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瓣膜夹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用于治疗二尖瓣反流和三尖瓣反流的瓣膜夹合器。
背景技术
二尖瓣是附于左房室口周缘的两片瓣膜(如图1所示),借腱索连于乳头肌,有阻止左心室的血液流回左心房的作用。
二尖瓣反流(MR)是由于二尖瓣叶及其相关结构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导致二尖瓣前后叶吻合不良,血流从左心室倒流至左心房,引起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严重MR会引起左室扩大,最终导致左心收缩功能衰竭障碍及心衰,同时左心房压力也因为反流而增大,容易导致左心房扩大、房颤和肺动脉高压。MR预后较差,有症状而未行手术者年死亡率在5%左右,而出现严重心衰者5年死亡率达60%。同时,MR也是最常见的心脏病之一。据统计,超过65和75岁的人群的发病率分别为6.4%和9.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二尖瓣反流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的态势。
外科手术瓣膜修复或置换术被认为是该疾病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大、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慢、风险高等缺点,此外,一些高龄、有开胸病史、心功能差且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患者常由于外科手术风险大而被拒绝外科手术。因此,研发微创的、低风险的、治疗MR的介入治疗器械具有巨大社会效益和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瓣膜介入治疗技术获得突破性的发展,MR的介入器械目前已成为国内外心血管器械研发的重点方向之一。
其中,依据外科手术瓣膜缘对缘缝合技术原理而研发的瓣膜钳夹器械因为安全性高、技术原理简单、可行性大目前最受肯定。外科瓣膜缘对缘缝合技术原理如图2所示:二尖瓣反流时,心脏收缩期两个瓣叶边缘无法对合关闭出现空隙,导致左心室的血流从空隙返回左心房;外科缘对缘缝合将二尖瓣两个瓣叶边缘中间点缝合,使得心脏收缩期时瓣叶间空隙消失或变小,从而减少二尖瓣反流(图2a),而心脏舒张期二尖瓣开放成双孔状,血液流入左心室血流又不受影响(图2b)。国际上唯一获批上市治疗MR的微创介入器械为Evalve公司的MitraClip就是一种瓣膜钳夹装置。
CN201610594219公开了一种从瓣膜心室侧进行捕获夹合操作的瓣膜夹合器。但通过实际手术操作中发现,该装置仍旧存在着捕获瓣膜所需操作空间过大、从心尖进入伤口仍偏大使得依然只能通过心室侧进行操作、容易缠绕腱索、容易损伤心房顶,只能瓣膜两边同时捕获等缺陷。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新型瓣膜夹合锁定机构及设置有该夹合锁定机构的瓣膜夹合器,以进一步缩短夹合器轴向操作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瓣膜夹合器,一方面缩短夹合器轴向操作空间,改变操作方向,从瓣膜的心房面进行捕获和夹合操作,降低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对心房和腱索的损伤的风险,另一方面缩短夹合器长度,使植入的夹合器更短,降低形成血栓的风险,以减少露在夹合器心室侧部件对心脏组织的损伤可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瓣膜夹合器,包括夹合部件、耦合机构、底座和锁定机构,所述夹合部件包括第一夹合部件和第二夹合部件,所述第一夹合部件具有至少两个第一夹合臂,所述第二夹合部件具有相应数量的第二夹合臂,每个所述第一夹合臂同其相应的所述第二夹合臂组成一组夹具,所述第一夹合臂和所述第二夹合臂设置于耦合机构的远端,所述耦合机构为中空结构,于所述耦合机构上设置分别用于与输送鞘和锁定机构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所述锁定机构设置于底座上,且所述锁定机构上设置有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相对应的第三连接结构和用于与推送杆连接的第四连接结构,所述底座通过连接杆和所述第二夹合臂活动连接,且所述底座可通过所述锁定机构上的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和所述耦合机构上的第二连接结构进行锁定连接;
