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834538B -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34538B
CN111834538B CN202010119715.4A CN202010119715A CN111834538B CN 111834538 B CN111834538 B CN 111834538B CN 202010119715 A CN202010119715 A CN 202010119715A CN 111834538 B CN111834538 B CN 1118345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electrode layer
electrode
display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197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34538A (zh
Inventor
金玉
王恩来
李如龙
习王锋
蒋际君
陆蕴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Govisionox Opt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1971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345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345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453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1/070158 priority patent/WO202116960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345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34538B/zh
Priority to US17/588,720 priority patent/US20220158059A1/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09G3/3225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 H10K59/65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image sensor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H20/83Electrodes
    • H10H20/831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10H20/8312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extending at least partially through the bodi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H20/83Electrodes
    • H10H20/832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10H20/833Transparent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0/00Individual 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H10H2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H20/85Packages
    • H10H20/857Interconnections, e.g. lead-frames, bond wires or solder bal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HINORGANIC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10H2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H20/00
    • H10H29/10Integrated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H10H20/00
    • H10H29/14Integrated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 covered by group H10H20/00 comprising multiple light-emitt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 H10H29/142Two-dimensional arrangements, e.g. asymmetric LED layou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05Electrodes
    • H10K59/8051Anodes
    • H10K59/80515An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26Layout of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显示面板具有相邻接的过渡区和透光区,且透光区的透光率大于过渡区的透光率;驱动背板包括位于过渡区的第一驱动电路,第一驱动电路具有第一输出端;平坦化层位于过渡区以及透光区的驱动背板上;第一电极层位于过渡区以及透光区的平坦化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且贯穿平坦化层以与第一输出端电连接,位于透光区的第一电极层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块以及连接相邻电极块的电极桥;位于透光区的若干第一发光单元,且每一第一发光单元对应位于每一电极块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第一电极层用于为若干第一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本发明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性能。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的屏占比一直是用户和制造商家较为关注的焦点,屏占比一般指显示屏面积与电子设备的前面板面积的比例。为了满足大屏占比的需求,全面屏的概念应运而生。为了实现全面屏,在显示面板上对应摄像头的区域设置用于显示图像的像素。
然而,发明人发现,虽然现有的电子设备屏占比有所提高,但是电子设备的性能还有待提高,例如摄像头的拍摄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从而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性能。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具有相邻接的过渡区和透光区,且透光区的透光率大于过渡区的透光率,显示面板具体包括:驱动背板,驱动背板包括位于过渡区的第一驱动电路,第一驱动电路具有第一输出端;平坦化层,平坦化层位于过渡区以及透光区的驱动背板上;第一电极层,第一电极层位于过渡区以及透光区的平坦化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且贯穿平坦化层以与第一输出端电连接,位于透光区的第一电极层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块以及连接相邻电极块的电极桥;位于透光区的若干第一发光单元,且每一第一发光单元对应位于每一电极块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第一电极层用于为若干第一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
