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94167B - 安装装置以及用于将安装装置送入电梯竖井中的安装位置中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安装装置以及用于将安装装置送入电梯竖井中的安装位置中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094167B CN111094167B CN201880059839.9A CN201880059839A CN111094167B CN 111094167 B CN111094167 B CN 111094167B CN 201880059839 A CN201880059839 A CN 201880059839A CN 111094167 B CN111094167 B CN 11109416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rier
- elevator shaft
- mounting
- mounting device
- door open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9000000969 carri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994 synthetic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9/16—Mobile or transportable lift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shifted from one part of a building or other structure to another part or to another building or structure
- B66B9/187—Mobile or transportable lifts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shifted from one part of a building or other structure to another part or to another building or structure with a liftway specially adapted for temporary connection to a building or other struc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9/00—Mining-hoist oper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 B66B7/023—Mounting means therefor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14—Conveying or assembling building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一种针对在电梯竖井中的用途的安装装置具有:第一载体(32),所述第一载体具有第一载体端部(34)和第二载体端部(42);支撑元件(36),所述支撑元件能够枢转地布置在第一载体端部(34)上;以及容纳装置(46),用于容纳移位装置(48),借助移位装置能够使安装材料在电梯竖井中移位。支撑元件(36)以如下方式设计和布置,使得:第一载体(32)在安装装置(24)的安装位置中,能够通过支撑元件(36)支撑在电梯竖井的门开口的门槛上。第二载体端部(42)以如下方式设计,使得第一载体(32)在安装装置(24)的安装位置中,能够至少间接地通过第二载体端部(42)支撑在于电梯竖井的所述门开口相对的竖井壁上。用于容纳移位装置(48)的容纳装置(46)以如下方式实施并且在安装装置(24)的安装位置中,以如下方式布置在安装装置(24)的上侧(47)上,使得由容纳装置(46)容纳的移位装置(48)在安装装置(24)的安装位置中,从上方支撑在容纳装置(46)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针对电梯竖井中的用途的安装装置以及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0的前序部分的方法。
背景技术
US8,646,224B2介绍了一种针对电梯竖井中的用途的安装装置,该安装装置具有具备第一和第二载体端部的载体。在第一载体端部上可枢转地布置有支撑元件,通过该支撑元件可以将载体在安装装置的安装位置中支撑在电梯竖井的门开口的门槛上。在安装装置的安装位置中,载体通过第二载体端部支撑在与电梯竖井门的门开口相对的竖井壁上。在此,载体的长度大于竖井壁与门开口的门槛之间的间距,使得载体在安装位置中,相对于水平线倾斜地布置在电梯竖井中。安装装置具有如下开口,例如借助绳索可以将例如呈绳绞机形式的移位装置悬挂在该开口上。因此,移位装置总是在载体下方进而在所述开口下方,向下悬挂到电梯竖井中。
EP2636629A1和JP2011225336A也介绍了针对电梯竖井中的用途的安装装置。
