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70718A - 内窥镜系统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70718A CN111770718A CN201980014899.3A CN201980014899A CN111770718A CN 111770718 A CN111770718 A CN 111770718A CN 201980014899 A CN201980014899 A CN 201980014899A CN 111770718 A CN111770718 A CN 1117707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bservation mode
- light
- mode
- image
- still im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655—Control therefor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4—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combined with photographic or television appliances
- A61B1/045—Control thereof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6—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 A61B1/07—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with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using light-conductive means, e.g. optical fib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窥镜系统,其具有多个观察模式,并且能够简单地转移到不同的观察模式及复位到原始的观察模式。通过设置于内窥镜(12)的自动复位型模式切换开关(13a)的操作,在第1观察模式下模式切换开关(13a)的开启状态的持续时间小于特定的长按判定时间的情况下,转移到特定观察模式,在模式切换开关(13a)的开启状态的持续时间为长按判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在经过长按判定时间之后且持续开启状态的期间转移到第2观察模式,然后在模式切换开关(13a)成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复位到第1观察模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系统,其具有多个观察模式,并且能够简单地转移到不同的观察模式及复位到原始的观察模式。
背景技术
在医疗领域中,一般使用具备光源装置、内窥镜及处理器装置的内窥镜系统来进行诊断。近年来,利用一种不仅具备普通观察模式,而且还具备特殊观察模式的内窥镜系统,该普通观察模式下将白色光用作照明光并对观察对象进行拍摄而获取和显示能够以自然的色彩观察到观察对象的图像,该特殊观察模式下通过钻研用于照射观察对象的照明光的波长,或者对拍摄观察对象而获得的图像信号实施光谱估计处理等信号处理而获得强调了粘膜表层上的微小变化或血管和腺管等特定的组织或结构的观察图像等。观察者通过切换这些多个观察模式以显示不同种类的图像并进行比较,从而能够进行病变的筛选或诊断且使其更为可靠。例如,通过比较使色调发生变化的多个特殊观察模式的图像,从而有可能通过显示画面上的颜色来识别胃等病变部分中的癌和除癌以外的部分。
一般通过附带于内窥镜上的按钮式自动复位型开关(瞬时开关)来进行包含普通观察模式及特殊观察模式等观察模式的切换。观察者每按1次上述按钮时,观察模式以特定的顺序转移,相应地显示于显示器的图像进行转移。如此,观察者即使在操作内窥镜时也能够以特定的顺序切换基于多个观察模式的显示图像。由此,能够比较不同种类的图像。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自动选择适当的观察模式的内窥镜系统等。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的内窥镜系统具有特殊观察模式作为观察模式,进一步具有2个子模式即特殊观察模式A和特殊观察模式B作为特殊观察模式,根据放大操作等而在这些两子模式中自动选择其中任一个。因此,能够通过转移到更适当的观察模式而迅速地显示优选种类的图像。
并且,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观察者能够通过对开关进行手动操作而将显示图像切换到使色调发生变化的图像的内窥镜装置。在该内窥镜装置中即使使用开关数量不同的内窥镜,也能够根据数量而对各自的开关灵活地分配功能,并且显示图像切换的功能也能够分配到所希望的开关上。因此,观察者能够通过适当地对开关进行操作来切换使色调发生变化的图像并对图像进行比较。
以往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540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0702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如上所述,在除了普通观察模式以外还具有多个特殊观察模式的内窥镜系统中,可通过切换观察模式对显示图像进行比较而获得对筛选和诊断有用的信息。为了更高度地进行识别,有时优选将上述多个特殊观察模式的图像进行多次比较。
在通过观察者的操作来对观察模式进行转移的情况下,该操作必须是不会妨碍观察者对内窥镜的操作的操作方法。例如,迄今为止,观察者每次按压开关时,观察模式以特定的顺序循环转移。在该操作方法中,观察者能够利用诸如按压单个开关的容易的方法来对观察模式进行转移。然而,例如,在3种观察模式通过手动操作以特定的顺序循环转移的内窥镜系统中,若想要复位到上一种观察模式而确认图像的情况下,需要进行两次按压操作。因此,为了迅速且高效地进行筛选或诊断,期望能够在所希望的观察模式之间迅速切换,并且还能够转移到其他观察模式的简单的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窥镜系统,其具有多个观察模式,并且能够简单地转移到不同的观察模式及复位到原始的观察模式。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内窥镜系统具有图像获取部、图像处理部、显示部及自动复位型开关。图像获取部获取通过照射波段不同的多个照明光并拍摄被摄体而获得的多个图像。图像处理部对所获取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显示部显示所获取的图像和/或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图像。自动复位型开关设置于至少1个内窥镜。该内窥镜系统至少具有第1观察模式、第2观察模式及特定观察模式这3种观察模式,它们通过照明光和/或图像处理而将彼此不同的种类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开关中的1个是对观察模式进行变更的模式切换开关,在第1观察模式下,在模式切换开关的开启状态的持续时间为长按判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在经过长按判定时间之后且持续开启状态的期间转移到第2观察模式,在模式切换开关成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复位到第1观察模式,在第1观察模式下,在模式切换开关的开启状态的持续时间为小于长按判定时间的情况下,转移到特定观察模式。
本发明的内窥镜系统具有图像获取部、图像处理部、显示部及自动复位型开关。图像获取部获取通过照射波段不同的多个照明光并拍摄被摄体而获得的多个图像。图像处理部对所获取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显示部显示所获取的图像和/或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图像。自动复位型开关设置于至少1个内窥镜。该内窥镜系统至少具有第1观察模式、第2观察模式及特定观察模式这3种观察模式,它们通过照明光和/或图像处理而将彼此不同的种类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开关中的1个是对观察模式进行变更的模式切换开关,在第1观察模式下,在模式切换开关设为开启状态的情况下,在从设为开启状态的时刻起的特定的转移时间,转移到第2观察模式,并在经过转移时间之后复位到第1观察模式。
本发明的内窥镜系统具有图像获取部、图像处理部、显示部及自动复位型开关。图像获取部获取通过照射波段不同的多个照明光并拍摄被摄体而获得的多个图像。图像处理部对所获取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显示部显示所获取的图像和/或进行了图像处理的图像。自动复位型开关设置于至少1个内窥镜。该内窥镜系统至少具有第1观察模式、第2观察模式及特定观察模式这3种观察模式,它们通过照明光和/或图像处理而将彼此不同的种类的图像显示于显示部。开关中的1个是对观察模式进行变更的模式切换开关,在第1观察模式下,在特定的点击判定时间内,在进行了重复两次以上开启和关闭模式切换开关的一系列操作的双击的情况下,在第2次关闭之后转移到第2观察模式,接着,在点击判定时间内,在进行了模式切换开关的双击的情况下,在第2观察模式下的第2次关闭之后复位到第1观察模式,在第1观察模式下,在点击判定时间内,在对模式切换开关进行了除双击以外的操作的情况下,转移到特定观察模式。
优选如下:第1观察模式是将通过拍摄作为照明光照射了第1特殊光的被摄体而获得的第1特殊图像显示于显示部的第1特殊观察模式,第2观察模式是将通过拍摄作为照明光照射了第2特殊光的被摄体而获得的第2特殊图像显示于显示部的第2特殊观察模式,特定观察模式是将通过拍摄作为照明光照射了普通光的被摄体而获得的普通图像显示于显示部的普通观察模式,普通光、第1特殊光或第2特殊光的光谱各不相同。
