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128247B - 数据刻录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刻录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28247B
CN111128247B CN201911310518.4A CN201911310518A CN111128247B CN 111128247 B CN111128247 B CN 111128247B CN 201911310518 A CN201911310518 A CN 201911310518A CN 111128247 B CN111128247 B CN 1111282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recording
cache
recorded
optical dis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1051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28247A (zh
Inventor
孙汝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10518.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282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28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282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282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282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7/00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by optical means, e.g. recording using a thermal beam of optical radiation by modifying optical properties or the physical structure, reproducing using an optical beam at lower power by sensing optical propertie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7/004Recording, reproducing or erasing methods; Read, write or erase circuits therefor
    • G11B7/0045Recording

Landscapes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数据刻录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和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响应于接收到的刻录指令,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保存至刻录缓存中;若监测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光驱进入工作状态,以使光驱将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若在光驱处于工作状态时,监测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小于第二容量阈值,则指示光驱从工作状态切换到休眠状态,并返回执行若监测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光驱进入工作状态的步骤。由此,通过间歇式刻录的方式减少光驱工作时间,以减少光驱损耗,并尽可能地减少刻录出错概率,为保障长时间刻录流程的流畅性的提供支持。

Description

数据刻录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数据存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刻录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刻录也叫烧录,是把数据通过刻录机、刻录软件等工具刻制到光盘、烧录卡(GBA)等介质中的技术。通过刻录光盘的方式进行数据存储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数据存储方式。目前,大多采用直刻技术,即刻录缓存中只要有码流即执行写光盘的操作,若中途刻录出错,则停止整个刻录流程。
现有市场中有着各种品牌的光盘和光驱,相互之间的兼容性较差。并且,光驱属于消耗品,若长时间使用,其部分部件会老化,导致刻录出错的概率大大增加。若在实时码流刻录场景中应用直刻技术,则在整个刻录过程中,光驱将一直处于运转状态,随着刻录过程越来越长,出错的概率将会增大。若刻录中途出错后采取立即停止刻录的方式,则需要用户频繁介入并操作,用户体验会很差。在一些对刻录流程的流畅性有着更高要求的场景中(例如司法审讯场景),直刻技术的不足也更加明显。
因此,如何改进数据刻录方案,以尽可能地减少刻录出错概率,成为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数据刻录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和存储介质,以尽可能地减少刻录出错概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刻录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的刻录指令,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保存至刻录缓存中;
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所述光驱进入工作状态,以使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
若在所述光驱处于工作状态时,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小于第二容量阈值,则指示所述光驱从工作状态切换到休眠状态,并返回执行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所述光驱进入工作状态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中,所述光盘包括多个数据块,且在刻录时,所述多个数据块具有先后写入顺序;
在写入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执行成功,则继续执行针对下一数据块的写入操作;
若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执行失败,则跳过所述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针对所述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
在一个实施中,在写入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跳过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的写入操作执行成功,则继续执行写入操作;以及
若跳过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的写入操作执行失败,则使所述光驱从工作状态切换为休眠状态,并返回执行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所述光驱进入工作状态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中,所述刻录缓存具有预设的存储容量,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满足预设的调整条件,根据所述调整条件对应的调整策略,调整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所述第一容量阈值为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第一预定比例,所述第二容量阈值为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第二预定比例,所述第一预定比例大于所述第二预定比例。
