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70403A - 无线耳机控制方法、无线耳机及其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无线耳机控制方法、无线耳机及其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70403A CN111770403A CN201910258830.7A CN201910258830A CN111770403A CN 111770403 A CN111770403 A CN 111770403A CN 201910258830 A CN201910258830 A CN 201910258830A CN 111770403 A CN111770403 A CN 11177040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less
- earphone
- wireless earphone
- wireless headset
- heads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10—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 Earphones; Monophonic headphones
- H04R1/1041—Mechanical or electronic switches, or control el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covered by H04R1/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1/10—Details of earpieces, attachments therefor, earphones or monophonic headphones covered by H04R1/1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耳机控制方法,无线耳机包括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控制第一无线耳机与第二无线耳机至少一个与终端设备无线连接,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之间无线连接或不连接;设置无线耳机的应用模式;根据应用模式,控制第一无线耳机和/或第二无线耳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无线耳机控制方法应用于无线耳机及无线耳机控制系统时,其应用模式丰富、适用能力强,使得用户使用体验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线耳机控制方法、无线耳机和无线耳机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即人工智能)交互技术的发展,麦克风作为语音拾取的入口,被广泛地应用于无线耳机当中,人们对于无线耳机的功能需求越来越高。市场上的双无线耳机普遍功能单一,有的只有一个耳机有麦克风,有的虽然两个耳机都有麦克风但主要用于降噪使用,效果也不理想。
为进一步丰富无线耳机的功能,增加用户体验,实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无线耳机控制方法、无线耳机及其控制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耳机控制方法、无线耳机及其控制系统,以解决目前的无线耳机及其控制系统在通信过程中的应用模式单一及适用性差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耳机控制方法,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所述无线耳机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与所述第二无线耳机至少一个与终端设备无线连接;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之间无线连接或者不连接;
设置所述无线耳机的应用模式;
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
可选的,所述应用模式根据使用人数、佩戴情况、两个耳机的使用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因素来设置;
所述应用模式至少包括单人使用模式和双人共用模式中的一种;所述单人使用模式至少包括单人双耳使用模式和单人单耳使用模式中的一种;所述双人共用模式至少包括双人近距离共用模式和双人远距离共用模式中的一种。
可选的,在所述应用模式为单人双耳使用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步骤中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声音信号,所述终端设备或主耳机对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一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二声音信号进行处理;或者,
根据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主从关系,控制主耳机或从耳机采集声音信号;或者,
实时检测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电量,当两个耳机的电量均大于或等于充足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声音信号,当所述两个耳机中的任一个的电量低于充足阈值时,控制电量高的一个耳机采集声音信号。
可选的,在所述应用模式为单人单耳使用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步骤中包括:
检测所述无线耳机的佩戴状态,控制处于佩戴的耳机采集声音信号;或者,
控制未佩戴状态的耳机采集声音信号,并将其采集的声音信号发给处于佩戴状态的耳机并播放。
可选的,在所述应用模式为单人单耳使用模式时,还包括:
控制处于未佩戴状态的从耳机关机、休眠或关闭麦克风;或者,
控制处于未佩戴状态的主耳机保留中转功能;或者,
在不区分主从关系时,控制处于未佩戴状态的耳机关机、休眠或关闭麦克风。
可选的,在所述应用模式为双人近距离共用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步骤中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采集声音信号,比较同一时段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一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二声音信号的强度,将强度高的一个声音信号作为目标声音信号供进一步处理;或者,
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中电量高的采集声音信号;或者,
