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22211A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522211A CN111522211A CN201910989416.3A CN201910989416A CN111522211A CN 111522211 A CN111522211 A CN 111522211A CN 201910989416 A CN201910989416 A CN 201910989416A CN 111522211 A CN111522211 A CN 11152221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rimary transfer
- secondary transfer
- transfer belt
- image forming
- roll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7
- 108091008695 photoreceptors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9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2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15654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101100215345 Dictyostelium discoideum act18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01100215339 Arabidopsis thaliana ACT1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101100217138 Mus musculus Actr10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042 decol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2803 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15341 Arabidopsis thaliana ACT12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215344 Dictyostelium discoideum act17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215368 Dictyostelium discoideum act2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679851 Homo sapiens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4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22153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 superfamily member 4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367 halogen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015 heat resistant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36 working memor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8—Driving control for rotary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speed control, stop position control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11—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using a blade; Details of cleaning blades, e.g. blade shape, layer forming
- G03G21/0023—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using a blade; Details of cleaning blades, e.g. blade shape, layer forming with electric bias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0005—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for removing solid developer or debris from th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dium
- G03G21/007—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parts of the cleaning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鼓、一次转印带、二次转印相对辊、二次转印辊、偏压控制电路、带清洁器及处理器。二次转印辊朝着一次转印带对印刷介质施加压力,使一次转印带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印刷介质。偏压控制电路对二次转印辊施加偏压。带清洁器与一次转印带接触,并从一次转印带去除附着物。处理器在进行了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印刷介质的印刷动作之后中断印刷动作时进行控制,使得一面通过偏压控制电路对二次转印辊施加与印刷动作时相反极性的偏压,一面由感光鼓、二次转印相对辊及二次转印辊进行正转动作,使得进行与正转动作相反方向的反转动作,并且使得重启正转动作并重启印刷动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体、一次转印带、一次转印辊以及二次转印辊。图像形成装置在感光体上形成色调剂图像,并通过一次转印辊将形成在感光体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一次转印带。图像形成装置输送一次转印带,并向一次转印带和二次转印辊接触的转印夹持部输送色调剂图像。另外,图像形成装置将印刷介质输送到转印夹持部。图像形成装置在印刷介质通过转印夹持部时,对二次转印辊施加用于将一次转印带上的色调剂吸引到二次转印辊侧的偏压(二次转印偏压)。由此,图像形成装置将一次转印带上的色调剂转印到印刷介质。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有时会在形成了色调剂图像之后中止上述印刷动作。图像形成装置在中止了印刷动作的情况下,为了进行下一印刷动作,需要去除一次转印带上的色调剂。因此,图像形成装置包括从一次转印带去除色调剂的带清洁器。带清洁器具有与一次转印带接触的刮板。图像形成装置输送一次转印带并将色调剂输送至一次转印带与带清洁器的刮板接触的带清洁位置。由此,一次转印带上的色调剂在通过带清洁位置时被去除到刮板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止印刷动作并将一次转印带上的色调剂输送至带清洁位置的情况下,图像形成装置在一次转印带上的色调剂通过转印夹持部时,对二次转印辊施加与正向偏压相反方向的偏压(清洁偏压)。由此,图像形成装置防止色调剂从一次转印带附着到二次转印辊。
