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滤芯、净水装置及热水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水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滤芯、净水装置及热水器。
背景技术
目前热水器的工作方式大都是将自来水接到热水器的进水口,加热后通过冷热水混合阀流出,整个过程并没有对自来水的水质进行改善。自来水管道里面存在的泥沙、余氯、重金属、细菌等长时间积累会对洗浴产生不良的影响,同时对热水器的寿命带来隐患。
随着用户对热水器品质需求的不断提升,对洗浴用水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带净水功能的热水器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多采用滤网进行过滤,杂质会粘附在滤网表面,不仅过滤效果差,而且由于拆装不便,无法定期清洁和更换,影响出水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滤芯、净水装置及热水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过滤效果差、拆装不便的技术问题。
如上构思,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滤芯,包括具有内腔的滤壳,所述内腔中填充有滤料,所述滤壳上开设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出水口和进水孔,所述滤壳上设置有覆盖所述进水孔的第一滤网和位于所述出水口处的第二滤网。
其中,所述滤壳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筒体和端盖,所述筒体的一端设置有开口,所述端盖位于所述开口处,所述出水口设置于所述端盖上。
其中,所述开口处设置有支撑环,所述支撑环与所述筒体的端面抵接,所述第二滤网卡接于所述支撑环的内壁上。
其中,所述筒体包括与所述开口相对的底壁和与所述底壁垂直连接的侧壁,所述侧壁上绕周向开设所述进水孔。
其中,所述第一滤网于所述筒体的外侧覆盖所述进水孔。
一种净水装置,包括外壳,还包括如上所述的滤芯,所述滤芯位于所述外壳内,所述滤壳与所述外壳之间形成储水腔,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与所述储水腔连通的进水口。
其中,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外壳的同一侧。
其中,所述滤壳与所述外壳螺纹连接,所述滤壳与所述外壳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其中,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与所述储水腔连通的接口,所述接口处可拆卸设置有传感器。
一种热水器,包括如上所述的净水装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滤芯,使用时,水经第一滤网进行一级过滤的同时由进水孔进入滤壳的内腔,再经内腔中的滤料进行二级过滤,水由出水口流出的过程中,经第二滤网进行三级过滤,通过三重过滤,提高过滤性能。滤壳中可以填充滤料,充分利用空间,增强过滤效果;第一滤网和第二滤网的设置,不仅具有过滤作用,而且能够阻挡滤料,防止滤料流失。在清洁或者更换时,将整个滤芯作为一个整体,无需频繁安装拆卸滤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滤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滤芯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滤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滤芯的滤壳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净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净水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净水装置的侧视图;
图8是图7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9是图7的B-B方向的剖视图。
图中:
1、滤芯;11、滤壳;111、筒体;112、端盖;12、滤料;13、第一滤网;14、第二滤网;15、支撑环;
2、外壳;21、主体;22、盖体;23、进水管;24、出水管;25、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至图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滤芯,滤芯1包括滤壳11和滤料12,滤壳11具有中空的内腔,内腔中填充有滤料12,滤壳11上开设有与内腔连通的出水口和进水孔,滤壳11上设置有覆盖进水孔的第一滤网13和位于出水口处的第二滤网14。其中,进水孔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在本实施例中,进水孔为多个。