为了将安装装置送入安装位置中,通过固定在门开口上方的、例如固定在电梯竖井的竖井头中的移位装置将安装装置在电梯竖井内以如下程度向上拉动,直到能够将支撑元件例如用螺栓固定在门开口的门槛上。接下来,可以使安装装置以如下程度朝向与门开口相对的竖井壁的方向枢转,直到安装装置可以支撑在竖井壁上,从而到达安装位置。当向上拉动安装装置时,还没有在安装装置上布置移位装置。仅在将移位装置固定在门开口的门槛上之后,才将移位装置安装到安装装置上,因此该工作必须在电梯竖井内执行。为此目的,例如,可以再次使用移位装置,通过该移位装置将安装装置向上拉高。
发明内容
与现有技术相反,本发明的目的尤其是:提出一种可以简单且特别安全地送入安装位置中的安装装置,以及一种用于将安装装置送入安装位置中的、简单且特别安全的方法。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安装装置和具有权利要求10的特征的方法来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针对电梯竖井中的用途或者说使用的安装装置具有:第一载体,其具有第一载体端部和第二载体端部;支撑元件,支撑元件可枢转地布置在第一载体端部上;以及容纳装置,用于容纳移位装置,借助移位装置能够使安装材料在电梯竖井中移位。支撑元件被设计和布置成,使得:第一载体可以在安装装置的安装位置中,借助支撑元件在门开口的区域中,特别是在电梯竖井的门开口的门槛上得到支撑。第二载体端部被设计成,使得:在安装装置的安装位置中,第一载体可以经由第二载体端部至少间接地支撑在与电梯竖井的上述门开口相对的竖井壁上。用于容纳移位装置的容纳装置被以如下方式设计和以如下方式在安装装置的安装位置中,布置在安装装置的上侧上,使得由容纳装置容纳的移位装置在安装装置的安装位置中从上方支撑在容纳装置上。容纳装置尤其布置在第一载体端部的区域中。
根据本发明,安装装置具有转向滚轮,该转向滚轮被设计和布置成,使得:转向滚轮可以使由容纳装置容纳的移位装置的承载机构转向。由此,承载机构在升降机竖井中的位置由转向滚轮的位置确定。因此,移位装置的位置可以尽可能独立于承载机构在电梯竖井中的位置来选择。因此,特别地,移位装置可以布置在载体的第一端部的区域中,而承载机构也不直接沿着电梯竖井的竖井壁运行。
转向滚轮在安装装置的安装位置中,特别是大致布置在电梯竖井的中央。转向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使得承载机构大致在电梯竖井的中央竖直向下转向。
容纳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设计和结构使得:在安装装置的安装位置中,可以将移位装置从对应于门开口的楼层出发,从上方布置在容纳装置上。移位装置尤其可以首先在载体的第一端部的区域中被放置在容纳装置上,然后经过容纳装置以及必要时还有第一载体被推到其正确的位置上。因此,移位装置可以从楼层上进而从电梯竖井之外实现布置。因此,装配工人不必进入电梯竖井(这一过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危险)。此外,在电梯竖井中不必设置其他的移位装置,借助于该移位装置可以使为安装装置设置的移位装置在电梯竖井中移动。
设置用于安装装置的移位装置特别地被设计为能够由控制装置控制的电动绞盘。移位装置与承载机构相配合,该承载机构例如可以被设计为绳索、皮带或链条。当安装装置在电梯竖井中已装配的状态下,承载机构由移位装置在电梯竖井中向下运转。移位装置不是必需的,而仅仅是根据本发明的安装装置的可选组成部分。
该安装装置尤其可以在将电梯设备安装在电梯竖井期间使用。这种安装装置特别是能够有利地用于如下情况,即,电梯设备不具有布置在电梯竖井上方的机房或者电梯竖井太高以致于在电梯设备的安装过程中必须在不同的高度上布置安装装置的情况。凭借布置在安装装置上的移位装置,安装所需的安装材料可以在电梯竖井中移位。安装材料例如可以是固定在竖井壁上的导轨,并且用于引导电梯轿厢。装配人员能够在其上执行安装工作的工作平台借助移位装置在电梯竖井中移位。尤其是,根据本发明的安装装置用于使自动的装配设备移位,以执行在电梯竖井中的安装,正例如其在WO 2017/016783 A1中所述。
第一载体被设计为在安装装置的延伸方向上纵向延伸的元件,并且特别地由金属制成。第一载体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成,例如增强的合成材料或碳。第一载体可以例如主要由T形载体、双T形载体或管组成。
支撑元件可枢转地布置在第一载体的第一载体端部上,其中,所属的枢转轴线特别是垂直于第一载体的延伸方向并且在安装装置的安装位置中沿水平延伸。支撑元件尤其具有两个形成直角的贴合元件。在此,贴合元件被设计和布置成,使得:在安装装置的安装位置中,一个贴合元件贴靠在门开口的门槛的地板上,而另一个贴合元件贴靠在与门槛相接的竖井壁上。贴合元件特别是具有通孔,贴合元件和支撑元件可以通过这些通孔拧到地板或竖井壁上。如果第一载体经由支撑元件支撑在门开口的门槛上,并且特别是支撑元件固定在门槛上,则第一载体可以绕所述枢转轴线枢转到电梯竖井中。支撑元件也可以仅具有一个贴合元件,通过该贴合元件可以将支撑元件固定到门开口的门槛的地板上,而将另一个支撑元件固定到与门槛相接的竖井壁上,从而固定在门开口的区域中。
此处,安装装置的安装位置应理解为安装装置的如下位置,在该位置中,安装装置可用于将电梯设备安装在电梯竖井中。在安装位置中,第一载体通过第一支撑元件支撑在电梯竖井的门开口的门槛上,其中,该支撑元件尤其如上所述固定在门槛上。另外,第一载体至少经由第二载体端部间接地支撑在与电梯竖井的上述门开口相对的竖井壁上。在此,间接的支撑被理解为是指:在第二载体端部上布置另一支撑元件,第二载体端部通过该另一支撑元件支撑在竖井壁上。第二载体端部也可以直接支撑在竖井壁上。第二载体端部尤其被支撑在高于所述门槛的高度处,使得第一载体从门槛出发,向上倾斜布置。与门开口相对的竖井壁也可以具有肩台,第一载体可以放置在该肩台上。因此,第一载体也可以从门槛开始水平或向下倾斜地布置。
