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9322B -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的制造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的制造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869322B CN111869322B CN201880091140.0A CN201880091140A CN111869322B CN 111869322 B CN111869322 B CN 111869322B CN 201880091140 A CN201880091140 A CN 201880091140A CN 111869322 B CN111869322 B CN 1118693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liquid crystal
- polymerizable liquid
- display device
- polariz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16—Polarising elements involving passive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02B5/3083—Birefringent or phase retard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11—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by organic films, e.g. polymeric film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02—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3/00—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H05B33/1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D—INORGANIC ELECTRIC SEMICONDUCTOR DEVICES
- H10D86/00—Integrated devices formed in or on insulating or conducting substrates, e.g. formed in silicon-on-insulator [SOI] substrates or on stainless steel or glass substrates
- H10D86/0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10D86/02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ultiple TFTs
- H10D86/0241—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multiple TFTs using liquid deposition, e.g. printing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11—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by organic films, e.g. polymeric films
- G02F1/133726—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by organic films, e.g. polymeric films made of a mesogenic material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8—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目的为使涂布型偏光板的形成工序更简单,所述显示装置从下层开始依次包括:TFT层(4)、发光层(24)、密封层(5)、偏光层(31),所述偏光层(31)包括:聚合性液晶层,其包含混合了二色性染料的聚合性液晶,以及配向膜(33),其与所述聚合性液晶层的一部分接触,且对所接触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内的聚合性液晶配向,在显示区域(DA)中,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接触的区域为偏光部(31a),在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边框区域(NA)中,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不接触的区域为黑框部(31b)。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括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包含聚合性液晶和二色性染料的涂布型偏光板。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7-83843号公报(2017年5月18日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中,有时在显示装置的外罩材料的边框部,以模块内部结构的隐藏或提高设计性等为目的,用黑色墨水进行装饰性印刷。在这种情况下,碍于黑色墨水的厚度,难以将上述涂布型偏光板直接形成在玻璃罩上。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显示装置是从下层开始依次包括TFT层、发光层、密封层、偏光层的显示装置,所述偏光层包括:聚合性液晶层,其包含混合了二色性染料的聚合性液晶;配向膜,其与所述聚合性液晶层的一部分接触,且对所接触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内的聚合性液晶配向,在显示区域中,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接触的区域为偏光部,在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边框区域中,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不接触的区域为黑框部。