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17558B - 串式轨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串式轨道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17558B CN111417558B CN201880077283.6A CN201880077283A CN111417558B CN 111417558 B CN111417558 B CN 111417558B CN 201880077283 A CN201880077283 A CN 201880077283A CN 111417558 B CN111417558 B CN 11141755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rack structure
- rail
- frame
- track
- support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00—General arrangement of stations, platforms, or sidings; Railway networks; Rail vehicle marshalling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3/00—Elevated railway systems with suspended vehicles
- B61B3/02—Elevated railway systems with suspended vehicles with self-propelled vehicl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15/00—Combinations of railway system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B—RAILWAY SYSTEMS; EQUIPMENT THEREFOR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1B5/00—Elevated railway systems without suspended vehic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30/00—Transportation of goods or passengers via railways, e.g. energy recovery or reducing air resistan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ailway Tracks (AREA)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 Leg Units, Guards, And Driving Tracks Of Cran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具有有轨轨道结构的串式高架运输系统。串式轨道结构包括在支撑件(2)之间的跨度A内,布置在基础(1)上方的至少一根预先张紧的轨(3),所述轨具备用于其空间稳定的装置(4)。所述稳定装置(4)采用平衡框架(4.1)的形式。所述轨(3)采用封闭在外壳(6)中的承载构件(5)的形式,所述外壳(6)具有可被配置在所述外壳的上表面B、侧面C和下表面D上的走行面(7)。所述串式轨道结构还包括采用在支撑件(2)上的头部(8)的形式的轨道过渡部分F,所述过渡部分连接到布置在支撑件之间的跨度A内的轨道的悬挂部分P。这导致增大轨道结构的相邻支撑件之间的跨度的长度,而不增大轨道结构每延米的重量,增大轨道结构的刚度,可靠性、持久性和动态稳定性,以及增强功能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运输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与悬挂式和立交式轨道类似的轨道结构的串式高架运输系统。本发明可以在崎岖不平的越野地形的条件下,比如在陆地(山脉、沙漠)上,以及在运输线路的海上运程(包括跨海、海峡、河流和水体)上,以及在市内运输公路的精心设计阶段和在分布广泛的生产企业或其关联企业的工场间运输结构的建造中,高效地用于客运和货运轨道运输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关注的问题是精心设计一种运输系统,其特点是没有环境污染,以及最大限度地限制噪音,无须占用大量可用土地,同时所述运输系统应保证经济效率,车辆运行速度高,以及运输系统的建造和运行成本低。
已知一种立交式运输系统[1],该系统包括垂直支撑柱和安装在垂直支撑柱上端的水平轨道梁。沿梁铺设以彼此相对的侧壁上带有纵向槽的矩形截面箱体的形式构成的走行轨,和位于走行轨之间的平导向轨。车辆具有牵引力,以及安装在悬架上的支撑轮和导向轮,支撑轮的轴穿过箱体中的槽。超出车辆尺寸的轮子位于箱体内,并与箱体的下壁接触,导向轮的轮子与两侧的导向轨接触。
这种已知的运输系统的特点是高质量的大气降水保护和改进的稳定参数。该系统的缺点在于相当高的铺设轨道成本,和轮子转动时箱体的噪音。另外,轨道中接缝的存在和所述运输系统的轨道的温度变形不允许为车辆开发天鹅绒般光滑的轨道,这意味不可能实现高速和高可靠性的运输。同时,通过应用于一个导向轨上的导向轮实现的车辆运动稳定效率似乎不显著,这也限制了类似系统的实际应用领域。
