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45139A - 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及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及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45139A CN111345139A CN202010232148.3A CN202010232148A CN111345139A CN 111345139 A CN111345139 A CN 111345139A CN 202010232148 A CN202010232148 A CN 202010232148A CN 111345139 A CN111345139 A CN 1113451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ainage
- farmland
- pipe
- soil
- pip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重盐渍化农田土壤改良技术领域。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包括工程改良暗管排水措施、工程改良粉垄措施、生物改良措施、水利改良膜下滴灌措施。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施工方法,步骤包括:间隔开挖若干个纵向沟槽、斜向沟槽、挖排水沟;使用粉垄机械对农田进行粉垄作业;将秸秆颗粒与土壤改良剂混合,铺设于农田表面;使用联合整地机完成秸秆粉碎、还田、灭茬、深旋、深松等作业;建设泵房,安装首部枢纽,在农田里埋设输水干管、出水桩,铺设支管、毛管。本发明可有效地避免单一盐碱地改良方法治理重盐渍化农田可能出现的众多问题,有效而持续地对重盐渍化农田进行综合治理。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重盐渍化农田土壤改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易溶性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中国也是盐渍土分布广泛的国家,中国的盐渍土总面积约为1亿公顷,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其中现代盐渍土约占37%,残积盐渍土约占45%,潜在盐渍土约占18%。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目前,世界各地还有相当面积的盐碱地尚未得到改良和利用,而且随着全球灌溉面积的增大,土壤次生盐渍化有日趋严重的趋势。根据已有的经验,至少有50%的灌溉土壤发生过次生盐碱化。土壤盐渍化可以造成农作物减产或绝收、盐渍荒漠化、对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危害。
实践证明,改良盐渍土是一项复杂、难度大、需时长的工作,应视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措施。盐渍化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于重盐渍化的农田土壤,现有的单一的盐碱治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土壤改良的需要,多种改良治理措施需要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治理、改良土壤盐渍化。以往国内外研究大多是针对某一单项治理措施开展研究工作,由于不同区域的成土母质、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性较大,各种措施的改良效果不尽理想,如在重盐渍化农田改良过程中存在除了把Na、Cl等盐离子排走外,土壤中一些植物必需的矿物质元素如P、Fe、Mn和Zn等也同时被排走,以及存在地下水,下游水源受到污染及压盐效果难以巩固等缺陷。盐碱土改良的目的不仅是去盐,更重要的是达到高产稳产,也就是说既要排除盐分,又要培肥土壤,并且已有的诸多改良方法并未有相配套的施工方法。