相应的,所述第一夹合臂和所述第二夹合臂采用弹性材料,且所述第一夹合臂间设置有定型夹角,所述第二夹合臂间可以形成0°-300°的夹角;
相应的,所述第一夹合臂自由端的端部上设置有穿线孔,于所述穿线孔中分别穿设拉线,通过拉线可单独控制第一夹合臂闭合,在需要第一夹合臂恢复其定型夹角以便对目标组织进行捕获时,解除拉线对第一夹合臂的拉力即可;
相应的,所述第一夹合臂相对于所述第二夹合臂的一侧设置有粗糙结构,所述粗糙结构包括齿状结构、倒刺结构或凸起结构,且所述第二夹合臂相对于所述第一夹合臂的一侧设置有凹槽结构,第一夹合臂通过粗糙结构更好地将目标组织捕获夹紧于第二夹合臂的凹槽结构内,提高夹合部件对目标组织的夹合力;
相应的,所述齿状结构、倒刺结构或凸起结构的长度自近自由端向远自由端逐渐变短;
相应的,所述第二夹合臂自由端的端部设置为翻边圆角,以此降低第二夹合臂端部对组织的损伤;
相应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轴向设置于所述耦合机构近端的第一波形曲线壁和设置于输送鞘远端上的第二波形曲线壁,所述第一波形曲线壁和所述第二波形曲线壁对应设置;用于限制耦合机构和输送鞘间的连接发生轴向移位,当在输送鞘和耦合机构中穿设推送杆时,通过推送杆限制耦合机构和输送鞘间发生径向移位,保证了耦合机构和输送鞘间连接的稳定性,在退出推送杆后,波形曲线壁间可先进行径向错位,再进行轴向移位,即可实现耦合机构和输送鞘间的解离;
相应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耦合机构外侧壁的第一凸块和连接头,所述连接头包括中空的连接座和设置于所述连接座上的弧形槽壁,所述连接座设置于输送鞘远端,所述弧形槽壁采用弹性材料并定型为扩口形状,于所述弧形槽壁上设置第一槽口,且于所述弧形槽壁的内侧设置相对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便于推送杆穿过的孔道;当推送杆从孔道中穿过时,拉近弧形槽壁间的距离,使得弧形槽壁包裹于耦合机构的外侧壁上,第一凸块由此卡入第一槽口中,从而实现耦合机构和输送鞘间的稳定连接,在退出推送杆后,弧形槽壁恢复其扩口形状,继而带动第一槽口向外远离,使得第一凸块从第一槽口内脱离,从而实现耦合机构和输送鞘间的解离,因连接头设置于输送鞘上,因此夹合完成后随输送鞘从体内退出,不留于体内;
相应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耦合机构外侧壁的第二槽口和采用弹性材料并定型为向中心靠拢的至少两条弹性臂,所述弹性臂设置于输送鞘远端,于所述弹性臂上设置第二凸块;当推送杆出从输送鞘和耦合机构中穿过时,将弹性臂外撑,从而带动其上的第二凸块卡入第二槽口中,从而实现耦合机构和输送鞘间的稳定连接,在退出推送杆后,弹性臂恢复其靠拢状态,继而带动第二凸块从第二槽口中脱出,从而实现耦合机构和输送鞘间的解离,因弹性臂设置于输送鞘上,因此夹合完成后随输送鞘从体内退出,不留于体内;
相应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耦合机构侧壁上的第一卡口,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基座、第一弹片、卡接件和第一卡块,所述第一基座为中空结构,其远端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于所述第一基座的内侧壁设置所述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第四连接结构包括内螺纹,所述第一弹片采用弹性材料并定型为向外倾斜的形状,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基座的近端上,于所述第一弹片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分别设置卡接件和第一卡块,所述卡接件上设置有便于推送杆穿过的通孔;当推送杆从通孔中穿过时,通过卡接件将第一弹片内拉入耦合机构的中空结构内,通过推送杆的推拉调整第二夹合臂对目标组织的捕获状态,当找到理想捕获位置,推送杆和第一基座螺旋解离并从通孔中退出,在撤去推送杆对第一弹片的限制力后,第一弹片外扩恢复其定型形状,继而带动其上的第一卡块卡入第一卡口内,实现锁定机构和耦合机构间的锁定,继而锁定当前夹合部件对目标组织的夹合状态;
