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96116A - 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减震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196116A CN111196116A CN201911111977.XA CN201911111977A CN111196116A CN 111196116 A CN111196116 A CN 111196116A CN 201911111977 A CN201911111977 A CN 201911111977A CN 111196116 A CN111196116 A CN 11119611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uid
- pressure
- chamber
- valve
- 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8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29 regene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1069 regene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720 hydraulic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1172 regene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2829 redu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3 responsiven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602 cont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935 neut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71 impai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70 limi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99 abra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38 attenuat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530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43 powd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9—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with a single cylinder and of single-tube ty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B60G13/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 B60G13/0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 B60G13/08—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hydraulic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C—POSITIVE-DISPLACEMENT ENGINES DRIVEN BY LIQUIDS
- F03C2/00—Rotary-piston engines
- F03C2/30—Rotary-piston engine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3C2/02, F03C2/08, F03C2/22, F03C2/24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 F03C2/304—Rotary-piston engine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of groups F03C2/02, F03C2/08, F03C2/22, F03C2/24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both the movements defined in sub-group F03C2/08 or F03C2/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memb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B60G13/14—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accumulating utilisable energy, e.g. compressing ai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MACHINES OR ENGINES
- F01C13/00—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engines with devices driven thereb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14/00—Control of, monitoring of,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 F04C14/18—Control of, monitoring of,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characterised by varying the volume of the working chamber
- F04C14/22—Control of, monitoring of,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characterised by varying the volume of the working chamber by changing the eccentricity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14/223—Control of, monitoring of, or safety arrangements for, machines, pumps or pumping installations characterised by varying the volume of the working chamber by changing the eccentricity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using a movable ca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C—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ROTARY-PISTON, OR OSCILLATING-PISTON, 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C2/0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 F04C2/30—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groups F04C2/02, F04C2/08, F04C2/22, F04C2/24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2/34—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groups F04C2/02, F04C2/08, F04C2/22, F04C2/24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s F04C2/08 or F04C2/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 F04C2/344—Rotary-piston machines or pumps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two or more groups F04C2/02, F04C2/08, F04C2/22, F04C2/24 or having the characteristics covered by one of these groups together with some other type of movement between co-operating members having the movement defined in groups F04C2/08 or F04C2/22 and relative reciprocation between the co-operating members with vanes reciprocating with respect to the inner memb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45—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rotary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3—Means for adjusting damping characteristics by varying fluid viscosity, e.g. electromagneticall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20—Type of damper
- B60G2202/24—Fluid damp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300/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vehicle
- B60G2300/60—Vehicles using regenerative pow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减震器,获得缓冲功能、再生效率以及动力运行功能的减震器。减震器(S)具备:缸体(1a),收容流体;活塞(1b),将缸体(1a)的内部分隔为第1流体室(R1)与第2流体室(R2),并且相对于缸体(1a)往复移动;泵(2),具有与第1流体室(R1)连通的第1端口(P1)以及与第2流体室(R2)连通的第2端口(P2),并具备对在第1端口(P1)与第2端口(P2)之间流通的流体的流通量进行变更的流量变更部;电动转子,与泵(2)连动旋转;以及定子,与电动转子之间形成磁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利用流体且缓冲效果可变并具有能源再生功能以及伸缩动作功能的减震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样的减震器,例如存在以下的专利文献1(参照〔0007〕~〔0012〕段等)所记载的减震器。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减震器具备相互相对移动的主体外壳与活塞外壳。在主体外壳设置有与主体外壳相对旋转的螺丝部件,在活塞外壳设置有与螺丝部件拧合的螺母部件。通过活塞外壳上下移动,使得设置为一体的螺母部件上下移动,从而螺丝部件从动旋转。在螺丝部件连结有CVT机构,螺丝部件的旋转速度借助带部件被适当地变更,并且传递至马达部。