因此,一种因地制宜的立体空间协同式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及施工方法,在盐渍化有日趋严重的趋势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配置合理、经济实用,针对重渍化农田土壤改良功能更完善,能够有效合理地将工程改良暗管排水措施、工程改良粉垄措施、生物改良措施、水利改良膜下滴灌措施紧密结合在一起,可有效而持续地对重盐渍化农田进行综合治理,可以起到长期持续洗盐和排盐的效果,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可持续性发展的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实施操作简便、经济实用的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施工方法,能够有效合理地将工程改良暗管排水措施、工程改良粉垄措施、生物改良措施、水利改良膜下滴灌措施紧密结合在一起,可有效地避免单一盐碱地改良方法治理重盐渍化农田可能出现的众多问题,有效而持续地对重盐渍化农田进行综合治理。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具体包括四个模块措施,分别为工程改良暗管排水措施、工程改良粉垄措施、生物改良措施、水利改良膜下滴灌措施;
所述工程改良暗管排水措施是在农田设置纵向沟槽、斜向沟槽、排水沟,所述纵向沟槽、斜向沟槽内均铺设排水暗管,所述纵向沟槽有多条,均沿农田坡度走向平行间隔设置,以纵向沟槽为中线,每个纵向沟槽两侧轴对称间隔设置多条斜向沟槽,所述斜向沟槽也沿农田坡度斜向设置,与纵向沟槽形成夹角A,夹角A为75~90°,每个纵向沟槽两侧所设置的斜向沟槽内排水暗管,均与该纵向沟槽内排水暗管相连通,所述排水沟位于纵向沟槽的下游方向,每个纵向沟槽的排水暗管均与排水沟相连通;排水暗管埋深在1.0~2.0m,倾斜坡度为0.5%~1%;所述排水暗管的外围设置反滤层;
所述工程改良粉垄措施:在上述建立好暗管排水措施的农田进行粉垄作业,粉垄作业为开垦性深旋耕粉垄,粉垄深度为30~60cm;粉垄作业的粉垄次数为每3年一次、每4年一次或者每5年一次;
所述生物改良措施:在上述已实施暗管排水和粉垄作业措施的农田表面铺设秸秆碎料,所述秸秆碎料中掺有土壤改良剂,利用联合整地机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还田、灭茬、深旋、深松、刮平、镇压作业,将秸秆颗粒和土壤改良剂充分混合入土壤中;
所述水利改良膜下滴灌措施:在完成上述暗管排水布设、粉垄作业、生物改良措施处理后的农田里安装自动膜下滴灌装置,所述自动膜下滴灌装置主要包含首部枢纽、输水干管、支管、毛管;所述首部枢纽包含水泵,所述水泵出水管连接有过滤器和施肥罐,水泵出水管与输水干管连通,所述输水干管上连通有多根支管,所述支管上并行连接有多根毛管,所述毛管置于膜下土壤表面。
作为优选,所述的排水管道为打孔波纹管,所述排水管道的反滤层包括土工布和中砂透水层,土工布敷设在打孔波纹管外围,土工布外围为中砂透水层,中砂透水层以上为原状土回填。
作为优选,所述斜向沟槽与纵向沟槽形成的夹角A为80°,斜向沟槽与纵向沟槽宽度为0.4~0.6m。
作为优选,所述排水管道内径为200~400mm,管壁所设的渗水孔孔径为3~5mm,孔间距为20~30mm,孔隙率为30%;所述中砂透水层厚度为20cm,中砂透水层与排水管之间设置有2层无纺布。
作为优选,所述秸秆颗粒大小为6mm,秸秆颗粒与土壤改良剂的混合比例为1000kg:10kg,秸秆颗粒与土壤改良剂的混合层铺设厚度为10~20cm。
作为优选,所述干管、支管之间连接有电磁控制阀,支管与毛管之间连接有按扣三通。
一种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沿农田坡度方向,平行走向间隔开挖若干个纵向沟槽,每个纵向沟槽内铺设排水暗管,排水暗管埋深在1.0~2.0m,倾斜坡度为0.5%~1%;
步骤2:沿农田坡度方向,在纵向沟槽两侧轴对称间隔开挖若干个斜向沟槽,斜向沟槽与纵向沟槽形成的夹角A为75~90°,每个斜向沟槽内铺设排水暗管,排水暗管埋深在1.0~2.0m,倾斜坡度为0.5%~1%;每个纵向沟槽两侧所设置的斜向沟槽内的排水暗管,均与该纵向沟槽内的排水暗管相连通;
步骤3:挖排水沟,所述排水沟位于纵向沟槽的下游方向,排水沟挖深低于纵向沟槽与斜向沟槽的挖深,每个纵向沟槽的排水暗管末端均与排水沟相连通;
步骤4:在纵向沟槽与斜向沟槽底部填铺20cm中砂透水层;
步骤5:连接纵向沟槽与斜向沟槽的排水管道,排水管道外壁包裹2层无纺布;
步骤6:沟槽内再次填铺中砂透水层,砂层填铺至管道外壁上方20cm处,平整压实,无纺布和中砂透水层作为反滤层;
步骤7:回填原状土,平整至原状;
步骤8:使用粉垄机械对重盐渍化农田进行粉垄作业,作业深度为30~60cm,所述粉垄作业次数为每3年一次、每4年一次或者每5年一次;
步骤9:选取适合的土壤改良剂,将选取的秸秆放置到粉碎机中粉碎,然后将筛分合格后的秸秆颗粒,与所述的土壤改良剂放置在滚筒混合机中进行混合,铺设于农田表面;
步骤10:使用联合整地机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还田、灭茬、深旋、深松、刮平、镇压作业,同时将农田表面的秸秆颗粒和土壤改良剂充分混合入重盐渍化土壤中;