用于容纳移位装置的容纳装置特别是形成一个基本上平坦的面,移位装置的至少一部分在安装装置的安装位置上竖立在该平坦的面上,并且该部分因此从上方支撑在容纳装置上。它可以设计为与载体连接的单独的构件。容纳装置也可以与载体一体构造,即实施为载体的整体构件
在本发明的一种构造中,用于容纳移位装置的容纳装置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对准元件,该第一对准元件被设计和布置成,使得:第一对准元件在移位装置的相对于容纳装置是正确的装配位置中与移位装置的第二对准元件配合。由此可以有利地确保,将移位装置在正确的安装位置中,布置在容纳装置上。
当移位装置相对于容纳装置正确定位时,第一对准元件尤其设计为凹口或开口,构造为前伸部的第二对准元件沉入该凹口或开口中。该前伸部可以例如设计成销,或者可以通过弯曲移位装置的基板的一部分或布置在移位装置上的装配板而形成。所述装配板例如在下方被拧到移位装置上,并且可以单件或多件地实施。如果所述装配板例如通过螺纹与移位装置连接,则可以将装配板视为移位装置的一部分。
也可以将第一对准元件设计成前伸部,而将第二对准元件设计成凹部。
在本发明的一种构造中,安装装置具有由容纳装置容纳的移位装置。因此,移位装置形成安装装置的一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移位装置具有至少一个引导元件,该引导元件被设计和布置成,使得:当移位装置布置在容纳装置上时,移位装置与安装装置的引导部配合。也可以提供多个引导元件和多个引导部。由此,移位装置可以被牢固地布置在容纳装置上,即,没有移位装置从安装装置上滑落并且在最坏的情况下掉入电梯竖井中的风险。另外,能够以特别简单的方式使移位装置相对于容纳装置进入正确的位置。
引导元件可以例如设计为前伸部,而引导部设计为凹部或开口。该前伸部可以例如设计成销,或者可以通过弯曲移位装置的基板的一部分或布置在移位装置上的装配板来形成。因此,所述装配板可以特别地具有上述第二对准元件和引导元件。引导元件也可以被设计为凹部,而引导部被设计为前伸部。
为了将移位装置布置在容纳装置上,特别是首先将移位装置放置到容纳装置或载体上,然后相对于容纳装置以如下程度移动,直到移位装置相对于容纳装置到达正确的位置。引导元件和引导部的相互作用尤其发生在移位装置的移位期间。
在本发明的一种构造中,安装装置具有第二载体,该第二载体与第一载体平行地间隔布置,并且两个载体形成安装装置的所述引导部。因此,可以使该引导部特别简单且廉价地实施。
然后,与引导部配合的引导元件特别地被设计为前伸部,该前伸部在移位装置的布置期间沉入两个载体之间的空隙中并且沿着两个载体滑动。
第二载体尤其与第一载体相同地实施。这两个载体尤其通过容纳装置和安装装置的其他组成部分彼此牢固地连接。为此目的,容纳装置和其他构件与第一载体以及第二载体牢固地连接,例如通过螺纹连接或填缝。然而,第一和第二载体也可以由唯一的构件形成。
在本发明的一种构造中,移位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滑动元件,该滑动元件被设计和布置成,使得:当移位装置布置在容纳装置上时,该滑动元件沿着容纳装置和/或第一载体滑动。这使得能够特别简单地移动,并且因此能够特别简单地将移位装置布置在容纳装置上。
根据容纳装置的设计,滑动元件可以首先在容纳装置上滑动,然后在第一载体上滑动,以及如果存在的话,在第二载体上滑动。滑动元件也可以仅在容纳装置上或仅在一个或多个载体上滑动。在移位装置整体布置期间,滑动元件不必在容纳装置上滑动。
滑动元件尤其具有平坦的滑动面,该平坦的滑动面在一个边缘上具有倒圆部。具有倒圆部的边缘被布置成,使得:当移位装置朝向第二载体端部的方向滑动时,所述边缘被布置在前部,并且该倒圆部被设计成使其远离容纳装置或载体。滑动元件可以是移位装置或所述装配板的构件或组成部分。
在本发明的一种构造中,移位装置的朝向第一载体的第二载体端部的方向取向的区域利用张紧带与第一载体和/或第二载体拉紧。在此,张紧带的张紧锁尤其在上方或者沿侧向布置在移位装置上。张紧带可以通过对应于门开口的楼层拉紧,移位装置因此可以张紧。因此,可以特别安全和容易地固定移位装置。在朝向第一载体端部和第二载体端部的方向取向的区域中利用螺栓将移位装置固定到容纳装置的过程将更加复杂并且也更加危险,因为容纳装置必须被布置在移位装置的下侧。
因此,上述张紧带布置在移位装置的伸入电梯竖井中的区域中。特别地,在布置或推动移位装置之前,可以将张紧带松弛地围绕移位装置和一个或多个载体放置。
移位装置可以另外在第一和/或第二载体端部的区域中,与第一和/或第二载体拧合。所述区域能够从对应于门开口的楼层轻松且安全地到达。
上述目的也通过一种用于将安装装置送入电梯竖井中的安装位置中的方法来实现。所述安装装置具有第一载体和支撑元件,所述第一载体具有第一载体端部和第二载体端部,所述支撑元件可枢转地布置在所述第一载体端部上。在安装装置的安装位置中,第一载体至少间接地通过第一支撑元件间接地支撑在电梯竖井的门开口的门槛上,并且通过第二载体端部至少间接地支撑在电梯竖井的与电梯竖井的上述门开口相对的竖井壁上。根据本发明,该方法具有以下步骤:
将安装装置悬挂在门开口的顶部区域中,以使第一载体端部布置在电梯竖井的外部,第二载体端部布置在电梯竖井中,
