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645677B - 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45677B
CN111645677B CN202010427722.0A CN202010427722A CN111645677B CN 111645677 B CN111645677 B CN 111645677B CN 202010427722 A CN202010427722 A CN 202010427722A CN 111645677 B CN111645677 B CN 1116456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lane
distance
lateral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277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45677A (zh
Inventor
李静
滕飞
范天昕
吴桐
王欣志
何闫
孟令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li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li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li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42772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4567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456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456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456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456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08Active safety systems predicting or avoiding probable or impending collision or attempting to minimise its consequences
    • B60W30/09Taking automatic action to avoid collision, e.g. braking and ste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50/00Details of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process diagnostic or vehicle driver interfaces
    • B60W50/08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river and the control system
    • B60W50/14Means for informing the driver, warning the driver or prompting a driver interven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50/00Details of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process diagnostic or vehicle driver interfaces
    • B60W50/08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river and the control system
    • B60W50/14Means for informing the driver, warning the driver or prompting a driver intervention
    • B60W2050/143Alarm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42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ensor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their operation
    • B60W2420/40Photo, light or radio wave sensitive means, e.g. infrared sensors
    • B60W2420/408Radar; Laser, e.g. lid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20/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overall vehicle dynamics
    • B60W2520/10Longitudinal spe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20/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overall vehicle dynamics
    • B60W2520/10Longitudinal speed
    • B60W2520/105Longitudinal accel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54/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objects
    • B60W2554/80Spatial relation or speed relative to objects
    • B60W2554/802Longitudinal dist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 Control Of Driving Devices And Active Controlling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及控制方法,通过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相应的车辆行驶信息及道路信息,并通过拟合的方法获得精确的车辆实际行驶数据,然后依次考虑紧急制动安全距离、自车变道后与前后车之间的车距和对应临界安全距离、自车与两侧的侧方车道边界线的距离与对应侧的车宽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车变道时间后侧方车道内前后车辆的距离关系等影响因素,产生并输出相应的决策指令,控制车辆按第一变道轨迹侧方变道、紧急制动或以第二变道轨迹侧方变道。本发明不仅考虑到同车道前车和侧方车道车辆行驶状况和道路实际情况,还考虑到侧方变道时的临界碰撞危险点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车辆主动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主动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电子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各类传感器、安全模型、控制算法的应用,极大的提高了汽车主动安全性能。
当汽车行驶前方遇到危险时,传统的安全距离模型能够提供安全预警和紧急制动,避免发生碰撞,而当汽车车速较高,前后汽车制动距离不足,使用传统的安全距离模型仍有可能发生碰撞危险。
有学者提出通过侧方变道从而规避碰撞危险,但目前已有的正弦函数变道轨迹模型、圆弧变道轨迹模型、等速偏移变道轨迹模型等,仅考虑了变道过程中自车参数变化的影响,尚未考虑变道目标车道车辆实际运动情况以及周边车辆的实际行驶情况的影响。此外,现有的车辆变道轨迹较为单一,未考虑侧方变道时与临近车辆的之间存在的碰撞危险,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及控制方法,本发明既考虑到同车道前车和侧方车道车辆行驶状况和道路实际情况,还考虑到侧方变道时临界碰撞危险点的影响,进一步提高车辆主动安全性能,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综合处理模块和执行模块;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中:雷达单元、摄像头、自车车速传感器、自车加速度传感器和自车参数单元,分别将采集到的车辆行驶数据和道路信息数据发送至综合处理模块;
所述综合处理模块中,数据处理单元对接收到的车辆行驶数据和道路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决策数据并发送至决策单元,经决策单元判断产生决策指令并发送至执行模块;
所述执行模块中,制动器和转向器分别接收决策单元发送的决策指令,执行侧方变道或紧急制动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行驶数据包括:
所述雷达单元中,激光雷达采集到的周围车辆的行驶状况、车辆尺寸参数、自车与同车道前方车辆纵向的距离、自车与侧方车道车辆纵向距离、侧方车道车辆纵向距离;
所述雷达单元中,位于自车前端的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到的前方同车道和侧方车道车辆的行驶状况、自车与同车道和侧方车道前方车辆纵向距离;