相应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耦合机构侧壁上的第二卡口,所述第二卡口包括竖向卡口和横向卡口,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包括中空的下卡台和中空的上卡台,所述下卡台远端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下卡台的近端设置凹槽,所述上卡台远端同所述凹槽对应设置倒扣,并于所述上卡台的外侧壁上设置第二卡块,此外,所述下卡台和所述上卡台的内侧壁设置所述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第四连接结构包括内螺纹;倒扣卡于卡槽中,实现上卡台和下卡台间的卡接,当推送杆未和锁定机构解离时,可自由推拉推送杆以调整第二夹合臂对目标组织的捕获状态,当找到理想捕获位置,推送杆和下卡块、上卡块螺旋解离,第二卡块随着推送杆的外拉沿着竖向卡口移动,随后再随着推送杆的螺旋解离动作卡入横向卡口,实现锁定机构和耦合机构间的锁定,继而锁定当前夹合部件对目标组织的夹合状态。
相应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耦合机构侧壁上的卡窗和限位凸起,所述卡窗包括分处于所述限位凸起两侧的第一卡窗和第二卡窗,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包括扭簧、中空的上端块和中空的下端块,所述扭簧的近端设置于所述耦合机构侧壁上,所述扭簧的远端和所述上端块的近端连接,所述上端块的远端轴向设置有第三波形曲线壁,所述下端块的近端和所述第三波形曲线壁对应设置第四波形曲线壁,所述下端块的远端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上端块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块,且所述限位块可在所述第一卡窗中沿所述第一卡窗的高度方向活动,不可在所述第一卡窗中沿所述第一卡窗的宽度方向活动,可在所述第二卡窗中沿着所述第二卡窗的宽度方向活动,不可在所述第二卡窗中沿着第二卡窗的高度方向活动,所述上端块和所述下端块的内侧壁设置所述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第四连接结构包括内螺纹;当推送杆未和锁定机构解离时,限位块被限位凸起限位在第一卡窗内,使得第三波形曲线壁和第四波形曲线壁处于未卡接状态,可自由推拉推送杆以调整第二夹合臂对目标组织的捕获状态,当找到理想捕获位置,推送杆和下端块、上端块螺旋解离,在推送杆解离并退出过程中,推送杆的螺旋解离会带动上端块进行径向移动,继而带动限位块沿着第一卡窗的高度方向移动,从而越过限位凸起的限位高度,在扭簧扭力的作用下,限位块卡入第二卡窗,同时第三波形曲线壁和第四波形曲线壁实现卡接,实现锁定机构和耦合机构间的锁定,继而锁定当前夹合部件对目标组织的夹合状态;
相应的,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耦合机构上的第二弹片,所述第二弹片采用弹性材料并定型为向所述耦合机构内部倾斜的形状,于所述第二弹片上穿设拉绳,所述第三连接结构包括中空的第二基座,所述第二基座具有粗糙外侧壁,其远端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于所述第二基座的内侧壁设置所述第四连接结构,所述第四连接结构包括内螺纹;拉起拉绳,通过推送杆的推拉调整第二夹合臂对目标组织的捕获状态,当找到理想捕获位置,推送杆和第二基座螺旋解离并退出,放下拉绳,第二弹片恢复其内斜的定型形状,和第二基座的粗糙外侧壁进行摩擦锁紧,实现锁定机构和耦合机构间的锁定,继而锁定当前夹合部件对目标组织的夹合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近端”“远端”的概念均指在瓣膜手术过程中,根据其在通常使用过程中与手术操作者的相对位置进行判断。其中,近端指靠近手术操作者的一端,远端指远离手术操作者的一端。所述的“定型”是指经前期工艺,结构在无外力的自然结构下呈现的形状或夹角,例如,“定型夹角”即第一夹合臂间在无外力时自然呈现的角度。所述的“弹性材料”是指物体受力变形,作用力撤去后物体又恢复原来形状的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第一夹合臂的夹合角度采用定型角度,可通过拉线单独调节第一夹合臂操作过程中的闭合角度,第二夹合臂的夹合角度通过推送杆进行推拉调整,并借助锁定机构和耦合机构间的连接锁定最终夹合角度,第一夹合臂和第二夹合臂可分别单独调节,其相比均采用定型角度或只能同步调节的夹合臂而言,其可以以更适合的夹合角度来捕获不同厚度形状的目标组织,使其夹合效果更佳;
2)通过设置耦合机构,使得夹合器和输送鞘间的连接和解离更为简单方便,通过设置锁定机构,使得夹合器和推送杆间的连接和解离更为简单方便,通过锁定机构和耦合机构将的锁定连接,从而实现对第二夹合臂夹合状态的锁定,锁定简单易操作,提高了夹合锁定效率;
