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314215A - 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及计算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及计算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14215A
CN111314215A CN202010097121.8A CN202010097121A CN111314215A CN 111314215 A CN111314215 A CN 111314215A CN 202010097121 A CN202010097121 A CN 202010097121A CN 111314215 A CN111314215 A CN 1113142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ysical interface
switch
processing device
physical
networ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9712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过育红
仇大玉
张银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yun Dat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yun Dat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yun Data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yun Dat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9712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142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142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42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6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 H04L41/0654Management of faults, events, alarms or notifications using network fault recovery
    • H04L41/0663Performing the actions predefined by failover planning, e.g. switching to standby network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及计算装置,该方法包括:检测第一物理接口在三层网络中的上行链路中的稳定性,并在上行链路处于稳定状态时,将第二物理接口与处理设备之间所形成的下行链路予以开放,以通过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在外网与处理设备之间建立至少两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第一物理接口和第二物理接口成对设置于同一交换机中,并将所有交换机连接处理设备。通过本发明所揭示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及计算装置,实现了三层网络中组网的高可用,解决了不稳定的三层网络中所配置的上行链路中的故障转移时间较长的缺陷,确保了处理设备向转发数据报文至外网的可靠性与高可用性。

Description

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及计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及计算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用户的业务量的不断增加,对业务的可靠性和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用户的需求,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往往会采用HA(High Availability)集群来实现对业务的处理。在高可用集群中,需要各节点之间协同一致来保证集群对业务处理的有效性。如果集群中某个节点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集群的工作性能,因此需要集群具有能够快速对问题节点进行处理的功能,从而保证集群的可靠性和对业务处理的有效性。
为保证集群的高可用性,在虚拟服务器或者服务器在访问外网时,通常会在虚拟服务器或者服务器与外网之间设置两路或者两路以上的上下行数据报文转发链路,并在数据报文转发链路中分别设置交换机,以控制单独地控制一条数据报文转发链路。通过路由协议实现数据报文在上行端口故障时自动关闭下行端口,并将数据报文的转发流量转移到其他数据报文转发链路中,以确保服务器的可用性。
然而,当下行链路的物理端口被打开时,下行链路的流量将进入上行端口与外网之间所形成的上行链路中,而上行链路由于外网稳定性具有不确定性的客观因素(例如外网拥塞、流量限制等),从而导致上行链路中转发至外网的数据报文会发生丢包现象,从而导致高可用集群中故障转移时间较长,用户体验不佳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揭示一种服务器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及计算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尤其为了解决在高可用集群中由于服务器与外网之间所形成的一条转发链路发生故障而需要切换数据报文的转发链路时所存在的转发链路切换失效的问题,实现对数据报文在外网与处理设备(例如服务器)之间的高效转发。