步骤11:建设泵房,安装首部枢纽,所述首部枢纽包含水泵,所述水泵出水管连接有过滤器和施肥罐;
步骤12:在农田里埋设输水干管、出水桩、导线及用标准砖砌筑检查井;
步骤13:铺设地膜的同时将毛管同时铺于膜下,且上述毛管位于土壤表面,使其处于播种行间;
步骤14:铺设支管,使用按扣三通连接毛管,通过支管将毛管和干管相连通,所述干管、支管之间连接有电磁控制阀。
作为优选,所述斜向沟槽与纵向沟槽形成的夹角A为80°,斜向沟槽与纵向沟槽宽度为0.4~0.6m。
作为优选,所述秸秆颗粒大小为6mm,秸秆颗粒与土壤改良剂的混合比例为1000kg:10kg,秸秆颗粒与土壤改良剂的混合层铺设厚度为10~20cm。
作为优选,所述排水暗管内径为200~400mm,管壁所设的渗水孔孔径为3~5mm,孔间距为20~30mm,孔隙率为30%。
本发明在实施时,在所述工程改良暗管排水措施中,所述纵向沟槽、斜向沟槽内的排水暗管外敷土工布和中砂透水层,作为反滤层,中砂透水层之上为原状土回填;所述的排水暗管为打孔波纹管;所述中砂透水层与排水暗管之间设置有两层无纺布。斜向排水暗管与纵向排水暗管连通,斜向排水暗管收集的盐碱水汇集到纵向排水暗管中,再排到排水沟中引流出去。
在上述建立好的暗管排水措施的重盐渍化农田土地上进行粉垄作业,初次的粉垄耕作属于开垦性深旋耕粉垄,采用新款智能化粉垄机械,螺旋形钻头垂直入土深旋耕,打破坚硬的犁底层,粉垄深度为30~60cm。
在上述已实施暗管排水和粉垄作业措施的重盐渍化农田表面铺设秸秆碎料,所述秸秆碎料中掺有土壤改良剂,土壤改良剂可以通过农田土质具体情况,来选择现有的市售改良剂,比如市场上出售的生物改良肥。将筛分合格的秸秆颗粒和所选取合适的土壤改良剂进行混合,铺设于农田表面,使用联合整地机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还田、灭茬、深旋、深松、刮平、镇压作业,将秸秆颗粒和生物改良肥充分混合入重盐渍化土壤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及施工方法,具备以下的优点:
1、本发明采用工程改良暗管排水措施,在重盐渍化农田中不仅仅起到排水洗盐的效果,可以在雨水量集中的季节迅速排除积水,防止水位上升,减少盐水在土壤中的浸泡时间,使得盐分随水经排水暗管流入沟渠,避免盐分的迁移从而抑制盐分的上升。还降低了农田的地下水位,防止地下水位上升和蒸腾作用引起的再生盐渍化,可以起到长期抑制返盐的效果,从而防止盐分表聚或积盐返盐,最终实现对土壤盐渍化的改良。
2、本发明利用粉垄技术,能够将土壤均匀粉碎,原土的上、中、下土层基本不乱,底层生土80%左右不上翻,上层熟土80%左右不下沉,上中下土层的20%土壤垂直均匀交换混配,钻头的高速旋转带动空气中的氧气进入土中,被土壤颗粒裹住的养分和微量元素被释放出来,即使在水浸泡的条件下,土壤也不易黏结、板结,改善土壤微环境,而且粉垄技术一次就能同时完成秸秆粉碎、耕层深松、土壤粉碎平整作业。既可以可疏松表土,又可以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起到防止返盐的作用。
3、本发明生物改良措施中秸秆粉碎颗粒主要为农作物秸秆,与生物改良肥混合使用,在减少上述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的同时,回收利用农作物废弃的秸秆碎料还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可进一步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永久改善土壤性质,还有利于上述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因此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可持续性发展的土壤盐渍化改良方法,便于长期推广。
4、本发明还采用了水利改良膜下滴灌措施,由于滴水强度小于土壤的入渗速度,因而不会形成径流使土壤板结。膜下滴灌滴水量很少,且能够使土壤中有限的水分循环于土壤与地膜之间,减少作物的棵间蒸发和因蒸腾作用引起的次生盐渍化。既能实现节水灌溉,又能利用地膜覆盖栽培的优势提高耕层土壤温度,还能控制土壤中盐分的上升,达到节水、增温、降盐效果,促进农作物实现丰产。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及施工方法,实施操作简便、经济实用,能够有效合理地将工程改良暗管排水措施、生物改良措施、工程改良粉垄措施、水利改良膜下滴灌措施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避免单一盐碱地改良模式治理重盐渍化农田可能出现的众多问题,实现不仅可以排除盐分,又可以培肥土壤,达到高产稳产的效果。