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采集声音信号,提取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一声音信号中强度最高的第一声音信号,提取同一时段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二声音信号中强度最高的第二声音信号,比较所述第一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声音信号是否具有相同的语音特征,若是,则发送或执行强度高的一个声音信号,若否,则按照预设规则分别发送或分别执行两个声音信号。
可选的,所述预设规则包括:耳机的主从关系、声音信号强度、优先顺序、语义顺序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在所述应用模式为双人远距离共用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步骤中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和所述终端设备中至少两个设备间开启通话功能。
可选的,通过唤醒词控制所述通话功能的开启,包括:
为所述第一无线耳机、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和所述终端设备设置各自的唤醒词用于开启其通话功能;和/或,
一个唤醒词用于开启所述第一无线耳机、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和所述终端设备中至少两个设备间的通话功能。
可选的,所述无线耳机的无线连接方式包括以下任一种:BT连接、 BLE连接、WiFi连接。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线耳机,其包括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分别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控制程序,其中,所述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所述的无线耳机控制方法的步骤。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线耳机控制系统,其包括本发明所述的无线耳机以及终端设备,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所述终端设备用于与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进行无线连接。
第四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线耳机,其包括:第一无线耳机、第二无线耳机;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包括:播放器、无线传输模块、模式控制模块、麦克风;其中,
所述麦克风用于采集声音信号;
所述播放器用于播放声音信号或语音信号;
所述无线传输模块用于进行设备的无线连接和信号的无线传输;
所述模式控制模块用于确定应用模式,并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第一无线耳机和/或第二无线耳机。
可选的,所述模式控制模块至少包括:单人使用控制模块、双人共用控制模块中的一种;所述单人使用控制模块至少包括:单人单耳控制模块、单人双耳控制模块中的一种;所述双人共用控制模块至少包括:双人近距离共用控制模块、双人远距离共用控制模块中的一种;
所述无线耳机包括BT耳机、BLE耳机、WiFi耳机中的任一种;
所述无线耳机还包括双人远距离共用切换模块,用于在双人远距离共用模式下切换通话链路。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所述无线耳机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无线耳机及所述无线耳机系统时,使得所述无线耳机及所述无线耳机系统的应用模式丰富,且根据多个应用模式能够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正常工作,有效地提高了所述无线耳机的适用能力,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耳机控制方法,该无线耳机控制方法应用于本发明所述的无线耳机,其步骤包括:
控制无线连接: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与所述第二无线耳机至少一个与终端设备无线连接;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之间无线连接或者不连接。
具体的,当所述无线耳机中只有一个耳机与所述终端设备无线连接,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之间无线连接,此时所述无线耳机区分主从关系,与所述终端设备连接的为主耳机;当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与同一个终端设备都无线连接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之间可以存在无线链路也可以不存在无线链路,两个耳机不存在主从关系。本实施例中的无线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蓝牙、Wi-Fi 连接;如经典蓝牙、BLE超低功耗蓝牙等。
设置应用模式:设置所述无线耳机的应用模式。
具体的,该应用模式包括一种或一种以上,优选地,所述应用模式根据使用人数、佩戴情况、两个耳机的使用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因素来设置;例如,所述应用模式至少包括单人使用模式和双人共用模式中的一种;所述单人使用模式至少包括单人双耳使用模式和单人单耳使用模式中的一种;所述双人共用模式至少包括双人近距离共用模式和双人远距离共用模式中的一种。
控制无线耳机: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
具体的,所述应用模式的选择可以通过用户手动选择,也可以根据所述无线耳机的状态进行自适应选择,控制所述无线耳机包括但不限于对声音信号的采集、处理、播放和传输,第一无线耳机或第二无线耳机用于采集声音信号的麦克风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控制方法中的各步骤的顺序并不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其顺序可以调整,例如,所述控制无线连接步骤和所述设置应用模式步骤的顺序是不限制的,可以先执行所述设置应用模式步骤,再执行控制无线连接步骤;当然,也可以先执行所述控制无线连接步骤,再执行所述设置应用模式步骤。
下面将对各个所述应用模式下的控制方法逐一展开说明:
当所述应用模式包括单人双耳使用模式时:
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所述无线耳机的所述应用模式为单人双耳使用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步骤中包括:
可选方案一,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声音信号,通过所述终端设备或主耳机对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一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二声音信号进行处理。
