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29677B - 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以及相关的天线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以及相关的天线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129677B CN111129677B CN201811281236.1A CN201811281236A CN111129677B CN 111129677 B CN111129677 B CN 111129677B CN 201811281236 A CN201811281236 A CN 201811281236A CN 111129677 B CN111129677 B CN 11112967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ntenna system
- circuit board
- printed circuit
- isolator
- board compon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7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7 floa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claims 2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2 fibre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679 sold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287 polar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52—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 H01Q1/521—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 H01Q1/523—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tennas; Means for reducing coupling between an antenna and another structure reducing the coupling between adjacent antennas between antennas of an array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32—Non-reciprocal transmission devices
- H01P1/36—Isola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01Q1/241—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 H01Q1/246—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used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e.g. GSM specially adapted for base st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36—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 H01Q1/38—Structural form of radiating elements, e.g. cone, spiral, umbrella; Particular materials used therewith formed by a conductive layer on an insulating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48—Earthing means; Earth screens; Counterpois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9/0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 H01Q19/10—Combinations of primary active antenna elements and units with secondary devices, e.g. with quasi-optical devices, for giving the antenna a desired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 using reflecting surfa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28—Combinations of substantially independent non-interacting antenna units or system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5/00—Antennas or antenna systems providing at least two radiating patterns
- H01Q25/001—Crossed polarisation dual antenna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包括:寄生元件,所述寄生元件构造成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所述寄生元件具有功能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功能部具有印制的导电区段,所述第一连接部构造用于与天线系统的基板相接合;和至少一个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构造成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所述支撑元件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用于与天线系统的基板相接合,所述支撑元件构造用于支撑寄生元件。备选地,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构造用于安装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使得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从天线系统的馈电板起向前延伸。所述隔离器能在馈电板上灵活地布置,实现改善的隔离功能。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天线系统,其包括至少一个隔离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天线系统,所述天线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
背景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被视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系统使用多个用于发射和/或接收的辐射元件阵列,以用于改善通信质量。然而,随着在反射板上安装的辐射元件阵列数量的增加,相邻阵列的辐射元件之间的间隔显著降低,这导致各阵列之间的耦合干扰变强。耦合干扰变强会降低辐射元件的隔离性能,这会负面地影响天线的波束成形。
为了改善隔离性能,会在各辐射元件之间设置隔离器。传统的隔离器通常由钣金件制成并且通过铆钉或者螺栓安装到天线系统的馈电板。可能发生的是,铆钉或者螺栓可能不仅贯穿馈电板的上层,而且也贯穿馈电板的下层,从而使得隔离器与接地铜层电连接。不良的共地会恶化天线系统的无源互调性能。