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成膜工序,所述成膜工序中形成所述显示装置的各层,所述显示装置从下层开始依次包括TFT层、发光层、密封层、偏光层,在所述成膜工序中,包括形成所述偏光层的偏光层成膜工序,所述偏光层成膜工序通过形成聚合性液晶层和配向膜,以形成所述偏光层,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包含混合了二色性染料的聚合性液晶,所述配向膜与所述聚合性液晶层的一部分接触且对所接触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内的聚合性液晶配向;在所述偏光层成膜工序中,在所述偏光层上,在显示区域中形成偏光部且在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边框区域中形成黑框部,在所述偏光部上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接触,在所述黑框部上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不接触。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显示装置的制造装置包括成膜装置,所述成膜装置形成所述显示装置的各层,所述显示装置依次形成包括TFT层、发光层、密封层、偏光层,所述成膜装置通过形成聚合性液晶层以及配向膜而形成所述偏光层,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包含混合了二色性染料的聚合性液晶,所述配向膜与所述聚合性液晶层的一部分接触,且对所接触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内的聚合性液晶配向,在所述偏光层上,在显示区域中形成偏光部且在被所述显示区域包围的位置中形成黑框部,在所述偏光部上,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接触,在黑框部上,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不接触。
有益效果
根据上述构成,可以提供一种使涂布型偏光板的形成工序更简单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以及圆偏光层的概略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聚合性液晶层的放大截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圆偏光层的成膜工序的流程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圆偏光层的成膜工序的工序截面图。
图5是示出比较实施方式涉及的边框区域的黑色墨水和偏光层的概略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略截面图。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概略俯视图。
图8是各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制造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在以下内容中,“同层”意味着在同一工序中由同一材料形成的。此外,“下层”指的是在比较对象层更前面的工序中形成的层,“上层”指的是在比较对象层更后面的工序中形成的。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显示装置的由下层向上层的方向称为向上。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以及圆偏光层的概略图。图1的(a)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的俯视图。图1的(b)是图1的(a)中AA线视向截面图。图1的(c)是沿着图1的(a)中的线BB线视向截面图,其放大了显示装置2的圆偏光层8的周围。图1的(d)是详细示出圆偏光层8中的偏光部31a和黑框部31b的结构的截面图。另外,图1的(c)和(d)与图1的(b)不同,图示为覆盖材9位于下方,以保持与图4所示的图的一致性。
如图1的(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具有显示区域DA和与显示区域DA的外围相邻的边框区域NA。参照图1的(b)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2。
如图1的(b)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2从下层起依次包括支承基板10、树脂层12、屏障层3、TFT层4、发光元件层5、密封层6、功能膜7、圆偏光层8和覆盖材9。
支承基板10可以是例如玻璃基板。作为树脂层12的材料可以例举例聚酰亚胺。
屏障层3是防止使用显示装置时水、氧气等异物渗透TFT层4、发光元件层5的层。屏障层3可以由例如通过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学气相沉积)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氧氮化硅膜、或这些层的层叠膜构成。
TFT层4从下层开始依次包含:半导体层15、第一无机层16(栅极绝缘膜)、栅电极GE(第一配线)、第二无机层18、电容电极CE、第三无机层20、源极配线SH(第二配线)、平坦化膜21(层间绝缘膜)。薄膜晶体管(TFT)Tr被构成为包含半导体膜15、第一无机层16和栅极GE。
半导体膜15由例如低温多晶硅(LTPS)或氧化物半导体构成。另外,在图1的(b)中,半导体层15作为沟道的TFT被表示为顶栅结构,但是也可以是底栅结构(例如,TFT的沟道是氧化物半导体的情况)。
栅极GE、电容电极CE或源极配线SH包含例如铝(Al)、钨(W)、钼(Mo)、钽(Ta)、铬(Cr)、钛(Ti)和铜(Cu)中的至少一种。此外,栅电极GE、电容电极CE、或源极配线SH由上述金属的单层膜或层叠膜构成。
第一无机层16、第二无机层18和第三无机层20可以由例如通过CVD法形成的氧化硅(SiOx)膜、氮化硅(SiNx)膜或它们的层叠膜构成。平坦化膜21可以由例如聚酰亚胺、丙烯酸等可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构成。