已知一种悬挂式运输系统[2],该系统包括走行轨和呈主体(外壳)形式的车辆。走行轨是以位于纵向梁上的双轨轨道的形式构成的,纵向梁安装在中间支撑件的内支撑架上。该系统配备有呈走行托架形式的推进器,其上安装有电动机和气动稳定器。主体安装在走行托架下,通过气动稳定器与走行托架连接。
上述运输系统的缺点在于由轨道梁的承载严重受损引起的材料结构消耗的增加,以及将大跨度结构梁运输到安装现场的困难性,在地形复杂的野外条件下进行的大跨度结构梁的劳动力密集型安装,和利用大跨度结构梁来覆盖相邻中间支撑件之间的大跨度的可能性有限。
已知一种包括500mm宽或者更宽的双轨轨道的轨道线[3]。双轨轨道通过使用悬架,在缆线上架空于地面之上。缆线本身借助垂直支撑件沿轨道线悬挂在地面之上。编组列车的车辆的车厢或其他部分位于双轨轨道的上表面上。
这种解决方案的缺点在于所述运输系统中的轨道的比承载力较低(如果理解为有效载荷重量与其自重的比值,这对于立交式和悬挂式道路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这导致这种运输系统的成本显著增加。
另外已知一种导轨[4],所述导轨包括由交叉元件连接的两个支撑元件和纵向元件,所述交叉元件带有侧板,所述侧板连接支撑元件和同样为板状的纵向元件,其中交叉元件的一部分可以连接到支撑元件,另一部分可以连接到支撑元件和纵向元件。
这种技术解决方案的缺点在于该已知的运输系统具有巨大的消耗金属的轨道结构,这要求立交式轨道的中间支撑件之间的跨度较短,以保证其可靠性。尽管这种型式的轨道的结构刚度高,不过(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增加支撑件之间的跨度导致轨道结构的材料用量的过度增加,和其比承载力的降低。
已知一种由支撑单轨和运输模块组成的运输系统[5],其中支撑单轨或者体现为通过模块-四面体,均匀-直接搁置在土地中的支柱桩上,具有启动滑坡和终止反向斜坡,其运输模块体现为具有在4个中央双排轮和4个侧托滚子上的2个机舱的平台,具有自动对中飞轮-陀螺仪,可以安装主体-机舱、罐体、集装箱、车载平台、具有用于运输各种货物的货架的平台。或者作为这种运输系统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运输系统由悬挂单轨和运输模块组成,其中悬挂单轨是通过沿着四面体模块的边缘拉伸到由横向拉索拉紧的两根纵向承载缆线悬挂的工字梁,也具有启动滑坡和终止反向斜坡。这种情况下,悬挂传输模块。
这种解决方案的缺点在于所述运输系统的比承载力较低。
上述已知轨道结构的主要优点是在其基础上建造的运输系统实际上不占用土地面积,因为位于城市开发项目或自然景观之上的轨道结构不需要土质沉积物等为其提供支撑。当穿越深沟、峡谷、有深沟的河流铺设路线时,可以借助于绳索悬架制作支撑件。结果,可以在地形复杂的地区构建运输系统,并且降低运输系统的安装和运行成本。轨道支撑件还可用于布置外部照明灯光,铺设电缆、外部照明电缆、电话线或其他通信设备,以及让乘客上车/下车,或者在紧急情况下将乘客从车辆中疏散。
上述轨道结构的普遍缺点是它们的比承载力较低,这导致其成本大幅增加,因为它会使结构变得笨重、庞大并且劳动力密集,以及导致中间支撑件的材料用量的增大,另外,中间支撑件是它们之间的距离(跨度)较小地安装的。
通过基于尤尼茨基的串式轨道结构的运输系统的设计和细化,实现了悬挂式和立交式运输系统的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尤尼茨基的串式轨道结构基于使用纵向预加应力的承载索-杆组件作为轨道的主要结构元件。
尤尼茨基的运输系统[6]是已知的,该运输系统包括呈包裹在主体中,在支撑件之间的跨度内,在基础(地基)上方张紧的承载构件形式的至少一个轨道结构,所述主体具有用于移动置于所述轨道结构上的车轮移动装置的滚动(走行)表面。上述安装优化了承载构件和带滚动(走行)表面的轨体的截面面积,以及轨道结构和该结构的承载构件的张力,证明了相邻支撑件之间的轨道结构的下垂高度和支撑件的高度的计算。
然而,这种已知的运输系统刚度(包括扭转刚度)不足。
与取得的所提技术效果最接近的是尤尼茨基的用于自行轨道车辆的另一种已知串式轨道结构[7],它包括在锚定支撑件之间的跨度内,在地基上方张紧的呈封闭在主体中的承载构件形式的至少一根轨,所述主体具有用于车辆的滚动表面,以及在锚定支撑件上的轨道的过渡部分,所述过渡部分在支撑件之间的跨度内与配备有空间稳定装置的所述轨的悬挂部分连接。
这种运输系统提供了轨道结构的较高运行和技术特性。
然而,在指定运输系统的相当长的跨度中,轨稳定过程的实现要求显著增加结构的材料消耗及其安装的人工消耗。
本发明的核心任务在于实现以下技术成果:
-增大运输系统的相邻支撑件之间的跨度,而不显著增大其轨道结构每延米的重量;
-增大轨道结构的刚度,其可靠性和持久性;
-增大相邻支撑件之间的轨道结构的动态稳定性;
-增强串式轨道结构的功能能力。
所提出的串式轨道结构的实施例的整个一组独特特征保证了该任务的成功解决。
发明内容
通过利用尤尼茨基的串式轨道结构,实现本发明所要求的技术任务和预期目标,所述尤尼茨基的串式轨道结构包括在支撑件之间的跨度内,布置在基础上方的宽度L(米)的至少一根预加应力的轨,所述轨具备用于其空间稳定的装置。所述轨采用封闭在外壳中的承载构件的形式,而稳定装置采用紧固于在支撑件之间的跨度内的轨道结构的平衡框架的形式,每个框架的质心位于所述轨下方,离所述轨的轴线的距离为H1(米),距离H1通过以下比率与框架的高度H2(米)相关:
0,2≤Н1/Н2≤1,
