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60727B - 工程车辆 - Google Patents
工程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60727B CN111660727B CN202010608614.3A CN202010608614A CN111660727B CN 111660727 B CN111660727 B CN 111660727B CN 202010608614 A CN202010608614 A CN 202010608614A CN 111660727 B CN111660727 B CN 11166072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xle
- cylinder
- chassis
- wheel axle
- stee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8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7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4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9000010720 hydraulic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153 supple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89 s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37/00—Wheel-axle combinations, e.g. wheel se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P—VEHICLES ADAPTED FOR LOAD TRANSPORTATION OR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 B60P3/00—Vehicles adapted to transport, to carry or to comprise special loads or obj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Steering-Linkage Mechanisms And Four-Wheel St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底盘;第一轮轴,设置于底盘上;第二轮轴,设置于底盘上,并与第一轮轴间隔设置;第三轮轴,设置于底盘上,位于第二轮轴远离第一轮轴的一侧;第四轮轴,设置于底盘上,位于第三轮轴远离第二轮轴的一侧,第三轮轴和第四轮轴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输送缸筒,设置于底盘上,输送缸筒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相连接,且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连接处位于避让空间内。本发明可避免输送缸筒的第二筒体与第三轮轴之间发生结构干涉的问题,可有效降低输送缸筒的后倾角度,进而提升泵送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工程车辆。
背景技术
目前,四桥重型车等工程车辆,一般采用如图1所示的转向驱动形式,其中,第一轮轴104’和第二轮轴106’采用采用液压助力式机械转向,第三轮轴108’和第四轮轴110’采用双胎驱动。泵车一般直接采用这种底盘102’加装上装,为避让空间,泵送系统的输送缸筒112’与底盘102’之间的后倾角度α’较大,一般需要布置成9°以上的后倾角度,泵送时需要往上吸入混泥土料,严重影响泵送效率和质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程车辆。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底盘;第一轮轴,设置于底盘上;第二轮轴,设置于底盘上,并与第一轮轴间隔设置;第三轮轴,设置于底盘上,位于第二轮轴远离第一轮轴的一侧;第四轮轴,设置于底盘上,位于第三轮轴远离第二轮轴的一侧,第三轮轴和第四轮轴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输送缸筒,设置于底盘上,输送缸筒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第一筒体与第二筒体相连接,且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连接处位于避让空间内。
本发明提出的工程车辆,包括:底盘、第一轮轴、第二轮轴、第三轮轴、第四轮轴和输送缸筒。其中,第一轮轴、第二轮轴、第三轮轴、第四轮轴沿底盘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轮轴位于底盘的头部,第四轮轴位于底盘的尾部,第二轮轴和第三轮轴设置于底盘的中部;输送缸筒作为泵送系统的主要部件设置在底盘上,输送缸筒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第一筒体朝向第一轮轴的方向设置,第二筒体朝向第四轮轴的方向设置,且第二筒体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筒体的径向尺寸。特别地,本发明提出的工程车辆,在第三轮轴和第四轮轴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进而使得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连接处位于该避让空间内,也即保证了第二筒体与第三轮轴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置交错,保证了第二筒体的安装位置,避免第二筒体与第三轮轴之间发生结构干涉的问题,可有效降低输送缸筒的后倾角度,进而提升泵送效率。
本发明提出的工程车辆,对第二轮轴和第三轮轴在底盘的设置位置进行优化,相较于相关技术将第二轮轴和第三轮轴朝向第一轮轴移动一定的位置,使得第三轮轴和第四轮轴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进而通过该避让空间避让输送缸筒的第二筒体,可有效降低输送缸筒的后倾角度,并提升泵送效率。
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的工程车辆,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沿底盘的长度方向,第三轮轴和第四轮轴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轮轴与第二轮轴之间的距离。
在该技术方案中,沿底盘的长度方向,第三轮轴和第四轮轴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三轮轴与第二轮轴之间的距离。也即,本发明提出的工程车辆,将第二轮轴和第三轮轴同时设置在底盘的中部,且相较于现有的布置形式而言,第二轮轴和第三轮轴更加靠近第一轮轴设置,并同时增大第三轮轴与第四轮轴之间的距离,保证第三轮轴与第四轮轴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特别是保证了避让空间在底盘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进而保证了第三轮轴与输送缸筒的第二筒体之间不会存在干涉。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沿底盘的长度方向,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连接处与第三轮轴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沿底盘的长度方向,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连接处与第三轮轴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也即,本发明合理设置第三轮轴在底盘上的位置分布,特别是保证了第三轮轴与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连接处的距离,进而保证了第三轮轴与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连接处之间具有足够的安装距离,进而在保证第三轮轴与输送缸筒的第二筒体之间不会存在干涉的同时,保证工程车辆自身的稳定。
特别地,此处仅以20mm为例进行解释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连接处与第三轮轴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只要保证第三轮轴与输送缸筒的第二筒体之间不会存在干涉,就是可以实现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沿底盘的长度方向,第三轮轴与第四轮轴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