为了实现可靠的连接,传统的隔离器需要在馈电板上占用较大的面积。这不仅成本较高,而且还增大了布置以在馈电板上导电线路形式的传输线的难度。此外,这些隔离器上的寄生元件通常为连续的金属条或金属板,设计形式单一,功能有限。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至少一个缺陷的隔离器以及具有这样的隔离器的天线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所述隔离器包括:寄生元件,所述寄生元件构造成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所述寄生元件具有功能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功能部具有印制的导电区段,所述第一连接部构造用于与天线系统的基板相接合;和至少一个支撑元件,所述支撑元件构造成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所述支撑元件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用于与天线系统的基板相接合。所述支撑元件构造用于支撑寄生元件,以使得寄生元件从天线系统的基板起向前延伸。可选地,所述支撑元件构造用于安装寄生元件,以使得寄生元件从天线系统的基板起向前延伸。
这种构造方式是有利的,不同的元件可以优化其自身的主要功能。此外,由于寄生元件和支撑元件可以独立地设计,使得隔离器的构造形式更加多变,以便适配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元件在所述寄生元件的至少一侧上对寄生元件进行物理支撑。优选地,所述支撑元件在所述寄生元件的两侧上支撑寄生元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寄生元件和所述支撑元件可以分开地构造为印刷电路板部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可以存在多个支撑元件。例如存在2个支撑元件。其中一个支撑元件压靠在寄生元件的一侧,另一个支撑元件压靠在寄生元件的另一侧,从而在两侧支撑寄生元件。此外,所述多个支撑元件可以彼此不同地构造,以适配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寄生元件与所述支撑元件相交地接合。这种接合方式是有利的,因为隔离器能够在两个方向上与基板固定连接,这使得隔离器在基板上的连接更加可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寄生元件的延伸平面与所述支撑元件的延伸平面之间的夹角处于80°至100°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寄生元件的延伸平面与所述支撑元件的延伸平面之间的夹角大于10°、20°、30°、40°、50°、60°、70°或80°;和/或所述寄生元件的延伸平面与所述支撑元件的延伸平面之间的夹角小于170°、160°、150°、140°、130°、120°、110°或者10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用于插接到天线系统的基板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导电的焊盘,所述焊盘构造用于将相应的连接部与基板相焊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具有接片,所述接片构造用于插接到天线系统的基板的相应的缝槽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片设置在相应的焊盘下方。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焊盘与基板的上表面焊盘相焊接。
隔离器与基板的电连接仅发生在基板的上表面。这是有利的,因为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因共地而引起的干扰、例如无源互调(PIM)。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寄生元件具有第一接合槽,和/或所述支撑元件具有第二接合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寄生元件与所述支撑元件通过第一接合槽和第二接合槽之中的至少一个相交地接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元件径向地卡接在寄生元件的第一接合槽内。所述支撑元件的第二接合槽轴向地卡接在寄生元件上,例如延伸部和/或第一连接部上。由此实现了寄生元件和支撑元件之间的接合。这种接合方式简单、便于装配,极大地改善了隔离器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接合槽设置在功能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寄生元件在功能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具有延伸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朝向第一连接部渐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延伸部相对于功能部偏心地构造,或者所述延伸部相对于功能部居中地构造。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元件具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元件在所述寄生元件的两侧分别具有至少一个第二连接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寄生元件的第一连接部间隔开间隙。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间隙构造成跨越天线系统的基板上的至少一个馈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基板是天线系统的馈电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元件与所述寄生元件经由焊接、螺纹连接或粘接剂相接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寄生元件上的导电区段构成为印制的铜线或者铝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区段构成为直线形导电区段、C形导电区段、J形导电区段或者弧形导电区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区段构成为对称式导电区段或者不对称式导电区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区段构成为连续式导电区段或者离散式导电区段。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所述隔离器包括: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构造用于与天线系统的馈电板接合并且与馈电板上的印制导电区段接合;和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包括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构造用于与所述馈电板接合,其中,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构造用于安装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以使得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从天线系统的馈电板起向前延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构造成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延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接片,所述第一接片被构造用于容纳在所述馈电板中的第一缝槽内,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接片,所述第二接片被构造为容纳在馈电板中的第二缝槽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缝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缝槽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以45°和135°之间的角度相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以80°和100°之间的角度相交。