如上所述,当对二次转印辊施加了反向偏压时,通过二次转印辊的反向偏压将堆积在二次转印辊附近的纸粉扫向一次转印带侧。通过带清洁器去除扫到一次转印带的纸粉。然而,纸粉具有各种尺寸,根据纸粉的尺寸,其有可能挂在带清洁器上。存在如下问题:在纸粉挂在带清洁器上的状态下,未适当地进行色调剂及纸粉的去除,色调剂及纸粉残留在一次转印带上,有可能产生图像不良。
发明内容
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鼓,形成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带,与所述感光鼓接触,并从所述感光鼓接收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相对辊,输送所述一次转印带;二次转印辊,朝着所述一次转印带对印刷介质施加压力,使所述一次转印带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印刷介质;偏压控制电路,对所述二次转印辊施加偏压;带清洁器,与所述一次转印带接触,并从所述一次转印带去除附着物;以及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在进行了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印刷介质的印刷动作之后中断所述印刷动作时进行控制,使得一面通过所述偏压控制电路对所述二次转印辊施加与印刷动作时相反极性的偏压,一面由所述感光鼓、所述二次转印相对辊及所述二次转印辊进行正转动作,使得进行与所述正转动作相反方向的反转动作,并且使得重启所述正转动作并重启所述印刷动作。
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鼓,形成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带,与所述感光鼓接触,并从所述感光鼓接收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相对辊,输送所述一次转印带;二次转印辊,朝着所述一次转印带对印刷介质施加压力,使所述一次转印带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印刷介质;偏压控制电路,对所述二次转印辊施加偏压;带清洁器,与所述一次转印带接触,并从所述一次转印带去除附着物;以及处理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所述处理器在进行了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印刷介质的印刷动作之后中断所述印刷动作时进行控制,使得一面通过所述偏压控制电路对所述二次转印辊施加与印刷动作时相反极性的偏压,一面由所述感光鼓、所述二次转印相对辊及所述二次转印辊进行正转动作,使得进行与所述正转动作相反方向的反转动作,并且使得重启所述正转动作并重启所述印刷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例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部的一部分的结构例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执行印刷动作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例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执行清洁动作时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鼓、一次转印带、二次转印相对辊、二次转印辊、偏压控制电路、带清洁器以及处理器。感光鼓形成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带与所述感光鼓接触,并从所述感光鼓接收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相对辊输送所述一次转印带。二次转印辊朝着所述一次转印带对印刷介质施加压力,使所述一次转印带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印刷介质。偏压控制电路对所述二次转印辊施加偏压。带清洁器与所述一次转印带接触,并从所述一次转印带去除附着物。处理器进行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印刷介质的印刷动作,并判断是否中断所述印刷动作,在中断所述印刷动作的情况下,处理器进行控制,使得一面通过所述偏压控制电路对所述二次转印辊施加与印刷动作时相反极性的偏压,一面由所述感光鼓、所述二次转印相对辊以及所述二次转印辊进行正转动作,使得进行与所述正转动作相反方向的反转动作,并且使得重启所述正转动作并重启所述印刷动作。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图1是用于说明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结构例的说明图。
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是边输送印刷介质等记录介质边进行图像形成等各种处理的多功能打印机(MFP)。图像形成装置1例如是边输送印刷介质等记录介质边进行图像形成等各种处理的扫描LED阵列的固体扫描方式的打印机(例如LED打印机)。图像形成装置1既可以是利用单色的色调剂在印刷介质上形成图像的结构,也可以是利用多种颜色的色调剂在印刷介质上形成图像的结构。另外,进一步地,图像形成装置也可以是利用因外部刺激而消色的色调剂(消色色调剂)在印刷介质上形成图像的结构。外部刺激例如是对色调剂施加温度、特定波长的光或压力等。消色表示由与作为基底的印刷介质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形成的图像在视觉上变得不再看得见(例如变为无色)。
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壳体11、图像读取部12、通信接口13、系统控制器14、多个供纸盒15、串联LCF(Large Cassette Feeding:大型盒进给)单元16、排纸托盘17、手动供纸托盘18、输送部19以及图像形成部20。
壳体11是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体。壳体11容纳图像读取部12、通信接口13、系统控制器14、多个供纸盒15、串联LCF单元16、输送部19以及图像形成部20。
图像读取部12是用于从原稿读取图像的结构。图像读取部12例如包括扫描器。扫描器根据系统控制器14的控制,获取原稿的图像。
通信接口13是用于与其它设备进行通信的接口。通信接口13例如用于与上层装置(外部设备)进行通信。通信接口13例如构成为LAN连接器等。另外,通信接口13也可以遵照Bluetooth(注册商标)或Wi-fi(注册商标)等标准而与其它设备进行无线通信。
系统控制器14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系统控制器14例如包括处理器31和存储器32。另外,系统控制器14经由总线等与图像读取部12、图像形成部20及输送部19等连接。
处理器31是执行运算处理的运算元件。处理器31例如是CPU。处理器31基于存储器32中存储的程序等数据,进行各种处理。处理器31通过执行存储器32中存储的程序而作为能够执行各种动作的控制部发挥功能。
存储器32是存储程序及程序中所使用的数据等的存储介质。另外,存储器32也作为工作存储器发挥功能。即,存储器32临时存储处理器31的处理过程中的数据以及处理器31执行的程序等。
处理器31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2中的程序,从而控制图像读取部12、图像形成部20及输送部19。