发光元件层5(例如有机发光二极管层)从下层开始依次包含像素电极22(第一电极,例如阳极)、覆盖像素电极22的边缘的覆盖膜23、发光层24和上部电极(第二电极,例如阴极)25。发光元件层5在每个子像素SP中设有发光元件(例如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和驱动这些的子像素电路,该发光元件包括岛状的像素电极22、岛状的发光层24以及上部电极25。
覆盖膜23是有机绝缘膜,例如通过涂布聚酰亚胺、丙烯酸等感光性有机材料后通过光刻进行图案化形成。覆盖膜23在多个子像素SP的每一个上具有开口。
发光层24例如构成为从下层侧依次层叠空穴传输层、发光层、电子传输层。发光层通过蒸镀法或喷墨法,每个子像素SP岛状地形成。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在每个子像素SP上可以岛状地形成,也可以作为多个子像素SP的共用层整面地形成。
像素电极22在多个子像素SP的每一个上岛状地形成,由例如ITO(Indium TinOxide,氧化铟锡)和含Ag合金的层叠构成,并具有光反射性。上部电极25作为多个子像素SP的共用层整面地形成,可以由ITO(Indium Tin Oxide)、IZO(Indium Zinc Oxide)等透光性导电材料构成。
当发光元件层5是OLED层时,空穴和电子通过像素电极22和上部电极25之间的驱动电流在发光24内重组,由此产生的激子跌落到基态,从而放出光。由于上部电极25具有透光性,像素电极22具有光反射性,因此从发光层24发出的光朝向上方,成为顶发射。
密封层6包括比上部电极25更上层的无机密封膜26、比无机密封膜26更上层的有机密封膜27、比有机密封膜27更上层的无机密封膜28,且防止水、氧等异物向发光元件层5渗透。无机密封层26、28可以由例如通过CVD形成的氧化硅膜、氮化硅膜或氮氧化硅膜、或这些层的层叠膜构成。有机密封膜27可以由例如聚酰亚胺、丙烯酸等能够涂布的感光性有机材料构成。
功能膜7是具有例如触摸传感器功能、保护功能等功能的功能膜。
圆偏光层8形成在功能膜7的上层,包括λ/4板30和偏光层31。λ/4板30是使要透射的光的偏振分量中与λ/4板30的延迟轴水平的偏振分量的相位仅延迟λ/4的相位差板。λ/4板30的延迟轴可以垂直于或平行于显示区域DA的纵向。偏光层31仅透射要透过的光的偏振分量中具有与偏光层31的偏光轴成水平的偏振分量的光,并具有直线偏光板的功能,该直线偏光板仅吸收具有与透射轴正交的吸收轴水平的偏振分量的光。形成偏光层31,使得偏光层31的偏振轴的方向与λ/4板30的延迟轴形成45°角。
通过组合λ/4板30和偏光层31,圆偏光层8具有圆偏光板的功能。因此,可以减少从显示装置2的显示面入射到内部的外部光在上部电极25等上反射后再次从显示面射出的情况。
将参照图1的(c)和(d)更详细地说明偏光层31的构成。如图1的(c)和(d)所示,偏光层31形成在λ/4板30的上层。偏光层31包括配向膜32和聚合性液晶层33。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装置2在聚合性液晶层33与作为偏光层31的上层的后述的覆盖材9之间具有配向膜32。
在显示区域DA中,包括与配向膜32接触的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a,且形成偏光部31a。另一方面,在边框区域中,聚合性液晶层33不与配向膜32接触,并包括直接形成在λ/4板30的上层的无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b,且形成黑框部31b。因此,配向膜32与聚合性液晶层33的一部分接触。
图2的(a)和(b)分别是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a和无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b的放大截面图。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a和无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b包括聚合性液晶34和二色性染料35。聚合性液晶34包含通过进行特定的配向处理而一致配向的液晶材料。二色性染料35是具有纵向的大致长方形状的光吸收材料,在入射到二色性染料35上的光中,更强地吸收具有与纵向平行的偏振分量的光。
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a与已经进行了后述的配向处理的配向膜32接触。因此,如图2的(a)所示,在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a中,聚合性液晶34一致地配向,因此,二色性染料35也一致地配向。因此,配向聚合性液晶部分33a吸收在聚合性液晶34一致配向的方向上具有偏振分量的光。因此,包含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a的偏光层31形成具有偏振轴的偏光部31a,该偏振轴在聚合性液晶34一致配向的方向的垂直方向上。另外,作为使聚合性液晶34配向的构件不发挥作用的配向膜32可以与聚合性液晶层33接触。
另一方面,无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b不与已经进行了后述的配向处理的配向膜32接触。因此,如图2的(b)所示,在无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b中,聚合性液晶34具有基本上无规的取向,随此,二色性染料35也基本上无规地取向。因此,无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b吸收所有光,而与偏振光无关。因此,包括无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b的偏光层31形成不透射光的黑框部31b。另外,无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b没有经过配向处理,对聚合性液晶层33中的聚合性液晶34的配向没有贡献,也包括聚合性液晶层33中与配向膜32的区域接触的部分。
覆盖材9具有保护显示装置2的功能,例如,可以通过将窗膜粘贴到圆偏光层8的上层而获得。此外,显示装置2可以包括诸如玻璃罩等刚性部件代替诸如膜的柔性构件作为覆盖材9。
图3是说明圆偏光层8的成膜工序的流程图。图4是以(a)至(h)的顺序示出圆偏光层8的成膜工序的工序截面图。将参照图3和图4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圆偏光层8的成膜工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将描述通过在覆盖材9上依次形成偏光层31和λ/4板30以得到圆偏光层8的方法。
首先,形成覆盖材9,并且在覆盖材9上形成偏光层31。偏光层31是通过将第一聚合性液晶溶液33c涂布到已经进行了后述配向处理的配向膜32和覆盖材9的上层并固化得到的。