为实现上述第一个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第一物理接口在三层网络中的上行链路中的稳定性,并在上行链路处于稳定状态时,将第二物理接口与处理设备之间所形成的下行链路予以开放,以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在外网与处理设备之间建立至少两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所述第一物理接口和所述第二物理接口成对设置于同一交换机中,并将所有交换机连接处理设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所述第二物理接口呈成对设置,所述交换机的第二物理接口均连接至位于二层网路中的处理设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所述第二物理接口呈成对设置,并部署于一个交换机中,以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所述第二物理接口对至少两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实现端口级的链路切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所述第二物理接口呈成对设置,并分别部署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换机中,以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所述第二物理接口对至少两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实现设备级的链路切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处理设备与外网之间通过至少两个交换机建立至少两条上行链路与两条下行链路,对所述交换机接入上行链路的第一物理接口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进行检测,以匹配出能够将数据报文转发至处理设备的下行链路,以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在外网与处理设备之间建立至少两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对所述交换机接入上行链路的第一物理接口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进行检测具体采用下述一种或者几种路由协议进行检测:
采用静态路由协议对第一物理接口执行稳定性检测;
采用动态路由协议对第一物理接口执行稳定性检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采用静态路由协议对第一物理接口执行稳定性检测具体为:
采用BFD协议或者ICMP协议对所有基于第一物理接口所配置出的上行链路的稳定性进行检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采用动态路由协议对第一物理接口执行稳定性检测具体为:
采用OSPF协议或者BGP协议对对所有基于第一物理接口所配置出的上行链路的稳定性进行检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
拒绝不稳定的第一物理接口与外网之间在三层网络中建立上行链路。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处理设备配置多个物理网卡,所述物理网卡的端口进行聚合,以形成聚合端口;所述聚合端口接收到自所述交换机下发的服务请求,使用ARP表向交换机发送源MAC地址为所述处理设备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为聚合端口组对应的MAC地址的数据报文;
所述交换机接在收到处理设备发送的数据报文后,将数据报文所包含的源MAC地址替换为交换机对外网暴露的第一物理接口所包含的MAC地址,并将其目的MAC地址替换为下一跳设备的MAC地址后转发至外网。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处理设备配置的多个物理网卡执行绑定,以向所有交换机暴露具唯一IP地址的虚拟网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处理设备是至少为一个服务器或者由至少一个服务器所组成的集群服务器。
基于相同发明思想,本发明还揭示了一种计算装置,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设备,至少两个与处理设备连接的交换机;
所述交换机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入外网,所述交换机通过第二物理接口连接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处理设备与外网之间进行数据报文转发时,执行如上述任一项发明创造所述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本发明所揭示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及计算装置,实现了三层网络中组网的高可用,解决了不稳定的三层网络中所配置的上行链路中的故障转移时间较长的缺陷,确保了处理设备向转发数据报文至外网的可靠性与高可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的整体流程图;
图2为运行本发明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的计算装置的拓扑图;
图3为运行该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的计算装置的拓扑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术语“逻辑”包括用于执行任务的任何物理和有形功能。例如,流程图中所示的每个操作对应于用于执行该操作的逻辑组件。可以使用例如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的软件、硬件(例如,芯片实现的逻辑功能)等、和/或其任何组合来执行操作。当由计算设备实现时,逻辑组件表示作为无论以何种方式实现的计算机系统的物理部分的电组件。
短语“配置为”或者短语“被配置为”包括可以构造任何种类的物理和有形的功能以执行标识的操作的任何方式。功能可以被配置为使用例如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的软件、硬件(例如,芯片实现的逻辑功能)等、和/或其任何组合来执行操作。
实施例一:
参图1至图3所揭示的本发明一种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以下简称“方法”)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通过该方法执行单向和/或双向的数据报文转发操作。数据报文可基于响应于用户的请求,由计算装置100执行用户发起的请求产生所产生,因此数据报文在图3中建立南北向的数据链路,且数据链路包括多条连接交换机与外网30之间的上行数据链路(即上行链路),以及多条连接交换机与一个或者多个服务装置之间的下行数据链路(即下行链路)。
该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与步骤S2。
步骤S1、检测第一物理接口在三层网络31中的上行链路中的稳定性,并在上行链路处于稳定状态时,将第二物理接口与处理设备40之间所形成的下行链路予以开放。