优选如下:具有用于获取静止图像的静止图像控制部及用于保存静止图像的静止图像保存部,开关中的1个是用于获取静止图像的静止图像获取开关,通过第1观察模式下的静止图像获取开关的操作,或者通过第2观察模式下的静止图像获取开关的操作而获取和保存第1观察模式及第2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
优选在通过第1观察模式下的静止图像获取开关的操作而获取和保存了第1观察模式下的静止图像之后,在未经模式切换开关的操作而将观察模式转移到第2观察模式之后,获取和保存第2观察模式下的静止图像,然后复位到第1观察模式。
优选在通过第1观察模式下的静止图像获取开关的操作而获取和保存了第1观察模式下的静止图像之后,通过针对静止图像的静止图像生成用图像处理而获取和保存第2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
优选在通过第2观察模式下的静止图像获取开关的操作而获取和保存了第2观察模式下的静止图像之后,通过针对静止图像的静止图像生成用图像处理而获取和保存第1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
优选如下:普通光是包含蓝色激光和将蓝色激光照射到荧光体而发光的荧光,第1特殊光是包含蓝紫色激光和蓝色激光及将蓝紫色激光和蓝色激光照射到荧光体而发光的荧光且蓝紫色激光的发光比率大于蓝色激光的发光比率的光,第2特殊光是包含蓝紫色激光和蓝色激光及将蓝紫色激光和蓝色激光照射到荧光体而发光的荧光且蓝色激光的发光比率大于蓝紫色激光的发光比率的光。
优选普通光、第1特殊光或第2特殊光包含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或红色光且各自的光强度比不同。
优选第1特殊光中紫色光的光强度大于蓝色光、绿色光、红色光的光强度,第2特殊光中紫色光的光强度小于蓝色光、绿色光、红色光的光强度。
优选第1特殊光强调表层血管,第2特殊光强调位于比表层血管更深的位置的深层血管。
优选在第1特殊光和第2特殊光中,对包含腺管结构的结构物的视觉辨认性不同。
优选图像处理部进行与第1观察模式对应的图像处理、与第2观察模式对应的图像处理或与特定观察模式对应的图像处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系统能够简单地转移到不同的观察模式及复位到原始的观察模式。
附图说明
图1是内窥镜系统的外观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功能的框图。
图3是表示普通光的光谱的曲线图。
图4是表示第1特殊光的光谱的曲线图。
图5是表示第2特殊光的光谱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图像处理部的功能的框图。
图7是表示中央控制部的功能的框图。
图8是表示切换开关操作(长按)与观察模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切换开关操作(按压-释放)与观察模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切换开关操作(长按)与观察模式复位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现有的切换开关操作与观察模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切换开关操作(双击)与观察模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切换开关操作(按压-释放)与观察模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切换开关操作(按压-释放)与观察模式复位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切换开关操作(按压-释放)与观察模式自动复位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静止图像保存部的功能的框图。
图17是表示切换开关操作(按压-释放)及静止图像开关操作(按压-释放)与静止图像临时保存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切换开关操作(双击)及静止图像开关操作(按压-释放)与静止图像临时保存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图像处理部的功能的框图。
图20是表示切换开关操作(按压-释放)及静止图像开关操作(按压-释放)与生成静止图像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21是说明静止图像的显示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的功能的框图。
图23是表示紫色光V、蓝色光B、绿色光G及红色光R的发射光谱的曲线图。
图24是表示包含紫色光V、蓝色光B、绿色光G及红色光R的第1特殊光的发射光谱的曲线图。
图25是表示包含紫色光V、蓝色光B、绿色光G及红色光R的第2特殊光的发射光谱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系统10具有内窥镜12、光源装置14、处理器装置16、显示器18及控制台19。内窥镜12与光源装置14光学连接,且与处理器装置16电连接。内窥镜12具有插入于受检体内的插入部12a、设置于插入部12a的基端部分的操作部12b以及设置于插入部12a的前端侧的弯曲部12c及前端部12d。通过操作操作部12b的弯角钮12e,弯曲部12c进行弯曲动作。伴随该弯曲动作,前端部12d朝向所期望的方向。另外,控制台19除了未图示的键盘以外,还包含鼠标等。
并且,在操作部12b中除了角度旋钮12e以外,还设置有用于观察模式的切换操作的模式切换开关(以下,称为切换SW)13a。内窥镜系统10具有普通观察模式、第1特殊观察模式及第2特殊观察模式这3个观察模式。普通观察模式下,将使用白色光作为照明光并拍摄观察对象而获得的自然色彩的图像(以下,称为普通图像)显示于显示器18。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将强调了表层血管的第1特殊图像显示于显示器18上。第2特殊观察模式下将强调了深层血管的第2特殊图像显示于显示器18。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和第2特殊观察模式下,除了粘膜以外,对腺管结构、凹凸等结构物的视觉辨认性不同。例如,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显示的第1特殊图像中,对浅腺管结构的视觉辨认性较高,在第2特殊观察模式下显示的第2特殊图像中,对深腺管结构的视觉辨认性不同。
并且,在操作部12b中设置有用于获取静止图像的静止图像获取开关(以下,称为静止图像获取SW)13b。用户检测到认为对诊断有效的部位的情况下,有时会交替地操作切换SW13a和静止图像获取SW13b。
处理器装置16与显示器18及控制台19电连接。显示器18是输出显示观察对象的图像及观察对象的图像中所附带的信息等的、显示部的一例。控制台19作为接收功能设定等输入操作的用户界面而发挥功能。另外,在处理器装置16中也可以连接用于记录图像、图像信息等的外置记录部(省略图示)。
如图2所示,光源装置14具有蓝色激光光源20a、蓝紫色激光光源20b及光源控制部21。光源装置14具备发出中心波长为445±10nm的蓝色激光的蓝色激光光源(在图2中,标记为“445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20a及发出中心波长为405±10nm的蓝紫色激光的蓝紫色激光光源(在图2中,标记为“405LD”)20b作为发光源以发出多个波段的光。来自这些各光源20a及20b的半导体发光元件的发光由光源控制部21单独控制,且蓝色激光光源20a的射出光与蓝紫色激光光源20b的射出光的光量比变更自如。
在普通观察模式的情况下,光源控制部21驱动蓝色激光光源20a。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情况下,该光源控制部21驱动蓝色激光光源20a和蓝紫色激光光源20b这两者,并且将蓝紫色激光的发光比率控制成大于蓝色激光的发光比率。在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情况下,该光源控制部21驱动蓝色激光光源20a和蓝紫色激光光源20b这两者,并且将蓝色激光的发光比率控制成大于蓝紫色激光的发光比率。
另外,蓝色激光或蓝紫色激光的半宽度优选设为±10nm左右。并且,蓝色激光光源20a及蓝紫色激光光源20b能够利用大面积型InGaN类激光二极管,并且也能够利用InGaNAs类激光二极管或GaNAs类激光二极管。并且,作为上述光源,也可以设为使用了发光二极管光等发光体的结构。
在照明光学系统24a中,除了照明透镜28以外,还设置有来自光导件26的蓝色激光或蓝紫色激光入射的荧光体30。通过对荧光体30照射蓝色激光,从荧光体30发射荧光。并且,一部分蓝色激光直接透射荧光体30。蓝紫色激光并不激发荧光体30而透射。从荧光体30射出的光经由照明透镜28照射到受检体内。
在此,在普通观察模式下,由于主要由蓝色激光入射到荧光体30,因此如图3所示的将由蓝色激光及通过蓝色激光从荧光体30激发发出的荧光合波而成的普通光照射到观察对象。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由于蓝紫色激光和蓝色激光这两者入射到荧光体30,因此如图4所示的将由蓝紫色激光、蓝色激光及通过蓝色激光从荧光体30激发发出的荧光合波而成的第1特殊光照射到被检体内。在该第1特殊光中,蓝紫色激光的光强度大于蓝色激光的光强度。
在第2特殊观察模式下,由于蓝紫色激光和蓝色激光这两者入射到荧光体30,因此如图5所示的将由蓝紫色激光、蓝色激光及通过蓝色激光从荧光体30激发发出的荧光合波而成的第2特殊光照射到被检体内。在该第2特殊光中,蓝色激光的光强度大于蓝紫色激光的光强度。
另外,荧光体30优选使用包含吸收蓝色激光的一部分而激发发出绿色~黄色光的多种荧光体(例如YAG系荧光体或BAM(BaMgAl10O17)等荧光体)而构成的荧光体。如本结构例,若将半导体发光元件用作荧光体30的激发光源,则能够以高发光效率获得高强度的白色光,且能够轻松地调整白色光的强度的基础上,能够将白色光的色温及色度的变化抑制为较小。
