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该终端具有较高的屏占比。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终端。终端可以是手机。终端包括边框、屏幕、灯罩及接近光(proximity light)组件。所述屏幕的周缘固接所述边框。所述边框具有大致相对的两个开口。所述屏幕覆盖其中一个所述开口。所述终端还包括用于覆盖另一个所述开口的后盖。用户使用所述终端时,所述屏幕面向用户,所述终端设有所述屏幕的一面视为所述终端的正面,所述终端设有所述后盖的一面视为所述终端的背面,所述边框的外表面视为所述终端的周侧面。
所述边框设有通孔。通孔贯穿所述边框,以连通边框的相背的内侧空间和外侧空间。所述通孔的一侧开口设于所述边框的外表面。所述灯罩位于所述边框内侧且部分收容于所述通孔。所述灯罩能够传输光线。所述边框内侧的光线能够经所述灯罩穿过所述通孔后传输至所述边框外侧。所述边框外侧的光线也能够经所述灯罩、穿过所述通孔后传输至所述边框内侧。
所述接近光组件位于所述边框内侧。所述接近光组件用于向所述灯罩射入发射光和接收经过所述灯罩的感应光。所述发射光经过所述灯罩后形成出射光。所述接近光组件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所述发射器用于发出所述发射光。所述发射光可以为红外光等不可见光。所述接收器用于接收所述感应光并形成对应的电信号。所述出射光被障碍物反射后形成的发射光,部分所述反射光经过所述灯罩后形成所述感应光。
所述出射光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相交。也即,所述出射光朝向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倾斜。由于所述出射光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相交,用户使用所述终端且靠近所述屏幕时,所述出射光能够射向用户,所述出射光被用户反射形成反射光,部分所述反射光经过所述灯罩后形成感应光,所述接近光组件接收所述感应光,并形成对应的信号。所述终端能够通过所述信号判断用户与所述屏幕的距离,从而熄灭或点亮所述屏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能够通过所述灯罩的光学折射效应改变光线的方向,使得所述接近光组件发出的所述发射光经所述灯罩后形成所述出射光,并且所述出射光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相交,所述出射光能够射向位于所述屏幕前方或接触所述屏幕的障碍物,从而检测障碍物的靠近状态。由于所述通孔设于所述边框,所述灯罩部分收容于所述通孔,光线能够经所述灯罩穿过所述通孔,使得位于所述边框内侧的所述接近光组件实现检测。换言之,所述终端通过所述边框上的通孔收发光线,所述屏幕无需在其边缘区域预留用于出入光线的空间,其边缘区域的宽度得以减小、甚至实现无边框,所述屏幕的显示区域得以增大,使得所述终端的屏占比(screen-to-body ratio)较高。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能够实现全面屏,所述终端的屏占比大于90%。
其中,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所述发射器可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diode,LED)或垂直腔面发射体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er laser,VCSEL)。
其中,屏幕包括前盖和固定于前盖的显示屏。前盖可以采用玻璃材料。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也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接近光组件位于所述屏幕的下方。所述接近光组件在所述前盖上的投影与所述显示屏在所述前盖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全部重叠。
其中,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所述接收器具有感应面,所述感应面用于接收所述感应光。所述发射器发出的所述发射光的方向大致垂直于所述感应面。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灯罩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边框的外表面齐平。换言之,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边框的外表面平齐过渡。例如,若所述边框的外表面是平的,则所述第一表面也是平的;若所述边框的外表面具有弧度,则所述第一表面也具有弧度,且弧度与所述边框的外表面的弧度一致。
所述发射光经所述第二表面进入所述灯罩。所述出射光经所述第一表面射出所述灯罩。当所述出射光被障碍物反射形成反射光时,所述反射光经所述第一表面进入所述灯罩,所述反射光经所述灯罩折射后由所述第二表面射出所述感应光。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边框的外表面齐平,因此所述终端的外观美观度高,并且不容易在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边框的外表面之间堆积灰尘等脏污。
其中,所述第一表面的外观颜色为黑色。所述边框的外表面也可以为黑色,以使所述第一表面在外观上与所述边框的外表面的融合度较好。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出射光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之间形成大于等于25°的角。为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所述出射光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之间所形成的角定义为前倾角。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出射光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锐角,也即所述出射光具有呈锐角的前倾角时,所述出射光向所述屏幕倾斜足够角度,所述出射光能够更好地覆盖所述接近光组件所需检测的空间范围,从而满足所述终端的使用需求。其中,所述出射光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之间形成的角度大于等于25°时,所述出射光能够基本覆盖所述接近光组件所需检测的空间范围,本申请实施例所述接近光组件经所述边框上的所述通孔发出和接收光线时的检测效果,较为接近传统方案中通过屏幕周缘发出和接收光线的接近光组件的检测效果。
其中,在所述接近光组件的灵敏度不变的情况下,所述出射光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越大,所述接近光组件在所述屏幕所在平面垂直方向的实际感测距离越远,对实际接近检测成功率越高。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边框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和底面。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为所述边框的外表面的一部分。所述边框的外表面还包括相背设置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左侧面和所述右侧面连接在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之间。用户使用所述终端时,所述顶面大致朝上,所述底面大致朝下,所述左侧面靠近用户的左手边,所述右侧面靠近用户的右手边。
所述通孔的一侧开口设于所述顶面。所述灯罩和所述接近光组件设于所述终端的顶部。所述顶面向所述底面的垂直方向为竖直方向。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定义终端的竖直方向为Y方向;定义终端的水平方向为X方向,所述左侧面向所述右侧面的垂直方向为所述水平方向;定义终端的厚度方向Z方向,大致垂直于所述屏幕的方向为所述厚度方向。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彼此垂直。X方向和Y方向所在平面为XY平面。X方向和Z方向所在平面为XZ平面。Y方向和Z方向所在平面为YZ平面。XY平面、XZ平面及YZ平面彼此垂直。
所述灯罩在所述竖直方向上的剖面包括垂直于所述屏幕的第一基准面。所述灯罩包括多个平行于所述竖直方向且垂直于所述屏幕的剖面,所述第一基准面为其中一者。所述第一基准面平行于所述YZ平面。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一基准面相交且形成第一相交线。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基准面相交且形成第二相交线。所述第一相交线与所述第二相交线平行。所述发射光的发射方向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相交。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相交线与所述第二相交线平行,因此经过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光线不会或几乎不会在所述第一基准面所在方向上发生偏转,也即不会在YZ平面上发生偏转。换言之,在YZ平面上,所述发射光经过所述灯罩形成所述出射光时,所述出射光的方向与所述发射光的方向大致相同,从而保证较小的光学噪声,避免影响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接收性能的正常使用。所述发射光的方向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相交,则所述出射光的方向同样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相交。其中,所述发射光的方向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之间可以形成大于等于25°的角。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出射光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之间形成大于等于45°的角。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出射光的前倾角大于等于45°时,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接近感应性能明显提高。其中,所述出射光的前倾角可大于等于60°,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接近感应性能达到或更优于传统方案中通过屏幕周缘发出和接收光线的接近光组件的性能。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边框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和底面。所述通孔设于所述顶面。所述顶面向所述底面的垂直方向为竖直方向。
所述灯罩在所述竖直方向上的剖面包括垂直于所述屏幕的第一基准面。所述第一表面与第一基准面相交且形成第一相交线。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一基准面相交且形成第二相交线。所述第一相交线与所述第二相交线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换言之,所述第一相交线与所述第二相交线之间形成第一角度,所述第一角度的开口朝向所述屏幕。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相交线与所述第二相交线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因此经过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光线会在所述第一基准面所在方向上朝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偏转,也即在YZ平面上朝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偏转,从而增加所述出射光的前倾角,以提高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接近感应性能。
其中,所述灯罩通过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形成一个类似三棱镜的结构,使得光线经过所述灯罩时发生折射,从而改变光路方向。并且,所述灯罩通过所述第一表面及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屏幕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经过所述灯罩后的光线更加靠近所述屏幕,从而增加所述出射光的前倾角。
其中,所述接近光组件发出的发射光可以倾斜射入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发射光的发射角度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相交。所述发射光进入所述第一表面时向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发生第一次偏转,光线射出所述第二表面形成所述出射光时向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发生第二次偏转,从而使得所述出射光具有更大的前倾角。
