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135637B - 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35637B
CN111135637B CN201911173502.3A CN201911173502A CN111135637B CN 111135637 B CN111135637 B CN 111135637B CN 201911173502 A CN201911173502 A CN 201911173502A CN 111135637 B CN111135637 B CN 1111356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resistor
water tank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7350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35637A (zh
Inventor
万姝葶
万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Taiy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Qianhaidiy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Qianhaidiy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Qianhaidiy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7350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3563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356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56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356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356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5/00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 B01D45/04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inertia
    • B01D45/08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by gravity, inertia, or centrifugal forces by utilising inertia by impingement against baffle separator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包括:轴套;多个叶片,其设置在所述轴套的一端,所述叶片为圆柱状的。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由于采用了圆柱形的叶片取代传统的风扇式的叶片,风机工作时该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仅仅产生径向的旋转风压,而没有轴向的风压,可以更好的起到对颗粒物及小水滴的拦截作用以及较好的气液混合效果,同时由于叶片的总截面积比传统的扇叶面积小一半,使得风阻减少50%以上,能耗降低50%以上。

Description

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废气处理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
背景技术
在工业废气治理领域为了提高废气中的有害物质的捕捉效率,在喷淋装置中配备气液混合风机,风机叶片都是和传统的风扇叶片类似的形状。不仅风阻大而且混合效果一般,导致设备的整体能耗增加,而处理效率偏低。同时对于废气中的颗粒物及小水滴基本没有拦截作用,导致在设备气体流速较大(>5m/s)时,颗粒物及小水滴会随着气体排出。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在发明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发明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包括:
轴套;
多个叶片,其设置在所述轴套的一端,所述叶片为圆柱状的。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轴套包括轴套本体和设置在所述轴套本体上的第一圆盘,所述第一圆盘连接有第二圆盘,多个所述叶片夹设在所述第一圆盘与所述第二圆盘之间。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第一圆盘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和多个第二安装孔,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以所述轴套本体的轴线为圆心均布在所述第一圆盘上并靠近所述第一圆盘的外缘,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以所述轴套本体的轴线为圆心均布在所述第一圆盘上并靠近所述轴套本体,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不在同一半径上且交错位于所述第一圆盘上;
多个所述叶片包括多个第一叶片杆和多个第二叶片杆,所述第一叶片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连接,所述第二叶片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孔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叶片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叶片杆的另一端位于同一圆上。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第一叶片杆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应的第一插杆,使得所述第一叶片杆与所述第一安装孔插接连接;