如图2所示,光导件26内置于内窥镜12及通用塞绳(连接内窥镜12与光源装置14及处理器装置16的塞绳)内,并将来自光源装置14的光传播至内窥镜12的前端部12d。
在内窥镜12的前端部12d设置有照明光学系统24a及摄像光学系统24b。照明光学系统24a具有照明透镜28,并且来自光导件26的光经由该照明透镜28照射到观察对象。摄像光学系统24b具有物镜32及摄像传感器34。来自观察对象的反射光经由物镜32入射到摄像传感器34。由此,在摄像传感器34中成像观察对象的反射像。
摄像传感器34为彩色摄像传感器,并且拍摄受检体的反射像而输出图像信号。该摄像传感器34优选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摄像传感器或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摄像传感器等。本发明中使用的摄像传感器34为用于获得R(红色)、G(绿色)及B(蓝色)这三个颜色的RGB图像信号的彩色摄像传感器即具备设置有R滤波器的R像素、设置有G滤波器的G像素及设置有B滤波器的B像素的所谓的RGB摄像传感器。
另外,作为摄像传感器34,代替RGB的彩色摄像传感器,也可以是具备C(青色)、M(品红色)、Y(黄色)及G(绿色)的补色滤波器的所谓的补色摄像传感器。当使用补色摄像传感器时,输出CMYG这四个颜色的图像信号,因此需要通过补色-原色颜色转换,将CMYG这四个颜色的图像信号转换为RGB这三个颜色的图像信号。
如图2所示,从摄像传感器34输出的图像信号发送至CDS/AGC电路36。CDS/AGC电路36对作为模拟信号的图像信号进行相关双采样(CDS(Correlated Double Sampling))或自动增益控制(AGC(Auto Gain Control))。经过了CDS/AGC电路36的图像信号通过A/D转换器(A/D(Analog/Digital:模拟/数字)变频器)38转换为数字图像信号。被A/D转换的数字图像信号输入于处理器装置16。
处理器装置16对应于对由内窥镜12所获得的图像等医疗用图像进行处理的医疗用图像处理装置。该处理器装置16具备图像获取部40、DSP(Digital Signal Processor:数字信号处理器)42、去噪部44、图像处理部46、参数切换部48、静止图像保存部49、视频信号生成部50及中央控制部52。来自内窥镜12的数字的彩色图像信号被输入到图像获取部40。彩色图像信号是由从摄像传感器34的R像素输出的R图像信号、从摄像传感器34的G像素输出的G图像信号、从摄像传感器34的B像素输出的B图像信号构成的RGB图像信号。
DSP42对所接收的图像信号实施缺陷校正处理、偏移处理、增益处理、颜色调整处理、伽玛转换处理或去马赛克处理等各种信号处理。在缺陷校正处理中,校正摄像传感器34的缺陷像素的信号。在偏移处理中,从实施了缺陷校正处理的RGB图像信号去除暗电流成分,并设定准确的零电平。
在增益处理中,通过对偏移处理之后的RGB图像信号乘以特定的增益参数而调整信号电平。每个观察模式的特定增益参数不同。例如,若为普通观察模式的情况下,对通过普通光的照明和拍摄而获得的图像信号进行作为特定的增益参数乘以普通光用增益参数的普通光用增益处理。并且,若为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情况下,对通过第1特殊光的照明和拍摄而获得的RGB图像信号(第1图像)进行作为特定的增益参数乘以第1特殊光用增益参数的第1特殊光用增益处理。并且,若为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情况下,对通过第2特殊光的照明和拍摄而获得的RGB图像信号(第2图像)进行作为特定的增益参数乘以第2特殊光用增益参数的第2特殊光用增益处理。
然后,通过伽玛转换处理调整亮度或彩度。对线性矩阵处理之后的RGB图像信号实施去马赛克处理(也被称为各向同性处理、同步化处理),并通过插值生成各像素中缺失颜色的信号。通过该去马赛克处理,变得所有像素具有RGB各颜色的信号。
去噪部44对通过DSP42实施了伽玛校正处理的RGB图像信号实施去噪处理(例如转移平均法或中值滤波法等),由此从RGB图像信号去除噪声。去除了噪声的RGB图像信号被发送至图像处理部46。
如图6所示,图像处理部46具有颜色调整处理部53、结构强调处理部54、普通图像处理部55及静止图像控制部56。图像处理部46对RGB图像信号实施各种图像处理。各种图像处理中,除了与观察模式无关地以相同条件进行的普通图像处理以外,还有每种观察模式以不同条件进行的图像处理。普通图像处理部55进行普通图像处理。按每种观察模式以不同的条件进行的图像处理中,包括用于提高颜色再现性的颜色调整处理及用于强调血管、凹凸等各种结构的结构强调处理。颜色调整处理部53进行颜色调整处理,结构强调处理部54进行结构强调处理。颜色调整处理及结构强调处理是使用二维LUT(Look Up Table:查找表)、三维LUT(Look Up Table:查找表)或矩阵等的处理。在图像处理部46中,在进行颜色调整处理及结构强调处理的情况下,使用按每种观察模式设定的颜色调整处理参数和结构强调处理参数。这些颜色调整处理参数或结构强调处理参数的切换由参数切换部48根据切换SW13a的操作而进行。
在设置为普通观察模式的情况下,图像处理部46通过参数切换部48切换为普通光用颜色调整处理参数和普通光用结构强调处理参数。而且,使用普通光用颜色调整处理参数对RGB图像信号实施普通光用颜色调整处理,并且使用普通光用结构强调处理参数对RGB图像信号实施普通光用结构强调处理。而且,实施了与其他普通观察模式对应的图像处理的RGB图像信号作为普通图像而被输入到视频信号生成部50。
在设置为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情况下,图像处理部46通过参数切换部48切换为第1特殊光用颜色调整处理参数和第1特殊光用结构强调处理参数。而且,使用第1特殊光用颜色调整处理参数对RGB图像信号实施第1特殊光用颜色调整处理,并且使用第1特殊光用结构强调处理参数对RGB图像信号实施第1特殊光用结构强调处理。而且,实施了与其他第1特殊观察模式对应的图像处理的RGB图像信号作为第1特殊图像而被输入到视频信号生成部50。
在设置为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情况下,图像处理部46通过参数切换部48切换为第2特殊光用颜色调整处理参数和第2特殊光用结构强调处理参数。而且,使用第2特殊光用颜色调整处理参数对RGB图像信号实施第2特殊光用颜色调整处理,并且使用第2特殊光用结构强调处理参数对RGB图像信号实施第2特殊光用结构强调处理。而且,实施了与其他第2特殊观察模式对应的图像处理的RGB图像信号作为第2特殊图像而被输入到视频信号生成部50。
静止图像控制部56进行对各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的控制。以下,对静止图像控制部56的详细内容进行说明。
静止图像保存部49通过静止图像控制部56的命令而保存各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被保存的静止图像通过静止图像控制部56的命令而被发送至视频信号生成部50。另外,发送至视频信号生成部50以显示于显示器18的静止图像并不限于1个,例如按每个观察模式能够设定多个静止图像。在该情况下,显示器18同时或以特定的顺序显示多个静止图像。
视频信号生成部50将从图像处理部46输入的普通图像、第1特殊图像、或者第2特殊图像或从静止图像保存部49输入的静止图像转换为视频信号,以显示为能够显示于显示器18的图像。基于该视频信号,显示器18显示普通图像、第1特殊图像、或者第2特殊图像或静止图像。
中央控制部52对处理器装置16的各部分进行控制。并且,中央控制部52接收来自内窥镜12或光源装置14的信息,并根据所接收的信息对处理器装置16的各部进行控制或对内窥镜12或光源装置14进行控制。
如图7所示,中央控制部52具有模式切换SW检测部57、判定部58及静止图像获取SW检测部59。模式切换SW检测部57检测切换SW13a的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的操作。静止图像获取SW检测部59检测静止图像获取SW13b的开启操作。判定部58基于模式切换SW检测部57的结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条件来进行各种判定。上述模式切换SW检测部57的结果例如是切换SW13a的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的持续时间、切换次数等。中央控制部52、模式切换SW检测部57及判定部58发挥如以下的(1)或(2)所述的功能。
(1)子模式转移及复位以及主模式转移
例如,以第1特殊观察模式进行观察的情况下,能够仅由切换SW13a的操作来转移到第2特殊观察模式,然后复位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并且,以第1特殊观察模式进行观察的情况下,能够仅由切换SW13a的操作来转移到普通观察模式。因此,能够仅由切换SW13a的单个开关的操作来进行特殊观察模式之间的转移及复位以及向普通观察模式的转移。将第1特殊观察模式和普通观察模式作为主模式,并且将第2特殊观察模式作为子模式的情况下,能够仅由切换SW13a的单个开关的操作来进行向子模式的转移和复位以及向主模式的转移。
具体而言,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切换SW13a的开启状态的持续时间为长按判定时间t1以上的情况下,中央控制部52作为处理器装置16的各部分的控制或内窥镜12或光源装置14的控制而进行将观察模式转移到第2观察模式的命令。另一方面,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切换SW13a的开启状态的持续时间小于长按判定时间t1的情况下,中央控制部52同样地进行将观察模式转移到第3观察模式的命令。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换SW13a是被称为瞬时开关或按钮开关的自动复位型开关。
