输出发生器1中产生的第一加热蒸汽作为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工作热源。
第二种工作模式:第一均压阀门311、第一进液阀门512、第一出液阀门611、第三进液阀门532、第三出液阀门632、第一蒸汽输入阀门711、第二蒸汽输入阀门721、蒸汽输出阀门731以及出水阀门82开启;第二均压阀门411、第二进液阀门522、第二出液阀门621关闭;外部驱动热源输入发生器盘管12中,第一进液泵511工作而将稀溶液箱4中存储的稀储能溶液泵入发生器1的发生器溶液空间112中,第三进液泵531工作而使得吸收器2内产生的稀储能溶液能泵入发生器1的发生器溶液空间112中,此时在发生器盘管12内的驱动热源的作用下,进入发生器溶液空间112中的稀储能溶液升温并部分汽化,从而产生浓储能溶液和第一加热蒸汽,发生器1内产生的浓储能溶液一部分输入浓溶液箱3中存储,另一部分由第三出液泵631泵入吸收器蒸汽空间211中,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产生的部分二次蒸汽也输入吸收器蒸汽空间211中,出水泵81工作而将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产生的部分冷凝水泵入吸收器盘管12中,此时在吸收器2内,进入吸收器蒸汽空间211的浓储能溶液吸收二次蒸汽而成为稀储能溶液,并且浓储能溶液吸收二次蒸汽的吸收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会加热吸收器盘管12中的冷凝水,以使得吸收器盘管12中的冷凝水汽化形成第二加热蒸汽;发生器1中产生的第一加热蒸汽和吸收器2中产生的第二加热蒸汽则一起进入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中,以驱动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进行海水淡化过程。本发明在第二种工作模式下,溶液循环子系统A处于蓄能状态,且同时输出发生器1中产生的第一加热蒸汽和吸收器2中产生的第二加热蒸汽作为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工作热源,本发明的第二种工作模式适用于外部驱动热源充足的情况。
第三种工作模式:第二进液阀门522、第三出液阀门632、第三进液阀门532、第二均压阀门411、第二出液阀门621、第一蒸汽输入阀门711、第二蒸汽输入阀门721、蒸汽输出阀门731以及出水阀门82开启;第一均压阀门311、第一出液阀门611以及第一进液阀门512关闭;外部驱动热源输入发生器盘管12中,第三进液泵531工作而将吸收器2中产生的稀储能溶液泵入发生器1的发生器溶液空间112中,此时在发生器盘管12内的驱动热源的作用下,进入发生器溶液空间112中的稀储能溶液升温并部分汽化,从而产生浓储能溶液和第一加热蒸汽;与此同时,第二进液泵521工作而将浓溶液箱3中存储的浓储能溶液泵入吸收器蒸汽空间211中,第三出液泵631工作而将发生器1中产生的浓储能溶液泵入吸收器蒸汽空间211中,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产生的部分二次蒸汽也输入吸收器蒸汽空间211中,出水泵81工作而将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产生的部分冷凝水泵入吸收器盘管12中,此时在吸收器2内,进入吸收器蒸汽空间211的浓储能溶液吸收二次蒸汽而成为稀储能溶液,吸收器2内产生的稀储能溶液一部分进入发生器1中,另一部分通过第二出液管62输入稀溶液箱4中存储,而浓储能溶液吸收二次蒸汽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会加热吸收器盘管12中的冷凝水,以使得吸收器盘管12中的冷凝水汽化形成第二加热蒸汽;发生器1中产生的第一加热蒸汽和吸收器2中产生的第二加热蒸汽则一起进入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中,第一加热蒸汽和第二加热蒸汽一起作为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工作热源,以驱动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进行海水淡化过程。本发明在第三种工作模式下,溶液循环子系统A处于释能状态,且同时输出发生器1中产生的第一加热蒸汽和吸收器2中产生的第二加热蒸汽作为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工作热源,本发明的第三种工作模式适用于外部驱动热源不足的情况。
第四种工作模式:第二均压阀门411、第二进液阀门522、第二出液阀门621、第二蒸汽输入阀门721、蒸汽输出阀门731以及出水阀门82开启;第一均压阀门311、第一进液阀门512、第三进液阀门532、第一出液阀门611、第三出液阀门632以及第一蒸汽输入阀门711关闭;无外部驱动热源输入发生器盘管12中,第二进液泵521工作而将浓溶液箱3中存储的浓储能溶液泵入吸收器蒸汽空间211中,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产生的部分二次蒸汽也输入吸收器蒸汽空间211中,出水泵81工作而将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产生的冷凝水泵入吸收器盘管12中,此时在吸收器2内,进入吸收器蒸汽空间211的浓储能溶液吸收二次蒸汽而成为稀储能溶液,并且浓储能溶液吸收二次蒸汽过程中释放的热量会加热吸收器盘管12中的冷凝水,以使得吸收器盘管12中的冷凝水汽化形成第二加热蒸汽;吸收器2内产生的稀储能溶液通过第二出液管62输入稀溶液箱4中存储,而吸收器2内产生的第二加热蒸汽则通过第二蒸汽输入管72进入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中,以驱动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进行海水淡化过程。本发明在第四种工作模式下,溶液循环子系统A处于释能状态,且同时输出吸收器2中产生的第二加热蒸汽作为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工作热源。
