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91327A - 一种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及包含其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 - Google Patents
一种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及包含其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91327A CN111891327A CN202010778138.XA CN202010778138A CN111891327A CN 111891327 A CN111891327 A CN 111891327A CN 202010778138 A CN202010778138 A CN 202010778138A CN 111891327 A CN111891327 A CN 11189132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go tank
- crude oil
- carbon
- inert gas
- cargo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J—AUXILIARIES ON VESSELS
- B63J2/00—Arrangements of ventilation, heating, cooling, or air-conditioning
- B63J2/02—Ventilation; Air-conditioning
- B63J2/08—Ventilation; Air-conditioning of hol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B—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EQUIPMENT FOR SHIPPING
- B63B25/00—Load-accommodating arrangements, e.g. stowing, trimming; Vessels characterised thereby
- B63B25/02—Load-accommodating arrangements, e.g. stowing, trimming; Vessels characterised thereby for bulk goods
- B63B25/08—Load-accommodating arrangements, e.g. stowing, trimming; Vessels characterised thereby for bulk goods fluid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及包含其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包括惰气发生器和碳氢气供气装置,惰气发生器通过管路与货舱连通;原油货舱透气系统还包括碳氢气供气装置,碳氢气供气装置通过管路与货舱连通。通过将惰气发生器和碳氢气供气装置与货舱连通,使得货舱不但可以通过惰气发生器内产生的惰气置换出货舱的空气,也就是降低货舱内的氧气。还可以通过在货舱内输入碳氢气,使得碳氢气代替惰性气体,以保证货舱内的氧含量始终低于引起爆炸的临界值,进而达到保护货舱的目的。采用这种结构,可减少惰气的用量,一方面,可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产生惰气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船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及包含其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
背景技术
在装载有8000吨以上的原油的单元,比如FPSO(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FSO(海上浮式储油-卸油船)、FSU(浮式储油平台)等,都需要配备惰性气体系统,用以降低货舱内氧气含量,使舱内气体的含氧量达不到爆炸的程度。同时用于防止舱内的油气蒸发至大气。
在以上几种船舶中一般不配置锅炉,无法使用烟气式惰性气体系统,只能使用惰性气体发生装置系统来制备惰性气体,进而将惰性气体输送到储存原油的货舱内以置换出氧气,进而对货舱内的原油进行防护。惰气发生器是通过燃烧原油产生的不可燃烧的气体,来对货舱进行保护。这种不可燃烧的气体为氮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物,这种不可燃烧的气体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的混合物称之为惰性气体。而只用惰性气体进行保护,对于惰性气体的需求量非常大,同时在制备惰性气体的同时废气排放量也大,因此只采用惰性气体进行防护,一方面生产成本高,另一方面对环境也不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只采用惰性气体进行防护,一方面生产成本高,另一方面对环境也不利的缺陷,提供一种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及包含其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包括:
惰气发生器,所述惰气发生器通过管路与货舱连通;