在农田地下、地表方面从立体空间上采用多种改良措施协同、有效而持续地对重盐渍化农田进行综合治理,可以起到长期持续洗盐和排盐的效果,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可持续性发展的土壤盐渍化改良方法,便于长期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纵向沟槽、斜向沟槽、排水沟平面布置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排水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纵向沟槽排水暗管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工程改良暗管排水措施、水利改良膜下滴灌措施的总体布置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所示:1为纵向沟槽,2为斜向沟槽,3为排水沟,4为排水暗管,5为渗水孔,6为原状土,7为中砂透水层,8为无纺布,9为水泵,10为离心过滤器,11为施肥罐,12为网式过滤器,13为电磁控制阀,14为输水干管,15为支管,16为毛管,17为按扣三通,18为出水桩。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4,下列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视为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者,按照常规条件或者制造商建议的条件进行。所用设备、材料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售购买条件获得的常规产品。
下面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施工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包括四种模块措施,分别为工程改良暗管排水措施、工程改良粉垄措施、生物改良措施、水利改良膜下滴灌措施。
所述工程改良暗管排水措施:沿农田坡度平行走向设置若干纵向沟槽1;所述纵向沟槽1内设有排水暗管4,布置间距和埋深按照盐碱地地下水埋深和排水要求计算;所述排水暗管4埋深在1.0~2.0m,倾斜坡度为0.5%~1%。
沿农田坡度斜向设置若干斜向沟槽2,所述斜向沟槽2以纵向沟槽1为中线,位于纵向沟槽1两侧轴对称设置,与纵向沟槽1形成一夹角A为80°,有利于斜向排水暗管4收集的盐碱水汇集到纵向排水暗管4中;所述斜向沟槽2排水暗管的布置间距和埋深,按照盐碱地地下水埋深和排水要求计算,沟槽宽度为0.4~0.6m;所述排水暗管4埋深在1.0~2.0m范围内,倾斜坡度为0.5%~1%。
所述排水暗管4内径为20~40cm,管壁所设的渗水孔孔径为3~5mm,孔间距为20~30mm,孔隙率为30%;所述纵向沟槽1、斜向沟槽2内的排水暗管4外敷土工布,覆盖中砂透水层7,作为反滤层,厚度为20cm,中砂透水层7之上为原状土6回填;所述的排水暗管4为打孔波纹管;所述中砂透水层7与排水暗管4之间设置有2层无纺布8。斜向排水暗管与纵向排水暗管连连通,斜向排水暗管收集的盐碱水汇集到纵向排水暗管中,再排到排水沟3中引流出去。
所述工程改良粉垄措施:在上述建立好的暗管排水措施的重盐渍化农田土地上进行粉垄作业;所述初次的粉垄耕作属于开垦性深旋耕粉垄,采用新款智能化粉垄机械,螺旋形钻头垂直入土深旋耕,打破坚硬的犁底层,粉垄深度为30~60cm。粉垄一次能同时完成秸秆粉碎、耕层深松、土壤粉碎平整作业,粉垄在耕作过程中让土壤自然地悬浮成垄,粉垄次数可为3年一次、4年一次或者5年一次。
所述生物改良措施:在上述已实施暗管排水和粉垄作业措施的重盐渍化农田中,铺设秸秆碎料和施加土壤改良剂,也叫生物改良肥,可在市场上买到;先选取好适合的土壤改良剂,再将选取的秸秆如玉米秸秆放置到粉碎机中粉碎,秸秆碎料也可为往年种植的农作物的杆茎碎料,将秸秆颗粒的大小为6mm,将筛分合格的秸秆颗粒和选取好的生物改良肥,放置在滚筒混合机中进行混合,混合比例为1000kg:10kg,然后铺设于农田表面,铺设厚度为10~20cm,使用联合整地机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还田、灭茬、深旋、深松、刮平、镇压作业,达到将秸秆颗粒和土壤改良剂充分混合入重盐渍化土壤中的目的。
所述水利改良膜下滴灌措施:在上述经过的暗管排水、生物改良以及粉垄措施的重盐渍化农田里,安装自动膜下滴灌装置。所述自动膜下滴灌装置包括首部枢纽、输水干管14、支管15、毛管16;所述首部枢纽包括水泵9、过滤器和施肥罐11;所述水泵9出口连通有输水干管14,输水干管14与施肥罐11之间连接有电磁控制阀13;所述输水干管14上连通多根支管15,输水干管14与支管15间连接有支管电磁控制阀13;所述支管15上并连有多根毛管16,支管15与毛管16间连接有按扣三通17,毛管16置于膜下土壤上,毛管16上有多个毛细孔;输水干管14滴灌区域内有水泵9、电磁控制阀13、支管电磁控制阀13通过导线与控制柜内电路相连;所述膜下滴灌作物的生育期滴灌量、滴灌频率与当地区域常规膜下滴灌相同。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工程改良暗管排水措施,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沿农田坡度平行走向,间隔开挖若干条宽度为0.4~0.6m的纵向沟槽1,纵向沟槽1排水暗管布置间距和挖深,可以按照盐碱地地下水埋深和排水要求计算的数值,排水暗管4埋深在1.0~2.0m以内,倾斜坡度为0.5%~1%;