在一个实施中,若所述调整条件为所述写入操作连续针对光盘的两个数据块写入数据失败,则调整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包括:
将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增加第一预定容量;
若所述调整条件为刻录开启时间累积达到预设的调整时间点且刻录未出错,则调整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包括:
将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减小第二预定容量。
在一个实施中,所述光盘具有固定容量的存储空间,并预先设置了结束刻录所述光盘的第三容量阈值,所述方法还包括:
实时监测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
若监测到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满足预设的结束条件,则停止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继续驱动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剩余的待刻录数据写入所述光盘,所述结束条件为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大于所述第三容量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四容量阈值,所述第三容量阈值小于所述第四容量阈值。
在一个实施中,若未监测到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满足预设的结束条件,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结束指令,停止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继续驱动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剩余的待刻录数据写入所述光盘。
在一个实施中,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光驱以其支持的最大写入速率将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刻录装置,所述方法包括:
缓存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接收到的刻录指令,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保存至刻录缓存中;
唤醒单元,被配置为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所述光驱进入工作状态,以使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
休眠单元,被配置为若在所述光驱处于工作状态时,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小于第二容量阈值,则指示所述光驱从工作状态切换到休眠状态,并返回执行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所述光驱进入工作状态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中,所述光盘包括多个数据块,且在刻录时,所述多个数据块具有先后写入顺序;所述装置还包括:
写入单元,被配置为:
在写入时,若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执行成功,则继续执行针对下一数据块的写入操作;
若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执行失败,则跳过所述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针对所述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
在一个实施中,所述写入单元,被配置为:
若跳过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的写入操作执行成功,则继续执行写入操作;以及
若跳过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的写入操作执行失败,则使所述光驱从工作状态切换为休眠状态,并返回执行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所述光驱进入工作状态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中,所述刻录缓存具有预设的存储容量,所述装置还包括:
调整单元,配置为响应于满足预设的调整条件,根据所述调整条件对应的调整策略,调整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所述第一容量阈值为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第一预定比例,所述第二容量阈值为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第二预定比例,所述第一预定比例大于所述第二预定比例。
在一个实施中,所述调整单元被配置为:
若所述调整条件为所述写入操作连续针对光盘的两个数据块写入数据失败,则调整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包括:
将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增加第一预定容量;
若所述调整条件为刻录开启时间累积达到预设的调整时间点且刻录未出错,则调整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包括:
将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减小第二预定容量。
在一个实施中,所述光盘具有固定容量的存储空间,并预先设置了结束刻录所述光盘的第三容量阈值,所述装置还包括:
结束刻录单元,被配置为:
实时监测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
若监测到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满足预设的结束条件,则停止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继续驱动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剩余的待刻录数据写入所述光盘,所述结束条件为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大于所述第三容量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四容量阈值,所述第三容量阈值小于所述第四容量阈值。
在一个实施中,所述结束刻录单元被配置为:
若未监测到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满足预设的结束条件,响应于接收到结束指令,停止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继续驱动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剩余的待刻录数据写入所述光盘。
第三方面,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数据刻录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任一数据刻录方法。
本申请的数据刻录方案,能够在实时码流应用场景中,通过间歇式刻录的方式减少光驱工作时间,以减少光驱损耗,并尽可能地减少刻录出错概率,为保障长时间刻录流程的流畅性的提供支持。进一步地,还可以动态调整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来调节光驱休眠时间,以确保光驱能够在整个刻录流程中正常工作,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基础上不影响用户操作,从而障用户体验。
本申请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申请而了解。本申请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应用环境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刻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刻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刻录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计算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应用环境的示意图。其中,本申请的方案适用于实时码流的应用场景。
