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95341B - 包装用容器 - Google Patents
包装用容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95341B CN111295341B CN201980005423.3A CN201980005423A CN111295341B CN 111295341 B CN111295341 B CN 111295341B CN 201980005423 A CN201980005423 A CN 201980005423A CN 111295341 B CN111295341 B CN 11129534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d
- container
- cover
- main body
- portio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6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638 solvent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3305 food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or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34—Trays or like shallow contain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or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34—Trays or like shallow containers
- B65D1/36—Trays or like shallow containers with moulded compartments or parti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1/00—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e.g. by casting metall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lastics, by blowing vitreous material, by throwing ceramic material, by moulding pulped fibrous material or by deep-drawing operations performed on sheet material
- B65D1/40—Details of walls
- B65D1/42—Reinforcing or strengthening parts or members
- B65D1/46—Local reinforcements, e.g. adjacent clos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losures For Containers (AREA)
- Containers Having Bodies Formed In One Piece (AREA)
Abstract
在矩形的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的四角中,将至少一角作为对象角部(1X),且将该对象角部(1X)作为开盖区域(11),在主体周壁部(32)中的与对象角部(1X)对应的部分,设置有朝向容器内向凸出的内周棱部(32A),主体倒锥部(35)与盖体倒锥部卡合而形成的倒锥卡合部,以分别遍及大致整个开盖区域(11)的方式设置在开盖区域(11)中,并且,在容器外周中的开盖区域(11)以外的区域中,独立地设置在矩形的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的各边中的至少一边的中间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容器主体和盖体的包装用容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下面的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371023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包装用容器1,设置于容器主体3的主体倒锥部35与设置于盖体5的盖体倒锥部55卡合,由此能够使容器主体3与盖体5牢固地嵌合。而且,在专利文献1的包装用容器1中,对应于主体倒锥部35与盖体倒锥部55卡合的位置,设置有开盖时用于抓捏的盖体抓捏部56,由此,一方面如上所述能够使容器主体3与盖体5牢固地嵌合,一方面也形成为容易开盖的结构。
然而,对于在合盖时容器主体与盖体牢固地嵌合的包装用容器,在合盖时需要一定程度的力,并且,即使是盖体上具有抓捏部而容易开盖的结构,由于在开盖时必须解除容器主体与盖体的嵌合,所以需要一定程度的力。因此,在这种包装用容器中,在开盖时或合盖时施加有负荷,容器主体可能会发生挠曲。容器主体的挠曲还会弄乱收容在容器内的被收容物。例如专利文献1的包装用容器1那样,在容器主体3中设置有用于对收容被收容物的收容部37进行划分的划分壁38的情况下,该划分壁38发挥加强容器主体3的作用,还能够抑制容器主体3的挠曲。但是,在这种领域中,包装用容器中不一定会设置这样的划分壁,另外,不管是否有划分壁,关于抑制容器主体的挠曲,都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3710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对于容器主体与盖体牢固地嵌合的包装用容器,希望在开盖时或合盖时使容器主体难以发生挠曲。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包装用容器,具备容器主体和盖体,通过板料成型而形成,其中,