所述第二叶片杆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对应的第二插杆,使得所述第二叶片杆与所述第二安装孔插接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第一圆盘上朝向所述第二圆盘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和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孔连通,所述第一凹槽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一圆盘的半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圆盘的外缘上,所述第一叶片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孔连通,所述第二凹槽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一圆盘的半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圆盘的外缘上,所述第二叶片杆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第一圆盘上还设置有多个连接螺纹孔,所述第二圆盘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螺纹孔对于的连接通孔,所述连接通孔内设置有螺栓,所述螺栓与所述连接螺纹孔螺纹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轴套包括轴套本体、设置在所述轴套本体上的第一圆夹片以及第二圆夹片,所述第二圆夹片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轴套本体上并与所述第一圆夹片对应,所述第一圆夹片的外缘上设置有第一外圈框,所述第一外圈框上设置有与所述叶片对应的第一缺口,所述第二圆夹片的外缘上设置有第二外圈框,所述第二外圈框上设置有与所述叶片对应的第二缺口,所述叶片可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圆夹片和所述第二圆夹片之间,所述叶片穿过所述第一缺口和所述第二缺口,所述叶片的一端与所述轴套本体可动连接。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叶片的一端设置有滑动块,所述第一圆夹片上设置有与所述滑动块对应的第一滑动槽,所述第二圆夹片上设置有与所述滑动块对应的第二滑动槽,所述滑动块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滑动槽对应的第一滑动杆、以及与所述第二滑动槽对应的第二滑动杆;
所述滑动块与所述轴套本体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叶片上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位于所述第二外圈框与所述滑动块之间的叶片上。
优选的是,其中,还包括:
风机桶,其内设置有电机包桶和电机,所述电机包桶通过两个平置的散热管设置在所述风机桶内,并且所述电机包桶与所述风机桶之间设置有多个导流片,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电机包桶内,所述轴套安装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风机桶的内径大于所述叶片的直径;
所述散热管的外端设置有第一水箱,所述散热管内水平设置有多个第一隔板和多个第二隔板,多个所述第一隔板与多个所述第二隔板相互交错设置将所述散热管内隔成多个相互连通的空腔,所述第一隔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箱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二隔板的一端与所述电机包桶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一水箱内设置有进水管、导水管以及出水管,所述进水管的内端与所述散热管内最低部的空腔连通,所述进水管的下端穿出所述第一水箱与供水机构连接,所述导水管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一水箱的侧壁与所述散热管内最顶部的空腔连通,所述导水管的下端靠近所述进水管,所述出水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箱的顶部,并与所述供水机构连通。
优选的是,其中,所述供水机构包括第二水箱、设置在所述第二水箱内的水泵、与所述水泵连接的第一连接管以及与所述第二水箱上端连接的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远离所述水泵的一端与所述进水管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远离所述第二水箱的一端与所述出水管的上端连接;
所述第二水箱的内顶面设置有液位传感器,所述第二水箱的外壁设置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液位传感器、所述水泵电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器通过控制电路与所述液位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1-R17、电容C11-C13、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Q3、放大器F1-F3;
所述控制器的第一接口端与电阻R17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电容C11、电容C12的一端、放大器F1的正向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二接口端与电阻R16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电容C11、电容C12的另一端、放大器F1的反向输入端电连接,放大器F1的输出端与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基极电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参考地GND电连接;
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与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15的一端、电阻R14的一端、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发射极电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电源VDD电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电阻R13的一端、放大器F2的正向输入端电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与参考地GND电连接;
