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80138A - 混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混风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80138A CN111380138A CN201811627581.6A CN201811627581A CN111380138A CN 111380138 A CN111380138 A CN 111380138A CN 201811627581 A CN201811627581 A CN 201811627581A CN 111380138 A CN111380138 A CN 11138013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inlet
- intake
- mixing
- frame bod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2013/221—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to avoid the formation of condensate, e.g. de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混风装置,包括:框体,构成外廓;第一进风口,设于框体上、供空气进入框体内;第二进风口,设于框体上、供空气进入框体内;出风口,设于框体上、供框体内的空气吹向框体外;混合部,设于框体内部、混合从第一进风口与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前处理部,设于混合部的上游侧;前处理部包括:多条第一进气风路,分割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混合部;多条第二进气风路,与第一进气风路相互独立、分割从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混合部;以及,混合出风口,由多条第一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与多条第二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相互层叠形成、面向混合部。本发明可以抑制结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混风装置。
背景技术
在某些室内环境,由于通风性不好,可吸入颗粒物、臭氧、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的含量较高,导致空气质量较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面上出现了可从室外吸入新风的送风产品。但在我国东北部等寒冷地区,室外温度有时低至零下20度,因此,该些送风产品可在从室外引进新风的同时,对室内空气进行内循环,从而使吹向室内的空气温度不至过低。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 106016481 A的发明专利中涉及的送风装置。如图1所示,该送风装置内部设有风机12和第一过滤网13、第二过滤网14,在风机12的作用下,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在送风装置内部混合后形成混合空气,混合空气通过第一过滤网13、第二过滤网14后流向室内。
如上所述的送风装置,存在温差的室外空气和室内空气在送风装置内部混合后可能产生结露。结露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状态时,若环境温度继续下降,开始出现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析出的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开始结露的临界温度点称为结露点温度,当空气温度等于或低于结露点温度时,空气就会产生结露。换句话说,温度较高的一方空气原本可以容纳较多的水蒸气,但当和温度较低的另一方空气相遇时,温度较高的一方空气温度降低,能够容纳的水蒸气降低,就可能导致水蒸气凝结成水析出,形成结露。如果温度过低,就会结霜。一旦混合空气在过滤网或风机上结露,过滤网就会失去过滤空气的作用,风机也会损坏。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技术问题,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风装置,可以抑制结露。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混风装置,包括:
框体,构成外廓;
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
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
出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所述框体内的空气吹向所述框体外;
混合部,设于所述框体内部、混合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
前处理部,设于所述混合部的上游侧;
所述前处理部包括:
多条第一进气风路,分割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所述混合部;
多条第二进气风路,与所述第一进气风路相互独立、分割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所述混合部;以及,
混合出风口,由多条所述第一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与多条所述第二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相互层叠形成、面向所述混合部。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多条所述第一进气风路及多条所述第二进气风路相互交替层叠。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
多条所述第一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形成所述前处理部的第一进气面;
多条所述第二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形成所述前处理部的第二进气面;