所述容器主体以及所述盖体形成为俯视时呈矩形的形状,
所述容器主体具有底面部、主体周壁部、主体凸缘部、主体倒锥部以及主体抓捏部,所述主体周壁部从所述底面部向上方延伸,所述主体凸缘部从所述主体周壁部向外侧延伸,所述主体倒锥部比所述主体凸缘部靠周缘侧设置,所述主体抓捏部由比所述主体凸缘部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构成,
所述盖体具有顶面部、盖体周壁部、盖体凸缘部、盖体倒锥部以及盖体抓捏部,所述盖体周壁部从所述顶面部向下方延伸,所述盖体凸缘部从所述盖体周壁部向外侧延伸,所述盖体倒锥部比所述盖体凸缘部靠周缘侧设置且与所述主体倒锥部卡合,所述盖体抓捏部由比所述盖体凸缘部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构成且与所述主体抓捏部重叠,
所述主体抓捏部与所述盖体抓捏部重叠的开盖区域设置在容器外周,
在矩形的所述容器主体以及所述盖体的四角中,将至少一角作为对象角部,且将该对象角部作为所述开盖区域,
在所述主体周壁部中的与所述对象角部对应的部分,设置有朝向容器内向凸出的内周棱部,
所述主体倒锥部与所述盖体倒锥部卡合而形成的倒锥卡合部,以分别遍及大致整个所述开盖区域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开盖区域中,并且,在容器外周中的所述开盖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独立地设置在矩形的所述容器主体以及所述盖体的各边中的至少一边的中间部,
所述底面部具有载置被收容物的载置部、设置在所述载置部的外缘并向下方凹陷的第一底槽部以及设置得比所述第一底槽部靠外缘并向下方凹陷的第二底槽部,
对所述载置部载置的被收容物进行定位的定位棱部从所述载置部向上方突出地形成,且连续地延伸到所述第一底槽部,
在盛入所述容器内收容的被收容物时作为基准的标示部从所述载置部向上方突出或向下方凹陷而形成,且所述标示部的与所述定位棱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续地延伸到所述第一底槽部,
在所述第二底槽部的内部向上方突起的槽内凸部设置在与所述开盖区域对应的位置以及与所述长边部的中间部对应的位置,且不设置在与所述短边部的中间部对应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主体倒锥部与盖体倒锥部的卡合使容器主体与盖体牢固地嵌合。并且,能够通过在主体周壁部设置的内周棱部来提高容器主体的刚性,在使容器主体与盖体嵌合即合盖时或解除该嵌合即开盖时,即使施加有负荷,也能够使容器主体难以发生挠曲。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优选在矩形的所述容器主体以及所述盖体的四角中,将对角配置的两角作为所述对象角部并作为所述开盖区域,将余下的两角作为所述主体抓捏部与所述盖体抓捏部不重叠的非开盖区域,
在所有的所述开盖区域以及所有的所述非开盖区域,设置有所述倒锥卡合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在矩形的容器主体以及盖体的四角均配置倒锥卡合部,因而作为容器整体来说能够使容器主体与盖体均衡地嵌合。并且,主体抓捏部与盖体抓捏部重叠的开盖区域配置在矩形的容器主体以及盖体的四角中的对角配置的两角,其他两角作为非开盖区域而不需要主体抓捏部或盖体抓捏部,因此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优选从所述底面部向上方突出地形成有对容器内收容的被收容物进行定位的定位棱部。
根据该结构,由于能够通过定位棱部对容器内的被收容物进行定位,因此即使在开盖时或合盖时施加有负荷而使容器主体发生些许挠曲,也能够抑制被收容物在容器内被弄乱的情况。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优选在所述底面部形成有在盛入容器内收容的被收容物时作为基准的标示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标示部能够将被收容物配置到预定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开盖时或合盖时施加有负荷而使容器主体发生些许挠曲,也能够抑制在不同位置配置的多个(或多种)被收容物混到一起的情况。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优选所述底面部具有载置被收容物的载置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载置部的外缘并向下方凹陷的底槽部,
对所述载置部载置的被收容物进行定位的定位棱部,从所述载置部向上方突出地形成,且连续地延伸到所述底槽部,
所述标示部,从所述载置部向上方突出或向下方凹陷而形成,且所述标示部的与所述定位棱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续地延伸到所述底槽部。
根据该结构,例如能够使从被收容物流出的多余水分或附着在被收容物上的多余水分经由定位棱部或标示部流到底槽部。因此,能够抑制被收容物的品质下降。
根据参照附图而描述的以下示例性的且非限定性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可以进一步明确本公开的技术的更多的特征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包装用容器的分解主视图。
图2是包装用容器的分解侧视图。
图3是包装用容器的俯视图。
图4是容器主体的俯视图。
图5是图3的V-V线剖视图。
图6是图3的VI-VI线剖视图。
图7是图3的VII-VII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包装用容器的概略结构)
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包装用容器1进行说明。包装用容器1通过板料成型而形成,如图1以及图2所示,其具有容器主体3和盖体5。此外,图5~图7是分别按示出包装用容器1的俯视图的图3中的V-V剖切线、VI-VI剖切线以及VII-VII剖切线切断包装用容器1而形成的剖视图。