这样,专利文献1的技术是将活塞外壳的直线动作变换为旋转动作并传递至马达部,通过在此时适当地变更旋转速度,来变更活塞外壳的动作负荷,想要对缓冲效果、再生效率进行控制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14836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减震器中,由于使用螺丝部件作为动力传递机构,所以在长期使用时,螺丝部件会产生磨损,而产生部件之间的松动。产生磨损粉的结果是:也会产生容易有损活塞外壳的动作顺滑性这一不良情况。
另外,使用CVT机构的结果是:旋转传递的变速机构等变大,而有损向各种装置的搭载性。并且,为了变更旋转速度,需要对与传送带卡合的带轮的至少一个的形状进行变更控制而使得装置变得复杂。此外,装置的重量增大,并且也产生成本增大的担心。
这些的结果不仅减震器的缓冲功能的响应性降低,缓冲功能的稳定维持也变得困难。在减震器的伸缩被传递至马达部时会产生传递损失,能源的再生效率也降低。由于这样的能源的消耗在驱动马达部而使螺丝部件旋转来控制活塞外壳的伸缩状态的动力运行控制中也产生,所以在进行悬架的车高调节等时响应性变差。
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若活塞外壳的动作方向被变更,则螺丝部件的旋转方向反转。即,每当调换减震器的伸缩时,便需要螺丝部件以及CVT机构的各部克服旋转惯性而使旋转方向反转,从而缓冲功能的响应性变差。并且,由于反转动作所以能源被消耗而使再生效率也变差。该反转动作在电动旋转驱动马达部、借助CVT机构使螺丝部件旋转而积极地变更活塞外壳的位置的动力运行控制的情况下也产生。
发明内容
这样,目前的减震器存在各种应该改进的点,以往要求缓冲功能、再生效率以及动力运行功能出色的减震器。
(特征结构)
本发明涉及的第1减震器的特征结构(第1结构)具备:
缸体,收容流体;
活塞,将上述缸体的内部分隔为第1流体室和第2流体室,并且相对于上述缸体往复移动;
泵,具有与上述第1流体室以及上述第2流体室的任意一方连通的第1端口和与上述第1流体室以及上述第2流体室的任意另一方连通的第2端口,并具备对在上述第1端口与上述第2端口之间流通的上述流体的流通量进行变更的流量变更部;
电动转子,与上述泵连动旋转;以及
定子,与上述电动转子之间形成磁场。
(效果)
本结构的减震器例如被设置于车辆的车轮,当第1流体室在行驶过程中被压缩的情况下,第1流体室的流体从泵的第1端口向第2端口(或者从第2端口向第1端口)流通,从而驱动泵。这样,由于减震器所保持的流体直接被利用于泵的驱动,所以只要在减震器与泵之间仅设置流体的流路即可,能够将装置的结构构成为极小型。
另外,由于使用流体驱动的泵,所以不存在在使用了螺丝部件等的传递机构中容易产生的间隙等的担心,能够顺利地发挥响应性高的缓冲效果。
另外,若为本结构,则由于使用第1流体室以及第2流体室的流体的压力来使流量变更部动作,所以无需另外准备电动的驱动部,能够简化装置的构造。
(特征结构)
在第1结构涉及的减震器中,优选具备第1阀,该第1阀与上述第1流体室以及上述第2流体室连接,具有通过内部所具备的阀芯来切换而连通上述第1流体室以及上述第2流体室中的流体压力高的一侧的高压端口以及切换而连通上述流体压力低的一侧的低压端口,
上述泵具有保持多个叶片的流体转子和供上述叶片抵接的环部件,
上述流量变更部具有使上述低压端口的上述流体压力作用于上述环部件以使上述流通量增大的第1压力室、以及使上述高压端口的上述流体压力作用于上述环部件以使上述流通量减少的第2压力室,
上述环部件形成为通过沿着上述第1压力室的上述流体压力的作用方向对上述环部件进行施力的施力部,能够沿与上述流体转子的旋转轴芯垂直的方向往复移动。
(效果)
本结构的泵为叶片泵,通过使环部件相对于流体转子的旋转轴芯移动,能够变更泵的流量。例如,在第1流体室被压缩而第1流体室的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流体从第1端口流入叶片泵的内部而向第2端口流通。此时,第1流体室的高压流体流入第2压力室来按压环部件。
环部件被施力部相对于流体转子的旋转轴芯始终向规定的方向施力。该施力方向是叶片泵的流通量增加的状态、即环部件的中心相对于流体转子的旋转轴芯的偏置量增大的方向。
在该状态下第1流体室的流体流入第2压力室的结果是:上述偏心量减少,在叶片泵流通的流体的量减少。即,对活塞的动作产生阻力,发挥缓冲效果。
这样的叶片泵可以是小的叶片泵,装置整体变得小型,从而相对于各种装置的搭载性提高。
并且,由于使流体转子与电动转子连动旋转的结构极其简单,所以装置不会增大,能够抑制装置的制造成本。
(特征结构)
在第1结构涉及的减震器中,优选设置有第2阀,该第2阀对将上述高压端口以及上述低压端口与上述第2压力室以及上述第1压力室连通的流路的截面积以及连通目的地进行变更控制。
(效果)
通过预先设置本结构的第2阀,能够与减震器的动作独立地调节第1压力室以及第2压力室的压力。即,在减震器动作时,能够调节在叶片泵流通的流体量。这样能够在再生运转时任意地调节流体转子的转速,能够在动力运行运转时任意地调节流体的流通量。因此,能够任意地设定再生效率、减震器的伸长状态。
(特征结构)
本发明涉及的第2减震器的特征结构(第2结构)在第1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优选:
上述泵的上述流量变更部根据上述第1流体室的压力与上述第2流体室的压力的压力差来变更上述流体的流通量,
上述泵设置有使上述流体遍布上述第1端口和上述第2端口流通的旋转部件、以及无论上述压力差如何都使上述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恒定的旋转方向设定部。
(效果)
若为本结构的减震器,则通过无论第1流体室以及第2流体室的流体的压力差如何都使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维持为恒定,能够减少在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产生的旋转部件的旋转惯性所涉及的动能的损失。因此,能够提高将该泵使用为流体压力马达的情况下的再生运转效率、使用为流体压力泵的情况下的动力运行运转效率。
(特征结构)
本发明涉及的减震器的特征结构在第2结构中,
上述泵具备:
流体转子,保持多个叶片作为上述旋转部件;和
环部件,供上述叶片抵接,并且具有能够沿与上述流体转子的旋转轴芯垂直的方向往复移动而使中心接近上述流体转子的旋转轴芯的施力部,
在上述环部件的外周面中的相互相反的位置形成有使上述第1流体室的流体压力作用于上述环部件的第1压力室、以及使上述第2流体室的流体压力作用于上述环部件的第2压力室,
通过改变上述流体转子与上述环部件的偏心量来形成上述流量变更部,通过改变上述环部件相对于上述流体转子的偏心方向来形成上述旋转方向设定部。
(效果)
本结构的泵为叶片泵,根据第1流体室的流体压力与第2流体室的流体压力的压力差来变更流体转子与环部件的偏心量。例如,在第1流体室的流体压力高于第2流体室的流体压力时,第1流体室的流体流入第1压力室,第2压力室的流体被压出而返回到第2流体室。由此,环部件相对于流体转子的偏心量增大,能够变更在流体转子与环部件之间沿着流体转子的旋转方向形成的各泵室的容积。
此时,若偏心量增大,则对于与被供给流体的端口连通的各泵室的容积而言,与流体转子的旋转对应的变化量增大。该情况下,流体的流通量成为因叶片泵的特性而多的设定。通过这样变更环部件的偏心量,能够设定叶片泵的流通量,变更流体的流通阻力而能够适当地设定减震器的缓冲功能。在本结构中,通过变更环部件的位置来形成流量变更部。
另外,流体转子的旋转方向被设定为与被供给流体的端口连通的各泵室根据流体转子的旋转而增大的一侧。例如,在第1流体室的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第1流体室的流体从第1端口向第2端口流通。此时,第1流体室的流体流入第1压力室,使环部件向一个方向位移。由此,对于第1端口开口的各泵室的容积而言,流体转子向流体转子的旋转方向下游侧的泵室的容积增大的一侧旋转。
另一方面,在第2流体室的压力增高的情况下,第2流体室的流体流入第2压力室而使环部件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位移。由此,根据第2端口开口的泵室的容积变化来决定流体转子的旋转方向,结果,成为与上述相同的方向。这样,在本结构中,通过变更环部件的位置来形成旋转方向设定部。
如以上那样,若为本结构,则在产生减震器的缓冲功能的情况以及利用流体的流动来进行再生的情况下,无论减震器的动作状况如何流体转子的旋转方向都为恒定。因此,能够顺利地发挥上述缓冲功能以及再生功能。
另外,即使在通过旋转电枢使流体转子驱动旋转,并将叶片泵使用为流体压力泵的动力运行运转时,流体转子的旋转方向与流体的排出方向无关而为恒定。例如,在从第2端口排出流体的情况下,第2端口的压力增高。因此,与第2端口连通的第2流体室以及第2压力室的压力增高,环部件相对于流体转子的旋转轴芯向一个方向位移。其结果是,流体转子向供给侧的第1端口开口的泵室的体积越向旋转方向下游侧移动则越增大的一侧旋转。
相反,在从第1端口排出流体的情况下,第1端口、第1流体室以及第1压力室的压力增高,环部件相对于流体转子的旋转轴芯向与上述相反的方向位移。此时,流体转子也以供给侧的第2端口开口的泵室的体积越向旋转方向下游侧移动则越增大的方式旋转。即,流体转子向与上述相同的方向旋转。
如以上那样,若为本结构,则在使减震器进行动力运行的情况下,流体转子的旋转方向也与减震器的动作方向无关而为恒定。因此,能够顺利地发挥减震器的伸长状态的调节等。
(特征结构)
在第2结构的减震器中,优选具备对将上述第1流体室以及上述第2流体室与上述第1压力室以及上述第2压力室连通的流路的截面积以及连通目的地进行变更控制的阀。
(效果)
通过预先设置本结构的阀,能够与减震器的动作独立地调节第1压力室以及第2压力室的压力。即,在减震器动作时,能够调整流体转子与环部件的偏心量,从而调节在叶片泵流通的流体量。这样能够在再生运转时任意地调节流体转子的转速,能够在动力运行运转时任意地调节流体的流通量。因此,能够任意地设定再生效率、减震器的伸长状态。
(特征结构)
在第2结构的减震器中,优选上述环部件具有在上述第1压力室的内部进行上述往复移动的第1引导突起、和在上述第2压力室的内部进行上述往复移动的第2引导突起,
在上述第1压力室设置有相对于上述第1引导突起相对移动并限制上述第1压力室的内部中的上述第1引导突起的往复移动的移动量的第1限制部,并且,在上述第2压力室设置有相对于上述第2引导突起相对移动并限制上述第2压力室的内部中的上述第2引导突起的往复移动的移动量的第2限制部。
(效果)
通过第1限制部以及第2限制部限制环部件从旋转轴心偏位的量,使得流体转子的叶片所形成的叶片室的体积变化变小。因此,特别在减震器的活塞欲快速移动的情况下,通过阻止泵的流路截面的扩大,能够限制活塞的移动,增高减震器的干涉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伴随着活塞的移动而使规定量的流体流通,流体转子的旋转速度增大,所以例如发电量增大。
这样,若为本结构,则能够获得更加提高了减震器的衰减效果以及再生效率的减震器。
(特征结构)
在第2结构的减震器中,优选上述第1限制部具备能够相对于上述第1压力室的内壁的一部分与上述第1引导突起滑动并阻止上述第1引导突起的移动的限制部,通过上述第1限制部被来自上述第1流体室或者上述第2流体室的流体变更位置,由此能够调节上述第1引导突起的移动范围,
上述第2限制部具备能够相对于上述第2压力室的内壁的一部分和上述第2引导突起滑动并阻止上述第2引导突起的移动的限制部,通过上述第2限制部被来自上述第1流体室或者上述第2流体室的流体变更位置,由此能够调节上述第2引导突起的移动范围。
(效果)