为提高数据报文转发过程的可靠性与应用该方法的服务器或者集群服务器的高可用性,在本实施例所示出的场景中,处理设备(即服务器或者集群服务器的上位概念)配置有物理网卡NIC-1与物理网卡NIC-2,且物理网卡的数量与交换机(例如交换机10与交换机20)的数量一致。三层网络31与二层网络32之间部署的交换机的数量并非限于两个,也可为三个或者数量更多(例如图3所示出的交换机10、交换机20至交换机N)。二层网络(L2)32是数据链路层,三层网络(L3)31是网络层。在二层网络32中,数据报文只能在一个子网间进行交换,如果要跨子网传输数据,则需要借助三层网络31的路径规划功能,即通过交换机10、交换机20去实现路径规划。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交换机10配置PORT-1与PORT-2,交换机20配置PORT-3与PORT-4,PORT-1与PORT-3均为第一物理接口,PORT-2与PORT-4均为第二物理接口,且交换机10的PORT-2连接物理网卡NIC-1,并建立一条下行链路,交换机20的PORT-4连接物理网卡NIC-2,并建立另一条下行链路。PORT-1与外网30建立一条上行链路,PORT-3与外网30建立另一条上行链路。第一物理接口与所述第二物理接口呈成对设置,并分属于至少两个交换机或者仅分属于同一个交换机(例如交换机10或者交换机20,并在其中一个交换机中配置出多个第一物理接口与多个第二物理接口),以通过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对至少两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实施链路切换,以实现高可用(HA)与故障转移。所有交换机的第二物理接口均连接至位于二层网路32中的处理设备40。处理设备40的任务是接受用户的请求服务,该请求服务可以是基于云平台的各种操作,例如:迁移操作请求、写请求、读请求等,当请求服务被处理设备40执行完毕后所产生的数据报文通过交换机10或者交换机20所构建的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将数据报文在处理设备40与外网30之间进行单播或者广播,最终由外网30通过指定的网络接口与协议,对用户发起的服务请求予以响应。由于交换机的转发路径不是一台交换机选出来的,而是多个交换机共同选择出来的最优下一跳地址,因此对交换机10或者交换机20的转发路径规则的设定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申请人指出在本实施例所揭示的转发方法中,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数据转发通道既可以基于一个交换机单独实现(即本申请所指的端口级的链路切换),也可依赖交换机10与交换机20等多个交换机共同实现(即本申请所指的设备级的链路切换),以实现毫秒级的收敛速度,因此能够满足实时性要求苛刻的组网环境。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处理设备40与外网30之间通过至少两个交换机建立至少两条上行链路(即,箭头5与箭头6构成一条上行链路,箭头7与箭头8构成另一条上行链路)与两条下行链路(即,箭头1与箭头2构成一条下行链路,箭头3与箭头4构成另一条下行链路),对所述交换机接入上行链路的第一物理接口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进行检测,以匹配出能够将数据报文转发至处理设备40的下行链路,以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在外网30与处理设备40之间建立至少两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参图3所示出的数据报文转发通道80与数据报文转发通道81),且数据报文转发通道的数量决定于计算装置100配置的交换机的数量。参图3所示,如果计算装置100中包含N个交换机,则会形成2×N个或者数量更多的数据报文转发通道,只要确保其中一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能够在外网30与处理设备40之间建立完整的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即可;其中,一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由一个交换机所形成的一条上行链路与一条下行链路构成。结合图2所示,申请人指出,交换机10及交换机20所配置的第一物理接口PORT-1与PORT-3,以及第二物理接口PORT-2与PORT-4也可部署于同一个交换机中,以实现端口级的链路切换,并且交换机10与交换机20接入三层网络31的第一物理接口与接入二层网络32的第二物理接口的数量可进一步配置大于两个,且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所配置的数量不需要配置为相等。
更具体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对第一物理接口(PORT-1或者PORT-3)在三层网络31中是否稳定进行检测,并只有在第一物理接口处于稳定状态下,才开放位于同一个交换机接入二层网络32的第二物理接口。例如,如果检测到交换机10的PORT-1是稳定的,则打开交换机10的PORT-2;如果检测到PORT-1是不稳定的,则不打开交换机10的PORT-2,且此时如果检测到交换机20的PORT-3是稳定的,则打开交换机20的PORT-4,从而通过PORT-3与PORT-4建立完整的上行链路与下行链路。在本发明中,如果检测到PORT-1是不稳定的,则拒绝开放PORT-2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避免处理设备40在上行链路中由于三层网络31的不稳定所导致的丢包现象,从而保证了对用户发起的访问请求的响应效果与响应效率。通常的,在集群服务器或者数据中,为了提高网络安全性,会配置多个交换机,因此如果箭头5与箭头6所构成的上行链路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则建立箭头1与箭头2所构成的下行链路,从而将PORT-2与物理网卡NIC-1建立数据报文转发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对所述交换机接入上行链路的第一物理接口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进行检测具体采用下述一种或者几种路由协议进行检测:首先,采用静态路由协议对第一物理接口执行稳定性检测;然后,采用动态路由协议对第一物理接口执行稳定性检测。当使用静态路由协议与动态路由协议对第一物理接口(例如PORT-1或者PORT-3)执行稳定性检测后判定该第一物理接口处于稳定状态后,才将第二物理接口(例如PORT-2或者PORT-4)予以开放。由于在实际场景中在外网30与处理设备40之间至少建立两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因此可在其中一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出现故障时,将数据报文在另一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中予以转发操作。
采用静态路由协议对第一物理接口执行稳定性检测具体为:
采用BFD协议或者ICMP协议对所有基于第一物理接口所配置出的上行链路的稳定性进行检测。当采用ICMP协议进行稳定性检测时,使用ICMP Request来检测下一跳是否可达。当使用BFD协议时,使用BFD协议的回声功能,将回声报文IP头的发送端和对端地址设置为发生回声报文的接口的IP地址,并将回声报文发送至对端。对端与发送端连接并周期性地发送BFD回声报文,对端不对此数据报文进行处理,而只将此数据报文转发再发回给发送端。从而根据是否能收到BFD会话报文来检测上行链路是否恢复稳定。
BFD协议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标准化的介质无关和协议无关的快速故障检测机制,并具有以下优点:对相邻转发引擎之间的通道提供轻负荷、快速故障检测。这些故障包括接口、数据链路,甚至有可能是转发引擎本身。用单一的机制对任何介质、任何协议层进行实时检测。采用BFD可以实现快速检测并监控网络中链路或IP路由的转发连通状态,改善网络性能。相邻系统之间通过快速检测发现通信故障(非相邻之间通过与路由联动),可以更快地帮助用户建立起备份通道以便恢复通信,保证网络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对端”与“发送端”分别对交换机10与交换机20,并在存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交换机时,“对端”与“发送端”分别对应任意一对交换机。
采用动态路由协议对第一物理接口执行稳定性检测具体为:采用OSPF协议或者BGP协议对对所有基于第一物理接口所配置出的上行链路的稳定性进行检测。
当动态路由协议(例如OSPF协议)运行,动态检测OSFP的邻接状态,从Loading变为Full的时候表示邻接状态Loading Done了,意味着这条上行链路通道已经稳定了。当动态路由协议(例如BGP协议)运行时,动态检测BGP是否与位于上行链路中的交换机建立了稳定连接。BGP会和位于上行链路中的交换机建立邻居关系,并建立TCP连接已互相发布路由,同时会有Keepalive的消息在维护邻居关系,通过邻居关系和Keepalive的健康状态就可以知道BGP是否与上行链路中的交换机建立稳定的网络连接,由此判断上行链路是否稳定。
当采用静态路由协议及动态路由协议对第一物理接口执行稳定性检测并均将第一物理接口认定为处于稳定状态后,才将PORT-2或者PORT-4打开,从而将处理设备40与外网30之间需要转发的数据报文通过采用PORT-2或者PORT-4所形成的数据报文转发通道对数据报文予以转发操作;并且,只要采用静态路由协议或者采用动态路由协议对第一物理接口检测第一物理接口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则拒绝建立数据报文转发通道,以防止出现丢包、响应延迟等故障。
步骤S2、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在外网30与处理设备40之间建立至少两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所述第一物理接口和所述第二物理接口成对设置于同一交换机中,并将所有交换机连接处理设备40。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交换机之间运行故障转移机制,并通过故障转移机制将出现网络故障的数据报文转发通道中单播或者广播的数据报文切换至其他任意一条或者几条健康的数据报文转发通道中,并执行转发操作,从而实现HA切换(高可用性切换),且在实现HA切换过程中不需要对核心交换机进行切换,从而使得整个计算装置100的网络配置更为可靠。同时,数据报文转发通道的切换可以基于两个或者数量更多的交换机,以实现设备级的数据链路切换,也可以基于一个交换机,以实现端口级的数据链路切换,并依赖下文所揭示的聚合端口41予以实现。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该方法还包括:拒绝不稳定的第一物理接口与外网30之间在三层网络31中建立上行链路。第一物理接口与外网30之间拟建立的上行链路是否稳定基于前述静态路由协议或者动态路由协议对PORT-1进行检测予以确定。
如图3所示,处理设备40配置多个物理网卡,将物理网卡的端口进行聚合,以形成聚合端口41;所述聚合端口41接收到自所述交换机下发的服务请求,使用ARP表向交换机发送源MAC地址为所述处理设备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为聚合端口41对应的MAC地址的数据报文。交换机接在收到处理设备40发送的数据报文后,将数据报文所包含的源MAC地址替换为交换机对外网暴露的第一物理接口所包含的MAC地址,并将其目的MAC地址替换为下一跳设备的MAC地址后转发至外网。处理设备40配置的多个物理网卡执行绑定(Teaming),以向所有交换机暴露具唯一IP地址的虚拟网卡。具体的,所谓Teaming是把同一台服务器(处理设备40的下位概念)上的多个物理网卡(即NIC-1、NIC-2)通过软件绑定成一个虚拟网卡(又称“虚拟网络适配器”)。对于外网30而言,服务器只有一个可见的网卡,即虚拟网卡。对于任何应用程序以及本服务器所在的网络,该服务器只有一个网络链接或者说只有一个可以访问的IP地址。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处理设备40配置的多个物理网卡执行绑定(Teaming)的技术手段,不仅可利用多物理网卡同时工作来提高网络速度以外,还有可以通过Teaming实现不同物理网卡之间的负载均衡(Load Balancing)和网卡冗余(Fault Tolerance)。
同时,交换机可连接一个处理设备40,也可通过聚合端口41连接处理设备42和/或处理设备43。处理设备40、处理设备42或处理设备43是至少为一个服务器或者由至少一个服务器所组成的集群服务器。服务器包括但不限于具有独立计算存储功能的物理服务器,还包括裸金属服务器等。结合图3所示,当检测到外网30与交换机10及处理设备40之间基于前述技术方案无法建立经由交换机10在外网30与处理设备40之间的数据报文转发通道时,则将数据报文由数据报文转发通道80或者数据报文转发通道81执行转发操作。同时,处理设备40还可挂载物理机51和/或物理机52(备注:物理机的数量并不限定为两个),物理机51及物理机52位于设备层33中。物理机51及物理机52还可被理解为本地磁盘或者共享存储设备。
实施例二:
配合参照图3所示,基于实施例一所揭示的该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所包含的技术方案,本实施例还揭示了一种计算装置100,该计算装置100与外网30执行单向和/或双向的数据报文转发操作。数据报文可基于响应于用户的请求,而由计算装置100执行用户发起的请求产生对应的数据报文,因此数据报文在图3中建立南北向的数据链路,且数据链路包括多条连接交换机与外网30之间上行数据链路(即上行链路),以及多条连接交换机与一个或者多个服务装置的下行数据链路(即下行链路)。
该计算装置1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设备40,至少两个与处理设备40连接的交换机,即图3中的交换机10、交换机20至交换机N;本实施例所揭示的交换机(即前述交换机10至交换机N)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入外网30,所述交换机通过第二物理接口连接处理设备40;其中,所述处理设备40与外网30之间进行数据报文转发时,执行如实施例一所揭示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