首先,制作第一配向膜溶液32a(步骤S1)。在本实施方式中,首先,以10:1的重量比制作含有甲基乙基酮(MEK)和甲基异丁基酮(MIBK)的混合溶剂。接下来,通过混合50重量份的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50重量份的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和4重量份的光聚合引发剂来制备材料。作为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低聚物,采用了“UV1700B”(日本合成化学社制造)。此外,作为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采用了“轻质丙烯酸酯PE-3A”(共荣社化学社制)。此外,作为光聚合引发剂,采用了“Lucirin TPO”(BASF公司制造)。接下来,通过将上述混合材料添加到上述混合溶剂中使固体成分浓度达到20%,得到第一配向膜溶液32a。
接下来,如图4的(a)所示,通过柔版印刷法等将制备的第一配向膜溶液32a涂布至覆盖材9的上层(步骤S2)。此时,如图4的(a)所示,通过使用分涂或图案化,仅将第一配向膜溶液32a涂布到显示区域DA。即,第一配向膜溶液32a未涂布到边框区域NA。第一配向膜溶液32a的涂布可以通过喷墨法进行。
接着,将已涂布的第一配向膜溶液32a在80℃的烘箱中干燥1分钟,照射紫外线使其固化,并以0°方位摩擦进行配向处理(步骤S3)。由此,得到图4的(b)所示的配向膜32。另外,摩擦配向膜32的0°方位可以是平行于显示区域DA的纵向。另外,在步骤S2中,可以通过将第一配向膜溶液32a涂布在边框区域NA中,然后除去边框区域NA中的在第一配向膜溶液32a以得到配向膜32。
至此,制备了第一聚合性液晶溶液33c(步骤S4)。也可以通过第一聚合性液晶溶液33c与100重量份的聚合性液晶溶液“RMS03-013”(Merck公司制造)和2重量份的二色性染料“NKX2029”(由林原生化研究所制造)混合得到。特别地,在偏光部31a中,从能够适当地构成偏光部31a的观点出发,优选在偏光部31a中二色性染料35相对于聚合性液晶34的添加量为1~2质量%。
接下来,如图4的(c)所示,通过狭缝涂布法等将制备的第一聚合性液晶溶液33c涂布到配向膜32和覆盖材9的上层(步骤S5)。接下来,将涂布的第一聚合性液晶溶液33c在120℃的烘箱中干燥1分钟,并通过使用高压汞灯用照射剂量为400mJ/cm2的紫外光照射以使其固化(步骤S6)。在步骤S6中,通过固化使与配向膜32接触的第一聚合性液晶溶液33c中的聚合性液晶,在配向膜32的摩擦方向上一致地配向。此外,在步骤S6中,与配向膜32不接触的第一聚合性液晶溶液33c在第一聚合性液晶溶液33c中的聚合性液晶大致无规地配向的情况下直接固化。结果,得到了图4的(d)所示的包括配向聚合性液晶部分33a和无配向聚合性液晶部分33b的聚合性液晶层33,完成了偏光层31的形成工序。
接下来,在获得的偏光层31上形成λ/4板30。通过将第二聚合性液晶溶液30c涂布在已经进行了后述的配向处理的λ/4板配向膜30b的上层上并将其固化来获得λ/4板30。
首先,制备第二配向膜溶液30a(步骤S7)。尽管不限于此,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配向膜溶液30a可以与第一配向膜溶液32a相同。当将与第一配向膜溶液32a相同的溶液用作第二配向膜溶液30a时,可以省略步骤S7。
接下来,将制备的第二配向膜溶液30a涂布到配向聚合性液晶部分33a和无配向聚合性液晶部分33b的上层(步骤S8)。此时,第二配向膜溶液30a可以涂布到包括边框区域NA和显示区域DA的区域。除了第二配向膜溶液30a也被涂布到显示区域DA上,步骤S8可以通过与步骤S2相同的方法进行。
接着,将已涂布的第二配向膜溶液30a在80℃的烘箱中干燥1分钟,照射紫外线使其固化,并以45°方位摩擦进行配向处理(步骤S9)。由此,获得图4的(f)所示的λ/4板配向膜30b。
在此,制备第二聚合性液晶溶液30c(步骤S10)。在该实施方案中,首先,制备包含重量比为6:4的环戊酮和N-甲基-2-吡咯烷酮(NMP)的溶剂。然后,制作以下述化学式(1)的聚合性液晶为12.31重量份、下述化学式(2)的聚合性液晶为0.86重量份、聚合引发剂为0.73重量份、流平剂为0.01重量份混合的材料。采用了“Irgacure369”(由BASF制造)作为聚合引发剂。此外,作为流平剂,采用了“BYK-361N”(BYK-Chemie制造)。接着,将上述混合材料混合于上述溶剂,使得浓度为17重量%,从而得到第二聚合性液晶溶液30c。
[化1]
[化2]
接下来,如图4的(g)所示,通过狭缝涂布法等将制备的第二聚合性液晶溶液30c涂布于λ/4板配向膜30b的上层(步骤S11)。接下来,将涂布的第二聚合性液晶溶液30c在120℃的烘箱中干燥1分钟,并通过使用高压汞灯用照射剂量为400mJ/cm2的紫外光照射以使其固化(步骤S12)。由此,获得图4的(h)所示的λ/4板30,完成圆偏光层8的形成工序。
之后,在图1的(b)中,形成层叠了从支承基板10到功能膜7的层叠体,通过粘贴功能膜7的上表面和所得的圆偏光层8的λ/4板30,得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如上所述,当圆偏光层8和层叠体分别形成时,与将圆偏光层8直接形成在层叠体上的情况相比,可以容易地构成成本低的显示装置2。
另外,在上述制造过程中,虽然通过摩擦进行了配向处理,但是对于具有光反应性基团的配向膜,可以通过照射偏振紫外光来进行配向处理。特别地,从在黑框部31b中形成非偏光状态的配向膜32的观点来看,更优选通过紫外线照射的配向处理。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包括形成偏光部31a的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a、形成黑框部31b的无配向聚合性液晶部33b,聚合性液晶层33包括在偏光层31中。此外,偏光层31包括在显示区域DA中的偏光部31a和在边框区域NA中的黑框部31b。因此,可以由黑框部31b来进行边框区域NA的隐藏。
因此,由于偏光层31具有使边框区域NA隐藏的功能,因此不需要在覆盖材9上单独印刷黑色墨水而形成框区域NA的隐藏。此外,不必在印刷有黑色墨水的玻璃等的上表面上形成涂布型偏光片,平坦即在不印刷有黑色墨水的覆盖材9等的上表面上形成偏光层31,从而能够实现偏光层的形成。因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中,可以使涂布型偏光层的形成工序更容易。
此外,在显示装置2的制造方法中,配向膜32可以通过印刷法或喷墨法形成,聚合性液晶层33可以通过涂层法形成。因此,可以通过涂布形成偏光层31,相比粘贴偏振膜等的方法,这有助于使显示装置2的薄型化。
另外,虽然黑框部31b的宽度取决于边框区域NA的大小等,但是可以为3mm以上且15mm以下。