将第一载体端部朝向电梯竖井移动,
将支撑元件固定在门开口的门槛上,以及
枢转安装装置,直到第二载体端部至少间接地支撑在与门开口相对的竖井壁上。
利用根据本发明的方法,安装装置可以从对应于门开口的楼层出发,送入安装位置中。可以从上述楼层进行所有方法步骤,而无需装配人员进入竖井中。另外,不需要在电梯竖井中设置另外的移位装置。因此,安装装置能够以特别简单和安全的方式送到安装位置中。所提到的步骤特别是按照规定的顺序进行。
在本文中,“将安装装置悬挂在门开口的顶部区域中”应理解为是指安装装置以例如绳索或链条的形式固定在悬挂元件上,例如在门开口上的钩、环或孔眼或者紧邻电梯竖井内或外的门开口顶部。当安装装置从支撑装置悬挂在承载元件上,也就是说在所谓的悬挂状态下,支撑元件的长度尤其也可以改变。支撑元件例如设计为所谓的链节滑轮组或差速滑轮组。
悬挂后,通过使载体的第一端部沿电梯竖井的方向移动,使安装装置在门开口的顶部区域中围绕所述悬挂件枢转。以如下程度枢转安装装置,直到将支撑元件布置在正确的位置以固定在门开口的门槛上。如果需要,所提及的支撑元件的长度也相应地改变或适配。
当支撑元件到达正确的位置时,支撑元件特别是通过螺栓固定在门开口的门槛上。特别地,在所述支撑元件的所述位置中,支撑元件的贴合元件贴靠在门槛的地板上,而另一贴合元件贴靠在电梯竖井的竖井壁上,并且两个贴合元件都被利用一个或多个螺栓拧到地板上或固定在竖井壁上。
在支撑元件被固定之后,安装装置绕门开口的门槛枢转到电梯竖井中,直到第二载体端部至少间接地支撑在与门开口相对的竖井壁上。在该枢转之前,特别是可以移除所述支撑元件,并且可以将绳索安装在安装装置上,例如安装在一个或两个载体上,借助该绳索能够以可控制的方式进行枢转,并且安装装置可以再次朝向门开口枢转返回。
还可能的是,安装装置首先绕门开口的门槛枢转到电梯竖井中,然后才固定到门开口的门槛上。
在本发明的一种构造中,安装装置经由第一和第二支撑元件悬挂,第一支撑元件固定在安装装置的第一悬挂点上,第二支撑元件固定在安装装置的第二悬挂点上,并且两个悬挂点在安装装置的延伸方向上彼此间隔开地布置。因此可以特别安全和受控的方式将安装装置带入其安装位置。
当安装装置悬挂在两个支撑元件上,也就是说处于悬挂状态时,两个支撑元件的长度特别地也可以改变。
在本发明的一种设计中,该方法具有以下另外的步骤:
将转向元件布置在门开口的门槛区域中,以使转向元件可以使朝向电梯竖井的方向定向的第三承载元件沿远离电梯竖井的方向转向,
将第三承载元件固定在第一载体端部区域中,
将第三个支撑元件围绕转向元件引导绕转,以及
通过将第三承载元件沿远离电梯竖井的方向拉动,使第一载体端部移向电梯竖井。
因此,安装装置可以特别简单地并且以受控的方式在门开口的顶部区域中,围绕上述悬挂件枢转。
在这种情况下,“将转向元件布置在门开口的门槛的区域中”应理解为是指,例如设计为转向滚轮的转向元件被固定,例如被拧紧到竖井壁上或者被拧在门开口的底部或门开口的门槛附近。由于第一载体端部设置在电梯竖井的外部,因此转向滚轮设置在第一载体端部和电梯竖井之间。
第三承载元件也被设计为例如绳索或链条。由于第一载体端部、转向滚轮和电梯竖井相对于彼此的布置,将第三承载元件拉离电梯竖井而使第一载体端部朝向电梯竖井的方向移动。
在将第三承载元件固定在第一载体端部的区域中之前或之后,可以将第三承载元件绕转向元件引导。第三承载元件可以由一个或多个装配人员手动拉动。为此,也可以使用绞盘或滑轮组形式的技术辅助手段。
在本发明的一种构造中,在已经成功地执行了所描述的步骤之后,将移位装置布置在安装装置上。因此,可以在不将相对较重的移位装置布置在安装装置上的情况下,执行前述步骤。因此,安装装置可以特别容易地进入安装位置。
附图说明
结合对实施例的下列说明以及结合附图获得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特征以及细节,在附图中,相同的或起相同作用的元件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仅为示意性的并且不忠实于比例。在此:
图1示出在电梯竖井和悬挂的自动装配设备中的安装位置中的安装装置,
图2以侧视图示出具有移位装置的安装装置,
图3以俯视图示出不具有移位装置的安装装置,
图4以俯视图示出移位装置的装配板,
图5以侧视图示出移位装置的装配板,
图6示出当送入安装位置中时的第一阶段中的安装装置,
图7示出当送入安装位置中时的第二阶段中的、根据图6的安装装置,
图8以安装位置示出图6和图7中的安装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图1,用于未示出的电梯设备的电梯竖井10具有最下方的第一门开口12,第一门开口与最低的第一楼层13相对应。与最下方的第一楼层13相接的是:具有第二门开口14的第二楼层15、具有第三门开口16的第三楼层17、具有第四门开口18的第四楼层19以及具有最上方的第五门开口20的最高的第五楼层21。
在图1中简单地仅以矩形示出的安装装置24倾斜地向上进入电梯竖井10中地支撑在第三楼层17的门槛22上。安装装置24还支撑在与第三门开口16相对的竖井壁26上。通过例如以绳索或链条的形式的承重机构28,在安装装置24上悬挂有自动的装配设备30,借助装配设备能够至少部分自动化地在电梯竖井10中执行装配步骤。装配设备30例如可以相应于WO 2017/016783 A1中描述的装配设备来设计。装配设备30可以借助安装装置24的在图1中未示出的移位装置,在电梯竖井10中沿竖向移动。因此,装配设备30可以在电梯竖井10中在第一和第二楼层13、15的高度上,在安装装置24的图1中所示的位置中执行装配作业。