放大器F2的反向输入端与电容C13、所述液位传感器的一端电连接,放大器F2的输出端与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基极电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12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一端、放大器F1的反向输入端、电容C13和所述液位传感器的另一端电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与参考地GND电连接。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由于采用了圆柱形的叶片取代传统的风扇式的叶片,风机工作时该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仅仅产生径向的旋转风压,而没有轴向的风压,可以更好的起到对颗粒物及小水滴的拦截作用以及气液混合效果,同时由于叶片的总截面积比传统的扇叶面积小一半,使得风阻减少50%以上,能耗降低50%以上。
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的结构侧视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中第一圆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中第二圆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中叶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中第一圆盘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中第一叶片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中第一圆夹片、第二圆夹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中第一外圈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中第二外圈框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中风机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中风机桶的结构侧视图。
图14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中散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中供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中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4中箭头方向表示水的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图8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包括:
轴套10;
多个叶片20,其设置在所述轴套10的一端,所述叶片20为圆柱状的。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发明中提供了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该气液混合风机叶片包括轴套10和多个圆柱状的叶片20,叶片20安装轴套10上,操作人员使用时将轴套10安装到风机上,风机带动轴套10转动起来,叶片20也转动起来,在高速旋转下叶片20起到对颗粒物及小水滴的拦截作用以及较好的气液混合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由于采用了圆柱形的叶片20取代传统的风扇式的叶片,风机工作时该气液混合风机叶片仅仅产生径向的旋转风压,而没有轴向的风压,可以更好的起到对颗粒物及小水滴的拦截作用以及较好的气液混合效果,同时由于叶片20的总截面积比传统的扇叶面积小一半,使得风阻减少50%以上,能耗降低50%以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套10包括轴套本体11和设置在所述轴套本体11上的第一圆盘12,所述第一圆盘12连接有第二圆盘13,多个所述叶片20夹设在所述第一圆盘12与所述第二圆盘13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轴套10包括轴套本体11和第一圆盘12,为了将多个叶片20稳固地安装在第一圆盘12上,需要使用第二圆盘13来配合第一圆盘12,也就是,多个叶片20安装在第一圆盘12和第二圆盘13之间。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轴套10的具体结构,并采用第二圆盘13配合第一圆盘12将多个叶片20固定起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盘1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14和多个第二安装孔15,多个所述第一安装孔14以所述轴套本体11的轴线为圆心均布在所述第一圆盘12上并靠近所述第一圆盘12的外缘,多个所述第二安装孔15以所述轴套本体11的轴线为圆心均布在所述第一圆盘12上并靠近所述轴套本体11,所述第一安装孔14与所述第二安装孔15不在同一半径上且交错位于所述第一圆盘12上;
多个所述叶片20包括多个第一叶片杆21和多个第二叶片杆22,所述第一叶片杆2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4连接,所述第二叶片杆2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孔15连接,并且所述第一叶片杆2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叶片杆22的另一端位于同一圆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由于圆柱形的叶片20要均布在第一圆盘12上,在第一圆盘1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安装孔14和多个第二安装孔15,多个第一安装孔14靠近第一圆盘12的内部,多个第二安装孔15靠近第一圆盘12的外缘,所以将叶片20设置成不同长度的第一叶片杆21和第二叶片杆22,第一叶片杆21第一叶片杆21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孔14连接,第二叶片杆22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孔15连接,也就是,第一叶片杆21的长度大于第二叶片杆22,第一叶片杆21的另一端与第二叶片杆22的另一端位于同一圆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一圆盘12的具体结构,并将叶片20分为第一叶片杆21、第二叶片杆22,方便操作人员安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叶片杆21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4对应的第一插杆23,使得所述第一叶片杆21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4插接连接;