若通过图示进行说明,在图8及图9中,以时间轴(t)示出上部为切换SW13a(切换SW)的关闭(off)及开启(on)状态、下部为观察模式的种类。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图8,第1)中,切换SW13a通过模式切换SW检测部57而成为开启状态,并持续开启状态,然后在超过长按判定时间t1而检测到持续开启状态的情况下,判定部58判定为切换SW13a被长按。即,判定部58对开启状态的持续时间ton与长按判定时间t1进行比较。判定部58判定为切换SW13a被长按的情况下,中央控制部52作为处理器装置16的各部分、内窥镜12或光源装置14的控制而进行将观察模式转移到第2观察模式的命令。其结果,当切换SW13a的开启状态的持续时间ton超过长按判定时间t1时,观察模式从第1特殊观察模式转移到第2特殊观察模式(图8,第2)。接着,当模式切换SW检测部57检测到从开启状态成为关闭状态时,中央控制部52进行将观察模式复位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命令。其结果,切换SW13a被设为关闭状态时,观察模式从第2特殊观察模式转移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如上所述,在长按切换SW13a的期间,暂时转移到子模式,若释放切换SW13a的长按,则复位到原始的观察模式,从而容易进行向子模式的转移和复位。
另一方面,如图9所示,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图9,第1)中,切换SW13a(图9,切换SW)通过模式切换SW检测部57而成为开启(on)状态,并持续开启状态,然后,在到达长按判定时间t1之前检测到成为关闭(off)状态的情况下,判定部58判定为未被长按。在判定为切换SW13a未被长按的情况下,中央控制部52作为处理器装置16的各部分、内窥镜12或光源装置14的控制而进行将观察模式转移到普通观察模式的命令。其结果,切换SW13a被设为关闭状态时,观察模式从第1特殊观察模式转移到普通观察模式(图9,普通)。如上所述,未对切换SW13a进行长按的情况下,进行主模式的转移。
图10中示出如上述那样的切换SW13a的操作和观察模式的转移及复位的流程的一例。在普通观察模式中(图10,普通),通过以比长按判定时间t1短的时间按压1次切换SW13a以成为开启状态,然后将其释放(图10,按压-释放),从而进行从普通观察模式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图10,第1特殊)的转移。即,通过点击1次切换SW13a而进行主模式的转移。然后,按压切换SW13a并维持按压状态(图10,持续按压(长按)),在持续按压的时间为长按判定时间t1以上的情况下,经过长按判定时间t1之后转移到第2特殊观察模式(图10,第2特殊),然后若释放切换SW13a(图10,释放),则转移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图10,第1特殊),进行子模式的转移和复位。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通过进一步进行切换SW13a的长按而能够多次从第1特殊观察模式转移到第2特殊观察模式。并且,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通过以比长按判定时间t1短的时间点击切换SW13a以成为开启状态,而进行主模式的转移,并转移到普通观察模式。
图11中示出现有技术中的、切换SW13a的操作和观察模式的转移及复位的流程的一例。切换SW13a是所谓的拨动式开关,通过切换SW13a的1次按压和释放,观察模式按照预先设定的观察模式的转移顺序而转移。在普通观察模式(图11,普通)中,通过点击1次切换SW13a等(图11,按压-释放·1)而转移到被设定为下一个观察模式的第1特殊观察模式(图11,第1特殊),在此通过点击1次切换SW13a等(图11,按压-释放·2)而转移到被设定为下一个观察模式的第2特殊观察模式(图11,第2特殊),在此通过点击1次切换SW13a等(图11,按压-释放·3)而转移到被设定为下一个观察模式的普通观察模式(图11,普通)。接下来也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重复进行操作和转移(图11,按压-释放·4)。即,通过切换SW13a的操作而循环地转移普通观察模式、第1特殊观察模式及第2特殊观察模式。在该情况下,例如,希望从第2特殊观察模式转移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情况下,需要进行2次切换SW13a的操作(图11,按压-释放·3及按压-释放·4)。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持续按压切换SW13a时,能够仅由切换SW13a的释放操作来进行上述转移(参考图10)。
另外,在中央控制部52和/或判定部58中,能够预先自由地设定观察模式的转移方式。因此,例如,能够自由地设定将观察模式设定为主模式及子模式的种类、通过长按切换SW13a而转移到何种观察模式的转移方式等。并且,在判定部58中,能够预先设定或实时设定长按判定时间t1的具体数值。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长按判定时间t1例如设定为2秒。
即使通过与上述不同的操作,通过切换SW13a的操作和模式切换SW检测部57和/或判定部58的设定,也能够同样地进行观察模式的转移。例如,作为切换SW13a的操作,能够采用点击和双击。通过检测双击来代替上述的长按也能够仅由切换SW13a的单个开关的操作来简单地进行向子模式的转移和复位以及向主模式的转移。
具体而言,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通过模式切换SW检测部57至少检测到2次切换SW13a的开启和关闭的一系列操作,并且判定部58判定为该多个一系列操作在对判定部58预先设定的特定的期间(以下,称为点击判定时间。)以内进行的情况下,中央控制部52作为处理器装置16的各部分的控制或内窥镜12或光源装置14的控制而进行将观察模式转移到第2观察模式的命令。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进行至少2次切换SW13a的开启和关闭的一系列操作作为双击。另一方面,切换SW13a的操作不符合上述条件的情况下,即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在点击判定时间内,切换SW13a以除了至少进行2次切换SW13a的开启和关闭的一系列操作以外的方式被操作的情况下,中央控制部52作为处理器装置16的各部分的控制或内窥镜12或光源装置14的控制而进行将观察模式转移到普通观察模式的命令。即,通过双击来进行子模式的切换,并且通过除了双击以外的操作来进行主模式的切换。
若通过图示进行说明,在图12及图13中,以时间轴(t)示出上部为切换SW13a(切换SW)的关闭(off)及开启(on)状态、下部为观察模式的种类。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图12,第1)中,通过模式切换SW检测部57至少检测到2次切换SW13a的开启和关闭的一系列操作,并且判定部58判定为该多个一系列操作在点击判定时间t2以内进行的情况下,判定部58判定为切换SW13a被双击。在该情况下,中央控制部52作为处理器装置16的各部分、内窥镜12或光源装置14的控制而在双击过程的第2次关闭之后,进行将观察模式转移到第2观察模式的命令。其结果,观察模式从第1特殊观察模式转移到第2特殊观察模式(图12,第2)。在第2特殊观察模式下,与上述相同地通过模式切换SW检测部57至少检测到两次切换SW13a的开启和关闭的一系列操作,并且判定部58判定为该多个一系列操作在点击判定时间t2以内进行的情况下,判定部58判定为切换SW13a被双击,在双击过程的第2次关闭之后,观察模式从第2特殊观察模式复位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另外,点击判定时间t2能够自由地预先设定或实时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点击判定时间t2例如被设定为0.5秒钟。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图13,第1)中,通过模式切换SW检测部57仅检测到1次切换SW13a的开启和关闭的一系列操作,并且判定部58判定为该1次操作在点击判定时间t2以内进行的情况下,判定部58判定为未通过切换SW13a而进行双击。在该情况下,中央控制部52从第1特殊观察模式转移到普通观察模式。
另外,可以组合使用如上述那样的长按、双击或其他的操作。例如,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在切换SW13a的长按过程中转移到作为子模式的第2观察模式,并通过释放长按而复位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并且,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主模式通过双击而被切换并转移到普通观察模式等。并且,还能够将每个观察模式设为切换SW13a的操作和其作用不同。例如,在普通模式下,能够在切换SW13a的长按过程中转移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而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在切换SW13a的长按过程中转移到第2特殊观察模式。还能够根据这些的组合并仅由切换SW13a的单个开关的操作来容易地进行向子模式的转移和复位以及向主模式的转移。
如上所述,能够仅由切换SW13a的按压或释放操作来容易地进行暂时向子模式的转移及复位,进一步地能够仅由相同的切换SW13a的按压或释放操作而向主模式转移。因此,例如,能够以短时间容易地切换显示第1特殊观察模式、第2特殊观察模式等2种不同种类的图像,并进一步迅速地转移到普通观察模式。由此,通过第1特殊观察模式或第2特殊观察模式,能够一边比较不同图像一边迅速且高效地观察病变部,进一步迅速地转移到普通观察模式,通过显示容易掌握观察位置的图像而安全且迅速地将内窥镜移动到其他观察位置。因此,能够安全、迅速地进行基于内窥镜的高效的观察。
(2)暂时向子模式转移
作为暂时向子模式转移的另一方式,可以举出以下方式。切换SW13a是自动复位型开关,设为开启状态的情况下,在此后的特定的时间(以下,称为转移时间)转移到第2观察模式,经过转移期间之后复位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