在本结构中,例如调节第1引导突起的移动范围的第1限制部被来自缸体的流体变更位置。由于流体的流入排出状态根据活塞相对于缸体的移动速度而发生变化,所以第1限制部的位置被决定为与活塞的移动状态对应的位置。与此相伴,第1引导突起的移动范围被限制、即根据活塞的移动状态来决定环部件的位移量。若环部件的位移量发生变化,则减震器的干涉功能以及再生效率发生变化。
这样,若为本结构,则能够根据来自缸体的流体的流通状态来设定减震器的功能,能够不使用复杂的控制软件等而获得合理的减震器。
(特征结构)
在第2结构的减震器中,上述阀呈筒状,
上述阀具备:
柱塞,在该阀的内部往复移动,并具有与上述往复移动的方向垂直的面的面积不同的多个凸缘部;
多个流通孔,设置于上述阀的壁部,形成来自上述第1流体室或者上述第2流体室的上述流体在上述阀的内部流通的两个流路;
螺线管部,使上述柱塞往复移动;以及
柱塞施力部,对上述柱塞向上述往复移动的一侧施力,
上述阀能够构成为基于流入上述两个流路的上述流体的压力差来使上述柱塞往复移动,在上述柱塞的往复移动区域的一部分的区域中,使上述两个流路的流体流通量根据上述柱塞的移动而同步增减。
(效果)
本结构的阀预先通过柱塞施力部的作用力与螺线管部的驱动力来使柱塞的位置平衡,通过流入两个流路的流体彼此的压力差来使柱塞向任一方向移动。该柱塞的平衡位置能够根据对螺线管部的施加电流任意地设定。
通过该柱塞的设定位置,来决定为了使阀开口所需的压力的增大值。在所需的压力值大的情况下,例如在减震器的活塞移动而产生第1流体室的压力与第2流体室的压力之差时,由于直到该压力差达到规定值为止耗费时间,所以阀的开口变慢。因此,第1限制部以及第2限制部的限制效果的产生延迟,而使减震器的衰减效果变得缓慢,再生效率也变小。另一方面,在所需的压力值小的情况下,阀的开口提前,减震器的衰减效果以及再生效率增高。
这样,通过具备本结构的阀,能够通过对阀的施加电流的设定来决定减震器的效果,能够更加准确地获得衰减效果、再生效率。
(特征结构)
在第1结构以及第2结构涉及的减震器中,能够具备调节上述流体的压力的压力调节部。
(效果)
在减震器具备活塞以及缸体的情况下,杆从活塞延伸配置。因此,活塞中的面向第1流体室的部位的面积与面向第2流体室的部位的面积不同。即,隔着活塞向相反的方向作用的流体压力产生差。但是,通过在流体压力少的一侧例如增加安装了减震器的车辆等的重量,使得作用于活塞的双方的压力相等,从而活塞的位置被固定。
鉴于此,通过如本结构那样设置压力调节部,会变更收容于减震器的流体整体的压力,从而变更隔着活塞对置的流体压力彼此的差。由此,能够变更活塞的位置、即能够适当地变更车辆的初始车高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结构与再生动作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结构与再生动作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动力运行动作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动力运行动作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结构与再生动作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结构与再生动作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第7实施方式涉及的第2阀的动作方式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动作方式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结构与再生动作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结构与再生动作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动力运行动作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动力运行动作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结构与再生动作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结构与动力运行动作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动作方式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第9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第10实施方式涉及的泵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涉及的油控制阀的结构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第11实施方式涉及的油控制阀的其他结构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第12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的结构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a…缸体;1b…活塞;2…泵;21…叶片泵;2a…叶片;2b…流体转子;2c1…外侧环部件;2g…施力部;3i…电动转子;3j…定子;4…第1阀;4c…阀芯;5…第2阀;8…压力调节部;C…流路;PH…高压端口;PL…低压端口;R1…第1流体室;R2…第2流体室;R3…第1压力室;R4…第2压力室;S…减震器;V1…第1泵室;V2…第2泵室。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至图5表示了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S。本发明涉及的减震器S例如被利用于车辆的悬架。该减震器S具有:在内部收容作为流体的工作油的缸体1a、和将该缸体1a的内部分隔为第1流体室R1与第2流体室R2并且往复移动的活塞1b。由缸体1a与活塞1b构成减震器主体1。在缸体1a并列设置有能够变更工作油的流量的泵2,并且,在泵2设置有与构成泵2的动作部件连动的旋转电枢3。通过这些部件,能够调节活塞1b的动作速度,或者使活塞1b积极地进行动作而进行车高的调节等。
这里,使用叶片泵21作为泵2的一个例子。通过活塞1b在车辆行驶时往复移动,由此在第1流体室R1与第2流体室R2之间产生工作油的出入。工作油在叶片泵21中流通,通过变更叶片泵21的流通阻力,能够缓和活塞1b的动作。
另外,旋转电枢3作用为使叶片泵21作为发电用的流体压力马达、或者作为产生流体压力的流体压力泵发挥功能。在作为流体压力马达发挥功能时,通过变更叶片泵21的旋转速度,能够变更再生效率。另一方面,在作为流体压力泵发挥功能时,借助叶片泵21变更活塞1b的位置,能够进行车高调整。
(减震器主体)
如图1所示,在缸体1a的内部内插着具有杆1c的活塞1b。活塞1b将缸体1a的内部分隔为第1流体室R1与第2流体室R2。在缸体1a的壁部形成有与第1流体室R1连通的缸体第1端口1f和与第2流体室R2连通的缸体第2端口1g。
在活塞1b设置有将第1流体室R1与第2流体室R2连通的一对单向阀1d。当假设后述的叶片泵21发生故障、工作油无法经由叶片泵21在第1流体室R1与第2流体室R2之间流通时,这些单向阀1d工作而能够使活塞1b往复移动。
在缸体1a的外部例如以与第1流体室R1连通的状态具备流体量调整部1h。例如,在活塞1b相对于缸体1a伸出和缩回时,缸体1a的内部的杆1c的体积比例发生变化,存在于装置整体的流路C的流体量以及流体压力发生变化。此时,通过预先设置流体根据流体压力的变化能够出入的流体量调整部1h,能够将整体的流体压力维持为恒定。
(叶片泵)
如图1所示,叶片泵21具有保持多个叶片2a作为旋转部件的流体转子2b和供叶片2a抵接的环部件2c。各个叶片2a被插入配置于相对于流体转子2b的旋转中心X在径向设置有多个的槽部2d。在流体转子2b旋转时,各个叶片2a通过离心力被甩出,相对于环部件2c的内表面进行滑动。
环部件2c具有外侧环部件2c1与内侧环部件2c2。在流体转子2b旋转时,各个叶片2a通常通过离心力被甩出而与外侧环部件2c1滑动接触。另一方面,内侧环部件2c2在流体转子2b的旋转速度较慢而未对各个叶片2a作用充分的离心力的情况下、异物侵入流体转子2b的槽部2d而对叶片2a的动作产生阻力的情况等下,强制使各个叶片2a向外侧环部件2c1的一侧移动。
环部件2c作为能够通过工作油变更位置从而变更在叶片泵21中流通的工作油的流量的流量变更部发挥功能。在外侧环部件2c1中的相互相反的位置形成一对引导突起2e。在一方的叶片泵21的主体形成一对引导槽2f,引导突起2e分别与这些引导槽2f紧贴,并且能够滑动地内插于这些引导槽2f。
如图1所示,这些引导突起2e以及引导槽2f形成工作油的液压所作用的第1压力室R3以及第2压力室R4。在第1压力室R3设置有将外侧环部件2c1的中心向从流体转子2b的旋转中心X偏心的一侧按压的施力部2g。该施力部2g例如为螺旋弹簧。
在外侧环部件2c1与各个叶片2a之间形成有保持并输送工作油的多个泵室V。泵室V形成有经由第1端口P1与第1流体室R1连通的第1泵室V1、和经由第2端口P2与第2流体室R2连通的第2泵室V2。
外侧环部件2c1相对于流体转子2b的偏心量越大,则伴随着流体转子2b的旋转的泵室V的容积变化越大,使得叶片泵21的流量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施力部2g对外侧环部件2c1始终进行施力,所以叶片泵21的初始状态是流量为最大的状态。即,在活塞1b迅速动作时,由于工作油容易通过叶片泵21,所以活塞1b的衰减效果变少。另外,由于能够流通很多工作油,所以流体转子2b的转速减少。因此,后述的旋转电枢3的旋转速度也不增高,再生效果变小。
(第1阀)
若想要在活塞1b的动作变快时提高衰减效果,则需要减少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而减小泵室V的伴随着旋转的容积变化。为此,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那样设置有第1阀4。
第1阀4具有连接于第1流体室R1的两个端口4a、和连接于第2流体室R2的两个端口4b,并在内部具备阀芯4c。阀芯4c根据第1流体室R1的液压与第2流体室R2的液压之差进行位移,使第1流体室R1以及第2流体室R2中的液压较高的一侧与高压端口PH连通、使液压较低的一侧与低压端口PL连通。如图1所示,高压端口PH以及低压端口PL分别与叶片泵21的第2压力室R4以及第1压力室R3连接。
(衰减效果)
如图1所示,例如当活塞1b向下方移动、使得第1流体室R1的液压增高时,第1流体室R1的工作油从叶片泵21的第1端口P1流入第1泵室V1而使流体转子2b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并且从第2泵室V2经由第2端口P2排出而流入第2流体室R2。另一方面,从第1流体室R1流出的工作油经由第1阀4的高压端口PH流入第2压力室R4,按压外侧环部件2c1而减少与流体转子2b的偏心量。此时,第1压力室R3的容积减少,第1压力室R3的工作油流入第1阀4的低压端口PL,进而返回到第2流体室R2。
相反,当如图3所示那样活塞1b向上方移动、第2流体室R2的液压增高时,第2流体室R2的工作油经由第2端口P2流入第2泵室V2而使流体转子2b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并且从第1泵室V1经由第1端口P1排出而流入第1流体室R1。另一方面,从第2流体室R2流出的工作油经由第1阀4的高压端口PH流入第2压力室R4,按压外侧环部件2c1而减少与流体转子2b的偏心量。此时,第1压力室R3的容积减少,第1压力室R3的工作油流入第1阀4的低压端口PL,进而返回到第1流体室R1。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震器S中,活塞1b的动作速度越大,则叶片泵21的流量越被限制,从而活塞1b的衰减效果增高。其中,流体转子2b的旋转方向根据活塞1b的动作方向而被变更。
(再生运转)