多个供纸盒15是分别容纳印刷介质P的盒。供纸盒15构成为能够从壳体11的外部供给印刷介质P。例如,供纸盒15构成为能够从壳体11抽出。
串联LCF单元16是容纳大量印刷介质P的单元。串联LCF单元16包括容纳印刷介质P的多个第一盒41及第二盒42。第一盒41及第二盒42构成为能够从壳体11的外部供给印刷介质P。串联LCF单元16基于系统控制器14的控制,进行将容纳在第二盒42中的印刷介质P转移到第一盒41的处理。
排纸托盘17是支承从图像形成装置1排出的印刷介质P的托盘。
手动供纸托盘18是支承取入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印刷介质P的托盘。
输送部19是在图像形成装置1内输送印刷介质P的机构。如图1所示,输送部19包括供纸输送路径51及排纸输送路径52。
供纸输送路径51及排纸输送路径52由未图示的多个引导件、多个辊以及多个电机构成。供纸输送路径51及排纸输送路径52通过基于系统控制器14的控制进行动作的电机使辊旋转,从而来输送印刷介质P,其中,辊在夹着印刷介质P的状态下进行旋转而使印刷介质P移动。
供纸输送路径51从供纸盒15或串联LCF单元16取入印刷介质P,并将取入的印刷介质供给到图像形成部20。供纸输送路径51包括多个拾取辊53。拾取辊53对应各个供纸盒15而设置。拾取辊53将供纸盒15的印刷介质P取入供纸输送路径51中。另外,拾取辊53设置于串联LCF单元16的第一盒41。拾取辊53将串联LCF单元16的第一盒41的印刷介质P取入供纸输送路径51中。另外,拾取辊53也设置于能够取入配置在手动供纸托盘18中的印刷介质P的位置。拾取辊53将配置在手动供纸托盘18中的印刷介质P取入供纸输送路径51。
另外,在供纸输送路径51中设有通过传感器54。通过传感器54检测印刷介质P的通过。通过传感器54设置在检测印刷介质P进入图像形成部20的位置。通过传感器54将检测结果供给到系统控制器14。
排纸输送路径52是将通过图像形成部20形成有图像的印刷介质P从壳体11排出的输送路径。由排纸输送路径52排出的印刷介质P排出到排纸托盘17。
接着,对图像形成部20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部20是基于系统控制器14的控制在印刷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结构。具体而言,图像形成部20基于由处理器31生成的印刷作业在印刷介质P上形成图像。如图1所示,图像形成部20包括多个处理单元61、多个曝光器62、一次转印带63、多个一次转印辊64、二次转印辊65、偏压控制电路66、带清洁器67、定影器68以及二次转印相对辊69。
首先,对与图像形成部20的图像形成有关的结构进行说明。
处理单元61是形成色调剂图像的结构。例如,图像形成部20包括青色、品红色、黄色及黑色等不同颜色的处理单元61。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除了填充的显影剂之外,多个处理单元61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对一个处理单元61进行说明。
图2是用于说明处理单元61的结构例的说明图。如图2所示,处理单元61包括感光鼓71、感光体清洁器72、除电器73、带电充电器74以及显影器75。
感光鼓71是包括圆筒状的鼓和形成于鼓的外周面的感光层的感光体。鼓例如是铝制的圆筒。感光层例如是涂布在铝制的圆筒的表面的有机光导体(OPC)。感光鼓71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而以一定速度旋转。
感光体清洁器72通过与感光鼓71接触的刮板而去除附着在感光鼓71上的色调剂。感光体清洁器72的刮板例如由聚氨酯树脂等弹性体形成为板状。需要注意的是,将感光鼓71与感光体清洁器72的刮板接触的位置称为感光体清洁位置。
除电器73去除残留在感光鼓71上的静电。除电器73例如通过对感光鼓71照射光,使感光鼓71的感光层成为容易通电的性质,以释放静电。
带电充电器74使感光鼓71的表面均匀地带电。例如,带电充电器74使用带电辊使感光鼓71带有均匀的负极性的电位。带电辊在对感光鼓71施加规定压力的状态下随着感光鼓71的旋转而旋转。
显影器75是使色调剂附着于感光鼓71的装置。显影器75包括填充有显影剂81的显影剂容器82、显影套筒83以及刮片84。
显影剂容器82是容纳包含色调剂和载体的显影剂81的容器。从未图示的盒填充显影剂81。另外,在显影剂容器82内设有未图示的搅拌机构。搅拌机构通过搅拌显影剂81而维持显影剂81的状态。
显影套筒83通过在显影剂容器82内旋转而使色调剂附着于感光鼓71。另外,通过偏压控制电路66对显影套筒83施加偏压。
刮片84是与显影套筒83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的部件。刮片84调节形成于显影套筒83的显影剂81的层的厚度。
多个曝光器62设置成分别与处理单元61的感光鼓71对应。曝光器62包括激光二极管或发光二极管(LED)等发光元件。曝光器62利用发光元件对带电的感光鼓71照射激光而在感光鼓71上形成静电潜像。
接着,对与图像形成部20的转印有关的结构进行说明。
一次转印带63是缠在二次转印相对辊69及多个缠绕辊70上的环形带。一次转印带63其内侧的面(内周面)与二次转印相对辊69及多个缠绕辊70接触,外侧的面(外周面)与处理单元61的感光鼓71相对。
二次转印相对辊69通过未图示的电机而进行旋转。多个缠绕辊70构成为能够自由旋转。一次转印带63通过二次转印相对辊69及多个缠绕辊70的旋转而进行移动。多个缠绕辊70随着由二次转印相对辊69引起的一次转印带63的移动而进行旋转。
多个一次转印辊64是使一次转印带63与处理单元61的感光鼓71接触的结构。多个一次转印辊64设置成与多个处理单元61对应。具体而言,多个一次转印辊64设置在隔着一次转印带63与各自对应的处理单元61的感光鼓71相对的位置。一次转印辊64与一次转印带63的内周面侧接触,使一次转印带63向感光鼓71侧位移。由此,一次转印辊64使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与感光鼓71接触。需要指出,将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与感光鼓71接触的位置称为一次转印位置。另外,通过偏压控制电路66对一次转印辊64施加偏压。
二次转印辊65设置在与一次转印带63相对的位置。二次转印辊65与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接触并施加压力。由此,形成二次转印辊65和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贴紧的转印夹持部。当印刷介质P通过转印夹持部时,二次转印辊65将通过转印夹持部的印刷介质P压抵于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另外,通过偏压控制电路66对二次转印辊65施加偏压。
偏压控制电路66基于系统控制器的控制,对施加到一次转印辊64、二次转印辊65及显影套筒的偏压进行控制。
带清洁器67去除附着在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上的附着物。附着物是在通过转印夹持部之后残留在一次转印带63上的色调剂及纸粉等。带清洁器67包括在转印夹持部的下游侧与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接触的刮板。带清洁器67的刮板例如由聚氨酯树脂等弹性体形成为板状。需要指出,将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与带清洁器67的刮板接触的位置称为带清洁位置。另外,带清洁器67包括废色调剂盒及旋转螺旋推运器。旋转螺旋推运器将转移到刮板的附着物送入废色调剂盒中。
接着,对与图像形成部20的定影有关的结构进行说明。
定影器68使色调剂图像定影在形成有色调剂图像的印刷介质P上。定影器68基于系统控制器14的控制进行动作。定影器68包括对印刷介质P施热的加热部件和对印刷介质P施压的加压部件。例如,定影器68包括加热辊91及加热器92作为加热部件。另外,例如定影器68包括加压辊93作为加压部件。