若通过图示进行说明,在图14中,以时间轴(t)示出上部为切换SW13a(切换SW)的开启(on)及关闭(off)的状态、下部为观察模式。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通过模式切换SW检测部57检测到切换SW13a成为开启状态情况下,判定部58判定暂时向子模式转移,中央控制部52作为处理器装置16的各部分、内窥镜12或光源装置14的控制而在转移期间t3之内将观察模式转移到第2观察模式,并经过转移期间t3之后进行复位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命令。其结果,观察模式直接从第1特殊观察模式(图14,第1)转移到第2特殊观察模式(图14,第2)。然后,在转移期间t3之内,第2特殊观察模式被持续,在经过转移期间t3之后复位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如上所述,通过按压1次切换SW13a使其成为开启状态,从而暂时转移到其他观察模式,在转移期间之后自动复位到原始的观察模式,从而容易进行观察模式的转移和复位。
在该情况下,通过按压切换SW13a而使其成为开启状态之后,无论是释放切换SW13a和不释放而继续按压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会在经过转移期间t3之后自动复位到观察模式。关于主模式的转移,例如可以通过双击切换SW13a来进行转移。并且,转移期间t3能够自由地预先设定或实时设定。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转移期间t3被设定为5秒钟。
图5中示出如上述那样的切换SW13a的操作和观察模式的转移及复位的流程的一例。在图15中,通过切换SW13a的1次操作来进行按压和释放(图15,按压-释放·5),从而进行从普通观察模式(图15,普通)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图15,第1特殊)的转移。即,通过点击1次切换SW13a而进行主模式的转移。然后,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若按压和释放(图15,按压-释放·6)切换SW13a以成为1次开启状态,则转移到第2特殊观察模式(图15,第2特殊),经过转移期间t3之后复位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通过进一步进行切换SW13a的按压而能够多次从第1特殊观察模式转移到第2特殊观察模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普通观察模式及第1特殊观察模式设为主模式,作为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子模式而设定了第2特殊观察模式。第1特殊观察模式将强调了表层血管的第1特殊图像显示于显示器18上。第2特殊观察模式将强调了深层血管的第2特殊图像显示于显示器18。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和第2特殊观察模式下,除了粘膜以外,对腺管结构、凹凸等结构物的视觉辨认性不同。例如,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显示的第1特殊图像中,对浅腺管结构的视觉辨认性提高,在第2特殊观察模式下显示的第2特殊图像中,对深腺管结构的视觉辨认性不同。因此,通过子模式的切换而掌握血管的立体结构并且掌握凹凸和/或腺管结构,从而能够容易对仅由表层血管难以诊断的病变进行诊断。
如上所述,能够仅由切换SW13a的1次按压的操作来容易地进行暂时向子模式的转移及复位。因此,能够容易地切换显示2种不同种类的图像,例如,针对病变部的观察,能够容易地切换显示基于2种特殊观察模式的图像。
(3)静止图像
接着,以如下方式进行静止图像的获取和保存。例如,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静止图像获取SW13b(参考图1)被操作的情况下,或在第2特殊观察模式下,静止图像获取SW13b被操作的情况下,静止图像控制部56(参考图6)根据检测到静止图像获取SW检测部59(图7参考)的操作而进行有关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以下,称为第1静止图像)及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以下,称为第2静止图像)的控制。如图16所示,静止图像保存部49具有临时保存部60和保存部61,所获取的静止图像首先被保存到临时保存部60,然后适当的静止图像被保存到保存部61。作为获取和保存第1静止图像及第2静止图像的方法,存在根据观察模式的切换而获取静止图像的情况和不进行观察模式的切换而获取静止图像的情况。
在图17及图18中示出并说明根据观察模式的切换而获取静止图像的一例。在图17及图18中,从上部依次以时间轴(t)示出切换SW13a(切换SW)的开启(on)及关闭(off)的状态、在其下方依次示出静止图像获取SW13b(静止图像SW)的开启(on)及关闭(off)的状态、观察模式、被临时保存的静止图像及被保存的静止图像。例如,通过操作切换SW13a(图17,切换SW)而观察模式成为第1特殊观察模式(图17,观察模式)。在此,通过操作静止图像获取SW13b(图17,静止图像SW)而中央控制部52(参考图2)及静止图像控制部56获取及临时保存静止图像获取SW13b被操作的时点的第1静止图像(图17,临时保存)。在第1静止图像被临时保存之后,自动将观察模式转移到第2特殊观察模式(图17,观察模式),并获取及临时保存第2静止图像(图17,临时保存)。第2静止图像被临时保存之后,将被临时保存的第1静止图像和上述第2静止图像被保存到保存部61,并且观察模式被自动复位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图17,观察模式)。被保存到保存部61的第1静止图像及第2静止图像被发送至视频信号生成部50以显示于显示器18。通过中央控制部52自动进行向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转移和向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复位。上述转移及复位的期间只要是能够获取和保存第2静止图像的期间即可,这种各种控制通过中央控制部52来进行。
如上所述,通过静止图像获取SW13b的1次操作,第1特殊观察模式及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能够被保存并且能够同时显示这些静止图像。因此,能够更良好地比较2个不同种类的静止图像。另外,在上述中对通过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操作静止图像获取SW13b而在未操作切换SW13a的状态下转移到第2特殊观察模式以获取静止图像的情况进行了记载,但在第2特殊观察模式中也同样地通过操作静止图像获取SW13b而在未操作切换SW13a的状态下转移到第1特殊观察模式而获取静止图像。
在图18中示出并说明根据观察模式的切换而获取静止图像的另一例。例如,若通过操作切换SW13a操作而接收到将观察模式从第1特殊观察模式转移到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命令(图18,切换SW),则在临时保存第1静止图像之后(图18,临时保存),观察模式被转移到第2观察模式(图18,观察模式)。在第2观察模式下,通过操作静止图像获取SW13b(参考图1)(图18,静止图像SW),静止图像获取SW13b被操作的时点的第2静止图像被获取及被临时保存(图18,临时保存)。第2静止图像被临时保存之后,在转移观察模式时,被临时保存的第1静止图像和上述第2静止图像被保存到保存部61。被保存到保存部61的第1静止图像及第2静止图像被发送至视频信号生成部50以显示于显示器18。
通过以上方法,并通过静止图像获取SW13b的1次操作,第1特殊观察模式及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能够被保存并且能够同时显示这些静止图像。因此,能够更良好地比较2个不同种类的静止图像。另外,在上述中对通过在第2特殊观察模式下操作静止图像获取SW13b而获取第1静止图像及第2静止图像的情况进行了记载,但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也同样地通过操作静止图像获取SW13b而获取第1静止图像及第2静止图像。
在图19及图20中示出并说明不进行观察模式的切换而获取静止图像的一例。如图19所示,图像处理部46具有静止图像生成部62。在图20中,从上部依次以时间轴(t)示出切换SW13a(切换SW)的开启(on)及关闭(off)的状态、静止图像获取SW13b(静止图像SW)的开启(on)及关闭(off)的状态、观察模式、被临时保存的静止图像(临时保存)、所生成的静止图像(生成静止图像)及被保存的静止图像(保存)。例如,通过操作切换SW13a(图20,切换SW)而观察模式成为第1特殊观察模式(图20,观察模式)。在此,通过操作静止图像获取SW13b(图20,静止图像SW)而获取及临时保存静止图像获取SW13b被操作的时点的第1静止图像(图20,临时保存)。静止图像生成部62通过对临时保存的第1静止图像的RGB图像信号进行图像处理而生成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显示用静止图像(以下,称为第2显示用静止图像)(图20,生成静止图像)。所生成的第2显示用静止图像与第1静止图像被一起保存(图20,保存)。
另外,第1静止图像的RGB图像信号包含B图像信号、G图像信号及R图像信号。作为生成第2显示用静止图像的方法,可以列举对第1静止图像的B图像信号、G图像信号及R图像信号进行亮度色差信号转换处理、亮度信号分配处理、色差信号校正处理及RGB转换处理的基于静止图像生成用图像处理的方法。在静止图像生成用图像处理中,进行亮度色差信号转换处理、亮度信号分配处理、色差信号校正处理及RGB转换处理这4个处理。