而每个框架的重量P0(牛)通过以下比率,与从所述轨的轴线到框架的质心的距离H1(米),以及由轨道结构上的环境负载引起的折断扭矩M(牛·米)相关:
1,1≤Р0Н1/М≤10,
其中,框架彼此隔开和/或与支撑件隔开距离R(米),所述距离R由以下比率限定:
20≤R/L≤5000。
通过框架通过支撑柱固定在轨道结构的事实也达到了技术目标。
如果支撑柱具有由以下比率确定的高度H0(米),那么也获得所述结果:
0,01≤Н0/Н1≤0,5。
如果串式轨道结构具有两根轨,那么也保证给定问题的解决。
在所述一对轨通过轨枕联合成轨道的条件下,也实现所述结果。
技术目标也通过框架配备有固定在其下边缘的负载的事实来达到。
如果以广告牌的形式构成框架的负载,则也实现设定任务的解决。
上述结果也通过以太阳能电池面板的形式构成框架的负载的事实来达到。
如果使用电介质作为框架和/或支撑柱的材料,那么也实现上述任务的解决。
如果以沿着轨固定的缆线、管道、棒状物、丝线的形式构成框架的负载,那么也实现技术目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输送电力和/或传输通信信息信号和/或输送液体和/或气体的平衡框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还利用相对于轨纵向固定的电力输送线路元件和/或信息信号传输线路元件和/或管道元件作为框架的负载。
附图说明
通过图1-9的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本质,图1-9图解说明:
图1是尤尼茨基的串式轨道结构的全视图的示意图-前视图;
图2是尤尼茨基的串式轨道结构的全视图的示意图-顶视图;
图3是尤尼茨基的串式轨道结构的轨的横截面的示意图(实施例);
图4是带有车辆的悬挂式串式轨道结构的轨的横截面的示意图(实施例);
图5是带有车辆的安放式串式轨道结构的轨的横截面的示意图(实施例);
图6是带有平衡框架的轨道结构部分的示意图-侧视图;
图7是呈广告牌形式的平衡框架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8是呈架空输电线路(PTL)形式的平衡框架的负载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是呈管道元件形式的平衡框架的负载的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更详细地介绍要求保护的发明的本质。
要求保护的串式轨道结构(参见图1和2)包括在支撑件2之间的跨度A内,布置在基础1上方的长度L(米)的至少一根预加应力的轨3,所述轨3具备用于其空间稳定的装置4。稳定装置4采用平衡框架4.1的形式。轨3呈封闭在外壳6中的承载构件5的形式,外壳6具有可配置在外壳的上表面B、侧面C和下表面D的滚动(走行)面7(参见图3)。串式轨道结构还包括呈支撑件2上的头部8形式的轨道过渡部分F,所述过渡部分连接到布置在支撑件之间的跨度A中的轨道的悬挂部分P(参见图1和2)。
同时,取决于设计解决方案,支撑件2可以是钢筋混凝土、钢管混凝土、钢柱和框架结构、特别配有位于客运线的乘客和货运线的货物的装卸站之间的上下车平台的建筑物和结构。头部8用于布置轨道的过渡部分F和/或位于轨道结构9的通信组件的系统-供电和/或通信网络和/或管道,以及用于紧固(锚定)轨道结构的承载构件5的张紧元件。
支撑件2的头部8中的承载构件5的紧固组件表示与在悬索桥和绳索桥、索道和预加应力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用于紧固(锚定)张紧承载元件(钢筋、缆绳、高强度线材等)的装置类似的任意已知装置。
支撑件2的结构可以随其安装位置的不同而不同。特别地,安装在轨道转弯处、轨道直线部分、山岭或者路线端部的锚定支撑件上的带有承载构件5的紧固组件和通信网络的头部8的形状可能不同,因为限定轨道的过渡部分的方向的所述组件必须与在支撑件2之间的跨度A内的轨道的悬挂部分P平滑耦接(参见图1和2)。此外,支撑件2的头部8的形状可以通过它们充当乘客和/或货物装卸站、轨道结构9的岔道接合点(道岔开关和转弯)、或者通信系统的分支单元的位置的事实来确定。在客运和/或货运站的中部,在轨道的过渡部分F存在水平部分(图中未图示)。
此外,支撑件2可以与建筑物和建筑结构(住宅、工业、办公、商业及其他建筑物和结构)结合。
轨道结构9可以容纳如图1和4中所示,可从下方悬挂到轨道结构9,或者如图5中所示,可从上方安放到轨道结构9上的车辆10(乘客和/或货物和/或乘客)。
轨3表示由封闭在轨3的外壳6中的预加应力(张紧)的承载构件5组成的预制结构,如图3中所示。
在备选实施例中,通过将预加应力的延伸承载元件放置在对应外壳6中,可以形成轨3的承载构件5,所述预加应力的延伸承载元件呈一束或多束高强度钢丝或复合丝的形式,或者呈组装成一束或者分布在外壳6的空腔的横截面内的棒状物,或者一根或多根标准绞合或非绞合钢丝或复合缆线的形式,以及呈由任意已知截面的高强度材料构成的线状物、股线、条状物、带状物、管子或者其他延伸型材元件的形式。外壳6中的在轨3的承载构件5的元件之间的空腔(参见图3)可以填充基于聚合物粘结剂、复合材料或水泥混合料的硬化材料,所述硬化材料将整个承载构件5和轨3的相应外壳6刚性连接在一起,从而将其结构固结成单一实体。
就用承载构件5填充轨3的外壳6的实施例的任意形式来说,当它被固定在支撑件2上(在头部8中)时,使承载构件5预加应力,同时,也可使轨3的外壳6预加应力。
轨道结构9可以用任何已知的方式固定在支撑件2的头部8上。