本实施例所揭示的计算装置100中所包含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与实施例一中相同部分的技术方案,请参实施例一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13)

1.一种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第一物理接口在三层网络中的上行链路中的稳定性,并在上行链路处于稳定状态时,将第二物理接口与处理设备之间所形成的下行链路予以开放,以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在外网与处理设备之间建立至少两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所述第一物理接口和所述第二物理接口成对设置于同一交换机中,并将所有交换机连接处理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所述第二物理接口呈成对设置,所述交换机的第二物理接口均连接至位于二层网路中的处理设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所述第二物理接口呈成对设置,并部署于一个交换机中,以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所述第二物理接口对至少两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实现端口级的链路切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所述第二物理接口呈成对设置,并分别部署于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交换机中,以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所述第二物理接口对至少两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实现设备级的链路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设备与外网之间通过至少两个交换机建立至少两条上行链路与两条下行链路,对所述交换机接入上行链路的第一物理接口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进行检测,以匹配出能够将数据报文转发至处理设备的下行链路,以通过所述第一物理接口与第二物理接口在外网与处理设备之间建立至少两条数据报文转发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交换机接入上行链路的第一物理接口是否处于稳定状态进行检测具体采用下述一种或者几种路由协议进行检测:
采用静态路由协议对第一物理接口执行稳定性检测;
采用动态路由协议对第一物理接口执行稳定性检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静态路由协议对第一物理接口执行稳定性检测具体为:
采用BFD协议或者ICMP协议对所有基于第一物理接口所配置出的上行链路的稳定性进行检测。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动态路由协议对第一物理接口执行稳定性检测具体为:
采用OSPF协议或者BGP协议对对所有基于第一物理接口所配置出的上行链路的稳定性进行检测。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拒绝不稳定的第一物理接口与外网之间在三层网络中建立上行链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设备配置多个物理网卡,所述物理网卡的端口进行聚合,以形成聚合端口;所述聚合端口接收到自所述交换机下发的服务请求,使用ARP表向交换机发送源MAC地址为所述处理设备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为聚合端口组对应的MAC地址的数据报文;
所述交换机接在收到处理设备发送的数据报文后,将数据报文所包含的源MAC地址替换为交换机对外网暴露的第一物理接口所包含的MAC地址,并将其目的MAC地址替换为下一跳设备的MAC地址后转发至外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设备配置的多个物理网卡执行绑定,以向所有交换机暴露具唯一IP地址的虚拟网卡。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设备是至少为一个服务器或者由至少一个服务器所组成的集群服务器。
13.一种计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设备,至少两个与处理设备连接的交换机;
所述交换机通过第一物理接口接入外网,所述交换机通过第二物理接口连接处理设备;
其中,所述处理设备与外网之间进行数据报文转发时,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
CN202010097121.8A 2020-02-17 2020-02-17 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及计算装置 Pending CN11131421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7121.8A CN111314215A (zh) 2020-02-17 2020-02-17 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及计算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97121.8A CN111314215A (zh) 2020-02-17 2020-02-17 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及计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4215A true CN111314215A (zh) 2020-06-19

Family

ID=71148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97121.8A Pending CN111314215A (zh) 2020-02-17 2020-02-17 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及计算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1421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4375A (zh) * 2022-03-04 2022-06-03 深圳市技湛科技有限公司 流媒体系统的安全防护方法、装置、平台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7721A (zh) * 2001-05-28 2004-06-23 ��˹��ŵ�� 用于在局域网内实现快速恢复进程的方法和系统
