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328821A - 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28821A
CN111328821A CN202010139472.0A CN202010139472A CN111328821A CN 111328821 A CN111328821 A CN 111328821A CN 202010139472 A CN202010139472 A CN 202010139472A CN 111328821 A CN111328821 A CN 1113288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ncozeb
pyraclostrobin
bactericide composition
composition containing
tes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394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徳勉
陈恒坚
王陈杰
王丹斌
张常庆
侯影
宋怀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UELIAN CHEMICAL CO Ltd
Shanghai Yuelian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UELIAN CHEMICAL CO Ltd
Shanghai Yuelian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UELIAN CHEMICAL CO Ltd, Shanghai Yuelian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UELIAN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39472.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28821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28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288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0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one or more single bonds to nitrogen atoms
    • A01N47/10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 A01N47/24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containing the groups, or; Thio analogues thereo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NPRESERVATION OF BODIES OF HUMANS OR ANIMALS OR PLANTS OR PARTS THEREOF; BIOCIDES, e.g. AS DISINFECTANTS, AS PESTICIDES OR AS HERBI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 A01N47/00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 A01N47/08Biocides, pest repellants or attractants, or plant growth regulators containing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a carbon atom not being member of a ring and having no bond to a carbon or hydrogen atom, e.g. derivatives of carbonic acid the carbon atom having one or more single bonds to nitrogen atoms
    • A01N47/10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 A01N47/12Carbamic acid derivatives, i.e. containing the group —O—CO—N<; Thio analogues thereof containing a —O—CO—N< group, or a thio analogue thereof, neither directly attached to a ring nor the nitrogen atom being a member of a heterocyclic ring
    • A01N47/14Di-thio analogues thereof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Pest Control & Pesticides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Zo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该组合物中所述吡唑醚菌酯的重量百分比占所述杀菌剂组合物的3~15%;所述代森锰锌的重量百分比占所述杀菌剂组合物的20~75%;所述杀菌剂组合物还包括烷氧基化牛油醇。

Description

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 菌剂组合物。
背景技术
吡唑醚菌酯,又名唑菌胺酯,主要作用小麦、花生、水稻、蔬菜、果树、烟 草、茶树、观赏植物、草坪等各种作物,防治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和卵菌纲 真菌引起的叶枯病、锈病、白粉病、霜霉病、疫病、炭疽病、疮痂病、褐斑病、 立枯病等多种病害。对黄瓜白粉病、霜霉病、香蕉黑星病、叶斑病、葡萄霜霉病、 炭疽病、白粉病、番茄和马铃薯的早疫病、晚疫病、白粉病和叶枯病等均有较好 防治效果。它能控制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纲、卵菌纲等大多数病害。对 孢子萌发及叶内菌丝体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具有保护和治疗活性。具有渗 透性及局部内吸活性,持效期长,耐雨水冲刷。被广泛用于防治小麦、水稻、花 生、葡萄、蔬菜、马铃薯、香蕉、柠檬、咖啡、果树、核桃、茶树、烟草和观赏 植物、草坪及其他大田作物上的病害。
然而由于单一的吡唑醚菌酯杀菌剂成分长期使用后病菌对此产生抗性,严重 影响吡唑醚菌酯的抑菌防治效果。此外,现有吡唑醚菌酯与其它成分复配得到的 杀菌药物稳定性等还存在一些问题,容易造成不稳定现象而影响药物功效的发挥, 尤其是在气候变化频繁的时候其防治效果与在实验室试验所得效果相差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 锌的杀菌剂组合物,所述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的重量比例为(3~20):(5~80); 所述杀菌剂组合物还包括烷氧基化牛油醇。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杀菌剂组合物还包括聚醚改性硅氧烷。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包括可湿性粉剂、种衣剂、 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原料包括1~5wt% 防冻剂,1~5wt%增稠剂,1~4wt%稳定剂,30~35wt%代森锰锌,5~10wt%吡 唑醚菌酯,1~10wt%烷氧基化牛油醇,1~10wt%聚醚改性硅氧烷,余量分散介 质;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葡萄糖、丙三醇、聚乙二醇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分散介质、稳定剂、烷氧基化牛油醇和聚醚改性硅氧烷加入到反应釜中, 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原药、增稠剂和防冻剂, 通过砂磨机研磨至粒径小于5微米即得。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烷氧基化牛油醇和聚醚改性硅氧烷的重量比 例为(1:4)~(4:1)。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的制备原料包括不饱和聚醚 和含氢硅油;所述不饱和聚醚包括烯丙醇聚醚和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环氧基 醚。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烯丙醇聚醚和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环氧 基醚的重量比例为(2~3):1。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杀菌剂组合物还包括岐化松香酸钾。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如上所述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 组合物在防治蔬菜果树砂皮病、霜霉病、疫病中的应用。