以下,说明根据第1静止图像制作第2显示用静止图像的方法的一例。首先,对第1静止图像中的B图像信号、G图像信号、R图像信号进行亮度色差信号转换处理而转换至亮度信号Y、色差信号Cr、Cb。接着,通过进行将亮度信号Y分配到G图像信号(第1静止图像的绿色信号)的亮度信号分配处理而将亮度信号Y转换至亮度信号Ym。G图像信号包含中深层血管的信息,从而能够将第2显示用静止图像作为强调了中深层血管的图像。接着,进行色差信号校正处理,该色差信号校正处理对伴随将亮度信号Y转换为亮度信号Ym的色差信号Cr、Cb的偏移进行校正。通过对亮度信号Ym、色差信号Cr×Ym/Y、色差信号Cb×Ym/Y进行RGB转换处理而将其转换为B2图像信号、G2图像信号、R2图像信号。这些B2图像信号、G2图像信号、R2图像信号成为第2显示用静止图像。
并且,如图20所示,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在第2特殊观察模式下静止图像获取SW13b(参考图1)被操作的情况下(图20,静止图像SW),获取及临时保存静止图像获取SW13b被操作的时点的第2静止图像(图20,临时保存)。静止图像生成部62通过对被临时保存的第2静止图像的RGB图像信号进行图像处理而生成并临时保存(图20,临时保存)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显示用静止图像(以下,称为第1显示用静止图像)(图20,生成静止图像)。另外,与上述相同地,第2静止图像的RGB图像信号包含B图像信号、G图像信号及R图像信号,生成第1显示用静止图像的方法与上述相同,并以第2静止图像作为对象进行静止图像生成用图像处理,从而生成第1显示用静止图像。即,通过对第2静止图像中的B图像信号、G图像信号、R图像信号进行了亮度色差信号转换处理之后,进行将亮度信号Y分配至Bs图像信号(观察图像的第1颜色信号(蓝色信号))的亮度信号分配处理而将亮度信号Y转换至亮度信号Yn。如后述,Bs图像信号包含表层血管的信息,从而能够将第1显示用观察图像作为强调了表层血管的图像。然后,以与上述相同的方式进行色差信号校正处理,接着,通过进行RGB转换处理而转换至B1图像信号、G1图像信号、R1图像信号。这些B1图像信号、G1图像信号、R1图像信号成为第1显示用静止图像。
另外,在上述静止图像获取方法中,作为一例,对第1特殊观察模式和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获取进行了说明,但在其他观察模式下,也能够利用相同的方法来获取多个观察模式下的静止图像。例如,在第1特殊观察模式下静止图像获取SW13b(参考图1)被操作的情况下,如上述,存在获取和保存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和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的情况以及获取和保存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和普通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的情况。
同样地,在第2特殊观察模式下静止图像获取SW13b(参考图1)被操作的情况下,获取和保存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和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的情况下,存在获取和保存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和普通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的情况。同样地,在普通观察模式下静止图像获取SW13b被操作的情况下,存在获取和保存普通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和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的情况以及获取和保存普通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和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的情况。
并且,如上述,除了获取和保存2种静止图像以外,可以以与上述相同的方法获取和保存3种观察模式的所有的静止图像。并且,观察模式为2种或4种以上的情况也相同,能够获取和保存2种或3种以上的静止图像。并且,关于选择何种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而进行获取和保存,不管与观察模式的种类数如何,均能够通过设定来指定。
被获取和保存的静止图像的显示方式能够通过设定而适当地指定。作为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在第1观察模式下,能够以依次自动切换供显示的第1静止图像66和第2静止图像67的、如动画般的显示方式显示于显示器18上。在显示器18中,被强调了表层血管的第1静止图像66和被强调了深层血管的第2静止图像67,例如在被调整了色调的基础上,一边每隔1秒钟被自动切换一边被显示于大的主画面64上。如此,在静止图像被切换的期间,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动画也会在小的子画面63上不被切换而持续显示。因此,通过观察主画面64,容易发现2个静止图像的不同部分,并且由于动画的残影,能够获得能够立体地掌握血管的图片65。
如上所述,通过静止图像获取SW13b(参考图1)的1次操作,第1特殊观察模式及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能够被保存并且同时显示这些静止图像。因此,能够更良好地比较2个不同种类的静止图像,并且容易发现2个静止图像中的不同点。并且,例如被强调了表层血管的第1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和被强调了深层血管的第2特殊观察模式的静止图像以短间隔被切换,并且如动画般地被显示。因此,当人进行观察时,能够获得通过残影而能够立体地掌握血管的图片65(参考图21),有可能容易且可靠地进行诊断。另外,关于静止图像的各种图像处理、切换的间隔或动画的详细内容等,能够适当地通过设定来指定。并且,可以利用其他的显示方式来显示静止图像,例如,还能够通过在1个显示器上并排显示2种观察模式的各个静止图像等方式,容易进行这些静止图像的比较。
[第2实施方式]
在第2实施方式中,将4种颜色的LED用作光源来代替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的激光光源。除此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图22中,标记了与图1~21相同的符号的部分,如同第1实施方式中的说明,因此省略说明。
如图22所示,在内窥镜系统70中,光源装置71具有光源73、光源控制部72及光路结合部74。光源73发射多个波段的光,并且各波段的光的发光强度能够变更。光源73具有V-LED(Violet Light Emitting Diode:紫色发光二极管)73a、B-LED(Rlue Light EmittingDiode:蓝色发光二极管)73b、G-LED(Green Light Emitting Diode:绿色发光二极管)73c、R-LED(Red Light Emitting Diode:红色发光二极管)73d以发出多个波段的光。另外,也可以使用LD(Laser Diode:激光二极管)来代替LED。
光源控制部72控制LED73a~73d的驱动。光路结合部74结合从4个颜色的LED73a~73d发射的4个颜色的光的光路。由光路结合部74结合的光经由贯穿于插入部12a内的光导件26及照明透镜28照射到受检体内。
如图23所示,V-LED73a产生中心波长为405±10nm、波长范围为380~420nm的紫色光V。B-LED73b产生中心波长为460±10nm、波长范围为420~500nm的蓝色光B。G-LED73c产生波长范围达到480~600nm的绿色光G。R-LED73d产生中心波长为620~630nm且波长范围达到600~650nm的红色光R。另外,关于以上4个颜色的光中的紫色光V,优选如波长范围为380~420nm那样成为窄频带化。
光源控制部72在任意观察模式下均可以进行点亮V-LED73a、B-LED73b、G-LED73c、及R-LED73d的控制。并且,当为普通观察模式时,光源控制部72以发出紫色光V、蓝色光B、绿色光G及红色光R之间的光强度比成为Vc∶Bc∶Gc∶Rc的普通光(参考图23)的方式,控制各LED73a~73d。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光强度比包括至少1个半导体光源的比率为0(零)的情况。因此,包括各半导体光源中的任一个或2个以上未点亮的情况。例如,如紫色光V、蓝色光B、绿色光G及红色光R之间的光强度比为1∶0∶0∶0的情况那样,设为仅点亮半导体光源中的1个,且不点亮其他3个的情况下也具有光强度比。
并且,当为第1特殊观察模式时,光源控制部72以发出紫色光V、蓝色光B、绿色光G及红色光R的光强度比为Vs1∶Bs1∶Gs1∶Rs1的第1特殊光的方式,控制各LED73a~73d。第1特殊光优选在400nm以上且440nm以下具有峰值以强调表层血管。因此,如图24所示,第1特殊光以使紫色光V的光强度大于其他的蓝色光B、绿色光G及红色光R的光强度的方式设定有Vs1:Bs1:Gs1:Rs1(Vs1>Bs1、Gs1、Rs1)。并且,第1特殊光具有如红色光R那样的第1红色频带,因此能够准确地再现粘膜的颜色。而且,第1特殊光如紫色光V、蓝色光B及绿色光G具有第1蓝色频带及第1绿色频带,因此除了如上所述的表层血管以外,还能够强调腺管结构或凹凸等各种结构。
并且,当为第2特殊观察模式时,光源控制部72以发出紫色光V、蓝色光B、绿色光G及红色光R的光强度比为Vs2∶Bs2∶Gs2∶Rs2的第2特殊光的方式,控制各LED73a~73d。第2特殊光优选相对第1特殊光将540nm、600nm、630nm的强度比设为更大以强调深层血管。