在该技术方案中,沿底盘的长度方向,第三轮轴与第四轮轴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也即,本发明合理设置第三轮轴与第四轮轴在底盘上的位置分布,进而限定了避让空间在底盘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保证了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连接处,以及至少部分第二筒体具有足够的安装位置,同时保证了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的连接处,与第三轮轴之间具有足够的安装距离。
特别地,此处仅以20mm为例进行解释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轮轴与第四轮轴之间的距离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只要保证第三轮轴与输送缸筒的第二筒体之间不会存在干涉,就是可以实现的。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输送缸筒的轴线与底盘所在平面之间形成有安装夹角,且安装夹角的取值范围在-3°至6°,其中,-3°至0°指的是第一筒体低于第二筒体的情况下,输送缸筒的轴线与底盘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0°至6°指的是第一筒体高于第二筒体的情况下,输送缸筒的轴线与底盘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
在该技术方案中,本发明相较于现有安装布置方式,将第二轮轴和第三轮轴朝向第一轮轴的方向移动一定的位置,进而使得第三轮轴与第四轮轴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并通过该避让空间避让输送缸筒的第二筒体。基于上述设置,使得本发明提出的工程车辆的输送缸筒的后倾角度极大程度上降低,进而提升了工程车辆的泵送效率。
特别地,相关技术中输送缸筒的轴线与底盘所在平面之间的安装夹角均大于9°,本发明相较于现有的安装方式而言,至少可减小输送缸筒的后倾角度3°,这在工程上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特别是对于泵送系统的泵送效率而言,是一个极大程度上的改进。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工程车辆还包括:驱动机构,设置于底盘上,并与第二轮轴和第三轮轴相连接,驱动机构可驱动第二轮轴和第三轮轴行进;第一转向机构,设置于底盘上,并与第一轮轴相连接,第一转向机构可驱动第一轮轴转向。
在该技术方案中,工程车辆还包括驱动机构和第一转向机构。其中,驱动机构设置于底盘上,并与第二轮轴和第三轮轴相连接,驱动机构可驱动第二轮轴和第三轮轴行进,进而使得第二轮轴和第三轮轴作为驱动轮轴使用;第一转向机构设置于底盘上,并与第一轮轴相连接,第一转向机构可驱动第一轮轴转向,进而使得第一轮轴作为转向轮轴使用。
特别地,由于第四轮轴采用非驱动轮轴,可有效降低第四轮轴的高度,进而有效避让第四轮轴的上部空间,为输送缸筒的第二筒体提供足够的安装位置,降低输送缸筒的后倾角度,提升泵送效率。具体地,第四轮轴可为转向轮轴,也可为非转向轮轴;当第四轮轴作为转向轮轴使用时,可不配置有转向机构而采用随动转向的方式,也可配置有其他转向机构,采用主动转向的方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转向机构包括:主驱动泵,设置于底盘上;主转向油路,与主驱动泵相连通;动力转向器,设置于主转向油路上,并与第一轮轴相连接;主转向油缸,设置于底盘上,并与主转向油路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转向机构包括:主驱动泵、主转向油路、动力转向器和主转向油缸。其中,主驱动泵设置于底盘上,并通过主转向油路与主转向油缸相连通,动力转向器设置在主转向油路上,并与第一轮轴相连接。在需要控制工程车辆的第一轮轴转向时,主驱动泵运行并驱动主转向油缸内的液压油流向动力转向器,进而使得动力转向器在液压力的作用下推动第一轮轴转向。具体地,动力转向器与第一轮轴之间可设置有转向拉杆。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工程车辆还包括:第二转向机构,设置于底盘上,并与第四轮轴相连接,第二转向机构可驱动第四轮轴转向。
在该技术方案中,工程车辆还包括第二转向机构。其中,第二转向机构设置在底盘上,并与第四轮轴相连接,第二转向机构可驱动第四轮轴转向,进而实现对于第四轮轴的驱动转向驱动。位于底盘两端的第一轮轴和第四轮轴作为转向轮轴使用,位于底盘中部的第二轮轴和第三轮轴作为驱动轮轴使用,可减小底盘的转弯半径,进而使得该工程车辆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稳定可靠的转向驱动以适应各种不同的路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转向机构包括:蓄能器,设置于底盘上;辅助转向油路,与蓄能器相连通;辅助转向油缸,设置于辅助转向油路上,并与第四轮轴相连接;第一电磁阀,设置于辅助转向油路上,位于蓄能器和辅助转向油缸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转向机构包括:蓄能器、辅助转向油路、辅助转向油缸和第一电磁阀。其中,蓄能器设置于底盘上,并连通有辅助转向油路,辅助转向油缸和第一电磁阀均设置于辅助转向油路上,且辅助转向油缸与第四轮轴相连接,第一电磁阀位于蓄能器和辅助转向油缸之间,并可控制蓄能器为辅助转向油缸供油。在工程车辆工作过程中,当需要控制第四轮轴转向时,第一电磁阀开启并连通蓄能器与辅助转向油缸,进而使得蓄能器向辅助转向油缸供油,进而驱动第四轮轴转向。具体地,辅助转向油缸具有至少两个油腔,进而驱动第四轮轴的左右转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工程车辆还包括:第一角度检测装置,设置于第一轮轴上,并可检测第一轮轴的转动角度;第二角度检测装置,设置于第四轮轴上,并可检测第四轮轴的转动角度;控制器,与第一角度检测装置、第二角度检测装置和第一电磁阀相连接,并可根据第一角度检测装置和第二角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第一电磁阀动作。
在该技术方案中,工程车辆还包括:第一角度检测装置、第二角度检测装置和控制器。其中,第一角度检测装置设置于第一轮轴上,并可检测第一轮轴的转动角度,第二角度检测装置设置于第四轮轴上,并可检测第四轮轴的转动角度,控制器同时与第一角度检测装置、第二角度检测装置和第一电磁阀相连接,进而根据第一角度检测装置和第二角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控制第一电磁阀动作,保证第一轮轴和第二轮轴的转动角度相同,保证第一轮轴和第四轮轴的实时行进路线处于同一弧线上,保证第一轮轴和第四轮轴实时处于滚动的状态,并可避免第一轮轴和第四轮轴与地面滑动摩擦。
具体地,在控制第一轮轴和第四轮轴转向的过程中,第一角度检测装置实时检测第一轮轴的转动角度,控制器根据第一轮轴的转动角度控制电磁阀动作,进而控制第四轮轴的转动角度。此外,第二角度检测装置检测第四轮轴的转动角度,并将第四轮轴的转动角度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可根据第四轮轴的转动角度来调整第一电磁阀的动作幅度,进而形成一个反馈修正的控制过程。
具体地,第一角度检测装置和第二角度检测装置可采用角度转换器;控制器可采用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器,又称“行车电脑”、“车载电脑”)。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转向机构还包括:对中油路,与蓄能器相连通;对中油缸,设置于对中油路上,并与第四轮轴相连接;第二电磁阀,设置于对中油路上,位于蓄能器和对中油缸之间;对中阀,设置于对中油路上,位于第二电磁阀和对中油缸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转向机构还包括:对中油路、对中油缸、第二电磁阀和对中阀。其中,对中油路与蓄能器相连通,对中油缸、第二电磁阀和对中阀均设置在对中油路上,对中油缸与第四轮轴相连接,第二电磁阀位于蓄能器和对中油缸之间,对中阀位于第二电磁阀和对中油缸之间。当不需要控制第四轮轴转动,且工程车辆沿直线行驶时,第二电磁阀开启且对中阀动作,进而使得对中油路与对中油缸相连通,对中油路为对中油缸的两个腔室供油,进而将第四轮轴锁死,第四轮轴不再转向,提高工程车辆行驶稳定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二转向机构包括:辅助驱动泵,设置于底盘上;补充油路,与辅助驱动泵和蓄能器相连通;限压阀,设置于补充油路,位于辅助驱动泵与蓄能器之间;补油阀,设置于补充油路,位于限压阀与蓄能器之间;单向阀,设置于补充油路,位于补油阀与蓄能器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转向机构包括:辅助驱动泵、补充油路、限压阀、补油阀和单向阀。其中,辅助驱动泵设置于底盘上,并通过补充油路与蓄能器相连通;补充油路上设置有限压阀、补油阀和单向阀,且限压阀位于辅助驱动泵与蓄能器之间,补油阀位于限压阀与蓄能器之间,单向阀位于补油阀与蓄能器之间。