所述第一进气面、所述第二进气面与所述混合出风口使所述前处理部呈大致三棱柱形状。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
所述前处理部还包括:
多个风路分隔片,分隔所述第一进气风路与第二进气风路;
所述风路分隔片包括:
第一边,与所述第一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连接;
第二边,与所述第二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连接;以及,
第三边,与所述混合出风口连接。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进气风路还包括:
第一进气风路壁,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风路分隔片的第二边;
所述第二进气风路还包括:
第二进气风路壁,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风路分隔片的第一边。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进气风路壁从所述第二进气面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倾斜;
所述第二进气风路壁从所述第一进气面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倾斜。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
在所述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多个所述风路分隔片从所述第一进气面与所述第二进气面一侧向所述混合出风口的下方倾斜设置。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
在所述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所述混合出风口的下端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设有用于储存从所述前处理部流出的水滴的蓄水部,
所述蓄水部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比所述出风口的下端更处于下方。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框体的同一侧面上,
所述框体内设有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向所述第一进气面倾斜的第一进气导风部,且/或由所述第二进风口向所述第二进气面倾斜的第二进气导风部。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
所述第一进气导风部与所述第二进气面平行,且/或所述第二进气导风部与所述第一进气面平行。
在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中,
所述混风装置还包括:
送风部,设于所述框体内,且位于所述混合部的下游侧、将空气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引导。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公开混风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本公开的混风装置,使得空气在进入送风装置之前先进入混风装置进行混合处理,有效地抑制了结露,保护了送风装置内部的器件不被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送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混风装置的框体及其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混风装置的前处理部的侧视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前处理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图3中前处理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6为图3中前处理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7为图3中前处理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混风装置框体及其内部的侧视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混风装置框体及其内部的俯视结构示截面意图。
图10为本公开第一实施例混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第二实施例混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
[现有技术]
12-风机;
13-第一过滤网;
14-第二过滤网;
[本公开]
1-框体;
2-第一进风口;
3-第二进风口;
4-出风口;
41-出风口的下端;
5-混合部;
6-前处理部;
61-第一进气风路;
611-第一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
612-第一进气风路下游端开口;
613-第一进气风路壁;
62-第二进气风路;
621-第二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
622-第二进气风路下游端开口;
623-第二进气风路壁;
63-混合出风口;
64-第一进气面;
65-第二进气面;
66-风路分隔片;
661-第一边;
662-第二边;
663-第三边;
7-蓄水部;
71-蓄水部的最低点;
8-第一进气导风部;
9-第二进气导风部;
10-送风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一般具有循环送风功能的向室内送风的送风装置,存在温差的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在送风装置内部混合时,交汇部分将发生热传递,混合后的空气的温度可能低于未混合前较高的温度。而混合后的空气的温度相对应的饱和含水量低于以汽态储存在未混合前的空气中的水分量的总和时,将产生结露。