显示面板包括相邻接的过渡区和透光区,且透光区的透光率大于过渡区的透光率,过渡区具有向透光区的若干个第一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的第一电极层。因此,透光区既可以用于图像显示,又可以透射光线;显示面板中位于透光区的第一电极层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块以及连接相邻电极块的电极桥,由此,通过优化透光区的第一电极层的排布方式,即第一电极层被设置为横跨多个第一发光单元且为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另外,第一发光单元与平坦化层之间只有一层电极层,即第一电极层,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第一发光单元与平坦化层之间有两层电极层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去除了一层电极层,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制程,节省成本;同时本发明削弱了形成电极层时电极层材料对平坦化层的轰击,改善了平坦化层的界面性能,进而能够提高第一电极层的质量和形貌,提高显示面板的性能。
另外,在垂直于驱动背板表面且垂直于电极桥延伸方向上,电极桥的剖面宽度在1μm-4μm范围内。由此,能够降低屏外光线在射入透光区的显示面板时被电极桥遮挡的光通量,能够提高透光区的透过率。
另外,位于所述透光区的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形状为折线形,每一所述电极块为所述折线形的拐点;优选地,相邻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所述电极桥相平行,且相平行的所述电极桥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μm。如此,有利于提高透光区的像素密度,且提高透光区的透过率。
另外,第一电极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透明电极层、金属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由此,第一电极层能够作为显示面板中构成光学微腔的全反光层,与第一发光单元构成光学微腔,使得透光区的色坐标趋于标准色坐标。
另外,显示面板还包括:电连接部,位于过渡区的平坦化层朝向驱动背板一侧,第一电极层贯穿平坦化层以与电连接部相接触;电连接层,位于过渡区的平坦化层朝向驱动背板的一侧,用于电连接电连接部与第一输出端。第一电极层通过电连接层电连接部与第一输出端,利用过渡区的第一驱动电路为透光区的第一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即透光区没有设置驱动电路,由此能够在保证透光区具有显示功能的前提下,提高透光区的透光率;优选地,电连接层的透光率大于第一电极层的透光率。
另外,驱动背板还包括位于过渡区的第二驱动电路,第二驱动电路具有第二输出端;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位于过渡区的平坦化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且贯穿平坦化层以与第二输出端电连接;位于过渡区的第二发光单元,第二发光单元位于第二电极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第二电极层用于为第二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且第二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层同层设置,第二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层的材料相同。第二驱动电路通过第二电极层用于为第二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由此能够实现过渡区的显示功能;另外,还能够利用制作第一电极层的工艺步骤制作第二电极层,有利于简化工艺步骤,节约制造成本。
另外,显示面板还包括主屏区,过渡区位于主屏区与透光区之间;驱动背板还包括位于主屏区的第三驱动电路,第三驱动电路具有第三输出端;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电极层,第三电极层位于主屏区的平坦化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且贯穿平坦化层以与第三输出端电连接;位于主屏区的第三发光单元,第三发光单元位于第三电极层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第三电极层用于为第三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且第三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层同层设置,第三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层的材料相同。第三驱动电路通过第三电极层用于为第三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由此能够实现主屏区的显示功能;另外,还能够利用制作第一电极层的工艺步骤制作第三电极层,有利于简化工艺步骤,节约制造成本。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可用于制作上述的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具有相邻接的过渡区和透光区,且透光区的透光率大于过渡区的透光率,包括:提供驱动背板,驱动背板包括位于过渡区的第一驱动电路,第一驱动电路具有第一输出端;在位于所述过渡区以及所述透光区的所述驱动背板上驱动背板上形成平坦化层;在所述平坦化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形成第一电极层,且贯穿平坦化层以与第一输出端电连接,位于透光区的第一电极层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块以及连接相邻电极块的电极桥;形成位于透光区的若干第一发光单元,且每一第一发光单元对应位于每一电极块远离驱动背板的一侧。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仅使用第一电极层对透光区的阳极进行布线,去除了一层电极层,如ITO电极层。由此避免了ITO电极层制程对于过渡区以及主屏区的平坦化层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本实施提供的制造方法,有利于节约工艺步骤,降低制造成本;且电极块和与电极块相对设置的第一发光单元构成光学微腔,使得透光区具有比较标准的色坐标,进而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另外,在形成第一电极层之前,还包括:在驱动背板上形成电连接部;在驱动背板上形成电连接层,电连接层用于电连接电连接部与第一输出端;在形成平坦化层的工艺步骤中,形成暴露出电连接部的第一通孔。透光区不设置驱动电路,由过渡区的第一驱动电路为透光区的第一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由此,可提高透光区的透光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包括相邻接的过渡区和透光区,且透光区的透光率大于过渡区的透光率,过渡区具有向透光区的若干个第一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的第一电极层。因此,透光区既可以用于图像显示,又可以透射光线;便于在透光区设置摄像头的采光部件,以实现在保证较高屏占比的同时,使得摄像头的采光部件能够接收足够的光线,进而提高摄像头的图片拍摄效果。
另外,透光区的驱动背板内不具有驱动电路,过渡区的第一驱动电路与透光区的第一电极层电连接,用于向多个与第一电极层电连接的第一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由此,能够避免射入透光区的光线被透光区的驱动电路反射或者阻挡,即能够提高透光区的透光率,进而能够提高位于透光区的摄像头的采光部件接收到的光通量,保证有足够的光线进入摄像头的采光部件,进而提高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和质量。