其中,当蓄能器内部液压油不足时,补油阀开启并使得辅助驱动泵与蓄能器相连通,进而通过辅助驱动泵为蓄能器供油和蓄能;当蓄能器蓄能完成后,补油阀关闭切断通路。特别地,限压阀的使用可有效提升为蓄能器蓄能时的安全性,单向阀保证了液压油在补充油路内的单向流动,保证蓄能器内部存储的液压油不会流回到辅助驱动泵内。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本发明提出的工程车辆为泵车。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相关技术中工程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工程车辆的转向原理图。
其中,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底盘,104’第一轮轴,106’第二轮轴,108’第三轮轴,110’第四轮轴,112’输送缸筒。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工程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工程车辆的转向原理图;
图5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工程车辆的驱动原理图。
其中,图3至图5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底盘,104第一轮轴,106第二轮轴,108第三轮轴,110第四轮轴,112输送缸筒,1122第一筒体,1124第二筒体,114主驱动泵,116主转向油路,118动力转向器,120主转向油缸,122蓄能器,124辅助转向油路,126辅助转向油缸,128第一电磁阀,130第一角度检测装置,132第二角度检测装置,134控制器,136对中油路,138对中油缸,140第二电磁阀,142对中阀,144辅助驱动泵,146补充油路,148限压阀,150补油阀,152单向阀,154避让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3至图5来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工程车辆。
实施例一: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第一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底盘102、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和输送缸筒112。
其中,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轮轴104位于底盘102的头部,第四轮轴110位于底盘102的尾部,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设置于底盘102的中部;输送缸筒112作为泵送系统的主要部件设置在底盘102上,输送缸筒112包括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第一筒体1122朝向第一轮轴104的方向设置,第二筒体1124朝向第四轮轴110的方向设置,且第二筒体1124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筒体1122的径向尺寸。
特别地,本发明提出的工程车辆,在第三轮轴108和第四轮轴110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154,进而使得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的连接处位于该避让空间154内,也即保证了第二筒体1124与第三轮轴108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置交错,保证了第二筒体1124的安装位置,避免第二筒体1124与第三轮轴108之间发生结构干涉的问题,可有效降低输送缸筒112的后倾角度,进而提升泵送效率。
本实施例提出的工程车辆,对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在底盘102的设置位置进行优化,相较于相关技术将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朝向第一轮轴104移动一定的位置,使得第三轮轴108和第四轮轴110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154,进而通过该避让空间154避让输送缸筒112的第二筒体1124,可有效降低输送缸筒112的后倾角度,并提升泵送效率。
实施例二: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第二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底盘102、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和输送缸筒112。
其中,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轮轴104位于底盘102的头部,第四轮轴110位于底盘102的尾部,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设置于底盘102的中部;输送缸筒112作为泵送系统的主要部件设置在底盘102上,输送缸筒112包括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第一筒体1122朝向第一轮轴104的方向设置,第二筒体1124朝向第四轮轴110的方向设置,且第二筒体1124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筒体1122的径向尺寸。
此外,如图3所示,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第三轮轴108和第四轮轴110之间的距离为L1,第三轮轴108与第二轮轴106之间的距离为L2,且满足L1>L2。
也即,本实施例提出的工程车辆,将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同时设置在底盘102的中部,且相较于图1和图2所示的布置形式而言,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更加靠近第一轮轴104设置,并同时增大第三轮轴108与第四轮轴110之间的距离,保证第三轮轴108与第四轮轴110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154,特别是保证了避让空间154在底盘10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进而保证了第三轮轴108与输送缸筒112的第二筒体1124之间不会存在干涉。
实施例三: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第三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底盘102、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和输送缸筒112。
其中,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轮轴104位于底盘102的头部,第四轮轴110位于底盘102的尾部,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设置于底盘102的中部;输送缸筒112作为泵送系统的主要部件设置在底盘102上,输送缸筒112包括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第一筒体1122朝向第一轮轴104的方向设置,第二筒体1124朝向第四轮轴110的方向设置,且第二筒体1124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筒体1122的径向尺寸。
此外,如图3所示,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的连接处与第三轮轴108之间的距离为L3,且满足L3≥20mm。
也即,本实施例提出的工程车辆,合理设置第三轮轴108在底盘102上的位置分布,特别是保证了第三轮轴108与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的连接处的距离L3≥20mm,进而保证了第三轮轴108与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的连接处之间具有足够的安装距离,进而在保证第三轮轴108与输送缸筒112的第二筒体1124之间不会存在干涉的同时,保证工程车辆自身的稳定。
