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23548A - 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623548A CN111623548A CN202010333237.7A CN202010333237A CN111623548A CN 111623548 A CN111623548 A CN 111623548A CN 202010333237 A CN202010333237 A CN 202010333237A CN 111623548 A CN111623548 A CN 1116235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ditioning system
- air conditioning
- valve
- mode
- inte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7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6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or 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25B49/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for compression type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的空调系统存在的四通换向阀价格昂贵、故障率高等问题。为此目的,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包括:具有第一至第四接口的四通阀;压缩机排气口与第一接口连通;液管与第二接口连通,液管设有膨胀阀,膨胀阀与第二接口之间设有换热器;低压气管与第三接口连通;高压气管与第四接口连通且设有第一电控阀;吸气管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和低压气管连通;至少两个室内机,室内机对应设有模式转换装置,液管、高压气管和低压气管与每个模式转换装置连通;设有第二电控阀的旁流管路的一端连接在排气口与第一接口之间,另一端连接在第一电控阀和模式转换装置之间。以使空调系统成本较低,同时减少四通阀的数量还能降低故障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中央空调系统由一个或多个冷热源系统和多个空气调节系统组成,该系统不同于传统的家用空调,能够集中处理空气达到舒适要求。采用制冷剂相变制冷的原理为空调系统提供所需冷量,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的冷负荷;制热系统为空调系统提供所需热量,用以抵消室内环境热负荷。
目前中央空调系统是室外机通过两个或者多个四通换向阀的组合切换,来同时给室内侧提供高温冷媒和低温冷媒,进而通过BS装置实现同一系统中同时制冷、制热,为用户提供更加节能、舒适的体验。
但四通换向阀价格较为昂贵,且内部结构复杂,故障率较高,一旦损坏进行维修更换,则用户需要承担较大的维修费用。
相应地,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空调系统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即为了解决现有的空调系统存在的四通换向阀价格昂贵、故障率高、维修费用高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具有第一至第四接口,所述四通阀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四通阀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四通阀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液管,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液管上设有膨胀阀,所述膨胀阀与所述第二接口之间设有换热器;低压气管,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高压气管,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高压气管上设有第一电控阀;吸气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以及所述低压气管连通;至少两个室内机,每个所述室内机对应设有模式转换装置,所述液管、所述高压气管以及所述低压气管与每个所述模式转换装置连通;旁流管路,所述旁流管路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所述旁流管路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控阀和所述模式转换装置之间,所述旁流管路上设有第二电控阀。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模式转换装置为阀盒;并且/或者所述吸气管路设有气液分离器。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液管上设有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位于所述膨胀阀与所述模式转换装置之间。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低压气管上设有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位于所述吸气管路与所述模式转换装置之间。
在上述空调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高压气管上设有第三截止阀,所述第三截止阀位于所述旁流管路与所述模式转换装置之间。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用于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控制方法包括: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所述工作模式包括:全制冷模式、主制冷模式、全制热模式和主制热模式;基于所述工作模式,控制所述四通阀的状态以及所述第一电控阀和所述第二电控阀的通断;其中,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所述全制冷模式时,控制四通阀切换至第一状态,控制第一电控阀导通,控制第二电控阀断开;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所述主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四通阀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控制所述第一电控阀断开,控制所述第二电控阀导通;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所述全制热模式或所述主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四通阀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控制所述第一电控阀和所述第二电控阀至少一个导通。