另外,第一发光单元与平坦化层间只有一层电极层,即第一电极层。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第一发光单元与平坦化层之间有两层电极层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去除了一层电极层,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制程,节省成本;同时,本发明第一发光单元与平坦化层间只有一层电极层,减少了电极层制程对平坦化层表面的轰击影响,改善了平坦化层的界面性能,进而有利于提高第一电极层的质量和形貌,提高显示面板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显示面板沿YY1方向切割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第一电极层的另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至图9是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中各步骤对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
由背景技术可知,现有的显示面板的性能有待提高。为了提高透光区的透光率,改善透光区的摄像头的采光部件的采光效果,通常在透光区的驱动背板上不设置驱动电路,透光区的发光单元由过渡区的驱动电路提供电信号。然而,在改善透光区的透光率的同时,又面临了主屏区和过渡区的阳极与其驱动电路的输出端搭接异常的问题,且还存在主屏区和过渡区的阳极中Ag迁移的问题,造成主屏区和过渡区显示异常。
分析发现,显示面板的制造步骤包括:在显示面板的透光区制作透明电极层,以透明电极层的材料为ITO为例,主屏区的漏极以及过渡区的漏极均会暴露在溅射ITO的工艺环境中以及图形化工艺环境中,这将导致漏极表面材料理化特性发生变化,造成漏极与对应的阳极搭接异常。
此外,不难发现过渡区和主屏区的平坦化层也会暴露在用于形成透明电极层的溅射工艺环境中,ITO材料轰击平坦化层的表面,导致平坦化层表面性能变差;后续在平坦化层的表面形成包含Ag的阳极时阳极中的Ag易从受损的平坦化层表面迁移,导致形成的Ag层疏松且凹凸不平,造成显示面板性能异常。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中位于透光区的第一电极层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块以及连接相邻电极块的电极桥,由此,通过优化透光区的第一电极层的排布方式,即第一电极层被设置为横跨多个第一发光单元且为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另外,第一发光单元与平坦化层之间只有一层电极层,即第一电极层,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第一发光单元与平坦化层之间有两层电极层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去除了一层电极层,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制程,节省成本;同时本发明削弱了形成电极层时电极层材料对平坦化层的轰击,改善了平坦化层的界面性能,进而能够提高第一电极层的质量和形貌,提高显示面板的性能。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以下各个实施例的划分是为了描述方便,不应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方式构成任何限定,各个实施例在不矛盾的前提下可以相互结合相互引用。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 中显示面板沿YY1方向切割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0具有相邻接的过渡区250和透光区260,且透光区260的透光率大于过渡区250的透光率,显示面板200具体包括:驱动背板201,驱动背板201包括位于过渡区250的第一驱动电路216,第一驱动电路216具有第一输出端256;平坦化层207,平坦化层207位于过渡区250以及透光区260的驱动背板201上;第一电极层203,第一电极层203位于过渡区250以及透光区260的平坦化层207远离驱动背板201的一侧,且贯穿平坦化层207以与第一输出端256电连接,位于透光区260的第一电极层203 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块241以及连接相邻电极块241的电极桥242;位于透光区 260的若干第一发光单元204,且每一第一发光单元204对应位于每一电极块241 远离驱动背板201的一侧,第一电极层203用于为若干第一发光单元204提供电信号。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进行详细说明。
显示面板200包括主屏区240、过渡区250以及透光区260,过渡区250位于主屏区240与透光区260之间。
具体地,主屏区240、过渡区250以及透光区260均具有图像显示功能,且透光区260的透光率大于主屏区240和过渡区250的透光率,主屏区240和过渡区250的透光率可以相同,即透光区260既可以用于图像显示,又可以透射光线。由此,便于在透光区260设置摄像头的采光部件,以实现在保证较高屏占比的同时,使得摄像头的采光部件能够接收足够的光线,进而提高摄像头的图片拍摄效果。
驱动背板201包括基底210以及位于基底210上的驱动器件层243。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0可应用于柔性显示装置中,相应的基底210为柔性基底,柔性基底的材料为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或者聚酰亚胺(PI)。基底210还可以为超薄玻璃基底,超薄玻璃基底的厚度小于50μm。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基底也可以为刚性基底,如刚性玻璃。
驱动器件层243为显示面板200中的发光单元发光提供驱动信号。驱动器件层243包括多层膜层结构,具体地,包括:有源层237;位于有源层237上的栅极结构,该栅极结构包括栅介质层213以及位于栅介质层213上的栅电极层 247;位于栅极结构一侧的有源层237内的源区(source),位于栅极结构另一侧的有源层237内的漏区(drain);位于栅介质层213上的第一电容导电层219;覆盖栅极结构、第一电容导电层219以及有源层237的电容介质层214;位于电容介质层214上且与第一电容导电层219位置正对的第二电容导电层218,以构成存储电容;覆盖电容介质层214以及第二电容导电层214的绝缘介质层215;贯穿绝缘介质层215、电容介质层214、栅介质层213且与源区电连接的源极以及与漏区电连接的漏极。
本实施例中,驱动器件层243内具有薄膜晶体管(TFT,Thin Film Transistor) 以及存储电容,薄膜晶体管可以为低温多晶硅(LTPS,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薄膜晶体管。可以理解的是,驱动器件层243还可以包括其他膜层结构,上述只是列举了最常见的薄膜晶体管的结构作为示例。
驱动器件层243用于构成驱动电路,驱动电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以及至少一个存储电容,薄膜晶体管可以为开关管和/或驱动管。本实施例中,透光区260的驱动器件层243内没有驱动电路,以便于满足透光区260具有高透光率的需求,也就是说,透光区260没有薄膜晶体管以及存储电容。过渡区 250的驱动器件层243内具有第一驱动电路216,且第一驱动电路216具有第一输出端256,本实施例中,第一输出端256为第一驱动电路216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
