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06864B - 上行波束训练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上行波束训练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106864B CN111106864B CN201811368876.6A CN201811368876A CN111106864B CN 111106864 B CN111106864 B CN 111106864B CN 201811368876 A CN201811368876 A CN 201811368876A CN 111106864 B CN111106864 B CN 11110686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rget
- information
- determining
- beam training
- resource s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12549 trai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7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subgroups of transmit antenna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ining sequences per antenn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6—Weighted combining using weights depending on external parameters, e.g. direction of arrival [DOA], predetermined weights or beamform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04L5/0025—Spatial division following the spatial signature of the channe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2—Distributed allocation, i.e.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llocating devices, each making partial allocation
- H04L5/0035—Resource allocation in a cooperative multipoint environ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 H04W16/28—Cell structures using beam stee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上行波束训练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方法包括:基于第一网络信令,确定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确定基于目标天线集合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基于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进行波束训练。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具有多个天线集合的终端设备,通过网络信令在该多个天线集合中确定进行上行波束训练所需的目标天线集合,以及基于该目标天线集合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能够达到降低上行波束训练的开销和时延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上行波束训练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终端设备对数据量需求的增加,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性能的需求,大规模天线和高频段通信相结合将成为趋势,其中高频段为6GHz以上的频段。
考虑到,高频段的路径损耗大的特点,为了最大程度的获取天线增益,需要在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进行波束训练,即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找到最优的发射接收波束对链路,以实现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的正常通信。那么,为了实现波束的扫描对准,需要进行波束训练,但是,对于高频段的高密集用户的场景而言,尤其是当终端设备具有多个天线集合时,波束训练的开销将比较大。
因此,亟需一种上行波束训练方法,以能够降低上行波束训练的开销。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上行波束训练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能够降低上行波束训练的开销和时延。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波束训练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第一网络信令,确定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
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基于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进行波束训练。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波束训练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所述方法包括:
生成第一网络信令;
发送所述第一网络信令,所述第一网络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以使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进行波束训练。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第一网络信令,确定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训练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进行波束训练。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所述网络侧设备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第一网络信令;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第一网络信令,所述第一网络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具有多个天线集合的终端设备,通过网络信令在该多个天线集合中确定进行上行波束训练所需的目标天线集合,以及基于该目标天线集合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能够达到降低上行波束训练的开销和时延的目的。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应用于终端设备的上行波束训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应用于网络侧设备的上行波束训练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一种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种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目前,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增强长期演进(LTE-A,Long TermEvolution advanced)、第五代(5G)等移动通信系统均引入了相应的MIMO(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多输入多输出)技术,以基于MIMO技术利用多天线系统所获得的空间自由度,来提高峰值速率和系统频谱利用率。
随着MIMO技术的维度不断扩展,通过使用大规模天线阵列,能够更大地提升系统频带利用效率,支持更大数量的用户接入,比如Massive MIMO技术。而且,随着第四代(4G)以后的下一代通信系统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支持的工作频段提升至6GHz以上的高频段,比如100GHz,高频段具有较为丰富的空闲频率资源,可以为数据传输提供更大的吞吐量,且高频段信号的波长短,与低频段相比,能够在同样大小的天线集合上布置更多的天线阵元,从而可以利用波束赋形技术形成指向性更强、波瓣更窄的波束。可见,随着终端设备对数据量需求的增加,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通信性能的需求,大规模天线和高频段通信相结合将成为趋势。
考虑到,高频段的路径损耗大的特点,为了最大程度的获取天线增益,需要在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进行波束训练,即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找到最优的发射接收波束对链路,以实现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的正常通信。那么,为了实现波束的扫描对准,需要进行波束训练,但是,对于高频段的高密集用户的场景而言,尤其是当终端设备具有多个天线集合时,波束训练的开销将比较大。
因此,亟需一种上行波束训练方案,以能够降低上行波束训练的开销。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波束训练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该方法包括:
S101:基于第一网络信令,确定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
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终端设备支持多个天线集合,其中,天线集合可以称为天线面板,也可以称为天线端口集合、天线组、天线端口组等。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网络信令可以包括物理层的下行控制信息DCI(全称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信令、媒体接入控制层的媒体接入访问控制控制单元MAC CE(全称Media Access Control-Control Element)信令和无线资源控制层的RRC(全称RadioResource Control)信令中的至少一个。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如下几种不同的方式实现基于第一网络信令在多个天线集合中确定目标天线集合的方案,以为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上行波束训练方法提供有利的保障。
确定目标天线集合的方式一
在该实施例中,基于第一网络信令,确定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可以包括:
获取第一网络信令中的天线集合相关信息;
基于天线集合相关信息,确定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通过在第一网络信令中设置用于指定目标天线集合的天线集合相关信息的方式,在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准确地定位目标天线集合。
其中,天线集合相关信息可以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
天线集合标识信息,比如天线集合名称、编号等,则通过该标识信息可以直接且准确地定位到目标天线集合。
参考信号RS(全称Reference Signal)资源的信息,RS资源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具有关联关系;
RS资源集合的信息,RS资源集合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具有关联关系。
可以理解,为实现上行波束训练,网络侧设备需要为终端设备配置至少一个RS资源集合以及在每个RS资源集合中配置至少一个RS资源,则可以通过建立天线集合与RS资源的信息间的关联关系或建立天线集合与RS资源集合的信息间的关联关系的方式,在终端设备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准确地定位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网络侧可以通过RRC信令为终端设备配置上述RS资源集合以及为RS资源集合配置上述RS资源。
可选的,RS资源的信息与天线集合间的关联关系可以基于RS资源索引指示天线集合的方式展示,以及RS资源集合的信息与天线集合间的关联关系可以基于RS资源集合索引指示天线集合的方式展示。
可选的,在天线集合相关信息具体为RS资源集合的信息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实现基于天线集合相关信息确定目标天线集合的方案:
基于RS资源集合的信息指示目标RS资源集合。
根据RS资源集合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与目标RS资源集合对应的目标天线集合。
可以理解到,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第一网络信令指示目标RS资源集合,进而基于RS资源集合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用于指示目标RS资源集合的第一网络信令可以包括MAC CE信令或DCI信令。
确定目标天线集合的方式二
在该实施例中,基于第一网络信令,确定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可以包括:
基于第一网络信令触发目标RS资源集合;
根据RS资源集合和天线集合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与目标RS资源集合对应的目标天线集合。
可以理解,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基于第一网络信令触发目标RS资源集合,进而基于RS资源集合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用于触发目标RS资源集合的第一网络信令可以包括DCI信令。
可选的,RS资源集合和天线集合之间的关联关系可以置于第一配置信息中,该第一配置信息为网络设备基于终端设备的能力参数信息为目标RS资源集合设置的信息。