其中,所述接近光组件发出的所述发射光垂直射入所述第二表面。此时,所述发射光进入所述第一表面的时的光路几乎不变化,光线经所述第二表面形成所述出射光时向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发生偏转,从而使得所述出射光具有更大的前倾角。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发射光垂直射入所述第二表面,因此所述发射光的反射损耗较少,光线利用率高。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感应面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接近光组件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间距可以较小,使得所述接近光组件与所述灯罩之间的排布更紧凑。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相交线与所述第二相交线之间形成大于等于45°的夹角。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相交线与所述第二相交线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45°时,可以使经过所述灯罩的所述出射光的前倾角较大,满足使用需求。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均垂直于所述第一基准面。此时,当所述第一相交线与所述第二相交线平行时,所述第一表面平行于所述第二表面,光线经过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后的光路不会或几乎不会发生偏转,光线经过所述灯罩时的光学噪音较小。当所述第一相交线与所述第二相交线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时,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亦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形成夹角,所述灯罩形成类似三棱镜的结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后进一步向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偏转。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边框包括相背设置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左侧面和所述右侧面连接在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左侧面和所述右侧面的中心面为中轴面。所述中轴面与所述左侧面之间的间距大致等于所述中轴面与所述右侧面之间的间距。
其中,所述通孔的轴线位于所述中轴面。由于所述灯罩部分收容于所述通孔,所述灯罩的位置被所述通孔限定。当所述通孔的轴线位于所述中轴面时,所述灯罩位于所述终端的中间位置。由于通孔的一侧开口设于所述边框的所述顶面,因此所述灯罩位于所述终端顶部的中间位置,也即所述接近光组件通过终端顶部的中间位置进行检测。此时,用户在接听电话时,所述接近光组件能够兼顾用户左右手、耳体验,且保证较佳的接近感应性能。
或者,所述通孔的轴线位于所述中轴面与所述左侧面之间,且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中轴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左侧面之间的间距;或者,所述通孔的轴线位于所述中轴面与所述右侧面之间,且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中轴面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右侧面之间的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所述通孔的轴线偏离所述中轴面,然而所述通孔仍位于靠近所述中轴线的位置处,使得所述灯罩能够位于靠近所述终端中间的位置。由于通孔的一侧开口设于所述边框的所述顶面,因此所述灯罩位于靠近所述终端顶部中间的位置,也即所述接近光组件通过靠近所述终端顶部中间的位置进行检测。此时,用户在接听电话时,所述接近光组件也能够兼顾用户左右手、耳体验,且保证较佳的接近感应性能。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边框还包括相背设置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左侧面和所述右侧面连接在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左侧面和所述右侧面的中心面为中轴面。
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中轴面间隔设置。所述灯罩在竖直方向上的剖面包括平行于所述屏幕的第二基准面。所述灯罩包括多个平行于所述竖直方向且平行于所述屏幕的剖面,所述第二基准面为其中一者。所述第二基准面平行于所述XY平面。所述第二基准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基准面。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基准面相交且形成第三相交线,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第二基准面相交且形成第四相交线,所述第三相交线与所述第四相交线在靠近所述中轴面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换言之,所述第三相交线与所述第四相交线之间形成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的开口朝向所述中轴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灯罩和所述接近光组件无法排布在所述终端中间时(例如避让排布于中间位置的受话器等器件),所述灯罩和所述接近光组件可以靠近终端中间排布。由于所述第三相交线与所述第四相交线在靠近所述中轴面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因此经过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光线会在所述第二基准面所在方向上向靠近所述中轴面的方向偏转,也即在所述XY平面上向靠近所述终端中间位置的方向偏转,从而使得所述接近光组件能够检测所述终端中间位置前方的空间,以兼顾用户左右手、耳体验,且保证较佳的接近感应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终端可以通过对所述灯罩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经过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光线在所述YZ平面上朝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偏转,实现前倾。所述终端还可以通过对所述灯罩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中轴面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经过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光线在所述XY平面上向靠近所述终端中间位置的方向偏转,实现所述终端中间位置的检测。故而,可通过对所述灯罩的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设置,使得光线在所述YZ平面上和所述YZ平面上均发生偏转,两者叠加后的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所述出射光的出射角度,既保证了向靠近所述屏幕方向的偏折,又保证了向靠近所述中轴面方向的偏折的效果,从两个维度空间上保证了所述接近光组件检测的可靠性。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边框包括相对设置的顶面和底面。所述通孔设于所述顶面。所述顶面向所述底面的垂直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第二表面包括入射区域和出射区域。所述入射区域与所述出射区域可以彼此邻接设置,也可以彼此间隔设置。所述发射光经所述入射区域射入所述灯罩。所述感应光经所述出射区域射出所述灯罩。
所述灯罩在所述竖直方向上的剖面包括垂直于所述屏幕的第三基准面和第四基准面。所述灯罩包括多个平行于所述竖直方向且垂直于所述屏幕的剖面,所述第三基准面为其中一者、所述第四基准面为其中另一者。所述第三基准面与所述第四基准面间隔设置。所述第三基准面和所述第四基准面平行于所述YZ平面。所述入射区域与所述第三基准面相交且形成第五相交线。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三基准面相交且形成第六相交线。所述出射区域与所述第四基准面相交且形成第七相交线。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四基准面相交且形成第八相交线。
其中,所述第五相交线与所述第六相交线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所述第七相交线与所述第八相交线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且所述第七相交线与所述第八相交线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五相交线与所述第六相交线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五相交线与所述第六相交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三角度,所述第三角度的开口朝向所述屏幕。所述第七相交线与所述第八相交线之间的夹角为第四角度,所述第四角度的开口朝向所述屏幕。所述第四角度小于所述第三角度。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五相交线与所述第六相交线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因此经过所述入射区域和所述第一表面的光线在所述YZ平面上向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偏转第一角。由于所述第七相交线与所述第八相交线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因此经过所述出射区域和所述第一表面的光线在所述YZ平面上向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偏转第二角。由于所述第七相交线与所述第八相交线之间的夹角小于所述第五相交线与所述第六相交线之间的夹角,因此所述第二角小于所述第一角,所述灯罩使得经过所述入射区域和所述第一表面的光线向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偏转足够的角度,所述出射光具有较大的前倾角;并且使得经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出射区域的所述感应光即发生偏转以被所述接近光组件顺利接收,但是所述感应光的偏转角度相对较小,以降低所述感应光的折射衰减。
或者,所述第五相交线与所述第六相交线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所述第五相交线与所述第六相交线之间的夹角为第三角度,所述第三角度的开口朝向所述屏幕。所述第七相交线平行于所述第八相交线。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五相交线与所述第六相交线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因此经过所述入射区域和所述第一表面的光线在所述YZ平面上向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偏转第一角。由于所述第七相交线与所述第八相交线相平行,因此经过所述出射区域和所述第一表面的光线在所述YZ平面上不发生或几乎不发生偏转。所述灯罩使得经过所述入射区域和所述第一表面的光线向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偏转足够的角度,所述出射光具有较大的前倾角;并且使得经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出射区域的所述感应光不发生或几乎不发生偏转,从而降低所述感应光的折射衰减。