轨道结构的备选实施例是当以两根轨3的形式构成串式轨道结构,而两根轨3的外壳6用轨枕11连接成轨道时的情况。同时,使轨道中的轨3的外壳6通过轨枕11相互刚性连接(参见图2和3)。
取决于设计,可以利用任意已知方法,进行轨枕11与轨3的外壳6的结构连接:焊接、铆接、螺纹接合、黏接、运动啮合-通过与位于轨枕11的相对端的配合元件一体化的不同导向件,通过利用已知接合方法的不同组合,将轨枕11的相对端紧固到轨3的外壳6的内表面和/或外表面(图中未图示)。
确保轨道结构9的动态稳定性的条件是基于对轨3的固有振荡频率的优化要求,和不同运行模式下,空气来流在流过轨3期间形成颤振类现象的预防条件,以及轨道结构9的具体设计确定的,是由于使用平衡框架4.1的实施例的各种变形和版本(参见图4-9)作为轨道结构9的稳定装置而实现的。
框架4.1的质心4.2应位于轨3下方,离轨3的轴线Y的距离为H1(米)(参见图6-9),距离H1与框架4.1的高度H2(米)的依存关系如下所示:
0,2≤Н1/Н2≤1 (1)
比率(1)中提及的各个值对应于从轨3的轴线Y到框架4.1的质心4.2的位置的距离与框架4.1的高度之间的最佳相互依存范围。
如果比率(1)小于0,2,那么由于固有振荡的频率的变化不足,以及由于形成的轨道结构9的轨3的扭转刚度较低,这样的轨道刚度和稳定性不足。
同时,难以利用计算出的中间部分,在框架中设置高度足以供车辆10通过的开口。轨道结构运行的明显条件是框架开口的尺寸应超过车辆10的总体尺寸。
根据定义,比率(1)不应大于1。
另外,为了增大轨道结构9的动态稳定性,和防止在支撑件2之间的跨度中形成颤振式现象,至少一个框架4.1可以布置在轨道结构9上,其重量Р0(牛)通过以下比率,与从轨3的轴线Y到框架4.1的质心4.2的距离H1(米),以及与由在平衡框架4.1之间或者在框架4.1和支撑件2之间的轨道结构部分上的环境负载引起的折断扭矩M(牛·米)相关:
1,1≤Р0Н1/М≤10 (2)
平衡框架4.1在轨道结构9上的位置由其设计技术任务确定,按照所述设计技术任务,安装的此类框架4.1的数量可以是每个跨度超过1个,或者可以在一个跨度内只安装一个框架4.1,或者由于跨度的长度较短,可以在此类跨度内不设置框架4.1。
比率(2)的指示值对应于从轨3的轴线Y到框架4.1的质心4.2发挥杠杆作用的框架4.1的重量,和由外部环境对轨道结构的影响而引起的最大折断扭矩的值的最佳范围。
如果比率(2)小于1,1,那么变得不可能显著改变在运输系统的大跨度A上的这种振荡外形的频率响应,和不可能提供轨道结构9的动态稳定性,这导致在侧向脉动风的影响下,颤振类现象发生概率的增大。
如果比率(2)大于10,那么预加应力的轨道结构的承载力利用率低,材料超限,其造价增加。
在所公开的轨道结构的任何非限制性实施例中,稳定装置的各种非排他实施例都是可能的。特别地,框架4.1可以体现为从上方搁置在带有悬挂式车辆10的轨道结构9的轨3上(或者轨3的轨道上)(参见图1、4、6-9),或者可以悬挂到轨道结构9,车辆10安放在轨道结构9之上(参见图5)。
取决于实施例,框架4.1可通过支撑柱12,以两种方式紧固于轨道结构9。在第一种情况下,借助于安装(铰接)的支撑柱12,紧固在悬挂的轨道结构9上,以及借助于悬挂的支撑柱12,紧固在安放的轨道结构9上。这样,实现其最大稳定性和空间位置的稳定,这继而排除在轨道结构9的轨3的轨道中发生颤振类现象的可能性。
通过彼此隔开和/或与支撑件2隔开地放置框架4.1,以及通过选择刚性地固定在框架4.1上的支撑柱12(通过支撑柱12,框架4.1搁置在轨3上)的高度值,提供在增大轨道结构9的稳定性和刚度,以及在防止颤振类现象的发生方面的重要影响。
按照轨道结构9的备选实施例的任意非限制性变体,在相邻支撑件2之间的跨度A中,可以沿着轨3的轨道优选彼此之间隔开距离R(米),或者从框架4.1到最近的支撑件2隔开距离R(米)地放置框架4.1,距离R(米)由以下比率确定:
20≤R/L≤5000, (3)
从而框架4.1通过刚性固定于轨3的支撑柱12紧固在轨3上,支撑柱12的高度H0(米)由以下比率确定:
0,01≤Н0/Н1≤0,5。 (4)
当按照由比率(3)确定的值,使框架4.1位于彼此隔开和/或相对于支撑件2隔开距离R(米)之处时,在不显著增大轨道结构9的重量的情况下,确保轨道结构9的动态稳定性和刚度的所需增大就变得非常可行。
如果比率(3)小于20,那么轨道结构9的这种实施例导致整个结构的材料用量的不合理增加,从而导致运输系统的成本的不合理增加。此外,在这种情况下,预加应力的轨道结构9的轨3的承载力利用率低,这是不可接受的。
如果比率(3)大于5000,那么不可能显著改变轨3部分的固有振荡的频率响应,并且不可能提供轨道结构9整体的动态稳定性,这导致在运行期间,发生颤振类现象的概率增大。
当框架4.1通过刚性固定于轨3的支撑柱12支撑在轨3上时,其参数与通过比率(4)确定的值一致,可以在不显著增大轨道结构9的重量的情况下,容易地提供轨道结构9的动态稳定性的所需增大。
如果比率(4)小于0.01,那么难以在无明显的轨道结构9的材料的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体现设计解决方案,否则在这种情况下,应使支撑柱12及其到轨3的固定的尺寸过于微小,这在结构上是不合理的。
如果比率(4)大于0.5-那么轨道结构9的动态稳定性显著降低,或者结构的材料用量增加,从而结构的成本增加。
在要求保护的轨道结构9的任何非限制性实施例和稳定装置的各种非排他实施例中,为了避免轨3的轨道的颤振类现象的形成,在该轨道上,在相邻支撑件2之间的跨度A内,将按照上述结构参数构成的至少一个框架4.1刚性固定到支撑柱12,作为稳定轨道结构9的装置。特别地,框架4.1可以形成为搁置在配有悬挂式车辆10的轨道结构9的轨3的轨道之上(参见图1、2、5-8),或者可以悬挂到配有安放式车辆10的轨道结构9(参见图5)。