为了还能够在电梯竖井10中进一步向上进行装配工作,可以在第五楼层21上将安装装置24送入安装位置中。在拆卸第三楼层17上的安装装置24之前,可以将装配设备30暂时存放在第二楼层15上。当第五楼层21上的安装装置24再次被送入安装位置时,装配设备30可以从第二楼层15再次被送入电梯竖井10中。
实际上,其中使用这种安装装置和自动装配设备的电梯竖井具有明显多于5层的楼层,例如至少15层。所述安装装置尤其还可以使装配设备以超过2层的范围移动,例如在30层或大致100m的范围内移位。
根据图2和3所示,安装装置24具有第一载体32,在该第一载体的第一端部34上,可枢转地布置有支撑元件36。在此,枢转轴线在图2中垂直于图示平面延伸。支撑元件36具有扁平的第一贴合元件38,该第一贴合元件在安装装置24的安装位置中贴靠在楼层的地板上并通过螺栓固定在地板上。支撑元件36还具有扁平的第二贴合元件40,第二贴合元件垂直于第一贴合元件38并且在安装装置24的安装位置中,第二贴合元件贴靠与楼层地板一起形成门槛的竖井壁,并且利用螺栓固定在竖井壁上。
与第一载体32相同地构造的第二载体33与第一载体32平行地布置和与第一载体32隔开间距。两个载体32、33之间的所述间距例如可以在400mm至800mm之间。
第一横向载体44布置在与第一载体端部34相对的第二载体端部42上,未示出的悬挂线缆和未示出的用于触发自动装配设备的安全制动的未示出的安全线可以固定在第一横向载体上。第一横向载体44被与两个载体32、33拧合,从而第一横向载体确保了载体32、33之间的上述间距。第一横向载体像下面提到的安装装置的构件那样,也可以利用适当的保持器与载体夹紧。
在第一载体端部34的区域中布置有容纳装置46,该容纳装置46容纳电动绞盘形式的移位装置48。容纳装置46由金属制成的整体上平坦的板构成,该金属板被拧到载体32、33上,并且因此也确保了载体32、33之间的上述间距。在图2中,容纳装置46被布置在安装装置24的上侧47上,从而将容纳装置在安装装置34的安装位置中,布置在安装装置24的上侧47上。如图2所示,移位装置48布置在容纳装置46和两个载体32、33上,因此在图2中移位装置得到支撑,进而在安装装置24的安装位置中,从上方支撑在容纳装置46上,并且支撑在载体32、34上。容纳装置也可以被设计成,移位装置仅被支撑在容纳装置上。移位装置48的朝向第一载体32的第二载体端部42的方向取向的区域50通过张紧带52以第一载体32和第二载体33拉紧。
在第一载体端部34和第二载体端部42之间基本上居中地布置有转向滚轮54。转向滚轮54支承在壳体56中,该壳体拧紧到两个载体32、33上。转向滚轮54布置成,其沉入两个载体32、33之间并且使从移位装置48出来的承载机构28以如下方式转向,使承载机构在转向滚轮54之后垂直向下延伸。转向滚轮54以如下方式布置,使得:在安装装置24的安装位置中,承载机构28大致布置在电梯竖井10的中央。
第二横向载体58布置在转向滚轮54和第二载体端部42之间,并拧紧到载体32、33。第二横向载体58具有孔眼60,未示出的绳索可以固定在孔眼60上。借助该绳索能够以受控的方式使安装装置枢转进入和离开安装位置。
移位装置48在图3中未示出,使得可以看到容纳装置46的两个设计为开口的第一对准元件62。两个第一对准元件62与在图4和图5中所示的装配板65的两个设计为前伸部的第二对准元件64配合。装配板65从下方拧到移位装置48上,使得在安装装置24的装配状态下,将装配板布置在移位装置48与容纳装置46或载体32、33之间。装配板65具有基本为T形的基本形状,并且由几毫米厚的金属板组成,其中,第二对准元件64通过弯曲移位装置的基板的相应的部分形成。第一对准元件62和第二对准元件64以如下方式布置,以使得:当装配板65还有移位装置48相对于容纳装置46定位在正确的安装位置时,第二对准元件64沉入第一对准元件62中。沉入可以称为对准元件62、64的配合。一旦到达正确的安装位置,就可以将容纳装置46拧到装配板65上,从而拧到移位装置48上。
装配板65进而还有移位元件48还具有引导元件66。引导元件66也被设计为前伸部,并且通过弯曲金属板的相应部分而类似于第二对准元件64地形成。引导元件66被设计和布置成,当移位装置48进而还有装配板65被推到容纳装置46和载体32、33上时,引导元件沉入载体32、33之间并且沿侧向贴靠在载体上。因此,两个载体32、33形成安装装置24的引导部70,当移位装置48布置在安装装置24上时,该引导部与引导元件66配合。
装配板65进而还有移位元件48还具有两个滑动元件72,滑动元件布置在T形装配板65的两个外端上。滑动元件72略微向上弯曲,从而使得:当移位装置48布置在安装装置24上时,滑动元件能够在两个载体32、33上良好地滑动。
结合图6、7和8描述了如何以特别简单和安全的方式将安装装置24送入其在电梯竖井10内的安装位置。
如图6所示,首先以转向滚轮的形式的转向元件74直接固定(例如被拧紧)在楼层17的门开口16的门槛22的下方并且因此被固定在门开口16的门槛22的区域中。接下来,安装装置24借助两个实施为链条滑轮组的承载元件76以如下方式悬挂在门开口16的顶部78上,使得第一载体端部34布置在电梯竖井10之外,第二载体端部42布置在电梯竖井10内部。两个承载元件76固定在安装装置24的两个悬挂点75、77上。容纳装置46用作第一悬挂点75,第二横向载体58上的孔眼60用作第二悬挂点77。
于是,将绳索形式的第三承载机构80固定在第一载体端部34上,并围绕转向元件74引导。通过沿远离电梯竖井10的方向82在第三承载元件80的与第一载体端部34相对的端部上牵拉,安装装置24绕门开口16的顶部78枢转。由此,第一载体端部34沿电梯竖井10的方向运动。