CN101001205A (zh) * 2006-12-29 2007-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联动的方法和一种通信设备
US20080254800A1 (en) * 2005-10-31 2008-10-16 Sung-Duck Chun Data Transfer Management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1296126A (zh) * 2007-04-29 2008-10-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故障通告方法、接口管理单元和路由器
CN103067291A (zh) * 2012-12-24 2013-04-24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行链路关联的方法和装置
CN109691037A (zh) * 2016-09-12 2019-04-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数据中心负载均衡的方法和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07721A (zh) * 2001-05-28 2004-06-23 ��˹��ŵ�� 用于在局域网内实现快速恢复进程的方法和系统
US20080254800A1 (en) * 2005-10-31 2008-10-16 Sung-Duck Chun Data Transfer Management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01001205A (zh) * 2006-12-29 2007-07-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联动的方法和一种通信设备
CN101296126A (zh) * 2007-04-29 2008-10-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链路故障通告方法、接口管理单元和路由器
CN103067291A (zh) * 2012-12-24 2013-04-24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上下行链路关联的方法和装置
CN109691037A (zh) * 2016-09-12 2019-04-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数据中心负载均衡的方法和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4375A (zh) * 2022-03-04 2022-06-03 深圳市技湛科技有限公司 流媒体系统的安全防护方法、装置、平台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584375B (zh) * 2022-03-04 2024-08-09 深圳市技湛科技有限公司 流媒体系统的安全防护方法、装置、平台设备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7340B2 (en) Data center system
CN110912780B (zh) 一种高可用集群检测方法、系统及受控终端
CA2499343C (en) Ip redundancy with improved failover notification
CN108306777B (zh) 基于sdn控制器的虚拟网关主备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4168193B (zh) 一种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故障检测的方法及路由设备
CN103873368B (zh) 以太网报文转发方法和接入设备
EP3694145B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nding messages
CN109861867B (zh) 一种mec业务处理方法及装置
US11381501B2 (en) Coordinating pseudowire connec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ulti-homed provider edge device capabtilities
US10581669B2 (en) Restoring control-plane connectivity with a network management entity
US7769862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efficiently failing over interfaces in a network
US10447581B2 (en) Failure handling at logical routers according to a non-preemptive mode
CN101562576B (zh) 一种路由发布方法和设备
CN113992569A (zh) Sdn网络中多路径业务收敛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9379760B (zh) 一种mec旁路系统和方法
CN105515869B (zh) 一种虚拟交换单元带外管理方法及装置
US20180062966A1 (en) Selective transmission of bidirectional forwarding detection (bfd) messages for verifying multicast connectivity
CN111314215A (zh) 数据报文转发控制方法及计算装置
WO2018223991A1 (zh) 一种切换主宽带网络网关bng和备bng的方法、系统和bng
Konidis et al. Evaluating traffic redirection mechanisms for high availability servers
CN113507383A (zh) 一种路由管理方法、装置、设备及机器可读存储介质
CN108616908B (zh) 一种网络系统及基于所述网络系统的数据传送方法
CN104780098B (zh) 非全连接网络拓扑条件下的热备方法和集中控制器
CN114826887B (zh) 私网连接通信方法和系统
US12113704B2 (en) Using a routing protocol for network port failov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1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