硬度、可靠性和持久性的增大,以及相邻支撑件之间的串式轨道结构9的动态稳定性的提高和轨道结构9上颤振类现象的预防是提出的技术设备的实施例的优先目标中的一些目标。
在这方面,在一些实际情况下,可取的是串式轨道结构9具备通过轨枕11接合成轨道的两根轨3(参见图2)。这将使大幅度增大轨3的轨道以及整个轨道结构9的扭转刚度成为可能。
由于框架4.1配备有固定在其下边缘的负载13(参见图1、4-9)的事实,预防了在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可能发生颤振类现象的轨道结构9的自激振荡的共振可能性。
有利的是在轨道结构9的任意非限制性变体中,具体地,在框架4.1的结构的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广告牌和/或太阳能面板作为其负载13,如果满足环境、消防和其他类型安全的要求,以及审美规范,那么这将允许扩展串式轨道结构9的功能能力。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框架4.1的负载13可以呈缆线、管道、棒状物、丝线、面板等,以及它们的组合的形式,并且沿着轨3紧固,从而理想的是使用电介质作为框架4.1和/或支撑柱12的材料。同时,取决于其可用性、数量和参数的对应设计和技术正当理由,以及取决于满足生态、环境卫生、消防和其他类型安全的要求的结构支持条件,可取的是相对于轨3纵向地使用输电线路(PTL)和/或信息信号传输线路的元件,和/或管道的元件作为框架4.1的负载13(例如,如图8和9中所示),这将允许在城市、定居点的延长生命支持系统的基础设施中使用它们,以及必要时,在主要运输结构及具有地方重要性的运输结构的带有电力系统、天然气、供水、供热和信息支持的轨道结构9的直接生命支持的情况下使用它们,以及-用作位于轨道结构9上的可再生能源的来源,即,太阳能模组(电池和/或收集器,图中未图示)。
与轨道结构9的轨3的数量无关,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是车辆10的悬挂式实施例,因而是框架4.1的柱12的安放布置。从而,实现轨道结构9的最大稳定性和位置的空间稳定,这转而消除了轨3的轨道发生颤振现象的可能性,提高了轨道结构9的运行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尤尼茨基的串式轨道结构上,还利用沿轨3纵向固定在框架4.1上的分别用于电力的输送和/或通信信息信号的传输,以及液体或气体的输送的输电线路和/或信息信号传输线路的元件和/或管道元件,作为框架4.1的负载13。
工业适用性
在装配形式下,轨道结构9布置在装配的运输系统的锚定支撑件和中间支撑件之间(参见图1和2),而其承载构件5,以及必要时轨3的外壳6本身,在固结之前,用锚拉起到计算的作用力,之后如上所述,利用硬化材料在预加应力的状态下固定它们。
例示的尤尼茨基的串式轨道结构的建造包括在基础1上安装支撑件2,在支撑件2之间,在外壳6中悬挂和拉紧至少两个承载构件5,随后将这些承载构件5的端部固定在支撑件2的头部8的锚定单元中,以及在外壳6中固结承载构件5,所述外壳6具备按照具体实施例,在其上侧面B和外侧面C和/或上侧面B、外侧面C和下侧面D上形成的滚动表面7。以这种方式形成的轨道结构9包括用于车辆10的运动的轨道3,和呈在支撑件2上的头部8的形式的轨道的过渡部分F,过渡部分F与在支撑件2之间的跨度A内的轨道的悬挂部分P耦接。
利用轨枕11刚性互连的外壳6的轨道中的两根轨3的实施例形成具有最小气动阻力和高扭转刚度参数的轨道型式。
在多个备选实施例的最一般的变体中,按照上述构造的尤尼茨基的串式轨道结构如下运行:
通过楼梯、电梯或自动扶梯,乘客爬上停车平台(图中未图示),然后登上车辆10。电力通过轨道结构9的接触滑条,从变电站供应给电动装置(图中未图示),所述电动装置驱动载着乘客的车辆10。
在完成轨3的承载构件5的形成之后,在其上安装框架4.1,然后将输电线路和/或信息信号传输线路的元件和/或管道的元件固定到它们。
在运输系统的运行期间,轮式车辆10平稳地从支撑件2的头部8上的过渡部分F滚动到在相邻支撑件2之间的跨度A内的轨道的悬挂部分P,以实现高速(约100~150km/h),并在向上运动阶段,借助惯性通过轨道的附加部分(不小于提升高度的2/3),到达相邻支撑件2的头部8上的下一个过渡部分F。可以只在移动的最终阶段才启动车辆10的驱动-以便提升到轨道结构9的下一个过渡部分F,不过如果必要,也可在轨道结构9的整个长度内使车辆10的驱动运转。
同时,由于轨3的轨道的对应实施例,以及归因于在相邻支撑件2之间的跨度A内的轨道结构9的悬挂部分P上使用某种结构的框架4.1,实现轨道结构9在空间上的稳定,且提高了乘客的移动舒适性及安全性。
结果,取得的成果如下:增大尤尼茨基的轨道结构的相邻支撑件之间的跨度,而不显著增大轨道结构每延米的重量;增大此类轨道结构的刚度,其可靠性和持久性;增大相邻支撑件之间的跨度内尤尼茨基的串式轨道结构的动态稳定性;增强提出的尤尼茨基的串式轨道结构的功能能力。
从而,记载在本工程方案中的尤尼茨基的串式轨道结构的原理允许实现设定的目标,同时拥有若干与已知技术不同的基本特征,即,满足发明新颖性和创新水平的标准,如作者所希望的那样,允许将提出的技术解决方案认定为发明。
信息来源
1.专利RU No.2153430,МПКB61B 5/00,2000年7月27日公开(并行)。
2.专利RU No.2464188,МПКB61B 3/02,2012年10月20日公开(并行)。
3.专利RU No.2289520,МПКB61B 3/00,公开(并行)。
