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70411A - 发声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声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70411A CN111770411A CN202010544072.8A CN202010544072A CN111770411A CN 111770411 A CN111770411 A CN 111770411A CN 202010544072 A CN202010544072 A CN 202010544072A CN 111770411 A CN111770411 A CN 1117704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ibration
- transmission member
- vibrating
- transmission
- sou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2—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发声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发声组件包括振动件、受振件以及传动件;所述振动件用于产生振动;所述受振件随着所述振动件的振动而振动并发声;所述传动件分别连接所述振动件与所述受振件,以将所述振动件产生的振动传导至所述受振件,使得所述受振件振动并发声;其中,所述传动件与所述受振件可拆卸式连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声组件以及电子设备,通过设置传动件将振动件产生的振动传导至受振件,进而使得受振件振动并发声,从而可以取消听筒、出音孔等结构设置,以满足电子设备全面屏发展的需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发声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大量普及应用,电子设备能够支持的应用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大,电子设备向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用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电子用品。
随着显示屏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前端设置的功能器件会影响显示屏所能扩展到的区域,不利于全面屏的发展。因此,电子设备拓展为在屏幕下方设置摄像头、接近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听筒等功能器件。进一步地,可以通过控制电子设备的屏幕、边框或者后盖振动的方式来发出声音,从而可以取消听筒出音孔等结构设置。
然而,现有的屏幕发声技术存在诸多缺陷,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声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发声组件包括振动件、受振件以及传动件;所述振动件用于产生振动;所述受振件随着所述振动件的振动而振动并发声;所述传动件分别连接所述振动件与所述受振件,以将所述振动件产生的振动传导至所述受振件,使得所述受振件振动并发声;其中,所述传动件与所述受振件可拆卸式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壳体、显示屏以及前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发声组件,所述壳体与所述显示屏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发声组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显示屏或者至少部分所述壳体形成所述发声组件的受振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声组件以及电子设备,通过设置传动件将振动件产生的振动传导至受振件,进而使得受振件振动并发声,从而可以取消听筒、出音孔等结构设置,以满足电子设备全面屏发展的需求。另外,通过可拆卸式连接的传动件与受振件,降低了发声组件组装、拆卸以及返修难度,使得发声组件的组装拆卸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与显示屏传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特别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对本申请的范围进行限定。同样的,以下实施例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作为在此使用的“电子设备”(或简称为“终端”)包括,但不限于被设置成经由有线线路连接(如经由公共交换电话网络(PSTN)、数字用户线路(DSL)、数字电缆、直接电缆连接,以及/或另一数据连接/网络)和/或经由(例如,针对蜂窝网络、无线局域网(WLAN)、诸如DVB-H网络的数字电视网络、卫星网络、AM-FM广播发送器,以及/或另一通信终端的)无线接口接收/发送通信信号的装置。被设置成通过无线接口通信的通信终端可以被称为“无线通信终端”、“无线终端”或“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的示例包括,但不限于卫星或蜂窝电话;可以组合蜂窝无线电电话与数据处理、传真以及数据通信能力的个人通信系统(PCS)终端;可以包括无线电电话、寻呼机、因特网/内联网接入、Web浏览器、记事簿、日历以及/或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器的PDA;以及常规膝上型和/或掌上型接收器或包括无线电电话收发器的其它电子装置。