安装装置24以如下程度枢转,直到将支撑元件布置在针对在门开口16的门槛22上的固定的正确位置中为止。如果需要,一个或两个支撑元件76的长度也相应地改变或适配。
当支撑元件到达正确位置时,支撑元件通过螺栓固定到门开口16的门槛22上。该位置在图7中示出。
在支撑元件被固定之后,安装装置24围绕门开口16的门槛22枢转到电梯竖井10中,直到第二载体端部42被支撑在与门开口16相对的竖井壁26上,由此,到达安装装置24的在图8中所示的安装位置。在该枢转之前,移除支撑元件76、80,并且未示出的绳索安装在安装装置24的孔眼60上,通过该绳索以受控的方式进行枢转。
在安装装置24到达其安装位置之后,将移位装置48布置在安装装置24上。为此,首先将移位装置48连同拧合的装配板65从上方放置在容纳装置46上。接下来,张紧带52松弛地围绕移位装置48和两个载体32、33引导,并且张紧带52闭合。于是,将移位装置48推入正确的位置。一旦到达正确位置,将移位装置48拧到容纳装置46上,并且张紧带52被张紧。因此,移位装置48被牢固地固定在安装装置24上。
为了能够围绕转向滚轮54引导承载机构28,整个安装装置24利用上述绳索朝向门开口16的方向枢转,然后再回到安装位置。例如如果借助承载机构28从更下方在电梯竖井10中已被抬高的其他部件应当布置在安装装置24上,那么朝向门开口16的方向的枢转可以重复。
如果要将安装装置再次从电梯竖井中移出并从门槛上拆下,则这一过程可以按照与将安装装置送入安装位置中的过程相反的顺序来执行。
总之,应该指出,诸如“具有”、“包括”等术语不排除其他元件或步骤,并且例如“一”或“一个”等术语不排除多个。描述的特征或步骤也可以与上述其他示例性实施例的其他特征或步骤结合使用。权利要求中的附图标记不视为限制。
Claims (2)
1.一种用于将安装装置送入电梯竖井中的安装位置中的方法,其中,
安装装置(24)具有第一载体(32)和支撑元件(36),所述第一载体具有第一载体端部(34)和第二载体端部(42),所述支撑元件能够枢转地布置在第一载体端部(34)上,在安装装置(24)的安装位置中,第一载体(32)通过第一支撑元件(36)支撑在电梯竖井(10)的门开口(12、14、16、18、20)的门槛(22)上,并且通过第二载体端部(42)至少间接地支撑在电梯竖井(10)的与电梯竖井(10)的门开口(12、14、16、18、20)相对的竖井壁(26)上,
将安装装置(24)悬挂在门开口(12、14、16、18、20)的顶部(78)的区域中,以使第一载体端部(34)布置在电梯竖井(10)的外部,第二载体端部(42)布置在电梯竖井(10)中,
将第一载体端部(34)朝向电梯竖井(10)的方向移动,
将支撑元件(36)固定在门开口(12、14、16、18、20)的门槛(22)上,以及
枢转安装装置(24),直到第二载体端部(42)至少间接地支撑在与门开口(12、14、16、18、20)相对的竖井壁(26)上,
安装装置(24)借助第一和第二承载元件(76)悬挂,其中,第一承载元件(76)固定在安装装置(24)的第一悬挂点(75)上,第二承载元件(76)固定在安装装置(24)的第二悬挂点(77)上,并且两个悬挂点(75、77)在安装装置(24)的延伸方向上彼此间隔地布置,
至少一个承载元件(76)的长度在悬挂的状态下能够改变,
其特征在于下列步骤:
转向元件(74)以如下方式布置在门开口(12、14、16、18、20)的门槛(22)的区域中:转向元件(74)能够使朝向电梯竖井(10)的方向定向的第三承载元件(80)沿远离电梯竖井(10)的方向(82)转向,
将第三承载元件(80)固定在第一载体端部(34)的区域中,
将第三支撑元件(80)围绕转向元件(74)引导绕转,以及
通过将第三承载元件(80)沿远离电梯竖井(10)的方向(82)拉动,使第一载体端部(34)朝向电梯竖井(10)的方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下步骤:
将移位装置布置在安装装置(24)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17190944 | 2017-09-13 | ||
EP17190944.3 | 2017-09-13 | ||
PCT/EP2018/074356 WO2019052970A1 (de) | 2017-09-13 | 2018-09-11 | Installations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ringen einer installationseinrichtung in eine installationsposition in einem aufzugschacht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094167A CN111094167A (zh) | 2020-05-01 |
CN111094167B true CN111094167B (zh) | 2022-07-12 |
Family
ID=598589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59839.9A Active CN111094167B (zh) | 2017-09-13 | 2018-09-11 | 安装装置以及用于将安装装置送入电梯竖井中的安装位置中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655123B2 (zh) |