所述雷达单元中,位于自车后端的第二长距离毫米波雷采集到的后方同车道和侧方车道车辆的行驶状况、自车与同车道和侧方车道后方车辆纵向距离;
所述自车车速传感器采集到的自车的车速;
所述自车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到的自车的加速度;
所述自车参数单元用于采集到的自车车车长、车宽、质心距前轴距离、最大制动减速度和临界侧向附着系数;
所述道路信息数据包括:
摄像头采集到的车道信息、侧方前车相对同车道前车的侧向距离和侧方前车距离侧方车道边界线的距离。
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的控制方法,所述控制方法具体如下:
S1:采集车辆行驶数据和道路信息数据;
S2:数据初步分析处理获得周边车辆行驶数据;
S3:数据进一步分析处理获得决策数据,经判断产生并输出决策指令;
S4:控制决策指令执行侧方变道或紧急制动操作。
进一步地,所述车辆行驶数据包括自车A、同车道前车B、侧方后车C以及侧方前车D的行驶数据;其中:
通过激光雷达采集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vBj、加速度aBj、车长LB、车宽WB和距离自车车距dABj,侧方后车C的车速vCj、加速度aCj、车长LC、车宽WC和距离本车纵向车距dACj,侧方前车D的车速vDj、加速度aDj、车长LD、车宽WD、距离本车纵向车距dADj以及侧方后车C与侧方前车D的车距dCD
通过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vBh、加速度aBh和距离自车纵向车距dABh,侧方前车D的车速vDh、加速度aDh和距离自车纵向车距dAdh
通过第二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侧方后车C的车速vCh、加速度aCh和距离自车纵向车距dACh
通过自车车速传感器采集自车A的车速vA
通过自车加速度传感器采集自车A的加速度aA
通过自车参数单元采集自车A车车长LA、车宽WA、质心距前轴距离a、最大制动减速度aAmax和临界侧向附着系数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31
所述道路信息数据为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的道路宽M、侧方前车D相对同车道前车B的侧向距离Ds2、侧方前车D距离其所在一侧的道路边界线的距离Ds1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
根据所述步骤S1中获得的车辆行驶数据初步分析处理获得的周边车辆行驶数据包括: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vB和加速度aB、侧方车道后车C的车速vC和加速度aC、侧方车道前车D的车速vD和加速度aD、自车A距离同车道前车B的纵向距离dAB、自车A距离侧方后车C的纵向距离dAC、自车A距离侧方前车D的纵向距离dAD
进一步地,所述周边车辆行驶数据的获得过程为:首先基于激光雷达采集一份连续的20组相关数据,并基于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或第二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另一份连续的20组相关数据,并分别对两份相关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对应的拟合曲线,然后分别计算两组拟合曲线对应的拟合方差,判断:若|r1-r2|>max{r1 r2},其中,r1为激光雷达采集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拟合曲线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41
的拟合方差,r2为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采集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拟合曲线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42
的拟合方差,取r1、r2中较小者对应的数据为相应的数据取值,反之,取激光雷达和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或第二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到的相应数据的平均值为相应的数据取值;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3中,数据进一步分析处理获得决策数据,经判断产生并输出决策指令的具体过程如下:
S31:获取步骤S1中采集到的车辆行驶数据和道路信息数据,以及步骤S2中车辆行驶数据初步分析处理获得的周边车辆行驶数据;
S32:判断自车A距离同车道前车B的纵向距离dAB与紧急制动安全距离dj之间的大小关系;若dAB<dj,则计算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并记录此时的时刻t0,否则,产生并输出自车紧急制动控制决策指令;
本步骤S32中:
所述紧急制动安全距离dj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43
上述紧急制动安全距离dj的计算公式中:
dAB为自车A距离同车道前车B的纵向距离;
vA为自车A的车速;
vB为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
LB为同车道前车B的车长;
dj0为临界纵向安全距离;
本步骤S32中:
所述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51
上述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的计算公式中:
Ds2为侧方前车D相对同车道前车B的侧向距离;
tz为自车变道至与侧方前车D同一纵向中心线处的时间,其中: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52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53
为临界侧向附着系数;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54
为最大制动减速度aAmax的一半;
t≤tz
S33:判断侧方后车C与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侧方变道的自车A’之间的后方实际距离d1与后方临界安全距离dr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判断侧方前车D与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侧方变道的自车A’之间的前方实际距离d2与前方临界安全距离df之间的大小关系;若dr<d1且df<d2,则产生并输出自车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进行侧方变道的控制决策指令,否则进入下述步骤S34;
本步骤S33中:
所述侧方后车C与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侧方变道的自车A’之间的后方实际距离d1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61
上述后方实际距离d1的计算公式中:
dAC为自车A距离侧方后车C的纵向距离;
vA为自车A的车速;
vC为侧方后车C的车速;
tz为自车变道至与侧方后车C同一纵向中心线处的时间,此时侧方后车C与侧方前车D处于同一纵向中心线上,其中: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62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63
为临界侧向附着系数;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64
为最大制动减速度aAmax的一半;
aC为侧方后车C的加速度;
所述侧方前车D与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侧方变道的自车A’之间的前方实际距离d2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65
上述前方实际距离d2的计算公式中:
dAD为自车A距离侧方前车D的纵向距离;
vA为自车A的车速;
vC为侧方前车D的车速;
tz为自车变道至与侧方前车D同一纵向中心线处的时间,其中: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66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67
为临界侧向附着系数;
aA为最大制动减速度aAmax的一半;
aD为侧方前车D的加速度;
所述后方临界安全距离dr为预设值;
所述前方临界安全距离df为预设值;
S34:判断侧方前车D距离其所在一侧的道路边界线的距离Ds1是否满足Ds1>1.5+WA+0.5WD,若满足,则自车A的目标变道侧向位移为Δ1,且Δ1=0.95+0.5(WA+WD)+Ds2,此时,产生并输出自车按照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71
进行侧方变道的控制决策指令,若不满足,则进入下述步骤S35;
本步骤S34中:
所述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72
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73
上述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74