图5是用于说明比较实施方式涉及的偏光层的制造方法和问题点的图。在比较实施方式中,如图5的(a)所示,可以对覆盖材9进行黑色墨水BI等的装饰性印刷,以隐藏边框区域NA等。在这种情况下,如图5的(b)所示,比较实施方式涉及的偏光层50是通过在覆盖材9的形成有黑色墨水BI的表面上涂布形成聚合性液晶层33和配向膜32得到的。然而,形成有聚合性液晶层33和配向膜32的面因黑色墨水BI而具有约几十至几百μm的凹凸,因而难以形成偏光层50。
在此,为了减少形成聚合性液晶层33和配向膜32的面上的因黑色墨水BI引起的凹凸,如在图5的(c)所示的比较实施方式涉及的偏光层51中那样,可以考虑在黑色墨水BI之间印刷透明墨52的方法。此外,作为用于解决相同问题的方法,可以考虑如图5的(d)的所示的比较实施方式涉及的偏光层53那样,通过使用较厚的粘接层54转印至另一基板上形成的聚合性液晶层33和配向膜32。然而,在偏光层51和53中,存在膜厚度增加并且每个形成工序中的工序数量增加的问题。
[第二实施方式]
图6的(a)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与先前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相比,仅在于功能膜7设置在圆偏光层8和覆盖材9之间这一点上构成不同。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与先前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相比,除了圆偏光层8直接形成在密封层6上且覆盖材9直接形成在圆偏光层8上之外,可以通过相同的制造方法得到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在比圆偏光层8更靠近显示面的上层包括功能膜7。因此,为了使功能膜7成为内嵌膜,不需要采用使用双折射少的基材的COP聚合物膜等作为功能膜7。因此,降低了显示装置2的成本。
此外,当期望构成不具有触摸面板等的功能的显示装置时,可以如在图6的(b)所示的变形例涉及的显示装置2中那样去除功能膜7。在这种情况下,有助于显示装置2的薄型化。此外,如图6的(b)所示,可以在密封层6和可聚合液晶层33之间设置配向膜32。为了得到图6的(b)所示的显示装置2,可以直接地在密封层6的上表面上顺序地形成λ/4板30、配向膜32和聚合性液晶层33。
[第三实施方式]
图7的(a)和(b)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的俯视图。图7的(a)和(b)的每一个中的显示装置2在边框区域NA中包括上述黑框部31b。
如图7的(a)和(b)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2不具有矩形形状,而是在四角处具有四个半圆形的角部C。因此,在显示区域DA和边框区域NA中,也在四角处形成四个半圆形的角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角部C具有黑框部31b。也可以通过沿着角部C的轮廓对配向膜32的四角进行图案化来获得角部C中的黑框部31b。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提供具有非矩形的异形面板的显示装置2。
此外,图7的(a)所示的显示装置2在其端部具有切口部N。类似地,图7的(b)所示的显示装置2在由显示区域DA包围的位置里具有开口部H。当在母基板上形成的多个显示装置2被分成单独的显示装置2时,切口部N和开口部H可以一起形成。外部安装设备等可以安装在切口部N和开口部H上。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的(a)所示,黑框部31b形成在切口部N周围的边框区域NA中。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的(b)所示,黑框部31b形成在开口H周围的边框区域NA中。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黑框部31b能够实现切口部N和开口部H周围的隐藏。
切口部N和开口部H周围的黑框部31b是通过用激光照射在切口部N和开口部H在显示区域DA侧的端部处的配向材料形成配向膜32而得到的。因此,可以沿着切口部N和开口部H的复杂的轮廓形成配向膜32,进而形成黑框部31b。
图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显示装置的制造装置40的框图。显示装置的制造装置40包括控制器42、合成装置44和成膜装置46。控制器42控制合成装置44、和合成装置46。合成装置44制备第一配向膜溶液32a、第二配向膜溶液30a,第一聚合性液晶溶液30c和第二聚合性液晶溶液33c。成膜装置46进行上述各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光装置的各层的成膜。
[总结]
方式1的显示装置是从下层开始依次包括TFT层、发光层、密封层、偏光层的显示装置,所述偏光层包括:聚合性液晶层,其包含混合了二色性染料的聚合性液晶;配向膜,其与所述聚合性液晶层的一部分接触,且对所接触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内的聚合性液晶配向,在显示区域中,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接触的区域为偏光部,在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边框区域中,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不接触的区域为黑框部。
在方式2中,进一步包括所述偏光层上层的覆盖材,所述偏光层在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覆盖材之间具备所述配向膜。
在方式3中,所述偏光层在所述密封层与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之间具备所述配向膜。
在方式4中,在所述密封层与所述偏光层之间具备λ/4板。
在方式5中,在所述偏光层的上层或下层具备功能膜。
在方式6中,所述黑框部的宽度为3mm且以上15mm以下。
在方式7中,其包括以下两者中的一方:在端部中,在所述显示区域侧的周围具备所述黑框部的切口部;以及在被所述显示区域包围的位置中,在所述边框区域侧具备所述黑框部的开口部。