其特点在于,所述原油货舱透气系统还包括碳氢气供气装置,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通过管路与所述货舱连通。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惰气发生器和碳氢气供气装置与货舱连通,使得货舱不但可以通过惰气发生器内产生的惰气置换出货舱的空气,也就是降低货舱内的氧气。还可以通过在货舱内输入碳氢气,使得碳氢气代替惰性气体,以保证货舱内的氧含量始终低于引起爆炸的临界值,进而达到保护货舱的目的。采用这种结构,可减少惰气的用量,一方面,可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产生惰气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较佳地,所述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可在惰气模式和碳氢气模式之间切换;
当所述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处于所述惰气模式时,所述惰气发生器与所述货舱连通并向所述货舱内充惰性气体;
当所述货舱内的氧含量低于预设值时,则进入碳氢气模式,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与所述货舱连通并向所述货舱内充碳氢气。
在本方案中,通过采用以上的结构模式,有利于减少惰气的使用量,进而节省成本,减少废气排量。
较佳地,所述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包括总管道,所述惰气发生器和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均与所述总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总管道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货舱。
在本方案中,惰气发生器和碳氢气供气装置共用一个总管道,这样可以简化结构,进而减少空间。
较佳地,所述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包括碳氢气总管和惰气总管,所述碳氢气总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所述惰气总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惰气发生器。
在本方案中,惰气发生器和碳氢气供气装置分别使用不同的管道,提高惰气发生器和碳氢气供气装置的独立性,进而使得在需要时可同时充惰性气体和碳氢气。
较佳地,所述原油货舱透气系统还包括碳氢气回收装置,所述碳氢气回收装置通过所述碳氢气总管与所述货舱连通。
在本方案中,设置碳氢气回收装置,可使得货舱内的碳氢气回收至碳氢气回收装置内,避免污染大气。
较佳地,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的一端设置有输送管道,所述输送管道与所述碳氢气总管连通;
所述碳氢气回收装置的一端设置有回收管道,所述回收管道与所述碳氢气总管连通;
所述回收管道还与所述输送管道相连通。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自货舱回收至碳氢气回收装置内的碳氢气还可继续循环使用,以对货舱进行保护。由于货舱内的气体中是含有原油挥发的油气的,因此排放至碳氢气回收装置内的碳氢气实际上是碳氢气和油气的混合气体,因此采用以上的结构,不但可以避免对原油的浪费,而且可避免对大气的污染。
较佳地,所述原油货舱透气系统还包括排放总管,所述排放总管的一端与所述货舱相连通,所述排放总管的另一端与大气相连通。
在本方案中,设置排放总管,在对货舱充惰气或者碳氢气时以便于货舱内的空气排放出去,进而保证货舱内氧含量低于预设值。
较佳地,所述排放总管背离所述货舱的一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排放装置,所述第一排放装置与所述排放总管相连通,每个所述货舱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排放装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排放装置,能进一步提高舱室内空气排放的可靠性,进而保证货舱内的氧含量低于预设值,进而对货舱进行保护。
较佳地,所述总管道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排放装置,所述第二排放装置与所述总管道相连通,每个所述货舱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排放装置。
在本方案中,在总管道上设置第二排放装置,使得在对舱室区域充入惰气或者碳氢气时,先将总管道内的空气排出,进而提高对舱室区域保护的可靠性。
较佳地,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连通于上部原油处理模块,所述上部原油处理模块用于处理原油,所述碳氢气来源于所述上部原油处理模块。
在本方案中,碳氢气来源于上部原油处理模块,不但有效利用了上部原油处理模块处理原油过程中产生的碳氢气,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节约了成本。
较佳地,所述上部原油处理模块包括碳氢气储存区;
所述碳氢气储存区连通于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
和/或,所述碳氢气储存区连通于船舶上部模块中的燃气发电机。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一方面可有效利用上部原油处理模块产生的气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较佳地,所述惰气发生器的管道和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的管道上均设置有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压力和/或流量,和/或氧含量。