所述第二叶片杆22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15对应的第二插杆,使得所述第二叶片杆22与所述第二安装孔15插接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圆盘12上设置了第一安装孔14、第二安装孔15,为了较为简便地将第一叶片杆21与第一安装孔14,在第一叶片杆21的一端设置了第一插杆23,第一插杆23插在第一安装孔14内,这样不同使用螺栓即可将第一叶片杆21安装在第一圆盘12上,同理,也将第二叶片杆22安装在第一圆盘12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第一叶片杆2、第二叶片杆22的具体结构以及二者与第一圆盘12的连接方式,方便操作人员安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盘12上朝向所述第二圆盘13的表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凹槽16和多个第二凹槽17,所述第一凹槽1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4连通,所述第一凹槽16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一圆盘12的半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圆盘12的外缘上,所述第一叶片杆21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16内;
所述第二凹槽1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安装孔15连通,所述第二凹槽17的另一端沿所述第一圆盘12的半径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圆盘12的外缘上,所述第二叶片杆22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17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第一圆盘12上设置多个第一凹槽16和多个第二凹槽17,第一凹槽16与的一端与第一安装孔14连通,第二凹槽17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孔15连通,这样,第一叶片杆21上的第一插杆23插接在第一安装孔14后,第一叶片杆21正好卡接在第一凹槽16;第二叶片杆22上的第二插杆插接在第二安装孔15后,第二叶片杆22正好卡接在第二凹槽17内;然后第二圆盘13再安装到第一圆盘12上,避免第一叶片杆21、第二叶片杆22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在第一圆盘12上了。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圆盘12上设置多个第一凹槽16和多个第二凹槽17,方便安装第一叶片杆21、第二叶片杆22,避免第一叶片杆21、第二叶片杆22采用焊接方式连接在第一圆盘12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圆盘12上还设置有多个连接螺纹孔18,所述第二圆盘13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螺纹孔18对于的连接通孔19,所述连接通孔19内设置有螺栓,所述螺栓与所述连接螺纹孔18螺纹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第一圆盘12上还设置有多个连接螺纹孔18,在第二圆盘13上设置连接通孔19,操作人员通过螺栓实现第一圆盘12与第二圆盘13之间的连接。
这里多个连接螺纹孔18分为两组,分别在第一圆盘12的不同半径上,使得第一圆盘12与第二圆盘13之间连接更加牢固,两组的连接螺纹孔18可以尺寸相同,也可以不同。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圆盘12上设置连接螺纹孔18,第二圆盘13上设置连接通孔19,方便操作人员使用螺栓将第一圆盘12、第二圆盘13连接起来。
本发明中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在功能上新的叶片理论转速可以无限,实际运行中受到空气及废气中颗粒物和水滴的阻力,转速一般在2000转/分钟以内,圆柱形的叶片20的设计具备了拦截废气中颗粒物和水滴的物理条件。
比如:在处理30000m3/h的废气时采用1m直径的风管及5mm直径的叶片20时的数据:
叶片20的根数=98,也就是,第一叶片杆21为49根,第二叶片杆22为49根;
叶片截面积=πx1702+320x5x98=90792+156800=247592;
叶片处实际风速=5.2x801184÷(801184-247592)=4166157÷553592=7.526m/s;
拦截时间=60÷1450(转速)÷98=0.00042224s;
拦截距离=3.1778mm;
拦截时间=60÷960(转速)÷98=0.00064s;
拦截距离=4.8mm;
也就是说在转速960转/分钟的情况下拦截距离是4.8mm<5mm的直径,属于100%有效拦截。
如图9-图1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套10包括轴套本体11、设置在所述轴套本体11上的第一圆夹片31以及第二圆夹片32,所述第二圆夹片32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轴套本体11上并与所述第一圆夹片31对应,所述第一圆夹片31的外缘上设置有第一外圈框33,所述第一外圈框33上设置有与所述叶片20对应的第一缺口34,所述第二圆夹片32的外缘上设置有第二外圈框35,所述第二外圈框35上设置有与所述叶片20对应的第二缺口36,所述叶片20可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圆夹片31和所述第二圆夹片32之间,所述叶片20穿过所述第一缺口34和所述第二缺口36,所述叶片20的一端与所述轴套本体11可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方便将多个叶片20均匀的安装在轴套10上,采用了不同长度的第一叶片杆21和第二叶片杆22,且第一叶片杆21和第二叶片杆22均为定距的,需要在现场安装较为繁琐,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将叶片20与轴套本体11设置为可动连接,具体地,第一圆夹片31的外缘上设置有第一外圈框33,第二圆夹片32的外缘上设置有第二外圈框35,叶片20穿过第一外圈框33上的第一缺口34和第二外圈框35上的第二缺口36,并且叶片20可以在第一圆夹片31与第二圆夹片32之间可动连接;当轴套10转动起来时,带动叶片20也转动起来,在离心力的作用在叶片20被向外甩出,但被设置的第一外圈框33挡住。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提供了轴套10与叶片20的另一结构,该结构中叶片20的长度采用相同的,这样方便生产安装,且叶片20与轴套本体11为可动连接的,可以在车间完成安装,省事省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叶片20的一端设置有滑动块25,所述第一圆夹片31上设置有与所述滑动块25对应的第一滑动槽37,所述第二圆夹片32上设置有与所述滑动块25对应的第二滑动槽38,所述滑动块2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滑动槽37对应的第一滑动杆26、以及与所述第二滑动槽38对应的第二滑动杆27;