3)通过耦合机构和锁定机构的设置,一方面,缩短夹合器轴向操作空间,改变操作方向,从瓣膜的另外一侧即心房面进行捕获和夹合操作,降低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对心房和腱索的损伤的风险,另一方面,缩短夹合器长度,使植入的夹合器更短,降低形成血栓的风险,以减少露在夹合器心室侧部件对心脏组织的可能损伤,此外,该瓣膜夹合系统采用经股静脉穿刺房间隔后从心房中输送出夹合器的路径,无需切开肋间和穿刺心尖,手术创伤更小。
附图说明
图1是心脏解剖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上腔静脉,2为下腔静脉,3为右心房,4为三尖瓣,5为右心室,6为肺动脉瓣,7为肺动脉,8为肺静脉,9为左心房,10为二尖瓣,11为左心室,12为主动脉瓣,13为主动脉,14为降主动脉,15为含氧血流向,16为缺氧血流向;
图2是外科二尖瓣缘对缘缝合技术原理图,其中2a是二尖瓣关闭时,2b是二尖瓣开放时;
图3a-3d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瓣膜夹合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瓣膜夹合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发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所述的耦合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c是本发明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所述的耦合机构和输送鞘卡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4d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所述的锁定机构和耦合机构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5a是本发明施例二所述的瓣膜夹合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b是本发明施例二所述的上卡台的结构示意图;
图5c是本发明施例二所述的锁定机构和耦合机构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a是本发明施例三所述的瓣膜夹合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6b、6c是本发明施例三所述的锁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d、6e是本发明施例三所述的锁定机构和耦合机构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a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所述的瓣膜夹合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7b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所述的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a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所述的瓣膜夹合器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8b是本发明实施例五所述的弹性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10、第一夹合臂;111、倒刺结构;112、穿线孔;113、拉线;
120、第二夹合臂;121、凹槽结构;122、翻边圆角;
200、耦合机构;
211、第一波形曲线壁;212、第二波形曲线壁;
221、连接座;222、弧形槽壁;223、第一槽口;224、连接件;
231、第二槽口;232、弹性臂;233、第二凸块;
240、第一卡口;
251、竖向卡口;252、横向卡口;
261、第一卡窗;262、第二卡窗;263、限位凸起;
271、第二弹片;272、拉绳;
300、底座;
400、锁定机构;
411、第一基座;412、第一弹片;413、卡接件;414、第一卡块;
421、下卡台;422、上卡台;423、凹槽;424、倒扣;425、内螺纹;426、第二卡块;
431、扭簧;432、上端块;433、下端块;434、第三波形曲线壁;435、第四波形曲线壁;436、限位块;
441、第二基座;
500、连接杆;
600、输送鞘;