其中,当所述第七相交线与所述第八相交线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时,可以使所述出射区域平行于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接收器的感应面,以使所述接收器的感应方向垂直于所述出射区域,以减少所述感应光的折射衰减。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均垂直于所述第三基准面。此时,所述第五相交线与所述第六相交线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时,所述入射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亦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所述入射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入射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部分结构形成类似三棱镜的结构,光线经过所述入射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后进一步向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偏转。所述第七相交线与所述第八相交线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时,所述出射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亦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所述出射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形成夹角,所述出射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部分结构形成类似三棱镜(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感应面可平行于所述出射区域)的结构,光线经过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出射区域后能够向远离所述屏幕的方向偏转,以被所述接近光组件接收。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所述第五相交线与所述第六相交线在靠近所述屏幕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所述第七相交线与所述第八相交线的中间区域向背离彼此的方向凸出。此时,所述入射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大致形成类似三棱镜的结构,所述出射区域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大致形成类似凸透镜的结构。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灯罩包括固定部和固接所述固定部的嵌设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嵌设部可以一体成型。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边框内侧。部分或全部所述嵌设部收容于所述通孔。所述嵌设部背离所述固定部的端面包括所述第一表面。换言之,所述第一表面可以为所述端面的一部分,也可以为所述端面的全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所述第一表面为所述端面为例进行说明,以提高对所述端面的利用率,使得所述通孔的设于所述边框外表面的开口面积较小。所述固定部背离所述嵌设部的端面设有内陷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底壁包括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可以为所述安装槽的底壁的一部分。所述接近光组件收容于所述安装槽。换言之,所述固定部背离所述嵌设部的一侧形成一凹陷的空腔,所述接近光组件收容于该空腔。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接近光组件收容于所述安装槽,所述接近光组件大致嵌设于所述灯罩内部,从而能够提高对光线的利用率。同时,也可通过组装所述接近光组件与所述灯罩,以实现模块化,从而简化所述终端的整机组装工艺。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固定面。所述嵌设部位于所述固定面。所述嵌设部为凸设在所述固定面上的凸起部。所述嵌设部包括限位面。所述限位面连接在所述固定面与所述嵌设部背离所述固定部的端面之间。也即,所述限位面连接在所述固定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所述限位面为所述嵌设部的周侧表面。
所述灯罩还包括吸光层。所述吸光层能够吸收红外光线。所述吸光层部分覆盖或全部覆盖所述限位面和所述固定面。所述吸光层的覆盖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所述吸光层可以覆盖部分所述限位面、覆盖部分所述固定面、覆盖部分所述限位面和部分所述固定面、覆盖全部所述限位面、覆盖全部所述固定面、覆盖全部所述限位面和全部所述固定面、覆盖部分所述限位面和全部所述固定面或覆盖全部所述限位面和部分所述固定面等。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吸光层部分覆盖或全部覆盖所述限位面和所述固定面,所述吸光层能够吸收红外光线,因此所述吸光层能够吸收杂散反射光,以对所述灯罩内部的反射杂光进行抑制,从而将有效的被所述灯罩折射扭转的光线选择性的发射出去,再选择性的接收进来,也即选择性地射出和接收有效的光线,实现光线滤波作用,提高了信噪比,保证了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接近感应的性能。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所述吸光层涂覆整个所述固定面和整个所述限位面吸收散光反射能量。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仿真获取杂讯反射路径集中的区域,所述吸光层涂覆所述固定面和所述限位面中杂讯反射路径较为集中的一个或多个区域。
其中,在对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相对位置关系及与所述屏幕的位置关系、所述中轴面的位置关系进行设计时,也需要同时考虑所述灯罩的光线滤波性能,以使光线既具有较大的折射偏转角,同时又不会被过滤掉太多的光线(也即折射衰减较小)。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吸光层采用黑色油墨材料。黑色油墨内的颗粒成分能够吸收光线能量。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发射光射入所述第二表面的入射角小于等于40°。此时,所述灯罩既通过光学折射效应满足光线的偏转需求,还可以对光线的反射光进行抑制,降低反射比例。也即,所述灯罩通过将光线的反射能量与折射能量的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杂乱光线损耗的比例,使得所述接近光组件具有更高的检测精确度。
其中,所述灯罩的材料可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或者,所述灯罩的材料也可采用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材料。
其中,所述限位面与所述固定面的相交线包括两条相对的直线和相对地连接在两条直线之间的弧线。所述通孔的孔壁的形状与所述限位面的形状相适配。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嵌设部在所述固定面上的投影落入所述固定面范围内。此时,所述灯罩大致呈上小下大的结构,所述固定部能够很好地承载所述嵌设部。所述固定部中的光线能够经所述嵌设部射出,所述固定部也能够很好地接收所述嵌设部的光线。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环绕所述嵌设部设置。所述密封件密封连接所述固定面与所述边框。所述密封件可以为双面胶或胶水层。所述密封件能够用于防止所述终端外部的水汽、粉尘等经所述通孔进入所述终端内部,从而提升了所述终端的防静电(electrical static discharge,ESD)性能和防过度电性应力(electrical over stress,EOS)性能,延长了所述终端的使用寿命。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固定于所述固定部背离所述嵌设部的端面且覆盖所述安装槽。所述接近光组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电路板能够承载所述接近光组件。所述电路板覆盖所述安装槽,能够使所述接近光组件与所述灯罩密封连接。其中,还可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电路板之间设置密封圈,以提高密封性能。密封圈可以为双面胶或胶水层。
其中,所述电路板可以包括本体和加强件。所述本体可以为柔性印刷电路板。所述加强件用于加强部分所述本体的强度。例如,所述加强件可覆盖所述本体用于覆盖所述安装槽的部分,以使所述电路板能够更好地与所述灯罩相固定和密封。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灯罩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热熔柱。所述一个或多个热熔柱凸设于所述固定部背离所述嵌设部的端面。所述电路板设有一个或多个通孔。所述一个或多个热熔柱穿过所述一个或多个通孔。
所述热熔柱采用热塑性塑料,通过加热使所述热熔柱软化,并施加一定的力,使所述热熔柱变形为想要的形状(比如磨菇头),冷却后保持形状不变,使得所述热熔柱能够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通过所述热熔柱将所述电路板压紧在所述灯罩上,同时两者之间的固定关系可靠,使得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的所述接近光组件不会在终端的使用过程中相对所述灯罩发生晃动,从而保证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检测可靠性。
其中,所述灯罩还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定位柱。所述一个或多个定位柱凸设于所述固定部背离所述嵌设部的端面。所述一个或多个定位柱用于定位所述电路板,以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灯罩的组装精度较高。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背离所述嵌设部的端面凸设有多个支撑块。所述终端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固定于所述固定部背离所述嵌设部的端面且环绕所述多个支撑块。所述电路板抵持所述支撑块及所述密封圈。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热熔柱在软化定型的过程中需要被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这部分作用力会作用在所述灯罩与所述电路板之间,因此当所述灯罩设有多个支撑块,且所述多个支撑块能够抵持所述电路板时,所述多个支撑块能够支撑所述电路板,从而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灯罩的相对位置得以保持,从而具有较高的组装精度。所述多个支撑块还可以与一个或多个所述定位柱相配合,以更好地定位所述电路板。所述密封圈环绕所述多个支撑块且抵持所述电路板和所述灯罩,有利于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灯罩之间的密封连接。
其中,还可通过点胶方式进一步固定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灯罩。例如,一个或多个所述定位柱相对所述电路板凸出的部分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交界处形成三角区域,可在该三角区域点胶,以粘接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定位柱,从而进一步固定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灯罩。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槽的底壁还包括第三表面。所述第三表面与所述第二表面错开排布。所述终端还包括红外发射灯。所述红外发射灯收容于所述安装槽且固定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红外发射灯用于向所述第三表面发射红外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红外发射灯可用于实现红外遥控功能。所述红外发射灯和所述红外接近组件共用所述灯罩和所述电路板,能够将红外遥控功能和接近感应功能整合成模块,以简化所述终端的组装工艺,同时也能够在所述终端外观上实现更加统一的效果。
其中,所述第三表面上可设置菲涅尔波纹,以扩散所述红外发射灯发出的红外光。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后盖。所述后盖固定于所述边框背离所述屏幕的一侧。所述通孔在所述边框的外表面上的开口与所述屏幕之间的距离小于与所述后盖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通孔在所述边框的外表面上的开口相对所述后盖更加靠近所述屏幕,使得所述第一表面相对所述后盖更加靠近所述屏幕,从而能够方便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接近感应检测。基于传统边框的弧形轮廓,所述边框的外表面可以大致为弧面且朝向所述屏幕所在平面倾斜,因此所述第一表面也可大致朝向所述屏幕所在平面倾斜,有利于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所述出射光实现较大的前倾角。