所述滑动块25与所述轴套本体1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28,所述叶片20上设置有第二弹簧29,所述第二弹簧29位于所述第二外圈框35与所述滑动块25之间的叶片20上。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叶片20的一端设置滑动块25,并且滑动块25通过第一弹簧28连接轴套本体11,实现叶片20与轴套本体11的可动连接;在第一圆夹片31上设置有第一滑动槽37,第二圆夹片32上设置有第二滑动槽38,滑动块25通过第一滑动杆26与第一滑动槽37滑动连接,滑动块25通过第二滑动杆27与第二滑动槽38滑动连接,这样方便滑动块25在第一圆夹片31、第二圆夹片32之间移动;同时,第一滑动槽37、第二滑动槽38也起到导向的作用,避免叶片20之间产生干涉,影响使用;第二弹簧位于第二外圈框35与滑动块25之间的叶片20上,使得叶片20在被工作状态时,伸缩在第一圆夹片31和第二圆夹片32内。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方便叶片20在第一圆夹片31和第二圆夹片32内更好地移动、工作。
如图12-图1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
风机桶40,其内设置有电机包桶41和电机42,所述电机包桶41通过两个平置的散热管43设置在所述风机桶40内,并且所述电机包桶41与所述风机桶40之间设置有多个导流片44,所述电机42设置在所述电机包桶41内,所述轴套10安装在所述电机42的输出轴上,所述风机桶40的内径大于所述叶片20的直径;
所述散热管43的外端设置有第一水箱45,所述散热管43内水平设置有多个第一隔板46和多个第二隔板47,多个所述第一隔板46与多个所述第二隔板47相互交错设置将所述散热管43内隔成多个相互连通的空腔,所述第一隔板4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箱45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二隔板47的一端与所述电机包桶41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一水箱45内设置有进水管48、导水管49以及出水管50,所述进水管48的内端与所述散热管43内最低部的空腔连通,所述进水管48的下端穿出所述第一水箱45与供水机构连接,所述导水管49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一水箱45的侧壁与所述散热管43内最顶部的空腔连通,所述导水管49的下端靠近所述进水管48,所述出水管50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箱45的顶部,并与所述供水机构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本实施例中提供了风机桶40,风机桶40包括电机包桶41和电机42,本发明中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安装在电机42上使用;电机42转动起来带动轴套10转动,轴套10带动叶片20转动对气液进行混合、拦截;电机42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需要及时的散失掉,避免影响正常工作,所以为电机42配设了散热管43,对散热管43进一步优化改进,在散热管43内设置多个第一隔板46和多个第二隔板47,多个第一隔板46与多个第二隔板47相互交错设置将散热管43内隔成多个相互连通的空腔,供水机构向进水管48供水后,水从散热管43内最低部的空腔逐渐的流至散热管43内最顶部的空腔,然后通过导水管49再流至第一水箱45的底部将第一水箱45充满后,水通过第一水箱45顶部的出水管50再回流至供水机构内,整个过程中水是流动的,可以将电机42产出的热量带走,散热效果好。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通过上述结构的设计,本实施例中为气液混合风机叶片配合了风机桶40,风机桶40中的电机42为轴套10提供动力,进而带动叶片20转动;通过设置散热管43并对散热管43进行结构改进,提高散热管43对电机42的散热效率,散热效果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水机构51包括第二水箱52、设置在所述第二水箱52内的水泵53、与所述水泵53连接的第一连接管54以及与所述第二水箱52上端连接的第二连接管55,所述第一连接管54远离所述水泵53的一端与所述进水管48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55远离所述第二水箱52的一端与所述出水管50的上端连接;
所述第二水箱52的内顶面设置有液位传感器56,所述第二水箱52的外壁设置有控制器57,所述控制器57分别与所述液位传感器56、所述水泵53电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器57通过控制电路与所述液位传感器56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1-R17、电容C11-C13、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Q3、放大器F1-F3;
所述控制器的第一接口端与电阻R17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电容C11、电容C12的一端、放大器F1的正向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二接口端与电阻R16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电容C11、电容C12的另一端、放大器F1的反向输入端电连接,放大器F1的输出端与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基极电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参考地GND电连接;
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与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15的一端、电阻R14的一端、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发射极电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电源VDD电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电阻R13的一端、放大器F2的正向输入端电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与参考地GND电连接;