实施例四: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第四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底盘102、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和输送缸筒112。
其中,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轮轴104位于底盘102的头部,第四轮轴110位于底盘102的尾部,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设置于底盘102的中部;输送缸筒112作为泵送系统的主要部件设置在底盘102上,输送缸筒112包括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第一筒体1122朝向第一轮轴104的方向设置,第二筒体1124朝向第四轮轴110的方向设置,且第二筒体1124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筒体1122的径向尺寸。
此外,如图3所示,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第三轮轴108与第四轮轴110之间的距离为L1,且满足L1≥20mm。
也即,本实施例提出的工程车辆,合理设置第三轮轴108与第四轮轴110在底盘102上的位置分布,进而限定了避让空间154在底盘10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保证了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的连接处,以及至少部分第二筒体1124具有足够的安装位置,同时保证了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的连接处,与第三轮轴108之间具有足够的安装距离。
实施例五:
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第五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底盘102、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和输送缸筒112。
其中,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轮轴104位于底盘102的头部,第四轮轴110位于底盘102的尾部,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设置于底盘102的中部;输送缸筒112作为泵送系统的主要部件设置在底盘102上,输送缸筒112包括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第一筒体1122朝向第一轮轴104的方向设置,第二筒体1124朝向第四轮轴110的方向设置,且第二筒体1124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筒体1122的径向尺寸。
此外,如图3所示,输送缸筒112的轴线与底盘102所在平面之间形成有安装夹角α,且安装夹角α的取值范围在-3°至6°,其中,-3°至0°指的是第一筒体1122低于第二筒体1124的情况下,输送缸筒112的轴线与底盘102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0°至6°指的是第一筒体1122高于第二筒体1124的情况下,输送缸筒112的轴线与底盘102所在平面之间的夹角。
也即,本实施例提出的工程车辆相较于图1和图2的安装布置方式,将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朝向第一轮轴104的方向移动一定的位置,进而使得第三轮轴108与第四轮轴110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154,并通过该避让空间154避让输送缸筒112的第二筒体1124。基于上述设置,使得本发明提出的工程车辆的输送缸筒112的后倾极大程度上降低,进而提升了工程车辆的泵送效率。
特别地,如图1所示,相关技术中输送缸筒112’的轴线与底盘102’所在平面之间的安装夹角α’均大于9°;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出的工程车辆,相较于现有的安装方式而言,可明显减小输送缸筒112的安装夹角α,使得α的取值在-3°至6°之间,这在工程上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可以减小输送缸筒112的后倾,特别是对于泵送系统的泵送效率而言,是一个极大程度上的改进。
实施例六: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第六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底盘102、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输送缸筒112、驱动机构和第一转向机构。
其中,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轮轴104位于底盘102的头部,第四轮轴110位于底盘102的尾部,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设置于底盘102的中部;输送缸筒112作为泵送系统的主要部件设置在底盘102上,输送缸筒112包括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第一筒体1122朝向第一轮轴104的方向设置,第二筒体1124朝向第四轮轴110的方向设置,且第二筒体1124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筒体1122的径向尺寸。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三轮轴108和第四轮轴110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154,进而使得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的连接处位于该避让空间154内,也即保证了第二筒体1124与第三轮轴108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置交错,保证了第二筒体1124的安装位置,避免第二筒体1124与第三轮轴108之间发生结构干涉的问题,可有效降低输送缸筒112的后倾角度,进而提升泵送效率。
此外,驱动机构设置于底盘102上,并与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相连接,驱动机构可驱动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行进,进而使得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作为驱动轮轴使用。第一转向机构设置于底盘102上,并与第一轮轴104相连接,第一转向机构可驱动第一轮轴104转向,进而使得第一轮轴104作为转向轮轴使用。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四轮轴110不可以相对于底盘102转向,第四轮轴110作为一个非驱动且非转向轮轴使用,进而简化第四轮轴110以及与其相关部件的复杂程度,降低工程车辆的成本。
实施例七: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第七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底盘102、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输送缸筒112、驱动机构和第一转向机构。
其中,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轮轴104位于底盘102的头部,第四轮轴110位于底盘102的尾部,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设置于底盘102的中部;输送缸筒112作为泵送系统的主要部件设置在底盘102上,输送缸筒112包括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第一筒体1122朝向第一轮轴104的方向设置,第二筒体1124朝向第四轮轴110的方向设置,且第二筒体1124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筒体1122的径向尺寸。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三轮轴108和第四轮轴110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154,进而使得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的连接处位于该避让空间154内,也即保证了第二筒体1124与第三轮轴108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置交错,保证了第二筒体1124的安装位置,避免第二筒体1124与第三轮轴108之间发生结构干涉的问题,可有效降低输送缸筒112的后倾角度,进而提升泵送效率。