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通孔在所述边框的外表面上的开口与所述屏幕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等于或者大于所述通孔在所述边框的外表面上的开口与所述后盖之间的距离。此时,可通过对所述灯罩的所述第二表面的位置设定,使得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所述出射光具有符合需求的前倾角。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相交。由于所述通孔的孔壁与所述限位面的形状相适配,所述限位面上设有所述吸光层,因此光线进出所述灯罩的方向会受到所述通孔的影响,故而当所述通孔的轴线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相交时,有利于与所述屏幕所在平面相交的所述发射光射出,也有利于所述感应光进入所述接近光组件。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通孔的轴线平行于所述发射光的发射方向。此时,所述灯罩能够通过更多所述接近光组件检测所需的光线,并过滤一些无用的反射杂散光线。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还包括辅助接近光组件。所述边框设有所述通孔的一侧设有连通孔。例如,所述通孔设于所述边框顶侧,也即所述通孔的开口设于所述边框的所述顶面时,所述连通孔的开口也设于所述顶面。所述连通孔与所述通孔间隔设置。所述辅助接近光组件位于所述边框内侧,且通过所述连通孔发射和接收红外光线。所述辅助接近光组件发射红外光线的方向平行于所述屏幕。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组合使用所述辅助接近光组件和所述接近光组件,能够判断障碍物的靠近方向,从而降低检测错误的概率。例如,所述辅助接近光组件能够检测所述终端顶部正上方的空间,所述接近光组件能够检测所述终端斜上方空间,当障碍物从正上方靠近或远离时,所述辅助接近光组件感应的能量变化大于所述接近光组件感应的能量变化,所述终端不启动对应于障碍物接近所述屏幕时的功能(例如通话中的息屏或亮屏);当障碍物从所述屏幕前方靠近或远离时,所述辅助接近光组件感应的能量变化小于所述接近光组件感应的能量变化,所述终端可启动对应于障碍物接近所述屏幕时的功能(例如通话中的息屏或亮屏)。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边框还包括相背设置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所述左侧面和所述右侧面连接在所述顶面与所述底面之间。所述左侧面和所述右侧面的中心面为中轴面。
所述通孔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通孔分别位于所述中轴面的两侧。所述灯罩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灯罩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通孔。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接近光组件分别经两个所述灯罩传输光线。
在本实施中,所述终端在所述中轴面的两侧分别排布两组接近感应组件(包括所述灯罩和所述接近光组件),从而兼顾用户左右手、耳体验,并且可通过两组接近感应组件的协同判断,保证接近检测性能。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所述发射器收容于所述灯罩内,所述接近光组件的接收器物理上独立于所述发射器,所述接收器位于所述屏幕与所述边框之间的缝隙中,或位于所述屏幕下方,所述屏幕可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diode,OLED)显示屏。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终端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能够相对滑动。其中,所述边框包括上边框和下边框。所述第一部分包括所述上边框和所述屏幕。所述第二部分包括所述下边框。所述通孔设于所述上边框时,所述第一部分还包括所述灯罩及所述接近光组件;所述通孔设于所述下边框时,所述第二部分还包括所述灯罩及所述接近光组件。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相对滑动呈打开状态时,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不重叠或部分重叠。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相对滑动呈闭合状态时,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基本完全重叠,或者第二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空间内。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终端的形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100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终端100例如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图1以终端1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图2是图1所示终端100的部分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终端100包括边框10、屏幕20、后盖30及接近光(proximity light)模组40。边框10为一体式结构,边框10具有大致相对的两个开口。屏幕20的周缘固接边框10。本申请实施例中“固接”是指两个构件连接后保持彼此相对固定的状态。屏幕20覆盖其中一个开口。后盖30的周缘固接边框10。后盖30覆盖另一个开口。屏幕20、边框10及后盖30共同围设出整机内腔。其中,边框10和后盖30可以一体成型。此时,边框10和后盖30可采用金属材料。或者,边框10和后盖30可通过组装形成一体结构。此时,边框10可采用金属材料。后盖30可采用金属材料或玻璃材料。接近光模组40收容于整机内腔。
用户使用终端100时,屏幕20面向用户,终端100设有屏幕20的一面视为终端100的正面,终端100设有后盖30的一面视为终端100的背面,边框10的外表面102视为终端100的周侧面。
其中,边框10设有通孔101。通孔101贯穿边框10,以连通边框10的相背的内侧空间(也即整机内腔)和外侧空间。通孔101的一侧开口设于边框10的外表面102。接近光模组40位于边框10内侧且部分收容于通孔101。接近光模组40能够通过通孔101射出光线和接收光线,以实现接近感应功能。
其中,屏幕20包括前盖和固定于前盖的显示屏。前盖可以采用玻璃材料。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也可以是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接近光模组40位于屏幕20的下方。接近光模组40在前盖上的投影与显示屏在前盖上的投影部分重叠或全部重叠;所述的全部重叠指的是接近光模组40在前盖的投影完全包含在显示屏在前盖的投影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100的接近光模组40通过边框10上的通孔101收发光线。屏幕20无需在其边缘区域预留用于出入光线的空间,其边缘区域的宽度得以减小、甚至实现无边框,屏幕20的显示区域得以增大,使得终端100的屏占比(screen-to-body ratio)较高。一种实施例中,终端100能够实现全面屏,终端100的屏占比大于90%。
其中,终端100还包括电池(图中未示出)、主板(图中未示出)等。电池、主板等可收容于边框10的内侧空间。电路板3可电连接至主板。主板上设有处理器、存储器等器件。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A,图3A是图2所示边框10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3A所示边框10所处视角是由图2所示边框10绕Y轴翻转大概180°后的视角。
边框10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1021和底面1022。顶面1021和底面1022为边框10的外表面102的一部分。边框10的外表面102还包括相背设置的左侧面1023和右侧面1024,左侧面1023和右侧面1024连接在顶面1021和底面1022之间。顶面1021与右侧面1024之间可通过弧面过渡。右侧面1024与底面1022之间可通过弧面过渡。底面1022与左侧面1023之间可通过弧面过渡。左侧面1023与顶面1021之间可通过弧面过渡。
用户使用终端100时,顶面1021大致朝上,底面1022大致朝下,左侧面1023靠近用户的左手边,右侧面1024靠近用户的右手边。
顶面1021向底面1022的垂直方向为竖直方向。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定义终端100的竖直方向为Y方向,底面1022向顶面1021的垂直方向也为竖直方向;定义终端100的水平方向为X方向,左侧面1023向右侧面1024的垂直方向为水平方向,右侧面1024向左侧面1023的垂直方向也为水平方向;定义终端100的厚度方向Z方向,大致垂直于屏幕20的方向为厚度方向。X方向、Y方向及Z方向彼此垂直。X方向和Y方向所在平面为XY平面。X方向和Z方向所在平面为XZ平面。Y方向和Z方向所在平面为YZ平面。XY平面、XZ平面及YZ平面彼此垂直。
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01的一侧开口设于顶面1021。此时,接近光模组40大致设于终端100的顶部。在其他实施例中,通孔101的一侧开口也可以设于外表面102的其他位置。
一种实施方式中,边框10的内侧设有凹槽103,凹槽103连通通孔101。接近光模组40可以部分收容于凹槽103。此时,接近光模组40与边框10复用一部分空间,使得边框10内侧能够排布更多器件,有利于终端100的轻薄化。
可以理解的是,在图1所示实施例中,边框10为一体式结构,故而盖设于边框10两侧的屏幕20及后盖30与边框10共同围设出整机内腔。
在其他实施例中,终端可以有其它形态。例如终端可以包括能够相对滑动的两部分。所述终端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和所述第一部分能够相对滑动。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相对滑动呈打开状态时,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可以不重叠或部分重叠。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相对滑动呈闭合状态时,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基本完全重叠,或者第二部分位于第一部分的空间内。第二部分可以小于第一部分的体积,或者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的体积大致相同。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终端的形态。
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B,图3B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边框10为分体式结构。边框10包括上边框1001和下边框1002。上边框1001与下边框1002之间能够相互滑动。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上边框1001和屏幕1003。所述第二部分包括下边框1002和后盖。通孔101设于上边框1001。此时,所述第一部分还包括接近光模组1004。
具体的,终端100还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1005。屏幕1003可固定于上边框1001远离下边框1002的一侧。上盖板可固定于上边框1001朝向下边框1002的一侧(图3B中由于视角关系未示出上盖板)。也即,屏幕1003和上盖板相背地位于上边框1001的前后两侧。屏幕1003、上边框1001及上盖板可共同围设出第一收容空间。通孔101设于上边框1001。接近光模组1004可收容于第一收容空间。下盖板1005固定在下边框1002朝向上边框1001的一侧,后盖固定在下边框1002远离上边框1001的一侧(图3B中由于视角关系未示出后盖)。也即,下盖板1005和后盖相背地位于下边框1002的前后两侧。下盖板1005和上盖板相对设置,后盖和屏幕1003相背设置。下盖板1005、下边框1002及后盖共同围设出第二收容空间。第二收容空间与第一收容空间均可用于收容终端100的内部器件。其中,终端100的第一部分包括屏幕1003、上边框1001、上盖板以及第一收容空间内的器件;终端100的第二部分包括下盖板1005、下边框1002、后盖以及第二收容空间内的器件。终端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能够相对滑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屏幕1003相当于其它实施例中的屏幕20;本实施例中的后盖相当于其它实施例中的后盖30。本实施例中接近光模组1004在终端中的位置和结构,与其它实施例中接近光模组40(包括灯罩1及接近光组件2,可参阅图5)在终端中的位置和结构相同,即其它各实施例中描述的结构,可以适用于本实施例中的终端。本实施例中边框10的其他结构(前文未提及部分)可参照其他实施例中边框10描述的结构。