另外,为了容易理解容器主体3的切断部分,在示出容器主体3的俯视图的图4中也示出了上述的剖切线。
在包装用容器1的内部收容食品等(例如菜肴等)被收容物。本实施方式的包装用容器1适用于收容例如手握寿司或萩饼等小块状的被收容物。此外,下面,将包装用容器1的内部侧即从外缘侧朝向中央侧的方向作为“内向”或“内侧”。并且,将包装用容器1的外部侧即从中央侧朝向外缘侧的方向作为“外向”或“外侧”来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包装用容器1形成为俯视时呈矩形的形状。即,构成包装用容器1的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形成为俯视时呈矩形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形成为俯视时呈长方形的形状,其分别具有一对短边部3SS、5SS和一对长边部3SL、5SL。但是,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形成为俯视时呈正方形的形状。
在容器主体3上设置有主体倒锥部35,在盖体5上设置有与该主体倒锥部35卡合的盖体倒锥部55,对此,将在后面进行详述。并且,如图3所示,在包装用容器1上,设置有由这些主体倒锥部35与盖体倒锥部55卡合而形成的倒锥卡合部15。由此,能够使容器主体3与盖体5牢固地嵌合。另外,在容器主体3上设置有主体抓捏部36,在盖体5上设置有与该主体抓捏部36重叠的盖体抓捏部56。而且,如图3所示,在包装用容器1上,设置有这些主体抓捏部36与盖体抓捏部56重叠的开盖区域11。由此,在开盖区域11易于抓捏盖体抓捏部56,在开盖时,易于抓捏着盖体抓捏部56进行开盖。
另外,如图1~图3所示,在矩形的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的四角中,将至少一角作为对象角部1X,并将该对象角部1X作为开盖区域1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矩形的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的四角中,将对角配置的两角作为对象角部1X且作为开盖区域11,将不作为对象角部1X的其他两角作为主体抓捏部36与盖体抓捏部56不重叠的非开盖区域12。在图示的例子中,在非开盖区域12未配置主体抓捏部36以及盖体抓捏部56。
但是,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在非开盖区域12配置主体抓捏部36和盖体抓捏部56中的任意一方。下面,对包装用容器1的各部分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容器主体)
如图4所示,容器主体3具有4个主体边部3S。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边部3S包括俯视时呈长方形的容器主体3的构成短边部的一对主体短边部3SS以及构成长边部的一对主体长边部3SL。
如图4~图7所示,容器主体3具有底面部31、从底面部31向上方延伸的主体周壁部32、从主体周壁部32向外侧延伸的主体凸缘部33、比主体凸缘部33靠周缘侧(外侧)设置的主体倒锥部35以及由比主体凸缘部33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构成的主体抓捏部36。
底面部31形成为俯视时呈矩形(长方形)的形状。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底面部31的四角形成为经过倒角的形状。容器主体3具有被主体周壁部32包围的用于收容被收容物的收容部37。在本实施方式中,底面部31具有载置收容部37中收容的被收容物的载置部31A、设置在载置部31A的外缘并向下方凹陷的第一底槽部31B(相当于“底槽部”)以及设置得比第一底槽部31B靠外缘并向下方凹陷的第二底槽部31C。
载置部31A设置在容器主体3的中央且配置得比第一底槽部31B以及第二底槽部31C靠上方。第一底槽部31B形成在载置部31A的外向,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为包围载置部31A的整周的环状。另外,第二底槽部31C形成在第一底槽部31B的外向,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为包围第一底槽部31B的整周的环状。并且,第二底槽部31C配置得比载置部31A以及第一底槽部31B靠下方。如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底槽部31C在其里面侧构成容器主体3的脚部30。此外,如图4所示,在第二底槽部31C中,在该第二底槽部31C的内部具有多个向上方突起的槽内凸部31Ca。由此,能够提高由第二底槽部31C构成的脚部30的刚性。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底面部31向上方突出地形成有对容器内收容的被收容物进行定位的(防止错位的)定位棱部38。在图示的例子中,定位棱部38从底面部31的载置部31A向上方突出地形成,并对载置部31A载置的被收容物进行定位。
如图4所示,定位棱部38配置在载置部31A的沿主体短边部3SS的方向的中央且沿主体长边部3SL延伸,在沿主体短边部3SS的方向上对被收容物进行定位。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俯视时,定位棱部38的中央部沿主体长边部3SL延伸。另一方面,在俯视时,定位棱部38的两个端部均相对于沿主体长边部3SL的方向以及沿主体短边部3SS的方向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棱部38连续地延伸到第一底槽部31B。定位棱部38的两个端部均连续地延伸到第一底槽部31B,换言之,以跨越形成为环状的第一底槽部31B的方式延伸。由此,可以使载置部31A上的多余水分(例如,从被收容物中流出的多余水分等)经由定位棱部38顺畅地流到第一底槽部31B,从而能够适当地维持载置部31A上载置的被收容物的品质。但是,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定位棱部38也可以局限在载置部31A内,而不延伸到跨越第一底槽部31B的程度。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底面部31上形成有在盛入容器内收容的被收容物时作为基准的标示部39。在本示例中,标示部39以从底面部31的载置部31A向下方凹陷的方式形成。但是,并不限于这种结构,标示部39也可以以从载置部31A向上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标示部39仅需有略微的凹陷深度或突出高度,目视可以识别即可。另外,只要目视可以识别,标示部39也可以由不具有凹凸的图案等构成。