如图1所示,本申请的应用环境中例如可以包括采集设备10、刻录设备20以及光盘30。
采集设备10可以实时采集待刻录数据,例如实时录制的视频影像也即实时码流。码流(Data 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是数据刻录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
刻录设备20例如可以包括处理器21、光驱22和刻录缓存23,处理器21例如能够实时地从采集设备10获取待刻录数据并保存至刻录缓存23中,并通过控制以驱动光驱22,以将刻录缓存23中保存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30。
本申请实施例中,处理器21在进行刻录控制时,例如能够通过控制光驱22间歇式地工作,以减少光驱运转时长,减小出错概率,从而尽可能地保障长时间刻录流程的流畅性。进一步地,还可以动态调整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来调节光驱休眠时间,以确保光驱能够在整个刻录流程中正常工作,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基础上不影响用户操作,从而障用户体验。
本申请实施例中,刻录设备20例如可以独立于采集设备10,并可以与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与采集设备10相连接。或者,刻录设备20例如也可以实现为一种嵌入式设备,例如嵌入在采集设备10中。或者,刻录设备20例如也可以实现为一种应用程序。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仅是对刻录设备20的实现方式的示意性举例而非任何限定,本申请对其实现方式不做限制。并且,附图中的连线表示被连接的两者之间存在信息交互,上述连线可以是有线连接、无线连接,或是能够进行信息传送的任何形式的连接,本申请对此也不做限制。
图2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刻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其中,该方法例如可由图1所示的处理器21执行。
如图2所示,在步骤S210,响应于接收到的刻录指令,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保存至刻录缓存中。
本申请实施例中,刻录指令能够开启刻录流程。该刻录指令例如可以是响应于用户的刻录操作触发的。刻录操作例如可以是用户与相关界面或相关控件的交互操作。其中,本文述及的刻录流程为刻录指令与其相应的结束指令之间的一个完整流程,包括光驱处于工作状态并执行写入操作的流程和光驱处于休眠状态时的流程。
待刻录数据(例如实时录制的视频影像等数据等)例如可以是从图1所示的采集设备10实时获取的。并且,在这个刻录流程中,可以持续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
作为示例,待刻录数据例如可以是实时录制的视频影像,例如司法审讯视频。采集设备10例如可以以预定速率实时采集码流数据并同步传输至刻录设备。或者,为了保障数据完整性,采集设备10也可以具有存储模块,能够预先将所采集的待刻录数据存储至该存储模块,并使得刻录设备能够从该存储模块获取待刻录数据,并且,刻录设备获取待刻录数据的速率可以与采集设备采集数据的速率一致。应当理解的是,此处仅是对本申请的待刻录数据的获取方式的示意性举例而非任何限定,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并非基于直刻技术,即刻录缓存中存在码流即唤醒光驱的工作机制,而是间歇式地唤醒光驱的工作机制。
作为示例,例如可以是基于刻录缓存中的数据量的间歇式控制,通过将所获取的待刻录数据存储在刻录缓存中,并通过监测刻录缓存中保存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是否满足预设的相关条件,来进行刻录控制。其中,可以预先为刻录设备设置基于缓存数据量的光驱唤醒条件(例如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和光驱休眠条件(例如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小于第二容量阈值),并在刻录流程开启后,实时地监测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以判断是否满足相关条件,从而确定光驱的相关状态,实现间歇式刻录控制。其中,第一容量阈值或第二容量阈值可以是用户根据需要设置的固定容量阈值,也可以是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预定比例,例如第一容量阈值为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80%,第二容量阈值为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10%,本申请对其具体实现不做限制。
例如,在步骤S220,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所述光驱进入工作状态,以使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
在步骤S230,若在所述光驱处于工作状态时,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小于第二容量阈值,则指示所述光驱从工作状态切换到休眠状态,并返回步骤S220,即执行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所述光驱进入工作状态的步骤。
基于本申请的工作机制,刻录流程刚开启时,刻录缓存中保存的待刻录数据较少,此时并不会唤醒光驱来向光盘中写入数据,光盘处于休眠状态也即处于休息状态,磁头停止运转且不执行写入操作。
当刻录缓存中保存的待刻录数据逐渐增加直至满足光驱唤醒条件例如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光驱,使光驱从休眠状态切换为工作状态。在光驱处于工作状态时,光驱运行,此时,处理器21可以从刻录缓存中读取数据,并经由运行的光驱来向光盘写入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中,处于工作状态的光驱可以基于其支持的最大写入速率(即光驱最大运行速率)向光盘写入数据。由于光驱的写入速率远大于实时码流的获取速率,在每次驱动光驱并执行写入操作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刻录缓存中的大部分数据写入光盘,从而减小光驱运行耗时。并且,对于光驱而言,以较快的速率写数据,比以较低的速率写数据,出错概率会低很多。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以全速向光盘写入相同大小的数据时,不仅能够极大地缩短光驱运行耗时,还能够降低刻录出错概率。以预定光驱作为示例,该光驱支持的最大写入速率可达到30M/s,基于传统的直刻方式,5分钟的录像数据,该光驱需持续运转5分钟才能够将5分钟的录像数据写入光盘,而基于本申请,则约20s即可完成。
同时,由于光驱的写入速率远大于实时码流的获取速率,在光驱被驱动以向光盘写入数据时,刻录缓存中保存的待刻录数据会逐渐减小。基于本申请的工作机制,当刻录缓存中的剩余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小于第二容量阈值时,则使光驱从工作状态切换为休眠状态,即光驱磁头停止运转,温度逐渐降低。此时,由于仍然在实时获取并向刻录缓存中存入待刻录数据,若监测到刻录缓存中的数据量增加至满足前述的光驱唤醒条件时,则再次唤醒光驱,以将刻录缓存中保存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
由此,通过本申请如上所述的方案,通过监测刻录缓存中存入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来实现对光驱的间歇式工作控制,能够极大地缩短光驱运转时长,增加光驱的使用寿命。同时,通过缩短光驱运转时长,能够降低刻录出错概率,以为保障整个刻录流程的流畅性提供支持。
实际应用中,由于对于每次刻录的应用场景不完全相同,例如设备和/或光盘不同,需要刻录的数据量也不完全相同,例如司法审讯时间长则需要刻录的数据量大,司法审讯时间短则需要刻录的数据量小。本申请如上所述的技术方案能够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中,并均能够结合相应的场景信息(例如实时码流速率、待刻录数据量、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等)和/或设备信息(例如光驱驱动属性信息等)和/或光盘信息(例如光盘存储空间等)等实现对光驱的间歇式控制,以在不同的场景中完成对全部待刻录数据的刻录,将在下文详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盘可以包括多个数据块,且多个数据块具有先后写入顺序(例如由内向外逐圈写入),在光驱处于工作状态并向光盘的多个数据块写入数据时,处理器21还可以监测针对每个数据块的写入操作是否执行成功,若执行成功则表示刻录未出错,若执行失败则表示刻录出错。