方式8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成膜工序,所述成膜工序中形成所述显示装置的各层,所述显示装置从下层开始依次包括TFT层、发光层、密封层、偏光层,在所述成膜工序中,包括形成所述偏光层的偏光层成膜工序,所述偏光层成膜工序通过形成聚合性液晶层和配向膜,以形成所述偏光层,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包含混合了二色性染料的聚合性液晶,所述配向膜与所述聚合性液晶层的一部分接触且对所接触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内的聚合性液晶配向;在所述偏光层成膜工序中,在所述偏光层上,在显示区域中形成偏光部且在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边框区域中形成黑框部,在所述偏光部上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接触,在所述黑框部上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不接触。
在方式9中,在所述偏光层成膜工序中,由印刷法或喷墨法形成所述配向膜。
在方式10中,在所述偏光层成膜工序中,由涂覆法形成所述聚合性液晶层。
在方式11中,包括:切口形成工序,其形成以下两者中的一方:在端部处,在所述显示区域侧的周围具备所述黑框部的切口部,以及在被所述显示区域包围的位置中,在所述边框区域侧具备所述黑框部的开口部;以及激光照射工序,其用激光照射配向材料形成所述配向膜,所述配向材料在所述切口部和所述开口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在显示区域侧的端部处。
方式12的显示装置的制造装置包括成膜装置,所述成膜装置形成所述显示装置的各层,所述显示装置依次形成包括TFT层、发光层、密封层、偏光层,所述成膜装置通过形成聚合性液晶层以及配向膜而形成所述偏光层,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包含混合了二色性染料的聚合性液晶,所述配向膜与所述聚合性液晶层的一部分接触,且对所接触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内的聚合性液晶配向,在所述偏光层上,在显示区域中形成偏光部且在被所述显示区域包围的位置中形成黑框部,在所述偏光部上,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接触,在黑框部上,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不接触。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中进行各种变更,将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适当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进一步地,能够通过组合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来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附图标记说明
2显示装置
4 TFT层
6 密封层
7 功能膜
8 圆偏光层
24 发光层
30λ/4板
31 偏光层
31a 偏光部
31b 黑框部
32 配向膜
33 聚合性液晶层
34 聚合性液晶
35 二色性染料
40 显示装置的制造装置
DA 显示区域
NA 边框区域
N 切口部
H 开口部
Claims (12)
1.一种显示装置,从下层开始依次包括:TFT层、发光层、密封层、偏光层,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光层包括:
聚合性液晶层,其包含混合了二色性染料的聚合性液晶;
配向膜,其与所述聚合性液晶层的一部分接触,且对所接触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内的聚合性液晶配向,
在显示区域中,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接触的区域为偏光部,
在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中,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不接触的区域为黑框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括所述偏光层上层的覆盖材,
所述偏光层在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覆盖材之间具备所述配向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偏光层在所述密封层与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之间具备所述配向膜。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在所述密封层与所述偏光层之间具备λ/4板。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在所述偏光层的上层或下层具备功能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黑框部的宽度为3mm以上且15m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以下两者中的一方:
在所述显示装置的端部中,在所述显示区域侧的周围具备所述黑框部的切口部;以及
在被所述显示区域包围的位置中,在所述边框区域侧具备所述黑框部的开口部。
8.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成膜工序,所述成膜工序中所述显示装置的各层,所述显示装置从下层开始依次包括TFT层、发光层、密封层、偏光层,
在所述成膜工序中,包括形成所述偏光层的偏光层成膜工序,所述偏光层成膜工序通过形成聚合性液晶层和配向膜,以形成所述偏光层,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包含混合了二色性染料的聚合性液晶,所述配向膜与所述聚合性液晶层的一部分接触且对所接触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内的聚合性液晶配向,
在所述偏光层成膜工序中,在所述偏光层上,在显示区域中形成偏光部且在包围所述显示区域的边框区域中形成黑框部,
在所述偏光部上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接触,
在所述黑框部上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不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偏光层成膜工序中,由印刷法或喷墨法形成所述配向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偏光层成膜工序中,由涂覆法形成所述聚合性液晶层。