综上可知,本发明的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溶液循环子系统A能在外部驱动热源间歇输入的情况下保证连续给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提供工作热源,即在接入外部间歇性低位热源(如100℃以上的热水、0.1MPa以上的蒸汽、100℃以上的烟气等)的情况下,本发明能保证连续进行海水淡化;这样使得本发明可有效利用间歇性工业低位余热和利用太阳能产生的间歇性低位热源来连续进行海水淡化,从而降低能耗成本,经济效益好。
2、本发明通过工作模式的选择,能使得溶液循环子系统A产生的蒸汽全部作为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的工作热源,能量效率高。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四种工作模式中,第一种工作模式和第四种工作模式是基础模式,通过第一种工作模式和第四种工作模式就能实现本发明的溶液循环子系统A在外部驱动热源间歇输入的情况下连续给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B提供工作热源。而第二种工作模式和第三种工作模式则是为了实现能量的最大化利用,何时采用第二种工作模式或第三种工作模式可根据外部驱动热源是否充足而定。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Claims (7)
1.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溶液循环子系统和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
所述溶液循环子系统包括发生器、吸收器、用于容纳浓度较高的浓储能溶液的浓溶液箱以及用于容纳浓度较低的稀储能溶液的稀溶液箱;
所述发生器包括发生器本体以及发生器盘管,发生器本体内腔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相通的发生器蒸汽空间和发生器溶液空间;发生器盘管设置于发生器溶液空间内,发生器盘管的入口用于输入外部驱动热源;所述发生器溶液空间通过第一进液管与稀溶液箱相连,第一进液管设有第一进液泵和第一进液阀门,所述发生器溶液空间还通过第一出液管与浓溶液箱相连,第一出液管设有第一出液阀门;
所述吸收器包括吸收器本体以及吸收器盘管,吸收器本体内腔的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相通的吸收器蒸汽空间和吸收器溶液空间,吸收器盘管设置于吸收器本体内腔中部;所述吸收器蒸汽空间通过第二进液管与浓溶液箱相连,第二进液管设有第二进液泵和第二进液阀门,所述吸收器溶液空间通过第二出液管与稀溶液箱相连,第二出液管设有第二出液阀门;
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的蒸汽入口分别通过第一蒸汽输入管和第二蒸汽输入管连接发生器蒸汽空间和吸收器盘管的出口;所述第一蒸汽输入管和第二蒸汽输入管分别设有第一蒸汽输入阀门和第二蒸汽输入阀门;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的冷凝水出口通过出水管连接吸收器盘管的进口,出水管上设有出水泵和出水阀门;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的蒸汽出口通过蒸汽输出管连吸收器蒸汽空间,蒸汽输出管设有蒸汽输出阀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浓溶液箱设置于发生器下方,浓溶液箱上部通过第一均压管与发生器蒸汽空间相连;所述第一均压管设有第一均压阀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稀溶液箱设置于吸收器下方,稀溶液箱上部通过第二均压管与吸收器蒸汽空间相连;所述第二均压管设有第二均压阀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溶液空间通过第三出液管与吸收器蒸汽空间相连;第三出液管设有第三出液泵和第三出液阀门。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生器溶液空间通过第三进液管与吸收器溶液空间相连,第三进液管设有第三进液泵和第三进液阀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法海水淡化子系统为单级闪蒸海水淡化系统或多级闪蒸海水淡化系统或单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或多效蒸发海水淡化系统或单级膜蒸馏海水淡化系统或多级膜蒸馏海水淡化系统。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溶液采用以水为溶剂、以非挥发性物质为溶质的溶液。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12558.5A CN111892110A (zh) | 2020-08-13 | 2020-08-13 | 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812558.5A CN111892110A (zh) | 2020-08-13 | 2020-08-13 | 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92110A true CN111892110A (zh) | 2020-11-06 |
Family
ID=732294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812558.5A Pending CN111892110A (zh) | 2020-08-13 | 2020-08-13 | 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892110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0035875B3 (de) * | 2010-08-30 | 2011-12-01 | Babcock Borsig Steinmüller Gmbh |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Entsalzung von Meerwasser |