其中,图3B中示例性地示意出可在第二收容空间中设置摄像头1006、受话器1007等器件。可在下盖板1005设置透光部1008,以使摄像头1006通过该透光部1008采集光线。可在下盖板1005上设置受话孔1009,以使受话器1007通过该受话孔1009出声。当上边框1001和下边框1002相对滑动呈打开状态时(也即图3B所示状态),透光部1008和受话孔1009相对屏幕20露出。当上边框1001和下边框1002相对滑动呈闭合状态时(上边框1001的外周侧面和下边框1002的外周侧面大体齐平),透光部1008和受话孔1009相对屏幕20重叠,透光部1008和受话孔1009被隐藏在终端100内部。
另一种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C,图3C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内容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01设于下边框1002。接近光模组1004可收容于第二收容空间。此时,所述第二部分还包括接近光模组1004。也即,所述第二部分还包括灯罩和接近光组件。
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6,图4是图2所示接近光模组40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接近光模组4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所示灯罩1的结构示意图。
接近光模组40包括灯罩1、接近光(proximity light)组件2及电路板3。
灯罩1包括固定部11和固接固定部11的嵌设部12。固定部11与嵌设部12可以一体成型。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1设有内陷的安装槽13。接近光组件2固定于电路板3。电路板3固定于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1且覆盖安装槽13。接近光组件2收容于安装槽13。换言之,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一侧形成一凹陷的空腔,接近光组件2收容于该空腔。电路板3覆盖安装槽13,能够使接近光组件2与灯罩1密封连接。其中,还可在固定部11与电路板3之间设置密封圈17,以提高密封性能。密封圈17可以为双面胶或胶水层。
嵌设部12背离固定部11的端面包括第一表面121。安装槽13的底壁包括第二表面131。接近光组件2发出的光线可以经过第二表面131和第一表面121后射出接近光模组40,接近光模组40外部的光线可以经过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后进入接近光组件2。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接近光组件2收容于安装槽13,接近光组件2大致嵌设于灯罩1内部,从而能够提高对光线的利用率。灯罩1也可以对接近光组件2起到结构保护作用。同时,终端100也可通过组装接近光组件2与灯罩1,以实现模块化,从而简化终端100的整机组装工艺。
其中,第一表面121可以为嵌设部12背离固定部11的端面的一部分,也可以为嵌设部12背离固定部11的端面的全部。接近光模组40安装于边框10(参阅图3A)时,灯罩1位于边框10内侧且部分收容于通孔101。部分或全部嵌设部12收容于通孔101。第一表面121通过通孔101的开口暴露在终端100外侧。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表面121为嵌设部12背离固定部11的端面的全部。也即,第一表面121覆盖嵌设部12背离固定部11的整个端面。该端面通过通孔101的开口暴露在终端100外侧。此时,整个端面均能够接收光线或发射光线,从而提高了对该端面的利用率,并且通孔101设于边框10外表面102的开口面积也可以对应设置为较小值。固定部11位于边框10内侧,例如,固定部11可收容于或部分收容于边框10内侧的凹槽103。凹槽103可以对固定部11起到收容和限位作用。第二表面131可以为固定部11的安装槽13的底壁的一部分。
一种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1包括固定面112。嵌设部12位于固定面112。嵌设部12为凸设在固定面112上的凸起部。嵌设部12包括限位面122。限位面122连接在固定面112与嵌设部12背离固定部11的端面之间。也即,限位面122连接在固定面112与第一表面121之间。限位面122为嵌设部12的周侧表面。嵌设部12部分或全部收容于通孔101时,限位面122面向通孔101的孔壁设置。
一种实施方式中,嵌设部12在固定面112上的投影落入固定面112范围内。此时,灯罩1大致呈上小下大的结构,固定部11能够很好地承载嵌设部12。固定部11中的光线能够经嵌设部12射出,固定部11也能够很好地接收嵌设部12的光线。其中,限位面122与固定面112的相交线包括两条相对的直线和相对地连接在两条直线之间的弧线。通孔101的孔壁的形状与限位面122的形状相适配。
一种实施方式中,接近光组件2包括发射器21和接收器22。发射器21用于发出发射光。发射光可以为红外光等不可见光。发射器21可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diode,LED)或垂直腔面发射体激光器(vertical-cavity surface-emitter laser,VCSEL)。接收器22用于接收感应光并形成对应的电信号。发射光经过灯罩1后形成出射光,出射光被障碍物反射后形成发射光,部分反射光经过灯罩1后形成感应光。本实施方式中,发射器21和接收器22均收容于安装槽13。其中,接近光组件2的接收器22具有感应面221,感应面221用于接收感应光。发射器21发出的发射光的方向大致垂直于感应面221。其中,接近光组件2固定于电路板3的一端,电路板3的另一端可用于安装连接器。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接近光组件2的发射器21收容于灯罩1内,接近光组件2的接收器22物理上独立于发射器21。例如,接收器22可以位于屏幕20与边框10之间的缝隙中,或位于屏幕20下方。屏幕20可采用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屏。
一种实施方式中,电路板3可以包括本体31和加强件32。本体31可以为柔性印刷电路板。加强件32用于加强部分本体31的强度。例如,加强件32可覆盖本体31用于覆盖凹槽103的部分,即本体31包括覆盖于凹槽103上的部分,加强件32覆盖于该部分上;以使电路板3能够更好地与灯罩1相固定和密封。
一种实施方式中,灯罩1包括一个或多个定位柱14。一个或多个定位柱14凸设于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1。一个或多个定位柱14用于定位电路板3,以使电路板3与灯罩1的组装精度较高。如图4所示,部分电路板3卡位于多个定位柱14所限定出的空间中,电路板3抵持多个定位柱14。
可以理解的,本实施例中,接近光组件2收容于灯罩1的安装槽13中,接近光组件2嵌设在灯罩1中。其他实施例中,接近光组件2也可以在空间上位于灯罩1外侧。灯罩1不再设置凹槽103,灯罩1具有与其他实施例相当的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接近光组件2面向第二表面131,以使发射器21发出的光线能够进入第二表面131,第二表面131射出的光线能够进入接收器22具有感应面221。
请一并参阅图2、图3A以及图5,一种实施方式中,终端100还包括密封件5。密封件5环绕嵌设部12设置。密封件5密封连接固定面112与边框10。密封件5可抵持凹槽103的底壁。密封件5可以为双面胶或胶水层。密封件5能够用于防止终端100外部的水汽、粉尘等经通孔101进入终端100内部,从而提升了终端100的防静电(electrical static discharge,ESD)性能和防过度电性应力(electrical over stress,EOS)性能,延长了终端100的使用寿命。
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图7是图2所示接近光模组40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接近光模组40的分解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灯罩1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热熔柱15。一个或多个热熔柱15凸设于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1。电路板3设有一个或多个通孔33。一个或多个热熔柱15穿过一个或多个通孔33。图7和图8所示结构示意出灯罩1包括一个热熔柱15的结构和电路板3包括一个通孔33的结构。
其中,热熔柱15采用热塑性塑料,通过加热使热熔柱15软化,并施加一定的力,使热熔柱15变形为想要的形状(比如磨菇头),冷却后保持形状不变,使得热熔柱15能够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形变后的热熔柱15将电路板3压紧在灯罩1上,同时两者之间的固定关系可靠,使得固定于电路板3上的接近光组件2不会在终端100的使用过程中相对灯罩1发生晃动,从而保证接近光组件2的检测可靠性。
一种实施方式中,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1凸设有多个支撑块16。终端100还包括密封圈17。密封圈17固定于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1且环绕多个支撑块16。电路板3抵持支撑块16及密封圈17。此时,由于热熔柱15在软化定型的过程中需要被施加一定的作用力,这部分作用力会作用在灯罩1与电路板3之间,因此当灯罩1设有多个支撑块16,且多个支撑块16能够抵持电路板3时,多个支撑柱能够支撑电路板3,从而使电路板3与灯罩1的相对位置得以保持,从而具有较高的组装精度。多个支撑块16还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定位柱14相配合,以更好地定位电路板3。密封圈17环绕多个支撑块16且抵持电路板3和灯罩1,有利于电路板3与灯罩1之间的密封连接。
一种实施方式中,图7和图8所示的多个定位柱14中的一个或多个定位柱14也可以置换成热熔柱。
一种实施方式中,还可通过点胶方式进一步固定电路板3与灯罩1。例如,固定部11背离嵌设部12的端面111凸设有一个或多个定位柱14。一个或多个定位柱14具有相对电路板3凸出的部分,对这部分与电路板3之间的交界处140进行点胶,以粘接电路板3与定位柱14,从而进一步固定电路板3与灯罩1。
请一并参阅图9至图11,图9是图1所示终端100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终端100在第一实施例中沿A-A线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图11是图10所示结构在一种使用状态中的示意图。其中,图9是图1所示终端100的俯视示意图。
屏幕20和后盖30分别固定于边框10的相背两侧。灯罩1位于边框10内侧且部分收容于通孔101。接近光组件2位于边框10内侧。接近光组件2用于向灯罩1射入发射光(如图10中朝向灯罩1的实线箭头所示)和接收经过灯罩1的感应光(如图10中远离灯罩1的虚线箭头所示)。发射光经过灯罩1后形成出射光(如图10和图11中远离灯罩1的实线箭头所示)。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图10和图11中用点画线示意出平面201)相交。也即,出射光朝向靠近屏幕20的方向倾斜。屏幕20所在平面201可以理解为屏幕20出光面所在平面。为方便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将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之间所形成的角定义为前倾角α。前倾角α也可以理解为出射光相对XY平面向靠近屏幕20方向倾斜的角。由于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相交,出射光具有前倾角,用户使用终端100且靠近屏幕20时,出射光能够射向用户,出射光被用户反射形成反射光(如图10中朝向灯罩1的虚线箭头所示),部分反射光经过灯罩1后形成感应光,接近光组件2接收感应光,并形成对应的信号。终端100能够通过信号判断用户与屏幕20的距离,从而判断是否有用户接近,进而可以在某些场景下熄灭或点亮屏幕20。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100能够通过灯罩1的光学折射效应改变光线的方向,使得接近光组件2发出的发射光经灯罩1后形成出射光,并且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相交,出射光能够射向位于屏幕20前方或接触屏幕20的障碍物,从而检测障碍物的靠近状态。由于通孔101设于边框10,灯罩1部分收容于通孔101,光线能够经灯罩1穿过通孔101,使得位于边框10内侧的接近光组件2实现检测。
接近光组件2能够根据用户使用场景感知障碍物(例如人脸)和屏幕20的距离。接近光组件2可用于类似常规打电话场景下的接近灭屏和日常使用的防误触场景。例如,用户将终端100放在口袋里,由于运动或偶然触碰导致屏幕20被点亮,这种条件下可能产生对屏幕20的错误操作,例如触发错误的密码解锁、轨迹解锁、拨打电话、指纹识别等场景。如果终端100没有设置防误触功能,在上述场景中容易因无意识的解锁等操作,导致终端100因为密码输入错误次数多而锁定、或者错误拨出电话等。通过增设接近光组件2实现防误触发时,可以在接近光组件2感测到用户与屏幕20较近时,通过软件屏蔽屏幕20的操作响应动作,使终端100对不同使用场景有更为准确的响应动作,提升了用户体验。在打电话的场景下,当终端100在进行通话的过程中(例如拨打电话或者接通电话时),可以根据接近光组件2判断是否有外部物体接近。如果有外部物体接近,则熄灭屏幕20,以防止通话过程中外部物体对屏幕20的误触;如果外部物体远离,则点亮屏幕20,以使得屏幕20处于可操作的状态。