11.根据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成膜工序中包括:
切口形成工序,其形成以下两者中的一方:在所述显示装置的端部处,在所述显示区域侧的周围具备所述黑框部的切口部;以及在被所述显示区域包围的位置中,在所述边框区域侧具备所述黑框部的开口部;
激光照射工序,其用激光照射配向材料形成所述配向膜,所述配向材料在所述切口部和所述开口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在显示区域侧的端部处。
12.一种显示装置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成膜装置,所述成膜装置形成所述显示装置的各层,所述显示装置依次形成包括TFT层、发光层、密封层、偏光层,
所述成膜装置通过形成聚合性液晶层以及配向膜而形成所述偏光层,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包含混合了二色性染料的聚合性液晶,所述配向膜与所述聚合性液晶层的一部分接触,且对所接触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内的聚合性液晶配向,
在所述偏光层上,在显示区域中形成偏光部且在被所述显示区域包围的位置中形成黑框部,
在所述偏光部上,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接触,
在黑框部上,所述偏光层的所述聚合性液晶层与所述配向膜不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8/010299 WO2019176065A1 (ja) | 2018-03-15 | 2018-03-15 | 表示デバイス、表示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表示デバイスの製造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869322A CN111869322A (zh) | 2020-10-30 |
CN111869322B true CN111869322B (zh) | 2023-04-04 |
Family
ID=67907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91140.0A Active CN111869322B (zh) | 2018-03-15 | 2018-03-15 |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的制造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20573B2 (zh) |
CN (1) | CN111869322B (zh) |
WO (1) | WO201917606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25384B2 (ja) * | 2020-07-22 | 2023-08-1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
CN112987160A (zh) * | 2021-02-03 | 2021-06-18 |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偏光材料、偏光片、显示面板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95118A (ja) * | 1992-09-17 | 1994-04-08 | Fujitsu Ltd | 液晶表示板 |
CN1627171A (zh) * | 2003-12-08 | 2005-06-15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251684A (zh) * | 2007-02-19 | 2008-08-2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晶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CN105093660A (zh) * | 2015-09-08 | 2015-11-25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偏光与配向功能整合膜的制备方法及液晶显示面板 |
CN107219688A (zh) * | 2017-07-31 | 2017-09-29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07621665A (zh) * | 2016-07-13 | 2018-01-23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设备 |
JP2018025785A (ja) * | 2016-07-29 | 2018-02-15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072140A (ja) * | 2008-09-17 | 2010-04-02 | Hitachi Displays Ltd | 液晶表示装置 |
JP6123563B2 (ja) * | 2012-08-31 | 2017-05-10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円偏光板および表示装置 |
KR102747239B1 (ko) | 2015-10-30 | 2024-12-26 | 스미또모 가가꾸 가부시키가이샤 | 편광판 및 이 편광판을 구비하는 표시 장치, 그리고 그 제조 방법 |
JP6631269B2 (ja) * | 2016-01-19 | 2020-01-15 |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 加飾部材、表示装置およ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
2018
- 2018-03-15 US US16/979,674 patent/US11320573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3-15 WO PCT/JP2018/010299 patent/WO201917606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8-03-15 CN CN201880091140.0A patent/CN1118693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95118A (ja) * | 1992-09-17 | 1994-04-08 | Fujitsu Ltd | 液晶表示板 |