如图4所示,在载置部31A中的隔着定位棱部38的两侧,标示部39相对于定位棱部38隔开间隔地配置。沿主体长边部3SL的方向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标示部39。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俯视时,标示部39在与定位棱部38的两个端部倾斜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延伸,多个标示部39全部朝相同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标示部39的一个端部(与定位棱部38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续地延伸到第一底槽部31B。由此,除上述定位棱部38以外,也能够利用标示部39使载置部31A上的多余水分经由该标示部39流到第一底槽部31B。但是,并不限于这种结构,标示部39也可以局限在载置部31A内,而不延伸到跨越第一底槽部31B的程度。
如上所述,主体周壁部32从底面部31向上方延伸。如图5~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周壁部32与底面部31的第二底槽部31C连结,并从该第二底槽部31C向上方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主体周壁部32以越向上越靠外向的方式倾斜。
在此,一般来说,例如像对多数的菜肴进行收容的拼盘用容器或盒饭容器那样,在容器主体设置有用于对收容被收容物的收容部进行划分的划分壁的情况下,这样的划分壁具有提高容器主体的刚性的功能,例如在开盖时或合盖时对容器主体施加有负荷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容器主体的挠曲。但是,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包装用容器1适用于收容手握寿司或萩饼等小块状的被收容物,并不具有例如拼盘用容器或盒饭容器那样对收容部37进行划分的划分壁。
于是,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主体周壁部32中的与对象角部1X(包装用容器1的四角中作为对象的角部)对应的部分,设置有朝向容器内向凸出的内周棱部32A。由此,即使是上述那样的没有划分壁的结构,在开盖时或合盖时对容器主体3施加有负荷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使容器主体3难以发生挠曲。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矩形的容器主体3的四角中的作为对象角部1X的两角以及不作为对象角部1X的其他两角均分别配置有内周棱部32A。换言之,在容器主体3的四角均配置有内周棱部32A。在图示的例子中,内周棱部32A沿主体周壁部32的倾斜面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在本示例中,在容器主体3的四角的各角上,多个内周棱部32A在周向上并排地配置。但是,并不限于这种结构,在容器主体3的四角的各角上,也可以只配置1个内周棱部32A。另外,在容器主体3的四角的各角上设置有多个内周棱部32A的情况下,并不仅限于如图示的例子那样设置3条,也可以设置2条或4条以上。进而,也可以在对象角部1X与对象角部1X,使内周棱部32A的条数不同。
如图4~图7所示,主体凸缘部33从主体周壁部32的上端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3具有从主体凸缘部33的外侧端部向下方延伸的主体裙部34。主体裙部34形成在容器主体3的整周上。而且,在主体裙部34上形成有向外向鼓出的主体鼓出部34A,该主体鼓出部34A形成在容器主体3的整周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倒锥部35在主体鼓出部34A的下侧与该主体鼓出部34A连续。主体倒锥部35以越向下越靠内向的方式倾斜。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倒锥部35在容器主体3的外周断续地形成。在图示的例子中,主体倒锥部35以分别遍及大致整个开盖区域11(对象角部1X)的方式设置在开盖区域11中,并且,在容器外周中的开盖区域11以外的区域中,主体倒锥部35独立地设置在多个主体边部3S中的至少1个主体边部3S的中间部3M。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倒锥部35设置在主体长边部3SL的中间部3M。另外,在主体长边部3SL的各自的两个端部3E也分别设置有主体倒锥部35。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主体短边部3SS也设置有主体倒锥部35,更详细地说,在主体短边部3SS的两个端部3E也设置有主体倒锥部35。此外,在主体短边部3SS的中间部3M未设置主体倒锥部35。因此,在本示例中,主体倒锥部35独立地设置在长方形的容器主体3的一对主体长边部3SL的两个端部3E和中间部3M,在一对主体短边部3SS,主体倒锥部35仅设置在各主体短边部3SS的两个端部3E。