如图2所示,在流体转子2b的旋转轴2h连接有作为旋转电枢3的电动转子3i。该连接的方式是任意的。例如,可以在一个轴固定有流体转子2b与电动转子3i,流体转子2b与电动转子3i也可以经由齿轮、带而进行连动旋转。在电动转子3i的周围设置有与电动转子3i之间形成磁场的定子3j。由此,通过流体转子2b旋转,使得电动转子3i旋转而产生再生电流。将该再生电流作为电能存积于蓄电池6。
再生电流因电动转子3i的旋转速度而发生变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活塞1b的动作越快,则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越减少,工作油的流量越减少,其结果是,流体转子2b的转速增高而使再生电流增大。
此外,对于图1中的再生运转与图3中的再生运转而言,外侧环部件2c1的按压方向相同,但流体转子2b以及电动转子3i的旋转方向相反。
(动力运行运转)
如图4所示,电动转子3i以及定子3j也能够作为驱动马达发挥功能。即,通过使叶片泵21积极地旋转,由此使工作油流通而使活塞1b进行动作。例如,对电动转子3i施加驱动电流而使电动转子3i以及流体转子2b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从第2流体室R2向第2泵室V2吸引工作油,并经由第1泵室V1流入第1流体室R1。其结果是,活塞1b被向上方顶起而增高车辆的车高。在动力运行运转时,例如预先在活塞1b与缸体1a之间具备行程传感器1e,一边通过控制部7监视活塞1b的位置变化,一边使电动转子3i的旋转速度发生变化。
通过调节电动转子3i的旋转速度,能够改变车高调节的响应速度。例如,图4表示了电动转子3i以及流体转子2b的旋转速度低的情况,由于此时在叶片泵21流通的工作油的量较少,所以第2泵室V2的压力与第1泵室V1的压力之差较少。但是,由于成为排出侧的第1泵室V1的压力高于吸引侧的第2泵室V2的压力,所以从第1泵室V1排出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流入第1阀4,使工作油从高压端口PH流入第2压力室R4。
由此,虽然外侧环部件2c1被向减少偏心量的一侧按压,但由于最初的流体转子2b的转速较低,所以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难以减少。其结果是,流体转子2b的偏心量被维持得多,在叶片泵21流通的工作油的流量被设定得大。即,能够发挥可使活塞1b迅速动作的高响应特性。此外,该情况下,流体转子2b的旋转速度并不那么高,可以说使活塞1b进行动作的推力很小。
另一方面,若将电动转子3i以及流体转子2b的旋转速度设定得高,则如图5所示,在叶片泵21流通的工作油的量增加,第2泵室V2的压力与第1泵室V1的压力之差增大。因此,从第1泵室V1排出的工作油的一部分经由第1阀4势头良好地流入第2压力室R4,更加减少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其结果是,在叶片泵21流通的工作油的流量被缩小,发挥使活塞1b缓慢动作的所谓小响应特性。此外,由于流体转子2b的旋转速度高,所以工作油可靠地在叶片泵21流通,使活塞1b进行动作的推力增大。
如果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减震器主体1与叶片泵21通过工作油的流路C连结,减震器主体1所保持的工作油直接利用于叶片泵21的旋转驱动,则只要在减震器主体1与泵2之间仅设置工作油的流路C即可,能够使装置结构极其小型。
另外,由于叶片泵21进行流体驱动,所以不存在在使用了螺丝部件等的传递机构中容易产生的间隙(Backlash)等的担心,能够顺利地发挥响应性高的缓冲效果。
并且,若为本结构,则由于使用第1流体室R1以及第2流体室R2的工作油的压力来使外侧环部件2c1动作,所以无需另外准备电动驱动部,能够简化装置的构造。
这样的叶片泵21可以为小的泵,装置整体小型,相对于各种装置的搭载性提高。此外,由于使流体转子2b与电动转子3i连动旋转的结构极简单,所以装置不会增大,能够抑制装置的制造成本。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省略了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阀4的例子。这里,使来自缸体第1端口1f的流体与第1端口P1以及第2压力室R4连接,使来自缸体第2端口1g的流体与第2端口P2以及第1压力室R3连接。
图6是活塞1b相对下降的状态,例如表示车辆的车轮被向上顶起而压出第1流体室R1的流体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需要防止车轮的向上顶起,需要减少在叶片泵21流通的流体量。
从第1流体室R1流出的流体流入第2压力室R4而按压环部件2c,使其接近流体转子2b的旋转中心X。其结果是,从第1泵室V1向第2泵室V2流通的流体量减少,活塞1b的动作被缓冲。另外,此时由于流体转子2b势头良好地进行旋转,所以能够进行良好的再生运转。
另一方面,在活塞1b相对上升的情况下、即在车轮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不缓冲活塞1b的动作这一做法能够维持车轮与地面的设置状态,因此优选。该情况下,从缸体第2端口1g流出的流体流入第1压力室R3,按压环部件2c而大幅确保与流体转子2b的偏心量。其结果是,流体从第2泵室V2向第1泵室V1的流通量被维持得多,活塞1b的缓冲效果变小。
此外,在为了使车高上升而向第1流体室R1供给流体的情况下,可以对旋转电枢3进行通电驱动。在图6的例子中,使流体转子2b向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该情况下,高压的流体流入第2压力室R4而使环部件2c的偏心量减少。即,流体从第2泵室V2向第1泵室V1的流通量减少而车高调节的响应性降低,但能够进行起重转矩很大的动力运行运转。
〔第3实施方式〕
如图7以及图8所示,也能够在叶片泵21与第1阀4之间设置通过电动驱动而能够变更工作油的流通路径以及流通量的第2阀5。作为第2阀5,例如使用OCV(Oil ControlValve:油控制阀)。
在第2阀5的内部具备在中央具有贯通流路5e的柱塞5a,例如构成为控制部7基于从在减震器主体1的活塞1b与缸体1a之间设置的行程传感器1e获得的信号向第2阀5输出驱动信号来控制柱塞5a的位置。
在第2阀5中,来自高压端口PH的工作油与设置于第2阀5的两个接收口5b的一方连接,来自低压端口PL的工作油与接收口5b的另一方连接。另外,在第2阀5形成有两个排出口5c,通过切换内部的柱塞5a的位置来切换两个接收口5b与两个排出口5c的连通状态。柱塞5a的位置切换通过根据来自控制部7的驱动信号操作螺线管部5d来进行。
图7以及图8的(a)例如是想要将悬架设定得较硬的情况、在野外(Off-road)行驶的情况下的例子。该情况下,以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被维持得小的方式、即以工作油在第2压力室R4被保持得多的方式驱动第2阀5,使柱塞5a向下方移动,使得工作油从第1阀4的高压端口PH到达第2压力室R4。由此,活塞1b的动作被衰减,能够抑制车高的变化而抑制产生车身的下部与地面接触那样的情况。
另一方面,图8的(b)是车辆在高速道路行驶的情况等的例子。在活塞1b的位置因车轮的上下移动而发生变化、产生第1泵室V1与第2泵室V2的压力差的情况下,将第1泵室V1与第2泵室V2的工作油的流通量确保得多。即,使柱塞5a上升而将高压端口PH连接于第1压力室R3,将低压端口PL连接于第2压力室R4。由此,维持为外侧环部件2c1的偏置量大的状态,从第1泵室V1向第2泵室V2流通的工作油的量被维持得多。活塞1b的移动不怎么被衰减,进行高速行驶的车辆的车轮虽上下移动,但车身不出现上下移动而能够获得稳定的行驶状态。
若如图8的(c)那样切断第1阀4与第1压力室R3、以及第1阀4与第2压力室R4的工作油的流通,则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被固定。由此,例如能够使悬架的软硬设定恒定。
在驱动电动转子3i而进行车高调节的情况下,第2阀5的状态例如可以为图8的(a)至图8的(c)的任一个状态。通过驱动电动转子3i而工作油流动,工作油流入第1流体室R1或者第2流体室R2,从而活塞1b的高度发生变化。此时,若预先通过行程传感器1e测定活塞1b的位置变化,则即便在使电动转子3i反转了的情况下也能够迅速使其反转。
另外,在进行使车高迅速上升的动力运行运转的情况下,对第2阀5进行控制而成为图8的(b)的状态,形成为工作油较多地流入第1压力室R3的状态而增大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由此,工作油从叶片泵21的第2泵室V2向第1泵室V1更多地流通,将活塞1b顶起而能够使车高迅速上升。
〔第4实施方式〕
图9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S。这里,在工作油的流路C的任意场所设置有调节工作油的压力的压力调节部8。作为压力调节部8,例如使用保持了工作油的储能器81。在储能器81的内部设置有保持工作油的油室8a、和保持高压气体的气体室8b。此外,该气体室8b只要能够对工作油施加压力即可,也可以是具备弹簧的部件等。
油室8a经由阀8c例如与第1流体室R1和第1阀4之间的流路C连接。作为阀8c,例如使用能够通过通电来对流路C的开闭进行ON-OFF控制的OSV(Oil Switching Valve)。
例如,在想要使减震器主体1的活塞1b上升而使车高上升的情况下,对阀8c进行打开操作,将油室8a的工作油向流路C释放。由此,流路C的整体的压力上升。另一方面,若着眼于活塞1b的尺寸,则活塞1b的两面中的设置有杆1c一侧的面积减小与杆1c的截面积对应的量。因此,作用于活塞1b的两面中的不存在杆1c一侧的面的压力增大,活塞1b上升。
由此,车高上升。
此外,若车高上升规定的高度,则例如并列设置于减震器主体1的螺旋弹簧(未图示)伸长,螺旋弹簧的支承负载变小。因此,施加于活塞1b的向上负载、螺旋弹簧的支承负载的减少量、车辆重量等实现平衡,从而车高在规定高度成为恒定。
在图9中,在缸体1a的外部设置有流体量调整部1h,在通常的活塞1b上下移动时,流体量调整部1h维持装置整体的流体压力。但是,在具备储能器81的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取消流体量调整部1h而使储能器81兼任通常时的流体压力的维持。
〔第5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叶片泵21作为泵2,但除此以外,只要能够变更泵容量,则也能够利用任意类型的泵。例如也可以如图10所示,利用使多个柱塞22a沿着倾斜凸轮22e旋转的轴流泵22,与活塞1b的动作连动地变更倾斜凸轮22e的角度。
该轴流泵22在保持件22b保持有四个柱塞22a,各个柱塞22a被弹簧部件(省略图示)向设置于壳体22d的内部的倾斜凸轮22e按压。在保持件22b的底部设置有与由各柱塞22a形成的流体室连通的连通口22f。
在壳体22d的底部设置有与连通口22f的每两个连通的圆弧状的第1开口部22g和第2开口部22h。第1开口部22g与缸体第1端口1f连通,第2开口部22h与缸体第2端口1g连通。因此,根据流体从哪个端口被排出,第1开口部22g以及第2开口部22h成为轴流泵22的吸引口或者排出口。
并且,在壳体22d的底部设置有与保持件22b连动旋转的旋转电枢3,作用为使轴流泵22作为发电用的流体压力马达,或者作为产生流体压力的流体压力泵发挥功能。
倾斜凸轮22e能够摆动地被支承于壳体22d,通过在一部分设置的臂22i来变更倾斜角度。臂22i与将凸轮用缸体22k的内部分隔为两个空间并且往复移动的凸轮用活塞22j连结。在凸轮用缸体22k的内部的空间的一方设置弹簧部件22m,来将凸轮用活塞22j始终向倾斜凸轮22e的倾斜角度变大的一侧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倾斜凸轮22e、凸轮用活塞22j、凸轮用缸体22k作为对在轴流泵22流通的流体的流量进行变更的流量变更部发挥功能。