其中,导致刻录出错的原因有很多种,例如光盘质量、光驱原因(例如温度过高)等。本申请实施例中,若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执行成功,则继续执行针对下一数据块的写入操作;若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执行失败,则跳过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针对所述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也即在监测到刻录出错时,不会停止刻录流程,而是采取跳过当前数据块并在光盘的下一数据块进行数据重写,以避免由于光盘质量而引起的刻录停止,从而避免中断用户操作,影响用户体验。
并且,在跳过当前数据块,并跳至下一数据块进行数据重写时,处理器21仍然会监测针对该数据块的写入操作是否执行成功。若执行成功,则表明之前的刻录出错是由于光盘自身质量(即存在坏数据块)导致的。若执行失败,则表明可能是由于光驱原因而引起的,例如运转时间较久光驱温度过高。此时,可以停止光驱写数据,使光驱从工作状态切换为休眠状态。光驱处于休眠状态时,磁头停止运转,光驱运行温度降低,这样,即可调节光驱的休眠时间,使得光驱具有足够的时间降温,以尽可能地减少光驱的耗损,并降低出错概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刻录缓存可以具有预设的存储容量,例如200M,以使得该刻录缓存中能够存储一定量的待刻录数据。其中,例如可以根据码流的大小,确定该存储容量的具体数值。例如还可以由用户在开启刻录时设置该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例如使刻录缓存至少能够存储5分钟的录像。
本申请实施例中,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还可以被设置为可动态调整,前述第一容量阈值/第二容量阈值也可以动态调整,以实现动态地调节光驱休眠时间的目的,尽可能地以较低的损耗实现对光驱的间歇式控制。
在刻录流程中,可由处理器21结合相关状态信息动态调整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或是第一容量阈值/第二容量阈值,从而调节光驱休眠时间,以为保障刻录设备的正常刻录提供支持。相关状态信息例如可以包括相应的场景信息(例如实时码流速率、待刻录数据量、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等)和/或设备信息(例如光驱驱动属性信息等)和/或光盘信息(例如光盘存储空间等)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作为示例,也可以预先设置相关调整条件,并在刻录流程中判断整个刻录系统是否满足预设的调整条件,以确定是否执行相应的调整策略。若不满足,则可以不进行调整。若满足,则可以根据调整条件对应的调整策略,调整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和/或第一容量阈值/第二容量阈值,从而调节光驱休眠时间,以为保障刻录设备的正常刻录提供支持。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容量阈值可以为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第一预定比例,所述第二容量阈值可以为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第二预定比例,第一预定比例大于所述第二预定比例(例如第一预定比例为80%,第二预定比例为10%)。这样,在调整时,仅调整刻录的存储容量而保持第一预定比例/第二预定比例不变,第一容量阈值/第二容量阈值也即相应地发生调整。这样,通过基于比例自适应地调整,使得对于整个刻录流程的控制更为智能化,能够减少人为介入,减少用户操作,保障用户体验。
作为示例,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调整,可以为增加存储容量也可以为减小存储容量,相应的调整条件以及调整策略可以预先配置并存储,并在刻录流程符合相关调整条件时基于相应的调整策略进行调整。
例如,针对光驱原因导致的刻录出错的情况,可以设置调整条件为写入操作连续针对光盘的两个数据块写入数据失败,相应地,调整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可以为将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增加第一预定容量。这样,能够提升光驱在后续刻录流程中的休眠时间。
又例如,可以预设周期性调整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调整周期可以1小时或其它时长,调整条件可以为刻录开启时间累积达到预设的调整时间点且刻录未出错,调整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可以为将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减小第二预定容量。这样,可以减少光驱在后续刻录流程中的休眠时间。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第一/二预定容量可以是用户预先设置的,也可以是处理器结合设备运行状况确定的,第一预定容量与第二预定容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次调整时涉及的第一预定容量(第二预定容量)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并且,在刻录流程中,还可以结合设备实际运行状况,动态调整前述的调整周期,例如若已经针对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执行过增加容量的处理,则可以缩短调整周期(例如从1小时缩短至20分钟),以实现对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阶梯式增加,尽可能地实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与光驱的适配,以为减少光驱运转时间,减少刻录出错概率,保障刻录流程的流畅性提供支持。具体调整可以有多种实现的可能,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中,光盘具有固定容量的存储空间,并可以预先设置了结束刻录所述光盘的第三容量阈值,以使得能够在光盘刻满或即将刻满数据时提醒用户执行后续的处理操作,例如更换光盘或者结束刻录。
在刻录流程中,处理器21可以实时监测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若监测到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未满足预设的结束条件,则继续刻录。若监测到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满足预设的结束条件,则停止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继续驱动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剩余的待刻录数据写入所述光盘。由此,通过监测光盘剩余容量,并在满足预设的结束条件也即需要结束针对该光盘的刻录时,将刻录缓存中剩余的待刻录数据全部写入光盘。
如前所述,由于光驱写入速率远大于实时码流的获取速率,并实时监测光盘的剩余容量,基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使得当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满足预设的结束条件时,刻录缓存中剩余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小于或等于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由此,刻录缓存中的剩余数据总是能够被写入光盘,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
上述结束条件可以为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大于所述第三容量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四容量阈值,所述第三容量阈值小于所述第四容量阈值。由此,可以设置在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临近结束刻录的第三容量阈值之前,提前触发结束响应,以保障刻录缓存中的剩余数据能够被写入光盘,保证数据完整性。