本实施例中,驱动背板200还包括位于过渡区250的第二驱动电路(未图示),第二驱动电路具有第二输出端,该第二驱动电路用于为过渡区250的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驱动背板201还可以包括位于主屏区240的第三驱动电路217,且第三驱动电路217具有第三输出端257,第三输出端257可以为第三驱动电路 217中薄膜晶体管的漏极,用于为主屏区240的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0还包括位于过渡区250的平坦化层207朝向驱动背板201一侧的电连接部230。电连接部230的材料为导电材料,例如金属材料,另外,电连接部230的材料也可以与第一输出端256的材料相同。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0还包括电连接层202,电连接层202位于过渡区 250的平坦化层207朝向驱动背板201的一侧,用于电连接电连接部230与第一输出端256。
电连接层202的透光率大于第一电极层203的透光率;电连接层202的材料为透明电极材料,例如ITO、IZO;且电连接层202的厚度为埃280埃~340 埃,如300埃、320埃。在其他实施例中,电连接层的材料也可以为Mg/Ag合金、Al、Li、Ca或In的一种或者多种。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0还包括平坦化层207,平坦化层207位于主屏区 240、过渡区250以及透光区260的驱动背板201上。
平坦化层207除覆盖透光区260以及过渡区250的驱动背板201外,还覆盖主屏区240的驱动背板201。一方面,平坦化层207可提供具有较高平坦度的表面,另一方面,平坦化层207还为第一电极层203提供界面基础。
平坦化层207的材料为透明材料,具体可以为无机透明材料如氧化硅,也可以为有机透明材料如聚酰亚胺。本实施例中,平坦化层207的材料为聚酰亚胺。
具体地,位于过渡区250的平坦化层207内具有贯穿平坦化层207的第一通孔225,第一通孔225暴露出电连接部230的部分表面。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0还包括第一电极层203以及与第一电极层203 接触的若干个第一发光单元204。
其中,第一电极层203位于过渡区250以及透光区260的平坦化层207远离驱动背板201的一侧,第一电极层203贯穿平坦化层207以与电连接部230 相接触;具体地,第一电极层203位于第一通孔225内,与第一通孔225暴露的电连接部230相接触,电连接部230通过电连接层202与第一输出端256电连接,由此实现第一电极层203与第一输出端256电连接;又由于第一电极层 203接触若干个第一发光单元204,进而实现第一输出端256能够同时控制若干个第一发光单元204工作,从而实现透光区260的图像显示功能。
透光区260的驱动背板201内没有设置驱动电路,透光区260的第一发光单元204与过渡区250的第一驱动电路216电连接以实现图像显示功能。由此,可以避免驱动电路阻挡或反射射入透光区260的光线,进而提高透光区260的显示面板200的透光率,有更多的光线被位于透光区260的摄像头的采光部件接收,即能够提高摄像头的采光部件的采光量,进而提高摄像头的图片拍摄效果和质量。
另外,现有技术中透光区包括多个驱动电路,平坦化层内具有多个贯穿平坦化层且暴露每一驱动电路的通孔,且每一通孔内具有与每一发光单元连接的电极层,即设置多个分立的位于多个通孔内的电极层,并且每一电极层为与电极层对应的每一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即现有技术中透光区的平坦化层内具有多个通孔,且通孔内的填充材料不同于平坦化层的材料;由于通孔内的材料与平坦化层不同,折射率也不同,光线经由透光区时,通过通孔的光线与通过平坦化层其他区域的光线的传输方向不同,即到达摄像头的采光部件的光线传输方向比较紊乱,发生明显的衍射问题,进而影响摄像头的拍摄效果。而本实施例中透光区260的平坦化层207内没有通孔,透光区260的平坦化层207的厚度一致,即透光区260的平坦化层207的材料均匀性一致,对射入平坦化层207 的光线的折射率没有明显差别,即光线在透光区260的平坦化层207中的折射效果大致相同,进而经过平坦化层207的光线的传输方向趋于一致,使得摄像头的采光部件接收到的光线的传输方向大致相同,进而能够避免光线在透光区 260发生衍射问题,从而改善拍摄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203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透明电极层(未标识)、金属电极层(未标识)和第二透明电极层(未标识)。
第一透明电极层以及第二透明电极层的材料包括ITO(氧化铟锡)或IZO (氧化锌锡),金属电极层的材料包括Mg、Ag或者Al中的至少一种。作为一个例子,第一电极层203可以为ITO层/Ag层/ITO层的叠层结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也可以为单层结构或者叠层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 203为阳极。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0还包括位于透光区260的第一电极层203以及第一发光单元204。
参考图1,位于透光区260的第一电极层203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块241以及连接相邻电极块241的电极桥242。关于电极块241以及电极桥242的结构,可参考前述关于第一电极层203的描述。
如此,通过电极桥242电连接相邻的电极块241,使得透光区260的至少两个第一发光单元204可以共用同一驱动电路,且由于电极桥242占据的空间小,因此能够满足透光区260透过率的要求;并且,由于第一电极层203为含Ag的叠层结构,第一电极层203为透光区260构成光学微腔提供了半透半反膜,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透光区260具有光学微腔,使得透光区260和主屏区240 以及过渡区250三个区域的光学微腔的腔长差异性小,从而提高透光区260、主屏区240以及过渡区250的色坐标一致性,进一步的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每一第一发光单元204对应位于每一电极块241远离驱动背板201的一侧;电极桥242在驱动背板201上的正投影至少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发光单元204 在驱动背板201上的正投影之间,即电极桥242至少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单元204之间。具体地,第一发光单元204在驱动背板201上的正投影大于与第一发光单元204对应的电极块241在驱动背板201上的正投影,即第一发光单元204的尺寸大于与第一发光单元204对应的电极块241的尺寸。
另外,电极桥242在驱动背板20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小于电极块241在在驱动背板20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即电极桥242的尺寸小于电极块241的尺寸。在垂直于驱动背板201表面且垂直于电极桥242延伸方向上,电极桥242的剖面宽度在1μm-4μm范围内,例如为2um、2.8um、3um。
由于电极桥242的尺寸小于电极块241的尺寸,且电极桥242至少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单元204之间,能够避免通过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单元204 之间的区域射入的大部分光线被电极桥242阻挡和反射,即大部分光线能够通过相邻的两个第一发光单元204之间的区域射入显示面板200内部,透光区260 的显示面板200的透光率较高,有利于提高位于透光区260的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另外,第一发光单元204的尺寸大于与第一发光单元204对应的电极块241 的尺寸,能够避免光线被电极块241阻挡和反射,从而能够进一步地提高透光区260的显示面板200的透光率,提高位于透光区260的摄像头的拍摄效果。