可选的,第一配置信息也可以置于第一网络信令中,则上述根据RS资源集合和天线集合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与目标RS资源集合对应的目标天线集合的方案,可以包括:
获取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为网络设备基于终端设备的能力参数信息为目标RS资源集合配置的信息;
基于第一配置信息中包含的关联关系,确定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RS资源集合的信息与天线集合间的关联关系可以基于RS资源集合索引指示天线集合的方式展示。
可选的,终端设备的能力参数信息可以包括:终端设备最多支持的天线集合的个数信息和每个天线集合最多支持的波束的个数信息。
可以理解,基于终端设备最多支持的天线集合的个数信息可以确定为终端设备配置的RS资源集合的最多个数,以及基于每个天线集合最多支持的波束的个数信息可以确定为天线集合对应的RS资源集合配置的RS资源的最多个数。
基于上述方式之一确定用于进行上行波束训练的目标天线集合,能够降低上行波束训练的开销和时延,进一步为了顺利实现上行波束训练的方案,需要执行如下步骤:
S103:确定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以理解,在基于第一网络信令确定进行上行波束训练的天线集合后,为了能够更加降低上行波束训练的开销和时延,可以为不同的具体场景匹配相应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在目标RS资源集合包括目标SRS资源集合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如下实施例之一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的实施例之一
在该实施例中,步骤S103可以包括:
确定目标SRS资源集合是否配置有第一空间关系信息;
基于第一结果,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以理解,基于目标SRS资源集合对应的第一空间关系信息,能够实现对目标SRS资源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所需波束的指示,即基于第一空间关系信息指示与目标SRS资源集合对应的源RS,并将源RS使用的上行发射波束用于基于目标SRS资源集合的上行波束训练中。如此,目标SRS资源集合是否配置有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将会影响上行波束训练方式的确定,则可以基于不同的结果适配不同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可选的,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在第一结果为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有第一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源RS与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对应。
可以理解,当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有与源RS对应的第一空间关系信息时,可以采用在固定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的方式进行上行波束训练。
(2)在第一结果为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有第一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基于第一空间范围和第一空间关系信息,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以理解,当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有与源RS对应的第一空间关系信息时,也可以采用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即围绕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在第一空间范围内进行波束扫描,以实现上行波束训练。
可选的,第一空间范围可以由终端设备自行确定,也可以基于网络信令配置该空间范围,其中,空间范围可以包括角度范围信息,以及用于配置第一空间范围的网络信令可以包括RRC信令或MAC CE信令或DCI信令。
(3)在第一结果为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有第一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基于第二网络信令,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第二网络信令包括RRC信令或MAC CE信令或DCI信令。
可以理解,当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有与源RS对应的第一空间关系信息时,可以基于第二网络信令的配置情况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在第二网络信令包括预设空间范围参数的情况下,基于第二网络信令,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可以包括:
在预设空间范围参数未被赋值或赋值为0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源RS与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对应。
可以理解,当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有与源RS对应的第一空间关系信息,但基于第二网络信令中的预设空间范围参数无法确定对应的空间范围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在固定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的方式进行上行波束训练。
其中,第一空间范围参数未被赋值可以理解为第一空间范围参数为空值NULL,或者是第一空间范围参数未被配置在第二网络信令中。
在预设空间范围参数赋值不为0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基于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和预设空间范围参数对应的空间范围,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以理解,当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有与源RS对应的第一空间关系信息,且基于第二网络信令中的预设空间范围参数可以确定对应的空间范围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即围绕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在预设空间范围参数对应的空间范围内进行波束扫描,以实现上行波束训练。
其中,预设空间范围参数包括角度参数,则预设空间范围参数对应的空间范围可以包括角度范围信息。
可选的,在第二网络信令包括是否进行波束扫描的预设指示信息的情况下,基于第二网络信令,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可以包括:
在预设指示信息未指示进行波束扫描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源RS与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对应。
可以理解,在第二网络信令配置的预设指示信息指示不进行波束扫描时,可以采用在固定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的方式进行上行波束训练。
在指示信息指示进行波束扫描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基于第二空间范围和第一空间关系信息,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以理解,在第二网络信令配置的预设指示信息指示进行波束扫描时,可以采用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即围绕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在第二空间范围内进行波束扫描,以实现上行波束训练。
可选的,第二空间范围可以由终端设备自行确定,也可以基于网络信令配置该空间范围,其中,空间范围可以包括角度范围信息,以及用于配置第二空间范围的网络信令可以包括RRC信令或MAC CE信令或DCI信令。
(4)在第一结果为目标SRS资源集合未配置第一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基于第三空间范围,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以理解,当目标SRS资源集合未配置第一空间关系信息时,可以采用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即在第三空间范围内进行波束扫描,以实现上行波束训练。
可选的,第三空间范围可以由终端设备自行确定,也可以基于网络信令配置该空间范围,其中,空间范围可以包括角度范围信息,以及用于配置第三空间范围的网络信令可以包括RRC信令或MAC CE信令或DCI信令。
可选的,在第三空间范围内进行波束扫描时,可以围绕第三空间范围内的指定波束进行扫描,也可以在该空间范围内随意扫描;当基于指定波束扫描时可以由终端设备确定,比如,首先为目标SRS资源集合确定所需的空间关系信息,然后基于该空间关系信息确定指定波束,其中,终端设备在确定该空间关系信息时,可以根据上一次发送该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SRS资源所使用的空间关系信息来确定本次所需的空间关系信息,当然也可以基于网络信令配置该指定波束。
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的实施例之二
在该实施例中,确定基于目标天线集合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可以包括:
获取目标SRS资源集合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
基于第二配置信息,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以理解,基于目标SRS资源集合已有的第二配置信息所包含具体内容的不同,可以适配不同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基于第二配置信息是否包含第一预设参数,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其中,第一预设参数为目标SRS资源集合的未包含空间关系信息的其他参数。
可选的,在第二配置信息包含第一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一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二配置信息不包含第一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或者
可选的,在第二配置信息包含第一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二配置信息不包含第一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一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其中,第一上行发射波束可以由终端设备自行确定,也可以由网络信令配置;以及可以基于围绕其他网络信令指示的下行参考信号资源、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三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波束,在终端设备自行确定的或网络信令指定的其他空间范围内进行波束扫描,即围绕该波束在该其他空间范围内进行波束扫描,以实现上行波束训练。
可以理解,基于固定波束第一上行发射波束进行波束训练和基于波束扫描的方式进行波束训练的过程与上述相关内容类同,此处不再赘述。
(2)基于第二配置信息中的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其中,第一预设参数为目标SRS资源集合的未包含空间关系信息的其他参数。
可选的,在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一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二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二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或者
在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二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二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一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其中,第二上行发射波束可以由终端设备自行确定,也可以由网络信令配置;以及可以基于围绕其他网络信令指示的下行参考信号资源、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三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波束,在终端设备自行确定的或网络信令指定的其他空间范围内进行波束扫描。
可以理解,基于固定波束第二上行发射波束进行波束训练和基于波束扫描的方式进行波束训练的过程与上述相关内容类同,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上述第一预设参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设定为目标SRS资源集合的相关参数;以及上述第一值和第二值可以根据第一预设参数的选取确定。
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的实施例之三
在该实施例中,确定基于目标天线集合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可以包括:
确定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是否对应配置有第二空间关系信息;