的计算公式中: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75
S35:判断侧方前车D相对同车道前车B的侧向距离Ds2是否满足Ds2>2+WA+0.5(WB+WD),若满足,则自车A的目标变道侧向位移为Δ2,且Δ2=1.2+0.5(WB+WA),此时,产生并输出自车按照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76
进行侧方变道的控制决策指令,若不满足,则进入下述步骤S36;
本步骤S35中:
所述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77
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78
上述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79
的计算公式中: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710
t≤tz1
S36:判断在变道tz时间后,侧方后车C与侧方前车D之间的实际车距d3与侧方变道临界安全值dfr之间的大小关系,若d3>dfr,则进入下述步骤S37,否则,产生并输出自车紧急制动控制决策指令;
本步骤S36中:
所述侧方后车C与侧方前车D之间的实际车距d3的计算公式如下:
d3=sf-sr+dCD
上述实际车距d3的计算公式中:
sr为侧方后车C的位移;
sf为侧方前车D车位移;
故: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81
所述侧方变道临界安全值dfr为预设值;
S37:计算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
本步骤S37中:
所述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的计算公式如下:
X(t)=a0+a1t+a2t2+a3t3+a4t4+a5t5+a6t6
Y(t)=b0+b1t+b2t2+b3t3+b4t4+b5t5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82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83
上述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的计算公式中:
Xst(t)为自车侧方变道初始纵向位移,此时t取0;
Xfi(t)为自车侧方变道终点纵向位移,此时t取tz
Yst(t)为自车侧方变道初始侧向位移,此时t取0;
Yfi(t)为自车侧方变道终点侧向位移,此时t取tz
根据上述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的计算公式,计算获得:b0、b1、b2、b3、b4、b5;并根据上述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的计算公式计算获得:a0、a1、a2、a3、a4、a5与a6的关系;
S38:判断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是否有解;
本步骤S38中,判断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是否有解是通过判断是否同时满足下述两条件,若同时满足下述两条件则判断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有解,则产生并输出自车按照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进行侧方变道的控制决策指令,否则,则判断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无解,则产生并输出自车紧急制动控制决策指令;
所述两条件分别如下:
条件1:
为防止侧方变道时与同车道前车B发生碰撞,当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91
时,X(tw1)需满足: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92
条件2:
为防止侧方变道时与侧方后车C发生碰撞,当dAC+LA+XA(tw2)=sr(tw2)时,其中,XA为自车A的纵向位移,Y(tw2)需满足: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93
式中,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94
a为自车A质心距前轴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4中,转向器或制动器接收到决策单元发送的相应的控制决策指令执行转向或制动动作;其中:
所述制动器接收到紧急制动控制决策指令后,进行紧急制动操作;
所述转向器接收到侧方变道的控制决策指令,并根据不同的侧方变道控制决策指令控制自车A从所在车道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进行侧方变道、控制自车A从所在车道按照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095
进行侧方变道、控制自车A从所在车道按照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01
进行侧方变道或控制自车A从所在车道按照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进行侧方变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所述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及控制方法,首先通过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相应的车辆行驶信息及道路信息,并通过拟合的方法获得较为精确的车辆实际行驶数据,然后依次通过考虑自车与同车道前车距离与紧急制动安全距离的大小关系、自车变道后与前后车之间的车距和对应临界安全距离的大小关系、自车与两侧的侧方车道边界线的距离与对应侧的车宽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车变道时间后侧方车道内前后车辆的距离关系等影响因素,产生并输出相应的决策指令,控制车辆按第一变道轨迹侧方变道、紧急制动或以第二变道轨迹侧方变道,本发明不仅考虑到同车道前车和侧方车道车辆行驶状况和道路实际情况,还考虑到侧方变道时的临界碰撞危险点的影响,故进一步提高了车辆主动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的结构组成框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控制方法的流程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控制方法中,判断生成b并执行控制决策的具体流程框图;
图4为采用本发明所述紧急防碰撞系统和控制方法,车辆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进行侧方变道的示意图;
图5为采用本发明所述紧急防碰撞系统和控制方法,车辆按照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进行侧方变道的示意图;
图6为采用本发明所述紧急防碰撞系统和控制方法,车辆按照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进行侧方变道的示意图;
图7为采用本发明所述紧急防碰撞系统和控制方法,车辆按照第二侧方变道轨迹进行侧方变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清楚、完整地描述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及其具体工作过程,结合说明书附图,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如图1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所述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综合处理模块和执行模块;其中,所述数据采集模块采集车辆行驶信息和道路信息,并将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发送给综合处理模块,综合处理模块对接收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后指定控制决策,并根据控制决策向进而控制执行模块进行制动或转向操作。
如图4至图7所示,与自车A处于同一车道且位于自车前方的车辆为:同车道前车B;位于自车A侧方车道可能与侧方变道过程中的自车发生碰撞的后方车辆为:侧方后车C;位于自车A侧方车道可能与侧方变道过程中的自车发生碰撞的前方车辆为:侧方前车D;
如图4所示,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变道后的自车为A’;
如图5所示,按照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变道后的自车为A1’;
如图6所示,按照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变道后的自车为A2’;
如图7所示,按照第二侧方变道轨迹变道后的自车为A3’;