EP (1) | EP3681836B1 (zh) |
CN (1) | CN111094167B (zh) |
SG (1) | SG11202001099SA (zh) |
WO (1) | WO201905297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947237B1 (de) | 2019-03-27 | 2024-01-10 | Inventio Ag | Montage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durchführung eines installationsvorgangs in einem aufzugschacht eines aufzugsystems |
EP4054967B1 (de) | 2019-11-08 | 2023-10-25 | Inventio Ag | Installationseinrichtung für eine verwendung in einem aufzugschacht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478117U (zh) * | 2009-08-11 | 2010-05-19 | 银河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铁芯翻转装置 |
JP2011225336A (ja) * | 2010-04-20 | 2011-11-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クライミングエレベータの機械台装置 |
CN204426504U (zh) * | 2015-01-29 | 2015-07-01 | 张荣轩 | 一种农村杀猪专用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033586A (en) * | 1990-07-11 | 1991-07-23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Construction elevator assembly |
US8646224B2 (en) | 2008-09-17 | 2014-02-11 | Wurtec Elevator Products & Services | Construction apparatus |
FI20090085L (fi) * | 2009-03-06 | 2010-09-30 | Kone Corp | Hissijärjestely ja menetelmä |
FI20090389L (fi) * | 2009-10-23 | 2011-04-24 | Kone Corp | Menetelmä hissin valmistamisessa |
FI125115B (fi) * | 2010-12-31 | 2015-06-15 | Kone Corp | Menetelmä ja hissijärjestely |
EP2636629B1 (en) | 2012-03-06 | 2015-05-06 | KONE Corporation | A method and an elevator arrangement |
DE102012111622A1 (de) * | 2012-11-29 | 2014-06-05 |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 Aufzuganlage für ein im Bau befindliches Gebäude |
PL3019428T3 (pl) * | 2013-07-10 | 2017-10-31 | Inventio Ag | Zabezpieczenie przed swobodnym spadkiem dla platformy |
US10024488B2 (en) * | 2014-10-06 | 2018-07-17 | Wurtec, Incorporated | Three-beam construction apparatus |
BR112017026263B1 (pt) | 2015-07-24 | 2021-12-28 | Inventio Ag | Dispositivo de montagem e processo para realização de um procedimento de instalação em um poço de elevador de um sistema de elevador |
EP3388379A1 (en) * | 2017-04-10 | 2018-10-17 | KONE Corporation | Elevato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
-
2018
- 2018-09-11 US US16/640,390 patent/US11655123B2/en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EP EP18762878.9A patent/EP3681836B1/de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SG SG11202001099SA patent/SG11202001099SA/en unknown
