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28591A - 定子、定子组件、以及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 Google Patents
定子、定子组件、以及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28591A CN111628591A CN202010115723.1A CN202010115723A CN111628591A CN 111628591 A CN111628591 A CN 111628591A CN 202010115723 A CN202010115723 A CN 202010115723A CN 111628591 A CN111628591 A CN 11162859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or
- coil
- recess
- bus bar
- connection termin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10000002105 tongu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219 bra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323 axial leng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696 magne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309 mel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02K3/521—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 H02K3/522—Fastening salient pole winding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pplicable to stators only for generally annular cores with salient pole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3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 H02K3/3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H02K3/345—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of the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s or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between conductor and core, e.g. slot insulation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03/00—Specific aspect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relating to the windings
- H02K220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wiring elements other than wires, e.g. bus rings, for connecting the winding termin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实现定子的线圈与汇流条的连接容易的定子、定子组件、以及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定子部件(20)具备定子铁芯(21)、线圈(23)、以及绝缘体(22)。定子铁芯(21)呈沿轴向延伸的形状,具有与轴向平行的侧面。线圈(23)为线状,卷绕于定子铁芯(21)的侧面。线圈(23)在线状的线圈的一端具有线圈端部(231),在线状的线圈的另一端具有线圈端部(232)。绝缘体(22)具有绝缘性,并具备外侧部件(221)。外侧部件(221)具有沿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部(2271)和第二凹部(2272)。线圈端部(231)插通于第一凹部(2271)。线圈端部(232)插通于第二凹部(2272)。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子、包括定子的定子组件、以及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马达。专利文献1的马达具备定子铁芯和汇流条。定子铁芯由分别缠绕有绕组的多个齿构成。多个齿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
汇流条在马达的轴向上与定子铁芯相邻。汇流条具备圆环状的基部和与基部相连的连接部。连接部以基部为基准,向与配置定子铁芯的一侧相反侧突出。连接部具有对置的两个平板。
在连接齿的绕组和汇流条的情况下,操作人员将形成为环状的绕组的一部分抽出到外部,并插入到连接部的两个平板之间。然后,操作人员在将抽出的绕组的一部分夹在连接部的两个平板之间的状态下进行焊接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053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马达的构造中,齿的绕组与汇流条的连接部的位置关系未必总是恒定。
因此,齿的绕组即定子的绕组(线圈)与汇流条的连接部的接合不容易。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容易连接定子的线圈和汇流条的构造的定子、使用该定子的定子组件、以及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本发明的定子具备定子铁芯、绝缘体、以及线圈。定子铁芯呈沿着轴向延伸的形状,具有朝向轴向延伸的侧面。绝缘体具有绝缘性,被配置于定子铁芯的侧面。线圈为线状,相互间隔着绝缘体卷绕于定子铁芯的侧面。线圈在线状的线圈的一端具有第一线圈端部,在线状的线圈的另一端具有第二线圈端部。绝缘体具备覆盖定子铁芯的侧面的中央部件、和与中央部件的轴向的外部连接的外侧部件。将中央部件和外侧部件排列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外侧部件具有沿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第一线圈端部插通于第一凹部,第二线圈端部插通于第二凹部。
在该结构中,第一线圈端部通过第一凹部向所希望的方向引导,第二线圈端部通过第二凹部向所希望的方向引导。由此,第一线圈端部和第二线圈端部被准确地引导至容易与汇流条连接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定子的线圈与汇流条的连接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定子组件的立体图。
图3的(A)是定子部件的立体图,图3的(B)是表示定子部件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4的(A)、(B)是绝缘体的局部的放大图。
图5的(A)、(B)是定子组件的局部的放大图。
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8的(A)是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立体图,图8的(B)是将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俯视图,图8的(C)是将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第一侧视图,图8的(D)是将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第二侧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定子部件与汇流条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定子部件与一个汇流条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部件与一个汇流条的位置关系的放大图。