4.专利RU No.2179124,МПКB61B 13/00,2002年2月10日公开(并行)。
5.专利RU No.2374102,МПКB61B 3/02,2009年11月27日公开(并行)。
6.专利RU No.2475387,МПКB61B 3/00,2013年2月20日公开(并行)。
7.专利RU No.2325293,МПКB61B 3/02,2008年5月27日公开(并行)。
Claims (8)
1.一种串式轨道结构,它包括在支撑件之间的跨度内布置在基础上方的宽度L,m的至少一根预加应力的轨,所述轨具备用于其空间稳定的稳定装置,所述轨采用封闭在外壳中的承载构件的形式,所述外壳具有轮式车辆的走行表面,而所述稳定装置采用紧固于在支撑件之间的跨度内的轨道结构的平衡框架的形式,每个框架的质心位于所述轨下方,离所述轨的轴线的距离为H1,m,距离H1与框架的高度H2,m相关,由以下比率限定:
0,2≤Н1/Н2≤1,
而每个框架的重量P0,N与从所述轨的轴线到框架的质心的距离H1,m,以及由轨道结构上的环境负载引起的折断扭矩M,Nm相关,由以下比率限定:
1,1≤Р0Н1/М≤10,
其中,框架彼此隔开和/或与支撑件隔开距离R,m,由以下比率限定:
20≤R/L≤5000。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式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框架通过支撑柱固定于轨道结构。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串式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支撑柱具有由以下比率限定的高度H0,m:
0,01≤Н0/Н1≤0,5。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式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串式轨道结构具有两根轨。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串式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一对轨通过轨枕联合成轨道。
6.按照权利要求1和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串式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框架配备有固定在其下边缘的负载。
7.按照权利要求1和2任意之一所述的串式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电介质用作框架和/或支撑柱的材料。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式轨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框架的负载是以沿着轨固定的缆线、管道、棒状物、丝线的形式构成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A201800011 | 2017-10-31 | ||
EA201800011A EA033863B1 (ru) | 2017-10-31 | 2017-10-31 | Струнная путевая структура |
PCT/BY2018/000020 WO2019084653A1 (ru) | 2017-10-31 | 2018-10-31 | Струнная путевая структура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17558A CN111417558A (zh) | 2020-07-14 |
CN111417558B true CN111417558B (zh) | 2022-09-20 |
Family
ID=66331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77283.6A Active CN111417558B (zh) | 2017-10-31 | 2018-10-31 | 串式轨道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702231B1 (zh) |
CN (1) | CN111417558B (zh) |
EA (1) | EA033863B1 (zh) |
WO (1) | WO201908465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53981B (zh) * | 2020-09-07 | 2022-04-15 | 同济大学 | 一种用于索轨结构中的长线型索力控制系统及方法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04355A (zh) * | 2012-06-13 | 2012-10-03 | 北京交通大学 | 一种跨座式单轨交通的无缝线路的实现方法 |
CN103161101A (zh) * | 2013-04-12 | 2013-06-19 | 北京交通大学 | 一种跨座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 |