具体的,在区分主从关系的情况中,可以通过主耳机对所述第一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声音信号进行合成、同步、增强、降噪等声音处理,使得声音信号的信号更强、更稳定;在不区分主从关系的情况中,可以通过所述终端设备对所述第一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声音信号进行合成、同步、增强、降噪等声音处理,使得声音信号的信号更强、更稳定。
或者,
可选方案二,在区分主从关系时,根据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主从关系,控制主耳机或从耳机采集声音信号。
上述可选方案二中,只选择一个耳机采集声音信号可以减少功耗,并降低了声音信号处理的复杂度。
或者,
可选方案三,实时检测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电量,当两个耳机的电量均大于或等于充足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 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声音信号,当所述两个耳机中的任一个的电量低于充足阈值时,控制电量高的一个耳机采集声音信号。
上述可选方案三中,在电量充足时,若控制其中一个耳机采集声音信号可以降低功耗,若控制两个耳机都采集声音信号则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声音信息,而在电量不足时,采用电量高的采集语音信号可以延长双耳机的使用时间,上述方案的结合可以平衡用户对声音质量和使用时间的双重需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单人双耳使用模式的可选方案不限于上述三种,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增加。而且各种可选方案并非是不可兼容的,所述无线耳机处于单人双耳使用模式时,可以包括上述三种可选方案中的一种或多种(两种或两种以上),而用户可以根据使用的需求进行自定义的设置,增强在该单人双耳使用模式下所述无线耳机的适用能力。当然,其他应用模式下的不同方案之间以及各个应用模式之间同样也可以由用户自定义选择。
当所述应用模式包括单人单耳使用模式时:
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所述无线耳机的所述应用模式为单人单耳使用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步骤中包括:
可选方案一,检测所述无线耳机的佩戴状态,控制处于佩戴的耳机采集声音信号。
进一步的,该可选方案一的步骤中还包括:在区分主从关系时,控制处于未佩戴状态的从耳机关机、休眠或关闭麦克风;或者,控制处于未佩戴状态的主耳机保留中转功能。在不区分主从关系时,控制处于未佩戴状态的耳机关机、休眠或关闭麦克风。
在实际使用中,可以随意佩戴任意一个耳机即可使用,避免了因错拿耳机而导致无法正常采集声音信号的现象,使得所述无线耳机的使用更加方便;且当其中一个耳机的语音采集功能损坏时,可以佩戴另外一个耳机进行使用,提高了所述无线耳机使用的可靠性。
或者,
可选方案二,控制未佩戴状态的耳机采集声音信号,并将其采集的声音信号发给处于佩戴状态的耳机并播放。
该可选方案二可以帮助监听未佩戴耳机所处环境的情况,当然处于未佩戴状态的耳机采集的声音信号也可以经过处理后再发送给处于佩戴状态的耳机并播放,或者由佩戴状态的耳机处理后再播放,从而拓展了无线耳机的功能。对于两个无线耳机间存在无线连接的耳机,如蓝牙连接,可以直接通过该蓝牙链路发送,否则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中转,如手机。
当所述应用模式包括双人近距离共用模式时:
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所述无线耳机的所述应用模式为双人近距离共用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包括:
可选方案一,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采集声音信号,比较同一时段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一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二声音信号的强度,将强度高的一个声音信号作为目标声音信号供进一步处理。
具体的,对目标声音信号的进一步处理可以是对该目标声音信号进行降噪处理,也可以是将该目标声音信号发送给所述终端设备等。该可选方案一的两个耳机都采集声音,通过比较同时段两个声音信号的强度,可以将说话者佩戴的耳机采集的声音信号作为目标声音信号(近距离时,说话者佩戴的耳机采集的语音信息,一般比另一个未说话者所佩戴的耳机采集的语音信息要清晰、声音信号强度要高),从而保障了每次通话远端接收到更清晰的声音,或者终端设备执行更准确的语音指令(例如语音控制)。
或者,
可选方案二,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中电量高的采集声音信号。
或者,
可选方案三,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采集声音信号,提取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一声音信号中强度最高的第一声音信号,提取同一时段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二声音信号中强度最高的第二声音信号,比较所述第一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声音信号是否具有相同的语音特征,若是,则发送或执行强度高的一个声音信号,若否,则按照预设规则分别发送或分别执行两个声音信号。
该可选方案三中,提取同时段两个声音信号中各自强度最高的声音信号(如果佩戴者有在讲话,那么该强度最高的声音信号一般为佩戴者的语音信号)进行语音特征的对比,从而可以判断两个佩戴者是否同时在讲话,如果有相同语音特征(如声纹特征等可以用于区分不同人的语音特征)说明只有一个佩戴者在说话,则类似方案一,将强度高的一个作为目标语音信号待发送或执行等处理。如果没有相同语音特征,说明是两个人在同时讲话,则按照预设规则分别发送或分别执行两个声音信号,从而避免两个人的声音夹杂在一起导致接收方听不清说了什么,或者不能准确根据语音指令执行相关操作。
具体的,所述预设规则包括:耳机的主从关系、声音信号强度、优先顺序、语义顺序中的至少一个。
比如,对于区分主从的情况,所述预设规则为耳机的主从关系,则优先发送所述主耳机采集的声音信号,后发送从耳机采集的声音信号;
比如,所述预设规则为声音信号强度,则优先发送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声音信号当中信号强度高的一个,后发送信号强度低的一个;
比如,所述预设规则为优先顺序,所述优先顺序预先设置为优先发送第一声音信号,后发送第二声音信号,或者,所述优先顺序预先设置为优先发送第二声音信号,后发送第一声音信号。
比如,所述预设规则为语义顺序,则通过智能判断前后语境分析哪个更符合对话的反馈顺序等。
当然,上述的预设规则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进行具体的设置,用户也可以根据使用的习惯进行自定义设置。
当所述应用模式包括双人远距离共用模式时:
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所述无线耳机的所述应用模式为双人远距离共用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步骤中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和所述终端设备中至少两个设备间开启通话功能。
具体的,可以是第一无线耳机、第二无线耳机和终端设备的三方通话,也可以是第一无线耳机或第二无线耳机各自与终端设备的两方通话,也可以是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之间的两方通话。
例如,所述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和所述终端设备中至少两个设备间开启通话功能的步骤中包括:
可选方案一,当所述第一无线耳机与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间存在通话,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采集声音信号,将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到的第一声音信号处理后发送给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并播放,将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到的第二声音信号处理后发送给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并播放。对声音信号的处理可为降噪处理。
或者,
可选方案二,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采集声音信号,将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到的第一声音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处理后播放,将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到的第二声音信号发送给第一无线耳机处理后播放。对声音信号的处理可为降噪处理。
或者,
可选方案三,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采集声音信号,将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到的第一声音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二无线耳机播放,将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到的第二声音信号发送给所述第一无线耳机播放。
进一步的,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唤醒词控制所述通话功能的开启,所述通过唤醒词控制所述通话功能的开启步骤中包括:
可选方案一,为所述第一无线耳机、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和所述终端设备设置各自的唤醒词用于开启其通话功能;
具体的,设置唤醒词一,通过所述唤醒词一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开启其通话功能;设置唤醒词二,通过所述唤醒词二控制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开启其通话功能;设置唤醒词三,通过所述唤醒词三控制所述终端设备开启其通话功能。所述通话功能可以包括采集声音信号并发送也可以包括接收声音信号并播放。
可选方案二,一个唤醒词用于开启所述第一无线耳机、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和所述终端设备中至少两个设备间的通话功能。
例如,设置唤醒词四,通过所述唤醒词四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开启其通话功能;设置唤醒词五,通过所述唤醒词五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终端设备开启通话功能;设置唤醒词六,通过唤醒词六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和所述终端设备三方通话。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两种可选方案是可以同时兼备的,用户可以根据使用的需求进行具体的设置。
当然,所述应用模式不只限于上述列举出来的多种应用模式,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使用人数和实用场景进行进一步的设置,比如,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所述无线耳机的所述应用模式适应性地增加多人共用模式,从而使得应用该第二通信方法的所述无线耳的应用模式更多样。
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线耳机,其包括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分别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控制程序,其中,所述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本发明所述的无线耳机控制方法的步骤。
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无线耳机控制系统,其包括本发明所述的无线耳机以及终端设备,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所述终端设备用于与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进行无线连接。
第四方面,本发明提供的所述无线耳机,在实际应用中,所述无线耳机与终端设备无线连接,两者之间可数据互传。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无线连接方式包括以下任意一种:BT连接(全称Bluetooth,即经典蓝牙连接)、BLE(全称Bluetooth Low Energy,即低功耗蓝牙连接)、Wi-Fi连接;对应的,所述无线耳机可以为以下任意一种: BT(全称Bluetooth,即经典蓝牙连接)耳机、BLE(全称Bluetooth Low Energy,即低功耗蓝牙连接)耳机、Wi-Fi耳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包括:
麦克风,所述麦克风作为声音信号的采集端可用于采集声音信号并输出至其他设备或其他模块;
播放器,用于播放由所述麦克风采集的声音信号或由所述终端设备发出的声音信号;
无线传输模块,用于进行设备的无线连接和信号的无线传输;
模式控制模块,用于确定应用模式,并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第一无线耳机和/或第二无线耳机。
所述模式控制模块可根据状态检测结果确定对应的应用模式。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所述模式控制模块至少包括:单人使用控制模块、双人共用控制模块中的一种;所述单人使用控制模块至少包括:单人单耳控制模块、单人双耳控制模块中的一种;所述双人共用控制模块至少包括:双人近距离共用控制模块、双人远距离共用控制模块中的一种。当然,所述模式控制模块也可以根据多人应用的情景(即两人以上的应用情景)设置多人共用控制模块,使得所述无线耳机适用能力更强。