如图4以及图5所示,主体抓捏部36经由主体裙部34与主体凸缘部33连续,且比主体凸缘部33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抓捏部36配置在容器主体3的四角中的作为对象角部1X的两角,在不作为对象角部1X的其他两角未配置主体抓捏部36。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主体抓捏部36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抓捏部36从主体裙部34的下端起沿水平方向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抓捏部36设置有形成为平面状的主体抓捏面部36A以及从主体抓捏面部36A向上方突出的上方突起部36B。
(盖体)
如图1~图3所示,盖体5具有4个盖体边部5S。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边部5S包括俯视时呈长方形的盖体5的构成短边部的一对盖体短边部5SS以及构成长边部的一对盖体长边部5SL。
盖体5具有顶面部51、从顶面部51向下方延伸的盖体周壁部52、从盖体周壁部52向外侧延伸的盖体凸缘部53、设置得比盖体凸缘部53靠周缘侧且与主体倒锥部35卡合的盖体倒锥部55以及由比盖体凸缘部53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构成且与主体抓捏部36重叠的盖体抓捏部56。
顶面部51形成为俯视时呈矩形的形状(长方形)。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顶面部51的四角是经过倒角的形状。
盖体周壁部52与顶面部51的外缘连续。盖体周壁部52以越向下越靠外向的方式倾斜。如图3和图5所示,在盖体周壁部52中的与盖体5的四角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周壁凹部52A。周壁凹部52A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周壁凹部52A形成在盖体周壁部52的上下方向的整个区域上。通过周壁凹部52A,能够提高盖体周壁部52的强度,从而能够抑制盖体5因外力而挠曲。
图3以及图5~图7所示,盖体凸缘部53从盖体周壁部52的下端起沿着水平方向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5具有从盖体凸缘部53的外侧端部起向下方延伸的盖体裙部54。盖体裙部54形成在盖体5的整周上。而且,在盖体裙部54形成有向外向膨胀的盖体鼓出部54A,盖体鼓出部54A形成在盖体5的整周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倒锥部55在盖体鼓出部54A的下侧与该盖体鼓出部54A连续。盖体倒锥部55以越向下越靠内向的方式倾斜。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倒锥部55在盖体5的外周断续地形成。而且,盖体倒锥部55以分别遍及大致整个开盖区域11(对象角部1X)的方式设置在开盖区域11中,并且,在容器外周中的开盖区域11以外的区域中,盖体倒锥部55独立地设置在多个盖体边部5S中的至少1个盖体边部5S的中间部5M。
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倒锥部55设置在盖体长边部5SL的中间部5M。而且,在盖体长边部5SL的各自的两个端部5E也分别设置有盖体倒锥部55。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盖体短边部5SS也设置有盖体倒锥部55,更详细地说,盖体倒锥部55设置在盖体短边部5SS的两个端部5E。此外,在盖体短边部5SS的中间部5M未设置盖体倒锥部55。因此,在本示例中,盖体倒锥部55独立地设置在长方形的盖体5的一对盖体长边部5SL的两个端部5E以及中间部5M,在一对盖体短边部5SS,盖体倒锥部55仅设置在各盖体短边部5SS的两个端部5E。
如图3以及图5所示,盖体抓捏部56经由盖体裙部54与盖体凸缘部53连续,且比盖体凸缘部53向外侧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抓捏部56配置在盖体5的四角中的作为对象角部1X的两角,在不作为对象角部1X的其他两角未配置盖体抓捏部56。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盖体抓捏部56形成为俯视时呈大致三角形的形状。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抓捏部56从盖体裙部54的下端起沿着水平方向向外侧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盖体抓捏部56设置有形成为平面状的盖体抓捏面部56A以及从盖体抓捏面部56A向下方突出的下方突起部56B。
如图3所示,作为从容器主体3取下盖体5时的起点的开盖区域11(也参照图5)设置在容器外周。如上所述,在矩形的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的四角中,将对角配置的两角作为对象角部1X且作为开盖区域11。并且,不作为对象角部1X的其他两角成为主体抓捏部36与盖体抓捏部56不重叠的非开盖区域12。在开盖区域11,在盖体抓捏部56配置在主体抓捏部36的上方的状态下,这些盖体抓捏部56与主体抓捏部36重叠。如图5所示,在主体抓捏部36与盖体抓捏部56重叠的状态下,主体抓捏部36的上方突起部36B与盖体抓捏部56的下方突起部56B抵接,由此,在主体抓捏面部36A与盖体抓捏面部56A之间产生间隙。因此,在开盖时变得易于抓捏盖体抓捏部56。
(倒锥卡合部)