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印制导电区段是电浮置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天线系统。所述天线系统包括至少一个根据本发明所述的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天线系统具有多个辐射元件,在至少两个辐射元件之间分别设有至少一个所述隔离器。
通过合理设计寄生元件和支撑元件的构造形式可以高利用率地利用印刷电路板。例如寄生元件的延伸部可以相对于功能部偏心地延伸至第一连接部。延伸部例如大部分处于寄生元件的右侧,于是在寄生元件的的左侧未被利用的区域则可用于构造支撑元件。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印刷电路板的基板是纸基板、玻纤布基板或者复合基板。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和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的基板可以均具有介电质基板,所述介电质基板可以包括由例如FR-4材料制成的玻纤布基板。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应用其他类型的基板、例如纸基板(FR-1、FR-2)、复合基板(CEM系列)或者特殊材料基板(陶瓷、金属基等)
附图说明
在结合附图阅读下文的具体实施方式后,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多个方面,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一种带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离器的天线系统的局部视图;
图2示出了一种具有图1中示出的隔离器的天线系统的进一步放大局部视图;
图3示出了一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在图1至2的天线系统中所具有的隔离器的构造方式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隔离器的寄生元件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5a至5e示出了包含在根据本发明各实施例的隔离器中的寄生元件的附加变型方式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6示出了一种图3的隔离器的支撑元件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一种包括用于安装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隔离器的安装槽的馈电板的局部视图;
图8a示出了图3的隔离器的支撑元件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8b示出了图3的隔离器的示意性透视图,在隔离器的连接部之间具有间隙;
图9示出了另一种在馈电板上用于接合隔离器的布置方式的局部视图;
图10示出了另一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离器的构造方式的示意性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若干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可以以多种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不局限于下文描述的实施例;事实上,下文描述的实施例旨在使本发明的公开更为完整,并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各种方式进行组合,从而提供更多额外的实施例。
应当理解的是,说明书中的用辞仅用于描述特定的实施例,并不旨在限定本发明。说明书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除非另外定义,均具有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为简明和/或清楚起见,公知的功能或结构可以不再详细说明。
说明书使用的单数形式“一”、“所述”和“该”除非清楚指明,均包含复数形式。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包括”、“包含”和“含有”表示存在所声称的特征,但并不排斥存在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说明书使用的用辞“和/或”包括相关列出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和全部组合。
在说明书中,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高”、“低”等的空间关系用辞可以说明一个特征与另一特征在附图中的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关系用辞除了包含附图所示的方位之外,还包含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在附图中的装置倒转时,原先描述为在其它特征“下方”的特征,此时可以描述为在其它特征的“上方”。装置还可以以其它方式定向(旋转90°或在其它方位),此时将相应地解释相对空间关系。
应当理解的是,在所有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在附图中,为清楚起见,某些特征的尺寸可以进行变形。
现在参照图1,示出了带有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隔离器的天线系统的局部视图。如图1所示,天线系统包括支撑(未示出的)天线罩的天线罩支架1、馈电板2以及一个或多个辐射阵列。包括多个辐射元件3的辐射阵列安装在馈电板2上。所述辐射阵列、进而这些辐射元件3可以分别工作在相同的或不同的运行频率下。例如,一部分辐射元件3可以是低频带辐射元件,其覆盖频带例如可以为617MHz至960MHz或者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部分范围。另一部分辐射元件3可以是中频带辐射元件,其覆盖频带例如可以为1710MHz至2690MHz或者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部分范围。又一部分辐射元件3可以是高频带辐射元件,其运行频带可以是3GHz至5GHz或者其中的一个或多个部分范围。这些辐射元件3可以作为发射元件向外界发射射频信息,也可以作为接收元件从外界接收射频信号。
馈电板2可以安装在天线的反射板上。通常,天线会包括多个较小的馈电板而不是单个较大的馈电板。虽然基站天线具有不同的尺寸,但蜂窝运营商通常限制基站天线的最大宽度。因此,随着天线中辐射元件数量的增加,各辐射元件3之间的间距变小,这减小了相邻的辐射元件之间的间隔,导致了辐射阵列之间的隔离度的降低进而增加了辐射阵列彼此间的干扰。特别是当辐射元件3彼此布置在近场中时,干扰效应会格外明显。