更进一步的,所述无线耳机还包括双人远距离共用切换模块,用于在双人远距离共用模式下切换通话链路。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终端设备具有语音交互功能和语音处理功能,其可以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以及具有语音交互功能和语音处理功能的其他设备中的任一种,所述终端设备能够与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 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无线连接从而实现数据互传;若所述终端设备接收到由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发送的声音信号,所述终端设备可以直接播放该声音信号,也可以将该声音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二无线耳机或者其他设备;若所述终端设备接收由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发送的声音信号,所述终端设备可以直接播放该声音信号,也可以将该声音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无线耳机或其他设备;当然,所述终端设备也可以直接向所述无线耳机发送声音信号。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无线耳机、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以及所述终端设备三者之间的连接关系是不限的,该三者之间的连接关系可以根据实际应用的场景进行具体的设置,也可以根据使用中用户的人为操作而自适应地调整。比如,对于区分主从关系的情况,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其中一个耳机作为主耳机与所述终端设备蓝牙连接并实现数据互传,另外一个耳机作为从耳机与主耳机蓝牙连接并实现数据互传,且从耳机通过主耳机与所述终端设备实现间接的数据互传,当然,在使用过程中也可以对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之间的主从关系进行切换;又比如,对于不区分主从关系的情况,所述第一无线耳机与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分别与所述终端设备蓝牙连接并分别实现数据互传,当然,此处不限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与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之间的无线连接关系,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的场景确定所述第一无线耳机与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之间是否需要进行无线连接并实现数据互传。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所述无线耳机控制方法应用于所述无线耳机及所述无线耳机系统时,使得所述无线耳机及所述无线耳机系统的应用模式丰富,且根据多个应用模式能够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正常工作,有效地提高了所述无线耳机的适用能力,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此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改进,但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无线耳机控制方法,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与所述第二无线耳机至少一个与终端设备无线连接,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之间无线连接或者不连接;
设置所述无线耳机的应用模式;
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应用模式根据使用人数、佩戴情况、两个耳机的使用距离中的至少一个因素来设置;
所述应用模式至少包括单人使用模式和双人共用模式中的一种;所述单人使用模式至少包括单人双耳使用模式和单人单耳使用模式中的一种;所述双人共用模式至少包括双人近距离共用模式和双人远距离共用模式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耳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应用模式为单人双耳使用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步骤中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声音信号,所述终端设备或主耳机对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一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二声音信号进行处理;或者,
根据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主从关系,控制主耳机或从耳机采集声音信号;或者,
实时检测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电量,当两个耳机的电量均大于或等于充足阈值时,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声音信号,当所述两个耳机中的任一个的电量低于充足阈值时,控制电量高的一个耳机采集声音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耳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应用模式为单人单耳使用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步骤中包括:
检测所述无线耳机的佩戴状态,控制处于佩戴的耳机采集声音信号;或者,
控制未佩戴状态的耳机采集声音信号,并将其采集的声音信号发给处于佩戴状态的耳机并播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耳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应用模式为所述单人单耳使用模式时,还包括:
控制处于未佩戴状态的从耳机关机、休眠或关闭麦克风;或者,
控制处于未佩戴状态的主耳机保留中转功能;或者,