如图3所示,主体倒锥部35(参照图4等)与盖体倒锥部55卡合而形成的倒锥卡合部15以分别遍及大致整个开盖区域11的方式设置在开盖区域11中,并且,在容器外周中的开盖区域11以外的区域中,倒锥卡合部15独立地设置在矩形的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的各边中的至少一边的中间部1M。而且,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矩形的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的四角中的不作为对象角部1X的两角成为主体抓捏部36与盖体抓捏部56不重叠的非开盖区域12。而且,在所有的开盖区域11以及所有的非开盖区域12设置有倒锥卡合部15。这样,倒锥卡合部15设置在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的四角。由此,能够使整个容器主体3与整个盖体5均衡地嵌合。
倒锥卡合部15以分别遍及所有的开盖区域11以及所有的非开盖区域12的大致整个区域的方式设置在所有的开盖区域11以及所有的非开盖区域12中。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倒锥卡合部15中,盖体倒锥部55从外侧与主体倒锥部35卡合。
而且,如上所述,盖体倒锥部55以及主体倒锥部35以越向下越靠内向的方式倾斜。因此,盖体倒锥部55与主体倒锥部35卡合而形成的倒锥卡合部15也以越向下越靠内向的方式倾斜。在图5以及图6所示的例子中,倒锥卡合部15以与垂直线形成θ的角度倾斜。“θ”优选为例如30°~90°。根据上述结构,在未施加外力的状态下,盖体5难以从容器主体3取下。
另外,如图5所示,在将盖体5嵌合到容器主体3上时,需要从上向下将盖体倒锥部55压入主体鼓出部34A,因此,要求盖体5具有能够承受住压入的强度。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盖体周壁部52中的与盖体5的四角相对应的位置,更详细地说,在开盖区域11以及非开盖区域12设置的倒锥卡合部15的正上方的位置,设置有向内凹陷的周壁凹部52A(参照图3以及图5)。由此,提高了盖体周壁部52的强度,进而提高了盖体5的强度,因此,即使是嵌合时的压入也难以使盖体5挠曲。
如上所述,倒锥卡合部15独立地设置在矩形的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的各边中的至少一边的中间部1M。在本实施方式中,倒锥卡合部15设置在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包装用容器1)的各长边部3SL、5SL的中间部1M。而且,在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包装用容器1)的各长边部3SL、5SL的各自的两端部1E,也设置有倒锥卡合部15。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包装用容器1)的各短边部3SS、5SS,也设置有倒锥卡合部15,更详细地说,倒锥卡合部15设置在各短边部3SS、5SS的两个端部1E。此外,在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包装用容器1)的各短边部3SS、5SS的中间部1M,未设置倒锥卡合部15。
因此,在本示例中,倒锥卡合部15独立地设置在长方形的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的一对长边部3SL、5SL的两个端部1E和中间部1M,在一对短边部3SS、5SS,倒锥卡合部15仅设置在各短边部3SS、5SS的两个端部1E。
根据以上说明的包装用容器1,能够实现一种通过主体倒锥部35与盖体倒锥部55的卡合使容器主体3与盖体5可以牢固地嵌合的结构。另外,根据这种结构,在开盖时以及合盖时需要一定程度的力,在容器主体3上施加有负荷。然而,在该包装用容器1中,由于能够通过设置于主体周壁部32的内周棱部32A来提高容器主体3的刚性,因此即使在开盖时或合盖时对容器主体3施加有负荷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容器主体3难以发生挠曲。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下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矩形的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的四角中,将对角配置的两角作为对象角部1X并作为开盖区域11,将不作为对象角部1X的其他两角作为主体抓捏部36与盖体抓捏部56不重叠的非开盖区域12。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样的例子。也可以将矩形的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的四角都作为对象角部1X并作为开盖区域11。或者,也可以仅将矩形的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的一角作为对象角部1X并作为开盖区域11。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下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底面部31形成有定位棱部38以及标示部39。但是,定位棱部38以及标示部39并非必须的结构,它们中的至少一者也可以不形成在底面部31。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下面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主体倒锥部35断续地形成在容器主体3外周。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样的例子。
主体倒锥部35也可以形成在容器主体3的外周的整周上。另外,同样,盖体倒锥部55不限于断续地形成在盖体5的外周的例子,也可以形成在盖体5的外周的整周上。也可以使主体倒锥部35与盖体倒锥部55卡合而形成的倒锥卡合部15以分别遍及大致整个开盖区域11的方式设置在开盖区域11中,并且,在容器外周的开盖区域11以外的区域中,独立地设置在矩形的容器主体3以及盖体5的各边中的至少一边的中间部1M,由此来决定主体倒锥部35以及盖体倒锥部55的形成形式。