步骤2:沿农田坡度斜向,间隔开挖若干条宽度为0.4~0.6m的斜向沟槽2,斜向沟槽2以纵向沟槽1为中线,与纵向沟槽1的夹角为80°,轴对称开挖,有利于斜向排水暗管4收集的盐碱水汇集到纵向排水暗管4中,斜向沟槽2与纵向沟槽1相连通,斜向沟槽2管道布置间距和埋深,按照盐碱地地下水埋深和排水要求计算的数值,排水暗管4埋深在1.0~2.0m,倾斜坡度为0.5%~1%;
步骤3:挖若干排水沟3,排水沟3挖深远低于纵向沟槽1与斜向沟槽2的挖深,应在2m以下,排水沟3下游末端海拔应远低于农田排水管道4挖深的最低海拔,纵向沟槽1末端与排水沟3相连通,斜向排水暗管与纵向排水暗管相连通,斜向排水暗管收集的盐碱水汇集到纵向排水暗管中,再排出到排水沟3中引流出去;
步骤4:纵向沟槽1与斜向沟槽2底部填铺20cm厚的中砂透水层7;
步骤5:安装连接纵向沟槽1与斜向沟槽2排水暗管,排水暗管4为打孔波纹管,内径为200~400mm,暗管管壁所设的渗水孔5孔径为3~5mm,孔间距为20~30mm,孔隙率为30%,排水暗管4外壁包裹2层无纺布8,防止泥沙进入管道堵塞渗水孔5;
步骤6:沟槽内填铺中砂透水层7,中砂透水7填铺至管道上方20cm处,平整压实,利用无纺布8和中砂透水层7作为反滤层;
步骤7:在中砂透水层7上方回填原状土6,平整至原状;
步骤8:使用新款智能化粉垄机械,对重盐渍化农田进行粉垄作业,作业深度为30~60cm;
步骤9:先选取好适合的秸秆,如玉米秸秆,将选取的秸秆放置到粉碎机中粉碎,秸秆碎料也可为往年种植的农作物的杆茎碎料,将秸秆颗粒的大小为6mm。将筛分合格的秸秆颗粒和选取好的生物改良肥,放置在滚筒混合机中进行混合,混合比例为1000kg:10kg,铺设于农田表面,铺设厚度为10~20cm;
步骤10:使用联合整地机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还田、灭茬、深旋、深松、刮平、镇压作业,将秸秆颗粒和生物改良肥充分混合入重盐渍化土壤中;
步骤11:建设泵房,安装首部枢纽,包括水泵9、离心过滤器10、网式过滤器12、和施肥罐11,所述泵房应靠近水源;
步骤12:在农田里埋设输水干管14及导线,用标准砖砌筑检查井,输水干管14沿途安装出水桩18,用来和支管15连接,出水桩18通过支管电磁控制阀13控制与支管15间的连接;
步骤13:通过市场上已有的播种铺膜机械,铺设地膜的同时将毛管16同向铺于膜下,且上述毛管16位于地表上,使其处于种植行间;
步骤14:铺设支管15,使用按扣三通17连接毛管,通过支管15将毛管16和输水干管14、水源连通。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斜向沟槽与纵向沟槽形成的夹角A为75°。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斜向沟槽与纵向沟槽形成的夹角A为90°。
Claims (10)
1.一种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四个模块措施,分别为工程改良暗管排水措施、工程改良粉垄措施、生物改良措施、水利改良膜下滴灌措施;
所述工程改良暗管排水措施是在农田设置纵向沟槽、斜向沟槽、排水沟,所述纵向沟槽、斜向沟槽内均铺设排水暗管,所述纵向沟槽有多条,均沿农田坡度走向平行间隔设置,以纵向沟槽为中线,每个纵向沟槽两侧轴对称间隔设置多条斜向沟槽,所述斜向沟槽也沿农田坡度斜向设置,与纵向沟槽形成夹角A,夹角A为75~90°,每个纵向沟槽两侧所设置的斜向沟槽内排水暗管,均与该纵向沟槽内排水暗管相连通,所述排水沟位于纵向沟槽的下游方向,每个纵向沟槽的排水暗管均与排水沟相连通;排水暗管埋深在1.0~2.0m,倾斜坡度为0.5%~1%;所述排水暗管的外围设置反滤层;
所述工程改良粉垄措施:在上述建立好暗管排水措施的农田进行粉垄作业,粉垄作业为开垦性深旋耕粉垄,粉垄深度为30~60cm;粉垄作业的粉垄次数为每3年一次、每4年一次或者每5年一次;
所述生物改良措施:在上述已实施暗管排水和粉垄作业措施的农田表面铺设秸秆碎料,所述秸秆碎料中掺有土壤改良剂,利用联合整地机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还田、灭茬、深旋、深松、刮平、镇压作业,将秸秆颗粒和土壤改良剂充分混合入土壤中;