为了降低上述干扰效应,可以在相邻的辐射元件3之间布置隔离器4。现在参照图2,示出了图1的天线系统的进一步扩大局部视图。如图2所示,在两个彼此相邻的辐射元件3之间布置了一个隔离器4。该隔离器4同样安装在馈电板2上。馈电板2在很多情况中具有在其上走线的复杂的传输线图案(也称为“导电线路”或“馈线”)。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对于每个辐射元件3在馈电板上可以均具有各自的馈线。如果辐射元件是交叉极化辐射元件,那么每个辐射元件3通常会具有相关的两条馈线。因此,随着在馈电板2上的辐射元件3数量的增加,馈线走线的复杂度增加并且在馈电板2上的可用自由空间(即没有馈线的空间)会减小。就此而言,这加大了在馈电板2上安装额外的功能元件例如紧固件、隔离器、插接件等的难度。从图2中还可以看到,在两个彼此相邻的辐射元件3之间在两条馈线之间的间隙内设有隔离器4。由此,改善两个彼此相邻的辐射元件3之间的隔离度,尤其是共面极化隔离度。
接下去,参照图3、4、5a-5e和6进一步阐述隔离器4的一种构造方式。
如图3所示,隔离器4包括寄生元件5和支撑元件6。寄生元件5与支撑元件6分开地构造。这种分开的构造方式是有利的,每个元件5、6可以优化其自身的主要功能。例如对于寄生元件5而言,其主要的功能在于改善辐射元件之间的隔离度;而对于支撑元件6而言,其主要的功能在于支撑寄生元件5,使得隔离器能够稳固地设置在反馈板2上。此外,由于隔离器4的寄生元件5和支撑元件6可以独立地设计。这使得隔离器4能够便宜地设计并且以多变的形式制造,以便适配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如图3所示,寄生元件5可以构造成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支撑元件6则可以构造成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这两种印刷电路板部件可以形成来自一块印刷电路板设计。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和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的基板可以均具有介电质基板,所述介电质基板可以包括由例如FR-4材料制成的玻纤布基板。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应用其他类型的基板、例如纸基板(FR-1、FR-2)、复合基板(CEM系列)或者特殊材料基板(陶瓷、金属基等)。
在当前示例中,寄生元件5和支撑元件6分别构造成刚性的印刷电路板部件,这是有利的,因为柔性的印刷电路板可能是昂贵的并且一旦安装使用就可能需要保持在固定位置,这可能需要额外的结构支撑元件。然而,应当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使用单个柔性印刷电路板部件来形成具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寄生元件5和沿第二方向延伸的支撑元件6。在这种柔性印刷电路实现中,第一方向可以与第二方向保持相交、例如具有大于40°、50°、60°、70°或者80°的夹角。
如图4所示,寄生元件5可以包括功能部7、延伸部8和连接部9。功能部7从延伸部8向外延伸,在当前的实施例中大致构成为一个矩形部。在功能部7上具有印制的导电区段10。在当前的实施例中,该导电区段10是印制的铜导线。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该导电区段10也可以是其它印制的金属导线、例如铝导线。
导电区段10作为主要起降低干扰的功能元件基本上处于两个彼此相邻的辐射元件3的辐射臂之间。导电区段10的作用主要在于改善两个彼此相邻的辐射元件3之间的隔离度,使得相邻的辐射元件3之间的干扰效应得以降低。例如为了减少干扰,导电区段10可以对于第一频率范围中的射频能量是传导的,而对第二频率范围中的射频能量是反射的或者阻抗性的。附加地或者备选地,导电区段10对于入射到其表面上的射频信号可以显示不同的滤波特性,例如带通滤波特性、带阻滤波特性等。
在当前的实施例中,导电区段10设计成直线形的印制铜导线,其长度可以根据期望的滤波特性进行选择。
为了实现不同的特性,导电区段10也可以设计成各种形式的。如图5a至5e所示,在其它实施例中,导电区段10还可以设计成J形导电区段、C形导电区段、弧形导电区段、甚至是不规则的导电区段。这些导电区段10可以构成为对称式导电区段,如图5b、5d和5e那样。这些导电区段也可以构成为不对称式导电区段,如图5a和5c那样。此外,这些导电区段10可以构成为连续式导电区段,如图5a、5b、5c和5d那样。这些导电区段10也可以构成为离散式导电区段,如图5e那样。
本发明的隔离器的各种形式的导电区段能够带来一系列的优点:因为在印刷电路板上印制各种不同形式的导电区段10是容易实现的,所以导电区段10的实现形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从而能够更好地适配于实际的应用情形。此外,技术人员可以在设计之初就对各种形式的导电区段10进行仿真,以便对导电区段10的功能进行初步检验并且可以基于检验结果灵活地进行改进,因此导电区段的隔离效应可以得以改进。
如图4、5a至5e所示,寄生元件5的连接部9具有接片12,该接片12构造用于插接到馈电板2上的相应槽内。寄生元件5的连接部9还具有位于该接片12上方的焊盘11。焊盘11可以仅设在寄生元件5的一侧,焊盘11也可以设置在寄生元件5的两侧。焊盘11构造用于将连接部9与馈电板2上相应的焊盘相焊接,从而使得寄生元件5可以实体地安装在馈电板2上并且电连接到馈电板2。
寄生元件5还具有延伸部8,该延伸部8轴向地从功能部7延伸到连接部9。该延伸部8的轴向延伸尺寸需适配于辐射元件的高度,使得功能部7上的导电区段10能够较好地隔离相邻的辐射元件3。延伸部8可以相对于功能部7偏心地延伸至连接部9,如图4所示那样,延伸部8大部分处于寄生元件5的右侧。当然,延伸部8也可以相对于功能部7居中地延伸至连接部9,即延伸部8基本上处于寄生元件5的宽度的中间区域内,如图5a至5e所示那样。
在图4、5a至5e中,延伸部8朝向连接部9渐缩。也就是说,延伸部8的宽度从功能部7起持续减小直至连接部9。
在当前的实施例中,连接部9的宽度基本上等于延伸部8的最小宽度。此外,玻纤布基板的厚度例如可以为0.7毫米左右,这使得寄生元件5在馈电板2上的占用面积显著减小。由此,可以在馈电板2上的不同位置处、例如在馈电板2的两个馈线之间的空隙内灵活地设置寄生元件5。
这种灵活的布置方式有利于天线系统性能的优化。例如在制造完成后,如果没有达到充分的隔离,那么寄生元件5的功能元件7被替代为不同的功能元件。由于寄生元件5在馈电板2上的占用面积非常小,因此可以在各种可能的位置上进行调试。
在其它实施例中,延伸部8也可以构造成其它形状,例如矩形部、梯形部等等。
此外,如图4、5a至5e所示,寄生元件5可以具有一个第一接合槽13,该第一接合槽13可以设置在功能部7与连接部9之间、即延伸部8上。该第一接合槽13构造用于接合支撑寄生元件5的支撑元件6。
如图6所示,支撑元件6具有两个连接部14。支撑元件6的连接部14分别具有一个接片15,该接片15构造用于插接到馈电板2上的相应的槽内。焊盘16布置在每个连接部14上。焊盘16可以仅设在寄生元件5的一侧,也可以在寄生元件5的两侧设置焊盘16。焊盘16构造用于将连接部14与馈电板2上的相应的焊盘相焊接,从而使得支撑元件6实体地安装到馈电板2上并且使得支撑元件6与馈电板2电气连接。
如图6所示,支撑元件6上也可以包括一个第二接合槽17,该第二接合槽17设置在两个连接部14之间。该第二接合槽17构造用于接合在寄生元件5上。
如图3所示,通过将支撑元件6插入寄生元件5中的第一接合槽内使得寄生元件5与支撑元件6配合在一起。在支撑元件6内的第二接合槽17穿过寄生元件5的第一接合槽13并且支撑元件6卡接在第一接合槽13内。此外,支撑元件6的第二接合槽17卡接在延伸部8和连接部9上。由此实现了寄生元件5和支撑元件6之间的接合。这种接合机制简单、便于装配,极大地改善了隔离器4的装配效率。
在当前实施例中,寄生元件5的第一接合槽13基本上在整个延伸部8上延伸。在其它实施例中,寄生元件5的第一接合槽13也可以仅开在延伸部8的下部上延伸。
当然,还可以设想任意其它类型的接合机制。例如支撑元件6与寄生元件5可以经由焊接、螺纹连接或粘接剂彼此相接合。
此外,支撑元件6也可以具有单独一个连接部14或者多于两个连接部14。在其他实施例中,例如支撑元件6可以总共具有四个连接部14,在寄生元件5的两侧各具有两个连接部14。