(4)此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公开的结构只要不矛盾,可以与其他实施方式公开的结构组合使用。对于其他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内容仅为示例。因此,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进行各种变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技术能够适用于具备容器主体和盖体的包装用容器。
附图标记说明
1:包装用容器、
1M:包装用容器的各边的中间部、
1X:对象角部、
3:容器主体、
3S:主体边部、
3M:主体边部的中间部、
5:盖体、
5S:盖体边部、
5M:盖体边部的中间部、
11:开盖区域、
12:非开盖区域、
15:倒锥卡合部、
31:底面部、
31A:载置部、
31B:第一底槽部(底槽部)、
32:主体周壁部、
32A:内周棱部、
33:主体凸缘部、
35:主体倒锥部、
38:定位棱部、
39:标示部、
51:顶面部、
52:盖体周壁部、
52A:周壁凹部、
53:盖体凸缘部、
55:盖体倒锥部、
56:盖体抓捏部。
Claims (2)
1.一种包装用容器,具备容器主体和盖体,通过板料成型而形成,所述包装用容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主体以及所述盖体形成为俯视时呈矩形的形状,且具有一对短边部和一对长边部,
所述容器主体具有底面部、主体周壁部、主体凸缘部、主体倒锥部以及主体抓捏部,所述主体周壁部从所述底面部向上方延伸,所述主体凸缘部从所述主体周壁部向外侧延伸,所述主体倒锥部比所述主体凸缘部靠周缘侧设置,所述主体抓捏部由比所述主体凸缘部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构成,
所述盖体具有顶面部、盖体周壁部、盖体凸缘部、盖体倒锥部以及盖体抓捏部,所述盖体周壁部从所述顶面部向下方延伸,所述盖体凸缘部从所述盖体周壁部向外侧延伸,所述盖体倒锥部比所述盖体凸缘部靠周缘侧设置且与所述主体倒锥部卡合,所述盖体抓捏部由比所述盖体凸缘部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构成且与所述主体抓捏部重叠,
所述主体抓捏部与所述盖体抓捏部重叠的开盖区域设置在容器外周,
在矩形的所述容器主体以及所述盖体的四角中,将至少一角作为对象角部,且将该对象角部作为所述开盖区域,
在所述主体周壁部中的与所述对象角部对应的部分,设置有朝向容器内向凸出的内周棱部,
所述主体倒锥部与所述盖体倒锥部卡合而形成的倒锥卡合部,以分别遍及大致整个所述开盖区域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开盖区域中,并且,在容器外周中的所述开盖区域以外的区域中,独立地设置在所述长边部的中间部,且不设置在所述短边部的中间部,
所述底面部具有载置被收容物的载置部、设置在所述载置部的外缘并向下方凹陷的第一底槽部以及设置得比所述第一底槽部靠外缘并向下方凹陷的第二底槽部,
对所述载置部载置的被收容物进行定位的定位棱部从所述载置部向上方突出地形成,且连续地延伸到所述第一底槽部,
在盛入所述容器内收容的被收容物时作为基准的标示部从所述载置部向上方突出或向下方凹陷而形成,且所述标示部的与所述定位棱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连续地延伸到所述第一底槽部,
在所述第二底槽部的内部向上方突起的槽内凸部设置在与所述开盖区域对应的位置以及与所述长边部的中间部对应的位置,且不设置在与所述短边部的中间部对应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用容器,其特征在于,
在矩形的所述容器主体以及所述盖体的四角中,将对角配置的两角作为所述对象角部并作为所述开盖区域,将余下的两角作为所述主体抓捏部与所述盖体抓捏部不重叠的非开盖区域,
在所有的所述开盖区域以及所有的所述非开盖区域,设置有所述倒锥卡合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156225 | 2018-08-23 | ||
JP2018156225A JP7244045B2 (ja) | 2018-08-23 | 2018-08-23 | 包装用容器 |
PCT/JP2019/030697 WO2020039907A1 (ja) | 2018-08-23 | 2019-08-05 | 包装用容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95341A CN111295341A (zh) | 2020-06-16 |
CN111295341B true CN111295341B (zh) | 2024-07-26 |
Family
ID=69593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05423.3A Active CN111295341B (zh) | 2018-08-23 | 2019-08-05 | 包装用容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44045B2 (zh) |
CN (1) | CN111295341B (zh) |
WO (1) | WO202003990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535779B2 (ja) | 2020-09-14 | 2024-08-19 | シーピー化成株式会社 | 包装用容器 |
JP2022127738A (ja) * | 2021-02-22 | 2022-09-01 | シーピー化成株式会社 | 包装用容器 |
JP2022142895A (ja) * | 2021-03-17 | 2022-10-03 | リスパック株式会社 | 合成樹脂製の蓋体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095432A (ja) * | 2011-10-28 | 2013-05-20 |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 発泡樹脂製ト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5027894A (ja) * | 2014-11-10 | 2015-02-12 | リスパック株式会社 | 脚部を有する容器 |