其中,灯罩1包括相背设置的第一表面121(结合参阅图5)和第二表面131(结合参阅图6)。
第一表面121与边框10的外表面102齐平。换言之,第一表面121与边框10的外表面102平齐过渡。例如,若边框10的外表面102是平的,则第一表面121也是平的;若边框10的外表面102具有弧度,则第一表面121也具有弧度,且弧度与边框10的外表面102的弧度一致。本申请实施例中,以第一表面121具有弧度为例进行说明。
发射光经第二表面131进入灯罩1。出射光经第一表面121射出灯罩1。当出射光被障碍物反射形成反射光时,反射光经第一表面121进入灯罩1,反射光经灯罩1折射后由第二表面131射出感应光。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表面121与边框10的外表面102齐平,因此终端100的外观美观度高,并且不容易在第一表面121与边框10的外表面102之间堆积灰尘等脏污。
其中,第一表面121的外观颜色为黑色。边框10的外表面102也可以为黑色,以使第一表面121在外观上与边框10的外表面102的融合度较好。
请一并参阅图10及图12A至图12C,图12A是图10所示灯罩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B是图10所示灯罩1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C是图12B所示灯罩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12A至图12C所示的灯罩1结构对应于图6所示灯罩1结构。
灯罩1还包括吸光层18。吸光层18能够吸收红外光线。灯罩1包括固定部11和固接固定部11的嵌设部12。固定部11包括固定面112。嵌设部12位于固定面112。嵌设部12包括限位面122。限位面122连接在固定面112。
吸光层18部分覆盖或全部覆盖限位面122和固定面112。吸光层18的覆盖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吸光层18可以覆盖部分限位面122、覆盖部分固定面112、覆盖部分限位面122和部分固定面112、覆盖全部限位面122、覆盖全部固定面112、覆盖全部限位面122和全部固定面112、覆盖部分限位面122和全部固定面112,或者,覆盖全部限位面122和部分固定面112等。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吸光层18部分覆盖或全部覆盖限位面122和固定面112,且吸光层18能够吸收红外光线,因此吸光层18能够吸收杂散反射光,以对灯罩1内部的反射杂光进行抑制,从而将有效的被灯罩1折射扭转的光线选择性的发射出去,再选择性的接收进来,也即选择性地射出和接收有效的光线,实现光线滤波作用,提高了信噪比,保证了接近光组件2的接近感应的性能。
一种实施方式中,吸光层18涂覆整个固定面112和整个限位面122,以更好地吸收散光反射能量。图10中通过加粗线示意出了吸光层18,图12A中通过斜线覆盖区域突出示意出吸光层18所在位置。
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吸光层18涂覆固定面112和限位面122中杂讯反射路径较为集中的一个或多个区域。例如,如图12B和12C所示,图12B和图12C中通过斜线覆盖区域突出示意出吸光层18所在位置。吸光层18涂覆限位面122的两个区域和固定面112的两个区域。图12B中,限位面122被吸光层18覆盖的区域大致朝向后盖30,固定面112被吸光层18涂覆的区域邻接限位面122被吸光层18覆盖的区域。图12C中,限位面122被吸光层18覆盖的区域大致朝向屏幕20,固定面112被吸光层18涂覆的区域邻接限位面122被吸光层18覆盖的区域。本申请实施例中,固定面112和限位面122中杂讯反射路径集中的区域可以通过仿真获取。
其他实施例中,除了固定面112和限位面122,吸光层18还可覆盖灯罩1的表面中除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以外的其他区域。
其中,吸光层18采用黑色油墨材料。黑色油墨内的颗粒成分能够吸收光线能量。
请参阅图10,可选的,第一表面121可进行光学抛光处理。第二表面131也可以进行光学抛光处理。固定面112和限位面122可进行火花纹理处理,以保证低反射效果。
请参阅图10,可选的,发射光射入第二表面131的入射角小于等于40°。此时,灯罩1既通过光学折射效应满足光线的偏转需求,还可以对光线的反射光进行抑制,降低反射比例。也即,灯罩1通过将光线的反射能量与折射能量的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杂乱光线损耗的比例,使得接近光组件2具有更高的检测精确度。
一种实施方式中,灯罩1的材料可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或者,灯罩1的材料也可采用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PC)材料。当灯罩1所采用的材料不同时,发射光射入第二表面131的入射角的上限值也可对应调整。例如,灯罩1的材料采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时,发射光射入第二表面131的入射角小于等于35°。
一种实施方式中,灯罩1的材料的折射率范围可在1.49至1.53的范围内。
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13,图13是图10所示结构中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一种实施方式中,通孔101的轴线1011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相交。由于通孔101的孔壁与限位面122的形状相适配,限位面122上设有吸光层18,因此光线进出灯罩1的方向会受到通孔101的影响。故而当通孔101的轴线1011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相交时,有利于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相交的发射光射出,也有利于感应光进入接近光组件2。
一种实施方式中,通孔101的轴线1011平行于发射光的发射方向。此时,灯罩1能够通过更多接近光组件2检测所需的光线,并过滤一些无用的反射杂散光线。
一种实施方式中,请一并参阅图3A和图9,边框10包括相背设置的左侧面1023和右侧面1024。左侧面1023和右侧面1024连接在顶面1021与底面1022之间。左侧面1023和右侧面1024的中心面为中轴面1025。中轴面1025与左侧面1023之间的间距大致等于中轴面1025与右侧面1024之间的间距。通孔101的轴线1011位于中轴面1025与右侧面1024之间,且通孔101的轴线1011与中轴面1025之间的间距小于通孔101的轴线1011与右侧面1024之间的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通孔101的轴线1011偏离中轴面1025,然而通孔101仍位于靠近中轴线1011的位置处,使得灯罩1能够位于靠近终端100中间的位置。由于通孔101的一侧开口设于边框10的顶面1021,因此灯罩1位于靠近终端100顶部中间的位置,也即接近光组件2通过靠近终端100顶部中间的位置进行检测。此时,用户在接听电话时,接近光组件2也能够较好地兼顾用户左右手、耳体验,且保证较佳的接近感应性能。
其他实施方式中,通孔101的轴线1011位于中轴面1025与左侧面1023之间,且通孔101的轴线1011与中轴面1025之间的间距小于通孔101的轴线1011与左侧面1023之间的间距。同样的,本实施方式中接近光组件2也能够兼顾用户左右手、耳体验,且保证较佳的接近感应性能。
其他实施方式中,通孔101的轴线1011位于中轴面1025。由于灯罩1部分收容于通孔101,灯罩1的位置被通孔101限定。当通孔101的轴线1011位于中轴面1025时,灯罩1位于终端100的中间位置。由于通孔101的一侧开口设于边框10的顶面1021,因此灯罩1位于终端100顶部的中间位置,也即接近光组件2通过终端100顶部的中间位置进行检测。此时,用户在接听电话时,接近光组件2能够兼顾用户左右手、耳体验,且保证较佳的接近感应性能。
请一并参阅图9和图10,一种实施方式中,后盖30固定于边框10背离屏幕20的一侧。通孔101在边框10的外表面102上的开口与屏幕20之间的距离小于与后盖30之间的距离。也即,通孔101在边框10的外表面102上的开口与屏幕20之间的距离小于通孔101在边框10的外表面102上的开口与后盖30之间的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通孔101在边框10的外表面102上的开口相对后盖30更加靠近屏幕20,使得第一表面121相对后盖30更加靠近屏幕20,从而能够方便接近光组件2的接近感应检测。基于传统边框的弧形轮廓,边框10的外表面102可以大致为弧面且朝向屏幕20所在平面201倾斜,因此第一表面121也可大致朝向屏幕20所在平面201倾斜,有利于接近光组件2的出射光实现较大的前倾角。
其他实施例中,通孔101在边框10的外表面102上的开口与屏幕20之间的距离也可以等于或者大于通孔101在边框10的外表面102上的开口与后盖30之间的距离。此时,可通过对灯罩1的第二表面131的位置设定,使得接近光组件2的出射光具有符合需求的前倾角。
请一并参阅图10和图11,一种实施方式中,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之间形成大于等于25°的角。也即,前倾角α大于等于25°。本申请实施例中,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的锐角,也即出射光具有呈锐角的前倾角α时,出射光向屏幕20倾斜足够角度,出射光能够更好地覆盖接近光组件2所需检测的空间范围,从而满足终端100的使用需求。其中,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之间形成的角度大于等于25°时,出射光能够基本覆盖接近光组件2所需检测的空间范围,本申请实施例接近光组件2经边框10上的通孔101发出和接收光线时的检测效果,较为接近传统方案中通过前盖边缘区域(此时接近光组件位于屏幕周边)发出和接收光线的接近光组件的检测效果。
其中,在接近光组件2的感测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之间所形成的角度越大,接近光组件2在屏幕20所在平面201垂直方向的实际感测距离越远,对实际接近检测成功率越高。如图11所示,由于光线的能量在传播时被不断衰减,因此出射光的有效传播距离是有限的,接近光组件2所能感测的距离也是有限的。当出射光在有效传播距离内被反射形成反射光时,该反射光能够被接近光组件2感测到。如图11所示,假设出射光的有效传播距离为第一值,接近光组件2在屏幕20所在平面201垂直方向上的实际感测距离为第二值,则第二值与第一值的比与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之间所形成角度α的大小相关,当第一值不变时,α越大,第二值越大。即,出射光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之间所形成的角度α越大,接近光组件2在屏幕20所在平面201垂直方向的实际感测距离越远。
请一并参阅图2、图10、图14A至图15,图14A是图12A所示灯罩1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14B是图12A所示灯罩1沿第一基准面191剖开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2A所示灯罩1沿第一基准面191剖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A中通过加粗的点画线示意出第一基准面191的所在的大概位置。
边框10包括相背设置的顶面1021和底面1022。顶面1021和底面1022为边框10的外表面102的一部分。边框10的外表面102还包括相背设置的左侧面1023和右侧面1024,左侧面1023和右侧面1024连接在顶面1021和底面1022之间。用户使用终端100时,顶面1021大致朝上,底面1022大致朝下,左侧面1023靠近用户的左手边,右侧面1024靠近用户的右手边。
通孔101的一侧开口设于顶面1021。灯罩1和接近光组件2设于终端100的顶部。顶面1021向底面1022的垂直方向为竖直方向(也即Y方向)。灯罩1在竖直方向(也即Y方向)上的剖面包括垂直于屏幕20的第一基准面191。灯罩1包括多个平行于竖直方向(也即Y方向)且垂直于屏幕20的剖面,第一基准面191为其中一者。第一基准面191平行于YZ平面。第一基准面191与图9所示A-A线重合,因此图10所示灯罩1的剖面为第一基准面191。图14B所示灯罩1结构与图10所示灯罩1结构相对应。