手机即为配置有蜂窝通信模块的电子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屏内发声技术是指通过发声组件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显示屏或者电子设备其他部位的机械振动,借由振动产生声波,达到发声的目的,使听筒和显示屏或者电子设备其他部位进行结合,以满足电子设备全面屏发展的需求。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实施例中电子设备的结构拆分示意图;本申请中的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100大致上可以包括壳体10、显示屏20以及发声组件30。其中,壳体10与显示屏20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101,发声组件30设于容置空间101内。
具体而言,发声组件30可以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进而通过振动产生声波以达到发声的目的。例如,发声组件30是一种可以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的结构器件。
进一步地,将发声组件30与显示屏20传动连接,即将发声组件30转换的机械振动传导至显示屏20,以使得显示屏20同步振动,进而实现显示屏20振动发声。可以理解的,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屏20可以是液晶显示屏、OLED显示屏或者Micro LED显示屏等显示装置。
申请人在研究中发现,如果将发声组件30直接与显示屏20传动连接,受制于电子设备100内部空间以及发声组件30的体积,发声组件30与显示屏20的接触面积有限,不利于实现全屏发声。基于此,申请人提出通过间接传动的方式将发声组件30的机械振动传导至显示屏20,以实现全屏范围发声,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而言,请结合参阅图3,图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30与显示屏20传动的结构示意图,发声组件30包括固定连接的振动件31以及传动件32。其中,传动件32投影于显示屏20上的投影面积远大于振动件31投影于显示屏20上的投影面积。传动件32与显示屏20接触连接以将振动件31产生的机械振动传导至显示屏20。一般情况下,传动件32在显示屏20上的投影几乎覆盖显示屏20,以使得传动件32可以将振动传导至全屏,进而实现全屏发声。
申请人在研究中进一步发现,振动件31与传动件32一般通过背胶或者点胶固定连接,这就使得发声组件30的组装较为麻烦,而且在需要拆装的时候,振动件31与传动件32不易拆卸,报废率较高。因此,申请人提出如果设计出一种可以拆卸的结构,在振动传导过程中接触传导,在需要拆装时便于拆卸,可以极大地降低组装与返修难度。
基于此,请参阅图4,图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50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声组件50,该发声组件50应用于电子设备100,如前述,发声组件50设于壳体10的容置空间101内。具体而言,发声组件50大致上可以包括振动件51、传动件52以及受振件53。其中,振动件51用于产生振动,即振动件51可以将音频电信号转换为机械振动。受振件53随着振动件51的振动而振动并发声,即通过将振动件51产生的振动传导至受振件53,以使得受振件53振动并发声。传动件52分别连接振动件51以及受振件53,以将振动件51产生的振动传导至受振件53,使得受振件53振动并发声。
进一步地,受振件53用于接受振动并发声,如前述,受振件53可以为电子设备的显示屏20或者壳体10一部分或者全部。换言之,显示屏20或者至少部分壳体10形成发声组件50的受振件53。
具体而言,壳体10一般可以包括后盖11以及边框12,边框12用于连接显示屏20并与后盖11围设形成容置空间101,发声组件50至少部分容纳于容置空间101内。例如,振动件51以及传动件52设于容置空间101内,显示屏20或者至少部分壳体10形成发声组件50的受振件53。进一步地,可以是显示屏20形成受振件53,也可以是壳体10形成受振件53。当然,在部分实施例中,可以是后盖11形成受振件53,也可以是边框12形成受振件53,还可以是后盖11与边框12共同形成受振件53。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电子设备发声部位的布局位置合理选择受振件53的形成方式。
在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振动件51用于驱动受振件53振动并发声。其中,受振件53可以是显示屏20,也可以是壳体10,还可以是显示屏20和壳体10的组合。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当受振件53为壳体10时,受振件53可以是壳体10的后盖1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受振件53为显示屏20,则振动件51通过传动件52驱动显示屏20振动并发声。具体而言,振动件51靠近显示屏20的非显示面的一侧设置。振动件51可以为振动激励器或振动发生器,可以利用电动、电液压、压电或其他原理获得机械振动。
例如,以振动件51采用压电驱动器为例,压电驱动器通过力矩作用将自身形变传递给显示屏20,从而使得显示屏20振动发声。一般而言,压电驱动器包括多层压电陶瓷片,当压电陶瓷片发声膨胀和收缩时,其将带动屏幕发生弯曲变形,如此反复,整个屏幕形成弯曲振动,从而屏幕可以推动空气振动并产生声音。
进一步地,传动件52设于振动件51与受振件53之间,用于将振动件51产生的振动传导至受振件53,进而使得受振件53振动并发声。基于前述的便于拆装以及降低返修难度,传动件52与振动件51固定连接,传动件52与受振件53可拆卸式连接,以在拆装以及返修时可以快速的分离传动件52与受振件53,且不会产生报废现象。