如图7所示,示出了在天线系统的馈电板2上的一系列缝槽,这些缝槽可以用于将隔离器4安装到馈电板2上。该当前的实施例中,在馈电板2上具有三个缝槽18、19。中间的缝槽18沿第一方向延伸,在缝槽18对置两侧的缝槽19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基本上垂直于第二方向。中间的缝槽18构造用于接合寄生元件5的连接部9。缝槽19则分别构造用于接合支撑元件6的连接部14。
隔离器4与馈电板2的这种接合方式,即:寄生元件5沿第一方向与馈电板2接合,支撑元件6沿与第一方向几乎垂直的第二方向与馈电板2接合。这是有利的,因为隔离器4能够在两个方向上与馈电板2固定连接,这使得隔离器4在馈电板2上的连接更加可靠。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可以具有任意的夹角、例如具有大于40°、50°、60°、70°或者80°的夹角。
在图7中进一步示出了在缝槽18周围设置的焊盘20。焊盘20构造用于与连接部9的焊盘11相焊接。还示出了在缝槽19周围设置的一对焊盘20',这对焊盘20'构造用于与连接部14的焊盘16相焊接。在当前的实施例中,连接部9的接片12插接到馈电板2上的中间的缝槽18内,必要时穿通该馈电板2。类似地,连接部14的接片15分别插接到馈电板2上的两侧的缝槽19内,必要时穿通该馈电板2。
在当前实施例中,各隔离器4与馈电板2的电连接(例如焊接)仅发生在馈电板2的上层上,即发生在馈电板2上的相应的焊盘20、20'上。因此各隔离器4是不共地的。此外,由于连接部9的接片12和连接部14的接片15均是不导电的,所以即使穿过馈电板2,也不会与馈电板2的接地铜层发生电连接。各隔离器4与馈电板2的这种接合方式是有利的,这种接合方式可以降低甚至消除因各隔离器4共地而引起的干扰、例如无源互调(PIM)。
如图8a和8b所示,在支撑元件6的两个连接部14之间、尤其是在两个接片15之间具有一个间隙21。在接合状态下,左侧的连接部14与寄生元件5之间间隔开第一间隙22,右侧的连接部14与寄生元件5之间间隔开第二间隙23。这些间隙22、23可以构造用于跨越天线系统的馈电板2上的馈线。
与此相应地,如图9所示,在馈电板2上的分隔开三个缝槽18'、19'的间隙也发生相应改变,以便能沿着间隙实现布线。左侧的缝槽19'可以与中间的缝槽18'之间间隔开第一间隙22',第一间隙足够宽以便容纳馈线24;右侧的缝槽19'与中间的缝槽18'之间间隔开第二间隙23',第二间隙足够宽以便容纳馈线25。
在当前实施例中,第一间隙22'基本上等于第二间隙23'。
在其它实施例中,例如当在左侧的缝槽19'与中间的缝槽18'之间存在较多的线路时,那么第一间隙22'可以明显大于第二间隙23'。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间隙23'可以明显大于第一间隙22'。
接下去,参照图10阐述根据本发明各实施例的隔离器。如图10所示,隔离器40包括寄生元件50和两个支撑元件60、61。寄生元件50与支撑元件60、61分开地构造。寄生元件50构造成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第一支撑元件60可以构造成一个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第二支撑元件61可以构造成另一个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
如图10所示,寄生元件50包括功能部70、延伸部80和连接部90。功能部70从延伸部80向外延伸。连接部90具有接片120,该接片120构造用于插接到馈电板20上的槽内。寄生元件50的连接部90还具有焊盘110,该接片120位于焊盘110下方。焊盘110可以仅设在寄生元件50的一侧,也可以在寄生元件50的两侧各设置一个焊盘110。焊盘110构造用于将连接部90与馈电板20相焊接,以便将寄生元件50安装在馈电板20上。
与之前提及的构造方式不同的是,第一支撑元件60和第二支撑元件61并没有穿过寄生元件50上的槽。第一支撑元件60压靠在延伸部80的一侧,第二支撑元件61压靠在延伸部80的另一侧,从而在两侧支撑寄生元件50。
在其它实施例中,支撑元件之间可以彼此不同地构造。例如第一支撑元件60的连接部与寄生元件50之间的间隙较大,以便给在这一侧较密集的走线提供足够空间。
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仅在一侧设置支撑元件。当然也可以在一侧设置较多的支撑元件,在另一侧设置较少的支撑元件。
虽然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在本质上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本发明的示范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和改变。因此,所有变化和改变均包含在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本发明由附加的权利要求限定,并且这些权利要求的等同物也包含在内。
Claims (20)
1.一种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器包括:
寄生元件,所述寄生元件构造成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所述寄生元件具有功能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功能部具有印制的导电区段,所述第一连接部构造用于与天线系统的基板相接合;和
至少一个支撑元件,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元件构造成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元件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用于与天线系统的基板相接合,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元件构造用于支撑寄生元件,以使得寄生元件从天线系统的基板起向前延伸,
其中,寄生元件被安装成与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元件相交,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元件具有位于寄生元件的功能部与寄生元件的第一连接部之间的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用于插接到天线系统的基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具有导电的第一焊盘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具有导电的第二焊盘和第三焊盘,第一焊盘、第二焊盘和第三焊盘构造用于与基板相焊接,其中,所述第一焊盘垂直于第二焊盘和第三焊盘且处于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的缝槽内,所述第一焊盘位于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中的缝槽之后。