如图1所示,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由雷达单元、摄像头、自车车速传感器、自车加速度传感器以及自车参数单元组成,所述雷达单元包括激光雷达、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和第二长距离毫米波雷达;所述激光雷达、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第二长距离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自车车速传感器、自车加速度传感器和自车参数单元分别与综合处理模块中的数据处理单元信号连接,以分别将采集到的车辆行驶信息和道路信息发送至数据处理单元进行分析处理;其中:
所述激光雷达安装于自车顶部,用于检测周围车辆的行驶状况、车辆尺寸参数、自车与同车道前方车辆纵向的距离、自车与侧方车道车辆纵向距离、侧方车道车辆纵向距离;所述激光雷达所采集的数据具体包括: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vBj、加速度aBj、车长LB、车宽WB和距离自车车距dABj,侧方后车C的车速vCj、加速度aCj、车长LC、车宽WC和距离本车纵向车距dACj,侧方前车D的车速vDj、加速度aDj、车长LD、车宽WD和距离本车纵向车距dADj以及侧方后车C与侧方前车D的车距dCD
所述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安装于自车前保险杠中部,用于检测前方同车道和侧方车道车辆的行驶状况、自车与同车道和侧方车道前方车辆纵向距离;所述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所采集的数据具体包括: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vBh、加速度aBh和距离自车纵向车距dABh,侧方前车D的车速vDh、加速度aDh和距离自车纵向车距dADh
所述第二长距离毫米波雷达安装于自车后保险杠中部,用于检测后方同车道和侧方车道车辆的行驶状况、自车与同车道和侧方车道后方车辆纵向距离;所述第二长距离毫米波雷达所采集的数据具体包括:侧方后车C的车速vCh、加速度aCh和距离自车纵向车距dACh
所述摄像头安装于车内后视镜前部,用于识别车道信息、侧方前车相对同车道前车的侧向距离和侧方前车距离侧方车道边界线的距离;所述摄像头采集的数据包括:道路宽M、侧方前车D相对同车道前车B的侧向距离Ds2、侧方前车D距离其所在一侧的道路边界线的距离Ds1
所述自车车速传感器用于采集:自车A的车速vA
所述自车加速度传感器用于采集:自车A的加速度aA
所述自车参数单元用于采集:自车A车车长LA、车宽WA、质心距前轴距离a、最大制动减速度aAmax、临界侧向附着系数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31
如图1所示,所述综合处理模块由数据处理单元和决策单元组成;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对接收到的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到的车辆行驶信息和道路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发送至决策单元,通过决策单元作出相应的决策,并将决策控制信号发送给执行模块,控制执行模块进行制动或转向操作;其中:
所述数据处理单元,用于通过对车辆行驶信息和道路信息进行分析计算,获得: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vB和加速度aB、侧方后车C的车速vC和加速度aC、侧方前车D的车速vD和加速度aD、自车A距离同车道前车B的纵向距离dAB、自车A距离侧方后车C的纵向距离dAC、自车A距离侧方前车D的纵向距离dAD、自车A与同车道前车B之间的紧急制动安全距离dj、自车A从所在车道变换车道至侧方车道的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侧方后车C与变道后的自车之间的实际距离d1、侧方前车D与变道后的自车之间的实际距离d2、自车A从所在车道变换车道至侧方车道的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 *、自车A从所在车道变换车道至侧方车道的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 **、自车A从所在车道变换车道后侧方后车C与侧方前车D之间的实际车距d3以及自车A从所在车道变换车道至侧方车道的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
所述决策单元根据数据处理单元获得的相关数据作出决策判断并向执行模块发送相应的控制信号,进而控制执行模块进行制动或转向;其中:
所述决策单元作出的决策判断包括:判断自车A紧急制动或侧方变道,若判断决策侧方变道,则继续判断依次采用第一侧方变道轨迹变道和第二侧方变道轨迹变道;
当判断决策采用第一侧方变道轨迹变道过程中,分别判断依次采用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变道、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变道和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变道,若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变道均不适合,则初步判断决策是否有可能采用第二侧方变道轨迹变道,若无可能则判断决策紧急制动,若初步判断可采用第二侧方变道轨迹变道,则进一步确定是否可以采用第二侧方变道轨迹变道,若确定可以,则采用第二侧方变道轨迹变道,否则判断决策紧急制动。
如图1所示,所述执行模块由制动器和转向器组成;其中:
所述制动器接收决策单元发送的制动控制信号后进行制动操作,进而实现车辆紧急制动;
所述转向器接收决策单元发送的转向控制信号后进行转向操作,进而实现车辆按照相应的侧方变道轨迹进行侧方变道操作。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控制方法,所述紧急防碰撞控制方法基于上述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将综合考虑道路条件、变道目标车道上车辆的行驶状况、自车参数变化以及侧方变道时的临界碰撞危险点的影响,实现紧急防碰撞控制。
如图2至图7所示,本发明所述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防碰撞控制方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S1:采集车辆行驶数据和道路信息数据;
本步骤S1中,所述车辆行驶数据包括自车A、同车道前车B、侧方车道后车C以及侧方车道前车D的行驶数据;其中:
通过激光雷达采集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vBj、加速度aBj、车长LB、车宽WB和距离自车车距dABj,侧方后车C的车速vCj、加速度aCj、车长LC、车宽WC和距离本车纵向车距dACj,侧方前车D的车速vDj、加速度aDj、车长LD、车宽WD、距离本车纵向车距dADj以及侧方后车C与侧方前车D的车距dCD
通过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vBh、加速度aBh和距离自车纵向车距dABh,侧方前车D的车速vDh、加速度aDh和距离自车纵向车距dADh
通过第二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侧方后车C的车速vCh、加速度aCh和距离自车纵向车距dACh
通过自车车速传感器采集自车A的车速vA
通过自车加速度传感器采集自车A的加速度aA
通过自车参数单元采集自车A车车长LA、车宽WA、质心距前轴距离a、最大制动减速度aAmax和临界侧向附着系数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51
本步骤S1中,所述道路信息数据为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的道路宽M、侧方前车D相对同车道前车B的侧向距离Ds2、侧方前车D距离其所在一侧的道路边界线的距离Ds1
S2:数据初步分析处理获得周边车辆行驶数据;
本步骤S2中,根据上述步骤S1中获得的车辆行驶数据初步分析处理获得的周边车辆行驶数据包括: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vB和加速度aB、侧方车道后车C的车速vC和加速度aC、侧方车道前车D的车速vD和加速度aD、自车A距离同车道前车B的纵向距离dAB、自车A距离侧方后车C的纵向距离dAC、自车A距离侧方前车D的纵向距离dAD
周边车辆行驶数据的获得过程为:首先基于激光雷达采集一份连续的20组相关数据,并基于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或第二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另一份连续的20组相关数据,并分别对两份相关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对应的拟合曲线,然后分别计算两组拟合曲线对应的拟合方差,判断:若|r1-r2|>max{r1 r2},取r1、r2中较小者对应的数据为相应的数据取值,反之,取激光雷达和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或第二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到的相应数据的平均值为相应的数据取值;
以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vB为例,具体获得过程如下:
S21:记录连续20组激光雷达采集到的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数据,记为vBj1、vBj2、……、vBj20,以及记录连续20组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到的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数据,记为vBh1、vBh2、……、vBh20