可以理解的,传动件52与受振件53可拆卸式连接包括吸附式连接、卡扣式连接等易于拆卸的连接方式,且在拆卸时不会对产品产生破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声组件,通过设置传动件将振动件产生的振动传导至受振件,进而使得受振件振动并发声,从而可以取消听筒、出音孔等结构设置,以满足电子设备全面屏发展的需求。另外,通过可拆卸式连接的传动件与受振件,降低了发声组件组装、拆卸以及返修难度,使得发声组件的组装拆卸更加便捷。
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50的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声组件50还可以包括连接件54。连接件54设于传动件52与振动件51之间,以用于固定连接传动件52与振动件51。具体而言,连接件54可以采用双面胶、泡棉胶等粘接性较强的胶体制成,以使得传动件52与振动件51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固。
在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传动件52可以包括第一传动件521,第一传动件521与振动件51通过连接件54固定连接,第一传动件521远离振动件51的端部与受振件53可拆卸式连接。可以理解的,第一传动件521远离振动件51的端部与受振件53直接接触连接,不仅可以传导振动,还可以降低发声组件组装、拆卸以及返修难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具体而言,第一传动件521可以采用吸附的方式与受振件53形成可拆卸连接结构。例如,在第一传动件521与受振件53吸附固定时,通过排气或者抽气的方式抽出第一传动件521与受振件53之间的气体,在外部气压的作用下,第一传动件521与受振件53形成固定连接结构。在第一传动件521与受振件53需要进行拆卸时,通过吸气的方式使得第一传动件521与受振件53之间气压不低于外部气压,进而使得第一传动件521与受振件53易于分离以便于拆卸。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磁性吸附方式使得第一传动件521与受振件53形成可拆卸连接结构。例如,通过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吸引使得第一传动件521与受振件53形成固定连接结构;通过电磁铁断电消除磁性以接触第一传动件521与受振件53之间的吸附关系,进而使得第一传动件521与受振件53易于分离以便于拆卸。
在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521远离振动件51的端部与受振件53间接连接。具体而言,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50的结构示意图,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传动件52还可以包括第二传动件522。第二传动件522设置于第一传动件521与受振件53之间,通过第二传动件522将振动传导至受振件53,进而使得受振件53振动并发声。
进一步地,第二传动件522与第一传动件521可拆卸式连接。具体而言,第一传动件521可以采用吸附的方式与第二传动件522形成可拆卸连接结构。例如,在第一传动件521与第二传动件522吸附固定时,通过排气或者抽气的方式抽出第一传动件521与第二传动件522之间的气体,在外部气压的作用下,第一传动件521与第二传动件522形成固定连接结构。在第一传动件521与第二传动件522需要进行拆卸时,通过吸气的方式使得第一传动件521与第二传动件522之间气压不低于外部气压,进而使得第一传动件521与第二传动件522易于分离便于拆卸。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磁性吸附方式使得第一传动件521与第二传动件522形成可拆卸连接结构。例如,通过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吸引使得第一传动件521与第二传动件522形成固定连接结构;通过电磁铁断电消除磁性以接触第一传动件521与第二传动件522之间的吸附关系,进而使得第一传动件521与第二传动件522易于分离以便于拆卸。
进一步地,第二传动件522与受振件53的接触面无缝连接。为了将振动完整的传导至受振件53,避免影响出音效果,第二传动件522靠近受振件53的一侧与受振件53形成无缝连接结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受振件53为显示屏20为例,第二传动件522与显示屏20的非显示面接触连接,且第二传动件522与显示屏20的接触面一般呈平面状,以与显示屏20的非显示面形成无缝连接结构。可以理解的,当受振件53与第二传动件522的接触面为非平面时,第二传动件522与受振件53的接触面为与受振件53相适配的非平面结构,以使得第二传动件522与受振件53形成无缝连接结构。
进一步地,第二传动件522与受振件53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式连接。由于第二传动件522用于将第一传动件521的振动传导至受振件53,第二传动件522受损几率较低,几乎不需要返修,因此在组装时,可以将第二传动件522与受振件53形成固定连接结构,发声组件50在装配好第一传动件521时,直接将第一传动件521与第二传动件522进行可拆卸式连接即可。而在需要拆卸或者返修发声组件50的场景时,直接分离第一传动件521和第二传动件522即可,简单便捷,提升拆装以及返修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声组件,通过设置可拆卸式连接的第一传动件以及第二传动件,在发声组件组装、拆卸以及返修时,直接将第一传动件与第二传动件组装或者分离,降低了发声组件组装、拆卸以及返修难度,使得发声组件的组装拆卸更加便捷。
在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50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振动件51可以包括定子511、振子512以及连接定子511和振子512的弹性件513,即定子511和振子512通过弹性件513连接以使得振子512可以产生振动并进行传导。