此外,驱动机构设置于底盘102上,并与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相连接,驱动机构可驱动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行进,进而使得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作为驱动轮轴使用。第一转向机构设置于底盘102上,并与第一轮轴104相连接,第一转向机构可驱动第一轮轴104转向,进而使得第一轮轴104作为转向轮轴使用。
在该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四轮轴110可以相对于底盘102转向,但并不配置有转向机构。第四轮轴110作为一个随动轮轴使用,只需要保证第四轮轴110与底盘的转动连接即可,可简化第四轮轴110以及与其相关部件的复杂程度,降低工程车辆的成本。
实施例八: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第八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底盘102、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输送缸筒112、驱动机构、第一转向机构和第二转向机构。
其中,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轮轴104位于底盘102的头部,第四轮轴110位于底盘102的尾部,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设置于底盘102的中部;输送缸筒112作为泵送系统的主要部件设置在底盘102上,输送缸筒112包括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第一筒体1122朝向第一轮轴104的方向设置,第二筒体1124朝向第四轮轴110的方向设置,且第二筒体1124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筒体1122的径向尺寸。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三轮轴108和第四轮轴110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154,进而使得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的连接处位于该避让空间154内,也即保证了第二筒体1124与第三轮轴108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置交错,保证了第二筒体1124的安装位置,避免第二筒体1124与第三轮轴108之间发生结构干涉的问题,可有效降低输送缸筒112的后倾角度,进而提升泵送效率。
此外,驱动机构设置于底盘102上,并与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相连接,驱动机构可驱动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行进,进而使得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作为驱动轮轴使用。第一转向机构设置于底盘102上,并与第一轮轴104相连接,第一转向机构可驱动第一轮轴104转向,进而使得第一轮轴104作为转向轮轴使用。第二转向机构设置于底盘102上,并与第四轮轴110相连接,第二转向机构可驱动第四轮轴110转向,进而使得第四轮轴110作为转向轮轴使用,并且第四轮轴110为主动转向轮轴。
特别地,如图4所示,由于第四轮轴110采用转向轮轴,且第四轮轴110不配置有驱动机构,可有效降低第四轮轴110的高度,进而有效避让第四轮轴110的上部空间,为输送缸筒112的第二筒体1124提供足够的安装位置,降低输送缸筒112的后倾,提升泵送效率。
并且,如图4所示,位于底盘102两端的第一轮轴104和第四轮轴110作为转向轮轴使用,位于底盘102中部的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作为驱动轮轴使用,可减小底盘102的转弯半径R,进而使得该工程车辆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稳定可靠的转向驱动以适应各种不同的路面。
特别地,如图2所示,相关技术中的工程车辆,其第一轮轴104’和第二轮轴106’为转向轮轴,第三轮轴108’和第四轮轴110’是驱动轮轴,上述设置会导致工程车辆的转弯半径R’较大。如图4所示,本发明提出的工程车辆,其第一轮轴104和第四轮轴110为转向轮轴,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是驱动轮轴,进液明显减小工程车辆的转弯半径R,进而使得发明提出的工程车辆具有良好的机动性能。
实施例九: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第九个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底盘102、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输送缸筒112、驱动机构、第一转向机构和第二转向机构。
其中,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轮轴104位于底盘102的头部,第四轮轴110位于底盘102的尾部,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设置于底盘102的中部;输送缸筒112作为泵送系统的主要部件设置在底盘102上,输送缸筒112包括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第一筒体1122朝向第一轮轴104的方向设置,第二筒体1124朝向第四轮轴110的方向设置,且第二筒体1124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筒体1122的径向尺寸。
如图3和图4所示,在第三轮轴108和第四轮轴110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154,进而使得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的连接处位于该避让空间154内,也即保证了第二筒体1124与第三轮轴108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置交错,保证了第二筒体1124的安装位置,避免第二筒体1124与第三轮轴108之间发生结构干涉的问题,可有效降低输送缸筒112的后倾角度,进而提升泵送效率。
此外,驱动机构设置于底盘102上,并与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相连接,驱动机构可驱动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行进,进而使得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作为驱动轮轴使用。第一转向机构设置于底盘102上,并与第一轮轴104相连接,第一转向机构可驱动第一轮轴104转向,进而使得第一轮轴104和第四轮轴110作为转向轮轴使用。第二转向机构设置于底盘102上,并与第四轮轴110相连接,第二转向机构可驱动第四轮轴110转向,进而使得第四轮轴110作为转向轮轴使用,并且第四轮轴110为主动转向轮轴。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转向机构包括:主驱动泵114、主转向油路116、动力转向器118和主转向油缸120。其中,主驱动泵114设置于底盘102上,并通过主转向油路116与主转向油缸120相连通,动力转向器118设置在主转向油路116上,并与第一轮轴104相连接。
在需要控制工程车辆的第一轮轴104转向时,主驱动泵114运行并驱动主转向油缸120内的液压油流向动力转向器118,进而使得动力转向器118在液压力的作用下推动第一轮轴104转向。具体地,动力转向器118与第一轮轴104之间可设置有转向拉杆(图中未示出)。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二转向机构包括:蓄能器122、辅助转向油路124、辅助转向油缸126和第一电磁阀128。其中,蓄能器122设置于底盘102上,并连通有辅助转向油路124,辅助转向油缸126和第一电磁阀128均设置于辅助转向油路124上,且辅助转向油缸126与第四轮轴110相连接,第一电磁阀128位于蓄能器122和辅助转向油缸126之间,并可控制蓄能器122为辅助转向油缸126供油。