在缸体1a与凸轮用缸体22k之间设置有使高压的流体始终从高压端口PH排出、使低压的流体始终从低压端口PL流入的第1阀4。缸体第1端口1f与第1阀4的一组端口4a连接,缸体第2端口1g与第1阀4的另一组端口4b连接。高压端口PH与凸轮用缸体22k的空间中的未设置弹簧部件22m的一侧连接,低压端口PL与设置有弹簧部件22m的一侧连接。另外,缸体第1端口1f与轴流泵22的第1开口部22g连接,缸体第2端口1g与第2开口部22h连接。
图10是活塞1b被向下推压而压出第1流体室R1的流体的状态。在图10的状态下,由于流体从第1开口部22g流入、顶起柱塞22a,所以保持件22b向箭头的方向往右旋转。在倾斜凸轮22e的内侧借助轴承设置有旋转凸轮22n,该旋转凸轮22n能够在与柱塞22a的顶部抵接的状态下进行旋转。由此,柱塞22a的伸出和缩回动作变得顺畅。
倾斜凸轮22e在初始状态下具有最大倾斜角度,伴随着保持件22b的旋转的柱塞22a的伸出和缩回量为最大。即,轴流泵22的流体流通量成为最大,对活塞1b的动作进行缓冲的效果小。例如当车辆在平滑的路面行驶的情况下,活塞1b比较自由地上下移动,能够减少车辆的微小上下移动。
在活塞1b急剧下降的情况下,凸轮用活塞22j被从第1阀4的高压端口PH流入到凸轮用缸体22k的流体向下推压,倾斜凸轮22e的倾斜角度变小。其结果是,柱塞22a的伸出和缩回量减少,轴流泵22的流体流通量变少而活塞1b的缓冲效果增高。此时,为了使规定量的流体流通而使保持件22b的旋转速度增高,旋转电枢3与此连动而使再生效率增高。
相反,在活塞1b急剧上升、从缸体第2端口1g排出高压的流体的情况下,保持件22b进行反转。该情况下,也是活塞1b的上升速度越大,则倾斜凸轮22e的倾斜角度越变小,活塞1b的缓冲效果越增高。例如,当车辆在具有比较大的凹凸的路面行驶的情况下,活塞1b的动作受到缓冲,能够减少车辆的过度的上下移动。
这样,在再生运转中,即便在活塞1b向任意的方向动作的情况下,活塞1b的动作速度越快,则缓冲效果越高,能够产生越多的再生电流。
另一方面,在动力运行运转时,通过向旋转电枢3进行通电而使保持件22b向任意的方向驱动旋转,例如使流体从第1开口部22g排出,由此能够使活塞1b上升。
此外,该轴流泵22也能够应用于图7所示那样的使用第2阀5的实施方式以及图9所示那样的使用压力调节部8的实施方式。
(第6实施方式)
第6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第2压力室也设置有施力部2g。如图11所示,这些引导突起2e以及引导槽2f形成工作油的液压所作用的第1压力室R3以及第2压力室R4。在第1压力室R3以及第2压力室R4设置有向与外侧环部件2c1对置的方向施加按压力而使外侧环部件2c1的中心在相对于流体转子2b的旋转中心X稍微偏心的位置稳定的施力部2g。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环部件2c1的中心相对于旋转中心X向图11的右侧稍微偏心。通过这样具有偏心量,当在第1压力室R3与第2压力室R4之间产生了压力差的情况下,能够立即决定流体转子2b的旋转方向。这些施力部2g例如为螺旋弹簧。
在外侧环部件2c1与各个叶片2a之间形成有保持并输送工作油的多个泵室V。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与第1流体室R1连通的第1泵室V1和与第2流体室R2连通的第2泵室V2。第1流体室R1与第1泵室V1经由设置于叶片泵21的第1端口P1连通,第2流体室R2与第2泵室V2经由设置于叶片泵21的第2端口P2连通。
外侧环部件2c1相对于流体转子2b的偏心量越大,则伴随着流体转子2b的旋转的泵室V的容积变化越大,叶片泵21的流量越增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始终通过施力部2g使外侧环部件2c1的中心与流体转子2b的旋转中心X之间存在偏心量,但叶片泵21的初始状态是流量为最小的状态。
即,在活塞1b迅速移动时,工作油难以通过叶片泵21,活塞动作的衰减效果增大。另外,流体转子2b的每旋转一圈的工作油的流通量虽较少,但由于通过活塞1b的动作而使规定量的工作油流通,所以流体转子2b的转速增多。因此,后述的旋转电枢3的旋转速度增高,再生效果增大。
(旋转电枢)
如图12所示,在流体转子2b的旋转轴2h连接有作为旋转电枢3的电动转子3i。该连接的方式是任意的。例如,可以在一个轴固定有流体转子2b与电动转子3i,流体转子2b与电动转子3i也可以经由齿轮、带来进行连动旋转。在电动转子3i的周围设置有与电动转子3i之间形成磁场的定子3j。由此,通过流体转子2b进行旋转,使得电动转子3i旋转而产生再生电流。将该再生电流作为电能存积于蓄电池6。
(再生运转)
再生电流根据电动转子3i的旋转速度而变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初始状态下的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小,在叶片泵21流通的工作油的量减少,所以活塞1b的衰减效果增大。在活塞1b的动作较快的情况下,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增多,工作油容易流动而活塞1b的衰减效果减少。
例如,在图11中,当活塞1b向下方快速移动、较多的工作油从第1流体室R1流入第1泵室V1时,该高压力的工作油也流入第1压力室R3。其结果是,外侧环部件2c1如图11所示那样向右侧移动而使偏心量增大。由此,从第1泵室V1向第2泵室V2流通的工作油的量增加,能够缓和活塞1b的衰减效果。该情况下,由于流体转子2b以及电动转子3i的转速下降,所以所产生的再生电流变小。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在活塞1b向图中的上方快速移动的情况下,来自第2流体室R2的高压的工作油流入第2压力室R4。因此,外侧环部件2c1向图13中的左侧移动。该情况下,在叶片泵21流通的工作油的量也增多,活塞1b的衰减效果变小。
但是,在本结构的装置中,即便是活塞1b向任意的向移动的情况,流体转子2b以及电动转子3i的旋转方向都相同。即,环部件2c作为通过利用工作油来变更位置由此使流体转子2b的旋转方向恒定的旋转方向设定部发挥功能。因此,即便在减震器主体1的伸缩状态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仅通过流体转子2b以及电动转子3i的旋转速度变化也不会使旋转方向反转。即,与流体转子2b以及电动转子3i的旋转方向反转的情况相比,旋转能源的衰减较少,能够较高地维持再生效率。
(动力运行运转)
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震器S中,也能够使电动转子3i以及定子3j作为驱动马达发挥功能。通过使叶片泵21积极地旋转,来使工作油流通而使活塞1b动作。例如,向电动转子3i施加驱动电流,而如图14所示那样使电动转子3i以及流体转子2b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外侧环部件2c1在图14中向右偏心,从而第1泵室V1以及第2泵室V2相对于旋转中心X右侧的容积较大。因此,通过流体转子2b的驱动旋转,使得工作油被第2泵室V2吸引并从第1泵室V1排出。
从第1泵室V1排出的高压的工作油流入第1压力室R3,使外侧环部件2c1进一步向右侧偏心。其结果是,在叶片泵21流通的工作油的量增加,活塞1b被流入第1流体室R1的工作油向上方顶起,从而车辆的车高上升。在动力运行运转时,例如预先在活塞1b与缸体1a之间具备行程传感器1e,一边通过控制部7监视活塞1b的位置变化,一边使电动转子3i的旋转速度发生变化。
通过调节电动转子3i的旋转速度,能够改变车高调节的响应速度。例如,在电动转子3i以及流体转子2b的旋转速度较低时,由于在叶片泵21流通的工作油的量较少,所以第2泵室V2的压力与第1泵室V1的压力之差较少。但是,由于成为排出侧的第1泵室V1的压力高于吸引侧的第2泵室V2的压力,所以从第1泵室V1排出的工作油的一部分流入第1压力室R3。
由此,外侧环部件2c1被向增加偏心量的一侧按压,但由于流体转子2b的转速较低,所以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较少。其结果是,流体转子2b的偏心量被维持为较少,在叶片泵21流通的工作油的流量变小。即,发挥活塞1b的动作并不那么快的低响应特性。此外,在该情况下,流体转子2b的旋转速度并不那么高,但工作油被可靠地向活塞1b供给而动作推力增大。
另一方面,若将电动转子3i以及流体转子2b的旋转速度设定得高,则在叶片泵21流通的工作油的量增加,第2泵室V2的压力与第1泵室V1的压力之差增大。因此,从第1泵室V1排出的工作油的一部分势头良好地流入第1压力室R3,更加增大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其结果是,在叶片泵21流通的工作油的流量增大,发挥能够使活塞1b迅速动作的所谓高响应特性。此外,流体转子2b的旋转速度增高,但与旋转速度较低的情况相比,由于流体转子2b的每旋转一圈的工作油的流通量增多,所以使活塞1b动作的推力变小。
图15表示使电动转子3i以及流体转子2b向相同方向旋转、并且使活塞1b反向移动的动力运行运转的样子。例如,在活塞1b想要向上方上升时,第2流体室R2的工作油被压出而流入第2压力室R4,外侧环部件2c1向图15中的左侧移动。在外侧环部件2c1的中心成为比流体转子2b的旋转中心X靠左侧的状态下,为了积极地制止活塞1b的向上移动,而使电动转子3i以及流体转子2b在图15中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此,工作油从第1泵室V1朝向第2泵室V2流动,进而流入第2流体室R2而能够抑制活塞1b的上升。
如以上那样,若为本结构的减震器S,则例如在将该减震器S利用于车辆的悬架的情况下,可发挥良好地缓冲车轮的上下移动的功能,并且流体转子2b旋转而使得电动转子3i旋转,产生电流来进行再生。该情况下,在活塞1b的往复移动时,在叶片泵21中流通的工作油的流通方向被变更,但由于外侧环部件2c1的按压方向也发生变化,所以流体转子2b的旋转方向被维持为恒定。
另一方面,在电驱动电动转子3i来对活塞1b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外侧环部件2c1的按压方向也同样适当地反转,能够保持使流体转子2b的旋转方向恒定的状态,使活塞1b往复移动。
这样,若为本结构,则在减震器S的再生运转以及动力运行运转中,不管活塞1b的动作方向如何,流体转子2b的旋转方向都恒定。因此,与流体转子2b等的旋转状态的变动相伴的能源损失较少,都能够进行效率良好的再生运转以及动力运行运转。
〔第7实施方式〕
如图16以及图8所示,也能够与叶片泵21并列设置通过电驱动而能够变更工作油的流通路径以及流通量的阀5(第3阀)。作为阀5(第3阀),例如使用OCV(Oil ControlValve)。
在阀5(第3阀)的内部具备在中央具有贯通流路5e的柱塞5a,例如构成为控制部7基于从在减震器主体1的活塞1b与缸体1a之间设置的行程传感器1e获得的信号向阀5(第3阀)输出驱动信号,来控制柱塞5a的位置。
在阀5(第3阀)中,来自第1流体室R1的工作油与设置于阀5(第3阀)的两个接收口5b的一方连接,来自第2流体室R2的工作油与接收口5b的另一方连接。另外,在阀5(第3阀)形成有两个排出口5c,通过切换内部的柱塞5a的位置而切换两个接收口5b与两个排出口5c的连通状态。柱塞5a的位置切换通过根据来自控制部7的驱动信号操作螺线管部5d而进行。
图16以及图8的(a)例如是车辆在高速道路行驶时等欲抑制车辆的上下移动的情况。在第1流体室R1的压力增高时,使柱塞5a的位置下降而将来自第1流体室R1的工作油向第1压力室R3供给,增大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由此,从第1泵室V1向第2泵室V2流通的工作油的量增多,使活塞1b的移动衰减的效果减弱。即,进行高速行驶的车辆的车轮虽然上下移动,但车身不出现上下移动而能够获得稳定的行驶状态。该情况下,流体转子2b的旋转速度并不那么高,再生效率比图8的(a)的情况差。
图8的(b)例如是在将悬架设定得较硬时、在野外等行驶的情况的例子,以减小从最初偏心的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的方式驱动阀5(第3阀)而使工作油流入第2压力室R4。由此,第1泵室V1与第2泵室V2的工作油的流通量减少,活塞1b的动作被衰减,抑制车高的变化而难以产生车身的下部与地面接触等的情况。该情况下,流体转子2b的旋转速度增加,再生效率提高。