较佳地,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氧含量传感器,所述氧含量传感器连接于所述惰气发生器的出气口处,当所述氧含量低于预设值时,所述惰气发生器与所述货舱断开连通。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不但可以保证惰气对舱室区域保护的可靠性,而且可避免浪费惰气,进而节省成本。
较佳地,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惰气发生器、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与所述货舱连通的部位均设置有所述压力传感器,当压力高于预设值时,停止向所述货舱供气。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一方面可用于对货舱内的压力进行监控,进而提高对舱室区域保护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有利于节约用气,进而节省成本。
较佳地,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流量传感器,所述惰气发生器、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与所述货舱连通的部位均设置有所述流量传感器,输入至所述货舱的气体的流量值不低于自货舱排出的气体的流量值。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可有效提高对货舱保护的可靠性。
一种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其特点在于,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
在本方案中,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中使用如上的透气系统,一方面可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量进而避免污染环境。
在符合本领域常识的基础上,上述各优选条件,可任意组合,即得本发明各较佳实例。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发明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及包含其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原油货舱透气系统通过将惰气发生器和碳氢气供气装置与货舱连通,使得货舱不但可以通过惰气发生器内产生的惰气置换出货舱的空气,也就是降低货舱内的氧气。还可以通过在货舱内输入碳氢气,使得碳氢气代替惰性气体,以保证货舱内的氧含量始终低于引起爆炸的临界值,进而达到保护货舱的目的。采用这种结构,可减少惰气的用量,一方面,可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产生惰气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在碳氢气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在惰气模式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惰气发生器10
碳氢气供气装置20
输送管道201
碳氢气回收装置30
回收管道301
碳氢总管40
惰气总管50
排放总管60
第一排放装置70
检测装置80
氧含量传感器801
压力传感器802
流量传感器803
货舱90
阀门110
常开阀1101
常闭阀1102
长开眼镜阀1103
常闭眼镜阀1104
第二排放装置12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包括惰气发生器10和碳氢气供气装置20,惰气发生器10通过管路与货舱90连通;原油货舱透气系统还包括碳氢气供气装置20,碳氢气供气装置20通过管路与货舱90连通。
通过将惰气发生器10和碳氢气供气装置20与货舱90连通,使得货舱90不但可以通过惰气发生器10内产生的惰气置换出货舱90的空气,也就是降低货舱90内的氧气。还可以通过在货舱90内输入碳氢气,使得碳氢气代替惰性气体,以保证货舱90内的氧含量始终低于引起爆炸的临界值,进而达到保护货舱90的目的。采用这种结构,可减少惰气的用量,一方面,可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减少产生惰气过程中排放的废气。
需要说明的是货舱90的数量不做限制,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多个惰气发生器10和碳氢气供气装置20均通过管道与所有的货舱90相连通,进而保证每个独立的货舱90都能补充到惰气和碳氢气体,从而使得货舱90始终处于低氧含量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具有惰气模式和碳氢气模式两种模式,该透气系统可在惰气模式和碳氢气模式之间切换。当原油货舱90透气系统处于惰气模式时,惰气发生器10与货舱90连通并向货舱90内充惰性气体;当货舱90内的氧含量低于预设值时,则进入碳氢气模式,碳氢气与货舱90连通并向货舱90内充碳氢气。通过采用以上的结构模式,有利于减少惰气的使用量,进而节省成本,减少废气排量。
在本实施例中,在惰气发生器10与货舱90连通的管道上设置有阀门110,在碳氢气供气装置20与货舱90连通的管道上也设置有阀门110,当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处于惰气模式时,与惰气发生器10连接的阀门110处于长开状态,在附图1和附图2中用常开阀1101表示,与碳氢气供气装置20连接的阀门110处于常闭状态,在附图1和附图2中用常闭阀1102表示(下文中出现的常开阀是指阀门处于常开状态,常闭阀是指阀门处于常闭状态,下文不再解释)。也就是说在惰气模式下,在货舱90只充惰气。但是在碳氢气模式下,货舱90内既可以充惰气,也可以充碳氢气。优选地是只充碳氢气,这样可以节约成本,减少废气排放量。