图12的(A)和(B)是表示线圈端部与连接端子的接合方式的放大图。
图1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等效电路图。
图14是表示定子部件的一个方式的放大图。
图15的(A)是表示汇流条的连接端子的其他方式的双视图,(B)是表示(A)的构造中的接合方式的图。
图16的(A)是表示图15的(A)的构造中的接合方式的局部的俯视图,图16的(B)是表示图15的(A)的构造中的接合方式的局部的侧视图,图16的(C)是表示将接合部位向定子组件侧弯曲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马达;20...定子部件;21...定子铁芯;22...绝缘体;23...线圈;30...汇流条部件;31、32、33...汇流条;34...绝缘层;40...转子部件;41...轴;42...转子磁轭;43...磁铁;44...轴承;50...壳体;51...第一部件;52...第二部件;214...端面;215...端面;221...外侧部件;222...内侧部件;223...中央部件;224...外端面;226...面;230...主导体;231...第一线圈端部;232...第二线圈端部;310、320、330...基座部;311、321、331...连接端子;312、322、332...输出端子;500...空间;511、512、521...壁;2240...中央区域;2241、2291...第一区域;2242、2292...第二区域;2271...第一凹部;2272...第二凹部;3111...第一部分;3112...第二部分;3113...连接端子用凹部;3114、3115、3315...舌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定子部件)、定子组件(定子组合件)、以及马达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定子组件的立体图。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对马达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发电机。即,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可以是从电能向机械能的转换器,也可以是从机械能向电能的转换器。
(马达10的简要构造)
如图1所示,马达10具备定子部件20、汇流条部件30、转子部件40、以及壳体50。定子部件20为多个。定子部件20对应于本发明的“定子”。
壳体50具备第一部件51和第二部件52。第一部件51具有圆筒形的壁511和堵塞圆筒形的一端的平板状的壁512。第一部件51是具有开口的大致圆筒形的箱状。第二部件52为大致板状。第二部件52具有平板状的壁521。第二部件52配置为堵塞第一部件51的开口。由此,壳体50具有通过壁511、壁512、以及壁521大致屏蔽了外部的空间500。第一部件51和第二部件52的材质是刚度较高的材质。
定子部件20、汇流条部件30、以及转子部件40配置于由壳体50形成的空间500。俯视壁521和壁512,转子部件40被配置于大致中心。换言之,转子部件40配置于由壁511形成的大致圆筒形的包括中心轴的规定的大小的中心区域。此时,转子部件40的轴向与由多个定子部件20形成的定子组件的形状即大致圆筒形的轴向一致(平行)。
如图1所示,多个定子部件20配置于壳体50的圆筒形的壁511与转子部件40之间。此时,如图2所示,多个定子部件20沿着圆筒形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即,多个定子部件20配置为在由多个定子部件20形成的圆筒形的开口内的中心配置有转子部件40,且转子部件40的轴与开口面正交。多个定子部件20相互邻接。定子组件由像这样排列成周状的多个定子部件20构成。
如图1所示,汇流条部件30在壳体50的轴向上与多个定子部件20(定子组件)相邻配置。汇流条部件30通过后述的连接图案与定子部件20连接。另外,汇流条部件30具备汇流条输出端子。汇流条输出端子的一部分向壳体50的外部露出。
此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在多个定子部件20与壁511之间形成绝缘性的树脂。树脂的热导率高于空气的热导率。由此,马达10的散热性能得以提高。另外,该绝缘性的树脂也可以形成于多个定子部件20中的除了面向转子部件40的一侧以外的部分。
(转子部件40的简要的构造)
转子部件40具备轴41、转子磁轭42、磁铁43、以及轴承44。轴41为棒状,具有较高的刚度。轴41的轴线所延伸的方向(轴向)与壳体50的轴向平行。轴41经由轴承44设置于壳体50。转子磁轭42配置于轴41的外主面。磁铁43配置于转子磁轭42的外主面。
(定子组件和定子部件20的具体的构造)
图3的(A)是定子部件的立体图,图3的(B)是表示定子部件的简要结构的剖视图。图4是绝缘体的局部的放大图。图5是定子组件的局部的放大图。
如上述那样,多个定子部件20配置成周状。而且,像这样配置成周状的多个定子部件20构成圆环形的定子组件。而且,以下,定子部件20的宽度方向、轴向、以及高度方向如以下那样定义。
定子部件20的宽度方向是定子部件20中的与多个定子部件20排列的方向平行的方向。定子部件20的轴向是定子部件20中的从定子组件的中心以放射状延伸的方向(由定子组件实现的圆的径向)。定子部件20的高度方向是定子部件20中的与宽度方向和轴向正交的方向。
如图3的(A)和图3的(B)所示,定子部件20具备定子铁芯21、绝缘体22、以及线圈23。
定子铁芯21由磁性材料构成。定子铁芯21具有外端面214和内端面215。
定子铁芯21为柱状,且是沿定子部件20的轴向延伸的形状,并具有与轴向平行的侧面。
外端面214是定子铁芯21中的轴向的一端的面。内端面215是定子铁芯21中的轴向的另一端的面。
内端面215与转子部件40的磁铁43相邻且对置。
绝缘体22具有绝缘性。绝缘体22例如由绝缘性的树脂形成。通过使用绝缘性的树脂,能够容易且高精度地实现后述的各种形状。
绝缘体22具备外侧部件221、内侧部件222、以及中央部件223。中央部件223为大致筒状。外侧部件221与中央部件223的延伸的方向的一端(外部)连接,外侧部件221与中央部件223的延伸的方向的另一端(内部)连接。在中央部件223的轴向观察时,外侧部件221和内侧部件222的面积比中央部件223的外形的面积大。此外,绝缘体22被分割成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这两个部件,通过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覆盖定子铁芯21。因此,上侧部件的中央部件223和下侧部件的中央部件223的截面是大致半圆的形状。
中央部件223覆盖定子铁芯21的侧面的大致整个面。外侧部件221配置于定子铁芯21的外端部附近。此时,定子铁芯21的外端面214比外侧部件221中的与连接于中央部件223的端面相反侧的端面向外部突出。内侧部件222配置于定子铁芯21的内端部附近。此时,定子铁芯21的内端面215比内侧部件222的与连接于中央部件223的端面相反侧的端面向外部突出。根据该结构,定子铁芯21的外端面214和内端面215未被绝缘体22覆盖。
如图3的(A)、图3的(B)、图4的(A)、图4的(B)、图5的(A)、以及图5的(B)所示,外侧部件221具有外端面224和面226。外端面224是与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平行并与轴向正交的面。面226是与轴向和宽度方向平行并与高度方向正交的面。另外,外侧部件221具有与外端面224和面226正交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是外侧部件22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的面,第二侧面是外侧部件22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的面。
外端面224是外侧部件221的与连接于中央部件223的一侧相反侧的面。从外端面224侧沿轴向观察定子部件20,外端面224比定子铁芯21的外端面214向高度方向扩展。换言之,外端面224的高度方向的端部远离定子铁芯21的外端面214的高度方向的端部。
如图4的(A)、图4的(B)、图5的(A)、以及图5的(B)所示,外端面224沿宽度方向由第一区域2241、中央区域2240、以及第二区域2242构成。第一区域2241是宽度方向的一端的区域,第二区域2242是宽度方向的另一端的区域。中央区域2240是第一区域2241与第二区域2242之间的区域。第一区域2241、中央区域2240、以及第二区域2242分别在宽度方向具有规定的长度,第一区域2241和第二区域2242的长度大致相同。第一区域2241和第二区域2242为平面。