加热辊91是由加热器92加热至高温的定影用旋转体。加热辊91通过未图示的电机而进行旋转。加热辊91具有由金属形成为中空状的芯棒和形成在芯棒的外周上的弹性层。
加热器92对加热辊91进行加热。加热器92例如配置在加热辊91的形成为中空状的芯棒的内侧。加热器92通过从内侧对加热辊91的芯棒进行加热,从而将加热辊91加热到高温。加热器92例如是卤素加热器。另外,加热器92也可以是通过电磁感应加热芯棒的感应加热(IH)加热器。
加压辊93设置在与加热辊91相对的位置。加压辊93具有以规定外径由金属形成的芯棒和形成在芯棒的外周上的弹性层。
加压辊93利用从未图示的张力部件施加的应力,对加热辊91施加压力。由于从加压辊93对加热辊91施加压力,从而形成加压辊93和加热辊91贴紧的夹持部(定影夹持部)。加压辊93通过未图示的电机而进行旋转。加压辊93通过旋转而使进入定影夹持部的印刷介质P移动,并将印刷介质P压抵于加热辊91。
接着,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印刷动作。图3是用于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的印刷动作的流程图。在上述结构中,系统控制器14的处理器31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2中的程序,从而进行生成用于在印刷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印刷作业的处理。例如,处理器31基于例如经由通信接口13从外部设备获取到的图像或者由图像读取部12获取到的图像,生成印刷作业。处理器31将生成的印刷作业存储在存储器32中。
印刷作业包括表示形成在印刷介质P上的图像的图像数据。图像数据既可以是用于在一张印刷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数据,也可以是用于在多张印刷介质P上形成图像的数据。
当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接通时,处理器31控制加热器92,以便通过未图示的电源电路的电力加热图像形成部20的定影器68的加热辊91。当加热辊91的温度达到定影色调剂所需的温度时,图像形成装置1成为能够进行印刷的状态(就绪状态)。由此,能够执行印刷作业。
处理器31判断有无印刷作业(ACT11)。当判断为有印刷作业时(ACT11、是),处理器31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以便基于印刷作业执行印刷动作。当图像形成装置1处于就绪状态时,处理器31基于存储在存储器32中的印刷作业,控制图像形成部20及输送部19。由此,处理器31使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在印刷介质P上形成与印刷作业的图像数据相应的图像的印刷动作。
另外,处理器31控制图像形成部20,开始进行使感光鼓71、二次转印辊65及二次转印相对辊69以规定速度旋转的正转动作(ACT12)。通过二次转印相对辊69旋转,一次转印带63也进行移动。正转动作是感光鼓71、二次转印辊65及二次转印相对辊69旋转而使印刷介质P从供纸输送路径51朝向定影器68侧通过转印夹持部的动作。另外,处理器31控制输送部19,将印刷介质P取入供纸输送路径51而将印刷介质P供给到图像形成部20。
另外,处理器31接通带电充电器74,使感光鼓71的表面带电(ACT13)。如上所述,由于感光鼓71以一定速度旋转,因此感光鼓71的表面整体均匀地带电。
处理器31通过曝光器62在感光鼓71上形成静电潜像(ACT14)。处理器31基于印刷作业的图像数据控制曝光器62的动作。由此,曝光器62将与图像数据对应的光照射到感光鼓71的表面。被曝光器62照射光的感光鼓71的位置处的电位降低。其结果,在感光鼓71的表面形成与印刷作业的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
处理器31通过显影器75在感光鼓71上形成色调剂图像(ACT15)。处理器31通过偏压控制电路66对显影器75的显影套筒83施加偏压,并使显影器75的显影套筒83旋转。由此,显影剂81附着在显影器75的显影套筒83的表面上。进一步地,通过刮片84调节显影套筒83的表面的显影剂81的厚度,从而在显影套筒83的表面上形成一定厚度的显影剂81的层。进一步地,当形成在显影套筒83的表面上的显影剂层与感光鼓71的表面接触时,包含在显影剂81中的色调剂附着到形成于感光鼓71的表面的潜像上。由此,在感光鼓71的表面形成色调剂图像。
处理器31通过偏压控制电路66对一次转印辊64施加一次转印偏压(ACT16)。处理器31通过偏压控制电路66将用于产生使感光鼓71的色调剂图像转移到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的电场的偏压(一次转印偏压)施加到一次转印辊64。
另外,处理器31通过偏压控制电路66对二次转印辊65施加二次转印偏压(ACT17)。处理器31通过偏压控制电路66将用于产生使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的色调剂图像转移到印刷介质P的电场的偏压(二次转印偏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65。
如上所述,对一次转印辊64施加一次转印偏压,对二次转印辊65施加二次转印偏压,并使感光鼓71、二次转印辊65及二次转印相对辊69进行正转动作。由此,通过施加于一次转印辊64的一次转印偏压使形成在感光鼓71的表面上的色调剂图像在一次转印位置处转印到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
另外,转印到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的色调剂图像通过一次转印带63而移动至二次转印辊65与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贴紧的转印夹持部。通过施加于二次转印辊65的二次转印偏压使转印到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的色调剂图像在转印夹持部处向二次转印辊65侧转移。当转印夹持部处存在印刷介质P时,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印刷介质P。即,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的色调剂图像被转印到通过转印夹持部的印刷介质P上。
通过转印夹持部并转印有色调剂图像的印刷介质P被导入定影器68的加热辊91与加压辊93贴紧的定影夹持部。处理器31通过控制定影器68,从而对通过定影夹持部的印刷介质P边加热边加压。由此,处理器31通过定影器68使色调剂图像定影在印刷介质P上。其结果,在印刷介质P上形成图像。
处理器31通过上述处理判断对于印刷介质P的图像形成是否完成(ACT18)。当判断为对于印刷介质P的图像形成完成时(ACT18、是),处理器31判断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是否断开(ACT19)。当判断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断开时(ACT19、是),处理器31停止从电源电路供给电力并结束图3的处理。另外,当判断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未断开时(ACT19、否),处理器31转移到ACT11的处理。由此,处理器31转移到下一印刷作业的处理。
另外,当判断为对于印刷介质P的图像形成未完成时(ACT18、否),处理器31判断是否中断印刷动作(ACT20)。当判断为不中断印刷动作时(ACT20、否),处理器31转移到ACT18的处理。另外,当判断为中断印刷动作时(ACT20、是),处理器31执行后述的清洁动作(ACT21)并转移到ACT12的处理。