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包括总管道,惰气发生器10和碳氢气供气装置20均与总管道的一端连通,总管道的另一端连通于货舱90。惰气发生器10和碳氢气供气装置20共用一个总管道,这样可以简化结构,进而减少空间。当然也可以是,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包括碳氢气总管和惰气总管50,碳氢气总管的一端连接于碳氢气供气装置20,惰气总管50的一端连接于惰气发生器10。惰气发生器10和碳氢气供气装置20分别使用不同的管道,提高惰气发生器10和碳氢气供气装置20的独立性,进而使得在需要时可同时充惰性气体和碳氢气。
也就是说对于惰气发生器10和碳氢气供气装置20与货舱90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制,既可以是共用一个管道,也可以是分别使用不同的管道。在本实施例中,是选择分别使用不同的管道。
在本实施例中,原油货舱透气系统还包括碳氢气回收装置30,碳氢气回收装置30通过碳氢气总管与货舱90连通。设置碳氢气回收装置30,可使得货舱90内的碳氢气回收至碳氢气回收装置30内,避免污染大气。碳氢气供气装置20的一端设置有输送管道201,输送管道201与碳氢气总管连通;碳氢气回收装置30的一端设置有回收管道301,回收管道301与碳氢气总管连通;回收管道301还与输送管道201相连通。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自货舱90回收至碳氢气回收装置30内的碳氢气还可继续循环使用,以对货舱90进行保护。由于货舱90内的气体中是含有原油蒸汽的,因此排放至碳氢气回收装置30内的碳氢气实际上是碳氢气和油气的混合气体,因此采用以上的结构,不但可以避免对原油的浪费,而且可避免对大气的污染。
而且,原油货舱透气系统还包括排放总管60,排放总管60的一端与货舱90相连通,排放总管60的另一端与大气相连通。设置排放总管60,在对货舱90充惰气或者碳氢气时以便于货舱90内的空气排放出去,进而保证货舱90内氧含量低于预设值。
排放总管60背离货舱90的一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排放装置70,第一排放装置70与排放总管60相连通,每个货舱90对应至少一个第一排放装置70。设置排放装置,能进一步提高舱室内空气排放的可靠性,进而保证货舱90内的氧含量低于预设值,进而对货舱90进行保护。总管道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排放装置120,第二排放装置120与总管道相连通,每个货舱90对应至少一个第二排放装置120。在总管道上设置第二排放装置120,使得在对舱室区域充入惰气或者碳氢气时,先将总管道内的空气排出,进而提高对舱室区域保护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碳氢气供气装置20连通于上部原油处理模块,上部原油处理模块用于处理原油,碳氢气来源于上部原油处理模块。碳氢气来源于上部原油处理模块,不但有效利用了上部原油处理模块处理原油过程中产生的碳氢气,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节约了成本。
其中,上部原油处理模块包括碳氢气储存区;碳氢气储存区连通于碳氢气供气装置20;而且碳氢气储存区还连通于船舶上部模块中的燃气发电机。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一方面可有效利用上部原油处理模块产生的气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本实施例中,惰气发生器10的管道和碳氢气供气装置20的管道上均设置有检测装置80,检测装置80用于检测压力、流量和氧含量。检测装置80包括氧含量传感器801,氧含量传感器801连接于惰气发生器10的出气口处,当氧含量低于预设值时,惰气发生器10与货舱90断开连通。这样设置,不但可以保证惰气对舱室区域保护的可靠性,而且可避免浪费惰气,进而节省成本。检测装置80还包括压力传感器802,惰气发生器10、碳氢气供气装置20与货舱90连通的部位均设置有压力传感器802,当压力高于预设值时,停止向货舱90供气。设置压力传感器802,一方面可用于对货舱90内的压力进行监控,进而提高对舱室区域保护的可靠性,另一方面,有利于节约用气,进而节省成本。检测装置80还包括流量传感器803,惰气发生器10、碳氢气供气装置20与货舱90连通的部位均设置有流量传感器803,输入至货舱90的气体的流量值不低于自货舱90排出的气体的流量值。设置流量传感器803,可有效提高对货舱90保护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在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中使用如上的透气系统,一方面可节省成本,另一方面可减少有害气体排放量进而避免污染环境。
原油货舱透气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惰气发生器10是通过燃烧原油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气等作为惰气的,惰气发生器10与惰气总管50相连通,然后通过不同的分管道与惰气总管50连接以后再与不同的货舱90相连通。在惰气发生器10与惰气总管50连接的部位设置有阀门110,同时在各个分管道延伸至货舱90的部分连接有分开断阀和眼镜阀。
碳氢气来源于上部原油处理模块产生的碳氢气体,本实施例中的碳氢供气装置就是上部原油处理模块上的碳氢气储存区。碳氢气储存区通过管道与碳氢气总管相连接,同时碳氢气总管上还连接有不同的分管道,然后将分管道与不同的货舱90相连通。在碳氢气储存区与碳氢气总管连接的部位也设置有阀门110,同时在各个分管道延伸至货舱90的部分连接有分开断阀和眼镜阀。