放大器F2的反向输入端与电容C13、所述液位传感器的一端电连接,放大器F2的输出端与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基极电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12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一端、放大器F1的反向输入端、电容C13和所述液位传感器的另一端电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与参考地GND电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操作人员向第二水箱51内加入水,使用控制器57启动供水泵53,供水泵53通过第一连接管54向进水管48供水,出水管50通过第二连接管55连通第二水箱51;为了方便操作人员及时向第二水箱52内补充水,在第二水箱52的内顶面设置了液位传感器56,液位传感器56监测水位,当低于设置的水位数值时向控制器57发出信号,控制器57内的蜂鸣器报警;其中控制器57通过控制电路与液位传感器56电连接,控制电路能够实现电路的主动的补偿,稳定功率,通过电阻R11-R17、电容C11-C13、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Q3、放大器F1-F3等较少电子元器件就可以很定功率,使得适用性极强。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与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3)

1.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轴套(10);
多个叶片(20),其设置在所述轴套(10)的一端,所述叶片(20)为圆柱状的;
所述轴套(10)包括轴套本体(11)、设置在所述轴套本体(11)上的第一圆夹片(31)以及第二圆夹片(32),所述第二圆夹片(32)可拆卸地套设在所述轴套本体(11)上并与所述第一圆夹片(31)对应,所述第一圆夹片(31)的外缘上设置有第一外圈框(33),所述第一外圈框(33)上设置有与所述叶片(20)对应的第一缺口(34),所述第二圆夹片(32)的外缘上设置有第二外圈框(35),所述第二外圈框(35)上设置有与所述叶片(20)对应的第二缺口(36),所述叶片(20)可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圆夹片(31)和所述第二圆夹片(32)之间,所述叶片(20)穿过所述第一缺口(34)和所述第二缺口(36),所述叶片(20)的一端与所述轴套本体(11)可动连接;
所述叶片(20)的一端设置有滑动块(25),所述第一圆夹片(31)上设置有与所述滑动块(25)对应的第一滑动槽(37),所述第二圆夹片(32)上设置有与所述滑动块(25)对应的第二滑动槽(38),所述滑动块(25)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滑动槽(37)对应的第一滑动杆(26)、以及与所述第二滑动槽(38)对应的第二滑动杆(27);
所述滑动块(25)与所述轴套本体(11)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28),所述叶片(20)上设置有第二弹簧(29),所述第二弹簧(29)位于所述第二外圈框(35)与所述滑动块(25)之间的叶片(2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机桶(40),其内设置有电机包桶(41)和电机(42),所述电机包桶(41)通过两个平置的散热管(43)设置在所述风机桶(40)内,并且所述电机包桶(41)与所述风机桶(40)之间设置有多个导流片(44),所述电机(42)设置在所述电机包桶(41)内,所述轴套(10)安装在所述电机(42)的输出轴上,所述风机桶(40)的内径大于所述叶片(20)的直径;
所述散热管(43)的外端设置有第一水箱(45),所述散热管(43)内水平设置有多个第一隔板(46)和多个第二隔板(47),多个所述第一隔板(46)与多个所述第二隔板(47)相互交错设置将所述散热管(43)内隔成多个相互连通的空腔,所述第一隔板(4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水箱(45)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二隔板(47)的一端与所述电机包桶(41)的侧壁连接,所述第一水箱(45)内设置有进水管(48)、导水管(49)以及出水管(50),所述进水管(48)的内端与所述散热管(43)内最低部的空腔连通,所述进水管(48)的下端穿出所述第一水箱(45)与供水机构连接,所述导水管(49)的上端穿过所述第一水箱(45)的侧壁与所述散热管(43)内最顶部的空腔连通,所述导水管(49)的下端靠近所述进水管(48),所述出水管(50)设置在所述第一水箱(45)的顶部,并与所述供水机构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液混合风机叶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水机构(51)包括第二水箱(52)、设置在所述第二水箱(52)内的水泵(53)、与所述水泵(53)连接的第一连接管(54)以及与所述第二水箱(52)上端连接的第二连接管(55),所述第一连接管(54)远离所述水泵(53)的一端与所述进水管(48)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55)远离所述第二水箱(52)的一端与所述出水管(50)的上端连接;
所述第二水箱(52)的内顶面设置有液位传感器(56),所述第二水箱(52)的外壁设置有控制器(57),所述控制器(57)分别与所述液位传感器(56)、所述水泵(53)电连接,其中,所述控制器(57)通过控制电路与所述液位传感器(56)电连接,所述控制电路包括电阻R11-R17、电容C11-C13、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Q3、放大器F1-F3;
所述控制器的第一接口端与电阻R17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7的另一端与电容C11、电容C12的一端、放大器F1的正向输入端电连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二接口端与电阻R16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6的另一端与电容C11、电容C12的另一端、放大器F1的反向输入端电连接,放大器F1的输出端与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基极电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集电极与参考地GND电连接;
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1的发射极与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2的发射极与电阻R15的一端、电阻R14的一端、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发射极电连接,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电源VDD电连接,电阻R14的另一端与电阻R13的一端、放大器F2的正向输入端电连接,电阻R13的另一端与参考地GND电连接;