本发明中利用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组合制备得到杀菌组合物,利用它们之 间的协同增效作用提高杀菌组合物对蔬菜果树砂皮病、霜霉病、疫病的防治作用。 同时,利用烷氧基化牛油醇、聚醚改性有机硅氧烷等助剂之间的协同作用,提高 组合物的稳定性,以及改善杀菌剂组合物制备得到的可分散油悬浮剂悬浮率、杀 菌防治效果、改善药液在叶面上的展着性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中的技术特征作进一步清楚、 完整的描述,并非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
本发明中的词语“优选的”、“优选地”、“更优选的”等是指,在某些情况下可 提供某些有益效果的本发明实施方案。然而,在相同的情况下或其他情况下,其 他实施方案也可能是优选的。此外,对一个或多个优选实施方案的表述并不暗示 其他实施方案不可用,也并非旨在将其他实施方案排除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外。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 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 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 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 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 所述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的重量比例为(3~20):(5~80);所述杀菌剂组合 物还包括烷氧基化牛油醇。
优选的,所述烷氧基化牛油醇的重量占所述杀菌剂组合物的1~10wt%。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的重量比例为(5~10):(30~ 35)。
本发明中的所述吡唑醚菌酯化学名称为N-[2-[[1-(4-氯苯基)吡唑-3-基]氧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甲酯,分子结构如下: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031
吡唑醚菌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是一种线粒体呼吸抑制剂。它通 过阻止细跑色素b和C1间电子传递而抑制线粒体呼吸作用,使线粒体不能产生 和提供细胞正常代谢所需要的能量(ATP),最终导致细胞死亡。吡唑醚菌酯具 有较强的抑制病菌孢子萌发能力,对叶片内菌丝生长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持效 期较长,并且具有潜在的治疗活性。该化合物在叶片内向叶尖或叶基传导及熏蒸 作用较弱,但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活性较强。吡唑醚菌酯具有保护作用、治疗作用、 内吸传导性和耐雨水冲刷性能,且应用范围较广。虽然吡唑醚菌酯对所测试的病 原菌抗药性株系均有抑制作用,但它的使用还应以推荐剂量并同其他无交互抗性 的杀菌剂在桶中现混现用或者直接应用其混剂,并严格限制每个生长季节的用药 次数,以延缓抗性的发生和发展。
本发明中所述代森锰锌化学名称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锰和锌的络盐,CAS 号8010-01-7,分子式(C4H6MnN2S4)xZny,相对分子质量(265.24)x+(65.38)y,分 子结构如下: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041
本发明中的代森锰锌可以从市面上购买,也可以自己制备得到,合成步骤如 下:1)将二硫化碳缓慢滴入乙二胺和氢氧化钠的水溶液中,反应生成代森钠; 2)在代森钠中添加MnSO4反应生成代森锰;3)继续添加ZnSO4,生成代森锰 锌,反应结束后将获得的代森锰锌湿品与有机溶剂混合蒸馏脱水即可。
本发明中的所述烷氧基化牛油醇是牛油醇经过带有环氧基团的单体之间的 反应,进行烷氧基化处理的,结构含有长的脂肪族碳链的烷氧基链段的化合物。 申请人发现在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复合的杀菌组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烷氧基 化牛油醇,可以起到抗雨水冲刷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杀菌剂组合物对柑橘 砂皮病、黄瓜霜霉病、黄瓜疫病、葡萄霜霉病等的抑制,即便喷施药物后经过雨 水冲刷也不显著影响杀菌剂组合物的药效。可能是由于烷氧基化的牛油醇与吡唑 醚菌酯、代森锰锌具有较好的作用力,利用牛油醇分子上的长碳链和具有一定亲 水性的烷氧基链段,将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很好的相互分散,铺展在作物叶片 表面。同时由于牛油醇较大的碳链的疏水作用和烷氧基团的亲水作用之间达到一 定的平衡,可以使杀菌剂组合物的表面张力达到很低,进一步提高组合物的润湿 能力和铺展能力,能够较好的渗透进作物叶片表面同时在叶片表面形成膜层,使膜层与叶片表面的粘结力,从而延长组合物杀菌时间。
本发明中对烷氧基化牛油醇的来源并没有做特殊限定,可以通过本领域技术 人员所熟知的醇类的烷氧基化反应方法制备得到,也可以从市面上购买获得,可 以购买自赢创德固赛。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杀菌剂组合物还包括聚醚改性硅氧烷。优选 的,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的制备原料包括不饱和聚醚和含氢硅油;所述不饱和聚 醚包括烯丙醇聚醚和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环氧基醚。
本发明中的聚醚改性硅氧烷是利用聚醚中的不饱和双键和有机硅氧烷中的 端含氢发生反应,将聚醚链段接枝到有机硅氧烷骨架上增加有机硅氧烷分子链上 的剂极性团。由于代森锰锌分子结构中含有强极性的亚氨基、硫原子等基团,分 子内的作用力很强,容易团聚在一起,不易溶解和分散,与吡唑醚菌酯分子之间 的作用力有待提高。申请人发现通过在复配的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中加入一定 量的聚醚改性有机硅氧烷,同时与一定量的烷氧基化牛油醇协同作用,可以很好 的打破代森锰锌的分子内作用力,改善其与吡唑醚菌酯之间的作用力,同时改善 这些成分在分散介质中的分散性和稳定性,有助于该杀菌组合物在蔬菜果树等被 施予客体表面的铺展,同时还有助于避免杀菌组合物在使用过程中飘移,有助于 在作物表面成膜,延长组合物杀菌时间,提高杀菌率。
本发明中的聚醚改性硅氧烷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1)将100g八甲基环四硅氧烷、7.2g六甲基二硅氧烷、28.5g含氢量为1.56% 的高含氢硅油和6g酸性白土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到60℃反应4小时得到含氢量 为0.3%的低含氢硅油;
2)将50g所述低含氢硅油、95g不饱和聚醚、20g二甘醇和6.8mg铂铑络合 物溶液加入反应釜中,在反应温度为110℃,常压下,反应5小时,待没有多余 的Si—H键后降温即得。
优选的,所述烯丙醇聚醚和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环氧基醚的重量比例为 (2~3):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烯丙醇聚醚和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环氧基 醚的重量比例为2.5:1。本发明中所述烯丙醇聚醚选用浙江皇马化工有限公司的 烯丙醇聚醚HMS-232R(羟值约75mgKOH/g),所述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环 氧基醚选用南京钟山化工有限公司的HY系列产品,平均分子量为1000。
申请人发现通过调控烯丙醇聚醚和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环氧基醚的重 量比例,可以让杀菌组合物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分散稳定性,低温稳定性、高温稳 定性等得到显著提高。可能是由于通过上述两种单体可以很好的调控聚醚改性硅 氧烷的内聚能密度,提高聚醚改性有机硅氧烷与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之间的相 互作用力,促进上述药物随着聚醚改性硅氧烷等组分充分分散,避免药物粒子之 间因温度等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团聚、絮凝等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包括可湿性粉剂、种衣剂、可分 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
优选的,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原料还包括1~5wt%防冻剂,1~5wt% 增稠剂,1~4wt%稳定剂;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葡萄糖、丙三醇、 聚乙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中对所述增稠剂没有进行特殊限定,可以选用气相白炭黑、聚乙烯醇、 膨润士、凹凸棒士、硅酸镁锂等。
本发明中对所述稳定剂没有进行特殊限定,可以选用有机酸、有机碱、酯类、 醇类、醚类(如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分散介质、稳定剂、烷氧基化牛油醇和聚醚改性硅氧烷加入到反应釜中, 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原药、增稠剂和防冻剂, 通过砂磨机研磨至粒径小于5微米即得。