S22:分别对激光雷达采集到的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数据vBj1、vBj2、……、vBj20和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到的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数据vBh1、vBh2、……、vBh20进行线性拟合,分别得到:
激光雷达采集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拟合曲线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61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62
x取1到20的整数;
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采集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拟合曲线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63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71
x取1到20的整数;
S23:计算激光雷达采集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拟合曲线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72
的拟合方差r1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73
并计算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采集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拟合曲线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74
的拟合方差r2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75
S24:判断:若|r1-r2|>max{r1 r2},取r1、r2中较小者对应的数据为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vB,反之,取激光雷达和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到的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的平均值为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vB
S3:数据进一步分析处理获得决策数据,经判断产生并输出决策指令;
如图3至图7所示,本步骤S3中,根据步骤S1和步骤S2中获得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处理获得决策数据,经判断产生并执行决策指令控制执行相应操作的具体过程如下:
S31:环境监测,获取步骤S1中采集到的车辆行驶数据和道路信息数据,以及步骤S2中车辆行驶数据初步分析处理获得的周边车辆行驶数据;
S32:判断自车A距离同车道前车B的纵向距离dAB与紧急制动安全距离dj之间的大小关系;若dAB<dj,则计算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并记录此时的时刻t0,否则,产生并输出自车紧急制动控制决策指令;
本步骤S32中:
所述紧急制动安全距离dj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76
上述紧急制动安全距离dj的计算公式中:
dAB为自车A距离同车道前车B的纵向距离;
vA为自车A的车速;
vB为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
LB为同车道前车B的车长;
dj0为临界纵向安全距离;
本步骤S32中:
所述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81
上述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的计算公式中:
Ds2为侧方前车D相对同车道前车B的侧向距离;
tz为自车变道至与侧方前车D同一纵向中心线处的时间,其中: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82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83
为临界侧向附着系数;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84
为最大制动减速度aAmax的一半;
t≤tz
S33:如图4所示,判断侧方后车C与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侧方变道的自车A’之间的后方实际距离d1与后方临界安全距离dr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判断侧方前车D与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侧方变道的自车A’之间的前方实际距离d2与前方临界安全距离df之间的大小关系;若dr<d1且df<d2,则产生并输出自车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进行侧方变道的控制决策指令,否则进入下述步骤S34;
本步骤S33中:
所述侧方后车C与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侧方变道的自车A’之间的后方实际距离d1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91
上述后方实际距离d1的计算公式中:
dAC为自车A距离侧方后车C的纵向距离;
vA为自车A的车速;
vC为侧方后车C的车速;
tz为自车变道至与侧方后车C同一纵向中心线处的时间(此时侧方后车C与侧方前车D处于同一纵向中心线上),其中: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92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93
为临界侧向附着系数;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94
为最大制动减速度aAmax的一半;
aC为侧方后车C的加速度;
所述侧方前车D与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侧方变道的自车A’之间的前方实际距离d2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95
上述前方实际距离d2的计算公式中:
dAD为自车A距离侧方前车D的纵向距离;
vA为自车A的车速;
vC为侧方前车D的车速;
tz为自车变道至与侧方前车D同一纵向中心线处的时间,其中: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96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97
为临界侧向附着系数;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198
为最大制动减速度aAmax的一半;
aD为侧方前车D的加速度;
所述后方临界安全距离dr为预设值,本实施例中取20m;
所述前方临界安全距离df为预设值,本实施例中取30m;
S34:如图5所示,判断侧方前车D距离其所在一侧的道路边界线的距离Ds1是否满足Ds1>1.5+WA+0.5WD,若满足,则自车A的目标变道侧向位移为Δ1,且Δ1=0.95+0.5(WA+WD)+Ds2,此时,产生并输出自车按照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09
进行侧方变道的控制决策指令,若不满足,则进入下述步骤S35;
本步骤S34中:
所述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01
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02
上述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03
的计算公式中: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04
t≤tz1
S35:如图6所示,判断侧方前车D相对同车道前车B的侧向距离Ds2是否满足Ds2>2+WA+0.5(WB+WD),若满足,则自车A的目标变道侧向位移为Δ2,且Δ2=1.2+0.5(WB+WA),此时,产生并输出自车按照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05
进行侧方变道的控制决策指令,若不满足,则进入下述步骤S36;
本步骤S35中:
所述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06
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07
上述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08
的计算公式中: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11
t≤tz1
S36:判断在变道tz时间后,侧方后车C与侧方前车D之间的实际车距d3与侧方变道临界安全值dfr之间的大小关系,若d3>dfr,则进入下述步骤S37,否则,产生并输出自车紧急制动控制决策指令;