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具有接片,所述接片构造用于插接到天线系统的基板的相应的缝槽中,其中,基板中的第一缝槽被构成为容纳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的第一连接部的接片并且垂直于基板中的被构成为容纳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的第二连接部的接片的第二缝槽和第三缝槽,并且第一缝槽位于第二缝槽和第三缝槽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第一焊盘、第二焊盘和第三焊盘与基板的前表面上的焊盘相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寄生元件具有第一接合槽,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元件具有配合的第二接合槽,其中,第二接合槽在垂直于长度方向上在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元件的第一接片和第二接片上方具有第一宽度,并且沿着第一接片和第二接片的长度具有更大的第二宽度,并且其中第一接合槽的宽度小于第一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槽设置在功能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并且终止于第一连接部之前和功能部之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寄生元件在功能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具有延伸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朝向第一连接部渐缩,并且其中延伸部具有前端,该延伸部具有第一横向延伸侧和相对的第二横向延伸侧,第一横向延伸侧比第二横向延伸侧更长,并且该延伸部具有垂直于第一横向延伸侧和第二横向延伸侧的、位于前端之后一定距离处且位于第一连接部之前的封闭的缝槽,并且所述封闭的缝槽位于第一横向延伸侧与第二横向延伸侧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元件具有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与处于其间的寄生元件横向间隔开,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第二连接部的每一个包括在接片之前的凹口,所述接片位于基板的一侧并且所述凹口跨越基板的厚度,并且其中所述至少一个支撑元件还包括位于每个接片上方的导电焊盘。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寄生元件的第一连接部间隔开间隙。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构造成跨越天线系统的基板上的至少一个馈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寄生元件的延伸平面与所述支撑元件的延伸平面之间的夹角处于80°至100°之间。
14.一种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系统包括:
馈电板,所述馈电板包括馈电迹线和多个间隔开的缝槽;
耦合到馈电板的多个间隔开的偶极子辐射元件;和
耦合到馈电板的多个隔离器,其中,一个隔离器位于相邻的偶极子辐射元件之间,并且每个隔离器包括:
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构造用于与天线系统的馈电板接合并且与馈电板上的印制导电区段接合;和
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包括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构造用于与所述馈电板接合,其中,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构造用于安装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以使得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从天线系统的馈电板起向前延伸,
其中,第一连接部具有第一接片,第二连接部具有第二接片和第三接片且分别位于第一接片的各一侧,其中第一接片位于在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中具有敞开的后端的第二接合槽内,且第一接片位于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中具有封闭端的纵向延伸的第一接合槽下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构造成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构造成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上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片被构造用于容纳在所述馈电板中的所述多个间隔开的缝槽中的第一缝槽内,并且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接片和第三接片,所述第二接片和第三接片被构造为容纳在馈电板中的所述多个间隔开的缝槽中的相应的第二缝槽和第三缝槽内,其中,第一缝槽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缝槽和第三缝槽位于第一缝槽的各一侧并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其中馈电迹线中的第一馈电迹线在第一缝槽与第二缝槽之间延伸,馈电迹线中的第二馈电迹线在第一缝槽与第三缝槽之间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缝槽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以45°和135°之间的角度相交。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以80°和100°之间的角度相交,其中,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具有第一接合槽,并且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具有配合的第二接合槽,以用于连接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和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使得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与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相交,第一接合槽在每一端都是封闭的,并且第二接合槽具有敞开的后端和封闭的前端,
其中,第二接合槽具有在第二电路板部件的第一接片和第二接片之前垂直于第二电路板部件的长度尺寸延伸的第一宽度,并且沿着第一接片和第二接片的长度具有更大的第二宽度,并且其中第一接合槽具有小于第一宽度的宽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制导电区段是电浮置的。
20.一种天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系统包括:
馈电板,所述馈电板包括馈电迹线和多个间隔开的缝槽;
耦合到馈电板的多个间隔开的偶极子辐射元件;和
耦合到馈电板的多个隔离器,一个隔离器和所述多个间隔开的缝槽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缝槽位于相邻的偶极子辐射元件之间,其中馈电迹线中的第一馈电迹线在第一缝槽和第二缝槽之间延伸,而馈电迹线中的第二馈电迹线在第一缝槽和第三缝槽之间延伸,并且每个隔离器包括:
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所述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该第一连接部构造用于与天线系统的馈电板接合并且与馈电板上的印制导电区段接合;和
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所述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包括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构造用于与所述馈电板接合,其中,第二印刷电路板部件构造用于安装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以使得第一印刷电路板部件从天线系统的馈电板起向前延伸。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281236.1A CN111129677B (zh) | 2018-10-31 | 2018-10-31 | 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以及相关的天线系统 |