700、推送杆。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瓣膜夹合器包括夹合部件、耦合机构200、底座300和锁定机构400;
如图3a-3d所示,夹合部件包括第一夹合部件和第二夹合部件,第一夹合部件具有两个第一夹合臂110,第二夹合部件具有相应数量的第二夹合臂120,每个第一夹合臂110同其相应的第二夹合臂120组成一组夹具。第一夹合臂110和第二夹合臂120采用弹性材料,例如镍钛合金,其中,第一夹合臂110可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设置于耦合机构200上,第二夹合臂120可转动的设置于耦合机构200上,例如通过铰接的方式。第一夹合臂110间设置有定型夹角,该定型夹角为捕获夹合目标组织时的夹角,第一夹合臂110自由端的端部上设置有穿线孔112,于穿线孔112中分别穿设拉线113,在对夹合器进行输送或对目标组织进行捕获过程中,通过拉线113可单独控制第一夹合臂110间的夹角角度,例如,为了便于将第一夹合臂110进行收缩输送,可拉紧拉线113,使得第一夹合臂110垂直设置于耦合机构200上,以最大程度降低所需的输送管径大小。推拉推送杆700从而带动锁定机构400及和锁定机构400固定设置的底座300移动,而底座300的移动借助连接杆500带动第二夹合臂120张开或闭合,使得第二夹合臂120间可形成0°-300°的夹角。此外,第一夹合臂110相对于第二夹合臂120的一侧设置有粗糙结构,粗糙结构包括齿状结构、倒刺结构111或凸起结构,齿状结构、倒刺结构11或凸起结构的长度自近第一夹合臂110自由端向远第一夹合臂110自由端逐渐变短,且第二夹合臂120相对于第一夹合臂110的一侧设置有凹槽结构121,第一夹合臂110通过粗糙结构更好地将目标组织捕获夹紧于第二夹合臂120的凹槽结构121内,提高夹合部件对目标组织的夹合力,第二夹合臂120自由端的端部设置为翻边圆角122,以此降低第二夹合臂120端部对组织的损伤;
耦合机构200为中空结构,于耦合机构200上设置分别用于与输送鞘600和锁定机构400连接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锁定机构400设置于底座300上,锁定机构400上设置有和第二连接结构相对应的第三连接结构和用于与推送杆700连接的第四连接结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a-4d所示,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轴向设置于耦合机构200近端的第一波形曲线壁211和轴向设置于输送鞘600远端上的第二波形曲线壁212,第一波形曲线壁211和第二波形曲线壁212对应设置,通过第一波形曲线壁211和第二波形曲线壁212卡接配合实现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间的连接,当然,为了操作方便,通常直接将输送鞘600的远端设置为波形曲线壁,此时,可将第二波形曲线壁212看作设置于输送鞘600上的一个对接结构;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a和7b所示,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耦合机构200外侧壁的第一凸块和连接头,连接头包括中空的连接座221和设置于连接座221上的弧形槽壁222,连接座221设置于输送鞘600远端,例如,连接座221可以直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设置于输送鞘600上,同理,为了操作方便,可以在输送鞘600上一体或分体设置连接头,此时,可将连接头221看作设置于输送鞘600上的一个对接结构。弧形槽壁222采用弹性材料并定型为扩口形状,于弧形槽壁222上设置第一槽口223,且于弧形槽壁222的内侧设置相对的连接件224,连接件224上设置有便于推送杆700穿过的孔道;在本发明的又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a和8b所示,第一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耦合机构200外侧壁的第二槽口231和采用弹性材料并定型为向中心靠拢的至少两条弹性臂232,弹性臂232设置于输送鞘600远端,例如,弹性臂232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固定设置于输送鞘600上,同理,为了操作方便,可以在输送鞘600上一体或分体设置弹性臂232,此时,可将弹性臂232看作设置于输送鞘600上的一个对接结构,于弹性臂232上设置第二凸块233;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