图8的(c)是将第1压力室R3以及第2压力室R4中的工作油的流通切断的状态。由此,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被固定。例如能够将悬架的软硬设定保持为恒定。
图17表示驱动电动转子3i而进行车高调节的情况的例子。此时,阀4的状态例如可以是图8的(a)至图8的(c)的任意状态。通过驱动电动转子3i而工作油流动,工作油流入第1流体室R1或者第2流体室R2而使活塞1b的高度发生变化。此时,若预先通过行程传感器1e测定活塞1b的位置变化,则即便在使电动转子3i反转了的情况下也能够迅速使其反转。
另外,在欲使活塞1b迅速上升的情况下,对阀5(第3阀)进行控制而使成为图8的(a)的状态,成为工作油较多地流入第1压力室R3的状态而增大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由此,工作油从叶片泵21的第2泵室V2向第1泵室V1更多地流通,将活塞1b顶起而能够使车高迅速上升。
此外,在如图16所示那样利用第1流体室R1的工作油进行再生运转的情况、与图17所示的从第1泵室V1向第1流体室R1供给工作油的动力运行运转的情况下,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方向相同,但流体转子2b以及电动转子3i的旋转方向在各自的运转中相反。
〔第8实施方式〕
图18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S。这里,在工作油的流路C的任意场所设置有调节工作油的压力的压力调节部8。作为压力调节部8,例如使用保持了工作油的储能器81。在储能器81的内部设置有保持工作油的油室8a与保持高压气体的气体室8b。此外,该气体室8b只要能够对工作油施加压力即可,可以是具备弹簧的部件等。
油室8a经由第2阀8c例如与第1流体室R1和阀5(第3阀)之间的流路C连接。作为第2阀8c,例如使用能够通过通电对流路C的开闭进行ON-OFF控制的OSV(Oil SwitchingValve)。
例如,在欲使活塞1b上升而使车高上升的情况下,对第2阀8c进行打开操作,将油室8a的工作油向流路C释放。由此,流路C的整体的压力上升。另一方面,若着眼于减震器主体1的活塞1b的尺寸,则活塞1b的两面中的设置有杆1c一侧的面积减小与杆1c的截面积对应的量。因此,作用于活塞1b的两面中的不存在杆1c一侧的面的压力增大,活塞1b上升。由此,车高上升。
此外,若车高上升规定的高度,则例如并列设置于减震器主体1的螺旋弹簧(未图示)伸长,螺旋弹簧的支承负载变小。因此,施加于活塞1b的向上负载、螺旋弹簧的支承负载的减少量、车辆重量等实现平衡,从而车高在规定高度成为恒定。
在图18中,在缸体1a的外部设置有流体量调整部1h,在通常的活塞1b上下移动时,流体量调整部1h维持装置整体的流体压力。但是,在具备储能器81的本实施方式中,可以取消流体量调整部1h而使储能器81兼任通常时的流体压力的维持。
〔第9实施方式〕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叶片泵21作为泵2,但除此以外,只要能够变更泵容量即可,也能够利用任意类型的泵。例如,也可以利用如图19所示那样使多个柱塞9a沿着倾斜凸轮9e旋转的轴流泵9,与活塞1b的动作连动地变更倾斜凸轮9e的角度。
该轴流泵9在保持件9b保持有四个柱塞9a,各个柱塞9a被弹簧部件(省略图示)向设置于壳体9d的内部的倾斜凸轮9e按压。在保持件9b的底部设置有与由各柱塞9a形成的流体室连通的连通口9f。
在壳体9d的底部设置有与连通口9f的每两个连通的圆弧状的第1开口部9g和第2开口部9h。第1开口部9g与缸体第1端口1f连通,第2开口部9h与缸体第2端口1g连通。因此,根据流体从哪个端口被排出,第1开口部9g以及第2开口部9h成为轴流泵9的吸引口或者排出口。
在壳体9d的底部设置有与保持件9b连动旋转的旋转电枢3,作用为使轴流泵9作为发电用的流体压力马达,或者作为产生流体压力的流体压力泵发挥功能。
倾斜凸轮9e能够摆动地支承于壳体9d,通过在一部分设置的臂9i来变更倾斜角度。臂9i与将凸轮用缸体9k的内部分隔为两个空间并且往复移动的凸轮用活塞9j连结。在凸轮用缸体9k的内部的空间的双方设置有弹簧部件9m,以倾斜凸轮9e的倾斜角度为大致中立、即成为在各柱塞9a旋转时柱塞9a的高度的变化减少的状态的方式对凸轮用活塞9j始终进行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倾斜凸轮9e、凸轮用活塞9j、凸轮用缸体9k作为对在轴流泵9流通的流体的流量进行变更的流量变更部发挥功能。
缸体第1端口1f与轴流泵9的第1开口部9g和凸轮用缸体9k的一方的端口连接,缸体第2端口1g与轴流泵9的第2开口部9h和凸轮用缸体9k的另一方的端口连接。
图19是活塞1b被顶起而压出第2流体室R2的流体的状态。在图19的状态下,由于流体从第2开口部9h流入,顶起柱塞9a,所以保持件9b向箭头的方向进行左旋转。在倾斜凸轮9e的内侧借助轴承设置有旋转凸轮9n,该旋转凸轮9n能够在与柱塞9a的顶部抵接的状态下进行旋转。由此,柱塞9a的伸出和缩回动作变得顺畅。
倾斜凸轮9e预先设定为当各柱塞9a在初始状态下旋转时从各自的高度不变化的中立位置向任意一向稍微倾斜的状态。该初始倾斜方向为任意的,但若预先与活塞1b容易动作的方向一致,则保持件9b的旋转开始变得顺利。例如,在活塞1b如图19那样从静止状态向上方上升的机会较多的情况下,被从第2流体室R2排出的流体流入第2开口部9h,使保持件9b左旋转。此时,倾斜凸轮9e的臂9i被凸轮用活塞9j向图19的上侧顶起,倾斜凸轮9e的倾斜增大而保持件9b的旋转速度增高。即,通过预先使倾斜凸轮9e从最初向任意方向倾斜而作用了流体的压力的情况下的保持件9b的旋转启动性增高。
在本结构的情况下,由于当活塞1b开始动作时,倾斜凸轮9e接近中立位置,所以与保持件9b的旋转相伴的柱塞9a的伸出和缩回量减少。即,轴流泵9的流体流通量为最小,对活塞1b的动作进行缓冲的效果大。
在如图19所示那样活塞1b急剧地上升的情况下,凸轮用活塞9j被从缸体第2端口1g流入至凸轮用缸体9k的下面的端口的流体顶起,使得倾斜凸轮9e的倾斜角度增大。其结果是,保持件9b向图19中的箭头的方向旋转。由此,柱塞9a的伸出和缩回量增多,轴流泵9的流体流通量增多而使活塞1b的缓冲效果减弱。此时,为了使规定量的流体流通而使保持件9b的旋转速度下降,旋转电枢3与此连动而使再生效率也降低。
相反,在活塞1b急剧下降而从缸体第1端口1f排出高压的流体的情况下,流体流入至第1开口部9g。此时,流体流入至凸轮用缸体9k的上面的端口而使倾斜凸轮9e向相反方向倾斜。由此,保持件9b的旋转方向被维持为相同的方向。该情况下,也是活塞1b的下降速度越大,则倾斜凸轮9e的倾斜角度越增大,活塞1b的缓冲效果越小。
这样,在再生运转中,即便是活塞1b向任意的方向动作的情况,倾斜凸轮9e、凸轮用活塞9j、凸轮用缸体9k都作为旋转方向设定部发挥功能,将保持件9b的旋转方向设定为相同方向。关于再生效果,在活塞1b的动作量较小的情况下,缓冲效果以及再生效果提高。另一方面,若活塞1b的动作量增大,则缓冲效果以及再生效果变小。但是,由于保持件9b的旋转方向相同,所以不存在保持件9b的旋转能克服保持件9b的旋转惯性而被浪费,再生效率被较高地维持。
另一方面,在动力运行运转时,通过向旋转电枢3进行通电来使保持件9b向任意的方向驱动旋转,例如将从第1开口部9g排出的流体向第1流体室R1供给,由此能够使活塞1b上升。
此外,该轴流泵9也能够应用于图16所示那样的使用阀5(第3阀)的实施方式以及图18所示那样的使用压力调节部8的实施方式。
〔第10实施方式〕
图20以及图21表示了第10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S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叶片泵21的第1压力室R3和第2压力室R4分别设置有第1限制部K1和第2限制部K2,将外侧环部件2c1的偏芯量限制在规定范围内。
将外侧环部件2c1所具有的两个引导突起2e中的、在第1压力室R3的内部往复移动的引导突起设为第1引导突起2e1,将在第2压力室R4的内部往复移动的引导突起设为第2引导突起2e2。
第1限制部K1例如如以下那样构成。将第1引导突起2e1例如形成为圆柱状,配置外插于该第1引导突起2e1并且进行相对移动的第1套筒D1。第1套筒D1同时沿着泵2的引导槽2f的内表面滑动。使第1套筒D1的一方例如与螺旋状的第1限制弹簧E1抵接,而对第1套筒D1始终向泵2的外侧施力。
第1套筒D1能够通过流体而进行滑动移动。如图21所示,在第1套筒D1的滑动区域的双方,贯通引导槽2f的壁部而连通形成有限制端口PK与泄压端口(relief port)PR。其中,向限制端口PK流入经由阀5(第3阀)以及阀4(切换阀)被从第1流体室R1或者第2流体室R2排出的流体中的始终为高压侧的流体。此外,通过这些流体的压力变动,使得流体经由限制端口PK反复流入/排出。
由于第1套筒D1伴随着限制端口PK中的流体的流入/排出而移动,所以一方的泄压端口PR与此相伴进行流体的排出/流入。在泄压端口PR的内侧设置有第1限制弹簧E1。这用于在第1流体室R1的流体压力与第2流体室R2的流体压力不存在差时使第1套筒D1向槽部2d的外侧移动。在该状态下,如后所述,能够最大地确保外侧环部件2c1的移动量。该状态例如是在车辆所行驶的路面几乎不存在凹凸、减震器S的缓冲效果并不设定得那么高的情况。
另外,第1限制弹簧E1通过规定的作用力对第1套筒D1进行施力,根据限制端口PK与泄压端口PR的流体的压力差来决定第1套筒D1的位置。即,该流体压力力越高,则第1套筒D1越被向泵2的中央侧施力,以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减少的方式进行限制。
在第1套筒D1的外侧面遍布整周形成有环状的套筒凹部Da。在该套筒凹部Da的特定位置形成有至少一个套筒连通孔Db。套筒连通孔Db例如是使成为了高压的第1流体室R1的流体流入到第1压力室R3的部位。
例如如图21的(a)所示,当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量在减小第1压力室R3的一侧为最大时,第1引导突起2e1的端面与安装于槽部2d的端部的盖部件F抵接。内装于第1压力室R3的施力部2g处于最收缩的状态。这样,允许外侧环部件2c1的偏心的是使减震器S的衰减效果并不怎么发挥的情况。
即,例如流入泵2的第1泵室V1的流体以很大的流量向第2泵室V2流通。因此,流体转子2b的转速减少,但泵2的衰减效果减少。此外,在第1引导突起2e1的端面的一部分形成有第1倾斜面f1。这是为了使与盖部件F抵接的第1引导突起2e1迅速从盖部件F分离。
为了提高衰减效果,例如调节阀5(第3阀)的柱塞5a的位置而增大流体向限制端口PK的流入量。其结果是,流体压力作用于在第1套筒D1的端部形成的第2倾斜面f2及其附近的平端面f3,第1套筒D1例如向图21的(b)所示的位置移动。由于第1套筒D1的移动量由限制端口PK与泄压端口PR的流体的压力差决定,所以通过预先借助未图示的压力测定部等监视双方的压力差,能够识别第1套筒D1的位置。
为了提高减震器S的衰减效果,而如上所述预先使第1套筒D1的位置向泵2的中心侧偏位。在该状态下,通过操作阀5(第3阀)的柱塞5a来封堵阀4的排出口5c,由此第1套筒D1的位置被固定。此外,由于另一方的第2套筒D2的动作也由限制端口PK与泄压端口PR的流体的压力差决定,所以第1套筒D1的位置与第2套筒D2的位置相对于叶片泵21的旋转轴芯X对称。
若在该状态下例如第2流体室R2的压力增高、外侧环部件2c1欲向缩小第1压力室R3的体积的一侧偏芯,则在成为图21的(b)的状态时,位于第1压力室R3的内部的流体成为被关在里面的状态。即,在第1引导突起2e1的外表面封堵第1套筒D1的套筒连通孔Db的瞬间,第1压力室R3与外部被隔断,从而第1压力室R3的流体被密封。其结果是,可阻止外侧环部件2c1的进一步的偏芯。
这样,通过基于阀5(第3阀)的操作来设定第1套筒D1以及第2套筒D2的位置,能够变更外侧环部件2c1的偏芯允许量。由此,能够适当地设定减震器S的衰减效果、伴随着再生的发电量。
此外,在使该减震器S进行动力运行时,外侧环部件2c1的位置限制也有效。例如,在驱动流体转子2b时,若减少外侧环部件2c1的偏芯量,则泵2的流量减小。该情况下,能够产生高负载(高液压),另外,能够进行车高的微调。另一方面,若增大外侧环部件2c1的偏芯量,则由于泵2的流量相对于流体转子2b的旋转增大,所以例如能够迅速变更车高。