在货舱90内氧含量高于预设值时,先将透气系统设置在惰气模式,此时,如图2所示,惰气发生器10与惰气总管50连接的阀门110都是常开阀1101,也就是处于常开状态,同时各个货舱90中与惰气总管50连接的分管道上的阀门110也是常开阀,相应的该分管道上的眼镜阀为长开眼镜阀1103。但是与碳氢气供气装置20连接的所有的阀门110都是常闭阀1102,也就是处于常闭状态。也就是说在这个状态下,往货舱90补充的只有惰性气体,同时惰性气体将货舱90内的空气置换出货舱90,货舱90内的空气是从排气总管上排出的,此时与排气总管连接的货舱90内的阀门110是打开的。在往货舱90内充入惰气的过程中,氧含量传感器801实时监测惰气发生器10生成的惰气中的氧含量,当氧含量高于预设值,则需要停止向货舱90内充惰性气体,等氧含量达标以后才能继续向货舱90内充惰性气体。流量传感器803是用于检测惰性气体的流量,向货舱90内充入的惰性气体的流量不得小于货舱90内空气的排出量。当惰气的压力低于货舱90内的压力时,停止向货舱90内充惰性气体。还有就是当货舱90内的氧含量低于预设值时,方可将透气系统转换至碳氢气模式。
在碳氢气模式下,如图1所示,惰气发生器10与惰气总管50连接的阀门110是常闭阀1102,同时各舱室中与惰气总管50连接的分管道上的阀门110也是常闭阀1102,相应的该分管道上的眼镜阀也为常闭眼镜阀1104。在碳氢气模式下,碳氢气供气装置20与碳氢总管40连接的阀门110为常开阀1101,相应的各舱室中与碳氢总管40连接的分管道上的阀门110也是常开阀1101,同时该分管道上的眼镜阀也为长开眼镜阀1103。在这个过程中,舱室内的惰性气体自总排气管排出。当将舱室内的惰性气体全部置换出以后,关闭与排气总管连接的阀门110,并关闭各分管道上的阀门110。
由于货舱90内的气压随着货舱90内的温度的变化会有变化,当货舱90内的气压低于预设值时,需要打开舱室内的与碳氢总管40连接的分管道上的阀门110,对舱室内补充碳氢气。当舱室内的气压高于预设值时,则需要打开碳氢气回收装置30上的阀门110,将舱室内的碳氢气回收至碳氢气回收装置30内,待舱室内的压力达到预设值方可停止回收碳氢气。
在卸油的时候,由于随着原油的流出,货舱90内的空间越来越大,在这个时候则需要在货舱90内充碳氢气以防止外部空气进入货舱90;而在装载的过程中,由于原油的流入,货舱90内的空间越来越小,这个时候则需要将货舱90内的碳氢气回收至碳氢气回收装置30内。当然碳氢气回收装置30内的碳氢气还可以通过与碳氢气供气装置20连接的管道再次充入到货舱90内重复使用。
采用以上的结构,不但可以有效利用上部模块产生的碳氢气,从而节省了惰性气体,同时减少了碳氢气的排放量。而且在碳氢气回收的过程中,由于货舱90内的气体是碳氢气和油气(原油挥发产生的)的混合物,因此采用碳氢气回收装置30不但重复利用了碳氢气,而且也可避免油气的浪费以及油气对环境的污染。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包括:
惰气发生器,所述惰气发生器通过管路与货舱连通;
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油货舱透气系统还包括碳氢气供气装置,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通过管路与所述货舱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可在惰气模式和碳氢气模式之间切换;
当所述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处于所述惰气模式时,所述惰气发生器与所述货舱连通并向所述货舱内充惰性气体;
当所述货舱内的氧含量低于预设值时,则进入碳氢气模式,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与所述货舱连通并向所述货舱内充碳氢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包括总管道,所述惰气发生器和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均与所述总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总管道的另一端连通于所述货舱。
4.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包括碳氢气总管和惰气总管,所述碳氢气总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所述惰气总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惰气发生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油货舱透气系统还包括碳氢气回收装置,所述碳氢气回收装置通过所述碳氢气总管与所述货舱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的一端设置有输送管道,所述输送管道与所述碳氢气总管连通;
所述碳氢气回收装置的一端设置有回收管道,所述回收管道与所述碳氢气总管连通;
所述回收管道还与所述输送管道相连通。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油货舱透气系统还包括排放总管,所述排放总管的一端与所述货舱相连通,所述排放总管的另一端与大气相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总管背离所述货舱的一端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排放装置,所述第一排放装置与所述排放总管相连通,每个所述货舱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排放装置。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总管道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排放装置,所述第二排放装置与所述总管道相连通,每个所述货舱对应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排放装置。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连通于上部原油处理模块,所述上部原油处理模块用于处理原油,所述碳氢气来源于所述上部原油处理模块。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原油处理模块包括碳氢气储存区;