具体而言,定子511用于固定振动件51,即将振动件51固定于壳体10内部。另外,定子511上设有用于驱动振子512振动的线圈,振子512上一般设有与线圈配合的磁体,当接收到音频电信号时,由于线圈和磁体产生的磁场使得振子512产生振动。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振动件也可以仅包括振子以及弹性件,振子收容于电子设备壳体内,弹性件用于将振子悬置于壳体内部。其中,线圈固设于壳体,并与振子的磁铁配合使得振子产生振动。可以理解的,弹性件可以为弹簧或者泡棉等其他具体弹力的结构。
进一步地,振子512用于产生振动并传导振动至传动件52。具体而言,振子512与第一传动件521固定连接以传导振动,即第一传动件521与振子512通过连接件54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部分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521与第二传动件522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二传动件522为片状,即第二传动件522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5221以及第二表面5222。其中,第一表面5221与第一传动件521接触连接,第二表面5222与受振件53无缝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进一步地,如前述,第二传动件522的第二表面5222与受振件53无缝连接,以将振动完整的传导至受振件53,避免影响出音效果。申请人在研究中发现,当受振件53为显示屏20时,为了实现全屏发声效果,第一传动件521与第二传动件522可以采用多种配合方式。
具体而言,第一传动件521以及第二传动件522一一对应设置。如图8所示,第二传动件522大致上全面贴合于显示屏20的非显示面,第一传动件521设于第二传动件522的第一表面5221的中部区域。当第一传动件521传导振动至第二传动件522时,第二传动件522可以带动显示屏20全面振动,进而实现全屏发声效果。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分别设置一个第一传动件521以及一个第二传动件522,且第二传动件522与显示屏20全面贴合以及第一传动件521设于第二传动件522的中部区域,可以实现全屏发声效果,且结构简单。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521与第二传动件522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传动件521以及第二传动件522均设置有多个,且第一传动件521以及第二传动件522一一对应设置。换言之,第一传动件521以及第二传动件522的数量一致,且一个第一传动件521对应一个第二传动件522设置。进一步地,多个第二传动件522均匀分布于显示屏20的非显示面,第一传动件521设于第二传动件522的第一表面5221的中部区域。
当全部第一传动件521传导振动至全部第二传动件522时,全部第二传动件522可以带动显示屏20全面振动,进而实现全屏发声效果。当部分第一传动件521传导振动至部分第二传动件522时,部分第二传动件522可以带动显示屏20局部振动,进而实现局部发声效果。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一一对应的第一传动件521以及第二传动件522,既可以实现全屏发声效果,还可以实现局部发声效果。
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0,图10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传动件521与第二传动件522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传动件521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传动件521均匀分布于第二传动件522的第一表面5221上。第二传动件522大致上全面贴合于显示屏20的非显示面,多个第一传动件521均匀分布于第二传动件522的第一表面5221。当全部第一传动件521振动时,可以带动显示屏20全面振动,进而实现全屏发声效果。当部分第一传动件521振动时,可以带动显示屏20局部振动,进而实现局部发声效果。即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个第一传动件521,既可以实现全屏发声效果,还可以实现局部发声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第二传动件522可以采用金属片或者合金材料制成的片状结构,例如钢片、铝合金片等。合金材料具有较高的硬度以及强度,在振动传导过程中不易失真,可以避免影响出音效果。
在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1,图11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50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传动件521可以采用吸盘521,通过吸盘521吸附第二传动件522以传导振动,且在拆装时,通过控制吸盘521内部通气量即可无损的分离吸盘521与第二传动件522,操作简单,组装拆卸更加便捷。
具体而言,在传导振动过程中,吸盘521与第二传动件522形成吸附连接关系,即通过排气或者抽气的方式抽出吸盘521内的气体,使得吸盘521内气压低于外部气压,进而形成稳定的吸附连接结构。在需要拆卸吸盘521与第二传动件522时,通过吸气的方式使得吸盘521内气压不低于外部气压,进而使得吸盘521内与第二传动件522易于分离以便于拆卸。