本步骤S36中:
所述侧方后车C与侧方前车D之间的实际车距d3的计算公式如下:
d3=sf-sr+dCD
上述实际车距d3的计算公式中:
sr为侧方后车C的位移;
sf为侧方前车D车位移;
故: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12
所述侧方变道临界安全值dfr为预设值,本实施例中取35m;
S37:计算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
本步骤S37中:
所述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的计算公式如下:
X(t)=a0+a1t+a2t2+a3t3+a4t4+a5t5+a6t6
Y(t)=b0+b1t+b2t2+b3t3+b4t4+b5t5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13
上述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的计算公式中:
Xst(t)为自车侧方变道初始纵向位移,此时t取0;
Xfi(t)为自车侧方变道终点纵向位移,此时t取tz
Yst(t)为自车侧方变道初始侧向位移,此时t取0;
Yfi(t)为自车侧方变道终点侧向位移,此时t取tz
根据上述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的计算公式,计算获得:b0、b1、b2、b3、b4、b5;并根据上述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的计算公式计算获得:a0、a1、a2、a3、a4、a5与a6的关系;
S38:判断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是否有解;
本步骤S38中,判断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是否有解是通过判断是否同时满足下述两条件,若同时满足下述两条件则判断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有解,则产生并输出自车按照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进行侧方变道的控制决策指令,否则,则判断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无解,则产生并输出自车紧急制动控制决策指令;
所述两条件分别如下:
条件1:
为防止侧方变道时与同车道前车B发生碰撞,当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21
时,X(tw1)需满足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22
条件2:
为防止侧方变道时与侧方后车C发生碰撞,当dAC+LA+XA(tw2)=sr(tw2)时,Y(tw2)需满足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23
式中,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24
a为自车A质心距前轴距离;
S4:控制决策指令执行侧方变道或紧急制动操作;
执行模块中,转向器或制动器接收到决策单元发送的相应的控制决策指令执行转向或制动动作;其中:
所述制动器接收到紧急制动控制决策指令后,进行紧急制动操作;
所述转向器接收到侧方变道的控制决策指令,并根据不同的侧方变道控制决策指令控制自车A从所在车道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进行侧方变道、控制自车A从所在车道按照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31
进行侧方变道、控制自车A从所在车道按照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GDA0003781514130000232
进行侧方变道或控制自车A从所在车道按照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进行侧方变道。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以上所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所作出的各种其他相应的改变与变形,均应包含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2)

1.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的控制方法,
所述系统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综合处理模块和执行模块;
所述数据采集模块中:雷达单元、摄像头、自车车速传感器、自车加速度传感器和自车参数单元,分别将采集到的车辆行驶数据和道路信息数据发送至综合处理模块;
所述综合处理模块中,数据处理单元对接收到的车辆行驶数据和道路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获得决策数据并发送至决策单元,经决策单元判断产生决策指令并发送至执行模块;
所述执行模块中,制动器和转向器分别接收决策单元发送的决策指令,执行侧方变道或紧急制动操作;
所述车辆行驶数据包括:
所述雷达单元中,激光雷达采集到的周围车辆的行驶状况、车辆尺寸参数、自车与同车道前方车辆纵向的距离、自车与侧方车道车辆纵向距离、侧方车道车辆纵向距离;
所述雷达单元中,位于自车前端的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到的前方同车道和侧方车道车辆的行驶状况、自车与同车道和侧方车道前方车辆纵向距离;
所述雷达单元中,位于自车后端的第二长距离毫米波雷采集到的后方同车道和侧方车道车辆的行驶状况、自车与同车道和侧方车道后方车辆纵向距离;
所述自车车速传感器采集到的自车的车速;
所述自车加速度传感器采集到的自车的加速度;
所述自车参数单元用于采集到的自车车车长、车宽、质心距前轴距离、最大制动减速度和临界侧向附着系数;
所述道路信息数据包括:
摄像头采集到的车道信息、侧方前车相对同车道前车的侧向距离和侧方前车距离侧方车道边界线的距离;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方法具体如下:
S1:采集车辆行驶数据和道路信息数据;
所述车辆行驶数据包括自车A、同车道前车B、侧方后车C以及侧方前车D的行驶数据;其中:
通过激光雷达采集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vBj、加速度aBj、车长LB、车宽WB和距离自车车距dABj,侧方后车C的车速vCj、加速度aCj、车长LC、车宽WC和距离本车纵向车距dACj,侧方前车D的车速vDj、加速度aDj、车长LD、车宽WD、距离本车纵向车距dADj以及侧方后车C与侧方前车D的车距dCD
通过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vBh、加速度aBh和距离自车纵向车距dABh,侧方前车D的车速vDh、加速度aDh和距离自车纵向车距dADh
通过第二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侧方后车C的车速vCh、加速度aCh和距离自车纵向车距dACh
通过自车车速传感器采集自车A的车速vA
通过自车加速度传感器采集自车A的加速度aA
通过自车参数单元采集自车A车车长LA、车宽WA、质心距前轴距离a、最大制动减速度aAmax和临界侧向附着系数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21
所述道路信息数据为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的道路宽M、侧方前车D相对同车道前车B的侧向距离Ds2、侧方前车D距离其所在一侧的道路边界线的距离Ds1
S2:数据初步分析处理获得周边车辆行驶数据;
所述步骤S2中:
根据所述步骤S1中获得的车辆行驶数据初步分析处理获得的周边车辆行驶数据包括: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vB和加速度aB、侧方车道后车C的车速vC和加速度aC、侧方车道前车D的车速vD和加速度aD、自车A距离同车道前车B的纵向距离dAB、自车A距离侧方后车C的纵向距离dAC、自车A距离侧方前车D的纵向距离dAD
所述周边车辆行驶数据的获得过程为:首先基于激光雷达采集一份连续的20组相关数据,并基于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或第二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另一份连续的20组相关数据,并分别对两份相关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对应的拟合曲线,然后分别计算两组拟合曲线对应的拟合方差,判断:若|r1-r2|>max{r1r2},其中,r1为激光雷达采集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拟合曲线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31
的拟合方差,r2为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采集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拟合曲线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32
的拟合方差,取r1、r2中较小者对应的数据为相应的数据取值,反之,取激光雷达和第一长距离毫米波雷达或第二长距离毫米波雷达采集到的相应数据的平均值为相应的数据取值;
S3:数据进一步分析处理获得决策数据,经判断产生并输出决策指令;