在工程车辆工作过程中,当需要控制第四轮轴110转向时,第一电磁阀128开启并连通蓄能器122与辅助转向油缸126,进而使得蓄能器122向辅助转向油缸126供油,进而驱动第四轮轴110转向。具体地,辅助转向油缸126具有至少两个油腔,进而驱动第四轮轴110的左右转向。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工程车辆还包括:第一角度检测装置130、第二角度检测装置132和控制器134。其中,第一角度检测装置130设置于第一轮轴104上,并可检测第一轮轴104的转动角度,第二角度检测装置132设置于第四轮轴110上,并可检测第四轮轴110的转动角度,控制器134同时与第一角度检测装置130、第二角度检测装置132和第一电磁阀128相连接,进而根据第一角度检测装置130和第二角度检测装置132的检测结果,来控制第一电磁阀128动作,保证第一轮轴104和第二轮轴106的转动角度相同,保证第一轮轴104和第四轮轴110的实时行进路线处于同一弧线上,保证第一轮轴104和第四轮轴110实时处于滚动的状态,并可避免第一轮轴104和第四轮轴110与地面滑动摩擦。
具体地,在控制第一轮轴104和第四轮轴110转向的过程中,第一角度检测装置130实时检测第一轮轴104的转动角度,控制器134根据第一轮轴104的转动角度控制电磁阀动作,进而控制第四轮轴110的转动角度。此外,第二角度检测装置132检测第四轮轴110的转动角度,并将第四轮轴110的转动角度反馈给控制器134,控制器134可根据第四轮轴110的转动角度来调整第一电磁阀128的动作幅度,进而形成一个反馈修正的控制过程。
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角度检测装置130和第二角度检测装置132为角度转换器;控制器134为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器,又称“行车电脑”、“车载电脑”)。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二转向机构还包括:对中油路136、对中油缸138、第二电磁阀140和对中阀142。其中,对中油路136与蓄能器122相连通,对中油缸138、第二电磁阀140和对中阀142均设置在对中油路136上,对中油缸138与第四轮轴110相连接,第二电磁阀140位于蓄能器122和对中油缸138之间,对中阀142位于第二电磁阀140和对中油缸138之间。当不需要控制第四轮轴110转动,且工程车辆沿直线行驶时,第二电磁阀140开启且对中阀142动作,进而使得对中油路136与对中油缸138相连通,对中油路136为对中油缸138的两个腔室供油,进而将第四轮轴110锁死,第四轮轴110不再转向,提高工程车辆行驶稳定性。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二转向机构包括:辅助驱动泵144、补充油路146、限压阀148、补油阀150和单向阀152。其中,辅助驱动泵144设置于底盘102上,并通过补充油路146与蓄能器122相连通;补充油路146上设置有限压阀148、补油阀150和单向阀152,且限压阀148位于辅助驱动泵144与蓄能器122之间,补油阀150位于限压阀148与蓄能器122之间,单向阀152位于补油阀150与蓄能器122之间。
其中,当蓄能器122内部液压油不足时,补油阀150开启并使得辅助驱动泵144与蓄能器122相连通,进而通过辅助驱动泵144为蓄能器122供油和蓄能;当蓄能器122蓄能完成后,补油阀150关闭切断通路。特别地,限压阀148的使用可有效提升为蓄能器122蓄能时的安全性,单向阀152保证了液压油在补充油路146内的单向流动,保证蓄能器122内部存储的液压油不会流回到辅助驱动泵144内。
具体实施例一: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第一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工程车辆,包括:底盘102、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和输送缸筒112。
其中,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轮轴104、第二轮轴106、第三轮轴108、第四轮轴110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第一轮轴104位于底盘102的头部,第四轮轴110位于底盘102的尾部,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设置于底盘102的中部;输送缸筒112作为泵送系统的主要部件设置在底盘102上,输送缸筒112包括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第一筒体1122朝向第一轮轴104的方向设置,第二筒体1124朝向第四轮轴110的方向设置,且第二筒体1124的径向尺寸大于第一筒体1122的径向尺寸。
特别地,本发明提出的工程车辆,在第三轮轴108和第四轮轴110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154,进而使得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的连接处位于该避让空间154内,也即保证了第二筒体1124与第三轮轴108之间存在一定的位置交错,保证了第二筒体1124的安装位置,避免第二筒体1124与第三轮轴108之间发生结构干涉的问题,可有效降低输送缸筒112的后倾角度,进而提升泵送效率。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第三轮轴108和第四轮轴110之间的距离为L1,第三轮轴108与第二轮轴106之间的距离为L2,且满足L1>L2。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第一筒体1122和第二筒体1124的连接处与第三轮轴108之间的距离为L3,且满足L3≥20mm。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沿底盘102的长度方向,第三轮轴108与第四轮轴110之间的距离为L1,且满足L1≥20mm。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输送缸筒112的轴线与底盘102所在平面之间形成有安装夹角α,且安装夹角α的取值在-3°至6°。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工程车辆还包括驱动机构和第一转向机构。其中,驱动机构设置于底盘102上,并与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相连接,驱动机构可驱动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行进,进而使得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作为驱动轮轴使用;第一转向机构设置于底盘102上,并与第一轮轴104相连接,第一转向机构可驱动第一轮轴104转向,进而使得第一轮轴104作为转向轮轴使用。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转向机构包括:主驱动泵114、主转向油路116、动力转向器118和主转向油缸120。其中,主驱动泵114设置于底盘102上,并通过主转向油路116与主转向油缸120相连通,动力转向器118设置在主转向油路116上,并与第一轮轴104相连接。在需要控制工程车辆的第一轮轴104转向时,主驱动泵114运行并驱动主转向油缸120内的液压油流向动力转向器118,进而使得动力转向器118在液压力的作用下推动第一轮轴104转向。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工程车辆还包括第二转向机构,第二转向机构设置于底盘102上,并与第四轮轴110相连接,第二转向机构可驱动第四轮轴110转向。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二转向机构包括:蓄能器122、辅助转向油路124、辅助转向油缸126和第一电磁阀128。其中,蓄能器122设置于底盘102上,并连通有辅助转向油路124,辅助转向油缸126和第一电磁阀128均设置于辅助转向油路124上,且辅助转向油缸126与第四轮轴110相连接,第一电磁阀128位于蓄能器122和辅助转向油缸126之间,并可控制蓄能器122为辅助转向油缸126供油,进而驱动第四轮轴110的左右转向。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工程车辆还包括:第一角度检测装置130、第二角度检测装置132和控制器134。其中,第一角度检测装置130可检测第一轮轴104的转动角度,第二角度检测装置132可检测第四轮轴110的转动角度,控制器134可根据第一角度检测装置130和第二角度检测装置132的检测结果,来控制第一电磁阀128动作,保证第一轮轴104和第二轮轴106的转动角度相同,保证第一轮轴104和第四轮轴110的实时行进路线处于同一弧线上。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二转向机构还包括:对中油路136、对中油缸138、第二电磁阀140和对中阀142。其中,对中油路136与蓄能器122相连通,对中油缸138、第二电磁阀140和对中阀142均设置在对中油路136上,对中油缸138与第四轮轴110相连接,第二电磁阀140位于蓄能器122和对中油缸138之间,对中阀142位于第二电磁阀140和对中油缸138之间。当不需要控制第四轮轴110转动,第二电磁阀140开启且对中阀142动作,对中油路136为对中油缸138的两个腔室供油,进而将第四轮轴110锁死,第四轮轴110不再转向,提高工程车辆行驶稳定性。