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具体包括:判断已开机室内机中是否同时存在制冷的室内机和制热的室内机;当同时存在制冷的室内机和制热的室内机时,确定所有所述已开机室内机的环境温度的平均值,以及制热的室内机占所有所述已开机室内机的比率;比较所述平均值与预设值的大小,以及所述比率与第一预设比率和第二预设比率的大小;基于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比率高于所述第二预设比率。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基于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具体包括:当所述平均值大于等于所述预设值,且所述比率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比率时,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所述主制热模式;当所述平均值大于等于所述预设值,且所述比率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比率时,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所述主制冷模式;当所述平均值小于所述预设值,且所述比率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比率时,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所述主制热模式;当所述平均值小于所述预设值,且所述比率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比率时,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所述主制冷模式。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具体还包括:当所有所述室内机均制冷时,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全制冷模式;当所有所述室内机均制热时,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全制热模式。
在上述控制方法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控制方法还包括:当所述室内机的运转负荷变化时,重新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主要包括四通阀、压缩机、液管、低压气管、高压气管、吸气管路、第一电控阀、旁流管路、第二电控阀以及至少两个室内机。
具体地,四通阀具有第一至第四接口,四通阀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四通阀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连通,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四通阀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接口和第四接口连通,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连通。压缩机的排气口与第一接口连通,液管与第二接口连通,液管上设置有膨胀阀,膨胀阀与第二接口之间设有换热器;低压气管与第三接口连通,高压气管与第四接口连通,高压气管上设有第一电控阀;吸气管路与压缩机的吸气口以及低压气管连通,每个室内机对应设有模式转换装置,液管、高压气管以及低压气管与每个模式转换装置连通;旁流管路的一端连接在排气口与第一接口之间,旁流管路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电控阀和模式转换装置之间,所述旁流管路上设有第二电控阀。
通过设置旁流管路、第一电控阀以及第二电控阀,能够减少空调系统中四通阀的数量,只需在空调系统中设置一个四通阀便能够实现空调系统的冷媒流向调节,进而满足不同的制热制冷需求。同时由于只设置一个四通阀,而第一电控阀和第二电控阀又相对简单可靠,能够减少空调系统的故障率,同时降低成本,减少维护维修费用。
具体来说,当室内机全部制冷,四通阀切换至第一状态,第一电控阀导通,第二电控阀断开,压缩机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经四通阀流向液管,并在换热器内放出热量后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随后高压过冷液体冷媒经膨胀阀变为低压低温气液两相冷媒,冷媒经模式转换装置流入室内机中吸收热量,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冷媒,最后冷媒流向高压气管和低压气管,并最终经吸气管路流向压缩机的吸气口,实现制冷循环。
当室内机全部制热,四通阀切换至第二状态,第一电控阀和第二电控阀中的至少一个导通,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通过四通阀或第二电控阀流入高压气管,并通过模式转换装置流入室内机,在室内机中放出热量起到制热的作用。在室内机中放热之后,冷媒经膨胀阀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流体,并在换热器中吸收热量变为低温低压气体,最后通过经四通阀、低压气管以及回流管路回流至压缩机内,完成制热循环。
当同时存在制冷和制热的室内机,若以制冷为主,四通阀切换至第一状态,第一电控阀断开,第二电控阀导通,这样,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中,一部分首先经四通阀流入液管,并在换热器中释放热量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另一部分经第二电控阀流入高压气管,随后经模式转换装置流入室内机并在室内机中释放热量,使室内机制热并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随后经模式转换装置流向液管,液管中来自制热室内机以及换热器的高压过冷液体冷媒流向制冷的室内机,在制冷的室内机放出热量,以实现室内机的制冷,同时便以为低温低压气体冷媒,最后经低压气管以及回流管路流向压缩机的吸气口,实现循环。
当同时存在制冷和制热的室内机,若以制热为主,四通阀切换至第二状态,第一电控阀和第二电控阀中的至少一个导通,压缩机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流入高压气管,并经模式转换装置流入制热的室内机中,高温高压气体冷媒在制热的室内机中放出热量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随后经模式转换装置流向液管,液管中的高压过冷液体冷媒一部分流入制冷的室内机中,并在制冷的室内机中吸收热量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冷媒,最后低压低温气体冷媒经模式转换装置流向低压气管;另一部分经膨胀阀流入换热器中,在换热器中吸收热量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冷媒,并经四通阀流入低压气管。最后低压气管中的冷媒经吸气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吸气口,实现循环。