第一区域2241是相对于中央区域2240倾斜的平面状。更具体而言,第一区域2241中的外端面224的一端侧的端部相对于第一区域2241中的中央区域2240侧的端部位于定子部件20的内侧。
第二区域2242是相对于中央区域2240倾斜的平面状。更具体而言,第二区域2242中的外端面224的另一端侧的端部相对于第二区域2242中的中央区域2240侧的端部位于定子部件20的内侧。
像这样,通过具有第一区域2241和第二区域2242,能够使外侧部件221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的大小变小。由此,绝缘体22能够小型化。进而,与此相应地,定子铁芯21的厚度能够变薄,定子部件20能够小型化。
进一步,相邻的第一定子部件20的第一区域2241和第二定子部件20的第二区域2242大致共面。即,相邻的第一定子部件20的第一区域2241和第二定子部件20的第二区域2242存在于大致相同平面上。
面226与外端面224正交。面226与定子铁芯21的轴向大致平行。面226与外端面224的高度方向上的与定子铁芯21侧相反侧的端部连接。
面226具备第一凹部2271和第二凹部2272。第一凹部2271和第二凹部2272是从面226凹陷的形状。第一凹部2271和第二凹部2272沿厚度方向贯通外侧部件221。即,第一凹部2271和第二凹部2272在外侧部件221中的中央部件223侧的面和外端面224开口。
第一凹部2271配置于外侧部件22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的附近。更具体而言,第一凹部2271配置于外侧部件221的具有第一区域2241的部分。
第一凹部2271的宽度(与外侧部件221的宽度方向平行的长度)为线圈23的线圈端部231的直径以上。第一凹部2271的深度(与外侧部件221的高度方向平行的长度)优选为线圈端部231的直径以上。
在第一凹部2271中,外端面224的第一区域2241侧的开口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端部”。)比定子部件20的中央侧的开口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端部”。)更靠近外侧部件221的一端侧的第一侧面。
第二凹部2272配置于外侧部件22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的附近。更具体而言,第二凹部2272配置于外侧部件221中的具有第二区域2242的部分。
第二凹部2272的宽度(与外侧部件221的宽度方向平行的长度)为线圈23的线圈端部232的直径以上。第二凹部2272的深度(与外侧部件221的高度方向平行的长度)优选为线圈端部232的直径以上。此外,由于线圈端部231的直径和线圈端部232的直径基本相同,因此第一凹部2271和第二凹部2272也可以是相同的形状。
在第二凹部2272中,外端面224的第二区域2242侧的开口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四端部”。)比定子部件20的中央侧的开口位置(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三端部”。)更靠近外侧部件221的另一端侧的第二侧面。
线圈23由圆柱形且线状的导体构成。线圈23具有主导体230、线圈端部231、以及线圈端部232。线圈端部231是主导体230的一端,线圈端部232是主导体230的另一端。线圈端部231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线圈端部”,线圈端部232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线圈端部”。
主导体230由绝缘性的膜覆盖。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未被绝缘性的膜覆盖。主导体230卷绕于绝缘体22的中央部件223。此时,主导体230配置于由绝缘体22中的中央部件223、外侧部件221、以及内侧部件222围起的区域内。
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从绝缘体22的外侧部件221侧被引导至定子部件20的外部。更具体而言,如图4的(B)、图5的(A)、以及图5的(B)所示,线圈端部231插通第一凹部2271,并从外端面224的第一区域2241引导至外部。另外,线圈端部232插通第二凹部2272,并从外端面224的第二区域2242引导至外部。
通过该结构,如图5的(A)、图5的(B)所示,在相邻的第一定子部件20和第二定子部件20中,第一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和第二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2沿这些定子部件20排列的方向邻接。
而且,在该部分配置后述的汇流条部件30的连接端子(例如,图5的(A)的连接端子311的第一部分3111和第二部分3112)。因此,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被准确地引导到配置连接端子的位置。由此,线圈端部231以及线圈端部232与汇流条部件30的连接端子的接合变得容易。
进一步,如上述那样,第一凹部2271越靠近线圈端部231的前端部,越接近外侧部件221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由此,如图5的(B)所示,引导线圈端部231的方向CL1相对于轴向Di1(与外侧部件221的厚度正交的方向)形成角度θ(θ≠0°)。通过像这样引导,线圈端部231越靠近前端,越靠近外侧部件221的一端。
同样地,如上述那样,第二凹部2272越靠近线圈端部232的前端部,越接近外侧部件221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如图5的(B)所示,引导线圈端部232的方向CL2相对于轴向Di2(与外侧部件221的厚度正交的方向)形成角度θ(θ≠0°)。通过像这样引导,线圈端部232被引导为越靠近前端,越靠近外侧部件221的另一端。
由此,在相邻的第一定子部件20和第二定子部件20的邻接、对置区域,线圈端部231的前端部和线圈端部232的前端部更接近于与外侧部件221的厚度方向平行地被导出。其结果,线圈端部231与线圈端部232的接合变得准确,接合的可靠性提高。进一步,配置于该位置的汇流条部件30的连接端子的宽度能够变小。
(汇流条部件30的具体的构造)
图6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部件的外观立体图。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部件的分解立体图。图8的(A)是将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立体图。图8的(B)是将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俯视图。图8的(C)是将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第一侧视图,图8的(D)是将汇流条端子放大后的第二侧视图。
如图6、图7所示,汇流条部件30具备汇流条31、汇流条32、汇流条33、以及多个绝缘层34。汇流条31、汇流条32、以及汇流条33为板状,并具有导电性。由于汇流条31、汇流条32、以及汇流条33为板状,因此较薄,并且能够流过大电流。
汇流条31、汇流条32、汇流条33、以及多个绝缘层34按绝缘层34、汇流条31、绝缘层34、汇流条32、绝缘层34、汇流条33、以及绝缘层34的顺序层叠。此外,如果该层叠方向的两端的绝缘层34获得与壳体50等的绝缘性,则也可以省略。
汇流条31具备基座部310、多个连接端子311、以及输出端子312。基座部310为环状。多个连接端子311沿基座部310的周向以等间隔配置。在图6、图7的例子中,多个连接端子311沿周向以大致90°的角度间隔配置。多个连接端子311是从基座部310的外周向外部突出的形状。多个连接端子311沿基座部310的周向具有宽度。该宽度对应于上述的相邻的定子部件20中的相邻的线圈端部231与线圈端部232的距离(第一凹部2271与第二凹部2272的距离)。输出端子312是从基座部310的外周向外部突出的形状。输出端子312连接于基座部310的周向上的与多个连接端子311的连接位置不同的位置。
多个连接端子311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长度方向上,在中途弯曲。换言之,如图8的(A)、图8的(B)、图8的(C)、以及图8的(D)所示,多个连接端子311具备第一部分3111和第二部分3112。第一部分3111与基座部310连接。第一部分3111中的与向基座部310的连接端部相反侧的端部与第二部分3112连接。
第一部分3111与基座部310大致共面。换言之,基座部310的主面和第一部分3111的主面在同一平面上相连。第二部分3112与第一部分3111正交。即,第二部分3112的主面与第一部分3111的主面大致正交。