如上所述,处理器31在执行印刷动作的过程中依次判断是否中断印刷动作。例如,在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一次转印带63之后,处理器31在判断为不能在转印夹持部处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印刷介质P时,中断印刷动作,并使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清洁动作。另外,处理器31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感光鼓71上形成静电潜像之后的时机判断为不能在转印夹持部处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印刷介质P时,中断印刷动作,并使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清洁动作。
例如,在发生供纸重试时、发生自动纸盒更换时或者发生串联LCF转移时,处理器31判断为中断印刷动作。
在印刷动作时,处理器31尽管已经控制输送部19将印刷介质P供给到转印夹持部,但在通过传感器54未检测到印刷介质P的通过时,进行供纸重试。供纸重试是控制输送部19再次将印刷介质P从供纸盒15取入供纸输送路径51的处理。例如,处理器31中断印刷动作,使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清洁动作,执行供纸重试并重启印刷动作。
另外,在印刷动作时,处理器31在供纸盒15的印刷介质P变空的情况下,进行自动纸盒更换。自动纸盒更换是切换供纸盒15并将印刷介质P从切换后的供纸盒15取入供纸输送路径51的处理。例如,处理器31中断印刷动作,使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清洁动作,执行自动纸盒更换并重启印刷动作。
另外,在印刷动作时,处理器31在第一盒41的印刷介质P变空的情况下,进行串联LCF转移。串联LCF转移是将容纳在第二盒42中的印刷介质P转移到第一盒41的处理。例如,处理器31中断印刷动作,使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清洁动作,执行串联LCF转移并重启印刷动作。
接着,对清洁动作进行说明。图4是用于说明清洁动作的说明图。在上述结构中,系统控制器14的处理器31通过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2中的程序,从而使图像形成装置1执行去除转印到一次转印带63上的色调剂图像的清洁动作。
如上所述,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一度中断了印刷动作的情况下,为了进行接下来的印刷动作,需要去除一次转印带63上的色调剂。因此,处理器31控制感光鼓71、二次转印辊65、二次转印相对辊69、偏压控制电路66,以便通过带清洁器67去除在一次转印带63上形成的色调剂图像。
首先,处理器31进行使感光鼓71、二次转印辊65及二次转印相对辊69以规定速度旋转的正转动作(ACT31)。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的ACT20中判断为中断印刷动作的情况下,感光鼓71、二次转印辊65及二次转印相对辊69已经进行正转动作。因此,处理器31继续进行感光鼓71、二次转印辊65及二次转印相对辊69的正转动作。
接着,处理器31关闭带电充电器74(ACT32)。由此,处理器31进行控制,以使感光鼓71不带电。另外,处理器31控制偏压控制电路66,以便解除向显影套筒83施加偏压。由此,防止色调剂从显影器75附着于感光鼓71。另外,进一步地,处理器31解除通过偏压控制电路66向一次转印辊64施加一次转印偏压。
接着,处理器31控制偏压控制电路66,以便通过偏压控制电路66将清洁偏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65(ACT33)。清洁偏压是用于防止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的色调剂图像向二次转印辊65侧转移的偏压。清洁偏压是与二次转印偏压相反方向(相反极性)的偏压。处理器31也可以构成为:在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的色调剂图像通过二次转印辊65与一次转印带63贴紧的转印夹持部的时机,将清洁偏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65。另外,处理器31也可以控制偏压控制电路66,以便将清洁偏压和二次转印偏压以规定间隔交替地施加到二次转印辊65。由此,一次转印带63上的色调剂通过转印夹持部而不会附着在二次转印辊65上。
接着,处理器31判断是否进行了规定距离的正转动作(ACT34)。当判断为未进行规定距离的正转动作时(ACT34、否),处理器31继续进行正转动作。另外,当判断为进行了规定距离的正转动作时(ACT34、是),处理器31解除向二次转印辊65施加清洁偏压(ACT35),并停止正转动作。ACT34中的规定距离是至少比距离转印夹持部最远的处理单元61的感光鼓71与一次转印带63接触的一次转印位置和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与带清洁器67的刮板接触的带清洁位置之间的距离长的距离。即,处理器31进行正转动作,以使距离转印夹持部最远的处理单元61处的一次转印位置到达带清洁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如上所述,在对二次转印辊65施加了清洁偏压的情况下,堆积在二次转印辊65附近的纸粉因二次转印辊65的清洁偏压而被扫向一次转印带63侧。因此,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上成为色调剂和纸粉混合存在的状态。通过带清洁器67去除扫到一次转印带63的纸粉。然而,纸粉具有各种尺寸,根据纸粉的尺寸,其有可能挂在带清洁器上。
因此,处理器31在使感光鼓71、二次转印辊65及二次转印相对辊69进行了规定距离的正转动作之后,基于预先设定的值(设定反转量),使感光鼓71、二次转印辊65及二次转印相对辊69进行反转动作(ACT36)。即,处理器31使感光鼓71、二次转印辊65及二次转印相对辊69分别沿与正转动作相反的方向旋转。由此,能够使在带清洁位置处挂在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与带清洁器67的刮板之间的纸粉向带清洁位置的上游侧移动。
需要说明的是,设定反转量基于带清洁器67的规格、印刷介质P的纸质、一次转印带63的材质等进行设定。设定反转量被设定为当纸粉被夹在带清洁器67的刮板与一次转印带63之间时能够充分地去除纸粉的值。具体而言,设定反转量是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的维护人员操作未图示的操作界面而设定的值。
进一步地,处理器31在使感光鼓71、二次转印辊65及二次转印相对辊69进行了反转动作之后,使其再次进行正转动作(ACT37)。由此,能够通过带清洁器67的刮板去除向带清洁位置的上游侧进行了移动的纸粉。
处理器31判断在ACT36中使感光鼓71、二次转印辊65及二次转印相对辊69进行反转动作的反转量是否在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ACT38)。即,处理器31判断设定反转量是否在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
当判断为反转量在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时(ACT38、否),处理器31在重启基于印刷作业的印刷动作之前,进行后述的色调剂去除正转动作(ACT39)。处理器31在进行了色调剂去除正转动作时,结束图4的清洁动作。处理器31在结束了清洁动作时,转移到图3的ACT12,再次尝试基于印刷作业的印刷动作。
另外,当判断为反转量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时(ACT38、是),处理器31结束图4的清洁动作。处理器31在结束了清洁动作时,转移到图3的ACT12,再次尝试基于印刷作业的印刷动作。