在该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二转向机构包括:辅助驱动泵144、补充油路146、限压阀148、补油阀150和单向阀152。其中,辅助驱动泵144设置于底盘102上,并通过补充油路146与蓄能器122相连通;补充油路146上设置有限压阀148、补油阀150和单向阀152,且限压阀148位于辅助驱动泵144与蓄能器122之间,补油阀150位于限压阀148与蓄能器122之间,单向阀152位于补油阀150与蓄能器122之间。当蓄能器122内部液压油不足时,补油阀150开启并使得辅助驱动泵144与蓄能器122相连通,进而通过辅助驱动泵144为蓄能器122供油和蓄能;当蓄能器122蓄能完成后,补油阀150关闭切断通路。
具体实施例二: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本发明第二个具体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工程车辆,可避让第四轮轴110上部空间,降低泵送系统的输送缸筒112后倾角度,并且使得底盘102具有小的转弯半径和良好的机动性能,具有稳定可靠的转向系统,可以适应不同的路况需求。
泵送系统的输送缸筒112体积大,需要空间大。为此,本发明将第四轮轴110采用非驱动转向轮轴,第四轮轴110高度低,可以有效避让上部空间,降低输送缸筒112的后倾角度;如图4所示,由于第一轮轴104和第四轮轴110采用转向轮,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采用驱动轮,瞬态转向中心前移,与现有的布置的底盘102相比,转弯半径R更小,机动性更好;如图5所示,采用电控液压辅助转向系统,测量第一轮轴104转角信号,通过控制器134精确控制第四轮轴110转向角度,使其在好路或者坏路上都能满足与第一轮轴104的转角关系,避免轮胎磨损;同时,高速行驶时液压系统通过对中油缸138把第四轮轴110锁死,提高行驶稳定性。
更重要的是,如图3和图4所示,本发明相较于现有工程车辆的布置方式,将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朝向第一轮轴104移动一定的位置,使得第三轮轴108和第四轮轴110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154,进而通过该避让空间154避让输送缸筒112的第二筒体1124,可有效降低输送缸筒112的后倾角度,并提升泵送效率。
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本发明提出的工程车辆的第一轮轴104和第四轮轴110采用转向轮轴,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采用驱动轮轴。如图5所示,第一轮轴104采用液压助力式机械转向系统转向,安装在发动机上的主驱动泵114提供高压油,经过与方向盘通过管柱和转向传动轴连接的动力转向器118,驱动第一轮轴104转向;第四轮轴110采用电控液压辅助转向系统转向,通过第一角度检测装置130测量第一轮轴104的转角信号,第二角度检测装置132测量第四轮轴110的转角信号,控制器134ECU接收上述两个转向信号,根据内置的控制程序,通过第一电磁阀128,控制辅助转向油缸126左右两个腔的充油,推动第四轮轴110转向,实现辅助转向功能。
此外,如图5所示,工程车辆高速行驶时,控制器134通过对中第二电磁阀140和对中阀142,给对中油缸138的左右腔同时充液,把第四轮轴110锁死,第四轮轴110不再转向,提高行驶稳定性。
本发明提出的工程车辆,如图4所示,第一轮轴104和第四轮轴110采用转向轮轴,第二轮轴106和第三轮轴108采用并装双胎的驱动轮轴;第一轮轴104采用液压助力式机械转向系统转向,第四轮轴110采用电控液压辅助转向系统转向。
如图3所示,泵送系统的输送缸筒112,其前部的第一筒体1122的直径较小,占用空间稍小,后部第二筒体1124的体积大,需要空间大。如图1和图2所示,相关技术中,第三轮轴108’和第四轮轴110’采用双胎驱动轮轴,轮轴中间上部占用空间较大。而本发明提出的工程车辆,第四轮轴110采用非驱动的转向轮轴,第四轮轴110高度低占用空间小,置于输送缸筒112后部的下方,该布置方式空间占用互补,减小输送缸筒112后倾角度至-3°到6°以内。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
第一轮轴,设置于所述底盘上;
第二轮轴,设置于所述底盘上,并与所述第一轮轴间隔设置;
第三轮轴,设置于所述底盘上,位于所述第二轮轴远离所述第一轮轴的一侧;
第四轮轴,设置于所述底盘上,位于所述第三轮轴远离所述第二轮轴的一侧,所述第三轮轴和所述第四轮轴之间形成有避让空间;
输送缸筒,设置于所述底盘上,所述输送缸筒包括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相连接,且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的连接处位于所述避让空间内;所述输送缸筒的轴线与所述底盘所在平面之间形成有安装夹角,且所述安装夹角的取值范围在-3°至6°;
沿所述底盘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轮轴和所述第四轮轴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三轮轴与所述第二轮轴之间的距离;
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底盘上,并与所述第二轮轴和所述第三轮轴相连接,所述驱动机构可驱动所述第二轮轴和所述第三轮轴行进;
第一转向机构,设置于所述底盘上,并与所述第一轮轴相连接,所述第一转向机构可驱动所述第一轮轴转向;
第二转向机构,设置于所述底盘上,并与所述第四轮轴相连接,所述第二转向机构可驱动所述第四轮轴转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底盘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一筒体和所述第二筒体的连接处与所述第三轮轴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底盘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三轮轴与所述第四轮轴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向机构包括:
主驱动泵,设置于所述底盘上;
主转向油路,与所述主驱动泵相连通;
动力转向器,设置于所述主转向油路上,并与所述第一轮轴相连接;
主转向油缸,设置于所述底盘上,并与所述主转向油路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向机构包括:
蓄能器,设置于所述底盘上;
辅助转向油路,与所述蓄能器相连通;
辅助转向油缸,设置于所述辅助转向油路上,并与所述第四轮轴相连接;
第一电磁阀,设置于所述辅助转向油路上,位于所述蓄能器和所述辅助转向油缸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角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一轮轴上,并可检测所述第一轮轴的转动角度;
第二角度检测装置,设置于所述第四轮轴上,并可检测所述第四轮轴的转动角度;
控制器,与所述第一角度检测装置、所述第二角度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一电磁阀相连接,并可根据所述第一角度检测装置和所述第二角度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控制所述第一电磁阀动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向机构还包括:
对中油路,与所述蓄能器相连通;
对中油缸,设置于所述对中油路上,并与所述第四轮轴相连接;
第二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对中油路上,位于所述蓄能器和所述对中油缸之间;
对中阀,设置于所述对中油路上,位于所述第二电磁阀和所述对中油缸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工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转向机构包括:
辅助驱动泵,设置于所述底盘上;
补充油路,与所述辅助驱动泵和所述蓄能器相连通;
限压阀,设置于所述补充油路,位于所述辅助驱动泵与所述蓄能器之间;
补油阀,设置于所述补充油路,位于所述限压阀与所述蓄能器之间;