多个连接端子311弯曲的方向相同。即,多个连接端子311的第二部分3112相对于基座部310向相同的方向突出。
在连接端子311的第二部分3112形成有两个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两个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是从在第二部分3112的长度方向上的与连接于第一部分3111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向第一部分3111侧凹陷的形状。
两个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在第二部分3112的宽度方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形成。两个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的间隔与相互相邻的定子部件20中的第一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的位置与第二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2的位置的间隔大致相同。两个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的宽度为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直径以上。
汇流条32具备基座部320、多个连接端子321、以及输出端子322。汇流条32具有与汇流条31相同的构造。具体而言,汇流条32的基座部320与汇流条31的基座部310相同。汇流条32的多个的连接端子321与汇流条31的多个连接端子311相同。但是,多个连接端子321中的沿与基座部320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分比多个连接端子311中的沿与基座部310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长。汇流条32的输出端子322与汇流条31的输出端子312相同。
汇流条33具备基座部330、多个连接端子331、以及输出端子332。汇流条33具有与汇流条31相同的构造。具体而言,汇流条33的基座部330与汇流条31的基座部310相同。汇流条33的多个连接端子331与汇流条31的多个连接端子311相同。但是,多个连接端子331中的沿与基座部330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分比多个连接端子311中的沿与基座部310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分和多个连接端子321中的沿与基座部320正交的方向延伸的部分长。汇流条33的出力端子332与汇流条31的输出端子312相同。
在层叠方向上观察时,汇流条31的基座部310、汇流条32的基座部320、以及汇流条33的基座部330重叠。
汇流条31、汇流条32、以及汇流条33的相互的连接端子不重叠。更具体而言,汇流条31的连接端子311、汇流条32的连接端子321、以及汇流条33的连接端子331在基座部310、基座部320、以及基座部330重叠的圆环的周向上,以等间隔配置。此时,连接端子311、汇流条32的连接端子321、以及汇流条33的连接端子331沿周向依次配置。
绝缘层34呈圆环形。绝缘层34由绝缘纸构成。绝缘层34比汇流条31、汇流条32、以及汇流条33薄。绝缘层34至少配置于汇流条31的基座部310与汇流条32的基座部320之间、以及汇流条32的基座部320与汇流条33的基座部330之间。通过这些绝缘层34,汇流条部件30确保汇流条31、汇流条32、汇流条33之间的绝缘性。
此外,在图6、图7中,基座部310、基座部320、以及基座部330为圆环状,但只要是环状,则不限于圆环状。另外,在图6、图7中,基座部310、基座部320、以及基座部330是在周向无缝隙的构造,但也可以存在缝隙。
(多个定子部件20和汇流条部件30的位置关系以及连接构造)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定子部件(定子组件)和汇流条部件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个定子部件和一个汇流条的位置关系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子部件和一个汇流条的位置关系的放大图。
如图9和图10所示,汇流条部件30被配置于多个定子部件20,使得连接端子311的第二部分3112、连接端子321的第二部分、以及连接端子331的第二部分成为定子部件20侧。此时,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配置为与邻接的定子部件20的对置部重叠。另外,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配置为与相邻的定子部件20的绝缘体22中的相互邻接的外端面224的第一区域2241和第二区域2242对置。
此时,如上述那样,接近的第一区域2241和第二区域2242处于同一平面上。即,第一区域2241和第二区域2242形成一个平面。在这里,例如,如果是连接端子311,则第二部分3112的内表面与该平面平行。而且,第二部分3112的内表面的大致整个面与第一区域2241和第二区域2242抵接。
因此,汇流条部件30相对于多个定子部件20的定位通过使用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而变得容易。
相邻的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插通于连接端子311的两个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连接端子321的两个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或者连接端子331的两个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的任一个。例如,如图11所示,邻接的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插通于连接端子311的两个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
此时,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间隔与两个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的间隔大致相同。由此,邻接的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被容易地插通于连接端子311的两个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
因此,在将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与连接端子331接合时,操作人员也可以不牵引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以使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靠近连接端子331。因而,操作人员能够将定子部件20的线圈23与汇流条部件30容易地接合。
另外,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的宽度为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直径以上。由此,在将汇流条部件30安装于多个定子部件20时,操作人员能够容易地将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插入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由此,在线圈端部231、线圈端部232与汇流条部件30能够容易地接合的状态下,汇流条部件30相对于多个定子部件20配置。
另外,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的深度为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直径以上。由此,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收容于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内,而不会从第二部分3112的前端侧的开口突出到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的外部。由此,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难以从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脱落。另外,通过该构造,使用后述的舌部3315的接合变得容易。