CN1627171A (zh) * | 2003-12-08 | 2005-06-15 | 夏普株式会社 |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CN101251684A (zh) * | 2007-02-19 | 2008-08-27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晶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
CN105093660A (zh) * | 2015-09-08 | 2015-11-25 |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偏光与配向功能整合膜的制备方法及液晶显示面板 |
CN107621665A (zh) * | 2016-07-13 | 2018-01-23 |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设备 |
JP2018025785A (ja) * | 2016-07-29 | 2018-02-15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 |
CN107219688A (zh) * | 2017-07-31 | 2017-09-29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320573B2 (en) | 2022-05-03 |
US20210048568A1 (en) | 2021-02-18 |
CN111869322A (zh) | 2020-10-30 |
WO2019176065A1 (ja) | 2019-09-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388703B2 (en) |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having a plurality planarizing layers overlying the pixel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5150138B2 (ja) |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 |
US9601554B2 (en) |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11016612B2 (en) | Decoration film, cover panel comprising decoration film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decoration film | |
US9841631B2 (en) |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TWI354845B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having a constant cel | |
US9575356B2 (en) | Polarizer,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06816548A (zh) |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 |
JP2011227369A (ja) |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4419691B2 (ja) | 有機el装置、電子機器 | |
US11360347B2 (en) | Window substrate integrated with polarizing plate and method of preparing the same | |
US9343519B2 (en)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 |
CN104637984A (zh) |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KR20100063292A (ko) | 상부 발광방식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
JP2008218391A (ja) | 有機発光表示装置 | |
CN110504387A (zh) |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 |
KR20180057821A (ko) | 윈도우 패널,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및 제조방법 | |
CN111869322B (zh) | 显示装置、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显示装置的制造装置 | |
US20070091232A1 (en) | Flexib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US10203532B2 (en) | Device having a liquid crystal layer provided between substrates | |
US20160195760A1 (en)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 |
KR101795428B1 (ko) | 유기발광다이오드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 |
KR20220023284A (ko) |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방법 | |
US8372471B2 (en) | Electro-optical device and electronic instrument | |
JP2005347073A (ja) | 有機el装置、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