通过上述结构,为防止结露,可以控制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进入送风装置内的比例,使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混合后的空气(以下略称混合空气)的温度所对应的饱和含水量大于原本以汽态分别储存在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中的水分量的总和(以下略称为原本的水分量),以此使原本以汽态分别储存在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中的水分依旧能够以汽态储存在混合后的空气中,而不会析出水滴。
但是,当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在送风装置内交汇时,其热传递只发生在相接交汇处。这也就意味着,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中只有一小部分会发生热传递,当这一小部分发生了热传递的空气的温度所对应的饱和含水量低于原本的水分量时,将产生结露。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在送风装置内交汇时产生的结露将积聚在送风装置内,可能损坏送风装置。因此,即使控制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进入送风装置的比例,也无法防止结露的产生。
另外,由于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传递只发生在交汇处,剩余没有发生交汇的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会保持不交汇的状态被吹向下游。当下游设有扇叶,没有在混合部被混合的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将在扇叶的转动带动下被混合。并且,即使控制了进入送风装置的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的比例,室外空气的一部分与室内空气的一部分在送风装置内的混合部发生交汇后,剩余没有交汇的空气的比例已经发生变化。此时,温度较低的室外空气与温度较高的室内空气混合后的温度相对应的饱和含水量将可能低于原本的水分量,导致扇叶上产生结露,损坏扇叶。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混风装置。如图2、3所示,本具体实施例的混风装置包括:框体1、第一进风口2、第二进风口3、出风口4、混合部5、前处理部6。
框体1构成混风装置的外廓,呈箱状。
第一进风口2设于框体1上,为空气进入框体1内的开口。
第二进风口3设于框体1上,为空气进入框体1内的开口。
第一进风口2与第二进风口3设于框体1的同一侧面上,且连通不同的空间。
由于第一进风口2与第二进风口3连通不同的空间,当不同空间内的空气温度不同时,不同温度的空气分别通过第一进风口2与第二进风口3进入框体1内。例如,第一进风口2与第二进风口3分别连通空间A与空间B。空间A中的空气A通过第一进风口2进入框体1内,空间B中的空气B通过第二进风口3进入框体1内,经过前处理部6,再由出风口4吹出框体1外侧,吹向空间C。由此,为空间C提供新的空气。
在控制好空气A和空气B的比例的前提下,由于被吸入框体1中的空气在吹出框体1外之前,经过前处理部6的处理后再混合,因此,即使空气A与空气B的温度差较大,也不会产生结露。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混风装置,能够抑制温度不同的两股空气在混合时产生结露。
出风口4设于框体1上与设有第一进风口2及第二进风口3的面相对的另一面上,为供框体1内的空气吹向框体1外的开口。
混合部5设于框体1内,处于出风口4的上游侧,为用于混合由第一进风口2及第二进风口3进入的空气的空间。
如图3至5所示,前处理部6设于框体1内,处于第一进风口2及第二进风口3的下游侧,且处于混合部5的上游侧,用于分割由第一进风口2及第二进风口3进入的空气,包括多条第一进气风路61、多条第二进气风路62、混合出风口63,以及将第一进气风路61及第二进气风路62分隔为相互独立的风路的风路分隔片66。前处理部6形成大致三棱柱形状,包括第一进气面64、第二进气面65及混合出风口63。第一进气面64、第二进气面65及混合出风口63形成大致三棱柱形状的侧面。
第一进气风路61构成前处理部6的一部分,分割从第一进风口2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混合部5,包括形成于第一进气面64上的第一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611,形成于混合出风口63的第一进气风路下游端开口612。
第二进气风路62构成前处理部6的一部分,与第一进气风路61相互独立,分割从第二进风口3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混合部5,包括形成于第二进气面65上的第二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621,形成于混合出风口63的第二进气风路下游端开口622。如图3、4所示,多条第一进气风路61及多条第二进气风路62相互交替层叠。
也就是说,混合出风口63是由多条第一进气风路下游端开口612与多条第二进气风路下游端开口622相互层叠形成的,混合出风口63面向混合部5。
如图6所示,风路分隔片66分隔第一进气风路61与第二进气风路62,呈平板状,包括连接第一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611的第一边661,连接第二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621的第二边662,以及连接混合出风口63的第三边663。风路分隔片66形成了大致三棱柱形状的底面形状,且多个风路分隔片66中的两个分别形成大致三棱柱形状的顶面及底面。
如图7所示,第一进气风路61还包括第一进气风路壁613,第二进气风路62还包括第二进气风路壁623。第一进气风路壁613为连接相邻两个风路分隔片66的第二边662的片状,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风路壁613由第二进气面65向混合出风口63倾斜。第二进气风路壁623为连接相邻两个风路分隔片66的第一边661的片状,本实施例中,第二进气风路壁623由第一进气面64向混合出风口63倾斜。
如图8所示,在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多个风路分隔片66从第一进气面64与第二进气面65一侧向混合出风口63的下方倾斜设置。在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混合出风口63的下端与出风口4之间设有用于储存从前处理部6流出的水滴的蓄水部7,蓄水部7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71比出风口4的下端41更处于下方。