进一步地,通过在吸气管路设置气液分离器,能够防止压缩机吸入液体,防止损害压缩机,提高压缩机的可靠性。
通过设置第一截止阀、第二截止阀以及第三截止阀,能够灵活控制液管、低压气管以及高压气管的通断,进而防止空调系统拆装过程中冷媒的泄漏。
本发明提供的控制方法,能够通过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控制四通阀、第一电控阀和第二电控阀的工作状态,在空调系统中仅设置一个四通阀即可实现制冷、制热以及同时制冷制热的功能。
具体来说,当确定空调系统为全制冷模式时,控制四通阀切换至第一状态,控制第一电控阀导通,控制第二电控阀断开;当确定空调系统为主制冷模式时,控制四通阀切换至第一状态,控制第一电控阀断开,控制第二电控阀导通;当确定空调系统为全制热模式或主制热模式时,控制四通阀切换至第二状态,控制第一电控阀和第二电控阀至少一个导通。
进一步地,通过比较已开机室内机的环境温度平均值与预设值的大小,能够确定适用第一预设比率或第二预设比率,随后将制热室内机所占比率与第一预设比率或第二预设比率进行比较,并根据比较结果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为主制冷模式或主制热模式。这样,能够在确定空调系统工作模式时参考已开机空调的环境温度,使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与用户的实际需求更加贴合,实现空调系统运行中的高效性和合理性,同时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进一步地,当室内机的运载负荷变化时,重新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这样,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及时调整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空调系统以及控制方法。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处于全制冷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处于全制热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处于主制冷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处于主制热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逻辑图。
附图标记列表
1、四通阀;
2、压缩机;
3、液管,31膨胀阀,32换热器,33第一截止阀;
4、低压气管,41第二截止阀;
5、高压气管,51第一电控阀,52第三截止阀;
6、吸气管路,61气液分离器;
7、旁流管路,71第二电控阀;
8、室内机;
9、模式转换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例如,虽然本实施方式是结合空调系统进行介绍的,但是这并非旨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发明原理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将本发明应用于其他应用场景。例如,虽然实施例中仅示意出了两个室内机,但可根据需要增加室内机的数量,室内机的数量不受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首先参照图1至图4,对本发明的空调系统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处于全制冷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处于全制热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处于主制冷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处于主制热模式时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图1至图4,为解决现有的空调系统存在的四通换向阀价格昂贵、故障率高、维修费用高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空调系统主要包括四通阀1、压缩机2、液管3、低压气管4、高压气管5、吸气管路6、第一电控阀51、旁流管路7、第二电控阀71以及至少两个室内机8。
具体地,四通阀1具有第一至第四接口(a、b、c、d),四通阀1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如第一状态可以为四通阀1断电状态,第二状态可以为四通阀1通电状态,四通阀1处于第一状态时,第一接口a和第二接口b连通,第三接口c和第四接口d连通;四通阀1处于第二状态时,第一接口a和第四接口d连通,第二接口b和第三接口c连通。压缩机2的排气口与第一接口a连通,液管3与第二接口b连通,液管3上设置有膨胀阀31,膨胀阀31与第二接口b之间设有换热器32;低压气管4与第三接口c连通,高压气管5与第四接口d连通,高压气管5上设有第一电控阀51;吸气管路6与压缩机2的吸气口以及低压气管4连通,每个室内机8对应设有模式转换装置9,液管3、高压气管5以及低压气管4与每个模式转换装置9连通;旁流管路7的一端连接在排气口与第一接口a之间,旁流管路7的另一端连接在第一电控阀51和模式转换装置9之间,旁流管路7上设有第二电控阀71。
通过设置旁流管路7、第一电控阀51以及第二电控阀71,能够减少空调系统中四通阀1的数量,只需在空调系统中设置一个四通阀1便能够实现空调系统的冷媒流向调节,进而满足不同的制热制冷需求。同时由于只设置一个四通阀1,而第一电控阀51和第二电控阀71又相对简单可靠,能够减少空调系统的故障率,同时降低成本,减少维护维修费用。
具体来说,参照图1,当室内机8全部制冷,此时空调系统处于全制冷模式,四通阀1切换至第一状态,第一电控阀51导通,第二电控阀71断开,压缩机2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经四通阀1流向液管3,并在换热器32内放出热量后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随后高压过冷液体冷媒经膨胀阀31变为低压低温气液两相冷媒,冷媒经模式转换装置9流入室内机8中吸收热量,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冷媒,最后冷媒流向高压气管5和低压气管4,并最终经吸气管路6流向压缩机2的吸气口,实现制冷循环。
参照图2,当室内机8全部制热,此时空调系统处于全制热模式,四通阀1切换至第二状态,第一电控阀51和第二电控阀71中的至少一个导通,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通过四通阀1或第二电控阀71流入高压气管5,并通过模式转换装置9流入室内机8,在室内机8中放出热量起到制热的作用。在室内机8中放热之后,冷媒经膨胀阀31后变为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流体,并在换热器32中吸收热量变为低温低压气体,最后通过经四通阀1、低压气管4以及回流管路回流至压缩机2内,完成制热循环。