CN104213477A (zh) * | 2014-09-22 | 2014-12-17 |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 跨座式单轨双箱矩形钢-混结合轨道梁结构 |
CN106985838A (zh) * | 2016-09-21 | 2017-07-28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080268C1 (ru) * | 1994-04-08 | 1997-05-27 | Капитонов 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 Линейная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
RU2153430C1 (ru) | 1999-12-29 | 2000-07-27 |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предприятие "Москов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теплотехники" | Эстакадная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
RU2179124C1 (ru) | 2001-05-25 | 2002-02-10 | Гнездилов Владимир Алексеевич | Направляющий путь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арианты) |
RU2224064C1 (ru) * | 2002-05-21 | 2004-02-20 | Юницкий Анатолий Эдуардович |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юницкого (варианты) и способ построени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й системы |
RU2289520C1 (ru) | 2005-08-15 | 2006-12-20 | Рудольф Львович Гроховский | 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ая магистраль |
RU2289521C1 (ru) * | 2005-09-22 | 2006-12-20 | Рудольф Львович Гроховский | Подвесная двухрельсовая дорога |
RU2325293C2 (ru) * | 2006-07-27 | 2008-05-27 | Анатолий Эдуардович Юницкий | Струнная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юницкого и способ построения струнной транспортной системы |
RU2374102C2 (ru) | 2007-10-29 | 2009-11-27 | Алексей Павлович Кротов |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транспорт-монорельс-тетраэдр" |
RU2464188C2 (ru) | 2010-12-02 | 2012-10-20 | Валерий Евгеньевич Чигинёв | Подвесная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
RU2475387C1 (ru) | 2011-08-18 | 2013-02-20 | Анатолий Эдуардович Юницкий |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юницкого и способ построения струнной транспортной системы |
US8640626B2 (en) * | 2011-11-17 | 2014-02-04 | Donald Perry | Ramp system for bridging flexible cable to rigid rail |
US10655278B2 (en) * | 2014-06-12 | 2020-05-19 | Ctrain Corporation | Multiple tier elevated light train |
-
2017
- 2017-10-31 EA EA201800011A patent/EA033863B1/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8
- 2018-10-31 WO PCT/BY2018/000020 patent/WO2019084653A1/ru unknown
- 2018-10-31 EP EP18873794.4A patent/EP3702231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18-10-31 CN CN201880077283.6A patent/CN11141755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04355A (zh) * | 2012-06-13 | 2012-10-03 | 北京交通大学 | 一种跨座式单轨交通的无缝线路的实现方法 |