a和4d所示,第二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耦合机构200侧壁上的第一卡口240,第三连接结构包括第一基座411、第一弹片412、卡接件413和第一卡块414,第一基座411为中空结构,其远端设置于底座300上,于第一基座411的内侧壁设置第四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结构设置为内螺纹,第一弹片412采用弹性材料并定型为向外倾斜的形状,其设置于第一基座411的近端上,于第一弹片412的内侧壁和外侧壁上分别设置卡接件413和第一卡块414,卡接件413上设置有便于推送杆700穿过的通孔;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a、5b和5c所示,第二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耦合机构200侧壁上的第二卡口,第二卡口包括竖向卡口251和横向卡口252,第三连接结构包括中空的下卡台421和中空的上卡台422,下卡台422远端设置于底座300上,下卡台422的近端设置凹槽423,上卡台421远端同凹槽423对应设置倒扣424,并于上卡台422的外侧壁上设置第二卡块426,此外,下卡台421和上卡台422的内侧壁设置第四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结构设置为内螺纹425;在本发明的又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a-6e所示,第二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耦合机构侧壁上的卡窗和限位凸起263,卡窗包括分处于限位凸起263两侧的第一卡窗261和第二卡窗262,第三连接结构包括扭簧431、中空的上端块432和中空的下端块433,扭簧431的近端设置于耦合机构200侧壁上,扭簧431的远端和上端块432的近端连接,上端块432的远端轴向设置有第三波形曲线壁434,下端块433的近端和第三波形曲线壁434对应设置第四波形曲线壁435,下端块433的远端设置于底座300上,上端块43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块436,且限位块436可在第一卡窗261中沿第一卡窗261的高度方向活动,不可在第一卡窗261中沿第一卡窗261的宽度方向活动,可在第二卡窗262中沿着第二卡窗262的宽度方向活动,不可在第二卡窗262中沿着第二卡窗262的高度方向活动,上端块432和下端块433的内侧壁设置第四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结构设置为内螺纹;在本发明的再一个不同于上述的实施例中,如图8a和8b所示,第二连接结构包括设置于耦合机构上的第二弹片271,第二弹片271采用弹性材料并定型为向耦合机构200内部倾斜的形状,于第二弹片271上穿设拉绳272,第三连接结构包括中空的第二基座441,第二基座441具有粗糙外侧壁,其远端设置于底座300上,于第二基座441的内侧壁设置第四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结构设置为内螺纹;
底座300通过连接杆500和第二夹合臂120活动连接,例如,连接杆500的一端和底座300铰接,连接杆500的另一端和第二夹合臂120铰接。
根据前述的瓣膜夹合器,可以得到如下几种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4a-4d所示,耦合机构200采用波形曲线壁和输送鞘600卡接的方式,同时,锁定机构400采用第一基座411、第一弹片412、卡接件413、第一卡块414和采用第一卡口240的耦合机构200进行锁定的方式;
利用第一波形曲线壁211和第二波形曲线壁212将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进行吻合卡接,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间无法直接发生轴向移位,其后推送杆700依次通过输送鞘600、耦合机构200和通孔并和第一基座411进行螺纹连接,推送杆700限制了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间发生径向移位,保证了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推送杆700通过卡接件413将外斜的第一弹片412内斜入耦合机构200的中空结构内,该种状态下,可以自由推拉推送杆700,使得锁定机构400在耦合机构200内移动。