参照图3,当同时存在制冷和制热的室内机8,若以制冷为主,此时空调系统处于主制冷模式,四通阀1切换至第一状态,第一电控阀51断开,第二电控阀71导通,这样,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冷媒中,一部分首先经四通阀1流入液管3,并在换热器32中释放热量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另一部分经第二电控阀71流入高压气管5,随后经模式转换装置9流入制热的室内机8(图3中下方的室内机)并在该室内机8中释放热量,使室内机8制热并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随后经模式转换装置9流向液管3,液管3中来自制热室内机8以及换热器32的高压过冷液体冷媒流向制冷的室内机8(图3中上方的室内机),在制冷的室内机8放出热量,以实现室内机8的制冷,同时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冷媒,最后经低压气管4以及回流管路流向压缩机2的吸气口,实现循环。
参照图4,当同时存在制冷和制热的室内机8,若以制热为主,此时空调系统处于主制热模式,四通阀1切换至第二状态,第一电控阀51和第二电控阀71中的至少一个导通,压缩机2排出的高温高压气体流入高压气管5,并经模式转换装置9流入制热的室内机8(图4中下方的室内机)中,高温高压气体冷媒在制热的室内机8中放出热量变为高压过冷液体冷媒,随后经模式转换装置9流向液管3,液管3中的高压过冷液体冷媒一部分流入制冷的室内机8(图4中上方的室内机)中,并在制冷的室内机8中吸收热量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冷媒,最后低压低温气体冷媒经模式转换装置9流向低压气管4;另一部分经膨胀阀31流入换热器32中,在换热器32中吸收热量变为低温低压气体冷媒,并经四通阀1流入低压气管4。最后低压气管4中的冷媒经吸气管路6回流至压缩机2的吸气口,实现循环。
其中,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控阀51和第二电控阀71中的至少一个为电磁阀,电磁阀动作迅速,控制方便,同时成本较低,使空调系统动作迅速,同时空调系统工作稳定,维护维修成本较低。
在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控阀51和第二电控阀71中的至少一个为电控截止阀。
尽管上文列举了第一电控阀51和第二电控阀71的各种具体示例,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这些具体结构,在能够实现管路通断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其他阀结构。
其中,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模式转换装置9为阀盒。
本方案中,阀盒能够调节冷媒的通路和冷媒的流向,进而能够使室内机8制冷或制热。由于阀盒的结构为现有技术,对阀盒的具体结构此处不再赘述。
参照图1至图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吸气管路6中设有气液分离器61。通过设置气液分离器61,能够防止压缩机2吸入液体,防止损害压缩机2,提高压缩机2的可靠性。
参照图1至图4,液管3上设有第一截止阀33,第一截止阀33位于膨胀阀31与模式转换装置9之间。
参照图1至图4,低压气管4上设有第二截止阀41,第二截止阀41位于吸气管路6与模式转换装置9之间。
参照图1至图4,高压气管5上设有第三截止阀53,第三截止阀53位于旁流管路7与模式转换装置9之间。
通过设置第一截止阀33、第二截止阀41以及第三截止阀53,能够灵活控制液管3、低压气管4以及高压气管5的通断,防止空调系统拆装过程中冷媒泄漏。
实施例2
参照图5和图6,对本发明的控制方法进行描述。其中,图5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的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的逻辑图。
本发明的控制方法用于实施例1中的空调系统。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02,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步骤S104,基于工作模式,控制四通阀1的状态以及第一电控阀51和第二电控阀71的通断。
通过上述方案,能够通过控制四通阀1的状态以及第一电控阀51和第二电控阀71的通断实现空调系统制冷和制热的功能。
具体来说,当确定空调系统为全制冷模式时,控制四通阀1切换至第一状态,控制第一电控阀51导通,控制第二电控阀71断开;当确定空调系统为主制冷模式时,控制四通阀1切换至第一状态,控制第一电控阀51断开,控制第二电控阀71导通;当确定空调系统为全制热模式或主制热模式时,控制四通阀1切换至第二状态,控制第一电控阀51和第二电控阀71至少一个导通。
进一步地,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判断已开机室内机8中是否同时存在制冷的室内机8和制热的室内机8;当同时存在制冷的室内机8和制热的室内机8时,确定所有已开机室内机8的环境温度的平均值,以及制热的室内机8占所有已开机室内机8的比率;比较平均值与预设值的大小,以及比率与第一预设比率和第二预设比率的大小;基于比较结果,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其中,第一预设比率高于第二预设比率。
具体地,可以通过空调的运行信息或空调遥控器发出的工作模式信号等判断室内机8的运行模式和运行每种模式的室内机8的数量;当判断出已开机的室内机中同时存在制冷的室内机8和制热的室内机8时,通过室内机8上设置的温度传感器等检测已开机室内机8所在环境的环境温度,然后空调系统的控制器获取这些环境温度后计算环境温度的平均值,并基于制热室内机8的数量与所有开机室内机8的数量计算制热室内机8占所有开机室内机8的比率。然后,比较平均值与预设值的大小,以及比率与第一预设比率和第二预设比率的大小。例如,预设值可以为16℃-25℃中的任意值,第一预设比率和第二预设比率可以分别为50%-70%中的任意值和30%-50%中的任意值,通过比较平均值与预设值的大小,可以知晓所有开机室内机8的平均温度水平,通过比较比率与第一预设比率和第二预设比率的大小,可以知晓制热的室内机8在当前平均温度水平下的换热能力,然后基于平均温度水平与换热能力共同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上述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虽然是是以制热的室内机为主进行描述和判断的,但是这种判断方式并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判断方式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也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以制冷的室内机为主对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进行判断,此时预设值、第一预设比率和第二预设比率都应作出相应地调整。此外,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结合了具体的数值对预设值、第一预设比率和第二预设比率的进行了说明,但这些数值并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调整,以便本申请能够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通过上述方案,在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时引入室内机8的环境温度的平均值作为参考,使空调系统工作更加高效合理。