CN103161101A (zh) * | 2013-04-12 | 2013-06-19 | 北京交通大学 | 一种跨座式单轨交通刚构体系 |
CN104213477A (zh) * | 2014-09-22 | 2014-12-17 |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 跨座式单轨双箱矩形钢-混结合轨道梁结构 |
CN106985838A (zh) * | 2016-09-21 | 2017-07-28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的轨道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9084653A1 (ru) | 2019-05-09 |
EP3702231B1 (en) | 2022-04-13 |
CN111417558A (zh) | 2020-07-14 |
EP3702231A4 (en) | 2021-08-11 |
EP3702231A1 (en) | 2020-09-02 |
EA033863B1 (ru) | 2019-12-03 |
EA201800011A1 (ru) | 2019-05-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325293C2 (ru) | Струнная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юницкого и способ построения струнной транспортной системы | |
RU2374102C2 (ru) |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транспорт-монорельс-тетраэдр" | |
CN111502347A (zh) | 轨道交通三层独柱装配式高架车站 | |
CN201102544Y (zh) | 吊挂轨道悬挂列车交通系统 | |
RU2475387C1 (ru) |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юницкого и способ построения струнной транспортной системы | |
CN111417558B (zh) | 串式轨道结构 | |
CN113308997A (zh) | 用于斜拉桥主梁安装的三跨缆索吊机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2561192B (zh) | 一种无墩悬挂式桥梁的建造方法 | |
RU2475386C1 (ru) |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юницкого и способ построения струнной транспортной системы | |
CN101935978B (zh) | 索轨高架及其专用轨道行车 | |
CN115427283B (zh) | 尤尼茨基弦索式运输系统 | |
CN202401382U (zh) | 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供电方式山型梁 | |
CN110497924B (zh) | 一种用于隧道的空铁轨道交通系统 | |
EP3395637B1 (en) | Communications system | |
KR101566526B1 (ko) | 공중에 떠 있는 경전철 고가 구조물 | |
CN113957755A (zh) | 一种中低速磁浮交通组合u形梁结构 | |
RU125947U1 (ru) | 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истема | |
CN112112004A (zh) | 一种双制式新能源复合轨道系统 | |
CN111893816B (zh) | 一种胶轮电车导轨、轨道及道路 | |
CN115397712B (zh) | 运输系统 | |
CN216891994U (zh) | 用于斜拉桥主梁安装的三跨缆索吊机 | |
CN212533553U (zh) | 一种胶轮电车导轨、轨道及道路 | |
CN210416546U (zh) | 一种用于隧道的空铁轨道交通系统 | |
CN211142772U (zh) | 公铁同层混合梁悬索斜拉协作桥 | |
CN103144639A (zh) | 连续大跨度拱架多级斜拉空中电气化铁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
CP01 |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
Address after: Belarus, Minsk Patentee after: Anatoli Unitsky Address before: Belarus, Minsk Patentee before: ANATOLY YUNITSK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