此外,由于另一方的第2限制部K2也是同样的结构,与第1限制部K1相同地进行动作,所以省略详细说明。
〔第11实施方式〕
图22以及图23表示第11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S的结构。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减震器S而言,能够成为构成阀5(第3阀)的柱塞5a分别具有面积不同的两个凸缘部H的结构。
例如,如图23所示,预先在柱塞5a往复移动的筒状的阀5(第3阀)的壁部设置有多个流通孔,而形成供来自第1流体室R1或者第2流体室R2的流体流通的两个流路。在柱塞5a的一方具备将柱塞5a向往复移动的一侧施力的作为柱塞施力部5f的螺旋弹簧。该螺旋弹簧将柱塞5a向压入的一侧施力,但通过向螺线管部5d施加的电流使规定的驱动力作用于柱塞4a而使柱塞5a的位置稳定。
在图23的例子中,下侧的凸缘部H的面积构成为较宽,通过使高压流体经由阀4(切换阀)始终向下侧的接收口5b流入,由此柱塞5a下降。该阀4在没有对螺线管部5d的施加电力时成为打开状态。
而且,使该柱塞5a移动的压力为以下那样。将被两个凸缘部H夹持的部位设为第1阀室51,将由柱塞5a的贯通流路5e连结的上下的部位设为第2阀室52。对第1阀室51而言,由于下侧的凸缘部H的面积较宽,所以与压力的增高一同将柱塞5a向下侧施力。对于第2阀室52而言,由于将下侧的凸缘部H向上按压的面积大于将上侧的凸缘部H向下按压的面积,所以与压力的增高一同对柱塞5a向上侧施力。即,根据这样的上下方向的作用力的大小关系,伴随着压力的增减来决定对柱塞5a的施力方向。该柱塞5a的移动方向以及移动量由电磁力、液压力、柱塞施力部5f的弹簧力的总计来决定。
若使用本结构的阀5(第3阀),则外侧环部件2c1的偏芯位置的设定变得更加正确。具体而言,通过对阀5(第3阀)施加的电流来决定柱塞5a的位置。作为该初始位置,如图23的(a)所示,例如预先设定阀5(第3阀)不开口的位置。之后,若作用于第1阀室51与第2阀室52的流体压力之差成为规定的值,则柱塞5a通过该压力来克服电磁力而移动至开口位置,进而在流体压力高的情况下,如图23的(b)所示,阀5(第3阀)的开口量增大。通过阀4(切换阀)始终向阀5(第3阀)的接收口5b中的下侧供给高压的流体,经由阀4向第1套筒D1以及第2套筒D2的限制端口PK供给流体。由此,可决定第1套筒D1以及第2套筒D2的位置。
即,通过阀5(第3阀)的设定电流来决定阀5(第3阀)的开口流体压力,决定第1套筒D1以及第2套筒D2的位置。通过使用本结构的阀5(第3阀),即使不通过特别的检测单元来掌握外侧环部件2c1的偏芯量,仅通过设定阀5(第3阀)的施加电流也能够决定泵2的理论排出量。因此,能够根据车辆在来自地面的上顶激烈的路面行驶等的悬架的动作状态来设定泵2的流量,从而能够适当地设定减震器S的衰减力、再生效果。
此外,阀5(第3阀)也可以如图24所示。该阀5(第3阀)的两个凸缘部H的大小关系与图23的情况相反。在该结构中,当没有向螺线管部5d的施加电流时,阀5(第3阀)如图24的(a)所示成为关闭状态。
另外,在本结构中,若流入阀5(第3阀)的流体压力增高,则柱塞5a如图24的(b)所示上升,但此时阀5(第3阀)的内部的施力弹簧收缩而作用力增大。因此,在本结构中,即使流体压力增高,也能够抑制阀5(第3阀)的开口量的增大,第1套筒D1以及第2套筒D2的移动量减少,外侧环部件2c1能够获得比较大的偏芯量。这样,若为本结构的阀5(第3阀),则与使用了图14的阀5(第3阀)的情况相比,减震器S的衰减效果成为缓慢的效果。
〔第12实施方式〕
图25表示第12实施方式涉及的减震器S的结构。本结构是从图13的结构除去了阀4(切换阀)的结构。
在车辆行驶时,根据悬架的伸缩动作而在第1流体室R1以及第2流体室R2中交替流入/排出流体。为了提高悬架的衰减效果,优选以衰减伸缩动作双方的方式,例如在从第1流体室R1排出流体时与从第2流体室R2排出流体时双方限制外侧环部件2c1的偏芯量。
但是,车身的上下移动的周期与悬架的活塞1b上下往复移动的周期大幅不同。即,活塞1b一边反复微小的上下移动一边升降,但车身的升降周期与悬架的微小的升降相比成为缓慢的周期。着眼于该点,在本结构中,例如仅衰减活塞1b的上下移动中的一方的动作。
例如,图25所示的例子是在第1流体室R1的流体成为高压时向第1套筒D1以及第2套筒D2的限制端口PK供给流体的例子。即,在车轮被向上顶时抑制外侧环部件2c1的偏芯量。
另一方面,当对车轮的负载消失而活塞1b相对于缸体1a相对地向上方移动、第2流体室R2的流体压力成为高压时,流体流入泄压端口PR、第1套筒D1以及第2套筒D2向外侧移动,允许外侧环部件2c1的偏芯增大。但是,该情况下,由于优选成为车轮迅速与地面接地的状态,所以外侧环部件2c1的偏芯量增大会使泵2的转速增高,从而活塞1b比较快地移动,因此优选。
这样,若为本结构的减震器S,则能够简化结构并且实质保证悬架的衰减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涉及的减震器通过调节工作油的流量来使活塞的动作衰减并且产生再生电流,或者使活塞进行动作,例如能够广泛应用于车辆的减震器、车高调节机构等。
Claims (10)
1.一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缸体,收容流体;
活塞,将所述缸体的内部分隔为第1流体室与第2流体室,并且相对于所述缸体往复移动;
泵,具有与所述第1流体室以及所述第2流体室的任意一方连通的第1端口和与所述第1流体室以及所述第2流体室的任意另一方连通的第2端口,并具备对在所述第1端口与所述第2端口之间流通的所述流体的流通量进行变更的流量变更部;
电动转子,与所述泵连动旋转;以及
定子,与所述电动转子之间形成磁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具备第1阀,该第1阀与所述第1流体室以及所述第2流体室连接,并具有通过内部所具备的阀芯来切换而连通所述第1流体室以及所述第2流体室中的流体压力高的一侧的高压端口以及切换而连通所述流体压力低的一侧的低压端口,
所述泵具有保持多个叶片的流体转子和供所述叶片抵接的环部件,
所述流量变更部具有使所述低压端口的所述流体压力作用于所述环部件以使所述流通量增大的第1压力室以及使所述高压端口的所述流体压力作用于所述环部件以使所述流通量减少的第2压力室,
所述环部件形成为通过沿着所述第1压力室的所述流体压力的作用方向对所述环部件进行施力的施力部,能够沿与所述流体转子的旋转轴芯垂直的方向往复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具备第2阀,该第2阀对将所述高压端口以及所述低压端口与所述第2压力室以及所述第1压力室连通的流路的截面积以及连通目的地进行变更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量变更部根据所述第1流体室的压力与所述第2流体室的压力的压力差来变更所述流体的流通量,
所述泵具有使所述流体遍布所述第1端口和所述第2端口流通的旋转部件、以及与所述压力差无关地使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方向恒定的旋转方向设定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泵具备:
流体转子,保持多个叶片作为所述旋转部件;和
环部件,供所述叶片抵接,并且具有能够沿与所述流体转子的旋转轴芯垂直的方向往复移动而使中心接近所述流体转子的旋转轴芯的施力部,
在所述环部件的外周面中的相互相反的位置形成有使所述第1流体室的流体压力作用于所述环部件的第1压力室以及使所述第2流体室的流体压力作用于所述环部件的第2压力室,
通过改变所述流体转子与所述环部件的偏心量来形成所述流量变更部,
通过改变所述环部件相对于所述流体转子的偏心方向来形成所述旋转方向设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具备第3阀,该第3阀对将所述第1流体室以及所述第2流体室与所述第1压力室以及所述第2压力室连通的流路的截面积以及连通目的地进行变更控制。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部件具有在所述第1压力室的内部进行所述往复移动的第1引导突起和在所述第2压力室的内部进行所述往复移动的第2引导突起,
在所述第1压力室设置有相对于所述第1引导突起相对移动并对所述第1压力室的内部中的所述第1引导突起的往复移动的移动量进行限制的第1限制部,并且,在所述第2压力室设置有相对于所述第2引导突起相对移动并对所述第2压力室的内部中的所述第2引导突起的往复移动的移动量进行限制的第2限制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限制部具备能够相对于所述第1压力室的内壁的一部分和所述第1引导突起滑动并阻止所述第1引导突起的移动的限制部,通过所述第1限制部被来自所述第1流体室或者所述第2流体室的流体变更位置,能够调节所述第1引导突起的移动范围,
所述第2限制部具备能够相对于所述第2压力室的内壁的一部分和所述第2引导突起滑动并阻止所述第2引导突起的移动的限制部,通过所述第2限制部被来自所述第1流体室或者所述第2流体室的流体变更位置,能够调节所述第2引导突起的移动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阀呈筒状,
所述第3阀具备:
柱塞,在该第3阀的内部往复移动,并具有与所述往复移动的方向垂直的面的面积不同的多个凸缘部;
多个流通孔,设置于所述第3阀的壁部,形成供来自所述第1流体室或者所述第2流体室的所述流体在所述第3阀的内部流通的两个流路;
螺线管部,使所述柱塞往复移动;以及
柱塞施力部,对所述柱塞向所述往复移动的一侧施力,
所述第3阀构成为基于流入所述两个流路的所述流体的压力差来使所述柱塞往复移动,在所述柱塞的往复移动区域的一部分的区域中,根据所述柱塞的移动来使所述两个流路的流体流通量同步增减。
10.根据权利要求5~10中任一项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器具备调节所述流体的压力的压力调节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215637 | 2018-11-16 | ||
JP2018215637A JP7147497B2 (ja) | 2018-11-16 | 2018-11-16 |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
JP2018-215638 | 2018-11-16 | ||
JP2018215638 | 2018-11-16 | ||
JP2019152632A JP7525818B2 (ja) | 2018-11-16 | 2019-08-23 |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
JP2019-152632 | 2019-08-2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196116A true CN111196116A (zh) | 2020-05-26 |
CN111196116B CN111196116B (zh) | 2024-04-09 |
Family
ID=68583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111977.XA Active CN111196116B (zh) | 2018-11-16 | 2019-11-14 | 减震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788598B2 (zh) |
EP (1) | EP3653869B1 (zh) |
CN (1) | CN11119611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788598B2 (en) * | 2018-11-16 | 2023-10-17 | Aisin Corporation | Shock absorber |