US16/575,451 US10916842B2 (en) | 2018-10-31 | 2019-09-19 | Isolators for antenna systems and related antenna system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281236.1A CN111129677B (zh) | 2018-10-31 | 2018-10-31 | 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以及相关的天线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129677A CN111129677A (zh) | 2020-05-08 |
CN111129677B true CN111129677B (zh) | 2022-10-28 |
Family
ID=703255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281236.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129677B (zh) | 2018-10-31 | 2018-10-31 | 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以及相关的天线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916842B2 (zh) |
CN (1) | CN11112967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07024B2 (ja) * | 2020-03-27 | 2022-01-24 |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 アンテナ装置 |
EP4205315A4 (en) | 2020-08-28 | 2024-10-30 | ISCO International, LL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JUSTING POLARIZATION OF PAIRS OF ORTHOGONALLY POLARIZED ELEMENTS |
CN112688075A (zh) * | 2020-12-16 | 2021-04-20 |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 天线及隔离条 |
CN114696092A (zh) * | 2020-12-31 | 2022-07-01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带有电介质隔离器的天线组件和基站天线 |
CN115693109A (zh) * | 2021-07-21 | 2023-02-03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基站天线 |
US11476574B1 (en) | 2022-03-31 | 2022-10-18 | Isco International, Ll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riving polarization shifting to mitigate interference |
US11502404B1 (en) | 2022-03-31 | 2022-11-15 | Isco International, Ll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tecting interference and controlling polarization shifting to mitigate the interference |
US11476585B1 (en) | 2022-03-31 | 2022-10-18 | Isco International, Llc | Polarization shifting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
US11509072B1 (en) | 2022-05-26 | 2022-11-22 | Isco International, Llc | Radio frequency (RF) polarization rotation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
US11515652B1 (en) | 2022-05-26 | 2022-11-29 | Isco International, Llc | Dual shifter devices and systems for polarization rotation to mitigate interference |
US11509071B1 (en) | 2022-05-26 | 2022-11-22 | Isco International, Llc | Multi-band polarization rotation for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
US11949489B1 (en) | 2022-10-17 | 2024-04-02 | Isco International, Ll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ing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MIMO) beam isolation via alternating polarization |
US11990976B2 (en) | 2022-10-17 | 2024-05-21 | Isco International, Ll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olarization adaptation to reduce propagation loss for a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MIMO) antenna |
US11985692B2 (en) | 2022-10-17 | 2024-05-14 | Isco International, Ll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antenna integrated radio (AIR) downlink and uplink beam polarization adaptation |
US11956058B1 (en) | 2022-10-17 | 2024-04-09 | Isco International, Llc | Method and system for mobile device 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 (SINR) improvement via polarization adjusting/optimization |
US12219522B1 (en) | 2023-12-29 | 2025-02-04 | Isco International, Llc |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estimating the shape of an object generating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PIM) interference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07453A (zh) * | 2016-06-28 | 2016-12-07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一种用于微带阵列天线的缺陷地去耦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072439A (en) * | 1998-01-15 | 2000-06-06 | Andrew Corporation | Base station antenna for dual polarization |