如图9所示,框体1内设有由第一进风口2向第一进气面64倾斜的第一进气导风部8,以及由第二进风口3向第二进气面65倾斜的第二进气导风部9。本实施例中,第一进气导风部8与第二进气面65平行,第二进气导风部9与第一进气面64平行设置。
如图10所示,混合部5的下游侧设有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2与第二进风口3向出风口4引导的送风部10。本实施例中,送风部10设于出风口4的下游侧。即,本混风装置可以作为一个独立装置,连接不同的送风装置。
如图11所示,送风部10也可以设于出风口4的上游侧。
第一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2为连通室外的开口,第二进风口3为连通室内的开口,出风口4为连通室内的开口。室外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2进入框体1内,室内空气通过第二进风口3进入框体1内。进入框体1内的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经由前处理部6,再经由出风口4被吹向室内。本实施例以室外空气温度低于室内空气温度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室外空气由第一进风口2进入框体1内,在第一进气导风部8的引导下,进入前处理部6的第一进气面64上的多条第一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611,由此进入多条第一进气风路61。由于第一进气风路壁613连接相邻风路分隔片66的第二边,第二进气风路壁623连接相邻风路分隔片66的第一边,且同一片风路分隔片66上的第一边661与第二边662之中只有一边与第一进气风路壁613或第二进气风路壁623连接,因此吹向前处理部6的第一进气面64的室外空气在第二进气风路壁623的阻挡下,不会进入第二进气风路62,同时进入了第一进气风路61的室外空气在第一进气风路壁613的阻挡下,不会与吹进第二进气面65的室内空气接触。通过上述结构,将第一进气风路61与第二进气风路62分隔为相互独立的风路,防止分别进入第一进气风路61与第二进气风路62的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交汇产生结露。
进入第一进气风路61的室外空气经由多条第一进气风路61的分割,由位于混合出风口63上的多个第一进气风路下游端开口612吹向混合部63。
同样的,室内空气由第二进风口3进入框体1内,在第二进气导风部9的引导下,进入前处理部6的第二进气面65上的多条第二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621,由此进入多条第二进气风路62。再经由多条第二进气风路62的分割,由位于混合出风口63上的多个第二进气风路下游端开口622吹向混合部5。因此,当室外空气被吹向混合部5时,被第一进气风路61及其下游端开口分割成多份室外空气。同样的,当室内空气被吹向混合部5时,被第二进气风路62及其下游端开口分割成多份室内空气。
并且,由于多条第一进气风路下游端开口612与多条第二进气风路下游端开口622在前处理部6上相互交替层叠形成混合出风口63,因此,多份室外空气与多份室内空气被吹出前处理部6的混合出风口63时,呈交替层叠的状态。进入框体1后,未经前处理部6处理的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的交汇只发生在两团空气相接的位置,交汇面积较小。而呈交替层叠状态被吹出的多份室外空气与多份室内空气之间都能够相接发生交汇,增大了交汇面积,使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之间的热传递能够以设定的比例被均匀混合,从而防止结露的产生。
另外,由于第一进风口2与第二进风口3设于框体1的同一侧面上,且出风口4设于框体1上与设有第一进风口2与第二进风口3的面相对的另一面上,因此,从第一进风口2吹向前处理部6的空气不需要经过多次转弯,能够确保风路的顺畅。同理,从第二进风口3吹向前处理部6的空气不需要经过多次转弯,能够确保风路的顺畅,抑制压损,提高风量。
另外,由于第一进风口2与第二进风口3均设于出风口4的对面侧,且相对于出风口4对称设置,因此,从第一进风口2到出风口4之间的风路,以及从第二进风口3到出风口4之间的风路转弯的角度较小,从第一进风口2及第二进风口3吹向出风口4的空气不会由于急剧的转弯而偏向一侧,从而防止两股空气从前处理部6吹出时无法均匀混合而结露。
前处理部6呈大致三棱柱形状,由第一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611形成的第一进气面64、由第二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621形成的第二进气面65、以及由第一进气风路下游端开口612与第二进气风路下游端开口622交替层叠而形成的混合出风口63构成了大致三棱柱形状的三个侧面。
由于前处理部6设为大致三棱柱形状,因此,从第一进气面64进入前处理部6再由混合出风口63吹出的空气,以及从第二进气面65进入前处理部6再由混合出风口63吹出的空气,流经前处理部6的路程最短,压损最小,能够确保风量。
由于第一进气风路壁613由第二进气面65向混合出风口63倾斜设置,因此,当室内空气从第二进风口3吹向前处理部6时,在第一进气风路壁613的引导下,能够顺畅地进入第二进气风路62中,能够抑制因室内空气与第一进气风路壁613碰撞而产生的噪音。
同样,第二进气风路壁623由第一进气面64向混合出风口63倾斜设置,因此,当室外空气从第一进风口2吹向前处理部6时,在第二进气风路壁623的引导下,能够顺畅地进入第一进气风路61中,能够抑制因室外空气与第二进气风路壁623碰撞而产生的噪音。
另外,由于风路分隔片66由第一进气面64与第二进气面65的交点向混合出风口63倾斜设置,因此,即使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在前处理部6内产生少量结露,其产生的水滴也能够沿倾斜方向流出前处理部6,而不会积聚在前处理部6中。
再者,由于前处理部6的混合出风口63的下端与框体1上的出风口4之间还设有蓄水部7,且在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蓄水部7的最低点71位于出风口4的下端41的下方,从前处理部6中流出的水滴将积聚在蓄水部7中,且不会被空气吹向出风口4的下游侧。
由于蓄水部7还包括由吸水材料形成的蒸发部,从前处理部6中流出的水滴将被蒸发部吸收,并且由于蓄水部7设于前处理部6的混合出风口63与出风口4之间,即设于混合出风口63的下游侧,因此,从前处理部6的混合出风口63吹出的空气经过蓄水部7的蒸发部时,将使储存在蒸发部上的水蒸发后被吹出。