推送杆700的推拉带动锁定机构400及和第一基座411固定设置的底座300的移动,底座300的移动又经连接杆500带动第二夹合臂120的张开或闭合,同理,还可以通过旋转推送杆700带动第二夹合臂120的旋转。当第二夹合臂120找到合适的捕获夹合位时,借助推送杆700将锁定机构400拉至便于和耦合机构200锁定的位置,反向旋转推送杆700以解除推送杆700和第一基座411间的螺纹连接并退出推送杆700,在撤去推送杆700对第一弹片412的限制力后,第一弹片412外斜恢复其定型形状,继而带动其上的第一卡块414卡入第一卡口240内,实现锁定机构400和耦合机构200间的锁定,继而锁定当前夹合部件对目标组织的夹合状态。同时,推送杆700的退出使得第一波形曲线壁211和第二波形曲线壁212间缺少径向限制,则第一波形曲线壁211和第二波形曲线壁212间可进行径向错位,依次通过径向错位和轴向移位实现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间的解离并退出输送鞘600,从而可将夹合器单独植入于患者体内。
实施例二
如图5a-5c所示,耦合机构200采用波形曲线壁和输送鞘600卡接的方式,同时,锁定机构400采用下卡台421、上卡台422和采用第二卡口的耦合机构200进行锁定的方式;
上卡台422和下卡台421通过倒扣424卡于卡槽423中的方式进行卡接,利用第一波形曲线壁211和第二波形曲线壁212将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进行吻合卡接,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间无法直接发生轴向移位,其后推送杆700依次通过输送鞘600、耦合机构200并和上卡台422、下卡台421进行螺纹连接,推送杆700限制了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间发生径向移位,保证了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间连接的稳定性,鉴于上卡台422和下卡台421的外径均小于输送鞘600的内径,因此,该种状态下,可以自由推拉推送杆700,使得锁定机构400在耦合机构200内移动。推送杆700的推拉带动锁定机构400及和下卡台421固定设置的底座300的移动,底座300的移动又经连接杆500带动第二夹合臂120的张开或闭合,同理,还可以通过旋转推送杆700带动第二夹合臂120的旋转。当第二夹合臂120找到合适的捕获夹合位时,保证第二卡块426处于可以沿着竖向卡口251移动的位置,反向旋转推送杆700以依次解除推送杆700和下卡台421、上卡台422间的螺纹连接并退出推送杆700,更为具体的,推送杆700先行螺旋解除和下卡台421的连接,在其螺旋过程中,会带动上卡台422移动一定距离,直至第二卡块426卡于竖向卡口251的极限位置,随着推送杆700和上卡台422的旋转解离方向,第二卡块426卡入横向卡口252,实现锁定机构400和耦合机构200间的锁定,继而锁定当前夹合部件对目标组织的夹合状态。同时,推送杆700的退出使得第一波形曲线壁211和第二波形曲线壁212间缺少径向限制,则第一波形曲线壁211和第二波形曲线壁212间可进行径向错位,依次通过径向错位和轴向移位实现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间的解离并退出输送鞘600,从而可将夹合器单独植入于患者体内。
实施例三
如图6a-6e所示,耦合机构200采用波形曲线壁和输送鞘600卡接的方式,同时,锁定机构200采用扭簧431、上端块432、下端块433和采用卡窗、限位凸起263的耦合机构200进行锁定的方式;
利用第一波形曲线壁211和第二波形曲线壁212将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进行吻合卡接,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间无法直接发生轴向移位,其后推送杆700依次通过输送鞘600、耦合机构200并和上端台432、下端台433进行螺纹连接,并且,限位凸起263位于第一卡窗261中,使得第三波形曲线壁434和第四波形曲线壁435处于未卡接状态,鉴于上端台432和下端台433的外径以及扭簧431的轴向外径均小于输送鞘600的内径,因此,该种状态下,可以自由推拉推送杆700,使得锁定机构400在第一卡窗261的高度限度内在耦合机构200内移动。推送杆700的推拉带动锁定机构400及和下端台433固定设置的底座300的移动,底座300的移动又经连接杆500带动第二夹合臂120的张开或闭合,同理,还可以在第一卡窗261的宽度限度内通过旋转推送杆700带动第二夹合臂120的旋转。