使用时,水经第一滤网13进行一级过滤的同时由进水孔进入滤壳11的内腔,再经内腔中的滤料12进行二级过滤,水由出水口流出的过程中,经第二滤网14进行三级过滤,通过三重过滤,提高过滤性能。滤壳11中可以填充滤料12,充分利用空间,增强过滤效果;第一滤网13和第二滤网14的设置,不仅具有过滤作用,而且能够阻挡滤料12,防止滤料12流失。在清洁或者更换时,将整个滤芯1作为一个整体,无需频繁安装拆卸滤网。
滤壳11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筒体111和端盖112,筒体111的一端设置有开口,端盖112位于开口处,端盖112扣盖在开口上。筒体111和端盖112可拆卸连接,且设置有开口,便于向内腔中填充滤料12,也便于清洁或者更换时将滤料12倒出。在本实施例中,筒体111为圆柱筒。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筒体111设置成其他形状,在此不作限制。筒体111和端盖112之间可以是卡接,也可以是在使用时通过与其他部件的配合的抵接。
出水口设置于端盖112上。为了便于对出水导向且便于滤芯1与其他部件连接,端盖112上远离筒体111的一侧,正对出水口的位置设置有凸起,凸起上开设有与出水口连通的出水通道。
在开口处于筒体111的端部设置有支撑环15,支撑环15与筒体111的端面抵接,第二滤网14卡接于支撑环15的内壁上。第二滤网14正对开口设置,不仅具有过滤作用,且防止内腔中的滤料12从开出处流失,在此第二滤网14的孔径小于滤料12颗粒的最小直径。支撑环15夹设于筒体111与端盖112之间,在此支撑环15可以采用橡胶材料,起到密封作用。
筒体111包括与开口相对的底壁和与底壁垂直连接的侧壁,侧壁上绕周向开设进水孔。由于第一滤网13的设置,只要使得第一滤网13的孔径小于颗粒状滤料12的最小直径即可,因此进水孔的形状、延伸方向和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此不作限制。
筒体111的底壁可以做成封闭端,也可以在底壁上也设置进水孔,并在进水孔上覆盖第一滤网13,增大水的过流面积,以提高过滤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滤网13于筒体111的外侧覆盖进水孔,增大第一滤网13的面积,也便于对第一滤网13进行安装与拆卸。当然,也可以将第一滤网13贴在筒体111的内壁上,将滤料12置于第一滤网13的内侧,在此不作限制。第一滤网13与筒体111之间设置有密封圈,防止滤料12经过进水孔自第一滤网13与筒体111之间的缝隙流出。
筒体111远离端盖112的一端,沿周向设置有限位凸起。在安装时,第一滤网13的一端与限位凸起抵接,另一端与扣盖在开口处的端盖112抵接,以实现对第一滤网13限位。
参见图5至图9,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净水装置,包括外壳2和上述的滤芯1,滤芯1位于外壳2内,滤壳11与外壳2之间形成储水腔,外壳2上设置有与储水腔连通的进水口。水从进水口进入储水腔内,由滤壳11上的进水孔进入滤壳11的内腔的过程中,经第一滤网13进行一级过滤。
滤壳11与外壳2之间间隔设置,形成储水腔,保证水与第一滤网13充分接触,提高过滤效果。当在筒体111的底壁上也设置进水孔时,使底壁与外壳2之间间隔设置,增大水与第一滤网13的接触面积,水流可以由筒体111的底壁和侧壁同时进入内腔,以提高过滤效率。
外壳2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主体21和盖体22,主体21具有容置腔,主体21的一端设置有与容置腔连通的开口,盖体22位于开口处,进水口设置于盖体22上。主体21与盖体22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且主体21与盖体22之间设置有密封圈。
滤壳11与盖体22连接,盖体22上设置有与进水口连通的进水管23和与出水口连通的出水管24。进水口与出水口位于外壳2的同一侧,减小了净水装置的体积。将滤壳11与盖体22连接,将滤芯1置于容置腔内,将主体21与盖体22连接。筒体111远离端盖112的一端可以与容置腔的内壁抵接或者卡接,以增加滤芯1的稳固性。
在本实施例中,滤壳11与外壳2螺纹连接,滤壳11与外壳2的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使得水流只有一条路径可走,即进入滤壳11的内腔后全部由出水口流出,水流全部得到过滤。滤壳11的端盖112与外壳2的盖体22螺纹连接,盖体22的内侧设置有凸出部,端盖112的凸起与凸出部连接。
外壳2上设置有与储水腔连通的接口25,接口25也设置在盖体22上。接口25处可拆卸设置有传感器。接口25内设置有内螺纹,可以搭配不同的传感器,如用于感知进水温度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感知洗浴用水的硬度的TDS值传感器,或者为压力传感器。传感器设计为统一的外螺纹结构,与接口25螺纹旋紧,密封圈密封。通过传感器类型的改变,收集水流的不同信息,并将信息反馈给控制板,通过程序进一步进行控制。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热水器,包括上述的净水装置。净水装置安装在热水器的进水口处,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