CN103806964A (zh) * | 2012-11-06 | 2014-05-21 | 蓝瑚科技有限公司 | 汽轮机乏汽潜热综合利用的方法与系统 |
CN104769371A (zh) * | 2012-03-09 | 2015-07-08 | 太浩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蒸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和吸收式变热器的装置和方法及其应用 |
CN205170431U (zh) * | 2015-10-29 | 2016-04-20 | 广东海洋大学 | 一种太阳能吸收式热泵海水淡化装置 |
CN109319866A (zh) * | 2018-11-15 | 2019-02-12 | 集美大学 | 一种海水淡化及浓海水浓缩一体化系统及处理方法 |
-
2020
- 2020-08-13 CN CN202010812558.5A patent/CN11189211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0035875B3 (de) * | 2010-08-30 | 2011-12-01 | Babcock Borsig Steinmüller Gmbh | System und Verfahren zur Entsalzung von Meerwasser |
CN104769371A (zh) * | 2012-03-09 | 2015-07-08 | 太浩科技有限公司 | 用于蒸汽驱动的吸收式热泵和吸收式变热器的装置和方法及其应用 |
CN103806964A (zh) * | 2012-11-06 | 2014-05-21 | 蓝瑚科技有限公司 | 汽轮机乏汽潜热综合利用的方法与系统 |
CN205170431U (zh) * | 2015-10-29 | 2016-04-20 | 广东海洋大学 | 一种太阳能吸收式热泵海水淡化装置 |
CN109319866A (zh) * | 2018-11-15 | 2019-02-12 | 集美大学 | 一种海水淡化及浓海水浓缩一体化系统及处理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Stuber et al. | Pilot demonstration of concentrated solar-powered desalination of subsurface agricultural drainage water and other brackish groundwater sources | |
CN113233623B (zh) | 一种电站温排水海水淡化系统及资源化利用方法 | |
CN103112985B (zh) | 低温多效汽轮压汽蒸馏-多级闪蒸海水淡化系统 | |
CN104118918A (zh) | 一种利用太阳能的废水蒸发系统 | |
CN101708871A (zh) | 一种梯度预热多级蒸发式海水淡化发电系统 | |
CN102249472B (zh) | 一种吸附压缩-多效蒸馏系统 | |
KR20130080601A (ko) | 태양에너지를 이용한 해수담수화 및 이원사이클발전시스템 | |
CN110526318B (zh) | 一种烟气消白耦合海水淡化的能量综合利用方法及系统 | |
CN113694553A (zh) | 一种印染淡碱液吸收式热泵多效蒸馏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201338952Y (zh) | 综合利用太阳能进行海水淡化的装置 | |
CN202430029U (zh) | 一种带回热回质循环的太阳能吸附式海水淡化装置 | |
CN102344179A (zh) | 一种带回热循环的太阳能吸收式海水淡化装置 | |
CN203095658U (zh) | 空气增湿溶液吸湿太阳能淡水制取装置 | |
CN114195212A (zh) | 一种新型的脱硫废水蒸发结晶工艺及设备 | |
CN110697821B (zh) | 一种海水源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循环多效海水淡化系统 | |
US20200148558A1 (en) | Method for hybridized desalination system using membrane distillation and adsorption desalination cycles | |
CN104973642A (zh) | 一种利用烟气低温废热处理含盐废水的方法 | |
CN215288060U (zh) | 一种海水淡化装置 | |
WO2009157875A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mproved desalination | |
Wang et al. |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 novel combined absorption-based energy storage and thermal desalination system driven by unstable low-grade heat | |
CN205653194U (zh) | 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联合驱动的吸附式海水淡化系统 | |
CN108128831A (zh) | 太阳能热泵海水淡化装置 | |
CN111892110A (zh) | 一种溶液储能型海水淡化系统 | |
CN110467233B (zh) | 一种多效闪蒸海水淡化系统及工作方法 | |
CN104973641A (zh) | 一种烟气低温废热利用与处理含盐废水相结合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