所述步骤S3中,数据进一步分析处理获得决策数据,经判断产生并输出决策指令的具体过程如下:
S31:获取步骤S1中采集到的车辆行驶数据和道路信息数据,以及步骤S2中车辆行驶数据初步分析处理获得的周边车辆行驶数据;
S32:判断自车A距离同车道前车B的纵向距离dAB与紧急制动安全距离dj之间的大小关系;若dAB<dj,则计算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并记录此时的时刻t0,否则,产生并输出自车紧急制动控制决策指令;
本步骤S32中:
所述紧急制动安全距离dj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41
上述紧急制动安全距离dj的计算公式中:
dAB为自车A距离同车道前车B的纵向距离;
vA为自车A的车速;
vB为同车道前车B的车速;
LB为同车道前车B的车长;
dj0为临界纵向安全距离;
本步骤S32中:
所述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42
上述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的计算公式中:
Ds2为侧方前车D相对同车道前车B的侧向距离;
tz为自车变道至与侧方前车D同一纵向中心线处的时间,其中: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43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44
为临界侧向附着系数;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51
为最大制动减速度aAmax的一半;
t≤tz
S33:判断侧方后车C与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侧方变道的自车A’之间的后方实际距离d1与后方临界安全距离dr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判断侧方前车D与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侧方变道的自车A’之间的前方实际距离d2与前方临界安全距离df之间的大小关系;若dr<d1且df<d2,则产生并输出自车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进行侧方变道的控制决策指令,否则进入下述步骤S34;
本步骤S33中:
所述侧方后车C与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侧方变道的自车A’之间的后方实际距离d1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52
上述后方实际距离d1的计算公式中:
dAC为自车A距离侧方后车C的纵向距离;
vA为自车A的车速;
vC为侧方后车C的车速;
tz为自车变道至与侧方后车C同一纵向中心线处的时间,此时侧方后车C与侧方前车D处于同一纵向中心线上,其中: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53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55
为临界侧向附着系数;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54
为最大制动减速度aAmax的一半;
aC为侧方后车C的加速度;
所述侧方前车D与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侧方变道的自车A’之间的前方实际距离d2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61
上述前方实际距离d2的计算公式中:
dAD为自车A距离侧方前车D的纵向距离;
vA为自车A的车速;
vD为侧方前车D的车速;
tz为自车变道至与侧方前车D同一纵向中心线处的时间,其中: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62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63
为临界侧向附着系数;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64
为最大制动减速度aAmax的一半;
aD为侧方前车D的加速度;
所述后方临界安全距离dr为预设值;
所述前方临界安全距离df为预设值;
S34:判断侧方前车D距离其所在一侧的道路边界线的距离Ds1是否满足Ds1>1.5+WA+0.5WD,若满足,则自车A的目标变道侧向位移为Δ1,且Δ1=0.95+0.5(WA+WD)+Ds2,此时,产生并输出自车按照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65
进行侧方变道的控制决策指令,若不满足,则进入下述步骤S35;
本步骤S34中:
所述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 *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66
上述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67
的计算公式中: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71
S35:判断侧方前车D相对同车道前车B的侧向距离Ds2是否满足Ds2>2+WA+0.5(WB+WD),若满足,则自车A的目标变道侧向位移为Δ2,且Δ2=1.2+0.5(WB+WA),此时,产生并输出自车按照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72
进行侧方变道的控制决策指令,若不满足,则进入下述步骤S36;
本步骤S35中:
所述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73
的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74
上述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75
的计算公式中: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76
S36:判断在变道tz时间后,侧方后车C与侧方前车D之间的实际车距d3与侧方变道临界安全值dfr之间的大小关系,若d3>dfr,则进入下述步骤S37,否则,产生并输出自车紧急制动控制决策指令;
本步骤S36中:
所述侧方后车C与侧方前车D之间的实际车距d3的计算公式如下:
d3=sf-sr+dCD
上述实际车距d3的计算公式中:
sr为侧方后车C的位移;
sf为侧方前车D车位移;
故: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81
所述侧方变道临界安全值dfr为预设值;
S37:计算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
本步骤S37中:
所述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的计算公式如下:
X(t)=a0+a1t+a2t2+a3t3+a4t4+a5t5+a6t6
Y(t)=b0+b1t+b2t2+b3t3+b4t4+b5t5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82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83
上述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的计算公式中:
Xst(t)为自车侧方变道初始纵向位移,此时t取0;
Xfi(t)为自车侧方变道终点纵向位移,此时t取tz
Yst(t)为自车侧方变道初始侧向位移,此时t取0;
Yfi(t)为自车侧方变道终点侧向位移,此时t取tz
根据上述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的计算公式,计算获得:b0、b1、b2、b3、b4、b5;并根据上述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的计算公式计算获得:a0、a1、a2、a3、a4、a5与a6的关系;
S38:判断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是否有解;
本步骤S38中,判断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是否有解是通过判断是否同时满足下述两条件,若同时满足下述两条件则判断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有解,则产生并输出自车按照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进行侧方变道的控制决策指令,否则,则判断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无解,则产生并输出自车紧急制动控制决策指令;
所述两条件分别如下:
条件1:
为防止侧方变道时与同车道前车B发生碰撞,当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91
时,X(tw1)需满足: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92
条件2:
为防止侧方变道时与侧方后车C发生碰撞,当dAC+LA+XA(tw2)=sr(tw2)时,其中,XA为自车A的纵向位移,Y(tw2)需满足: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93
式中,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094
a为自车A质心距前轴距离