基于第二结果,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以理解,基于目标SRS资源集合中每个SRS资源对应的第二空间关系信息,能够实现对目标SRS资源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所需波束的指示,即基于第二空间关系信息指示与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对应的源RS,并将源RS使用的上行发射波束用于基于目标SRS资源集合的上行波束训练中。如此,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是否配置有第二空间关系信息将会影响上行波束训练方式的确定,则可以基于不同的结果适配不同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可选的,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在第二结果为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未对应配置第二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基于第四空间范围,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2)在第二结果为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对应配置的第二空间关系信息互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每个SRS资源上的信息,源RS与第二空间关系信息一一对应。
(3)在第二结果为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均配置相同的第二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源RS与第二空间关系信息对应。
(4)在第二结果为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均配置相同的第二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基于第五空间范围和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源RS与第二空间关系信息对应。
可选的,第四空间范围和第五空间范围可以由终端设备自行确定,也可以基于网络信令配置该空间范围,其中,空间范围可以包括角度范围信息,以及用于配置第四空间范围和第五空间范围的网络信令可以包括RRC信令或MAC CE信令或DCI信令。
可以理解,基于固定波束目标上行发射波束进行波束训练和基于波束扫描的方式进行波束训练的过程与上述相关内容类同,此处不再赘述。
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的实施例之四
在该实施例中,确定基于目标天线集合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可以包括:
获取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对应的第三配置信息;
基于第三配置信息,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以理解,基于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已有的第三配置信息包含的具体内容的不同可以适配不同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可以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基于第三配置信息是否第二预设参数,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其中,第二预设参数为SRS资源的未包含空间关系信息的其他参数。
可选的,在第三配置信息包含第二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三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三配置信息不包含第二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或者
可选的,在第三配置信息包含第二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三配置信息不包含第二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三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其中,第三上行发射波束可以由终端设备自行确定,也可以由网络信令配置;以及可以基于围绕其他网络信令指示的下行参考信号资源、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三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波束,在终端设备自行确定的或网络信令指定的其他空间范围内进行波束扫描。
可以理解,基于固定波束第三上行发射波束进行波束训练和基于波束扫描的方式进行波束训练的过程与上述相关内容类同,此处不再赘述。
(2)基于第三配置信息中的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其中,第二预设参数为SRS资源的未包含空间关系信息的其他参数。
可选的,在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三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四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四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或者
可选的,在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四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四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三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其中,第四上行发射波束可以由终端设备自行确定,也可以由网络信令配置;以及可以基于围绕其他网络信令指示的下行参考信号资源、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三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波束,在终端设备自行确定的或网络信令指定的其他空间范围内进行波束扫描。
可以理解,基于固定波束第四上行发射波束进行波束训练和基于波束扫描的方式进行波束训练的过程与上述相关内容类同,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的,在上述第三值取为ON时,第四值取为OFF;而在上述第三值取为OFF时,第四值取为ON。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取为其他值。
可选的,上述第二预设参数包括重复参数和跳频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的实施例之五
在该实施例中,确定基于目标天线集合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可以包括:
基于第三网络信令,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是否为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以理解,通过第三网络信令,直接指示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准确而高效。
可选的,在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为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SRS资源的情况下,该上行波束训练方法还包括:
确定基于第六空间范围和/或第四网络信令指示的第一下行参考信号资源、第一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三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波束,进行波束扫描。
可以理解,可以在第六空间范围内随意进行扫描;也可以基于第四网络信令指示的第一下行参考信号资源、第一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三空间关系信息确定波束,以围绕该波束在第六空间范围内进行波束扫描,完成上行波束训练;还可以基于第四网络信令指示的第一下行参考信号资源、第一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三空间关系信息确定的波束进行波束扫描。
可选的,第六空间范围可以由终端设备自行确定,也可以基于网络信令配置该空间范围,其中,空间范围可以包括角度范围信息,以及用于配置第六空间范围的网络信令可以包括RRC信令或MAC CE信令或DCI信令。
可选的,在基于第三网络信令,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不是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确定第五网络信令指示的第二下行参考信号资源、第二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四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第六上行发射波束;
在第六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以进行波束训练。
可以理解,在基于第三网络信令配置不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基于第五网络信令指示第二下行参考信号资源、第二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四空间关系信息确定固定波束第六上行发射波束,用于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以进行波束训练。
可选的,上述第三网络信令、第四网络信令、第五网络信令和第六网络信令可以包括RRC信令、DCI信令或MAC CE信令。
可选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源RS可以包括同步信号块SSB(全称SynchronizationSignal Block)、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全称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Reference Signal)、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中的至少一个。
S105:基于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进行波束训练。
可以理解,按照基于网络信令确定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进行波束训练,能够确定最优上行发射波束和最优上行接收波束,则终端设备可以基于该最优上行发射波束和上行接收波束进行上行传输,有助于提高频带利用效率和上行传输效率,从而提高无线通信连接质量。
可以理解,网络侧设备可以通过RRC信令配置RS资源集合的用途Usage参数,可选的,当配置Usage参数为Beam Management(波束管理)时,表示对于每个RS资源集合而言,在一个上行发射时刻只能发送一个RS资源,以及对于不同的RS资源集合中的RS资源,可以由终端设备同时发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具有多个天线集合的终端设备,通过网络信令在该多个天线集合中确定进行上行波束训练所需的目标天线集合,以及基于该目标天线集合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能够达到降低上行波束训练的开销和时延的目的。
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使用网络信令指示终端设备是否进行本地波束扫描,在哪个天线集合上进行波束扫描,以及在哪个波束范围或哪个波束周边做波束扫描。
以上结合图1详细描述了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上行波束训练方法。下面将结合图2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上行波束训练方法。需要说明的是,从网络设备侧描述的终端设备与网络侧设备的交互与终端设备侧的描述相同,为避免重复,适当省略相关描述。
参见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上行波束训练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该方法包括:
S201:生成第一网络信令。
可选的,第一网络信令包括天线集合相关信息,天线集合相关信息用于指示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天线集合相关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
天线集合标识信息;
参考信号RS资源的信息,RS资源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具有关联关系;
RS资源集合的信息,RS资源集合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具有关联关系。
可选的,在天线集合相关信息为RS资源集合的信息的情况下,RS资源集合的信息用于指示目标RS资源集合及目标RS资源集合对应的目标天线集合。
S203:发送第一网络信令,第一网络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第一网络信令用于触发目标RS资源集合,目标RS资源集合用于指示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上述上行波束训练方法还包括:
基于终端设备的能力参数信息确定RS资源集合和天线集合之间的关联关系;
将关联关系置于目标RS资源集合对应的第一配置信息中;
发送第一配置信息,以使终端设备基于目标RS资源集合和关联关系指示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目标RS资源集合包括目标SRS资源集合。
可选的,上述上行波束训练方法还包括:
确定第一结果,第一结果包括为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第一空间关系信息或未为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第一空间关系信息,第一结果用于供终端设备确定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在第一结果包括为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第一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方法还包括:
生成第二网络信令;
发送第二网络信令,第二网络信令用于指示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第二网络信令包括以下之一:
预设空间范围参数,以基于预设空间范围参数的赋值情况指示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预设指示信息,预设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进行波束扫描,以供终端设备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上述上行波束训练方法还包括:
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供终端设备确定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上述第二配置信息包含第一预设参数或未包含第一预设参数;或者
在第二配置信息包含第一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包括第一值或第二值。
可选的,上述上行波束训练方法还包括:
确定第二结果,第二结果包括为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对应配置第二空间关系信息或未为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对应配置第二空间关系信息,第二结果用于供终端设备确定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上述上行波束训练方法还包括:
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对应的第三配置信息,第三配置信息用于供终端设备确定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第三配置信息包含第二预设参数或未包含第二预设参数;或者
在第三配置信息包含第二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包括第三值或第四值。
可选的,上述第二预设参数包括重复参数和跳频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上述上行波束训练方法还包括:
生成第三网络信令;
发送第三网络信令,第三网络信令用于指示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是否为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选的,在第三网络信令指示上行波束训练方式为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的情况下,方法还包括:
生成第四网络信令;
发送第四网络信令,第四网络信令用于指示下行参考信号资源、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三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波束,以用于进行波束扫描。
可选的,在第三网络信令指示上行波束训练方式不是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的情况下,方法还包括:
生成第五网络信令;
发送第五网络信令,第五网络信令用于指示第二下行参考信号资源、第二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四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波束,以用于进行波束训练。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网络信令在终端设备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指定目标天线集合,并使终端设备在确定该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后进行本地上行波束训练,能够达到降低上行波束训练的开销和时延的目的。
参见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301,用于基于第一网络信令,确定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
第二确定模块303,用于确定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训练模块305,用于基于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进行波束训练。
可选的,上述第一确定模块301可以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第一网络信令中的天线集合相关信息;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基于天线集合相关信息,确定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上述天线集合相关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
天线集合标识信息;
参考信号RS资源的信息,RS资源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具有关联关系;
RS资源集合的信息,RS资源集合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具有关联关系。
可选的,在上述天线集合相关信息为RS资源集合的信息的情况下,上述第一确定单元可以包括:
指示子单元,用于基于RS资源集合的信息指示目标RS资源集合;
第一确定子单元,用于根据RS资源集合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与目标RS资源集合对应的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上述第一确定模块301还可以包括:
触发单元,用于基于第一网络信令触发目标RS资源集合;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RS资源集合和天线集合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与目标RS资源集合对应的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上述第二确定单元可以包括:
获取子单元,用于获取第一配置信息,第一配置信息为网络设备基于终端设备的能力参数信息为目标RS资源集合配置的信息;
第二确定子单元,用于基于第一配置信息中包含的关联关系,确定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上述终端设备的能力参数信息包括:
终端设备最多支持的天线集合的个数信息和每个天线集合最多支持的波束的个数信息。
可选的,上述目标RS资源集合包括目标SRS资源集合。
可选的,上述第二确定模块303可以包括: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目标SRS资源集合是否配置有第一空间关系信息;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基于第一结果,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在第一结果为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有第一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在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源RS与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对应;或者
基于第一空间范围和第一空间关系信息,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选的,在第一结果为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有第一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第四确定单元可以用于:
基于第二网络信令,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在上述第二网络信令包括预设空间范围参数的情况下,第四确定单元可以用于:
在预设空间范围参数未被赋值或赋值为0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源RS与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对应;
在预设空间范围参数赋值不为0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基于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和预设空间范围参数对应的空间范围,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选的,在上述第二网络信令包括是否进行波束扫描的预设指示信息的情况下,第四确定单元可以用于:
在预设指示信息未指示进行波束扫描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源RS与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对应;
在预设指示信息指示进行波束扫描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基于第二空间范围和第一空间关系信息,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选的,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在第一结果为目标SRS资源集合未配置第一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基于第三空间范围,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选的,上述第二确定模块303可以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SRS资源集合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
第五确定单元,用于基于第二配置信息,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上述第五确定单元可以用于:
基于第二配置信息是否包含第一预设参数,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或者
基于第二配置信息中的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其中,第一预设参数为目标SRS资源集合的未包含空间关系信息的其他参数。
可选的,上述第五确定单元还可以用于:
在第二配置信息包含第一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一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二配置信息不包含第一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或者
在第二配置信息包含第一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二配置信息不包含第一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一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选的,上述第五确定单元还可以用于:
在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一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二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二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或者
在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二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二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一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选的,上述第二确定模块203还可以包括:
第六确定单元,用于确定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是否对应配置有第二空间关系信息;
第七确定单元,用于基于第二结果,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上述第七确定单元可以用于:
在第二结果为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未对应配置第二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基于第四空间范围,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二结果为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对应配置的第二空间关系信息互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每个SRS资源上的信息,源RS与第二空间关系信息一一对应;
在第二结果为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均配置相同的第二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源RS与第二空间关系信息对应;
在第二结果为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均配置相同的第二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基于第五空间范围和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源RS与第二空间关系信息对应。
可选的,上述第二确定模块203还可以包括: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SRS资源对应的第三配置信息;
第八确定单元,用于基于第三配置信息,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上述第八确定单元可以用于:
基于第三配置信息是否第二预设参数,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或者
基于第三配置信息中的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其中,第二预设参数为SRS资源的未包含空间关系信息的其他参数。
可选的,上述第八确定单元还可以用于:
在第三配置信息包含第二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三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三配置信息不包含第二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或者