或者,若未监测到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满足预设的结束条件,还可以响应于接收到结束指令,停止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继续驱动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剩余的待刻录数据写入所述光盘。上述结束指令可以是用户的交互操作触发的。由此,当接收到用户触发的结束指令时,也能够将刻录缓存中剩余数据写入光盘,保证了数据完整性。
至此,已经结合图2详细说明了本申请的数据刻录方案。上述数据刻录方案,能够在实时码流应用场景中,通过间歇式刻录的方式减少光驱工作时间,以减少光驱损耗,并尽可能地减少刻录出错概率,为保障长时间刻录流程的流畅性的提供支持。进一步地,还可以动态调整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来调节光驱休眠时间,以确保光驱能够在整个刻录流程中正常工作,在保证数据完整性的基础上不影响用户操作,从而障用户体验。
图3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刻录流程示意图。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时码流数据(即待刻录数据)以及图3所示的流程图,来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如图3所示,当用户开启一路实时码流刻录后,在步骤S301,获取实时码流数据。
在步骤S302,将所获取的实时码流数据存入刻录缓存中。此时,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为基准容量(例如200M,可根据设备内存自定义,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
在骤S303,监测刻录缓存中保存的码流数据的数据量是否满足光驱唤醒条件,即码流数据的数据量是否大于第一容量阈值(例如160M),也即码流数据的数据量占刻录缓存的基准容量的比例是否达到第一预定比例(例如80%)。
若结果为否,则等待刻录缓存中保存的码流数据的数据量增长至满足相关条件。若结果为是,即刻录缓存中保存的码流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进入步骤S304。
在步骤S304,唤醒光驱,以使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
在步骤S305,以光驱支持的最大写入速率将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
在步骤S306,在写数据的过程中判断是否出现写入操作执行失败也即写出错的情况。
若结果为是,则进入步骤S307,跳过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进行数据重写。若结果为否,则继续执行写入操作。
在步骤S308判断数据重写是否成功。
若是,即重写成功,则返回步骤S305继续执行写入操作。若否,即重写失败,则进入步骤S309,调大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例如增加第一预定容量,以提升后续刻录流程中光驱的休眠时间,冷却光驱,以减小刻录出错概率。
在步骤S310,监测刻录缓存中保存的码流数据的数据量是否满足光驱休眠条件,即码流数据的数据量是否小于第二容量阈值(例如20M),也即码流数据的数据量占刻录缓存的基准容量的比例是否达到第二预定比例(例如10%)。
若结果为是,则进入步骤S311,停止向光盘中写数据,使光驱从工作状态切换为休眠状态。并且,返回步骤S303,监测刻录缓存中保存的码流数据的数据量是否满足光驱唤醒条件,以等待下一光驱工作阶段。
若结果为否,则返回步骤S305,继续以光驱支持的最大写入速率将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
并且,在上述流程中,全程监测光盘的剩余容量以及设备运行状况,以便动态地调整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或是监控针对光盘的刻录结束时机,从而实现对刻录流程的控制。相关实现细节可参见上文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相同的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刻录装置。
图4为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数据刻录装置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该数据刻录装置400可以包括:
缓存单元410,被配置为响应于接收到的刻录指令,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保存至刻录缓存中;
唤醒单元420,被配置为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所述光驱进入工作状态,以使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
休眠单元430,被配置为若在所述光驱处于工作状态时,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小于第二容量阈值,则指示所述光驱从工作状态切换到休眠状态,并返回执行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所述光驱进入工作状态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盘包括多个数据块,且在刻录时,所述多个数据块具有先后写入顺序;所述装置还包括:
写入单元,被配置为:
在写入时,若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执行成功,则继续执行针对下一数据块的写入操作;
若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执行失败,则跳过所述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针对所述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写入单元,被配置为:
若跳过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的写入操作执行成功,则继续执行写入操作;以及
若跳过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的写入操作执行失败,则使所述光驱从工作状态切换为休眠状态,并返回执行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所述光驱进入工作状态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刻录缓存具有预设的存储容量,所述装置还包括:
调整单元,配置为响应于满足预设的调整条件,根据所述调整条件对应的调整策略,调整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所述第一容量阈值为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第一预定比例,所述第二容量阈值为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第二预定比例,所述第一预定比例大于所述第二预定比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调整单元被配置为:
若所述调整条件为所述写入操作连续针对光盘的两个数据块写入数据失败,则调整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包括:
将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增加第一预定容量;
若所述调整条件为刻录开启时间累积达到预设的调整时间点且刻录未出错,则调整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包括:
将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减小第二预定容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盘具有固定容量的存储空间,并预先设置了结束刻录所述光盘的第三容量阈值,所述装置还包括:
结束刻录单元,被配置为:
实时监测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