基于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设置吸盘521的气体流通的通道以控制吸盘521的通气量,进而达到控制吸盘521吸力的目的。进一步地,振动件51的振子512开设有气体通道5121连通吸盘521。其中,气体通道5121的一端连通吸盘521,气体通道5121远离吸盘521的端部设置有气体开关5122,该气体开关5122用于控制气体通道5121的通气量,以用于控制吸盘521的吸力。
具体而言,吸盘521一般是利用内外气体压力的差别来进行吸附。吸盘521通常具有一呈圆形、中间凹陷的盘状,其凹陷的开口位置用于与第二传动件522吸附连接,凹陷的底部用于与气体通道5121连通。通过控制吸盘521内的气体实现吸盘521内外气压差,进而进行吸盘521的吸附或者分离动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控制气体通道5121的通气量来调节吸盘521的吸力大小。例如,在需要进行吸附时,通过气体通道5121抽取吸盘521内气体,进而使得吸盘521内气压低于外部气压,从而实现吸附动作。在抽取吸盘521内气体时,气体沿M方向流出吸盘521,抽取完成时,关闭气体开关5122,保持吸盘521内外气压差,实现吸附固定。在需要进行分离拆装时,打开气体开关5122,向吸盘521内放入气体,即气体沿N方向流入吸盘521,逐渐减小吸盘521内外气压差,直至可以轻易实现分离拆装动作。
可以理解的,气体开关可以设置在气体通道远离吸盘的端部,也可以设置于气体通道内部。气体通道的远离吸盘的端部可以设于振子靠近吸盘的一侧,也可以设于振子远离吸盘的一侧,还可以设于振子的侧壁。应理解,气体通道远离吸盘的端部与吸盘凹陷的底部间隔设置,且贯穿振子,以形成气体流通路径。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吸盘也可以采用磁力吸盘,即通过电磁铁通电产生磁性以及断电失去磁性的原理以进行吸盘的吸附与拆装动作。应理解,在吸盘采用磁力吸盘时,第二传动件采用磁性材料制成。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声组件,通过将第一传动件设置为吸盘,以及在振子开设气体通道并设有气体开关,以改变吸盘内外气压差,进而实现吸盘的吸附或者分离拆装,提升发声组件拆装的便捷性,结构简单。
在本申请部分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2,图12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50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发声组件50还可以包括密封件55,即吸盘521与振动件51的振子512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件55,以避免吸盘521与振子512的连接处漏气。
具体而言,密封件55也可以直接设于吸盘521与振子512之间,在起到密封作用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固定连接作用。此时,密封件55可以与前述实施例中的连接件54形成于一体,兼具密封以及固定作用。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密封件55可以部分套设于吸盘521靠近振子512的端部,且抵顶于振子512靠近吸盘521的一侧,以形成密封结构避免产生漏气现象。
可以理解的,密封件55可以采用双面胶、泡棉胶等兼具粘接性以及密封性的材料制成,以使得吸盘521与振子512之间密封且固定。
另外,在吸盘521吸附第二传动件522时,为了便于吸附的稳定性,第二传动件522一般为片状,且吸附面即第二传动件522的第一表面5221需要保持洁净平整,以避免产生漏气现象。
在本申请其他部分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3,图13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声组件50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第一传动件521可以采用吸盘521,通过吸盘521吸附第二传动件522以传导振动,且在拆装时,通过控制吸盘521内部通气量即可无损的分离吸盘521与第二传动件522,操作简单,组装拆卸更加便捷。
具体而言,在传导振动过程中,吸盘521与第二传动件522形成吸附连接关系,即通过排气或者抽气的方式抽出吸盘521内的气体,使得吸盘521内气压低于外部气压,进而形成稳定的吸附连接结构。在需要拆卸吸盘521与第二传动件522时,通过吸气的方式使得吸盘521内气压不低于外部气压,进而使得吸盘521内与第二传动件522易于分离以便于拆卸。
基于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设置吸盘521的气体流通的通道以控制吸盘521的通气量,进而达到控制吸盘521吸力的目的。进一步地,吸盘521上开设有气孔5211,该气孔5211用于抽放气体以控制吸盘521的吸力。
具体而言,吸盘521一般是利用内外气体压力的差别来进行吸附。吸盘521通常具有一呈圆形、中间凹陷的盘状,其凹陷的开口位置用于与第二传动件522吸附连接,凹陷的底部用于与振子512固定连接。此时,在吸盘521的侧壁开设气孔5211,以控制吸盘521内的气体量实现吸盘521内外气压差,进而进行吸盘521的吸附或者分离动作。此时,吸盘521靠近振子512的端部通过密封件55密封,避免漏气。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控制吸盘521内的气体量来调节吸盘521的吸力大小。例如,在需要进行吸附时,通过气孔5211抽取吸盘521内气体,进而使得吸盘521内气压低于外部气压,从而实现吸附动作。在需要进行分离拆装时,通过气孔5211向吸盘521内放入气体,逐渐减小吸盘521内外气压差,直至可以轻易实现分离拆装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通过电磁阀控制吸盘的抽气和放气,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启示下容易想得到吸盘抽放气的具体实施方式,故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进行具体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声组件,通过控制吸盘内外气压差,实现吸盘的吸附或者分离拆装,提升发声组件拆装的便捷性,且结构简单。