本实施例中,在垂直于驱动背板201表面且垂直于电极桥242延伸方向上,电极桥242的剖面宽度为2.5μm-3.5μm,如此,在保证透光区260具有高透光率的同时,有利于降低电极桥242的制作工艺难度,如降低湿法刻蚀形成电极桥 242的刻蚀难度,且进一步的保证电极桥242具有良好的形貌,进一步的避免相邻电极桥242之间发生不必要的电连接,从而进一步的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每一第一电极层203包括至少2个电极块241以及连接相邻电极块241的电极桥242。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电极块241的数量大于或等于3,且位于透光区 260的第一电极层203的形状为折线形,每一电极块241为折线形的拐点。由此,与同一驱动电路电连接的第一发光单元204呈折线形分布,能够提高透光区260 的像素密度。
为了进一步的提高透光区260的像素密度,相邻第一电极层203的电极桥 242相平行。本实施例中,相平行的电极桥242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μm,如此,有利于进一步的提高透光区260的透光面积,进一步的提高透光区260的透光率。
图1中以第一发光单元204的数量为4为例,即同一第一电极层203与4 个第一发光单元204电连接。在其他实施例中,同一第一电极层也可以与2个、 3个或者任意多个第一发光单元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的形状还可以为规则直线形或者不规则连线。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另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不同电极块241以及连接相邻电极块241的电极桥242为规则直线形。
第一发光单元204包括:空穴注入层(HIL,Hole Inject Layer)、位于空穴注入层上的空穴传输层(HTL,Hole Transport Layer)、位于空穴传输层上的发光层(EML,Emitting Layer)、位于发光层上的电子传输层(ETL,Electron Inject Layer)以及位于电子传输层上的电子注入层(EIL,Electron Inject Layer)。
第一发光单元204可发出红光、蓝光或者绿光。
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203与平坦化层207间只有一层电极层,即第一电极层203。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第一发光单元103与平坦化层107之间有两层电极层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去除了ITO电极层,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200的制程,节省成本。
同时,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204与平坦化层间207只有一层电极层,由此避免了ITO对平坦化层207的轰击,改善了平坦化层207的界面性能,进而能够提高位于平坦化层207表面的第一电极层203的质量和形貌,提高显示面板200的性能。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0还包括:第二电极层222,第二电极层222位于过渡区250的平坦化层207远离驱动背板201的一侧,且贯穿平坦化层207以与第二输出端(未标识)电连接;位于过渡区250的第二发光单元223,第二发光单元223位于第二电极层222远离驱动背板201的一侧,第二电极层222用于为第二发光单元223提供电信号,且第二电极层222与第一电极层203同层设置,第二电极层222与第一电极层203的材料相同。
过渡区250的平坦化层207内具有第二通孔,第二通孔暴露第二输出端的部分表面,且第二电极层222还位于第二通孔内;第二驱动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过渡区250的第二发光单元223电连接,用于为过渡区250的第二发光单元 223提供电信号,以实现过渡区250的图像显示功能。
进一步地,第二电极层222与第一电极层203同层设置,第二电极层222 与第一电极层203的材料相同。由此,可以采用与第一电极层203相同的构图工艺形成第二电极层222,即能够利用制作第一电极层203的工艺步骤制作第二电极层222,从而简化工艺步骤,节约制造成本。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0还包括:第三电极层208,第三电极层208位于主屏区240的平坦化层207远离驱动背板201的一侧,且贯穿平坦化层207以与第三输出端257电连接;位于主屏区240的第三发光单元220,第三发光单元 220位于第三电极层208远离驱动背板201的一侧,第三电极层208用于为第三发光单元220提供电信号,且第三电极层208与第一电极层203同层设置,第三电极层208与第一电极层203的材料相同。
第三驱动电路217的第三输出端257与主屏区240的第三发光单元220电连接,用于为主屏区240的第三发光单元220提供电信号,以实现主屏区240 的图像显示功能。
具体地,位于主屏区240的平坦化层207内具有与第一输出端257对应的第三通孔224,且第三通孔224暴露第一输出端257的部分表面。第三电极层 208位于第三通孔224内,且第三电极层208与第一输出端257相接触以实现为第三发光单元220提供电信号。
进一步地,第三电极层208与第一电极层203同层设置,第三电极层208 与第一电极层203的材料相同。由此,可以采用与第一电极层203相同的构图工艺形成第三电极层208,即能够利用制作第一电极层203的工艺步骤制作第三电极层208,从而简化工艺步骤,节约制造成本。
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0还包括第四电极层205,第四电极层205覆盖第一发光单元204、第二发光单元223以及第三发光单元220;第四电极层205为阴极,第四电极层205的材料与第一电极层203的材料相同。
位于透光区260的多个电极块241与第四电极层205构成多个微腔,同时第二电极层222与第四电极层205、第三电极层208与第四电极层205也构成微腔,即透光区260、主屏区240和过渡区250均具有微腔,使得透光区260、主屏区240和过渡区250较为接近的色坐标,进而保证整个显示面板200的色坐标趋于一致,提高显示面板200的色彩均匀性,进而提高显示面板200的显示效果。
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显示面板200还包括:像素限定层209,位于平坦化层207远离驱动背板201的一侧,用于限定第一发光单元204、第二发光单元以及第三发光单元的位置;支撑柱221,位于像素限定层209远离驱动背板 201的一侧,且第四电极层205还覆盖支撑柱221。
本实施例中,主屏区240、过渡区250以及透光区260均具有图像显示功能,且透光区260的透光率大于主屏区240和过渡区250的透光率,即透光区260 既可以用于图像显示,又可以透射光线。由此,便于在透光区260设置摄像头的采光部件,以实现在保证较高屏占比的同时,使得摄像头的采光部件能够接收足够的光线,进而提高摄像头的图片拍摄效果。
另外,透光区260的驱动背板内不具有驱动电路,过渡区250的第二驱动电路217与透光区260的第一电极层203电连接,用于向多个与第一电极层203 电连接的第一发光单元204提供电信号。由此,能够避免射入透光区260的光线被透光区260的驱动电路反射或者阻挡,即能够提高透光区260的透光率,进而能够提高位于透光区260的摄像头的采光部件接收到的光通量,保证有足够的光线进入摄像头的采光部件,进而提高摄像头的拍摄效果和质量。
另外,第一发光单元204与平坦化层207间只有一层电极层,即第一电极层203。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第一发光单元204与平坦化层207之间有两层电极层的技术方案,本发明去除了一层电极层,有利于简化显示面板200的制程,节省成本。
也就是说,在平坦化层207朝向驱动背板201的一侧无需设置透明导电材料如ITO,因而能够避免形成ITO的工艺步骤带来的不良影响,改善平坦化层 207的界面性能,进而能够提高第一电极层207的质量和形貌。如能够避免形成 ITO工艺步骤对过渡区250的第二输出端以及对主屏区240的第三输出端257 造成的损伤问题,从而避免搭接异常问题,进而改善显示面板200的性能。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与前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位于透光区的第一电极层直接与过渡区的第一电连接部连接电连接,从而实现向多个第一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图4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参考图4,显示面板300包括相邻接的过渡区350、透光区360和主屏区340。显示面板200具体包括:驱动背板301;驱动器件层341;平坦化层207;第四电极层305;像素限定层309;支撑柱321。