若监测到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满足预设的结束条件,则停止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继续驱动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剩余的待刻录数据写入所述光盘,所述结束条件为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大于所述第三容量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四容量阈值,所述第三容量阈值小于所述第四容量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结束刻录单元被配置为:
若未监测到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满足预设的结束条件,响应于接收到结束指令,停止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继续驱动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剩余的待刻录数据写入所述光盘。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光驱以其支持的最大写入速率将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
上述数据刻录装置及其功能模型的功能实现的细节可参见上文结合附图1-3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介绍了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一种数据刻录方法和装置之后,接下来,介绍根据本申请的另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计算设备。
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可以实现为系统、方法或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的各个方面可以具体实现为以下形式,即:完全的硬件实施方式、完全的软件实施方式(包括固件、微代码等),或硬件和软件方面结合的实施方式,这里可以统称为“电路”、“模块”或“系统”。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申请的计算设备可以至少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中,存储器存储有程序代码,当程序代码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处理器执行本说明书上述描述的根据本申请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数据刻录方法中的步骤。例如,处理器可以执行如图2或者如图3所示的步骤。
下面参照图5来描述根据本申请的这种实施方式的计算设备130。图5显示的计算设备130仅仅是一个示例,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功能和使用范围带来任何限制。
如图5所示,计算设备130以通用计算设备的形式表现。计算设备130的组件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上述至少一个处理器131、上述至少一个存储器132、连接不同系统组件(包括存储器132和处理器131)的总线133。
总线133表示几类总线结构中的一种或多种,包括存储器总线或者存储器控制器、外围总线、处理器或者使用多种总线结构中的任意总线结构的局域总线。
存储器132可以包括易失性存储器形式的可读介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321和/或高速缓存存储器1322,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1323。
存储器132还可以包括具有一组(至少一个)程序模块1324的程序/实用工具1325,这样的程序模块1324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一个或者多个应用程序、其它程序模块以及程序数据,这些示例中的每一个或某种组合中可能包括网络环境的实现。
计算设备130也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外部设备134(例如键盘、指向设备等)通信,还可与一个或者多个使得用户能与计算设备130交互的设备通信,和/或与使得该计算设备130能与一个或多个其它计算设备进行通信的任何设备(例如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通信。这种通信可以通过输入/输出(I/O)接口135进行。并且,计算设备130还可以通过网络适配器136与一个或者多个网络(例如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和/或公共网络,例如因特网)通信。如图所示,网络适配器136通过总线133与用于计算设备130的其它模块通信。应当理解,尽管图中未示出,可以结合计算设备130使用其它硬件和/或软件模块,包括但不限于:微代码、设备驱动器、冗余处理器、外部磁盘驱动阵列、RAID系统、磁带驱动器以及数据备份存储系统等。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数据刻录方法的各个方面还可以实现为一种程序产品的形式,其包括程序代码,当程序产品在计算机设备上运行时,程序代码用于使计算机设备执行本说明书上述描述的根据本申请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一种数据刻录方法中的步骤,例如,计算机设备可以执行如图2或者如图3所示的步骤。
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是——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表)包括:具有一个或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用于数据刻录的程序产品可以采用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CD-ROM)并包括程序代码,并可以在计算设备上运行。然而,本申请的程序产品不限于此,在本文件中,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任何包含或存储程序的有形介质,该程序可以被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
可读信号介质可以包括在基带中或者作为载波一部分传播的数据信号,其中承载了可读程序代码。这种传播的数据信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但不限于——电磁信号、光信号或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可读信号介质还可以是可读存储介质以外的任何可读介质,该可读介质可以发送、传播或者传输用于由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者器件使用或者与其结合使用的程序。
可读介质上包含的程序代码可以用任何适当的介质传输,包括——但不限于——无线、有线、光缆、RF等等,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申请操作的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设备的情形中,远程计算设备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设备,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设备(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应当注意,尽管在上文详细描述中提及了装置的若干单元或子单元,但是这种划分仅仅是示例性的并非强制性的。实际上,根据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上文描述的两个或更多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在一个单元中具体化。反之,上文描述的一个单元的特征和功能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由多个单元来具体化。
此外,尽管在附图中以特定顺序描述了本申请方法的操作,但是,这并非要求或者暗示必须按照该特定顺序来执行这些操作,或是必须执行全部所示的操作才能实现期望的结果。附加地或备选地,可以省略某些步骤,将多个步骤合并为一个步骤执行,和/或将一个步骤分解为多个步骤执行。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4)

1.一种数据刻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的刻录指令,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保存至刻录缓存中;