因此,如图25所示,以与第1特殊光中的蓝色光B、绿色光G及红色光R的光量相比,第2特殊光中的蓝色光B、绿色光G及红色光R的光量更大的方式设置有Vs2:Bs2:Gs2:Rs2。并且,以紫色光V的光强度小于蓝色光B、绿色光G及红色光R的光强度的方式设定有Vs2:Bs2:Gs2:Rs2(Vs2<Bs2、Gs2、Rs2)。并且,第2特殊光具有如红色光R那样的第2红色频带,因此能够准确地再现粘膜的颜色。而且,第2特殊光如紫色光V、蓝色光B及绿色光G具有第2蓝色频带及第2绿色频带,因此除了如上所述的深层血管以外,还能够强调腺管结构或凹凸等各种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图像获取部40、DSP42、去噪部44、图像处理部46、参数切换部48、静止图像保存部49、视频信号生成部50、中央控制部52等、处理器装置16中所包含的处理部(processing unit)的硬件结构为如下所述的各种处理器(processor)。各种处理器中包含执行软件(程序)而作为各种处理部发挥功能的通用的处理器即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制造后能够变更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Device:PLD)及具有为了执行各种处理而专门设计的电路结构的处理器即专用电气电路等。
一个处理部可以由这些各种处理器中的一个构成,也可以由相同种类或不同种类的两个以上的处理器的组合(例如,多个FPGA或CPU与FPGA的组合)构成。并且,也可以将多个处理部由一个处理器来构成。作为将多个处理部由一个处理器来构成的例子,第1,有如以客户端或服务器等计算机为代表,由一个以上的CPU与软件的组合来构成一个处理器,且该处理器作为多个处理部而发挥功能的方式。第2,有如以片上系统(System On Chip:SoC)等为代表,使用将包含多个处理部的整个系统的功能由一个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芯片来实现的处理器的方式。如此,各种处理部作为硬件结构使用一个以上上述各种处理器而构成。
而且,更具体而言,这些各种处理器的硬件结构为组合了半导体元件等电路元件的方式的电气电路(circuitry)。
符号说明
10、70-内窥镜系统,12-内窥镜,12a-插入部,12b-操作部,12c-弯曲部,12d-前端部,12e-弯角钮,13a-模式切换开关,13b-静止图像获取开关,14、71-光源装置,16-处理器装置,18-显示器,19-控制台,20、73-光源,20a-蓝色激光光源,20b-蓝紫色激光光源,21、72-光源控制部,24a-照明光学系统,24b-摄像光学系统,26-光导件,28-照明透镜,30-荧光体,32-物镜,34-摄像传感器,36-CDS·AGC电路,38-A/D转换器,40-图像获取部,42-DSP,44-去噪部,46-图像处理部,48-参数切换部,49-静止图像保存部,50-视频信号生成部,52-中央控制部,53-颜色调整处理部,54-结构强调处理部,55-普通图像处理部,56-静止图像控制部,57-模式切换SW检测部,58-判定部,59-静止图像获取SW检测部,60-临时保存部,61-保存部,62-静止图像生成部,63-子画面,64-主画面,65-图片,66-表层血管,67-深层血管,73a-V-LED,73b-B-LED,73c-G-LED,73d-R-LED,74-光路结合部,t1-长按判定时间,ton-开启状态的持续时间,t2-点击判定时间,t3-转移时间。
Claims (14)
1.一种内窥镜系统,其具有:
图像获取部,获取通过照射波段不同的多个照明光并拍摄被摄体而获得的多个图像;
图像处理部,对所获取的所述图像进行图像处理;
显示部,显示所获取的所述图像和/或进行了所述图像处理的图像;及
至少1个自动复位型开关,设置于内窥镜,
至少具有第1观察模式、第2观察模式及特定观察模式这3种观察模式,它们通过所述照明光和/或所述图像处理而将彼此种类不同的所述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
所述开关中的1个是用于变更所述观察模式的模式切换开关,
在所述第1观察模式下,在所述模式切换开关的开启状态的持续时间为长按判定时间以上的情况下,在经过所述长按判定时间之后且持续所述开启状态的期间转移到所述第2观察模式,在所述模式切换开关成为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复位到所述第1观察模式,
在所述第1观察模式下,在所述模式切换开关的开启状态的持续时间小于所述长按判定时间的情况下,转移到所述特定观察模式。
2.一种内窥镜系统,其具有:
图像获取部,获取通过照射波段不同的多个照明光并拍摄被摄体而获得的多个图像;
图像处理部,对所获取的所述图像进行图像处理;
显示部,显示所获取的所述图像和/或进行了所述图像处理的图像;
至少1个自动复位型开关,设置于内窥镜,
至少具有第1观察模式、第2观察模式及特定观察模式这3种观察模式,它们通过所述照明光和/或所述图像处理而将彼此种类不同的所述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
所述开关中的1个是用于变更所述观察模式的模式切换开关,
在所述第1观察模式下,在所述模式切换开关设为开启状态的情况下,在从设为所述开启状态的时刻起的特定的转移时间,转移到所述第2观察模式,并在经过所述转移时间之后复位到所述第1观察模式。
3.一种内窥镜系统,其具有:
图像获取部,获取通过照射波段不同的多个照明光并拍摄被摄体而获得的多个图像;
图像处理部,对所获取的所述图像进行图像处理;
显示部,显示所获取的所述图像和/或进行了所述图像处理的图像;及
至少1个自动复位型开关,设置于内窥镜,
至少具有第1观察模式、第2观察模式及特定观察模式这3种观察模式,它们通过所述照明光和/或所述图像处理而将彼此种类不同的所述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
所述开关中的1个是用于变更所述观察模式的模式切换开关,
在所述第1观察模式下,在特定的点击判定时间内,在进行了重复两次以上开启和关闭所述模式切换开关的一系列操作的双击的情况下,在所述第2次关闭之后转移到第2观察模式,接着,在所述点击判定时间内,在进行了所述模式切换开关的所述双击的情况下,在所述第2观察模式下的所述第2次关闭之后复位到所述第1观察模式,
在所述第1观察模式下,在所述点击判定时间内,在对所述模式切换开关进行了除所述双击以外的操作的情况下,转移到所述特定观察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系统,
所述第1观察模式是将通过拍摄作为所述照明光照射了第1特殊光的所述被摄体而获得的第1特殊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的第1特殊观察模式,
所述第2观察模式是将通过拍摄作为所述照明光照射了第2特殊光的所述被摄体而获得的第2特殊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的第2特殊观察模式,
所述特定观察模式是将通过拍摄作为所述照明光照射了普通光的所述被摄体而获得的普通图像显示于所述显示部的普通观察模式,
所述普通光、所述第1特殊光或所述第2特殊光的光谱各不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具有:
静止图像控制部,获取静止图像;及
静止图像保存部,保存所述静止图像,
所述开关中的1个是用于获取所述静止图像的静止图像获取开关,
通过所述第1观察模式下的所述静止图像获取开关的操作,或者通过所述第2观察模式下的所述静止图像获取开关的操作而获取和保存所述第1观察模式及所述第2观察模式的所述静止图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中,
在通过所述第1观察模式下的所述静止图像获取开关的操作而获取和保存了所述第1观察模式下的所述静止图像之后,在未经所述观察模式切换开关的操作而将所述观察模式转移到所述第2观察模式之后,获取和保存所述第2观察模式下的所述静止图像,然后复位到所述第1观察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中,
在通过所述第1观察模式下的所述静止图像获取开关的操作而获取和保存了所述第1观察模式下的所述静止图像之后,通过针对所述静止图像的静止图像生成用图像处理而获取和保存所述第2观察模式的所述静止图像。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中,
在通过所述第2观察模式下的所述静止图像获取开关的操作而获取和保存了所述第2观察模式下的所述静止图像之后,通过针对所述静止图像的静止图像生成用图像处理而获取和保存所述第1观察模式的所述静止图像。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中,
所述普通光是包含蓝色激光和将所述蓝色激光照射到荧光体而发光的荧光的光,
所述第1特殊光是包含蓝紫色激光和蓝色激光及将所述蓝紫色激光和所述蓝色激光照射到所述荧光体而发光的荧光且所述蓝紫色激光的发光比率大于所述蓝色激光的发光比率的光,
所述第2特殊光是包含所述蓝紫色激光和蓝色激光及将所述蓝紫色激光和所述蓝色激光照射到所述荧光体而发光的荧光且所述蓝色激光的发光比率大于所述蓝紫色激光的发光比率的光。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中,
所述普通光、所述第1特殊光或所述第2特殊光包含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或红色光且各自的光强度比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中,
所述第1特殊光中,紫色光的光强度大于蓝色光、绿色光、红色光的光强度,
所述第2特殊光中,紫色光的光强度小于蓝色光、绿色光、红色光的光强度。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中,
所述第1特殊光强调表层血管,所述第2特殊光强调位于比所述表层血管更深的位置的深层血管。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中,
在所述第1特殊光和所述第2特殊光中,对包含腺管结构的结构物的视觉辨认性不同。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内窥镜系统,其中,
所述图像处理部进行与所述第1观察模式对应的图像处理、与所述第2观察模式对应的图像处理或与所述特定观察模式对应的图像处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29496 | 2018-02-22 | ||
JP2018029496 | 2018-02-22 | ||