驱动器件层341为显示面板300中的发光单元发光提供驱动信号。驱动器件层341包括多层膜层结构,具体地,包括:有源层337、栅介质层313、栅电极层347、第一电容导电层319、电容介质层314、第二电容导电层318、绝缘介质层315。
过渡区350的驱动器件层341内具有第一驱动电路316,且第一驱动电路316具有第一输出端356;第二驱动电路(未图示),第二驱动电路具有第二输出端;第三驱动电路317,且第三驱动电路317具有第三输出端357。
本实施例中,平坦化层307内具有与分别与第一输出端356、第二输出端3 和第三输出端357对应的第一通孔325、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324。第一电极层 303位于第一通孔325内且通过第一通孔325与第一输出端356电连接,用于为若干个第一发光单元304提供电信号,以实现透光区360的图像显示功能;第三电极层308位于第三通孔324内且通过第三通孔324与第三输出端357电连接,用于为若干个第三发光单元320提供电信号,以实现主屏区340的图像显示功能。
相对于上一实施例,本实施例改变了驱动器件层341的布局,即第一输出端356更加靠近透光区360,无需提供额外的电连接部和电连接层电连接第一电极层303与第一输出端356,即第一电极层303直接与第一输出端356连接。由此,节省了在过渡区350内制作电连接部等部件的制程,有利于节省成本。
另外,由于过渡区350不包含电连接部等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驱动背板301 的尺寸,提高驱动背板301的集成度,进而减小显示面板300的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与前一实施例相同或相应的部分,请详细参考上一实施例,以下将不做详细赘述。
相应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数码相框或者导航仪等具有电视功能的产品或者部件。
进一步地,显示装置还包括采光部件,采光部件与透光区的位置相对应,采光部件可以为摄像头或者指纹识别芯片等。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可应用于上述的显示面板。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者相应的部分,可参考上述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下将结合图5至图9对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步骤S1、参考图5,提供驱动背板401,驱动背板401包括主屏区440、过渡区450以及透光区460,过渡区450位于主屏区440与透光区460之间,驱动背板401包括位于过渡区450的第一驱动电路416,第一驱动电路416具有第一输出端456。
驱动背板401还包括:驱动器件层441,具体包括:有源层437、栅介质层 413、栅电极层447、第一电容导电层419、电容介质层414、第二电容导电层 418、绝缘介质层415。
位于过渡区450的第二驱动电路(未标识),第二驱动电路具有第二输出端 (未标识);位于主屏区440的第三驱动电路417,第三驱动电路417具有第三输出端457。
驱动器件层441为显示面板300中的发光单元发光提供驱动信号。驱动器件层441包括多层膜层结构,具体地,过渡区450的驱动器件层441内具有第一驱动电路416,且第一驱动电路416具有第一输出端456;第二驱动电路(未图示),第二驱动电路具有第二输出端;第三驱动电路417,且第三驱动电路417 具有第三输出端457。
步骤S2、参考图6,在驱动背板401上形成电连接部430;在驱动背板401 上形成电连接层402,电连接层402用于电连接电连接部430与第一输出端456。
采用溅射工艺形成电连接膜,再利用湿法刻蚀去除部分电连接膜形成图形化的电连接层402。湿法刻蚀采用的刻蚀溶液为浓度为5.0%草酸水溶液。
电连接层402的厚度为280埃~340埃,例如为300埃、320埃。
步骤S3、参考图7,在位于过渡区450以及透光区460的驱动背板401上形成平坦化层407。
在形成平坦化层407的工艺步骤中,形成暴露出电连接部430的第一通孔 425,即在过渡区450的第一平坦化层407内形成第一通孔425,且第一通孔425 暴露出电连接部430的部分表面;并且在过渡区450的第一平坦化层407内形成第二通孔,第二通孔暴露出第二输出端的部分表面;在主屏区440的第一平坦化层407内形成第三通孔425,且第三通孔424暴露出第三输出端457的部分表面。
在一个例子中,平坦化层407的厚度可以为2.1μm。
步骤S4、参考图8,在平坦化层207远离驱动背板401的一侧形成第一电极层403,且贯穿平坦化层407以与第一输出端456电连接,位于透光区460的第一电极层403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块以及连接相邻电极块的电极桥。
具体地,第一电极层403位于过渡区450以及透光区460的平坦化层407 远离驱动背板401的一侧。在透光区460的平坦化层407远离驱动背板401的表面形成第一电极层403,且第一电极层403还覆盖第一通孔425底部和侧壁。由此,第一电极层403通过电连接层402与第一电连接部456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层403包括依次堆叠设置的第一透明电极层、金属电极层以及第二透明电极层。其中,第一透明电极层的材料为ITO,其厚度为 80埃~120埃,例如为90埃、100埃、110埃;第二透明电极层的材料为ITO,其厚度为80埃~120埃,例如为90埃、100埃、110埃;金属电极层的材料为 Ag或Mg,其厚度为900埃~1100埃,例如为950埃、1000埃、1050埃。
本实施例中,在形成第一电极层403的工艺步骤中,还形成位于过渡区450 的平坦化层407上的第二电极层422以及位于主屏区440的平坦化层407上的第三电极层408。如此,可以节省制程步骤与制造成本。
本实施例中,采用湿法刻蚀工艺形成第一电极层403、第二电极层422和第三电极层408。湿法刻蚀工艺采用的刻蚀液体可以为包含HNO3、CH3COOH以及H3PO4的酸性溶液。
步骤S5、参考图9,形成位于透光区460的若干第一发光单元404,且每一第一发光单元404对应位于每一电极块远离驱动背板401的一侧,第一电极层 403用于为若干第一发光单元404提供电信号。
形成位于过渡区450的第二发光单元423,且第二电极层422用于为第二发光单元423提供电信号;形成位于主屏区440的第三发光单元420,且第三电极层408用于为第三发光单元420提供电信号。
在形成第一发光单元404、第二发光单元423以及第三发光单元420之前,还包括:在平坦化层407上形成像素限定层409。
后续的工艺步骤还包括:在像素限定层409上形成支撑部421;在第一发光单元404、第二发光单元423以及第三发光单元420上形成阴极405。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仅使用第一电极层403对透光区460 的阳极进行布线,节约了ITO产能,避免了ITO制程对于过渡区450以及主屏区440的平坦化层407造成的不良影响,因而能够避免过渡区450以及主屏区 440的平坦化层407上的Ag迁移问题,从而避免由于Ag迁移问题带来的产品异常的问题。
并且,本实施例中能够避免ITO制程对于第二输出端以及第三输出端457 造成的损伤问题,从而避免主屏区440的第三电极层408与第三输出端457搭接异常问题,且避免过渡区450的第二电极层422与第二输出端搭接异常问题。
同时,本实施提供的制造方法,有利于节约工艺步骤,降低制造成本,且保证透光区460、过渡区450以及主屏区440的光学微腔腔长一致性,进而改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例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9)