JP2018095306A (ja) * | 2016-12-16 | 2018-06-21 | 中央化学株式会社 | 包装用容器 |
JP6371023B1 (ja) * | 2018-02-09 | 2018-08-08 | シーピー化成株式会社 | 包装用容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NZ280270A (en) * | 1994-11-25 | 1997-08-22 | Rubbermaid Inc | Generally rectangular container with downward flap on cover located over corner of base having handle at another corner |
JP3364800B2 (ja) * | 2000-04-05 | 2003-01-08 | 守 加茂 | 包装用容器 |
JP2001171770A (ja) * | 2001-02-05 | 2001-06-26 | Denki Kagaku Kogyo Kk | 寿司の容器 |
JP4951635B2 (ja) * | 2009-02-13 | 2012-06-13 | 株式会社エフピコ | 蓋付容器 |
JP3157774U (ja) * | 2009-11-09 | 2010-03-04 | 日本ザンパック株式会社 | 蓋付き食品陳列用容器及び該容器の蓋体を形成する蓋体形成用シート |
US20120298673A1 (en) * | 2011-05-25 | 2012-11-29 | Qing Fa Trading Corp. | Locking stabilized carry-out food container |
JP6231756B2 (ja) * | 2013-03-13 | 2017-11-15 | リスパック株式会社 | 寿司用の包装用容器 |
JP5711787B2 (ja) * | 2013-07-19 | 2015-05-07 | 株式会社エフピコ | 包装用容器 |
JP5711806B2 (ja) * | 2013-11-05 | 2015-05-07 | 株式会社エフピコ | 包装用容器 |
JP1570830S (zh) * | 2016-09-23 | 2017-03-06 | ||
JP1609059S (zh) * | 2018-01-11 | 2018-07-17 |
-
2018
- 2018-08-23 JP JP2018156225A patent/JP7244045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8-05 CN CN201980005423.3A patent/CN111295341B/zh active Active
- 2019-08-05 WO PCT/JP2019/030697 patent/WO202003990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3095432A (ja) * | 2011-10-28 | 2013-05-20 | Sekisui Plastics Co Ltd | 発泡樹脂製ト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5027894A (ja) * | 2014-11-10 | 2015-02-12 | リスパック株式会社 | 脚部を有する容器 |
JP2018095306A (ja) * | 2016-12-16 | 2018-06-21 | 中央化学株式会社 | 包装用容器 |
JP6371023B1 (ja) * | 2018-02-09 | 2018-08-08 | シーピー化成株式会社 | 包装用容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0029294A (ja) | 2020-02-27 |
CN111295341A (zh) | 2020-06-16 |
WO2020039907A1 (ja) | 2020-02-27 |
JP7244045B2 (ja) | 2023-03-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295341B (zh) | 包装用容器 | |
JP6371023B1 (ja) | 包装用容器 | |
EP2644525B1 (en) | Container | |
JP7101409B2 (ja) | 包装用容器 | |
CN210479525U (zh) | 包装用容器 | |
JP6906855B2 (ja) | 容器 | |
JP2020093845A (ja) | 包装用容器 | |
JP6484385B1 (ja) | 包装用容器 | |
JP6454043B1 (ja) | 包装用容器 | |
JP6454042B1 (ja) | 包装用容器 | |
JP6650648B1 (ja) | 包装用容器 | |
JP6560784B2 (ja) | 包装用容器 | |
JP7146248B2 (ja) | 包装用容器 | |
JP5757513B2 (ja) | 密封容器 | |
JP6484384B1 (ja) | 包装用容器 | |
JP6454044B1 (ja) | 包装用容器 | |
JP2021091448A (ja) | 包装用容器 | |
JP7511044B1 (ja) | 開封防止機能付き容器 | |
JPH1143163A (ja) | 密閉容器 | |
JP7075120B2 (ja) | 包装用容器 | |
JP6598180B1 (ja) | 包装用容器 | |
JP6598181B1 (ja) | 包装用容器 | |
JP6593832B1 (ja) | 包装用容器 | |
JP6593831B1 (ja) | 包装用容器 | |
JP6560810B1 (ja) | 包装用容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