本实施例中,在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形成前处理部6的底面的风路分隔片66与第二进气风路壁623及上方的风路分隔片66形成了第二进气风路62,且第一进气风路壁613由第二进气面65的上端侧向混合出风口63的下端侧倾斜设置。当温度较高的室内空气经由位于最下层的第二进气风路62吹出混合出风口63时将经过蓄水部7。由于室内空气温度较高,因此,经过蓄水部7时,能够加速积聚在蓄水部7上的水滴的蒸发,防止水滴长时间积聚在混风装置内,损坏混风装置。
本实施例中,送风部10设于出风口4的下游侧,因此本混风装置可以作为一个独立装置,连接具有两条进风风路的装置。
第二实施例:
以下不赘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
混风装置还包括设于框体1内、且位于混和部5下游侧的、将空气从第一进风口2及第二进风口3引导至出风口4的送风部10。在送风部10的引导下,空气从第一进风口2与第二进风口3进入框体1内,经过前处理部6的处理,在混合部5进行混合后,吹向送风部10,最后经由出风口4吹向室内。
由此,温度不同的室外空气与室内空气经过前处理部6的处理,混合后不会产生结露,从而防止送风部10上产生结露。另外,由于送风部10设置于框体1内,使混风装置成为具有防结露效果的送风装置,不需要再单独购买或安装送风装置,节约安装空间与成本。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公开混风装置有了清楚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可提供包含特定值的参数的示范,但这些参数无需确切等于相应的值,而是可在可接受的误差容限或设计约束内近似于相应值。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此外,除非特别描述或必须依序发生的步骤,上述步骤的顺序并无限制于以上所列,且可根据所需设计而变化或重新安排。并且上述实施例可基于设计及可靠度的考虑,彼此混合搭配使用或与其他实施例混合搭配使用,即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自由组合形成更多的实施例。
应注意,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以下描述中,一些具体实施例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应该理解为对本公开有任何限制,而只是本公开实施例的示例。在可能导致对本公开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应注意,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公开实施例的内容。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构成外廓;
第一进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
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空气进入所述框体内;
出风口,设于所述框体上、供所述框体内的空气吹向所述框体外;
混合部,设于所述框体内部、混合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
前处理部,设于所述混合部的上游侧;
所述前处理部包括:
多条第一进气风路,分割从所述第一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所述混合部;
多条第二进气风路,与所述第一进气风路相互独立、分割从所述第二进风口进入的空气并将其引导至所述混合部;以及,
混合出风口,由多条所述第一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与多条所述第二进气风路的下游端开口相互层叠形成、面向所述混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第一进气风路及多条所述第二进气风路相互交替层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条所述第一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形成所述前处理部的第一进气面;
多条所述第二进气风路的上游端开口形成所述前处理部的第二进气面;
所述第一进气面、所述第二进气面与所述混合出风口使所述前处理部呈大致三棱柱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处理部还包括:
多个风路分隔片,分隔所述第一进气风路与第二进气风路;
所述风路分隔片包括:
第一边,与所述第一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连接;
第二边,与所述第二进气风路上游端开口连接;以及,
第三边,与所述混合出风口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气风路还包括:
第一进气风路壁,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风路分隔片的第二边;
所述第二进气风路还包括:
第二进气风路壁,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风路分隔片的第一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气风路壁从所述第二进气面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倾斜;
所述第二进气风路壁从所述第一进气面向所述混合出风口倾斜。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多个所述风路分隔片从所述第一进气面与所述第二进气面一侧向所述混合出风口的下方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混风装置的安装状态下,所述混合出风口的下端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设有用于储存从所述前处理部流出的水滴的蓄水部,
所述蓄水部在垂直方向上的最低点比所述出风口的下端更处于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进风口设于所述框体的同一侧面上,
所述框体内设有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向所述第一进气面倾斜的第一进气导风部,且/或由所述第二进风口向所述第二进气面倾斜的第二进气导风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进气导风部与所述第二进气面平行,且/或所述第二进气导风部与所述第一进气面平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风装置还包括:
送风部,设于所述框体内,且位于所述混合部的下游侧、将空气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二进风口向所述出风口引导。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627581.6A CN111380138A (zh) | 2018-12-28 | 2018-12-28 | 混风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627581.6A CN111380138A (zh) | 2018-12-28 | 2018-12-28 | 混风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80138A true CN111380138A (zh) | 2020-07-07 |
Family
ID=712221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627581.6A Pending CN111380138A (zh) | 2018-12-28 | 2018-12-28 | 混风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380138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03579A (zh) * | 2020-12-16 | 2021-03-16 | 湖北一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气体增压效果的煤气灶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88532A (ja) * | 1999-09-20 | 2001-04-03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1527925A (zh) * | 2001-07-18 | 2004-09-08 | ͬ�Ϳ�ҵ��ʽ���� | 空调装置 |
CN101603710A (zh) * | 2009-07-23 | 2009-12-16 | 芜湖博耐尔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器 |
CN204128140U (zh) * | 2013-10-23 | 2015-01-28 | 木村工机株式会社 | 格栅型诱导吹出口 |
-
2018
- 2018-12-28 CN CN201811627581.6A patent/CN11138013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088532A (ja) * | 1999-09-20 | 2001-04-03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1527925A (zh) * | 2001-07-18 | 2004-09-08 | ͬ�Ϳ�ҵ��ʽ���� | 空调装置 |
CN101603710A (zh) * | 2009-07-23 | 2009-12-16 | 芜湖博耐尔汽车电气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空调器 |
CN204128140U (zh) * | 2013-10-23 | 2015-01-28 | 木村工机株式会社 | 格栅型诱导吹出口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03579A (zh) * | 2020-12-16 | 2021-03-16 | 湖北一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气体增压效果的煤气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192682B1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vehicle | |
CN1188295C (zh) | 汽车用空调器 | |
KR102193872B1 (ko) | 제습기 | |
KR20200119576A (ko) | 공기조화기 | |
KR20050108911A (ko) | 환기장치 | |
KR102425844B1 (ko) | 청정기 | |
JP6456456B1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KR101292970B1 (ko) | 동시 급배형 환기 팬 및 공조 장치 | |
KR102230330B1 (ko) | 제습 장치 | |
CN111380138A (zh) | 混风装置 | |
EP3236165A1 (en) |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 |
JP2009174790A (ja) | 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機 | |
CN105813870B (zh) | 车辆用空调装置 | |
KR20200119595A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111380136B (zh) | 混风结构和应用其的送风装置 | |
CN111380137B (zh) | 混风装置 | |
JP2588205Y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A3117976C (en) | Mist humidifier blower methods and systems | |
JP4034049B2 (ja)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
JP2003042470A (ja) | 空調室内機 | |
JP7360071B2 (ja) | 空気調節装置、冷凍装置、および輸送用コンテナ | |
KR102552843B1 (ko) | 공기조화장치 | |
KR20210029561A (ko) |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 |
KR20200078042A (ko) | 가습청정기 | |
KR102301589B1 (ko) | 청정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