图12的(A)和图12的(B)是表示线圈端部与连接端子的接合方式的放大图。图12的(A)所示的方式是将图9所示的接合方式放大后的方式。图12的(B)所示的方式表示与图12的(A)不同的方式的一个例子。此外,图12的(A)、图12的(B)示出了线圈端部231以及线圈端部232与汇流条31的接合方式。然而,线圈端部231以及线圈端部232与汇流条32或汇流条33的接合方式也与汇流条31的情况相同。
在图12的(A)和图9所示的方式中,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从第二部分3112的厚度方向向第二部分3112的宽度方向弯曲。
此时,线圈端部231沿着具有线圈端部231的定子部件20的绝缘体22的外端面224向与相邻的定子部件20相反侧弯曲。另一方面,线圈端部232沿着具有线圈端部232的定子部件20的绝缘体22的外端面224向与相邻的定子部件20相反侧弯曲。
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弯曲部设置于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在第二部分3112的主面侧开口的部分。
在图12的(A)的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2的(A)和图11所示,第二部分3112具备一个舌部3114和两个舌部3115。舌部3114配置于第二部分311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两个舌部3115配置于第二部分3112的宽度方向的端部。相邻的舌部3114和舌部3115被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分离。
一个舌部3115与线圈端部231重叠。另一个舌部3115与线圈端部232重叠。
一个舌部3115被折弯,通过该折弯构造覆盖线圈端部231的外周。在该状态下,舌部3115和线圈端部231通过熔融、钎焊、或者激光焊接等而被固定。由此,线圈端部231和连接端子311被接合。
另一个舌部3115被折弯,通过该折弯构造覆盖线圈端部232的外周。在该状态下,舌部3115和线圈端部232通过熔融、钎焊、或者激光焊接等而被固定。由此,线圈端部232和连接端子311被接合。
在图12的(B)的方式的情况下,如图12的(B)所示,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在连接端子311的第二部分3112的长度方向上且向第一部分3111侧弯曲。在该状态下,线圈端部231、线圈端部232和第二部分3112通过熔融、钎焊、或者激光焊接等而被固定。由此,线圈端部231、线圈端部232和连接端子311被接合。
此外,通过以上那样的构造,能够实现图13所示的电路结构的马达10。图1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马达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13所示,马达10具备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U相线圈具有并联连接线圈U1、线圈U2、线圈U3、线圈U4而成的电路结构。V相线圈具有并联连接线圈V1、线圈V2、线圈V3、线圈V4而成的电路结构。W相线圈具有并联连接线圈W1、线圈W2、线圈W3、线圈W4而成的电路结构。
U相线圈的一端与V相线圈的一端连接。V相线圈的另一端与W相线圈的一端连接。W相线圈的另一端与U相线圈的另一端连接。即,U相线圈、V相线圈、W相线圈被Δ接线。
线圈U1、线圈U2、线圈U3、线圈U4、线圈V1、线圈V2、线圈V3、线圈V4、线圈W1、线圈W2、线圈W3、以及线圈W4分别由上述的定子部件20实现。连接U相线圈和V相线圈的连接部例如由上述的汇流条31实现。连接V相线圈和W相线圈的连接部例如由上述的汇流条32实现。连接W相线圈和U相线圈的连接部例如由上述的汇流条33实现。而且,Δ接线的三个输出部由汇流条31的输出端子312、汇流条32的输出端子322、以及汇流条33的输出端子332实现。
在以上的结构中,如上述那样,汇流条31的连接端子311、汇流条32的连接端子321、以及汇流条33的连接端子331在轴向上向多个定子部件20侧弯曲。进一步,汇流条31的连接端子311的第二部分3112、汇流条32的连接端子321的第二部分、以及汇流条33的连接端子331的第二部分在轴向上与多个定子部件20的绝缘体22重叠。换言之,从侧面观察马达10(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观察),汇流条31的连接端子311、汇流条32的连接端子321以及汇流条33的连接端子331的每一个的第二部分与多个定子部件20的绝缘体22重叠。而且,在这些第二部分中,连接端子与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连接。
由此,马达10的轴向上的由汇流条部件30和多个定子部件20构成的部分的大小仅为将汇流条部件30中的汇流条31的基座部310、汇流条32的基座部320、汇流条33的基座部330、以及多个绝缘层34的层叠部的厚度和定子部件20的轴向的大小相加后的厚度。换言之,马达10的轴向上的由汇流条部件30和多个定子部件20构成的部分的大小不受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的大小影响。因此,由汇流条部件30和多个定子部件20构成的部分的形状变小。由此,马达10能够减小形状而不会降低输出。
进一步,如图1、图9、以及图10所示,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的每一个的第二部分配置于比定子铁芯21的端面214靠中心轴侧。由此,与轴正交的方向的尺寸不会变大。因此,马达10能够在维持输出的状态下减小与轴正交的方向的形状。
另外,作为一个例子,如图11所示,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的每一个的第二部分抵接于绝缘体22的外侧部件221的外端面224。这些抵接部能够用于将汇流条部件30向多个定子部件20配置时的定位。因此,马达10的组装变得容易。
进一步,如上述那样,在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的各第二部分形成有凹部,该凹部供线圈端部插通。由此,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与多个线圈端部的定位和接合也变得容易。因此,马达10的组装进一步变得容易。
另外,如图12的(A)所示,多个线圈端部在被各第二部分的舌部3115覆盖的状态下被熔融。由此,线圈端部与第二部分的接合的可靠性提高。进一步,熔融用的夹具不与线圈端部直接接触。因此,线圈端部附近的膜难以附着于熔融用的夹具。因此,熔融的工序管理变得容易,通过熔融、钎焊、或者激光焊接等而固定。所用的夹具的维护变得容易。
而且,此时,通过具有供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插通的两个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而形成舌部3115。因此,即使在第二部分3112没有用于形成舌部3115的切口等,也形成舌部3115。
进一步,通过使用上述的结构,多个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被准确地引导到配置汇流条部件30的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的位置。由此,多个定子部件20的线圈端部231以及线圈端部232与汇流条部件30的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的接合变得容易。
进一步,通过使用上述的结构,接近的线圈端部231的前端和线圈端部232的前端的距离变短。由此,线圈端部231与线圈端部232的接合变得容易,接合的可靠性也提高。另外,能够减小连接端子311、连接端子321、以及连接端子331的宽度。
进一步,通过使用上述的结构,绝缘体2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变小。由此,定子部件20能够小型化,进而,马达10能够小型化。
(定子部件的其他方式)