第一表面121与第一基准面191相交且形成第一相交线1211。第二表面131与第一基准面191相交且形成第二相交线1311。第一相交线1211与第二相交线1311大致平行。接近光组件2的发射光的发射方向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相交。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相交线1211与第二相交线1311平行,因此经过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的光线不会或几乎不会在第一基准面191所在方向上发生偏转,也即不会在YZ平面上发生偏转。换言之,在YZ平面上,发射光经过灯罩1形成出射光时,出射光的方向与发射光的方向大致相同,从而保证较小的光学噪声,避免影响接近光组件2的接收性能的正常使用。发射光的方向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相交,则出射光的方向同样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相交。其中,发射光的方向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之间可以形成大于等于25°的角。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一表面121具有弧度时,第一相交线1211为弧线。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简化说明第一相交线1211与其他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将第一相交线1211等同于直线段(如图14B中虚线所示)进行说明,该直线段穿过第一相交线1211的两个端点。例如,图14B中,第一相交线1211平行于第二相交线1311,实际为穿过第一相交线1211的两个端点的直线段平行于第二相交线1311。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相交线1211与第二相交线1311之间形成夹角,实际为穿过第一相交线1211的两个端点的直线段与第二相交线1311之间形成夹角。后文实施例中,对于第一相交线与其他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请参阅本段说明进行理解。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31均垂直于第一基准面191。此时,第一表面121平行于第二表面131,光线经过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后的光路不会或几乎不会发生偏转,光线经过灯罩1时的光学噪音较小。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表面121可以为弧面,也可以为平面。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简化说明第一表面121与其他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将呈弧面的第一表面121等同于平面进行说明,该平面为第一表面121的边缘线所在的平面。例如,第一表面121垂直于第一基准面191,则为第一表面121的边缘线所在平面垂直于第一基准面191。第一表面121平行于第二表面131,则为第一表面121的边缘线所在平面平行于第二表面131。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31之间形成夹角,则为第一表面121的边缘线所在平面与第二表面131之间形成夹角。后文实施例中,对于第一表面与其他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请参阅本段说明进行理解。
请参阅图16,图16是图9所示终端100在第二实施例中沿A-A线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出射光(如图16中远离灯罩1的实线箭头所示)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之间形成大于等于45°的角。也即,前倾角α大于等于45°。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出射光的前倾角α大于等于45°时,接近光组件2的接近感应性能明显提高。其中,出射光的前倾角α可大于等于60°,接近光组件2的接近感应性能达到或更优于传统方案中通过屏幕周缘发出和接收光线的接近光组件的性能。
请一并参阅图16至图18,图17是图16所示灯罩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8是图17所示灯罩1沿第一基准面191剖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灯罩1在竖直方向(也即Y方向)上的剖面包括垂直于屏幕20的第一基准面191。第一基准面191与图9所示A-A线重合,因此图16所示灯罩1的剖面为第一基准面191。第一表面121与第一基准面191相交且形成第一相交线1211。第二表面131与第一基准面191相交且形成第二相交线1311。第一相交线1211与第二相交线1311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换言之,第一相交线1211与第二相交线1311之间形成第一角度β1,第一角度β1的开口朝向屏幕20。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相交线1211与第二相交线1311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因此经过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的光线会在第一基准面191所在方向上朝靠近屏幕20的方向偏转,也即在YZ平面上朝靠近屏幕20的方向偏转,从而增加出射光的前倾角α,以提高接近光组件2的接近感应性能。
其中,灯罩1通过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的相对位置关系,形成一个类似三棱镜的结构,使得光线经过灯罩1时发生折射,从而改变光路方向。并且,灯罩1通过第一表面121及第二表面131与屏幕20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经过灯罩1后的光线更加靠近屏幕20,从而增加出射光的前倾角α。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相交线1211与第二相交线1311之间形成大于等于45°的夹角。也即第一角度β1大于等于45°。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相交线1211与第二相交线1311之间的夹角大于等于45°时,可以使经过灯罩1的出射光的前倾角α较大,满足使用需求。
例如:图16中,发射光(朝向灯罩1的实线箭头所示)的入射角为25°,第一相交线1211与第二相交线1311之间的第一角度β1为50°,在灯罩1采用折射率为1.49的材料时,出射光(远离灯罩1的实线箭头所示)的出射角为56°。在XY平面上,出射光相对发射光向靠近屏幕20的方向偏离31°。
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31均垂直于第一基准面191。此时,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31亦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31之间形成夹角,灯罩1形成类似三棱镜的结构,光线经过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后进一步向靠近屏幕20的方向偏转。
一种实施方式中,接近光组件2发出的发射光(如图16中朝向灯罩1的实线箭头所示)可以倾斜射入第二表面131,发射光的发射角度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相交。发射光进入第一表面121时向靠近屏幕20的方向发生第一次偏转,光线射出第二表面131形成出射光(如图16中远离灯罩1的实线箭头所示)时向靠近屏幕20的方向发生第二次偏转,从而使得出射光具有更大的前倾角α。
请一并参阅图19至图21,图19是图9所示终端100在第三实施例中沿A-A线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图20是图19所示灯罩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1是图20所示灯罩1沿第一基准面191剖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接近光组件2发出的发射光垂直射入第二表面131。接近光组件2的感应面221大致平行于第二表面131。此时,发射光进入第二表面131时的光路几乎不变化,光线经第一表面121形成出射光时向靠近屏幕20的方向发生偏转,从而使得出射光具有更大的前倾角α。
本实施例中,由于发射光垂直射入第二表面131,因此发射光的反射损耗较少,光线利用率高。接近光组件2的感应面221大致平行于第二表面131,接近光组件2与第二表面131之间的间距可以较小,使得接近光组件2与灯罩1之间的排布更紧凑。
请一并参阅图9、图22至图25,图22是图9所示终端100在第四实施例中沿B-B线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图23是图22所示灯罩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4是图23所示灯罩1沿第二基准面192剖开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5是图23所示灯罩1沿第二基准面192剖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灯罩1在竖直方向(也即Y方向)上的剖面包括平行于屏幕20的第二基准面192。灯罩1包括多个平行于竖直方向(也即Y方向)且平行于屏幕20的剖面,第二基准面192为其中一者。第二基准面192平行于XY平面。第二基准面192垂直于第一基准面191。第二基准面192与图9所示B-B线重合,因此图22所示灯罩1的剖面为第一基准面191。图24所示灯罩1结构与图22所示灯罩1结构相对应。
第一表面121与第二基准面192相交且形成第三相交线1212。第二表面131与第二基准面192相交且形成第四相交线1312。第三相交线1212与第四相交线1312在靠近中轴面1025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换言之,第三相交线1212与第四相交线1312之间形成第二角度γ,第二角度的开口朝向中轴面1025。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灯罩1和接近光组件2无法排布在终端100中间时(例如避让排布于中间位置的受话器等器件),灯罩1和接近光组件2可以靠近终端100中间排布。由于第三相交线1212与第四相交线1312在靠近中轴面1025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因此经过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的光线会在第二基准面192所在方向上向靠近中轴面1025的方向偏转,也即在XY平面上向靠近终端100中间位置的方向偏转,从而使得接近光组件2能够检测终端100中间位置前方的空间,以兼顾用户左右手、耳体验,且保证较佳的接近感应性能。
请一并参阅图26A和图26B,图26A是图9所示终端100在第四实施例中沿A-A线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图26B是23所示灯罩1沿第一基准面191剖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灯罩1在竖直方向(也即Y方向)上的剖面包括垂直于屏幕20的第一基准面191。第一基准面191与图9所示A-A线重合,因此图26A所示灯罩1的剖面为第一基准面191。第一表面121与第一基准面191相交且形成第一相交线1211。第二表面131与第一基准面191相交且形成第二相交线1311。第一相交线1211与第二相交线1311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相交线1211与第二相交线1311也可以彼此平行。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100可以通过对灯罩1的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与屏幕20所在平面201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经过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的光线在YZ平面上朝靠近屏幕20的方向偏转,实现前倾。终端100还可以通过对灯罩1的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及第二表面131与中轴面1025的相对位置关系,使得经过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的光线在XY平面上向靠近终端100中间位置的方向偏转,实现终端100中间位置的检测。故而,可通过对灯罩1的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的设置,使得光线在YZ平面上和YZ平面上均发生偏转,两者叠加后的接近光组件2的出射光的出射角度,既保证了向靠近屏幕20方向的偏折,又保证了向靠近中轴面1025方向的偏折的效果,从两个维度空间上保证了接近光组件2检测的可靠性。
其中,在对第一表面121和第二表面131的相对位置关系及与屏幕20的位置关系、中轴面1025的位置关系进行设计时,也需要同时考虑灯罩1的光线滤波性能,以使光线既具有较大的折射偏转角,同时又不会被过滤掉太多的光线(也即折射衰减较小)。
请一并参阅图27A和图27B,图27A是图23所示灯罩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7B是图23所示灯罩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7C是图27B所示灯罩在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27A所示实施方式中,吸光层18涂覆整个固定面112和整个限位面122。图27A通过斜线覆盖区域突出示意出吸光层18所在位置。