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大致上可以包括壳体、显示屏以及发声组件。其中,壳体与显示屏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发声组件设于容置空间内。具体而言,电子设备的显示屏或者至少部分壳体形成发声组件的受振件。关于电子设备以及发声组件的详细特征可参阅前述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不再作进一步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通过设置发声组件以取消听筒、出音孔等结构设置,以满足电子设备全面屏发展的需求。另外,通过设置可拆卸式连接的传动件与受振件,降低了发声组件组装、拆卸以及返修难度,使得发声组件的组装拆卸更加便捷。
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设备,请参阅图14,图14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移动终端设备的结构组成示意图,该移动终端设备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可穿戴设备等,本实施例图示以手机为例。该终端设备900的结构可以包括RF电路910、存储器920、输入单元930、显示单元940、传感器950、音频电路960、wifi模块970、处理器980以及电源990等。其中,RF电路910、存储器920、输入单元930、显示单元940、传感器950、音频电路960以及wifi模块970分别与处理器980连接;电源990用于为整个终端设备900提供电能。
具体而言,RF电路910用于接发信号;存储器920用于存储数据指令信息;输入单元930用于输入信息,具体可以包括触控面板931以及操作按键等其他输入设备932;显示单元940则可以包括显示面板941等;传感器950包括红外传感器、激光传感器等,用于检测用户接近信号、距离信号等;扬声器(或者麦克风,或者上述实施例中发声组件)961以及传声器962通过音频电路960与处理器980连接,用于接发声音信号;wifi模块970则用于接收和发射wifi信号,处理器980用于处理移动终端设备的数据信息。关于发声组件相关技术特征,请参阅上述发声组件实施例的相关描述,此处不再进行详细介绍。
本实施例提供的移动终端设备,通过设置发声组件以取消听筒、出音孔等结构设置,以满足电子设备全面屏发展的需求。另外,通过设置可拆卸式连接的传动件与受振件,降低了发声组件组装、拆卸以及返修难度,使得发声组件的组装拆卸更加便捷。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置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部分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装置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发声组件,应用于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组件包括:
振动件,用于产生振动;
受振件,随着所述振动件的振动而振动并发声;
传动件,分别连接所述振动件与所述受振件,以将所述振动件产生的振动传导至所述受振件,使得所述受振件振动并发声;
其中,所述传动件与所述受振件可拆卸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声组件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于所述传动件与所述振动件之间,用于固定连接所述传动件与所述振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振动件通过所述连接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受振件可拆卸式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还包括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受振件之间,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可拆卸式连接,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受振件的接触面无缝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件包括定子以及振子,所述定子用于固定所述振动件,所述振子用于产生振动,所述定子与所述振子通过弹性件连接;所述振子与所述第一传动件固定连接以传导振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件为片状,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传动件接触连接,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受振件无缝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以及所述第二传动件一一对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传动件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二传动件的第一表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件采用合金材料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发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为吸盘,所述振子开设有气体通道连通所述吸盘,所述气体通道远离所述吸盘的端部设置有气体开关;所述气体开关用于控制所述气体通道的通气量,以用于控制所述吸盘的吸力。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盘与所述振子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件,以避免所述吸盘与所述振子的连接处漏气。