1.一种显示面板,具有相邻接的过渡区和透光区,且所述透光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过渡区的透光率,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背板,所述驱动背板包括位于所述过渡区的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具有第一输出端;
平坦化层,所述平坦化层位于所述过渡区以及所述透光区的所述驱动背板上;
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一电极层位于所述过渡区以及所述透光区的所述平坦化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且贯穿所述平坦化层以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电连接,其中,位于所述透光区的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块以及连接相邻所述电极块的电极桥;
位于所述透光区的若干第一发光单元,且每一第一发光单元对应位于每一所述电极块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用于为所述若干第一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电连接部,位于所述过渡区的所述平坦化层朝向所述驱动背板一侧,所述第一电极层贯穿所述平坦化层以与所述电连接部相接触;电连接层,位于所述过渡区的所述平坦化层朝向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用于电连接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输出端,所述电连接层的透光率大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透光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驱动背板表面且垂直于所述电极桥延伸方向上,所述电极桥的剖面宽度在1μm-4μm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透光区的所述第一电极层的形状为折线形,每一所述电极块为所述折线形的拐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所述电极桥相平行,且相平行的所述电极桥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透明电极层、金属电极层和第二透明电极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背板还包括位于所述过渡区的第二驱动电路,所述第二驱动电路具有第二输出端;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二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位于所述过渡区的所述平坦化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且贯穿所述平坦化层以与所述第二输出端电连接;位于所述过渡区的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二电极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二电极层用于为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且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二电极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材料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主屏区,所述过渡区位于所述主屏区与所述透光区之间;所述驱动背板还包括位于所述主屏区的第三驱动电路,所述第三驱动电路具有第三输出端;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三电极层,所述第三电极层位于所述主屏区的所述平坦化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且贯穿所述平坦化层以与所述第三输出端电连接;位于所述主屏区的第三发光单元,所述第三发光单元位于所述第三电极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所述第三电极层用于为所述第三发光单元提供电信号,且所述第三电极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同层设置,所述第三电极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的材料相同。
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9.一种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所述显示面板具有相邻接的过渡区和透光区,且所述透光区的透光率大于所述过渡区的透光率,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驱动背板,所述驱动背板包括位于所述过渡区的第一驱动电路,所述第一驱动电路具有第一输出端;
在位于所述过渡区以及所述透光区的所述驱动背板上形成平坦化层;
在所述平坦化层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形成第一电极层,且贯穿所述平坦化层以与所述第一输出端电连接,位于所述透光区的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至少两个电极块以及连接相邻所述电极块的电极桥;
形成位于所述透光区的若干第一发光单元,且每一第一发光单元对应位于每一所述电极块远离所述驱动背板的一侧;
其中,在形成所述第一电极层之前,还包括:在所述驱动背板上形成电连接部;在所述驱动背板上形成电连接层,所述电连接层用于电连接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输出端;在形成所述平坦化层的工艺步骤中,形成暴露出所述电连接部的第一通孔。
CN202010119715.4A 2020-02-26 2020-02-26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8345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19715.4A CN111834538B (zh) 2020-02-26 2020-02-26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PCT/CN2021/070158 WO2021169607A1 (zh) 2020-02-26 2021-01-04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US17/588,720 US20220158059A1 (en) 2020-02-26 2022-01-31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19715.4A CN111834538B (zh) 2020-02-26 2020-02-26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34538A CN111834538A (zh) 2020-10-27
CN111834538B true CN111834538B (zh) 2021-07-06

Family

ID=729136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19715.4A Active CN111834538B (zh) 2020-02-26 2020-02-26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58059A1 (zh)
CN (1) CN111834538B (zh)