优选的,通过砂磨机研磨至粒径小于1微米,制得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
其中的分散介质即为溶剂,包括但不限于油酸甲酯或大豆油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烷氧基化牛油醇和聚醚改性硅氧烷的重量比例为(1: 4)~(4:1);优选的,所述烷氧基化牛油醇和聚醚改性硅氧烷的重量比例为2: 3。
本发明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上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使用方法,除常规使用方 法外,还可以采用低容量喷雾技术,将上述可分散油悬浮剂喷于相应作物上使用。
本发明中的低容量喷雾技术对高容量喷雾而言的,主要区别在于喷雾时所采 用的喷孔直径大小不同。一般所谓的高容量喷雾,系指喷雾器的喷孔直径为1.3 毫米,低容量喷雾是单位喷液量低于常量的喷雾方法。本发明中通过将喷雾机的 喷孔直径缩小,在压力恒定时,喷孔改小,雾滴变细,覆盖面积增加,单位面积 喷液用量显著降低,甚至降低到常规喷雾量的十分之一。通过这种使用方法可以 显著提高施药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劳动能耗,而且还能有效减少药物用量的同时 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避免对环境的污染和成本压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杀菌剂组合物还包括岐化松香酸钾;优选的,所述 岐化松香酸钾的用量占所述烷氧基化牛油醇的质量的20~50wt%。
本发明中的岐化松香酸钾为松香在触媒存在下,经过岐化反应使酸性树脂酸 分子之间通过氢转移实现重排,消除共轭双键体系来得到的。其结构式为: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071
申请人发现在本发明中的杀菌组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岐化松香酸钾,可以很 好的改善组合物药力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抑菌率。当上述杀菌组合 物制备成可分散油悬浮剂,而且同时使用烷基化牛油醇和聚醚改性硅氧烷时,所 述的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分散稳定性,即便将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等成分研磨至 小于1微米粒径的微粒,并将其分散在油酸甲酯或大豆油等分散介质中后仍然保 持很好的分散性,采用WFB-18A型和3MF-4型超低容量喷雾机能够均匀喷雾使 用,雾滴大小合适,能够在植物表面上得到很好的沉降和覆盖,并且由于相对较 小的尺寸,在植物丛中有较好的穿透性。此外,在上述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下, 可分散油悬浮剂的低温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的带提高,同时对蔬菜果树砂皮病、 霜霉病、疫病中的防治率等得到显著的改善。可能是在岐化松香酸钾、烷基化牛油醇和聚醚改性硅氧烷的相互作用之下,可以在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分散介质中形 成粒径小、厚度高的胶束,将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包覆在胶束内部,使其充分 分散,避免团聚和沉降。同时,由于代森锰锌是有机物分子与金属离子的络合物, 对体系的酸碱性、温度的高低等有着很高的敏感性,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容易出现 团聚、结块等问题。而通过岐化松香酸钾、烷基化牛油醇和聚醚改性硅氧烷的协 同作用之下,将代森锰锌包覆在特定粒径的胶束内,有利用上述三种成分所带有 的电荷特点,使胶束表面带有特定电荷,避免相邻胶束之间摩擦团聚的情况,使 可分散油悬浮剂的稳定性进一步得到提高,从而显著改善杀菌剂组合物的杀菌效 果。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实施例 只用于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 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本发明的内容做出的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 发明的保护范围。另外,如果没有其它说明,所用原料均为普通市售品。
实施例
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可分散油悬浮剂,包括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 菌剂组合物。
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2wt%蓖麻油聚氧乙烯醚、5wt%烷氧基化牛油醇和7wt%聚醚改性硅氧烷 加入到反应釜中,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6wt%吡唑醚菌酯和25wt% 代森锰锌原药、3wt%膨润土和2wt%乙二醇和余量的油酸甲酯研磨至粒径小于3 微米即得。
其中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00g八甲基环四硅氧烷、7.2g六甲基二硅氧烷、28.5g含氢量为1.56% 的高含氢硅油和6g酸性白土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到60℃反应4小时得到含氢量 为0.3%的低含氢硅油;
2)将50g所述低含氢硅油、95g烯丙醇聚醚(浙江皇马化工有限公司的烯丙 醇聚醚HMS-232R)、20g二甘醇和6.8mg铂铑络合物溶液加入反应釜中,在反 应温度为110℃,常压下,反应5小时,待没有多余的Si—H键后降温即得。
实施例2提供了一种可分散油悬浮剂,包括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 菌剂组合物。
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2wt%蓖麻油聚氧乙烯醚、8wt%烷氧基化牛油醇和4wt%聚醚改性硅氧烷 加入到反应釜中,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10wt%吡唑醚菌酯和35wt% 代森锰锌原药、3wt%膨润土和2wt%乙二醇和余量的油酸甲酯研磨至粒径小于3 微米即得。
其中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
实施例3提供了一种可分散油悬浮剂,包括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 菌剂组合物。
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3wt%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wt%烷氧基化牛油醇、1.6wt%岐化松香酸钾和6wt%聚醚改性硅氧烷加入到反应釜中,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5wt% 吡唑醚菌酯和30wt%代森锰锌原药、3wt%膨润土和2wt%乙二醇和余量的油酸甲 酯研磨至粒径小于3微米即得。
其中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与实施例1中的相同。
实施例4提供了一种可分散油悬浮剂,包括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 菌剂组合物。
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3wt%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wt%烷氧基化牛油醇、1.6wt%岐化松香酸钾和6wt%聚醚改性硅氧烷加入到反应釜中,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5wt% 吡唑醚菌酯和30wt%代森锰锌原药、3wt%膨润土和2wt%乙二醇和余量的油酸甲 酯研磨至粒径小于3微米即得。
其中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00g八甲基环四硅氧烷、7.2g六甲基二硅氧烷、28.5g含氢量为1.56% 的高含氢硅油和6g酸性白土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到60℃反应4小时得到含氢量 为0.3%的低含氢硅油;
2)将50g所述低含氢硅油、95g不饱和聚醚(烯丙醇聚醚和烯丙基聚氧乙烯 聚氧丙烯环氧基醚的混合物,重量比例为2.5:1)、20g二甘醇和6.8mg铂铑络 合物溶液加入反应釜中,在反应温度为110℃,常压下,反应5小时,待没有多 余的Si—H键后降温即得。
实施例5提供了一种可分散油悬浮剂,包括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 菌剂组合物。
所述油可分散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3wt%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wt%烷氧基化牛油醇、1.6wt%岐化松香酸钾和6wt%聚醚改性硅氧烷加入到反应釜中,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5wt% 吡唑醚菌酯和20wt%代森锰锌原药、3wt%膨润土和2wt%乙二醇和余量的油酸甲 酯研磨至粒径小于5微米即得。
其中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与实施例4中的相同。