所述碳氢气储存区连通于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
和/或,所述碳氢气储存区连通于船舶上部模块中的燃气发电机。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惰气发生器的管道和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的管道上均设置有检测装置,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压力和/或流量,和/或氧含量。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氧含量传感器,所述氧含量传感器连接于所述惰气发生器的出气口处,当所述氧含量低于预设值时,所述惰气发生器与所述货舱断开连通。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压力传感器,所述惰气发生器、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与所述货舱连通的部位均设置有所述压力传感器,当所述压力高于预设值时,停止向所述货舱供气。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流量传感器,所述惰气发生器、所述碳氢气供气装置与所述货舱连通的部位均设置有所述流量传感器,输入至所述货舱的气体的流量值不低于自货舱排出的气体的流量值。
16.一种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原油货舱透气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78138.XA CN111891327A (zh) | 2020-08-05 | 2020-08-05 | 一种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及包含其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78138.XA CN111891327A (zh) | 2020-08-05 | 2020-08-05 | 一种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及包含其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91327A true CN111891327A (zh) | 2020-11-06 |
Family
ID=73246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778138.XA Pending CN111891327A (zh) | 2020-08-05 | 2020-08-05 | 一种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及包含其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891327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59507A (zh) * | 2021-08-31 | 2021-12-31 | 广州文冲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 一种舱室防锈去湿系统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44184A (en) * | 1979-02-17 | 1980-10-15 | British Petroleum Co | Inert gas supply and salvage system for oil tankers |
US5524456A (en) * | 1995-10-20 | 1996-06-11 | Public Service Marine Inc. | Pressure tank recycle system |
CN1835901A (zh) * | 2003-06-19 | 2006-09-20 | 切夫里昂美国公司 | 来自空气分离装置的废氮在覆盖载油舱和压载舱中的应用 |
WO2006121343A1 (en) * | 2005-05-09 | 2006-11-16 | Vetco Gas Technology As | Method and device for handling hydrocarbon gases |
US20080011219A1 (en) * | 2006-06-29 | 2008-01-17 | Jos Bronneberg | Enhanced cargo venting system |
CN101224819A (zh) * | 2006-10-26 | 2008-07-23 | 油罐通风公司 | 用于除气的方法和系统 |
CN104401454A (zh) * | 2014-09-28 | 2015-03-11 | 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 | 一种油舱氮气惰化方法 |
CN108137132A (zh) * | 2015-11-05 | 2018-06-08 | 现代重工业株式会社 | 气体处理系统及包括其的船舶 |
CN108290623A (zh) * | 2015-11-27 | 2018-07-17 | 巴布科克知识产权管理(第)有限公司 | 将voc作为油罐覆盖气体使用的方法 |
CN109263845A (zh) * | 2018-11-06 | 2019-01-25 |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 双燃料动力船舶的控制总阀房间通风结构及通风方法 |
-
2020