- 2018-09-11 CN CN201880059839.9A patent/CN111094167B/zh active Active
- 2018-09-11 WO PCT/EP2018/074356 patent/WO2019052970A1/de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1478117U (zh) * | 2009-08-11 | 2010-05-19 | 银河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铁芯翻转装置 |
JP2011225336A (ja) * | 2010-04-20 | 2011-11-10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クライミングエレベータの機械台装置 |
CN204426504U (zh) * | 2015-01-29 | 2015-07-01 | 张荣轩 | 一种农村杀猪专用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3681836B1 (de) | 2021-06-23 |
EP3681836A1 (de) | 2020-07-22 |
SG11202001099SA (en) | 2020-03-30 |
WO2019052970A1 (de) | 2019-03-21 |
US11655123B2 (en) | 2023-05-23 |
CN111094167A (zh) | 2020-05-01 |
US20200354197A1 (en) | 2020-11-1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127152B2 (ja) | エレベータ昇降路にガイドレールを設置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 |
US11845638B2 (en) | Method for installing an elevator system | |
US20090114487A1 (en) | Elevator arrangement | |
WO2014095348A1 (de) | Installationsverfahren für einen aufzug | |
CN101525102B (zh) | 用于在升降机中限制水平运动的系统 | |
KR20070037995A (ko) | 승강실 및 승강로에 승강실의 지지 수단을 설치하는 방법 | |
CN110526074A (zh) | 电梯的配重承接夹具以及配重承接夹具的安装方法 | |
EP2844600B1 (en) | Method of installing a machine in an elevator system | |
CN111094167B (zh) | 安装装置以及用于将安装装置送入电梯竖井中的安装位置中的方法 | |
US11702318B2 (en) | Method of expanding an elevator system in a hoistway | |
CN112239114A (zh) | 电梯导轨元件 | |
US10059567B2 (en) | Traveling cable sway prevention | |
EP3048076A1 (en) | A rope lifting tool and a rope lifting arrangement | |
CN111483910A (zh) | 电梯的配重承受夹具以及配重承受夹具的安装方法 | |
CN108349701B (zh) | 用于电梯轿厢的维护平台 | |
US12024400B2 (en) | Installation device for use in an elevator shaft | |
CN108698792B (zh) | 电梯装置 | |
KR102447770B1 (ko) | 락 다운 장치 유지 공구 및 균형차 장치의 위치 조정 방법 | |
US7255204B2 (en) | Apparatus for moving elevator equipment | |
EP1621506B1 (en) | Apparatus for moving elevator equipment | |
KR101607163B1 (ko) | 임시 엘리베이터 카의 추락 감지 장치 | |
JP7171864B1 (ja) |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枠輸送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エレベータ据付方法 | |
US20240253950A1 (en) | Arrangement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guide rails of an elevator | |
CN107500077B (zh) | 紧凑型夹绳式电梯轿厢意外移动和上行超速保护装置 | |
CN114074883A (zh) | 具备安装夹具的曳引机单元以及其安装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2449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