实施例6提供了一种可分散油悬浮剂,包括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 菌剂组合物。
所述油可分散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3wt%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wt%烷氧基化牛油醇、1.6wt%岐化松香酸钾和6wt%聚醚改性硅氧烷加入到反应釜中,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5wt% 吡唑醚菌酯和10wt%代森锰锌原药、3wt%膨润土和2wt%乙二醇和余量的油酸甲 酯研磨至粒径小于5微米即得。
其中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与实施例4中的相同。
实施例7提供了一种可分散油悬浮剂,包括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 菌剂组合物。
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3wt%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wt%烷氧基化牛油醇、1.6wt%岐化松香酸钾和6wt%聚醚改性硅氧烷加入到反应釜中,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5wt% 吡唑醚菌酯和5wt%代森锰锌原药、3wt%膨润土和2wt%乙二醇和余量的油酸甲 酯研磨至粒径小于5微米即得。
其中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与实施例4中的相同。
实施例8提供了一种可分散油悬浮剂,包括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 菌剂组合物。
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3wt%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wt%烷氧基化牛油醇、1.6wt%岐化松香酸钾和6wt%聚醚改性硅氧烷加入到反应釜中,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3wt% 吡唑醚菌酯和24wt%代森锰锌原药、3wt%膨润土和2wt%乙二醇和余量的油酸甲 酯研磨至粒径小于5微米即得。
其中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与实施例4中的相同。
实施例9提供了一种可分散油悬浮剂,包括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 菌剂组合物。
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3wt%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wt%烷氧基化牛油醇、1.6wt%岐化松香酸钾和6wt%聚醚改性硅氧烷加入到反应釜中,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3wt% 吡唑醚菌酯和30wt%代森锰锌原药、3wt%膨润土和2wt%乙二醇和余量的油酸甲 酯研磨至粒径小于5微米即得。
其中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与实施例4中的相同。
实施例10提供了一种可分散油悬浮剂,包括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 杀菌剂组合物。
所述油可分散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3wt%蓖麻油聚氧乙烯醚、1.6wt%岐化松香酸钾和6wt%聚醚改性硅氧烷 加入到反应釜中,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5wt%吡唑醚菌酯和20wt% 代森锰锌原药、3wt%膨润土和2wt%乙二醇和余量的油酸甲酯研磨至粒径小于5 微米即得。
其中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与实施例4中的相同。
实施例11提供了一种可分散油悬浮剂,包括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 杀菌剂组合物。
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3wt%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wt%烷氧基化牛油醇、1.6wt%岐化松香酸钾加 入到反应釜中,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5wt%吡唑醚菌酯和20wt%代 森锰锌原药、3wt%膨润土和2wt%乙二醇和余量的油酸甲酯研磨至粒径小于5微 米即得。
其中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与实施例4中的相同。
实施例12提供了一种可分散油悬浮剂,包括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 杀菌剂组合物。
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3wt%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wt%烷氧基化牛油醇和6wt%聚醚改性硅氧烷 加入到反应釜中,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5wt%吡唑醚菌酯和20wt% 代森锰锌原药、3wt%膨润土和2wt%乙二醇和余量的油酸甲酯研磨至粒径小于5 微米即得。
其中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与实施例4中的相同。
实施例13提供了一种可分散油悬浮剂,包括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 杀菌剂组合物。
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3wt%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wt%烷氧基化牛油醇、1.6wt%岐化松香酸钾和6wt%聚醚改性硅氧烷加入到反应釜中,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5wt% 吡唑醚菌酯和20wt%代森锰锌原药、3wt%膨润土和2wt%乙二醇和余量的油酸甲 酯研磨至粒径小于5微米即得。
其中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100g八甲基环四硅氧烷、7.2g六甲基二硅氧烷、28.5g含氢量为1.56% 的高含氢硅油和6g酸性白土加入反应釜中,加热到60℃反应4小时得到含氢量 为0.3%的低含氢硅油;
2)将50g所述低含氢硅油、95g不饱和聚醚(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环氧 基醚)、20g二甘醇和6.8mg铂铑络合物溶液加入反应釜中,在反应温度为110℃, 常压下,反应5小时,待没有多余的Si—H键后降温即得。
性能评价
根据《农药室内生物测定实验准则杀菌剂》中规定的NY/T 1156.2-2006和 NY/T1156.2-2006的标准,采用含药培养法测定实施例中的杀菌组合物对黄瓜疫 病、葡萄霜霉病、黄瓜霜霉病、柑橘砂皮病的毒力测试。具体的:
1)参照生测标准方法NY/T 1156.2-2006,采用含药培养基法:取各单剂和 混剂系列浓度的药液3mL,加入冷却至45摄氏度的27mL的PDA培养基中,制 成所需要终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平板。然后从培养7天的柑橘树脂病(砂皮病)菌 菌落边缘制取6mm直径菌丝块,移至各系列含药培养基上,菌丝面朝下,每处 理4次重复。处理完毕,置于28摄氏度的恒温生化培养箱中培养。
统计分方法:实验处理7天后测量菌落直径,计算生长抑制率(%)。
D=D1-D2
其中:D表示菌落增长直径;D1表示菌落直径;D2表示菌饼直径。
I(%)=(D0-Dt)/D0*100
其中:I表示菌丝生长抑制率;D0表示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Dt表示药剂 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参照生测标准NY/T 1156.6-2006,根据Sun&Johnson(1960)的共毒系数法 (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 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药剂A的毒力指数*A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 数(%)+药剂B的毒力指数*B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其测试结果与表1所示。
2)参照声测标准方法NY/T 1156.3-2006,采用平皿叶片法。
孢子囊悬浮液配制:选择黄瓜发病叶片,用4摄氏度蒸馏水洗下叶片背面霜 霉病菌孢子囊,配成悬浮液(浓度控制在每毫升1*105个~1*107个孢子囊),4 摄氏度下存放备用。
将配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洒在施予叶片背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 叶片背面向上,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保湿箱中。在药剂处理后24小时,用准备 好的新鲜孢子囊悬浮液点滴10微升接种于叶片背面。每叶片接种4滴,每处理 5叶片,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接种后盖上皿盖,置于人工气候箱, 在每天连续光照/黑暗12h交替,温度为17~22摄氏度,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 件下培养。