在不区分主从关系时,控制处于未佩戴状态的耳机关机、休眠或关闭麦克风。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耳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应用模式为双人近距离共用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步骤中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采集声音信号,比较同一时段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一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二声音信号的强度,将强度高的一个声音信号作为目标声音信号供进一步处理;或者,
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中电量高的采集声音信号;或者,
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采集声音信号,提取所述第一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一声音信号中强度最高的第一声音信号,提取同一时段所述第二无线耳机采集的第二声音信号中强度最高的第二声音信号,比较所述第一声音信号和所述第二声音信号是否具有相同的语音特征,若是,则发送或执行强度高的一个声音信号,若否,则按照预设规则分别发送或分别执行两个声音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耳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规则包括:耳机的主从关系、声音信号强度、优先顺序、语义顺序中的至少一个。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无线耳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应用模式为双人远距离共用模式时,所述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的步骤中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无线耳机、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和所述终端设备中至少两个设备间开启通话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耳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唤醒词控制所述通话功能的开启,包括:
为所述第一无线耳机、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和所述终端设备设置各自的唤醒词用于开启其通话功能;和/或,
一个唤醒词用于开启所述第一无线耳机、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和所述终端设备中至少两个设备间的通话功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耳机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的无线连接方式包括以下任一种:BT连接、BLE连接、WiFi连接。
11.一种无线耳机,其包括:第一无线耳机、第二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均包括:播放器、无线传输模块、模式控制模块、麦克风;其中,
所述麦克风用于采集声音信号;
所述播放器用于播放声音信号或语音信号;
所述无线传输模块用于进行设备的无线连接和信号的无线传输;
所述模式控制模块用于确定应用模式,并根据所述应用模式控制第一无线耳机和/或第二无线耳机。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控制模块至少包括:单人使用控制模块、双人共用控制模块中的一种;所述单人使用控制模块至少包括:单人单耳控制模块、单人双耳控制模块中的一种;所述双人共用控制模块至少包括:双人近距离共用控制模块、双人远距离共用控制模块中的一种;
所述无线耳机包括BT耳机、BLE耳机、WiFi耳机中的任一种;
所述无线耳机还包括双人远距离共用切换模块,用于在双人远距离共用模式下切换通话链路。
13.一种无线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所述第二无线耳机分别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的控制程序,其中,所述控制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线耳机控制方法的步骤。
14.一种无线耳机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耳机控制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耳机以及终端设备,所述无线耳机包括第一无线耳机和第二无线耳机,所述终端设备用于与所述第一无线耳机和/或所述第二无线耳机进行无线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58830.7A CN111770403A (zh) | 2019-04-01 | 2019-04-01 | 无线耳机控制方法、无线耳机及其控制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0258830.7A CN111770403A (zh) | 2019-04-01 | 2019-04-01 | 无线耳机控制方法、无线耳机及其控制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70403A true CN111770403A (zh) | 2020-10-13 |
Family
ID=727188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258830.7A Pending CN111770403A (zh) | 2019-04-01 | 2019-04-01 | 无线耳机控制方法、无线耳机及其控制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770403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194379A (zh) * | 2021-04-27 | 2021-07-30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耳机的控制方法、无线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
WO2021180115A1 (zh) * | 2020-03-13 | 2021-09-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真无线耳机的录音方法及录音系统 |
CN113542479A (zh) * | 2021-07-26 | 2021-10-2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录音方法、装置、无线耳机及存储介质 |
CN119172688A (zh) * | 2024-11-21 | 2024-12-20 | 深圳市丰禾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tws耳机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6032011A1 (en) * | 2014-08-25 | 2016-03-03 | Lg Electronics Inc. | Wireless headset and method of contrlling the same |