进一步地,基于比较结果,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当平均值大于等于预设值,且比率大于等于第一预设比率时,确定空调系统为主制热模式;当平均值大于等于预设值,且比率小于第一预设比率时,确定空调系统为主制冷模式;当平均值小于预设值,且比率大于等于第二预设比率时,确定空调系统为主制热模式;当平均值小于预设值,且比率小于第二预设比率时,确定空调系统为主制冷模式。
通过上述方案,当室内机8的环境温度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预设值时,此时室内机8的环境温度偏高,制冷的室内机8换热效率较高,制热的室内机8换热效率较低,因而设置的第一预设比率高于第二预设比率,这样,只有当制热的室内机8所占比率较高时才将空调系统调整为主制热模式,否则空调系统依然保持主制冷模式。
同样,当室内机8的环境温度的平均值低于预设值时,此时室内机8的环境温度偏低,制冷的室内机8换热效率较低,制热的室内机8换热效率较高,因而设置较低的第二预设比率,当制热的室内机8超过第二预设比率时便将空调系统调整为主制热模式。
通过上述方案,能够使空调系统工作更加高效合理。
进一步地,当室内机的运载负荷变化时,重新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这样,能够根据用户需求及时调整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以既能用户需求,又能使空调系统持续高效运行。
下面参照图6,对本申请的控制方法的一种可能的控制过程进行描述。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执行步骤S202,判断是否同时存在制热的室内机8和制冷的室内机8,生成第一判断结果,若第一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步骤S220,判断室内机8是否以制冷模式运行,生成第二判断结果,若第二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222,确定空调系统为全制冷模式,否则,若第二判断结果为否,则确定空调系统为全制热模式。
若第一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204,确定已开机室内机8的环境温度的平均值,以及制热的室内机8占所有已开机室内机8的比率;接下来执行步骤S206,判断平均值是否小于预设值,生成第三判断结果,若第三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208,判断比率是否小于第二预设比率,生成第四判断结果,若第四判断结果为是,则确定空调系统为主制冷模式,若第四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步骤S212,确定空调系统为主制热模式;
若第三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步骤S210,判断比率是否小于第一预设比率,生成第五判断结果,若第五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218,确定空调系统为主制冷模式;若第五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步骤S216,确定空调系统为主制热模式,其中,第一预设比率高于第二预设比率。
在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后,执行步骤S226,持续判断空调室内机8的运载负荷是否变化,直至判断结果为是,即空调室内机8的运载负荷发生变化时,则返回重新执行步骤S202。
例如,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若预设值为25℃,第一预设比率为0.6,第二预设比率为0.4。
那么,在已开机室内机8的环境温度的平均值大于或等于25℃时,若制热的室内机8的比率高于或等于0.6,则空调系统主制热模式运行,若制热的室内机8的比率小于0.6,则空调系统以主制冷模式运行。
在已开机室内机8的环境温度的平均值小于25℃时,若制热的室内机8的比率高于或等于0.4,则空调系统以主制热模式运行,若制热的室内机8的比率低于0.4,则空调系统以主制冷模式运行。
其中,可替换地,在比较预设值时,也可设置为在平均值大于温度值时使用第一预设比率,在平均值小于或等于预设值时使用第二预设比率。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上述步骤S222中,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虽然是是以室内机是否制冷进行判断的,但是这种判断方式并非限制性的,在不偏离本申请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判断方式进行调整,这种调整也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还能够以室内机是否制热进行判断,若判断结果为是,则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全制热模式,否则,确定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为全制冷模式。此外,虽然上述实施方式中结合了具体的数值对预设值、第一预设比率和第二预设比率的进行了说明,但这些数值并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其调整,以便本申请能够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优选的实施方式仅仅用于阐述本发明的原理,并非旨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上述设置方式进行调整,以便本发明能够适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应当注意的是,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步骤。位于部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本发明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发明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具有第一至第四接口,所述四通阀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所述四通阀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四通阀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第二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连通;