统计方法:培养7天后,视空白对照发病情况测量记录病斑直径,计算防治 效果(%)。
P=(D0-D1/D0)*100
其中:P表示防止下效果,D0表示空白对照病斑直径,D1表示处理病斑直 径。
参照生测标准NY/T 1156.6-2006,根据Sun&Johnson(1960)的共毒系数法 (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 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药剂A的毒力指数*A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 数(%)+药剂B的毒力指数*B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其测试结果与表2所示。
3)参照声测标准方法NY/T 1156.3-2006,采用含药培养基法:取各单剂和混 剂系列浓度的药液3mL,加入冷却至45摄氏度的27mL的PDA培养基中,制成 所需要终浓度的含药培养基平板。然后从培养7天的黄瓜疫病菌菌落边缘制取 6mm直径菌丝块,移至各系列含药培养基上,菌丝面朝下,每处理4次重复。 处理完毕,置于28摄氏度的恒温生化培养箱中培养。
统计分方法:实验处理5天后测量菌落直径,计算生长抑制率(%)。
D=D1-D2
其中:D表示菌落增长直径;D1表示菌落直径;D2表示菌饼直径。
I(%)=(D0-Dt)/D0*100
其中:I表示菌丝生长抑制率;D0表示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Dt表示药剂 处理菌落增长直径。
参照生测标准NY/T 1156.6-2006,根据Sun&Johnson(1960)的共毒系数法 (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 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药剂A的毒力指数*A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 数(%)+药剂B的毒力指数*B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其测试结果与表3所示。
4)参照声测标准方法NY/T 1156.3-2006,采用平皿叶片法。
孢子囊悬浮液配制:选择葡萄发病叶片,用4摄氏度蒸馏水洗下叶片背面霜 霉病菌孢子囊,配成悬浮液(浓度控制在每毫升1*105个~1*107个孢子囊),4 摄氏度下存放备用。
将配配制好的药液均匀喷洒在施予叶片背面,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 叶片背面向上,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保湿箱中。在药剂处理后24小时,用准备 好的新鲜孢子囊悬浮液点滴10微升接种于叶片背面。每叶片接种4滴,每处理 5叶片,试验设不含药剂的处理作空白对照。接种后盖上皿盖,置于人工气候箱, 在每天连续光照/黑暗12h交替,温度为17~22摄氏度,相对湿度90%以上的条 件下培养。
统计方法:培养7天后,视空白对照发病情况测量记录病斑直径,计算防治 效果(%)。
P=(D0-D1/D0)*100
其中:P表示防止下效果,D0表示空白对照病斑直径,D1表示处理病斑直 径。
参照生测标准NY/T 1156.6-2006,根据Sun&Johnson(1960)的共毒系数法 (CTC)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作用,即CTC≤80为拮抗作用,80<CTC<120为 相加作用,CTC≥120为增效作用。
实测毒力指数(ATI)=(标准药剂EC50/供试药剂EC50)*100
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药剂A的毒力指数*A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 数(%)+药剂B的毒力指数*B药剂在混剂中所占的百分数(%)
共毒系数(CTC)=[混剂实测毒力指数(ATI)/混剂理论毒力指数(TTI)]*100。 其测试结果与表4所示。
表1杀菌组合物对柑橘树脂病(砂皮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151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以1:1,1:2,1:4,1:6,1: 8,1:10比例进行混合对柑橘树脂病菌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二者以1:6,1:8,1:10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最为明显。而实际生产中还需要特定的环境,加 工工艺,毒力等因素来进一步综合考虑。
表2杀菌组合物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161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以1:1,1:2,1:4,1:6,1: 8,1:10比例进行混合对黄瓜霜霉病菌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二者以1:6,1: 8,1:10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最为明显。而实际生产中还需要特定的环境,加 工工艺,毒力等因素来进一步综合考虑。
表3杀菌组合物对黄瓜疫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162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171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以1:1,1:2,1:4,1:6,1: 8,1:10比例进行混合对黄瓜疫病菌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二者以1:6,1:8, 1:10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最为明显。而实际生产中还需要特定的环境,加工工 艺,毒力等因素来进一步综合考虑。
表4杀菌组合物对葡萄霜霉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172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181
室内生测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以1:1,1:2,1:4,1:6,1: 8,1:10比例进行混合对葡萄霜霉病菌均表现出增效作用,其中二者以1:6,1: 8,1:10的比例混配增效作用最为明显。而实际生产中还需要特定的环境,加 工工艺,毒力等因素来进一步综合考虑。
此外申请人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可分散油悬浮剂进行分散稳定性测试、低温 稳定性和高温稳定性测试等。具体的:
1、高温稳定性的测试方法根据GB/T 19136-2003中的“液体制剂”检验方 法进行:54℃下,热贮4周后,对实施例所制备的可分散油悬浮剂进行测试,可 分散油悬浮剂稳定的液态,没有出现分层、凝固、沉淀等现象则合格;反之不合 格。
2、分散稳定性测试:根据HG/T 2467.11-2003中所述的方法进行测试,主 要为按规定浓度制备分散液,分别置于两刻度乳化管中直立静置一段时间,再倾 倒乳化管数次,观察最初、放置一段时间和重新分散后该分散液的分散性。其中
优级:最初分散性-完全分散;30min分散性-沉淀<5.0ml,乳膏或浮油<3.0ml; 重新分散性-24h沉淀<1.0ml,乳膏或浮油<2.0ml。
良级:最初分散性-完全分散;30min分散性-沉淀<8.0ml,乳膏或浮油<5.0ml; 重新分散性24h沉淀<1.5ml,乳膏或浮油<3.0ml。
不合格:最初分散性-不完全分散;30min分散性-沉淀>8.0ml,乳膏或浮 油>5.0ml;重新分散性-24h沉淀>1.5ml,乳膏或浮油>3.0ml。
3、低温稳定性根据GB/T 19137-2003中的“油悬浮剂”进行:若不出现沉 淀或分层等现象,恢复室温和搅拌后,能够重现其初始性质,则为合格,反之不 合格。
表5理化性能测试表
高温稳定性 分散稳定性 冻融稳定性
实施例3 合格 不合格
实施例4 合格 合格
实施例5 合格 合格
实施例6 合格 合格
实施例7 合格 合格
实施例8 合格 合格
实施例9 合格 合格
实施例10 不合格 不合格
实施例11 不合格 不合格
实施例12 不合格 不合格
实施例13 不合格 不合格
田间试验
申请人委托四川禾本科技有限公司对本发明中的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复 合可分散油悬浮剂进行了田间试验观察其对苹果树斑点落叶病和柑橘树树脂病 的防治效果,具体如下:
一、苹果树斑点落叶病
1.1作物与靶标:作物/苹果树/红富士
靶标/斑点落叶病[Alternaria mali;Marssonina coronaria]
1.2试验条件:试验于2019年7月19日至2019年8月9日在四川省汉源县 富林镇太平村苹果地进行。试验地面积1.5亩,苹果树品种:红富士,净作,树 龄8年,亩种植苹果60株,果实膨大期施药。该田块为红棕沙壤土,pH值6.1, 有机质含量24.5g/kg。前期未曾施药。
2试验设计与安排
2.1.1试验药剂
410克/升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上海悦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1.2对照药剂
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上海悦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
2.1.3试验处理
表6 2.1.3试验处理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201