接着,对上述的色调剂去除正转动作进行说明。
色调剂去除正转动作是在感光鼓71、二次转印辊65及二次转印相对辊69的反转量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时所进行的动作。色调剂去除正转动作是基于预先设定的值(设定正转量)使感光鼓71、二次转印辊65及二次转印相对辊69进行正转动作的动作。
上述阈值是基于感光体清洁器72的刮板与感光鼓71接触的感光体清洁位置和一次转印带63与感光鼓71接触的一次转印位置在感光鼓71的表面上的距离而确定的。例如,上述阈值被设定为等于感光鼓71的表面上的感光体清洁位置与一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的值。
当感光鼓71进行了反转动作时,在感光体清洁位置处,附着到感光体清洁器72的刮板上的色调剂转移到感光鼓71的表面。因此,感光鼓71在保持表面附着有色调剂的状态下进行反转动作。
如上所述,当感光鼓71的反转量为阈值以上时,从感光体清洁器72附着到感光鼓71的表面的色调剂通过一次转印位置。由此,色调剂从感光鼓71附着到一次转印带63。其结果,成为不能立即重启印刷动作的状态。
因此,如上所述,当感光鼓71的反转量为阈值以上时,处理器31进行色调剂去除正转动作。色调剂去除正转动作的设定正转量基于一次转印带63、二次转印辊65、带清洁器67的位置以及各处理单元61的感光鼓71的位置等进行设定。
当色调剂从感光鼓71附着于了一次转印带63上时,若继续进行正转动作,则附着到一次转印带63的色调剂由一次转印带63输送并由带清洁器67去除。另外,附着到一次转印带63的色调剂的一部分在转印夹持部处附着到二次转印辊65。附着到二次转印辊65的色调剂在转印夹持部处再次附着到一次转印带63,由一次转印带63输送并由带清洁器67去除。因此,设定正转量需要被设定为附着到二次转印辊65的色调剂能够充分地附着于一次转印带63并由带清洁器67去除的值。具体而言,设定正转量是通过图像形成装置1的维护人员操作未图示的操作界面而设定的值。
如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包括:感光鼓71,色调剂图像形成于感光鼓71;一次转印带63,与感光鼓71接触并从感光鼓71接收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相对辊69,输送一次转印带63;二次转印辊65,将印刷介质P加压到一次转印带63,使一次转印带63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印刷介质P;偏压控制电路66,对二次转印辊65施加偏压;带清洁器67,与一次转印带63接触,且从一次转印带63去除色调剂及纸粉等附着物;以及系统控制器14。系统控制器14的处理器31一面使感光鼓71、二次转印相对辊69及二次转印辊65进行正转动作,一面通过偏压控制电路66对二次转印辊65施加二次转印偏压。由此,处理器31进行将从感光鼓71转印于一次转印带63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通过一次转印带63和二次转印辊65贴紧的转印夹持部的印刷介质P上的印刷动作。
另外,在进行了印刷动作之后中断印刷动作时,处理器31一面通过偏压控制电路66将与印刷动作时的二次转印偏压相反极性的偏压(清洁偏压)施加到二次转印辊65,一面使感光鼓71、二次转印相对辊69及二次转印辊65进行正转动作。由此,处理器31通过带清洁器67去除附着在一次转印带63上的附着物。
另外,处理器31使感光鼓71、二次转印相对辊69及二次转印辊65进行反转动作。由此,能够在带清洁器67与一次转印带63接触的带清洁位置处,使挂在一次转印带63的外周面与带清洁器67的刮板之间的纸粉向带清洁位置的上游侧移动。
进一步地,处理器31重启感光鼓71、二次转印辊65及二次转印相对辊69的正转动作。由此,能够通过带清洁器67的刮板去除向带清洁位置的上游侧进行了移动的纸粉。其结果,即使在通过对二次转印辊65施加包含反向偏压的交替偏压而将纸粉扫向一次转印带侧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纸粉挂在带清洁器67上。
需要说明的是,处理器31在中断印刷动作时进行控制,使得按直至从感光鼓71附着在一次转印带63上的色调剂由带清洁器67去除为止的长度进行正转动作,使得进行与正转动作相反方向的上述反转动作,并且使得重启正转动作并重启印刷动作。由此,能够通过带清洁器67去除从感光鼓71附着在一次转印带63上的色调剂。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还包括去除附着在感光鼓71上的色调剂的感光体清洁器72。当感光鼓71的反转量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时,处理器31在重启正转动作之后继续进行正转动作,使感光鼓71及二次转印辊65进行通过带清洁器67去除从感光体清洁器72附着到感光鼓71的色调剂的色调剂去除正转动作。
即,当反转动作的反转量(设定反转量)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时,处理器31控制图像形成部20,使得在反转动作之后按第一长度(反转量)进行正转动作,并重启印刷动作。另外,当反转动作的反转量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时,处理器31控制图像形成部20,使得在反转动作之后按比上述第一长度(反转量)长的第二长度(反转量)进行正转动作,并重启印刷动作。该第二长度是直至在反转动作时从感光体清洁器72附着在感光鼓71上的色调剂由带清洁器67去除为止的长度。更具体而言,第二长度是在反转动作时感光体清洁位置通过一次转印位置时的一次转印带63的位置到达二次转印辊65和一次转印带63贴紧的转印夹持部之后二次转印辊65旋转N圈(例如一圈)以上的长度。由此,能够通过带清洁器67去除从感光体清洁器72附着到感光鼓71并从感光鼓71附着到一次转印带63的色调剂。
另外,用于与感光鼓71的反转量进行比较的阈值基于感光体清洁器72与感光鼓71接触的感光体清洁位置和一次转印带63与感光鼓71接触的一次转印位置在感光鼓71的表面上的距离而确定。由此,处理器31可以基于从感光体清洁器72附着到感光鼓71的色调剂是否通过一次转印位置来判断是否进行色调剂去除正转动作。
即,当感光体清洁位置未因反转动作而跨过一次转印位置时,处理器31重启正转动作并重启印刷动作。另外,当感光体清洁位置因反转动作而跨过一次转印位置时,处理器31基于预先设定的设定正转量进行正转动作,并重启印刷动作。设定正转量是至少比在感光体清洁位置未因反转动作而跨过一次转印位置时从重启正转动作起到重启印刷动作为止的期间的正转动作的距离长的距离。即,处理器31进行控制,使得与感光体清洁位置未跨过一次转印位置时相比,在感光体清洁位置跨过一次转印位置时,到重启印刷动作为止的期间的正转动作的距离更长。更具体而言,设定正转量被设定为使得因反转动作而从感光体清洁器72附着到感光鼓71上的色调剂由带清洁器67去除。由此,能够通过带清洁器67去除从感光体清洁器72附着到感光鼓71并从感光鼓71附着到一次转印带63的色调剂并重启印刷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设定正转量被设定为使得因反转动作而从一次转印带63附着到二次转印辊65的色调剂再次附着于一次转印带63,但并不限于该结构。图像形成部20也可以是还包括附着到二次转印辊65的清洁器的结构。根据该结构,不需要使色调剂从二次转印辊65移动到一次转印带63,因此能够减小设定正转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定影器68是包括加热辊91及加热器92作为加热部件的结构,但并不限于该结构。定影器68也可以是包括用于改善印刷介质P的滑动的膜状部件及隔着膜状部件对印刷介质P施热的热敏头来代替加热辊91及加热器92作为加热部件的结构。
膜状部件是定影用旋转体。膜状部件包括由耐热树脂形成的芯部件和形成在芯部件的外侧的脱模层。