压缩机,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接口连通;
液管,与所述第二接口连通,所述液管上设有膨胀阀,所述膨胀阀与所述第二接口之间设有换热器;
低压气管,与所述第三接口连通;
高压气管,与所述第四接口连通,所述高压气管上设有第一电控阀;
吸气管路,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以及所述低压气管连通;
至少两个室内机,每个所述室内机对应设有模式转换装置,所述液管、所述高压气管以及所述低压气管与每个所述模式转换装置连通;
旁流管路,所述旁流管路的一端连接在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接口之间,所述旁流管路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电控阀和所述模式转换装置之间,所述旁流管路上设有第二电控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式转换装置为阀盒;并且/或者所述吸气管路设有气液分离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管上设有第一截止阀,所述第一截止阀位于所述膨胀阀与所述模式转换装置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压气管上设有第二截止阀,所述第二截止阀位于所述吸气管路与所述模式转换装置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压气管上设有第三截止阀,所述第三截止阀位于所述旁流管路与所述模式转换装置之间。
6.一种控制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所述工作模式包括:全制冷模式、主制冷模式、全制热模式和主制热模式;
基于所述工作模式,控制所述四通阀的状态以及所述第一电控阀和所述第二电控阀的通断;
其中,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所述全制冷模式时,控制四通阀切换至第一状态,控制第一电控阀导通,控制第二电控阀断开;
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所述主制冷模式时,控制所述四通阀切换至所述第一状态,控制所述第一电控阀断开,控制所述第二电控阀导通;
当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所述全制热模式或所述主制热模式时,控制所述四通阀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控制所述第一电控阀和所述第二电控阀至少一个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具体包括:
判断已开机室内机中是否同时存在制冷的室内机和制热的室内机;
当同时存在制冷的室内机和制热的室内机时,确定所有所述已开机室内机的环境温度的平均值,以及制热的室内机占所有所述已开机室内机的比率;
比较所述平均值与预设值的大小,以及所述比率与第一预设比率和第二预设比率的大小;
基于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比率高于所述第二预设比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比较结果,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具体包括:
当所述平均值大于等于所述预设值,且所述比率大于等于所述第一预设比率时,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所述主制热模式;
当所述平均值大于等于所述预设值,且所述比率小于所述第一预设比率时,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所述主制冷模式;
当所述平均值小于所述预设值,且所述比率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比率时,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所述主制热模式;
当所述平均值小于所述预设值,且所述比率小于所述第二预设比率时,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所述主制冷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具体还包括:
当所有所述室内机均制冷时,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全制冷模式;
当所有所述室内机均制热时,确定所述空调系统为全制热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室内机的运转负荷变化时,重新确定所述空调系统的工作模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33237.7A CN111623548A (zh) | 2020-04-24 | 2020-04-24 | 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33237.7A CN111623548A (zh) | 2020-04-24 | 2020-04-24 | 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623548A true CN111623548A (zh) | 2020-09-04 |
Family
ID=72257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33237.7A Pending CN111623548A (zh) | 2020-04-24 | 2020-04-24 | 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623548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00194A (zh) * | 2022-08-12 | 2022-10-18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多联机的室外机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介质 |