2.2小区安排
2.2.1小区排列方式: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示意如下
表7 2.1.3小区排列方式
A1 C1 B1 D1 F1 E1
D2 B2 E2 F2 C2 A2
F3 E3 C3 B3 A3 D3
E4 F4 D4 A4 B4 C4
2.2.2小区面积和重复:4次重复,每小区2株树,小区间设有保护行。
2.3施药方式
2.3.1施药时间和次数:于苹果树发病前开始施药,连续施药2次。具体时 间:2019年7月19日,2019年7月30日。
2.3.2使用器械与施药方法:采用二次稀释法配制药液,主要配制工具有: 天平、量筒、移液管、玻璃棒等。用PB-16型喷雾器喷雾,喷雾压力0.2-0.4Mpa, 喷孔直径1mm,每株树用水量约1.25升。
2.3.4土壤资料:红棕沙壤土,pH值6.1,有机质含量24.5g/kg。
2.3.5防治非靶标生物情况:试验期间未施用其它药剂。
3调查与结果
3.1调查方法:每小区调查2株树,每株分东、西、南、北、中5个方向各 固定2个新稍(春稍和秋稍),定期调查其全部叶片,记录总叶数,各级病叶数。 分级方法: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0%以下;3级:病 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4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1%~65%;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66% 以上。
3.2调查时间与次数:于清水对照症状明显时调查1次。具体时间:2019年 8月9日。
3.3本试验遵从《农药登记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 GB/T17980.124-2004、SOP-TM-149a《苹果树斑点落叶病试验》,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211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212
3.4对其它生物的影响:试验期间未观察到供试药剂对其它生物有明显影响。
3.5试验结果
3.5.1防治效果:平均防效见表8。
表8 410克/升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苹果树斑点落叶病平均防效表
处理 病指 防效%
A 5.75 76.5bA
B 4.39 82abA
C 3.59 85.3aA
D 4.15 83aA
E 8.07 67cB
F 24.44
表中数据为4次重复平均值,方差分析由DPS(v7.05版)处理,字母表示差 异显著性(大写0.01水平、小写0.05水平,DMRT法)。
3.5.2安全性:试验期间苹果树生长正常,未观察到药害症状。
4评价与讨论
410克/升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800、1000、1200倍防治苹 果树斑点落叶病,清水对照症状明显时防效85.3%、82%、76.5%。对照药剂30% 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00倍、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清水对照症状明显 时防效分别83%、67%。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药剂1000倍与800、1200倍 防效相当。与对照药剂相比,供试药剂800、1000倍与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2500倍防效差异不显著,供试药剂各剂量防效显著高于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 剂600倍。
试验结果表明,410克/升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苹果树 斑点落叶病,防效随倍数减少而提高。清水对照症状明显时防效76.5-85.3%,病 指控制在5.75以下,远低于清水对照病指24.44,减轻了苹果树斑点落叶病危害, 防效较好。试验期间苹果树生长正常,未观察到药害症状。410克/升吡唑醚菌 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可用于防治苹果树斑点落叶病。
据今年试验结果,上海悦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410克/升吡唑醚菌 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苹果树斑点落叶病,推荐稀释800-1200倍(有 效成分341.7-512.5毫克/千克),于苹果树斑点落叶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药, 间隔7-10天,连续施药2次。
二、柑橘树树脂病
1.1作物与靶标:作物/柑橘树/沃柑
靶标/树脂病[Phomopsiscytosporella]
1.2试验条件:2019年4月20日至2019年5月30日在四川犍为县孝姑镇 紫云果园进行。该田块为黄壤土,pH值5.8,有机质含量21.6g/kg。试验地面 积1.5亩,高换后4年投产果园,品种:沃柑,株行距:3m×4m,亩栽55株, 试验前50天未使用任何杀菌剂。
2试验设计与安排
2.1.1试验药剂
410克/升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上海悦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1.2对照药剂
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上海悦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上海悦联化工有限公司)
2.1.3试验处理
表9 2.1.3试验处理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231
2.3施药方式
2.3.1施药时间和次数:谢花期2/3、幼果期、果实膨大期,间隔10天施药1 次,共3次。2.3.2使用器械与施药方法:采用二次稀释法配制药液,主要配制 工具有:天平、量筒、移液管、玻璃棒等。HD400型喷雾器喷雾,喷雾压力 0.2-0.4Mpa,喷孔直径1mm,每株树用水量约1.5升。
2.3.4土壤资料:黄壤土,pH值5.8,有机质含量21.6g/kg。
2.3.5防治非靶标生物情况:试验期间未施用其它药剂。
3调查与结果
3.1调查方法:每小区2株,按照东西南北中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个 梢,每个枝条查顶叶下4张叶片及全部果实,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分级方 法:0级:叶,果无病斑;1级:叶,果上褐点病斑面积占叶、果面积的5%以下; 3级:叶,果上褐点病斑面积占叶、果面积的6%-10%;5级:叶,果上褐点病斑 面积占叶、果面积的11%-25%;7级:叶,果上褐点病斑面积占叶、果面积的26%-50%; 9级:叶,果上褐点病斑面积占叶、果面积的51%以上。
3.2调查时间与次数:药前及3次药后20天各调查1次,共2次。具体时间: 2019年4月20日、2019年5月30日。
3.3试验依据及计算:本试验遵从《农药登记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农药田 间药效试验准则》、SOP-TM-073a《柑橘树脂病试验》,计算公式如下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241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242
3.4对其它生物的影响:试验期间未观察到供试药剂对其它生物有明显影响。
3.5试验结果
3.5.1防治效果:平均防效见表10。
表10410克/升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柑橘树树脂病平均防效表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243
表中数据为4次重复平均值,方差分析由DPS(v7.05版)处理,字母表示差异 显著性(大写0.01水平、小写0.05水平,DMRT法)。
3.5.2安全性:试验期间柑橘树生长正常,未观察到药害症状。
4评价与讨论
本次试验调查期间,果实处于膨大期,未显现出树脂病病状,故只调查了叶 片作发病情况分析。410克/升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800、1000、 1200倍防治柑橘树树脂病,3次药后20天叶片防效依次85.1%、83.0%、78.3%, 对照药剂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00倍、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3次药 后20天叶片防效分别78.6%、79.0%。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药剂800、1000 防效显著高于1200倍。与对照药剂相比,供试药剂800、1000倍防效显著高于 两组对照药剂,1200倍与其防效相当。
试验结果表明,410克/升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柑橘树 树脂病,防效随倍数减小而升高,800-1200倍3次药后20天叶片防效78.3-85.1%, 叶片病指控制在4.06以下,远低于清水对照叶片病指18.02,有效减轻了柑橘 树树脂病的危害,防效较好。试验期间柑橘生长正常,未观察到药害症状,410 克/升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可用于防治柑橘树脂病病。