图14是表示定子部件的一个方式的放大图。图14所示的定子部件相对于上述的定子部件20的不同点在于,与第一区域2241和第二区域2242对应的部位向内侧凹陷。图14所示的定子部件的其他的结构与定子部件20相同,而省略相同的部位的说明。
绝缘体22的外侧部件221具有第一区域2291和第二区域2292。第一区域2291相对于中央区域2240具有倾斜,并且整体凹陷为外侧部件221的厚度。同样地,第二区域2292相对于中央区域2240具有倾斜,并且整体凹陷为外侧部件221的厚度。
第一区域2291凹陷的深度和第二区域2292凹陷的深度能够适当地设定,例如,与汇流条部件30的连接端子的第二部分的厚度大致相同。
在该结构中,汇流条部件30的连接端子的第二部分嵌入由第一区域2291和第二领域2292形成的凹部。由此,汇流条部件30相对于多个定子部件20被容易地定位。
(连接端子(凹部)的其他方式)
图15的(A)是表示汇流条的连接端子的其他方式的双视图,图15的(B)是表示图15的(A)的构造中的接合方式的图。图16的(A)是表示图15的(A)的构造中的接合方式的局部的俯视图。图16的(B)是表示图15的(A)的构造中的接合方式的局部的侧视图。图16的(C)是表示将接合部位向定子组件侧弯曲的状态的侧视图。
在图15的(A)所示的连接端子311中,第二部分3112和第一部分3111笔直地相连。换言之,连接端子311不具有在长度方向的中途弯曲的部分。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15的(B)、图16的(A)、以及图16的(B)所示,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向与第二部分3112的主面正交的方向弯曲,并且,弯曲成沿第二部分3112的宽度方向延伸。而且,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在被舌部3115覆盖的状态下,通过熔融、钎焊、或者激光焊接等而被固定。此时,如图15的(B)所示,最好舌部3114向与第一部分3111的主面正交的方向弯曲。
进一步,如图16的(C)所示,最好在接合后,将线圈端部231、线圈端部232、以及舌部3115向定子组件侧弯曲。由此,定子组件和汇流条部件30的构造体中的轴向的长度变小。
即使汇流条部件是这样的结构,通过使用上述的定子部件20的结构,在汇流条部件和多个定子部件20排列的方向观察,线圈端部231和线圈端部232的位置与第二部分3112的连接端子用凹部3113重叠。因此,线圈端部231以及线圈端部232与连接端子311的接合变得容易。
Claims (9)
1.一种定子,具备:
定子铁芯,呈沿轴向延伸的形状,具有朝向所述轴向延伸的侧面;
绝缘性的绝缘体,被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侧面;以及
线状的线圈,相互间隔着所述绝缘体卷绕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侧面,
所述线圈在所述线状的线圈的一端具有第一线圈端部,在所述线状的线圈的另一端具有第二线圈端部,
所述绝缘体具备:
中央部件,覆盖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侧面;以及
外侧部件,与所述中央部件的所述轴向的外部连接,
将所述中央部件和所述外侧部件排列的方向设为厚度方向,所述外侧部件具有沿所述厚度方向延伸的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
所述第一线圈端部插通于所述第一凹部,
所述第二线圈端部插通于所述第二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第一凹部被配置于所述外侧部件的与所述厚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一端,
所述第二凹部被配置于所述宽度方向的另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外侧部件具有:与所述中央部件侧相反侧的外端面;和与该外端面正交、并形成所述外侧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的第一侧面,
所述第一凹部具有:所述中央部件侧的第一端部、和所述外端面侧的第二端部,
所述第二端部被配置为比所述第一端部更接近所述第一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外侧部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且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反侧,具有与所述外端面正交的第二侧面,
所述第二凹部具有:所述中央部件侧的第三端部、和所述外端面侧的第四端部,
所述第四端部被配置为比所述第三端部更接近所述第二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中,
所述外端面具有:
所述一端侧的第一区域,包括所述第一凹部露出的位置;
所述另一端侧的第二区域,包括所述第二凹部露出的位置;以及
中央区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区域与所述第二区域之间,
所述第一区域呈相对于所述中央区域倾斜的平面状,以使所述一端侧的端部比所述中央区域侧的端部更靠所述定子的内侧,
所述第二区域呈相对于所述中央区域倾斜的平面状,以使所述另一端侧的端部比所述中央区域侧的端部更靠所述定子的内侧。
6.一种定子组件,
具备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个定子,
所述多个定子被配置为环状,
对于所述多个定子中邻接的第一定子和第二定子,所述第一定子的所述外侧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定子的所述外侧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对置且接近。
7.一种定子组件,
具备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个定子,
所述多个定子被配置为环状,
对于所述多个定子中相邻的第一定子和第二定子,所述第一定子的所述外侧部件的宽度方向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定子的所述外侧部件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对置且接近,
所述第一定子的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第二定子的所述第二区域为共面。
8.一种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具备:
权利要求6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组件;
转子部件,被配置于所述定子组件的中央的开口,并具有与开口面正交的轴;以及
汇流条,沿着所述转子部件的轴延伸的方向接近所述定子组件而配置,
所述汇流条具备:
环状的基座部;以及
板状的连接端子,与所述基座部连接,并与所述第一线圈端部和所述第二线圈端部连接,
所述连接端子重叠于所述第一定子和所述第二定子接近并对置的部分而配置,
所述连接端子具有连接端子用凹部,该连接端子用凹部接近所述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并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连接端子,
所述第一线圈端部和所述第二线圈端部插通于所述连接端子用凹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其中,
所述连接端子具备:
第一部分,与所述基座部连接,具有与所述基座部平行的主面;以及
第二部分,与所述第一部分连接,并具有与所述第一部分的主面正交的主面,
所述第二部分的主面与相邻的所述外侧部件的外端面平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36202 | 2019-02-28 | ||
JP2019-036202 | 2019-02-28 | ||
JP2019221128A JP7205454B2 (ja) | 2019-02-28 | 2019-12-06 | ステータ、ステータアッセンブリ、電気エネルギーと力学的エネルギーとの変換器 |
JP2019-221128 | 2019-12-06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28591A true CN111628591A (zh) | 2020-09-04 |
Family