12.根据权利要求5-9任一项所述的发声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件为吸盘,所述吸盘上开设置有气孔,所述气孔用于抽放气体以控制所述吸盘的吸力。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显示屏以及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发声组件,所述壳体与所述显示屏围设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发声组件设于所述容置空间内;所述显示屏或者至少部分所述壳体形成所述发声组件的受振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44072.8A CN111770411A (zh) | 2020-06-15 | 2020-06-15 | 发声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544072.8A CN111770411A (zh) | 2020-06-15 | 2020-06-15 | 发声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70411A true CN111770411A (zh) | 2020-10-13 |
Family
ID=727209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544072.8A Pending CN111770411A (zh) | 2020-06-15 | 2020-06-15 | 发声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770411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45223A (zh) * | 2022-03-30 | 2022-08-02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5243155A (zh) * | 2022-08-03 | 2022-10-25 | 苏州清听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定向发声屏及其振动层的辅助吸附方法 |
CN117135245A (zh) * | 2023-04-28 | 2023-11-28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 |
CN117135551A (zh) * | 2023-03-10 | 2023-11-28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压电振动模组、屏幕发声组件及电子设备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123103Y (zh) * | 2007-11-22 | 2008-09-24 | 鲍传奎 | 吸盘式声能转换器 |
CN201323649Y (zh) * | 2008-11-12 | 2009-10-07 | 陈进 | 吸盘式平板扬声器 |
CN203206318U (zh) * | 2013-04-05 | 2013-09-18 |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 屏幕装置 |
CN203206465U (zh) * | 2013-03-20 | 2013-09-18 |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 屏幕发声装置 |
CN207460497U (zh) * | 2017-11-07 | 2018-06-05 | 苏州攀特电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压电式平板发声器件 |
KR20190069074A (ko) * | 2017-12-11 | 2019-06-19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전자 기기 |
CN110035364A (zh) * | 2019-05-22 | 2019-07-19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发声屏幕 |
CN210351619U (zh) * | 2019-08-26 | 2020-04-17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屏幕发声系统 |
CN111147643A (zh) * | 2019-12-30 | 2020-05-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振动发声组件、电子设备及振动发声组件的装配方法 |
-
2020
- 2020-06-15 CN CN202010544072.8A patent/CN11177041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123103Y (zh) * | 2007-11-22 | 2008-09-24 | 鲍传奎 | 吸盘式声能转换器 |
CN201323649Y (zh) * | 2008-11-12 | 2009-10-07 | 陈进 | 吸盘式平板扬声器 |
CN203206465U (zh) * | 2013-03-20 | 2013-09-18 |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 屏幕发声装置 |