据今年试验结果,上海悦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410克/升吡唑醚菌 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柑橘树树脂病,推荐稀释800-1200倍,在柑 橘树各次新梢抽发期、花谢2/3、幼果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间隔7-14天,连续 施药3次。
此外,申请人为了确保本发明中技术方案的可重复性,再次委托山西农业大 学农学院对本发明中的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进行了田间试验, 具体如下:
试验作物:苹果树;防治对象:苹果斑点落叶病Alternaria alternata
供试药剂:410克/升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
3环境及设施栽培情况
3.1试验地位置
山西省太谷县阳邑乡回马村。
3.2试验靶标情况
往年苹果树均有斑点落叶病发生,试验在发病初期第一次施药,田间有零星 病斑。
3.3试验作物品种和生长情况
试验作物品种:富士;生长情况:苹果树树龄8年,种植密度为50株/亩。
3.4试验地土壤类型
试验田为壤土,pH约为7.2,无套种作物。
3.5试验地水肥管理
肥水等管理条件均匀一致,排灌等管理水平中等,试验前后按常规农事操作。
3.6气象资料
第一次施药(7月21日)阴~多云,温度为23-34℃,平均温度26.9℃,相 对湿度为66%。第二次施药(7月31日)晴,温度为20-33℃,平均温度26.2℃, 相对湿度为64%。第三次施药(8月10日)晴,温度为18-30℃,平均温度24.6℃, 相对湿度为69%。试验期间有效降雨日8天,总降雨量为79.1mm,最大降雨在 2019年7月29日,降雨量为27.9mm。试验期间最高温度36℃,最低温度13℃。 无特别影响药效的灾害性气候,但相对往年,偏干旱,发病迟。
3.7防治其他病虫害的药剂资料
试验期间没有使用任何杀菌剂及杀虫剂,对试验结果没有影响。
4试验设计和安排
4.1试验药剂用量与编号
表11供试药剂试验设计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261
4.2小区安排
试验共设6个处理,每个处理4个小区,小区采取随机区组排列共计24小区。
表12小区排列表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262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271
4.2.2小区面积和重复
小区面积:每小区2棵成龄苹果树。
重复次数:4次重复。
4.3施药方法
4.3.1施药时期和方法
在苹果斑点落叶病发病初期开始施药,按照各处理所要求的用药量称量药剂, 兑水常规喷雾,要求喷雾均匀一致,不重喷、漏喷。空白对照喷施清水。
4.3.2施药器械
仪器编号:SP-F-003
仪器型号:海燕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3WBD-16型号,工作压力为 0.2-0.4MPa。
4.3.3施药时间和次数
本试验共施药3次,2019年7月21日第一次施药,2019年7月31日第二 次施药,2019年8月10日第三次施药。
4.3.4施药容量
每株树喷药液2升。
4.4调查方法,时间和次数
参考农业部《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杀菌剂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 (GB/T17980.124-2004),按照本试验单位SOP《杀菌剂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 (SXAU-SOP-F-015)进行。
4.4.1调查时间和次数
第一次调查:2019年7月21日第一次施药前调查,此时苹果树上出现零星 病斑,病情指数记为零。
第二次调查:2019年8月22日末次施药后12天调查防治效果,按分级标 准记载发病情况。
4.4.2调查方法
每小区两株均调查,每株分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各固定两个新梢, 调查其全部叶片,记录总叶数,各级病叶数。每片叶按病斑占叶面积的百分率分 级记录。
叶部被害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10%以下;
3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
5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26%-40%;
7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41%-65%;
9级:病斑占整个叶面积的66%以上。
4.4.3药效计算方法
采用的药效计算方法和公式如下:计算每小区的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计算 各处理的平均防治效果,采用SPSS 17.0软件DMRT法分析各处理间差异显著性。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281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282
4.5对作物的直接影响
每次施药后1天、3天、5天,观察药剂对苹果树及果实没有产生药害。
4.6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试验结束时,未调查产量和品质。
4.7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4.7.1对其他病虫害的影响
试验中未发现苹果树有其他病害,对虫害无影响。
4.7.2对其他非靶标生物和周围农作物的影响
试验中对其他非靶标生物和周围农作物没有影响。
5试验结果与分析
末次药后10天防效调查结果表明(表2):试验药剂410克/升吡唑醚菌酯· 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有效成份用量为341.7毫克/千克、410毫克/千克和512.5 毫克/千克时,防效分别为81.23%、85.83%和86.70%;对照药剂30%吡唑醚菌 酯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为200毫克/千克时,防效为84.22%,对照药剂80%代森 锰锌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用量为1000毫克/千克时,防效为82.92%。
试验结果采用Duncan新复极差法分析表明:在0.05及0.01的水平上,试 验药剂410克/升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的高浓度、中浓度、低浓 度及对照药剂的防效之间差异不显著。
表13410克/升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防治苹果斑点落叶病药 效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2398552790000291
6结论
建议在生产中推广使用410克/升吡唑醚菌酯·代森锰锌可分散油悬浮剂在苹 果斑点落叶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施药,间隔7-14天,施药次数3次,有效成份 用量为341.7-512.5毫克/千克(制剂稀释倍数800-1200倍)进行喷雾防治。供试 药剂试验剂量对苹果树及果实安全。
前述的实例仅是说明性的,用于解释本公开的特征的一些特征。所附的权利 要求旨在要求可以设想的尽可能广的范围,且本文所呈现的实施例仅是根据所有 可能的实施例的组合的选择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因此,申请人的用意是所附的权 利要求不被说明本发明的特征的示例的选择限制。而且在科技上的进步将形成由 于语言表达的不准确的原因而未被目前考虑的可能的等同物或子替换,且这些变 化也应在可能的情况下被解释为被所附的权利要求覆盖。

Claims (10)

1.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吡唑醚菌酯与代森锰锌的重量比例为(3~20):(5~80);所述杀菌剂组合物还包括烷氧基化牛油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剂组合物还包括聚醚改性硅氧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包括可湿性粉剂、种衣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分散粒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原料包括1~5wt%防冻剂,1~5wt%增稠剂,1~4wt%稳定剂,30~35wt%代森锰锌,5~10wt%吡唑醚菌酯,1~10wt%烷氧基化牛油醇,1~10wt%聚醚改性硅氧烷;所述防冻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葡萄糖、尿素、丙三醇、聚乙二醇、无机盐中的一种或多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分散油悬浮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分散介质、稳定剂、烷氧基化牛油醇和聚醚改性硅氧烷加入到反应釜中,混合分散;在高速剪切状态下加入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原药、增稠剂和防冻剂,通过砂磨机研磨至粒径小于5微米即得。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烷氧基化牛油醇和聚醚改性硅氧烷的重量比例为(1:4)~(4:1)。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聚醚改性硅氧烷的制备原料包括不饱和聚醚和含氢硅油;所述不饱和聚醚包括烯丙醇聚醚和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环氧基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烯丙醇聚醚和烯丙基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环氧基醚的重量比例为(2~3):1。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剂组合物还包括岐化松香酸钾。