S4:控制决策指令执行侧方变道或紧急制动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步骤S4中,转向器或制动器接收到决策单元发送的相应的控制决策指令执行转向或制动动作;其中:
所述制动器接收到紧急制动控制决策指令后,进行紧急制动操作;
所述转向器接收到侧方变道的控制决策指令,并根据不同的侧方变道控制决策指令控制自车A从所在车道按照第一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y1进行侧方变道、控制自车A从所在车道按照第二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101
进行侧方变道、控制自车A从所在车道按照第三种第一侧方变道轨迹
Figure FDA0003801540380000102
进行侧方变道或控制自车A从所在车道按照第二侧方变道轨迹y2进行侧方变道。
CN202010427722.0A 2020-05-20 2020-05-20 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及控制方法 Active CN11164567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7722.0A CN111645677B (zh) 2020-05-20 2020-05-20 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7722.0A CN111645677B (zh) 2020-05-20 2020-05-20 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45677A CN111645677A (zh) 2020-09-11
CN111645677B true CN111645677B (zh) 2022-09-23

Family

ID=72345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27722.0A Active CN111645677B (zh) 2020-05-20 2020-05-20 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456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98173B (zh) * 2020-11-06 2021-12-21 吉林大学 一种面向智能驾驶的车辆安全行驶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2606838B (zh) * 2020-12-15 2022-07-01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变道防碰撞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2590781A (zh) * 2020-12-22 2021-04-02 南京理工大学 基于毫米波相控阵雷达的车辆防撞警示方法及装置
CN113830084B (zh) * 2021-10-29 2023-05-23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多车道车辆主动避撞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CN114312769B (zh) * 2022-02-11 2023-11-10 清华大学 考虑周车横纵向运动意图的智能车辆紧急制动方法及系统
CN115071695B (zh) * 2022-05-17 2024-05-28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自动紧急制动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CN117246299B (zh) * 2023-10-09 2024-12-10 清华大学 一种制动失效后辅助紧急制动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53077B2 (ja) * 1993-09-17 1999-02-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走行車両
EP1659367B1 (en) * 2004-11-19 2008-09-03 Harman Becker Automotive Systems GmbH Vehicle navigation with integrated curve warning using clothoid models
CN105644564B (zh) * 2016-03-09 2018-04-24 江苏大学 一种汽车侧向主动避撞安全性判断方法
CN106405555B (zh) * 2016-09-23 2019-01-01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用于车载雷达系统的障碍物检测方法和装置
CN106427998B (zh) * 2016-09-30 2018-08-21 江苏大学 一种高速状态下车辆紧急变道避撞的控制方法
JP6822365B2 (ja) * 2017-09-28 2021-01-2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運転支援装置
CN107861113B (zh) * 2017-11-06 2020-01-14 深圳市杉川机器人有限公司 标定方法及装置
CN107914686B (zh) * 2017-11-17 2019-06-25 吉林大学 一种车辆紧急制动装置及方法
CN109835329A (zh) * 2017-11-24 2019-06-04 成都九鼎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汽车紧急避撞系统控制算法
CN109398352A (zh) * 2018-09-12 2019-03-01 北京车和家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制动控制方法及设备、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540159B (zh) * 2018-10-11 2020-11-27 同济大学 一种快速完备的自动驾驶轨迹规划方法
CN109808685B (zh) * 2019-01-07 2020-08-1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危险评估的汽车预警自动避撞控制方法
CN110155046B (zh) * 2019-05-09 2020-12-29 武汉理工大学 自动紧急制动分级控制方法与系统
CN110588646B (zh) * 2019-10-18 2020-12-08 财团法人车辆研究测试中心 预调速的主动安全辅助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45677A (zh) 2020-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45677B (zh) 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紧急防碰撞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155046B (zh) 自动紧急制动分级控制方法与系统
CN104290753B (zh) 一种前方车辆运动状态追踪预测装置及其预测方法
CN106379316B (zh) 一种车辆主动避撞模式切换方法
CN105966396B (zh) 一种基于驾驶员避撞行为的车辆避撞控制方法
CN110085056B (zh) 一种高速公路车路协同环境下车辆换道瞬时风险识别方法
CN110614998A (zh) 一种激进型辅助驾驶弯道避障换道路径规划系统及方法
CN109318893B (zh) 基于车牌像素高度变化的安全驾驶辅助方法和系统
CN101500865B (zh) 制动控制系统与制动控制方法
CN102616235B (zh) 一种基于车车通信的协同避撞装置及避撞方法
CN113962011B (zh) 一种电动汽车制动系模型及其建立方法
CN111497840A (zh) 车辆-行人碰撞风险域的计算方法及安全评价系统
CN106891890A (zh) 一种汽车主动防撞系统
CN112406820B (zh) 多车道增强型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控制方法
CN114194215B (zh) 一种智能车辆避障换道轨迹规划方法及系统
CN101559753A (zh) 基于单目机器视觉的汽车主动安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0723142B (zh) 一种智能汽车紧急避撞控制方法
CN111645678B (zh) 一种车辆制动转向协调控制防碰撞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2590801A (zh) 一种基于驾驶员疲劳程度的前方碰撞预警控制方法
CN109774709B (zh) 一种紧急变道工况下车辆线控制动辅助安全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4735018A (zh) 一种基于单雷达的前方最危险目标车辆的筛选判断方法
CN113978462A (zh) 自适应巡航系统的主目标筛选方法、轨迹规划方法及系统
CN112644483A (zh) 车速控制方法、可读存储介质、车速控制装置和车辆
CN111391832A (zh) 一种基于信息共享的车辆自适应巡航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4394091B (zh) 一种自适应巡航系统中交通车并道场景下的车速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