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光驱进入工作状态,以使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
若在所述光驱处于工作状态时,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小于第二容量阈值,则指示所述光驱从工作状态切换到休眠状态,并返回执行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所述光驱进入工作状态的步骤;
所述刻录缓存具有预设的存储容量,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满足预设的调整条件,根据所述调整条件对应的调整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所述第一容量阈值为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第一预定比例,所述第二容量阈值为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第二预定比例,所述第一预定比例大于所述第二预定比例;
若所述调整条件为写入操作连续针对光盘的两个数据块写入数据失败,则调整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包括:
将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增加第一预定容量;
若所述调整条件为刻录开启时间累积达到预设的调整时间点且刻录未出错,则调整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包括:
将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减小第二预定容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盘包括多个数据块,且在刻录时,所述多个数据块具有先后写入顺序;
在写入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执行成功,则继续执行针对下一数据块的写入操作;
若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执行失败,则跳过所述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针对所述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写入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跳过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的写入操作执行成功,则继续执行写入操作;以及
若跳过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的写入操作执行失败,则使所述光驱从工作状态切换为休眠状态,并返回执行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所述光驱进入工作状态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盘具有固定容量的存储空间,并预先设置了结束刻录所述光盘的第三容量阈值,所述方法还包括:
实时监测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
若监测到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满足预设的结束条件,则停止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继续驱动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剩余的待刻录数据写入所述光盘,所述结束条件为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大于所述第三容量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四容量阈值,所述第三容量阈值小于所述第四容量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未监测到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满足预设的结束条件,所述方法还包括:
响应于接收到结束指令,停止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继续驱动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剩余的待刻录数据写入所述光盘。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光驱以其支持的最大写入速率将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
7.一种数据刻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缓存单元,被配置为响应于接收到的刻录指令,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保存至刻录缓存中;
唤醒单元,被配置为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光驱进入工作状态,以使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
休眠单元,被配置为若在所述光驱处于工作状态时,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小于第二容量阈值,则指示所述光驱从工作状态切换到休眠状态,并返回执行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所述光驱进入工作状态的步骤;
所述刻录缓存具有预设的存储容量,所述装置还包括:
调整单元,配置为响应于满足预设的调整条件,根据所述调整条件对应的调整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所述第一容量阈值为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第一预定比例,所述第二容量阈值为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的第二预定比例,所述第一预定比例大于所述第二预定比例;
若所述调整条件为写入操作连续针对光盘的两个数据块写入数据失败,则所述调整单元被配置为:
将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增加第一预定容量;
若所述调整条件为刻录开启时间累积达到预设的调整时间点且刻录未出错,则所述调整单元被配置为:
将所述刻录缓存的存储容量减小第二预定容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盘包括多个数据块,且在刻录时,所述多个数据块具有先后写入顺序;所述装置还包括:
写入单元,被配置为:
在写入时,若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执行成功,则继续执行针对下一数据块的写入操作;
若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执行失败,则跳过所述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针对所述当前数据块的写入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写入单元,被配置为:
若跳过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的写入操作执行成功,则继续执行写入操作;以及
若跳过当前数据块,并在下一数据块中重新执行的写入操作执行失败,则使所述光驱从工作状态切换为休眠状态,并返回执行若监测到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的数据量大于第一容量阈值,则唤醒所述光驱进入工作状态的步骤。
10.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盘具有固定容量的存储空间,并预先设置了结束刻录所述光盘的第三容量阈值,所述装置还包括:
结束刻录单元,被配置为:
实时监测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