PCT/JP2019/003444 WO2019163471A1 (ja) | 2018-02-22 | 2019-01-31 | 内視鏡システ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70718A true CN111770718A (zh) | 2020-10-13 |
Family
ID=676883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14899.3A Pending CN111770718A (zh) | 2018-02-22 | 2019-01-31 | 内窥镜系统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052003B2 (zh) |
CN (1) | CN111770718A (zh) |
WO (1) | WO201916347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73988B2 (ja) | 2019-11-12 | 2023-05-15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内視鏡システム |
CN115697179A (zh) * | 2020-06-08 | 2023-02-03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内窥镜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11996A (ja) * | 2002-01-18 | 2003-07-30 | Hitachi Ltd | 車両の自動速度制御装置 |
JP2005185420A (ja) * | 2003-12-25 | 2005-07-14 | Toshiba Corp | 超音波診断装置 |
JP2006296458A (ja) * | 2005-04-15 | 2006-11-02 | Toshiba Corp | 超音波診断装置 |
JP3872507B1 (ja) * | 2006-04-07 | 2007-01-24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駆動力制御装置 |
JP2007153194A (ja) * | 2005-12-07 | 2007-06-21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用情報表示装置 |
JP2009205302A (ja) * | 2008-02-26 | 2009-09-10 | Tokai Rika Co Ltd | シームレス表示式操作装置 |
JP2012050641A (ja) * | 2010-08-31 | 2012-03-15 | Fujifilm Corp | 内視鏡システム |
WO2015151703A1 (ja) * | 2014-03-31 | 2015-10-0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作動方法 |
JP2015195845A (ja) * | 2014-03-31 | 2015-11-0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内視鏡システム、内視鏡システムの作動方法、プロセッサ装置、プロセッサ装置の作動方法 |
JP2016067775A (ja) * | 2014-09-30 | 2016-05-0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内視鏡システム、プロセッサ装置、内視鏡システムの作動方法、及びプロセッサ装置の作動方法 |
JP2017060888A (ja) * | 2017-01-12 | 2017-03-3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内視鏡システム |
-
2019
- 2019-01-31 WO PCT/JP2019/003444 patent/WO2019163471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1-31 CN CN201980014899.3A patent/CN111770718A/zh active Pending
- 2019-01-31 JP JP2020501632A patent/JP7052003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211996A (ja) * | 2002-01-18 | 2003-07-30 | Hitachi Ltd | 車両の自動速度制御装置 |
JP2005185420A (ja) * | 2003-12-25 | 2005-07-14 | Toshiba Corp | 超音波診断装置 |
JP2006296458A (ja) * | 2005-04-15 | 2006-11-02 | Toshiba Corp | 超音波診断装置 |
JP2007153194A (ja) * | 2005-12-07 | 2007-06-21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用情報表示装置 |
JP3872507B1 (ja) * | 2006-04-07 | 2007-01-24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駆動力制御装置 |
JP2009205302A (ja) * | 2008-02-26 | 2009-09-10 | Tokai Rika Co Ltd | シームレス表示式操作装置 |
JP2012050641A (ja) * | 2010-08-31 | 2012-03-15 | Fujifilm Corp | 内視鏡システム |
WO2015151703A1 (ja) * | 2014-03-31 | 2015-10-08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作動方法 |
JP2015195845A (ja) * | 2014-03-31 | 2015-11-0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内視鏡システム、内視鏡システムの作動方法、プロセッサ装置、プロセッサ装置の作動方法 |
JP2016067775A (ja) * | 2014-09-30 | 2016-05-0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内視鏡システム、プロセッサ装置、内視鏡システムの作動方法、及びプロセッサ装置の作動方法 |
JP2017060888A (ja) * | 2017-01-12 | 2017-03-30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内視鏡システ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163471A1 (ja) | 2019-08-29 |
JP7052003B2 (ja) | 2022-04-11 |
JPWO2019163471A1 (ja) | 2021-0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243364B2 (ja) | 内視鏡用のプロセッサ装置、及び作動方法、並びに制御プログラム | |
JP6362274B2 (ja) | 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内視鏡システムの作動方法 | |
CN111343898A (zh) | 内窥镜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CN111770718A (zh) | 内窥镜系统 | |
JP6979510B2 (ja) | 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作動方法 | |
JP7312843B2 (ja) | 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作動方法 | |
CN111712178B (zh) | 内窥镜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
JP7116254B2 (ja) |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作動方法 | |
JP7116223B2 (ja) | 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作動方法 | |
JP2019136412A (ja) | 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内視鏡管理装置並びに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 |
WO2021149357A1 (ja) | 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作動方法 | |
JP2022160298A (ja) | 医用画像処理装置及びその作動方法 | |
JP7390465B2 (ja) | 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内視鏡システムの作動方法 | |
JP7273988B2 (ja) | 内視鏡システム | |
JP7411515B2 (ja) | 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作動方法 | |
JP7337190B2 (ja) | 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作動方法 | |
WO2021250952A1 (ja) | 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作動方法 | |
JP6740481B2 (ja) | 光源装置、内視鏡システム、及び光源装置の作動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