EP4067127B1 (en) * | 2021-03-31 | 2024-06-19 | BeijingWest Industries Co. Ltd. | Suspension hydraulic lift actuator for axle trim height control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13156A1 (de) * | 2002-03-23 | 2003-10-02 | Daimler Chrysler Ag | Aktive Feder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US20100072760A1 (en) * | 2008-04-17 | 2010-03-25 | Levant Power Corporation | Regenerative shock absorber system |
JP2011231882A (ja) * | 2010-04-28 | 2011-11-17 | Fuji Latex Kk | 単筒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
WO2013122252A1 (ja) * | 2012-02-17 | 2013-08-22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
JP2015102101A (ja) * | 2013-11-21 | 2015-06-04 |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 緩衝器 |
CN107850170A (zh) * | 2015-07-23 | 2018-03-27 | Kyb株式会社 | 减震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014466A1 (de) | 1990-05-07 | 1991-11-14 | Bosch Gmbh Robert | Fahrzeugfederung |
US5190447A (en) * | 1992-03-23 | 1993-03-02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 Hydraulic pump with integral electric motor |
DE19957886A1 (de) * | 1998-12-07 | 2000-07-20 | Bosch Braking Systems Co | Verstellpumpe |
JP3123981U (ja) | 2006-05-22 | 2006-08-03 | 一夫 荒井 | 線香立 |
JP2009214836A (ja) | 2008-03-12 | 2009-09-24 | Toyota Motor Corp | 電磁サスペンション |
US8376100B2 (en) * | 2008-04-17 | 2013-02-19 | Levant Power Corporation | Regenerative shock absorber |
CN105386951B (zh) | 2010-06-16 | 2021-11-16 | 动态清晰公司 | 整合式能量产生阻尼器 |
US8534687B2 (en) * | 2010-07-05 | 2013-09-17 | Fluid Ride Ltd. | Suspension strut for a vehicle |
US8966889B2 (en) * | 2011-11-01 | 2015-03-03 |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 Energy harvesting passive and active suspension |
DE102013110924B4 (de) * | 2013-10-01 | 2018-02-08 | Grammer Ag | Fahrzeug mit kraftgesteuertem Dämpfer mit Regelventil |
US9874209B2 (en) * | 2014-02-11 | 2018-01-23 | Magna Powertrain Bad Homburg GmbH | Variable displacement transmission pump and controller with adaptive control |
EP3247577B1 (en) * | 2015-01-23 | 2020-03-04 | Clearmotion,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an actuator |
DE102015117594A1 (de) * | 2015-10-15 | 2017-04-20 | Inventus Engineering Gmbh | Drehdämpfer |
US10434835B2 (en) * | 2016-02-24 | 2019-10-08 | Tenneco Automotive Operating Company Inc. | Monotube active suspension system having different system layouts for controlling pump flow distribution |
WO2017184651A1 (en) * | 2016-04-19 | 2017-10-26 | ClearMotion, Inc. | Active hydraulec ripple cancellation methods and systems |
ITUA20163740A1 (it) * | 2016-05-24 | 2017-11-24 | Sistemi Sospensioni Spa | Sospensione per veicolo con ammortizzatore idraulico rigenerativo e con sistema di regolazione dell'assetto del veicolo. |
EP3724504B1 (en) * | 2017-12-13 | 2023-06-28 | Pierburg Pump Technology GmbH | Variable lubricant vane pump |
US11440366B1 (en) * | 2018-10-03 | 2022-09-13 | ClearMotion, Inc. | Frequency dependent pressure and/or flow fluctuation mitigation in hydraulic systems |
US11788598B2 (en) * | 2018-11-16 | 2023-10-17 | Aisin Corporation | Shock absorber |
-
2019
- 2019-11-14 US US16/683,811 patent/US11788598B2/en active Active
- 2019-11-14 CN CN201911111977.XA patent/CN111196116B/zh active Active
- 2019-11-15 EP EP19209543.8A patent/EP3653869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13156A1 (de) * | 2002-03-23 | 2003-10-02 | Daimler Chrysler Ag | Aktive Feder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US20100072760A1 (en) * | 2008-04-17 | 2010-03-25 | Levant Power Corporation | Regenerative shock absorber system |
JP2011231882A (ja) * | 2010-04-28 | 2011-11-17 | Fuji Latex Kk | 単筒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
WO2013122252A1 (ja) * | 2012-02-17 | 2013-08-22 |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
JP2015102101A (ja) * | 2013-11-21 | 2015-06-04 |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 緩衝器 |
CN107850170A (zh) * | 2015-07-23 | 2018-03-27 | Kyb株式会社 | 减震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196116B (zh) | 2024-04-09 |
US11788598B2 (en) | 2023-10-17 |
US20200158202A1 (en) | 2020-05-21 |
EP3653869B1 (en) | 2022-01-26 |
EP3653869A1 (en) | 2020-05-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343659B2 (ja) | 統合されたエネルギ生成ダンパ | |
CN107676144B (zh) | 一种2/4冲程发动机用液压可变气门机构 | |
US11174851B2 (en) | Hydraulic rotating machine | |
CN111196116B (zh) | 减震器 | |
JP2015102101A (ja) | 緩衝器 | |
CN110701363B (zh) | 电动驱动式流量控制阀 | |
JP7147497B2 (ja) |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 |
JP6114089B2 (ja) | 対向式斜板型ピストンポンプ・モータ | |
KR100529716B1 (ko) | 경사이동이 원활한 용량 가변형 사판식 압축기 | |
JP7525818B2 (ja) |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 |
KR100278186B1 (ko) | 유압 펌프용 유동 제어 장치 | |
WO2013061699A1 (ja) | 油圧制御装置 | |
US11952988B2 (en) | Fluid pressure rotating machine | |
KR102744357B1 (ko) | 용량 제어 밸브 | |
KR102603184B1 (ko) | 용량 제어 밸브 | |
KR102744356B1 (ko) | 용량 제어 밸브 | |
JP2005127283A (ja) | 可変容量圧縮機の容量制御弁 | |
JP4056596B2 (ja) | 液圧源装置を使用した液圧システム | |
KR102377124B1 (ko) | 유압 회전 장치 | |
KR102192996B1 (ko) | 용량 제어 밸브 | |
JP3058032B2 (ja) | セルフポンピング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 |
CN119137371A (zh) | 液压轴向活塞单元和用于控制液压轴向活塞单元的方法 | |
JP2023151477A (ja) | 回転斜板式液圧ポンプ | |
JPS6339431Y2 (zh) | ||
KR101003966B1 (ko) | 엑시얼 피스톤 펌프의 레귤레이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after: AISIN Co.,Ltd. Address before: Aichi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AISIN SEIKI Kabushiki Kaisha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