所述水利改良膜下滴灌措施:在完成上述暗管排水布设、粉垄作业、生物改良措施处理后的农田里安装自动膜下滴灌装置,所述自动膜下滴灌装置主要包含首部枢纽、输水干管、支管、毛管;所述首部枢纽包含水泵,所述水泵出水管连接有过滤器和施肥罐,水泵出水管与输水干管连通,所述输水干管上连通有多根支管,所述支管上并行连接有多根毛管,所述毛管置于膜下土壤表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管道为打孔波纹管,所述排水管道的反滤层包括土工布和中砂透水层,土工布敷设在打孔波纹管外围,土工布外围为中砂透水层,中砂透水层以上为原状土回填。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沟槽与纵向沟槽形成的夹角A为80°,斜向沟槽与纵向沟槽宽度为0.4~0.6m。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道内径为200~400mm,管壁所设的渗水孔孔径为3~5mm,孔间距为20~30mm,孔隙率为30%;所述中砂透水层厚度为20cm,中砂透水层与排水管之间设置有2层无纺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颗粒大小为6mm,秸秆颗粒与土壤改良剂的混合比例为1000kg:10kg,秸秆颗粒与土壤改良剂的混合层铺设厚度为10~20c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管、支管之间连接有电磁控制阀,支管与毛管之间连接有按扣三通。
7.一种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沿农田坡度方向,平行走向间隔开挖若干个宽度为0.4~0.6m的纵向沟槽,每个纵向沟槽内铺设排水暗管,排水暗管埋深在1.0~2.0m,倾斜坡度为0.5%~1%;
步骤2:沿农田坡度方向,在纵向沟槽两侧轴对称间隔开挖若干个宽度为0.4~0.6m的斜向沟槽,斜向沟槽与纵向沟槽形成的夹角A为75~90°,每个斜向沟槽内铺设排水暗管,排水暗管埋深在1.0~2.0m,倾斜坡度为0.5%~1%;每个纵向沟槽两侧所设置的斜向沟槽内的排水暗管,均与该纵向沟槽内的排水暗管相连通;
步骤3:挖排水沟,所述排水沟位于纵向沟槽的下游方向,排水沟挖深低于纵向沟槽与斜向沟槽的挖深,每个纵向沟槽的排水暗管末端均与排水沟相连通;
步骤4:在纵向沟槽与斜向沟槽底部填铺20cm中砂透水层;
步骤5:连接纵向沟槽与斜向沟槽的排水管道,排水管道外壁包裹2层无纺布;
步骤6:沟槽内再次填铺中砂透水层,砂层填铺至管道外壁上方20cm处,平整压实,无纺布和中砂透水层作为反滤层;
步骤7:回填原状土,平整至原状;
步骤8:使用粉垄机械对重盐渍化农田进行粉垄作业,作业深度为30~60cm,所述粉垄作业次数为每3年一次、每4年一次或者每5年一次;
步骤9:选取适合的土壤改良剂,将选取的秸秆放置到粉碎机中粉碎,然后将筛分合格后的秸秆颗粒,与所述的土壤改良剂放置在滚筒混合机中进行混合,铺设于农田表面;
步骤10:使用联合整地机一次性完成秸秆粉碎、还田、灭茬、深旋、深松、刮平、镇压作业,同时将农田表面的秸秆颗粒和土壤改良剂充分混合入重盐渍化土壤中;
步骤11:建设泵房,安装首部枢纽,所述首部枢纽包含水泵,所述水泵出水管连接有过滤器和施肥罐;
步骤12:在农田里埋设输水干管、出水桩、导线及用标准砖砌筑检查井;
步骤13:铺设地膜的同时将毛管同时铺于膜下,且上述毛管位于土壤表面,使其处于播种行间;
步骤14:铺设支管,使用按扣三通连接毛管,通过支管将毛管和干管相连通,所述干管、支管之间连接有电磁控制阀。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向沟槽与纵向沟槽形成的夹角A为80°,斜向沟槽与纵向沟槽宽度为0.4~0.6m。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秸秆颗粒大小为6mm,秸秆颗粒与土壤改良剂的混合比例为1000kg:10kg,秸秆颗粒与土壤改良剂的混合层铺设厚度为10~20cm。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暗管内径为200~400mm,管壁所设的渗水孔孔径为3~5mm,孔间距为20~30mm,孔隙率为3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32148.3A CN111345139A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及施工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232148.3A CN111345139A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及施工方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45139A true CN111345139A (zh) | 2020-06-30 |