ID=722370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15723.1A Pending CN111628591A (zh) | 2019-02-28 | 2020-02-25 | 定子、定子组件、以及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398760B2 (zh) |
CN (1) | CN111628591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2489299B1 (ko) * | 2017-09-06 | 2023-01-17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모터 |
CN111628592B (zh) * | 2019-02-28 | 2022-05-03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
CN111628591A (zh) * | 2019-02-28 | 2020-09-04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定子、定子组件、以及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
FR3115948B1 (fr) * | 2020-10-30 | 2023-06-02 | Inteva Products Llc | Moteur à engrenages sans balais avec pièces isolantes en plastique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063516A2 (en) * | 2007-11-22 | 2009-05-27 | Hitachi Ltd. | Stator for rotating machine and rotating machine using the same |
CN102780287A (zh) * | 2011-05-13 | 2012-11-1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及其中所使用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
JP2013090420A (ja) * | 2011-10-17 | 2013-05-13 | Asmo Co Ltd | 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WO2013157101A1 (ja) * | 2012-04-18 | 2013-10-2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モータ、送風機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CN105830311A (zh) * | 2013-12-19 | 2016-08-0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WO2018219904A1 (de) * | 2017-05-31 | 2018-12-06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Redundante elektrische maschine zum antreiben eines vortriebsmittel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980402B2 (ja) * | 2002-05-13 | 2007-09-2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JP4350972B2 (ja) * | 2003-05-08 | 2009-10-28 | ヤマハモーター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 |
JP4586542B2 (ja) * | 2005-01-17 | 2010-11-2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DE102006021903A1 (de) * | 2006-05-11 | 2007-11-22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Wickelkörper für eine Spule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
JP2008167604A (ja) * | 2006-12-28 | 2008-07-17 | Ichinomiya Denki:Kk | インナーロータ型モールドブラシレスモータのステータ |
US8487501B2 (en) * | 2009-03-06 | 2013-07-1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Armature of electric motor |
JP5166566B2 (ja) * | 2011-03-31 | 2013-03-21 |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 インシュレータ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ステータ、モータ |
JP5306411B2 (ja) * | 2011-05-23 | 2013-10-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 |
EP2560269A3 (en) * | 2011-08-16 | 2017-10-18 | LG Innotek Co., Ltd. | Stator of Motor |
JP6079012B2 (ja) * | 2011-09-09 | 2017-02-15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3相回転電機 |
KR101848922B1 (ko) * | 2011-09-21 | 2018-04-13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모터의 터미널 연결구조 |
JP2013247698A (ja) | 2012-05-23 | 2013-12-09 | Jtekt Corp | 電動モータ |
DE112013006336B4 (de) | 2013-02-07 | 2018-10-31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Verbindungsanschluss, Verbindungsanschlusseinheit und Motor |
WO2014167628A1 (ja) * | 2013-04-08 | 2014-10-1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
JP6578674B2 (ja) | 2014-06-04 | 2019-09-2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機子及びモータ |
DE102015212821A1 (de) * | 2015-07-09 | 2017-01-12 |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Würzburg | Statoranordnung, elektrische Drehstrommaschin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Statoranordnung |
JP6304192B2 (ja) * | 2015-10-20 | 2018-04-04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 |
JP6831615B2 (ja) * | 2016-07-28 | 2021-02-17 | 三星電子株式会社Samsung Electronics Co.,Ltd. | 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JP6689394B2 (ja) * | 2016-10-06 | 2020-04-28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機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圧縮機 |
US11336145B2 (en) * | 2017-03-31 | 2022-05-17 | Nidec Corporation | Motor |