在第三配置信息包含第二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三配置信息不包含第二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三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选的,上述第八确定单元还可以用于:
在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三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四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四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或者
在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四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四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三值的情况下,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选的,上述第二预设参数包括重复参数和跳频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上述第二确定模块203还可以包括:
第九确定单元,用于基于第三网络信令,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是否为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选的,在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为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SRS资源的情况下,第二确定模块203还可以包括:
第十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基于第六空间范围和/或第四网络信令指示的第一下行参考信号资源、第一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三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波束,进行波束扫描。
可选的,在基于第三网络信令,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不是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SRS资源的情况下,第二确定模块203还可以用于:
确定第五网络信令指示的第二下行参考信号资源、第二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四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第六上行发射波束;
在所述第六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以进行波束训练。
可选的,上述源RS包括同步信号块SSB、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中的至少一个。
能够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能够实现前述由终端设备执行的上行波束训练方法,关于上行波束训练方法的相关阐述均适用于终端设备,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具有多个天线集合的终端设备,通过网络信令在该多个天线集合中确定进行上行波束训练所需的目标天线集合,以及基于该目标天线集合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能够达到降低上行波束训练的开销和时延的目的。
参见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该网络侧设备包括:
生成模块401,用于生成第一网络信令;
发送模块403,用于发送第一网络信令,第一网络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上述第一网络信令包括天线集合相关信息,天线集合相关信息用于指示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天线集合相关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
天线集合标识信息;
参考信号RS资源的信息,RS资源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具有关联关系;
RS资源集合的信息,RS资源集合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具有关联关系。
可选的,在上述天线集合相关信息为RS资源集合的信息的情况下,RS资源集合的信息用于指示目标RS资源集合及目标RS资源集合对应的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上述第一网络信令用于触发目标RS资源集合,目标RS资源集合用于指示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网络侧设备还可以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终端设备的能力参数信息确定RS资源集合和天线集合之间的关联关系;
设置模块,用于将关联关系置于目标RS资源集合对应的第一配置信息中;以及
发送模块还用于:发送第一配置信息,以使终端设备基于目标RS资源集合和关联关系确定目标天线集合。
可选的,上述目标RS资源集合包括目标SRS资源集合。
可选的,网络侧设备还可以包括: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一结果,第一结果包括为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第一空间关系信息或未为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第一空间关系信息,第一结果用于供终端设备确定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在第二确定模块确定第一结果包括为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第一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
生成模块还用于:生成第二网络信令;
发送模块还用于:发送第二网络信令,第二网络信令用于指示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上述第二网络信令包括以下之一:
预设空间范围参数,以基于预设空间范围参数的赋值情况指示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预设指示信息,预设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进行波束扫描,以供终端设备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发送模块还用于:
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第二配置信息用于供终端设备确定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第二配置信息包含第一预设参数或未包含第一预设参数;或者
在第二配置信息包含第一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包括第一值或第二值。
可选的,网络侧设备还包括: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确定第二结果,第二结果包括为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对应配置第二空间关系信息或未为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对应配置第二空间关系信息,第二结果用于供终端设备确定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发送模块还用于:
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对应的第三配置信息,第三配置信息用于供终端设备确定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可选的,第三配置信息包含第二预设参数或未包含第二预设参数;或者在第三配置信息包含第二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包括第三值或第四值。
可选的,上述第二预设参数包括重复参数和跳频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可选的,生成模块还用于:生成第三网络信令;
发送模块还用于:发送第三网络信令,第三网络信令用于指示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是否为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可选的,在第三网络信令指示上行波束训练方式为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的情况下,
生成模块还用于:生成第四网络信令;
发送模块还用于:发送第四网络信令,第四网络信令用于指示第一下行参考信号资源、第一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三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波束,以用于进行波束扫描。
可选的,在第三网络信令指示上行波束训练方式不是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的情况下,
生成模块还用于:生成第五网络信令;
发送模块还用于:发送第五网络信令,第五网络信令用于指示第二下行参考信号资源、第二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四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波束,以用于进行波束训练。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网络信令在终端设备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指定目标天线集合,并使终端设备在确定该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后进行本地上行波束训练,能够达到降低上行波束训练的开销和时延的目的。
图5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框图。图5所示的终端设备5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501、存储器502、至少一个网络接口504和用户接口503。终端设备500中的各个组件通过总线系统505耦合在一起。可理解,总线系统505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总线系统505除包括数据总线之外,还包括电源总线、控制总线和状态信号总线。但是为了清楚说明起见,在图5中将各种总线都标为总线系统505。
其中,用户接口503可以包括显示器、键盘或者点击设备(例如,鼠标,轨迹球(trackball)、触感板或者触摸屏等。
可以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存储器502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SDRAM,DDR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Rambus RAM,DRRAM)。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系统和方法的存储器302旨在包括但不限于这些和任意其它适合类型的存储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存储器502存储了如下的元素,可执行模块或者数据结构,或者他们的子集,或者他们的扩展集:操作系统5021和应用程序5022。
其中,操作系统3021,包含各种系统程序,例如框架层、核心库层、驱动层等,用于实现各种基础业务以及处理基于硬件的任务。应用程序5022,包含各种应用程序,例如媒体播放器(Media Player)、浏览器(Browser)等,用于实现各种应用业务。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方法的程序可以包含在应用程序5022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5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上509并可在处理器510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501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基于第一网络信令,确定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
确定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基于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进行波束训练。
上述本发明实施例揭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处理器501中,或者由处理器501实现。处理器501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可以通过处理器501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上述的处理器501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可以实现或者执行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公开的各方法、步骤及逻辑框图。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结合本发明实施例所公开的方法的步骤可以直接体现为硬件译码处理器执行完成,或者用译码处理器中的硬件及软件模块组合执行完成。软件模块可以位于随机存储器,闪存、只读存储器,可编程只读存储器或者电可擦写可编程存储器、寄存器等本领域成熟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位于存储器502,处理器501读取存储器502中的信息,结合其硬件完成上述方法的步骤。具体地,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501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上行波束训练方法实施例的各步骤。