热敏头包括例如由陶瓷形成的基板、形成在基板上的发热电阻层(发热部件:TaSiO2)、正极和负极。热敏头包括发热电阻层、正极和负极的多个组合。发热电阻层、正极和负极的组合在相邻的发热部件彼此绝缘的状态下沿主扫描方向(与加压辊93的轴平行的方向)排列有多个。在热敏头中,当电流从正极经由发热电阻体流向负极时,发热电阻体发热。
当这样构成定影器68时,加压辊93隔着膜状部件对热敏头施加压力。由此,形成加压辊93和膜状部件贴紧的定影夹持部。进一步地,加压辊93一面将印刷介质P压抵于膜状部件,一面进行旋转。由此,印刷介质P通过定影夹持部。系统控制器14或未图示的定影器68的控制器根据印刷介质P通过定影夹持部的时机,使热敏头的发热部件发热。由此,对通过定影夹持部的印刷介质P施加热和压力。其结果,色调剂图像定影在印刷介质P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说明了处理器31在发生供纸重试时、发生自动纸盒更换时或者发生串联LCF转移时判断为中断印刷动作,但并不限于该结构。处理器31也可以是在手动供纸不规则印刷时判断为中断印刷动作的结构。
手动供纸不规则印刷是使用配置于手动供纸托盘18的印刷介质P的印刷动作。处理器31在选择了手动供纸托盘18作为用于印刷的纸张托盘的情况下,控制输送部19以将配置于手动供纸托盘18的印刷介质P取入供纸输送路径51。需要注意的是,在此以对配置于手动供纸托盘18的多张印刷介质P进行印刷为前提进行说明。
处理器31控制图像形成部20以对从手动供纸托盘18取入的印刷介质P形成图像。当在从手动供纸托盘18取入的第一张印刷介质P上形成了图像时,处理器31一面与图4的ACT33同样地对二次转印辊施加清洁偏压,一面继续进行正转动作。由此,附着于二次转印辊65的附着物向一次转印带63转移并由带清洁器67去除。进一步地,处理器31与图4的ACT35至ACT37同样地解除清洁偏压,进行反转动作并重启正转动作。进一步地,与ACT38及ACT39同样地,当反转距离为阈值以上时,处理器31控制图像形成部20,使得在进行了色调剂去除正转动作之后对第二张及之后的印刷介质P进行印刷动作。另外,当反转距离小于阈值时,处理器31控制图像形成部20,使得在不进行色调剂去除正转动作的情况下对第二张及之后的印刷介质P进行印刷动作。在该结构中,也能够通过带清洁器67去除从感光体清洁器72附着到感光鼓71并从感光鼓71附着到一次转印带63的色调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功能不限于使用硬件而构成,也可以使用软件而使计算机读入描述有各功能的程序来实现。另外,各功能也可以适当地选择软件、硬件中任一而构成。
虽然已经描述了某些实施方式,但是这些实施方式只是通过示例的方式而呈现的,并不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实际上,本文描述的新颖装置和方法可以以各种其它形式来实现;而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对本文描述的装置和方法的形式进行各种省略、替换、改变。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旨在覆盖落入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内的此类形式或修改。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感光鼓,形成色调剂图像;
一次转印带,与所述感光鼓接触,并从所述感光鼓接收色调剂图像;
二次转印相对辊,输送所述一次转印带;
二次转印辊,朝着所述一次转印带对印刷介质施加压力,使所述一次转印带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印刷介质;
偏压控制电路,对所述二次转印辊施加偏压;
带清洁器,与所述一次转印带接触,并从所述一次转印带去除附着物;以及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在进行了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印刷介质的印刷动作之后中断所述印刷动作时进行控制,使得一面通过所述偏压控制电路对所述二次转印辊施加与印刷动作时相反极性的偏压,一面由所述感光鼓、所述二次转印相对辊及所述二次转印辊进行正转动作,使得进行与所述正转动作相反方向的反转动作,并且使得重启所述正转动作并重启所述印刷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当所述反转动作的反转量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时,所述处理器在所述反转动作之后按第一长度进行所述正转动作,当所述反转动作的反转量为预先设定的阈值以上时,所述处理器在所述反转动作之后按比第一长度长的第二长度进行所述正转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还包括感光体清洁器,所述感光体清洁器去除附着在所述感光鼓上的色调剂,
所述阈值基于所述感光体清洁器与所述感光鼓接触的感光体清洁位置和所述一次转印带与所述感光鼓接触的一次转印位置之间的距离而设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长度是直至在反转动作时从所述感光体清洁器附着于所述感光鼓上的色调剂由所述带清洁器去除为止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长度是在所述反转动作时所述感光体清洁位置通过所述一次转印位置时的所述一次转印带的位置到达所述二次转印辊和所述一次转印带贴紧的转印夹持部之后所述二次转印辊旋转一圈以上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处理器在中断所述印刷动作时进行控制,使得按直至从所述感光鼓附着在所述一次转印带上的色调剂由所述带清洁器去除为止的长度进行正转动作,使得进行与所述正转动作相反方向的反转动作,并且使得重启所述正转动作并重启所述印刷动作。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鼓,形成色调剂图像;一次转印带,与所述感光鼓接触,并从所述感光鼓接收色调剂图像;二次转印相对辊,输送所述一次转印带;二次转印辊,朝着所述一次转印带对印刷介质施加压力,使所述一次转印带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印刷介质;偏压控制电路,对所述二次转印辊施加偏压;带清洁器,与所述一次转印带接触,并从所述一次转印带去除附着物;以及处理器,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
所述处理器在进行了将色调剂图像转印到所述印刷介质的印刷动作之后中断所述印刷动作时进行控制,使得一面通过所述偏压控制电路对所述二次转印辊施加与印刷动作时相反极性的偏压,一面由所述感光鼓、所述二次转印相对辊及所述二次转印辊进行正转动作,使得进行与所述正转动作相反方向的反转动作,并且使得重启所述正转动作并重启所述印刷动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6/265,395 | 2019-02-01 | ||
US16/265,395 US10613455B1 (en) | 2019-02-01 | 2019-02-01 | Automatic cleaning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22211A true CN111522211A (zh) | 2020-08-11 |
CN111522211B CN111522211B (zh) | 2024-06-21 |
Family
ID=70056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0989416.3A Active CN111522211B (zh) | 2019-02-01 | 2019-10-17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10613455B1 (zh) |