WO2019004116A1 (ja) * | 2017-06-29 | 2019-01-03 |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モ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KR102522992B1 (ko) * | 2018-04-17 | 2023-04-18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스테이터 인슐레이터 및 스테이터 |
TWI671976B (zh) * | 2018-08-08 | 2019-09-11 | 群光電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馬達定子結構及定子組件 |
KR102094085B1 (ko) * | 2018-11-09 | 2020-03-26 | (주)타마스 | 중공축 모터 |
US11052997B2 (en) * | 2018-12-21 | 2021-07-06 | Peng Yu Huang | Dual-rotor wing motor |
CN111628591A (zh) * | 2019-02-28 | 2020-09-04 |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 定子、定子组件、以及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
WO2020211273A1 (zh) * | 2019-04-19 | 2020-10-22 | 中山大洋电机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定子组件及其绕线方法 |
US11711003B2 (en) * | 2019-05-31 | 2023-07-25 | MagniX USA, Inc. | High voltage converter for use as electric power supply |
US11146136B2 (en) * | 2019-11-12 | 2021-10-12 | Borgwarner Inc. | Bus bar assembly for electric machine winding |
KR102241110B1 (ko) * | 2019-12-05 | 2021-04-19 | 주식회사 코아비스 | 모터 및 이를 포함한 전동식 펌프 |
-
2020
- 2020-02-25 CN CN202010115723.1A patent/CN111628591A/zh active Pending
- 2020-02-26 US US16/801,636 patent/US11398760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2063516A2 (en) * | 2007-11-22 | 2009-05-27 | Hitachi Ltd. | Stator for rotating machine and rotating machine using the same |
CN102780287A (zh) * | 2011-05-13 | 2012-11-14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及其中所使用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
JP2013090420A (ja) * | 2011-10-17 | 2013-05-13 | Asmo Co Ltd | ステータ及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
WO2013157101A1 (ja) * | 2012-04-18 | 2013-10-2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ステータ、モータ、送風機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
CN105830311A (zh) * | 2013-12-19 | 2016-08-03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旋转电机 |
WO2018219904A1 (de) * | 2017-05-31 | 2018-12-06 |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 Redundante elektrische maschine zum antreiben eines vortriebsmittel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1398760B2 (en) | 2022-07-26 |
US20200280236A1 (en) | 2020-09-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336146B2 (en) | Motor | |
CN111628592B (zh) | 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 |
CN111628591A (zh) | 定子、定子组件、以及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 |
CN113615045B (zh) | 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 | |
CN111628593B (zh) | 定子、定子组件、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 |
CN111628594B (zh) | 电能与机械能的转换器 | |
EP3200320B1 (en) | Sta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
US10418864B2 (en) | Stator core | |
US11336133B2 (en) | Stator for an electric motor | |
CN113615047A (zh) | 定子及电动机 | |
CN113678344A (zh) | 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定子以及旋转电机的制造方法 | |
CN102916515B (zh) | 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线材连接基板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 |
JP2009207334A (ja) | コイルの固定部材及び回転電機 | |
JP7188370B2 (ja) | 電気エネルギーと力学的エネルギーとの変換器 | |
JP7188371B2 (ja) | 電気エネルギーと力学的エネルギーとの変換器 | |
CN115336142A (zh) | 旋转电机的定子 | |
JP2020124057A (ja) | 回転電機のインシュレータ | |
JP7205454B2 (ja) | ステータ、ステータアッセンブリ、電気エネルギーと力学的エネルギーとの変換器 | |
CN108400666A (zh) | 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 |
JP7205453B2 (ja) | ステータ、ステータアッセンブリ、電気エネルギーと力学的エネルギーとの変換器 | |
FI128259B (en) | Rotor for an asynchronous machine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cage winding for the asynchronous machine | |
JP2005184959A (ja) | 電動機のリードフレー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配電部品 | |
US12308718B2 (en) | Molded coil, stator, and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 |
JP2012239262A (ja) | 電動機の突極集中巻きステータ | |
JP2015008596A (ja) |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巻線用絶縁キャップ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9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