可以理解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描述的这些实施例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中间件、微码或其组合来实现。对于硬件实现,处理单元可以实现在一个或多个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ing,DSP)、数字信号处理设备(DSP Device,DSPD)、可编程逻辑设备(ProgrammableLogic Device,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通用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用于执行本发明所述功能的其它电子单元或其组合中。
对于软件实现,可通过执行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功能的模块(例如过程、函数等)来实现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技术。软件代码可存储在存储器中并通过处理器执行。存储器可以在处理器中或在处理器外部实现。
终端设备500能够实现前述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实现的各个过程,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于具有多个天线集合的终端设备,通过网络信令在该多个天线集合中确定进行上行波束训练所需的目标天线集合,以及基于该目标天线集合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能够达到降低上行波束训练的开销和时延的目的。
图6是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的框图。图6所示的网络侧设备600包括:处理器601、收发机602、存储器603、用户接口604和总线接口,其中: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600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上603并可在处理器601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601、执行时实现如下步骤:
生成第一网络信令;
发送第一网络信令,第一网络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
在图6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601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603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外围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机602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接收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针对不同的用户设备,用户接口604还可以是能够外接内接需要设备的接口,连接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小键盘、显示器、扬声器、麦克风、操纵杆等。
处理器601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603可以存储处理器601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网络信令在终端设备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指定目标天线集合,并使终端设备在确定该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后进行本地上行波束训练,能够达到降低上行波束训练的开销和时延的目的。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上行波束训练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应用于终端设备的上行波束训练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优选的,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上行波束训练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应用于网络侧设备的上行波束训练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其中,所述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Claims (53)
1.一种上行波束训练方法,应用于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第一网络信令,确定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部分天线集合;
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基于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进行波束训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一网络信令,确定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包括:
获取所述第一网络信令中的天线集合相关信息;
基于所述天线集合相关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集合相关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
天线集合标识信息;
参考信号RS资源的信息,所述RS资源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具有关联关系;
RS资源集合的信息,所述RS资源集合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具有关联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天线集合相关信息为所述RS资源集合的信息的情况下,所述基于所述天线集合相关信息,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包括:
基于所述RS资源集合的信息指示目标RS资源集合;
根据所述RS资源集合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与所述目标RS资源集合对应的所述目标天线集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一网络信令,确定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网络信令触发目标RS资源集合;
根据RS资源集合和天线集合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与所述目标RS资源集合对应的所述目标天线集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RS资源集合和天线集合之间的关联关系,确定与所述目标RS资源集合对应的所述目标天线集合,包括:
获取第一配置信息,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为网络设备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参数信息为所述目标RS资源集合配置的信息;
基于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中包含的所述关联关系,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参数信息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最多支持的天线集合的个数信息和每个天线集合最多支持的波束的个数信息。
8.根据权利要求4~7之任一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RS资源集合包括目标SRS资源集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确定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是否配置有第一空间关系信息;
基于第一结果,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结果为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有所述第一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在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所述源RS与所述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对应;或者
基于第一空间范围和所述第一空间关系信息,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结果为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有所述第一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基于第二网络信令,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信令包括预设空间范围参数;
其中,所述基于第二网络信令,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在所述预设空间范围参数未被赋值或赋值为0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所述源RS与所述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对应;
在所述预设空间范围参数赋值不为0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基于所述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和所述预设空间范围参数对应的空间范围,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信令包括是否进行波束扫描的预设指示信息;
其中,所述基于第二网络信令,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在所述预设指示信息未指示进行波束扫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所述源RS与所述第一空间关系信息对应;
在所述预设指示信息指示进行波束扫描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基于第二空间范围和所述第一空间关系信息,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结果为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未配置所述第一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基于第三空间范围,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15.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
基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基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是否包含第一预设参数,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或者
基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中的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其中,所述第一预设参数为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的未包含空间关系信息的其他参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是否包含第一预设参数,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在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一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一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不包含所述第一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或者
在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一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不包含所述第一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一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二配置信息中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在所述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一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二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所述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二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或者
在所述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二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二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所述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一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1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确定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是否对应配置有第二空间关系信息;