CN203206318U (zh) * | 2013-04-05 | 2013-09-18 | 瑞声科技(南京)有限公司 | 屏幕装置 |
CN207460497U (zh) * | 2017-11-07 | 2018-06-05 | 苏州攀特电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压电式平板发声器件 |
KR20190069074A (ko) * | 2017-12-11 | 2019-06-19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전자 기기 |
CN110035364A (zh) * | 2019-05-22 | 2019-07-19 |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发声屏幕 |
CN210351619U (zh) * | 2019-08-26 | 2020-04-17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屏幕发声系统 |
CN111147643A (zh) * | 2019-12-30 | 2020-05-1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振动发声组件、电子设备及振动发声组件的装配方法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45223A (zh) * | 2022-03-30 | 2022-08-02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15243155A (zh) * | 2022-08-03 | 2022-10-25 | 苏州清听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定向发声屏及其振动层的辅助吸附方法 |
CN117135551A (zh) * | 2023-03-10 | 2023-11-28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压电振动模组、屏幕发声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17135551B (zh) * | 2023-03-10 | 2024-05-28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压电振动模组、屏幕发声组件及电子设备 |
CN117135245A (zh) * | 2023-04-28 | 2023-11-28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770411A (zh) | 发声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
EP1933539B1 (en) | Apparatus and method providing sound-produced tactile feedback | |
JP4779526B2 (ja) | パネルスピーカ | |
JP4174471B2 (ja) | フラットパネルスピーカ及びその実装構造 | |
EP1696691B1 (en) | Flat panel speaker and method of mounting same | |
JP7208389B2 (ja) | モバイル端末 | |
JP2003244784A (ja) | カード型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 |
JP2008181365A (ja) | 携帯機器 | |
CN112218209A (zh) | 定向发声部件及移动终端 | |
US20110064251A1 (en) | Speaker and vibrator assembly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 |
JP2006166029A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におけるフラットパネルスピーカの実装構造及び実装方法、並びに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2008278376A (ja) | 振動体、触覚機能付きの入力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
US9271084B2 (en) | Suspension system for micro-speakers | |
CN111726736B (zh) | 激励器以及电子设备 | |
US9307327B2 (en) | Portable electroacoustic device | |
CN111464680B (zh) | 电子设备 | |
CN220586313U (zh) | 电子设备 | |
US6856691B2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luding loudspeaker system | |
CN207304680U (zh) | 终端的壳体组件及具有其的终端 | |
CN112351376B (zh) | 发声装置的装配治具以及装配方法、电子设备 | |
JP2012216899A (ja) | 音声出力装置 | |
KR102167410B1 (ko) | 하이브리드 액추에이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멀티 미디어 장치 | |
KR20230048295A (ko) | 전자 장치 | |
CN113163629B (zh) | 一种电子装置以及电子装置的装配方法 | |
CN216600058U (zh) | 扬声器及移动终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13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