CN105794224A (zh) * | 2013-09-29 | 2016-07-20 |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启用控制输入模式的装置及相关联的方法 |
US20170347178A1 (en) * | 2016-05-25 | 2017-11-30 | Smartear, Inc. | In-Ear Utility Device Having a Humidity Sensor |
CN109379653A (zh) * | 2018-09-30 | 2019-02-2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音频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09413526A (zh) * | 2018-09-30 | 2019-03-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耳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
2019
- 2019-04-01 CN CN201910258830.7A patent/CN11177040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794224A (zh) * | 2013-09-29 | 2016-07-20 |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启用控制输入模式的装置及相关联的方法 |
WO2016032011A1 (en) * | 2014-08-25 | 2016-03-03 | Lg Electronics Inc. | Wireless headset and method of contrlling the same |
US20170347178A1 (en) * | 2016-05-25 | 2017-11-30 | Smartear, Inc. | In-Ear Utility Device Having a Humidity Sensor |
CN109379653A (zh) * | 2018-09-30 | 2019-02-2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音频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09413526A (zh) * | 2018-09-30 | 2019-03-0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耳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80115A1 (zh) * | 2020-03-13 | 2021-09-1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真无线耳机的录音方法及录音系统 |
CN113194379A (zh) * | 2021-04-27 | 2021-07-30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无线耳机的控制方法、无线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13542479A (zh) * | 2021-07-26 | 2021-10-2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录音方法、装置、无线耳机及存储介质 |
WO2023005412A1 (zh) * | 2021-07-26 | 2023-02-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录音方法、装置、无线耳机及存储介质 |
CN119172688A (zh) * | 2024-11-21 | 2024-12-20 | 深圳市丰禾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tws耳机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789866B (zh) | 应用于tws耳机单双耳切换的音频数据传输方法及设备 | |
CN111770403A (zh) | 无线耳机控制方法、无线耳机及其控制系统 | |
EP4109922A1 (en) | Audio processing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
CN103686575B (zh) | 助听装置 | |
CN104581479B (zh) | 一种可拆卸式无线耳机系统 | |
CN110189753B (zh) | 蓝牙音箱及其控制方法、系统和存储介质 | |
CN112913321B (zh) | 一种使用蓝牙耳机进行通话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
US9866947B2 (en) | Dual-microphone headset and noise reduction processing method for audio signal in call | |
CN108886647A (zh) | 耳机降噪方法及装置、主耳机、从耳机及耳机降噪系统 | |
WO2022213689A1 (zh) | 一种音频设备间语音互通的方法及设备 | |
CN113038317B (zh) | 耳机控制方法、装置、蓝牙耳机及存储介质 | |
WO2021233398A1 (zh) | 无线音频系统、无线通讯方法及设备 | |
CN112771828A (zh) | 一种音频数据的通信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11770412B (zh) | 无线耳机控制方法、无线耳机及其控制系统 | |
CN109120297B (zh) | 一种耳机远场交互方法、耳机远场交互配件及无线耳机 | |
CN115038021B (zh) | 真实无线立体声耳机、音频处理、发光以及震动方法 | |
CN109120298B (zh) | 一种耳机远场交互方法、耳机远场交互配件及无线耳机 | |
US12003911B2 (en) | System for power consumption balancing in wireless earbuds | |
CN107529353A (zh) |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助听装置 | |
CN115022777A (zh) | 音频播放参数更新方法、音频数据调整方法、装置及介质 | |
CN116866472A (zh) | 音量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222776305U (zh) | 一种无线耳机系统及无线录音及监听系统及无线录音系统 | |
CN114785886B (zh) | 使用多个音频设备的通话方法及电子设备 | |
EP4185070A1 (en) | System for power consumption balancing in wireless earbuds | |
CN112804608B (zh) | 带助听功能tws耳机的使用方法、系统、主机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