基于第二结果,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二结果,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在所述第二结果为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述每个SRS资源未对应配置第二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基于第四空间范围,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所述第二结果为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述每个SRS资源对应配置的第二空间关系信息互不相同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所述每个SRS资源上的信息,源RS与第二空间关系信息一一对应;
在所述第二结果为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述每个SRS资源均配置相同的第二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所述源RS与所述第二空间关系信息对应;
在所述第二结果为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述每个SRS资源均配置相同的第二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基于第五空间范围和源RS对应的目标上行发射波束,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所述源RS与所述第二空间关系信息对应。
2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SRS资源对应的第三配置信息;
基于所述第三配置信息,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三配置信息,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基于所述第三配置信息是否第二预设参数,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或者
基于所述第三配置信息中的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参数为所述SRS资源的未包含空间关系信息的其他参数。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三配置信息是否包含第二预设参数,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在所述第三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三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所述第三配置信息不包含所述第二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或者
在所述第三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所述第三配置信息不包含所述第二预设参数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三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三配置信息中除空间关系外的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在所述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三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四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所述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四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或者
在所述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四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在第四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在所述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为第三值的情况下,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22~24之任一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预设参数包括重复参数和跳频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2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基于第三网络信令,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是否为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27.根据权利要求17、18、23、24或2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为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SRS资源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基于第六空间范围和/或第四网络信令指示的第一下行参考信号资源、第一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三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第五上行发射波束,进行波束扫描。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基于所述第三网络信令,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不是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的情况下,所述确定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包括:
确定第五网络信令指示的第二下行参考信号资源、第二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四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第六上行发射波束;
在所述第六上行发射波束上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包含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以进行波束训练。
29.根据权利要求10、12、13或20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源RS包括同步信号块SSB、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SI-RS、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中的至少一个。
30.一种上行波束训练方法,应用于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生成第一网络信令;
发送所述第一网络信令,所述第一网络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使得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目标天线集合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以及基于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进行波束训练,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部分天线集合。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网络信令包括天线集合相关信息,所述天线集合相关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天线集合。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集合相关信息包括以下信息中的一种:
天线集合标识信息;
参考信号RS资源的信息,所述RS资源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具有关联关系;
RS资源集合的信息,所述RS资源集合的信息与天线集合之间具有关联关系。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天线集合相关信息为所述RS资源集合的信息的情况下,所述RS资源集合的信息用于指示目标RS资源集合及所述目标RS资源集合对应的所述目标天线集合。
3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网络信令用于触发目标RS资源集合,所述目标RS资源集合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天线集合。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终端设备的能力参数信息确定RS资源集合和天线集合之间的关联关系;
将所述关联关系置于所述目标RS资源集合对应的第一配置信息中;
发送所述第一配置信息,以使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目标RS资源集合和所述关联关系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
36.根据权利要求33~35之任一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RS资源集合包括目标SRS资源集合。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第一结果,所述第一结果包括为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第一空间关系信息或未为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第一空间关系信息,所述第一结果用于供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结果包括为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配置第一空间关系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生成第二网络信令;
发送所述第二网络信令,所述第二网络信令用于指示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网络信令包括以下之一:
预设空间范围参数,以基于所述预设空间范围参数的赋值情况指示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预设指示信息,所述预设指示信息用于指示是否进行波束扫描,以供所述终端设备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40.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对应的第二配置信息,所述第二配置信息用于供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含第一预设参数或未包含所述第一预设参数;或者
在所述第二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一预设参数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预设参数的取值包括第一值或第二值。
42.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第二结果,所述第二结果包括为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对应配置第二空间关系信息或未为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对应配置第二空间关系信息,所述第二结果用于供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43.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每个SRS资源对应的第三配置信息,所述第三配置信息用于供所述终端设备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配置信息包含第二预设参数或未包含所述第二预设参数;或者
在所述第三配置信息包含所述第二预设参数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预设参数的取值包括第三值或第四值。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预设参数包括重复参数和跳频参数中的至少一个。
46.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生成第三网络信令;
发送所述第三网络信令,所述第三网络信令用于指示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是否为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
47.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网络信令指示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为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生成第四网络信令;
发送所述第四网络信令,所述第四网络信令用于指示第一下行参考信号资源、第一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三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波束,以用于进行波束扫描。
48.根据权利要求46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网络信令指示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不是通过波束扫描的方式发送所述目标SRS资源集合中的所有SRS资源上的信息的情况下,所述方法还包括:
生成第五网络信令;
发送所述第五网络信令,所述第五网络信令用于指示第二下行参考信号资源、第二上行参考信号资源或第四空间关系信息对应的波束,以用于进行波束训练。
4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基于第一网络信令,确定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部分天线集合;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确定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上的上行波束训练方式;