10.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在防治蔬菜果树砂皮病、霜霉病、疫病中的应用。
CN202010139472.0A 2020-03-03 2020-03-03 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 Pending CN1113288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9472.0A CN111328821A (zh) 2020-03-03 2020-03-03 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39472.0A CN111328821A (zh) 2020-03-03 2020-03-03 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28821A true CN111328821A (zh) 2020-06-26

Family

ID=711740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39472.0A Pending CN111328821A (zh) 2020-03-03 2020-03-03 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28821A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3493A (zh) * 2020-07-23 2020-09-29 陕西农塔生物数据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增效杀虫助剂
CN114176092A (zh) * 2021-12-28 2022-03-15 利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含有代森锰锌和丙硫菌唑的纳米油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5316397A (zh) * 2022-09-08 2022-11-11 利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防治柑橘间座壳菌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
CN116267973A (zh) * 2022-09-08 2023-06-23 利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含有代森锰锌与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WO2024131338A1 (zh) * 2022-12-18 2024-06-27 张子勇 防治水果类病害的纳米悬浮剂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3017A (zh) * 2010-02-25 2012-10-24 阿克佐诺贝尔化学国际公司 用于茁长素活性除草剂的表面活性剂混合物
CN104247712A (zh) * 2014-03-19 2014-12-31 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可分散油悬浮剂
CN105638656A (zh) * 2014-12-02 2016-06-08 龙灯农业化工国际有限公司 一种农化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10041553A (zh) * 2019-05-15 2019-07-23 中山市东峻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可用于全水发泡体系的泡沫稳定剂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53017A (zh) * 2010-02-25 2012-10-24 阿克佐诺贝尔化学国际公司 用于茁长素活性除草剂的表面活性剂混合物
CN104247712A (zh) * 2014-03-19 2014-12-31 陕西上格之路生物科学有限公司 一种含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可分散油悬浮剂
CN105638656A (zh) * 2014-12-02 2016-06-08 龙灯农业化工国际有限公司 一种农化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10041553A (zh) * 2019-05-15 2019-07-23 中山市东峻化工有限公司 一种可用于全水发泡体系的泡沫稳定剂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713493A (zh) * 2020-07-23 2020-09-29 陕西农塔生物数据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增效杀虫助剂
CN111713493B (zh) * 2020-07-23 2021-10-29 陕西农塔生物数据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增效杀虫助剂
CN114176092A (zh) * 2021-12-28 2022-03-15 利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含有代森锰锌和丙硫菌唑的纳米油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15316397A (zh) * 2022-09-08 2022-11-11 利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防治柑橘间座壳菌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
CN116267973A (zh) * 2022-09-08 2023-06-23 利民化学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含有代森锰锌与吡唑醚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WO2024131338A1 (zh) * 2022-12-18 2024-06-27 张子勇 防治水果类病害的纳米悬浮剂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28821A (zh) 一种含有吡唑醚菌酯和代森锰锌的杀菌剂组合物
ES2825710T3 (es) Composiciones de Trichoderma y procedimientos de uso
CN101263821B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
KR20180007244A (ko) 바실러스 아밀로리쿼파시엔스를 이용한 식물의 생육촉진용 조성물 및 그 용도
CN109315400A (zh) 一种杀菌剂组合物
CN113100251A (zh) 一种包含卵磷脂的农用组合物
CN114617127B (zh) 一种农药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4488893A (zh) 一种含甲磺酰菌唑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复配组合物及制剂
CN111848295A (zh) 一种含亚磷酸钾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CN109329281A (zh) 一种含有大黄素甲醚和四霉素的杀菌剂组合物
WO2015152702A1 (es) Extractos de cascarillas agrícolas efectivo para modificar el metabolismo de la plantas
CN109832289A (zh) 一种含Picarbutrazox和精甲霜灵的农药组合物
CN107318865A (zh) 克菌丹和呋吡菌胺复配的农药组合物
CN113142232A (zh) 一种含丙硫菌唑、精甲霜灵和噻虫胺的种子处理剂及其应用
CN106689161A (zh) 含有picarbutrazox的杀菌组合物
CN116058381B (zh) 一种含有噻霉酮和氯啶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557350B (zh) 一种稳定高防效的除草剂及其应用
KR102758064B1 (ko) 식물 병원균에 대한 항균 활성을 갖는 아우레오바시디움 풀루란스 mhau2101 균주 및 이의 용도
EP3145311B1 (en) Biologically active synergistic composition
CN104938514B (zh) 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植物源化合物增效组合物
CN114711241B (zh) 一种包含氟吗啉和精甲霜灵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8902162A (zh) 一种植物生长调节组合物、制剂及其应用
CN109699665B (zh) 一种含有克菌丹的种衣剂及其应用
CN101647447A (zh) 杀菌组合物
CN116508763A (zh) 一种混配组合物用于防治马铃薯疫病的防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