单向阀,设置于所述补充油路,位于所述补油阀与所述蓄能器之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08614.3A CN111660727B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工程车辆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08614.3A CN111660727B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工程车辆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60727A CN111660727A (zh) | 2020-09-15 |
CN111660727B true CN111660727B (zh) | 2025-03-18 |
Family
ID=72390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608614.3A Active CN111660727B (zh) | 2020-06-30 | 2020-06-30 | 工程车辆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660727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480775U (zh) * | 2011-12-30 | 2012-10-10 |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 四轴汽车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汽车起重机 |
CN212446974U (zh) * | 2020-06-30 | 2021-02-02 | 三一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 工程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NL8903073A (nl) * | 1989-12-14 | 1991-07-01 | Pieter Faber | Inrichting voor het op afstand storten van beton. |
CN2703896Y (zh) * | 2004-06-29 | 2005-06-08 | 上海鸿得利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臂架式混凝土输送泵 |
CN100510392C (zh) * | 2006-07-05 | 2009-07-08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车载式混凝土输送泵 |
CN101717050B (zh) * | 2009-12-22 | 2013-05-08 | 泰安思博特机械有限公司 | 多功能吊托联体臂 |
CN202064641U (zh) * | 2011-05-06 | 2011-12-07 |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移动式泵送机械 |
ITPE20110010A1 (it) * | 2011-08-01 | 2013-02-02 | Mario Scurti | Sistema modulare di supporto di allestimenti di veicoli industriali, in particolare autocarri. |
CN102529781B (zh) * | 2011-12-27 | 2013-06-05 | 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 | 一种多轴矿用自卸车 |
CN102529784B (zh) * | 2012-02-24 | 2013-11-20 | 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卸料系统及混凝土搅拌车 |
DE102013206366A1 (de) * | 2013-04-11 | 2014-10-16 | Putzmeister Engineering Gmbh | Fahrbare Betonpumpe mit Verteilermast und Abstützvorrichtung |
CN203713662U (zh) * | 2014-01-26 | 2014-07-16 | 于永东 | 全路面平跨式抢险救援车 |
CN204526958U (zh) * | 2015-03-20 | 2015-08-05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8x4长头清障车底盘 |
CN105667378B (zh) * | 2016-01-13 | 2017-10-24 | 长沙智汛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带组合式集料、固化、输送装置的真空吸淤车 |
CN106698210B (zh) * | 2017-01-19 | 2018-08-28 |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模块化柔性底盘、其应用及其起重机 |
CN207683409U (zh) * | 2017-11-22 | 2018-08-03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集装箱自动导引车底盘 |
CN110154733B (zh) * | 2019-06-19 | 2024-03-01 | 安徽华菱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混合动力工程车 |
-
2020
- 2020-06-30 CN CN202010608614.3A patent/CN11166072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480775U (zh) * | 2011-12-30 | 2012-10-10 | 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 | 四轴汽车底盘及具有该底盘的汽车起重机 |
CN212446974U (zh) * | 2020-06-30 | 2021-02-02 | 三一专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 工程车辆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60727A (zh) | 2020-09-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5488C (zh) | 一种液压推进的车辆及其转向助力和防止打滑的方法 | |
US7866434B2 (en) | Steering apparatus | |
JP2021185073A (ja) | スキッドステア式全地形用車両 | |
CN103963825A (zh) | 一种转向系统及独立悬架轮式重载车辆 | |
CN107600171B (zh) | 轮边/轮毂驱动多轴车辆的转向方法 | |
CN112026910A (zh) | 一种运用于无人驾驶的全自由度转向的线控底盘平台 | |
CN104742966A (zh) | 一种用于多轴车辆纯滚动转向的机液伺服控制装置 | |
CN111660727B (zh) | 工程车辆 | |
CN114379643B (zh) | 一种具有应急转向功能的电液转向器及其匹配方法 | |
CN212446974U (zh) | 工程车辆 | |
CN101817366A (zh) | 四轮机动车辆的转向方法 | |
CN204055960U (zh) | 一种多轴越野车全轮转向装置 | |
CN206719319U (zh) | 一种大客车液压主动转向系统 | |
CN107010107B (zh) | 一种大客车液压主动转向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5984494A (zh) | 用于车辆的转向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 |
JPH0419067B2 (zh) | ||
CN2866285Y (zh) | 汽车后轮转向机构的液压对中缸 | |
US20070175693A1 (en) | Floor conveyor | |
CN102328687B (zh) | 一种汽车液压助力主动转向器 | |
Tirumala et al. | Analysis of a four-wheeled steering mechanism for automobiles | |
CN114735071B (zh) | 一种无人平台多模式纵臂式转向驱动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221607711U (zh) | 一种紧凑型静压叉车用驱动转向装置 | |
CN119117083A (zh) | 一种重型车复合传动式双模电动助力转向器控制方法 | |
CN220165746U (zh) | 一种静压叉车用驱动转向装置 | |
CN116750082A (zh) | 车辆转向系统、车辆及车辆转向系统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