ATE357752T1 (de) * | 2000-11-17 | 2007-04-15 | Ems Technologies Inc | Hochfrequenz-isolationskarte |
ES2380580T3 (es) * | 2005-10-14 | 2012-05-16 | Fractus S.A. | Formación menuda de antenas de triple banda para estaciones base celulares |
CN101662068A (zh) * | 2008-08-29 | 2010-03-0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去耦组件、天线模块和天线阵列 |
US8674895B2 (en) * | 2011-05-03 | 2014-03-18 | Andrew Llc | Multiband antenna |
WO2012177946A2 (en) * | 2011-06-23 | 2012-12-27 |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Electrically small vertical split-ring resonator antennas |
CN102637962A (zh) * | 2012-04-27 | 2012-08-15 | 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 多天线组件其应用 |
CN104854758B (zh) * | 2012-10-30 | 2017-08-25 | 英特尔公司 | 双极化偶极天线 |
US10312583B2 (en) * | 2013-09-17 | 2019-06-04 | Laird Technologies, Inc. | Antenna systems with low passive intermodulation (PIM) |
CN103647138B (zh) * | 2013-11-19 | 2016-08-17 | 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宽频双极化天线 |
CN106104914B (zh) * | 2014-04-11 | 2019-02-22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消除多频带辐射阵列中的共振的方法 |
CN103943970A (zh) * | 2014-04-21 | 2014-07-23 | 广州博纬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极化宽频阵列天线 |
WO2016081036A1 (en) | 2014-11-18 | 2016-05-26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Cloaked low band elements for multiband radiating arrays |
US10833401B2 (en) * | 2015-11-25 | 2020-11-10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Phased array antennas having decoupling units |
US10431877B2 (en) | 2017-05-12 | 2019-10-01 |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 Base station antennas having parasitic coupling units |
-
2018
- 2018-10-31 CN CN201811281236.1A patent/CN11112967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9
- 2019-09-19 US US16/575,451 patent/US10916842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207453A (zh) * | 2016-06-28 | 2016-12-07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一种用于微带阵列天线的缺陷地去耦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916842B2 (en) | 2021-02-09 |
US20200136247A1 (en) | 2020-04-30 |
CN111129677A (zh) | 2020-05-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129677B (zh) | 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以及相关的天线系统 | |
US20210320413A1 (en) | Multi-band antenna having passive radiation-filtering elements therein | |
US20210344122A1 (en) | Base station antennas having radiating elements formed on flexible substrates and/or offset cross-dipole radiating elements | |
CN111355016B (zh) | 一种基站天线 | |
US9054410B2 (en) | Dipole strength clip | |
US20030112200A1 (en) | Horizontally polarized printed circuit antenna array | |
US20190044258A1 (en) | Cable connector block assemblies for base station antennas | |
CN108777352A (zh) | 一种双极化微带贴片振子组件 | |
CN113871842A (zh) | 辐射元件、天线组件和基站天线 | |
US11831085B2 (en) | Compact antenna radiating element | |
US11576253B2 (en) | Printed circuit board for base station antenna | |
US20230019212A1 (en) | Antenna assembly and base station antenna | |
CN103299482B (zh) | 具有低无源互调的微带至空气带的转换件 | |
US20210242583A1 (en) | Feed network and antenna | |
CN111755806A (zh) | 用于天线的辐射器和基站天线 | |
JP6917588B2 (ja) | 3分配器 | |
CN208820038U (zh) | 用于天线系统的隔离器以及相关的天线系统 | |
EP4178037B1 (en) | Thin metal vivaldi antenna systems | |
US11557823B2 (en) | Antenna component | |
US11329394B2 (en) | Flexible antenna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 |
CN211376931U (zh) | 天线组件和基站天线 | |
KR102461663B1 (ko) | 편파 재구성 안테나 | |
US11621464B2 (en) | Waveguide assembly | |
CN211829165U (zh) | 用于基站天线的组件、移相器和基站天线 | |
KR20130081450A (ko) | 다중대역 안테나 성능개선을 위한 인쇄회로기판을 이용한 고주파 전송선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