WO2024041302A1 (zh) * | 2022-08-26 | 2024-02-29 | 青岛海尔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 用于控制多联机空调器的方法及装置、多联机空调器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347164A (ja) * | 2003-05-20 | 2004-12-0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6125716A (ja) * | 2004-10-28 | 2006-05-1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CN200979258Y (zh) * | 2006-04-12 | 2007-11-21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三管制热回收空调系统 |
JP2012193905A (ja) * | 2011-03-17 | 2012-10-11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WO2015158109A1 (zh) * | 2014-04-15 | 2015-10-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回收多联机及控制方法 |
-
2020
- 2020-04-24 CN CN202010333237.7A patent/CN11162354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347164A (ja) * | 2003-05-20 | 2004-12-0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JP2006125716A (ja) * | 2004-10-28 | 2006-05-18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CN200979258Y (zh) * | 2006-04-12 | 2007-11-21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三管制热回收空调系统 |
JP2012193905A (ja) * | 2011-03-17 | 2012-10-11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装置 |
WO2015158109A1 (zh) * | 2014-04-15 | 2015-10-2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热回收多联机及控制方法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200194A (zh) * | 2022-08-12 | 2022-10-18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多联机的室外机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介质 |
CN115200194B (zh) * | 2022-08-12 | 2023-08-04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多联机的室外机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介质 |
WO2024041302A1 (zh) * | 2022-08-26 | 2024-02-29 | 青岛海尔中央空调有限公司 | 用于控制多联机空调器的方法及装置、多联机空调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929450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KR102136881B1 (ko) |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US9909790B2 (en)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integrate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s | |
CN109405353A (zh) | 回油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存储介质和三管制空调系统 | |
EP4023961B1 (en) | Oil return control method of multifunctional multi-split system with two four-way valves | |
CN104236155B (zh) | 具有冷媒过冷、除霜制热功能的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US12025353B2 (en) | Oil return control method of multi-functional multi-split system with double four-way valves | |
JP6548742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3836792B (zh) | 热泵与热水加热组合系统 | |
CN103234301B (zh) | 空调换热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066349A (zh) | 热回收多联机的内机模式转换控制方法和热回收多联机 | |
US20130061622A1 (en) | Refrigerating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CN111623548A (zh) | 空调系统和控制方法 | |
CN110595089B (zh) | 一种可回收停机后室内余冷余热的空调系统 | |
CN203869367U (zh) | 一种地暖、热水器、空调三合一机组 | |
EP2339267B1 (en) | Refrigerating cycle apparatus, heat pump type hot water supply air conditioner and outdoor unit thereof | |
KR100816450B1 (ko) | 브라인 열교환기를 이용한 공기조화장치 및 방법 | |
US9664426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efficiency of a refrigerant based system | |
CN203518313U (zh) | 热泵空调系统 | |
CN209819774U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集成循环管路系统 | |
CN111457624B (zh) | 节流装置、制冷系统、冰箱及控制方法 | |
CN209147325U (zh) | 空调和制冷装置一体系统 | |
CN216557736U (zh) | 一种双模式制冷设备 | |
KR20140063930A (ko) | 히트펌프 시스템 | |
JP2000356366A (ja) | 冷媒自然循環併用式空調機の運転制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904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