图27B和图27C所示实施方式中,吸光层18涂覆固定面112和限位面122中杂讯反射路径较为集中的一个或多个区域。图27B和图27C中通过斜线覆盖区域突出示意出吸光层18所在位置。吸光层18涂覆限位面122的两个区域和固定面112的两个区域。图27B中,限位面122被吸光层18覆盖的区域大致朝向中轴面1025(参阅图9),固定面112被吸光层18涂覆的区域邻接限位面122被吸光层18覆盖的区域。图12C中,限位面122被吸光层18覆盖的区域大致背向中轴面1025(参阅图9),固定面112被吸光层18涂覆的区域邻接限位面122被吸光层18覆盖的区域。可以理解的是,吸光层18覆盖在图27B和图27C中斜线所覆盖区域时,主要用于抑制光线在XY平面上向靠近终端100中间位置的方向偏转时所产生的杂光。其中,吸光层18覆盖在图12B和图12C中斜线所覆盖区域时,主要用于抑制光线在YZ平面上朝靠近屏幕20的方向偏转时所产生的杂光。故而,吸光层18可同时覆盖图12B、图12C、图27B及图27C中斜线所覆盖区域,以吸收光线在XY平面上向靠近终端100中间位置的方向偏转、及在YZ平面上朝靠近屏幕20的方向偏转,两者折叠后所产生的杂光。
请一并参阅图28至图31,图28是图9所示终端100在第五实施例中沿C-C线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图29是图9所示终端100在第五实施例中沿D-D线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图30是图28所示灯罩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1是图30所示灯罩1沿第三基准面193剖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灯罩1在竖直方向(也即Y方向)上的剖面包括垂直于屏幕20的第三基准面193和第四基准面194。灯罩1包括多个平行于竖直方向(也即Y方向)且垂直于屏幕20的剖面,第三基准面193为其中一者、第四基准面194为其中另一者。第三基准面193与第四基准面194间隔设置。第三基准面193和第四基准面194平行于YZ平面。第三基准面193与图9所示C-C线重合,因此图28所示灯罩1的剖面为第三基准面193。第四基准面194与图9所示D-D线重合,因此图29所示灯罩1的剖面为第四基准面194。
第二表面131包括入射区域1313和出射区域1314。入射区域1313与出射区域1314可以彼此邻接设置,也可以彼此间隔设置。发射光经入射区域1313射入灯罩1。感应光经出射区域1314射出灯罩1。入射区域1313与第三基准面193相交且形成第五相交线1315。第一表面121与第三基准面193相交且形成第六相交线1214。出射区域1314与第四基准面194相交且形成第七相交线1316。第一表面121与第四基准面194相交且形成第八相交线1215。
其中,第五相交线1315与第六相交线1214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第七相交线1316与第八相交线1215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且第七相交线1316与第八相交线1215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五相交线1315与第六相交线1214之间的夹角。第五相交线1315与第六相交线1214之间的夹角为第三角度β2,第三角度β2的开口朝向屏幕20。第七相交线1316与第八相交线1215之间的夹角为第四角度β3,第四角度β3的开口朝向屏幕20。第四角度β3小于第三角度β2。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五相交线1315与第六相交线1214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因此经过入射区域1313和第一表面121的光线在YZ平面上向靠近屏幕20的方向偏转第一角。由于第七相交线1316与第八相交线1215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因此经过出射区域1314和第一表面121的光线在YZ平面上向靠近屏幕20的方向偏转第二角。由于第七相交线1316与第八相交线1215之间的夹角小于第五相交线1315与第六相交线1214之间的夹角,因此第二角小于第一角,灯罩1使得经过入射区域1313和第一表面121的光线向靠近屏幕20的方向偏转足够的角度,出射光具有较大的前倾角;并且使得经第一表面121和出射区域1314的感应光即发生偏转以被接近光组件2顺利接收,但是感应光的偏转角度相对较小,以降低感应光的折射衰减。
可以理解的,当第一表面121具有弧度时,第六相交线1214为弧线。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简化说明第六相交线1214与其他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将第六相交线1214等同于直线段进行说明,该直线段穿过第六相交线1214的两个端点。例如,第五相交线1315与第六相交线1214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实际为第五相交线1315与穿过第六相交线1214的两个端点的直线段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后文实施例中,对于第六相交线与其他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请参阅本段说明进行理解。
当第一表面121具有弧度时,第八相交线1215为弧线。本申请实施例中,为了简化说明第八相交线1215与其他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将第八相交线1215等同于直线段进行说明,该直线段穿过第八相交线1215的两个端点。例如,第七相交线1316与第八相交线1215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实际为第七相交线1316与穿过第八相交线1215的两个端点的直线段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后文实施例中,对于第八相交线与其他结构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请参阅本段说明进行理解。
一种实施方式中,可以使出射区域1314平行于接近光组件2的接收器22的感应面221,以使接收器22的感应方向垂直于出射区域1314,以减少感应光的折射衰减。
一种实施方式中,入射区域1313可以参阅第四实施例的部分特征进行设计,使得经过入射区域1313的光线在XY平面上向靠近终端100中间位置的方向偏转。出射区域1314可以垂直于第四基准面194。
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21与第二表面131均垂直于第三基准面193。此时,第五相交线1315与第六相交线1214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时,入射区域1313与第一表面121亦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入射区域1313与第一表面121之间形成夹角,入射区域1313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部分结构形成类似三棱镜的结构,光线经过入射区域1313与第一表面121后进一步向靠近屏幕20的方向偏转。第七相交线1316与第八相交线1215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时,出射区域1314与第一表面121亦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出射区域1314与第一表面121之间形成夹角,出射区域1314与第一表面121之间的部分结构形成类似三棱镜(接近光组件2的感应面221可平行于出射区域1314)的结构,光线经过第一表面121与出射区域1314后能够向远离屏幕20的方向偏转,以被接近光组件2接收。
请一并参阅图32至图35,图32是图9所示终端100在第六实施例中沿C-C线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图33是图9所示终端100在第六实施例中沿D-D线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图34是图32所示灯罩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5是图34所示灯罩1沿第三基准面193剖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入射区域1313与第三基准面193相交且形成第五相交线1315。第一表面121与第三基准面193相交且形成第六相交线1214。出射区域1314与第四基准面194相交且形成第七相交线1316。第一表面121与第四基准面194相交且形成第八相交线1215。第五相交线1315与第六相交线1214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第五相交线1315与第六相交线1214之间的夹角为第三角度,第三角度的开口朝向屏幕20。第七相交线1316平行于第八相交线1215。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五相交线1315与第六相交线1214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因此经过入射区域1313和第一表面121的光线在YZ平面上向靠近屏幕20的方向偏转第一角。由于第七相交线1316与第八相交线1215相平行,因此经过出射区域1314和第一表面121的光线在YZ平面上不发生或几乎不发生偏转。灯罩1使得经过入射区域1313和第一表面121的光线向靠近屏幕20的方向偏转足够的角度,出射光具有较大的前倾角;并且使得经第一表面121和出射区域1314的感应光不发生或几乎不发生偏转,从而降低感应光的折射衰减。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第五相交线1315与第六相交线1214在靠近屏幕20的方向上逐渐远离彼此。第七相交线1316与第八相交线1215的中间区域向背离彼此的方向凸出。此时,入射区域1313与第一表面121之间大致形成类似三棱镜的结构,出射区域1314与第一表面121之间大致形成类似凸透镜的结构。
请一并参阅图36和图37,图36是图2所示接近光模组40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7是图36所示灯罩1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灯罩1的安装槽13的底壁还包括第三表面132。第三表面132与第二表面131错开排布。终端100还包括红外发射灯6。红外发射灯6收容于安装槽13且固定于电路板3。红外发射灯6用于向第三表面132发射红外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红外发射灯6可用于实现红外遥控功能。红外发射灯6和红外接近组件共用灯罩1和电路板3,能够将红外遥控功能和接近感应功能整合成模块,以简化终端100的组装工艺,同时也能够在终端100外观上实现更加统一的效果。
其中,第三表面132上可设置菲涅尔波纹,以扩散红外发射灯6发出的红外光。
请一并参阅图38和图39,图3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100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9是图38所示终端100沿E-E线处的部分结构的剖视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终端100还包括接近光组件2(可参阅前述实施例)和辅助接近光组件7。边框10设有通孔101的一侧设有连通孔104。例如,通孔101设于边框10顶侧,也即通孔101的开口设于边框10的顶面1021时,连通孔104的开口也设于顶面1021。连通孔104与通孔101间隔设置。辅助接近光组件7位于边框10内侧,且通过连通孔104发射和接收红外光线。辅助接近光组件7发射红外光线的方向平行于屏幕20。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组合使用辅助接近光组件7和接近光组件2,能够判断障碍物的靠近方向,从而降低检测错误的概率。例如,辅助接近光组件7能够检测终端100顶部正上方的空间,接近光组件2能够检测终端100斜上方空间,当障碍物从正上方靠近或远离时,辅助接近光组件7感应的能量变化大于接近光组件2感应的能量变化,终端100不启动对应于障碍物接近屏幕20时的功能(例如通话中的息屏或亮屏);当障碍物从屏幕20前方靠近或远离时,辅助接近光组件7感应的能量变化小于接近光组件2感应的能量变化,终端100可启动对应于障碍物接近屏幕20时的功能(例如通话中的息屏或亮屏)。
请参阅图40,图40是本申请提供的终端100在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终端100的边框10包括相背设置的左侧面1023和右侧面1024。左侧面1023和右侧面1024连接在顶面1021与底面(图中未示出)之间。左侧面1023和右侧面1024的中心面为中轴面1025。
通孔10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通孔101分别位于中轴面1025的两侧。灯罩1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灯罩1分别安装于两个通孔101。接近光组件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接近光组件2分别经两个灯罩1传输光线。
在本实施中,终端100在中轴面1025的两侧分别排布两组接近感应组件(包括灯罩1和接近光组件2),从而兼顾用户左右手、耳体验,并且可通过两组接近感应组件的协同判断,保证接近检测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