训练模块,用于基于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进行波束训练。
50.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生成模块,用于生成第一网络信令;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第一网络信令,所述第一网络信令用于指示终端设备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目标天线集合,使得所述终端设备基于所述目标天线集合确定上行波束训练方式,以及基于所述上行波束训练方式进行波束训练,所述目标天线集合为所述终端所支持的多个天线集合中的部分天线集合。
51.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52.一种网络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30至4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5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4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368876.6A CN111106864B (zh) | 2018-11-16 | 2018-11-16 | 上行波束训练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
PCT/CN2019/116585 WO2020098568A1 (zh) | 2018-11-16 | 2019-11-08 | 上行波束训练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
EP19883427.7A EP3883138A4 (en) | 2018-11-16 | 2019-11-08 | Uplink beam train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
KR1020217017067A KR102635665B1 (ko) | 2018-11-16 | 2019-11-08 | 업링크 빔 트레이닝 방법, 단말기와 네트워크 장치 |
US17/320,278 US12063086B2 (en) | 2018-11-16 | 2021-05-14 | Uplink beam train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1368876.6A CN111106864B (zh) | 2018-11-16 | 2018-11-16 | 上行波束训练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106864A CN111106864A (zh) | 2020-05-05 |
CN111106864B true CN111106864B (zh) | 2023-02-24 |
Family
ID=70419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1368876.6A Active CN111106864B (zh) | 2018-11-16 | 2018-11-16 | 上行波束训练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63086B2 (zh) |
EP (1) | EP3883138A4 (zh) |
KR (1) | KR102635665B1 (zh) |
CN (1) | CN111106864B (zh) |
WO (1) | WO202009856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1104680A1 (en) * | 2019-11-26 | 2021-06-03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Network assisted discovery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
CN114422380B (zh) * | 2020-10-09 | 2023-06-0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神经网络信息传输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5175327A (zh) * | 2021-04-02 | 2022-10-11 | 北京紫光展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传输方法及相关产品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28690A1 (en) * | 2016-08-12 | 2018-02-15 | Mediatek Inc. | Beam management in beamforming systems |
CN107733484A (zh) * | 2016-08-12 | 2018-02-23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波束赋形的波束训练方法及装置 |
CN108023618A (zh) * | 2016-11-01 | 2018-05-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mimo天线的波束训练方法及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130110396A (ko) * | 2012-03-29 | 2013-10-10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아날로그/디지털 혼합 빔 포밍 시스템에서 기준 신호 생성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
CN106936487B (zh) | 2015-12-31 | 2021-01-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波束训练方法和装置 |
CN107733479A (zh) * | 2016-08-09 | 2018-02-23 |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波束训练的方法及装置 |
US11140562B2 (en) * | 2017-01-11 | 2021-10-05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Antenna beam management for multi-connection communications |
US10560851B2 (en) * | 2017-01-13 | 2020-02-11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beam management in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 |
US20190068262A1 (en) * | 2017-08-23 | 2019-02-28 | Mediatek Inc. | Method for Uplink Beam Training and Determin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Beamforming |
CN110475355B (zh) * | 2018-05-11 | 2023-06-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波束训练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10581725B (zh) * | 2018-06-08 | 2023-08-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波束训练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
CN110830209B (zh) * | 2018-08-10 | 2021-04-0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训练天线面板的方法与装置 |
US12074814B2 (en) * | 2018-09-27 | 2024-08-27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Measurement configuration method, apparatus, devices,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
CN111147211B (zh) * | 2018-11-02 | 2022-04-05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和设备 |
-
2018
- 2018-11-16 CN CN201811368876.6A patent/CN111106864B/zh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11-08 EP EP19883427.7A patent/EP3883138A4/en active Pending
- 2019-11-08 KR KR1020217017067A patent/KR102635665B1/ko active Active
- 2019-11-08 WO PCT/CN2019/116585 patent/WO2020098568A1/zh unknown
-
2021
- 2021-05-14 US US17/320,278 patent/US1206308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8028690A1 (en) * | 2016-08-12 | 2018-02-15 | Mediatek Inc. | Beam management in beamforming systems |
CN107733484A (zh) * | 2016-08-12 | 2018-02-23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波束赋形的波束训练方法及装置 |
CN108023618A (zh) * | 2016-11-01 | 2018-05-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mimo天线的波束训练方法及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Beam management procedure and beam reporting for NR;vivo;《3GPP》;20170217;全文 * |
Discussion on beam training;CATT;《3GPP》;20160826;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2063086B2 (en) | 2024-08-13 |
US20210273702A1 (en) | 2021-09-02 |
EP3883138A1 (en) | 2021-09-22 |
KR102635665B1 (ko) | 2024-02-14 |
KR20210087508A (ko) | 2021-07-12 |
EP3883138A4 (en) | 2021-12-29 |
WO2020098568A1 (zh) | 2020-05-22 |
CN111106864A (zh) | 2020-05-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8633068B (zh) | 一种资源配置方法及其装置 | |
US11425556B2 (en) | Method for reporting user equipment capability, method for resource scheduling, user equipment and network device | |
US11985679B2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 |
CN111818660B (zh) | 波束信息更新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KR102209559B1 (ko) | 상향링크 측정 기준 신호 전력 제어 방법, 네트워크 장치, 및 단말 장치 | |
CN110719643B (zh) | 跨载波调度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的方法和设备 | |
RU2741632C1 (ru) |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я параметров передачи сигнала восходящего канала, оконеч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ете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
CN113973363B (zh) | P-mpr报告的发送、接收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
CN110719139B (zh) | 搜索空间参数确定方法和终端设备 | |
CN110858775B (zh) | 用于多波束传输上行信号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 |
CA3066297C (en) | Signal process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12063086B2 (en) | Uplink beam train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side device | |
US11973710B2 (en) | Resource configuration method and device | |
EP3554151B1 (en) | Power control method and device | |
CN111106863A (zh) | 用于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0445588B (zh) | 同步信号块传输方法、网络侧设备和终端设备 | |
CN108092700A (zh) |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5333581B (zh) | 终端天线面板信息的传输方法、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 |
US10517115B2 (en) | Method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and associated terminal device | |
CN108282250B (zh) | 一种下行信道状态信息的测量方法、基站及终端 | |
CN108988915B (zh) | 一种信道测量的方法、信道测量装置和基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