- 2020-08-05 CN CN202010778138.XA patent/CN111891327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2044184A (en) * | 1979-02-17 | 1980-10-15 | British Petroleum Co | Inert gas supply and salvage system for oil tankers |
US5524456A (en) * | 1995-10-20 | 1996-06-11 | Public Service Marine Inc. | Pressure tank recycle system |
CN1835901A (zh) * | 2003-06-19 | 2006-09-20 | 切夫里昂美国公司 | 来自空气分离装置的废氮在覆盖载油舱和压载舱中的应用 |
WO2006121343A1 (en) * | 2005-05-09 | 2006-11-16 | Vetco Gas Technology As | Method and device for handling hydrocarbon gases |
US20080011219A1 (en) * | 2006-06-29 | 2008-01-17 | Jos Bronneberg | Enhanced cargo venting system |
CN101224819A (zh) * | 2006-10-26 | 2008-07-23 | 油罐通风公司 | 用于除气的方法和系统 |
CN104401454A (zh) * | 2014-09-28 | 2015-03-11 | 中国船舶工业系统工程研究院 | 一种油舱氮气惰化方法 |
CN108137132A (zh) * | 2015-11-05 | 2018-06-08 | 现代重工业株式会社 | 气体处理系统及包括其的船舶 |
CN108290623A (zh) * | 2015-11-27 | 2018-07-17 | 巴布科克知识产权管理(第)有限公司 | 将voc作为油罐覆盖气体使用的方法 |
CN109263845A (zh) * | 2018-11-06 | 2019-01-25 | 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 | 双燃料动力船舶的控制总阀房间通风结构及通风方法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59507A (zh) * | 2021-08-31 | 2021-12-31 | 广州文冲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 一种舱室防锈去湿系统 |
CN113859507B (zh) * | 2021-08-31 | 2022-11-08 | 广州文冲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 一种舱室防锈去湿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204875B1 (ko) | Lpg 연료가스 비상배출시스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선박 또는 해양구조물 | |
CN104956141B (zh) | 使用液体活塞为压缩气体压力容器补给燃料的系统及方法 | |
US20090288426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livering Gas to Consumers, and Use Thereof | |
KR102297872B1 (ko) | 선박의 연료가스 공급시스템 | |
KR20210145035A (ko) | 선박용 연료 공급 시스템 | |
KR20130049086A (ko) | 원유운반선의 불활성가스 공급장치 | |
WO2013176413A1 (ko) | 탱커선용 질소발생, 저장 및 공급 시스템 및 그 제어방법 | |
CN116624759A (zh) | 一种甲醇加注系统及惰化监测方法 | |
CN111891327A (zh) | 一种原油货舱透气系统及包含其的海上浮式生产储油船 | |
KR20170002480A (ko) | 벌크선의 질소 가스 공급 설비 | |
JP2011178250A (ja) | イナートガス貯蔵・供給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 |
CN106687738B (zh) | 液化氢输送系统 | |
KR102663784B1 (ko) | 선박의 이중관시스템, 그 설치방법 및 그에 의한 암모니아 배출방법 | |
KR101973039B1 (ko) | 선박용 액체 화물창의 불활성 가스 이송 장치 및 그 운용 방법 | |
EP4353584A1 (en) | Ship | |
CN114665127A (zh) | 船用储供氢系统 | |
KR102553556B1 (ko) | 연료 공급 시스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선박 | |
KR101853943B1 (ko) | 발전시설 일체형 선박 | |
JP7661127B2 (ja) | 船舶 | |
KR101924378B1 (ko) | 해양구조물 | |
CN119659869A (zh) | 一种适用于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的碳氢保护气系统及控制方法 | |
KR102483420B1 (ko) | 선박용 연료 공급 시스템 및 동 시스템을 구비한 선박 | |
KR102527085B1 (ko) | 암모니아 필링 시스템, 이를 포함하는 선박, 그리고 이를 이용한 암모니아 필링 방법 | |
KR102483407B1 (ko) | 선박용 연료 공급 시스템 및 동 시스템을 구비한 선박 | |
KR101818028B1 (ko) | 탱커선의 불활성 가스 시스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