CN (1) | CN111522211B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90883A (zh) * | 2004-04-20 | 2005-11-02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6018043A (ja) * | 2004-07-01 | 2006-01-19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193425A (zh) * | 2010-03-19 | 2011-09-21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5068924A (ja) * | 2013-09-27 | 2015-04-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5573083A (zh) * | 2014-11-05 | 2016-05-11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JP2016212187A (ja) * | 2015-05-01 | 2016-12-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248788A (ja) * | 1995-03-07 | 1996-09-27 | Ricoh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09098503A (ja) * | 2007-10-18 | 2009-05-07 |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 画像形成装置 |
JP5574808B2 (ja) * | 2010-04-30 | 2014-08-2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6071318A (ja) | 2014-09-29 | 2016-05-09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
-
2019
- 2019-02-01 US US16/265,395 patent/US10613455B1/en active Active
- 2019-10-17 CN CN201910989416.3A patent/CN111522211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3-17 US US16/821,276 patent/US10884359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90883A (zh) * | 2004-04-20 | 2005-11-02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06018043A (ja) * | 2004-07-01 | 2006-01-19 | Fuji Xerox Co Ltd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2193425A (zh) * | 2010-03-19 | 2011-09-21 |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装置 |
JP2015068924A (ja) * | 2013-09-27 | 2015-04-13 |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CN105573083A (zh) * | 2014-11-05 | 2016-05-11 | 佳能株式会社 | 图像形成设备 |
JP2016212187A (ja) * | 2015-05-01 | 2016-12-15 | 株式会社リコー | 画像形成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613455B1 (en) | 2020-04-07 |
CN111522211B (zh) | 2024-06-21 |
US10884359B2 (en) | 2021-01-05 |
US20200249595A1 (en) | 2020-08-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69953B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H11249489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11221233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 |
JP201025657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921074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04570655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1522211B (zh) | 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 |
JP2020008689A (ja) | 定着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13064961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098454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US9014588B2 (en) |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 |
JP2016085368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407046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490568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7467873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 |
JP200828180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部材制御プログラム | |
JPH0931161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717372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6486057B2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610297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画像形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
JP2025050475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03076196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201324234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CN110568736A (zh) | 图像形成装置 | |
JP200417785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