若监测到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满足预设的结束条件,则停止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继续驱动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剩余的待刻录数据写入所述光盘,所述结束条件为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大于所述第三容量阈值且小于或等于第四容量阈值,所述第三容量阈值小于所述第四容量阈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束刻录单元被配置为:
若未监测到所述光盘的剩余存储容量满足预设的结束条件,响应于接收到结束指令,停止实时获取待刻录数据,并继续驱动所述光驱将所述刻录缓存中剩余的待刻录数据写入所述光盘。
12.根据权利要求7-9中任何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光驱以其支持的最大写入速率将所述刻录缓存中的待刻录数据写入光盘。
13.一种计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6任何一项所述的数据刻录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指令,所述计算机可执行指令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6任何一项所述的数据刻录方法。
CN201911310518.4A 2019-12-18 2019-12-18 数据刻录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111282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0518.4A CN111128247B (zh) 2019-12-18 2019-12-18 数据刻录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10518.4A CN111128247B (zh) 2019-12-18 2019-12-18 数据刻录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和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28247A CN111128247A (zh) 2020-05-08
CN111128247B true CN111128247B (zh) 2021-06-15

Family

ID=70499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10518.4A Active CN111128247B (zh) 2019-12-18 2019-12-18 数据刻录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2824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48878A (zh) * 2020-12-30 2021-05-04 华录光存储研究院(大连)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写入速度确定方法、装置及计算机设备
CN112860192A (zh) * 2021-03-05 2021-05-28 华录光存储研究院(大连)有限公司 一种光盘存储系统及数据传输速度的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3613058A (zh) * 2021-07-19 2021-11-05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网络视频流本地存储方法、设备及介质
CN113741917A (zh) * 2021-08-23 2021-12-03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刻录方法、装置、系统、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9733A (zh) * 1999-01-06 2000-07-1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向盘中进行数据记录的暂停控制装置
CN1392541A (zh) * 2001-06-18 2003-01-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
CN105139870A (zh) * 2015-09-23 2015-12-09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盘的实时刻录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04735A (ko) * 2002-07-05 2004-01-14 주식회사 히타치엘지 데이터 스토리지 코리아 광디스크 장치에서의 디펙트 블록 대체 기록방법
CN104461807B (zh) * 2013-09-20 2017-01-04 神讯电脑(昆山)有限公司 Dvd休眠自动测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9733A (zh) * 1999-01-06 2000-07-1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向盘中进行数据记录的暂停控制装置
CN1392541A (zh) * 2001-06-18 2003-01-2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
CN105139870A (zh) * 2015-09-23 2015-12-09 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盘的实时刻录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28247A (zh) 2020-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28247B (zh) 数据刻录方法、装置、计算设备和存储介质
US7552347B2 (en) Adaptive power management of a disk drive based on user activity
CN103782272B (zh) 在异构核之间切换任务
US9110669B2 (en) Power management of a storage device including multiple processing cores
US7549065B2 (en) Adaptive power management of a disk drive based on temperature
US9880894B2 (en) High availability and energy-efficient watchdog timer
JP2013257886A (ja) 電力管理のためのアイドル期間報告
US20170083233A1 (en) Data Storage Method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763414B2 (en) Glitchless GPU switching at a multiplexer
CN104620311A (zh) 存储器控制装置、便携终端、存储器控制程序以及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
CN111767174B (zh) 一种bios刷新控制方法及服务器、存储介质
CN107272874B (zh) 一种调节服务器存储驱动器状态的方法及系统
CN117111712A (zh) 工作状态控制系统、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4167823B (zh) 机器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01655774A (zh) 一种磁盘控制方法及系统以及相关设备
CN113741806A (zh) 一种写缓存动态调控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9322558B (zh) 一种功耗控制方法、系统及电子设备
CN113650498B (zh) 一种电动车的上电方法、装置、电动车及存储介质
CN115257591A (zh) 车辆控制方法、装置、介质、电子设备
JP5994483B2 (ja) 通信システム
CN118366439A (zh) 用于进行应答的方法及装置、语音控制器、存储介质
JPH11184550A (ja) 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およびタイマ割り込み制御方法
CN115344280A (zh) 一种车辆tbox、车辆tbox的升级方法和装置
CN119562139A (zh) 显示屏运维控制设备、系统及显示系统
CN117935756A (zh) 显示屏控制系统和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