WO (1) WO20211696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4400B (zh) * 2020-02-26 2021-10-1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1834538B (zh) * 2020-02-26 2021-07-0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14566522A (zh) 2020-11-27 2022-05-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4566520A (zh) 2020-11-27 2022-05-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7037712A (zh) 2020-11-27 2023-11-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KR20220095573A (ko) * 2020-12-30 2022-07-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표시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GB2609583A (en) * 2021-01-05 2023-02-08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909053A (zh) * 2021-01-26 2021-06-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14400239B (zh) * 2021-12-21 2023-04-07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17616905A (zh) * 2022-06-21 2024-02-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064630A (zh) * 2022-06-28 2022-09-16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电子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67824A1 (en) * 2000-03-07 2001-09-13 Idemitsu Kosan Co., Ltd. Active-drive organic el displa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03187983A (ja) * 2001-12-17 2003-07-04 Ricoh Co Ltd 有機elトランジスタ
KR102278604B1 (ko) * 2014-08-29 2021-07-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박막 트랜지스터 어레이 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0763249B2 (en) * 2018-05-31 2020-09-01 Sharp Kabushiki Kaisha Image display device
US11626544B2 (en) * 2018-07-20 2023-04-11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Display device
CN110767694B (zh) * 2018-12-28 2020-12-29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00082582A (ko) * 2018-12-31 2020-07-08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영역 내에 관통-홀을 구비한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CN110047846B (zh) * 2019-03-28 2021-06-2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和智能设备
CN110767835B (zh) * 2019-03-29 2021-01-2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透明显示面板、显示屏、显示装置及掩膜板
CN110112184B (zh) * 2019-04-17 2021-09-0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11834538B (zh) * 2020-02-26 2021-07-0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34538A (zh) 2020-10-27
WO2021169607A1 (zh) 2021-09-02
US20220158059A1 (en) 2022-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34538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US10756136B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20293637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US11393877B2 (en) Display substrate having first pixel unit and second pixel unit with unequal effective light-emitting areas and equal light-reflecting areas,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1293158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41622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834400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3644220B (zh) 一种显示面板、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2687193B (zh) 显示面板
CN109997230A (zh) 像素单元及其制造方法和双面oled显示装置
US2024002339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0191870A1 (zh)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装置
US12156418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display device
US10483497B2 (en) OLED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103398B (zh) 一种显示面板
US20240373689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1725276B (zh) 发光器件、显示装置及发光器件的制备方法
KR20240048033A (ko)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US20220045146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panel
CN114242749A (zh) 显示装置
US20240284736A1 (en) Display panel,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the same
US20240397780A1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039062B (zh) 触控显示基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US20240274767A1 (en) Display substrate
CN114551541B (zh) 显示面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