Family
ID=71189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232148.3A Pending CN111345139A (zh) | 2020-03-27 | 2020-03-27 | 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及施工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345139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73135A (zh) * | 2020-11-09 | 2021-01-29 | 宁夏大学 | 一种盐碱地酿酒葡萄的栽培方法 |
CN114902827A (zh) * | 2022-05-17 | 2022-08-16 | 中国农业大学 | 可开坡度排水沟的条带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 |
CN115250673A (zh) * | 2022-08-24 | 2022-11-01 | 李晶 | 一种秸秆梯次配合还田的中重度盐渍土改良培肥方法 |
CN116762628A (zh) * | 2023-07-25 | 2023-09-19 | 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宁夏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一种缓坡盐碱地酿酒葡萄的种植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41641A (zh) * | 2014-12-31 | 2015-04-29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一种粉垄暗沟系统设置使土壤淡盐排盐增产方法 |
CN105586859A (zh) * | 2016-02-25 | 2016-05-18 |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 盐碱地农田一体化灌溉排水管道系统及施工方法 |
KR101699877B1 (ko) * | 2015-07-24 | 2017-01-25 | 전북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간척지 중 지정된 일부 대상용지에 대한 제염 시스템 및 제염 방법 |
CN107646225A (zh) * | 2017-09-29 | 2018-02-02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 | 一种滨海重盐碱地原土设施生产的方法 |
CN207201612U (zh) * | 2017-08-16 | 2018-04-10 | 新疆鼎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实时监测功能的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系统 |
CN109983865A (zh) * | 2018-01-02 | 2019-07-09 | 权世华 | 一种新型耕整播种机 |
-
2020
- 2020-03-27 CN CN202010232148.3A patent/CN11134513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41641A (zh) * | 2014-12-31 | 2015-04-29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 一种粉垄暗沟系统设置使土壤淡盐排盐增产方法 |
KR101699877B1 (ko) * | 2015-07-24 | 2017-01-25 | 전북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 간척지 중 지정된 일부 대상용지에 대한 제염 시스템 및 제염 방법 |
CN105586859A (zh) * | 2016-02-25 | 2016-05-18 |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 盐碱地农田一体化灌溉排水管道系统及施工方法 |
CN207201612U (zh) * | 2017-08-16 | 2018-04-10 | 新疆鼎昌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具有实时监测功能的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系统 |