放大器F2的反向输入端与电容C13、所述液位传感器的一端电连接,放大器F2的输出端与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基极电连接,PNP型双极型晶体管Q3的集电极与电阻R12的一端电连接,电阻R12的另一端与电阻R11的一端、放大器F1的反向输入端、电容C13和所述液位传感器的另一端电连接,电阻R11的另一端与参考地GND电连接。
CN201911173502.3A 2019-11-26 2019-11-26 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 Active CN1111356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73502.3A CN111135637B (zh) 2019-11-26 2019-11-26 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73502.3A CN111135637B (zh) 2019-11-26 2019-11-26 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5637A CN111135637A (zh) 2020-05-12
CN111135637B true CN111135637B (zh) 2021-10-08

Family

ID=70517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73502.3A Active CN111135637B (zh) 2019-11-26 2019-11-26 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3563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392898B (zh) * 2023-03-30 2023-10-13 深圳市汰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物理拦截废气处理装置和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031522A (en) * 1962-01-29 1966-06-02 Bahnson Co Rotating eliminator
CN2906712Y (zh) * 2006-04-30 2007-05-30 浙江天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可调式水位控制继电器
CN201741044U (zh) * 2010-07-20 2011-02-09 江汉大学 一种超声波液位监控装置
CN202257296U (zh) * 2011-07-07 2012-05-30 刘家津 一种微型超声波液位控制器
CN104606965A (zh) * 2015-02-09 2015-05-13 北京华创朗润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多辐圈气液分离装置
CN105363281B (zh) * 2015-12-17 2018-03-09 陕西科弘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雾沫捕捉装置及其制作工艺
CN105688519B (zh) * 2016-04-08 2017-07-18 余啟升 差速式离心油烟分离器
CN207085535U (zh) * 2017-06-22 2018-03-13 湖北六翼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轻质紧固型开式网状分离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35637A (zh) 2020-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35637B (zh) 一种气液混合风机叶片
CN113007103A (zh) 一种水泵
CN105230192A (zh) 一种气吸式精密播种机及其风机恒压驱动系统
CN210118906U (zh) 空气净化装置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9761805U (zh) 空调室外机的风机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外机
CN221328793U (zh) 一种双轴搅拌机构用的双轴伸半直驱盘式电动机
CN107401517A (zh) 使空气流动装置的风路结构及使空气流动装置
CN213744137U (zh) 轴流风扇和具有其的除湿机
CN214131320U (zh) 一种利用气压脉冲提高油品调和速度的装置
CN213501363U (zh) 一种改良型印刷版辊结构
CN209856054U (zh) 一种风速高噪音低的手持无叶风扇
CN219776114U (zh) 一种便于清理的风冷装置
CN215927818U (zh) 风机和电器设备
CN215927822U (zh) 风机结构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19922148U (zh) 一种材料浇注处理中气泡消除机
CN217383178U (zh) 一种蒸发网喷淋加湿结构
CN214366784U (zh) 自散热型轴流风机
CN214221545U (zh) 一种鲁式风机
CN118499276B (zh) 一种对二氯苯生产用尾气吸风机及其使用方法
CN213019982U (zh) 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内机
CN214837158U (zh) 聚丙烯立式进料泵
CN214232811U (zh) 一种用于植物成分的提取设备
CN219795670U (zh) 一种泵用密封件冷却结构
CN222079011U (zh) 散热机构及电池除锈机
CN218160592U (zh) 一种安全性高的蓄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Room 101, unit 1, building 8, Hongli village, No. 24, Zhenxing Road, Lichun community, Huaqiang North Street, Futi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Taiy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101, building 8, Hongli village, Huaqiangbei, Shenzhen, Guangdong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qianhaidiya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