当第二夹合臂120找到合适的捕获夹合位时,反向旋转推送杆700以依次解除推送杆700和下端台433、上端台432间的螺纹连接并退出推送杆700,更为具体的,推送杆700先行螺旋解除和下端台433的连接,在其螺旋过程中,会带动上端台432移动一定距离,继而带动限位块436沿着第一卡窗261的高度方向移动,从而越过限位凸起263的限位高度,在扭簧431扭力的作用下,限位块436卡入第二卡窗262,同时第三波形曲线壁434和第四波形曲线壁435实现卡接,实现锁定机构400和耦合机构200间的锁定,继而锁定当前夹合部件对目标组织的夹合状态。同时,推送杆700的退出使得第一波形曲线壁211和第二波形曲线壁212间缺少径向限制,则第一波形曲线壁211和第二波形曲线壁212间可进行径向错位,依次通过径向错位和轴向移位实现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间的解离并退出输送鞘600,从而可将夹合器单独植入于患者体内。
实施例四
如图7a和7b所示,耦合机构200采用第一凸块、连接头和输送鞘600卡接的方式,同时,锁定机构400、耦合机构200和推送杆700间采用前述三个实施例中的任一一种方式;
将连接头的连接座221以焊接、套接或一体合模等方式设置于输送鞘600远端,推送杆700依次通过输送鞘600、耦合机构200和孔道,拉近弧形槽壁222间的距离,使得弧形槽壁222包裹于耦合机构200的外侧壁上,第一凸块由此卡入第一槽口223中,从而实现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间的稳定连接。在退出推送杆700后,弧形槽壁222恢复其扩口形状,继而带动第一槽口223向外远离,使得第一凸块从第一槽口223内脱离,从而实现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间的解离,因连接头设置于输送鞘600上,因此夹合完成后随输送鞘600从体内退出,不留于体内。鉴于对锁定机构400、耦合机构200和推送杆700间的连接和解离均已分别在前三个实施例中给予描述,因此,本实施例中不再重复说明。
实施例五
如图8a和8b所示,耦合机构200采用、第二槽口231、弹性臂232、第二凸块233和输送鞘600卡接的方式,同时,锁定机构400采用第二基座441和采用第二弹片271、拉绳272的耦合机构200进行锁定的方式;
将弹性臂232以焊接、套接或一体合模等方式设置于输送鞘600远端,推送杆700依次通过输送鞘600和耦合机构200,并和第二基座441进行螺纹连接,当推送杆700出从输送鞘600和耦合机构200中穿过时,将弹性臂232外撑,从而带动其上的第二凸块233卡入第二槽口231中,从而实现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600间的稳定连接,拉起拉绳272,该种状态下,第二弹片271对第二基座441不存在摩擦卡紧的情况,可以自由推拉推送杆700,使得锁定机构400在耦合机构200内移动。推送杆700的推拉带动锁定机构400及和第二基座441固定设置的底座300的移动,底座300的移动又经连接杆500带动第二夹合臂120的张开或闭合,同理,还可以通过旋转推送杆700带动第二夹合臂120的旋转。当第二夹合臂120找到合适的捕获夹合位时,反向旋转推送杆700以依次解除推送杆700和第二基座441间的螺纹连接并退出推送杆700,松开拉绳272,使得第二弹片271恢复其定型形状,通过摩擦的方式卡紧第二基座441,实现锁定机构400和耦合机构200间的锁定,继而锁定当前夹合部件对目标组织的夹合状态。同时,在退出推送杆700后,弹性臂232恢复其靠拢状态,继而带动第二凸块233从第二槽口231中脱出,从而实现耦合机构200和输送鞘间600的解离,因弹性臂232设置于输送鞘600上,因此夹合完成后随输送鞘600从体内退出,不留于体内,其余夹合器单独植入于患者体内。
此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输送鞘600和推送杆700都是本技术领域公知的用于输送瓣膜夹合器的输送装置,当然,除了输送鞘600和推送杆700这两个输送结构外,输送装置还包括其它常用结构,例如导管鞘和装载器等,鉴于输送装置中的其余结构和本发明中涉及的夹合器不存在直接连接关系,因此,不多做说明。
以上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较佳具体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构思作出诸多修改和变化。因此,凡本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依本发明的构思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实验可以得到的技术方案,皆应在由权利要求书所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