CN107646225A (zh) * | 2017-09-29 | 2018-02-02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滨海农业研究所 | 一种滨海重盐碱地原土设施生产的方法 |
CN109983865A (zh) * | 2018-01-02 | 2019-07-09 | 权世华 | 一种新型耕整播种机 |
Cited B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73135A (zh) * | 2020-11-09 | 2021-01-29 | 宁夏大学 | 一种盐碱地酿酒葡萄的栽培方法 |
CN112273135B (zh) * | 2020-11-09 | 2022-03-04 | 宁夏大学 | 一种盐碱地酿酒葡萄的栽培方法 |
CN114902827A (zh) * | 2022-05-17 | 2022-08-16 | 中国农业大学 | 可开坡度排水沟的条带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 |
CN114902827B (zh) * | 2022-05-17 | 2023-02-17 | 中国农业大学 | 可开坡度排水沟的条带旋耕施肥播种复式作业机 |
CN115250673A (zh) * | 2022-08-24 | 2022-11-01 | 李晶 | 一种秸秆梯次配合还田的中重度盐渍土改良培肥方法 |
CN116762628A (zh) * | 2023-07-25 | 2023-09-19 | 宁夏农林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宁夏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一种缓坡盐碱地酿酒葡萄的种植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20103349A4 (en) | Stereoscopic collaborative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mode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of the heavily salinized farmland | |
CN111345139A (zh) | 立体空间协同式重盐渍化农田综合治理模式及施工方法 | |
CN103262689B (zh) | 滨海盐碱地梯田式吹填土改良的绿化方法 | |
CN102067753B (zh) | 一种将盐碱地变为良田的长效治理方法 | |
CN104429214B (zh) | 一种用工程-化学-淡化节水技术初步改造盐碱地方法 | |
CN108076719B (zh) | 一种粘板重度盐碱地的工程改良与生态建植方法 | |
CN103141176B (zh) | 一种滨海地区改良行道树挖槽盐土的方法 | |
CN108391563B (zh) | 一种干旱区重盐土荒坡绿化方法 | |
CN102077715B (zh) | 利用明沟暗填料层改良重度盐碱地的方法 | |
CN103181258A (zh) | 一种盐碱地土壤改良方法 | |
CN104396541B (zh) | 一种干旱区农田盐斑的原土长效改良方法 | |
CN102160482B (zh) | 一种滨海盐荒地的阻盐式台地种植方法 | |
CN104521363A (zh) | 一种滨海盐碱化地区农村宅基地复垦方法 | |
CN102612883B (zh) | 一种盐碱地排盐降碱用暗管装置 | |
CN102699016A (zh) | 一种盐渍荒漠新垦耕地盐斑改良方法 | |
CN106385852A (zh) | 一种盐碱化土壤淋洗方法 | |
CN103797991A (zh) | 花岗岩矿山迹地生态复绿技术 | |
CN108064487A (zh) | 一种混合改良土壤复垦沙漠的方法 | |
CN108738456B (zh) | 一种利用单向透水膜的干旱区农田盐斑改良方法 | |
CN105706555B (zh) | 盐碱地绿化工程原土改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7852881A (zh) | 一种改良土壤盐碱化的方法 | |
CN202455773U (zh) | 一种盐碱地排盐降碱用暗管装置 | |
CN104541641A (zh) | 一种粉垄暗沟系统设置使土壤淡盐排盐增产方法 | |
CN105052487A (zh) | 利用建筑垃圾建造运动场草坪的结构和方法 | |
CN102726141A (zh) | 盐碱地改良设施及其改良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